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家庭德育教育模板(10篇)

时间:2023-08-02 16:17:2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家庭德育教育,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家庭德育教育

篇1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6-0135-02

家庭教育是人一生中接受教育的开端。出色的教育造就出色的孩子,出色的父母是孩子成才的最重要的老师。然而,在现实中,面对"家庭教育"这个题目,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有的父母如愿以偿,而有的父母则事与愿违。原因何在?其根本原因在于:一些家长没有树立起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致使家庭教育存在着一定的误区。

误区一:期望过高

现在,一些家长把考上大学作为孩子唯一的出路,认为孩子考上大学就有饭碗了,否则就没有生存之路。他们认为"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并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孩子好坏的唯一标准,认为 一"俊"遮百"丑"。只要成绩好,就什么都好。即使"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也不要紧,认为懒只能使他变成"虫",而学习好就能成"龙"。家长的这种思想对孩子是极为有害的。有的家长所期望过高,往往"拔苗助长",强迫孩子参加各种学习班。成绩再不如意就对孩子恶语相加,如"你怎么象个弱智?""我怎么生出你这个傻瓜!"等等。长此下去,结果只能是使孩子形成不良品德:与父母关系逐渐疏远、对立,直至消极抵抗。这种现象说明:做家长的没有从孩子的角度考虑,缺乏对孩子认知领域的理解,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导致家庭教育的失败。

误区二:过分溺爱

如今,每个家庭的子女都是家里的"小皇帝",他们接受着来自父母、亲朋等各方面的爱,可以说他们是生活在爱的"海洋"里。诚然,这些爱都是极正常的。但是,爱要有一定的尺度,如果超过这个尺度,就变成了溺爱,导致孩子形成不良品德。

有这样一个孩子,父母经商,家庭条件很优越。但是父母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只得把他放在爷爷、奶奶家里。爷爷、奶奶当然视他为"掌上明珠",对他宠爱有加,再加上父母源源不断的以金钱的方式付出的爱,使他从小就娇生惯养。只要是他想要的东西,总是能有求必应。这样就使他逐渐养成了任性、霸道的性格。上学时他为了讲"哥们"义气,常常找各种理由向父母要钱,大肆挥霍,父母也从不过问。后来,这个孩子迷上了网吧,常常几天不回家。这时父母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开始使用"暴力"让孩子学好。但是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的结果是孩子离家出走。他的父母痛苦不堪,不得不承认自己家庭教育的失败。孩子的不良品德就在这种溺爱中形成了。即使周围有温暖的感情,也很难再学好。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懂亲情的可贵。

误区三:交换条件

在家庭教育中,有的父母为了让孩子照自己的意思去做,往往提出这样或那样的交换条件。如:"成绩提高了就给你买电脑","期末考好了就带你去某地玩"等等。渐渐的,这种方法教育出的孩子,逐渐会变成没好处的事情绝对不干的功利型儿童,缺乏奉献牺牲精神。当父母没有遵守约定时,他们会强烈地反抗,孩子的不良品德就这样不知不觉的形成了。要想培养自觉性强的孩子,就不应该随便开出交换条件。

误区四:不断比较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社会的独立的人,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尊严。有的家长意识不到这一点,经常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进行比较。久而久之,使孩子失去了上进心,成绩一落千丈,最终破罐子破摔,导致家庭教育的失败。

有这样一个男孩子,与他的表妹同在一个班级上学。因此两个家庭常在一起讨论孩子的学习问题,并不可避免的进行比较。男孩的家长常说:"瞧妹妹多聪明,这次考试又得了100分,你怎么才得99分?""妹妹英语学得真好,你怎么这样不开窍?""你怎么这么笨,作文还没有妹妹写的写的好!"本来两个孩子的成绩不分高下,但在男孩父母一次又一次的比较下,男孩失去了自信心,并渐渐产生了厌烦情绪。不仅对父母感到厌烦,还对表妹感到讨厌,经常以仇视的眼光对待她。这使双方家长都感到很尴尬。这种不良品德的形成完全是由家长造成的。

因此,家长应避免与其他孩子进行比较。应多看到孩子的优点,以表扬为主,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要使孩子在今后的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家庭教育相当重要。这就要求家长具有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走出家庭德育教育的误区,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孩子做出自己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钟启泉,黄志成.西方德育原理[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

[2]刘研熙,罗雄.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初探[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2).

[3]郑保华.康德文集[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84.

篇2

 

现代的中国社会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青少年在家庭中没有兄弟姐妹,没有客观环境使他们学习兄友弟恭,加上社会额竞争更加激烈,父母更注重孩子的知识教育,而放松其品德培养,重智轻德,甚至家庭德育出现空白现象。

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要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子做人。但是由于历史和文化观念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畸形开发观念。

一、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1、考试分数为先:

纵观天下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人皆有之。但在时下很多家庭的教育中,只重视智育轻视德育,无疑是一种畸形开发。家长常常以分数的高低衡量孩子在班级的位置,以升学率的高低衡量学校的好坏和教师的优劣,这无疑又加重了应试教育的砝码。,德育教育。进而形成社会都要分数的恶性循环。

2、智力开发的盲目性:

在子女的智力开发方面,家长表现出很大的盲目性,不管孩子是否愿意,家长都要求孩子参加各种补习班、书画班,并且不怕劳苦地跟着学;各种书刊画报、作文选刊,只要可能对孩子的考试有用就不惜重金,并省吃简用。片面强调技能教育,放松了品德教育。

3、忽略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现在的独生子女都是家庭中的“小皇帝”、“小太阳”,但是在某种程度上是一年到头都被关在笼子里的只只“囚鸟”。放学后,贪玩的孩子们玩着各种游戏, 没几分钟就被家长叫回家去“学习”。怕玩野了。在大人们都休息的星期天,楼区里也少见玩耍的孩子。绝大多数的孩子重复着“在家早读——到学校上课——晚上自修”的“两点一线”的单调乏味生活。家长对孩子最感兴趣的是学习好,将来自己有出息,能挣大钱,忽略对孩子的个性培养以及勇敢精神、探索能力、坚强意志、良好的情绪等非智力因素的素质培养。

