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教育的意义模板(10篇)

时间:2023-08-02 16:17:2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数字教育的意义,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数字教育的意义

篇1

(一)安全教育数字化的意义

1.用数码技术,以形象的、动态的、交互的方式讲解安全知识,寓教于乐。让学生在体验和演练的过程中树立“生命高于一切”的观念,尊重生命。在培养生存能力和训练应急避险技能的互动过程中直观、感性的学习和接受安全教育的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相关问题能运用正确的方法规避和解决,并能将知识举一反三,提高生存技能。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触摸屏、LED展示屏等现代多媒体传播手段,通过生动、形象、丰富、多样的多媒体教育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直观的“避险自救”知识普及教育,教学生掌握避灾的常识和技巧。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这将使少年儿童有兴趣学习如何“用知识守护生命”。以电子出版物为例,分为可以观看的动画视频和互动性的动画游戏两个部分。动画视频以演示、讲述为主。电子出版物拟设计虚拟人物形象,如生命守护小精灵、生命守护神爷爷、小朋友平平、安安等,将一些抗灾避险知识以生动的语言、形象的画面表现出来。学生通过观看动画视频了解各种交通、自然灾害、溺水等事件发生的原因、学习急避险技能。在掌握一定常识后,学生可以通过电脑或触摸屏参与互动性动画游戏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例如在选择题中,选择一种选项后,即有相对应的动画形象显示出选择的结果:选择答案错误即会看到非常严重的后果,选择正确答案则会得到数码的精神奖励。电子出版物经过悉心策划,将丰富的内容融入生动有趣的故事中,动画角色设计活泼可爱,语言自然,不生硬说教。画面制作使用painter、illustrator、photoshop等平面设计软件与flash等交互设计软件,并配合AE软件制作效果,三维软件制作场景。形式生动,交互性强,寓教于乐,注重应用是电子出版物的特点。使各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以及课余时间娱乐中学习到有用的紧急避险、防患于未然的知识与技能。电子出版物通过生动、形象、丰富、多样的多媒体教育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避险自救”知识普及教育,培养学生生存能力和训练应急避险技能,以有限的投入满足广大师生、家长的需要,最大可能避免学生安全事故的发生,进而将构筑起全民安全防范教育体系。

2.数字载体和呈现方式还有利于安全教育内容的时效性和跟动性。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安全教育已经不再囿于过去简单的形态和内容,少年儿童所面临的安全隐患类型多、形态新,数字技术构架下的安全教育平台和载体可以随时更新,突出新情况下的高发问题及解决方案。可以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不同季节和不同问题分别解决。这扩大了安全教育的范畴和概念,同时,也扩大了受教育的人群,有利于不同群体的少年儿童找到自身所面临的困境并得到及时的帮助。

3.数字化还有助于构建复合型安全教育公共平台。安全教育公共平台除了有传播安全知识的作用,还将发挥“构架少年儿童和社会之间交流的桥梁”等功能。少年儿童作为国家的未来,需要社会的关注。其中,离异儿童、遭受暴力创伤的儿童、留守儿童、孤儿、残疾儿童、艾滋儿童等弱势群体需要更多的关爱。网络的优势在于它可以让更多的人聚焦在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问题上,给予物资和精神上的救助;网络还可以针对少年儿童问题的焦点,引发公众的反思,并有利于相关部门采取措施,改善症结,消除弊病。充分考虑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从身体和心理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和辅导,使少年儿童得到全面发展。

篇2

仅就美术与设计教育而言,数字艺术是一个充满创新诱惑的平台,而非一个独立的专业,既定的美术与设计专业没有容纳它的胸怀,而数字艺术却能依仗着数字技术的强力支持,无所不至地渗透、扩张,并可以宽容和介入所有专业。在这个综合的数字艺术教育的平台上,原有的专业界限被消解,单一的专业口径被扩大,基础的内容需要充实,对素质的要求更加全面。艺术与设计教育在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理念下,在学科交叉的环境中被加以整合与创新,这就使得数字艺术教育具有多专业方向、多层次培养、多样化教育的发展选择。

多专业方向是指:(1)学科发展取向所面对的多种选择性;(2)经过专业整合的特定方向的数字艺术教育能有效地扩大专业口径,学生可能具备更宽泛的适应能力,以面对更多的专业选择和个人发展方向。

多层次是基于社会业界对不同层次人才需求而制定的相应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数字艺术的职业教育是以艺术设计行业所需的“蓝领”为培养目标,满足较低层次应用设计类岗位需要,适应较单一专业方向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工作(如一般的平面设计、热门的室内装饰以及动画制作中的一些环节)。本科人才培养当属承上启下的重要层次,是推动数字艺术发展的最重要的专业教育,应以基础素质教育为根本,为培养更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和个人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

多样化教学强调的是 “数字化生存”的状况给艺术与设计教育带来了全面而深刻的改变,传统的观念、老化的知识、落后的方法必然在和“数字化”的较量中被渐次淘汰与更新。数字艺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现有专业口径的限制,在教育内容及方法上不可能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它所展现的新空间极大地推动着教学观念及方法的创新,更有效的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将在专业整合的数字化平台上不断改进与发展。

二、当前数字艺术教育的两个问题

1.始终把握培养艺术人才的基本方向

数字技术从根本上改变艺术与设计及其教育。新媒体艺术因此而享有更为综合与多样化的创新空间;艺术设计(包括动画等)更是获得解放般新生;数字艺术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但是,在推动数字艺术教育的实践中,由于计算机辅助设计的便利、快捷以及远胜于传统手工的品质的诱惑,不可避免地给教学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必要的审美基础及能力的教育遭到一定程度的弱化以至于轻视。尤其在设计教育中的此类倾向不可不给予相应的纠正。过分倚重工具的功能,对技术至上的迷信,终究不利于数字艺术教育的进步与发展。如果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前提仍然强调“艺术”二字,最根本的还是全面审美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不管数字技术的功能如何的神奇,它也仅仅是一个工具平台。审美的创意以及对效果的想象毕竟只能产生于人的头脑,在键盘上是敲不出来的。

2.复合型人才与团队合作能力

所谓复合型人才,多半是指在现有美术与设计类专业范围内,由于数字艺术教育的多专业方向的整合,学生所具备的审美的基础素质和能力与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结合,可能超越现有专业界限,拥有面对和适应多种工作选择和综合发展的能力。而关于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理想含义,即应拥有创意与表现的审美品格与能力,亦应具备操控数字化手段实现艺术理想的技能。但实际上,由于教育及思维方式的差异,这两方面的高层次素质及能力对于大多数人都难以平衡与兼具。或许有极少的例外,但对教育而言可能没有普遍性。与传统的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比较,数字艺术教育应该十分注重团队合作的能力培养,所谓复合型人才,更应体现在团队合作中既可和艺术家切磋又可和计算机专家沟通的本事,是一个可以把艺术的想象和技术的神奇揉捏在一块儿的关键人物。或许这就是“复合型”在数字媒体艺术事业中的真正意义。数字技术和艺术的联手正在创造令人耳目一新的虚拟的奇迹。当今数字艺术的大手笔,已然必须是一个团队通力合作才可能攻克的工程,是一个多学科专家彼此发挥所长共同创新的事业,而非任何复合型的个人竭尽全力可以应对。

三、建设数字媒体艺术学科的基本思路

2002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计算机学院创建了新媒体艺术系。借用人类不断反省与追问的那个基本问题,初创的新媒体艺术系同样面临“我们是谁(存在的意义)?我们在哪里(现实处境)?我们到哪里去(方向与前景)?”的分析与思考,以便作出符合实际的判断。

新媒体艺术系选择以动画艺术与视频处理、视觉传达与应用设计、绘画与影像艺术为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方向。本专业培养兼具艺术素质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造型艺术与艺术设计综合基础素质和能力,掌握相应的数字技术基本知识和基本应用技能,具有以数字媒体为形式或手段进行创作或设计的实际工作能力,能够在涉及艺术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新媒体艺术、计算机网络、广告、影视动画、大众传媒等相关领域从事专业工作。本专业要求毕业生在专业上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备造型艺术和艺术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具备一定的绘画、摄影的基本技能;

(3)掌握艺术设计多方面的基本技能;

(4)掌握以个人计算机为硬件基础的不同平台的操作系统;

(5)掌握多个具有代表性的专业图形软件的运用能力;

(6)具有综合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应用艺术设计或艺术创作的能力;

(7)了解当代美术、艺术设计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相关领域的发展动态;

