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1 16:54:4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发热病人健康教育,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继续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的防治原则,狠抓以控制和消灭传染源为重点的综合性防治措施的落实,开展以对诊断为疟疾、疑似疟疾和不明原因发热病人(简称“三热”病人)血检为主要手段的疟疾监测,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严密控制输入性恶性疟疾在我县的发生,加强健康教育,广泛宣传寄生病防治知识,提高广大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巩固我县“基本消灭”的疟疾防治成果,确保实现省卫生厅下达给我县2014年达到“消除疟疾”的目标。
二、工作任务
1、疫情控制与报告
县CDC要对发现的现症病人和疑似病人进行治疗,治疗率达到100%,规范治疗率应达到95%以上。对发现的疟疾疫情要进行个案调查,并在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报告率应达到100%。
2、发热病人血检
在全县各医疗单位设立发热门诊,全年开展血检工作,完成全年血检任务800人,其中:县医院150人、中医院150人、洋坪卫生院、荷花卫生院、茅坪卫生院、花林卫生院、旧县卫生院、河口卫生院各80人;仁爱医院20人。各医疗单位要做好门诊发热病人登记和发热病人血检登记工作,登记项目要齐全。
3、中央补助疟疾项目
全县在完成800例发热病人血检的同时,由各医疗单位对自愿服药的疑似疟疾病人推荐到县CDC进行免费化疗。
4、输入性疟疾监测
各乡镇要建立流动人口档案,掌握流动人口情况,加强流动人口疟疾的主、被动监测,特别要加强对境外高疟区回国人员的血检和登记工作,建立信息平台,及时发现和处理疫情。
5、健康教育
CDC要加强全县疟疾防治人员培训班工作,以提高全县疟防人员监测、诊断、治疗和管理报告技术,并在4月26日“全国疟疾日”进行一次有效的宣传活动。
6、慢性丝虫病:CDC要继续做好我县11名慢性丝虫病人的关怀照料工作,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7、CDC要完成5例以往的疟疾病人休止期治疗工作。
8、认真做好资料痕迹收集保管工作,为2014年我县“消除疟疾”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保障措施
1、县CDC要加强疫情的报告与管理,血检任务分解到单位,落实到专人负责,做好血检的登记与上报,各单位发热门诊血检站每月将全部血片和血检人员登记表送交县CDC保存,县CDC要对全部阳性血片进行复查,抽查5%的阴性血片,并逐片登记复查结果。县CDC对各单位发热门诊开展一次督导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意见,全面提高血检质量和发热病人血检率,以保证中央补助疟疾项目的要求。
2、由于我县目前没有现症病人,各单位在发现血检阳性者或疑似疟疾病人时,要在2小时内报县疾控中心,由县疾控中心进行调查、确认。
[摘要] 目的 为了解高校发热病例特点,以指导临床诊治,防控感染性疾病。方法 对2013 年1—12 月首诊于医学院门诊部的404 例发热学生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 结果 该组发热病例以中、低度发热为主,大一学生多于大二及大三,且以呼吸及消化系统感染性疾病高发。 结论 感染是高校发热病例的主要致病因素,应加强探索呼吸系统常见病的发热原因及诊治规律,注意筛查并隔离传染性疾病,防止疾病蔓延。
关键词 发热;高校;感染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
[中图分类号] R44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9(a)-0153-03
[作者简介] 李红(1968-),女,安徽明光人,本科,主治医师,主要从事内科诊疗与高校保健工作。
发热是医院门诊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其病种繁多,是内科临床诊治的重点及难点。目前由于流感、禽流感、SARA病例的出现,对学校、集体场所等人群聚集地方发热病例的筛查及诊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更好的预防并早期诊治发热性病例,及早发现具有流行病学特征的门诊发热病例,现对2013年1—12月间首诊于该高校门诊的404例发热学生病例进行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3年度1—12月所有首诊于该高校门诊的发热学生病例。
1.2 诊断标准
全部病例判定发热以腋下测量体温升高为标准,测量前排除影响体温测试的各种因素,测量不少于10 min以达恒温。正常腋温在36~37℃,若腋温>37 ℃尤其超过37.2 ℃,可初步认为发热[1]。其中低热为37.2~38 ℃,中度热为38.1~39 ℃,高热为39.1~40 ℃,>40 ℃为超高热。
1.3 资料收集
所有患者均详细登记个人资料,测体温、问病史、进行体检,必要时选择血尿粪常规、X线摄片或至上级医院做其他相关辅助检查,做出初步诊断,及时治疗;不能诊断的发热待查病例转诊至上级医院,转诊后及时随访,补全后续资料。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版本统计软件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率及构成比进行描述,并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①404例发热学生病例中,女生226例,男生178例,年龄17~28岁,平均20.37岁,以低热及中度热为主,高热较少,超高热仅1例。男女生患病人数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261,P>0.05)。男女患病人数占比及发热程度构成比,见表1。
②首诊于该高校门诊并能够确诊的363例发热病例中,发病原因以上呼吸道感染为最多,计295例,占总病例数达73.02%,其次依次为急性(胃)肠炎、胃肠型感冒、支气管炎、肺炎等,未发现有传染病暴况。因条件所限该校门诊不能确诊的41例病例以‘发热待查’转诊至上级医院。发热患者疾病构成,见表2。
③41例‘发热待查’病例转诊至上级医院后,20例因种种原因失访,另21例经追踪随访获得准确信息,其中仍以上呼吸道感染最多,计13例,2例肺结核位居第二。具体发热待查病例后续随访情况,见表3。
④404例发热学生病例按年级划分,以大一、大二、大三为多,患病率依次递减。因医学院校专业最后1年均在外实习,五年制专业大四在外见习较多,故大四发热病例明显减少及大五发热病例没有均为情理之中。该校研究生1年级基本在校上课,后期在临床一线较多,故发热病例也较少。发热患者年级分布见表4。
⑤404例发热病例按发病月份划分,以9、10月较多;3、4、5、6月及11、12月相差不多;1、2、7、8月份分别因在校时间长短(寒暑假原因)发热病例数表现出对应的因果关系,即在校时间越长的月份发热病例越多。具体发热患者月份分布,见表5。
3 讨论
按照《市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1-2020年)》的要求,我镇卫生院成立消除疟疾工作领导小组,加强领导,落实专人负责,做好疟疾疫情监测、报告.
