传记文学的特点模板(10篇)

时间:2023-08-01 16:54:3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传记文学的特点,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传记文学的特点

篇1

《列那狐传奇》最早也是以寓言故事的形式出现在民间的,在11世纪末期与12世纪初期时,法国民间已经有了一些零散的故事片段。在大约1175年,著名的中世纪诗人比埃尔・德・圣克卢对这些民间故事进行了收集和整理,创作了《列那狐传奇》的前两段。之后,又经过诸多作家和诗人的整理,花费了近200年的时间。方使《列那狐传奇》真正地诞生于世上。通过《列那狐传奇》的诞生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其诞生几乎贯穿了西方整个中世纪。因此,其对西方中世纪社会发展的反映是较为客观、全面的,深入地分析《列那狐传奇》,能够帮助我们更加准确、客观地把握西方中世纪城市文学的特点

1 较强的社会现实性

从10世纪开始,西方各国因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商业的发展,出现了大量的城市,也随之形成了诸多从事工商业的市民阶层。但从事工作内容的不同,决定了市民阶层的思想与贵族思想与农民思想存在很大的差异。截止到12世纪中期,西方各国市民阶层的力量已经成长到不容统治阶层忽视的地步,对封建领主制度和天主教会的权威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如为了打破天主教会对知识的垄断,他们开始尝试自己创办学校等。但是,伴随反抗而来的是,天主教会与统治阶级对市民阶层的镇压,市民阶层与封建势力之间的矛盾、斗争日趋激烈,从而诞生了反映市民阶层思想情感与诉求的城市文学,这也是城市文学被称为市民文学的根本原因。城市文学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以揭示封建统治阶级的丑恶嘴脸为主要内容。而《列那狐传奇》作为伴随市民阶层兴起与发展的一部长篇叙事诗,其内容也不可避免呈现出西方中世纪城市文学反映社会现实的特点。

《列那狐传奇》是一部动物故事集。列那狐象征着新兴的市民阶级,故事中出现的狼、狮子、老虎等猛兽则象征着封建势力。通观全文,我们可以发现列那狐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如老虎、狮子等猛兽的,但是,它却充分利用了自身的聪明机智,在诸多凶恶的猛兽中左右逢源,不仅自身无事,更敢于杀害大臣,捉弄狮王,嘲笑教会。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中世纪的市民阶层在武力上虽然远远不如封建势力,但是却能利用自己的智慧与封建势力进行周旋,从中达到自己的目标。例如,在故事中,列那狐最终被象征着贵族势力的狼叶森格伦举报,狮王决定判处列那狐死刑,而列那狐通过花言巧语获得了狮王的认可,不仅逃脱了罪行,更惩罚了对手,这也象征着市民阶层在与封建势力斗争中,市民阶层最终将取得胜利。值得注意的,与传统寓言故事不同的是,整篇故事并没有一味地抨击封建势力,赞美新兴市民阶层的美好,而是站在一个客观的立场上,观察并反映了西方中世纪的社会现实。例如,故事中象征着新兴市民阶层的列那狐反抗象征着封建势力的猛兽固然大快人心,但是故事中列那狐经常欺侮鸡、兔、蜗牛等弱小动物,通过欺骗的方式,如躺下装死等,吃了很多小动物,也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劣根性,即商人特有的品性――剥削下层劳动人民。可以说,《列那狐传奇》是一个寓言故事,但又不仅仅限于寓言故事,它更像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充分反映了中世纪那个充满黑暗、掠夺、弱肉强食的封建社会世界。

2 灵活应用象征、隐喻等手法

从西方中世纪的发展历程来看,市民阶层在与封建势力斗争时几乎始终处于下风,这也就决定了其受封建势力的打压相当严重。因此,西方中世纪城市文学的一个特点就是采用隐喻、象征等手法来表达市民阶层的诉求,这是当时教会对知识文化掌控的社会现实所决定的。所以,《列那狐传奇》也不可避免以兽喻人,将各种动物人格化、个性化。其中,狮子象征专横昏庸的国王,骆驼象征教皇,狗熊和狼则是残暴贪婪的封建贵族,狐狸列那象征市民,其他小动物则象征下层人民,用动物世界来影射人类社会。具体而言,《列那狐传奇》中象征、隐喻等手法应用的目的集中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对封建势力贪婪、愚蠢的讽刺

《列那狐传奇》的故事主线是列那与狼叶森格伦的斗阵。叶森格伦贪吃、霸道,比列那更强大、凶狠,但是在与列那的斗争中却始终无法占据上风。例如,列那引诱叶森格伦说,“剃发入戒可以吃到美味的烤鱼,然后用开水将叶森格伦烫得焦头烂额”;列那欺骗叶森格伦说,“用尾巴可以钓鱼,结果叶森格伦的尾巴被冻在河面上等”。这些骗局都是一些十分简单的骗局,而叶森格伦却偏偏相信了。《列那狐传奇》通过一些简单的故事,讽刺了封建势力的贪婪与愚蠢。如果狼叶森格伦不是过于贪婪,也不会相信列那狐那些简单的骗局,更不会自作自受,在与列那狐的斗争中一次次失败。

2.2 对司法制度和封建教会的抨击

对中世纪西方司法制度与封建教会的抨击也是《列那狐传奇》的一个主要目的。在故事中,作为国王的狮子不仅不为下层百姓做主,反而偏听偏信,导致法庭审判一次次地被拖延,象征着教会的骆驼不仅没有向它所宣扬的那样一心向善,反而逼迫大量的人无家可归。对此,列那狐是不屑一顾的,正如故事中所言,“由于我被革出教门,我的灵魂永远不会被打入地狱了”。因此,列那狐既不参加法庭听审,也不愿进修道院,列那狐的种种行为其实都是当时人们的直接反映。随着市民阶层逐渐打破教会对知识的垄断,市民阶层的思想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反映在《列那狐传奇》中,就是对当时封建统治者所自认为公平的司法制度和代表着神权的教会的抨击。

2.3 对上层市民弱肉强食行为的谴责

虽然说,城市文学又被称为市民文学,但事实上,二者仍有一定的区别。以《列那狐传奇》为例,称之为城市文学更为恰当,原因就在于《列那狐传奇》并不是盲目地站在市民阶层的角度上,这就使它与普通的市民文学存在很大的差别。在故事中,一方面,列那狐象征着在于封建势力斗争中始终处于下风,只能够利用自己的智慧左右逢源的市民阶层;另一方面,又象征着对下层劳动人民剥削的商人基层。例如,列那狐对那些象征着下层劳动人民的弱小动物各种残酷行为,如假装躺倒,趁小鸟布鲁不备将它吃掉;真诚地表示不再吃鸡,趁鸡群放松时逮住了一只母鸡等。由此可见,《列那狐传奇》不仅仅是抨击了封建统治势力,更批判了商人剥削阶级,这也是学术界从城市文学而不是市民文学的角度对《列那狐传奇》进行研究的根本原因。

参考文献:

[1] .民间故事的隐喻和现代性――以《列那狐的故事》为例[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2] 李慧.生命不是简单的对错题――《列那狐的故事》导读[J].阅读,2013.

