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资源模板(10篇)

时间:2023-08-02 16:17:2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小学语文教学资源,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

篇1

小学语文内容涉及面广,单一的教材在内容方面有着一定的局限性,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教师要整合一切可以整合的教学资源,并运用到教学实际中。尤其现如今高科技发展迅猛,多媒体融入课堂教学、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等,拓展了知识传播的途径。因此,作为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不断挖掘、整合教学资源,打破教材的局限性,延伸小学语文课堂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整合与运用小学语文教学资源。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下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的整合与运用。

一、立足教材,整合教学资源

教材是教师教、学生学的主要依据,但是不能作为唯一的教学依据。新课程实施以来倡导课堂教学中资源的整合,加之,多媒体、网络技术的普及,教材不再是唯一的学习途径。在语文教学中,其课程资源有两方面: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材、教学工具、多媒体、网络、报纸等。作为教师应明确认识到这一点,进而立足教材充分挖掘教学资源、整合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作用和价值,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如,笔者在语文教学中,不是单一地按照教材的排序或者内容来硬性地讲解,而是结合教材本身的特点对内容进行分类,以便于学生掌握和记忆,提升语文知识体系的自我构建。具体如下:

1.对同一作者的作品进行归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一般会涉及同一作者的多个作品,便于学生深入地掌握语文知识,笔者将同一作者的作品进行归类教学。如,在学习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笔者将杜甫的其他诗作,诸如《春望》“三吏”“三别”放在一起开展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加深对杜甫的认知,延伸、拓展学生学习的范畴,丰富教学内容。

2.对同一主题的作品整合教学。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多个主题,如:爱国的、亲情的、大自然的等。对此,笔者在教学中将同一主题的阅读文本整合在一起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深化学生对主题的感受、体验和认知,增强学生的语文文化素养。如,在学习《沉香救母》一课时,笔者将《探母》《第一次抱母亲》等亲情类的阅读文本整合在一起,诱发学生产生深刻的情感,活化小学语文教学。

3.整合同一题材的教学资源。小学语文教材在阅读文本题材的选择上也是多样化的,如,日出、还乡、送别等,但是同样的题材,不同作者、不同时期,所产生的情感是不一样的,其语言风格也是不同的。鉴于此,笔者将同一题材的内容进行整合,引导学生感受不同作者对于同样题材的不同感受,增强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如,就“黄鹤楼”来说,有《黄鹤楼送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再如,就“送别”的诗作来说,有《赠汪伦》《别董大》《渭城区》等。这样将同一题材的教学资源相整合,可以让学生对阅读文本有个比较,借此来强化自我对语文知识体系的认知和了解。

二、立足生活,整合教学资源

俗话说:“课堂小语文,生活大语文。”一语道尽了语文和生活关系的密切性。而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将语文课堂与生活相融合,充分挖掘和运用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借此为小学语文课堂注入新的生命和活力。笔者在教学中顺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开展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即,将课堂融入生活、通过语文再现生活、开展多样的语文生活环境等,促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中获取语文知识,增强自我综合技能和素养。笔者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开展多样化的语文生活教学资源整合途径。如,在写作教学中,笔者以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事情为开端或者是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自由地发挥想象接下来的事情,即,编写事情的经过和结果;在口语交际教学内容中,笔者以生活中的热门话题或者网络上的热门问题、存在疑问的问题等为主题来开展辩论赛活动等,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能够让学生融入社会,了解社会现实;在阅读文本教学中,笔者将阅读文本内容改编成为剧本让学生分角色进行表演,以话剧的形式来再现阅读文本,深化学生对阅读文本情感的体验、把握,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等。这样,以多元化的形式、多方面、多角度地立足生活整合教学资源,不仅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欲望,而且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技能也有着很强的推动作用。

