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1 16:54:5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体育实践过程,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随着人们对体育的作用与功能认识的逐步加深,体育教学的内容、理念、手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体育新纲要指出:“学习的评价性应该是对学生学习的过程以及效果的全面评价。”所以,体育教学的过程性评价,应当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体育教学过程性评价的作用
1 能够重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之间都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也决定了每个人的体育水平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教师按照统一的标准对学生进行教学,就难以产生预期的效果,也就无法实现体育教学的目标。而过程性评价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学生的发展过程,而不是结果。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发展情况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 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能够弥补终结性评价的不足
实践表明,终结性教学评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对学生做出正确的评价。而体育教学中的过程性评价更加关注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想情感、学习态度以及学生努力程度的评价,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对学生的努力程度以及学习态度进行评价,可以使对学生的评价更加全面,符合以人为本的体育教学理念,从而弥补了终结性评价的不足。
二、体育教学过程性评价的实践
1 对学生的思想情感进行评价,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良好的学习态度与积极的思想情感是学生体育学习的关键。教师学会鼓励和欣赏学生是教学的基本原则,教师的鼓励和赞扬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坚定学生对体育学习的信心。所以,教师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以及思想情感给予积极的评价,多给学生一些关注、期待和鼓励,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从而提高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对体育学习的自信,在体育学习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2 对学生的体育能力进行评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体育教学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然而这一教学目标必须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学习中来才能够实现。所以对学生的体育能力进行评价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学生之间在各方面都存在差异,所以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按照统一的标准对学生参与体育的能力进行评价,而是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适当的评价。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合适的、喜欢的方式来进行体育锻炼,并在锻炼的过程中使体育技能有所发展。此外,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同时,教师还要了解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并及时地反映给学生,使学生不断地自我改进。
3 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学习方法就是指学生为了更好地掌握每项运动的原理、技能从而采取的各种步骤或方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有效的评价,可以促使学生对自己的方法进行调整,从而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逐步提高体育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生练习投篮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多种投篮的姿势,如“单手投篮”“双手投篮”等,然后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投篮练习,从而达到更好的投篮效果。
体育教学的过程性评价能够有效地推进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弥补终结性评价的不足。过程性评价是体育教学评价中重要的一部分,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能够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别,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体育教学理念。因此,体育教学的过程性评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终身体育的能力。
中图分类号:TU984.1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引言
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体育显得越来越重要,人们不断的认识到体育的价值与多元化的功能,体育对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人们身体比较健康,这对医疗有着一定程度上的促进作用,近些年,我们也逐渐意识到,体育还兼有休闲娱乐和观赏的作用,不仅对我们个体的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也在推进整个国家的文化的发展。
1.国家中心城市与体育城市的概念
1.1国家中心城市
这个概念是国家层面提出来的。所谓国家中心城市,就是在全国具备引领、辐射、集散功能的城市,这种功能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中心城市的影响力要在全国的前列,否则就不能叫做中心城市了,尽管不能涉及到所有的领域,但是至少要在主要的领域内排在全国的前列,各个中心城市以此来推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发展。从世界的范围来看,从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功能来看,国家中心城市是整个全球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达到的一种高级形态,也是衡量一个城市是否达到国际化水平的标志,国际上被公共认为的世界级的国家中心城市有东京、纽约、伦敦等等很多个城市,它们的中心特色也各不相同,各有千秋,有国际经融中心、国际信息中心、决策控制中心等等。我国的一些国家中心城市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其发展也较好,但是总体来说我国的国家城市中心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国的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要结合一定的时代特征和城市特点的城建道路,提高城市建设的硬实力和软实力,以提高国际影响力。
1.2体育城市
所谓体育城市是指为传播体育文化,开展体育活动,并以此要在全国范围内产生重大影响的城市。体育城市的功能和战略目标不仅是为了传播体育文化,发展竞技体育和体育旅游产业也是体育城市要建设和发展的特色。结合我国的城市建设和体育发展的状况,要将我国的城市中心建设与体育城市建设融合起来就要具备这些因素:1所在的地区的的体育中心应对周边的城市建设有较大的影响力;2要把国家城市中心建设和体育城市建设相融合,要有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体育产业和体育基础;3要有一定的基础,最好是举办过国际的重大的体育赛事,这样可以发挥赛后的经济持续的效应,因此基础较好,得到政府等各方面的支持的力度较大;4曾经是国家级或者国际体育赛事的办事基地,这样在国际上就会有一定的声誉,其体育的传播与媒体比较发达;5体育已经成为居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已经成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很重要的部分,这样对处理体育应急预案有一定的经验;6是一个有集散多功能的现代化的城市;7有大型体育赛事经营的特征;8城市的体育服务业也有一定的基础,城市体育服务管理水平高9建设体育生态城市,重视体育空间的优化,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2国家中心城市与体育城市建设的相互促进关系
从世界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来看,经济、政治、文化和体育事业的趋势来看,这些都为体育城市的建设带来积极作用。
2.1我国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战略将对体育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因为国家中心城市是一个综合性高的城市,有着区域经济的领军的功能,它承担着国家的战略性的产业和经济职能,也是国家改革开放的试验区,它的形成和发展是人文、自然和技术条件等等很多因素综合的结果。它的建设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现在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与一般的城市是不一样的,城市的经济建设严格的受到国家资本的控制。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城市功能开始多样化,向着城市将经济蓬勃地发展、人民能够安居乐业、生态能够良性循环、在体育休闲城市的世界,国家中心城市这个建设目标的发展,这是人类精神文明进步的体现,是物质生活提高到一度程度后的必然追求。国家中心城市有着创新、控制、服务和消费等等功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将作为体育城市建设的中心,维系着体育城市建设的枢纽。国家中心城市将带动体育城市建设的发展,国家中心城市有着综合性的功能,经济基础,社会基础较好,为建设体育城市建设打了坚实的基础,这样体育城市建设在进行的过程中可以减少一些阻力。
2.2体育城市建设为创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以北京奥运为例)
经济的发展,导致经济全球化,经济的全球化,使得体育的发展也全球化,体育赛事全球化对城市建设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成为了体育城市建设的突出特征之一。就以北京为例,2012年8月8日,在第三届北京奥运城市体育文化节全民健身夏日广场上,北京奥委会举办了“纪念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四周年暨《北京奥运会志》首发仪式”。 四年前,北京向全世界奉献了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弘扬了奥林匹克精神,振奋和凝聚了民族精神,促进了中国和首都的科学发展,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北京在依托奥运财富促进城市全面发展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奥运财富在促进城市科学发展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鸟巢”、“水立方”等新地标建筑、设计新颖的新航站楼、日益便捷的轨道交通等,完善了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日益开放的城市、逐步改善的生态环境、面带微笑的志愿服务、人性化的城市管理等,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最为重要的是,“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已经升华为“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城市发展战略;北京奥运会成为形成和发扬北京奥运精神的肥沃土壤,为形成“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奠定了实践基础,进行了理性锤炼。经过奥运会的洗礼,北京更彰显生机和活力。
3. 我国国家中心城市与体育城市建设的融合策略
3.1制定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和体育城市的建设的发展策略
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与体育城市建设的发展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它们的建设离不开内因和外力的作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和体育城市的建设应该在全国范围内综合资源,建立现代化的管理结构,这将会推动城市经济、文化与事业的发展。从外部条件来看,这需要从整个国家的战略角度来考虑,需要国务院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如果没有国务院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想加强国家中心城市与体育城市的融合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应该由国务院从整体的角度制定策略,来制定策略,同时这也需要地方政府的大力配合,进而推动整个城市建设的发展。
