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2 16:17:2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数字经济企业概念股,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对于中国企业,纳斯达克是紧闭大门,还是仍然敞开怀抱?中国概念股是否还有投资价值?
为此,《投资者报》记者专访了美国纳斯达克亚太区负责人尼尔森?格里戈斯,他一一回答了上述疑问。
《投资者报》:最近有关中国概念股陷入诚信危机的报道,连篇累牍,先后多家公司遭到停牌或者退市。纳斯达克作为中国企业赴美上市重要的交易所,怎么看待目前的情况?
尼尔森・格里戈斯:公司被停牌主要原因是其无法按时出具经过审计的财务数据,停牌后的企业需要按照要求及时提供相关信息,也可以申请进行上诉程序。
《投资者报》:一般退市的标准是什么?
尼尔森・格里戈斯:根据规定,已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公司,必须满足如下两项标准,否则将被摘牌。第一,公司的有形资产净值须在400万美元以上,有75万股流通股,有500万美元的流通股市值,股价不低于1美元,有400户股东和2个做市商;第二,市值超过5000万美元(或者总资产和收入分别达到5000万美元),流通股超过110万,流通股的市值超过1500万美元,股价不低于5美元,有400户股东和4个做市商。
《投资者报》:美国接连出现针对中国概念股的诉讼、退市等事件,是否会影响中国企业去纳斯达克上市的热情?面对此次事件,纳斯达克又出台了什么样的措施?
尼尔森・格里戈斯:中国是纳斯达克最关注的市场之一,也是最重要的海外市场。我们对中国非常有信心。
中国有很多好的公司,具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随着中国企业不断发展,它们正寻求接触全球的投资者。纳斯达克是这些公司在世界舞台上提升企业形象的最佳场所。
纳斯达克是世界最大、上市标准最高、流动性最强的资本市场,可以给上市公司提供无可比拟的平台。而我们做出的承诺就是进行更严格的审查,确保投资者对他们信任,同时它们在上市过程中能够得到我们的支持。
《投资者报》:由于“黑名单”、集体信任危机等原因,中国概念股被严重低估,中国概念股是否还有投资价值?美国投资者是否对中国概念股失去了信心?有不少质疑认为其股价被严重低估,融资无望,每年还要支付高昂的维持费用,不如退市。纳斯达克方面怎样看待这样的质疑?
尼尔森・格里戈斯:资本市场有不同的周期。某些行业或者地区在某些时间可能对于投资者更有吸引力,在其他时间可能吸引力就会降低。对于美国投资者而言,有些公司一些数字不准,对他们的投资热情确实会有影响。
做空机构是市场中长期存在的一环,他们对股票的看法也有对有错。中国拥有很多好的公司,市场情况的扭转只是时间问题。就中国企业的增长潜力和中国显著的经济增长背景而言,长期来看投资者仍会青睐中国公司。
《投资者报》:对于中国欲赴美上市的企业,纳斯达克方面有什么建议来避免遭受这样的打击?
类似中信21世纪与华南城的故事,在2014年将不断发生,全因腾讯与阿里巴巴这两家中国最顶尖的互联网,将它们交锋的战线延伸至香港市场。
实际上,回顾腾讯与阿里巴巴自去年开始的“收购竞赛”,当中一直不缺乏收购香港上市企业的消息。在经历了一轮资本疯狂之后,香港市场如今出现了所谓的“双马概念股”,这些股票之所以称为“双马”,便是取自腾讯与阿里巴巴的“掌门人”马化腾与马云,这些股票的共同特点,便是股票从无人问津到一票难求。
腾讯阿里抢夺O2O先机
自去年开始,市场上便不时传来腾讯亦或是阿里巴巴的收购消息,这两家中国互联网巨头将技术上的“暗斗”,上升到了资本市场上的“明争”。从电子商贸、社交网络、移动游戏、网上金融, “双马”对决一直延续到了马年。
这一场“双马”对决的,便是互联网金融之战。阿里巴巴在去年6月推出了“余额宝”,首次在内地互联网平台上销售基金产品,掀起了一股互联网金融热潮。作为竞争对手,腾讯不甘落后,推出了“理财通”,亦涉足互联网金融业务。另一方面,在去年9月,马云对抗腾讯微信,推出了移动即时通信平台“来往”。双方的竞争因在互联网金融以及移动通信平台上的争锋而进入。
随后,“双马”便在资本市场上挥金如土,有如“军备竞赛”一般的竞相收购资产。这场“军备竞赛”的目的是迅速扩大商业版图,率先建立O2O的商业生态系统,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把握线上线下商业融合的机遇。
香港双马股:野鸡变凤凰
2014年初至今,“双马”已动用了百亿元资金进行频繁的收购。毫无疑问,从账面上看来,如今最为得意的,无非是这些“双马”入股的企业。因为有了“双马”的概念而受到了更多的关注,股价也随即飙升。如今,即便是那些没有希望令“双马”看中的企业,也想尽办法在概念上与“双马”沾边,以便令它们的股价上扬。
“双马”的资本大战延伸到了香港。自今年以来,“双马”便不时在香港市场上入股或者收购一些过去并不被市场过多关注的上市公司。1月份以来,阿里巴巴先后斥资13.3亿港元入主中信21世纪,62.44亿港元控股文化中国传播。腾讯方面,则是以15亿港元入股华南城。
实际上,双方入股本港上市企业的行动,近年来一直在悄然进行。腾讯在2012年便入股了从事软件业务的联梦活力世界(8100.hk),腾讯入股金山软件(3888.hk)的时间则在2011年,目前腾讯持有金山13%的股份。阿里巴巴在去年12月以22亿元入股了海尔电器,投资旗下的物流服务业务“日日顺”。阿里巴巴在2011年还斥资2亿元收购25%的股权的中国擎天软件。
上述这些股票,如今在香港被称做“双马概念股”,在今年首季度疲弱的港股市场上,其令人炫目的升幅,可谓是一道亮丽且特殊的风景线。
股价表现最为疯狂的要数中信21世纪,其股价从阿里巴巴入股前的0.75港元,最高时升至7.5港元,升幅近10倍。华南城的股价从年初的2.17港元,最高时升至4.85港元,升幅有1.23倍。即便是属于较早的腾讯概念股,联梦活力世界的股价升幅今年亦曾达33%。实际上,例如中信21世纪或者联梦活力世界,在过去一直被市场视为“壳公司”,其股价飙升并非有业绩的支撑,纯粹因为“双马”的概念而被市场炒了上去。
双马股存风险
不过,也有业界人士认为,这种纯粹因概念炒作而价格上扬的股票也暗藏危机,特别是在近期全球科网股表现不佳的情况之下,香港的“双马概念股”将面临沽压的风险。
4月初,美国市场上的科网股遭到了投资者的一轮抛售,这股抛售浪潮亦波及到香港市场。香港的科网股在4月7日便经历了一场小股灾,其中,腾讯的股价一度失守所谓的“啡底股”,即500港元大关,低见497港元,尽管最终守住500港元关口,但全日仍急挫4.4%,市值单日蒸发逾438亿元。较3月6日创下的635元收市新高比较,腾讯一个月内累计跌幅21%,市值1个月蒸发近2500亿港元。
A股需要概念
2016年1月7日,新年开市的第四天,也是第二个触发熔断机制的交易日。
前一天,在大洋彼岸的拉斯维加斯拉,一场被科技界视为年度风向标的美国消费电子展CES拉开了序幕。当天,VR在展会上的主角气息就已十分强烈。据悉,Facebook、三星、索尼和HTC的消费版VR头盔将首次同台亮相。7日凌晨,OculusCV1预订量已超过300万台。
这次,和“VR元年”概念一起被释放出来的信息还有——“概念股将迎来爆涨”。
科技媒体都已经开始为股市摇旗呐喊了,A股对概念的饥渴程度可见一斑。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并算不上什么新鲜的事:“整体而言,股市或是靠降息,赚央行的钱;或是靠利润增长,赚公司的钱;还有就是割韭菜,赚散户的钱。这段时间一来没有降息,二来经济差公司也没利润,所以只能用概念了。”
从去年的表现看,对A股而言,VR确实是一个“好用”的概念。
Wind指数数据显示,去年以来,虚拟现实指数累计涨幅167.71%,去年最后两个月交易日累计涨幅也录得58.12%。看来,今年VR在A股掀起的风浪只会更猛。
VR不是一般的概念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A股市场上VR概念股有二十几只,这一数字还在增长当中。焰火工坊CEO娄池在知乎回答中指出,二级市场除了暴风和歌尔声学,基本和VR毫无关系。
若不从技术层面限定,与HTC合作推线下渠道的顺网科技也算与VR有直接的关系。即便如此,VR概念股中与VR真正相关的公司也不到15%。股民难免会担心,VR会不会只是一个被A股玩弄的空壳?毕竟,这两年,被A股玩过的概念也不少。那么,VR会不会也像3D、4K那样,炒作价值用完之后便开始走向衰落呢?