4、家长自身的因素:

为了给子女的今天及未来提供更优厚的物质生活条件,忙于家庭物质财富的积累而忽视了子女的德育教育;或对子女有严格的品德要求,却又缺乏自律精神,不能形成良好的家庭德育氛围;个别父母抱着'树大自然直'的观念,忽视了孩子的早期品德教育,错过了最佳教育时机。以上的种种现象不胜枚举。,德育教育。

家庭是每个人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最早的知识、品德是从父母的言行和影响中得来的。父母的一言一行,每时每刻都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孩子的心灵中去。因而家庭德育对于每个人来说,既是启蒙教育,又是终身教育。世界著名音乐家贝多芬曾深有体会地说过:“把‘德性’教给你们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而不金钱,这是我的经验之谈。在患难中支持我的是道德;使我不曾自杀的除艺术外,也是道德。”

二、家庭德育的主要内容

1.爱心教育:具体讲,爱心教育包括: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尊老爱幼、关爱他人等。

如今的孩子得到了特别多的关注与爱,不知道付出爱。很多家长认为:现在我们疼爱孩子,孩子长大后一定会回报的,忽视了孩子的爱心教育。殊不知爱心是要父母精心培育的。这方面教育应体现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之中,要从孩子生活的环境开始,由近到远、由浅入深、逐步升华。比如,先引导孩子爱家庭,爱父母,爱周围亲近的人,进而引导他们爱家乡、爱名胜古迹,最后升华到爱祖国爱人民。

2.文明礼貌教育

文明礼貌教育具体有以下一些内容:(1)礼貌用语。(2)待人接物的礼节,如大人讲话时,小孩不能随便插嘴;不经允许不能随便拿他人东西;到他人家中要先敲门。(3)文明行为规则,如讲究个人卫生,不随地吐痰、乱扔纸屑果壳;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不破坏公物等。

现在一些家长注重了孩子个性张扬的培养,忽略了文明礼貌的培养。文明礼貌是一个人有修养、有道德的反映。,德育教育。也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素质。如果人人都很文明礼貌,生活就会很愉快、健康,社会秩序也会更有保障,社会主义建设能更顺利进行。

3.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内容主要有:(1)生活自理。(2)家务劳动,要求孩子主动干些家务,培养孩子责任感。,德育教育。(3)社会公益劳动,家长要积极鼓励孩子参加学校社会上组织的劳动,培养孩子的集体主义精神、关爱他人及社会责任感。,德育教育。

现在很多人忽视劳动的教育,认为社会的发展可以用科学手段解决许多事情,劳动已经可以忽略。但是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懂得劳动的艰辛,知道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才能理解劳动的意义,从中磨炼孩子的意志品质,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学会勤俭节约等。

4.良好品格教育

诚实、正直、勇敢、毅力、进取心、自尊心等等,这些都是做人的一些不可缺少的品格。

一生对电学做出杰出贡献的富兰克林,从青年时代起就为自己制定了一个“达到道德圆满的勇敢而艰苦的计划”,他为此特地做了一本小册子,将“节制”、“诚恳”、“俭朴”、“正直”、“谦虚”等十三项美德记录在册,每项占一页,并用红笔画成空格,每天晚上都要做一番反省。,德育教育。如果日间犯了某一项过失,就做一个黑点,记录在相应的空格里,一星期换一本小册子,他这一计划一直坚持了五十多年,始终严格躬行。因而,富兰克林的美德和他在事业上所取得的成就一样,永载史册,留芳百世。

三、家庭德育的主要方法

1、创设温暖的家庭环境,培养丰富的情感。

学校的思品课教育孩子要有丰富优良的感情,积极的人生态度等。而丰富健康的情感来自于人际间相互赋予的温馨以及坦诚的沟通与交流。这一切又首先在家庭中得到体验。家庭教育却忽视了这点。尤其在现代这个商品经济的大潮中,很多家长重视挣钱,少与孩子交流感情和思想;有的家庭因自身的婚姻失败,把孩子放在爷爷家、姥姥家,这种状况在目前我所任教的一年级就占了4%。孩子因为父母的婚姻破裂等失去正常的生活环境,体会不到父母的亲情,心理疑惑得不到解答,无人可以倾诉,得不到家长的指导。导致孩子冷漠寡言,行为偏激,性格扭曲等不良心理,个人修养也存在着极大的缺陷。如此下去又怎么学到爱父母,爱家庭的情感,进而迁移到爱他人、爱集体、再升华到爱祖国呢?

每个家庭都会存有压力和焦虑,这些压力的来源很多,如亲人生病了,经济上遇到困难等,然而对孩子来说家庭的纷争,父母的争吵,互相伤害是学生所受到的最具威胁的压力。因此,作为明智的父母为了自身的幸福的同时,应该替子女的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考虑,努力创造一个温暖的家庭环境。

2、做个好学的榜样

实施德育光靠说教是不行的,身教胜于言教,家庭、学校、社会都要创造必要的条件和良好的环境。学生常常会从各种渠道收到与学校教育不吻合,相矛盾甚至严重冲突的信念,对于正处于认识世界和社会,形成价值观、世界观时期的孩子来说,要求他们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做出合理分析与正确的取舍是勉为其难的。孩子的大部分行为都是经过模仿学习得来的。有些家长口头上“望子成龙”,但是每日里在家里除了电视电脑之外,手机、游戏,或邀请他人日日浸在麻将桌前“造长城”,不看书,不看报,拒绝学习新知识、新信息,对新事物缺乏兴趣和好奇心。那么,要求孩子好好学习,又有多大的说服力呢?又如何激发孩子创造生活、追求生活理想的热情?孩子眼中家长的行为远胜过学校教育,胜过家长的训斥,所以才有“身教胜于言教”的说法。因此,家长要求孩子认真学习,热爱劳动,就必须自己在言行上能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示范。