4.总结
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与体育城市建设的融合是一件综合性高的复杂的事项,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想建好,是需要系统的规划。在建设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的观念,利用好资源。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9-080-01
高中是基础教育的最后阶段,一方面,高中生个体差异性大,教师的体育教学困难大。另一方面,高考的课业负担重,致使体育课缩减,也阻碍了高中体育课正常实施。另外,各界对体育课的认识,学校体育设施配置不够也制约高中体育课顺利开展。当前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现状、存在的问题的探讨将会对促进体育课改,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我国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现状
1.1 师资现状
课程的直接实践者是体育教师,其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学校课改的成功与否,不在于外援的利用,也不在于指示和要求的具体完成情况,其关键在于教师对课程实施的素质和能力。
体育课实践性强,据调查结果显示,现阶段教师年龄结构偏大,这将会对教学质量产生一定影响,因为很难放弃传统教学观念,另外,女性体育教师数量很少,这也不利,许多课程如健美操、形体训练等,女教师教学效果将会更好。
1.2 教学现状
课程改革成效的获取,都要经过实际课堂教学的最终检验。同过去高中体育课相比,体育与健康课程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的变化都非常大。经实际调查,现阶段教学目标的导向性虽然整体良好,但仍有些不足之处,虽然大部分教师更多地关注于激发兴趣、培养和形成健康意识,但仍有一部分教师的教学导向还是倾向于增强学生体质或者是掌握运动知识、技能。同时在具体教学中仍有一部分教师受长期统一计划、教材的影响,无法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教学还是服从教材安排。
1.3 体育设施现状
体育教学的展开要以充足的体育设施为基础。而经实际调查,体育设施及体育器材的缺乏,是大部分高中所共同面对的关键问题,这严重影响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2. 高中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对策
2.1 加快新课程改革,转变传统观念
体育课程是学校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作用在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体育课程却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有时只是被当做一门缓解学生压力的游戏课或者是调剂课,这完全忽视了体育课程的作用和意义。并且这种观念根植于学生、教师和家长的深心,这既有传统观念中“重文轻武” 的影响,也有应试教育文化课主导升学率的趋使。在高考的压力下,高中课程中体育课的地位十分低下,挪占、缩减甚至取消的情形时有发生。另外,体育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在当前教改大背景下,其教学观念也有一定偏差,主要表现为:不能积极配合教改,固守旧有教学观;不能够真正领悟教改精神,实施新课程存在片面、盲目的现象。这些思想观念上的错误对高中体育课程与健康课程的展开的阻碍非常严重。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加快教师的教学观念尽快向素质教育方向转变,让家长、学生教师都能意识到体育课程对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另外还要加强培训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尽快适应新课程的教学。
2.2 加强师资建设, 适应新课程要求
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其适应新课程要求的具体情况直接决定了新课程是否能够顺利实施。如果教师的教学观念仍然停留在传统教学管理的范畴里,实施教改将是一句空话,因为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根本无法完成。目前一线体育教师多是接受传统教育培养的,而滞后的高等体育教育的缺陷,使教师很难接受与新课程有关的实训。
2.3 优化设施资源, 改善新课程教学环境
体育设施的具体状况作为体育教学的条件资源,对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的影响也非常大。因此体育设施资源匮乏是阻碍顺利实施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瓶颈。这其中的原因很多,主要有学校不够重视体育工作,没有投入足够资金,当然建设场馆、购置器材的大量经费,有些学校也无力承担。不过,随着体育意识越来越得到社会的重视,同时国家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资金的问题将会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只是这是个长期的过程,当前现状仍然很难改变。所以,当前的首要任务应是合理利用与开发现有的体育设施。另外,还要尽可能利用校外体育设施资源。首先,可采用新型办学模式,充分利用公共体育设施,来满足体育教学需要;其次可通过与企业或社区共建、共享体育资源,也可以改善体育教学环境。
3. 结语
任何改革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伴随着新课改不断地推进不断深入,虽然会有很多问题出现,但是不断地分析解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教育工作者更加深入地去思考新课程改革,这会对新课改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谢利民,杨喜凤.新课程改革:影响有效实施的因素透析[ 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005( 2):14-18.
[2]周斌.山东省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 D].山东师范大学,2006.
[3]肖尔盾.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构建思考[ J].体育文化导刊,2011( 3):103-105.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1民主、平等的合作关系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学生则是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师生之间显然是不平等的,加之师道尊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训诫,更使得教师的权威地位不可动摇。在我们传统的体育课中,这种不平等的现象更为明显,从我们体育课中的发号施令就可窥见一斑。显然,这种师生关系是不能激起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的。新课程强调注重学生的发展,一切以学生发展为主,这就要求师生之间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新型师生关系首先要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民主与平等是现代师生关系的核心要求,在教学中要体现民主性与平等性,要求体育教师要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价值,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特定的权利和尊严,更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需要。在体育与健康课中,教师要为学生创建一个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使每个学生都可从中感受到温暖,体验到运动的无限乐趣。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关键还在于体育与健康教师。体育课堂教学是靠师生双方共同维系的,体育与健康教师在这一关系中起主要作用。因此,体育与健康教师要转变观念,尊重学生的人格,在师生交往活动中体现民主性,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让学生自由充分发现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体验体育课程带给他们的欢乐。
2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
教育的过程是师生之间不断交流的过程,这其中既有师生之间各种信息的交流和反馈,又有师生之间情感上的相互交流。这种互动为师生双方的教育活动构成了一个良好的氛围。而在我们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很少注重学生的情感的,教师与学生之间也缺少必要的沟通。因此,师生之间的关系淡薄、情感冷漠。其实,对于学生而言,在学校中和老师相处的情况常常会影响他的整个学校生活。一个善于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教师,必然会受到学生的爱戴,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新课程倡导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强调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作为一名新课程的实施者,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真诚地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尤其是对待体育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更要付出真情,对其多鼓励、多关怀,切实帮助他们,使他们在自己原有体育基础上更进一步。
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和情感能够对教学效果产生重大影响。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的热爱、信任可以产生“教师期待效应”。这一点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表现的更为突出,体育与健康教师在教学中一句激励的话语,一个期待的眼神都会使学生感受到莫大的鼓励,甚至可以完成在他自己看来所不能及的动作,从而获得巨大的成功体验。因此,体育与健康教师要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用自己良好的情绪去影响学生,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确立尊重与信任的朋友关系
尊重和信任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是对学生最大的爱护,也是教育成功的基石。尊重学生,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允许学生在思想、感情和行为中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以便给他们提供更大的独立的活动空间。这就要求体育与健康教师在教学中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论是体育基础好的学生,还是体育基础差、协调性又不好的学生,给每一位学生以平等的关爱。尊重学生,还应尊重学生的自尊心,注意培养和保护学生的自尊意识。现在的学生情感丰富,自尊心强,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很可能就会给学生造成伤害,影响教学效果。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自尊心更容易受到伤害。因为体育教学中学生对动作、技术的掌握与否是直接显现出来的,学生可能会因做不好某个动作而当众出丑。因此,体育与健康教师在教学中更应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学生的表现及时做出反应,。尊重学生,更应尊重学生的个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不能抱有先入为主的偏见,应坚持以发展的眼光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位学生,为学生个性才能的施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体育与健康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挖掘学生的优点并加以强化,关注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及时给以肯定,让学生知道教师对他的欣赏和关注,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
新型的师生关系不但要充分尊重学生,更要理解、信任学生,与学生交朋友,进行情感交流。教师只有尊重、信任、理解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爱戴与拥护,才有可能成为学生的朋友。一位优秀的体育与健康教师,可能会成为学生今后继续从事体育锻炼的动力。因此,在教学中构建民主、平等、尊重、信任、良好情感的新型师生关系已经成为体育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这不仅直接影响着体育与健康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也直接影响着体育与健康教学质量的提高。而这种良性师生关系的建立有赖于我们每一位体育与健康教师的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赵海燕.论教师课堂教学监控能力的构成与培养[J].师资培训研究,12000,1(3).