(8)在美术与计算机科学相结合而不断创新的领域具有一定的科研和实际工作的能力。

篇3

作者简介:王林瑶(1981-),女,山东烟台人,湖北工程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湖北 孝感 432100)罗大成(1981-),男,湖南新邵人,第二炮兵工程大学理学院,讲师。(陕西 西安 710025)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3-0004-02

数字艺术以数字科技为基础,以互联网等为传播媒介,既具有传统艺术的人类理性思维,还具有远超传统艺术的视觉和听觉效果。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及普及,数字产品得到了最广泛的应用,并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数字艺术逐渐发展成了21世纪知识经济产业的核心产业,并将成为全球最具发展前途的产业之一。数字艺术市场对人才的急需使数字艺术教育被史无前例地提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因此分析数字艺术的特点、开展数字艺术教育改革的探讨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数字艺术的概念与特点

狭义的数字艺术[1]一般指的是用计算机处理或制作出和艺术有关的设计、影音、动画或其他艺术作品。相对于传统艺术作品,它在传播、存储、复制等各个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广义的数字艺术[1]泛指一切由电脑技术制作的媒体文化。这些媒体文化通常对语音、文字、图像等加以数字化设计并整合运用,最终形成以网络媒体进行传播的、具有互动性和独立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包括数字音乐、数码影像、电脑插画、影视特效、网络游戏和虚拟现实等。

在数字艺术的创作过程中,必须以数字技术为基础,全面或者部分使用数字手段。数字艺术作品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2]

1.原创性

数字艺术和所有的艺术创作一样,是以审美为主导的原创性活动。大凡艺术都要讲究原创,没有原创就没有艺术。并不是只要利用数字化工具随便地“发挥”一下就可以冠名为“数字艺术”作品的。

2.复制性

数字艺术作品的复制不同于传统艺术作品中的复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数字艺术作品以数字技术为基础,在复制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进行大量、快速地复制,且复制品的质量基本不受人工因素的影响;数字艺术作品复制的群体可以很方便地进行替换;通过数字艺术作品相应参数的修改,复制出来的物体既继承原物体的特性又可以有自身的变化。

3.互动性

数字艺术作品的许多种类完全不同于传统艺术的单向式的创作和欣赏过程,而是以互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主要表现为创作主体与欣赏主体在相互交流的方式下进行,欣赏主体可以参与作品的创作,并成为数字艺术作品的一部分。

4.独特性

首先,数字艺术的视觉效果具有独特性。计算机为数字艺术的设计提供了很多特效,如数字艺术作品中的流动光效使得数字艺术作品的动态效果极具感染力。其次,数字艺术作品的显示形式具有独特性。很多数字艺术作品在电子显示器上观看,视觉效果非常完美,然而一旦打印或出版后视觉效果则明显变差,原本非常清晰、亮丽的作品可能会变得模糊、灰暗。

5.群体性

传统的艺术作品通常涉及到的专业较少,通常由单人独立创作完成。数字艺术作品则不同,一般涉及到音乐、美术、计算机程序技术等不同专业的技术和素养,因而往往需要多人的合作才能完成。换而言之,数字作品通常不是由某个人,而是由某个创作群体共同完成的,即具有群体性。

二、数字艺术市场前景及人才需求分析

数字艺术作品涵盖了绝大多数的数字产品,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数字音乐、电脑动画、影视广告、数字视频、网络游戏、虚拟现实和网络艺术等。数字艺术市场不仅包含以上所有的数字创意产业产品,还包含其衍生产品,如以动画形象为主题的儿童玩具、儿童文具、儿童服装以及儿童音像图书等。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我国互联网络的普及应用,数字艺术逐渐发展成了产业。该产业不仅有国家政策支持,还有各产业基地作为支撑,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下面以国产动画为例进行分析。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规定[3]从2006年9月l日开始,全国各级电视台所有频道在每天17点到20点之间均不得播出境外动画片和介绍境外动画片的信息节目或展示境外动画片的栏目,必须播出国产动画片或国产动画栏目。国产动画片与引进动画片播出比例不低于7比3。这项政策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动画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同时,我国建立了大量数字艺术产业基地(如杭州国家动画产业基地、长沙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国家网络游戏动漫产业发展基地等),共同构建中国完整的数字艺术产业链,形成一遍繁荣的市场前景。可见,就我国市场需求而言,国产动漫商机无限。

然而,根据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规定进行预算,每年需播出国产动画节目约28万分钟,而国内实际动画制作能力才2万多分钟左右,每年国产动画的市场缺口达25万分钟之多。可见,以国产动画为代表的数字艺术人才极度匮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数字艺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瓶颈。

综上所述,我国数字艺术市场前景极其广阔,对数字艺术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我国数字艺术人才紧缺,急需相关院校培养大量人才以满足市场需要。

三、数字艺术人才内涵及培养现状分析

优秀的数字艺术人才应该对数字艺术的特征和本质有较好的理解与把握,除了具有基本的艺术创作能力外,还应该掌握数字化艺术特有的表现手法及相应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拥有良好的项目管理和策划能力、设计与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精神。

近几年我国数字艺术人才培养的速度和力度都在不断加强。1999年,全国只有2所高等院校开设动画专业。到了2006年,经过约7年的发展壮大,全国设置动画类专业的高校就超过200所。[4]可见数字艺术教育的办学规模大幅增加,发展非常迅速。然而数字艺术的办学规模虽然大幅扩大,但人才培养方向等重要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直接的后果是相应的基础理论研究、专业课程设置不尽合理,缺乏对应用课程体系的研究,教学内容跟不上应用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目的不明确

首先表现在教育的短期目的和长期目的不明确。数字艺术教育的一个短期目标应该是让学生在毕业的时候找到工作,而长期目标则是将学生培养成复合型应用人才或大艺术家。如果不能很好地区分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之间的关系,数字艺术的教育就落不到实处。如果不能确保培养的学生在毕业的时候找到工作,那么他们将来成为复合型应用人才或大艺术家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如果仅以毕业后找到工作为目标,那么培养的学生当中能成为大艺术家的可能也会少之又少。[5]

2.教学内容不明确

数字艺术作为一种新置的热门专业,许多院校对数字艺术的教育定位不明确,仅盲目地在已有计算机专业和传统美术的教学内容上做加法。如在计算机美术专业的教学内容上将计算机和艺术类等课程进行生硬地拼贴和叠加,导致学生课程学习的内容是割裂的,无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融会贯通。[5]这种简单化处理说明一些学院数字艺术的教学仅仅是为了满足数字艺术对人才的急需而盲目招生的做法,还没有深刻把握当前数字艺术设计的内涵。

3.片面夸大软件的作用[6,7]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种绘画软件日新月异,且呈现出人性化、智能化和简单化的特点。数字艺术逐渐忽略了传统艺术理论及艺术规律,变成了一种依赖计算机技术与绘图工具的创作模式。在这种趋势的影响下,一些院校把软件操作技法当做专门的课程来设置,片面强调软件的作用。这种课程设置方法至少在专业教学体系上是不合适的。只有认真研究传统艺术理论,广泛汲取中外经典艺术的养料,将传统艺术实践经验与当代数字技术进行有机结合才能使创作发挥到极致,得到好的数字艺术作品。

4.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脱节

数字艺术和传统艺术一样,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然而一些学校在数字艺术的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相关理论和技术的培养,而忽略了与社会实际的结合。一些学校数字艺术教学的社会实践只是组织学生到相关的企业公司进行考察参观,仅此而已。这种忽略社会实践的教育模式导致很多学生长期处在封闭的环境中进行学习,所学到的知识结构在进入社会后往往不能很快适应企业的人才需求。

5.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培养有待提高

在传统的艺术教学当中,一般以个体的学习和创作展开,因此一些院校在数字艺术的教学中还是沿袭这一教学模式。这种教育模式与数字艺术的教育不相适应。数字艺术作品的创作往往涉及到多个专业的知识,通常需要一个创作团队共同合作完成,因此必须培养学生在创作中交叉、组合的能力,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进行团队合作等。

四、数字艺术教育改革初探

针对以上分析数字艺术教学当中存在的不足开展相应的教育改革探讨,为解决数字艺术人才短缺和市场需求极大的矛盾有着重要的意义。数字艺术教育改革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和构建主义学习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艺术教育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有机结合。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首先要在教学设计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力性;其次,要求教师转变为学生主动构建意义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不是以往的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最后,还要求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对象或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以学生为中心的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和构建主义学习环境可以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作力,完美实现艺术教育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有机结合。

以实践牵引教学,建设崭新的数字艺术课程体系。在数字艺术课程体系的建立中,首先要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研究,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学校可以有不同的课程定位、不同的培养方案。教师还应该深入生产实践的第一线,以得到第一手的工作经验选择课程教学内容,以岗位要求为相应课程的考核内容,实现教学和岗位的连接。只有这样,才能改变数字艺术课程仅为计算机和传统艺术简单相加的教育局面,建设崭新的数字艺术课程体系。

