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关于素质教育的政策模板(10篇)

时间:2023-08-02 16:17:2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关于素质教育的政策,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关于素质教育的政策

篇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1-0051-02

幸福是人生的主题,也是人类的根本追求,大学生们更加渴望追求幸福,因此,培养大学生们建立积极的幸福观,指引他们更好地追求幸福、感受幸福和创造幸福,并在未来的人生中学会享受幸福,对他们进行全面系统的幸福教育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中最主要的责任。

一、主要影响因素

(一)主观因素

1.人格。将一个人的行为、思想方式与心理品质的结合体称之为人格,人格对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中的处事方法和行为态度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他们的前途发展,所以,人格因素与大学生幸福感有着重要的关系。通常,在不同时间里,主观幸福感呈现相对稳定状态,它和稳定的人格特点有密切关系。人格因素主要由尽责、开放、和谐、神经质和外倾组成,它们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2.个人健康状况。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健康状况,一个人如果想要达到自己设定的生活与事业的目标,其前提条件是拥有健康的身体,只有在精神状态饱满的情况下,才能有精力去处理生活、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和享受成功后的愉悦。许多人都明白一个道理“以身体为代价去获取金钱和事业的成功,本身就是一种失败”。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大学生,健康状况影响的不仅是他们平时的学习成绩,还影响着他们的生活质量,因此,大学生的健康状况对他们的幸福感有着十分显著的影响。

3.自我价值观。未来社会的骨干力量主要是大学生群体,一个社会的未来发展状况与大学生的状况有很大程度上的关系。在我国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我国的传统价值观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因此,大学生的价值观也随之发生变化。为了使研究体现出整体性与层次性,我们将大学生群体的价值分为外部价值观和内部价值观两种。其中外部价值观包含地位、形象、健康和财富等;内部价值观则包含自我接受、自我成长和自我目标实现。研究表明,自我价值观对主观幸福感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其中内部价值观相关性较强一些,而内部价值中的不断提高学习能力与自我实现目标,明显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因此,对其内部价值要予以重视,引导他们更积极地去追求它,进而提升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外部价值对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影响并不大,一方面是在长期生活中他们已经学会怎样正确地去面对与自我接受,另一方面是他们只是单纯的消费者,物质财富的多少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所以对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并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二)外部因素

1.家庭经济。一个人的幸福主要来源于家庭的幸福,而家庭的幸福程度与家庭的经济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上层建筑在经济基础之上,家庭经济背景对大学生的幸福感也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大学生只是单纯的消费者,他们在学习和生活方面的费用主要还是来源于家庭的支持,富裕的家庭可以帮助他们更加顺心地享受多彩的大学生活和顺利地完成学业,而对于家庭条件较为困难的学生来说,除了要努力完成学业之外还要担心生活费用的来源,在这种背负双重压力的情况下,对其身心产生很大的影响,幸福感水平自然也就比较低。

2.社会关系。社会关系为人们提供认可、支持,为他们驱逐孤独与恐惧,使他们拥有安全感与归属感,在某种层次上讲,个体的幸福程度取决于其拥有的社会关系的质量与数量。心理学家认为,社会关系与主观幸福感密切相关,拥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的个体会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大学生的主要社会关系有家庭关系、朋友关系、恋人关系和师生关系等。不同的社会关系对他们提供不同的社会支持,一个被朋友关注、家庭关爱、为他人所认同与接纳,拥有着良好社会关系的大学生,不仅有利于他提高自身价值,更会让他产生丰富的主观幸福感。

3.就业压力。当代大学生压力来源之一是就业压力,为人生出路与就业前景担忧,就业压力大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主要因素之一。面对当前越来越激烈的就业形势,许多毕业生对就业信心不足,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这种状况极大地影响了在校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而就业是每个大学生尤其是毕业的大学生所要面对的问题,对就业问题还没解决的学生,会感受到无助、焦虑与失望。市场需求与大学生就业不平衡,即使毕业的大学生就业意向不同,但因为就业岗位都类似,导致就业竞争越演越烈,给大学生带来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如此情况下,大学生的幸福感也就不强。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1.培养良好的人格特性。培养良好的人格不但能够降低大学生对消极情感的敏感性,提高对积极情感的感受度,还能帮助大学生们在自身努力下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可以得到更多的关爱、安全感和社会支持,良好的人格特性对大学生实现自身目标也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大学生还处于一种特定的年龄阶段,他们的人格特性还没有完全形成,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这一阶段好好努力,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教育,培养大学生的良好思想道德,帮助他们塑造良好的人格特性。采取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既要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教育,也要让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接受教育,通过实践来提高自身的创造能力和才智,使身心健康发展,塑造健全人格。

2.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人的需求是在不停递进的,在满足了一个需求之后,又会出现另一个更高层次的需求。在我们现实生活中,部分人在他们的物质生活方面已经得到了满足,但是在精神方面却十分贫瘠,对生活不报什么好的预期甚至堕落。对大学生来说也是如此,只有拥有正确的幸福感与崇高的理想,有着为实现自身目标而不懈奋斗的决心,才会在努力的过程中享受到自己的幸福感。因此,教育者要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实现其远大理想与内在价值,要让他们明白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时有发生,在面对生活问题、学习困难和心理压力时,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认识自身的不足之处,看清问题的本质,把挫折与困难当成是激励自己前进的动力,磨炼自己的意志,增强自身幸福感。

3.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建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为了更好地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对于大学生来说,应改掉自身的不良生活习惯,懂得幸福是需要自己去争取的道理,要学会如何去获取幸福,通过关心他人、自我完善和回报社会等来感受幸福。班集体是大学生活中一个最重要的舞台,若所在班集体能够起到促进同学之间和睦、团结、健康成长等良好作用时,那么相信这个集体的每个成员的主观幸福感都会得到提升。性格内向的同学也会积极、热情地投身到班集体的建设中去,主动和其他同学交流、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升自身的幸福感。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对于大学生的特定年龄来说,还处于一种身心发展尚未完全成熟的阶段,在面对情感、学习生活、人际关系与就业等压力时,心理问题较为突显,易于产生心理障碍,有碍于大学生对幸福感的体验。幸福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有利于帮助他们更好地体会学习生活中的幸福感,培养大学生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可以帮助大学生掌握心理技能,使其能拥有积极稳定的情绪与良好的心理状态来面对各种压力。在大学生的主修课程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一课程的设置无法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需求,现代的大学教育看重的是学生在相关专业领域的课程教育,注重的是技能的掌握与知识的积累,而在学生的心理和日常生活方面的关注较少。学校应系统地设置心理教育的课程,让学生时刻接触到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同时做好课外的心理辅导,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宣传。

5.培养就业意识,提高就业能力。社会与学校普遍关注的话题之一是就业难,在高校扩招和就业岗位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大学生就业形势显得更加困难和严峻,大学生就业压力大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学习生活与就业期望,还会产生不安、紧张、焦虑等不良的情绪,导致心理失衡,严重的话还会造成心理障碍和身体疾病。就业压力大会影响大学生对幸福感的体验,降低大学生对生活的满意度,损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所以学校应当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意识的培养,提高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能力,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增强大学生对幸福感的体验。大学生自身要树立良好、正确的就业观,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去看待就业现象,结合自身的能力与实际情况,及早做好事业规划,根据自己制定的职业规划来锻炼相应职业能力,达到未来职业发展的要求。