[2] 李月粉.浅谈中小学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重要性[J].教育实践研究,2000(2).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c)-0272-01
过程性评价模式,开始考虑了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结合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考核。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教学,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基础差异比较大,对体育技能的学习速度和掌握程度存在很大不同,同时体育比较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身体灵活度、柔韧度等方面要求比较高,学生体育课程成绩的好坏跟个体因素存在很大关联,因此我们必须采用过程性评价的方法,才能准确的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情况,过程性评价模式得到的信息对教学方式的改进更有意义。因此,笔者将针对这个问题展开探究。
1 初中体育教学实施过程性评价的必要性
在我国当前的体育教学中,在教学理念上老师一直把体育课程当做“副科”,在思想意识上不够重视,在教学方式和教学考核上长期沿用一个模式,导致教学模式与学生学习需求出现偏差,造成教学效率不高。过程性评价可以客观的反映出学生学习体育课程的不足之处,这样更有利于教学方式和内容的改进,因此实施过程性评价的体育教学模式使提升初中体育教学效率的必要途径。
体育课程跟其他的学科相比,存在很多不同之处,一方面其需要一定的理论课程奠定学生学习体育技能的基础,同时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动手能力有一定的要求。相对于其他学科其实践课程是教学方式的主要形式,因此学生的个体条件差异,对体育教学的效率有很多关系,只有结合学生的个体情况进行体育成绩考核,才能更准确的反映体育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因此,初中体育教学实施过程性评价是体育课程自身的特性所要求的。
实施过程性评价能够更客观和真实的反映学生在学习体育课程中的苦难和进步之处,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根据评价结果进行科学合理的学习这门课程,我们都知道体育可承载提升学生心理素质、身体素质、道德品质团队精神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实施过程性评价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更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初中体育教学实施过程性评价时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2 实施过程性评价模式的要求
(1)过程性评价不同于传统的体育教学考核模式,只通过学生对老师要求的教学内容完成的程度老判定学生的学习情况,过程性评价主张内外结合,实行开放式的评价,在对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的效果进行考核时没坚持主管和客观两方面的因素。
(2)过程性评价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对学生的考核内容不仅仅限于考试成绩,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因素也进行全面的考核。
(3)过程性评价注重对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改进的反作用,过程性评价得出的教学信息更能真实客观的反映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通过过程性评价的信息反馈更有利于教学改革,不断循环地提升教学效率。
3 如何构建初中体育教学过程性评价的模式
3.1 评价的内涵和标准
我们所提到的过程性评价中不可缺少的就是相互之间的评价,及自己对自己的评价。而要想让学生能够更加客观的对自己以及同学平时的表现进行评价,就需要非常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过程性评价的内涵。换言之,教师不仅自己要理解过程性评价,还要让学生了解过程性评价,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在评价中的参与积极性使评价更为客观和公正。
3.2 设计评价方案和工具
(1)评价内容包括学习态度、体能、知识与技能评价、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
(2)评价方法包括定量和定性评价、绝对和相对评价、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
(3)评价主体包括自评、互评、教师评价还可以家长评价。
3.3 解释和利用反映学习质量的结果
我们对过程性评价结果要更加侧重进行深入的分析,从其中获取更多有价值的线索,为学生下一步学习指明方向。鉴于现阶段社会、学校以及学生个人对体育课的整体看法,我们很有必要通过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系统评价,让社会和学生个人,以及家长看到体育课教学模式的改进和完善,同时也更深刻的认识体育课的价值,提高大家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4 结语
总之,要先提升初中体育教学的效率,实行过程性评价模式使必不可少的,同时在实行过程性评价时我们必须注重考核内容的真实性和考核方式的多样性,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我国初中体育教学的效率。以上纯属笔者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Abstract】I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tasks for China'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cultivate the innovative talents with high quality and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teach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In recent years, Chongqing energy Career Academy in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reform efforts to increase, The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of mechanical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is designed, And through the practice of the teaching plan,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ograms and measures to ensu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o cultivate a large number of mechanical type of high quality technical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to lay the foundation.
