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新模式模板(10篇)

时间:2023-08-02 16:17:2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健康教育新模式,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健康教育新模式

篇1

随着外科手术和麻醉技术的改进、观念的更新及药物应用,对围手术期患者的生理应激干预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许多研究表明,靠这些方法并不能完全解决围手术期患者的应激反应,尤其是患者的心理应激。有鉴于此[1-3],对围手术期患者的心理应激干预方法的研究已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重视。焦虑是术前患者心理应激反应最典型的表现,焦虑是由紧张、忧虑、担心、恐惧等复杂的情绪综合交织而成的反应,据报道发生率为23.33%~88.64%[4],而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焦虑程度不同,术前1 d的焦虑值最高[5],对于即将进行的手术可能会造成伤害和危险以及意外,而发生术后并发症和术后不良反应。因此,对患者术前焦虑实施有效干预是医务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我科于2014年2月~2015年2月对焦虑程度高的患者进行音乐减压放松及足浴的同时进行健康教育,探讨对手术前一天焦虑患者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4年2月起入住我院妇科的手术患者,在入院时进行焦虑自评量表测定,筛选出有焦虑的患者(根据焦虑自评量表,得分>50分为焦虑患者),然后抽取37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87例,两组患者年龄、病种、手术方式、常规护理技术等均无显著差异。

1.2方法

1.2.1干预方法 本研究采用对照方法,对在音乐减压放松下足疗培训对妇科手术患者术前一天焦虑情绪影响进行观察研究。两组均进行常规术前一天健康教育,内容包括手术及麻醉方式,术前准备的配合,术前饮食的选择,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时做好心理护理,针对性的做好健康教育。

干预组在此基础上施妇科健康教育新模式,即实施音乐背景下足疗培训。音乐治疗是系统的应用音乐特性对人体的影响,协助个人在疾病治疗过程中达到生理、心理和情绪的整合,音乐精神减压放松在我科音乐治疗学习背景的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从患者对音乐的了解中选择适合患者康复的音乐,以达到音乐治疗的目的。足疗培训: 足部是血液循环的最差部位。通过温水的刺激,能够促进患者足部的血液循环,使足部血管扩张,加之按摩的刺激,可改善患者足部经络的传导,使肌肉放松,对消除疲惫和紧张感具有很好的效果。干预组在温馨舒适的房间,备好温开水随时饮用,让患者双脚浸泡在水温40℃左右的水桶中30 min,指导患者按摩的足部反射区(子宫、卵巢、输卵管、、生殖腺、失眠点),顺序为先左后右。足部按摩顺序:排泄反射区足底足内侧足外侧足背排泄反射区。

1.2.2 评价方法

1.2.2.1评价工具 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该量表由Zung编制,用于评估有焦虑症状个体的主观感受,作为衡量焦虑状态的轻重程度及其在治疗中的变化的依据。量表共20个项目,采用4级评分法,主要评定症状出现的频度,总分越高焦虑程度越高。我国对量表进行了修订,按照中国常模结果,SAS标准分为50分,其中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为重度焦虑。比较术前1 d实验组和对照组经健康教育后患者的焦虑程度。最后分析总结该研究的价值所在。

1.3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比较,进行χ2检验,P

2 结果

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地减轻患者的焦虑情绪,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术后身心的康复,不但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同时对提升护士的专业素养和工作效率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见表1。

3 讨论

3.1目前没有类似综合护理的相关文献报导,有关文献只是单一的采取某一种方法对术前焦虑进行干预,本实验将妇科健康教育新模式在妇科围手术期患者的应激反应方面的研究,减少了患者的焦虑情绪,从而更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术后身心的康复,提高了患者护理满意度。

3.2通过从患者对音乐的了解,选择适合患者康复的音乐来进行音乐治疗,直接体现出患者的主观选择,让患者可以参与进来,对减轻心理压力,焦虑情绪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结合足疗培训再加上和与常规术前健康教育相结合,可以让患者在轻松的环境下了解自身手术及麻醉的方式、术前饮食、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术后身心的康复,不但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同时对提升护士的专业素养和工作效率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裴远宾,王小华,马君志.围麻醉期音乐疗法对患者麻醉效果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3,9(04):41-42.

[2]马英,何德礼,景璐石,等.音乐干预信息支持系统对术前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4,8(06):1024-1025.

篇2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优势,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以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心理素质。利用网络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特点: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丰富了教学的资源,更加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总之,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等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是健康心理形成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影响:

1、积极影响

网络技术的出现,突破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所面临的困境,大大提升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心理健康的教学不一定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其场所也不一定只能在课堂上进行,学生可以借助于网络丰富的资源自主学习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网络世界中或者给予其他人一定的帮助,或者去求助于他人,以和同学和老师互动的形式,从而来促进自身的心理健康。由此可见,网络环境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传统教育模式所不具备的优势,大大提升了教学的效率,这是在新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内容下必须采用的教学模式,以有效地补充传统心理健康教学的不足,通过扩大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方法,充分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积极性,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心理知识,具有强大的预防功能。

2、消极影响

网络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使其面临着各项挑战,继而对造成一些不利的影响。网络在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源的同时,也使得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一些不良信息,最终反而加重其心理问题。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对于一些自制能力不强的学生来讲,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不良影响。同时,网络也给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带来了一定的教育难度。当学生能够自主获取更多信息的同时,这便降低了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程度。另外,对于一部分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来讲,他们本身还不能够熟练地运用网络技术,无法通过网络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这就使得教学成效大打折扣。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探讨

1、扩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程度

大学生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将学生培养成综合型的素质人才,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一样,不仅仅需要针对具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还需要对未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加以预防,尽可能地让所有的学生全面地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将心理亚健康或不健康的状态扼杀在摇篮里。对此,各个高校可以为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和选修课程,在充分了解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为学生开展相关的专题报告以及讲座,利用校园网络媒体的途径,来对心理健康加以有效地宣传,从而在整个校园里构建起心理健康教育的气氛。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课堂教学的缺陷,在整体上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不仅包括课内,更应该包括课外;不仅包括课堂,还应该充分利用网络,以完整的心理健康教学体系提高教学的效率。