二、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做好疟疾监测
认真掌握流动人口的动态,并作好登记,每季度整理上报疾控中心。对往返我镇的人员,要进行防治宣传和培训,严防输入性疟疾的发生。对返回居住地的境外输入疟疾病例以及居住地周围人群开展调查,对相关人员特别是同批集中入境人员进行追踪随访和疟防知识宣传。
三、加强“三热病人”血检工作
做好发热病人的血检工作,对临床诊断为疟疾、疑似疟疾和不明原因发热的“三热”病人,流动人员中的发热病人均进行疟原虫镜检,每月5号前将上月血检情况报疾控中心。
四、加强媒介控制
全镇范围,以农村为重点,开展环境整治与清理,减少或清除蚊虫孳生繁殖场所;科学开展杀虫剂室内滞留喷洒灭蚊,降低蚊虫密度。提倡居民在疟疾传播季节使用驱避剂、蚊香、蚊帐、纱门、纱窗等防护措施。
五、加强防治培训
结论:疫情出现时,发热患者存在严重的焦虑、恐惧心理。进行心理干预,能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268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164-01
近几年,随着“非典”、甲型流感、禽流感等传染病相继发生,人们逐渐了解了这些传染病的发病症状、预防和愈后等知识。但是当有病例出现时,大部分发热病人就易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心理,影响到疾病的康复。作为医院发热门诊的护理人员必须了解患者的心理特点,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帮助他们减轻紧张情绪,使他们安心接受治疗,早日康复。
1 常见的心理问题
1.1 恐惧、紧张心理。非典疫情结束后,发热病人必须进入发热门诊就诊。由于被隔离留观,社会角色发生转变,正常的工作学习生活秩序被打乱。尤其在有疫情出现时,对去医院看病产生恐惧心理,埋怨自己怎么不小心就发烧了,同时又担心万一不是传染病,去发热门诊就医是否会被传染上。常常表现出坐立不安,不知所措,迫切希望得到医生帮助,及早给予准确的诊断。
1.2 焦虑、怀疑心理。发热常使患者感到极度不适。被置于发热门诊,没有亲人在身边照顾,表现出焦虑情绪。加之,发热门诊医护人员的防护措施,加重了患者的心理压力。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患上了传染病,害怕传染给家人、朋友;害怕治疗时间长,是否会有并发症等问题。一般他们听不进去别人的安慰,情绪非常敌视,总是怀疑被误诊、用错药,担心药物的不良反应,总以为意外可能会发生在他们的身上 [1]。
1.3 躲避、侥幸心理。有的发热患者干脆就不去医院就诊,自己在家吃退烧药,不管对症不对症,想着只要体温降至正常就没事了。在家盲目消毒,怀着侥幸心理拒绝留观。
1.4 着急求好心理。多数患者缺乏疾病转归知识和相关医学知识,希望用上药就能药到病除,缩短治疗时间,收到良好的疗效。若病情有反复、疗效不明显时就表现出不能理解,甚至会出现抵触情绪。
2 心理干预措施
2.1 尽早准确做出诊断。患者越早知道自己的病情诊断,就会越早减轻心理压力,有利于身体各方面免疫系统的提高。确切地知道自己的病情,并且治疗后出现疗效,患者心情就会更加轻松,积极配合,安心接受治疗。
2.2 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患者来到一个陌生环境,加之对病情的不了解,易产生孤独不安全感。护理人员首先要主动热情地接待患者,以温和愉快的语言、真诚亲切的问候及高度负责的态度关怀患者,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发热门诊严肃紧张的环境。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用亲切温柔的语言安慰患者,与他们共同分析现状,鼓励患者把内心深处的心理问题讲出来。
2.3 提高心理护理技巧。护理人员不仅要有精湛的护理技术,更应具有丰富的心理知识。细心地观察患者需求,依据不同的心理需求尽量满足患者的需要。患者看不到护士的表情,只能通过声音感觉护士的态度,护士要用亲切、委婉的礼貌用语,主动、热情、细致地做好各项解释和护理工作。告诉他们有相当一部分疾病的发病进展、治疗、预后、转归都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2]。鼓励他们积极面对现实,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1、进一步完善消除疟疾资料整理工作。进一步收集、整理疟疾防治资料,完善有关疟疾防治的文件、数据、图片等相关资料归档工作,以便保存与查阅。
2、加强业务人员培训工作。我县将加强基层人员和县综合医院人员业务培训工作,提高医务人员疟疾防控知识水平。
各医疗单位对临床初诊为疟疾、疑似疟疾、不明原因发热,以及来往于疟疾流行区的发热病人,尤其是对到过国外(非洲、东南亚及南太平洋地区等国)及国内的海南、云南、安徽、河南、湖北等疟疾流行程度较高省份回归人员,及时开展血检疟原虫工作。
按照卫生部、卫生厅要求,我省为疟疾三类流行区,按行动计划的要求我县血检人数不少于总人口的5/万(传播季节5-10月血检人数不低于血检总数的80%),全县共需血检“三热”病人250人次,血片必须按《疟疾防治手册》要求制作,发热病人登记表应按要求录入计算机,血片和名单由县疾控中心保存备查。2015年各医疗单位血检任务分配如下。
表略
1、疟疾病例诊断后应在24小时内进行报告,县疾控中心应做好每个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疫点处理工作,并在3天内及时将个案调查表传到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治科;发现本地传播病例应及时上报省疾控中心血液寄生虫病防治科和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治科,并按照“疟疾防治技术方案”进行处理,及时扑灭疫情。
2、每个疟/!/疾病例均应进行实验室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查,对确诊的疟疾病人要及时按照疟疾防治方案给予系统规范化治疗(间日疟用氯伯八日疗法,恶性疟用蒿甲醚或氰蒿琥酯加伯氨喹),防止恶性疟死亡或继发病例的发生;高危人群应开展预防性服药,针对间日疟病人易复发的特点,在春季对上年的间日疟病人进行休止期治疗,减少传染源积累,防止疫情蔓延。
