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1 16:54:4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建筑基础施工工程,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在建筑工程中,基础工程是整个工程的首要控制环节,只有将基础的质量打牢才能够对上层建筑的质量有所保证。所以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对于基础工程的施工要严格的遵守施工规范程序,按照施工标准执行。
一、建筑工程中基础工程施工技术的特征
在建筑的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特点。例如,地基基础工程施工的复杂性、多发性、潜在性、严重性和困难性等。地基基础工程施工的复杂性,主要是指我国的工程地质条件比较复杂。例如,我国的工程地质条件,包括淤泥质土、湿陷性黄土、季节性冻土、杂填土和冻土等。而且一些地区属于岩溶地质,还有一些地区处于地震带。这些复杂的地质条件,都会增加建筑工程的施工难度,存在大量的具有复杂性的技术难题。
二、加强建筑基础工程施工的具体策略
1、准确的勘查地基基础施工场所
由于建筑工程对于施工技术要求较高,因此,在施工尚未开始时,就必须做好现场的施工勘查。只有提供准备的地基基础勘查报告,才能够将建筑选择区域内的地质情况、水文情况真实地反映出来。另外,也能够有效地预防地基基础可能存在的质量缺陷。所以,就应该对施工现场的地形、水文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且对地质进行详细勘察。
2、土方开挖技术
施工单位要根据施工设计要求和现场的实地勘察情况,确定开挖方案。要对施工的工艺、顺序、流向以及机械设备和施工方法等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和确定,从而确保土方开挖项目的顺利进行。同时,还要在开挖过程中,对孔位深度进行合理的控制。通常情况下,重要孔位探孔的深度要大于硬持力层下5m 的位置,并根据实际的工程需要,适当的加深深度。此外,施工人员还要根据现场的具体情况对施工项目进行具体的分析和处理。
3、桩基施工基础的分析
在进行基础工程施工过程中,吊桩时,桩与桩架之间必须要保持一定的垂直距离,一般被控制在4m 以内。在吊桩之前,要将桩稳定的固定住,并选择正确的吊桩点,吊桩速度均匀,避免吊桩过程中桩身发生偏斜。在进行插桩时,必须保证桩与地基口对准,如果需要进行矫正时,也最好不要用力敲打。当桩安装完成后,要及时的将桩周围的孔隙进行回填。当桩管被安全的放到规定深度时,应立刻将桩锤和桩帽提升到规定的位置,一般规定为大于4m,并进行桩的加固,然后开始对桩进行相应的检查工作,一切正常之后开始对桩浇筑混凝土等施工工序。
4、基础施工中混凝土的施工技术
在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大部分建筑都采用了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对于高层建筑施工而言,大体积混凝土有着多方面的优点,例如水泥的用量较多、面积较大等。在进行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当水泥被水化后会及时放出大量的热,使混凝土具有收缩应力,从而导致混凝土表面产生一定的裂缝,对建筑物的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另外,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完成后,要对其进行长期的保温养护,促使其缓慢降温,否则会因为内外温差较大而导致裂缝的产生。因此,在进行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时必须对该项技术加强施工方面的控制,有效的减少裂缝的产生。
5、钢筋工程基础施工技术分析
在建筑物基础施工过程中钢筋工程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进行施工之前,必须熟悉图纸。对于钢筋的绑扎必须有专门的技术人员或相应的施工工序,并对钢筋的规格、数量进行严格的控制。要对柱插筋位置进行严格的控制,严禁钢筋发生位移,影响建筑物的质量。在施工过程中未经批准不得随意更换钢筋的型号。一切安装合格之后,在进行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必须派专门人员对钢筋进行看护,并及时纠正钢筋在浇筑过程中发生的偏移,保证工程的质量。
三、建筑基础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策略
1、严格原材料控制与施工控制
首先要查验钢材的质保书和质检报告,凡不合格和不符合设计规定的钢筋不能使用,表面有粒状和片状老锈的钢筋要除锈测验后方可使用。钢筋焊接接头,按规定取样测试合格后方可使用。查安装好的钢筋,核对钢筋的直径、根数、位置、形状、锚固长度、搭接接头的长度和位置是否符合设计图纸中的规定。绑扎必须牢固,钢筋表面须洁净、无泥污、油污,按厚度垫好保护层。填写好隐蔽工程验收单。查模板的轴线、标高、起拱和几何尺寸,预埋件、预留孔的位置都要符合规定。堵塞漏浆的孔洞,拼装缝隙要2mm。要监督混凝土搅拌工艺,严格按配合比规定的材料、品种计量。加水量中要扣除砂、石中的含水量。混凝土要随拌随用,一般从搅拌机出料到浇注完毕的时间不超过90min。同时有关人员在现场按规定随机取样做试块。标养28d 的抗压强度,大于设计抗压强度为合格。混凝土浇筑竖向构件时,必须分层振捣,每层厚度不宜超过350mm。基础混凝土面要求平整。浇水湿润不少于7d,可在终凝时喷涂养护液;冬期要保暖防冻。控制好杯基的杯底标高,只允许有负公差,如有负公差,可用高标号砂浆垫平。
2、 现场质量检查控制
(1) 开工前检查。开工前检查的工作是检查工程是否具备开工条件的必经环节,对开工的连续施工和保证工程质量至关重要。开工前的检查要对工程的实施计划和施工方案进行具体确定,还要明确工程的质量控制指标和检查的频率和方法。还要检查材料、机械设备及现场管控人员是否落实到位,仪器是否备齐并做到可靠有效。对那些必要的基础资料如提供放样测量、标准试验、施工图等也要进行具体检测看是否到位。
(2) 工序交接检查与工序检查。工序的交接检查应该通过制度化的构建来实现其控制效果。对于工程质量有重大影响的关键工序,要在自检和互检的基础上组织专职人员来进行工序的交接检查,这样能够确保工序的合格,为下道工序的顺利展开打下基础。如果对工序的检查中出现不合格的情况,就应该及时采取措施,在确定达到合格要求和标准后再进行后序工序的施工。
(3)工序检查程序。在工序的检查程序中,要做到与合同图纸和工程量清单的分项所含内容保持一致性。还要与技术规范规定的施工方法和工艺流程达到协调。在国家或合同规定的验收标准及检验频率上,要注意与检验方法的配合性。在进行工序检查上,最好采用框图的形式,这样能够直观的表现检查记录、报表和证书。
(4) 分项和分部工程完工后的检查。工程项目施工前,要按规定的程序和要求检查认可并签署验收记录。这样能够达到控制的具体要求。当分项、分部及单位工程完工后,自检人员要再进行一次系统的检查,在汇总各道工序的检查记录及测量和抽样试验的结果后,要提出交工报告。在成品和材料及机械设备上的检查,主要检查其有无可靠的保护措施,这样能够有效控制损坏及变质问题的发生,使得机械设备能够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确保其使用状态的良好
3、注重基础工程桩竣工时的质量控制
建筑基础工程的竣工验收是非常关键的,要确认工程的施工质量是否按照合格的文件指导的标准实施的,确保工程的质量和建筑的正常使用。竣工质量的检验首先是施工单位进行全面的检查,在检查的过程中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的进行处理,处理完毕再进行合格检测,最终出鉴定报告,将鉴定报告上交到建筑商,由建筑商再次确认,确认没有隐患之后再进行最终的验收。
参考文献:
[1] 李钊锋.谈建筑工程基础施工的质量管理[J].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2(07)
2影响基础工程施工质量的因素
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质量的好坏关系着整体建筑的质量状况,是保证整体建筑物质量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建筑基础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必须保证质量。对施工质量有影响的因素分为偶然性因素和系统性因素,偶然性因素对施工质量的影响在可控范围内,指的是因为随机产生的材质施工等方面的微小差别造成的质量波动,对施工质量的影响较小。系统性因素对施工质量的影响很大,会造成建筑质量的巨大波动,严重影响着建筑工程的稳定性。如原材料材质不符合要求,尺寸规格超出允许范围,工艺的设计与实际施工不能很好的衔接,施工设备检测器具不合格,操作技术不符合规范,操作人员不遵守施工程序,作业环境不符合相关要求等,都是影响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质量的系统性因素,凭借一定的经验或者技术完全可以消除系统性因素对施工质量的影响。对这些因素的正确认识并分析,通过人为的控制,可以保证施工质量。系统性因素的构成很复杂,主要包括以下三种因素:
2.1人与环境的因素
人是进行建筑基础工程施工活动的主体,人的行为差异与技术水平的发挥程度及环境中的噪音、强光或是震动对人或其工作状态是否有利,是否有妨碍,是否适于开展检查与监督等因素,都属于影响建筑基础工程施工的系统性因素。
2.2材料与用具的因素
材料与用具也影响着建筑基础工程的施工质量,包括施工材料构件的质量是否满足规定标准,材料的处理是否按照技术标准与设计要求执行,材料的验收入库、存储、发放是否按标准规范进行操作以及日期记录是否正确,施工用具的性能是否满足保质书所规定的稳定程度与操作的难易程度等。