三、立足地域环境,整合教学资源

小学语文有着很强的实践性,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笔者则立足于这个之上,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并从中整合有效的教学资源,借以来丰富语文知识体系。如,笔者所在的秦皇岛城市有着一定的历史文化、餐饮文化、乡土文化以及环境资源文化,即,南戴河、北戴河、祖山原始森林峡谷、山海关、秦皇岛野生动物园、体育基地西浴场、北戴河生态农业观光园、万博文化城、董家口长城、明长城砖窑群、北齐长城、冀东抗战纪念馆等,笔者可以从这些乡土文化、区域自然环境、旅游胜地中来开发教学资源,并将其融入到语文教学中来,强化学生对家乡的认知和了解,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等。如,笔者在教以自然环境为主题的阅读文本中,以秦皇岛的自然资源,乱砍树木、捕杀动物、废水废渣等对环境污染的真实情况为案例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同时,开展学生假期旅游活动,运用旅游景点中一些乱扔垃圾、破坏公物、在公物上留名(某某某到此一游)等不良现象来教育学生要懂得爱护公物等。运用地区的优势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充分挖掘地域教育资源,深化学生对语文知识的体验、感受,拓展学生学习的途径和运用领域。

总之,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过于依赖教材,而忽略了人文、学生等,使得学生的思维都是定向的,缺乏创新、活跃等,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而作为教师应淡化学科之间的界限,不断地挖掘、开发教学资源,借以构建开放性的语文教学环境,使得教材与社会、生活相融合,深化小学语文教学,促使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篇2

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信息化资源具有信息容量大、智能化、虚拟化、网络化和多媒体的特点,起着延伸感官、扩大教育教学规模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作用。利用电脑多媒体制作的教学课件具有具体形象、生动活泼等特点,它能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这是传统教科书和其他课程资源所无法替代。网络资源的开发更能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性,在相当程度上突破时空的局限。网上充足的信息可以使思路更开阔,多媒体强大的模拟功能可以提供实践或模拟实验,网络便捷的交互性可以使交流更及时、开放。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信息化资源具有信息容量大、智能化、虚拟化、网络化和多媒体的特点,起着延伸感官、扩大教育教学规模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作用。

利用电脑多媒体制作的教学课件具有具体形象、生动活泼等特点,它能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这是传统教科书和其他课程资源所无法替代。网络资源的开发更能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性,在相当程度上突破时空的局限。网上充足的信息可以使思路更开阔,多媒体强大的模拟功能可以提供实践或模拟实验,网络便捷的交互性可以使交流更及时、开放。网络、多媒体等资源的运用,使语文课堂活跃了,内容丰富了,但有时候却冲淡了语文教学,使语文课堂失去了本真,使学生的思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所以选用网络、多媒体等资源时一定要慎重,根据学习需要,合理取舍,只选择一部分必不可少的用于辅助教学。

教师在作文教学时除了要让学生多练笔,也应当适当组织一些教学活动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安排一节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习作课,由于学生年龄尚小、知识匮乏,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往往停留在表面认识,并不能理解传统文化的真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在课前播放有关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视频短片,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获取较多的信息,了解传统文化的渊源,品味传统文化的内涵,为写好这篇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们观看的都非常仔细,大家对于这些内容也很感兴趣。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短片观看完后表达一些自己的想法与感受。这既是对于学生的表达能力的一种锻炼,也能够帮助学生整理自己的思路,进而让学生在自己写作时能够保持思维的清晰。

篇3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离不开教材。这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有章可循,有“材”可用,可以更加凸显语文的工具性。但是仅仅围绕教材、教参、练习册而开展的语文课堂,显得非常的沉闷、呆板和枯燥。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彻底转变观念,要有针对性地扩展语文教材的使用空间,提高使用效果。所以,在语文教学上,教师要善于挖掘课程资源,丰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果。

一、巧用教材资源,提倡个性阅读

教材是最基本的教学资源和课程资源。唯“教材”而教,语文教学必将呆板无味,缺失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在新课程的引领下,教师要认真研透教材,把握教材,吃准教材,让教材成为培养语文能力的重要载体。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把教材“研厚”一些,把教材“研深”一些,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将不再是见“材”用“材”,而是见“材”巧用“材”。

新课程标准提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现行教材所选课文经典名篇越来越少,如何充分利用好语文读本,是我们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关键之一。语文读本包含了很多经典名著,但是很多学校并没有重视语文读本,没有给予充分的时间阅读经典名著。在教学上,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提倡个性阅读。