[中图分类号] R5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2-174-01
肺结核的主要临床证状是发热,不仅是除新发结核病灶和原有病灶进展期,还有肺结核合并其它感染所至,若长期迁延性高热,会使病人进行性衰弱,除治疗外还要有科学的、确切的护理,才能保证病人不出现水与电解质失衡,循环和呼吸功能不全。为病人早日康复打下良好基础。现总结我院1995-2010年收住院的肺结核发热182例病人,对发热原因的分析和护理过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总数 182例,男103例,女79例;年龄5-76岁;为便于分析列下表。
1.2 发热原因分析
1.2.1 迁延性高热的分析 (1)急性粟粒型肺结核,高热在39℃以上,呈稽留热型10例,发热持续3-4周,原因是病人在短期内有大量结核菌进入血液内引起菌血症而高热。(2)干酪型肺炎:5例,高热达39℃-40℃,发热后2-3日,先为稽留热后为弛张热,持续时间不等,原因是肺组织内大片干酪样坏死,呈急性结核症状而高热。原因是肺组织内大片干酪样坏死,呈急性结核症状而高热。(3)浸润型肺结核的急性期,病灶在基底段,急性渗出性胸膜炎均出现高热,热型不定。
1.2.2 迁延性低热的分析 指腔温度在37.4℃-38℃,本组病例迁延性低热占106例,61例为午后低热至次日早转正常,42例发热在37℃-38℃之间不降。原因是,浸润型肺结核的活动期,结核病灶的溶解及空洞形成、支气管播散、胸腔积液均可引起。
1.2.3 肺结核合并症引起发热的分析 发热无规律性,需要在临床中严密观察病情变化。(1)肺结核大咯血,血液贮留肺及支气管内,造成局部炎症、血液的吸收热。(2)肺结核并发慢性感染性疾病:慢性肝炎、上耳炎、扁桃体炎,其中有浅在慢性病灶,临床上难以发现,上述各种合并症均可引起发热。(3)继发肺内细菌感染:瘘菌培养可有大量革兰阴性、阳性细菌生长或链球菌感染所致长期发热。
2 发热病人心理护理
2.1 青年患者的心理特点 主要表现在对工作、前途、恋爱、婚姻、提干等的心理顾虑。
护理:我们针对青年患者的不同心理状态,实事求是地将病情及转归告诉他们,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个人问题,消除其对结核病的错误认识,并帮助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其坚定战胜病症的信心,主动配合治疗;同时,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娱乐活动,活跃文化生活,使病人身心愉快、早日康复。
2.2 中年患者的心理特点 主要表现为家庭生活的经济负担、子女就业、升学、瞻养父母、晋级提干及工资待遇等问题的心理顾虑。他们不愿较长时间地住院,待治愈后再出院,而是病情稍有好转就要求出院。出院后,由于治疗不及时或中断治疗,以及生活不规律等因素而使病情又复发、恶化而再次入院。有的病人甚至出现无法挽回的后果。
护理:根据心理状态,首先应同病人单位联系,请单位妥善处理。同时应耐心向病人讲清提前出院的利害关系和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以引起病人的重视使其安心休养直至痊愈。
2.3 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 由于老年体弱,有的病情较重而心理压力较大,对死亡的恐惧也是有些老年患者特有的一种心理状态。有的病人因生理功能衰竭而在性格上的改变,如固执、烦躁、沉默、迟钝及行动不便或身边无子女,致使性格怪僻或孤独等。
护理:根据不同病人的心理特点,加以疏导、解释,使病人从恐惧、精神不快等心理障碍中解脱出来,注意讲话的方式及态度,以亲切的语言,和蔼的态度耐心地解释,从而得到病人信任,使病人异常心理状态发生转化,同时,帮助病人了解病因及转归,正确地对待疾病,以消除病人的异常心理状态,调整机体的内外平衡,提高疗效,以达到治疗目的。
3 发热病人的临床护理
3.1 一般发热病人的护理
3.1.1 病情观察 应经常巡视病房,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病人突然出现气急、胸疼、、坐位呼吸,则考虑是否发生气胸;对有咳血史和肺结核空洞的患者,预防出现大咯血。均应做好相应的抢救准备工作。
3.1.2 环境和呼吸道管理 确保病室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每日空气消毒,病区清洁卫生,禁止吸烟,病人呼吸道分泌物应自行密闭放置,按时统一收取后进行消毒处理。
3.1.3 休息与饮食 肺结核病人的娱乐活动应受病情加以限制。低热病情较轻者,可室外散步,做适量活动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营养、提高身体抵抗能力;高热病情较重者需卧床静养,减少活动,饮食上应给予有营养易消化的半流食或流食,保证电解质平衡,有利于清除体内毒素,为治疗打好基础。
3.1.4 药物治疗 在化疗时应正确指导病人用药。避免用药期间中途停药,造成结核菌耐药,则延长治疗时间。监督指导病人完成规定疗程,确保治疗效果,防止复发。
3.2 咯血病人发热护理 应嘱病人安静休息,消除紧张恐怖情绪,低热患者随咯血停止可自行消退。而高热咯血病人在应用物理降温和解热剂时,应根据病情确定降温幅度和方法。并密切观察降温情况。以防体温骤降引起再度咯血,而危及生命。长期发热的患者,由于水分丢失多,机体消耗大,先从饮食中补充,必要时应静脉补充。
3.3 症状护理
3.3.1 低热的护理 指导病人正确饮食、休息,在应用抗结核及抗和素药物过程中,即可逐渐恢复正常体温。无需特别护理。
随着季节性发病高发期,使得许多病人因医院床位紧张而在门诊进行输液观察,在门诊病人输液中由于工作忙碌,对病人关照不周,常导致病人及家属产生不满情绪。我们在工作中,注意总结经验,加强环节控制,较好地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
1 分析原因