在艺术和技术上“两手都要硬”,不能忽视任何一方面。首先要注重数字技术的研究,只有数字艺术的设计人员具有专业的程序开发能力,有关图形设计的质量才能得到保证。其次,在注重技术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数字作品的艺术性和内涵。要清醒地认识到计算机设计图是设计师的图形语言是用图像这种直观的形式表达设计师的意图和理念,它只是一种表现手段,离不开设计师的思维。

加强数字艺术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建立数字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加强学校和各数字艺术产业基地的联系和合作,让学生的创作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提升。

大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数字艺术教育中可以设置由团队合作进行某件数字艺术作品创作的实践课题。如一个动漫作品的创作可以让学生分工合作,分别参与到创意的构思和剧本创作、人物和环境设定以及美术风格设计、人物建模和造型动作、音乐音响和人物配音以及后期制作等等当中,整个创作过程需要团队成员交叉完成。这些实践课题的完成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团体合作能力。

五、结束语

数字艺术是当今数字技术高速发展的产物,是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我国数字艺术的教育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然而数字艺术的教育还并不成熟,教育的各个层面都有待于大胆革新,突破前进。广大数字艺术教育者应把握住数字艺术教育的时代主流,深入研究数字艺术的内涵和特征,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及时地调整数字艺术课程体系,建立完备的数字艺术学科,为推动中国数字艺术教育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茂宁.高校美术教育专业数字艺术课程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09.

[2]龙全.关于数字艺术教育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6,(4):10-11.

[3]纪涛,孙冬梅.我国数字艺术产业发展现状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21):21-23.

[4]高峰.浅谈数字艺术人才培养[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23

(4):110-112.

[5]黄丽民,刘锡冬.浅议高职高专数字艺术人才的培养[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4):49-50.

篇4

(一)丰富了教学内容

数字化技术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使得英语教学方法变得多样,同时还大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使以往过于单一的教学模式得以改变,教学内容通过图片和声音的方式展现出来,这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模式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以前使用黑板的教学模式对所展现的教学内容有限制,而借助数字化技术的优势,教师可以通过课件展现更多的教学内容,使得教学内容得以丰富,为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只是一味地听老师讲课,自主学习的主观意愿不强,这种简单枯燥的学习模式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非常不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而数字化技术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应用,以其独有的优势,使得高校英语课堂不再索然无味,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积极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促进了他们学习成绩的提升。

二、现阶段高校英语教学中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所存在的问题

高校英语教学中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两方面:一是传统教学模式和数字化技术没有很好地融合,二是教师没有对数字化技术进行合理运用。具体内容如下。

(一)传统教学模式和数字化技术没有很好地融合

众所周知,传统的教学模式使高校英语课堂比较枯燥,但是它也有数字化技术所没有的优势,那就是教学的灵活性。虽然数字化技术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但是其所展现内容是教师在上课之前设定好的,在课堂进行的过程中是不会变化的,然而又由于很多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接受能力不同,而一成不变的数字化技术不利于全体学生的提高,而传统教学模式,可以有效避开数字化技术的弊端,教师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教学内容的讲授。同时,学生的英语教学不能只是依靠课堂上内容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在生活中能够加以灵活运用。如果教师过度运用数字化技术,让课件展示占据了大部分的课堂时间,那么教师就无法和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无法进行有效掌握。

(二)对数字化技术没有合理运用

高校英语教师在运用数字化技术的过程中,既不能不用数字化技术,也不能一味地让学生观看视频和图片,而是要掌握好分寸。如果在一节课中,教师过多地使用数字化技术,而忽略了学生是否真正吸收了所学的知识,这样会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点偏移,特别是那些自主性不强的学生,总是将注意力集中到视频的播放上,一旦教师在特殊情况下不使用数字化技术,这些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不利于学生成绩的提升。

三、高校英语教学中应用数字化技术的有效途径

(一)学生应对数字化技术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虽然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方面确实有其独到之处,但是,学生自身也应对数字化技术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明白数字化技术得以应用的本质目的是提高其英语学习的成绩,不只是影像资料的播放,学生只有对数字化技术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能端正学习态度。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传统教学模式加以优化升级,从而让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数字化技术能够有机结合,将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出来,在为学生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的同时,还能促进学生英语知识水平的提高。在下课之后,教师也要经常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关注他们的生活,并对其不正确的思想进行引导,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应因材施教,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来给予相应的指导,再加上数字化技术的利用,就会使得学生对英语学习更加地喜爱,为学生英语学习成绩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篇5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9)01/02-0026-04

进入21世纪以来,网络信息技术对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影响越来越大。“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教学”“数字化学习”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2001年颁布的《新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普遍运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1〕其中,数字化课程资源库建设尤其受到人们的重视。所谓数字化课程资源库是指按照课程内在逻辑关系构建的,由通过数字化媒体制作和使用的教学素材构成的可扩充再造的开放式教学支持系统。〔2〕数字化课程资源库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实现新课程理念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从技术层面逐渐打破了各种资源的时空限制,使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广泛交流和共享以及校内外课程资源的相互转化成为可能。〔3〕

目前,幼儿教育领域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库建设也受到广泛重视,它与学科教学整合和应用的水平直接影响到数字化教学和学习的效果。本文从儿童艺术教育的角度,重点探讨数字化课程资源库与儿童艺术教育整合的重要意义、基本方式以及在整合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具体事项。

一、数字化课程资源库与儿童艺术教育整合的重要意义

数字化课程资源库将网络资源服务于具体的艺术教育活动,它既兼顾了教师“教”的便利性,也兼顾了儿童“学”的需求性,同时还能更好地展现艺术教学内容,丰富艺术教学手段。

1.更好地展现艺术教学内容,丰富艺术教学手段

艺术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最主要的不同之处在于艺术教学除了大量的“可以言传”的教学内容外,还存在着大量的“只可感受和意会”的教学内容。例如,如果仅仅用语言和文字来描述舞蹈家的美妙舞姿,难免会让人有意犹未尽之感。可是在传统教学中,大量需要感受和意会的教学内容只能依靠教师的语言来表达,依靠幼儿出类拔萃的悟性来体会。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这是很难的。如今,当数字化课程资源库与儿童艺术教育整合时,艺术教育的教学内容便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得以展现和表达。就以视觉艺术教学为例,数字化课程资源库中的素材和信息技术的运用(如虚拟现实技术等)可以展示动态的视觉艺术内容,进一步缩小时间和空间的差距,这时即使幼儿身处幼儿园的课堂之内,仍然可以望见遥远的埃及金字塔。

2.帮助教师顺利获取艺术教学资源

网络的出现,使广大教师拥有了一个巨大的学习、交流、探讨的空间。然而,面对浩瀚的网络资源,教师如何选择、收集、处理、存储、使用和改进教学资源,这并不是一个容易解决的问题。在使用网络搜索艺术教学资源时,教师往往会碰到以下问题:(1)网络资源的质量参差不齐,很多资料专业性和正确性不强,时有错误发生。(2)网络资源形式多样,难以直接满足不同教师、不同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的具体需要。教师在搜索网站与网页资源之后,还需花费大量时间进行筛选和修改才能真正获得自己需要的资源,这会大大耗费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影响备课质量。(3)部分网络资源只能在线观看,不能下载,在时间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要进行在线链接观看,会导致教学效率低下。而且网络资源更新快,有时会出现“死链接”现象。一旦出现意外情况,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而有了数字化课程资源库后,教师可以迅速找到自己需要的教学素材和教学资源,丰富艺术教学内容,同时还可以在课堂上灵活转换角色。例如,当教学内容有了更好的传播者时,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多媒体等数字技术邀请更好的“虚拟老师”来为幼儿上课,教师则可以作为教学讨论的参与者、协调者、鼓励者,更好地与幼儿互动。借助数字化课程资源库的帮助,教师的教学方式更加灵活,手段更加多样。

3.转变幼儿传统的艺术学习方式

传统的幼儿园艺术教学通常是让全班幼儿按照教师的要求统一欣赏、统一实践,这样的教学活动显然已经不能满足信息时代幼儿个体对艺术学习的需求。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许多具备了交互功能的艺术实践创作软件不断出现。与其他学习媒介相比,这种具备交互功能的艺术实践创作软件具有独特的优势。鲜艳的色彩、连续的动画能逼真地再现某些艺术创作的过程,为幼儿提供另一种艺术学习的方法与途径。此外,一些艺术实践创作软件能根据幼儿的操作情况自动调整所提供的操作内容的难度,便于幼儿进行个别化学习。这样的学习氛围十分有利于幼儿艺术创新精神和艺术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数字化课程资源库与儿童艺术教育整合的基本方式