篇2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传记文学既是我国文学最早的一种表现形式,又是当代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学样式之一。

    现行的高中语文课本全6册教材中,文言文48篇, 其中传记文学共有13篇。传记文学占整个文言文的四分之一强,足见编者对传记文学这种源远流长的文体的重视程度。从1993年至1997年的高考试卷中,文言文阅读大部分选自传记文学。

    现行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了解一些阅读文学作品的常识”和“我国文学史的常识”,“能比较熟练地阅读一般的政治、科技读物和文艺读物,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对于文言文,高一语文中提出要求,“了解文言文阅读方法和行文的一些特点”,“懂得一些古代文化知识和古代文体知识”。这从知识掌握的范围和阅读能力的培养两方面对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要求,联系传记文学的教学,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帮助学生掌握文体常识。

    传记文学主要是指记载人物的生平事迹,具有较强的文学性的作品。它既是文学,又是历史,是文学和历史结合的边缘学科。在中国古代,它的主要形式有史传、杂传、散传、自传、专传等。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等6篇就是史传; 《左忠毅公逸事》、《五人墓碑记》等为杂传;《记王忠肃公翱事》、《梅花岭记》都是别传;《谭嗣同传》、《柳敬亭传》等是专传。另外,《史记》还创立了一个“列传”的概念,是指与“本纪”相区别的,记载人臣士庶的传记,如课文《屈原列传》。

    在教学中,应结合课文的内容让学生了解传记文学文体的一些基本常识。

            2.揭示传记文学的基本特征。

    传记文学是文学和历史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因此它既有历史特征,要求“尊重历史”,又有文学的特征,人物形象、语言都要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传记文学的主要特征是:

    (1)真实性。传记文学必须以真人真事为依据再现历史, 再现人物。传主及事件必须符合史实,有史学价值,决不能凭空虚构。这也是传记文学享有崇高声誉和至今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本原因之一。高中课文中的传主,如廉颇、谭嗣同、屈原、张衡等,都是历史名人,其事迹史书都有记载,真实可靠。近几年来高考卷中出现的人物如狄仁杰、姚崇等也是史学界备受推崇的人物,其事迹均有明确记载。当然,传记文学的真实性并不等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简单记录,一些次要人物、局部细节可以借助于想象、联想等作适当的艺术加工,但这种加工必须符合人物的性格,符合事物发展的逻辑。

    (2)艺术性。传记文学要运用多样的艺术手法来刻划人物, 描摹物态。传记文学主要是写人的,所以它要求刻划出人物鲜明的个性,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一部《史记》之所以备受历代文人墨客的推崇,主要原因就是它运用了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刻划了许多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

    (3)相当完整性。传记文学主要是表现人物的, 要使人们对人物性格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就必须注重人物性格的完整性。因此在传记文学中,传主的生平经历一般都较完整,便于读者从总体上把握人物,如《史记》。一些小传,如“逸事”等,由于受材料、篇幅的限制,不可能表现人物一生完整的经历、事迹,但往往通过典型的事例,以小见大,来表现人物性格,如《左忠毅公逸事》。

            3.引导学生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传记文学以写人为中心,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必须从把握人物形象入手来分析、欣赏、评价作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一些基本方法和基本规律,不断提高阅读能力和分析、欣赏水平。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传记文学刻划人物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加以分析归类,能使学生在实际阅读过程中逐渐积累,提高阅读水平、欣赏能力,准确地把握住人物形象的特征。

篇3

现行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了解一些阅读文学作品的常识”和“我国文学史的常识”,“能比较熟练地阅读一般的政治、科技读物和文艺读物,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对于文言文,高一语文中提出要求,“了解文言文阅读方法和行文的一些特点”,“懂得一些古代文化知识和古代文体知识”。这从知识掌握的范围和阅读能力的培养两方面对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要求,联系传记文学的教学,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帮助学生掌握文体常识

传记文学主要是指记载人物的生平事迹,具有较强的文学性的作品。它既是文学,又是历史,是文学和历史结合的边缘学科。在中国古代,它的主要形式有史传、杂传、散传、自传、专传等。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等6篇就是史传;《左忠毅公逸事》、《五人墓碑记》等为杂传;《记王忠肃公翱事》、《梅花岭记》都是别传;《谭嗣同传》、《柳敬亭传》等是专传。另外,《史记》还创立了一个“列传”的概念,是指与“本纪”相区别的,记载人臣士庶的传记,如课文《屈原列传》。

在教学中,应结合课文的内容让学生了解传记文学文体的一些基本常识。

二、揭示传记文学的基本特征

传记文学是文学和历史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因此它既有历史特征,要求“尊重历史”,又有文学的特征,人物形象、语言都要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传记文学的主要特征是:

(1)真实性。传记文学必须以真人真事为依据再现历史,再现人物。传主及事件必须符合史实,有史学价值,决不能凭空虚构。这也是传记文学享有崇高声誉和至今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本原因之一。高中课文中的传主,如廉颇、谭嗣同、屈原、张衡等,都是历史名人,其事迹史书都有记载,真实可靠。近几年来高考卷中出现的人物如狄仁杰、姚崇等也是史学界备受推崇的人物,其事迹均有明确记载。当然,传记文学的真实性并不等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简单记录,一些次要人物、局部细节可以借助于想象、联想等作适当的艺术加工,但这种加工必须符合人物的性格,符合事物发展的逻辑。

(2)艺术性。传记文学要运用多样的艺术手法来刻划人物,描摹物态。传记文学主要是写人的,所以它要求刻划出人物鲜明的个性,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一部《史记》之所以备受历代文人墨客的推崇,主要原因就是它运用了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刻划了许多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

(3)相当完整性。传记文学主要是表现人物的,要使人们对人物性格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就必须注重人物性格的完整性。因此在传记文学中,传主的生平经历一般都较完整,便于读者从总体上把握人物,如《史记》。一些小传,如“逸事”等,由于受材料、篇幅的限制,不可能表现人物一生完整的经历、事迹,但往往通过典型的事例,以小见大,来表现人物性格,如《左忠毅公逸事》。

三、引导学生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传记文学以写人为中心,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必须从把握人物形象入手来分析、欣赏、评价作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一些基本方法和基本规律,不断提高阅读能力和分析、欣赏水平。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传记文学刻划人物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加以分析归类,能使学生在实际阅读过程中逐渐积累,提高阅读水平、欣赏能力,准确地把握住人物形象的特征。

篇4

作为一种文学作品类型,传记文学作品自然也是批评家们的研究对象之一。尽管整体上对传记艺术的研究在东西方起步都较晚,但在1915年国外已出现了关于泰戈尔传记文学研究的英语学术论文和专著。而在中文领域内,虽然在不同时期均有不同的泰戈尔传记文学作品问世,但是泰戈尔传记文学的研究领域却一直乏人问津。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反思与研究有利于促进更好地领会真知。因此,本文试图对中文泰戈尔传记文学作品作一次初步的梳理和考察。

一、中文泰戈尔传记文学作品概述

从1923年至今,不包括不同时期的不同版本,中文泰戈尔传记文学作品共有20部。现将具体作品(不同版本仅取第一版)的种类、名称、著译者、出版者和出版年代罗列如下:

1. 专著 《太戈尔传》, 郑振铎著, 《小说月报》1923年9-10月号

2. 译著 《我的童年》,泰戈尔著,止默译,重庆商务印书馆,1945

3. 专著 《泰戈尔传》,连士升著,香港文学研究社,1961

4. 专著 《泰戈尔传略》,何乃英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

5. 译著 《泰戈尔传》,〔印〕 K.克里巴拉尼著,倪培耕译,漓江出版社,1984

6. 译著 《泰戈尔评传》,〔印〕S.C.圣笈多著,董红钧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7. 译著 《泰戈尔评传》,V.S. 纳拉万著,刘文哲、何文安译,重庆出版社,1985

8. 译著 《家庭中的泰戈尔》,黛维・梅特丽娜著,季羡林译,漓江出版社,1985

9. 专著 《印度近现代伟大作家泰戈尔》,张光编著,商务印书馆,1987

10.译著 《回忆录》,泰戈尔著,谢冰心、金克木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

11.专著 《泰戈尔》,宫静著,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2

12.编著 《泰戈尔》,郎芳编著,深圳海天出版社,1997

13.编著 《泰戈尔》,郎芳、汉人编著,沈阳辽海出版社,1998

14.专著 《泰戈尔》,吴文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15.专著 《寂园飞鸟:泰戈尔》,侯传文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

16.专著 《圣地灵音:泰戈尔其人其作》,北城著,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17.编著 《泰戈尔: 东方诗圣》,刘会新编著,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3

18.专著 《世界十大文豪:泰戈尔》,童一秋主编,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

19.编著 《泰戈尔,你属于谁》,人文素养读本编委会,北岳文艺出版社,2004

20.编著 《泰戈尔画传》,董友忱编著,北京华文出版社,2005

由此可见,在80余年的时间里,在数量上,中文泰戈尔传记文学作品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再到大量涌现的变化过程;在创作上,也逐渐从初期的以译介国外作品为主过渡到以独立编著和写作为主。综合以上两条规律,我们可将泰戈尔传记文学作品的发展分为如下三个阶段:起步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前,共有作品3部;学习阶段,20世纪80年代,共有作品7部;繁荣阶段,20世纪90年代及以后,共有作品10部。这三个阶段前后相承,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勾勒出中文泰戈尔传记文学作品发展的脉络,同时每个阶段又各具特点。

在起步阶段即20世纪80年代以前,共有3部中文传记作品问世。其中一部为译著,其它均为专著,这暗示中文泰戈尔传记文学作品的作者们对泰戈尔的生平和创作具有高度的审美自觉。这一阶段作品的主要特点是对泰戈尔的生平和创作进行了初步介绍,使中文读者得以初识泰翁。好的艺术作品是属于全世界读者的共同财富,而早期出现的这些传记作品则为中文读者理解泰戈尔作品提供了最初的平台。作为最早的中文泰戈尔传记文学作品,郑振铎所著《太戈尔传》撰写于泰戈尔第一次来华前夕。彼时由于中国国内特殊的政治文化环境,泰戈尔本人以及泰戈尔的来华被不同的阐释者赋予了不同的含义。郑振铎的这部传记客观上为国人在甚嚣尘上的纷争里对泰戈尔进行最基本的认识提供了一种可能。然而,由于创作年代的限制以及资料的缺乏,这部著作没有能够成为有关泰戈尔一生的完整传记。中文领域内第一部完整论述泰戈尔一生的传记文学作品是连士升所著的《泰戈尔传》。这部作品以近三百页的篇幅,叙述了泰戈尔的生平,评述范围涉及泰戈尔艺术创作的方方面面:诗歌、戏剧、小说、绘画、音乐和书简。作为第一部完整的中文版泰戈尔传记文学作品,应该说这部《泰戈尔传》无论在资料掌握方面,还是在有机整合、且述且议方面都达到了相当的水准。可惜的是,这部20世纪60年代在香港出版的著作并未能在大陆广为流传,不但广大读者无缘读到此书,其后的中文泰戈尔传记作者们在创作时也少了一个与单纯的翻译作品创作风格完全不同的可资借鉴的版本。这不能不说是中文泰戈尔传记创作在起步阶段的一个遗憾。

第二阶段是学习阶段,时间是20世纪80年代。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翻译作品占主要地位,有几部质量很高的英文泰戈尔传记文学作品被翻译成中文。这里首先必须提到克里希纳・克里巴拉尼所著的《泰戈尔传》。作者是泰戈尔的孙女婿,曾在圣地尼克坦与泰戈尔共同生活,同时他还是印度著名的文艺评论家。他所著的《泰戈尔传》1962年由伦敦牛津大学出版社和纽约格罗夫出版社在两地同时出版,1980年由印度国际大学出版第二版,其节选本在1961年至1971年间在印度国内共出版4次,计有2个版本。这是一部高质量的泰戈尔传记文学作品。它将泰戈尔的生活与作品丝丝入扣地结合在一起,生动地再现了一个作为艺术家、哲学家、爱国者的真实复杂的泰戈尔。这样一本传记作品不但值得翻译而且值得一再研读。《回忆录》实际上由《回忆录》和《我的童年》两部作品组成,它们分别是泰戈尔在50岁和79岁时用孟加拉文写的自传,后均被译成英文出版。尽管《我的童年》早在1945年已有中译本,《回忆录》的中文译本却是第一次出现。它们共同展现了泰戈尔自己记忆中的生活,为更直接地了解泰戈尔提供了可能。何乃英著《泰戈尔传略》篇幅不大,简洁明了。值得一提的是,它是大陆出现的第一部完整记录泰戈尔一生的中文泰戈尔传记文学作品,因而对大陆的中文泰戈尔传记作品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奠基作用。这一时期中文泰戈尔传记作品的翻译与出版,无疑是与自1981年以泰戈尔诞辰120周年为契机掀起的又一轮泰戈尔研究热潮相适应的。它们促进了中文领域泰戈尔译介和研究的发展,也为此后中文领域内大量涌现泰戈尔传记文学作品埋下了伏笔。

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及以后,为繁荣阶段。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中文专著不但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翻译作品,而且专著类型多样化,既有普及性作品,也有具有研究深度的作品,既有文字作品,也出现了画传等其他种类传记。尽管这段期间也有译著问世,但或为以往作品的修订再版,如克里希纳・克里巴拉尼所著的《泰戈尔传》经过修订以《恒河边的诗哲》为名由漓江出版社再版;或为同一作品的重译,如泰戈尔的《回忆录》,经吴华重译为《我的回忆》,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此外,没有新的外文传记作品被译介到中文领域。与这种情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一时期创作的中文专著争奇斗艳。首先在数量上,从上面的统计可以看出,1990年至今15年内出现的中文专著共有9部,数量为前两个时期中文专著作品之和的两倍还要多;其次在内容上,与前两个时期的中文专著相比,这一时期的作品绝大部分在资料上更为丰富,大陆地区的作品突破了上一时期罗列史料的局限,在对传记作品真实性与文学性结合的处理上日趋娴熟;再次从作品类型上看,有郎芳、汉人编著,主要以青少年读者为对象的《泰戈尔》,也有着重从泰戈尔哲学研究角度出发,凝聚了作者学术研究思想的宫静的《泰戈尔》;最后从种类上看,2005年1月出版的《泰戈尔画传》(董友忱编著)作为中文泰戈尔传记文学作品中的第一部画传,丰富了中文泰戈尔传记文学作品的种类。《泰戈尔画传》展现了有关泰戈尔生平事迹的大量图片,其中有不少是第一次与中文读者见面,直观地部分再现了泰戈尔的生活。可以说,一方面,这一阶段的中文传记作者们,继承和发扬了第一阶段传记作者们对于泰戈尔生平和创作的高度审美自觉;另一方面,经过第二阶段的积累,也随着越来越多的泰戈尔作品被翻译成中文,中文泰戈尔传记作者们掌握了更多资料,对泰戈尔的认识和研究都有了新的进展。当然,不能忽视的是,在这种繁荣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中文泰戈尔传记文学作品的整体性