1.1 规章制度不落实 由于门诊输液人次多,护士人力不足,工作繁忙,落实“三查七对”制度和操作常规不认真,如配药前未能做到双人查对,接药后便匆忙操作,或在操作中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时谈论无关话题。在门诊输液室环境嘈杂,加上病人及家属焦急等待治疗,护士在叫病人姓名时,如口齿不清、声音欠响亮,易发生不该发生的差错和事故。加之巡视不及时,往往需病人或家属呼叫才更换液体或拔针,或是药物外渗未及时发现,当出现输液速度过快或液体不通畅等情况时,往往先由病人及家属发现,再提醒护士。这些情况均易引起病人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不满。
1.2 业务技术不过硬 体现在未严格按照静脉输液程序进行操作;一针见血率不高;护士拔针后未告知正确的按压方法,病人按压不当造成皮下淤血;这些增加了病人痛苦,造成病人及家属的不满情绪。
1.3 缺乏解释与沟通技巧 因忙于操作而解释不够,如静脉穿刺成功后调节好滴速就离开病人,对药物的作用、副反应、输液时间、间隔时间、滴速快慢有无影响等未能仔细向病人或家属作解释,造成病人或家属任意调节滴速;部分病人随意缩短用药间隔时间,因此出现晕针、静脉炎、疼痛等情况,事后病人或家属往往对护士不满,指责护士事先告知不到位。另外,有些注射药物往往有副反应,可引起面色潮红、恶心、呕吐、低血糖反应、静脉局部刺激等;一些易致敏的药物尽管皮试阴性,但仍有少数病人可出现迟发性过敏反应;一些不需做过敏试验的药物也偶尔出现过敏反应,一旦出现,病人往往会感到恐惧,病人或家属会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
2 整改举措
2.1 加强医德医风教育 认真学习《医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牢记“以病人为中心,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宗旨,利用晨交班、护理教学等时间学习,用典型医疗事故警示大家,自觉用法制来规范护理行为。护理人员在为病人进行输液时,除药物、操作等相关知识宣传外,还要告之病人及家属输液滴速,是根据病人的病情、年龄、治疗方案以及结合药物性质而调节的,告知滴速不准确的危害性,使病人或家属知晓,自己配合护理工作,不随意调节滴速,以确保输液安全。
2.2 增强工作责任心 严格的查对制度和操作规程是保证病人安全和护理质量的基础,也是减少差错事故,避免护患纠纷的重要前提。在输液过程中必须认真检查瓶签是否完整清晰、是否过期、瓶盖有无松动及缺损、药液有无变色、沉淀、杂质及澄清度的改变。此外,一次性输液器、注射器等在使用前应按常规检查有效期及有无漏气;医嘱要两人核对无误后才能执行。
2.3 加强业务技能训练 护士长应根据门诊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培训计划,从理论知识、技术操作、规范服务等方面进行考核。在人员配备上合理排班,高年资的护士搭配低年资的护士上班。对一些血管条件差的病人,由高年资护士穿刺,以减轻低年资护士的心理压力,保障对病人的穿刺成功率。
2.4 适时作好健康教育
2.4.1 收药环节 热情接待病人,详细核对病历治疗单,并了解病人诊断、既往史,药物和医嘱无误后填写输液卡,将诊断或既往史写于其上(便于以下环节进行宣教)。向病人讲解:药物名称、主要药理作用、液体总量、当日用量、有无续接液体、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2.4.2 输液环节 管床护士将所输液体认真配置仔细检查后核对病人,确认无误后按照静脉输液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同时根据输液卡所写诊断,进行专科知识教育。如上呼吸道感染病人嘱多饮水,多食含维生素丰富的水果和蔬菜,注意休息;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应用扩血管要药物速度宜慢,以免血管扩张引发低血压、头晕等不适;泌尿系感染病人嘱多饮水,以冲洗尿路,减少炎症对膀胱和尿道的刺激等等。
2.4.3 巡视环节 护士巡视时,不单是观察液体的滴速、有无外渗等情况。还要根据病情给予适时的健康教育,不但帮助病人解决实际困难,而且加强护患沟通。协助上呼吸道感染的病人扣背,指导正确的咳嗽方式;如发热病人,应给予讲解发热时,不宜盖被过多应多饮水;指导泌尿系感染病人多饮水、少憋尿、注意休息、保持会阴清洁等等。
一、指导思想
贯彻预防为主、科学防治的方针,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建立在市、镇两级政府统一领导下,政府各部门协调配合,卫生部门为主导,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充分利用中央、省、市各类资源,实施科学防治和规范化管理,不断提高防治水平,保证各项工作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流行分类
根据年疟疾疫情报告,省以县(市、区)为单位分为以下三类疟疾流行县(市、区):
一类县:三年均有本地感染病例,且发病率均大于或等于1/万的县(市、区);
二类县:三年有本地感染病例,且至少一年发病率小于1/万的县(市、区);
三类县:三年无本地感染病例报告的县(市、区)。
我市被确定为三类疟疾流行县市。
三、任务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14年,通过省级消除疟疾考核验收,实现消除疟疾目标。
(二)工作指标
到2012年和2014年,全市分别实现以下指标:
1、技能培训
(1)市疾控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有关人员接受过疟疾防治知识技能培训,且接受过培训人员的比例,2012年达到95%以上,2014年达到100%。
(2)各级医疗机构门诊相关科室临床医生接受过疟疾诊断、治疗知识培训,实验室检验人员接受过疟原虫血片镜检技能培训,且接受过培训人员的比例,2012年达到95%以上,2014年达到100%。
2、发热病人的疟原虫血片镜检
(1)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和市疾控中心能够开展疟原虫血片镜检的比例达到100%。
(2)以乡镇/社区为单位,对“三热”病人(临床诊断为疟疾、疑似疟疾、不明原因的发热病人)开展疟原虫血片镜检,年疟原虫血片镜检数不低于辖区人口数的2‰。在疟疾传播季节,疟原虫血片镜检数不低于年疟原虫血片镜检总人数的80%。