三、结论

篇2

公共图书馆作为广大青少年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如何充分发挥出公共图书馆在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是公共图书馆馆员目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在信息社会,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源复杂纷乱,公共图书馆必须做好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的指导工作,使青少年健康成长。

1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概况

1.1信息素质教育的内涵信息道德是整个信息活动中的行为准则,主要用于调节信息使用者、信息服务者和信息行为的行为规范。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人们获取信息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信息安全、有秩序地传播。信息素质教育包括信息道德教育、信息能力教育和信息意识教育。信息能力主要有获取信息能力、处理加工信息能力和利用信息能力。信息意识则是指人们获取信息主体、判断信息和如何有效抓住有用信息的敏感程度。信息意识教育就是培养青少年的信息观察能力,及时、准确地从复杂的信息中发现并利用有用的信息,进而实现个体目标。1.2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开展青少年素质教育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教育改革过程中的需要。互联网在我国发展的时间比较晚,但却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互联网与信息化之间的融合推动了信息社会的发展。在信息化社会中,熟练掌握网络知识和技术,跟上时展的潮流已经成为青少年发展的必然方向。但是,网络是把双刃剑,对于身心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的青少年来说,有必要对其进行信息素质教育。

2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培训方式不成熟公共图书馆在青少年素质教育方面的培养主要包括信息技能培养和信息道德培养,其培养方式比较单一,只是单纯采取讲座的方式,并没有结合青少年的实际情况提出有针对性、连续性的信息素质教育,严重阻碍了公共图书馆在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中的作用。2.2缺乏政策上的支持实际上,西方部分发达国家比较重视青少年的信息素质培养,相关政府部门也制订出了一系列关于青少年素质培养的政策、发展规划和教学计划等。而我国根本没有相关政策来支持公共图书馆在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中的工作,因为缺乏统一规划,所以,对信息素质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是极为不利的。2.3宣传力度不够电子阅览室是最近几年才兴起的,一部分图书馆并没有认识到电子阅览室的重要性,再加上社会各界对电子阅览室的宣传力度不够,导致人们对电子阅览室的误解不断加深。大多数家长认为,电子阅览室就是网吧,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利于他们成长,不主张自己的孩子到电子阅览室内上网。因为公共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并没有阻止青少年玩耍网络游戏,所以,很多家长和老师对阅览室持否定态度。2.4责任缺失我国建立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时间比较短,在开展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工作中缺少相关的经验,同时,还存在意识上的偏差。公共图书馆的管理人员普遍认为,青少年素质教育是学校的主要责任,与图书馆没有直接关系,政府部门也没有专门针对公共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的硬性指标。正是因为责任缺失,使得图书馆没能承担起自身的责任。

3提升公共图书馆的作用

3.1完善的信息素质教育体系公共图书馆应建立一套完善的信息素质教育体系,加强教育读者对图书馆的认识和利用,使青少年可以熟练掌握基本文献信息检索方法和相关的检索工具,不断提升青少年鉴别文献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根据青少年的实际需要,将导读与导航服务相结合,进行连续、不间断的辅导。另外,要不定期举行各种宣传活动,例如开展读书活动,对青少年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指导;开展信息技术培训活动,向青少年介绍识别网上信息的方法,适时加强对青少年网络道德方面的教育。青少年是信息社会的主体,应不断提升他们利用信息中的道德自律意识,抵制网络游戏,合理使用信息,促进信息社会的发展,以完成对青少年的素质教育。3.2合理利用馆藏资源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应及时调整对青少年的信息素质教育工作。网上信息资源的出现并没有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仍旧是以纸质图书为主。对于公共图书馆来说,应加强建设特色馆藏,确保其具有权威性、完整性和系统性。在印刷纸质版文献时,还要实时采购一些电子文献,使青少年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另外,还要结合公共图书馆的实际情况,建立特色的馆藏数据库。目前,有很多公共图书馆都将网络资源作为未来建设馆藏资源的重要内容,开始加大建设网络资源的力度,为更好地开展青少年素质教育提供了条件。3.3提升馆员的专业素质为了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在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要不断提升馆员的专业素质,建立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新形势下,对图书馆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不断吸收新的信息知识和来自信息社会的挑战,还要做好青少年的信息素质教育。众所周知,公共图书馆是青少年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青少年自身的信息素质和掌握的技能可以很好地反映出青少年的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也是社会对综合人才的基本要求。

4结论

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主要是以培养他们的信息意识和信息处理能力为目标的教育。我国公共图书馆开展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的时间比较晚,培训方式还不成熟,缺少政策上的支持,宣传力度不够等,还有很多问题急需解决。公共图书馆只要将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放在首位,脚踏实地,充分利用图书馆内的资源,营造良好的青少年素质教育氛围,才能逐步完成对青少年的素质教育培养。

参考文献

篇3

一、各地和各学校要组织广大干部、教师认真学习《教育部关于当前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指导意见》、《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规范办学行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及《实施意见》精神,这是当前我省规范办学行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和准则,要认真领会精神、提高认识、明确要求,把思想和行动迅速统一到国家和省上的统一部署和要求上来。

二、各地各校要以对国家和民族未来高度负责的精神,把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推进素质教育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作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件大事来抓,切实加强领导,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完善工作机制,确保措施到位。要依据本《实施意见》精神,研究制定本地本校的实施方案和措施,对照《实施意见》的各项要求开展自查自纠,梳理问题,分析原因,针对办学中存在的违背素质教育要求,加重中小学生负担的突出问题,认真及时整改。同时建立完善切实可行的制度和长效机制,使规范办学行为的各项规定落到实处。

三、各地要加大督查力度,建立规范办学行为的专项督查制度,采取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明察与暗访相结合,来电来函随查等多种方式,及时发现和督促纠正违规办学行为。要建立督学责任区制度,对辖区内中小学办学行为进行有效监管。各地要把规范办学行为纳入对部门、学校有关评优和表彰奖励,纳入对校长、教师的考核和评优评选中。省政府教育督导团和教育厅将开展规范办学行为的专项督导检查,并将各地规范办学行为、实施素质教育情况纳入对各市(州)教育行政部门目标考核、行风评议和对县级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和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

篇4

美国高校的信息素质教育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近年来,美国高校十分重视信息素质教育,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强对学生信息素质和信息能力的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国在“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指引下,教育部门开始意识到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性。198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的通知,奏响了我国信息素质教育的新篇章。随着教育部1985年《关于改进和发展文献课教学的几点意见》及1992年《文献检索课教学基本要求》等一系列政策法规的颁布,文献检索课在我国高校开始广泛普及,并成为二十多年来我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手段。

一、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存在的不足

多年来,高校实施信息素质教育虽然对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存在的不足是不容人们忽视的。

1.信息素质教育在全国高校的实施缺乏统一规划

美国信息素质教育之所以能顺利实施,主要得益于权威机构的统筹规划和协调管理。而我国目前还没有一个全国性的组织出面对信息素质教育作一个统一的规划和部署,这使我国信息素质教育的开展陷于一种无序迷茫的状态。