3、重视言行统一

家长应该重视日常生活细节教育子女,从小抓起。从生活中的平凡小事着手,立足于看得见,感觉得到的问题与形式,进行生动教育,比如扶贫济困,见义勇为,拾金不昧等固然要大力宣传,但是在平凡生活中关心他人,宽容善良、善解人意的品质更需要提倡培养。大家 很有体会,当从书报电视上得知,陌生的孩子得病、失学等消息时,孩子会自动地为素不相识的外地病孩子募款筹资。有的家长会在孩子面前说:捐什么款,少捐点,自己还不够花呢。一句不经意的语言和行为会在孩子的思想上印有什么样的痕迹?他无法在生活中感受到助人为乐的教育,长此以往,他身上存有的善良就会烟消云灭。

孩子一起玩耍既是天性使然,又可以在与同龄孩子相互玩耍中,培养认知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彼此间的讲话、争执、游戏都是发展孩子的认知能力、协同能力、团结集体的精神等,甚至影响到成人后的相处待人的品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各项工作越来越需要协作完成,沟通协调能力,善待他人的修养,坚强的性格,情绪的把握和成熟程度等愈发显得重要。但是在孩子的争执中,有的孩子败下来,回家告状:某人碰他了,打他了……。我们听到的不是引导孩子如何处理类似问题的方法,如何与他人沟通的教诲,却是这样的声音:“你为什么不打他”,“笨蛋,下次 他再打你,你使劲打他”,“别让他欺负你……”,如此的教育使得学生在学校学来的“宽以待人”显得苍白无力。

成年人常常批评孩子不尊敬长辈,缺少礼貌,不孝敬父母等等,但是又有多少家长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对待父母,岳父母的尊敬程度,早已经成为孩子的无声的反面教材。胆小的孩子不会言语,大一些的孩子会反驳“你为什么与爷爷奶奶顶嘴?你不是也不尊敬长辈吗?”此时成年人又该如何回答?父母说的错话,做的错事,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随时就模仿出来。成年人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才能给孩子恰当的教育。

篇3

误区一:重智力轻德育。

由于中考高考的原因,家长对孩子智力发展十分重视,重视分数。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是家长最棘手的问题,孩子的功课分数是家长最关心、最敏感的话题。学而优则奖,已成为许多家长鼓励孩子学习的常用手段。学习至上、成绩至上是孩子的唯一目标。很多家长凑在一起更多的是谈论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却很少评价孩子的道德修养。有的为了智力投资,特殊专长能力提高即使“倾家荡产”也在所不辞的地步。而面对许多革命先烈的英雄壮举,却是不屑一顾,甚至在孩子面前说:“看他多傻”。家长没有一个正确的德行标准,怎么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不明白品德好,能立足社会服务于社会才是好孩子。

误区二:重视一时的说教而忽视自己平日的言行。

有家长能看到孩子的品德修养有问题,也很想好好说教,在孩子有了错误时,义正言辞的教育一番,教育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讲的头头是道,而自己待人处事又是遵循另一套原则。

误区三:家庭教育方式不科学。

迁就型。多数家长以为自己在善待孩子,什么都迁就他。例如,孩子总想多看一会动画片,多玩一会游戏,在孩子不过分的小要求之下,家长都想做一个善待自己孩子的好父母,就会迁就忍让一点,但一次次的迁就和忍让,会让人的“贪婪”“放任”本性一次次突破父母的底线,最后的结果就是到父母不想忍受的那天,就是父母轻者训斥或歇斯底里的吼叫,重者“怒不可遏”,父母会将孩子“修理”一番。归根结底是父母的迁就造成的结果,是由于父母德育教育的技巧不当,从而造成了这种恶性循环的局面。

溺爱型。有的家长的任务就是让自己的孩子吃得好,穿得好,不受别人欺负,不受罪,在别的孩子面前风光。因此家长对孩子的衣食住行、休息娱乐、身体保健舍得投资,却忽视了孩子心理健康教育,大小事父母包办代替。大量的独生子女现象造成了对孩子的溺爱非常普遍。部分家长对孩子爱的过分,爱的无原则,无限制的爱超过了理智,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就是自私、过分依赖型的孩子,孩子人格扭曲,道德水准底下,无益于家庭、社会。

专制型。孩子没有自由独立的空间,家长搞一言堂,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这样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不是凡事喜欢暴力解决,就是过于顺从,没有主见。孩子表面上对父母言听计从,像个“小鸟”一样乖巧的好孩子,但是一旦离开父母的视线,孩子变本加厉。

放纵型。有的家长确实是工作很忙,没有时间来管理孩子,他们嘴上说孩子最重要,实际上每天陪孩子的时间几乎很少。这部分家长抱着“树大自然直”的想法来管理自己的孩子,对孩子听之任之,不加以疏导管理。家长们有时候凑在一起常常感叹,现在的子女教育“无从下手、伤脑筋”,轻不得重不得。更不用说那些“日日麻将声、夜夜闻酒香”,家长的教育下,孩子的品行会得到升华了。

误区四:隔辈教育和替代教育。

许多家长由于工作、接送孩子方便,或是自己想图清闲,或者是长辈退休无事喜欢孩子,把教育、抚养的事情让位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隔代人”,有多少有经济实力家庭聘请了保姆,他们把主要任务放在了看管孩子,只要孩子吃得好、玩得好全家都高兴,而对孩子的身体意志品质、心理成长必备因素则关注度不够,孩子许多不良行为和习惯就在长辈和保姆的“无微不至”关爱中滋生。

家庭德育教育的对策:

对策一。搞好家庭德育是抓好家庭教育的根本。作为家长要扭转“以己代师、重知轻德”的做法。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特殊地位,只有当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我们的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4

【关键词】

甘南藏区 中学生 家庭 道德教育

一、家庭德育教育的重大意义

在市场经济引领下的多元价值观并存的形势下,思想道德教育成败不仅决定着人的发展方向,而且会影响整个中华民族正确价值观塑造。我国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德育工作已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也被一致视为是家庭和学校的首要任务。说到“教育”这个词,很多人会立刻想到学校。其实,多数教师没有能力也没有时间去专门针对一个孩子付出家长所满意的教育,大多情况下,老师们只是按照同一个规则要求去面对很多的学生,行使自己的教育职责,而被老师们认同的教育规则和要求,不一定适合不同家庭的孩子。所以就德育教育而言,只有父母才是孩子一生真正的教育者。因此家庭教育德育是当前每个家庭所面临的极其重要的问题。在家庭,学校,社会三大德育教育体系中,家庭德育教育作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对孩子的一生都会产生很大影响。