在论及作者与传主的关系时,美国文学批评家艾伦・谢尔斯顿指出:“传记作家总是要去写他对之怀有本能的同情的主人公,在这一过程中,展现其主人公,同样也展现他自己。”曾两度获普利策传记文学奖的美国当代史学家内文斯也说过:“一本好的传记好比一个珠联璧合的婚姻――作者和主题必须有一种和谐的联系。”作者与作品的整体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部传记是否成功。泰戈尔所以闻名于世,很大程度得益于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而泰戈尔值得去写,却并不仅仅因为他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正如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不同的作者心中也必然有不同的泰戈尔。因此,同一个传主,同样的史实,却有不同版本的传记出现。但并非所有的传记都是成功的作品,“一种将来仍会广为流传的谬见是任何人都能写作传记”。

我们可以把中文泰戈尔传记作品大致分为翻译作品和著作两类,尽管翻译作品不存在中文译者的写作动机,但翻译动机却是存在的。迄今为止,共有6部外文泰戈尔传记文学作品被翻译为中文,它们的译者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译者自身对泰戈尔认同型,如冰心、季羡林、金克木,另一种是译者侧重学术译介,如倪培耕、董红钧、刘文哲。前一种类型的译者往往与印度文化和泰戈尔有着一种情感上的依恋关系,他们或钟情于泰戈尔的作品,或钟情于印度文化。学界公认冰心的创作受到了泰戈尔的巨大而直接的影响;季羡林与金克木两位先生是国内印度文化和文学研究领域公认的泰斗,他们对印度文化和文学都怀着深厚的感情。季羡林先生自己曾说过,他和泰戈尔的关系“六十年没有间断过”,翻译《家庭中的泰戈尔》一书,他的心情是“怀旧与念新并举,回顾与瞻望齐行”。 这使得他们更倾向于选择泰戈尔自己创作的作品来进行翻译,他们对泰戈尔作品、印度文学和文化的理解,都融入了他们的译作之中。而他们自身的文学、文化素养也使得他们能以中文最大限度地传达泰戈尔作品的神韵,因此在所有泰戈尔中文传记作品中,他们的译作最成功地体现了传记作品所应具有的文学性。后一种类型的译者对泰戈尔传记作品的翻译更多的是出于实际和研究的需要,而没有那么强烈的情感认同因素。如两种《泰戈尔评传》的翻译,一种是1984年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S.C.圣笈多所著,另一种是1985年由重庆出版社出版的V.S. 纳拉万所著。这两部译著主要是与当时新一轮的泰戈尔研究热潮相适应,而译者自身与印度文学、文化并没有太深的渊源。在这种情况下容易产生的一个问题是, 一些非专业从事印度文学、文化研究的工作者,在处理原作中涉及到印度文化的许多重要问题时会出现偏差,有时候这种偏差还比较大。这也是造成这些译本中某些要点难以被中文读者理解的重要原因之一。相比之下,漓江出版社1984年出版的《泰戈尔传》(克里希纳・克里巴拉尼著,倪培耕译),由于译者曾多年从事印度文学、文化方面的译介和研究工作,译本中对有关印度文化、文学的处理就合理得多。

篇5

《晏子春秋》是一部介于子史之间的作品,杨义先生说它的“命名很怪,‘晏子’是子书之名,‘春秋’是史书之名,来了一个子、史合壁的‘四不象’。”[1](p8)如果把它与先秦其它散文作一比较,就会发现其内容上确实有自己的特点。

首先,《晏子春秋》和先秦诸子散文的区别十分明显。诸子散文在阐述各自对自然、对社会的看法时,一般采用分析说理的形式,如要表现重民爱民,《孟子》是这样说的:“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2](《离娄上》)。而《晏子春秋》在表述同样的思想观点时,却是通过对晏子言行举止的描绘表现出来的,如《谏下》第五章:“晏子使于鲁,比其反也,景公使国人起大台之役,岁寒不已,冻馁之者乡有焉,国人望晏子。晏子至,已复事,公延坐,饮酒乐,晏子曰‘君若赐臣,臣请歌之。’歌日‘庶民之言日:“冻水洗我,若之何?太上靡散我,若之何!”歌终,喟然叹而流涕。公就止之日:“夫子曷为至此?殆为大台之役夫!寡人将速罢之。晏子再拜。”

另外,诸子散文都是某一学派的代表性著作,在表述其观点的过程中,往往建立起完整的哲学体系,如《庄子》的哲学体系是以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为核心的,等万物,齐生死,无是非,表达其追求具有超越性和超脱性的绝对精神自由的思想。《晏子春秋》也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当代学者们多认为其思想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但这是通过对晏子言行的记述表达的。《晏子春秋》虽然有子书之名。但它的表现重心不在思辨哲理而在叙事写人,这与先奏其它诸子有明显不同。

其次,《晏子春秋》与先秦历史散文也有不同。《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先秦历史散文的取材倾向往往偏重于“祀与戒”等“国之大事”(《左传・成公十三年》)。《晏子春秋》则不然,往往从日常政务或属于生活领域的小细节着笔。如从齐景公的饮酒、畋猎、衣狐裘不知天寒等事情中,写晏子的态度、言辞和行为表现。

《晏子春秋》虽然与上述历史散文有所不同,但它却有史书的特点。它约略按照晏子侍齐灵公、庄公、景公的顺序从其生前写到死后,以这一真实过程构成本书的基本时间框架,以景公、庄公、崔庆、粱丘据等历史人物构成晏子活动的具体背景,从晏子的政务外交、生活细节等多种活动中记叙晏子的言行,展示了晏子爱民尚贤、忠君爱国、清正笃行、机智幽默这一历史人物形象。尽管它没有《左传》那样明确精细的纪年,但基本上写出了一个历史人物的一生。这与先秦其它史书亦有明显的不同。

综上所述,《晏子春秋》有子书之名,却无诸子的思辨性、哲理性,它是写一个人的言行事迹;有史书之名,却不像其它史书那样记述军国大事,而是从日常生活琐事中选取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一个个片段叙述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以人物的活动反映了历史的变化。

《晏子春秋》该如何归类呢?《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及《郡斋读书志》、《文献通考・经籍考》等公私史志目录皆列诸子部,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则认为“案《晏子)一书,由后人摭其轶事为之,虽无传记之名,实传记之祖也,旧列子部,今移入于此。”如何认识《提要》的论断呢?

