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心理研究模板(10篇)

时间:2023-08-02 16:17:2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留守儿童心理研究,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留守儿童心理研究

篇1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4-0087-02

一、引言

随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不断深化,城乡之间差距不断扩大,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在该形势下,大多数农村青壮年选择先成家再去外地奋斗,由于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的存在,只能将年幼的孩子留在原流出地由他人代养或寄养,从而形成了我国目前一个庞大的特殊社会群体――留守儿童。在工业化与城市化相当发达的21世纪,一方面城市需要吸收更多的劳动力以满足生产的需要,另一方面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又渴望享受美好的物质生活,导致“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不断扩大。对于这样一个被忽视和边缘化的弱势群体,他们正处于身体发育、人格形成和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而缺乏父母的关爱,使他们比同龄人群面临更多的心理困境,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近几年来,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本文基于该形势,对扬州地区和宁夏地区的初中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现今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对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调查研究基本信息

1.研究对象。本文选取扬州市宜陵镇一所农村中学与宁夏固原市一所城镇中学随机抽样,共发放问卷280份,回收有效问卷256份,有效问卷率91%。其中扬州地区留守儿童共86人,非留守儿童87人;宁夏地区留守儿童11人,非留守儿童72人。可以看出扬州地区农村中学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所占比例相当,宁夏地区城镇中学非留守儿童所占比例较大。

2.研究方法。本文以问卷调查法为主,基于样本数据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方法,辅之对比分析,以期从扬州地区和宁夏地区的比较中呈现出现今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内容涉及留守儿童年龄、性别、爸妈是否在外地工作以及在外地工作年限、自己由谁监护、回家的频率等信息。

三、调查结果分析

1.被测试总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从被测试总体来看,一共256名学生参与调查,其中心理健康状况正常者212人,占82.8%;心理健康有问题或异常者29人,占11.3%;心理健康有严重问题者15人,占5.9%。可见,两个地区的中学生心理健康大体没有问题,只存在少数的心理健康异常者。总体而言,被测对象在学习焦虑和冲动倾向方面检出率均比较高,说明全国中学生在应试教育的机制下普遍有较大的学习压力,并且得不到释放从而产生焦虑,导致偶尔失去理智冲动倾向明显。被测对象在其他问题的检出率较为正常,说明两个地区的学生在其他方面没有显著问题。

2.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对比。本次调查两个地区留守儿童共计97人,非留守儿童共计159人。其中留守儿童中心理健康者80人,占82.5%;非留守儿童中心理健康者132人,占83%。从数据结果可知,虽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方面均状况良好,但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严重的检出率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这说明我国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值得关注。

3.扬州地区与宁夏地区留守儿童现状的对比。本次测试中,扬州地区共抽取了173人,其中留守儿童86人;宁夏地区抽取83人,其中留守儿童11人。由于资源的限制,扬州地区抽取的是农村的一所中学,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所占比例相当;宁夏地区抽取的是城镇的一所中学,留守儿童人数明显少于非留守儿童。宁夏地区被测试对象除了在对人焦虑和恐怖倾向方面的内容量表问题的检出率低于扬州地区外,其他内容量表问题的检出率均高于扬州地区,并且两个地区检出率差异较大,尤其表现在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和冲动倾向方面。

4.不同变量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分析。(1)性别。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低于男生,其中学习焦虑和恐怖倾向方面女生比男生更加突出,而孤独倾向和冲动倾向方面男生焦虑高于女生。(2)监护类型。不同监护类型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特征有不同的影响。单亲监护、隔代监护、上代监护、同辈监护的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冲动倾向、对人焦虑、过敏倾向等方面与心理健康总体状况上有显著差异,其中隔代监护和上代监护留守儿童有较多的消极人格特征,单亲监护留守儿童与隔代监护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状况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单亲和同辈监护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差异较小。

四、总结及建议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选择到城市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从而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大量的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亲情呵护以及家庭教育而过早的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在心理健康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不健康的心理问题日趋严重,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对扬州和宁夏两个地区的初中生进行调查统计之后,本文共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青少年的学习压力普遍比较大。无论是扬州地区还是宁夏地区,无论是留守儿童还是非留守儿童,他们的学习焦虑问题检出率都比较高。

2.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几率比非留守儿童大,但是在具体问题的检出率方面两者无明显区别。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严重的检出率高于非留守儿童,并且在冲动倾向和过敏倾向上略高于非留守儿童;但非留守儿童在学习焦虑和对人焦虑上略高于留守儿童。总体而言,两者并无显著的区别。

3.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着性别、监护类型、父母在外工作年限的差异。与父母交流频率、交流方式以及家庭教养是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此外,社会环境、学校师生关系以及与同伴关系等也是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针对以上结论,为帮助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营造健康向上的家庭氛围。由于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其监护人对于家庭氛围的营造起到了关键作用,祖父母或外祖父不能一味地宠溺孩子,误导孩子的价值观,遇到事情应尊重孩子的意见。此外,应提高父母的文化素质,加强与孩子间的交流;学校应配备心理咨询教师,并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学校与班级环境,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政府需重视农村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区域均衡发展,缩小地区差距,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机制以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其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姜凤萍,王晓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现状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3.