二、甘南藏区家庭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家庭德育教育的内容片面空洞

由于甘南藏区大多家长知识文化层次低,不懂教育,又不肯学习。认为教育孩子就是学校的事。对孩子的德育教育仅仅限于“不能干坏事,做好人”的说教教育,德育教育没有实实在在的载体和内容。

2.家庭德育教育的方式简单粗暴

在甘南藏区许多家庭父亲就是一家之长,家长制作风比较突出。当孩子做错事情时,不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去教育感化,不会和孩子平等对话沟通,认为父亲和孩子讲公平、谈平等就是犯上作乱。孩子若犯了错,就横加指责,甚至动手体罚。因此,孩子犯了错也因害怕家长体罚而不愿意告诉家长。

3.对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缺失,对孩子缺乏信任

甘南藏区孩子个个能歌善舞、性格开朗。但有一个共性,就是面对陌生人的时候,表现得非常拘谨,不敢直视陌生人的目光、胆小害羞。究其原因,就是家庭疏忽了对孩子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因为担心孩子犯错误,把许多本来孩子能做的事情家长代做了。孩子在生活中缺乏大胆实践,办事能力和沟通水平大大受限,学习生活中表现得很不自信。

4.家长不能以身作则

受家庭受教育整体水平的影响,甘南藏区许多家长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家长往往做不到,说话很随意、轻易许诺却不兑现诺言,而且有些家长自身就有酗酒,打麻将,好逸恶劳,作风不规,不讲礼貌,不注意公共卫生等不良习惯,这给孩子造成恶劣影响。

三、家庭德育教育的对策

1.家庭德育教育的内容应该丰富多彩

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由于受种种因素制约,藏区中学生法律意识相对淡薄、知识面比较狭窄。往往重视个人利益和家庭利益,轻视集体利益和社会责任。为此,家长必须加强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教育,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制意识。

②发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知恩图报也是中华传统美德。家长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家积极营造尊老爱幼、尊重他人、礼貌待人的和谐氛围。

③激发爱国爱教热情。藏区孩子大多信仰佛教,佛教思想里有许多劝谏信徒爱国爱家、为人处世的故事。这些都是家长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的好的素材。

④培养独立的人格魅力。家长在培养孩子良好思想品质的同时,还要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质,培养孩子诚实守信、勇敢坚韧的意志品质,形成独立的人格。

2.家庭德育教育的方式应该是多样的

①身教重于言教,家长要起表率作用。调查显示,孩子进步的力量源泉,70%来自父亲和母亲。“有其父必有其子”,在家庭德育教育方面尤其符合实际。家长的一言一行无时不刻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②保持同孩子交流。在生活中,父母给予孩子最大的财富,莫过于感情交流和平等对话,只有在亲情之间的情感交流中,家长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孩子也才能畅开心扉面对家长。

③要以鼓励为主,不能用粗暴强制的方式。中学生随着知识见识的不断增长,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也逐渐增强。如果家长遇事不讲道理,或不把道理讲透,孩子从心里是不能接受的。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进步和闪光点,并不失时机地加以鼓励和表扬,孩子会越来越自信、越来越努力。

④家长要不断提高知识水平和个人素养。家长如果不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准及文化知识水平,对孩子的教育效果就不会太好。

家庭德育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系统的三大构成要素之一,自古以来就被置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家长培养孩子良好道德品质是一项艰苦而又细致的工作。特别是对甘南藏区这样一个家庭德育教育普遍缺失的教育落后地区来说,教不好书是学校和教师的职责,而育不好人则是学校、教师、家长的共同责任。因此,重视家庭德育教育对甘南藏区孩子的成长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篇5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不关心家长的教育修养,任何教学和教育任务都是不可能解决的。”学校同家庭的关系问题,始终是教育界和社会关注的话题。如何构建家校沟通与合作的协作教育模式,充分利用两个资源来管理和教育学生,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成为我思考并为之不断尝试的问题。在此,结合班主任工作实践,谈一谈个人对该问题的一些看法和做法。

一、家校合育的必要性

目前,家庭教育中存在养教失调的问题。一部分家长在教育理念上存有一定偏差,他们认为满足孩子的物质生活责无旁贷,只要能满足了孩子的一切物质需求,就算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只要给孩子交了学费,把孩子送进了学校,就是履行了自己的全部教育义务。在这种错误观念的支配下,他们要么只注意对孩子物质生活的照顾,而忽视孩子的品德教育,将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全部推给了教师;要么是对孩子的事情不热心,缺乏和孩子交流思想,对孩子的学习及生活中出现的心理情绪问题不能及时疏导。当孩子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或违反校规校纪时,不分青红皂白地加以严厉训斥,而平时只要看孩子表面没事,就撒手不管。可事实上,要想让孩子们身心健康地成长,固然离不开老师辛勤细致诲人不倦的工作,但更离不开家长的密切配合!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完备的社会教育是学校——家庭教育。”在影响孩子成长的各种因素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两个,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对孩子的健康发展非常必要。

二、在家校合育方面的尝试

(一)家长会是学校、家庭教育者双方相互交流思想、共同寻找教育方法的重要途径,学校组织的每一次家长会都要充分重视。以本学期期中考试后的家长会为例,我做了如下工作:

第一、向家长做工作汇报。根据学校工作进程,一般期中、期未考试结束或举行大型活动之前,召集家长,面对面进行沟通。使家长了解到整个班级孩子的学习情况、行为表现;也可以单独与老师沟通,了解到自己孩子的表现,找出不足,加以教育。家长会上,结合一年半以来的教学实践及学生在校表现,详细分析了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校及班级的常规管理,从学校的规章制度、学生在校表现、学习习惯的培养,安全教育及家长与学校如何有效沟通等向家长做了详细的要求和说明。尤其强调家长要经常与学校保持联系,相互了解,沟通情况,做到与学校教育相对同步。督促孩子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