(3)疟疾病例实验室检测率达到100%,2012年实验室确诊比例达到75%以上,2014年实验室确诊比例达到100%。
3、病例报告、治疗和个案调查
疟疾病例诊断后24小时内报告率达到100%,疟疾病人规范治疗率达到100%,对疟疾病人开展流行病学个案调查率达到100%。
4、疫点的处置
到2012年,疟疾疫点处置率达到100%(输入性疟疾或本地新发疟疾)。
5、健康教育
到2012年全市居民疟疾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80%;中小学生疟疾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85%。
2020年以前,全市实现以下工作指标:
1、消除疟疾的考核认证
2014年完成消除疟疾的考核认证。
2、疑似疟疾病人的实验室诊断
(1)市级医疗机构和疾控中心均配备疟原虫血片镜检设施和具备疟原虫血片镜检能力。
(2)对所有疑似疟疾病人均开展实验室疟原虫血片镜检。
(3)流行病学不能确定感染来源的疟疾病例均得到国家实验室的基因溯源鉴定。
四、防治措施
全市继续采取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针对实现消除疟疾的策略、任务和工作要求,重点加强疟疾病例监测和输入性疟疾病例的处置,防止二代病例的发生。
(一)传染源的控制和管理
1、病例发现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应对“三热”病人(临床诊断为疟疾、疑似疟疾和不明原因的发热病人)及时开展疟原虫血片镜检,或进行快速诊断试条(RDT)辅助检测。对RDT检测阳性者,须采血镜检并保留血片备查,尽早发现疟疾病人。
2、病例核实
市疟原虫镜检中心(设在市疾控中心)对辖区网络直报的所有疟疾病例,必须在24小时内进行疟原虫血片镜检核实,市疾控中心必须组织人员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流行病学个案调查。
3、病例治疗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对所有疟疾临床诊断病例和实验室诊断病例应按照我国《抗疟药使用原则和用药方案》的要求进行规范治疗,对符合抗疟药试治要求的病例进行试治,有效者应完成全程治疗。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对发现的疟疾病人,要及时与患者所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系,由防保医生或村医负责督导患者服药。
4、疫情报告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首诊医生对发现的疟疾病人都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规定,在发现病例后的24小时内实行网络报告。
按照省规定,上年度发病率<1/10万的县(市、区)如本年度报告有疟疾病例,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必须对该县(市、区)本年度报告的所有病例进行病原学确认。
5、疫点处置
在出现疟疾病例的自然村或居民点(疫点),由市疾控中心组织开展病例搜索,对近2周内有发热史者、病人家属和四邻采集血样进行疟原虫血片镜检或RDT筛查,同时对疫点所有居家进行室内滞留喷洒或浸泡蚊帐等媒介防制措施,发放疟疾防治宣传材料,提供疟疾防治咨询服务信息。
6、休止期根治
在疟疾传播休止期,对上年度所有报告的间日疟病人进行抗复发治疗。同时,对疟疾患者家属及重点人群开展休止期服药。
(二)媒介防制
在全市建立两个媒介监测点,开展媒介种类和密度监测,进行杀虫剂敏感性监测工作。
1、防蚊灭蚊
在疟疾传播季节,各地应当结合爱国卫生运动和新农村建设,进行环境改造与治理,减少蚊虫孳生场所,降低蚊虫密度。在疫点采取杀虫剂室内滞留喷洒或浸泡蚊帐等措施进行灭蚊。
2、个人防护
在疟疾传播季节,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居民的防蚊意识,鼓励居民使用驱避剂、蚊香、蚊帐、纱门纱窗等防护措施,减少人蚊接触。
(三)健康宣传教育
1、开发宣传健教材料
市疾控中心负责开展健教需求调查,进行健康教育策略研讨,开发和制作满足需求的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材料。
2、大众健康教育
各地通过各种媒体、电视、广播、墙体标语、横幅、发送疟防手机短信等多种形式,开展大众健康宣传教育。
3、社区居民宣传
在乡镇、社区医疗卫生机构、村卫生室和大型工地等设立疟防宣传栏或张贴宣传画,将疟疾防治的宣传深入社区。
4、出、入境人员健康咨询
向出国劳务人员发放健康教育材料。商务部门应在卫生部门的指导下,组织对出境务工人员的疟疾防治知识培训。旅游部门应在卫生部门的指导下,组织对领队、导游人员和游客的疟疾防治知识培训。
5、中小学生健康教育
对各中小学校校医开展防治疟疾知识的培训,使其全面掌握防治疟疾的知识。在中小学校开设疟防知识健康教育课程,使学生掌握疟疾防治知识,并通过“小手牵大手”的方式向家庭其他成员介绍防治疟疾知识。
(四)流动人口疟疾的防治
1、建立健全信息通报制度
建立卫生、商务、质检、旅游等部门定期工作交流机制,召开多部门工作协调会,确定各自职责和任务,定期交流相关信息。
2、做好出境人员的个人保护
配合商务、旅游等部门对出境人员提供防治疟疾的咨询服务。
3、境内流动人口疟疾防控,组织劳务人员到疟疾流行区开展大型工程建设的企业,要为施工人员提供蚊帐等疟疾防护用品,市疾控中心为流动人员中的疟疾病例提供诊治服务,并向其户籍所在地提供相关疫情信息。
(五)疟原虫镜检网络
按照省卫生厅关于加强全省疟原虫镜检工作的通知(卫函[2010]365号)的要求,在全市乡镇以上医疗卫生单位建立疟原虫镜检站,开展疟原虫血片镜检工作。市疾控中心建立疟原虫镜检中心,开展疟原虫镜检质控和疟原虫血片复核工作。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
市卫生局成立枝江市消除疟疾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实施消除疟疾工作。市卫生局局长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成员由市级医疗卫生单位和卫生院主要负责人组成。