【Key words】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High quality technical skill type; Innovation; working process; Implementation guarantee
0 引言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应该突出学生动手和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同时培养自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长期的建设发展目标,在如何培养创新人才的研究过程中,专家们一致认为,实践是创新的先导和基石,重庆能源职业学院积极探索具备创新型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切实深入开展实践教学改革,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初步建立了适合高职高专的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
1 指导思想
1)根据社会需求,面向西南地区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2)根据学院发展的要求,为办成本科专业做条件准备;
3)加强内涵建设,以教学为中心,更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2 发展思路、拟打造的专业特色
2.1 发展思路
(1)课程建设(一强化、一增设):强化现有的“机械设计”课程群、“机械制造”课程群、“机械自动化”课程群;增设“现代制造技术”课程群、“机械创新性设计”课程群。
(2)实训基地建设(一完善、一增设):以课程建设为宗旨,完善已有实训室的功能;增设“电梯零配件CAD/CAM实训室”、“机械创新设计实训室”。
2.2 拟打造的特色
(1)面向“电梯零配件、通用机械零配件”的CAD/CAM;
(2)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机械创新设计”能力。
3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职业岗位群与培养目标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通过对电梯、通用机械等机械行业与企业调研、分析,参照电梯、通用机械等机械产品的生产工作过程,结合重庆的地域情况和学院实际,确立了本院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主要职业岗位群。
3.1 主要职业岗位群
(1)初始就业主要岗位:机械工程技术人员、机械冷加工人员、生产一线管理人员。
(2)初始就业相近岗位:机械设备修理人员、机械设备安装(机械、电气)人员、安全工程技术人员。
3.2 培养目标
本R抵饕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所需基础理论及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面向机械工程技术(机械产品设计、机械产品制造等)、机械冷加工、生产一线管理、机电维修工、设备安装员等一线岗位从事机械产品设计制造及机电产品、生产线、专门工艺装备及专用设备、车间设备的运行维护、管理、技术改造、售后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4 基于工作过程的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
根据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职业岗位群、专业培养目标,以满足企业岗位要求对专业人才能力需求为原则,以企业职业岗位群为主线,以企业职业岗位群需求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加大实践课程课程学时比例(实践学时达50%),实施理论与实训一体化教学模式,把体能训练、5S管理融入整个实践教学体系,同时纳入考核成绩,设计了高职高专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该实践教学体系构架如图1所示。
图1 高职高专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架构
5 实践教学计划制定与实施
5.1 实践教学计划的制定
为了保证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架构落到实处,经过调研、分析、论证,在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了高职高专本专业实践教学计划表,下面以本专业的核心课和两门拓展课(三维建模、包含机械创新设计内容的综合实训)为例加以说明,本专业的核心课和两门拓展课的实践教学计划如表1所示。
5.2 实践教学计划的实施及保障
为了保证表1中的实训项目落到实处,并报纸保量完成,特制订了如下的实施及保障体系(见图2),经过实践验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晓婷.新课改背景下“有效教学”的实践诉求[J].渤海大学学报,2009(02):140-143.
[2]于云程.基于工作过程的《冲压模具与制造》课程教学设计[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3:25-27.
一、体育隐性课程的概念
体育隐性课程是指受教育者通过学校体育环境,以间接、内隐的方式所获得的体育教育性经验的总和。它重视体育环境对学生的潜在作用,主张利用环境中的各种体育教育因素开发学生的生理潜力与生理潜力,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获得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感染。体育隐性课程与体育显性课程相对应,他们是两种不同的课程,其分水岭是课程的呈现方式,体育隐性课程通过间接、内隐的方式影响学生,而体育显性课程则以直接的、外显的方式对学生施以影响。
有资料显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正式课程与非正式课程是依据课程的不同属性对课程所做的分类,他们之间不是对应关系,而是交叉关系。因此,体育隐性课程并非与正规课程相对,也不能称作为非正式课程。体育正规课程与非正规课程中均含有隐性(与显性)课程的因素。
二、体育隐性课程的基本要素
1)物质层面主要包括校园各种体育场地设施、体育艺术雕像、体育名言牌等。而设施是学校体育文化组成的核心部分,场地、器材、设施是否科学、合理、完善将是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最直接的影响因素。
2)文化层面则包括行为主体的体育形象(包括学校领导对体育的重视程度、参与程度、投入程度,体育教师的举止言谈、衣着仪表、个体特征、知识水平、兴趣爱好、教育方式、行为习惯等。)、体育文化活动(包括体育学术沙龙、体育兴趣活动、体育俱乐部活动、体育知识竞赛以及体育宣传等。)、体育运动行为和人际关系(主要指体育活动中的行为交往活动)。这些事大学生是否参与体育锻炼的间接影响因素。
3)精神层面的的因素包含范围较广,主要由学校、班级气氛中所形成的良好体育传统与风气、领导者的体育风格、体育教育理念、体育教师的人格魅力、体育教育中的心理氛围。校园体育精神是被大多数人认可并遵循的体育价值取向和理念,其直接影响运动主题的运动状态和体育观念。
4)各类规章、法制体系是大学生体育个体活动与他人、集体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因素。
三、体育隐性课程的重要性
1)体育隐性课程对学生智力因素的影响
体育隐性课程的学习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自我发展为中心的主体性教育。在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学习中,需要学生的积极思维,才能理解、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而在思维的过程中,隐性课程起着积极的作用。学生的体育活动是通过掌握各种运动技能表现出来的,各种运动技能又是由一系列的动作组成,运动技能是否能顺利地被学生掌握,这就要求学生必须通过复杂的思维活动,逐步认识到体育运动的本质与规律,已达到学好体育知识,熟悉、巩固、提高运动技能技术的目的。因此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社会化方面的状况,而这两方面是在间接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许多教师根据教学大纲、重复教材的内容,忽视了学生的兴趣,没能很好的培养学生自我成长、自我管理的技能和态度。体育隐性课程为这些因素提供了教育的载体,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中能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2)体育隐性课程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体育隐性课程的主要功能是形成学生的一种形式化的文化态度与思想人格。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中,会努力使得学生自己的运动行为与校园体育文化相匹配,积极投身于各种有益的体育活动。学校的体育课堂规范、体育锻炼制度、体育竞赛制度对学生都有一个约束,使他们既能享受运动的乐趣,又能调整自己的认知行为使之与校园体育文化环境相协调。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是知、情、义、行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只能通过相互交往,在各种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体育隐性课程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这种影响不仅陶冶了学生的情感又磨练了学生的意志品质,是学生接受一种全新理念的体育教育,从而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四、体育隐性课程的功能
1)对时空缺陷的弥补
体育课堂是显性课程的主要体现形式,体育隐性课程不仅仅附着在体育课程的教学上,而且它无时无刻的存在于校园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他能够随时随地的对受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对体育显性课程“经验”的弥补
体育课程的主要作用就在于对前人以往形成的体育技能和体育经验总结进行传递,主要是体现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操作中,对体育文化的素养传承却无力为之,而体育隐性课程却可以弥补显性课程的这一缺陷。
3)对教学效果缺陷的弥补
体育隐性课程在对受众产生影响的系统性和一贯性方面要比显性课程好,譬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往往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对所学内容并不是都感兴趣,试问铅球、铁饼一类的体育项目离开校园之后还会有几个人在继续。而体育隐性课程却能够在学生心灵的深处烙下印记,通过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情,促使学生养成爱好体育、坚持锻炼的终身体育行为。
五、对体育隐性课程实施的建议
1)物质载体方面
校园内的体育场地器材要派专人馆里,并及时检查维修,以保证学生能够长期使用锻炼的需要。要根据学生的需要来添置和及时更新新的体育器材,以调动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2)精神载体方面
对学校领导普及体育锻炼重要性的知识,并宣传终身体育的必要性以及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的影响。首先使学校领导对体育重视起来,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在人力财力上都能支持学校体育赛事的举办、积极做好学生体育业余俱乐部的坚实后盾而不是大小学生的积极性。另外是体育教师方面,教师是学生接触体育的启蒙者,首先自身必须要有很好的专业素养、得体的仪表、丰富的理论知识、一专多能的体育技能等,才能对学生更加轻松的授业解惑,从而也能调动学生积极上体育课、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3)制度载体方面
学校的管理制度一般对体育这种所谓的“小科目”很是放松、制度不完善,导致教师也不重视自己的工作,从而导致学生不重视体育课的学习,恶性循环下去的后果就是这个学校的体育活动开展很糟糕。所以学校应当在制度这方面更为严谨,使得教师和学生都能够重视起来。
4)体育教学实践方面
所谓教师,即是教授者、为人师范者,俗话就是榜样,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不仅仅是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还有就是教师本身的性格和习惯性为,所以,教师应提高自身素质,不要有一些使学生误入歧途的行为做法,另外就是教师的语言激励法要使用得当,不要过分的强调一类人的优点,这样会凸显出另一类人的缺点,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最后就是身为教师,神为榜样,一言一行皆被学生看在眼里,与周围人良好的交往模式,有时候也是隐性课程中对学生传授的好的经验之一。
参考文献:
[1] 任同军等.体育隐性课程对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影响之研究[J].科技信息,2010,01.