第二、在家长中树立典型。家长会上,在事先沟通的基础上,我请班里的张维,张恒一和胡冠楠三位同学的家长做了经验介绍。张维同学品学兼优,是班里尖子生的典型代表;张恒一同学的父母擅于和孩子交流,促使他在德智体美各个方面都有长足进步;胡冠楠同学是艺术考生,不论是在文化课还是美术专业上都很优秀。三位家长的发言,就其在教育子女的经验心得做了介绍,在家长中树立了典范,让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介绍自己是怎样教育子女,如何学做人、如何对待分数、如何配合学校培养学生成才的经验。生动而切实的经验介绍,比任何事实都有说服力,其他家长们听了,也感到受益匪浅。

(二)针对个别家长采用单独约谈的方式,这也是家校合育的一种有效途径。无论是班主任家访还是家长来校,与家长约谈都得是有目的、有准备、有计划地进行的。约谈前,做好充分准备。在交谈中,通常我简要、全面地汇报孩子这段时期在学校里的表现,着重谈孩子的进步和优点,展示孩子的奖状和奖品,并提出需要注意和改进的地方。约谈有时也为探讨孩子发展的方向问题,如班里杜雪薇同学希望报考播音专业,我请她的家长来学校,就专业课学习及文化课学习,时间协调等问题进行交流与探讨。

(三)利用校讯通等现代通讯工具,及时进行电话、短信交流。随着现代通讯工具的普及,每个学生家里都有电话,每个家长也基本都有手机,在这个社会进步,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家长们或工作繁忙,或忙于生计,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更习惯于用电话联系。很多时候,一个电话就可以达到沟通的目的,既省去了交通费用,还节约了大量的时间,提高了工作的效率。但它的不足在于,遇上较复杂的问题,电话联系根本解决不了问题。而有一部分老师索性以此代替了家访,学生一有风吹草动就一个电话把家长叫来,引起家长反感。故不能动辄就电话,要充分用好电话。另外,对一些家长工作在异地的,通信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四)班级博客。随着网络的普及,建立班级博客也是实现学校和家庭教育二合一的重要领地。班级博客,我认为就是以班级为主的网络空间,将跟班级有关的活动照片、文字、学生作品、家长育子心得、教师教育心得等上传发表。对家长来说,班级博客可以发表自己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及所遇到的困惑和一些育子经验,以网络的形式与其他家长交流沟通、互相开拓思路、取长补短。同时在博客中可以看到较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信息以及其他家长的观点,可以促进家长之间在网络的空间中不受时间的约束、也无须面对面的无限制的深度交流。

总之,学校教育离不开社会、家庭的配合,在争取家长合作时,如果说提高认识是基础,积极参与就是重点,家教方法则是关键。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做好家长工作,不仅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是培养健康健全少年儿童的必然途径。只有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教育效果才可能是加法。让我们架起沟通学校与家庭的连心桥,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融为一体,相互配合,真正达到促进我们的孩子健康成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2]叶圣陶.叶圣陶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3]朱小蔓.情感德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6

首先,我给孩子们更多的关爱和沟通,让他们以平常心来对待家庭的现状。在平时与孩子沟通交流中引导孩子积极乐观地学习生活,帮助他们在生活学习中注重培养独立自主能力。其次,多与孩子父母双方沟通,传达孩子的心声。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孩子在校的自卑孤僻、脾气暴躁、敌视他人等不良表现。同时通过事例的方式让父母意识到争吵及家庭破裂对孩子造成的不安全心理、自卑心理和对立心理。最后通过交流沟通帮助父母意识到自己行为对孩子的不良影响,改变孩子父母的家庭行为,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同时劝导离异父母双方要经常陪伴孩子多与孩子沟通,要让孩子感受到完整家庭的温暖。

通过上述措施一学期的实践,以孩子为纽带,在双方父母的配合下,我取得了收获。有个孩子的父母复婚了,另外两个孩子的父母能够理性的相处,心平气和地在一起谈论孩子的教育问题,三对吵架的父母不再整天“争吵”了。更让人高兴的是,家庭环境的改变,孩子的心理问题也得到改变。现在,这六个孩子不再有自卑、暴躁、敌视他人的表现,甚至还能够积极融入班集体中,他们的脸上常常带着天真灿烂的笑容。

对问题家庭的德育指导工作和取得的成效让我意识到家庭德育指导工作是班主任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于是,我决定对所有孩子开展家庭德育指导工作。为使自己家庭德育指导工作能对症下药取得成效,我在日常中有意观察家庭德育教育缺失对孩子成长的影响。通过分析发现,大部分孩子缺少耐性责任心和缺少自学能力的现象。借鉴上述经验,我对家庭的德育指导工作采取了三方面。

一、指导家长培养孩子的耐性

1、家长要做好榜样。许多孩子没有耐心,是因为家长在孩子面前表现虎头蛇尾。所以,要想让孩子有耐心,父母首先在孩子面前要有耐心地去做每一件事情。比如,每周末家长坚持要认真倾听孩子讲述周一至周五在学校的学习生活,这样既能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状态,也能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最重要的是长久这样做能潜移默化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耐性,同时教会孩子耐心倾听。

2、让孩子学会等待。让孩子学会等待,这是让孩子养成耐心的一种有效的办法。遇到孩子没有耐心的时候,父母一定要坚持,不能因为孩子的要求而做出让步。比如,有些孩子中午放学回家看午饭还没煮熟就翻箱倒柜地拿出零食要吃,这时家长要阻止并告诉孩子饭前吃零食的要害。再比如平时如果孩子跟家长一起到商场购物,在买单时需要排队,让孩子排队,这是让孩子学会等待很好的机会。

二、指导家长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1、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为了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在家庭中,父母常常明确哪些事情是由父母来做的,哪些事情可由父母帮助孩子做的,又有哪些事情则必须孩子自己做。对于孩子应当自己做的事,父母往往是给他一个明确的要领和范围,在不同的年龄,给他制定不同难度的目标范围。