2、强化部门协调
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市卫生局主动召开部门协调会议,研究制定消除疟疾工作计划、策略、政策、方案和措施,定期通报工作信息,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指导、督促消除疟疾工作目标的实现。
积极协调发展改革和财政部门将消除疟疾工作相关内容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合理安排疟疾防治与消除专项经费,并加强资金监管。配合公安、旅游、商务等部门做好相关出入境人员疟疾健康教育、病例监测和出入境防病管理,及时沟通有关信息。广电部门适时在电视和广播等媒体安排多种形式的疟疾防治知识宣传。教育部门把疟疾防治知识宣传纳入中小学校学生的健康教育内容。
3、依法开展防治工作
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疟疾突发疫情应急处理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及有关技术方案,依照法律法规,科学地开展消除疟疾工作。
(二)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
市疾控中心应成立消除疟疾技术指导组,负责疟疾诊断和治疗、流行病学调查、疫点处置及监测等,为实施消除疟疾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市疾控中心至少要配备1名专职和1名兼职疟疾防治技术人员。各乡镇卫生院要配备1名兼职疟疾防治人员。
(三)技术保障
1、技能培训
市疾控中心组织专业人员,接受省、宜昌市疟疾防治技术培训,并负责对综合医院及乡镇卫生院疟疾防治技术人员进行消除疟疾工作技术和管理的培训,以及检验人员的疟原虫血片镜检技能培训。
2、防治技术方案
市疾控中心应根据本实施方案的要求,研究制定全市消除疟疾防治技术方案另行文印发。
3、疟原虫镜检
市疾控中心建立疟原虫镜检中心,核查所有阳性血片和抽查部分阴性血片。综合医院和乡镇卫生院门诊化验室全年开展“三热病人”疟原虫血片镜检,登记所有疟原虫血片镜检的病人,保留全部阴性、阳性血片,并对血检疟原虫阳性病人采集滤纸血膜一并保存备查。
4、抗疟药品管理
市疾控中心负责抗疟药品管理,要建立抗疟药分发、领用、库存、使用登记制度,对抗疟药品分发和使用进行监督。市级医疗机构储备的抗疟药品不得少于5人份,乡镇卫生院储备的间日疟治疗药品不得少于2人份。
(四)经费保障
积极争取将消除疟疾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同时广泛动员和争取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提供资金和物资支持消除疟疾工作。要切实加强对资金的监管和审计,保证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五)督导和考核
1、疟原虫血片镜检质量督导检查
市疾控中心每年至少对医疗卫生机构(包括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1次督导检查。每次督导检查时,对被督导检查单位全部阳性血片进行复核,阴性血片复核10张。
2、疟疾防治督导
市疾控中心每年对各医疗卫生机构(包括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1次督导检查,并对现症病人管理、休止期根治与人群预防服药、疫点处置、健康教育等相关工作进行指导。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年对辖区内各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1次督导。
3、目标考核评估
【关键词】 体温过高 物理降温 护理
发热是由于各种原因使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产热增加或散热减少,导致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体温超过39摄氏度称高热。
1.资料:我科主要是以收治血液病人为主的科室,病人常因机体抵抗能力下降,感染等因素致体温超过37.5摄氏度以上,发热病员伴有头昏,头痛,畏寒,寒战,咽痛等不适,或持续高热造成病员焦虑,烦躁不安等,在通过冰枕降温,保暖等一系列对症处理和精心护理,都治疗好转出院。
2.护理 2.1发热病员每4小时测体温1次,绘制于体温单上,同时观察病员面色、神志、呼吸、脉搏、血压等一些伴随症状。待体温恢复正常3天后,逐渐减少每日测量2次。
2.2 降温:过高温度会破坏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并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危害,因此持续高热在38.5摄氏度以上应采用物理降温,物理降温后半小时复测体温,并绘制在体温单上。伴出血者禁止酒精擦浴,以防局部血管扩张进一步加重出血。
2.2.1 温水擦浴:用低于病人皮肤温度的温水,一般为32—34摄氏度,一般擦浴部位为四肢,颈部,背部,擦至掖窝,腹股沟,腘窝等血管丰富处,停留时间稍长,以助散热。全部擦浴时间约20分钟左右。
2.2.2 酒精擦浴:此法能使局部血管扩张,并利用酒精的蒸发作用带走热量,从而达到降温的目的。用作物理降温的酒精浓度为30%左右,具体配制方法为:95%的酒精100毫升加凉水200毫升。在待擦浴的部位下面铺上干净的厚毛巾,其余部位需要上床单。开始擦浴时,先上肢后下肢,一侧擦完再换另一侧,最后擦腰背部。一般每侧肢体擦5分钟,全部擦毕约30分钟,擦浴结束后,用干毛巾将全身擦干,出汗多者应及时更换衣裤,让病人感到凉爽和舒适。酒精擦浴时应注意动作轻柔,让被擦皮肤稍微发红为度。擦浴时酒精不要太多,薄薄的擦一层即可,这比擦很多酒精更易带走热量。擦浴过程中应注意观察病人,如出现体温骤降,寒战,面色苍白,口唇青紫等,应立即停止擦浴,并盖上被子保暖,喝一点糖水。降温勿过急过度,一般降至38.5摄氏度左右即可。不要擦腹部,以免腹部受刺激后产生疼痛与腹泻。皮肤有皮疹,出血点的人禁止酒精擦浴。