韩愈的《张中丞传后叙>、柳宗元的《段太尉逸事状》、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归有光的《先妣事略》等被公认为传记名篇,仅以《段太尉逸事状》为倒看它所体现的传记文的基本特点。

柳宗元为了写《段太尉逸事状》亲自到段秀实曾经任职的地方采访,再以“言信行直”的刺史崔公提供的事实“复校无疑”,才正式写定。

在人物的塑造上,首先,作者精心选取诛杀暴卒、卖马市谷、拒收贿赂等最能表现人物个性特征的事件来刻划人物。其次,作者写尹少荣大骂焦令谌,谌“一夕,自恨死”。据旧注,焦在大历八年还活着,这“自恨死”以合理的夸张虚构反衬出段人格力量的伟大。再次,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塑造人物。段秀实诛杀暴卒,“唏一营大噪,尽甲”,矛盾激化,段秀实只身人营,勇服郭唏。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了段秀实大智大勇、为民解忧的良吏形象:作者将白孝德的畏于权势与段秀实不畏权势对比,以段秀实之“仁”与焦令谌之“暴”对比,人物个性更加鲜明,段太尉卖马代农偿租的细节,多侧面展示了人物为官清廉、真心助人、施恩不图报的性格:焦令谌杖击饥民,段太尉见之“大泣日:乃我困汝。”以言行写出了段秀实震惊、同情、自责等复杂心理。

另外,《段太尉逸事状》寓论断于叙事之中,褒贬分明,爱憎强烈,“言近而旨远”,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上述特点,其他传记文同样具有。可见,除了人物与人物事迹的真实性外,形象的鲜活生动、艺术手段的丰寓多彩、寄意的深切遥深,构成了作为历史与文学联姻产物的传记文学的基本特征。所以。传记文学是艺术性地再现一个历史人物生平或生平片段的文学样式。《晏子春秋》是否符合这一基本特征呢?

晏子史有其人,《左传》对晏子的19处记载有12篇与《晏子春秋》相同。就材料的取舍而言,论者认为它以“表现晏子的性格特征”[3]p245为自己的编撰标准,可是,书中的晏子“是晏子故事的作者和传诵者摆脱历史的摹写和纪实,在历史史实基础上的艺术创造。”[4]所以,《墨子春秋》有明显的想象和虚构成分,如《杂上》第25章写晏子御之妻的一节,恐怕就是出于作者的“假之喉舌”:“二桃杀三士”、“晏子使楚”等就不能看作是信史。

就写人手法而言,《杂上》第3章写崔杼逼迫众人发誓叛公室而顺从自己。就是从人物与环境的矛盾冲突中揭示了晏子大智大勇的特点。《晏子春秋>也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写人。《杂上》第12章中的晏子与司马穰苴,贤相与良将,互相衬托:齐景公与梁丘据,昏君与佞臣也互相衬托。贤相良将与昏君佞臣又构成对比,形象鲜明。《晏子春秋》也用言行写人物心理。晏子接济过北郭骚。“晏子见疑于景公”被迫出走,北郭骚仅以“夫子勉之矣”一语相送。“晏子上车太息而叹日:婴之亡岂不宜哉!亦不知士甚矣’。”当晏子“闻北郭骚以死白己也。太息而叹日:‘婴之亡,岂不宜哉!亦愈不知士甚。”[5]p361前之叹息含有失望、委曲、不被人理解等复杂心绪,后之叹息更有意想不到、痛惜、自责、错过知音等难言苦衷。

篇6

正所谓世界之大,无奇不有。譬如基尼斯世界纪录大全,就是记录全世界奇奇怪怪的人和事。这些人和事,有的挑战人类运动的极限,有的超乎人类的想象,有的惊世骇俗,有的荒诞不经……

程维来的宝塔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做出来了,在全社会公开展出,吸引了众多的眼球。人们好奇的不是这座宝塔做得如何的雄伟和壮观,而是啧啧赞叹这座宝塔镶嵌着他从医50年来积累下来的近百斤的离体病牙,啧啧赞叹的是他用半个世纪的心血和成就铸造出这么一座美轮美奂号称的“中华人牙第一塔”,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座宝塔已经超越了美学范畴。

在这本书里,程维来向读者披露了他圆“宝塔梦”的初衷: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他在安徽省潜山县悬壶济世,为数以千计的牙痛患者解除了病魔的折磨。当他把患者口腔里的病牙一颗颗拔下来时,半个世纪以来竟然积少成多,积累了40多公斤。

一般的口腔医生对于这些血淋淋的牙齿的处理方式,大多是视为秽物丢弃在垃圾筒里,哪个都没有想到这些离体病牙能派上啥用场。而程医师却不,他视这些离体病牙为“宝物”。他经常去察看,担心这些“宝物”被老鼠搬走。90年代,他得知某医科大学口腔系教学时缺少离体病牙,还曾经多次无偿赠送一些给医科大学做教学使用。那么他保留这么多的离体病牙用来做啥呢?他在书中这样袒露出他的心路历程“……我想了很久,这些‘离体牙’现在在我本人手中,我认为还是一个宝贝。在世人眼里它们这种怪样子,没有什么用处,也不值钱,也不是金银财宝。我要把它变成金银财宝,这是我多年来的梦想。我想把这些‘离体牙’加工制作成一座美术工艺品牙齿宝塔,这样不仅是变成金银财宝,而且还是一个珍贵的美术工艺品,可成为永久收藏品,也可能是中国没有的,世界没有的奇迹!万人牙齿做成美术工艺品宝塔,将填补中国口腔牙科事业一项牙齿美术工艺品收藏品的空白。”

当我为作者那种对事业的执著追求精神而为之深深折服的同时,我认为这本书在文学创作上也颇有可圈可点之处。

《宝塔梦》一书有以下三点艺术特色,值得称道。

一是真实。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这样说过:“词人之忠实,不独对人事宜然。即对一草一木,亦须有忠实之意。否则所谓游词也。”在书中,我们不难看到,作者以传记文学这种文学体裁,集结着自己所有的情感和人生体验,去驾驭着文字的千军万马,作一次酣畅淋漓的情感宣泄。细心的读者通过阅读这本书,可以体味到作者并没有“为赋新诗强说愁”,也没有矫揉作做,更没有沉湎于小花小草的闲情逸致。他用质朴无华的语言,抒发了自己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使得读者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率真与质朴,同时达到了读者与作者的“互动效应”,经读者跟随作者的感触,去承接他的所有喜怒哀乐,这种情感的链接,也就产生一种文学的共鸣。众所周知,真实是传记文学这种体裁的生命,既然是“生命”,那么我们就不可以等闲视之,视作儿戏。当我们在驾驭这种文学体裁时,就要注意,一个事件、一个人物、一个情节、一个细节,甚至一段对话,都不能人为地去杜撰,否则“生命”都没有了,何谈什么作品质量?在这一点上,程维来很好地遵循着传记文学的写作规则。

二是具有科普性。在书中,作者还煞费苦心地运用大量的实物图片来说明他的“宝塔梦”,从一颗颗离体病牙,经过能工巧匠,怎样变成一座美轮美奂的工艺艺术品。我们通过图片展示,不仅了解到离体病牙的名称、形状,而且还知道这座宝塔的结构等制作过程。为此我要说《宝塔梦》一书,不仅是一本抒发真情实感的自传,而且也是一部不乏教化作用的科普读物。