[2]李浩然,孟群英.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的元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

Left-Behind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Research

ZHANG Hui,LIU Jing,CHEN Lu

篇2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5-012-01

一、国外研究情况

斯里兰卡与2009年研究得出,留守儿童相对正常儿童,其总体表现却是和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成绩也是很优秀的。只是情感方面,相对会弱势些。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所受到的关心比较小,因此造成幼小的心灵孤独不安,失落恐瞑的心理。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往往会对他们表现的很漠然,让其心理残留巨大的伤害,情绪不高傲,自卑的心理突发性状况会经常发生。

据菲律宾的研究调查不难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和身体的健康程度总会亚于非留守儿童。在研究结果中还特别提出,父亲的外出和母亲外出相对比的情况下,母亲外出对儿童会造成极端消极的情绪,也会产生悲观主义情绪。

据查看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调查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年对于社会方面的适应能力会相对落后点,父母经常性的缺席会给他们心里造成被抛弃的感觉。而且经常会出现一些偏差的行为,列入暴力行为,泛滥使用药物的作用等等。联合儿童基金会将近10年的青少年犯罪案例分析后得出,摩尔多瓦国的青少年犯罪的留守儿童占据重要的比例,其犯罪案例随着留守儿童的增长而增长。而留守儿童犯罪比例却是总比例的60%。

二、国内研究情况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存在的心理问题

自上世纪90年代自今,辛自强博士一直观察研究青少年心理的变化模式。字观察研究发现,过去的20年里,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有所下降。其下降的主要表现在,消极的心理因素增加,抑郁症状和心理焦虑呈增长的趋势。而近10年来,青少年心理焦虑问题又增长了8%,敌对和抑郁方面也相应的增加了。其实据分析统计的结果可以看出,我国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提高,反而有下滑的趋势。这是一个不好的社会现象。

对于目前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问题的看待,其留守儿童的原因占据着只要作用。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对比,亲情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奢望。家庭村子感太弱,在认识事情价值上往往会存在很大的偏理性。留守儿童在心理问题上存在的问题是相当严重的。

为了更多的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的问题,乔良对于四川某处农村的83名留守儿童进行了调差研究。其结果显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存在着焦虑过敏,冲动恐惧等倾向。其情节非常严重,而这个调查结果比以往对四川的调查的次心理问题更为严重。

李宝峰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调查研究,字对271名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研究。发现其留守儿童中有30%以上的儿童有明显的心理不良的问题。健康的问题的检出率也是相当高的。留守儿童在与人交流和敌对方面有明显的差异性。而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重要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王东宇在福建调查284名中学的留守儿童时,运用王极盛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研究现实,留守儿童的有明显的心理问题,其中心理问题主要包含比较敏感,情绪较正常儿童不稳定和抑郁等等不良的症状,其情节较为严重。

据华中师范的调查结果显示,90%的留守而通过都缺乏有力的支持,有着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由于长期缺少父母亲的关爱,也相应的缺少这个年龄所应有的活泼性和天真的个性。他们自身都是较为成熟的,性格上却也显得较为的孤僻,并且对亲情的有极度的渴望。

叶敬忠主持的西部留守儿童课题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其实对于父母的外出有着很矛盾的态度,但是在父母后却表现出极大的渴望父母的关爱,也渴望能有个完整的家庭。同时他们也对自己的父母亲表现出强烈的思念的感情,以及开始为自己的父母担忧。从而形成了自己比较孤独和自卑的心理,缺乏严重的安全感也有消极的情绪产生。

林宏通过问卷调查、入户访谈和实地考察等方式对福建省的留守儿童进行了调查。并发现,如果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生活,与父母之间也缺乏心灵的交流,生活上大多会呈现出自闭的症状。大约55.5%的留守儿童有性格方面的缺陷,集中表现为:敏感、孤独、不安、冷漠和自我封闭等。有的一些留守儿童会随着父母分离的时间的长期而出现较为暴躁的情绪极度自卑的心理,少数儿童也会出现严重的行为问题,不听家长的话比较我行我素,在学校的时候回违反校规校纪,打架等严重的行为。

大部分研究结果显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存在诸多问题;但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情况的比较,结果仍存在争议。现有的调查研究都为横断面研究,缺乏设计更为严谨的其他类型的研究。

篇3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父母长期外出务工赚钱对留守在农村的儿童心理是否存在影响,以湖南省邵东县与靖州县为例的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的影响

从表格中可以推出,远离父母生活的儿童确实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见微知著,随着当前经济形势的发展,由于各种原因形成了数不胜数的农村留守儿童。没有父母只有孩子的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家,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不可能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让身体与心理茁壮健康的成长。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的栋梁,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亟待解决。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焦虑自卑,多发寂寞无助之感。“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对父母有依恋情结,依恋的程度与性质直接关系到儿童的情感。由于农村留守儿童远离父母,缺乏心理交流机会,内心的烦恼与矛盾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导致内心的情绪无处合理的宣泄,尽管有委托监护人的照顾,但他们所能给予的只是身体方面的关心,而心理方面的问题大都置若罔闻,因此这种长期的矛盾心理极易产生焦虑、敏感等情绪。

2、性格孤僻,反叛心理较强。留守儿童在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需要家人的关心与教育,但由于现实原因,远在异地的父母无法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长期以来,他们的苦乐基本是一个人独自承受消化,父母的爱可望而不可及,他们不愿主动参加班级团体活动,宁愿沉默寡言,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有些农村留守儿童因为得不到应有的温暖,希望通过一种极端的行为引起他人的注意与关心,喜欢与人唱反调,对周边的一切缺乏安全感,常常带着有色眼镜看周边的人与事。

3、道德意志薄弱。儿童道德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期是由“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的过渡。自律道德是在他律道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儿童期的道德判断大部分停留在他律阶段,由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的发展,离不开道德情感的培养和内化,离不开成人的监督和管教。农村留守儿童大多数是由委托监护人抚养长大的,一方面由于委托监护人的疏忽,缺乏有力的监督管教,另一方面因道德情感缺乏和发展偏差,留守儿童的自律道德水平低下,道德意志力脆弱,易受社会不良习气的诱导而做出违背道德法律的事。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原因