二、转变学习方式,激发学生资源

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关注学生学习上的差异,因材施教。教师应大力鼓励学生激发自己的潜能,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学生。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完整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风格特点,个体之间有很大的差异性。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我们的教学资源。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是建立在自己原有的经验基础之上。学生获得成功的经验有两种,一种是通过自我实践,一种是通过吸取别人的成功经验。学生的经验教训是他们获取新知识的基础。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建构能力。教师在掌握了学生知识构成的前提下,开设新的课程,必将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小学的识字教学中,教师可以深刻地体会到学生错误资源的价值。教师改生字作业本时,总能发现易错字,而且主要错在字形结构上。教师就可以在下节课的课堂教学上,抽出时间集体纠错,这样的教学方式效果很显著。从这里可以看出,学生的错误资源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资源。

三、灵活运用教育理念,发挥教师的资源价值

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执行者,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课堂教学资源。教师的生活阅历、知识构成就是一份宝贵的资源。如果能恰如其分地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当中,不但有利于学生课外知识的增长,而且可以把德育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来,这也是在创造语文课堂教学资源。教师还可以开发适合本地学生学习的校本课程,把研究性学习与语文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在教授《金色的鱼钩》时,我在教学中渗透德育,让学生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好好珍惜,同学之间要像老班长一样相互照顾,以实际的感悟激发学生的认知。

教师作为重要的课堂教学资源,能够在课堂教学上促进学生快速地成长和发展。教师除了能教好学生教材知识外,还可以编制适合当地学生的校本课程,如具有广州番禺特色的校本课程《番禺古牌坊现存状况的研究》,学生更加有兴趣参与课程的开发和研究,而不把学习当做是一项任务,这有利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探究与写作的能力。

四、整合有限的课时资源,充分利用有效教学时间

篇4

(一)基于对小学生语文视觉素养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与影视资源整合的必然,基于小学语文对小学生视觉素养的培养。“素养”在汉语言语境中的意思,是指一个人具备适应各种社会生活角色的知识性与功能性技能,是人与外界保持合理沟通的基础,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与其相沟通的素养也随之发生变化,因此没有先天的素养,人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来获得与更新素养。在当前信息社会,学习资源呈现多元化趋势,但其中百分之七十以上来自视觉信息,比如地图、海报、交通标志、家电说明书、影视画面切换、电影空镜头、标牌广告等等,信息时代背景下的现代人必须具备视觉识别能力,即视觉素养。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了读图时代,将影视资源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既是对小学语文课外教学资源的扩充,也是培养小学生视觉素养的有效途径。

(二)基于影视资源蕴含的语文素材支持

小学语文教学与影视资源整合的必然,基于影视资源中蕴含的丰富语文素材。首先,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小学生的语言技能目标,即小学语文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与表达能力,在影视作品中,诸如主人公的对话、独白、配音、解说词、画外音都是丰富的语言信息所在,与文字语言信息不同的是,影视语言信息是充满感情的活生生的口头表达,特别是一些经典影视语言的广为流传,对学生潜移默化的语言习得意义深远。同时,很多影视作品都来源于文学改编,比如电影《环游世界80天》改编于文学作品《鲁滨孙漂流记》。但在小学课本中,这些经典文学作品往往以节选的形式存在,影视资源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可提供文学作品在语文教材中缺失的环境与氛围,影视人物与文字的互补与交融,使其可观可看,且电影电视集声、光、色于一体,相比枯燥的说教,更容易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与兴奋点,强烈的视觉、听觉与感觉刺激,不仅能保持教学效果的深刻与持久,画面的生动与感染力还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艺术的魅力。

二、小学语文教育与影视资源整合的课程开展

(一)小学语文教学与影视资源整合的经验课程

小学语文教学与影视资源整合的课程为经验型课程,传统的知识型课程与经验型课程相对应,知识型课程的含义是,课程即知识,课程是由知识类型构成,而经验型课程的含义是,课程即经验,其目标是促使学生某种性质的经验体系得以完善。影视资源融入小学语文教学,重在推动语文知识型课程模式向经验型课程模式转变。

