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1 16:54:4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传统文化常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7.075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传承并弘扬传统文化是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深入浅出,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知识和思想观念,产生对国学的美感,产生愉悦之情。语文学科的最本质特点是它的文化性,语文教育就是面对文化载体,进行文化内涵的开启和解读,从中体悟语言文字作为一种文化工具所产生的基础魅力,体悟从文本世界中所弥散开来的浓浓的文化意味。这种文化,与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从语文入手,可以很好地传递传统文化。
小学,是传统文化存在最为明显的阶段,你可以听到学生读国学经典的朗朗书声,可以看到学生抄写国学字句的浓浓兴趣,可以看到校园到处张贴的、书写的传统经典语句,还可以看到老师的精彩课堂。语文老师在教学中要传递传统文化,我认为从这些方面下手:从低年级开始,给学生种下国学的根基;在课堂上传承国学,课后布置加强传统文化形成的作业;开展传统文化系列的活动,丰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组织学生读书,读国学经典;学习课外知识,扩充传统文化的多元智慧。
一、传统文化教育,从低年级开始
在低年级识字过程中,弘扬传统文化最合时宜。有科学家研究,1~13岁是开发儿童记忆力的最好时期。我认为,很多关于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经典,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都是儿童初始接触并学习国学的最好工具书。中华传统文化内容,贯穿在一至六年级的教科书里,渗透在教科书的各个组成部份,教师要对语文教材中民族语言、民族历史、人文传统等相关民俗文化的内容进行梳理,设计、找准结合点和渗透点,得到民族文化教育的规律。
这样一来,在孩子萌芽时期种下国学基础的种子,然后慢慢培养,慢慢成长,最后真正地明白什么是国学,什么是传统文化。或许这样,会收获到出人意料的成果。
二、在课堂上传承传统文化
语文课堂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主阵地,它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多角度学习传统文化,积累知识,提高素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尝试着将多种多样的传统文化中也纳入教学内容。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的魅力。课文是教科书的主体,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应努力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挖掘教材内在的文化因子,引导学生求真、求善、求美,努力走向国学堂,吸取传统文化的养分。可以根据这些方法具体施行: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可以从课文注释、引语入手,挖掘有关民族文化信息;可以从故事情节人手,挖掘整篇(部)作品的文化内涵;可以从课文主题人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可以从课文词句人手,挖掘相关文化背景、哲理境界;还可以从课文插图、课后练习人手,挖掘文化意趣。总之,向着国学的方向就对了,毕竟学习是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
还可以这样:语文教学与成语结合。成语经历了几千年的筛选,大多数承载着历史文化,具有极强的生命力,许多成语还保留了文言意义,能有效帮助学生掌握文言知识。传统的成语,既学习字形,运用成语,又增加作文文采,还能了解一些文化常识,知道一些文学典故,更能带动名句名篇的背诵。教学中,可以进行成语接龙,数字叠塔,师生姓名镶嵌,历史故事串联等,收效会颇为丰富。
三、开展传统文化活动读出传统文化的味道
围绕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开展综合性的国学系列的活动,如:搜集和积累各种丰富的文化材料,制作工艺品,书画比赛,诗歌朗诵,演课本剧等等。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举行各种文化比赛,通过各种途径,采用多种方式了解生活中的文化传统和身边的文化传统。目的在于打通课内学习和课外活跃的途径,引导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上学,也称“读书”,这是个通俗叫法。可以见得读书与学习的关系之深,联系之大,从读书入手,大有所获。就诵读的方法而言,在中国古代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之中,“读”是第一大法,可谓“读”占鳌头。古训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之说;东坡诗云:“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种读,不仅仅是默读,更注重于朗读。中国语文教学方法以诵读为本是由汉字、汉语的特点决定的,汉语是以汉字为基础的,汉字一字一音、一形一义,独立性很强,其具体含义,得从上下文中体味。可见,“眼观其文,口诵其声,心唯其意”的“诵读法”对汉语学习何等重要,自不待言。
四、学习课外的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符号以各种形式和形态表现在服装当中,使服装散发着民族气息,呈现出民族特色,其体现在服装设计上可分为两类:一类为显性表达,一类为隐性表达[3]。显性表达是将文化的内涵用直观可视的符号表现,如在服装设计中,通过服装的外部结构、款式造型、色彩、装饰等形式表现出来。而在有的服装中我们看不到文化符号的直观存在,却能感觉到服装所散发的民族气息。这种隐性的符号也许不能被人们即刻理解,但通过对服装的穿着方式(休闲、放松、随性等)却能逐渐地体会感悟出来。传统元素即服装上具有传统和民族风格的材料、造型、色彩、图案、款式及工艺等,如范思哲春夏男装上的中国龙,迪奥高级时装中的旗袍造型等,它们对体现服装的风格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些典型的中国元素已经成为世界服装设计大师们的创作源泉[4]。