中图分类号:G81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90(2009)02-0018-04
1 城市休闲体育空间概念的界定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拥有了越来越多的休闲时间,休闲体育正在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休闲体育在城市中迅速扩展。休闲体育是指人们在可自由支配时间内,自主地选择自己爱好的身体练习和运动项目,以达到愉悦身心、修身养性,实现和完善自我的一种活动。休闲体育在人的休闲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价值[1]。休闲体育具有空间地点、时间、活动(或娱乐)、心理状态和文化等特征。
城市休闲体育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城市休闲空间上,城市休闲空间是指在城市建成区及周围都市圈范围内,为人们提供的轻松、舒适、自在的环境空间[2]。城市休闲体育与城市空间紧密相连,构成一个完整的城市休闲体育空间结构系统。城市休闲体育空间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对于城市休闲体育空间的界定,体育界尚没有定论,笔者认为城市体育休闲空间内涵包括以下两个共同点:一是“休闲体育”和“空间”这个复杂体联系在一起的产物;二是为了满足城市居民和外来人口休闲体育活动而人为建造的。基于这两点共识,加上城市休闲体育空间的一些基本特征,将城市休闲体育空间定义为,一种为满足城市居民和外来人口休闲体育活动的需求,采用体育文化、现代科技等多种表现形式,人为创造的多种休闲体育活动、休闲体育要素,为人们提供了可供体育运动、观赏体育竞赛、体育与休息、体育与娱乐以及体育文化交往等活动的公共空间。
城市休闲体育空间是城市休闲体育的载体,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休闲体育空间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城市空间的结构,是城市生活走向现代化的一个缩影。城市休闲体育空间提供给了居民和外来人员在一个城市的健身游憩空间,是一个城市人性化的标志,代表了一个城市的建设水平和管理水平。目前我国北京、上海、成都等城市休闲体育的“空间化”是城市休闲体育发展的不争事实。城市休闲体育空间承载了城市休闲体育活动的主要任务,执行了城市休闲体育的功能,体现了城市“休闲体育”与“空间”融合的形象,反映了城市休闲体育文化生活的和谐。对于当代城市休闲体育空间而言,无论是作为“有形空间”,还是作为“无形空间”,它的社会文化、经济、产业属性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休闲体育空间集中体现了城市休闲体育的核心内容,它从一个侧方面反映出了城市社会、经济、文化、体育、生态环境与和谐的程度,反映出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
2 城市休闲体育空间发展的内涵及其影响因素
2.1 城市休闲体育空间发展的内涵
城市是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而创造出来的一种高度人工化的地域,是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和体育等活动集中,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大量聚居的地方。城市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产物,不仅是人类社会物质聚集中心,也是人类社会的体育文化活动中心[3]。城市休闲体育空间是城市休闲体育活动开展的基础。城市休闲体育空间的建设是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宗旨,意在寻求体育、环境和人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即在“以人为本”思想的基础上,利用自然条件和人的实践活动来创造一个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休闲娱乐的舒适体育空间环境。这种舒适包含着身心健康与美观的蕴意,是人的休闲体育活动目的和追求的精神境界的体现,是建立和谐城市,尊重自然、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结晶。
城市休闲体育空间是一个有多种物质和关系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的综合体,城市休闲体育空间的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体育和居民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整体的城市空间和形态。城市休闲体育空间发展的目的是建成有利于人们从事身心健康、休闲娱乐需要的,符合人、城市和社会发展的休闲体育空间环境。发达休闲体育国家城市经验证明,适度密集的城市休闲体育环境与合理的空间布局,包括人性化尺度与景观适宜的集聚休闲体育空间场所,可以增进居民之间的交往,促进人与人的情感交流,提高城市居民整体的生活质量。城市中的休闲体育空间,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以及城市中的居民和外来游客在一定的物质文明基础上追求精神文明需求的必然结果。
2.2 影响城市休闲体育空间发展的因素
我国城市休闲体育空间的发展是一个比较复杂和特殊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紧紧围绕城市社会、经济、文化、体育和环境发展中的关键因素与问题,突显出其独特的休闲体育 “空间”视角。城市休闲体育空间的发展受经济、社会、体育、资源、环境(外层),政府、企业、居民体育消费意识等相关利益人(中间层),城市能力,即:城市内部条件、外部条件、自身能力及休闲体育产业经济现状(内层)的影响。
从我国目前城市休闲体育空间发展的基本情况看,由于政府资金投入的不足以及体育产业休闲市场尚未成熟,城市休闲体育空间发展的自发性和散乱性的特点突出。虽然,各个城市都有政府投资的半公共体育馆(参与者也需要付一定费用,但此类体育馆不是以盈利为主)以及商业用途的健身设施(以盈利为主),但这远远达不到城市居民的需求。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街头巷尾、小区、公园等空地上市民锻炼的景象,这是西方国家所没有的,这一方面说明我国城市居民对体育锻炼需求的扩大;另一个方面,更反映出城市体育设施与休闲体育空间的开发远远落后于需求的事实。
3 后奥运时代我国城市休闲空间发展的特征
从空间学理论的观点来看,现代城市休闲体育空间是以人为主体,通过城市居民和外来游客对休闲体育空间的共同参与,如体育旅游、观看体育比赛、参加社会体育活动,一方面城市居民在这种休闲体育空间活动的过程中,展示着城市独特的体育文化背景和体育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外地游客通过这种城市休闲体育空间的参与,切实接触到当地居民,真正体验到该城市所具有的独特的体育文化氛围、历史积淀与民风民俗等。城市休闲体育空间最为鲜明地反映了社会空间结构的特点,因而在后奥运时代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研究中,城市休闲体育空间将逐渐由一个虚幻的研究概念变成为一种极具影响力的思潮。如奥运会对北京城市休闲体育空间变化的影响是全新的,也是革命性。奥运会使得北京的城市休闲体育空间被逐渐嵌入到全球城市的空间序列当中,走向以人为本的休闲体育城市。追求以人为本的高质量的城市休闲体育空间是后奥运时代我国城市休闲体育发展的目标。后奥运时代我国城市休闲体育空间的发展应具备以下特征(见表1)。