影视资源与小学语文结合,即是将影视资源纳入学生语文学习的共同体,促使影视资源中蕴含的经验体系与学生已具备的语言文学经验体系进行冲突性的扩张、兼容、扬弃、演绎,共同促使学生语文学科知识、社会经验知识的交互与更新。值得注意的是,小学阶段的经验课程应遵循儿童经验原则,因为经验课程建立在经验对象的知觉与逻辑基础上,反映的是与经验对象相适应的智力系统。因此,小学语文影视资源的选择,要从儿童的眼光出发,构建儿童经验结构,并通过设计适应儿童心理特征的教学活动来提升经验课堂的参与性。相关的影视教学活动比如电影文学知识竞赛、影视片段表演、影视语言口头评述、影视观后作文撰写、影视演讲比赛、校园文学电影节、影视文学展览、影视海报制作等等。

篇5

学生是教育的根本和重要的对象,也是教育的源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地开发与利用学生资源,对于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素养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对学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教师是主导者,要对学生资源产生正确的认识,他们是学习的主人,是等待着开发的宝藏。一般来讲,教师对学生资源开发到什么程度就会利用到什么程度,但就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来看,在教学中学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基于此,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此作如下几方面探究。

一、教师要正确认识“学生资源”

学生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每个学生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在课堂教学中,他们会因为不同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思维方式等对老师的设问、问题的探究而表现出各自的特色,这些都被称之为学生资源。学生资源是有待于开发与利用的资源,它包括学生的思维特点、生活阅历、认知水平、语文能力等等,在这些资源能够促进语文教学时,就可以经过巧妙地运用,使其成为知识的形成点,为语文课堂教学增添无穷的生机和活力。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策略

1.结合教学内容激活学生生活经验

信息化的大环境为小学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生活,他们可以通过影视、网络、各种社会活动、师长等多种途径获得丰富的生活经验,每一个学生的信息都在不断的充实和深化之中,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更多的见识和感悟。现代教育理论指出,在开展教学之前,应该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以此来引导学生更好地感受和解读学习的内容。

比如,在《蒲公英》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应充分开发与利用学生资源,就“蒲公英”这一话题,设置一个自由发言的环节,如学生甲说:“我从网络上看到,如果我们宝贵的土地在继续遭受污染,像蒲公英这样的植物就会逐渐灭绝。”学生乙说:“蒲公英的种子如果在水里浸泡的时间长了,就会烂掉,不能生长,这是妈妈告诉我的,因为有一次妈妈把绿豆浸泡在水里,时间长了发现都发霉了。”学生丙说:“泥土中含有种子生长的水、空气和养料,只有在泥土中种子才能发芽、生长,这是我从科普书上看到的”……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我们应对他们做出充分的肯定和鼓励,来自学生的宝贵的学习资源得到了充分地开发,而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资源的利用,强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使课堂教学萌生出无穷的、灵动的魅力。

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语文课文的学习中,教师要注意开发学生对生活、对人生、对事物的独特体验,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去解读课文,体悟其中的内涵。

2.开发利用学习过程中的错误资源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中正确的信息,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犯的各种错误,因为学生对问题的认知基于初步观察和较为单一的经验,产生错误是在所难免的,作为教师应该通过对这些错误的分析,转化为更有价值的教育资源,正如心理学家盖耶所指出:“谁不愿意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就的学习时刻”,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错误,使其转化为宝贵的教学资源。

比如,在《滥竽充数》这篇课文的听课过程中,有位学生甲突然举手说:“老师,其实我感觉南郭先生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人!”这让我们都感到非常的惊讶,老师问道:“你的见解很独特,有什么理由呢?”学生甲说道:“南郭先生虽然不会吹竽,但是他混到队伍里却没有一个人发现,还能装出很会吹的样子,这不是很有计谋吗?还有他抓住了齐宣王喜欢听吹竽的机会混入皇宫骗取报酬,更说明他是很有智慧的。”这位同学的畅说欲言,引来了很多同学的赞同,于是,大家围绕南郭先生是不是真有智慧的人展开了激烈地讨论,最后,大家基本同意了南郭先生不是一个有智慧而是一个喜欢耍小聪明、不学无术的人。在这个过程当中,老师没有急于给予学生判断,而是身临其境地引导学生对“错误”的观点进行更加深入地探究,在这个过程中使南郭先生的形象更加丰满起来,由此使学生的错误认识转化为一个很好的教学资源,使学生对课文的学习更加深入、有效。