2、家里的事情,让孩子帮着做。在教育孩子的责任心时,教孩子只做好自己的事还很不够,应让他明白他还是家庭的一员,有责任心协助做一些家里、集体的事,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家庭,对集体尽责。这样做,才能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使他将来更好地为社会尽责,对自己个人负责。

三、指导家长培养孩子自学能力

1、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学习习惯。孩子贪玩而忘乎所以,主要是约束力不够,计划的制定正是纠正的最佳方式。每次在开学初,家长要主动和孩子商量,一起制定一份学习计划。每周按计划实行,每周末进行一次小结,每周一次的小结刚好在家长倾听孩子讲述在校学习生活时完成。家长可以因孩子执行计划时表现的好坏,以奖励的方式满足他的一些需要。

篇7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0-0203-01

首先,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一个孩子从嗷嗷待哺开始,和他接触最多的莫过于就是他的父母和家人。青少年时代的教育往往会对孩子的成长形成相对重要的影响,青少年时期,是孩子的身体和心理都在逐渐成熟的时期,因此,接受新的东西较快,受周围人的影响也较大,他们又经常和家长呆在一起,所以,家庭的教育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父母是孩子的老师,父母也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常言道: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从我们呱呱出生到离开父母独自成家立业,家庭教育一直陪伴在我们左右。教育往往是伴随着年龄的成长一起进行的,教育也是潜移默化的,日久就形成了习惯,习惯一旦形成就很难再改变了。父母对孩子的良好教育,可以教会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在进入幼儿园或是新的环境之前,有一个适应的心理状态,能更好地融入新的环境,更好地接受集体教育,家庭的教育对学校和社会的教育起着深远的影响。

其次,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一步。中华民族是有几千年文明历史的优秀民族,是有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民族,要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教育我们的青少年更好地学习和生活。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教育的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是学校教育的特性,因此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是教育的重要一环。古人云:“教不严,师之惰”。学校教育,是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学到真正的本领和知识,既是一种教育也是一种引导。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来自于社会正负两方面的信息交替作用于学生。信息化的社会里一些不健康的电影、电视、书籍,不文明行为都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负面的影响。有人说:现在学校老师把学生教育成才需要一个月,而社会上某些不良环境把学生教育成虫只要一天。“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种说法不管是否夸张,但是环境影响的负面效应是公认的。现在充斥于社会的非价值取向、家庭情感危机、市场经济浸染、安全诚信问题、不良文化因素等,均对学生构成了严重冲击和危害。由于社会环境复杂多样,要消除这些现象有很大的难度,加上学生家长们受教育的程度及素质有区别,故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及效果也因人而异。可见学生的成长与家庭、学校和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社会上存在着大量不适应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因素,它会给学校家庭带来不可预料的恶劣后果。高速发展的网络给人们带来很大的便利,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它也有危害性的一面,网络游戏低龄化也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很大的伤害。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的青少年很难自拔,荒废了学习,甚至连家都不回,更有甚者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这不仅给社会带来了不良的影响,也给家庭带来了痛苦。面对这些影响教育发展的不良现象,我们深情地呼吁更多的人来关注教育,为青少年的成长创造良好健康的社会环境,用健康的理论引导学生,用积极向上的活动锻炼学生,努力寻找更多、更有效的途径来创造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和谐统一。

世界万物都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学校和家庭就像水渠的两壁一样,能够引导学生走上健康路,流向缤纷的社会。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应从自身的特点出发,发挥各自不同的教育功能,形成多层次、全方位、一体化的教育体系。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社会主义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对儿童青少年教育的一个整体。只有三方共同配合、共同付出、互相协调,才能让青少年形成一个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当然,孩子自身的性格特质也决定了他未来的发展,但相对孩子自身的能力,家长、学校、社会这三方才是最具影响力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青少年的成长教育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卫东.现代化进程中的教育价值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教育辞典.江西教育出版社,1987.

篇8

第二,农村家长家里耕地较多,少有农闲时间,忙于打零工。近几年,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大量外流,生活在农村的家长们家里的耕地变得越来越多,农村家长需要起早贪黑不停的忙碌农活,平时没有时间顾及孩子,家长教育严重缺乏,有的家庭不仅缺少家庭教育,而且中学生或大一点的小学生家长还让特别农忙时放学回家做饭,孩子的作业不检查就算了,就连写作业的时间都变得少了。随着农村小城镇的变化,农村家长还要在农闲时打些零工以维持家用,因为没有时间照顾和教育孩子,有些家长甚至把家庭教育简单理解为给孩子一些零花钱那样简单。

第三,农村家长与教师的沟通较少。农村家长与孩子的老师沟通机会很少,除学校统一组织的家长会外,家长很少平时与老师沟通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有许多家长甚至不知道自己孩子的任课教师是谁,这种缺少家校沟通的教育阻碍了孩子的成长。

第四,家庭教育方法简单,缺乏有效的教育措施。家长家教方法简单,大致分三种情况。第一种过分溺爱,目前农村家庭,已由过去的多子女变为两个孩子或独生子女,由于孩子少了,家庭生活条件相比过去好了许多,家长对孩子过分的溺爱。具体表现在有的家长一味迎合,百依百顺,过分地关心呵护。这样的孩子成了家庭的主宰,惟我独尊,自私冷漠,不通情理,这样的孩子将来很难立足于社会。第二种过分的指责训斥。家长和孩子之间缺少沟通,疏于管理。当孩子学习成绩下降或犯错误时,家长不去认真查找原因,以自己干活动较忙为借口,一味的指责、训斥孩子,不能正确对待孩子的逆反抵触情绪,当孩子受到挫折打击时,父母经常责备。第三种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淡漠。家长对孩子生活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指导不了,无法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对于和隔辈或与亲戚生活在一起的留守儿童,则更缺乏亲人的理解。孩子不能有效地与家长进行思想交流与沟通,极易产生心理问题,导致自闭孤僻性格。