1、家庭因素。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教育环境,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是家庭教育,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儿童的德智体与个性社交能力等密切相关。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父母的言谈举止对子女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正确的教育和关爱是子女形成健康心理和意志力不可或缺的条件。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远离小孩,无法教育子女,亲情的缺失造成留守儿童性格的冷漠,不愿与他人交往。

2、学校因素。家庭生活的不完整,使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迷惑,需要学校更多的帮助与疏导来补救家庭残缺的影响,但由于学校一般重智育轻德育的课程偏向以及农村学校无专业的心理老师,且各科老师教学任务繁重,无暇过多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未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排忧解难。

3、社会因素。首先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农民工在城务工,其随迁子女就地上学困难,只能在老家上学,远离父母,心理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其次农村社会文化环境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农村地区不论在经济还是精神方面都是比较单一贫乏的,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网络在农村地区逐渐出现并不断扩大,大部分农村中小学生课余时间都喜欢“泡吧”,由于网络上的信息鱼龙混杂,农村中小学生的明辨是非能力与自制力不够,易沉迷于虚拟的网络,而且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更加肆无忌惮的出入各种娱乐场所,致使他们的心理状况受到严重的影响。

4、自身因素。根据儿童发展心理学理论儿童期不仅是个体生物性发育的阶段,而且是他们自我心理的发育阶段。留守儿童正处于这一特殊时期,他们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价值观与人生观,身心处于一种非平衡状态,当父母外出后,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心理和生活空白区得不到父母与老师的弥补,他们往往把心理的需求与满足转向朋友,由于其自身发展的特殊性,不能有效地明辨是非,容易误入歧途。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发展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当地就业经济模式。农业的发展,农村的进步,最终的目的是使农民摆脱贫困,减少农村与城镇的经济差距。要使农民真正富起来,必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与科技创新精神,使他们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使他们不要再背井离乡,有足够的时间与他们的子女相处,给他们温馨的家庭环境,并教导他们。

篇4

中图分类号:G45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6-024-1

一、问题的提出

心理弹性理论最早是美国学者在对处境不利儿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虽然至今为止学术界对心理弹性的研究特别是在概念及其内涵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其往往会有一个共同的研究前提作为其铺垫,即心理弹性通常是个体处于一些特殊或具体的困境和不利情景中。美国心理学会将心理弹性定义为:个体面对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能力。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主张把心理弹性看作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行为、思考、行动等各方面,认为心理弹性可以通过学习培养发展。

笔者考量多方面的资料,认为“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前往其他地区超过半年以上,而被迫留在户籍所在地无法与父母双方一起生活的在17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目前,我国农村的留守儿童约有5800多万,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是否会导致一系列心理问题的出现?周宗奎等调查发现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在社交焦虑和孤独感方面上存在显著差异;黄艳萍也注意到非留守儿童的学习焦虑倾向显著低于留守儿童;赵红等人的研究发现,留守儿童比较自卑、对自身的评价明显偏低,特别是在外貌、主观幸福感等方面对自身评价明显偏低。笔者发现,有关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实证研究较少,鉴此,笔者对江苏省泰州市某所实验学校(含中小学)的362名学生进行了实证调查,试图探讨该地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状况,以期丰富相关研究。

二、研究方法

1.被试。本研究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江苏省泰州市郊一所普通实验学校三到八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经筛选回收有效问卷362份。其中男生189人,女生173人;留守儿童165人,非留守儿童197人。

2.研究工具。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HKRA),该量表由胡月琴、甘怡群修订,共有27道题,分为目标专注、人际协助、家庭支持、情绪控制和积极认知五个纬度,采用5点评分法,问卷的信效度良好。复测后的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x2/df=1.584,RMSEA=0.043,GFI=0.834,AGFI=0.852,CFI=0.863,IFI=0.868)基本支持了量表的结构效度。

3.程序。对被试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要求被试按指导语独立完成问卷,收回问卷后剔除作答不全和答案有明显反应定势者,将数据录入SPSS15.0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

以心理弹性为因变量,以是否留守为自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的结果显示: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心理弹性水平总体差异不明显。在积极认知维度方面,留守儿童的得分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差异显著(P

留守儿童

(N=165)非留守儿童

(N=197)t值目标专注3.55±0.663.62±0.54-1.120情绪控制3.47±0.763.41±0.830.091家庭支持3.46±0.663.53±0.73-0.226人际协助3.34±0.833.39±0.85-0.522积极认知3.54±0.763.83±0.81-3.012**心理弹性3.38±0.443.45±0.45-1.212(注:*表明P

篇5

1.留守儿童容易产生心理偏激。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因而留守儿童的内心较为孤僻,且容易对父母的离开产生偏见,进而出现逆反、叛逆的心理,甚至有些儿童会发展为仇视社会,这种不良心理的发展会造成多数留守儿童性格孤僻且难以与人相处,同时易怒,听不进别人的劝导,久而久之,容易造成一定的心理疾病。同时,由于缺乏来自亲人的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以及社会中容易受到“另类”对待,这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2.容易出现心理疾病。相对于正常家庭的儿童来说,农村留守儿童患有心理疾病的几率更大,且由于学校教育的忽略以及社会教育职能的缺失,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在遇到成长问题时,得不到良好的沟通,而且多数留守儿童的心理以及精神需求长时间得不到满足,促使其内心产生一定的落差,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心理的危害,从而使他们容易患上一些心理方面的疾病,如对待学习以及生活缺乏积极的态度、孤僻心理的产生等等。同时,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多数留守儿童处于散漫的成长状态,迫使他们自身的自控能力较差,同时内心较为敏感。