2、加强培训和指导,形成一支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环节中的主导者,为了适应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氛围,强化将网络技术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促进大学生在最大程度上的心理健康状态,这时候就需要自身以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来丰富自己,充分地了解网络技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提高熟练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从而提升教学的专业程度,并且以感染力较强的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兴趣。要想形成一支专业型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需要充分地把握好高校辅导员这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因此,高校需要加强定期对辅导员进行培训和指导,构建起完善的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育体系,以丰富他们的理论知识,增强他们的教学能力,发挥巨大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

3、加强网上心理健康教育,创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用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在医院进行护理治疗的90例妇科宫腔镜术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并依据护理干预措施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共44例,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健康教育新模式,共46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年龄在28-46岁的范围,平均年龄为(45.26±1.24)岁;观察组患者年龄在28-47岁的范围,平均年龄为(45.36±1.14)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方面的基本资料进行组间比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给予患者安慰、营养补给、基本健康知识宣教、病情监护等。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健康教育新模式,措施为[2]:①引导患者完成相关入院手续,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告知患者心理状况对患者的影响,对患者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宣教,提升患者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配合护理人员对负面情绪进行疏解处理。②为患者讲解疾病和护理措施的相关知识,提高患者对于疾病和护理干预的认知程度,在给予患者实施的过程中,提升患者的主动配合度。③为患者讲解环境护理、饮食护理、用药护理对于患者治疗重要性,提升患者的自控力,完善患者的优质的环境护理,合理、科学的饮食护理和用药护理。

1.3 指标观察

观察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情况。护理效果判定标准:①优:通过临床护理,检测到患者的各项身体症状和体征相比于护理前,产生了明显好转或全部消失,护理后的各项指标相比于护理前明显恢复或正常;②良:通过临床护理,检测到患者的各项身体症状和体征相比于护理前,产生了好转,护理后的各项指标相比于护理前有所恢复;③差:护理后的症状和体征相比于护理前,数据无变化或恶化,护理后的各项指标相比于护理前,数据无变化或恶化。优良率为优与良之和的百分比。

1.4 统计分析

将相关的研究数据录入excel表格之中,用SPSS17.0件对此次研究得到的相关数据实施统计分析,用(±s)来对此次研究中得到的相关数据计量资料进行表明,用对此次研究中得到的相关数据计数资料进行检验,P值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情况

观察组患者优良率为93.48%相比于对照组的81.82%,观察组明显更高,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妇科疾病对女性患者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疾病的严重程度与影响程度密切相关,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宫腔镜在妇科疾病的应用越来越广,妇科疾病患者在使用宫腔镜术治疗后,如何提升应用效果成为了新的课题,健康教育新模式的应用能够有效改善妇科宫腔镜术后临床护理的应用效果[4]。

本文中,通过对比常规护理对妇科宫腔镜术后临床护理的应用效果于健康教育新模式在改善妇科宫腔镜术后临床护理的应用效果,从结果上发现,健康教育新模式在改善妇科宫腔镜术后临床护理的应用效果更好,在改善妇科宫腔镜术后临床护理的应用效果中健康教育新模式的应用价值更高,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对于疾病和护理干预知识的认知度,充分的了解疾病对于患者的危害性和干预措施的必要性,提升患者的依从性,最终达到提升治愈率的目的[5]。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优良率为93.48%相比于对照组的81.82%,观察组明显更高,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健康教育新模式在改善妇科宫腔镜术后临床护理的应用效果非常显著,能够有效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提高患者对于疾病的认知度,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曹艳华.临床护理路径在妇科宫腔镜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6,32(s1):57-58.

[2] 王兴琼.延续护理模式在宫腔镜术治疗不孕症合并宫腔黏连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24):196-198.

篇4

目前,我国的信息技术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以互联网、云计算以及大数据等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得到了一定的创新和突破,不仅仅推进了产业的升级,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大学生心理状态受到网络的影响也在不断增加,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影响着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下面本文就从互联网+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的积极影响以及消极影响出发, 对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的构建方法和策略进行探讨和分析。

1 互联网+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的积极影响

1.1 拓宽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局限于固定的空间中,其实现的主要途径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讲座或者是到心理咨询室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咨询,这样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过于的单一,无法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要。而在互联网+的环境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摆脱了空间的限制,扩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教师可以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向学生传播心理知识,帮助学生树立一个健康和正能量的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在多种途径中获取相关知识。

1.2 满足了教学相关信息的需要

在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大多数教育知识的来源均是书籍或者是对教师讲授内容的理解,大学生在想获取特定的心理知识是相对较为困难的,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知?R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而在互联网+的环境下,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去查询自己所要了解的特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和信息,将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展示在学生面前,并实现一个有效的整合,在极大的范围内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内容,满足了教学过程中对更多信息的需要[1]。

1.3 有利于掌握学生的心理动向

在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上对心理健康存在着一定的偏见,很多大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并不愿意与身边的同学分享,更不愿意与心理老师进行沟通和交流,导致教师不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向。而在互联网+的环境下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的虚拟性、开放性以及匿名性,在大学生倾诉和发泄自己内心真实想法的相关网站或者是空间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掌握,并及时给予正确的疏解,避免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促进学生的更好发展。

2 互联网+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的消极影响

2.1 影响了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在互联网+环境下各种信息和资源均涌现在大学生的面前,给人们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源,这在一定的程度上给大学生造成了思想和心理上的迷茫,很多大学生并不能在丰富和繁杂的信息资源中正确找到有利于自己发展的信息。同时网络具有一定的匿名性,大学生可以隐匿自己的性别、年龄、种族以及社会地位,大学生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可以将自己塑造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导致大学生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影响着法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2.2 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相关任务

互联网+为大学生营造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在互联网的世界中学生可以放肆的发泄自我,面对各种外来的新文化,而学生在面对良莠不齐的网络文化时并不具备良好的选择能力,因此容易受到网络环境的负面影响。因此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就需要肩负更加繁重的教育任务,不仅仅需要让学生掌握教学的相关内容,同时也需要帮助学生正确的面对网络文化,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2.3 影响着教学方法和模式的实施