2.2.3冰枕或冰袋降温:一般用于前额,必要是可用冰盐水灌肠或遵医嘱给予药物降温,并于降温措施半小时后测量体温一次。降温后注意观察体温骤降,引起虚脱和急性循环障碍。如脉搏快而细弱,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四肢发冷给予吸氧保暖。
2.2.4禁擦部位:枕后,耳廓,阴囊处,心前区,腹部,足底,这些部位对冷的刺激较敏感。冷刺激可引起反射性心率减慢,腹泻等不良反应。对昏迷,感觉异常,年老体弱的病员尤其要注意烫伤或冻伤,擦浴过程中要注意给病人保暖,擦浴完毕后应给病人更换衣裤。
2.3 饮食护理:注意营养,加强水分的补充,可进食易消化吸收的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低脂食物,以满足机体热量的需要。饭菜尽量做可口一些,令病人有食欲感,可少食多餐,鼓励病员多饮水。每天2500—3000毫升,必要是按医嘱静脉补充液体,还应鼓励病员多吃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2.4 口腔护理:持续高热病人口腔粘膜干燥,抵抗力下降易引起口腔炎,粘膜糜烂,应于晨起睡前饭后协助病员漱口,口腔干裂者应涂植物油,甘油或唇膏保护。
2.5 皮肤护理:高热病员在退热过程中出汗较多应及时擦干汗液更换衣被,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但要防止受凉,长期高热卧床者应防止压疮。
2.6病室环境宜安静,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各种护理应集中,避免干扰病员休息。
2.7安全护理:高热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当高热患者伴有躁动不安,谵妄应注意防止坠床,舌咬伤,可给予床挡保护,必要时给予约束带固定患者,松紧要适宜。
2.8心理护理:对高热患者应经常巡视病房,关心患者,耐心听取,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还应注意患者的心理反应。同时做好健康教育,如教会患者测量体温,如何进行物理降温。
小结发热的各个阶段由于出现的临床症状不同,患者有寒颤,面色苍白,头痛,出汗等不适,尤其是持续高热的患者{住院时间较长或经济负担较重}可使其情绪紧张,恐惧。我们应加倍关爱病人,注意其心理反应,指导病人或家属给予正确的物理降温方法,并创造安全舒适的病室环境,使病员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为加强本校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在学校内的发生与流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止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和《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有关规定,制定本工作方案。
二、组织机构
成立新港镇中心小学防控传染病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黄廷模
三、工作目标
1、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提高全校师生员工的自我防护意识。
2、完善传染病的信息报告程序,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3、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把突发传染病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程度。
四、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宣传普及传染病发展防治知识,提高师生的防护意识和校园公共活动场所卫生水平,抓好预防接种查验工作,作好因病缺课登记,发现病例及时采取措施。
2、统一领导,依法管理。
严格执行相关法律规定,对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实行依法管理。
3、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实行校长负总责。
4、快速反应,运转高效。
5、建立预警,救治快速反应机制,增强应急处理能力,按照“四早”要求,快速反应,及时准确处置。
五、组织管理
1、为严防传染病在校内传播流行,本校设置传染病疫情报告人。负责本校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发现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要登记在传染病登记本上。
2、在校所有教职工、学生都是义务疫情报告人,发现的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报告学校的专兼职疫情报告人员。
3、学校疫情报告人要依法履行职责,一旦发现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要立即报告学校负责人,并按照以下要求做好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
六、疫情报告制度
1、报告内容及时限
在同一班级,1天内同班有3例或者连续3天内有多个学生(5例以上)患病,并有相似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或者有共同用餐、饮水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2、报告方式
当出现上述情况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以最方便的通讯方式(电话、等)向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镇卫生院)报告,同时向新港镇中心小学疫情报告员报告。
3、学校疫情报告人发现传染病病人或传染病疑似病人,不得隐瞒、谎报或缓报。如因玩忽职守造成学校传染病传播流行,将依追究法律责任。