三是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程维来的“中华人牙第一塔”,最大的艺术特点是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在塔中的底座平台,用离体牙镶嵌着飞天(也称为八仙音乐),表达了古代人们飞天的梦想,生动地反映了古代人们的奇思妙想。在第一层中,外墙运用“离体牙”镶嵌“八仙过海”的人物局部,我们不难看出设计者和作者的匠心独具地运用中国古代民间神话传说,表达了人们向往自由的神仙生活。塔中“八仙人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此外还选自《西游记》中唐王饯行、取经归来等片断。

篇7

一、忆语体文学的内涵

一切与人类心灵有关的艺术形式,在某种程度上都可称之为诗性艺术。就忆语作品而言,正是作者将忆语文本当作自己心灵的映现,以一颗诗心去体悟生活,方才营造出一个诗性的文本世界。明清以来,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发展和变革,促使知识阶层走上重视主观自我的道路,他们开始追求性灵的表达。晚明个性主义思潮的中心人物李赘提出“童心说”,认为文学应从“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出发,以张扬自我、体现童心者为至文。随后的公安派、竟陵派乃至清中叶以袁枚为首的“性灵派”作家,都同样把“性灵”当作文学本质。他们不再局限于诗歌模糊泛化的情感表现方式,积极寻求在其他文体中为自己写心,包括忆语在内的一些文学样式开始成为文人心灵的展现地,与诗歌担负着同样的抒情功用。中国数千年诗性文化加上特定时代背景的催发,促成了忆语体文学这朵诗性之花的盛开。中国古典诗歌咏情,求真情流露,《诗大序》中指出:“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歌向来是文人情志的抒发载体,歌吟着文人内心最为隐密的情感。构形求以情运文,诗歌亦受到格律限制,但从内部结构组织看,往往采用意象的联缀式或情感的抒发式,随诗人心性自由挥发。中国诗词虽有豪放婉约之分,但置于世界诗歌之林中,即使是最慷慨高歌的豪放之作,与西方的抒情诗比较,也显得那么含蓄富有意蕴,这与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精神是相通的。

二、忆语体文学结构方式

1.外部形式不遵传统传记章法规范。

忆语体文学是传记文学发展的一个分支,但以传统传记文学的结构规范来衡量它,可谓无章无法。传统传记文学构架整体严密,起首介绍人物姓氏、籍贯、身世,然后铺叙人物生平事迹直至一生完结,结尾仿史传作法以一段评价总结全篇。忆语体文学则由一系列片断随意连缀而成,形成开放灵活的散化结构,可以说只要能表达作者情思的形式,都可任意取用。我们很难对忆语体文学的结构进行归纳,只能统称之为“不拘一格”。

2.内部情节缺乏时间顺序或因果逻辑性。

考察传统叙事文学的结构方式,尤其在传记文学里,时间有更重要的意义,人物生平能否连贯始终,在于时间能否有条不紊地贯穿起诸多事件。总的说来,时间是更能把握的东西。不论事件发生在身外还是体内,我们都能确定次序,分辨先后。时间与事件,是一条分不断的链。到了忆语文本中,忆语作者是以感觉和经验去把握世界,强调联想发散式的思维方式,不重严谨、缜密的逻辑结构,其感知到的是感性琐碎的日常生活图景,文本也相应缺乏清晰完整的叙事框架。而且所选题材限于家庭婚恋生活,轻盈短小的片断描写,足以勾勒点滴生活情态,不必构建完整宏大的社会生活图景。因此忆语文本内部各个片断,不一定都以时间顺序或因果逻辑安排秩序,组织行文,这就缺少发展性与逻辑性。

3.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这种不拘一格的行文方式是与自由抒写情性的特征相伴相生,原有的一切作文教条便不能对文人形成束缚,文人们不专意地去考虑选材、结构、语言等等形式的问题,而只是一味地自由任性地去写,去创作。这样一来,文人本身所具有的文化修养和对艺术美的直觉把握,便在无形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们左右着文人对艺术形式的选择和创造,左右着文人对艺术美的把握和追求,并把这些选择和创造、把握和追求,一点一滴地自然而然地渗透在提炼主题、结篇布局、取舍材料、遣词用语等具体的创作之中,从而使闲书的行文灵动而流畅,语言自然而质朴,结构散放而灵活,达到了一种无拘无束、不拘格套的艺术境界。“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本是晚明公安派的创作观念。其代表人物袁氏三兄弟在个性主义思潮中心人物李贽“童心说”的影响下,提出了一系列体现晚明文学新价值观的理论主张。如“性灵”一说:“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有时情与境会,顷刻千言,如水东注,令人夺魂。”忆语体文学显然是这一性灵思潮的产物。

三、忆语体文学写意性的艺术表现方式

1.节制的情感表达。

(1)直抒胸臆。作为一种抒彩浓烈的文学样式,忆语作品中有大量直抒胸臆的语句,出现在全文总括处或每则片断末的抒情感发中。它们多与叙事配合,自然顺接,点到为止,来得节制、自然、质朴。(2)诗歌承担的抒情功能。诗歌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可以在较短的篇幅内传达尽量多的情感内涵,创造出耐人寻味的诗意,这是散文笔致较难达到的效果。忆语用诗,重在精练,这与其片断单则的体制有关。忆语以“则”为单位串起行文,每则片断内部描述一段生活场景,容量较小,无法承担额外诗句的铺排,大量诗句的引用可能破坏它短小精悍的特色,因此忆语诗句总是取其精华,用在最能体现诗性价值的地方。

2.描写的意境化。

意境化是忆语体文学诗性特征重要表现方式。意境是以有形表现无形,以有限表现无限,以实境表现虚境,使有形描写与无形描写相结合,使有限的具体形象与想象中的无限丰富的形象相统一,使再现真实实景与它所暗示象征的虚境融为一体,从而为艺术接受者提供一个可以生生不息的想象世界。包括:(1)诗性语言的运用。描写的意境化,首先来自诗性语言的运用。忆语文章选词用调相当讲究,其语言采用典雅精粹又流畅浅显的文言文字,富有画面感和音乐性,深情蕴于其中,往往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2)意象的选用。“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一个独特的概念,通常指创作主体通过艺术思维所创作的包融主体思绪意蕴的艺术形象。”在片断描写中勾绘一些简单而别有深意的形象或物象,这就将作者隐含的思想情感指出来,既传达了作者别样的心思意绪,也造就了描写的意境化。

3.叙述的空白意蕴。

诗化的意境不仅体现在有形之景中,有时“不言”更能传情达意,达到含而不露、意在言外的效果。苏轼《送参寥师》:“欲令诗语妙,无令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华琳《南宗秘诀》:“凡文之妙者,皆从题之无字处作来,凭空跳起,方是海市蜃楼,玲珑剔透。”莫不点出空白之境的意蕴。忆语作者深谙这一点,当他们在讲述事件时,有时会有意省略一些情节发展的重要内容,这里的空白就扩展了读者的想象空间,使文本呈现出更为丰富的内涵。