1.1材料
我国传统的服装材料为丝、麻和棉。丝绸织物是我国服装面料的经典品种,主要有纱、罗、绫、绢、纺、绡、绉、锦、缎、绨、葛、呢、绸、绒十四种,其以高贵华美的风格得到了世界人民的喜爱。到了清朝,我国的丝织物已有云锦、宋式锦、蜀锦、古香缎、织锦缎等许多品种,其中以真丝织成的缎类织物最为富丽,最能显示丝绸平滑、细腻、光亮、柔软的特点,最能表现出其作为服装面料的典雅、高贵的外观[5,6]。2001年“APEC”会议中,各国贵宾身穿的唐装面料就采用了传统的团花织锦缎,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
1.2图案
中国传统服装的面料图案包括动物、植物、人物、景观、物品及文字等,形成团花或散花造型。清朝早期的服装面料的纹样多用拱壁、福禄寿喜字、团花、团鹤、万字联、八宝、暗八仙等;后期多用写实纹样,如折枝花、大朵花、缠枝花、云鹤、寿桃、蝴蝶、山水、亭台楼阁、仕女人物等,改团花为六合同春,鹤、鹿、松枝也变化为团花图案,其中有许多吉祥图案[5]。
1.3色彩
东方传统色彩观念源自于特有的东方古典哲学理念,在于超越科学思维体系的对世界更深沉的探索。我国服饰色彩的主流,渊源于传统的五色,是民族传统色彩的继承和发展[7]。我国传统色彩有“正色”与“间色”之分。“正色”即纯色,“间色”即杂色。正谓青、赤、黄、白、黑五方正色也,不正谓五方间色也,绿、红、碧、紫、骆黄是也。现代服饰的色彩五彩缤纷,通过颜色来表达离不开红、黄、青三种基本色的调配,这三种色称为“原色”,利用三种原色可以调和成各种不同的颜色。我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色彩文化,红色在民间象征吉祥喜庆。我国历来就是对红色有着特殊的感情,红色的婚礼,红色的灯笼,红色的春联等。
1.4造型
我国服装的发展如果从《周易•系辞》中所说的:“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之乾坤”的时代算起,已经经历了五千多年的漫长历史,从保存下来的大量图形及文字资料可发现,中国传统服装虽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展变化,各具特色,但其共同的特点是服装造型宽松、采用直线式裁剪以及平面化的结构处理,只是不同时期服装的宽松程度和长短上有所不同,这种服装宽大平直,浑然一体,忽略人的具体形体而突出其精神气质,具有飘逸、动态之美,不强调人体的形态特征,而是用式样、色彩和装饰来区别男女装。这种将人体隐于服饰之中,不造成视觉上的性感刺激的含蓄性装扮,即削减了服装反映人体活动的敏捷性,又弱化了服装表现人体活动的程度,与中国传统礼教所推崇的审美标准和情趣完全吻合[8]。我国传统服装在加工中也很重视细节部位的处理,如采用立领,衣襟为偏襟或对襟式,门襟处用带或盘扣系结,并沿着衣领、门襟、袖口下摆等处作线形装饰等。
2市场调研与分析
2.1商场的选择
调研时间为2011年4月1日~2011年4月7日;调查分三个年龄段:17岁以下、17~40岁、40岁以上。郑州地处中原地带,服装行业发展迅速,此次服装市场调研的选择考虑服装的价格、地理位置和年龄段的不同,选择在以下6个服装商场进行。
2.1.1银基商贸城:位于繁华的市中心,属于中低消费水平的大众服装市场,主营各年龄段服装;
2.1.2中原商贸城:位于中原区,属于中等消费水平的服装市场,经营服装范围是各年龄段服装;
2.1.3人民路丹尼斯:位于管城区,属于中高等消费水平的服装市场,经营服装范围是各年龄段服装;
2.1.4金博大:位于管城区,属于中高等消费水平的服装市场,经营服装范围是各年龄段服装;
2.1.5北京华联:位于二七区,属于中高等消费水平的服装市场,经营服装范围是各年龄段服装;
2.1.6裕达国贸:位于中原区,属于高等消费水平的服装市场,经营服装范围是青少年和中老年服装。
2.2调研元素的选择
结合笔者对近几年服装市场的观察,此次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立领、偏襟、吉祥图案、刺绣、中国红、改良中山装、改良旗袍、剪纸工艺、缀加响片、高腰、汉字、青花瓷、泼墨手法、细密繁花13种元素进行调研,而其在服装中出现则视为该品牌服装应用了传统文化。
2.3调研结果与分析
此次调研共计6个商场403的品牌,计算得到所选传统元素在各个年龄段所占的比例如表1。所调研服装市场共有品牌403个,除去重复出现的品牌外,其中:17岁以下,25个;17~40岁,225个;40岁以上,153个;由表1可以看出,在17岁以下服装中,所调研的元素总体应用较其他年龄段少,应用最多的传统元素分别是:细密繁花72%、中国红68%、刺绣36%,改良中山装、旗袍、缀加响片、青花瓷、泼墨手法几种元素在17岁以下的服装中几乎没有应用;在17~40岁的服装中应用最多的元素是:立领59.1%、中国红58.2%、吉祥图案56.9%,而应用改良中山装、旗袍、汉字三种元素的较少;在40岁以上的服装中,应用最多的传统元素是:立领65.4%、中国红59.5%和细密繁花53.6%,汉字元素的应用较少。不同年龄段的服装应用的传统元素不尽相同,较年轻的人性格比较活泼,形象阳光,思想不是很成熟,与青花瓷、泼墨手法、中山装和旗袍这种时尚成熟元素不符,从安全健康方面考虑,缀加响片这一元素就不易运用,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阅历更加丰富,对服装的要求和搭配也开始讲究,传统文化也是经过多年沉淀而成,二者可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针对所调研的不同低中高消费市场,从表2可以看出,低、中等消费市场上,立领、中国红、吉祥图案、细密繁花四种元素应用都超过了50%,汉字、改良中山装和旗袍在低等消费市场的应用在10%以下,改良旗袍在中等消费市场的应用在10%以下;中高等消费市场上,立领、中国红和吉祥图案应用超过50%,改良旗袍应用低于10%;高等消费市场上,仅有立领应用超过50%,汉字、泼墨手法、改良中山装和旗袍应用低于10%,其中改良旗袍和汉字元素没有应用。
Key Word:the Book of Changessquaredesign
中图分类号: [F21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概述
在中国各处的城市规划和广场设计中,多以欧式风格或中西结合混搭为主,其景观效果不尽如人意且不具有互动性。深究其原因始终少了一些原汁原味的中国智慧与传统文化。极具中国特色的设计作品如何在外来文化的重重包围中脱颖而出,一直困扰着本土设计师。在众多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成都锦前设计院选择《易经》作为此次广场设计的立意基础,就是因为《易经》被誉为“天下第一书”,其“广大精微,无所不包,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历代先贤推崇它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该广场另一个特色为互动性。历览各处久负盛名的广场无外乎其景观独特、建筑精美、人文独特,而说到广场本身与游人的联系与互动好像并不多,所以我们以互动作为突破口,着力打造一个既有趣又宜人的城市休闲广场。