从电科技了解到的情况看,不管是从业者还是投资人,对于VR产业的崛起都充满了信心。灵镜CEO张书宾表示,与3D、4K这些局部技术创新带来的概念不同,VR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未来,它将给很多行业、内容的体验带来质的提升。
大朋VR创始人兼CEO陈朝阳结合今年CES上70多家VR企业参展的盛况,表示这是一个与3D完全不同的产业,爆发只是时间问题。
某资深投资人士态度更为坚决:“VR肯定要成长起来的,这个毋庸置疑。”借用娄池的观点解释,VR的核心价值在于5-10年以后的流量分发权。
在分析人士看来,“VR概念被炒作既是偶然也是必然,偶然的是炒作的时点,必然的是需要炒作。”也就是说,VR不是一个被炒作出来的概念,即便没有炒作,该发生的事情迟早也会发生。
炒作也是好事
用概念拉动二级市场,上市公司无疑是最直接的受益方。说到这里,不得不让人联想到暴风科技,凭借VR概念创造了连续29个涨停板的神话。
有人批评,魔镜过于小儿科,暴风并没有掌握VR的核心科技,300亿市值背后是资本的巨大泡沫。
但是,必须承认,作为与VR关系最为密切的上市公司,暴风的存在,无论是对于创业者还是投资人,都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而股价的提升,对于暴风战略的进一步推行具有促进意义。说白了,没有钱,概念永远只是概念,有了钱,至少还有将“吹过的牛X”变为现实的可能性。
也正是VR概念股的出现,使得VR迅速得到了更为广泛的认知,尤其是在股民中间,这在无形中教育了VR市场和未来消费者。
从VR创业者的角度看,上市公司关注得越多,得到的投资机会也会大。张书宾认为,与2015相比,2016年国内VR产业的投资额会翻几倍上升。
据腾讯游戏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国内29家VR企业融资总额超10亿元人民币。按照张的预期,今年还有几十亿人民币砸向VR,这些钱,又会给VR行业带来什么变化呢?
一级市场时机正好内容或是新一轮投资热点
有投资人预计,通过并购或者是合作的模式,今年会有更多的上市公司切入到VR领域。
这一趋势,已经可以在上市公司的相关动向中有所体现。去年年底,乐视、新东方、腾讯、小米、迅雷等“明星”上市公司接二连三地与VR“发生关系”,足见这块被视为“下一代计算平台”的大蛋糕是有多么诱人。
七鑫易维联合创始人彭凡认为,上市公司的加入将推动VR产业链的快速整合。
和所有其他领域的投资一样,上市公司和创业企业之间的合作若仅停留在资本层面,很难有足够的说服力。以高新兴的投资为例,蚁视CEO覃政告诉电科技,此次合作是在实际考察和前景分析的基础上达成的,双方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契合点,未来会有很多实际业务产生,比如在B端拓展虚拟现实应用。
资本和创业者之间的关系,类似于水草和羊群之间的关系——后者会本能地向前者资源丰富的地方迁徙。此前火爆一时的O2O就是典型的例子。这次,资本的偏爱同样会拉拢一批新的创业者入局。
“竞争加剧,淘汰率也会增加,业务门槛低、不具备核心技术的企业会最先出局。”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VR从业者这样分析。
根据电科技从投资领域了解到的情况看,新一轮资本的注入可能给内容、底层或细分技术、线下渠道等相关创业公司带来更大的机会,VR体验馆也是被看好的模式之一。
这与产业界的观点不谋而合。
作为VR硬件从业者,陈朝阳认为,过去一年VR领域的投资多集中在硬件,行业已经到了需要内容的时候。
彭凡这样分析:“大公司不会在细分领域技术上投入太多资源,这些技术对于VR整体实现来说同样十分重要,比如眼球追踪、动作捕捉、手势识别等。”七鑫易维就是一家专注于眼球追踪技术的创业公司。
在VR内容创作领域,兰亭数字联合创始人庄继顺认为,找准自己的定位,从垂直领域切入的初创型公司会有更大的机会。
相反,硬件产品则很少被投资人所提及。也许,大家还在等待,等待巨头的亮相,来给头盔这出戏开锣、清场。
二级市场成熟尚早个股投资须谨慎行事
“一级市场正处于一个非常好的投资时期”,“VR正处于风险较高的VC阶段”,专业人士给出的投资建议多集中于一级市场。与此相较,投资人对于二级市场的投资建议则要保守很多。
“从概念股的炒作,很明显可以看出A股VR标的缺乏,目前几乎没有纯正的VR上市公司。没有业绩支撑和确切的销量预测,概念是不足以支撑股价的。”
“VR行业基本上全是创业公司,真正进入二级市场还需要一定的时间,现在对二级市场的标的不做个股推荐。”
迪斯尼绝不是概念炒作
虽然国家发改委在公告中表示,迪斯尼项目占地116公顷,但这一面积是不是上海迪士尼乐园的最终面积还很难说。就现代主题乐园发展的一般规律而言,迪斯尼应该会分期进行,而土地供给也不会一步到位。
假设以香港迪斯尼年均入场游客450万人次,上海居民数量为香港的2.5倍,外来旅客是香港的2倍计算,上海迪斯尼项目的潜在游客量应该不低于香港迪斯尼的2.5倍,具体数字有望超过1200万人次。这个数字对比东京迪斯尼(占地201公顷)年均1730万人次的游客量也较为保守。
基于上述预测,若以人均消费500元计算,迪斯尼一年带来的总消费额有望达到60亿元。因此迪斯尼乐园一旦建成,周边地区的旅游、餐饮和购物等服务业会受到较大刺激。人流量的增加也会拉动会议会展、乃至高端住宅市场的需求。与世博会相比。迪斯尼在建成后对后续游客的吸引将更大。
尽管迪斯尼项目没有公布更多的详细内容,但据相关人士透露,上海迪士尼乐园将不但拥有与全球迪士尼旅游目的地度假区一致的设施,还将具有中国本土的神奇特色。项目共分为三期,实行滚动开发。迪斯尼收入主要由网络媒体、主体公园和游乐场、影视娱乐、相关消费品四大块业务构成。由此,百余家上市公司有望分享盛宴。
以香港为例,1999年末香港正式与迪斯尼乐园签订协议,2003年1月份开始动工兴建。在开始动工阶段,相关个股出现爆发性上涨,且大致维持了5年的上涨周期,其中,为迪斯尼定制服装的堡狮龙和佐丹奴最大涨幅近10倍,消费概念股周生生上涨超过5倍等,而期间恒生指数最大涨幅不足2倍,迪斯尼概念股在这个上涨周期中远远跑赢同期指数。由此不难看出,迪斯尼并非短期的概念炒作。
迪斯尼后续投资主题
如果将迪斯尼按照签约、动工和落成划分为3个时间节点,那么每个时间节点也会拥有不同的投资主题。
在签约前(第一阶段),在相关区域内具有土地或商业厂房的上市公司受益最大。如上半年表现突出的中路股份、界龙实业、创兴置业等。但随着迪斯尼项目的正式签约。此类先期受益的土地增值概念股的最佳表现时机可能已经过去。进入迪斯尼投资第二阶段后,相关的服务业、交运行业和建筑业由于相关投资拉动,有望接替先前的土地增值概念股,成为迪斯尼概念的主线。在此,笔者梳理出第二阶段的几大投资主题。
主题一:本地基建行业
迪斯尼项目的动工对本土的建筑以及建材行业将构成明显的一次性拉动。以香港迪士尼乐园为例,其一期建设花费的预算为141亿港元,香港政府为之配套的基础设施投资为152亿港元。而上海迪斯尼项目首期投资可能高达244.8亿元。
根据券商研究报告显示,上海本地建筑企业房地产施工业务占其主营业务之比大概是:龙元建设(600491)占77%、上海建工(600170)占35%、宏润建设(002062)占30%;地上和地下基建施工业务占主营业务之比大概是:精工钢构(600496)占50%、隧道股份(600820)占91%、浦东建设(600284)占97%。
其中,上海迪士尼处于浦东建设(600284)的经营范围,从区域角度来看,其承建所带来的增量效应最大,加上迪斯尼建设周期相对较长,相关基建投资在今后5至6年的拉动效应具有持续性,公司在区域上最为受益。上海建工(600170)作为上海基建类上市公司龙头,在完成资产注入后,将拥有2500亩土地储备,将从陆上建筑和地产两方面分享迪士尼落户带来的积极效应。从估值上看,浦东建设和上海建工2010年市盈率约为18倍、22倍,大盘2010年市盈率约为20倍(按照10年20%的上市公司盈利预测),两者在估值上仍有相当的拓展空间。
主题二:消费类个股有望长期受益
从消费效应角度看,上海迪斯尼项目建成后,预计游客数量将超过1000万人次,每年至少为上海带来新增游客300万一500万人次。相比基建类行业,本地的消费虽然也一次性受益,但乐园建成后所带来的后续增量客流更具持续性,加之世博会对于新增游客的吸引。消费类个股在乐园建成后的受益程度更大。同时。上海向服务型城市转型及本地股的整合也为消费类个股带来机遇。
商业零售方面,在香港为迪士尼开园之前,港资零售类个股表现明显强于大盘,堡狮龙从2004年初至2005年9月股价上升近10倍,慕诗国际同期涨幅达165%,周生生、六福集团、莎莎涨幅都明显高于恒指同期表现。