后奥运时代我国城市将进入一个市场化、技术化、生态化、消费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人们追求理想目标,实现自身价值创造了条件,但社会的激烈竞争也使得人们的身心遭受着如思想、工作、生活等方面巨大的压力,人们从身体到灵魂都长期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因此,人们更加注重生活和环境质量的提高,逐步认识到城市休闲体育空间环境最本原的出发点就是满足人的活动和各种需求,于是“以人为本”成为城市休闲体育空间环境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当代的城市休闲体育空间环境建设在某种意义上,寻求的是一种包含人及人赖以生存的社会和自然在内的,以舒适性、和谐性为特征的多样化休闲空间。
4 后奥运时代我国城市休闲体育空间发展的趋势
2008年国家出台了《带薪年休假条例》,形成了“周末连休2天、法定节假日与周末连休3天的长假、十一、春节、黄金周、个人带薪休假”并存的休假制度新格局。这种“2个7天长假、5个3天小长假”的假日模式以及调整后实行的休假制度,必然深刻调整城市居民的休闲消费习惯,休闲体育和娱乐体育将成为了群众体育的主流。休闲时间的增加,带来了休闲生活质量的提升。休闲体育活动从被动的放松修整发展为积极主动参与、实现自我发展的文化创造。休闲体育活动内涵的扩展必然对城市休闲体育空间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城市休闲体育空间作为重要的休闲体育生活方式之一的公共活动场所,它的发展不仅带来了城市休闲体育空间形式的变化,并将极大地促进城市休闲体育产业经济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城市休闲体育空间的发展不仅仅是满足市民更高层次的需求,更是社会群体经济利益调整的过程,当休闲体育行为主体提出越来越多的休闲体育要求时,城市休闲体育空间也随之发生改变,形成了新型城市休闲体育空间,是城市休闲进入发展新纪元的标志和起点。城市休闲体育空间的布局合理性,与经济、社会、环境、人口、交通的协调,可以满足居民休闲体育活动、体育旅游者的需求,有利于引导市民形成新的体育消费“幸福观”。
人类创造了休闲体育的空间环境,休闲体育空间环境反过来对人们的生理、心理及行为产生影响,人与休闲体育空间环境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休闲体育活动,休闲体育活动更需要休闲体育空间环境的支撑。休闲体育空间环境是城市休闲体育发展的需要,和谐社会的构建更离不开休闲体育空间的存在;如果没有休闲体育空间,人们也无法共享休闲娱乐活动的快乐。后奥运时代我国休闲体育空间建设的发展更多的是体现在改善民生上,如主题体育公园、休闲文化体育广场、园林式休闲体育广场、海上休闲体育空间等突出民生 “休闲体育空间” 建设的主题,人们对休闲体育空间的利用及对休闲体育空间环境的选择更加多元化、个性化、人性化。城市休闲体育空间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与体育休闲观念的不断提高,将处于良好的发展态势之中。
4.1 综合性与集中化
由于经济模式的休闲体育产业化的转变以及城市市民休闲体育需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日趋多样化,市民希望在同一地域空间中可以实现对多种休闲体育活动方式的选择,尽情体验休闲体育生活的自由性,从而使得各类休闲体育空间都将朝向更为综合性与集中化的方向发展。
综合性主要表现在:休闲体育空间功能的综合与内容的综合,将各种休闲体育功能设施如:体育运动场馆、体育旅游、体育游憩、体育购物、体育娱乐、体育文化、体育健身等,在同一区域内进行综合设置,在不同的功能之间寻找内在的相互联系,以形成针对不同休闲体育群体的休闲体育空间,从而形成整体综合优势,达到吸引大量休闲体育活动人群、延长休闲体育活动时间、增加休闲体育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大型主题体育公园为例,从功能结构上讲,大型主题体育公园往往集体育场馆、体育旅游、体育娱乐、体育购物和休息、行于一体,是一种综合性的休闲体育空间,而正是因为其城市休闲体育空间结构上的丰富,才能够满足不同年龄层次居民和外来旅客的休闲体育需求;从内容上讲,大型主题体育公园的内容选择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形成了城市休闲体育空间的聚集性效应,休闲体育空间聚集效应则有利于形成新的休闲体育产业,促进城市休闲体育产业经济得以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正是这种综合性的开发模式,才使得大型主题体育公园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对城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以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为例,奥林匹克公园的早期规划就注重了城市的长远发展和市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使之成为一个集体育竞赛、会议展览、文化娱乐和休闲购物于一体,空间开敞、绿地环绕、环境优美,能够提供多功能服务的市民公共活动中心。随着无与伦比奥运会的结束,其影响在全国、全世界的传播,人们都向往这座体育之城。这种声望在国内无与伦比,是巨大的财富。奥林匹克公园开展休闲体育产业边际效益巨大,稍加投入甚至不加投入就可启动和见效。北京奥运会后,奥林匹克公园已经成为“国际先进,亚洲一流,国内最大”的专业会议场馆为主体,写字楼、酒店、餐饮、商业为配套的大型综合建筑群。根据专家测算,奥林匹克公园未来5年将平均拉动北京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上升2.6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拉动GDP上升0.8个百分点,直接促进城市经济的增长。同时,休闲体育空间的建设还可以改善投资环境,形成新的投资热点,带动相关一系列产业的发展,如旅游业、餐饮业、娱乐业、交通业、房地产等。
除了休闲体育空间自身的综合性发展外,不同休闲体育空间的相对集中,构成整体区域优势,也是未来城市休闲体育空间发展的趋势之一。如北京市石景山区西五环休闲体育大世界。就是利用奥运场馆布局集中、特色鲜明的特点,整合资源,统筹发展,建设“西五环休闲体育大世界”产业带,推动休闲体育、文化旅游、会展演出等行业的发展,形成了具有奥运特色的休闲体育空间体验区。
4.2 生态化与人性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系列诸如环境、交流、社会问题和人类精神压力过大,身心健康不佳等问题的出现,使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健康和生存空间的质量,对城市休闲体育空间来讲,其开发建设的本质就是为人们提供身心健康的活动空间,即通过物质性的建设使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相协调,从而引导人们热衷于积极的休闲体育消费行为方式。生态化是未来城市休闲体育空间必然的发展趋势。城市休闲体育空间的生态化发展,主要表现为空间环境的绿色生态化。城市休闲体育空间环境建设的绿色生态化,有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美化市容、调节城市中的生态平衡。