2.高校的教育职能部门对信息素质教育管理缺乏力度

我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往往陷于图书馆孤军奋战的尴尬境地,得不到教学管理部门以及院系相关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在高校教学改革的活动中,许多学校的文献检索课教学工作不但没有得到加强,教学任务反而被严重削减,因此文献检索课备受冷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素质教育重视不够。第一,将信息素质教育等同于信息技术的具体应用;第二,将信息素质教育片面认为是专业技能教育;第三,将信息素质教育认为是提高学习效率的辅助手段。这些观念深深地影响着学校教育模式,制约着信息素质教育在我国高校的开展及教育的效果。

(2)信息素质教育手段落后。目前,多数高校仍然以文献检索课作为唯一的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方式。模式是老三套:新生入学教育、讲座式教育、文献检索课教学。课程设置大部分为选修课,课时设置多的为一个学期,少的仅仅为几节讲座,而且课程内容陈旧、落后。虽然增加了计算机检索内容,但大部分仍局限于数据库如何检索等检索技能方面的应用,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方法等基本不沾边,缺少系统化的信息意识、信息需求、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综合信息素质的培养。

3.信息素质教育的主干课程涵盖面窄

教育部“四个文件”的下发,在我国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史上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没有这四个文件,就不会有文献检索课今天的成就与辉煌,现在的信息素质教育也就无从谈起。但也必须看到,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瞬息万变,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作为信息素质和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培养与教育的课程,显然原文件的有关内容,特别是[1992]44号文件《教学基本要求》已经不适应新世纪对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与教育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内容滞后。信息素质教育应该包括信息意识教育、信息知识教育、信息技能教育和信息道德教育。高校现用教材是以国家教育委员会[1992]44号文件《关于印发文献检索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为依据编的,内容主要是信息技能教育,部分涉及信息意识教育、信息知识和信息道德教育,内容陈旧又不全面,对学生信息素质的要求也不高,因此不适应新世纪对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要求。

(2)教学层次不分。学生年龄不同,程度不同,信息素质教育的课程也应不同,对不同的学生应因材施教。目前高校信息素质教育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大多共用一套教材,教学层次不分。因此,实施本科、专科、研究生的分段教学也势在必行。

4.信息素质教育的理念陈旧、学生信息意识淡薄

信息素质教育的理念,是指人所具有的对信息进行识别、获取、加工、利用、创新、管理的知识等各方面基本品质的总和。其中,信息知识是人们在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拓展信息传播途径、提高信息交流效率中所积累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它是构成信息素质的基础。信息能力是人成功地进行信息活动所必须具有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构成信息素质的核心。

(1)信息素质教育理念陈旧。信息素质包括信息知识素质、信息意识素质、信息能力素质、信息道德素质。它们四者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统一体。信息知识素质是基础,信息意识素质是核心,信息能力素质、信息道德素质是准则与保证。而我们许多院校把信息素质的培养仅仅理解为文献检索课教育,只着重于信息技能教育,忽视了理念教育,只重视手段应用,忽略了观念更新。

(2)学生信息意识淡薄。根据我们日常工作的观察和对部分

学生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信息的吸收程度有很大差别,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思路一般不是很开阔,往往局限在与自己所喜爱的某种信息接收上,主动捕捉相关信息的意识不够浓厚。另外学生的信息能力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对信息的分析鉴别能力较差、语言较贫乏、缺乏信息创新能力,不善于积累信息。

二、高校信息素质教育针对不足应采取的对策

做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要针对当前我国高校实施信息素质教育所存在的问题采取以下相应对策。

1.强调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创造政策支持的环境知识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信息的价值成为价值实体中的独立构成部分,信息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首要资源,对信息资源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已成为衡量21世纪人才素质的重要标准。很多发达的国家对信息素质教育非常重视,把信息素质教育看成是提高全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一项系统工程,并认为信息素质教育是高校教育的一项关键性的成果。吁请教育界权威机构和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信息素质教育在知识经济社会的重要性,要为信息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支持,为各部门人员的合作创造条件,并统一部署和规划,制定出具体实施准则和方案及符合我国国情的信息素质评估标准。为高校推行信息素质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依据,促使信息素质教育在全国范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

2.制定科学的信息素质教育规划和切合实际的信息素质教育目标体系

各高校要以国家教育部门的有关政策为依据并结合本院校的实际情况,指定出切实可行的信息素质教育规划。规划制定人应有校长、主管教学的领导、图书馆员、各院系老师和其他相关人员。规划内容应包括以下几点:

(1)信息素质教育的对象和范围。是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信息素质教育还是选择某个年级或院系为试点,条件成熟时再全面推广,要根据各院校的实际情况。因为教育对象和范围不同,要采取的措施也不一样。

(2)确定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要求学生应达到的信息素质能力和细则。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信息知识、较强的信息能力和信息意识、较高的信息道德水平,其别要加强对大学生信息检索、判断、评价和利用信息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3)指定达到上述能力的课程方案,并分层次、分阶段、分步骤实施。信息素质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可能仅仅依靠一两门课程、几次培训讲座来实施完成。应该根据信息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培养目标,针对不同年级的本科生、研究生制定系统的信息素质教育实施方案,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措施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信息素质教育。

A.对刚入学一年级学生进行图书馆知识及图书馆利用的教育和培训,讲授图书分类法及图书馆对图书、期刊等的加工和管理、图书馆馆藏查询的使用方法。使新生了解图书馆,增强信息意识,培养学生从网上获取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并为以后学习专业数据库打下良好的基础。

B.对二三年级的学生应注重信息能力的培养,开设信息基础理论课程,同时进行检索专业数据库技能的培养。在专业课教学中,插入专业信息及信息资源的介绍,培养学生发现、分析、重组和挖掘信息的能力,为全面学习中外文的专业信息检索与利用做好充分的准备。

C.对四年级的学生应注重专业信息收集、获取与利用能力的培养。全面讲授中外文专业数据库的检索与利用,重点在于明确表达检索需求,精确而有效地构建检索策略;介绍专利文献、标准文献的检索与获取;培养学生论文写作的能力,全面、系统地掌握信息理论和技能知识,并能熟练运用到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

(4)确定信息素质教育的评估体系。信息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各类学生应接受不同程度的信息素质教育,也应达到不同程度的标准。目前我国暂未颁布信息素质教育方面的准则,各高校可参照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质能力标准》,也可通过社会需求的考察来制定出一套科学的、符合我国国情和各院校情况的信息素质教育评估体系。该评估体系既能作为信息素质教育的指南,又可为信息素质能力的评价提供有力的依据。

A.在信息需求和获取方面。信息素质教育的评估体系要与学生信息需求的能力相协调,强调不同类型和形式的、现有的和潜在的信息资源的利用,而且还要注重所获信息的成本与收益。

B.在信息选择与评估方面。信息素质教育的评估体系要与学生对信息的增值性、信息的矛盾性等性质的认识相一致。要求学生不仅对信息及信息的来源做到批判性评估,而且对所需信息能够进行有效而又高效率地评估。