上海本地零售业中的豫园商城(600655)、新世界(600628)、百联股份(600631)等是游客数量增加的潜在受益者,同时上海国资委近几年来一直在推进地方国贤委的整合,因而具有整合效应的百联股份(600631)、新世界(600628)机会更大。其中百联股份(600631)在上海70家百货店零售额中占有近30%的市场份额,并在上海市内20强单体百货店中占有约40%的市场份额。凭借公司强大的股东背景,在上海中心区域以及各个区级活动中心均建有大型零售商场,在上海迪士尼建设背景下,公司也有望获得在其周边建设大型购物商场或中心的机会,同时来沪游客的大幅增长也将利好百联旗下各个商场的销售情况。
旅游酒店方面,本地的酒店龙头锦江股份(600754)的入住率在后续客流的增量效应下有望出现长期增长。而先前公司已获得大股东置入锦江之星、旅馆投资和达华宾馆全部资产,专注于经济型酒店业务。公司作为国内经济型酒店内领军之一,必将在上海迪士尼开业后获得盈利的进一步提升。
主题三:交运行业迎来客运高峰
在项目开工建设阶段,周边地区有望成为众商家的必争之地。早在迪斯尼正式签约前。万达集团就瞄准商机,在周浦地区兴建大型生活广场,随着一批批周边商业项目的动工,在乐园建成前,大批增量客流将对本地的交运行业提出更大的需求。上海机场(600009)旗下的浦东机场作为国际枢纽港。将直接受益客流增加。此外,大量的客流对出租车的大量需求也将使强生控股(600662)、锦江投资(600650)等出租客运类本地股明显受益。
主题四:相关项目参股公司分享直接收益
上海迪士尼乐园的打造方式是双方合资,合资方涉及到上海几个大型国有企业。此前曾有报道称,美国迪士尼公司将持有上海项目43%股份,上海市政府下属合资企业则控股57%。陆家嘴(600663)、外高桥(600648)、东方明珠(600832)等大型国企均有可能入选。
除此之外,迪斯尼项目的相关授权公司也有望受益。如老凤祥(600612),公司作为世博会贵金属特许产品经营许可单位,在相关产品开发设计和销售环节具有相当经验和优势,有望在上海迪士尼相关特许产品中获得先机。
先期龙头股份(600630)旗下全资子公司牵手迪斯尼成为少儿针织系列授权商,其股价短短一周上涨近30%。而海欣股份(600851)同样作为毛绒生产商,又是世博会吉祥物的制订生产商,其获得迪斯尼授权的预期较大,加之其每股约含0.11股长江证券股权,目前的股价仍具有安全边际。
日前,国内首家多品牌经济型酒店汉庭连锁酒店在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上市。上市首日收于13.92美元,较发行价12.25美元上涨13.63%,融资金额达1.1亿美元。成为2010年在纳市登陆的首家中国公司。
然而,并非所有中国企业的赴美之路都一帆风顺。原定于今年1月在纽交所上市的江西上饶晶科能源无限期推迟了IPO(首次公开募股)计划。而此前,重庆大全新能源以及深圳创益科技也先后宣布延后登陆纽约股市计划。
或许那些未上市的企业反倒应该庆幸,因为在海外投资人眼里,中国概念股的金字招牌不那么吸金了。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纽约股市上的“中国概念股”分化趋势明显,只有少数受投资者极度追捧,大多数则是无人问津、几无交易。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新加坡等其他国家的证券交易所。
海外上市到底是福是祸。其中一些勇闯海外的企业是不是本应固守本土呢?
海外淘金
“5年之内一定要上市!”江苏宝缦卧室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陆维祖让人把这几个字绣在西服内侧,以随时提醒自己“上市是头等大事”。
资本市场的“魔力”让人无法抗拒。上市给企业开辟了一条持续、稳定和高效的融资渠道,一旦搭上资本市场的“引擎”,要飞起来也就指日可待了。于是“上市”成了许多企业家的梦想。而到资本更加充裕的海外上市,则是那些实力型企业的梦想。
“当时我们花费了整个上市融资额近7%的成本,才成功上市。”辽宁万得汽车董事、财务总监袁辉对《IT时代周刊》表示,“而现在,我们对美国资本市场越来越熟悉,最近一次我们仅花了5%的成本就在市场上成功融资7500万美元。”
境外上市一本万利的资金诱惑,国内上市审批过程的不稳定,加上近年来海外交易所频频向中国企业抛出“橄榄枝”,中国企业又一次涌起了海外上市的。
清科数据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2009年前11个月,共有62家中国企业在海外9个市场上市,合计融资203.17亿美元。与2008年同期相比,上市数量增加25家,融资额则增加了1.94倍。今年一季度,中国企业赴美上市热潮继续,包括大连星源船舶燃料有限公司、21世纪不动产等公司先后在纽约股市进行IPO。此外,纳斯达克、香港主板和香港创业板今年的IPO“成绩单”分别是8家、40家和7家,而去年分别只有3家、23家和1家。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境外资本市场上市的中国公司有1000多家,市值超过6000亿美元(约合4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在美国主要市场(纽约交易所、纳斯达克交易所以及两个场外交易市场)中,具有中国背景的上市公司已达约500家。中石油、中石化、中医电信、中国移动等在香港上市的大型中国国企,在美只是以存托凭证(ADR)方式上市,其他中国概念股主要以中小型公司为主。
现实跟理想总有一定的距离。企业漂洋过海赴美上市是瞄准了美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资本市场,但市场残酷,很多公司上市后的股价长期低迷,无法得到美国市场的足够重视。这让花费了巨额佣金上市的中国企业颇为感慨。
得意者寡 失宠者众
本刊记者查看近一年来的美股交易情况及各大分析机构的股票评级,发现500家赴美上市公司中只有百度、新浪、网易、搜狐、盛大、无锡尚德、新东方、携程、分众传媒等为美国投资者所熟悉,交投活跃,其余绝大多数不在美国投资者的视线范围之内.它们的股票乏人问津。
更为惨淡的是,今年初美国投资公司Pali oapital发表分析报告称,广而告之、掌上灵通、橡果国际、九城、侨兴环球、九城关贸6只在美国上市的中国概念股目前市值已经低于净现金头寸(指股票净现金值)。这意味着部分在美国上市的中国概念股完全不被美国投资者看好。
业内人士分析,按照美国市场的投资习惯,5美元通常是一道槛,一只股票股价一旦跌破5美元,就很少有机构关注,交易量也会很小――这些公司的股票很可能长期徘徊在一个较低的价位上。
另外,由于美国《萨班斯法案》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有严格要求,这也致使九城、华奥物种、昆明圣火药业、晶澳太阳能以及台湾医疗设备公司Aceumy等正遭集体诉讼,官司缠身,股价下滑。而以万得汽车、哈尔滨电机、中国阀门等企业为代表的中小市值型公司,本来就被业内称为“半死不活”的上市公司,它们在行业内具有的竞争实力有限,在国内就很少有人关注,更何况海外投资人。
财经评论家周俊生认为中国概念股在海外成交量稀少属于正常现象。首先,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全球股市一直萎靡不振,就目前美国等国家的股市来看,部分股票没有什么成交量也是常态;其次,对于投资者来说,总是挑自己熟悉的股票来买卖。由于信息披露不够完善,海外投资者对中国企业有隔膜,对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股市的投资者来说,中国的公司是陌生的,交易清淡,或者说不及他们的本土股票交易活跃,这都是正常现象。
但是,数据显示,在美上市的中国公司真正有交易量的只有150家,几无交易的比例反倒高达60%。业内正在努力,试图挽救这些半死不活的上市公司。因此,在北京和纽约两个隔太平洋相望的城市,最近不约而同成立了两个关于中国海外上市公司的行业协会(北京的中国海外上市公司协会和纽约的中美上市公司总裁协会)。两家协会成立的目的出奇地一致――帮助在美国上市的诸多中国公司或者是正在谋求在美上市融资的中国企业,解决遇到的问题、瓶颈与困惑。
由此可见,上市是一剂良药,但并非适合每一家企业。
海外上市需谨慎