数字化课程资源库与儿童艺术教育整合的根本宗旨是培养幼儿能够在信息化环境中利用信息技术完成课程学习的目标并学会进行终身学习的本领。〔4〕在信息化学习环境中利用数字化课程资源库进行艺术教学和艺术学习的具体方式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1.数字化课程资源库作为教学工具,与幼儿园艺术教学活动整合

数字化课程资源库作为教学工具,与幼儿园艺术教学活动整合,是指幼儿在教师的组织下利用数字化课程资源库中的素材进行学习,数字化课程资源库完全为幼儿园艺术教学活动服务。〔5〕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和整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教学内容(如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幼儿接受了学习任务之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进行艺术学习,达成教学目标。最后,教师和幼儿一起进行教学评价、反馈。

例如,某幼儿园大班幼儿在音乐欣赏活动中欣赏德沃夏克创作的《幽默曲》。如何引导幼儿欣赏音乐作品,感受音乐作品中的音乐要素以及诸要素的对比,从而发挥自己的想象,体会音乐表现的情感内涵呢?这时,教师可以利用数字化课程资源库中的相关素材进行辅助教学。首先,教师可以利用MP3音频软件让幼儿完整地聆听音乐作品,在优质的音响效果中充分感受音乐的整体美。接着,在幼儿初步熟悉音乐作品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幼儿对音乐作品进行故事化的想象,对音乐的各种要素作出积极反应。例如,教师可以利用数字化课程资源库中的动画视频资料,让幼儿在《幽默曲》的音乐背景中观看《三只小蝴蝶》的动画故事。《幽默曲》全曲采用复三曲式,第一段旋律流畅优美,俏皮幽默,好像是一只毛毛虫一点一点地爬动,锻炼身体,准备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稍后,乐曲旋律转为连贯、抒情的音乐风格,就像一只蝴蝶破茧而出,在天空中自由飞舞。乐曲第二段开头重复第一段的开始部分,暗示着第二只毛毛虫变成了蝴蝶,但第二段的中间部分音乐情绪稍有变化,力度加强,旋律纯朴动人,似乎在讲述第二只蝴蝶碰到了一场暴风雨,它顽强地飞舞着。乐曲的第三段再现第一段,轻盈美妙,似乎意味着故事的结尾,第三只毛毛虫破茧而出。音乐听起来干脆却又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让人对三只小蝴蝶的故事回味无穷……在聆听音乐、观看动画故事的过程中,幼儿逐步感受到《幽默曲》中跳跃和抒情等音乐要素的对比以及全曲ABA式的音乐结构。最后,全班幼儿和教师一起结合身体律动来加深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在以上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幼儿借助数字化课程资源库中的音频和视频素材,感受了音乐,加深了对音乐要素和音乐结构的体验和理解,推动了艺术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

2.数字化课程资源库作为学习工具,与幼儿自主艺术探究活动整合

数字化课程资源库作为学习工具,与幼儿自主艺术探究活动整合,是指幼儿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以自主探究的方式,在数字化课程资源库的帮助下,进行艺术实践活动。这里的艺术探究活动不是指幼儿园中的集体艺术教学,更多的是指课后的延伸活动。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同,数字化课程资源库作为学习工具,与幼儿的自主艺术探究活动整合,它是按照幼儿实际的艺术能力、认知能力和年龄特点的不同,将与幼儿生活紧密联系的艺术活动以主题的形式循序渐进地展开。〔6〕幼儿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的艺术实践,将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科学等方面的知识进行融合,最终促进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自主艺术探究活动更加突出了幼儿的主体性和参与的过程性,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各种任务主要由幼儿自主完成,教师和家长仅仅对幼儿的选择和操作等进行一般性指导。这种整合方式是把数字化课程资源库作为幼儿自主艺术探究活动的学习工具,幼儿可以在数字化课程资源库中寻找艺术学习内容,获取艺术学习资源,寻求艺术学习帮助。

例如,在5~6岁幼儿“猜猜我是谁”的自主艺术探究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大多数幼儿喜欢小动物、爱看小动物的憨态、愿意模仿小动物的叫声和动作的特点,将艺术学习活动和幼儿的兴趣结合起来,在游戏中开展“猜猜我是谁”主题活动。如在模仿动物叫声的过程中,幼儿可以体会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通过对动物动作的模仿,幼儿的肢体动作进一步协调;在对动物生活的体验与动作模仿中,幼儿开始思考动物与人的关系问题,感悟到要爱护动物,珍惜生命。具体探究活动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1)幼儿在数字化课程资源库中寻找各种动物叫声的音频资料,闭上眼睛听听动物的叫声,感受声音的强弱、高低、长短、音色等,猜出动物的名称,并试着模仿几种动物的叫声。(2)幼儿在数字化课程资源库中寻找各种动物外形及身体动作的视频资料,比较不同动物的身体动作、皮毛颜色、外形、五官、神情等有什么区别,尝试用身体动作表现动物的不同之处,并能用简单的词语描述动物的特征,如快、慢、笨重、灵巧等。(3)幼儿在数字化课程资源库中寻找与动物相关的音乐或美术作品,如《动物狂欢节》《鸭子拌嘴》《赛马》《小狗圆舞曲》等,欣赏艺术作品,想象艺术作品表现的是什么动物以及这些动物在干什么。(4)幼儿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动物题材的艺术作品,和同伴或家人尝试根据作品创编童话剧并进行表演,最后拍摄成录像上传到资源库中,与其他人交流分享。当然,以上环节的设计还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进行自主选择和更改。在“猜猜我是谁”自主艺术探究活动中,幼儿是艺术学习的主人,各种任务主要由幼儿自主完成,教师或家长可以提供协作和帮助。

三、数字化课程资源库与儿童艺术教育整合的注意事项

当前,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促使整个教育环境快速变化。幼儿园教师只有具备相当的信息素养,才能胜任教育工作。当然,尽管网络教学、数字化学习有其独特的优越性,但始终无法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学者在研究网络教学技术的应用时,将它定位为辅助传统教学的网络学习系统,认为它具有一些传统教学无法具备的优点,但是相对地也有缺点和限制,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7〕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教师在利用数字化课程资源库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不能忽视教师的作用。能否充分发挥数字化课程资源库的作用,更好地进行教学改革,正确扮演好教师的角色,发挥教师的作用,这是非常关键的。

第二,在数字化课程资源库的开发和建设的过程中应注重效果而非盲目追赶潮流。教师要以教学为中心,善于利用各种数字化课程资源,根据需要灵活转换媒体展示方法,充分发挥数字化教学媒体的功能。

第三,要不断更新和充实数字化课程资源库,确保资源最优化,以便有效整合课程资源,为教师和幼儿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陈旭远.新课程,新理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培训教材〔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5.

〔2〕程莉君,高学林.中学生物学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中学生物学,2008,(4):40.

〔3〕余立.以终身教育理念迎接21世纪〔J〕.开放教育研究,2001,(1):34.

〔4〕何峰涛.基于教学资源库的网络多媒体教学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116.

〔5〕章伟民.教育理念与教育技术〔J〕.电化教育研究,2002,(4):7.

〔6〕肖平,章伟民.对当前教育主题资源库建设的几点建议〔J〕.当代教育论坛,2006,(5):39.

〔7〕冯凤.数字资源与课程的优化整合及应用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7,(1):92.