二、城市休闲广场融入传统文化设计思路
此广场设计理念源于《易经》,辅以现代建造理念和养生精神。以《易经》为契机,设计这个广场的时候我们内心的感情是复杂的:首先是对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崇拜;其次是幻想着未来的某一天能够站在这样的广场中心,与古圣先贤进行一次心灵的、时空的交流;最后更是给一味崇拜外来文化而将本土文化与精华抛之脑后的设计师们一个忠告。
该广场建成后将是一个集文化、传统、养生、科技为一体的互动式现代休闲广场。它外形酷似北京天坛,呈阶梯状共8层,每层均有白玉栏杆隔离。该设计提炼《易经》、二十四节气等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作为设计的依据,结合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具体设计思路阐述如下:
该广场设计为八层,中心圆台直径20米,第二层至第八层宽为5米,整个广场占地约6400平方米。第一层圆台中心设计有一个大型嵌地LED显示屏,其屏幕将不断幻化出易经八卦图、阴阳鱼、五行“土”、十天干“戊己”等。将伏羲八卦放于广场中心是为了阐述宇宙是由阴阳两个最基本的元素构成,天下所有的变化都是阴阳的变化,并且八卦是《易经》最核心的内容。圆台周围另配备有对应的五行(金―西、木―东、水―北、火―南)和十天干(甲―东、乙―东、丙―南、丁―南、庚―西、辛―西、壬―北、葵―北)地浮雕。在运用《易经》的法则和占卜的时候,两者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这里将五行与《易经》放在一起。第二层平台主要以对应的十二地支(子―北、丑―中、寅―东、卯―东、辰―中、巳―南、午―南、未―中、申―西、酉―西、亥―北)浮雕为主。在某种程度上说,五行文化与易经、天干地支文化是相互结合的,并被人们运用于实践,更主要被风水家、堪舆家发挥的淋漓尽致,历代人们对五行文化更是充满敬畏之情。第三层以对应的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浮雕为主。十二生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生肖纪年与天干纪年同样盛行,并且关于十二生肖的传说在中国一直都被人传颂。第四层包含对应的十二月份和二十四节气(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地浮雕。二十四节气是我国民间传统的节令,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对天文、气象、物候进行观测、探索、总结的结果,是我国劳动人民独有的伟大科技成果,对于中国农耕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取代的作用。第五层以人体中医五行对应的五脏(肝、心、脾、肺、肾)、五体(筋、肉、皮毛、骨)、五官(目、舌、口、鼻、耳)地浮雕为主,第六层以人体中医五行的五志(怒、喜、思、悲、恐)、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五液(泪、汗、涎、涕、唾)地浮雕为主。在中国,中医被誉为是“第五大发明”其理论依据就是根据《易经》中五行生克原理而来。第七层以八卦命理学十二长生(长生、沐浴、冠带、临官、帝旺、衰、病、死、墓、绝、胎、养)地浮雕为主。第七层以四季地浮雕为主。
通过上述描述,我们大概可以将广场八层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层至第四层为《易经》核心、八卦及其衍生的时空记录方式,第五层和第六层为八卦关于中医治疗和养生的内容,第七层为《易经》八卦衍生出来的八字命理学十二长生,第八层为四季,代表宇宙一年的季节变化。
三、城市休闲广场互动性体现
以上设计看似普通,但是我们还将在广场周围设置有数台专用电脑来增加广场与游人的互动性。这些电脑通过植入专业的软件,而变得与常规电脑不同。其以《易经》文化为基础,兼具堪舆之术、中医养生保健、行为处事检测与技巧等技能,游人可以通过人机互动来增加趣味性。例如游人觉得最近身体不适,经过人机对话知道是肝出现了问题,那么经电脑提示,应该到广场第六层,主管肝的方向活动活动;如果游人觉得自己背部不适,经过电脑查询得知可以站在广场某方位大吼几声,以振聋发聩之势逢病化吉;游人觉得自己最近运气平平,就可以通过输入自己的生辰来测吉凶,电脑就会提示化煞的方法,比如沿着广场某个方位某一层走数十步或转几圈;游人觉得最近和朋友交往总是矛盾不断,就可以输入自己和朋友的生辰,电脑则会提示自己和朋友分别属于五行之中的命理,如何消除命理的不合(比如水命和火命,则要属水命的人多往削弱水的方位活动,火命的人多往增加自己运势的方位活动,此消彼长如此两人才能相处和睦),……来增加趣味性。此设计的初衷不是宣传迷信,而是以一种轻松有趣的方式来让更多的人来了解《易经》所蕴含的养生之道和处事之道,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该广场与仿造西式风格广场的差别正在于此――寓教于乐,不只是简单的休闲和观景,还有对时空的探究、对未来的期许、对自身状况的反思。
从中国5000年的历史文化来看,中国每个地域都有其特有的风格和特定的传统文化。譬如塞外荒僻寂寥,却是古辽文化的聚集地。而如今已经不见当初之盛,正是因为文化的一种衰落和同化!如果发展该地历史上特有的文化景观,将是能带动该地房地产旅游业和经济发展的一次契机。又如哈尔滨的俄式风格建筑,吸引各地旅游者纷至沓来,正是由于传统文化融入建筑的魅力。所以在大力发展可持续的循环经济的基础上,融入传统文化的房地产营销符合现代产业发展的模式,符合传统文化的发展契机,符合专业的营销模式。
不仅是周围环境,在房屋中,也已经引入了屋顶的建筑文化,尤其是高端别墅区。别墅区的屋顶采用了高贵的翔龙作为顶部装饰,突出了别墅高端与奢侈的定位,同时也将东方特有的神秘感带进房屋中,通过增加文化底蕴提升了房地产自身价值。