2.3施工工艺的因素
施工工艺与施工措施的设计与实际情况能否相互协调,施工措施与施工器具的制定、质检方法的确定与采取的相应措施是否得当,工序与工序之间的衔接是否顺畅,对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否准备了相应的预防措施等。
3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措施
3.1.加强对技术性文件的控制
加强对技术性文件、报告与报表的控制,是全面控制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质量的前提。开展好技术性文件控制与审核工作,需要各部门的协调与配合,确保建筑基础工程的施工质量。主要有:(1)对有关技术资质证明的文件的审核与控制;(2)对开工报告与现场的审核与控制;(3)对施工方案与施工技术措施的审核与控制;(4)对有关计划修改、图纸的变更与技术核定的审核与控制;(5)对采取工艺的工序衔接、分工质量检查报告及其相关证明资料的的审核与控制。
3.2.加强对原材料与设备质量控制
保障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质量还需要加强对原材料与设备质量控制,原材料与设备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质量的好坏。因此,在基础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原材料与设备质量,严格审查原材料、构件与设备的质量,实行“先检后用”的原则,切实实行责任人制度,便于管理。首先要检验钢材的质检报告,对于达不到规格的钢材一律弃之,对于那些表面有瑕疵或者锈迹的钢材必须仔细查看后再决定是否使用,检查已安装好的钢材是否满足设计图纸的要求。其次,钢材接头的焊接方式要符合一定的规格样式,确保规格一致。另外,要检查模板的标高与几何尺寸。
3.3.加强“预防”式管理理念
建筑工程质量事故会造成广大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及财产安全的巨大损失,因此,要积极预防建筑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加强“预防”式管理理念,在施工前控制系统性因素,避免建筑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预防”式管理理念,采用的是科学手段,对潜在质量缺陷的构成要素、危害程度、发生的可能性以及系统性因素进行全面的研究与调查,并进行定比定量的判定,提出修改措施。具体措施如下:(1)对建筑基础工程的组织和管理人员素质、施工工艺的设计、生产材料材质、设备故障、质量缺陷和伤亡事故情况进行综合全面系统的调查分析,收集并整理有关质量缺陷、设备故障及伤亡事故方面的数据和资料。(2)开展异常缺陷排查活动,根据掌握的第一手数据和资料,对基础工程质量缺陷进行初步的辨识,随后在操作现场以小组的形式开展异常缺陷排查活动,组织技术人员、质量管理员和材料员等,从材料、设备工艺与管理状态等进行分析辨识,总结出导致质量缺陷的主要因素。
3.4.加强对钻孔灌注桩的质量控制
近些年来,大型建筑的建设不断增多,工程上广泛采用砖孔灌注桩作为基础承载力。砖孔灌注桩的施工过程大半在地下进行操作,以至于操作过程无法全面掌握,而灌注过程中出现任何差错,都将严重影响灌注桩的基础承载力,影响整个建筑的质量与效率,因此,必须加强对钻孔灌注桩的质量控制。首先需要严格控制导管的埋入深度,埋管越深,混凝土与导管的作用面积越大,产生的浮力越大,导管内外的压力差越小,混凝土越不容易灌注;埋管越浅,容易造成导管脱离混凝土层,造成桩身夹渣等现象。其次,采取反循环加振动筛进行除渣。实践证明,与正循环相比较,反循环的过滤清渣的效果更明显。不同与正循环依靠泥浆的流动清除泥浆中的大颗粒,反循环则依靠泥浆泵将大颗粒石块排出孔外,同时辅以振动筛,筛除泥浆中的泥渣,从而更有效更彻底地进行清渣。
3.5注重对基础工程桩竣工时质量控制
确保基础工程桩竣工时的质量满足设计文件和各项标准的相关要求是保障建筑基础工程质量的最重要也是最后一环。首先建筑施工单位做好自检、自查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确认符合验收条件即可申请竣工验收。根据国家标准对基础工程质量进行外观检查,对于不符合质量标准的环节,采取修补、整改措施,而经过修补或整改后仍达不到质量标准,拒绝验收。验收合格后,建筑施工单位到建设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备案。
中图分类号: TU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基础性工程的常见问题分析
1混凝土构件出现裂缝
混凝土构件出现裂缝是房屋建筑工程中常见的质量问题,它的主要成因有两种:一是由于在堆放混凝土构件时没有将枕木摆放在一条垂直线上,由此产生的拉应力使构件出现裂缝;二是混凝土中的水分蒸发速度过快,导致表面因收缩变形而产生拉应力,从而使混凝土构件出现裂缝。
2结构漏水
房屋建筑工程的渗漏部位一般是在檐口、山墙和变形缝处。产生渗漏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温度变化过快使防水层产生破坏等自然原因;另一方面是因为施工人员在细部处理上没有严格按照规范执行等人为原因。
3施工材料质量低劣
施工材料不符合要求的原因一是在进行图纸设计的时候,没有对所需材料的各项技术指标进行明确的标注;二是在选材的时候,因片面追求低造价而偷工减料。
4通风孔道堵塞
通风孔道堵塞的原因是由于在施工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导致建筑质量不过关,使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杂物落到通风孔道内,最终堆积造成通风孔道堵塞。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尽管在房屋建筑工程中出现问题的产生原因各有不同,但总的来看主要还是基础性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工作不到位、管理人员的质量安全保障意识不强、责任落实不到位造成的。
二、 房屋建筑基础工程的施工技术
基础是建筑物和地基之间的连接体,基础把建筑物竖向体系传来的荷载传给地基。如果地基的承载力足够,基础的分布方式与竖向结构的分布方式相同,可采用独立基础;如果地基非常软弱,建筑物很高的情况下,则需要采用筏形基础,筏形基础有较大地基接触面的优点,它与独立基础相比,它的造价更高。如果基础土质较好,地下水位较低的粘土,亚粘土、则采用作支承的人工挖孔灌注桩。
当基土为淤泥,上层土层又较薄时,应采取避免施工中对淤泥和淤泥土扰动的措施。如果是冲填土、建筑物垃圾废料,当均匀性和密实度较好时均可利用作为持力层,对于有机质含量较多的生活垃圾和对基础有侵蚀性的工业废料等杂填土,未经处理不能作为持力层。在选择地基处理方法时,应综合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建筑物对地基要求,建筑结构类型和基础型式,周围环境条件、材料供应情况、施工条件等因素,经过技术经济指标比较分析后择优采用。
基础工程处理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局部结构的刚度和强度,以增加建筑物对地基不均匀变形的适应能力,对已确定的地基处理方法,进行必要的测试,同时为施工质量提供相关依据。地基处理后,建筑地錾变形应满足现行有关规范要求,并在施工期间进行沉降观测。常用的基础工程处理方法有:换填基层法、强夯法、沙石桩法、振冲法、水泥土搅拌法、高压喷射浆法、预压法、夯实水泥土桩法、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法、石灰桩法、灰土挤压桩法和土挤密桩法等。
三、基础工程质量控制防治措施
1建立健全施工质量管理规范
想要做好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控制工作,首先就是要建立完善的基础性工程施工质量管理规则制度,如施工质量责任制和事故报告处理责任制,同时还要将这些制度落到实处,使其真正的发挥监督基础性工程施工质量的作用。
1.1施工质量责任制
在基础性工程施工过程中,人是最基本的要素。它既是操作者,又是组织者;既是被控制的对象,又是控制的对象;既是质量的保障,又是工程事故和不合格产品的源头。因此,整个质量控制工作要以人这个最基本要素为核心,明确参与施工人员各自的权限和职责,落实施工质量责任制。
1.2事故报告处理责任制
在基础性工程施工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因材料、半成品、构件不合格或因设计失误、施工方式不正确而导致的工程质量不合格甚至工程事故的情况,需要施工单位对其进行及时的处理,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而这正是落实事故报告处理责任制所起到的作用。
2要不断的完善质量保证体系
质量保证体系能否真正的发挥作用是基础性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工作能否真正进行的重要环节,这就要求施工单位在确保质量保证体系能够有效运行的前提下,从工程施工的基本环节进行改进和完善。
3提高施工人员的职业素质
参与施工人员职业素质的高低是工程质量优劣的决定性因素,而现在不少施工单位的施工和技术人员职业素养较低,不少人在对房屋建筑工程基本常识都不清楚的情况下就仓促上岗,以至于在施工过程中经常发生一些施工与设计不符的现象,给施工质量的控制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因此,想要控制施工质量就要从严格限制准入资质和提高施工人员职业素质抓起,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4优化施工方式