On the Integration of Digital Curriculum Resource Database and Children’s Art Education

Xu Yun

篇6

一、前言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建构主义详细说明了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学”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可见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摒弃以教师为中心,一味向学生灌输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采用以学生“学”为中心的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思想。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和基于互联网的网络通信技术适合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因此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越来越被广大师生接受。

二、《数字电子技术》实训教学的特点和目前存在的问题

《数字电子技术》是高职高专电子类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两大部分。学生既要精通数字电子技术理论,又要掌握电路设计、电路研究和调试技术。为达到这些要求,各院校均开设了实训课程。通过实训,学生能掌握实训内容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操作技能,并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和创新意识。该课程具有很强的工程性,各院校有必要采用适合该课程特点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目前由于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还没有完全达到职业教育的要求,因此《数字电子技术》实训课的开展存在以下几点问题:(1)平时学生动手做实验,动手进行小制作的机会少,对硬件功能、特点和参数的认识、了解不多。学生往往依赖教师的讲解,有的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出现故障不会排除。(2)实训内容完全由实训指导书决定,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基本上是依葫芦画瓢。一次实训下来,一些学生往往只会焊接,使其养成了惰性。(3)理论课进度往往落后实训课,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的实训往往没办法做,加之有些学生依赖性太强,实训效果也达不到要求。为了改变目前的状况,强调学生主动思考,主动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主动建构意识,教师采用建构主义的教学方式来进行实训课的建设势在必行。

三、基于建构理论的《数字电子技术》实训教学实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的作用。教师可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基于该课程的特点和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将“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四要素有机地结合,最终达到了使学生最大限度地主动获得知识的目的。

(一)创设情境,探究问题。

教师要想带学生成功地完成一次《数字电子技术》的实训,首先必须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让他们有强烈的欲望积极参加实训,而不会被复杂的电路和制作过程吓倒。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提示新旧理论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建构实训内容当中所涉及的知识的意义,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初步的意义建构。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中,这一点非常重要。

下面以实训课题之一――《智力竞赛抢答器的设计》为例,介绍具体的实施方法。

在实训开始的第一课,笔者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观看电视智力竞赛抢答类的节目,让学生仔细发现竞赛中的每一个细节,让其找寻抢答控制的规律。学生通过找寻每一个细节,提高了探索兴趣,同时也找到了这次实训任务的每一个设计要求。在这种情境中获得的设计要求比教师直接给出设计要求效果要好。在学生对抢答器的工作顺序有了初步认识的情况下,笔者把具体的设计要求用问题的形式展示给每个学生。笔者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是学生头脑中即将形成的意义建构的概念框架的节点,随着学生对问题探索的深入,意义建构的框架就会逐步形成。笔者对智力竞赛抢答器提出的问题有:

1.参赛选手抢答时按下的按钮是何种开关?它需要手动复位吗?

2.几位选手同时抢答时,为什么只有一个选手的抢答有效,指示灯亮并伴有音乐,而其他选手的抢答无效呢?

3.回答问题正确与否、加分还是减分由主持人决定,成绩是如何显示和调节的呢?

4.一轮抢答结束后,指示灯如何熄灭?该动作应如何控制?

(二)独立探索,适时帮助。

问题的提出相当于给了学生一个探究的方向,接下来学生进入到自主学习、独立探索的阶段。鉴于数字逻辑电路的复杂性,教师完全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索,会让一部分能力有限的学生望而生畏,此时教师的适时帮助是有必要的。教师应当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比如应收集哪些硬件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信息,可以参考哪些相关电路知识,等等,教师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对于某些学生不懂的环节,教师还应当适时地对学生讲解理论知识,将新旧理论知识进行连接。

进入到独立探索阶段,学生需要必要的支持,这包括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的支持。硬件环境指的是教学院系给学生提供实训教学环境:1.配备有互联网的多媒体教室,学生可查阅资料,还可以为协作讨论提供便利。2.配备需要的硬件和工具,比如制作所需的元器件、芯片、电路板和操作工具。软件环境指的是教学院系提供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仿真分析、调试软件,如EWB。

通过多方位分析和查找资料,学生对笔者提出的问题和设计思路有了一定的想法,形成了意义建构的初步框架。比如对于按钮开关,学生查找了欧姆龙开关B3F,以及无抖动开关的工作原理;对于控制抢答的核心芯片,学生参阅了各类锁存器,比较了它们的不同特点;对于显示计分,学生查阅了十进制计分电路,各类集成加减法计数器、译码显示器等硬件芯片的功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多方面地利用现有的资源,而且能在学习中反复、主动地去理解以前学习的各个理论知识,以前在头脑中的触发器、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等知识点逐步连接在一起。通过EWB,学生可以将自己的设计随时进行仿真、修改、调试,虽然许多学生的设计暂时会不成功,但这些感性和理性认识的交互进行,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协作学习,完成实训。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协作学习”与“会话”。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设计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的作用。会话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通过会话,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

学生经过前期的工作,逻辑电路设计初步完成。借助于多媒体教学工具,笔者根据具体情况,让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进行设计展示,充分展示各自的观点。鉴于数字电路的特点,同一逻辑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完成,学生的设计也是各式各样,但一定存在优劣差别。学生彼此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在笔者指导下对电路设计进行了优化。比如对抢答器核心芯片八D锁存器74HC573的锁存功能端子自动锁存及解锁的控制环节设计,很多学生的设计都存在各种矛盾,经过笔者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协作会话环节,这个难题得以解决。

实训设计最终要进行硬件的制作,如果仅仅只停留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调试上,那就是“纸上谈兵”。硬件的制作和调试是高职电子类学生的必需技能。在制作的过程中,协作学习同样可以帮助学生应对各种实际问题。学生通过协商解决,不仅可以完成实训,而且可以培养团队精神。

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环境,学生群体的智慧和思维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也就是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位或某几位学生完成意义建构。

(四)意义建构、效果评价。

实训设计和制作过程后,学生需要写出详细的实训报告。笔者指明了实训报告的项目和描述方法。通过详细的整理报告,学生进一步理清了头脑中与本次实训有关的所有感性和理性的知识,再一次他们找到了各种感性和理性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了对知识的完整意义建构的目的。

效果评价是实训课程的最后环节,也是建构主义教学方式的一个环节。效果评价可以通过自我评价和集体评价两种方式进行。自我评价采用在报告中写出“实训感言”的方式进行,笔者既能了解学生在本次实训的收获,又能了解学生对这种教学方法的具体看法,对笔者的建议,有些学生还及时向笔者反映仍未明白的知识点。这些都为今后教学改进提供了参考。集体评价笔者采用了小组交流的方式,评价内容重点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对小组协作学习作出的共献。笔者积极鼓励那些努力探索的学生,激发他们学习创造的信心,也给其他一些存在依赖性的学生一些探索的经验,鼓励他们学会与同学合作,努力完成实训。

四、结语

在《数字电子技术》实训教学中,笔者将实训的重点以问题探究的形式给出,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建构学习平台,变被动学习为主动研究,笔者给予适时的帮助,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质量的目的。这种教学模式依托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良好的实验条件,在国家大力扶持职业教育的政策下,各高职院校的实验室建设日趋完善,相信这样的教学模式会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

篇7

关键词:数字时代 在职编辑 继续教育

出版数字时代随着数字化浪潮汹涌而来,传统的出版业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而最好的出路就是转型升级。面对出版行业职业环境的“变脸”,只熟悉传统编辑出版业务的从业人员已显得力不从心。目前出版产业从职业化向产业化发展的现状致使出版社对只熟悉纸质媒体加工的传统编辑已不再“趋之如骛”,转而对既有专业背景、又懂编辑加工技术的高层次人才的张开怀抱。

新闻出版署署长柳斌杰多次强调:“数字出版已经成为现代信息传播的重要形式。……培养一批既熟悉专业出版知识,又掌握现代数字出版技术和善于经营管理的复合型出版人才,是刻不容缓的艰巨任务。”①如何实现在职编辑从传统带到现代的“华丽转身”,在职编辑的继续教育迫在眉睫。

数字时代媒介融合打破了出版业格局,冲击着传统出版的生存和发展,极大程度上促进了编辑职业角色和功能的改变。跨媒介传播机构以及新型互动传播技术的发展,对编辑提出了新要求,编辑的角色和功能正在变化。

数字时代的出版物是一种集印刷、音频、视频、互动性数字媒体为一体的具有战略意义、可操作性、深刻文化意蕴的新媒体产物②。编辑在纸质和数字混合二元出版时代的意义不再是单一的“编辑工作”,而是包括出版资源的整合、筛选、价值评定、内容和形式制作、市场营销、售后服务以及反馈信息收集等在内的多元工作组合。

时代变迁和实践进步对在职编辑继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对老年、中年和青年编辑有不同的教育重点,继续教育担负起更新老年编辑思想,加强中年编辑对从业环境认识从而使他们做出自身调整,对年轻编辑则从职业道德和技术更新的层面做出要求以应对新媒体时代的职业需求的责任。

2.编辑工作的特殊性要求编辑保持学习

编辑的职业定位是“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编辑通过文字向读者传播着世界观、方法论,传播着价值取向,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编辑工作是整个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因此编辑人员不能落伍。

无论是在信息收集、组稿策划、文字纠错还是排版设计,传统出版时代这些环节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数字时代编辑工作增强了对网络平台、信息技术、多媒体转换等现代化技术的应用,降低了劳动力提高了工作效率。这要求编辑人员必须具有与此相关的技术能力,比如利用各种搜索引擎查找到策划及编辑所需的资料信息检索能力,利用计算机处理素材并加工成媒介传播所需的成品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同时,数字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真真假假无所不包,编辑的独立意识比以往任何年代都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干扰。编辑工作需要迅速有效地抓住有价值的信息,同时还要自我抵制偏差认识和误导,通过职业判断做出新颖的选题,不随大流,不被经济效益所左右而忽略了社会效益。