互联网+丰富网络的信息资源,大学生的选择性再一次加强,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大学生自主的选择优质的网络心理课程,让学生在丰富的网络信息和复杂的网络环境下保持良好的心态。同时互联网+环境下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有效教学的需要,因此教师就应该创新教学方法和模式,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和束缚,更好地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避免不良的网络资源对大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

3 构建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3.1 构建了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各个高校应该建立一个良好的网络监督机制,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信息氛围,同时高校也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学生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该设置一些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学生有选择性地进行理解和掌握,同时教师也应该将网络上一些具有先进代表意义的资源进行整合,剔除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信息和资源,让学生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中更好地学习。

例如,教师在对“大学生情绪与调节”这一教学内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就可以充分运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对情绪对大学生学习、健康以及生活、他人、人生发展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让大学生指导如何正确地进行情绪的自我调节,之后让学生进行相关网课的选择,让学生更加有针对性地去选择自己所需要的网络课程,更加深入地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学习,并丰富其对相关知识的掌握。

3.2 将网络与现实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融合

在互联网+环境下,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同时也具有现实心理健康教育所无法比拟的优点。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传统的现实心理健康教育的交流更加深入,教育也具有一定的持续和连贯性,教师可以及时地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掌握,并结合教学内容给予循序渐进的针对性指导。因此在互联网+环境下大学心理健康教师应该将网络与现实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效的融合,在充分展示网络教学优势的前提下实现现实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中更好地与教师沟通和交流,掌握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

例如,教师在对“气质”这一教学内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就应该将网络与现实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的融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应该运用显示的课堂教学让学生掌握气质的相关定义、分类以及气质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之后通过网络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属于的气质类型,并在网络上找到相关的资料,使学生掌握气质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3.3 ??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评估机制

在互联网+的环境下,高效应该为大学生营造和创建心理健康状态的评估机制,以保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首先高校应该组织具有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经验的教师组成一个研究团队,以互联网+的行动计划为基础,紧密结合互联网加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并建立一个可以有效评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机制,通过大学生一系列的表现以及言行举止对大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准确的评估,以便及时的发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给予正确的引导。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4-0036-02

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8%左右。这一年龄段人群被当作是最健康的人群,但事实上目前他们正面临着性教育疾病、艾滋病病毒感染和非意愿妊娠的威胁。大学性教育刻不容缓。但是,大学生由于不能得到专业系统的性教育,真正意义上的探究性教育缺失,使大学生在遇到性问题时通常不能以正确态度和方式去应对,[1]而且受师资、场地、经费等限制,青春健康教育很难普及到高校每一位学生。本文希望通过对在校高职生青春健康教育现状的调研访谈,提示高职院校通过“同伴教育”的课堂新教学模式来解决全面铺开教学的难度,有很大的意义。

一、青春健康教育以“同伴”教育的模式开展

“青春健康教育”指帮助青年学生认识自身、性、避孕和预防性传播疾病以及为未来生活做好准备等知识、观念、态度及技能获取的一种性教育课程。“同伴教育”是具有相同背景、共同经历,或有共同语言的人们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和行为技能,实现预期教育目标的教育形式和过程。引入“同伴教育”后的青春健康教育以“同伴教学”的方式来实现教学目标,是一种独有的“学生自主教育模式”。一般原则是从大二、大三的学生中选拔出一批学生,经过培训成为主持人(师资)后,以小老师的方式,给大一新生上课。方法主要以学生主持、讲解,情景模拟、感受体验、分组讨论为主线,结合技能练习和知识小结。教学内容的展现以项目化课程运作的模式出现,每一个知识单元都是一个项目运作的过程,项目内容包括预防意外怀孕、性病与艾滋病预防、远离等多个单元。

二、“同伴教学”模式的青春健康教育调研现状

1.研究工具。本研究采用自编的《高职生“青春同伴健康教育”问卷调查》进行调查。同时,通过对宁波高职院校进行实地采访了解;亲身实践参与课堂讨论和教学,和学生一起感受教学经历。

2.研究内容。问卷由三部分组成:(1)高职生对青春健康教育课程走入课堂的态度;(2)青春健康教育在高职院校当前的实施难度;(3)同伴教学模式优势及瓶颈。

3.调查情况。2012年4月—5月,随机抽取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10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男生450人,女生550人,回收问卷963份,回收率96.3%,其中有效问卷950份,有效率95%。

三、调查结果分析

1.高职生期待青春健康教育走入高职课堂。宁波没有高校通过必修课的方式来进行性教育;大多数学校通过选修课、讲座、心理团队辅导等方式进行。有82%的学生选择有必要在高校开设性教育课堂;80%以上的学生认为普及性教育的最佳途径是“同伴教育”。调研表明:高职生对高校实施性教育并普及性教育有很高期待。而当前宁波各高校性教育力度弱,这之间的反差需要学校部门共同努力,来符合和满足学生的期待。

2.同伴教育教学模式广受同学们喜欢。有67%的学生认为同伴之间相互交流沟通性相关方面的知识最有效,最不会有心理负担;69.6%的学生喜欢同伴小老师的授课模式;62.3%的学生认为非常喜欢和喜欢上青春同伴健康教育课;32.5%的学生在别人的邀请下,愿意继续深造变成同伴教育的小老师;68.2%的学生回答能特别积极和积极地与小老师互动,参与课程项目。调研表明:同伴教育教学模式广受同学欢迎,有部分同学有自信并愿意担任小老师角色,学生课堂表现好,参与度高。

3.同伴教育优势明显,学生收获颇丰。在访谈中,有很多学生认为同伴教育使他们结交了好多同伴朋友;学到了很多以前不懂和不敢去涉猎的内容;提升了对性方面知识的科学认识。同伴教育用最节约成本的方式把性教育普及到了每一位学生。

4.当前同伴健康教育需要突破的瓶颈。以学生为主导的同伴教育教师引导少,条件和场地有限,男女生无法分开授课;几乎82.3%的学生认为课后很少与“小老师”保持联系并咨询课堂未听懂的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在持续性和质量保障上遇到了瓶颈。

四、对策与建议

普及和推广以同伴教学为主导的青春健康教育,是有效的教学模式,是学生所期待的教学模式,也是最节约成本的教学模式。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瓶颈亟待解决。