受古代传统思想的影响,中国自古以来是小农经济为主体,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自古生活的中心就是家,而房子是家的直观感受。勤俭节约、安居乐业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是儒家思想中男子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追求起点。所以借助中国传统文化的东风,卖家大力通过文化宣传来进一步加强中国人传统文化的诉求,继而进一步激发国人的潜在需求。中国的刚需之所以可以在这么高的房价下没有丝毫减弱的趋势,中国传统思想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传统媒体品牌的逻辑延伸上,无论是电视还是报纸,它们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早已有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媒体的公信力是难以挑战的。传统媒体正是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品牌得以积淀。例如每天晚上七点央视的《新闻联播》。它是央视经过多年专业的打造与磨练,在每天的黄金时段为观众们呈现的精品节目。这对公众的影响力是有目共睹的。与那些在网络上刚刚起步的新闻网站相比,传统媒体有一个较高的起点,公众对它的品牌比较容易认同。
网络媒介与传统媒介是共存共融的,就像我们现在虽然有了电视机,但依然有人爱听广播一样。在网络时代,传统媒体依然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传统媒体必须找到真正适合网络时展的路径,才能够在网络媒体的不断挑战中更好的发展、创新。
如今,众多的传统媒体也认识到网络强大的号召性和包容性能吸引来众多受众,于是纷纷吹响进军网络的号角,如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等。当前,各网站也正与众多传统媒体合作来拓展自己的信息来源和渠道,搜狐、新浪等各大门户网站纷纷开设视频栏目,将中央电视台等各大电视媒体的节目上传,实现网络再次播放。相信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相互交融与合作还将不断地加深。
唐山广播电视台也进行了网络融合,成立了唐山网络广播电视台,加强了媒体宣传方式和力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2
第一部分 概述
一、调研目的
为进一步了解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中的认知情况,我们于寒暑假期间,对长春市的三个高校的大学生进行了当街随机访问调查,本次调查主要目的有以下三项:
1.了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和认同程度,从而了解传统文化的普及程度。
2.了解传统文化的主要传播途径,教育方式和内容,进而分析传统文化的推广力度。
3.通过分析传统文化的现状,对以后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教育方式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二、抽样框和样本
(一)抽样框
按照调查目的的要求,调查对象主要为长春市内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和吉林财经大学的在校大学生。
(二)样本的形成
1.将长春市区分为若干个区域。
2.从中随机抽取几个区域构成访问范围,具体范围确定为吉林大学以及东北师范大学和吉林财经大学的校园内。
3.从被抽取的区域中按照随机原则当街随机选取访问者构成样本。
(三)样本的容量
根据调查目的的要求,将大学生样本容量确定为500份问卷。有效问卷482份。
三、调查方法
本调查组织采用了随机抽样法选取访问范围,在每一个被选择的区域中再按照随机原则选取被访问者,总体采用了分层抽样方法。实地调查采用访问方式进行,这就使得此调查方式和方法具有随机性,能够依据样本指标推断总体指标。
四、访问过程控制
此次调查人员由吉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花林竹海小组4名同学组成。正式访问前均做了认真的访前培训,另外,每天访问结束后,各组长都对本组当天的工作做了核对和总结,各组间也有一定的沟通和监督,这两个控制手段有力的控制了整个访问过程,保证了调查访问的质量。
五、数据的录入和检索
返回的问卷经过初审和终审合格后,即编号录入,录入完成再进行正确性复核,之后,开始有关数据的检索。
第二部分 正文
一、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分析
此次调查的被访者为长春市高校大学生,分别来自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以及吉林财经大学。其中吉林大学作为综合类大学的代表,东北师范大学属于师范人文类大学,而吉林财经大学则是财经类大学的典型代表。在长春地区一共发放问卷500份,其中在吉林大学发放问卷165份,收回有效问卷149份;在东北师范大学发放问卷167份,收回有效问卷167份;在吉林财经大学发放问卷168份,收回有效问卷166份。
二、调查问卷具体问题分析
(一)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
1.对传统文化的关注程度
在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程度方面,不同学校的同学表现出了较大的差异。总体来说,大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程度一般,占到总人数的47.30%,而非常关注、关注、不关注的比例分别为2.70%,27.59%和20.95%,只有1.45%的人表示对传统文化根本不关注。另外一方面,通过不同学校之间的对比,吉大和东师的同学对传统文化的关注程度明显高于吉林财经大学的学生。在吉大和东师的学生中都有超过30%的学生对传统文化表现出了非常关注的态度,这可能缘于吉大作为国家重点综合类大学,注重培养全方位人才,而东师本身就是师范人文类大学,更加注重对学生在传统文化方面的培养,从数据中来看,东师的学生对传统文化表示不关注的比例也是三个学校中最少的。吉财则有55.42%的学生表示对传统文化关注程度一般,这从侧面表现出吉林财经大学还是具有一定的传统文化的传播氛围的。
2.学校相关课程设置
总体来说,各个学校关于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不是很多,开展的相关校园活动也不很丰富,并不能很好的满足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学习的需求。其中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有必要加强关于传统文化的学习,甚至有很多同学认为可以将有关传统文化的课程设为一门必修课。
数据显示,学校在传统文化的相关课程设置方面,其中东北师范大学开设的课程相对而言还是比其他两个学校略多一些的,这说明师范人文类的学校更加重视学生在传统文化方面的学习。
3.传统文化校园活动的开展情况