时代的进步要求编辑时刻保持学习的心态,了解行业发展方向,掌握最前沿的资讯和最新技术,避免固步自封,要做到与时俱进。

二、在职编辑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应对办法

1.培训时间短,授课时间不灵活

2010年颁布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第七条规定:“出版专业技术人员每年参加继续教育的时间累积不少于72小时。其中接受新闻出版总署当年规定内容的面授形式继续教育不少于24小时。其余48小时可自愿选择参加省级以上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认可的继续教育形式。”

虽然国家有明确学习时间的规定,但是在实际贯彻落实的过程中,大多数只是走形式。虽然目前新闻出版局现在规定每年选择不同时期举行三至四期培训,让在职编辑选择合适自己的时间参加,看似培训方式变得灵活了,但是一般继续教育也只有三天时间,培训时间短。大多数安排的是工作时间,虽然让自行选择时间,但仍然有部分编辑难以调配工作而无法参加。

2.继续教育培训以专业性和基础性为主,缺乏开拓性和前沿性

笔者曾经从事编辑工作四年,参加过继续教育培训。传统培训基本程序第一部分是编辑的职业素质培养,第二部分是编辑职业技能培训。讲解的内容包括重申编辑的职业道德、图书的整体制作流程概述、编校规范和常见编校错误讲解以及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国家出版管理条例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等的讲解。无论是职业素养还是职业技能的讲解,都是最浅显的的内容,与普通出版社入职培训相似,毫无新意。

面对在职编辑继续教育的种种问题,必须采取有效的应对办法,以求达到解决问题并让继续教育达到更好的效果。

一是合理安排在职培训的时间和地点。调整地方在职编辑继续教育培训由各省市新闻出版局下属机构举办的方式,将组织继续教育的权利下放到出版单位内部,出版社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时间自主进行在职培训,这样能够结合本出版社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能促进出版单位内部的学习氛围。

二是培训内容要随时更新,不能简单重复往年的知识点。特别有关出版的法律法规最新变化和针对出版行业专业技术革新方面的内容。同时,继续教育课堂可以扩充讲解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相关知识,增加知识面,增加编辑工作的思路。培训方式宜采用案例教学,可借鉴工商管理培训模式,通过实例分析编辑实战中的成败得失,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另外,近年传媒市场上成功的策划案例,侵权或盗版事件的来龙去脉,最新出版法规的政策变动及带来的影响,还有参加全国书展的见识等等,这些都是即时信息,在岗编辑因为工作时间关系不能随时获得这些资讯,在课堂上分享这方面的内容有助于开拓眼界。

第一,提高在职编辑对继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继续教育是顺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知识生产即知识的创新与技术的创新。创新靠人才,人才靠教育。因此在职编辑必须随时接受教育更新知识系统,守好信息传播第一线。

第二,做好需求调查,按需施教。在职编辑的继续教育属于非学历的成人教育,是针对已经从事编辑工作的人员进行相应的岗位培训。因此,继续教育的讲解人员在设置教学内容上要贴近编辑工作实际,积极征询政府机构、院校专家、业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特别要听取本地区一线编辑人员对专业培训内容的诉求,紧紧围绕职业提升有针对性地制定培养方案。

第三,额外提供相关信息,培养编辑的自我学习能力。随着出版产业的发展,出版单位期望编辑人员从单一型人才逐步成长为集策划、组稿、加工、设计、营销于一体的全能型人才,如果单纯想借助于继续教育内容的学习,由于培训时间短,内容受限,在课堂上引导编辑在生活中自我学习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在职培训的模式除了主管部门组织的集中培训、远程网络培训,还可以通过一些专业网站来弥补日常学习的需求,比如“我要自学网”可以学到编辑相关软件的操作,“百道网”是出版、数字出版与阅读产业的门户网站,提供国内外优质全面的出版、数字出版产业的研究文章与资讯。“钛媒体”网站关注新媒体,也关注传统媒体,资讯丰富及时更新,有助于了解最新的新媒体资讯。提升编辑的自学能力,养成热衷探索的习惯,将不断增强从业人员的职业信心,更加明确编辑的职业道路和未来的职业前景。

第四,强调提醒,培养编辑工作中的风险防范能力。在竞争年代,现代编辑充分展现发现文化、组合文化、创新文化呈现方式的能力。信息的多样性呈现和保密问题成为一对矛盾体,因此在工作中发现稿件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书稿内容是否与党和国家的现行相关政策相悖,是否存在泄密和侵权等问题成为编辑的一个工作防范重点。风险防范是老问题,但永不过时。

第五,注重引导,培养编辑自我调节解压能力。据国内一知名网站调查显示,约九成记者编辑处于亚健康状态,造成记者编辑身体状况堪忧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缺乏运动锻炼、饮食没有规律引起的肠胃疾病以及腰椎颈椎长期超负荷。除了身体的压力,编辑的长时间的精神压力也会影响工作效率。在继续教育培训课程中应提醒编辑注意自查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有意识地自我疏导,保持身心健康。

四、结语

时代在进步,技术在革新,雅典著名政治家梭伦“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任何时候都不过时。传媒出版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必须对每年在职编辑的进行继续教育,在职编辑也要根据自身的岗位需求工作和生活中的不断学习不断总结提升综合能力,在行业内获得更大发展,在新时代为繁荣我国出版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关加利.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加强复合型出版人才培养.中国新闻出版网.http:///content/2009721/news_49496.shtml,2009-07-21.

[2]陈一新.媒介融合:应从“一起”走向“一体”[J].新闻知识,2009, (11)

篇8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13-0040-05

随着信息化和数字化的不断发展,为了适应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需要,教学资源的数字化进程逐步加快。然而其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不同来源的教学资源采取不同的数据规范和标准,使数字资源之间难以统一口径,资源之间缺少必要的关联。除此之外,资源本身的描述不够具体,用户往往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提取所需信息,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严重阻碍了教学资源的智能化进程。2000年,Web之父、万维网的发明者伯纳斯・李(Berners-Lee)提出了语义网(Semantic Web)的概念。自2009年肖顿・戴维(Shotton David)等人提出语义出版概念后,语义出版就受到了出版界与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语义出版是一种语义强的期刊出版形式,它通过语义标记的方式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有助于增强文章内容的关联性,改善科研用户的阅读体验,最终实现智能化出版。[1]

近年来,面对数字教学资源建设窘迫的现状,语义相关技术逐步受到关注。杨现民、余胜泉等[2]2013年基于学习元平台(Learning Cell System, LCS),提出了C合应用语义基因、基于规则的推理、关联规则挖掘等技术实现资源动态语义关联的方法,并在实践中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性。杨现民[3]提出教学资源动态语义聚合是要自动生成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资源结构体,且可以随着资源之间关联关系的变化而动态更新和发展。语义标记技术可以增强教学资源之间的语义关系,促进资源的发现获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教学资源数字化进程中面临的困境。鉴于此,本研究将对数字教学资源的语义标记相关技术进行探索,提出数字教学资源语义标记系统模型,并以基础教育教学资源为例对数字教学资源语义标记实现路径进行分析,期望能对当前数字教学资源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数字教学资源语义标记的相关理论与技术

1.语义标记的概念与意义

语义标记是建立在资源深度揭示与高度集成基础上的信息组织方式,它的出现为创新教学资源组织与方式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通过对资源知识单元进行语义标识提高资源对象间的关联度,有助于实现资源内容的按需重组与。[1]借助本体、关联数据等语义相关技术,可以丰富数字教学资源的内容特征,增强不同资源间的语义关联,并提供相关资源数据集的获取途径,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从数字教学资源的内容、形式和服务等方面来看,语义标记具有五方面显著的意义:

(1)实现资源内容结构化。在海量教学资源中,存在着大量碎片化、非结构化的信息,用户无法高效地进行筛选、提取和利用,通过XML、RDF、OWL等技术和标准,可以将大量非结构化、碎片化信息转变为结构化信息。在此基础上,通过添加语义标签,划分教学资源的结构层次,建立资源与数据库之间的链接,以便实现教育内容的获取和处理。

(2)促进教学资源的融合。在语义标记的网络环境下,不同来源的数字资源、不同描述方式的内容可以通过提取元数据、构建本体库、进行数据关联等方式实现数字资源的有效融合;通过语义互操作实现不同类型数据之间的融合,从而解决不同数据描述方式带来的资源异构问题以及不同数据库来源带来的跨库检索难以实现的问题,改变信息孤岛等情形的存在,大大提升用户的检索效率和检索体验。