1.如何保证同伴教育科学而持续化的运作。首先经费上,保证有足够的“小老师”能够持续地接受到系统而科学的培训,否则以学生为主导的项目容易产生断层现象;其次要有项目的主导者和助推者,才能让项目有运作平台和组织保障;第三要有充足的师资,教师作为引导来带领“小老师”团队,对课程的中间过程进行引导和监督,以保证课堂效果;第四要有合理的团队,“小老师”的选拔一定要科学和到位。调查中发现,学生认为小老师在课堂中的表现力在很大程度上能影响其对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所以“小老师”选拔和培训是否到位很关键;第五,要有合理科学的评价机制,课堂结果要进行一定的反馈,以感想,问卷等多种方式来评价课堂质量。

2.同伴教育是否可以完全替代高校性教育。同伴教育是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但要不断巩固提升教学效果。(1)教学模式上:用“PLA参与式学习与行动”代替传统教学模式,能够形成有趣、活泼、形象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不仅使学生“学会”、而且让学生“会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快乐,从而喜欢学习。(2)教学效度上:可以克服代际间的沟通障碍,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可以让学生作为重要主体参与教学学习过程,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的欲望,提升学习的效果并进行有效应用。(3)教学深度上:潘绥铭教授指出:“性教育不应该局限于性知识,而是着重培养人们在性方面的可持续、自主发展的能力,就是帮助人们学习如何生活。”而青春健康教育的项目化运作模式正有效解决了这个问题。青春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就是“为学生的未来生活做准备”,里面不只是知识的学习,更多的渗透了成长、冒险、表达感情与友谊等态度和观念。(4)教学广度上:高校的性教育往往由于经费和师资等问题而无法全面铺开,而同伴教育正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难题。比如同伴教育不需要特殊的场合,只要在教室、操场、宿舍可以完成;教师只是引导工作,可以减少聘请大量专业人员的成本。

总之,基于同伴模式的青春健康教育优势明显,深受广大学生的喜欢。但是很多高校对性教育并不重视,往往忽视教育本身的重要性。有些高校虽然在普及和推广,但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困难和问题。这些都需要主推部门的共同努力,从而来弥补性教育的缺失,满足学生在性教育方面的需求。

参考文献:

篇6

2运用积极心理学建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的途径 

传统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受到消极价值观念的影响,以学生的心理问题为焦点,其教育目标、内容、评价体系、环境体系等存在不平衡性,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开发心理潜能、实现自我价值并未实现。然而积极心理学的出现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注入了新的生机,升华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开拓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路。笔者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运用积极心理学建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2.1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在原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心理问题诊断的重点是学生的负性情绪和认知,如果没有负性情绪如焦虑、恐惧等,就被诊断为是心理健康的,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主要集中是疾病的预防、心理问题的解决和心理障碍的克服等方面。在积极心理学的视野中,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发展性的心理教育,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旨在优化心理素质、提升心理机能、塑造健全人格、促进整体素质的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面向全体大学生,注重大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和潜能的开发,强调关注对大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成长的内在积极动机、积极的自我概念、积极的人际关系和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每一个学生都有自我成长的内在动力和潜力,教育的目标就是激发学生内在的激情,促使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培养他们应对问题时成熟的防御机制和积极的思维方式。 

2.2树立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 

固有的以问题为中心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消极观念制约了大学生积极、正向发展,削弱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而积极心理学的出现引领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从消极、被动、补救转向积极、主动和发展,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在积极心理学的基础上进行以价值观、学生观、预防观等为主要内容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的转。首先从价值观上来说,因为具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毕竟是少数,而大多数学生是健康的,因此,应转变只重视少数学生的消极问题的倾向,进而关注大多数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尤其是积极心理品质的提高。其次从学生观来说,积极心理学主张,人的生命系统是一个开放的、自我决定的系统,具有潜在自我冲突,也有自我完善的内在能力。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挖掘和培养学生自身的积极力量,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和潜能,使学生用自己的优势和美德建立自尊和自信。最后从预防观来说,积极预防观不是针对具体问题,而是间接通过培养人的优秀品质与美德,进而预防心理问题的出现,努力发动学生身上存在的自主潜力和种种能力实现问题的消解和积极力量的升华。 

2.3确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内容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相结合,拓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以培养积极情感体验和塑造积极人格为主要内容,营造促使大学生积极本性发展的环境。从这一点出发,建议从积极的教师、积极的情绪体验和积极的环境体系三个方面确立心理健康教育的心内容。 

首先,构建高校教师的积极力量。我们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教多,却忽视了教师的心理健康,近来的研究表明,我国的教师具有明显的职业枯竭现象,主要表现为情绪倦怠、非人性化和成就感降低等方面。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前提和保障,应将积极心理学因素注入(下转第10页)(上接第7页)到教师的心理健康中,让每一位教师体验到主观幸福感、工作快乐感,提高自信、自尊水平,使其充满乐观、求知激情和创造力,从而使全体教师拥有用自身的美德和优势去感受生活的能力,积极工作,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关注和教育。 

其次,培养大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情绪体验是多种多样的,但其中最复杂、最综合也是最核心的当属主观幸福感体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育人方式,应该教导大学生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追求幸福。第一,在心理和生理上关心学生,可以引导大学生正视自己的缺点,接纳自己、相信自己;第二,引导大学生在面对焦虑、压抑、愤怒时尽量避免相关的负性情绪,把注意力集中到积极、乐观的情绪中,并让其活跃起来;第三,引导大学生积极地改善社会关系,鼓励他们积极增加社会交往,积极与他人进行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同时努力获得良好的社会支持,例如通过友谊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愉悦感;第四,引导大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解压方式,如通过看书、听音乐、旅游等休闲活动来放松心情;第五,根据身心一体的观点,应鼓励大学生适度加强体育锻炼,维持良好的身体素质,从而增进幸福指数。 