C.在信息检索与应用方面。信息素质教育的评估体系要与学生利用各种方法检索各种载体形式的信息相联系,并不断完善检索策略;在信息利用方面,能够将精选的信息纳入到自身的知识体系中去;能够利用信息完成特殊的研究;能够遵守关于信息资源的获取和利用的法律、规定、政策以及礼节。

D.在信息交流方面。要求学生通过与他人、与学科专家和从事实践工作的专家的交流,来不断地修整自己对信息的理解和解释。

3.高校图书馆要加强与学校其他教育职能部门的协作与联系

信息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推行需要在全校性的信息素质教育整体规划的前提下进行,学校教学行政管理部门、图书馆和院系要相互配合、明确分工,同时还需要信息素质教育教师与各院系的领导及专业教师、学校网络中心、电教中心等相关机构密切合作。合作是高校开展信息素质的重要基础。作为实施信息素质教育主干机构的图书馆,要争取学校主管领导的支持,注意加强与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和院系教学管理机构的横向联系与协作,制定一套完整的信息素质教育机制和教育评价体系,把信息素质教育贯穿并融入学校整个教学体系中,形成全校上下齐抓共学的良好局面。具体方法如下:

(1)图书馆参与学校教学规划的制定,承担图书馆知识、图书馆利用方法、信息基础理论、信息检索与利用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2)图书馆与专业教师合作,在实现信息素质教育同时深入到专业课教学中,介绍某专业的信息资源与信息检索技巧。并对学生提供像电子阅览室、网络教室这样的实践场所,并能给予辅导和咨询。

(3)积极与网络中心、电教中心等机构合作,开发网络教学平台。图书馆可以对平台的功能、建设模式提出要求,在此平台上进行教学内容建设,并积极开展教学实践。

总之,信息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持久的、系统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要经过长期的学习、教育和熏陶。为了使信息素质教育在我们高校之间顺利实施,高校之间要建立信息素质教育经验交流机制,定期总结交流经验,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不断改进,使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再上新的台阶,开创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篇5

(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 高等教育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223)

摘要: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近期召开了两次成功素质教育专题研讨会。研讨过程中,大家解放思想,着力创新,畅所欲言,达成了多方面共识。研讨会标志着我校成功素质教育正在由研究与认识层面向实践层面全面推进,会议成果将对我校全面推行成功素质教育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成功素质教育;研讨会;综述

2006年6月3日至4日,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召开了由中层以上干部和全体素质导师参加的成功素质教育专题研讨会。7月中旬,学校又组织全体教职工以暑期培训形式,就成功素质教育的相关问题展开了进一步研讨。这两次研讨会是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背景下召开的。会议对非专业素质教育、素质导师制、成功素质教育的专业设计及素质学分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标志着我校成功素质教育正在由研究与认识层面向实践层面全面推进,会议成果将对我校全面推行成功素质教育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现将两次研讨会的情况综述如下:

一、非专业素质教育是成功素质教育的显著特点,应当有重点、创造性地全面推行

非专业素质教育是成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成功素质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和当前高校各种“素质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对我国高校素质教育的一种创新。两年多来,我校非专业素质教育研究在不断加强,认识在逐步统一,机制在不断建立,条件在逐步改善,活动在逐步开展,取得了初步成效。围绕学业成功、就业成功、创业成功和事业成功的目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非专业素质教育应该进行哪些创新?在大学阶段的重点是什么?遵循怎样的原则,采取哪些行之有效的方法?训练条件如何改善?是这两次会议研讨的重点。

(一)关于非专业素质教育的内容与重点

研讨中,大家一致认为非专业素质教育与拓展应围绕观念、品格、方法、能力和知识五大体系展开。然而,五大体系包含非常丰富的内容,而素质形成与提升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大学教育阶段,只能有选择、有重点地培养学生的某些非专业素质。结合当前大学生的实际,大家一致认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功志向以及由之而生的合理的生涯设计;以诚信为主的道德意识和法纪观念;良好的心理素质、抗压能力和适应能力;正确的选择能力及其意志和毅力;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是非专业素质中的共须素质,也是教育与拓展的重点。一些专业教师还主张分阶段重点培养,如一年级的养成教育、二年级的过级强化、三年级的考证培训、四年级的就业教育等。

(二)关于非专业素质教育的原则与方法

对非专业素质教育的原则,大家讨论的较多,也形成了许多有代表性的观点。如有人概括出“四原则”,即全员性、全程性、导向性和系统性原则。也有的提出“全员化”、“不断线”和“双影响”原则。研讨中,校党委方思清书记较系统地提出了成功素质教育的“三原则”――“三结合”原则(非专业素质教育与专业相结合、与学生个人生涯规划相结合、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相结合);循序渐进原则;全员参与原则。“三原则”是对教育规律的科学把握,也是对教育经验的精辟概括,得到了与会教师们的一致认同。

在“三原则”的指导下,如何将非专业素质教育与拓展落到实处?方书记指出,以社团为载体,以兴趣为导向,以项目为抓手,以“杯赛”为依托是开展非专业素质拓展的主要途径。有学院总结出利用“两个课堂”、开展“三种活动”、搞好“两个贯穿”、依靠“三支队伍”、从“四个结合”入手的系统方法。“两个课堂”,一是将非专业素质教育与拓展纳入教学计划,二是对“两课”进行改革,辅之以《百家讲坛》、《世纪大讲堂》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三种活动”,一是结合专业,以科技兴趣小组、实验室和实践场所为平台的科技小组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二是以学生社团为平台开展的人文实践活动,三是课外开展的读“百本书”活动;“两个贯穿”即将非专业素质教育与拓展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各个阶段,贯穿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中;“三支队伍”包括素质导师、专业教师与实验技术人员、社会人士(企业家、工程技术专家、家长);“四个结合”,即学校规定动作和学院自选动作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经过讨论,大家认同非专业素质教育与拓展要以课程为载体、以活动为主体、以学生的实际表现为重点,在“三原则”的指导下,有重点、创造性地全面推进。

(三)关于非专业素质教育的条件建设

学校越来越重视非专业素质教育与拓展的条件建设,继建设校内高标准的实验室和开创校外大洪山实训基地之后,又计划建造综合性的“成功素质培育中心”。研讨会讨论了“中心”的功能与设计问题。与会者大多认为“中心”的建设必须以促进学生学业成功、就业成功、创业成功、事业成功为目的,体现我校成功素质教育的鲜明特色。在“中心”的设计上,主要有两种具体构想:其一是“中心”依照校训内涵展开,即分为笃志、博学、崇实、拓新四篇,分别对学生进行有针对的教育和训练;其二是为“中心”的每一模块确立一种核心理念,从该理念出发设立相应的训练室。此外,在大楼的名称、地点和外观上,一些老师也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二、素质导师制是对我国高校学生工作机制的创新,还须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与完善