所谓优化施工方式,就是增强施工方案和施工工艺的先进性和实用性。想要保证施工质量,就必须采取符合施工要求的质量标准、施工方案和操作规程。一般来说,虽然采取先进的工艺会带来较高的生产率和产品质量,但同时也会提高项目投资。因此,在选择施工工艺的时候,要对企业的经济实力进行充分的了解,并根据企业自身的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方法,从而实现对施工工艺的合理优化。
总之,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房屋建筑质量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近年来,我国相继发生的房屋建筑质量事故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特别是地基基础工程质量的可靠性,是房屋工程整体安全可靠性的根源。因此做好房屋建筑地基基础工程质量是保障人们日常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举措,是必须重视的。
地基基础是房屋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着房屋的安全与稳定,一个房屋质量的好坏大部分是取决于基础地基。只有坚实,稳定的地基才能让人们住的安心、放心、舒心。本文主要阐述的就是地基基础施工技术的重要性。
1 地基基础介绍
基础就是一个承重构件,将地基上部分的重量传递给下部分。地基则是由土地岩石构成,它不是建筑物中的一部分,而是属于土地中的一部分。建筑物都是建在土地上,也就是建在地基之上,所以地基就必须是牢固、稳定、安全的。只有这样的地基才能使建筑物安全稳定,长久屹立。
2 地基基础的施工特点
2.1 地质条件的复杂性。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国土面积约 960 万平方千米,位居世界第三位。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因此地质条件也大不相同。我国的土地类型有冻土地、盐碱地等。同时有时又发生自然灾害,如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因此要在如此复杂的土地下做地基就要特别的认真仔细。既要分析土地类型,又要分析附近的地质状况,将一切的可发性危险全部要排除在外。
2.2 施工中的连锁性。由于建筑施工中,并不是一项工程完成便能检查到是否有问题存在,而必须是后一项开始做才能看出前一项是否存在问题。这样就存在了潜在问题,所以需要施工工作人员异常的认真负责,必须在每项工程结束后,下一项工程开始便去检查上一项工程是否出现问题。以确保整个工程的安全可靠。所以说该工程的连锁性还是比较繁琐的。
2.3 多发性。近些年,数据显示我国房屋倒塌现象严重。大多数数据显示,其原因都是因为施工不当造成。可见地基基础的施工技术对质量问题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为了避免事故的发生,就应该在施工时多加注意。
2.4 重要性。地基是整个建筑的支撑部分,它是深埋地下的工程。如果地基不稳,则直接导致房屋坍塌,所以足以见得地基在建筑物的的重要地位。所以施工人员在施工中就更应该注意地基稳定的施工。由于地基是地下工程,所以返修十分困难,如果出现问题在补救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不仅影响开发商的经济效益,同样也耗费时间,更重要的是这项工程也不是一个好做的工程,所以足以见得地基基础在建筑物中的重要性。
3 地基基础施工特点
勘察技术是地基基础施工特点之一。它是通过对施工平面图进行观察,从而判断出地质的类型,根据不同的类型、成分做出不同的方案。同时通过取样测试根据地质条件的不同来进行勘测点。勘测点一般都建在受力层上,他、一般土地面积大于 5 米即可。
设计与挖地基也是施工的特点。首先要把划出设计图,然后把挖地基周围的障碍物什么的清除干净,以确定基坑的安全稳定。
地下水的的控制也是地基基础的施工特点。由于地基基础是在地下完成的工程,所以地下水也成为地基基础的隐患因素。如果地下水位高于了允许范围,则会出现腐蚀地基等现象,所以一定要严格控制地下水的高度。
4 地基基础施工技术方法
4.1 换填法。这种方法就是当地基中的土体不能满足建筑要求,达不到建筑物荷载的要求时,必须用其它土层来替换或者也可以通过填土层来达到满意效果。也就是需要将地基中不符合要求的土层挖走,填上承载力更大的符合建筑要求的土层,并将其处理密室。
4.2 预压法。预压法是主要针对软土进行处理的一种方法。该方法简单些理解就是相当于等重替换,就是事先用等重的荷载压在土体上,通过这种方法,是土中的水分排出,从而达到体积更加坚固、稳定的效果。这种方法一般都是处理 10 米深左右的,但若是真空预压则可达到 15 米左右。
4.3 强夯法。强夯法是法国L・梅纳( Menard)1969年首创的一种地基加固方法。简单说也就是利用重锤在高空中的重量对地面进行反复的捶打。这种方法主要是为了使地基能承受更强的荷载。经过实践的证明,利用此种方法对地面进行反复的捶打,可以提升地基的荷载力2-5倍,深度也可达到10米以上。
4.4 振冲法。振冲法是振动水冲击法的简称,根据土质种类的不同振冲法也分为两类。这种方法主要是使用在粘性土中,主要就是在换好后将桩体和土组成地基。该方法一般的处理的深度在 10 米左右。
4.5 搅拌法。深层搅拌法就是利用搅拌的机器将水泥和一些其它的材料用机器进行搅拌并拌和,。主要就是通过搅拌使地基中的水泥和土达到从软到硬的过程。最终达到可处理 8 -12 米深的工程。
4.6 砂石桩法。振动沉管砂石桩是振动沉管砂桩和振动沉管碎石桩的简称。砂石桩就是通过振动的作用,利用振动机的振动把所需的工具压倒原本设计好的深度,打入土中,工具就会把周围的土给挤压密实,最后放入砂石等进行振动,反复的进行操作,最后形成砂石桩。同时也可以采用用锤子锤打的方法,原理与以上方法一至。效果深度可达10 米左右。
4.7 挤密桩法。土桩及灰土桩法主要是利用孔,将土从中基础、排除。然后再将其它所需要的土质填入其中。最后形成所需的土桩或灰土桩。
5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国家经济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房地产市场势必也会更加火热更加受关注。而作为房屋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基基础则也会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与关注,尤其是最近几年地质灾害频发,导致很多房屋倒塌,房屋的质量就更引起社会的重视。数据显示,房屋质量问题导致的房屋坍塌多是因为施工原因造成的,因而房屋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技术也称为至关重要的部分。无论是社会主义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以人为本是永远不变的观念。所以人身安全才是至关重要永恒不变的主题。只有稳定牢固的房屋才能保证人民的人身安全,也才能让人民住的放心。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建筑工程;基础施工;质量;措施
Key words: building engineering;foundation construction;quality;measure
中图分类号:TV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3-0092-02
0 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建筑行业快速发展起来,其工程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但是,建筑业在发展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层出不穷的质量问题。例如,墙面裂缝、起皮、地基下沉、墙体倾斜等,这些质量问题不仅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功能,更给建筑企业和我国社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我们知道,建筑工程质量第一,建筑工程的质量既关系着工程项目的效益,又关乎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目前,每一个建筑企业都应加强管理,把建筑基础工程的质量控制当做建设施工中的重点工作来抓,做到以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
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就目前我国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作简要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提出加强建筑基础施工质量的有效措施。
1 目前我国建筑基础工程施工中存在的质量问题