篇7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性

1.1适应高等教育的要求

当代高校讲究德育为先,而后育人,追求学生个体知识、素质两者高度结合。大学生多处于二十岁左右的年龄,虽然价值观大多已经成型,但是仍然会受到其他因素影响,依旧是人生观的重要养成时期,培养能力、人格、知识、道德四者合一的当代学生也是当代高校的教育理念之一。在大学生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优化培养学生的三观是当代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之一,培养身心健康的优秀大学生不但能够帮助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也能够帮助学校树立良好的形象,并且深度体现了现代大学教育的优越性。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现代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但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当代高校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表现之一。思想变革引起社会变革,对于学生个体来说同样适用,学生的思想变革很有可能会引起学生个体的奋发图强或者日渐颓废,当代学生的生理活动、行为活动必须以一定的心理活动为基础,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学生本人很难适应多样化的大学生活以及钻研度加深的大学学业知识,因此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学生掌握大学相关学术知识的基础之一,由此可见对于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1.2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

现代社会不断产生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其根本原因便是许多人在价值观形成初期遭受了重大变故或者遭遇强烈刺激,形成了偏激的价值取向。与之相关,大学生在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只有具备了正确的心理价值观念,才能对于现实拥有一个客观、合理的评价,才能拥有更加强大的心理素质。对于学生个体来说,高校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心理价值取向,可以帮助其更好适应现代社会,减少与他人、社会的矛盾,而与此相对,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年少的年龄阶段,他们拥有强烈的个体意识,崇尚个人合法权利的保护,这既是大学生闪光的一面,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大学生非常强的叛逆心理,导致其偏激的情绪活动以及冲动的性格特点。因此,对于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可以满足大学生个体身心结合的和谐发展,另一方面能够满足大学生与社会之间和谐发展,使得大学生更加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还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加强对自我认知的训练,对自身有一个客观合理的判断,帮助大学生进行合理的人生道路的规划,以帮助学生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

1.3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当今大多数学生对于自己的人生之路并没有形成具体明确的规划,也就是说,许多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迷茫之际,对于自己的人生规划是模糊的。与此相应,现代经济社会出现大量失业现象,分为两种情况失业:一则是大量工作无人做;二则是很多人无工作可做,这个问题出现的原因之一便是多数人并未对自己形成正确的价值评判。大量的失业又容易导致各种社会问题的出现,比如财产纠纷、生活问题甚至犯罪。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其在提升心理素质的同时,促进自我认知的形成,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以后的创业、就业形成正确的认识,减少失业的同时减少了社会问题的发生,进一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而社会经济发展又会促进教育事业的进步,两者形成良性循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2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2.1教学模式单一

基于传统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当今多数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是开办相关讲座,并且强制学生去听此类讲座,心理教育模式过于单一,并未普及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或是寄托于心理咨询机构或者学生自行组织的心理社团活动,并未有专业的人员或者课程对学生展开相关教育。多数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日常教学割裂开来,导致学生单方面学习心理知识或者单方面学习学术知识的局面,形成了常见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孤立形式,学校并没有将心理教育纳入大学生日常教育之中,并未对其进行相关的全局规划,导致学生教育仅有形式而未达到实质效果。

2.2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封闭

大多数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之时,仅仅将心理教育理解为学校教育,而未注意到学生终究是要走向社会的,忽略了学校心理教育与社会教育接轨的重要性,导致许多学生空学诸多心理理论,但是实际心理承受能力偏低的现状。多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以课堂或者讲座的形式开展,并没有注意到学生日常生活才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重要的课堂,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脱离学生实际,导致学生在知识上高谈阔论,而在实际处理中手忙脚乱。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注意到学生班级人际关系以及宿舍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因而导致学生对于周围人际关系的漠视,使得心理健康教育事倍功半。

2.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

对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来说,新的模式耗费精力多,学校支出大,耗费资源远远多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因此,多数学校挂羊头卖狗肉,表面上实行了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而本质上还是处于老旧的模式之下,依旧存在封闭化的教育模式、单一化的教育途径等问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多数高校拥有心理健康普查以及学生个人的心理档案,为学生开展相应心理课堂以及心理讲座,最后对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开设心理辅导咨询,但是实际上,这种教育模式依旧是传统的事后处理和事后控制而非现代心理教育理念所推行的事先预防。因此,多数学校看似实行了现代化的心理教育课堂,但是实际上并未改变,并且这一形式化的心理教育模式存在的严重问题之一便是缺乏科学的理论作为行动指导。

2.4教育内容枯燥,学生参与度低

不管是小学还是中学乃至到了大学,目前国内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大多数时候处于被动参与教学活动,失去了对于所学习内容的积极性和热情,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来说亦是如此,学校强制开展讲座活动,学生被迫参与讲座而内心则对学校的相关活动进行抗拒。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陈旧,讲授知识枯燥无味,学生不愿学,也导致讲师失去了教学兴趣,因此讲师愈发不愿教授,学生不愿学习,形成恶性循环。

3心理健康教育原则以及相关途径

3.1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坚持的原则

3.1.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日常实际生活相结合,高校只有将心理健康教学理论与学生实际相结合,才能探索出适应本校学生的教育模式,也才能适应学生的个人情况,从而在不断的结合中形成独具自身特色的新教育模式。高校在开展相关课程时,应该注意学生的社会实践参与程度,相关教育工作人员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或者结合相关社会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与掌握能力。

3.1.2以学生为主的原则

鉴于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高校必须改变当前的教育方式,追求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一切工作从学生出发,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与学习积极性。

3.1.3个体化原则

不同学生所经历的人生阶段不同,其人生经验以及知识系统结构也不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应该在普遍开展工作的基础上,密切关注每个学生的不同点,对不同学生实施不同的差异化教育。学校在对每个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应该根据学生不同情况充分考虑教育时机、教育地点、教育方法,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得到公平的心理健康教育。

3.1.4阶段化原则

学生在进入大学的不同阶段时的心理活动是不同的,比如刚入学校的大一新生充满好奇,大三学长相对迷茫,大四毕业生具有模糊但基本正确的人生规划。因此,学校要根据学生不同阶段开展不同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

3.2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3.2.1创造适合心理教育环境的环境

磨刀不误砍柴工,要进行新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创造新的适合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学习的环境。校园环境是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主要阵地,环境创造要注意符合学生整体的价值取向以及学生综合意见。