一般而言,在一个高度开放的市场,企业在哪一个地方上市,不必作太多考虑。但是,中国股市还不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市场,因此,中国企业是选择在海外上市,还是在国内上市,就应该有谨慎的考量。
周俊生认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企业应该在国内上市,其他企业必须考虑在哪里筹资更方便。就目前来说,由于中国作为一个新兴市场在流动性方面更有活力,特别是对海外热钱更有吸引力,因此在国内上市可能反而能够筹集到更多的资金。企业上市,最重要的应该看这个企业的经营方向在哪里。“我国一些海外上市股票之所以交易冷清,与这些企业在海外并无业务开展也有很大关系。”周俊生说。
另外,企业上市之后也不能从此高枕无忧,只等着收钱,还要进行积极的自我营销。
“成功上市只是一个起点,而不是终点。”投资者关系公司Dragon Gate行政副总裁朱丽洁说,“美国的投资者离得远,无法想象中国公司的实际情况,对公司的包装和营销就变得特别重要。”她还建议,在上市前后,对公司股份的营销应该是非常系统的。从公司的简介资料到财务数据指标、业务模式和增长方式,都需要精心修订,再系统并有针对性地向相应子行业的投资基金进行推介。
而那些自我营销不够积极,或者没有很好地用资本市场可以理解的语言来进行沟通的中国企业,其真正价值就常常不会被投资者所了解,从而造成其股价的长期低迷。
对于热钱的规模,经济学界目前猜测的最高数字是1000亿美元,而且认为这个数字还有持续上升的趋势。有专家指出,我国约51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中,贸易顺差约1000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约3000亿美元,剩下的1000亿美元就是热钱。
但这1000亿美元也只是一个大概的数字,热钱的真正规模是多少,并没有来自权威机构的统计,似乎也无法统计。
国家外管局新闻发言人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也没能对热钱的规模作出明确的回应,仅仅表示:我国资本账户尚未完全开放,热钱很难明目张胆地大规模进出。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系张碧琼教授认为,现在还没有办法严格界定热钱的范围。资金进来,但没有进行实质的投资,就认为是热钱。这种热钱追求的只是市场中货币买卖的差价。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任若恩教授认为,有媒体报道现在国内有10000亿美元的热钱,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国际外汇市场每天的交易量也就15000亿美元,而且我国实行资本控制,资本进入还有阻碍;但是根据香港金融管理局公布的数据,香港银行的外汇结余增加了100亿港币,这部分钱肯定应该是热钱――在香港,人民币基本是可自由兑换的。
虎视眈眈的热钱正如火山爆发的岩浆一样沿着中国政策和法律的漏洞和空隙向中国的金融市场渗透,中国政府和热钱的博弈亦在加剧。
张碧琼教授认为,每个国家的政策都有漏洞,游资如果想进来都会找到合法的身份。它可以改变形式,资本项目不能兑换,可以通过其他投资形式兑换,而且有各种各样的渠道。
比如QFII,首先它有合法的身份。
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方星海曾在某论坛上表示,目前中国QFII快进快出的现象较普遍,投机性非常强,因此QFII背后真正的投资者是谁,值得怀疑。方星海在上交所专门负责对QFII的监管。
这进一步激发了人们对QFII炒作人民币升值的猜疑。和讯首席分析师文国庆曾在香港和QFII们交流过,他们普遍认为,现在的中国股市根本不具有投资价值,他们进入中国股市,是为了“试水”。如果要投资,在香港有很多更便宜的股票。而业内人士认为,即使在香港,国外投资机构对中国概念股的基本面也不看好。
据文国庆的观察,在QFII的投资结构中,除了瑞银和UPS的持股比例相对较高之外,其他机构购买国债和可转债的比例很高,因此他认为,对QFII有炒作人民币之嫌的怀疑是有根据的。
不过,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同时也是银河证券QFII小组的组长,对这种怀疑表示不赞同:QFII是巧妇,但在“无米”的中国证券市场,它就要变戏法,而且它是在全球的环境中配置资源,它在中国的这些操作手法是符合国际惯例的。
直接投资是热钱进入中国的另一条重要的合法途径,这是众所周知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认为,人民币升值压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游资大量购买人民币资产,尤其是高增值的地产。
以非法途径进入的热钱更是无孔不入。中国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杨帆教授介绍,在深圳就有很多地下钱庄,是游资进出的秘密通道。他们没别的办法,就是靠人背,把人民币装在书包里来回跑,在深圳办手续过罗湖,加在旅行团里面,过去之后马上就把人民币换成外汇。一次装50万元,一天跑四次,就是200万。
内资企业的不正规结售汇行为也成为热钱的进入通道。一些企业不按照结汇制来结汇,该结汇的不结汇,而是通过黑市里买卖。国家外汇局新闻发言人也承认,在贸易项下存在着进出口价格虚假、预收账款和延迟付汇造假,直接投资项下存在着名实不符、借款过度以及房地产市场炒作等不正常现象,而这些很大程度上都具有投机套利性质。
我国金融市场存在的一些漏洞,也可能已经被国际投机资本所利用。任若恩教授认为,热钱最原始的概念来自于一些投机性的基金,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对冲基金,起初也是一种避险的工具。
国外投资基金通过股票市场炒作人民币升值的主要阵地是香港,致使香港股市的中国概念股走强。2004年12月15日,香港联合交易所年交易金额创出历史新高,而其中一半的成交金额来自在香港上市的内地企业股。而这些内地企业只占香港上市公司总量的27%,以市值计算只占30%。
因为在香港和内地同时上市的公司在两地的股价相差很大,使H股市场成为国际游资看好人民币升值的最好操作平台。同时,对QFII和国际投机资本的跟风也使得内地大量资金涌入香港,有业内人士认为资金量在100亿以上。
热钱甚至已经由房地产、股市向更多的非实体经济领域渗透,如艺术品市场。今年秋拍时节,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的艺术品拍卖会异常火爆,有分析认为一股国际热钱的支流潜入艺术市场,伏击人民币升值。
因为热钱与实际资源的成长和交易没有关系,一旦涌入就会产生一些市场泡沫,经济和金融将出现背离;而热钱一旦得逞,资金流断裂之时就是危机发生之时。
目前在政府的政策有选择的前提下,热钱就是冲着人民币升值进来的。如果这种预期实现,它的收益是很明显的。而且现在国际货币市场的回报率偏低,风险偏大,因此人民币升值就将是“生钱的金矿”。
但是中国政府的态度却非常强硬。总理在参加东盟10+3会议前表示,如果市场继续像现在这样对人民币进行投机,中国将难以推出汇率改革措施。只有在时机恰当时,中国才会调整汇率制度。很显然,这样的表态表明中国政府希望降低国际社会,尤其是游资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
“2011年从美国证交所退市的中国企业的市值总额,超过了中国企业通过在美首次公开发行筹集的资金总额,这是一个鲜明的迹象。”英国《金融时报》2012年1月3日的报道称,“这表明欺诈指控和增长放缓已导致许多外国投资者看空中国企业。” 包括傅氏科普威、安防科技、泰富电气、乐语中国在内的28家在美上市的中国企业宣布退市,在美国掀起了一股中国企业“退市潮”。这波“退市潮”也影响到了原计划赴美上市的其他中国企业。迅雷、盛大文学、拉手网、凡客等国内知名的互联网企业,纷纷延缓了其赴美公开融资的步伐。
1.在美上市的中国公司情况概述