二、控制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有效对策

1.重视家庭教育,加强沟通。相关的调查数据表明,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环境不同,所造成的心理危害程度也是不同的,如单亲监护的留守儿童往往要比隔代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状况良好。而且农村留守儿童产生心理发展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家庭的教育、关爱与心理沟通,因而作为孩子的父母来说,应该履行家庭教育的职责,成为孩子精神上的依托,同时父母要经常与孩子进行心理沟通,为留守儿童在成长中遇到的心理问题提供帮助与建议,进而为留守儿童营造出健康快乐的心理成长环境。此外,父母要让留守儿童了解自身的成长环境,进而避免他们对于父母以及社会产生怨恨,同时有条件的父母在外出打工过程中,应该带上孩子,进而发挥出家庭教育的价值,当然对于条件不允许的家庭来说,也应该为留守儿童挑选出合适的监护人,促使孩子能够在遇到成长问题时能够得到合理的沟通与指导,避免他们内心受到危害。

2.加强学校教育,重视教育的针对性。在日常教学中,多数教师并不会特别地去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进而致使留守儿童在遇到心理问题时无法得到快速的响应以及合理化的解决措施,因而加剧了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的严重性。事实上作为教师,如果能够在生活上、学习上给予农村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走入她们的心理世界,那么留守儿童同样会拥有一个快乐而又幸福的童年。同时,农村学校是对留守儿童施行心理教育以及文化教育的主要场所,也是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作为农村学校的教师来说,应该善于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避免他们在学校中受到区别对待,或者受到不良行为的诱导。同时,作为教师也应该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重视心理沟通,同时当留守儿童出现心理误区时,要善于做好相关的疏导工作,并且要尽量营造出“爱”的氛围,促使留守儿童的内心得到情感的抚慰,从而有助于他们对待生活与学习都能够保持积极的态度。

3.营造社会教育的大环境。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也与社会这个大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虽然,为了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农民工子女可以在父母打工地就近入学的政策,但是面对高昂的择校费、赞助费,各类费用的增加让留守儿童无法享受到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快乐,更加无法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这些因素都间接或直接影响着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因而应该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协助、各方参与”的方式,实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程,通过与“留守儿童”建立帮扶机制,营造社会各界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浓厚氛围。为了减少农民外出务工,国家应该具有针对性地出台政策及文件以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并鼓励农业生产。同时,为了能够让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得到父母的关注与帮助,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指导文件,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相应的家庭教育的培训,促使父母能够与留守儿童得到及时有效的心理沟通。

篇6

发生在留守儿童身上层出不穷的问题背后,是隐藏在留守儿童群体中的心理问题。刘照云ui,张建育}z}等的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在人格维度的掩饰性、内外向性以及精神质维度上,与非留守儿童有着显著的差异。何靖蕾m等的研究发现,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具有较高的抑郁和孤独水平。研究从人格和抑郁两个维度出发,探讨留守儿童的留守经历对其人格和抑郁的影响程度,以及造成留守儿童人格和抑郁程度显著不同于非留守儿童的因素,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预防提供理论指导。    

二、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研究选取的对象是出生在1980年至1990年间,童年阶段父亲或者母亲一方或双方因外出打工而无法给予陪伴的“曾经的留守儿童”。选取安徽省阜阳市和滁州市、河南省南阳市、江西省上饶市、四川省自贡市和福建省长乐市五个具有代表性的省市进行定点问卷发放。研究使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定量分析法主要包括调查问卷法、比较分析法和相关分析法;定性分析法主要包括访谈法、描述性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    

(二)研究工具    

研究采用标准量表、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其中标准量表包括艾森克人格测量问卷中国版(EPQ-RSC)、美国心理学家贝克博士设计的抑郁自测评表。    

1艾森克人格测试中国版(EPQ-RSC)    

艾森克人格测量问卷中国版(EPQ-RSC),从四个方面对人格进行测量:内外向性(E},神经质(N),精神质(P)和谎造或自身隐蔽(L),每个维度12题,一共48题。其中E,N,P代表人格的三个维度,L是效度量表,代表假设的人格特质,也是社会朴实和幼稚水平的测量。说明如表2所不。    

计算出来的原始分数要通过计算得出其相应的T分数,T分数的计算方法为,其中M和SD分别表T该人群样本的均数和标准差。43.3-56.7为中间型,表明性格不明显,38.5-43.3和56.7-61.5为倾向型,38.5以下和61.5以上为典型。    

2抑郁自测量表    

本次研究采用美国心理学家贝克博士设计的抑郁测量表来进行抑郁测试。量表一共21题,每个题目有A/B/C/D四个选项,依次计分0,1,2,3分。对每个被测者的选择情况进行分数加总,总得分位于0-10分为正常,11-16分表T情绪稍微波动不安;17-20分则处于抑郁症的边缘;21-30分轻度抑郁;31-40分重度抑郁;41分以上极重度抑郁。    

3测试量表的信度分析    

表3运用SPSS软件对抑郁量表和人格量表的四个维度进行了信度分析,结果显T在人格的P,E,N,L四个维度以及抑郁维度,。系数均高于0.6,量表具有极高的可靠性。    

三、结果    

研究一共发放问卷236份,回收236份,最终筛选有效问卷227份,访谈128人次。    

(一)个案访谈    

参与访谈的128名“曾经的留守儿童”的职业主要包括学生,外出务工的工人,在乡农民和商人。访谈的内容包括:生活和心理现状、对待留守儿童经历的主观评价、留守期间对自己人生造成影响的关键事件、对待教育子女的设想等。    

1“曾经的留守儿童”生活现状    

对待生活态度方面,出现频率最高的是:迷茫,失去方向,得过且过;文化水平低,农民没有出路;没有稳定的收入和稳定的生活等。    

身体健康方面,健康状态良好的103人;处于亚健康状态的25人,其中1名学生,24名外出务工人员;经常犯病但不是重大疾病的12人;身体有重大疾病的2人,均为在乡务农者。    