1.1 地基质量问题 我们知道,稳固的地基是建筑工程成功建设的基础和基本保障。如果建筑工程的地基存在质量问题,那么即使工程竣工后再美观,最终它的繁荣外衣也抵挡不住其内在质量问题给人们和社会带来的危害。因此,稳固的地基是施工过程中夯实基础的重中之重。可是,目前一些施工单位为了降低成本,使用廉价材料,为了省事省时不采取保护措施直接进行直避开挖,或者施工单位重视不够、管理不当导致建筑工程的基槽暴晒时间过长或经雨水浸泡,这些现象都会引发一系列的不良后果,例如护壁坍塌、墙体裂缝、房屋下降等,严重影响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性,给建筑企业和我国社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1.2 钢筋质量问题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钢筋的质量直接影响建筑工程整体结构的稳固性和耐久性。如果钢筋本身的质量达不到要求,或因施工人员保管不利使钢筋破坏,降低了钢筋的可靠性和使用性能,这都会影响建筑工程竣工后的使用寿命。此外,钢筋出现质量问题还与施工单位没有聘用专业的施工技术人员有关,例如,一些施工人员对钢筋的捆绑方式不规范、钢筋的保护层太薄、钢筋搭接的位置不对、梁板的钢筋位置不当等,甚至还有些施工人员不但不懂得钢筋的保护措施,他们还肆意搬动或踩踏钢筋,这也是造成钢筋使用性能降低的重要因素。
1.3 混凝土质量问题 我们知道,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接触最多的材料就是钢筋和混凝土,而混凝土施工又是建筑基础工程施工的重点和难点。如果施工过程中,工作人员不懂混凝土的配置比例,不懂混凝土的热胀冷缩特点,不能掌握科学的搅拌时间,对混凝土搅拌的不均匀、不密实,以及拆膜时间过早、养护方法不当、养护时间不够等,都会导致混凝土出现裂缝、蜂窝、麻面等问题。混凝土一旦出现裂缝、蜂窝和麻面,不仅影响建筑工程的外观效果,更会影响它的整体结构和使用功能,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1.4 模板质量问题 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一定要保证模板的施工质量,模板的施工质量对保证混凝土质量起着绝对作用。而目前因为模板质量不能保证从而导致的整体工程质量问题很多。例如,一些施工单位因模板垂直度达不到设计要求,或者对模板的校正不够精准、尺寸出现错误导致的墙面胀膜、倾斜现象;还有因模板的质量不合格、拼接不严造成的混凝土漏浆、露筋现象;模板根部和顶部没有限位措施出现的松动现象;过早的脱膜使模板不好清理而产生粘模现象等,这些现象严重影响混凝土的外观和使用功能。
2 提高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质量的有效措施
2.1 做好充分的施工准备工作 俗话说:“成功是给有准备的人的”,准备工作就像打仗一样,必须“先谋后战”, 建筑基础工程施工也是一样,缺乏准备的盲目应战必然导致工程失败。因此,为了确保工程的质量,确保工程目标实现,建筑单位在具体建筑工程施工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例如,要派专业人员全面考察工程项目的基本情况、所在位置;要深入了解工程所在地的地形、地貌、周边环境和地下管道;并认真核对施工图纸的主体结构、样式、节点构造等;此外,建筑单位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计划出管理人员的名单,保证施工现场有人管理,并对管理人员做详细的职责分工,让他们明确自己的职责所在,兢兢业业的工作,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和质量达标。
2.2 确保施工材料符合标准 我们知道,施工材料是保障工程质量的基础,只有优质的材料才能打造出优质的工程。倘若没有高质量的原材料,施工团队再优秀、施工设计方案再出色都是徒劳的。因此,建筑单位一定要加大对原材料的质量安全管理,严把材料质量关。目前,随着建筑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市场上很多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如雨后春笋般涌出,因此,建筑单位在对原材料进行采购时一定要严格检查其质量、性能、适用范围是否符合工程要求。要自觉抵御商家在销售产品时的一些抽奖、打折等活动,要选择那些具有资质的供应厂家进行本工程的材料供应,严禁三无产品入库。材料采购要时刻本着“质量第一”的原则,避免因材料不符合要求给建筑工程带来的安全隐患。在基础工程施工时,监理人员还要对材料进行复检,凡质量不达标的、不符合工程要求的、破损的和超期失效的材料都不得使用,通过对建筑材料进行严格检查消除材料隐患,以此提高工程施工质量。
2.3 提高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 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是保障施工质量的重要条件之一,目前,因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低下导致的工程质量问题很多,因此,建筑单位一定要提高认识,首先要聘用技术过关的施工人员,并且在施工前要对施工人员进行岗前培训,让他们了解新材料的性能和应用范围、养护方法,了解本专业的施工技术、工艺流程,避免出现上文提到的因混凝土调制比例不合理、养护措施不当导致的墙面裂痕或蜂窝现象,避免因施工人员技术水平差导致的正负钢筋搁反或者搭接长度不相同等现象。此外,建筑单位还要加强对施工人员道德素质的培养,要经常组织施工人员进行素质培训,提高他们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只有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与道德素质,才能使他们在施工过程中保障各工序各环节的质量达标。
2.4 建立完善的施工管理制度 在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管理人员有很重要的作用,管理人员的科学管理不但可以加速工程进度,更可以提高工程质量。而促使管理人员加强管理的有效方法就是建立完善的施工管理制度。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健全的施工管理制度来约束员工的行为,员工各行其是,那么这个工程就会混乱不堪。为杜绝这种现象,使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井然有序,施工单位一定要制定完善的施工管理制度,在管理制度中明确各项工作的要求、规则、规程、程序、方法、标准等。而且整个管理机构的人员要分工明确,一旦遇到问题,相关下级可以及时找到此项目的相关负责人到现场查看,并寻求处理方案及时解决问题,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和损失出现。总之,完善的管理制度不仅可以约束限制工作人员,使人人都按章程办事,避免在工作中的随意性和具体工作无人管的现象发生,还能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
2.5 经常开展质量隐患排查工作 建筑单位要坚决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要切实把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落到实处,以预防工程质量安全事故发生。在质量隐患排查过程中,要把基础工程施工过程的每一项工作做实做细,不仅要做到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五到位”,并且能根据施工现场情况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隐患整改效果评价制度》等,对施工过程中工作人员的违章指挥、施工人员的违章作业或违反劳动纪律等情况要及时制止并严格处罚,对在质量隐患排查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要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整改,使质量隐患排查工作发挥实际效应,确保基础工程质量达标。
3 小结
总之,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建筑行业不断进步,工程规模不断扩大。为了提高建筑基础工程的质量,确保建筑工程的优质高效,加强工程施工中的管理是十分必要的。建筑基础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是整个工程的重中之重,其质量不仅影响企业的信誉度和经济效益,更关系着人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因此,我们在工程施工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要想尽方法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水平,最大程度的减少基础施工的安全隐患,推动我国建筑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O2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影响基础工程施工质量的因素
施工质量的影响因素有偶然性因素和异常性因素。偶然性因素通常是在突况下产生的,在这里就不多做解释。异常性因素是指凭借一定手段或者经验就可以发现或消除的因素。例如,材料质量不合格、施工工艺编制不合理等问题。异常性因素对于工程的质量影响较大,对于工程质量的稳定性有很大干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人为因素
人是施工活动进行的主体,人的因素与技术能力、观念﹑施工经验﹑水平的发挥程度与行为特征等等都属于人为因素。
2、施工器具的因素
施工器具的性能好坏,是否达到质保书所要求的使用性能与操作的难易程度等等。
3、构建配件的因素
材料构件的质量指标是否达到规定指标,材料的验收、入库、发放现场以及材料存储是否符合要求,对材料的处理是否达到技术标准与设计要求等。
4、施工工艺的因素