4.和谐美的女性形象。

篇8

3、了解人物传记的体裁特点。

4、汲取杰出人物的思想精华。

【练习】一、填空

1、本单元所选课文,大多是记载、评述中外名人生平事迹的传记类文章:其中有 ,如《 》,用第一人称叙述了作者自己的生平事迹;有 ,如《 》,以第三人称来介绍评价哥白尼的生平和贡献;有 ,如《 》,以第三人称来介绍徐霞客的生平和贡献;有 ,如《 》,真实而又生动地刻画了梵高的人物形象;有 ,如《 》,以第三人称介绍了邓稼先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对国家、民族的伟大贡献。

2、人物评传在写法上(表达方式)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 ,二者的关系是 。《哥白尼》一文中第1、2节主要是 ,第3、4节是以 为主,5、6两节是 。

3、传记类文章有很多种,如:①自传 ②人物评传 ③文学传记 ④回忆性散文,下列对以上体裁的说法不妥的一项是( )

A。自传是叙述自己生平经历的书或文章。

B、人物评传在叙述传主经历时,还对人物的思想、成就进行评议,具有很深的学术性。

C、文学传记相当于小说,可以置真实事实于不顾,进行大量的虚构。

D、回忆性散文(回忆录)必须是叙述者讲述的是自己和传主亲历、亲见、亲密接触的事实。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单元五篇课文,除《鲁迅自传》外,其他均为他传。

B、《哥白尼》是人物评传。

c、《梵·高传》是一本传记文学作品,但也属于人物评传。

D、《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不是传记文学作品。

二、阅读

哥白尼发表了地动学说,不但带来天文学上的革命,而且开辟了门科学向前迈进的新时代。因为他带给人们科学的实践精神,他教给人们怎样批判旧的学说,怎样认识世界。他首先告诉人们不要停止在事物的外表,而要依靠人类的实践,进行全面的分析,深入事物的本质。譬如对天文现象的认识,就不能让直觉支配,以为太阳等恒星都在绕地球转动,而不去全面地深入地研究太阳系内全部行星的运行。他还启示人们,不应该迷信古书上的道理,而应该重视客观事实,重视实验和实践;要有勇气怀疑并且敢于批判不符合实际却历来被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学说。 因此,哥白尼的学说不只在科学引起了空前的革命,而且对人类思想的影响也是极深刻的。哥白尼*了亚里士多德以来从未动摇过的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日月星辰都统地球转动的学说,从而在实质上粉碎了上帝创造人类、又为人类创造万物的那种荒谬的宇宙观。不管这些思想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是处在多么神圣的地位,哥白尼还是从事实出发,证明地球和其他行星一样都按照同一规律运行,为唯物主义的科学的宇宙观奠定了基础。德国诗人歌德曾经这样评论过哥白尼的贡献:“哥白尼地动学说撼动人类意识之深,自古以来没有任何一种创见,没有任何一种友明,可以和它相比。在哥伦布证实地是球形以后不久,地球为宇宙主宰的尊号,也被剥夺了。自古以来没有这样天翻地覆地把人类的意识倒转来过。因为地球如果不是宇宙的中心,那么无数古人相信的事物将成为一场空了。谁还相信伊甸的乐园,赞美诗的歌颂,宗教的故事呢?” 1.这两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哥白尼的地动学说在科学的意义是什么?

3第二段是如何分析哥白尼的地动学说对人类思想的深刻影响的?

4第二段引用歌德评价的作用是什么?

5.第一段中“哥白尼发表了地动学说,……怎样认识世界”这两句话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是什么?

6第二段的中心句是什么?阐述的内容是围绕哪一点进行的?

7.所选两段之间的关系怎样?它们可颠倒顺序吗?

8选段的主要表达方式是;选段起始句在结构中的作用是。

篇9

传记属于应用文体,同时兼具纪实性和文学性的特征。

纪实性要求传记记述的事是客观存在的,不能虚构。可以说,纪实性是传记的生命。因为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真实存在的人,有真名实姓、生活经历、历史背景等,反映了人物在品行修养、志趣追求与才能业绩诸方面的真实面貌。写作时,这些事实是不能随意虚构的。

但传记又属于文学的范畴,具有文学性。它并非对历史原封不动地再现。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作者在材料剪裁、结构安排、表现手法运用上可以有自己的特点,在对传主生活经历的叙述与评论中可以表达自己的爱憎。

由此可见,对“文体基本特征”的考查主要是从文本的文体特点出发,结合艺术手法进行设题。

【典型题例】2015年新课标卷Ⅰ第11题(3):作为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

【答题方法】首先要读懂题干,审清题目,明确考查方向(该题题干用“自传”二字暗示从文体特征的角度出发,分析文章的特色)。其次要明确传记类别,了解不同传记类别有不同的特点。如自传采用第一人称,语言或亲切自然或幽默调侃,通常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抒情;他传采用第三人称,语言或朴实自然或文采斐然;评传亦采用第三人称,记叙与议论各半,须注意整合评价议论的文字。再次要紧扣住传记的真实性(主要指传主的人生经历、品行修养、才能业绩等)和文学性(主要指介绍人物时运用的一系列的艺术手法,如在介绍传主人生经历时使用的人称、叙述的顺序、语言风格等),结合文本内容加以辨析作答。

二、传记的主要表现手法

传记常见的表现手法可从叙述顺序、描法,修辞手法等角度分析。

1.叙述顺序

叙述的顺序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在阅读时,考生要能根据时间的顺序准确地判断出是运用了何种叙述顺序,从而理清人物的生平经历,明白作者这样处理的缘由。

【典型题例】《中国科学殿堂最美的女人》这篇文章中,开头写谢希德先生的辞世及遗嘱,这是什么记叙手法?这样写的作用及效果是什么?

【答题方法】辨别记叙的顺序,要注意插叙与倒叙之间的区别:插叙写的是相关的两件事,而倒叙都是同一件事。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对照相应的顺序常见的作用进行逐条分析。

2.描写方法

传记要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它和小说刻画人物有相似之处,往往是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来塑造传主形象,展示其内心世界。

(1)正面描写。正面描写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直接具体地刻画人物形象。主要有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可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使人物鲜活丰满。在阅读时,考生要特别关注文中的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传记文学的血肉,它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多角度地展现出传主的个性特征,使得人物形象丰满而鲜活,富有感染力,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2)侧面描写。侧面描写,即间接地通过其他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以使其形象鲜明突出。主要有景物烘托、他人的衬托或对比等。另外,还须特别留意有些侧面描写看似与传主无关,但却对刻画传主形象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利用与传主关系密切者的相关资料来突出传主的形象。如2013-2015年高考新课标卷对传记的考查,均在文本结束之后有“相关链接”,对人物形象作一补充说明。

【典型题例】《一代怪杰辜鸿铭》这篇传记中,除了肖像描写,作者还运用了哪些手法刻画人物形象?请举例说明。

【答题方法】首先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明确答题方向(运用了哪些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其次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分别考虑(熟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中常见的手法),分析出其所用的手法;最后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其妙处。

3.修辞手法

在鉴赏语句或是刻画人物形象时,常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反复、引用、排比等。其中引用尤为重要,是传记经常使用的一种手法,它可以帮助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突出传主的精神面貌,起到增强作品历史深度和情感力度的作用。

【典型题例】《南开之父张伯苓》第七段中引用吴大猷的一番话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