美国资本市场以成熟高效、资金雄厚而著称,其纳斯达克市场对上市企业没有盈利要求,上市流程也更快捷,这些优势决定了美国依然可以成为中国企业,特别是优质中国企业的上市目的地。在美上市的中国公司初期主要以国有企业为主,20世纪90年代末,伴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兴起,一批新兴的互联网企业开始在美上市,2005年以后,民营企业也纷纷加入到赴美上市的行列中。中国在美上市的近千家公司中,在美约证券交易所、纳斯达克交易所以及美国证券交易所等三大证券交易所挂牌的约有240家,其余都是在美国场外柜台交易系统(简称OTCBB)等市场挂牌。
这些企业的股价表现呈现分化状态,早期上市的一些公司股票一直备受投资者关注,交易活跃,估值持续高涨;中等市值公司,质量稍逊,大多表现沉寂;数量众多的中小公司,市值较小股价波动较大。总的来说,大部分在美上市的中国公司都能够秉承诚信经营的原则,为投资者带来较高的投资回报。但是,从2011年开始,中国概念股在美国屡遭“阻击”。一些名不见经传的研究公司如浑水公司曾用简单的研究报告将很多在美上市的中国公司拉下马。据不完全统计,在2011年的3月至6月间,中国概念股的财务问题集中爆发,短短几个月内,因为各种披露、财务问题等问题,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暂停了超过35家公司的股票交易,伴随着的是数十亿美元的股票市值损失。美国经纪商盈透证券也曾在2011年6月禁止客户以保证金方式买进部分中国公司股票,其中被列入禁买名单的中国公司多达130多家,大部分是2010年以来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中小公司和网络概念公司。目前中国企业赴美上市遭遇“寒流”,正面临着暂时的低潮期。
2.中国概念股遭受质疑和调查的原因
据了解,此轮中国概念股遭受SEC调查以及美国公众质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美国投资者对中国企业认识不足
盛大首席执行官陈天桥曾说,华尔街不懂盛大。由于中美在社会体制、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环境和企业性质、经营理念、管理模式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美国投资者对多数中国企业缺乏了解,机构研究覆盖率较低,企业和美国投资人沟通不顺畅,信息不对称。
2.2中国企业对美国法律缺乏了解
美国法律与中国不同,不仅是证交会会对企业,普通股民也可造假公司。美国鼓励法律诉讼行为,美国的律师也更乐于其中,尤其是集体,因其收费最高,可达整个标的20% 左右。一旦应诉,公司将花费大量的律师费用和人力,一般美国上市公司每年法律维护费用在二三十万美元,而一旦被,律师费用就很难控制了。中国企业虽然通过钻法律漏洞借壳上市并快速融资,但美国的法律环境和中国不同,不能拿在中国行得通的方法在美国办事。
2.3已经形成了造假的灰色利益链和成熟的产业链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经济不景气。美国部分中间商将眼光转向东方,转向中国,认为吸引中国企业借壳上市是一块投资沃土,不少中间商在中国国内设立机构,开始对中国企业进行游说,蛊惑一些未准备好的企业到美国市场上融资。在美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包装中企上市的庞大产业,在这个产业链上,除了两端的发行人和投资人,中间涉及不少美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小投资银行、股票推广机构及证券交易所,中国在美国借壳上市的部分企业出现问题,与这个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密不可分。
2.4对通过反向收购实现借壳上市的公司监管不力
这些遭受调查的公司大多采取反向收购方式在美借壳上市,通过这种方式在境外成立特殊目的公司并收购国内公司,大都绕开了2006年《关于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没有经过证监会、商务部、税务总局、工商局等机构的审查核准,在国内少了一道审查防护网。同时,相对IPO,美国SEC对借壳上市审查也不够严厉。办理借壳上市大致4个月的时间就够了,而IPO需要一年以上。同时对于IPO而言,SEC要求企业的设立与演变过程清晰,申办程序比较严格、复杂,对借壳上市的要求就没有这么复杂,对买壳前的历史审查就不是很严格。
2.5中小企业为融资盲目海外上市
尽管我国有关政府部门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实施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和措施,但民营企业仍然较难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融到资,在加上国内上市条件较为严格、上市时间相对较长,在夹缝中生存和成长的中小民营企业为解决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在一些不良中介机构的游说下,纷纷赴海外上市,为日后的财务风险埋下了隐患。
3.中国企业赴美上市的应对策略
在美上市的中国企业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放慢了中国企业登陆美国资本市场的脚步,一些企业上市前的准备时间可能会增加许多,显然赴美上市的中国企业将站在更高的起点,如何在赴美上市的这条路径上走得更加顺畅和从容,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层面着手:
3.1国内企业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正确选择海外上市的路径和时机
有上市需求的公司应当依据市场现状、公司及行业发展的客观实际,从更多层次和更丰富的角度进行考量,对公司上市的时机、方式、地点及融资规模进行合理判断与把握。近两年里,国内资本市场日益丰富,创业板开闸,企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仍然可以考虑国内上市,而如果更青睐海外资本市场,就近的香港股市亦是不错的选择。
3.2中介机构应当增强风险意识,提高海外业务胜任能力
在美国股票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必须由在美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PCAPB)注册的审计公司进行审计。很多通过核准的审计机构将审计工作分包给中国或其他的本地会计师事务所。中介结构在业务承接阶段应当加强对客户背景的调查,避免承接声誉不良、存在诉讼风险或政府调查风险等与回报不对称的潜在客户,同时还应当加强对美国上市法律、准则和规则的学习,委派熟悉美国业务和市场环境的人员提供相关服务。
3.3应当建立与相关国家监管机构的协调机制,实现跨境监管合作、信息互通以及经验共享
对于美国SEC开展的审查中国企业造假行为,中国有关部门应当予以必要的支持和帮助,还要加强对赴美上市中国企业的管理引导,对借壳上市的公司进行预先批准,指导上市公司满足美国SEC等监管机构的信息披露要求,要求定期报备财务资料等。
参考文献:
[1]冯建生.美国关于证券跨境发行与交易的法律监管研究[A].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这也是中概股私有化退市最为凶猛的一年。根据罗仕证券有限公司(Roth Capital Partners)的统计,不包括被强制摘牌的企业,去年在美已经或正在通过私有化交易退市的中国企业股本总额高达78亿美元,其中已经被管理层、战略收购财团和私募股权基金等买断的中概股总规模达到35亿美元,此外还有43亿美元的此类交易正在进入被收购或托管程序。这个数字也远远超过了2011年中国企业在美首次公开募股(IPO)22亿美元的总融资额。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2月,已经有超过25家在美上市的中国企业正在执行或已经完成“私有化”交易,就此退市,告别华尔街,一个个曾经风光无限、敲响金钟的中国概念的股票代码成为历史,股票代码成了“原”代码。2012年,这股海外上市中国公司的私有化风潮可能会继续扩大。
曾经的梦想之地,如今却满是无奈。刚刚削尖了脑袋想要挤进公众市场,现在又费尽周折地通过私有化退市而成为私有公司,上市、退市、再上市……为何要如此折腾?