3.2.2加强相关人员培育

学校应该打造一支强大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确保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的顺利实施。学校可以通过与社会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合作,提升自身心理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提升学校整体的师资力量。

3.2.3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篇8

在中学,对一个大型群体同一时间共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种教育形式的需求客观存在,因此,为了探索一种更有效的教育模式,我校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创意、构思并实践了“自我探索乐园”这一主题教育活动。

二、“自我探索乐园”的创意构思

1.乐园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的创意来源

乐园活动最初创意来自于香港迪斯尼乐园,迪斯尼乐园通过一些趣味的迪斯尼主题游乐活动,不知不觉中将迪斯尼的文化传递给游园的人,这给了我们启发:也许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也可以通过这样一种趣味乐园的形式来开展,既能保证人数承载能力,又能保证教育效果,“润物细无声”。

2.教育内容确定为“自我探索”的原因及自我探索乐园活动架构

要实践这一新模式,首先需要确定乐园的主题,我们将主题聚焦于“自我探索”。所谓自我探索,核心就是认识自我。学生从小到大所受的教育中,认识外部世界(环境、社会)的教育内容居多,而认识内部世界(自我)的教育内容相对较少,而对于开始摆脱自我中心、理性思考人生、思考自我发展方向的高中学生而言,自我探索的主题教育显得更为迫切。

为了培养学生自我探索的意识,使他们具备一定的自我探索的能力,我们构想了以下乐园活动(见第35页表格)。

设计这些活动的内在教育逻辑:自我探索,首先要了解生理的自我、了解脑科学知识,为此活动设计了主题为“Unbelievable”的脑科学知识讲坛;其次,要了解现实的自我,了解自己的个性心理品质及能力,高中阶段学生的发展对能力的要求是全方面的,我们主要选择了对高中学习和生活适应起关键作用的信任力、团队合作以及毅力三方面心理能力进行自我探索教育,设计了“迈尔斯—布里格斯”迷宫、“不倒”圆环活动、“荆棘岛”任务、毅力大擂台拓展训练;最后,澄清自我的价值观及人生的发展方向,设计了题为“未来”和“特质”的拍卖会、“Psychology”讲坛、“探索之旅”影院、梦想树展板以及梦幻之旅的催眠游戏。

另外,除了采用以上行为分析、自我陈述分析技术这类非正式的自我评估工具促进学生自我探索外,还同时引入心理测验这类正式评估工具引导学生自我探索,以丰富自我探索的活动形式。

三、自我探索乐园实践中的审美化改造技法

所谓审美化改造,就是将德育活动进行美的改造,使德育变成一道美丽的风景,让德育的受众在“赏析”这道风景的过程中自主、自然地建构自己的德育品质。研究发现,审美化改造是提升德育效果的有效途径,因此,为了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探索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将这种模式进行审美化改造就成为必然。

自我探索乐园,首先要体现“乐”,要让学生有兴趣来参与,并在参与过程中保持兴趣,这是审美化改造的关键点,我们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活动形式、内容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乐园中的12个活动,每一个我们都进行了精心的构思和打磨,以保证其以最好的姿态呈现在学生眼前。

“迈尔斯—布里格斯”迷宫:其实质是迈尔斯—布里格斯心理类型学测验MBTI,通常使用这个测验进行自我探索时,仅仅停留在纸质测验的活动形式上,科学性虽足,美感不够。因此,我们将其进行审美化改造,采用迷宫的呈现形式,让学生亲自去走一走,体验一番,每个路口就是一种测验维度的方向选择,走到出口,自己的心理类型就自然呈现。

“毅力大擂台”活动:将操场的主席台改造成擂台,打擂的方式是学生双手平举,看谁坚持的时间最长。擂台这一形式非常具有挑战性,学生们跃跃欲试。我们在活动过程中将打擂成绩前十名学生的班级和姓名张榜公示,成绩随时更新,这更激发了学生挑战毅力极限的决心。最后,孙迪同学以42分钟的时间荣居榜首,在坚持的过程中,她采用了唱歌转移注意力、自我加油等多种形式鼓励自己,这也为台下观战的学生提供了直接学习的榜样。这一活动形式将如何提升毅力这一教育活动直观化,提升了教育的趣味性。

“未来”和“特质”拍卖会是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拍卖的方式能够直观呈现学生的价值观。但是,教育过程中发现,因为这是一种对未来可能性方面的探索,其效果往往受学生想象能力的限制,因此,为了增加趣味性和真实感,我们模拟拍卖会现场,设置了拍卖师、拍品、筹码和拍卖号牌,并对拍品进行绘画等精心设计,力图能让学生真实感受到每一样拍品的吸引力。

“探索之旅”影院:活动前预先采访学生,录制了“我是谁”“我的墓志铭”等主题的电影小片,在活动过程中放映,为观影学生提供他人如何认识自我的参照。

梦幻之旅催眠游戏活动:我们对场地进行了精心选择,最后选定校园中最具有神秘色彩、学生平时不能随意进入的天文馆作为活动场地。最初的构想是在渺渺星空的天文投影中,学生进入未来的梦幻之旅,增强活动的玄幻效果。

除此之外,讲坛内容设计的趣味性、梦想树活动中树的形象设计以及书写梦想的纸张选择等无一不经过精心的构思、挑选、美化,以促使以美育德的目标达成。

2.创设活动组织过程中的美感

传统德育活动中,为了确保德育主体的参与度,一般都采用硬性要求参加的组织形式。为了充分呈现乐园这种教育模式的主体参与的积极性程度,本次活动对学生是否参与不作硬性要求,而是试图通过各种宣传手段来提升学生的参与度。

活动前,精心拟定每个乐园项目的题目,题目紧扣活动内容,同时直观呈现活动的趣味性(如擂台、影院等),但又不显得过于直白而 无趣,定语加名词的题目拟定格式,使得整个活动内容呈现系列感;精心编写每个项目的说明,采用排比、比喻等多种写作手法凸显活动的吸引力;利用PS工具制作漂亮的成长小报,学生人手一份,提高影响力;制作精美的乐园地图,活动前在校园内张贴,激发学生的期待心理。