【答题方法】首先分析引用内容的性质(故事、诗词、还是与传主有关的资料),理解引用的内容;然后结合上下文,分析该处引用在结构上(如照应前文,引起下文或是和文中某个人的行为或某物构成对比)和内容上(可从“传主、读者、文本、作者”四个方面分析)分别有什么作用。

篇10

在语文考核目标与要求中,2015年高考语文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即6个层级;而往年的大纲版考纲中没有提到“探究”能力的考核。探究指的是“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是对新课程改革中提倡的探究性学习的考核。探究性学习的特征是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其考查不可能是无限开放的,其特点是对题目的回答具有选择性,有较强的个性,并且个性是符合情理的,而不是天马行空、任意为之的。

以往“探究”能力在课标卷中的考核主要是放在选考内容中进行。比如,文学类作品的阅读要求:(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实用类作品的阅读要求:(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2014年全国高考课标2卷第12题第4小题:“作为一名爱国的科学家,邓叔群有哪些突出的表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对于这一类型的题目,考点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F,属于“探究”能力的考核范围。这在2014年全国高考大纲卷文学作品阅读部分已经有所体现,如“‘雨’给作者留下了哪些难忘的记忆?‘听雨’让他明白了什么道理?请根据全文进行分析”。该题就是要求考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这是一个较为突出的变化,教师和考生应该予以重视。在回答这一类型的题目时,考生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观点明确,不可模棱两可;二是从文中找出论据支持自己的观点,做到言之有据;三是进行简单的分析,以理服人;四是鼓励有个性、有创新的表达。

二、试卷结构的改变

2015年高考语文试卷由两部分组成,第一卷为阅读题,第二卷为表达题。阅读题由必考题和选考题组成;表达题由语言文字运用和写作组成。这样的试卷结构使语文学科的性质更加明确,而教材的体例也分为“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几大部分。

往年的语文高考大纲卷的卷面结构以主观题、客观题作为第一卷和第二卷的区分标准。第一卷包括字音、成语、语法、句子衔接等基础知识和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等客观题;第二卷由文言文翻译、诗歌鉴赏、文学作品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及作文组成,在知识系统上存在交叉,容易出现重复。比如,2013年全国高考语文大纲卷第18题:“下面是某杂志编辑部收到的一封读者来信的部分内容,有五处用词不当,请指出并更改,要求修改后语言得体,语意连贯。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的连贯得体的能力”。该题的题目要求主要是用词不当,涉及语意连贯、语言得体几个方面,但是在第一卷的基础知识考题中已经涉及修改病句和语意连贯的问题,因此,该题的设置显得有些重复。

在2014年全国高考语文课标2卷语言文字运用考题中,识记型的考题较少出现,更多的是从运用的角度设题,如成语的恰当运用、病句辨析、语句衔接、语言得体、图文转换等,角度不同,涉及面较广,尤其是在题目中设置情境,从生活中提出问题。2014年全国高考语文大纲卷在这些方面也是改变最多的,体现了积极向新课程过渡的特点,删除了连续六年不变的仿写语句这一题型,没有出现往年的大热题――句式变换,只保留了短文改错的传统题型,这说明考题的题型更加灵活多变,积极向理性思维靠拢,力求表达更为准确。比如,第18题通过招聘经理的情境侧重考查考生对概念进行分类的能力:给出一组材料,观点并不连贯,前后似乎也没有关联,让考生辨识、判断、推理和归纳。再如,第19题要求考生指出文中五处用词不当之处并予以修改,题干要求修改后“语言得体,逻辑严密”,比2013年考题要求的“语言得体,语意连贯”的指向性更明确,要求更高。

考生在2015年高考语文备考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关注生活,紧跟时代。考生要从生活中寻找语用材料,关注生活、关注社会,通过语文知识了解社会生活,通过社会生活巩固语文知识,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要有将信息与文字进行相互转化的能力。第二,注重整体阅读,强化思维训练。教师要培养学生准确把握文意的能力,注意多种题型解题的规律与技巧,重视考生概括能力和准确表达逻辑语意关系能力的培养,强化思维训练。第三,重视图文转换题。考生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关键在于学会看构成、理关系,解读图表的构成,厘清它们之间的关系,确定它们所要表达的意向及含义,懂得借助对应的图像(印迹)、结果(表值)的变化来推断其意向,揣摩图表的意义,揭示图表的实质,给图表下结论,并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三、古代诗文阅读新题型

备考时我们要重视近年全国语文高考古代诗文阅读中出现的新题型。

首先,断句是一个值得注意的考点。历年语文高考古代诗文阅读第二道选择题基本上是筛选文本信息,但是在《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题型示例中出现了“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这样的题目,而这种题目只是在2014年全国大纲卷、北京卷、广东卷中有出现,这是变化较大的一个题型。“习其句读”是文言文学习的基本功,这种变化回归了文言文阅读的原始能力,体现了文言文本色阅读的特点。题型示例中还有这样的题目:“下面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内容解说”实际上是考查考生对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的理解,也是一个新的变化。

其次,在名篇名句默写题型示例中,增加了根据语境默写句子的题型,将理解与记忆结合起来进行考查。这在2014年高考语文大纲卷和课标卷中曾同时出现过,也是一种新的考查方式。因此,我们在坚持文言文传统的复习方法的同时,要加强断句训练,将实词、虚词及句式的复习与断句训练结合起来,还要注意朝代、官职、地名、人名、风俗习惯、作家作品等文化常识的积累。考纲在附录部分还列举了“文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其中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推荐背诵的篇目有50篇,高中课程标准中建议的诵读篇目有14篇,一共64篇,这个要求与往年相比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考生也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

四、重视阅读题的选考内容

语文试卷阅读题第一题为现代文阅读,“考一般论述类文章,选取1则阅读材料。设三题左右选择题”。考查的能力在考纲中主要指“理解”“分析综合”两个层级。试题选材往往是反映某一个领域最新动向的文章,涉及的内容对考生来说是比较新的,或者是比较陌生的,可以称之为“新知识”。“新知识”包含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研究动态和成果,是人们在学习深入到一定阶段后必然要接触到的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探究能力的测验是为了检验人的潜在的学习能力,如2009年关于甲骨文的知识,2011年关于中国古典诗歌“意境”“意象”的知识,2012年关于“扬子津”变迁的历史知识等,均属于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而关于“沙尘暴”“人体干细胞”“心理学上情绪控制”等知识的介绍,都是自然科学方面的研究新成果,2013年选文介绍了全球气候变暖的最新研究成果。这些考题考查的是考生阅读社会科学类文章、自然科学类文章应当具备的理解能力、筛选处理信息能力、综合推断能力。

在课标卷中,阅读题的选考内容是我区考生在高考中首次遇到的,它涉及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阅读鉴赏文学作品,考生要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第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考生要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等文章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信息、整合信息,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考生比较熟悉的是文学类文本阅读,虽然在考纲中对文学作品的要求包含了小说、散文、诗歌、戏曲等,但是近年来大纲卷文学作品的选材大多数是散文,如2011年《针挑土》是写人叙事散文,2012年《听朗诵》是议论性散文,而2014年的《听雨》和2013年的《林肯中心的鼓声》均为抒情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