为推行成功素质教育,我校改传统的高校辅导员制度为素质导师制,是对我国高校学生工作机制的一种创新。近三年来,素质导师制在探索中起步,在实践中发展,初步构建了一套彰显成功素质教育特色的管理机制和工作机制。与会代表充分肯定了素质导师制创建以来取得的成效:强化了管理,维护了校园正常的教育秩序;增强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推动了非专业素质教育与拓展;促进了校风、学风建设;改善了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密切了学校与社会的交流等。实践证明,素质导师队伍已经逐步成为我校实施成功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素质导师制是成功素质教育的基本组织机制和实践运作机制。然而,实践中的素质导师制还存在着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大家重点围绕进一步完善素质导师制,开展了深入研讨。

(一)关于素质导师的职能定位

素质导师制虽有总的理论架构,但对素质导师的职能定位过于宽泛。讨论中,有人认为素质导师的职能应定位在引导、管理、服务三个方面:“引导”即引导和培养学生的非专业素质;“管理”即日常事务的管理,主要表现在对学校政策、制度、规定的贯彻执行;“服务”指对学生学习、生活及就业等方面的关心与帮助。有的提出两类职能,即常规管理类职能和非专业素质教育与拓展类职能。其中,前者为基础性职责,旨在维持学校的正常秩序,后者是创新发展类职责,旨在促进学生的成人、成才和成功。方书记在讲话中还特别强调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职能。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大家集思广益,形成了较为一致的意见,即素质导师的职能定位应该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以常规管理为基础、以非专业素质拓展为特色。

(二)关于素质导师队伍的建设

大家认为,几年来素质导师在我校推行成功素质教育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仍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队伍的稳定性、结构的合理性、以及素质导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等。因此,加强素质导师队伍建设迫在眉睫,既要保证现有队伍的相对稳定,又要优化结构,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素质导师队伍结构体系。大家认为,一方面要完善相关政策,解决素质导师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还要做好素质导师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加强学习,努力工作,把本职岗位当事业;素质导师队伍要老中青结合、专兼结合、多专业多层次结合、初中高级职称合理搭配。

(三)关于素质导师的考核与管理

许多与会者认为,学风、班风、行为文明之风应该是考核素质导师的重要指标,但现行方案在这方面的权重不合理。研讨中,对改进考核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一要适当调整考核内容,弱化某些常规管理项目,强化非专业素质拓展项目;二是适当降低某些考核指标,使之更加符合现阶段的实际;三是改进考核办法,由学工处牵头,会同各学院和有关部门对素质导师的工作绩效进行全面考核。此外,在管理与使用的同时,还要加强对素质导师的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理顺其职业发展通道,真正促进素质导师的职业化和专业化。

(四)创建“三合一”的新模式

多数与会者认为,素质导师既要抓思想政治教育,又要进行常规管理,还要组织学生开展非专业素质拓展,面对这些职责,年轻的素质导师难免力不从心。与此同时,专业教师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不可低估。为进一步完善素质导师制,充分发挥专业教师育人作用和学生参与教育管理的作用,大家就创新素质导师制的运作机制进行了充分的研讨。通过研讨,达成了以下共识:一名素质导师带4个学生班,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日常管理为基础,非专业素质拓展为特色开展工作;为大三、大四每个学生班选派一名专业教师担任班级导师,主要负责对学生思想政治引导、学习和学业辅导、生涯设计和就业指导;从高年级(以大三、大四年级为主)学生中选拔一部分综合素质较好的学生,担任大一、大二年级的素质导师助理,协助素质导师抓班级日常管理、组织开展非专业素质拓展及班级活动、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这种“三合一”的新模式是对素质导师制的又一创新。

三、把成功素质教育引向深入,专业设计必须“推倒重来”

传统大学教育的专业设计存在着诸多的弊端,如培养目标偏离市场需求,课程体系脱离人才培养规格,教育内容过多地强调专业教育,教学方式偏重理论教学等。传统的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组成的“三层楼”式的课程结构体系,难以有效地塑造学生的成功素质。对此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校长赵作斌教授多次强调,实施成功素质教育,传统的专业设计必须“推倒重来”。根据这一精神,与会者对培养方案创新的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

(一)关于培养目标的定位

通过研讨,大家对“两个贴近”(贴近市场需求、贴近学生实际)的专业设计达成了共识,认为必须结合行业的要求和各专业特点拟定新的专业培养方案。基于办学定位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大家对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基本定位于“按各专业要求培养具有成功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在具体的专业要求上,各专业分别展开讨论,确定了与各自专业相适应的成功素质细目,明确了“专业成功人才素质”的培养目标。总的来讲,我校编制的05版专业培养方案基本上体现了培养目标的定位。

(二)关于课程体系的构建

按照成功素质教育“适用、够用、会用”的三用原则,课程体系必须体现成功素质教育理念,实现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并重。研讨中主要形成了两种课程模式:一种是将课程体系设为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教育、职业训练和素质拓展五大平台;另一种是依照专业素质教育和非专业素质教育的“两条线”来构建课程体系。大家较倾向于“两条线”的课程体系。其中,专业素质教育含专业素质教育课程和专业素质教育实践,专业素质课程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等,专业素质实践主要包括课程设计、认识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非专业素质教育表现为三个模块:一是课程,主要包括笃志课、各类共须素质课、心理健康教育与就业指导课等;二是实践,主要包括军训、野外生存训练、暑期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三是表现,主要把学生的日常行为作为其非专业素质的主要反映加以考查。

(三)关于测评体系的构建

篇6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0-0013-01

体育教育是我国小学教育中重要的教育教学课程之一,是我国小学教育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一个环节。随着素质教育和现代教学理念的进一步深化,我国小学体育而教育迎来了真正的春天。而阳关体育的提出更是成为我国小学体育教育发展的新历程,必将成为我国小学体育教育教学的里程碑。而要实施阳光体育教育,首先就必须理解阳光体育的内涵,更新传统体育教育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阳光体育教育顺利发展,才能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和素质教育的发展。

一、阳光体育的含义

阳光体育教育的提出是为了适应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而提出的新的体育教育模式。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小学生体能逐渐开始下滑,主要表现在视力下降、体能降低、发病率上升的趋势,因此为了解决我国中小学校单一的教育模式,让学生从单一的书房走到阳光下。2006年底,我国教育部联合相关部门颁布出台了《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从此我国体育教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决定》中就学生体育教学、课外活动等体育教育和体育活动做出了规定。阳光体育教育的提出为我国小学体育教育指明了新的方向,是我国小学体育教育教学的新模式。阳光体育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重新认识,形成良好的运动气氛,进而从根本上提高整体的身体素质,促进我国社会公众素质的提高。阳光体育教育是我国中小学义务教育的基本内容,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发展。

二、小学体育教育与阳光体育的关系

阳光体育是小学体育的一种新模式,是小学体育教育为了适应素质教育而创新出来的一种新模式,要实现阳光体育教育的目标,就不能脱离体育教育,而阳光体育教育的实施也是为了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重要措施,因此从整个层面上来讲阳光体育教育和体育教育是为了促进同一目前而才去的不同手段,阳光体育与体育教育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分界线,甚至可以说阳光体育就是体育教育的一种形式。但是阳光体育与传统的体育教育教学之间存在一定的区别,阳光体育教育明确提出了各方面教育的数量和质量,更加明确了体育教育的目标,可以说阳光体育教育和小学体育教育之间紧密相连,但是二者并不是完全相同。