2对留守经历的主观感受与评价    

接受访谈的“曾经的留守儿童”中,78名表T对留守儿童经历持理解态度,并表不在可以选择的情况下,会尽可能留在父母身边。其余50人则表T,因留守经历对自己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而无法接受甚至对过往持抗拒的态度。所有不满的因素当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缺乏管教”“监护人无法给予自己指导和安全感”“伙伴关系疏远”“老师不重视”等。表4从一个典型的案例出发,对可能造成心理问题的因素进行梳理。    

王某,男,30岁,无业游民。学龄前因缺乏管教养成了骂人的习惯,进而导致其在班级不被接受。初中时进入县城上学,iw二时因打架斗殴被学校开除,开始外出打工,曾经的大学梦就此终结。    

个案展现的只是众多有着相同或者类似问题的留守经历儿童群体的冰山一角。问题始于留守儿童早期又招酬卜的判断错误,恶化于叛逆时期父母因无法管教而放仟或者放弃的教育方法。    关键事件方面,王某表不6岁那年曾偷拿了学校小卖部的钱买了一把玩具手枪,自己的母亲非但没有阻止反而对其进行了夸奖,这使得其认为偷盗是对的做法。打架斗殴时,其母亲也从米对其进行批评教育,以至于其心理扭曲达到了无法挽回的境地。    

3对教育子女的设想    

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男性和女性被访者所持共同观点包括“陪伴”“管教”“良好的教育”等。访谈研究发现,男性被访者更多倾向于外在的给予,如选择优质的学校,金钱供应等;女性被访者则倾向于内在的供应,如教会子女给予和爱等人J吐美德。此外,部分被访的女性表不其童年阶段受到不同程度的害,这种伤害对心理造成的影响是终身的并且永远无法弥补,因此她们在教育女孩问题上,应最大限度地保护女孩不受同村男性的犯,给予其必要的陪伴之外应对其进行相关的教育从而形成自我保护的意识。    

(二) 人格侧试    

人格分析主要从内外向(E} ,稳定性(N)、精神质(P)三个维度进行。重点研究访谈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会对留守儿童心理造成影响的因素。    

(三) 1伙伴关系对留守儿童人格的影响    

伙伴关系维度就“是否独生”和“友情关系”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在“是否独生”方面,研究将227名被访问者分为“独生”和“非独生”两组。“友情关系”方面,将友情关系划分为“差”“中”“好”三个等级。计算每个分类条件下被访者在P,E,N三个维度的T分数的平均分。结果如表5所不。    

结果表明,独生留守儿童子女在人格的P,E,N三个维度的得分均高于非独生留守儿童的得分,对P维度和E维度的影响程度大于N维度。留守儿童的友情关系会影响P,E,N三个维度的得分但程度均较小。    

此外,在P维度中处于外倾型(分数>>56.7)范围内的留守儿童当中独生留守儿童人数显著多于非独生留守儿童人数;类似地,在E维度中,处于外倾型的非独生留守儿童人数与独生留守儿童人数相差不大。独生与否会造成留守儿童在人格的P和E维度上的差异,并且对P维度的影响大于E维度。    

2师生关系对留守儿童人格和抑郁的影响    

师生关系维度,考察被访者初中阶段与班主仟之间的关系。为了便于统计分析,将师生关系划分为“好”“中”“差”三个等级,分别计算出在每个等级下的留守儿童在P,E,N三个维度的T分数的平均分,统计结果如表6所    

篇7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是目前我国存在的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也是中小学必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文章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进行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调查,查找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进而提出运用校园体育文化改善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旨在为解决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农村中小学;校园体育文化;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一、前言

校园体育文化能够给学生营造一种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是最能推进校园文化发展的催化剂,对促进学生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根据网上调查显示,截止2014年,目前,全市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共有119425人,占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25.1%,其中小学87066人,占全市小学生总数的25.7%,初中32359人,占全市小学生总数的23.4%。① 可想而知,两年前就已经有这么多的留守儿童,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现在的留守儿童还会少吗?面对这一数据我们是不是更应该关注和帮助这个弱势群体呢?论文主要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运用校园体育文化的优势促进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为研究对象,以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为调查对象。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通过在学院图书馆、中国期刊网、中国知网和维普网收集大量与本论文相关的文献资料,这些文献资料给本论文的完成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

2.2 问卷调查法

对德保县民族中学、泮水中学、德隆初中等几所中小学的学生进行抽样,抽取500名学生填写调查问卷。根据研究内容亲自制定学生调查问卷500份,并亲自对调查问卷进行发放、回收、统计与分析。最后收回问卷494份,回收率为98.8%,其中有效问卷485份,有效率为98.2%。

2.3 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所收集到的全部有用数据进行数理统计。

2.4 逻辑分析法

将问卷统计处理的数据与文献进行分类对比及分析综合,并结合相关的体育文化理论,总结出观点。2.5 访谈法对德保县民族中学、泮水中学、德隆初中等几所中小学的体育老师进行访谈,了解与本论文研究相关的情况,收集信息。

三、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调查

1.留守儿童在农村当地存在的普遍性情况

从表1可以得知农村的留守儿童是普遍存在的,一半以上的受调查学生选择了“普遍存在”,达到56.3%,可见随着外出打工人数的增多,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越来越庞大。由于缺失父母的关爱,容易造成这些留守儿童心理发育不健全,从而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同时也会给他们的家庭以及整个社会带来许多问题。从调查结果来看,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现象已经成为一个常态,所以我们应该更加重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2.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情况