施工工艺与施工措施的制定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施工手段与施工器具的制定和选用是否合适,质检方法的确定与采取的对应措施是否得当,工序之间的衔接是否流畅,对可能出现的情况的预防措施是否完善等。
5、环境的因素
所处环境是否有利,是否有环境障碍,是否对操作者的工作状态有影响,是否有强光震动与噪音大等问题,是否利于检查与监督等。
二、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通病
造成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通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必然的因素也有偶然的因素。必然的因素是指由于这些因素的存在,必然会造成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通病,包括原材料不合格,施工设计不合格,作业人员操作不规范。施工设备不合格等等,由于这些方面存在问题,必然会造成质量通病,影响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偶然因素是指在施工中偶然参杂进来的,有可能造成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通病的因素,比如气候条件、地质水文条件等。在施工中,由于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质量常常会出现通病,影响建筑工程的质量,总的来说,这些通病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桩孔桩身方面。表现为桩孔径不均匀,不相一致,桩身松散甚至出现断裂现象。
2.设计未按照文件的要求。该问题主要出现在粘性土和地下水位以下,由于未按照文件设计的要求。碎石挤密桩桩身的局部尺寸不符合要求,小于设计的要求,从而影响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质量。
3.施工技术文件不符合要求。为了保证施工质量,在施工前都要设计好文件.从而指导施工的有序进行。如果该文件脱离实际.便不能发挥相应的指导作用,会造成建筑基础的贯入度和标高不能达到文件控制要求。
4.桩身问题。主要表现为桩身夹土、分段级配不均匀。
5.预制桩问题。主要表现为预制桩桩身的施工垂直度偏差过大,从而影响建筑工程的质量。
三、常见基础的施工质量控制。
条形基础、钢筋混凝土筏板基础和桩基础等, 是建筑工程中比较常见的几种基础。控制好基础的施工质量, 是提高基础施工质量的关键。
1、条形基础、筏板基础的施工质量控制.在地基验槽完成后,应将表层的浮土及扰动土清除掉,基槽内不得有积水,施工基础垫层时必须测定水平标高,分层控制各层的厚度;混凝土垫层分段施工时,应做好接头处理,避免接头和混凝土垫层表面缺浆少浆现象的发生,振捣必须密实,使表面平整;施工中使用的钢筋必须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当基础高度在900mm以内时,插筋伸至基础底部的钢筋网片,并在端部做成直弯钩;当基础高度较大时,位于柱子四角的插筋应伸到基础底部,其余钢筋只须伸至锚固长度即可。施工木模板时, 应使用架子管或方木对模板加固,禁止重物冲击,以确保模板的牢固性和密实性;侧面模板在混凝土强度能保证其棱角不因拆模板而受损坏时方可拆模, 应从一侧按顺序拆除,不得采用大锤砸或撬棍乱撬,以免造成混凝土棱角破坏。在开始浇筑混凝土时,应先满铺一层50~100mm厚的混凝土并捣实,使柱子插筋下段和钢筋网片的位置基本固定,然后对称浇筑;经常观察模板、支架、螺栓、预留孔洞和管有无走动情况, 若发现有变形、走动或位移时,立即停止浇筑并及时修整和加固模板,然再继续浇筑;已浇筑完的混凝土, 常温下应在4h左右覆盖和浇水养护, 一般常温养护不得少于7 天,特种混凝土或超过1m³大体积混凝土养护不得少于14 天。
2、桩基础的施工质量控制(1)确保材料的质量。对成桩的主要材料,如钢筋、水泥、石子、砂等,应根据各材料的试验标准严控控制其质量。对于采用商品混凝土的施工工地, 应按商品混凝土进场的控制标准进行控制, 保证原材料质量的合格。(2)保证钻孔的施工质量。在钻孔施工前,应复核该钻孔桩位及标高的准确性,检测终孔的孔深、孔径、孔斜度及二次清孔后的沉浆比重、沉渣厚度。当持力层深度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可以适当加深,以保证桩基础满足设计承载力的要求。(3)确保钢筋笼的质量。分段制作的钢筋笼, 其长度应以钢筋的定长为宜,且不宜短于6m,连接时50%的钢筋接头应错开焊接,并保证焊接钢筋轴心在一条直线上。
3、机械的使用和管理机械的合理使用可有效地提高工程施工的进度,而且对质量也有所保证。为了满足社会化大生产,施工的机械及自动化室必不可少的,施工时一定要机械化,有助于加快施工的进度,节约施工成本, 也可减少人员在施工时的安全隐患等。
四、加强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措施
1、加强有关技术文件的控制
对技术文件、报告、报表的审核,是对工程质量进行全面控制的重要手段,项目经理应负总责,各相关部门应恪守各自的职责做好本项工作,确保控制有效。其主要内容包括:(1)审核有关技术资质证明文件;(2)审核开工报告,并经现场核实;(3)审核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施工方法和技术措施;(4)审核有关材料、半成品的质量检验报告;(5)审核设计变更、修改图纸和技术核定书;(6)审核有关应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结构、新设备的技术鉴定书;(7)审核有关工序交接检查,分项、分部工程质量检查报告及相关证实资料。
2、严格原材料控制与施工控制
首先要查验钢材的质保书和质检报告,凡不合格和不符合设计规定的钢筋不能使用,表面有粒状和片状老锈的钢筋要除锈测验后方可使用。钢筋焊接接头,按规定取样测试合格后方可使用。查安装好的钢筋,核对钢筋的直径、根数、位置、形状、锚固长度、搭接接头的长度和位置是否符合设计图纸中的规定。绑扎必须牢固,钢筋表面须洁净、无泥污、油污,按厚度垫好保护层。填写好隐蔽工程验收单。查模板的轴线、标高、起拱和几何尺寸,预埋件预留孔的位置都要符合规定。堵塞漏浆的孔洞,拼装缝隙要2mm。要有防止涨模的技术方案。要监督混凝土搅拌工艺,严格按配合比规定的材料、品种计量。加水量中要扣除砂、石中的含水量。混凝土要随拌随用,一般从搅拌机出料到浇注完毕的时间不超过90min。同有关人员在现场按规定随机取样做试块。标养28d 的抗压强度,大于设计抗压强度为合格。浇筑混凝土竖向构件时,必须分层振捣,每层厚度不宜超过350mm。基础混凝土面要求平整。浇水时不少于7d,可在终凝时喷涂养护液;冬期要保暖防冻。控制好杯基的杯底标高,只允许有负公差,如有负公差,可用高标号砂浆垫平。
3、实行“预防”式管理原则
由于建筑工程质量事故的不可逆性,且损失严重,因此质量事故管理应以“预防为主”。这样才能使异常性因素在施工前就受到控制,从本质上保证工程施上质量。“预防”式管理的任务是利用科学手段,对系统中异常性因素和潜在质量缺陷的性质构成要素、危害程度及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周密的调查研究,在进行定比定量判断的基础上,提出整改措施。
4、加强钻孔灌注桩的质量控制
近几年,随着大型建筑的大量建设,作为基础承载力普遍采用的一种形式钻孔灌注桩,在工程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钻孔灌注桩的施工大部分是在地下进行的,其施工过程无法观察,而施工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直接影响整个工程的质量和进度,尤其在水下砼灌注环节,因此必须认真注意防治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
首先,我们建议导管埋入不宜过深。导管埋入越深,孔壁四周的混凝土上升距离越长,混凝土流与钢筋笼的作用面积越大,产生的浮力越强.笔者认为,埋管深度控制在2~6m 为宜。在施工中,应不断监测埋管深度,控制拔管速度。埋管越深,导管内外的压力差越小,混凝土不易灌入,会造成堵塞等问题;埋入过浅,容易使管口拔离混凝土面,造成桩身夹渣、断桩等问题。其次,建议反循环辅以震动筛过滤清渣。实践证明,反循环的排渣效果较正循环的理想。由于正循环靠泥浆的流动将悬浮于泥浆中的颗粒带出桩孔,这种排渣方式对于较大的颗粒效果较差,而反循环通过泥浆泵将钻头切割下来的泥块或石块直接通过钻杆抽出孔外,清渣比较有效和彻底。如果将泵出的泥渣通过振动筛进行筛分,将泥浆中的泥渣直接进行浆渣分离,优质泥浆再循环人孔内,这样清渣的效果更好。
5、注重基础工程桩竣工时质量控制
基础桩竣工时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测出地面开挖后的桩位偏移量、桩顶标高等,有时还要协助测试单位进行单桩垂直静载实验。桩位偏移量是指桩顶中心点在设计纵、横桩位轴线上的偏移量。对桩位偏移量的允许值,不同类型的桩有不同要求。当所有桩顶标高差别不大时,桩位偏移量的测定方法可采用拉线法,即在原有或恢复后的纵、横桩位轴线的引桩点间分别拉细尼纶绳各一条,然后用角尺分别量取每个桩顶中心点至细尼纶绳的垂直距离,即偏移量,并要标明偏移方向;当桩顶标高相差较大时,可采用经纬仪法。在桩顶标高测量中建议采用普通水准仪,以散点法施测每个桩顶标高,施测时应对所用水准点进行检测,确认无误后才进行施测,桩顶标高测量精度应满足±1 cm 要求。在单桩垂直静载实验中,在整个桩基础工程完成后,测量工作需要配合岩土工程测试单位进行荷载沉降测量,对桩的荷载沉降量的测量一般采用百分表测量,当不宜采用百分表测量时,可采用S0 精密水准仪。
6、重视施工质量的构成与影响因素