三、阳光体育教育的措施

体育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小学体育教育是增强学生体质的重要措施,同时能够全面的促进学生整体的发展,是小学教育中最为关键的内容之一。阳光体育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是实现我国素质教育和体育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措施。而在小学实施阳光体育的过程中,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更新理念,阳光体育是现代体育教育的新模式,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要实现阳光体育和其目标,就必须更新传统观念,从根本上理解阳光教育的内涵和阳光体育教育的目标。教师在小学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中,要从根本上重视体育教育,指导学生真正的走向阳光,培养起体育锻炼的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体质。

第二,阳光体育教育必须明确教育的目标,阳光体育注重《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和达标,更为关注的是在单位时间内,也就是在1小时内体育活动的状况,阳光体育更为关注的是国家政策,紧紧贴近国家教育以及相关的政策标准,认真贯彻“健康第一”和“全民体育”的理念。

第三,阳光体育教育必须成为小学教育教学中主要的教育课程。传统上,体育教育仅仅是我国小学教育中可有可无的课程,在很多小学教育中,体育教育被忽略,甚至很少开展体育教育,但是在阳光体育教育提出之后,要实现阳光体育教育的目标和素质教育的目标,就必须将其与其他课程一同列为小学教育的必须课程。

阳光体育教育是在素质教育推行的背景下,以尊重学生为主要的核心观念,阳光体育教育模式的提出为我国小学体育教育指明了方向,成为我国小学体育教育教学中最为重要的新模式,而阳光体育教育的实施必将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小学体育教育的不足,成为我国素质教育教学中比不可少的部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开展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Z].教体艺,2006.

[2]黄勇.论高校体育与素质教育[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

[3]夏伟东.按照教育的发展规律兴办教育事业[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0(3).

篇7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我国各级政府部门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旨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政策法规。但是,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青少年学生的部分体能素质指标近年来持续下降,超肥胖学生的比例也在迅速增加。学校体育是提高青少年健康素质的关键环节,青少年学生体质下降的事实,反映了我国学校体育教育工作开展不力的现状。

一、学校体育政策

学校体育是提高青少年健康素质的关键环节,国家关于学校体育的政策,直接影响我国千百万青少年身体健康素质的形成,而青少年的健康是一个民族健康素质的基础,不仅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而且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和国家的竞争力,因此学校体育政策应属于公共政策范畴。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关于学校体育政策的确切定义,我们只能以直接或间接影响学校体育开展的相关政策法规来大致形成学校体育的政策体系。

我国政府相关部门相继颁布了一些促进学校体育发展的政策法规。从纵向看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等。从横向看它包括开展学校体育活动所颁行的各方面的规章。学校体育的结构为:运动教育、健康教育、教育活动和家庭中的体育。它们当中的每一项都是学校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每一项都要搞好,学校体育才算完整。我国学校体育政策涵盖以上每个组成部分。如为了保证课余体育竞赛的开展,教育部颁发了《教育部关于保证中小学体育课课时的通知》等。为了提供参加体育活动最基本的保证而制定的《教育部关于落实保证中小学每天体育活动时间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印发的通知》等。制定这些政策是为了实现学校体育的目标,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健康素质和体育运动水平。

二、我国学校体育政策执行的对策

1.转变体育价值观

转变实用主义的体育价值观应借鉴西方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这一教育思想主张培养“完整的学生”,追求“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实现受教育者在身体、精神、情感、理智、等方面的有机统一。表现在体育价值观方面,就是力图通过体育来实现自我价值,强调参与体育过程中自律性、自立性和创造性。表现在具体方式上,就是要通过“快乐的体育活动”,以消除精神紧张,同时实现体育的价值。我国应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通过各种形式宣传健康理念,加强对学生家长的宣传教育,使更多的家长支持学校体育工作,鼓励以及和孩子共同参加体育锻炼,进一步引导和推动青少年学生体育活动的蓬勃开展。

2.增加对学校体育的资金投入

在我国增加的教育投入中,专门划拨资金投入给学校建设体育场地设施,要求学校认真按照《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和《中小学体育场馆设施配备目录》标准的要求,做好规划,配齐体育设施和器材。

3.构建系统的学校体育政策体系

针对当前的学校体育政策缺乏系统性,不能配套发挥作用的现状,相关部门应抓紧研究并出台系统的学校体育政策,构建完善的学校体育政策体系。

4.加强监督和沟通工作

教育督导工作中要强化对学校教育工作督导的力度,加大学生体质健康与学校体育工作状况在综合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中的权重,并定期开展学校体育工作专项督导,把督导结论作为评价各地各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建立健全政策执行的信息网络和政府上网工程。网站的建立给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官员等一切与学校体育相关的人一个交流的平台,增强目标群体与执行主体的沟通与反馈机会,通过形成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提高学校体育政策执行效率。

5.加强对学校体育政策执行部门及人员的绩效考评

要把学校体育工作作为评价地方和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对不重视学校体育工作,学校体育工作政策法规制度不落实,造成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单位,不得评为教育先进单位,其负责人年终考核不得评为优秀,对造成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严重下降的单位要通报批评,并追究单位负责人的行政责任。要重新界定体育教师工作,做到同工同酬,不仅要提高其经济待遇,还要对其工作给予肯定,从而充分调动他们对体育政策实施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篇8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据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建立和完善以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的中小学校督导评估机制,指导中小学校依法治教,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和政策,规范办学行为,激励学校加快建设步伐,比进步、上档次、求发展、创先进,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促进全县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二、主要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教育部《关于加强基础教育督导工作的意见》(国教督〔2001〕5号)、《江西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决定的实施意见》(赣府发〔2002〕8号)、《关于印发<江西省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工作督导评估指导方案(试行)>的通知》(赣教督字〔2008〕8号)和《宜春市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督导评估指导方案》(宜市教督字〔2008〕3号)。

三、基本原则

1、方向性原则。指导思想、指标设定、结果处理等适应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引导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遵循教育规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2、民主性原则。重视学生、教师和学校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使评价成为教育督导机构、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过程。

3、实效性原则。注重学校发展和变化过程,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建立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长效机制,激发内部活力,改进工作,促进发展。

4、全面性原则。坚持面向全县中小学(包括村完小),促进全县中小学教育的均衡发展。

5、动态性原则。根据《江西省中小学素质教育工作督导评估指标体系》(1000分制),在自评的基础上,通过组织专门评估总分获得800—850分及以上的学校评为“县级示范学校”、851—900分的学校推荐参评“市级示范学校”、901分以上的学校推荐参评“省级示范学校”。省、市、县对取得以上称号的学校实行动态管理,定期复查,不搞“终身制”。

四、评估对象

全县初中、中心小学、村完小、靖安中学、靖安职业中学。

五、评估实施

1、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工作督导评估的基本程序由学校自评自建、学校申请评估认定、教育督导部门评估核定、公布评估结果等环节组成。

A、学校自评(4月1日—8月31日)

⑴、学校成立校长为组长、有学校领导、中层干部和教师代表参加的评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自评自建工作目标和实施方案。