抓住学生的错误资源,可以使其生成为教学的财富,只要正确、巧妙地运用,课堂教学也能因此而精彩纷呈。

3.尊重学生有效运用个体差异资源

在信息时代的大环境下,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也更加丰富。学生是不同的个体,其兴趣领域、认知特点等各不相同,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个体的差异也不断加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将学生的个体差异视为宝贵的资源,并要创造条件为这种资源的利用提供机会,由此提升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在语文的学习上,有的学生擅长朗读,有的喜欢造句,有的喜欢记叙文……为了让这些学生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就需要教师做发现学生长处的有心人,用其所长,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比如,我在听《黄河的主人》这节公开课时发现,一位老师把生字教学这一环节交给了一位学生,这位学生也很高兴地带领学生学习了其中的生字,出色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课后得知老师早就观察到这位同学的生字总是掌握得很好,在课文还没有学习之前,他就牢牢记住了文中的生字。于是,老师就用了上课的方式让这位学生当了一回“小老师”,而这种教学方式也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学习的效率也提高了,这个暂时的“小老师”,也感受到了成功的愉悦,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

另外,我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果能够正确引导学生的差异这一资源,还可以促进学生取长补短,获得全面的发展。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思考

1.教师应该具有较强的学生资源意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关键是教师,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较强的学生资源意识,要通过对自己的实践总结和反思,形成对学生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有效策略,对学生资源的开发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

2.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放松心情,敞开心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尤其要注意吸引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表达的学生的参与,因为这些学生往往会生成更为独特,更为丰富的教育资源。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为学生搭建平台,让学生展示自我,张扬个性,在成功的愉悦中获得全面的提升。

3.教学中做到科学预设

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只有科学、全面的预设才能对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留下充分的时间。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资源的生成又是难以完全预料的,因此,在备课时,要结合开发与利用学生资源的需求,突出预设的科学化、灵活化、弹性化。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人地位,深刻认识到学生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意义,通过不断地深入实践,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体现出自身价值,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让语文课堂教学更加充满活力,生机无限。

参考文献:

篇6

小学语文知识性很强,教材上基本是抽象的语言文字。那些枯燥的文字、生词、文章,对小学生来说,确实很难激发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语文教师应改变教学理念,革新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展示教材,将静态的文本信息进行动态化处理,从而直观形象地呈现给学生。在发展教学硬件的同时,为充分利用教学设备的价值,科技人员开发出一系列的软件资源或平台。其中,数字教辅资源、网络平台就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资源库。教师应科学合理选用这些资源或平台,为学生提供最优质、最高效的服务,综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达成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目标。

一、发挥网络资源优势,拓展学习内容,延伸课堂广度和深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必须能够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延伸,对资源进行科学整合。教学资源主要是教材资源、社会生活资源,还有丰富的网络资源。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学校、家庭、社会等场所都具备了网络链接功能,小学生也比较喜欢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网络学习是学生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师应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进行资源的整合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更何况小学生对网络信息的浏览能力、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比我们教师想象的要好得多,因此,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语文教学,符合学生接受知识的规律,顺应了时展的大潮,紧跟课程改革的步伐,可实现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比如,在教学“寓言两则:揠苗助长,亡羊补牢”时,由于这是寓言故事类的专题教学,教师在本节课知识教学任务完成之后,应指导学生利用网络,了解更多的寓言故事,让学生了解寓言故事所要表达的寓意,或者是自己猜寓意。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查阅寓言故事的方法,如百度搜索、爱问搜索、谷歌搜索等,还可为学生推荐相应的寓言故事网站,或者是电子书等资源,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丰富自己的知识视野,拓宽阅读途径,激发想象思维,提高学习效果。这也是大阅读、综合阅读教学理念的一种体现。

二、利用电子书包优化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教材情境,提高学生感悟教材的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的电子教辅资源――电子书包走进了语文课堂教学。这一教学资源依托校园网平台,能够在班班通环境下实现资源共享。电子书包里的数字资源有文本的训练题,有原汁原味的视频专家讲座和欣赏,不仅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教材情景,实现学生与特级教师的面对面交流,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不同版本教材上知识的对比信息,丰富学生的知识量,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等能力,提高学生对教材的感悟水平。