基础工程的质量包括设计质量、施工质量和检验质量,工程实施的各个阶段和环节都对工程质量发生影响和作用,但工程的施工质量是一个重要环节。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有偶然性因素和异常性因素,前者是指由于随机性因素造成材料、材质、施工等微小差别而产生的质量波动,但在正常情况下这种波动影响不大,在各工序的控制之中。异常性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比较大,对工程质量的稳定性有明显干扰。异常性因素的构成很复杂,可概括为以下5 个方面:人的因素;材料、构件、配件的因素;施工机具的因素;施工工艺的因素工作环境的因素。
作者简介:
姓名曹明 (1975-)江苏省岩土工程公司
1995年江苏省地矿技校地质钻探专业毕业,从2000年起曾任多个桩基项目总工
2008年四川农业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毕业,主要从事于项目施工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陆愈实;黎忠文;张砚和;杨静基础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与事故分析 2004(18)
[2]刘树华浅谈建筑基础工程施工中的问题及质量控制 2007(10)
[3] 吴卫君.提高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质量措施探讨[期刊论文]-城市建设2010(32)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 A
一、施工技术管理的概述
对于建筑工程来说,施工技术管理是指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对技术人才、技术材料、技术器械等要素进行综合科学管理的过程。施工技术管理存在于工程的整个实施过程中,各个环节都必须落实到位。技术管理要具备与时俱进的思想,掌握最新的管理知识和施工知识,针对具体的项目采取合理的管理,以科学的管理促进工程的正常进行。
二、建筑基础工程中施工技术管理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不健全
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相关管理人员没有按照规定记录、收集与整理有关的工程技术和项目内部管理的资料,使得工程技术资料不能同步于工程实际的施工进度,情况严重的还会产生较大错误,给建筑项目的施工进度与验收造成影响。第二,技术管理制度和技术管理人员的权力均没有得到有效落实。为明确技术管理人员的权威与地位,企业应该将建筑项目的技术管理要求在建筑单位的制度中进行明确,另外,各岗位人员的职权也应进行清楚地表明,保证施工程序的明确性。
(二)建筑材料质量不达标
建筑材料材、的质量是一个工程质量好坏最根本的影响要素,决定着同等条件下,建筑的承力功能以及建筑的安定性,所以建材质量的管理是技术管理的根本环节。而当前许多建筑单位在收购的时分都为了节省成本而罔顾建材的质量,达不到国家标准的建材易磨损、易开裂,为全部建筑埋下了安全隐患。
(三)技术管理人员素质低
由于建筑企业不断增加新的开工项目,企业需要引进很多具备丰富经验的技术管理人员,这样的局面造成企业建筑项目缺乏相关的管理人员尤其是素质优秀的人才。而实际的情况就是企业在岗的管理人员素质不达标,且部分管理人员还同时身兼数职,担任几个项目的管理者角色。为解决这个问题,企业应该加强对在岗管理人员的培训,促进其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进而为企业天添加人才。
(四)标准尺度太落后
部分建筑单位的技术管理制度都是多年曾经树立的,标准也运用或遵循传统化的老标准,在这个施工技术发展展迅速的年代显得落后且简单,因此失去了技术管理制度的束缚效果,跟不上国家、职业标准的脚步,自行改动的规章制度,只能为建筑单位带来安全建筑的问题或是成本过高的现象,不利于建筑单位的发展,从而影响了建筑工程的质量。
三、加强建筑基础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有效策略
(一)加强对原材料及施工的控制
1、加强对材料质量证明材料的检验。对采购的原材料质量进行严格地检测与控制,对于不符合质量要求和设计规定的决不能使用。
2、加强对隐蔽工程的施工技术管理,对填模板的轴线、标高等进行仔细地检查,严格按照要求做好预留孔、预埋件的位置设确定。对漏浆孔洞进行堵塞处理。
3、对混凝土搅拌过程进行严格地监督,严格按照配合比的要求拌制混凝土。在进行加水量计算时,要把砂石的含水量排除在外。对混凝土搅拌到施工现场的间隔时间要越短越好,一般要控制在90min之内,同时,质量检测人员,必须做好试块质量抽样检测,其抗压强度必须在设计抗压强度以上。
4、严格控制混凝土质量。在进行竖向构件混凝土浇筑时,应该采用分层浇筑、振捣的方式,对每层的浇筑厚度控制在350mm以内,并要保证基础混凝土面部的平整,并进行浇水和覆盖养护在7d以上,也可以在终凝时采用养护液喷涂的方式。如果是在冬季施工,还要做好保暖防冻。对杯底标高进行严格控制,如果有负公差,可用砂浆进行垫平处理。
(二)采用“预防”式的管理措施
1、做好调查分析。对材料、设备、施工和伤亡事故资料等进行全面了解分析,重点做好质量缺陷及伤亡资料数据的收集。
2、做好缺陷的预知。从初步辨识的结果出发,按照施工班组做好异常缺陷的预知,组织技术员、监理员、安全员等人员,开展初步辨识,找出质量故障的因素。
(三)基础放线技术管理重点
1、在进行基础施工前,施工人员应该做好平面位置的设计。在进行定位时,是以已经建筑的建筑物为参照物。在定位时,先将两条中轴线放出来,然后,再借助钢尺、经纬仪将房屋四角的角桩定出来。
2、将各墙轴线逐一放出来,同时,要以外引桩为标记,准确地记下轴线位置,通过拉线将轴线重现出来,用标志板将房屋四角标记好。
(四)强化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管理
1、对导管埋深进行严格控制。导管埋入的深度与孔壁周围混凝土上升距离成正比。一般而言,埋管深度在2~4m左右。在施工过程中,应对埋管深度采取不间断监测,对拔管速度进行严格地控制。如果埋管越深,导管内与导管外之间的压力差就越小,而混凝土的流畅性就越差,混凝土灌入的难度就越大,从而就会出现导管堵塞。如果埋入过浅,就容易导致管口与混凝土面相拔离,从而使桩身中出现夹渣。
2、采用反循环震动筛清渣法。从大量的实践事实证明来看,反循环比正循环的排渣效果更加理想。从正循环来看,主要是通过流动的泥浆将悬浮的颗粒带到桩孔外面,如果颗粒较小,其排渣效果就比较小,而如果颗粒较大,其排渣效果就比较差。从反循环来看,主要是利用泥浆泵,利用钻杆将石块泥块抽出孔外,具有比较理想的清渣效果。充分利用振动筛的积极作用做好筛分,并做好浆渣分离,这样优质的泥浆能够循环进入孔内,从而取得更好的清渣效果。
(五)强化基础工程桩竣工时的质量管理
在进行基础桩竣工管理时,对开挖后桩顶标高、桩位偏移等进行测量,还要做好单桩垂直静载实验。要严格控制桩位的偏移量,具体要根据不同种类的桩进行不同的安排。如果桩顶标高存在不大的差别,可以用拉线法对桩位偏移量进行测定,也就是在纵桩位与横桩位的引桩点间拉一条尼纶绳,然后再使用角尺测量垂直距离,并要将偏移方向的标明好。如果桩顶标高之间的差距比较大时,可以使用经纬仪法。在进行桩顶标高的测量过程中,可以使用普通水准仪,可以用散点法对桩顶标高进行测量。在进行施测过程中,应对水准点加强检测,在进行确认后,再进行施测,必须确保桩顶标高符合测量精度的要求。在进行单桩垂直静载实验过程中,在完成桩基础工程后,测量工作必须与测试单位相配合,采用百分表来测量。
(六)建立健全施工管理制度
1、采用施工技术全程监控制度。坚持以事前质量控制和事中控制为主的原则,并与事后质量控制相结合,将质量管理贯穿到全过程中。这样便于及时尽早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将建筑基础工程质量控制在萌芽状态,最大可能地减少建筑基础工程质量隐患。
2、加强施工过程中关键节点的控制。对于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薄弱环节、隐蔽工程和重点部位,必须作为质量管理的重点,切实实行重点监控,特别是要严格落实施工工序质量检查验收制度,如果发现某个工序的建筑基础工程质量的验收不合格,就要责令其整改到位后再进行下一个环节的施工。
3、严格实行建筑基础工程质量奖励与处罚制度。将工程质量与施工人员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对于出现建筑基础工程质量的人员,或是因此而造成重大损失的人员,必须严格地进行处罚。对于出现建筑基础工程质量控制绩效突出的相关人员,必须进行奖励,以此充分地调动广大施工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能够切实增强建筑基础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责任。
结束语:
总之,从建筑基础工程管理来看,质量管理是关键,主要应该做好设计、施工和检验方面的质量管理,并且应该将质量管理贯穿到建筑基础工程施工的全过程中,从而确保建筑基础工程的质量。从建筑基础工程质量管理来看,影响质量的有两种因素,其中既有偶然因素,也有异常因素。单异常因素是指材料、材质及施工等存在的微小差别就会出现质量波动,但一般不会产生大的波动。异常性因素是指采用一定的手段可以发现并消除的那些因素。这些异常性因素主要指:材质拙劣、尺寸偏差大、施工工艺差、工艺编制缺乏合理性,盲目施工或随意施工、检测器具不达标等。这些异常性因素会明显干扰工程质量,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些消极因素带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唐小剑.论建筑基础工程中施工技术管理的有效措施[J].科技与企业,2014,12:28.
[2]李丙国.探讨建筑基础工程施工技术管理[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4,08:168.