在开展校园活动方面,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有关传统文化校园活动的开展情况并不乐观,现在大学内虽然开展了很多的社团活动,但是关于传统文化的内容却少之又少,我想这应当引起学校有关部门的重视,多组织学生开展相关活动。通过对比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学校开设相关课程的数量与学生开展相关活动的情况是呈正相关的,可见老师的授课内容对学生的整体认识和行为活动都是有很大的影响的。
(二)传统文化未来前景
1.发起保护中国传统文化活动的必要性
对于保护传统文化的的必要性,三个学校的同学的态度基本相同。从总体来说,93.98%的人认为我们有必须要发起保护传统文化的活动。三个学校的被调查者中也都超过了90%的人认为应该保护传统文化,而吉林财经大学更是高达95.78%。这反映出,我国传统文化急需保护的事实普遍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2.国传统文化的未来和国人对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认可程度
从总体来看,70.12%的受访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认可程度更是高达93.98%。说明我国传统文化在国民心中还是有很大的影响力的。三个学校的调查结果大致相同,部分有略微差异,但并不影响对于传统文化态度的大方向。东师和吉财认为传统文化未来前景较好的同学分别占73.05%和74.70%,情况基本一致;而吉大则是61.75%,相对其他两个学校少了13%。表明吉大认为传统文化未来和传统文化对中国发展作用不明朗的同学明显多于东师和吉财。在吉大对于传统文化不看好的学生也大大多于其他两个学校。此结果将理工类学生和文科类学生的差异体现的淋漓尽致。吉大学生更偏向理性的思考。东师和吉财则更倾向于感性的感觉,对传统文化抱着极大的信心。
(三)传统文化的传播现状
1.传播途径对比分析
现在大家现在接触的途径主要还是集中在报纸书刊,影视广播和互联网,说明在现阶段大家主要还是通过自己来接触到传统文化的。但是对于同学们所期望的接触途径来说,大家还是更想通过课堂讲授和校园活动来加强这方面学习,这表明校方在这方面的努力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2.传播内容内容对比分析
从整体来说,现在大家接触到的传统文化主要还是集中在精神方面。在物质和行为文化这两方面,大家都觉得有所缺失,想要进行更多的了解。在制度方面,大家了解的不多,也并没有想要进行深一步了解的欲望。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对于传统的建筑,服装,饮食,民俗等保护力度不够,导致很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有所流失,在礼仪方面,我们现在更是懂得更是少之又少。虽然我们现在可以接触到一些精神层面的传统文化,但掌握的不多也不精。这就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我们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除了要在精神层面上提供更多,更精的精神文化食粮,更应该注意保护现实生活中还存在的活的传统文化。比如,保护各地有特色,有历史的传统建筑,重视对于各民族各地区特色节日民俗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多管齐下,把我们的传统文化更好地发扬下去。
3.缺失原因
通过调查分析,总的来说关于儒学国内遇冷现象41%的人认为是中国人对传统文化传承力度不够,25%和21%的人分别认为这是一种文化畸形发展的怪现象和中国人对本土文化了解肤浅。在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原因中,大部分人认为学校没有起到良好的传播作用,有33%的同学认为学校过度重视考试升学,忽略了传统文化的教育。26%的同学认为整个社会没有形成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社会教育缺失。在调查中,受访者也给我们了很多他们认为的原因,总结下来,其他选项中分别有以下几类:社会发展太快,物质等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发展;历史原因;国家宣传不够,人们对传统文化认识不成熟;战争及破坏;国家不重视;生活节奏过快;老师不清楚。我国的教育制度和学习氛围都严重造成了传统文化的缺失。
第三部分 建议
一、对政府机构的建议
(一)通过相关的法律来保护传统文化
虽然大部分人觉得没有必要将保护传统文化提高到立法保护的层面上来,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我们只依靠自己的自觉学习和民间发扬所起到的作用是很有限的。所以我们认为对于保护传统文化的立法是刻不容缓的,我们应该在各个层面上建立相关的法律来保护传统文化。
(二)加大对于本地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
每个地方的政府都有责任保护好本地特色的传统文化,包括当地的历史遗迹等。提高保护意识,对于符合要求的传统建筑民俗等,地方政府可以进行申遗,在各地开展宣传活动,或者是举办文化节等节目来以轻松愉快的方式让传统的东西融入广大人民的生活中去。
二、对学校的建议
(一)增加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
高校开设的传统文化课程和开展的传统文化活动满足不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需求。建议高校增加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多多开展关于传统文化的活动,加大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度。
(二)树立大学生的爱国责任意识
大学有责任让大学生成为一名有责任感的中国人。这里的责任感就当然包括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在文化教育方面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树立大学生的爱国责任意识。
三、对大学生的意见
(一)提高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热情
我们应该从我做起,从今天做起,坚持学习传统文化,提高自身的素质。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自身自省传统文化的修养高了,整个社会的素质也就提高了。
(二)积极响应国家的学习号召