比如,在进行“卢沟桥的狮子”的教学时,教师可利用电子书包进行教学。上课伊始,教师可从与交互式电子白板配套的数字资源库里调出“卢沟桥的狮子”的网页课件,点击课题引入按钮,这样映入学生眼帘的是卢沟桥的全景,从整体上给人庄严、神奇、独特之感觉。桥的两边是排列整齐、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狮子,大大小小的狮子数不胜数,大狮子身上有小狮子,大狮子虎虎生威,小狮子活灵活现。随着视频课件的播放,教师可引导学生观看对每个狮子的特效描写镜头,使学生深切感悟到这数不清的狮子彼此各有情趣,如雄狮弄绣球,雌狮戏小狮,给人一种惟妙惟肖之感。学生不由自主地对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作力发出了赞叹之声。惊叹之余,教师应抓住教学时机,提醒学生:卢沟桥是在什么年代建成的?在什么背景下建成的?为什么建造卢沟桥?它对当代和后人有什么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一连串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燃起了学生进行深度阅读的渴望。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和数字资源的感悟,进行详细分析,深刻领悟了卢沟桥建造的历史意义,燃起了爱国的热情。而且,学生从写法上也深刻理解了景物描写的妙笔神功,体会了文学的博大精深。数字资源的巧妙使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

三、巧用生活中的数字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材处理,提高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践。实践能力的培养要从小学开始。语文教学要抓住实践教学的切入点,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的平台,提高实践运用能力。”小学生很喜欢走进社会生活中,体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教师应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结合教材实际,为学生创设实践学习的平台,综合提升学生的运用能力,全面落实教学目标。

比如,在进行“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时,我提前一段时间建议学生及家长,有条件的话去亲身游历圆明园,并在游历过程中租用一个电子导游。每到一景,电子导游会详细介绍景点的具体情况。通过电子导游的介绍,可使学生全面掌握了圆明园的建造历史、景区布局以及惨遭毁坏的原因,增加了学生对侵略者的憎恨和对祖国的爱热之情,激励学生树立刻苦学习的斗志。教师还可结合教材内容,提前安排学生学习任务,在课上让学生将自己所看、所闻、所感讲给大家听,再结合教材内容,从语文的写作手法上、从文章的结构上、从教育意义等方面进行讲解。学生听得很仔细,理解得到位,学习效果极佳。这种教学方式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材处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实践运用能力。

总之,语文教学应切合学生的实际和教材实际,科学合理选用教学资源,优化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理解、感悟与实践能力,综合体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篇7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这就要求教师要结合教材,将教学内容由书本向外扩展,整合一切可以整合的教学资源。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小学语文为例来谈一下如何整合教学资源,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一、以生为本,优化教材资源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依据,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硬性地死搬教材内容,按照教材的安排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思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立足生本,对教材进行重组、优化。即大胆地调整教材顺序,实现教材的活用,延伸教学范畴。如:在教学中,整合同一作者的作品。如:学习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课时,推出杜甫一系列的作品,《春望》“三吏”“三别”等,开阔学生的视野。对同一主题的作品进行归类学习,如:学习《沉香救母》时,将《探母》《第一次抱母亲》等亲情篇放在一起,来深化学生对传统美德的认知和了解。对同一题材的内容进行整合。如:在学习《黄鹤楼送别》一课时,文中涉及李白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可趁机向学生推出其他有名的送别诗,如《赠汪伦》《别董大》等。这样对教材进行重组,便于学生学习和记忆,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二、开展实践活动,挖掘教学资源

人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一切都来源于生活。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自然、社会、人文等多样的语文教学资源。作为教师,应以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为基准点,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在教学中,结合当地的生活环境,定期开展实践活动,来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强化语文知识的渗透和延伸。如:“体验社区生活,实践人文素养”的德育活动,即组织学生去社区的工厂、医院、娱乐活动场所等进行参观、课题调查、社会实践等等,开发乡土教育资源,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还举办“我认为……”“我发现……”“我的体会”等表达自己观点的班会、演讲赛等,给予学生表达自我的空间,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与高科技相结合,丰富教学资源