由表2可知,通过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情况的调查,期末考试的成绩跟当学年期中考试成绩对比有的上升,有的下降,其中有20.9%的学生成绩上升,却有79.2%的学生成绩是下降的,占的比例较大。这也反映出了一个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状态令人担忧,大多数留守儿童学生的成绩都不是很理想,长期累积就会产生明显的不自信和自卑心理。如果长期产生自卑心理就会严重影响到学习心态,从而导致他们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成绩怎么可能提高呢?相对于成年人,留守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更加脆弱,更加需要别人的关心与关注,同时需要别人的认可,只有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他们的心才能全部放到学习上,不然他们的学习成绩只会越来越差。

3.相关农村留守儿童专门工作机构的设置情况

由表3可知,有395人认为没有为留守儿童设置专门的工作机构,占81.4%,而只有32人认为所在农村有专门为留守儿童设置工作机构,只占6.6%。如果专门为留守儿童设置的工作机构过少,则会使留守儿童难以得到社会的关心,总会觉得自己和别人格格不入。为留守儿童专门设置工作机构,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会使留守儿童觉得有家的感觉,觉得无时无刻能得到社会的帮助,每时每刻都有人在关注着他们。可见,农村留守儿童专门工作机构设置不健全,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关心不够,直接影响着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4.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性格类型调查

从表4可以看出,在所调查的学生中,外向型性格的有78人,只占有16.1%,混合型性格的有118人,占24.3%,而内向型却有289人,占59.6%。可见农村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的性格影响是非常大的。外向型的人经常表现为活泼开朗,热情大方,不拒小节,但是内向型的人感情比较深沉,办事非常小心谨慎。可见内向型的人对于学习和工作都是很不利的,其他同学也会慢慢地疏远这群内向型的留守儿童,长此以往,这些留守儿童的心理就会有很大的落差,严重的可能会封闭自己,不敢也不愿与人沟通。

5.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情况

由表5可知,对体育运动有兴趣的只占17.1%,但是对体育运动根本没兴趣的就占了57.5%。可见现在农村中小学的留守儿童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不浓,在校园里缺少体育运动的氛围,勤奋学生不能起到带动懒惰学生的作用。所以我们需要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培养留守儿童养成终身体育理念。

6.对农村留守儿童自卑心理的调查

表6中可以看出,有63.1%的留守儿童在输了比赛后会有自卑心理,而只有8.9%的留守儿童在输了比赛后不会产生自卑心理。我们举行比赛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团结同学们的友谊,输赢不是比赛的最终目的,但是事与愿违,调查中发现,有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在输了比赛后会出现自卑心理,这就说明留守儿童的心理比较脆弱,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在面对失败时,心理的承受能力较弱。

7.影响留守儿童参加体育运动的主要因素

参加体育运动或集体活动首先能让人快乐,不觉得孤独,还能使人形成一个好的性格,更能提高留守儿童的观察能力并且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也能提高他们的交往能力,还能提升他们的沟通能力。由表7可知,因为懒惰或者会编很多种理由不去运动,最后没有毅力不能坚持运动的留守儿童占了51.2%,留守儿童一般都是与自己的爷爷奶奶或者自己的兄妹一起生活,爷爷奶奶一般年龄较大,与儿童交流的代沟更深,经常达不到对儿童的监管和教育要求,父母不在家,这些留守儿童容易养成懒散的生活习惯,缺乏自我约束的能力和毅力。调查发现,有70.1%的人讨厌参加集体活动,这个比例也对应了上文调查中的大多数留守儿童的性格都孤僻内向的现状。

8.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喜欢的运动项目情况调查

从表8中可知,在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的运动项目的调查中,男生选择的主要有篮球、乒乓球、跑步、羽毛球、足球,女生选择的项目依次为:跳绳、跑步散步、乒乓球、羽毛球等。这主要是因为农村中小学场地器材的硬件设备不足,并且村级学校除了有少数的水泥篮球场以及几张用砖砌成的乒乓球台外,就没有其他的体育运动场地了,更别说有标准的田径场地。从表中可知,不需要专门场地的项目选择的人较多,比如跑步。但是需要专门场地才能进行的运动选择人数偏少,就连男生最喜爱的篮球也不例外。由此可见,如果没有充足的场地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运动项目的选择。

四、校园体育文化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作用

1.校园体育文化能有效调节中小学生的不良情绪、消除心理障碍

据调查,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在输了比赛后有63.1%的人会产生自卑心理,所以需要通过合适的校园体育文化来调节他们的不良情绪。体育文化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本体作用,留守儿童通过积极地参加体育运动能够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同时也能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加强自信心及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提高心理素质。体育运动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调节是最直接、最积极、最容易调控的,所以对于留守儿童更加需要引导和组织他们参加校园体育文化,使自己能够把对父母的思念转化为运动的动力,让他们觉得自己不是一个人,不是孤单的,而是生活在一个集体里,能够找到归属感。

2.校园体育文化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目前,很多中小学的体育课都是 “放羊式”的教学,甚至有些学校为了升学率,都取消了高三的体育课,在这种形势下,学校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学校可以以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为载体,着力营造人文、科学精神相融合的校园文化,使学校思想政治状况、宣传舆论氛围、师生文明素质、校园综合治理等方面均呈现出新的气象,促进了教职员工的交流与沟通,增进师生员工的团结和深度融合,通过体育文化的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3.校园体育文化能减少孩子因长期独处而产生的心理压力

诸如开家长会父母不能到场参加、参加文体活动父母不能来现场加油、甚至有可能被同学们认为是没有家教的孩子等原因都使得留守儿童产生一定地心理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学生不能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众所周知,体育运动可以促进人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提高,中小学生在不开心或者心理有压力的时候可以选择通过体育运动来进行缓解。