⑵、按照评估标准和细则要求落实各项指标的达标建设和资料建设(各种资料和表册应分类归档,清晰准确)。

⑶、学校自评自建工作计划应广泛征询教职工意见并在校务公开栏公示。

⑷、学校自评应组织教职工全员参与,并有学生代表、家长代表、校外教育机构、共建单位的代表参加,自评报告、整改存在问题(包括素质教育特色、办学成果、存在问题、整改措施与效果等)应获得教代会审议通过。

⑸、自评要求:①充分认识自评工作的重要性。各中小学校要准确把握、深刻理解实施素质教育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育人观,坚决摒弃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做法。②要结合全省教育创新年活动,积极开展对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将督导评估与分析总结相结合,使评估过程成为实践、研究与经验积累和总结的过程,确保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督导评估工作取得实效。③建立健全规范的自评制度。要把自评工作与教师年度考核,评优评先等挂钩。

B、学校申请评估认定(9月1日—9月30日)

⑴、当年的评估对象向县政府教育督导室提出申请报告。

⑵、申报学校交自评报告和自评表。

⑶、申报学校交推进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典型经验材料。

C、督导评估认定(10月1日-12月31日)

每年县教育督导部门组织督导评估组按《江西省中小学素质教育工作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对学校自评结果进行评估认定,确定为示范学校、合格学校、不合格学校三个层次。评估得分在800-850分及以上的学校,评为“县级示范学校”,评估得分在851-900分的学校,推荐申报“市级示范学校”,评估得分在901分以上的学校,推荐申报“省级示范学校”。

D、跟踪督查

已获得示范学校称号的学校,由确认机关组织跟踪督查,县级示范学校每年接受跟踪督查一次。跟踪督查结束,应形成书面报告,由同级教育行政部门重新公布名单,并提出整改意见,同时报送上级教育督导室备案。对学校办学问题较多的,予以警示,限期一年内整改到位,届时重新核查确认,限期内整改无法到位的,取消其示范称号。

2、考评项目的时间跨度为一年,即:年初至年末。实施素质教育工作督导评估采取平时督查与年终集中考评相结合,完成各股、室、站的工作任务情况与考评人员现场考评相结合的办法。平时督查包括开学工作督查、专项工作督查占总分的10%,完成各股、室、站工作任务包括典型事迹或工作经验的推广与通报情况等占总分的5%。

3、考虑到目前各中小学校办学条件和水平的差异,为充分调动各中小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积极性,将全县学校分为三类:

一类学校(8所):靖安中学、靖安职中、靖安三中、双溪中学、靖安县小、双溪中小、仁首初中、仁首中小。

二类学校(19所):双溪河北完小、香田中小、香田金诚希望小学、香田华夏希望小学、仁首石上完小、宝峰初中、宝峰中小、宝峰超飞捷希望小学、水口中小、高湖学校、高湖完小、b都学校、罗湾初中、罗湾中小、罗湾中石化希望小学、中源初中、中源中小、三爪仑中小、雷公尖中小。

三类学校(21所):香田乡其它4所村完小、仁首镇其它7所村完小、宝峰周郎完小、水口桃源完小、来堡完小、高湖其它2所村完小、罗湾其它2所村完小、中源乡3所村完小。

一类学校评估得分为最后得分,二类和三类学校评估得分分别乘以1.05、1.1为最后得分。

4、为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切实解决好学校存在的问题,突出以下评估重点:

⑴、督促学校开齐开足非考试类课程;

⑵、督促学校认真实施义务教育阶段21个学科教学指南和质量标准;

⑶、督促学校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体育、艺术2+1项目”,强化健康、艺术、国防教育;

⑷、督促学校广泛开展与学科课程教育相衔接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⑸、督促学校落实义务教育就近免试入学制度,制止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举办或变相举办重点校、重点班和违规补课的行为;

⑹、督促学校积极组织和参加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各项活动。

六、督导评估安排

从2009年开始至2011年,用三年时间对全县所有评估对象全面完成首轮县级督导评估。各校督导评估具体时间安排如下:

2009年:靖安县小、仁首初中、宝峰镇中小、香田乡金诚希望小学;

2010年:靖安三中、双溪中学、双溪中小、仁首中小和二类学校;

2011年:靖安中学、靖安职中和三类学校。

篇9

我国教育部于2001年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课程改革纲要》)以提升素质和培养国际视野为方向,推进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实施,通过中小学的实践,“帮助学生透过国际理解教育,了解世界发展趋势,懂得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学会和平交往,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全球观念,维护世界和平”[1]。本文以《课程改革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和一些地方教育局制定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意见》等文件分析我国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政策内容的主线,反思问题,展望发展趋向。

一、我国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政策内容的主线分析

1.注重政策引领,明确方向

从《课程改革纲要》和《教育规划纲要》中可以发现,我国中小学国际教育得以快速推进,政策目标的引领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具体表现为价值引领、方向引领和方法引领等方面。

(1)阐释我国中小学进行国际理解教育的意义以实现价值引领

首先是国家从宏观上提出了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意义。例如,《课程改革纲要》将国际理解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新课程改革的题中之意。[2]《教育规划纲要》中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其次是一些地方教育局更进一步阐释了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意义,如山东淄博市教育局在《关于开展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开展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是民族复兴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客观要求,是现代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内在需求,是推进我市教育改革开放和教育公平的创新举措,是我市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内容”。可以看出,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以政策目标引领实践的重要作用。

(2)建构我国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目标以实现方向引领

我国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相关政策建构了系统而前瞻的三维目标体系和国家战略目标,不仅重视“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具有初步的国际视野和参与国际交往的能力”[3]等三维目标,而且还提出了提升国家竞争力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及实现世界和平的国家战略性目标。据此,很多中小学也根据此提出了具体的操作目标,如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设计了国际理解教育的具体目标。[4]因此,可以看出,相关政策对目标的构建为我国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指明了方向。

(3)搭建我国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行动框架以实现方法引领

我国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政策制定的行动框架主要表现:一是“由上而下”的推动计划,是由国家教育部及省、市、学校逐级落实的行动路线。如,国家颁布《教育规划纲要》后,各省、市政府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围绕国际理解教育制订了一系列国际理解教育政策。二是在教育政策中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行动路线,如《教育规划纲要》中指出“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常州市教办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意见》指出,要通过“学科渗透、校本课程、文化交流、校园文化”等途径开展国际理解教育。

2.强化分工与合作,形成合力

推进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牵涉的不同层级的不同部门和机构,因此,各层级、各机构之间的合作就相当重要,这也成为了中小学国际教育相关政策与文件的重点。首先是健全领导机构和机制体制,如《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协调与实施,各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密切协作,共同抓好贯彻落实。”其次是要分工合作,形成合力。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高度重视国际理解教育的组织领导和人员配备,成立国际理解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协调和落实国际理解教育实施工作;建立定期议事制度,及时解决工作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建立国际理解教育宣传保障机制,充分利用和整合区域教育宣传资源,充分发挥家长、社区、地域优势,及时宣传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取得的阶段成果”。[5]