Charles Dow于20世纪初提出道氏理论(Dow Theory),标志着技术分析的诞生。MURPHY(1986)对技术分析的定义是:“技术分析是以预测未来的价格趋势为目的,主要通过使用走势图,对市场行为进行的研究”。(爱德华迈吉,股市趋势技术分析,1992)。因此技术分析是一门科学,它通常以图像的形式,记录某一股票或者某个“平均值(Averages)”交易的实际历史(价格变化、交易量,等等),然后,从勾画出的历史里推导出可能的未来趋势。由此可见,技术分析(Techn ical A nalysis)是对历史数据进行特定的处理, 寻找股价起伏的周期,从而建立起买卖证券的规则,以优化收益、规避风险的一种投资理论(韩杨2001)。
一、关于技术分析有效性的争议
金融技术分析研究对象是金融市场种金融产品价格行为的规律,决定技术分析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金融市场价格行为的规律是否客观存在,对此分歧一直很大。在金融分析流派中基本面分析派坚持“股市趋势不可知”的理念,认为金融市场无趋势、无规律、不可预测,因此技术分析无效。随机漫步理论流派(Random Walk)也坚持在金融市场中价格的变动是随机的,更谈不上预测。这种随机性是非理性的,并不具备操作的有效性。
二、现代经济理论对于金融市场技术分析有效性的研究现状
在现代主流经济学中,对技术分析持否定意见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效市场假说(EMH)(Fama,1970,《有效资本市场: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回顾》)。他们认为技术分析所谓的原理与弱式有效市场理论是冲突的。技术分析根据历史价格走势分析出未来价格趋势,这一点有效市场理论坚决反对,他们认为众多投资者已经通过对历史的价格信息的研究,做出了自己该做的投资选择,目前的价格实际上已经反应了过去的历史信息,以后的价格只能随机波动,和以前没有任何联系,因此在弱有效市场成立的条件下技术分析无效,不能获得额外收益。
三、基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下的现代金融技术分析有效性的解释
美国技术分析师.艾略特(R.N.Elliott)根据道琼斯工业指数平均(Dow Jones Industrial Average,DJIA)发现股价结构性形态和宇宙中一些自然现象相吻合。提出波浪理论,用来解释市场的行为,并强调波动原理的预测价值。而对于通过观察宇宙规律硌芯咳死嘈形,中国古代亦做出过不少的努力,比如古人的天人合一等等,因此我们能否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里找到现代金融技术分析有效性的解释,从而说明技术分析的有效性及其存在的意义。
(一)现代金融技术分析的核心概念――趋势
趋势的概念是技术分析的核心。技术分析要求必须研究判断市场趋势,然后顺应趋势交易,决不可逆趋势而动。而且市场的趋势不会朝任何方向直来直去,市场运动的特征就是曲折婉蜒。因此我们从技术分析的核心概念--趋势入手,看看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对趋势的存在和有效性的研究,从而论证技术分析的有效性。
(二)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下对于趋势的理解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认为整个宇宙是一个整体,并制约于一个自然法则,这个自然法则无论在自然世界还是人类世界都起作用,否则就会混沌,出现秩序上的紊乱,而就算是人类社会行为如果按照自然法则运行一定会很顺畅,完美,包括有生命的东西和无生命的东西时都按法则运行,比如四季交替就是很典型的自然法则秩序规律的严格运行,这种秩序,按照古代传统文化的假设就是恒定不变。无论是自然还是人类社会的群体行为,都会重复秩序,那么人类社会曾经的群体导致的事态周期性变化,也将重复,也就是历史会重演,而且如果我们掌握了这种秩序,甚至我们可以在一定范围和程度地上预测未来,以为事态会顺着历史的规律进行,趋势就是其中一种。
中国古人一直很强调对“势”的把握,著名军事家孙子在《孙子兵法》中提到,“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责人而任势”;再有《孟子:公孙丑》,“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t基,不如待时。”
对于趋势的力量论述,孙子兵法也上有记载,“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激烈的流水能冲走巨石,这就是趋势的力量,在宋代,学者陈亮的《上孝宗皇帝第三书》中提到:“天下大势之所趋,非人力之所能移也。”就谈到社会运行的趋势不是人能改变的,也间接论述了趋势的自主性。战国商鞅《商君书・禁使第二十四》中也有关于趋势的论述,“凡知道者,势、数也。故先王不恃其强而恃其势;不恃其信,而恃其数。今,夫飞蓬遇瓢风而行千里,乘风之势也;探渊者知千仞之深,县绳之数也。故托其势者,虽远必至;守其数者,虽深必得。”这段文字也承认了趋势是存在的,而且应该顺应趋势,可以借助趋势的力量发展的更好,也体现了趋势的力量具备自我发展性。
四、结论
“势”字,从“力”,与力量有关,古人解释“势”为“盛力”、“权”。古人从经验直观中很容易发现“力”是决定事物成败、发展的关键,而概括出“势”这一重要范畴。“势”作为一种客观力量决定着世界中事物的兴衰成败,而人作为是生存于世界之中,通过与世界万物打交道的方式以维持其存在和发展的一个物种。客观的“势”所造成的结果对于人而言则有利害两种情况,人作为具有能动性的智慧存在当然不会也不应该被动地接受“势”所造成的结果,而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势”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转化。对于有利之势则积极利用,以造成有利于自己的最大成果;对于不利之势则尽力回避,以免造成损失。同时,在有些人类活动中还可以人为造势,以获得尽早和更大的结果。就技术分析而言,由于市场行为的庞大性,当然很难造势,通过对“势”(趋势)的研究,人们还是可以对趋势加以把握和利用,以获得投资利益。中国古人对“势”的理解和运用,坚定了我们对技术分析之科学性和有效性的信心。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古人是认为趋势存在的,而且主张要顺应趋势,只有顺应才能更好的发挥主观能动,获得更大投资收益。这和现代金融技术分析不谋而合,哲学层面高度统一。
参考文献
[1][美]约翰#墨菲著.期货市场技术分析[M],地震出版社,1994.
[2]向文葵,胡忠林.论技术分析在我国证券投资中的应用[J].经济研究导刊,2008(3).
[3]韩杨.对技术分析在中国股市的有效性研究[J].经济科学,2001,(3).