基于以上的现状,学校应如何帮助家长做好家庭教育呢?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第一,切实有效做好家长学校培训工作。首先,每一个农村中学都要创建家长培训学校,给家长提供了学习的平台。家长培训学校有专门的领导负责,有家长学校培训教师,有课程表、作息时间表、 活动日程表等,并按计划开展好各项家长家庭教育培训工作。培训教师大部分是学校有很高声誉的教师,他们要么有着丰富的班主任工作经验,要么有着深厚的心理健康知识,要么有着广阔的专业知识。其次,家长学校要有专门的家长培训教材,学校的教育主要面向学生,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教材并不多,甚至没有,家长学校的培训教材要从两个渠道获得,一个是向上级主管部门积极征订,一个是学校要结合农村当地的实际情况自编校本教材,这样做既有家庭教育的理论支撑,又有家长的校本培训。

篇9

二、家庭教育中隐性德育的重要因素

(一)物质环境

个体所处的物质环境对其自身发展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物质环境除了能给个体提供足够的生理需求供给,在其精神成长尤其是品德发展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亦是举足轻重。家庭物质环境与家庭经济结构息息相关,也可以说不同的家庭经济结构决定了不同的物质环境。家庭经济结构是指家庭经济来源、家庭向社会获取消费品的方式,经济支配方式以及由此所决定的经济生活方式等。很显然家庭经济的优越能为个体的良好成长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经济状况好的家庭,成人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满足儿童身心发展的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这对一个在各方面都需要“营养”的成长个体而言是良好的外在环境。所以家庭经济条件的状况对儿童成长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可视的“衣、食、住、行”上,而且对儿童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也有一定影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在精神生活上也完全可以为孩子提供更加优越的环境,而且父母的理解和关爱与经济收入几乎是呈正相关的趋势。陈鹤琴先生认为,家庭教育应向儿童提供一个游戏、艺术、阅读的环境。因为整洁雅致的环境与脏乱无序的环境相比,总能让身处其中的人更加快乐健康,而且好的环境对促成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也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一个在优越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表现得更自信,并富有远见和抱负。家庭环境中诸多因素都与这个家庭的经济状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经济状况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家庭偏好,如:家长的言行举止、“餐桌话题”的内容、家庭交往人群的种类以及社区环境的好坏等等。因此,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独特“文化”风格,每个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必然也都带有其家庭风格的烙印。注重身体健康的家庭,其孩子就非常讲究饮食的品质;注重外在形象的家庭,其孩子对言行举止以及服饰穿戴就格外留心;注重精神享受的家庭,他们的孩子则更愿意在文化领域进行消费等。家庭生活的“文化”风格,对耳濡目染的成长个体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而深刻的。这种深刻影响极有可能会伴其一生,不仅会成为他们自己的内在行为规定,而且也会成为他们审视外在事物的主观依据。可见,良好的家庭环境,不仅能够帮助青少年养成良好的习惯,而且对进一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也具有助推作用。

(二)家风

家风是一个家庭在世代繁衍过程中逐步形成并通过家庭成员表现出来的。家风是家庭教育的综合“教材”或无书“典籍”,对儿童的社会化起着根深蒂固的先导作用,对全体家庭成员起感染、约束、控制和同化作用,直接左右他们的价值取向、人生态度和行为方式。总体来讲,家风是一种类文化的传承,而这种传承又极大的体现了精神传承的内隐性、长期性、深刻性。所以,家风侧重的不是父母外显地要求孩子们怎么做,即主动教育。这并不是说完全抹杀主动教育,而是指家风的传承体现在父母通过自己长期的自我行动来潜在地对孩子施加影响。与外在的直观教育相比较而言,这种影响和对象(孩子)之间有明显的被动性,显然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受影响个体对这个影响的消化吸收。不过,就事实而言,家长的主动教育与其名副其实的外在行动相结合的教育方式会强化这个影响,身体力行往往收获的效果最大。对于模仿能力极强的成长个体而言,对实际行动的模仿要易于对口头说教的理解。所以,家长的行为举止会在无形中渗透到子女心中,并深刻地影响着孩子言行举止。家风的遗传性持久且强大,纵横的双向影响能波及到很多人。国外曾有研究者对此做过调查研究:美国康乃狄克州爱德华家族,讲究道德注重修养的家风,使得其家族在长达200年的时间里,八代人没有被关、被捕、被判刑的;同一时期,纽约州朱安家族,由于家风败坏,八代人中出现了300多乞丐,400多人因酗酒死亡,63人被判徒刑,七人被判死刑。由此可见,家风的传承性不容小觑,其恶劣影响可以波及到几代人。家风作为一种类文化传承,其沿袭的方式大致是家长主动的教育以及自身言行的潜在影响。主动的教育多体现为灌输性和强制性,而后者则不同,它往往更能激起成长个体效仿的意愿,就产生的效果而言,无处不在的潜在影响实效更佳。所以良好的家风的传承涉及到的不仅仅是受教育者一方,更多的也在考验施教的长辈能否做到言行一致,能否把自身塑造成良好的榜样。就内容而言,家风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其所依照的理论价值体系也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时代的发展,家风也在舍弃陈旧的内容,不停地被加入新的元素。所以良好的家风在传承的过程中也在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而它的与时俱进是它发展改良的动力,同时也让它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

(三)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对子女抚养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第一场所,以血缘和亲情为纽带,但是家对于某些儿童来说是温馨的,对某些儿童来说却是牢笼和战场。专制权威性父母,把一切管得过死过严,严格限制儿童的行为与自由,要求孩子绝对服从,稍有不满,则严加惩罚,这种背景下成长的孩子,对周围人事缺乏信任感,行为举止畏首畏尾,成就动机不强,性格存在着很大缺陷;民主式父母,尊重儿童的想法和行为,注重亲子间的沟通,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并给予指导性建议,孩子容易成长为有自信、有主见、性格健全、热爱探索并富有创造力。看似家长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并未有意而为地夹杂着诸多人格教育的内容,但其实这种种方式就已经潜在的对孩子的某些观念造成了深刻的影响。这些影响一旦积久成深就会继而形成他们性格中的一部分,很难再发生改变。家庭成员之间享有平等的权利,履行平等的义务,所以对待家庭内外大事,要通过家务会议平等协商,妥善解决。对待子女的教育问题,家庭成员之间应秉持相同的教育理念,同时还要做到征求并尊重成长个体自身的意见和发展需要。使得青少年在文明、民主的家庭环境中,自然、积极、健康的成长。