现如今是信息化的时代,网络已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们知道,网络容量大、迅速便捷,有着资源共享的优势。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与高科技相结合,引导学生自主地通过网络、电子图书等收集、整理相关资源,开阔学生的视野,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如:在开展活动“我对宇宙知多少”时,单单教材上的资料对于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可让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地或者小组合作收集相关的影视资料、文字资料等,之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整合相关的知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性,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教学资源,推动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形成。

总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语文教学资源的面也越来越广。它们潜藏在生活、社会、学校等中,需要教师不断地挖掘、开发、整合课内课外的教学资源,进而运用到教学中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最终实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8

二、构建小学语文个人教学资源库的思路

1.以教材为基础,建立资源库目录分类

科学的分类是有效地管理和使用教学资源库的前提,也是教师建立资源库的基础。《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依据资源素材类型将教育资源分为以下九种类别:媒体素材、试题库、试卷、课件与网络课件、案例、文献资料、网络课程、常见问题解答和资源目录索引。然而,就个人教学资源库的构建而言,可将这些分类作为子目录归于两大文件夹之中:年级教学资源库和通用资源库(具体子目录如下图所示),努力做到层次分明、格式统一、内容详尽。这样的文件夹便于以后的使用和查找。

2.以网络为平台,收集各种教学资源

目前,网上教学资源无限丰富,创建个人教学资源库自然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网络教学资源的途径很多,如搜狐、网易、新浪等大型门户网站;中国基础教育网、中国K12网等教育网站;百度、Google等通用搜索引擎;hao123、5566、2345等通用网址导航;电子杂志、博客等搜索功能。教师通过网络搜索获得所需资源后,经过处理保存到相应的目录中。在收集各种网络教学资源的过程中,如何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加工,增值原有资源,对语文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挑战。这也是小学语文教师在数字化环境下提升个人综合素质的方向。

3.以苏教版为基础,涵盖多种教材版本

全国各地使用的小学语文教材版本很多,网络教案试题等版本自然也很多。因此,在构建个人教学资源库的时候,应按照语文学科教学的特点,在本地所用的苏教版教材基础上,博采众长,及时吸纳其他主流教材版本的同步资源。资源库的生命力在于更新,所以,要加强对教学资源库的更新管理。

三、构建小学语文个人教学资源库的意义

1.有利于改变教学理念,提升教师综合能力

首先,信息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来源多样性要求教师必须改变课堂上传统的讲解说教。教师个人教学资源库的构建能够在教师进行课程设计时提供典型而又有操作性的各种资源,大量的各种形式的教学资源无疑能够激发教师教学设计的创新能力。其次,构建教师个人资源库还要求构建者要有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这需要教师能够熟练掌握相关的电脑知识和有关的操作技能,了解和学习必用的软件,培养自己设计和制作课件的能力。再次,个人教学资源库的构建要求教师注意平时积累。教师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的信息越多越好,无论是上网搜寻信息,还是阅读有关纸质材料,都需要教师及时发现那些隐含的信息,这是对教师分析和判断能力的锻炼。此外,教师还要不断提高对已有资源的整合能力,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创造性地策划、再加工。

2.有利于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9

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一项促进西部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缩短地区教育差距的惠民工程。我校自2004年11月成为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项目学校以来,切实开展远程教育培训与使用活动,开阔师生视野、更新育人观念、优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一、学习远教资源,更新教学观念

我校语文教师能根据学科特点,充分利用远教资源进行备课和上课,把学科教学、课改精神与远教资源有机整合,结合“课堂实录”、“课堂点评”等内容学习先进理念,转变教育观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以师为主导,以生为主体,以练为主线,以疑为主轴”的“四主方针”,努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优化我校的语文教学。

二、利用远教资源,加强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我校是一所西部偏远的农村小学,学生的养成教育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如查询资料、预习课文、专心听课、认真笔记、规范书写、合作学习等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极大地制约了我校语文教学的时效性。自实施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来,我校开展了一个校级课题“运用远教资源,加强养成教育”,语文教师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里提供的“课堂实录”,让学生在观摩与学习中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习惯与方法,规范学生的学习与言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与熏陶,在自我学习与反思中不断规范自己,努力改进学习方法,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终生发展保驾护航。