为何要私有化
3月12日,优酷网(YOKU.NY)与土豆网(TUDO.NA)宣布以100%换股方式合并,交易完毕后,土豆网将从美国纳斯达克退市。两个抱团取暖的“可怜人”(股价都很难看),究竟能不能1+1>2还不得而知,但可以确定的是,在中国概念股已经很长的退市名单中,又增加了一名新成员。此时,距离土豆网登陆纳斯达克仅有短短的7个月。
ChinaVenture投中集团的CVSource数据显示,2010年至今,已有超过25家在美上市的中国企业正在实施或已完成私有化交易。其中,同济堂、康鹏化学、中消安、盛大网络、环球雅思等10家已经完成私有化交易并退市,而近期仍在进行私有化交易的,有亚信联创、中房信、国人通信等。
这股私有化风潮并不仅仅是只发生在美国市场,在香港和新加坡,也有不少公司正在或者已经完成私有化交易,其中还不乏阿里巴巴和小肥羊等“行业指标性”企业。
尽管不乏泛华保险等私有化失败案例,但总体而言,私有化已取代IPO,成为近期中国企业在境外资本市场活动的主要议题。
上市时,企业大都抱有相似的目的和诉求;而退市时,却是各有各的苦衷和打算。China Venture投中集团CEO杨伟庆对《中国经济周刊》分析,海外上市的中国公司进行私有化的动因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公司市值被严重低估,交投清淡无法有效融资,但又要支付大量费用和接受严格监管,还不如在回购成本较低的时候进行私有化,也可以防止潜在竞争对手或其他投资者进行敌意收购。
二是有一些公司考虑进行PPP(Public―Private―Public,即上市、退市、再上市),从低迷的海外市场退市,回到估值较高的国内或者其他市场重新上市,市值可能会因此增长好几倍。
三是上市公司身份不利于长期业务开拓。出于中长期战略需要而选择私有化退市,盛大和阿里巴巴都是这种情况,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资金已经不是迫切需求,而是考虑长远竞争力,还不如暂时成为私人公司,安安心心地做企业。为了方便集团管理而选择私有化的企业还有华润微电子和环球天下。2011年9月,华润微电子私有化提议在法院会议及股东特别大会上获得通过。股东大会上,支持率高达99.99%。环球天下总裁张永琪说:“我们可以借此实现承诺,将股东价值最大化。”
四是,私有化也可能是一种纯粹的套现行为,如2009年退市的电讯盈科,发行价10块钱,退市时只有2块钱,大股东们通过私有化可以套现很多钱。
案例一
小肥羊:摆脱小股东方便决策
小肥羊餐饮连锁有限公司(下称“小肥羊”,原代码:0968.HK)的发展,似乎总是以4年为周期。
2000年开始,小肥羊开始在全国各地生根发芽。2004年,投行出身的卢文兵来到小肥羊,担任“上市副总裁”。之后的4年,经验丰富的卢文兵引领小肥羊一路凯旋,年收入超过50亿,向全世界扩张。2008年,小肥羊成功登陆香港,被称为“中国火锅第一股”。
然而,4年后的2012年2月2日,小肥羊结束了港交所之旅,摘牌退市,卢文兵离任。这戏剧性转折的背后,是小肥羊和美国百胜餐饮集团(下称“百胜”)的一纸收购合约。
百胜集团是拥有肯德基、必胜客等著名连锁品牌美国餐饮巨头。从2011年4月份起,百胜集团就提出以45.57亿港元或溢价三成收购小肥羊,但出于保护民族品牌和防止垄断的考虑,经过了7个月时间,中国商务部才给予批准。
卢文兵认为,股价偏低不是退市的原因。退市更多取决于企业战略的考虑。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复杂,有很多小股东,企业决策过程比较复杂,而私有化之后则不存在这些问题。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投行人士对《中国经济周刊》解读道,如果有小股东存在,在企业扩张等问题决策上就会受到很多内部的阻力。而私有化之后,集团控股在67%以上,就拥有了全部决策权,这样有利于企业作出统一决策。
退市与私有化
退市分为主动退市和被动退市两种。私有化属于主动退市,就是上市公司选择主动退出股票市场,通常是由控股股东提出,以现金或者有价证券的方式从其他小股东手中将市场上的所有流通股购回,从而使上市公司就此摘牌退市,成为私人公司。被动退市,大部分是由于公司已不符合上市标准(在美国,被动退市的原因主要有:股价长期处于1美元之下、无法满足信息披露等要求、财务遭质疑等)。被动退市后,投资者仍旧持有公司股权,股票会被转至低级别的证券场外交易市场继续交易。
华尔街“围猎”中概股(
根据专门统计新股数据的英国市场研究公司Dealogic的数据,2011年,各国企业在美国证交所IPO筹资总额达到419亿美元,略低于2010年的445亿美元。美国资本市场整体状况只能算是欠佳,可见,中国概念股局面如此之差,并非尽是大环境所致,而是另有原因。
中国概念股们过去常常抱怨:“华尔街不懂中国网!”这也难怪,毕竟大多数中国概念股虽然在美国上市,但几乎没有海外业务,只能艰难地去跟大多数从未到过中国的投资者们解释:我们是中国的Amazon、中国的Facebook、中国的Groupon……还要绞尽脑汁地将“和谐社会”、“不折腾”等中国政治热词翻译成英文,向境外投资者说明中国的政治经济形势。
这种“不懂”,在中药这类企业身上表现更为明显。从对文化概念的“不懂”到对安全性和财务的“不信”,一场群体性的诚信危机终于在去年集中爆发。
“大连绿诺、多元印刷、中国高速频道、东南融通等30余家中国企业因为财务舞弊、夸大订单、虚假陈述等问题被美证监会勒令退市;做空机构也频频对部分中国企业的盈利模式和财务数据发出质疑。”美国中国企业上市协会会长王宇龙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一时间,中国概念股神话破灭,“中国奇迹”变成了伪概念,更有激进外媒称中国股票实际上“一文不值”。在这种背景之下,美国资本市场出现了一股做空中国概念股的风潮。
去年3月开始,浑水(Muddy Waters)、香橼(Citron)、Geo Investing、OLP Global等机构频频做空中国概念股,他们的“围猎”致使多家中国在美上市企业股价暴跌,甚至被停牌摘牌。这轮“猎杀”,也有不少中国概念股“被误杀”,股价一落千丈,寻求退市的企业也逐渐增多。目前,仍有70多家中国企业股价不到2美元,20多家中国企业股价不到1美元。
数据显示,不少中国概念股的市盈率已经跌至3~4倍,好一些也就在十几倍,这与国内创业板和中小板动辄三四十倍左右的市盈率存在巨大差异。即使在香港市场,市盈率也普遍能够达到二十几倍。既要面对已经基本失去了融资能力的美国资本市场,又要承担高额的融资成本和接受严格的监管,不如豪赌一把,从美国退市,回到估值更高的内地股市或港股再重新上市,就成为很多企业的更好选择。
案例二
同济堂:中药在美国的尴尬
有“中药美国纽交所第一股”之称的同济堂(原代码:TCM.NY)2011年4月15日宣布,其将被复星实业和Hanmax投资公司两家并购,成为其二者全资私有公司,股票于当日在纽交所停止交易。
从2007年上市到2011年退市,同济堂股价已经缩水一倍以上。其实早在2008年3月,董事长王晓春就曾经提出过私有化,但该提议终因资金问题夭折。后来,王晓春遇到了复兴实业的掌门人郭广昌,于是二人决定联手,卷土重来这场私有化计划。
“同济堂在纽交所的流通股比例非常低,交易很不活跃,股价也较为低迷。这是公司决定从纽交所退市的重要原因。”复兴实业方面表示。
“中药的模式老外一直不太明白,因此得不到美国投资者的认可。股价被严重低估是情理之中的事。”深圳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医学中心科研教育部部长李刚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李刚指出,美国平均研制一款西药要花费数十亿美元、近10年时间。这期间要经过严格的实验程序,确定药的生物利用度何时达到峰值、最小致死量是多少等等。然而,中药的行药方式和西药完全不同,是将几十种药物放在一起,其中有多少有害成分不得而知,大部分中成药的副作用一栏只写着“不详”二字。这对美国人来说是不可理解,也不能接受的。
“在美国,投入市场的药品首先要经过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认证。而目前中国没有一款中成药获得该认证,因此,中成药就无法进入美国的药房。美国官方对中药的质疑,直接导致了公众以及投资者对中药的不信任。上市的中药企业也纷纷成了鸡肋。”李刚说。
费时费钱的私有化
关于私有化的条件和规则,各个股票市场略有不同,但流程都不复杂。以美国为例,根据美国《普通公司法》,上市公司私有化只需遵守一定的程序,再按照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相关要求完成退市流程即可。可以以现金收购流通股,也可以并购方式进行私有化退市,如百胜收购小肥羊后,选择将小肥羊私有化并令其从港交所退市,而不是保留在二级市场。优酷和土豆合并后,土豆退市也属于这种情况。
这个过程看似简单,但其实风险重重,而且成本很高。
“上市公司因为私有化所要支付的成本往往不低,不同交易所的费用也不尽相同,而美国尤其高昂,固定成本包括律师咨询费用、审计费用、会计费用、财务顾问费用、银行贷款及融资费用等等,而浮动成本则是私有化要约的溢价比例,一般溢价比例是现有股价的10%~30%,个别案例会超过50%甚至更高,浮动成本还有可能会包括法律诉讼方面的一系列费用。”王宇龙介绍说,“但是,上市公司私有化最大的风险还是私有化运作的失败。”
“上市公司提出私有化要约,并非100%会成功,一旦失败,会对投资者信心造成重大打击,要想重新获得市场认可会非常困难,因为大家再投资这家公司会非常非常的谨慎。”易观智库分析师黄萌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私有化对企业资金需求很大,要想收购流通股肯定要付出比市价更高的价格。如果私有化给出价格过低,投资者认为是对投资者权益的伤害,可能还会引发集体诉讼。”China Venture投中集团首席分析师李玮栋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私有化过程中需要雇用中介机构,花大量精力与投资者沟通,应付各种监管要求……时间成本也很大,盛大私有化已经算是比较顺利的,但从2011年10月宣布,到2012年2月才真正完成。一旦失败,这些也都打了水漂,因此,机会成本更大。”
“自从1992年华晨汽车前身‘沈阳金杯’成功登陆纽约证券交易所,开辟了中国企业赴美上市的先河以来,还没有哪个年份出现过如此密集的私有化现象。但中国概念股们还是要深思熟虑的,毕竟丢了西瓜也未必能够捡到芝麻。”美国中国企业上市协会会长王宇龙说。
案例三
阿里巴巴:整体上市和中小投资者之伤
2月21日,阿里巴巴集团宣布将旗下于香港上市的阿里巴巴B2B公司(01688.HK)私有化,这次可谓“不惜血本”。
最终回购价为13.5港币/股,较2月9日停牌前的最后60个交易日的平均收盘价格溢价60.4%,可以说是近期退市的中概股中溢价最大一宗。对于近期从美国市场退市的中国公司而言,私有化价格的溢价幅度平均在20%~30%之间。
不可否认,阿里巴巴的私有化背后也有估值过低的原因:在以13.5港币发行价上市之后,最近两年其股价始终在10港币上下浮动。金融危机期间,还曾一度探底至3港币左右。
然而分析师们认为,主要原因是阿里巴巴在计划未来的整体打包上市。
无论是渴望回购股权的阿里巴巴,还是不肯放手的雅虎,双方的出发点似乎都建立在一个信念上。瑞银集团分析师Makio Inui预测,阿里巴巴的估值在2013年后将攀升至630亿美元,尽管这可能意味着更高的盈利,该公司最终会整体进行IPO。
一位投行人士也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此次阿里巴巴私有化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控制权,从而满足未来整体上市的需要。相信阿里巴巴一旦切断与雅虎的联系,就可能开始认真考虑集团整体上市的计划。
然而,在阿里巴巴这盘大棋中,中小投资者却是被忽视的一群。如果不是因为看好阿里巴巴和对马云的个人崇拜,戴钢可能不会去开通一个港股账户。戴钢从2007年阿里巴巴上市就开始持有其股票,后来也有过几次加仓和减仓,现在平均成本价在20港币左右。“大环境不好,金融危机之后又欧债危机、美债危机,阿里巴巴的走势也一直不是太好,但是我想最坏也就是长期持有呗,大不了留给我女儿,因为这个公司我还是长期看好的。但是,我万万没想到还有私有化这么一出。”
“私有化过程中受损最大的还是中小投资者,因为他们在整个私有化过程中几乎没有话语权。尽管私有化要约提出的收购价比当时的股价会有一定的溢价,但是较投资者的投入成本可能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他们可能本来打算长期持有以实现扭亏,但现在有可能被强制清退了,只能卖出。”易观国际分析师黄萌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有香港媒体指出,阿里巴巴此次回购其股份的价格为13.5港元,这与当初的发行价完全持平,也就是说5年时间,阿里巴巴获得的运营资金相当于无息贷款。而当年电讯盈科的私有化更是被港人视为裸的抢劫。
谁靠私有化发了财?