城市休闲体育是发生于城市休闲体育空间,具有大众性、愉悦性、非功利性的休闲体育活动方式,主要涉及城市居民和外来旅游者两类主体。参与休闲体育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4]。“以人为本”是当今社会一切活动的基础,对于休闲体育空间建设来说,其本质也是回归人文关怀与注重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城市休闲体育空间是人建设的,也是为人而建设的,因而休闲体育空间建设的发展也必将更加趋向于人性化发展。进入后奥运时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健康的休闲体育生活方式和高质量的休闲体育生活内容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在人们获得休闲体育给身体带来健身实效的同时,更加讲究营造人性化的休闲体育空间环境和氛围、选择人性化的休闲体育空间以及采用人性化的健身方法,使休闲体育活动更接近生活、更加生活化,使人们感觉到进行休闲体育活动的过程就是享受生活的过程。反映了人们在享受层面上对休闲体育空间的需求,体现城市休闲体育空间对人性的关怀。
目前,以生态化与人性化休闲体育空间概念建成的体育公园已在很多国家得到了推广。这类体育公园的布局形式很多,其布局基础就是创造出美丽的风景,并将休闲体育空间与人、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例如英国的可片-希尔公园,它是英国建造的第一座体育公园。园内具有游泳池、网球场、小船、湖泊、码头和其他设施。城市中的休闲体育空间以生态性、人文性和可持续等多元要素定位在消费者心目中,代表着城市的品质和特色,展现了城市活力、品质追求和形象魅力。又如我国上海市闵行区环城体育公园,它是上海市新建的第一个体育休闲公园,方案是经过五家国内外景观设计单位的国际竞标后由上海市园林设计院的方案作为实施方案的。面积达900亩,位于上海外环线环城绿带上,是集丰富的自然景观、休闲体育活动和生态健身为一体的主题公园。公园的设计突出体育公园的特色,将运动休闲融于独特的环境景观之中。公园的设计明确划分了三大功能分区,即体育活动区、自然休闲区和生态健身区。自然休闲区是公园的主景区,以自然景观为主,开阔的草坪、宽广的湖面、河流,四周密林环抱,景色宜人,是人们度假休闲的理想去处。而在绿地上面则开设了生态健身区和体育场馆等体育活动场所,其中,生态健身区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健身的生态环境。在各种专用场地上,在可以自由出入的草地上为游人创造了安静的休息条件,精心修筑散步林荫道和小路网,路旁注明各独立景点间的线路距离。目前该体育活动区已经成为闵行区的一个集散方便、个性突出、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环境优美的集中性的体育活动区。在自然景观的营造方面,利用了基地原有的低洼地和河流灌溉系统,营造了一个面积近100亩的人工湖;将挖出的湖泥堆积在闵行原先的“垃圾山”上,然后种上树木,形成全园中高10m多的制高点。通过棕榈植物园、湿地植物园与色叶植物园的有机组合,形成了富有勃勃生机的植物景观。公园空间环境的创造,将现代都市人的关注生命、享受生活的需求始终置于首位,体现了生态化和人性化的集中和统一。
4.3 文化性与特色化
城市是人类创造并依赖其生存发展的一个特色化的文化空间。经济发展、居民收入是城市休闲体育方式变化的物质基础。进入后奥运时代,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逐步深入,城市居民收入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转向对生活质量、生命质量的追求,转向对精神生活的向往,对全面发展的渴望,把更多的闲暇时间和金钱花费到精神消费和享受上来,必将投入更多的财力和闲暇时间处于体育健身、体育娱乐、体育旅游等各种休闲体育活动之中,借助休闲体育活动来修身养性、愉悦身心、陶冶情操、提升品味、优化人格,最终获得文化生活的富足。在这样一种社会背景下,城市休闲体育空间建设要凸现文化性与特色化两大功能。在这里不仅汇集了经济要素,同时也汇集了社会的文化要素,正是这些经济的和文化的要素进行有序的运动,才形成了休闲体育空间与人们休闲体育生活的互动。北京奥运会促进了城市休闲体育空间建设的快速发展。奥运场馆是城市休闲体育空间的基本物质文化形态,渗透了奥林匹克精神以及相关的艺术形式和社会文化形态,构筑了整体的、复合的文化属性。奥运场馆融入到城市休闲体育空间之中,成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其造型、风格、色彩作为诠释奥运精神、物化奥运竞技思想的物质文化注解,成为展示城市物质文化的重要载体,塑造了一个积极向上的城市休闲体育空间文化形象。如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建筑“鸟巢”,整个建筑通过巨型网状结构联系,赋予体育场以不可思议有戏剧性和无与伦比的震撼力,体现了人类21世纪在建筑与人居环境领域的不懈追求,作为北京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以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鸟巢”以及它所在的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赛后将成为一个集体育竞赛、会议展览、文化娱乐、商务和休闲购物于一体的市民公共休闲体育活动中心。
5 结论与建议
5.1 城市休闲体育空间是城市休闲体育活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开展城市休闲体育活动的物质基础。城市休闲体育空间是激励居民和外来游客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是建设和发展城市休闲体育的核心。城市休闲体育空间是城市内居民和外来游客的休闲体育活动直接和间接关系的自然或人工实体集合,是城市休闲体育活动开展的基础。城市休闲体育空间是人们休闲体育生活的空间载体,它的建设发展受经济、社会、体育、资源、环境宏观环境(外层),政府、企业、居民体育消费意识等相关利益人(中间层),城市能力及休闲体育产业经济现状(内层)的影响。城市休闲体育空间的发展也是城市居民和外来旅游者两类主体共同作用的体现。
5.2 一个城市社会生活是否丰富多彩与城市休闲体育空间建设的发展息息相关。在城市休闲体育空间建设的发展上,只有充分考虑人的需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才能创造出人们喜欢、乐于在其中进行活动的休闲体育空间,才能为人们提供舒适、安全的城市生活环境。后奥运时代,随着城市的社会化、经济化和休闲体育的发展,城市休闲体育空间还将在广度和深度上得到拓展,以一种更加综合性与集中化、生态化与人性化、文化性与特色化的面貌出现。
5.3 进入后奥运时代,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参与休闲体育活动意识不断增强,政府的大力支持,国家全民健身战略的进一步实施,休闲体育产业化趋势愈来愈强,一个公众参与休闲体育的热潮必将蓬勃兴起,笔者建议应大力提倡建设高质量城市休闲体育空间,将“休闲体育”与“空间”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出二者的优势,促进休闲体育产业和社会经济发展,更好地为公众服务,使公众在优美舒适的空间环境中尽享休闲体育的乐趣。
参考文献:
[1] [ZK(#]张广林,王俊奇.论休闲体育的价值[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26(6):39-41.