(四)家庭人际关系

家庭人际关系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心理关系,尤其是感情关系。理想的家庭成员关系应是父母子女以及兄弟姊妹之间,互相尊重友爱,整个家庭和谐有序。良好的家庭关系对孩子个性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苏联心理学家说:“个性特点是个体在发展过程中与人们相互关系的产物。”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既影响儿童的智力发展,还会对他们的情绪机能、个性发展、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产生巨大影响。所以,融洽亲密的人际关系会使孩子形成积极愉快的情绪,有助于他们增强生命活力和保持身体和心理健康。家庭成员之间沟通良好,相互理解,彼此信赖和尊重,能够使成长个体精神振奋,形成良好健康的心态。家庭人际交往是成长个体和家庭以外成员进行交往的摹本和参照,所以良好的家庭成员相处方式不仅提供给孩子优良的成长环境而且为他们在家庭以外进行为人处事时树立了典范,同时也增强他们自主自动形成良好性格和品质的能力。不良的家庭成员关系对家庭成员尤其是成长中的个体具有非常恶劣的影响,在类似环境里成长的儿童性格往往有很多缺陷,偏执、孤僻、冷漠、甚至往往还带有暴力倾向。格鲁克指出犯罪青少年家庭的共同特点是“这些家庭的父母,对待孩子可能是敌视的或冷漠的,而很少是有感情的,他们不是打孩子就是忽视孩子,少有给孩子指导。”孩子的成长在后天往往会因为环境的差异而变得千差万别,模仿的本能会因为自身的深切感受而得到千万倍的加强,所以从最初的模仿开始,家庭成员的关系就成了他们对外进行交往的第一手教材。从现实的情况来看遇好则好、遇坏则坏是一种不容置疑的明显的倾向。虽然在这样一个长期的成长过程中,尚会有不确定性,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和谐美好家庭成员关系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儿童人格上会更健全,在高尚道德情操的培养上更具有可塑性。

篇10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将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是否能够实现,而德育教育对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承担培养能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的高职院校来说,其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坚持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建立全新的教育体系,推动高职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本文以家庭德育环境的现状作为出发点,指出了现代高职德育教育的不足,并提出构建学校与家庭相结合的德育教育体系的相关建议。

一、 高职院校学生的家庭德育环境问题

虽然家庭德育一直受到我国教育的重视,但是由于各种客观因素,许多学生自升入高等学校后,与父母的日常生活都分开了,家庭德育也不得不中止。

1.家庭德育环境没有受到重视

尤其在我国的农村,由于父母外出务工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在小学阶段就与父母分开,使得父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根本就无法实施。升入高校后,即使之前在一起生活的学生和家长也不得不分离,离开家庭后,家长对学生的教育有限,不少家长认为教育的重担应该是学校,便逐渐忽视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2.家庭德育与高职德育教育脱节

高职的德育教育离不开家庭德育的辅作用,因为教学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包含了家庭要素在内的方方面面。许多学生学习的地方与家庭都不在同一城市,甚至还非常远,距离阻隔了学校与家庭的信息沟通,所以,出现家庭与学校德育教育相对隔绝,以致两个环节的德育教育出现较大的偏差。

二、 目前高职德育教育现状

由于高等院校商业化的趋势和市场竞争的加剧,高职院校为了求得发展,在教育的方向上逐渐偏向于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德育等理论基础的教育,以致暴露出不少问题。

1.德育教育方法落后

我国许多高校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着一个共同的弊端,以传授模式为主,对知识的传播是一味地课堂传授和卷面考核,更别谈坚持与时俱进的时代性要求。所以高职对德育的教育没有根据时代的要求而做出变化,诸如一些理论和社会热点等,都是书本多年以前发生的事情,教育内容沿袭老套,隔离了高职教育的初衷: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相结合的培养方法。所以,高职院校整体上是重视理论,忽视道德修养的培养。高职办学理念的变化也导致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使得他们认为理论知识在激烈的竞争中发挥不了什么作用,表现为追求掌握技术、注重技能操作,在道德修养方面没有形成效益意识。

2.家庭偏重于学生的技能学习要求,影响高职学生德育教育力度

目前,许多家庭更关心学生的就业问题,所以更加强调学生对技术的掌握程度,忽视了对德育的重视,同时社会企业的类似观点也给学生造成了错误的认识,认为只要懂技术,就不愁找不到工作。所以,为了招到更多的生源,高职也以社会企业需求为导向,注重强化学生的技术实践能力。这样使得系统的德育教育无法实现,也达不到实际的教学效果。

三、构建高职与家庭环境相结合的德育教育体系

德育教育不仅是学校的工作,也是家庭的责任,因此,高职院校应尽快整合学校与家庭相融合的管理类网络,合理利用德育教育资源。

1.优化家庭德育教育环境

虽然影响家庭德育教育的有一些客观不可调控的因素,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家长的文化层次也在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可以对学生的家庭环境进行层次分析,然后根据详细的情况探索和提高学生家庭德育教育的能力与途径。高职院校应加强学校与学生家庭的信息沟通,建立学生德育教育咨询平台,为家长对学生德育教育提供方便。

2.以德育教育为先,培养双高人才

高职要树立德育教育为先的教学理念,并适时与学生家庭开展交流会,让学生家长树立德育教育为先的意识。同时,高职院校要正确处理教学中重点工作与教学核心的关系,重点在于学生的基础知识,核心指的是培养学生高素质,这样才能为社会提高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另外,高职院校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和社会需求方向,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

3.构建高职与家庭德育教育互动的教学环节

在德育教育中,家庭德育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基础,而家庭与学校的德育教育又构成了学生终身道德素养的桥梁。所以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高职院校既要发挥家庭德育教育的基础作用,又要通过两方面的桥梁基础,以市场为导向,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职业观,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德育教育离不开学生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只有结合高职学校与家庭,构建两种因素内在的德育教育体系,才能取得更好的德育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科峰.浅议高职院校“家庭—学校—企业”三维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世纪桥:理论版,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