高中语文教材中涉及到诸多文化常识及相关内容,例如丰富的优秀文化典籍,《史记》《汉书》《后汉书》《诗经》等。让学生深入了解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常识,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高中语文教学对文化常识进行渗透,必须深层次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文化常识素材,加强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从而真正实现文化常识渗透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一、充分利用古诗文教材,传承传统文化
中学语文教材为传统文化提供了广阔的天地,经典型的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非常明显,有传统美德、传统人生观、价值观、传统爱国主义等。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本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来启发学生,使他们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如教学《论语》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时,引出孔子的“礼治”,就要对一些重要的道德范畴和概念、术语,像“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等加以强化。在《劝学》和《师说》的教学中,抓住古人勤学、尊师的美德,结合目前的现状,潜移默化的教育。在教学《陈情表》时,让学生趁机接受“孝”的教育。在教学《苏武传》时,利用朗读和引导的方法让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感受苏武的人格魅力。在课堂教学中,要利用古文经典篇目,弘扬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社会,把关注的意识投向人类,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教学中,让学生走进屈原、陆游、杜甫,理解什么是爱国;走进苏轼、李白,理解什么是豁达、豪放……特别是在必修三、必修五的诗歌教学中,对那些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古诗文篇目,就倾心倾力,有意识让学生从中受到震撼、感染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学生就可以形成一种强大动力,最终积淀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文化常识素材
深入挖掘高中语文教材可以发现,语文教材中蕴藏着非常多的文化常识。例如北宋文坛四大家“王安石、欧阳修、苏轼、黄庭坚”,“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汪蓉、刘伶等。如果不注重学生的体验和领悟,学生停留于表面的认识,为应付考试死记硬背,不利于文化常识的真正渗透与传播。让学生认识和了解这些文化常识,加深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常识的了解,可以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道德品质,对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些文化常识进行深入剖析,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这些文化常识。以“北宋文化四大家”苏轼的文化作品为例,选其作品《赤壁赋》展开讨论,苏轼以独特的笔触,将人生观娓娓道来,既包含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也包含随缘而安的人生态度和忘情尘世的洒脱。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深层次发掘汉语文化的丰富内涵,提炼出促进学生情感认知能力和人格健全的因素,确保学生真正理解教学语文教学内容表达的深刻内涵和感情,不断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除此之外,通过文化作品了解文化常识,还要求学生对其语言进行了解。例如《赤壁赋》一文先后呈现出了乐悲乐的感情变化,这种变化体现于课文的字里行间,这就需要学生深刻理解和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和魅力。
三、巧用课外诵读实践,弘扬传统文化精神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该如何渗透传统文化呢?通常情况下,教师要通过课外诵读和实践这两个途径来进行。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其要鼓励学生在闲暇时间多阅读文化经典,诵读经典诗文,将传统文化与道德实践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传统文化教育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起来,合理的指导、规范学生的行为活动,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与初中生相比较,高中生的认知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在每年的寒假和暑假,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这样一个作业:阅读文化名著,即《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诗经》等。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其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并且也会将传统文化精神继续弘扬下去。
积累性课程。就是以自1995年以来提倡的以经典诵读为主题的课程,如中小学语文课本中增加了古诗文的篇目数量,高中语文增加了中华文化经典研读模块,经典诵读大赛,民间私塾、学堂、书院和家庭中的“论语一百”等,都可以说是这一课程的探索和实践,尤其是“背诵十万字、熟读百部书、能写千万言”的“经典素读”教学的出现,更是这一积累型课程的最典型代表。让青少年熟读中华民族的经典篇目,已经成为当下社会的基本共识之一。积累型课程的实施路径为:教师快慢范读,学生采取跟读、对读、接龙读、唱读、镂空读等朗诵、吟诵方式。
常识型课程。这一类课程的探索在中小学校也比较普遍,遗憾的是没有整体安排,以至于很多的校长、教师和家长觉得传统文化常识无法了解,不敢亲近。如果能通过全社会的关注,推出跟中华传统礼仪、常识有关的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图书、音视频课程,通过课外阅读,完全可以有效解决文化常识建构的问题,教师只需要加以引导,给予阅读书目、阅读时间和阅读激励的支持即可。
一、引言
对文化常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常识,让学生认识和了解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常识,有利于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以及增强学生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伴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和素质教育全面开展,文化常识作为考查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实现语文教学中对文化知识的渗透,促使学生透彻了解民族精神,重视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对学困生人格的培养,促进学困生身心健康发展,成为现阶段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当前农村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人格教育的缺失
纵观现阶段语文教学现状可见,理论教育重于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没有落实到位,使得人格教育缺失。2015年的高考全国卷出现对文化常识的考查的题型,而2016年教育部在《关于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的通知》中,明文指出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常识的考核内容。受考试制度的影响,语文教师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理论文化知识教学,以期通过理论知识训练,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使学生在考试中取得良好的成绩。素质教育的忽视和人格教育的缺失,对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形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也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教师“重讲授轻体验”占主导地位
语文教学中健全学生人格,需要着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各项能力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实际语文教学过程中,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教师普遍习惯重理论教学,“重讲授轻体验”占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对语文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不够深刻,就会对提高学生语文水平形成不利影响。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我们的学生――年轻一代真正深入体会,才能自然而然生出民族自豪感,才能从内心深处真正热爱我们的民族以及文化。申遗成功的“二十四节气”,我们的学生可能都记不全,更不知节气的由来,更难主动去了解它,认可它作为我们民族文化的深层意义。现今,我们的学生,我们的社会兴起过洋节,如圣诞节、复活节……但对于我们的传统节日却毫不关心,这种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课程,更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部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实现师生角色的转变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三)教材利用度不高