活动过程中,每个活动场地内都有精美的活动宣传海报,说明参与方式;对活动的外在形式也加以美化,如擂台、拍卖品设计得更为逼真和形象;设计制作了精美的纪念徽章,作为纪念品奖励给参与项目达到一定数量的学生,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3.专业性保证

开展此次自我探索教育需要组织者具有心理学专业知识背景,只有保证专业性才能确保实效性,而不同的教育内容对专业性的需求不同,因此活动中我们组建了心理专、兼职教师,资深年级组长,班主任,学生会骨干,北师大心理专业本科、研究生的活动实施团队,将专业和经验充分融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篇9

目前国内所有大专院校都开展了心理咨询的工作,对大学生心理疾病进行预防和治疗,但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无论是方向还是工作着眼点,都存在许多不足,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开发其内在潜能,认真做好心理咨询工作,注重提高整体心理健康水平已经成为当展的迫切需要。

一、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

1.困惑心理。由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的信息量多而广,传播快。这使得大学生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解放了思想。但由于他们年龄尚小,对不断发展的新事物缺乏筛选能力,认识事物的盲目性较大。他们不满足于师长的理论灌输和技术传授,不满足于现成的结论和书本上的东西。这种长期形成的自傲心理,一旦和现实发生矛盾冲突,便会造成心理困惑,带来痛苦和失落感。

2.自卑心理。自卑心理是人在心理上的一种自我暗示,是实现理想愿望的心理障碍。大学生的自卑心理往往是由于外形不佳,或学习后进造成的。还有一种不能忽视的是贫困生的自卑心理。贫困生多来自边远的农村和山区,进入繁华的都市后,悬殊的贫富差距,给他们带来了强烈的心灵震颤。这三种类型的学生一旦产生了自卑心理,便会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感觉别人瞧不起自己,自惭行秽。其表现为性格孤独,缺乏自信,情绪低落,不愿参加社会活动及班级活动,严重的还会导致颓废、变态甚至产生畸形心理。

3.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一种不良的心理障碍,表现为心理不能相容、行为举止不合作、嫉妒他人、不能正确对待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从而产生强烈的报复情绪。具有自卑心理的学生,逆反心理表现尤其突出。由于他们得不到他人的肯定,在群体中处于劣势地位,自认为在别人眼中形象已损坏,就自暴自弃,一意孤行,我行我素。逆反心理易造成思想偏激、情绪浮躁、行为过失,甚至会设法攻击他人。

二、建构大专院校心理教育新模式

1.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实践证明,任何一门学科都把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为中心任务,为完成这个任务,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并充分分析利用学科知识中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尤其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授课中,教师要系统地对大学生介绍增进心理健康途径,传播心理调适和消除心理困扰的方法。使学生获得应对和解决生活中各种常见心理疾病的方法,以乐观向上、平和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和学习。

深化教学方式改革主要是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补充,早已被纳入到大专院校德育体系,但两者不能等同,在理论上、内容、工作方式、工作原则和评价体系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侧重于学生心理调适和发展,帮助认识自我,塑造健康人格,发挥潜能,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则主要侧重与学生的思想觉悟,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两者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现在的心理时常出现为恋爱、适应、人际、情感、择业等方面的问题。而对这些问题追根求源,往往又与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是必要的,有意义的。

2.注重和谐校园建设,培养新型人际关系

要加强校园美化建设,将心理健康的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结合起来,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心理环境。第一,做好校园内物质环境的净化、绿化、美化和亮化工作,创造出一个赏心悦目、轻松愉快的校园环境。第二,大力开展丰富多彩和积极向上的科技、文化、艺术、体育、娱乐等活动。第三,加强校风、学风、班风建设。坚持依法治校;规范管理,形成团结、求实、文明、创新的校风和勤思博学、活用的学风;加强班风建设,严明班级纪律。优化人际关系,增强凝聚力,提高荣誉感。第四,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网站,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构筑一个交流与管理的平台。学校可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心理咨询服务,了解学生的真实心态,消除学生的心理隐患。第五,加强宣传舆论阵地建设利用校内宣传栏,广播等各种传播手段,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讨论有关热点问题,在校园内形成“人人关心心理健康,人人爱护心理健康”的良好气氛。

3.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要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实践很强的工作。只有结合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关心大学生的合理需要和实际困难,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取得成效。那种缺乏人情味,只讲大话不办实事的教育工作,会显得苍白无力。解决大学生实际困难是有效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途径。大学生很多心理问题都是由于实际困难得不到解决而产生的。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心不应该在心理问题的咨询和矫正上,而应放在健康心理素质培养和产生心理问题的预防上。

4.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择业就业相结合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仍属于高消费教育,家长花费大量的物力、财力使子女上学,希望子女将来有个稳定工作,解决后顾之忧。学生在校期间努力学习,目的也是为了毕业后能有个施展个人才华的平台。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大学生最实际的根本利益所在。大学生诸多心理问题的产生都与就业有关联,抓住大学生就业问题,就抓住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首先,我们要帮助学生树立适合市场经济需要的思想。心理健康教育是做人的思想工作的总目的,是为了完善大学生思想人格。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最终为市场经济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说,处在市场经济时代的大学生,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陈旧观念必须根除。这些思想体现为对政府、对单位的依赖,只希望和愿意到工作稳定,没有失业风险的国家机关、大企业工作,不愿到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非公有利单位。这种思想与目前我国经济结构比例是格格不入的。

篇10

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主要有讲座、心理活动课、团体辅导、个体咨询等。在实践中发现,虽然这些模式在不同的场合各有其优势,但是在组织一个大型群体(如某一年级全体学生)同时参与某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在活动人数的容纳能力、参与者的参与度调动等方面,以上这些教育模式存在诸多不足,针对大型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待丰富和完善。

在中学,对一个大型群体同一时间共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种教育形式的需求客观存在,因此,为了探索一种更有效的教育模式,我校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创意、构思并实践了“自我探索乐园”这一主题教育活动。