随着城市的发展进程不断加快,我国的建筑工程发展速度也十分快,高层建筑的数量与日俱增,并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深基坑支护是在建筑施工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它能够有效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对于施工安全亦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深基坑施工技术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基坑周边环境以及建筑地下结构施工安全所采取的一项施工技术,在进行建筑施工的时候,基本上都要运用到这项技术,它不论是对于建筑的质量还是施工的安全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近些年来,我国的施工技术虽然取得了一系列的发展,但是在施工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下面,笔者将根据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如何应用好这项技术。
1基坑支护的基本施工要求
一般来说,在基坑支护的整体施工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第一,我们要确保基坑本身有良好的挡土功能,而且为了让建筑施工的环境更加安全,基坑本身的稳定性一定要过关。而为了让施工人员施工起来更加方便,基坑本身的结构不能够太复杂;第二个,在对基坑施工的过程中,我们要确保其相邻的地下建筑不会受到其影响,有的时候因为施工幅度过大,难免会出现坍塌和沉陷的情况;第三,我们一定要在基坑施工的过程中注意地下水位的问题,整体施工要做到经济合理,并确保整体的安全性。
在进行深基坑支护施工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最好要在原地坪往下1.5m左右的位置开始施工,把需要施工的地段的土方挖出来,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得支护处于一个较低的位置,另外一方面可以让其表面的障碍物被顺利地清除掉;第二,还是要讲到在基坑支护施工中的水位问题,可以的话尽量在其内部设置排水系统,如果说地下水流的量实在是比较大的话,那么就要考虑适当降低其水位,确保整体施工过程在其水位之上进行。
2当前建筑基础工程中深基坑支护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2.1深基坑支护技术前期规划存在问题
在建筑施工中应用深基坑支护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保障施工质量,提高施工安全性,而在具体的工作中,要想做好这项工作也绝非易事,它需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首先,在施工之前,工作人员要对建筑用地的土质进行采样,然后,根据采样的结果探讨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运用哪种类型的深基坑支护技术。但是,当前我国的深基坑支护技术上取得了一些进步,在土质的采样技术上却还有较多的欠缺,采取的样本不具有代表性,不能完全反应出基坑的土质情况,这样就有可能造成施工的时候相关支护技术无法真正的保证施工质量,维护施工人员的安全。
2.2深基坑支护施工设计存在问题
深基坑支护技术的施工实际上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作,工作人员在进行施工的时候,可能会遇到较多的问题,比如说在施工的时候,对受力因素的分析不够精确,无法对实际受力进行准确的判断,这样的话,可能会导致支护结构的安全系数偏低,在进行支护的时候,支护结构无法荷载建筑的重力,这样不但会出现危险,拖延工期,严重的时候,甚至可能会造成坍塌事故,引发安全问题。
2.3施工设计与实际施工之间存在差异
在施工的时候,施工设计与实际施工之间存在差异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现象,在应用深基坑支护技术的时候,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施工单位方面的原因,在施工的时候,有些施工单位为了能够获取更多的利润,无视已经设计好的施工方案,盲目缩短工期,使得原本可能需要半个月才能完成的工期,在十天就完成了,工程质量粗糙;其次,是施工设计方面的原因,部分设计人员在设计施工方案的时候,对于施工现场的考察不是很到位,在设计方案的时候,习惯性的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来设计,指示施工设计与实际情况不符;最后,是施工人员方面的问题,众所周知,从事建筑工程的一线工人主要是外来务工人员,他们的文化素质大多有限,在施工的时候,对于设计方案的理解会出现偏差,这也是致使施工出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3做好建筑基础工程深基坑支护技术的策略
3.1选择合适的施工方法
建筑基础工程中,深基坑的开挖方法有很多种,比如说盆式挖土法、放坡挖土法、逆作挖土法等,这些方法在具体的应用时,并不是随意运用的,在大多数情况下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比如说,在施工的时候,工作人员需要先掌握施工区域的地质情况,根据施工地区的地质情况,周边的建筑环境和其他的一些问题,决定在施工的时候,采取合理的施工方法,有的施工场地可能只适合使用一种施工方法,而有的施工场地则可能需要将两种施工方法相结合。而在确定好了施工方法之后,还需要建筑设计部门确定好主要的施工参数,比如说基坑需要开挖多大规模、采取什么样的支护技术等,这些都需要根据实际的施工场地来确定。在选择合适的施工方法时,虽然工作的开展较为繁琐,但是对于后期施工的开展却极为便利。
3.2深基坑开挖的质量控制
质量是深基坑开挖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重点问题,如果深基坑在开挖的时候,质量不过关,那么其他工作的开展也将存在很大的问题,因此,在应用深基坑支护技术的时候,必须要做好开挖的质量控制。在基坑开挖的表土填好支护,工作人员就应当着手修建相应的地表水沟,做好降水和排水的准备。此外,在开挖的过程中,可能还会存在有些基坑未能及时给予支撑的情况,在这种时候就要谨防基坑暴露,避免基坑出现坍塌,引发不必要的事故。
此外,在施工的过程中,还需要做好现场的管理工作,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对于基坑开挖的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因为,基坑开挖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工作人员在施工的时候,如果管理不够严格,有些技术差的工人,在施工的时候,如果不注意细节的问题,很有可能使得开挖质量存在问题。所以说,在进行深基坑开挖的时候,需要注意好质量控制的问题。
3.3做好施工监测
深基坑支护施工与其他的施工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别,它的施工主要是在地下。在施工的时候,环境较为复杂、施工难度大,风险高,很容易因为操作不当而引发安全事故。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必须要做好施工监测,这不仅是为了保证施工质量,更为重要的是为了维护工人的生命安全。
在进行施工监测的时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首先在施工之前,要对工人进行岗前培训,使他们认识到施工监测的重要性,在工作的时候,积极配合监测人员的工作,做好监测工作,保障施工人员的安全;其次,在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人员和监测人员也不可大意,在每一项工序结束之后要进行监测,保证每一道工序都是符合质量标准的;最后,在施工结束之后,工作人员还需要对已经完成的工程做一次监测和检查,保障所有工程都合格,才能开展下一道工程。
3.4地下水的处理
中图分类号: TU71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3)03-0037-01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建筑业在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已占有重要地位。建筑基础工程勘察、施工质量的低下,将会导致整个建筑沉降、偏斜,甚至引发难以补救的重大安全事故,造成灾难性后果。因此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质量已成为保证整个建筑工程质量的重点,采取何种措施来提高建筑基础工程的施工质量,也成为当前许多建筑工程从业人士所共同关注的问题。
1 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质量的影响因素
建筑基础工程的质量体现在设计、施工和检验,工程实施的各个阶段都对工程质量产生影响,其中施工质量是一个最重要环节。施工质量的影响因素包括异常性因素和偶然性因素,异常性因素如原材料尺寸超过允许偏差,材质不合格,施工工艺不合理,施工人员不按技术规程或施工程序施工,施工设备、检测器具不符合规范要求等,作业环境不符合工艺要求,这些因素可以凭借一定手段或经验完全可以发现与消除。偶然性因素是指由于随机性因素造成材质、施工、材料等微小差别而导致质量波动,但在通常情况下这种波动影响不大,在各工序的控制之中,异常性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比较大,因此必须正确地认识、分析它们,并制定措施实施消除这些因素。
2 加强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措施
2.1 加强有关技术文件的控制
由项目经理负总责,各相关部门配合做好有关技术文件审核工作,对工程质量进行全面控制,确保控制有效。审核内容包括:(1)有关技术资质证明文件;(2)现场核实后的开工报告;(3)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方法和技术措施;(4)有关半成品、材料的质检报告;(5)设计变更、图纸修改和技术核定书;(6)有关工序交接检查,分项、分部工程质量检查报告及相关证实资料。(7)有关应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结构、新设备的技术鉴定书。
2.2 加强现场质量检查控制和管理
2.2.1现场质量检查
开工前检查是否具备开工条件,开工后能否连续正常施工,能否保证工程质量。工程实施计划和施工方案是否确定;工程的质量控制指标及检查频率和方法是否明确;材料、机械、设备、劳力及现场管控人员是否落实到位;检测仪器是否备齐并可靠有效;提供放样测量、标准试验、施工图等必要的基础资料是否到位等。对于关键工序或对工程质量有重大影响的工序,组织专职人员进行工序交接检查,以确保工序合格。凡工序检查不合格,必须采取措施,使其达到合格要求后,方可开始紧接工序的施工。
2.2.2现场质量控制
现场质量控制主要包括:(1)测量:测量是现场控制,特别是质量控制必不可少而又十分重要的手段。测量内容如定线控制、施工放线、控制工程位置、高程、尺寸及其线型,各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单位工程、工程段落或总体工程项目中的中间交工和竣工验收时的测量检查等等。必须确保测量的结果精度规定要求,取得监理工程师的认可;(2)试验:试验包括的内容很多,如:有效控制各个工程项目的材料、配合比、强度等,确保各项工程的物化、力学性能及平整度、抗滑能力等使用功能达到规定要求;(3)观察:对施工现场所进行的施工活动进行全过程或部分关键过程进行观察,检查操作程序或操作方法是否符合规定要求,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控制纠正;(4)分析: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如直方图法、因果分析法、列表比较法)等分析施工现场所展开的施工活动情况及有关收集得到的数据,对其整理分析,以便控制施工的质量、进度等,并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应采取的有针对性的措施,解决问题和偏差;(5)监督:施工单位应建立岗位责任制,各部人员应对所属工作任务负责,层层监督。作为施工单位还应根据合同规定,积极主动配合和支持监理工程工作,服从政府监督部门的管理。