七、协助疾控机构、医疗机构对传染病人及疑似病人在治愈或排除前一律停课,不得来校。学生因传染病休学,痊愈好要出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证明并经学校同意方可回校学习。
八、加强健康教育,定期开设健康教育课。坚持开窗通风和定期消毒制度。
传染病防控工作方案【二】为了加强学校春季传染病的防控工作,提高我校预防和控制传染病能力,减轻、消除传染病的危害,保障全校师生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特制定应急预案,贯彻执行“预防为先、分级控制、分层管理、及时处置”的工作原则,力求务实、高效、科学、有序地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建立健全学校传染病的防控长效机制,科学有效的防范传染病在学校中流行,确保我校广大师生健康及安全,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建立学校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处理机制,迅速开展全校防控传染病紧急情况的处置工作,最大限度地降低损失和影响,有效、切实维护师生生命安全和学校稳定。
二、目标任务
1、宣传和普及传染病防控知识,提高广大师生员工及学生家长的自我保护意识。
2、完善传染病报告制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3、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传染病不在本校蔓延。
4、加强环境卫生整治,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动员全校人员集中整治环境卫生,消除发病诱因和隐患。
5、认真落实晨检、午检制度。每日进行晨检、午检,一旦发现发热、咳嗽、咽痛等流感症状的学生,立即通知家长将孩子送往医院诊治,及时对学生所在班级所用桌椅等物品进行彻底消毒,发现疫情立即向镇卫生院、教管中心报告。
6、定期组织力量消除鼠害和蚊蝇等病媒昆虫及其它传播传染病的或者患有人畜共患传染病的动物危害。
7、有计划地建设和改造公共设施,对污水、污物、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改善饮用水卫生条件。
8、建立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每年新生入学进行传染病预防接种。
三 、组织领导
成立学校传染病防控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负责组织、指挥、协调与落实学校对传染病的防控工作。
职责:
1、落实学校春季传染病防控工作预案,明确工作职责,责任到人。
2、加强传染病报告制度,班主任要在早晨对来校的每个学生进行观察、询问、检查,了解学生的健康情况。对有发热、出疹、腹泻、流感症状的学生,要及时登记并上报,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3、班主任要对因病缺勤的学生及时进行病因追查,并认真进行登记。
4、学校以及班主任加强宣传力度,要做好时时讲,事事讲。
5、班主任要做好教室等场所的通风工作,每天放学后相关人员要对以上场所实施消毒,并认真做好记录。按时上交各种材料。
6、具体负责:刘志斌、刘安华(全面协调)、王志海(加强监管、并做好上报工作)、班主任(消毒、发现及报告疫情)
四、主要工作
(一)严格控制传染源,阻断传播途径。
1、严格按要求控制学校传染源并对发病学生采取控制及隔离措施。
2、学生病情好转后,经校医检查签字后方可进入教室。
3、做好学校环境卫生,加强室内外的消毒工作。
4、消毒方法:(1)开窗通风。 (2)定时消毒。
(二)加强健康教育宣传,提高学生防病意识。
1、加强春季传染病的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做到四个一,即:一次大型集会、一个班会、一个宣传栏、一封告家长书。
2、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学生抗病能力。
五、应急措施
当学校出现“传染病”疫情预警时,立即启动应急处置方案后,在第一时间采取如下措施:
(一)在第一时间内向上级教育、卫生部门报告。
(二)对一般发热等病人的处理:
1、教师、学生在家中出现发热咳嗽咽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向学校请假,不得带病上学、上班。发热病人退热两天后,且无反复,凭医院的健康证明,才能回校上课、上班。
2、学生在校内出现发热咳嗽咽痛等症状,应立即通知其家长,由家长陪同去医院;家长不能到校的由教师护送去医院诊治。
3、学校在规定时间内将发热人数向县医院、监管部门报告,并对病人作跟踪了解。
(三)对可疑病例的处理
1、发热病人经医院认为有传染病疑似病例嫌疑的,学校要立即报告教委。对在校内发现的病人,要在第一时间进行隔离观察,再通知家长送医院诊治。
2、学校要对可疑病人所在班级教室或活动场所进行彻底消毒;对与可疑病人密切接触的学生进行隔离观察。
3、可疑病人在医院接受治疗时,禁止任何同学、同事前往探望。
4、学校应根据可疑病人活动的范围,在相应的范围内调整课时计划和教学方式。
(四)对传染病人的处理
若“疑似病人”被医院正式确诊为传染病患者,学校要立即向上级报告,并采取一切有效措施,迅速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具体要求是:
1、封锁疫点。立即封锁患者所在班级或所在部门,等待卫生部门和教委的处理意见。
2、疫点消毒。对学校所有场所进行彻底消毒,消毒必须严格按标准操作,消毒结束后进行通风换气。
3、疫情调查。学校应配合卫生部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传染病人到过的场所、接触过的人员,进行随访,并采取必要的隔离观察措施。
(五)学生因发热等原因停课居家休息治疗时,应及时向班主任报告身体状况,由班主任老师负责记录上报学校教育处。
(六)根据相关规定,出现因疫情原因需要部分或全校停课的,按上级教育和卫生部门的通知精神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