(3)实现数字资源可视化。语义标记通过添加语义标签、高亮词条等可视化方式,可以更好地展示教学资源的知识结构,帮助用户快速理解资源核心主题,获取相关信息,提高学习效率。

(4)实现资源对象关联化。语义标记借助语义技术,通过自动识别资源中有意义的实体,从内容的逻辑结构等不同层次实现对教学资源的精准分析,实现知识单元之间的多层次关联,深度揭示教学资源的知识结构,便于用户阅读和理解。同时,通过教学资源的多重引用关系和本体技术,实现不同语义资源之间以及内外部资源的联系,便于用户拓展阅读。

(5)实现资源个性化推送。不同的用户有着不同的信息需求,个性化是信息服务的发展趋势,面向语义标记的数字教学资源有必要关注用户同数字化资源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用户的兴趣所在,并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组织和提供适合的教学资源。

2.数字教学资源语义标记的表现形式

数字教学资源语义标记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对资源外部形式特征的揭示,如揭示资源的媒体类型、格式、适用对象、作者、日期、版权管理、标识、评价等信息,并根据这些外部的形式特征建立起与相关实体资源的关联。另一种是对资源内容特征和逻辑结构的揭示和描述,具体可以体现为标题、学科、年级、教材版本、知识点等实体的语义标注,实现资源内容的结构化导航及相关资源之间的联系等。语义标记的发展阶段大致划分为三个层次――描述外部特征的初级阶段、浅层语义特征描述阶段和深层语义特征标引阶段。在浅层语义特征描述阶段,主要关注半隐性或半显性语义特征的描述。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逐步过渡到全面实现语义特征标记的高级阶段。

3.数字教学资源的语义标记技术

语义标记通过XML、元数据、本体、关联数据等语义相关技术,能够实现非结构信息的结构化,通过添加语义标签使信息资源内容有层次,从而为实现内容的自获取与融合提供基础。

(1)XML

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可扩展标记语言)是由W3C定义的一种用于对信息进行描述的语言,是标准通用标记语言SGML的一个优秀子集。XML既能对数据内容进行描述,也可以对其结构进行描述,从而体现数据之间的关系。在数据交互和集成方面,XML有着独特的优势。XML的可扩展性使用户可以根据特定的需要定义文档中的标记,非常灵活;XML可以使数据结构化,方便建立任何层次复杂的模型。作为数据表示与交换的标准,XML可以表达各种类型的不同数据,提供数据结构和内容表示的通用格式,从而实现数据的交互与共享。此外,其跨平台能力能够实现不同数据源数据的无缝集成。

(2)元数据

元数据是用来对数据属性进行描述的“关于数据的数据”。信息界将元数据定义为:既可以用来描述信息资源,也可以为各种不同的数字化信息单元和资源集合提供规范,并且能够对数字资源进行整合,加强对信息资源的搜集开发和组织利用。[4]元数据的可获取性和泛在性,为数字资源聚合提供了数据基础;其规范性的结构特征能够实现数字资源不同层次的集成。

(3)本体

本体是某个领域的概念集合和概念之间的关系,通过形式化的方式表达该领域的知识及其知识结构。在Tim Berners Lee提出的Web体系结构中,本体层起着关键作用。本体可以为不同类型不同来源的资源提供统一的概念描述标准,从而实现资源的语义化标注和资源与资源之间的语义互操作,这为解决不同资源间的语义异构难题提供了基础;同时,对不同领域的资源构建本体,可以将不同的知识本体聚合,有利于解决数字资源孤岛问题,从而实现数字资源多层次全方位的深度聚合。[5]在知识组织中,本体的主要作用就是基于资源集合构建一个本体概念模型,该模型通过对资源进行语义标注,将其组织成相互关联的知识网络,从而完整清晰地反映资源的知识结构,更好地实现知识检索。[6]目前,基于本体的应用主要是构建各种类型的本体知识库和本体概念模型,在语义层面上对资源内容进行描述和揭示。

(4)关联数据

关联数据由语义网创始人Berners Lee在2006年7月首次提出,是W3C推荐的用来在语义网上、共享、链接各类数据、信息和知识的一种标准。关联数据是一种推荐的语义网最佳实践,是语义网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关联数据可以理解为用URI来命名数据资源,采用RDF模型来描述和联接资源,并揭示资源间的语义关系,通过HTTP协议来获取这些数据。关联数据对数据资源进行语义描述,不仅可以揭示数字资源内部的复杂联系,还能够实现不同数字资源之间的语义互操作,从而促进资源之间的语义互联和深度聚合。它不仅使分散异构的数据实现语义关联,还常与本体技术结合,增强资源之间的语义相关,从而使数据资源成为无缝关联的有机整体,便于实现数字资源的一站式检索等其他应用。

二、数字教学资源的语义标记系统模型

基于当前数字教学资源建设面临的问题,以及语义标记为导向的数字资源建设所具有的优势和价值,本文依据王晓光、陈孝禹提出的语义出版的DBIU模型,借助数字教学资源语义标记相关技术,构建了数字教学资源的语义标记系统模型。[7](见图1)

依据王晓光、陈孝禹提出的语义出版的DBIU模型,⑹字教学资源语义标记层次模型分为数据层(Data)、业务层(Business)、交互层(Interaction)和用户层(User)。

数据层用来存储各种类型的数据。在语义标记中,数据类型丰富,除了传统的结构化数据之外,还包括了大量的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据。数据层即用来存储不同类型的数据,它是语义标记系统的基础。数据层不仅仅是传统的以单个资源作为存储单元的教学数据资源库,还有大量的以细粒度“知识单元”作为独立存储单元的数据库,例如XML数据库、关系型数据库等。这些数据库的建立满足了用户实现知识快速获取和高效利用的信息需求,将信息服务由资源本身深入到了资源内部的知识单元,使语义标记具备了知识服务的功能。

业务层则是在数据层存储各类数据、建立知识单元的独立知识库的基础之上,对知识单元进行识别,实现知识单元与知识单元之间的自动关联,从而构建一个广泛的、充满语义联系的知识网络,实现知识的自动发现。业务层能对数据进行结构化处理,并对资源内部的知识单元进行细粒度的识别和语义标注,将众多资源联系起来,建立起层次多且丰富的知识关联,满足当前环境下用户对信息和知识集成和集中获取的需要。业务层建立的关联不仅包含传统的教学资源之间的相互关联,例如建立一个资源同相关资源之间的联系,还包括资源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以及教学资源内部知识单元同外部资源之间的链接,大大丰富了教学资源的知识内容。

篇9

一、多媒体网络资源库建设的目的

美术教育专业是新疆教育学院的特色专业,随着我院教育信息化的逐渐推进,尤其是校园网的飞速发展,教学资源库的概念已经逐渐地走入了信息化校园。当代的现代化教育更是离不开网络,我们应该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为我院的美术教育教学提供便利条件,这也是当前所有学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重视的问题。

二、国内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现今是数字信息技术进入全面发展阶段,以网络资源库为平台的教育形势已经发展成熟,这对高等教育的教学打破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适应社会信息化要求,各高校也都将数字信息技术导入了各专业领域中,即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简称多媒体教学。随着多媒体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各高校逐步形成了一套以多媒体信息技术为依托的教学资源系统——多媒体网络资源库,实现了教育资源的整合,使教育资源网络化、多元化、共享化。如,哈尔滨工程大学的《自动控制元件网络多媒体教学》;大连理工大学的《机械制图校阅资源库》;暨南大学的《中国的鸟类》等。这些多媒体资源库的研究和开发为现代教育奠定了基础。但从目前研究结果和高校的现实性来看,这些多媒体网络资源库的开发都以理工专业为主,文史类专业比较少,尤其是国内各高校的美术教育专业,虽然多媒体教学技术已普及到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并有效地提高了美术专业的自身特色为美术教育增添了新的活力,但从现在教育需求上来看,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对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还只是停留在多媒体课件制作上,和真正意义上的数字信息技术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不能完全满足和达到现在的教学要求。

三、我院美术专业现有资源的概述

1.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普及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是 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的简称,是在计算机辅助下所进行的各类教学活动,在计算机普及的今天,计算机辅助教学对我们来说既是进行教学训练的方法与技术,又是我们采集信息的工具。cai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课内、课外学习环境。综合应用各种技术和软件,用在现代教育技术上,克服了传统教学方式上单一、片面的缺点。它的使用能有效地缩短学习时间,使课堂教学更精彩、更生动,更能为学生所接受,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起到推动作用。