有人也许会疑惑,如此费时费钱,这些因私有化而退市的企业难道真的是在以亏本的代价换取未来吗?
答案是否定的。这些企业通过“一上一下”往往或多或少获得了套现。然而,我们不能简单用“回购总价-上市融资额”这样简单的公式去计算,因为在上市的过程中还有很多其他因素,例如企业的盈利在增加,还常常有多轮新融资,同时发行的股比以及回购的股比也并不相等。
相对而言,市净率(股价与净资产的比率)也许是一个更为清晰的参照数据。以乐语中国举例,其上市时股价为7美元,每股净资产为3.34美元,其当时的市净率为2.1。而截至其私有化日,其回购股价为7.2美元,每股净资产为4.45美元,市净率为1.6。由此可以看出,尽管回购的绝对价值升高了,但相对于净资产的价值实际上下降了。
许多公司退市时的市净率都远低于上市时的市净率,换句话说,尽管这些公司付出的资金更多了,但他们的资产也变得更大了。
如此大规模的私有化风潮,绝不只有一方在赚钱。事实上,私有化俨然已经成为在资本市场寒冬中投行、PE和对冲基金的“黑马”业务。
“在私有化的过程当中,除了常见管理者收购(MBO)方式,贝恩资本、KKR等PE也有参与。”黄萌说,“虽然VC和PE一般都是投资一级市场,很少涉及二级市场业务,但是现在,他们通过支持上市公司在二级市场的私有化,然后等待经济转暖,进行re-IPO(再上市)或者over-listed(整体上市)。其实,只是获得股权的方式有一点不同,而且还省去了做估值的工作。”
“在上市公司私有化的背后,私募股权投资起着很大的作用。在公司缺乏足够资金在公开市场回购股份的情况下,资本充沛的私募是很好的补给,同时,VC、PE机构还可以为这些公司在重新上市、业务拆分或兼并重组等方面运作提供帮助。”李玮栋说,“已有的25个案例中,一共有6个私有化交易有PE参与,包括鼎晖投资、贝恩资本、春华资本、Abax Global等等,未来这个数量可能会进一步扩大。”
“PE的嗅觉都是很灵敏的,上市是生意,但现在不好做了,那退市也可以是生意。”一位PE人士Harry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很多PE已经开始寻找潜在的优质私有化对象,把那些价值被低估的上市公司私有化之后,通过并购、重组再上市,这也是一条不错的价值链。”
去年7月,平安证券、金牛投资和国浩律所还推出了一只目标金额为2亿美元的“PPP策略基金”,专门帮助中概股从低迷的美国市场退市(Public-Private),解除境外架构,再于高估值的市场重新上市(Private-Public)。
而对于投行而言,退市赚取的佣金当然无法和IPO相比,但是在上市惨淡的情况下,有退市做也聊胜于无。“大量私有化退市交易,也算是投行的意外收获吧!”一位投行人士表示。
案例四
乐语:老总联手PE“逆袭”
从2009年12月17日上市到2011年8月退市,乐语中国控股有限公司(下称“乐语”,原代码:FTLK.NA)的纳斯达克之旅似乎闪电般短暂。
尽管如此,乐语董事长张阔的圈钱思路却十分清晰。刚登陆纳斯达克时,乐语共融资2170万美元,以每股7美元的价格发行了310万股。2010年10月29日,再次以每股7美元的价格发行700万股,净融资4600万美金。但在2011年三四月份,也就是宣布私有化的前夕,股价已经跌到了5美元左右。
此时的张阔,再也坐不住了。根据独立董事的意见,退市有两个原因:1.上市公司治理比较复杂,决策无法得到迅速有效的执行。2.作为一个上市公司,他们需要披露太多的信息,使他们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
于是,一个叫Fortress的集团在开曼群岛悄然成立,而其幕后老板正是以张阔为首、总共拥有乐语77%股权的老股东们。Fortress集团以每股7.2美元的价格收购了乐语其余23%的普通股――这和当时上市时的股价7美元基本相当。Fortress集团总共花费了1.09亿美元完成此次私有化。期间,另一个神秘公司扮演了幕后出资人的角色――太盟亚洲资本。2011年9月,太盟亚洲资本以优先股的形式向乐语投资了1.5亿美元,由此换来的,是Fortress集团32.85%的股权。乐语通过这次私有化,又获得了3900万美元的资金。“在这个过程中,乐语获得了比在纳斯达克上市更高的估值,以及更多用于拓展的现金。”分析人士指出。
洋股海归,能否一帆风顺?
私有化只是暂时的策略性选择,企业并非永久离开公开市场。“当初去海外上市本来就是无奈的选择,因为国内资本市场是有一定门槛的,对盈利能力有比较硬性的要求,不像美股比较看重成长性,中小企业和虚拟业务的公司比较难走入国内资本市场。”黄萌认为。
一个行业的两家实力相当的公司,一家在美国上市,一家在国内上市,估值水平可能差距非常大。雪球分析师刘志超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现在国内A股市场估值非常高,小盘股比海外市场估值高40~50倍非常正常。很多公司联合PE把自己私有化回来,重新在A股上市。日前从纳斯达克退下来的盛大就很有可能借机回归A股。
在这种情况下,同样的公司,为什么不回到国内上市呢?想法虽好,但海归回国也并非一条坦途。
据李玮栋介绍,一个公司从海外退市后回到国内上市,首先要对股权结构进行改造,这是非常耗时耗力的巨大工程;同时还要适应国内的会计准则、税收制度、法律环境等等;还要实现至少3年的业绩持续增长和盈利……
也就是说,从境外回来,一切正常,行业没有波动性风险、业绩持续增长、国内资本市场的整体状况良好、新股发行制度和上市公司的标准没有变化……最快也要2~3年才能完成上市。
“从美国退市的中国企业有近四成是TMT(科技、媒体和通信)公司,他们大多数是轻资产的虚拟业务公司,想要登陆国内资本市场就更难了。”关注TMT行业的易观国际分析师齐剑哲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其实,“上市、退市、再上市”的模式已有先例。2005年,南都电源在新加坡退市,并于2010年初登陆A股创业板。但是,再多找出几家就难了。
不过,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在几次讲话中都提及,新兴产业龙头企业到海外上市而非登陆创业板有些遗憾;证监会会逐步降低上市门槛、适度放宽上市条件……证监会几个最新征求意见稿都被解读为“释放出欢迎洋股海归的信号”。
黄萌说:“大的趋势肯定是往这个方向走的,但是能走多快很难预计。” Harry表示:“如果国际板能够尽快推出,这个问题可能就会得到解决。”
“中概股从美国退市之后,转到香港会是一个比较顺畅的思路,一是离境内资本市场比较近,估值水平相对来说也比较高,而且从法律层面上,操作难度也不是很大。因此现阶段而言,到香港可能是更为主流的方法。”李玮栋说。
案例五
盛大:为了回归高估值的A股?