体育精品课程是高校体育的品牌、学校高水平体育教学的标志之一,也是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和追求的目标。2003年4月,教育部了《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精品课程就是要有一流教师、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体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程是学校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环节之一。在高校教学体系中体育课程的学时比例最多,是覆盖面最广的课程。因此,体育课程也应成为有教学质量保证,深受学生欢迎的课程。
1.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
1)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是当前教学改革新的增长点。通过体育精品课程的建设,拓展体育课程的新视野,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条件为手段,借精品课程建设的契机,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体育课程要健康、效益,以此促进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在高等学校体育教学中建设精品课程重在促进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改革,体现教学理念与时俱进。精品课程精在哪里?简单而言,教师教有特色,学生学有所长,教学方法适宜,教学管理科学、到位,教学条件一流。
2)课程是学生在校期间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重要环节,它对实现大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影响。体育课程是体育教学的最基本单位。体育课程的总体设置、体育课程的体系、体育课程的内容和方法等都集中体现了学校的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的模式。所以体育精品课程建设成为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理由和不懈追求的目标。
2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
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目标是在教学条件、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教师队伍和教材等方面上体现新时期课程理念和改革成果。坚持以师范性为教学特色,重视人文教育,充分发挥体育的特殊教育功能,让学生了解体育、参与体育、热爱体育和享受体育,并通过体育精品课程得到实现。把课程定位在全国高校公认的一流位置,形成规范化并具有独立特色的示范性精品课程。
1)课程内容要不断注人新的研究成果,形成课程在内容和教法上的特色,以效果显著和愉悦身心成为学生选择的热门课程。
2)有相应的高水平教材,制作精致的多媒体、网络教学课件,教学场地器材的数量和质量满足高水平教学的要求,教学条件先进,教学的信息量大。
3)教师授课水平高,教学效果好,学生、同行评估为优等。什么是高水平教师,下个定义是一件复杂的事情,但其形象核心应由四个要素构成:即人格、学问、教学思想和教学技术。
3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
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主要包括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实践性教学环节建设等方面内容。教学内容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精品课程内容要体现科学性、先进性和趣味性,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将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衔接,以体育教学为载体,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和社会健康的全面发展。
3.1制定科学的建设规划根据学校体育教学的定位与特色合理规划精品课程建设,通过体育精品课程建设提高学校体育整体教学水平。
3.2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人力资源保障。要通过精品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并建立青年教师培养制度。首先,提高教师的学历,支持教师在职攻读。其次,积极为教师业务学习、科研学习提供保障,调动教师学习的积极性。
3.3教学内容改革和课程体系改革要准确定位精品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处理单门课程建设与系列课程改革的关系。教学内容改革应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处理好传统内容与现代内容的关系,大力补充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并积极探索用现代教育观点和教育方法改造传统教学内容的新路子,实现教学内容的模块化。
3.4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要有一套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中应贯彻“学为主体、导为主线、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的原则,通过教师启发式的教学,将教学重心从“教”转移到“学”,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同时,大力引进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启动并快速发展CAI教学,提倡现代信息技术下的个性化教学。理论与实践并重,理论应联系实际,大力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综合运用和开发创新,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突出高职特色。
3.5教学管理及环境建设精品课程教学环境的管理与设计,实质上是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先进性的客观反映。教学环境决定着精品课程的效果,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将在体育精品课课程实施中起到重要作用。教学环境包括教学场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组织形式、教师形态(风格、气质)、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等。只有科学的管理,才能营造出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学管理包括教师挂牌上课、学生自主选课、教师教学风格多样性、教学形式多样性、科研、群体、训练考评、规章制度、岗位职责。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2-0053-01
大力发展农村体育事业,可提高农民群众的健康素质,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提升农村的文明程度和农民的文化素养,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本研究针对大连地区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效果进行分析,并根据所发现的问题,提出建议,为全面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提供理论依据。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抽取大连市4个行政市区旅顺口区、瓦房店市、普兰店市、庄河市36个设有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行政村的360名农民为调查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通过有关网站查阅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相关文件和文献资料。
(二)访谈法:访谈体育管理者、体育研究专家,针对农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情况进行了解。
(三)问卷调查法:共发放360份,回收36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354份,有效率为98%。
(四)数理统计法:根据调查所得数据,用spss15.0进行统计分析。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大连地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建设情况。“十一五”期间,大连市共投入资金2950万元,已经完成农民健身工程1336个,共投放农村标准篮球架1547副、乒乓球台2008个、健身器材19867套,培训体育指导员4600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覆盖率为100%。
(二)大连地区农民对体育健身工程现状的满意程度。对“农民健身工程”满意度调查中,大连地区的农民有71%选择了满意和比较满意,占总人数的七成多;有10%的农民选择了不满意,由于场地和器械没有得到较好的维护,或器械用为其他,造成大连地区部分农民对健身工程现状不满意。
(三)大连地区农民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情况。在对农民是否参加体育活动的调查中,结果却令人担忧,大连地区有33%的农民参加体育活动,只占人数比例的1/3。我国要成为体育强国,有赖于农民体育的开展和繁荣。在进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建设过程中,要通过相关方面知识的宣传,配送器材,建设维护场地,举办体育比赛等手段,来激发调动农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四)大连地区农民闲置资金的利用情况。从调查中我们发现,由于生活水平相对较低,体育消费在所有生活消费结构中排在最后一位。即使资金充足的情况下也要将其投入到子女的教育资金问题、改善自身的家庭条件和剩余钱的储蓄。原因还在于资金保障的后顾之忧,如养老金和医疗保证等。农民只有当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才能把剩余的钱用于体育、文化等消费,才会追求高质量的生活。
四、大连地区实施“农民体育建设工程”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基础薄弱制约农村体育的开展。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体育事业发展的基础,体育发展的水平程度取决于经济和社会发达的程度。在调查中发现,农民生活中没有固定收入和稳定收入,没有剩余资金投入体育消费。
(二)缺乏各地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农村体育的建设是一项公益性事业,要落实全民健身工程,必须首先从农村体育建设实际出发。农村体育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紧迫的工程,是艰巨的系统工程。我国政府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是发展农村体育事业的一项重大举措,因此应受到各级各地政府和主管部门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措施,实施此项工程。
(三)缺乏健身指导。通过本次调查农民健身缺乏必要的健身指导,我们发现农民体育健身缺乏一定的组织性,应有人领导起一批农民健身队伍,从而带动更多的农民参与到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健身行列中来。大多数农民缺乏健身基本的常识,需要引导农民,使其体育意识需要进一步增强,促进健身工程的农民在规模和频率上有所提高
(四)农村体育管理机制发展滞后。目前,主要是农村基层体育组织管理机制落后。具体表现在县区体育部门权限缩小、经费少、人员少,对农村体育无专项经费;文体站的工作以开展农村群众文化活动为主,缺乏体育健身意识。体育组织建设还比较薄弱,致使在很多地区农村体育还是空白。
五、小结
大连地区完成农民健身工程的情况较好,农民对健身工程实施情况满意度较高,但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较少,体育消费在消费结构中排在最后一位。农民收入少、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管理机制滞后是影响农村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建议在以后农民健身工程的实施过程中,采取营造体育锻炼氛围、拓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经费来源,建立、健全农村体育管理体制等措施来促进农村体育建设。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