4.校园体育文化能让学生在成绩落后的情况下鼓起信心

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促进人树立信心。体育运动过程本来就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过程,参与者可以从中体会竞争、合作、成功、失败和自信,能够使人在这一过程中体验与感悟其中的奥妙。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留守儿童觉得在比赛失败之后会产生不自信的表现,而他们往往会以消极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失败,因此,需要合理利用体育文化激起他们的自信心态,努力去提高自己,使下次比赛能够做的更好,并将这种心态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五、有效发挥校园体育文化对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促进作用的对策

1.加大招聘体育老师的比例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通过对部分中小学体育师资状况的调查,有53.6%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在的学校存在师资不足,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教师是教育之根本,体育老师水平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到体育教学水平。调查显示,只有少数的中心小学配备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体育教师,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体育教师比例较小,再加上为了学校实际工作的需要,又有近半数的体育教师还要兼教地理、政治等科目,导致体育老师用于专业教学的时间不够。因此,农村中小学应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引进高水平、高素质体育专业教师;对现有的体育教师加强专业培训和增加他们进修的机会,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

2要加大支持力度,完善运动场地设施

通过对留守儿童喜欢参加的体育运动项目情况的调查,有78.5%的学生选择参加对场地要求不高的我项目,如跑步等,可以看出,农村中小学的体育经费严重不足。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的不完善,必然影响体育活动的有序开展,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必须重视起来,加大资金投入,尽可能完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加强对现有场地器材的维修和更新;尽最大的努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体育活动环境。

3体育教师要加强学习和交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水平

通过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体育兴趣的调查,有57.5%的留守儿童对体育运动没有兴趣,有很多人都是觉得原有的上课模式陈旧,没有新意,激发不起自身的学习兴趣。因此,面对我国实施的新一轮体育教学改革,我们需要不断加强学习,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和“快乐体育”方向,使体育课在学生的身心发展过程中真正发挥良好作用,将运动与健康有机结合,通过体育运动促进健康,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

4在课内外组织多样化的体育类集体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协调发展

参加体育类集体活动能有效地促进同学们的身心发展,增加同学们的凝聚力,体现他们自身的存在价值。但是在调查中发现,有70.1%的同学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面对这样的情景,我们应该思考如何为他们进行人际交流提供平台。众所周知,人际交流不仅是一个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所以学校组织多样化的体育类集体活动是非常必要的。当然,我们组织的集体活动难度不能太大,因为难度太大会伤到他们的自信心,我们需要因人而已。譬如喜欢篮球的就组织篮球比赛,喜欢排球的就组织排球比赛等。这样既可以丰富学校校园文化生活,又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5.学校要加大对开展体育文化活动的支持,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活动项目

体育运动项目多种多样。通过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喜欢的运动项目情况的调查,有19.2%的学生喜欢打篮球,35%的学生喜欢打羽毛球,22.4%的学生喜欢打乒乓球,14.6%的人的人喜欢跑步等。所以在各类运动项目中,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体育项目兴趣不一样。有的喜欢打篮球,但是他的身材很瘦小;有的喜欢排球,但是身高不够高;有的人喜欢跑步,但因身体的某些缺陷而跑不快等现象经常存在。如此以来,就会让他们产生畏惧心理,失去信心,从而引发一系列的不良心理反应。那么学校就应该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加强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力度,构建体育项目体系。根据开发体育课程资源的需要,体育教师、学者等应共同努力对体育项目进行挖掘、整理和研究,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兴趣爱好,开发出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体育运动项目。

篇8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摸向城市迁移,在城市务工以谋求生存和发展。由于“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久而久之,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1.自卑与焦虑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大多缺乏依赖感和安全感,虽然有祖辈们的照顾,但老人们所能给予的更多的只是身体方面的关心,而心理方面大多爱莫能助,这种长期的矛盾心理导致了孩子极易产生焦虑心理。此外,父母不在身边的儿童总觉得缺乏心理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感,再加上同伴们的冷嘲热讽以及学业不良,他们更易表现出胆小怕事,行事萎缩以及自以为不如别人等自卑消极心理。

2.任性与自我中心

儿童的任性和自我中心并非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后天生活中由于他人对其合理或者不合理的要求和欲望盲目满足造成的一种心理特征。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因代养人过分溺爱娇惯造成的任性的现象尤为严重。祖辈们对孩子的各种要求往往只注重简单的满足,不愿让孩子受半点委屈,积久成习,便逐渐使孩子形成任性的个性。任性的孩子多以自我为中心,为人处事总是以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为原则,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得失,缺乏基本的“利他”意识。

3.学习滑坡、厌学逃学

远离父母,由于临时监护不够,使得“留守儿童”出现学习观念淡薄,尤其是在学习上碰到困难没人辅导,加之成绩不好,严重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这就使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现象时有发生,学习成绩明显下降。“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由于缺乏父母的监管和鼓励,出现学习滑坡,对学习丧失信心甚至对学习有一种恐惧感。有些“留守儿童”因学习成绩差被教师忽视或被同学讥笑,由此感觉受到冷落或打击,对学习失去兴趣,不喜欢学习,有的甚至害怕学习,经常逃学。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庭教育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家庭教育对孩子有着直接、持久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而“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几乎是空白。在农村,很多“留守儿童”因祖辈管教不力,在学习上放松自己,大部分时间耗费于看电视、与伙伴嬉戏,甚至沉迷于录像、网吧、电子游戏,学业几近荒废,隔代抚养下的“留守儿童”在学习习惯培养上的疏漏,严重影响了其自身的学业成绩。另外,隔代抚养下的农村“留守儿童”,一方面由于道德情感的缺乏和发展偏差,另一个方面由于祖辈的骄惯,缺乏监督和管教的能力,自律道德水平很低,道德意志薄弱,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诱因的影响而做出违背道德甚至法律的事。