二、“自我探索乐园”的创意构思

1.乐园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的创意来源

乐园活动最初创意来自于香港迪斯尼乐园,迪斯尼乐园通过一些趣味的迪斯尼主题游乐活动,不知不觉中将迪斯尼的文化传递给游园的人,这给了我们启发:也许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也可以通过这样一种趣味乐园的形式来开展,既能保证人数承载能力,又能保证教育效果,“润物细无声”。

2.教育内容确定为“自我探索”的原因及自我探索乐园活动架构

要实践这一新模式,首先需要确定乐园的主题,我们将主题聚焦于“自我探索”。所谓自我探索,核心就是认识自我。学生从小到大所受的教育中,认识外部世界(环境、社会)的教育内容居多,而认识内部世界(自我)的教育内容相对较少,而对于开始摆脱自我中心、理性思考人生、思考自我发展方向的高中学生而言,自我探索的主题教育显得更为迫切。

为了培养学生自我探索的意识,使他们具备一定的自我探索的能力,我们构想了以下乐园活动(见第35页表格)。

设计这些活动的内在教育逻辑:自我探索,首先要了解生理的自我、了解脑科学知识,为此活动设计了主题为“Unbelievable”的脑科学知识讲坛;其次,要了解现实的自我,了解自己的个性心理品质及能力,高中阶段学生的发展对能力的要求是全方面的,我们主要选择了对高中学习和生活适应起关键作用的信任力、团队合作以及毅力三方面心理能力进行自我探索教育,设计了“迈尔斯—布里格斯”迷宫、“不倒”圆环活动、“荆棘岛”任务、毅力大擂台拓展训练;最后,澄清自我的价值观及人生的发展方向,设计了题为“未来”和“特质”的拍卖会、“Psychology”讲坛、“探索之旅”影院、梦想树展板以及梦幻之旅的催眠游戏。

另外,除了采用以上行为分析、自我陈述分析技术这类非正式的自我评估工具促进学生自我探索外,还同时引入心理测验这类正式评估工具引导学生自我探索,以丰富自我探索的活动形式。

三、自我探索乐园实践中的审美化改造技法

所谓审美化改造,就是将德育活动进行美的改造,使德育变成一道美丽的风景,让德育的受众在“赏析”这道风景的过程中自主、自然地建构自己的德育品质。研究发现,审美化改造是提升德育效果的有效途径,因此,为了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探索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将这种模式进行审美化改造就成为必然。

自我探索乐园,首先要体现“乐”,要让学生有兴趣来参与,并在参与过程中保持兴趣,这是审美化改造的关键点,我们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活动形式、内容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乐园中的12个活动,每一个我们都进行了精心的构思和打磨,以保证其以最好的姿态呈现在学生眼前。

“迈尔斯—布里格斯”迷宫:其实质是迈尔斯—布里格斯心理类型学测验MBTI,通常使用这个测验进行自我探索时,仅仅停留在纸质测验的活动形式上,科学性虽足,美感不够。因此,我们将其进行审美化改造,采用迷宫的呈现形式,让学生亲自去走一走,体验一番,每个路口就是一种测验维度的方向选择,走到出口,自己的心理类型就自然呈现。

“毅力大擂台”活动:将操场的主席台改造成擂台,打擂的方式是学生双手平举,看谁坚持的时间最长。擂台这一形式非常具有挑战性,学生们跃跃欲试。我们在活动过程中将打擂成绩前十名学生的班级和姓名张榜公示,成绩随时更新,这更激发了学生挑战毅力极限的决心。最后,孙迪同学以42分钟的时间荣居榜首,在坚持的过程中,她采用了唱歌转移注意力、自我加油等多种形式鼓励自己,这也为台下观战的学生提供了直接学习的榜样。这一活动形式将如何提升毅力这一教育活动直观化,提升了教育的趣味性。

“未来”和“特质”拍卖会是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拍卖的方式能够直观呈现学生的价值观。但是,教育过程中发现,因为这是一种对未来可能性方面的探索,其效果往往受学生想象能力的限制,因此,为了增加趣味性和真实感,我们模拟拍卖会现场,设置了拍卖师、拍品、筹码和拍卖号牌,并对拍品进行绘画等精心设计,力图能让学生真实感受到每一样拍品的吸引力。

“探索之旅”影院:活动前预先采访学生,录制了“我是谁”“我的墓志铭”等主题的电影小片,在活动过程中放映,为观影学生提供他人如何认识自我的参照。

梦幻之旅催眠游戏活动:我们对场地进行了精心选择,最后选定校园中最具有神秘色彩、学生平时不能随意进入的天文馆作为活动场地。最初的构想是在渺渺星空的天文投影中,学生进入未来的梦幻之旅,增强活动的玄幻效果。

除此之外,讲坛内容设计的趣味性、梦想树活动中树的形象设计以及书写梦想的纸张选择等无一不经过精心的构思、挑选、美化,以促使以美育德的目标达成。

2.创设活动组织过程中的美感

传统德育活动中,为了确保德育主体的参与度,一般都采用硬性要求参加的组织形式。为了充分呈现乐园这种教育模式的主体参与的积极性程度,本次活动对学生是否参与不作硬性要求,而是试图通过各种宣传手段来提升学生的参与度。

活动前,精心拟定每个乐园项目的题目,题目紧扣活动内容,同时直观呈现活动的趣味性(如擂台、影院等),但又不显得过于直白而无趣,定语加名词的题目拟定格式,使得整个活动内容呈现系列感;精心编写每个项目的说明,采用排比、比喻等多种写作手法凸显活动的吸引力;利用PS工具制作漂亮的成长小报,学生人手一份,提高影响力;制作精美的乐园地图,活动前在校园内张贴,激发学生的期待心理。

活动过程中,每个活动场地内都有精美的活动宣传海报,说明参与方式;对活动的外在形式也加以美化,如擂台、拍卖品设计得更为逼真和形象;设计制作了精美的纪念徽章,作为纪念品奖励给参与项目达到一定数量的学生,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3.专业性保证

开展此次自我探索教育需要组织者具有心理学专业知识背景,只有保证专业性才能确保实效性,而不同的教育内容对专业性的需求不同,因此活动中我们组建了心理专、兼职教师,资深年级组长,班主任,学生会骨干,北师大心理专业本科、研究生的活动实施团队,将专业和经验充分融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