2.大量的优秀课件储备

随着我院计算机普及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和网络的使用已推广到各个专业学习和教学当中。尤其是在美术专业教学上利用教学软件将文字、图像、影音等资源融合在一起,为课堂教学研制了大量内容丰富的优秀教学课件,这些优秀的课件全面、生动地推进课堂教学,提高了授课质量,活跃了课堂气氛,给美术专业带来了从教学方式到教学内容上的转变。但是这些优秀的课件只是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展示,如果学生在课堂外想要进一步研究学习,也只能自己在其他途径去寻找相关内容,这样并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3.丰富的图书资料

图书资料是大学生在课堂学习外,掌握知识、获取信息资源的主要途径,具有教学、辅助教学和科研的使命。图书阅览室更是提供这一资源的重要场所,尤其是美术专业学生更是需要观看、阅览大量的优秀作品来充实自己,这样对学生的技能、技法表现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创作能力、欣赏水平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

我院的图书阅览室资料经过长期积累和及时采集,具有品种繁多、内容新颖、补充及时等特点,为大学生在学习、创作中的信息采集提供了丰富的图形资料及文字资源。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能够随时利用这些资源来充实自己,我们必须利用好网络资源建立多媒体网络资源库来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

四、网络资源库建设的意义

1.改变教学资源的封闭性,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

建立多媒体网络资源库可以改变以往的封闭式教学方式,对各个任课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资源进行归纳整合,并可供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需求将这些资源进行任意调用,适时调整专业学习内

,优化专业结构,整合、扩充教学资源。学理念,加大美术专业课程的辐射面,扩大我院美术教育专业的影响力。

2.建立多媒体网络资源库可以让学生主动、创造性地学习

网络技术的出现,改变了学生获取知识、交流信息的方式。美术专业的教学有着它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理论教学和技法、技能训练上,注重视觉效果,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学生可以在任一时间自由地选择不同知识层次的学习内容,以便对自己查漏补缺。美术专业多媒体网络资源库的建立可以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以此来突出我院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学特色。

3.引导教育教学的改革方向,提高教师的素质及创新能力

网络资源库的建设是美术专业教学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和基础,教师可以利用资源库中的素材来完善自己的课程制作,同时教师之间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还可以相互交流,缩短差距,使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相一致,可以提高教师团队的整体素质及创新能力。这样无论是对于课堂教学还是网络教学都是十分有益的,因此,我们要把教学资料库的建设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4.建设美术专业多媒体资源库也是教学管理的需要

多媒体资源库有利于课程开发和教学资料的管理,在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学课件、教学资料等教学文件的管理上,可以方便地整理、调用这些教学资料,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学习情况的管理和信息的反馈,也为加强教学检查和教学质量提供了便利条件。

五、我院网络资源库建设的优势

美术专业多媒体网络资源库实效性研究的平台是建立在新疆教育学院美术分院(二级)网站的基础上,将课程资源分门别类地根据各专业教学要求将每个专业领域所包含的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教案、课件、参考资料(文献、作品)、学生资料等,以文本、图片、动画、语音、视频等形式储存,以便组建各专业信息库。再结合多媒体技术将各专业信息点以资料库的形式加以链接组合,将资料库分为教师阅览区、学生阅览区和作业提交区三个区域。在教师阅览区教师随时将自己收集、加工的素材方便地添加到资料库中,为资料库不断补充新的内容。在学生阅览区,学生可以根据学习需求阅览、摘取所需学习内容,但不能对资料库内容进行修改。作业提交区是学生提交作业、储存作业的区域,由教师整理将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纳入学生资料区,以便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最后再建立一个完善的多媒体网络资料库维护系统,通过相关部门适时地对资料库进行检测、评估等,从而保证资料库的可持续发展。资源库的建立能激励教师积极参与资源库的建设,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不断地创新,发挥潜在优势,才能推动美术专业教学的发展。课件合成软件、语音制作软件、文本、图像处理软件、视频软件及动画制作软件等技术进行采集、编辑、剪辑、格式转换制作处理成数字资料文件放置在服务器中,建成一个数字化资源库。

六、网络资源库建设的价值

多媒体网络资源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为美术教学带来了“教”与“学”的重大改革,便利性打破了学校、课堂的地域范围、时间范围,它集图像、声音、文字、视频等各种功能为一体,为学生建立了一个动态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有更多的时间主动、创造性地学习,同时教师通过不断地创新、更新教学内容,发挥多媒体网络资源库的潜在优势,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推动美术专业教学上的发展,带动了教学效率的提高。

总之,建立多媒体网络资源库可以改变以往的封闭式教学方式,对各个任课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资源进行归纳整合,并可供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需求将这些资源进行任意调用,形成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加大美术专业课程的辐射面,扩大我院美术教育专业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黎加厚.aect2005教育技术定义与启示.上海师范大学,2012.

[2]周小勇,宋敏.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专业课教学的利弊及对策.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3).

篇10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2.257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研究各高校都非常重视,有许多好的成果。启发式教学模式、多元化教学模式、信息化教学模式、设计立体教学体系、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等;运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仿真技术等构建各种现代化教学平台也具有实际意义。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及工程实践能力,是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方向,也是“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难点与重点[1][2][3]。

1 教学改革的方法探索

(1)整合优化课程的教学内容。针对目前微电子技术飞速发展的现状,我们将集成芯片的实现工艺这些以前略讲或自学内容引入课堂正式讲解,进行优劣工艺对比,加深学生对器件选择的理解;针对EDA技术在硬件系统设计方面的迅速流行,我们以HDL语言示例和maxplus教学软件等方式将EDA技术讲解引入课堂演示,加深和引导学生对数字电路设计的感性认识。(2)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积极探索教学改革。经过多年的摸索和经验积累,目前“精讲多练”教学实践,教学方式已基本形成。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我们一般采用“讲”2/3学时,“练”(包括课堂练习、课堂研讨、课后作业、配套练习等方式)1/3学时的方式,将讲练结合,同时利用课外时间,多角度开设课程讲座,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开展“启发性”、“探究性”教学。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使学生由被动的继承式学习为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大量应用了电子教案,我们还利用很多EDA软件以及自己设计的演示程序,通过生动形象的演示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通过将讲解式、对比式、讨论式、启发式、习题课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机融合在一起的多种教学方式。同时,我们将科研成果引入到教学环节,加强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3)大力加强教学与实验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课程教学及实验教学工作中引入EDA软硬件进行教学示例演示,积极开展“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项目式管理”工作,理论联系实际,建立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和培养学员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进行实践阶段学习,鼓励学生实验创新。本着“强调基础、拓宽专业、突出创新”的原则,充分发挥开放性实验室和电子创新基地的实践作用,对原有以验证实验为主的实验内容进行了改革,将验证性实验改为以虚拟仿真实验为主,以原理理解为目的;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专门开设了“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和“综合电路实验”课程,使学生的实践创新训练难度逐渐加大,由专题设计到综合设计,逐步提高创新水平。(4)多方面综合评分的考核方式。在课程的考核方式上,采用了多方面综合评分的方法,淘汰了“一考定乾坤”的考核方式,强调平时作业和实验教学,期终卷面考试成绩仅占总成绩50%;期中测试占总成绩20%;实践性教学环节(实验、课程设计等)则采取单人单组“现场验收制”考核方式(考核成绩占总成绩30%),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实践中有创新的学生,在考查考核等方面予以奖励。

2 教学改革取得的教学成果

(1)提出新的教学体系,适应发展趋势。组织教师探讨“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新的体系结构。新的教学体系结构将现代PLD发展和EDA技术和经典的数字电子技术的基础理论教学有机结合;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有机结合;将课程设计与本科毕业设计有机结合,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字电子技术理论的本质,同时减少了学时。(2)采用先进教育手段,提高学习积极性。广泛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探索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4]根据本课程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特点,综合使用板书和多媒体教学手段,不断改进和优化电子讲稿,将理论讲解和计算机辅助分析(EDA软件)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全面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从课堂讲课、讨论、实验、实习、考核等教学环节进行“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了教学效果。(4)结合教学内容,参加各类竞赛。结合“数字电子技术基础”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课外科技活动,深化了教学内容,取得了突出成果。依托上述开放式实验平台和学生电子创新实验室,组织了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湖北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电子制作竞赛等课外科技活动。

3 结束语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具有自身的体系和特点,既具有很强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又具有很强的工程性、实践性,我们在教学进程中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平台相结合,根据教学内容与特色,引入EDA软硬件进行教学示例演示以及“项目式管理”工作过程等“启发性”、“探究性”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改革能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及工程实践能力,改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金华.“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引入案例教学的探讨[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9,08(15).

[2]周伟英.工程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子教育,2011,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