3.强调学校本位管理的推进方式,尊重差异

中小学校是我国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应然主体,因此“学校本位”的理念贯穿在《课程改革纲要》和《教育规划纲要》等文件的始终。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策执行的角度而言,国家的关于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政策最终需要通过学校来具体落实,回归到学校平日的课程与教学之中;二是,就学校实际而言,我国中小学水平参差不齐,条件各异,各有特点,因此需要政策引导和学校本位的双向推动。

4.发展多种实施渠道,凸现实效

在《课程改革纲要》中,把国际理解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把国际理解意识作为人文素养的内容之一,如“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6]的内容。由此,我国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实施渠道就有学科课程中的渗透、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等。在《教育规划纲要》中,把国际理解教育作为教育国际化的一种工具和手段,如“提高交流合作水平”中的措施之一就是“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而在地方教育局和学校的政策文件中,国际理解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目标又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工具,如“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深化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升中小学生国际素养,现就加强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提出如下意见”。因此,中小学国际教育的途径就有“学科渗透、校本课程、地方课程、文化交流、实践活动”等。

5.组织开展改革试点,稳步推进

为取得实效,相关政策均提倡组织开展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如,《教育规划纲要》指出,“根据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试点先行、动态调整的原则,选择部分地区和学校开展重大改革试点。”在地方教育局的文件中,“试点――总结――推广”也成了推进国际理解教育的范式,其做法是:“……开展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试点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符合本地区特点的加强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实施方案,选择辖区内几所国际交流工作成绩突出、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基础较好的学校先行试点……总结、推广国际理解教育试点学校的成功经验,评选命名一批国际理解教育基地学校。通过典型培育和引导,在全市城区中小学较为普遍地开展国际理解教育。……评选命名一批国际理解教育示范学校,积极向有条件的农村中小学推广国际理解教育,力争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一定数量的国际理解教育特色项目和品牌”[7]。

二、我国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政策内容的问题反思

我国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政策从无到有,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我国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就我国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政策与文件的主要内容而言,其中有关推进方式、教师培养、评价考核、经费保障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内容。

1.促成了政府主导的“外加式”的推进模式

近年来的教育改革已使得中小学融入了许多新的内容,例如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挫折教育、国际理解教育等议题。虽然大多数学校和老师都希望通过将其融入到现有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中进行,不增加教学工作的负担。实际当中,我国也在这样做。例如,小学语文教材中,外国选文所占比例有很大增加。在人教版和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关外国选文分别有92篇和89篇,占课文总数的20%和16.8%,选材内容非常丰富,涉及科学、人文、自然、风物等各个方面,而内容对象多为西方发达国家。

2.低估了专业教师培养的难度

教师质量直接决定着教育质量,诚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述,我们无论怎样强调教师质量的重要性都不为过。因此,教师是否具有良好的国际知识储备、较强的国际交流技能和较广的国际视野将决定着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实施的效果。尽管在《教育规划纲要》的保障措施中也明确指出,“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但是,在中小学实践中,推进国际理解教育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之大和培养专业人才之难是我国相关政策文件始料未及的。

3.忽视了评价制度的建构

对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评价既是检验的标准,又是推进的动力。我国现有相关政策、文件仅从评选“国际理解教育示范学校”和开发国际理解教育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来促进学校实施国际理解教育,而对“学校本位”推进国际理解教育的质量、学生学习的国际知识和国际视野等的评价指标体系尚未建立。

4.淡化了经费保障制度的建设

对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经费投入是物质基础。但对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课程发展与教学、国际交流、教师培训与专业发展等活动的经费保障措施尚需完善。

三、未来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政策的发展趋向

国际理解教育是我国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手段,国际意识和全球能力也是我国素质教育的应有之意。因此,为了推进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对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推进模式、教师队伍质量提升、绩效评价考核制度和经费保障制度等方面做出调整与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

1.推进模式:内外结合

外因需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仅凭行政命令、政府主导、榜样塑造的政府主导的外加式模式来推进是不够的,还需要进一步激发学校内在的动力。

2.教师提升:任务驱动

推动国际理解教育,教育人员的相关知识能力与意愿都是成功的关键,而教师的支持更是重要因素。教师在面临迅速变化的国际社会,如果自己无法具备正确的国际观,那就很难从教学活动中给予学生思考的刺激,以及引导对于不同文化的尊重,形成国际视野和参与国际交往的能力。因此,在教师提升方面,应提倡教师通过任务学习来提升教师的水平,因为任务导向型的学习是教师学习的有效方式,它融学习于任务之中、融理念于实践之中、融反思于活动之中,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现实中值得提倡。[9]

3.成效保障:绩效评价

教育政策的推动若缺乏具体、客观的指标加以对照,其实是很难展现其成果的。[10]因此,在我国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相关政策、文件、“意见”中,应该建构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管理和咨询机制。

4.经费来源:多方筹措

目前各中小学经费不足是制约学校推进国际理解教育的因素之一。政府应重视经费的投入,可以通过重点学校的补助机制、专项计划申请和学校正式的预算等方式,与此同时,在经费的分配上,要顾及到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原则,也需照顾到薄弱学校的特殊性。当然,学校也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和积极调动社会资源,多方筹措,保障经费来源。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初中).

[2] 王远美、李晶.北京市实施国际理解教育的回顾与思考[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0(2).

[3] 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

[4] 熊梅、李水霞.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设计[J].教育研究,2010(1).

[5] 常州市常教办.《关于加强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意见》.

[6] 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小学3―6年级).

[7] 常州市常教办.《关于加强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意见》.

[8] 杨丽宁.学会理解与共存的教育[J].基础教育参考,2003(1.2).

篇10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宣传《国家教育督导条例》,认真完成《市关于建立和实施督学责任区制度的工作方案》的工作任务。充分发挥教育督导的监督、检查、指导作用。坚持弘扬敬业和创新精神,提高督学队伍素质,为保障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二、督学目标

1、督促、指导学校贯彻执行有关教育法律、法规、方针、政策。

2、遵循教育规律,保障教学工作常规的实施。

3、不断促进安全机制和措施的建立。

4、落实教育部《关于当前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指导意见》。进一步规范学校办学行为。

5、实施素质教育,扎实开展各类学校发展性教育督导评估工作。

三、工作措施

1、根据教育法律法规有关规定,明确镇政府履行教育法律法规的责任,促进镇政府履行自身职能,做到发展教育的责任不推,管理教育的义务不卸,支持教育的热情不减,投入教育的经费不少。

2、学习宣传实施《教育督导条例》,依法依规开展工作。

3、进一步开阔视野,本着科学的态度,拓展思路,向专家学习,向同行学习,向基层学习,向实践学习,真正把督导评估工作搞实搞活。

4、完成督学责任区(学校)工作计划、总结和开展督学活动记录及材料上报工作任务。

5、完成政府教育督导室和教育局交办的工作任务。

四、工作要点

1.加大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开展执行课程计划、艺体、等工作的专项督查。

2、对中职学校助学金发放情况进行督查;

3、开展一轮对责任区内中小学和幼儿园的安全教育督查工作。

4、加大对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的规定督查力。

5.开展-次对中小学德育工作专项督查;

6.对幼儿园常规管理督查调研。

7.素质教育随机督查。

8.完成政府教育督导室和教育局交办的工作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