2月14日这个浪漫的日子,上海盛大网络发展有限公司(下称“盛大”,原代码:SNDA.NA)悄然告别了纳斯达克。
在近期这批退市的中资企业中,盛大可谓是“德高望重的老大哥”了。2004年5月,盛大在美国上市,成为中国网游概念在美上市的第一股。然而,老资格不能帮它摆脱估值过低的命运。其股价2009年巅峰时曾达到63美元,此后震荡走低,去年10月初一度跌破30美元。
去年,华尔街做空中国概念股,盛大也受到了波及。其子公司盛大文学筹备上市时,陈天桥的估值接近10亿美元,但投资机构却只给出2亿美元。
“网游公司在美国的估值一向很低,市盈率通常只有个位数。同时,盛大等中国公司的股票一直是基金在操作,散户并不熟悉。这就导致流动性差,进一步降低了市场估值。这意味着,这些公司在美国的再融资功能几乎丧失,纳斯达克不再值得流连。”雪球分析师刘志超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
陈天桥本人曾多次表示,盛大希望回归国内资本市场。假如国际板推出,他们会第一时间申请。由此,业内人士认为,A股市场将是盛大的下一步归宿。“等A股市场推出国际板,相信盛大将会是第一批成员。”刘志超表示,当然盛大面临着和其他海归同样的难题。美国私有化更多是重组并购的需要
前期新股上市通常成为相关行业个股拉升的契机。例如工商银行上市,随后以中国银行为主的银行股逐步走强;中国人寿的发行上市,导致H股市场保险和银行股大幅走高,进而使A股市场金融股再度掀起升浪;广深铁路A股的发行上市则使大秦铁路股价上了一个新台阶。
但近期兴业银行上市对A股市场并未带来积极推动,而平安保险获准发行的消息公布后中国人寿的股价反而创出新低。
A股市场近期遭遇连续打击,随着A股市场“泡沫论”的扩散,管理层从资金面着手进行清理,给狂热的A股市场大泼冷水。
业内人士认为,前期市场主要通过新股的发行价来比较,最终使股价“向上看齐”,但在“泡沫论”的打击下,导致市场追高意愿降低,在恐高心理作用下,反而加速了股价下跌。
基金猛砸盘
近日,带领大盘下跌的主要是一些大盘蓝筹股,同时也是基金重仓股,例如万科A、中国联通、中国石化、中信证券和宝钢股份等。和前期推动大盘加速上涨一样,大盘蓝筹股一改过去那种表现平稳的状态,在下跌中也显得来势汹汹。
分析人士认为,大盘蓝筹股涨时助涨、跌时助跌的特征在今年以来表现得十分充分,这和基金受到市场追捧及大盘基金不断涌现关系密切。在上涨中,新资金不断通过基金涌入市场,基金获得资金规模壮大后自然继续加仓大盘蓝筹,导致指数急速走高;但随着趋势恶化,投资者开始加速赎回基金,结果导致基金不得不减持股票应对赎回,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例如,在近期下跌中,一些大盘基金的净值在短期内快速缩水,就是一个明显的证据,倘若市场预期没有发生改变,这种现象还可能愈演愈烈。
A股、H股估值差距将长期维持
摩根大通中国区董事总经理龚方雄表示,由于H股和A股投资群体不同,投资群体所面临的投资环境也不同,因此,A股、H股估值差距可能会维持很长一段时间。
在香港H股市场中,投资者可以将其与其他新兴市场按行业进行对比,并可以在不同市场之间进行配置,因此,与内地A股市场相比,其资金流动性、投资群体以及投资环境都不相同,从而会产生同一只股票H股与A股负溢价的现象。
龚方雄表示,该行对于香港市场上的中资概念股仍然持增持态度,虽然短期来讲有调整压力,但是今年全年仍然将维持稳步上升趋势。他预计,到今年年底,国企指数将达到11000点,恒生指数将达到22000点。
龚方雄表示,在整个新兴市场中,该行仍然维持中国市场增持的评级,而且提醒投资者不要因为回避指数,就回避所有上市公司。
欧洲和美国投资者对中资概念股一直持比较谨慎的态度,整体持仓量较轻,这个局面一直没有改变,而且在去年年底,随着中资大市值股票的上市,全球新兴资本市场指数越来越高,基金经理基本上都来不及加仓,所以轻仓的程度越来越严重。不过,该行认为H股本轮的调整已经到位,而且随着年报的相继出炉,欧美投资者仍然会增持中资概念股。
调整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近期股市出现深幅调整,对此,申银万国、光大、长江、平安4家券商新出炉的2月份投资策略报告认为,股市短期内调整可能还会持续;不过,上市公司业绩预期良好和资金面依然宽松对市场中长期走势构成支撑。
申银万国认为,市场下跌幅度有限,上证综指低点可能出现在2550点左右。目前沪深300指数24倍的市盈率水平,扣除金融股后只有21倍市盈率,A股估值水平尚处于“可接受”范围。
光大证券也表示,目前静态估值相对合理,而管理层的态度、政策取向,以及市场近期的震荡都表明,无论经济还是股市,短期尚不会出现大幅调整,A股市场尚不存在泡沫。
关于加息是否会减少市场流动性,平安证券认为,虽然中国需要在经济持续增长阶段,适度改变目前的低利率,不过至少短期内并不存在明显的迫切性。同时,以目前市场所累积的流动性以及企业盈利的增长幅度来看,适度的加息并不足以有效改变目前经济体系所存在的流动性泛滥。
此外,上市公司良好的盈利预期也对股市构成支撑。据平安证券统计,去年A股公司的业绩增长态势相当明确。截至1月31日,两市合计有674家公司对去年的经营业绩作出预告,其中预测净利润同比增长超过50%的公司达到了254家,占比达37.69%;预测净利润同比下降超过50%的公司有47家,占比为6.97%,预增、预减公司家数比为5.4:1。同时,预计去年实现扭亏的公司有158家,占比23.44%,预测去年首次亏损的公司有67家,占比9.94%,两者比例为2.36:1。
申银万国认为,2月份市场将持续盘整,市场需要时间来消化前期快速上涨带来的巨大获利盘。长江证券也认为,在新的经济数据披露且能够更加明晰地揭示经济发展趋势之前,市场分歧仍将存在。
17家机构预测:还有30%~40%上涨空间
东方证券研究所近日对20家主流机构2007年度投资策略统计显示,绝大多数机构维持牛市看法,他们同时认为,市场价值回归过程已经基本完成,大体处于合理区域。
此次统计的对象包括了中金公司、国泰君安、申银万国、国信证券等11家券商研究机构和华安、广发、交银施罗德等9家基金公司,基本反映了业内主流机构对市场的看法。
20家机构中,有13家机构预期2007年度我国宏观经济增长会有所放缓,但会延续高增长、低波动的态势,主要预测区域集中在9.5%~10%之间;15家机构认为,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在2007年将保持持续回升趋势,并有望快速增长,处于较高的景气区间,主要预测区域集中在22%~30%。
17家机构分析了当前市场的估值水平,均认为当前A股市场的整体估值水平在良好的基本面改善和充裕的流动性的双重支持下,还存在大约30%~40%的提升空间。
不过与电商大赚相对比的是,实体店的销售业绩远不如从前。现在看来,零售超市实体店的黄金周期已经过去了。除了房租、人工大幅上涨以外,消费者购物行为的变化是一天比一天快。网虫们更偏好于网购,而以前偏好逛商场的消费者亦更加精明,谁叫网上购物折扣更低,更便宜呢?
事实上,过去10年消费者的收入增长和实际购买力远没有财政税收增速那么快,但世界各大商家们都应该盯上中国消费市场,这么巨大的一块蛋糕。上亿的中国网上消费群体当属世界之最,他们手里掌握着为数可观的“投票权”,这是任何一个有眼光的商家都不可小视的市场。根据经合组织最新的研究表明,4年之后,即在2016年,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如此体量的经济体蕴含的消费实力是巨大的。14亿人口的市场蕴涵着巨大的消费增长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