农村普通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围绕课本教材展开教学活动,坚持应试思想,注重提高学生理论知识水平,对课本教材利用度比较低。高中课时比较紧张,教师为了在有限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尽可能压缩课堂教学,省下更多的时间进行复习。教师通常会引导学生快速学习课文内容,对于古代文言文仅以原文翻译、串讲、重点词解释等形式展开,对于现代文教学则是由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学生仅仅理解课本教材呈现的内容,而且只是了解课文内容大体含义和其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平时的授课中,教师很容易忽略文化常识这个知识点,或是照本宣科一语带过,没有足够的重视,没有着重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由于缺乏对课本教材内容的深入了解,学生对文化常识理解程度不深,学生认识不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和乐趣,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对提高学生学习水平形成了不利影响。同时,学生无法从文化常识中汲取营养,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对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形成了严重的阻碍。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化常识的基本途径
高中语文教材中涉及诸多文化常识相关内容,例如丰富的优秀文化典籍,《史记》《汉书》《后汉书》《诗经》等等。让学生深入了解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常识,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高中语文教学对文化常识进行渗透,必须深层次发掘语文教材中的文化常识素材,结合语文学科教学特点,加强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从而真正实现文化常识渗透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一)深入发掘语文教材中的文化常识素材
深入l掘高中语文教材可以发现,语文教材中蕴藏着非常多的文化常识。例如北宋文坛四大家“王安石、欧阳修、苏轼、黄庭坚”,“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等等。如果不注重学生的体验、领悟,学生停留于表面的认识,为应付考试死记硬背,不利于文化常识的真正渗透与传播。让学生认识和了解这些文化常识,加深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常识的了解,可以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道德品质,对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些文化常识进行深入剖析,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这些文化常识。以“北宋四大家”之一的苏轼的作品为例,选其作品《赤壁赋》展开讨论。这篇文章苏轼以独特的笔触,将其人生观娓娓道来,既包含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也包含随缘而安的人生态度和忘情尘世的洒脱。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深层次发掘汉语文化的丰富内涵,提炼出促进学生情感认知能力和人格健全的因素,确保学生真正理解教学语文教学内容表达的深刻内涵和感情,不断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同时,教师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优美的句子。如“白露横江,水光接天”“饮酒乐甚,扣舷而歌”等,通过鉴赏这些富有画面感的句子,能够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和鉴赏能力。同时,学生在鉴赏审美时,还能够深刻感受到语文学科的魅力,从而实现语文教学中转化学困生和学困生人格培养的重要目标。除此之外,通过文化作品了解文化常识,还要求学生对其语言进行了解。例如《赤壁赋》一文先后呈现出了乐-悲-乐的感情变化,这种变化体现于课文的字里行间,这就需要学生深刻理解和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和魅力。所以,让学生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常识,既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
(二)增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农村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化常识,要求教师必须深层次发掘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文化常识的基本内涵,加强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通过在实际生活中渗透文化常识,不断加深学生对文化常识的理解,实现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和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目标。为此,教师要认识到家庭教育在学生学习生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做好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工作,让家长充分认识到文化环境和氛围的重要作用,积极参与到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中来。首先,营造舒适的家庭氛围,形成家庭阅读的良好氛围,由学生阅读包含人文精神的课外读物和语文教材内容,不断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进而真正实现培养学生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目标。挖掘《兰亭集序》《赤壁赋》中的干支纪年法,地支与十二生肖之间的联系,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些日历上也标有干支和生肖,这可加深学生对我们古人的聪明才智的敬佩,加深民族自豪感。《孔雀东南飞》中“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中的“黄昏”“人定”是古时十二个时辰计时法中天色计时法,对应十二地支计时法。其次,通过学生家长及时反馈学生家庭学习态度,家长人格教育方式等,促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水平,加深学生对文化常识的理解,从而真正实现文化常识渗透于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如《鸿门宴》中项羽高居尊位,在现实生活中宴请宾客,有主客的位置之分,有以老为尊。而在工作会议的安排当中,也有上司和下属位置之分。文化常识,古已有之,延续至今,无处不在。学习和积累文化常识,在现实生活中做有一个素质有文化的人。
(三)让学生自主尝试挖掘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化常识,不断加深学生对文化常识的认识和理解,必须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利用自己对文化常识的认识和理解,灵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真正实现加深学生对文化常识理解的重要目标。高中语文教材中优秀传统文化常识,蕴藏的知识量比较多,而且都需要学生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例如,考试中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有“科举制之前如何选拔官员?”“科举制的名称”“古代节日习俗”等等,要了解这些文化常识,学生就必须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如“科举制之前通过察举、征辟和孝廉的方式选拔官员”,古代节日习俗中春节要贴春联、燃鞭炮、挂年画、耍龙灯,元宵猜灯谜、吃元宵,中秋赏月、吃月饼等。天文历法当中的有干支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地支和十二生肖的关系,申遗成功的二十四节气等,如《兰亭集序》中的“永和九年,岁在癸丑”。又如《赤壁赋》中的“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干支纪年法在现在还在使用。古代对人的称谓有多种情况,其中可称官名,如王羲之曾任右军将军,故称“王右军”;也可几项兼称,如先称籍贯,再称姓、名,后称字,如《游褒禅山记》中的“庐陵萧君圭君玉”。古人有“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的说法,这与中国古代阴阳学说和中原地区地理及太阳照射有关,被太阳照射为阳,反之则为阴。《游褒禅山记》中的“华阳洞”即在华山的南面。了解这些文化常识,就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了解,对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让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常识形成深刻的了解,学生自发将这些文化常识应用于写作中,对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学生在写作中将苏轼《赤壁赋》中关于人生感悟的描写原句用于作文中,就可以增强作文的可读性,实现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化常识的重要目标。所以,对作文教学的重要性形成充分的认识,通过对课本教材内容的学习,教师可以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布置写作任务,仔细检查学生写作情况,总结出学生语文知识常识性错误,同时有计划地向学生讲授文化常识,使得学生充分认识到文化常识的重要性,积极参与文化常识学习活动,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进而真正实现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目标。
四、结论
综上所述,高中教育教学改革中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重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出语文学科的重要作用,在语文学科教学中适当渗透文化常识,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加深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和理解,促使学生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实现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1]徐付娥,左君.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困生的发展――浅谈对学困生的转化[J].新课程(小学),2015(01):24.
[2]刘江.玉璞需雕琢铁杵可磨针――数学“学困生”的人格矫治[J].中学教学参考,2011(10):67.
[3]穆占财.如何提高农村初中学困生的语文水平――以威宁县保家中学为例[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