三、优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远程教育资源在“教学资源”栏目中提供了“课堂实录”、“教案实例”、“媒体展示”等丰富的资源,使我们的老师能够从“黑板+教科书+粉笔+教鞭”和“师教生学、师讲生记”等传统教学模式走出来,把远教资源与语文学科教育进行有机整合。同时远教资源将声音、图像、动画、视频与文字等多种信息融为一体,具有双向互动功能,极大地满足学生的多种感官的需求,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中乐,在乐中学,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在教学《琥珀》一课时,学生对化石的感性认识不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对琥珀化石的形成过程只停留在语言文字之中。利用远教资源展示形形的、令人称奇的化石图片和琥珀化石形成过程的flash动画,给学生以形象、直观、动态的享受,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受到刺激,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难点,收到了事半功倍的良效。

四、综合运用远教资源,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远程教育资源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情并茂、动静结合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多种感官接受刺激,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篇10

1微课资源与生活相连

教师使用微课进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要注意选择与小学生生活关系密切的教学资源,使小学生了解微课资源,进而利用微课资源进行学习,提高自身的作文水平。小学生的写作主要是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将其转化为写作内容,而小学生生活经验较少,接触的事情不多,需要教师增加小学生对生活的体会和感受,改变小学生写作中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状态。教师可以选择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材料作为微课的资源,将其整理成微课视频供小学生学习。例如:小学生参加敬老爱幼活动,教师录制活动内容,在活动结束之后整理视频资料,将自身的意见与微课资源融合,对小学生展开教育。小学生根据微课内容总结自身的社会实践经验,并将其转化为文字,成为作文。只有丰富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才能写出更好的作文。由此可见,生活资源对小学生写作的重要性[1]。因此,教师在选择微课资源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小学生的生活现象,以此为基础拓宽小学生的?野,加深小学生对生活的体会和感受,从而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能力。

2微课资源中情境具有真实性

小学语文教师选择的作文微课教学资源情境应具有真实性。不切实际的微课资源不仅不能为作文教学带来方便,甚至会影响教学,导致小学生在写作时同样出现不切实际的现象,粗糙烂制,阻碍提升小学生的作文水平。小学生对生活中的很多现象观察不够仔细,不能准确的了解或是描述生活中的现象,教师要避免微课资源对小学生造成误导,故而,微课资源中的情境需要具有真实性,有利于增强小学生对生活现象的了解,写出高质量的作文。如:在描述季节景色时,教师要结合各地不同的气候环境,选择适合小学生的季节变换微课资源,并在微课中说明选择的地区气候特点,季节变化特点。而小学生则根据教师的指导,微课资源中的信息以及自身对季节的了解,准确的描述季节景色,且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身的感受[2]。此外,教师选择的季节景色资源要使小学生有身处其中的感受,强化学生的体验,丰富小学生的情感,以情感变化激发小学生的作文能力,进而提升小学生的作文水平。

3与教材教学内容结合

任何教学都需要以教材为依托,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同样如此,教师要掌握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并能够灵活使用教材内容,从而结合教材知识选择合适的微课资源。在小学生的作文中,除生活经验之外,素材的另外一个重要来源是语文教材。教材是经过多个经验丰富、对小学生的习惯和能力有深入了解的教师编写,且经过权威机构认证、许可方得到出版并运用在小学教学中的书籍,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知识选择微课资源,作为小学生作为的教学材料。例如:学习《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时,教师选择的视频应使小学生了解爬山虎的属性、生长习性等,正确认识爬山虎。在对爬山虎的初步了解下学习课文内容,加强小学生对课的理解,此时,再根据小学生对爬山虎的认识写作文,写出该文的读后感。小学生的作文中会涉及很多课文和微课资源中的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改写,从而形成自己的作文,在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同时,加深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感知力,从而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水平。运用微课资源进行作文教学,并不是完全脱离教材,恰恰相反,需要教师对教材有深刻的认识,进而合理利用教材选择微课资源,使其成为作文教学的有效素材[3]。

4运用学生活动制作微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