2.2.3 加强施工现场管理
在地基施工之前,要通过当前相应的技术措施和技术控制手段进行分析与管理,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设计出相应的施工方案和施工控制措施。开工前检查目的是检查是否具备开工条件,在开工之后利用相关的技术措施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和分析。开工后能否连续正常施工,能否保证工程质量。工程实施计划和施工方案是否确定;工程的质量控制指标及检查频率和方法是否明确;材料、机械、设备、劳力及现场管控人员是否落实到位;检测仪器是否备齐并可靠有效;提供放样测量、标准试验、施工图等必要的基础资料是否到位等。工序交接检查与工序检查工序交接检查应建立制度化控制,坚持实施。对于关键工序或对工程质量有重大影响的工序,在自检、互检的基础上,还要组织专职人员进行工序交接检查,以确保工序合格,使下道工序能顺利展开。凡工序检查不合格,必须采取措施,使其达到合格要求后,方可开始紧接工序的施工。应与合同图纸和工程量清单的分项所含内容相一致:应与技术规范规定的施工方法和工艺流程相协调;应与国家或合同规定的验收标准、检验频率和检验方法相配合:工序检查宜采用框图的形式,以便直观并应与相应的检查记录、报表、证书等相配套。分项、分部工程完工后的检查应按规定程序和要求,经检查认可并签署验收记录后,才允许进行下一工程项目施工。其控制的具体要求是:当分项、分部、单位工程完工后,自检人员应再进行一次系统的自检,汇总各道工序的检查记录及测量和抽样试验的结果,再提出交工报告。成品、材料、机械设备等的检查主要检查成品、材料等有无可靠的保护措施及其是否落实而且有效,以控制不发生损坏、变质等问题;检查机械设备的技术状态,以确保其处于良好的可使用状态。巡视检查对施工操作质量应进行巡视检查,必要时还应进行追踪检查。
2.3 加强基础工程桩竣工时质量控制
建筑基础工程的竣工验收是确认其是否符合设计文件和各项验收标准的要求,正确地进行工程项目的质量检查和验收评定,是保证建筑基础工程质量的重要手段。首先施工单位要做好自检、自查工作,对施工过程中发现的质量问题及时整改后,认为达到竣工验收条件后,申请竣工验收。验收人员要根据设计文件、国家标准和合同文本中规定的质量标准,对建筑基础工程用看、摸、敲、照等方法进行外观检查。对竣工验收工程中不符合验收标准,达不到质量要求的部位,要采取加固、补强或返修等措施进行处理,当通过返修、补强和加固任仍然不能满足安全使用要求的,拒绝验收。当建筑基础工程验收合格后,建设单位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将竣工验收保护和相关工程资料报送建设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备案。
3 结语
提高建筑基础工程的施工质量是提高整个建筑施工质量的关键,直接影响到建筑物本身的质量。建筑工程现场施工质量控制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求建筑基础设施工程部门强化自身建设,创新改革,转变观念,必须从施工准备、施工过程中和事后质量控制三个环节加以控制,任何偏颇都会带来质量的隐患,但只要措施得当,方法可行,质量控制是完全可以达到的。
Abstract: City high-rise building is becoming the main building, strong shock resistance, resistance to overturning and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the foundation construction, new materials, new technology and new technology is widely used, high-rise building foundation construction quality is related to the life of high-rise building.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key points of construction quality control of high-rise building foundation engineering, put forward their views and suggestions, which has a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Key words: high-rise building; foundatio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quality; control
中图分类号: TU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建筑科学和建筑技术也有了高速发展。尤其在城市,伴随着土地的紧张及进一步充分发挥土地的综合利用率,高层建筑正在日益成为城市建设的主体。高层建筑施工,具有结构复杂多变,施工作业面窄等特点,如何加强高层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与控制,直接影响工期,处于承上启下,至关全局的地位。
2.高层建筑基础工程施工
(1)高层建筑基础施工的要求
因高层建筑的基础是为了支撑其上面的主体建筑,要有很大的承受压应力,所以要有较强的抗压性;高层建筑高度大,改变了空气的流动状态,其建筑本身要承受了风压力,高层建筑基础要足够坚固,才会够抵挡大风横力的作用,所以要有较强的抗倾翻性;规范中要求高层建筑要能抵抗地震达七级及以上,所以有较强的抗震性。
(2)高层建筑基础施工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主楼与裙房的基础连接一般不设沉降缝。南方的地理条件是地下的水位高,使缝处的防水工程施工难。要做好缝两侧上部的结构,容易碰撞而加重了震害;在缝处主楼和裙房地下室不在同标高的地面上,控制不了基础侧移。普遍是基岩端做承桩的基础,主楼和裙房基础相连。
埋置基岩较浅时用大直径的人工挖孔灌注桩。孔壁支护,土质好的时候要用素砼来支护,土质差的时候,护壁要另外加上竖向与环向的构造筋,护壁采用直径为0.9m的圆形钢模组合逐节进行挖孔、支模灌注砼,要比地面高出0.1~0.3m;成孔,向片状节理的桩底基岩面向下进行补钻达5m深,并且取出岩芯来校核其岩性;桩身质量控制,垂直度的偏差在0.3%,孔中心的线平面所偏差不应该大于4cm,桩径不能小于设计的直径,砼要连续进行浇灌,分段进行振捣,使每段不得大于1米。
基坑支护。高层建筑施工时要考虑基础所具有的稳定性和抗震特性,要求较深地埋置,尤其是采用了箱基的全补偿式的基础时更为明显。又因地下的管线密而纵横地交叉,所以不能放大开挖,要用钻孔或者挖孔式的挡土来护坡进行灌注桩。基础底板。箱基、筏基、桩基承台因防渗等要求,往往都有较厚的钢筋砼底板,一般为1.5~2m,40层高的厚度达4m。砼大、坑深、钢筋密,加上连续浇筑不留施工缝,所以在施工组织设计时对温差应力及温差收缩裂缝的控制要特别重视。箱形基础。结构设计上要考虑施工过程的整体弯曲影响,一般不要求计算其整体的弯矩,在对箱基的底板、顶板和墙体进行考虑受力的情况及施工的要求时,拉筋的直径不能小于6mm,其间距不能大于70cm,其拉筋与外皮钢筋要钩牢。高层建筑的箱基、门洞对墙体的刚度进行削弱较大,通常为20%~30%,所以洞口的钢筋不能遗漏,在底层柱的主筋可伸入到箱基的墙体,其深度可为外柱、相连的柱、剪力及一边有墙或是四周都无墙的内柱应该全都直通至箱基底,其他的内柱可以将四角的主筋直接通到其箱基底,使其余的钢筋可以伸入到墙体内达45倍直径长度。
筏形基础。为了使高层建筑结构整体的稳定性得到保证,防止其倾复滑移,应该向设计的单位追加地锚必要的措施。要考虑筏基及其上部结构的实际施工过程及地基在沉降过程中把能承受的能力,并调整一定差异变形的能力。
无桩基或无锚筋桩的箱基。在对地下室进行施工时,要切实在雨季的做好排水工作,基坑内有积水时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来满足其稳定抗浮的要求。
3.如何加强高层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质量控制
(1)强化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在地基基础工程施工中,因操作不当引起了很多质量问题,某些违规操作表面看对工程施工质量影响不大,但实际上却隐藏着巨大的质量危害,所以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有必要不断地巡视检查,一旦发现违章操作,就要立即予以纠正。通过工程施工工序交接检控[3]对整个工程施工过程的质量能起到有力的保障作用。工程施工工序交接检查须遵循若前道工序不合格就无法转入下道工序的施工原则,以此保障工程施工质量。此外,还需加强对施工过程中机械设备的操作使用的监控力度。在进行机械化施工方案的制定和评审时,考虑施工现场条件、施工工艺和方法、施工组织与管理、建筑结构型式、建筑技术经济、机械设备性能等各种因素,使之合理装备、配套使用、有机联系,以充分发挥建筑机械的效能,力求取得最优的综合经济效益。对施工设备的使用和操作必须进行着重的检控,通过合理使用机械设备,来保证项目施工质量。同时要求施工人员必须严格依据标准操作规程对设备进行操作,避免出现机械使用事故,造成人员伤亡。
(2)加强测量控制
在进行工程基础施工阶段,基础桩位的施工更加需要准确的工程测量技术保证。根据施工规范的要求,承台的桩位的允许偏差值很小。一旦桩位偏差超过规范要求,将会引起原承台设计及受力的变化,从而增加了工程成本。严重的桩位偏差将会导致桩位作废,需要重新补桩等处理措施。而对于土方开挖及底板基础施工时,根据设计要求底板、承台、底梁的土方开挖是要尽量避免挠动工作面以下的土层,因此周密、细致的测量工作能控制土方开挖的深度及部位,避免超挖及乱挖。另外基础墙柱钢筋的定位放线是工程测量在基础施工阶段又一个重点。对于结构复杂,面积较大的工程,只有周密、细致的进行测量放线方能保证墙柱插筋质量,避免偏位、移位等情况的发生。
(3)桩基施工要求
桩基施工是基础工程施工的重点工序,在利用桩机吊桩时,桩与桩架的垂直方向距离应控制在4m以内,而且控制偏吊距离在2.5m之内。在吊桩过程中,必须控制速度平缓,在桩身处系上缆索,保证缆索方向不一,并经过人工控制来稳定桩身。拿人工挖孔桩来说,当各个工程桩基在挖到设计深度时,必须组织施工技术人员、监理等进行实测验孔,在实测验孔过程中,先用一根制定的管,其管的长度以及底部直径等尺寸,均与实际桩相同,将管通入桩底,并旋转几圈,技术验收人员进行观察记录,如果制定管不能自由转动或者根本不动,表示挖孔未达到设计要求,必须进行修孔处理。反之,当制定管能够自由旋转,施工人员即可激励下井进行检查,首先检查,桩径及桩底扩大头的几何尺寸,看是否达到设计要求;第二,检查孔底岩层是否达到设计标准。第三,检查孔底有元松散岩块及用小锤敲击孔底岩层(敲击孔底岩层要有经验人员操作)。第四,检查孔底清渣情况。第五。在桩顶放下线坠到桩底监测桩身垂直度。第六,经监测符合设计要求之后,由施工方、监理等方进行原始记录签字,随即交由铁工安装钢筋笼,在浇筑桩芯混凝土前还要进行一次清底工作。
4.结语
高层建筑的基础工程对于整个工程的安全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做好基础施工和质量检测工作,才能保证高层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参考文献:
[1] 周振华. 谈高层建筑地基基础施工质量控制[J]. 科技信息 , 2010,(16)
[2] 陈剑峰. 论多层建筑地基基础施工质量控制[J]. 黑龙江科技信息 , 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