2.学校教育不足

学校是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将直接影响“留守儿童”的成长。但由于学校的办学条件、教育理念、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不足制约了“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大部分农村小学缺乏寄宿条件,即使有,一般条件都较差,学校很少开设心理课程,也很少对学生进行生存、安全和法制教育,其心理健康发展缺乏正确的引导;部分教师忽视了与“留守儿童”的沟通,很多的“留守儿童”反映老师没有家访过,被忽视、被遗弃的感受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发展。

3.社会教育不良

市场经济的发展、多元文化的冲击,学校周围林立的网吧、游戏厅、歌舞厅,对于那些缺乏父母管教的“留守儿童”来说简直就是一个“潘多拉的魔盒”。一些学习、思想品德等各方面都不错的学生,由于长期没有父母的监督,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以致道德和守纪意识滑坡。他们开始逃学、旷课、不交作业,后来沉溺于网吧、游戏厅、歌舞厅,以至于沾染打架、赌博、酗酒等不良习气。一旦受到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的唆使,他们就容易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

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

1.完善家庭教育,充分发挥父母和监护人的教育职责

“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该慎重地选择留守监护人。充分考虑到祖辈抚养和教育的胜任力,而不仅仅是选择一个能照顾孩子衣食住行的老人就行。如果祖辈确实没有教养儿童的能力,建议父母双方留下一方 ,承担孩子的抚养和教育任务。再如果被委托者年龄很大,身体欠佳,本身的行为能力有限,那么这种委托不但没有意义,甚至有害。“留守儿童”的祖辈也应该转变教育观念 ,学习教育儿童的新策略、新方法,严格要求孩子 ,扮演好教育者的角色 ,把更多的精力从关注孩子的物质生活转移到教育上。

2.整合社会力量,构建“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

“留守儿童”的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责任主要在政府。建议相关政府部门要组织有关“留守儿童”的专项调查研究,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部门要把“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提到重要决策层面上加以重视,作为当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础工作来抓。各地方政府的有关部门要积极酝酿,制定有利于“留守儿童”中贫困孩子接受教育的政策,并计划投入一定资金资助这些孩子。

3.改进学校教育方式,促进“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

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根本在于引导他们建立健康、乐观的心理状态,锻炼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从而促进他们自然、顺利成长。班级应成立“留守儿童小组”,学校要成立“留守儿童”委员会,要选用其中具有独立能力的孩子担当成员,从而扩大他们的影响,发挥他们的辐射作用,让他们在老师、学校的引导下自我管理。不管是班级还是学校可以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跟踪他们的成长过程,他们生活上的求助给予解决,对心针对“留守儿童”的个别问题和个性问题,学校还要设立相应的咨询机构,如:设立“留守儿童办公室”,成立“留守儿童热线”,确定接待时间,委派热心且懂心理知识的老师负责接待。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不仅会危及他们的健康成长,还会给农村教育乃至社会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心理问题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解决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各个方面的关注与协调合作,构筑起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立体化网络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李永鑫,骆鹏程,谭亚梅.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研究,心理学,2008-4,3-7

[2]课题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教育研究,2004-10,15-18

[3]一张.留守儿童,t望,1994,45

[4]佘凌,罗国芬.家庭自我认同意识理论: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的新视角,心理学,2008-4,15-18

[5]周宗奎,孙晓军,刘亚,周东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心理学,2005-5,63-70

篇9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农村儿童

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吃苦耐劳的农民工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遍及全国各地,任劳任怨做着最苦、最累、最危险,收入却最低的工作。他们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然而最让他们揪心的是离家打工后留在农村的子女教育发展问题。大多数农民工很难将子女带在身边,只能交于祖父母、亲戚朋友代为管教。一个新的特殊弱势群体就这样诞生了——留守儿童。

目前,已有大量的社会力量和教育工作者将注意力投向了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但主要集中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和关注较少。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念解读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而需要其他亲属或委托人照顾的17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农村留守学前儿童是指0到6岁的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由父母以外的监护人负责一切生活起居的儿童。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成因

现代教育是一个大系统,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作为教育的三种基本形态在各自的领域担负着培养人的使命。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起点,是儿童社会化的关键。学校教育是儿童学习的主要场所,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时时刻刻影响着儿童的生活和学习。通过调查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诸多问题正是由于家庭教育缺位、学校教育主导性不强、社会教育的环境不利造成的。

(一)家庭教育严重缺位

一是亲子教育陷入困境。亲子教育是启蒙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深化、是影响人一生的至关重要的教育。良好的亲子教育氛围,有利于培养出身心健康发展的下一代。然而,在留守家庭中,父母长期在外,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造成亲情淡漠,导致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相对疏远,亲子教育基本从孩子的成长中淡出,亲情教育功能几乎丧失,这种缺乏沟通和亲情的关爱,很容易对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产生诸多不利影响。二是单亲教育力不从心。单亲监护人因家务负担较重而无暇顾及孩子的情绪与情感变化,对孩子的照料和教育也缺乏耐心。部分单亲监护人几乎不与孩子沟通,很少顾及孩子的内心感受,稍有不如意,便实行“呵斥教育”。残缺的家庭教育给留守学前儿童带来的消极影响不可低估。三是隔代教育难以胜任。部分祖辈对留守学前儿童过分溺爱,仅仅注重物质生活的满足,却缺乏道德和精神上的正确引导。也有部分隔代监护人教育观念保守落后,对孩子要求甚严,一旦犯错非打即骂,容易导致留守学前儿童敌视或报复心理产生。

(二)农村学前教育问题

留守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家庭监护堪忧导致留守学前儿童身心发展不利,本应通过学前教育得到一定的弥补,但目前农村学前教育资源的严重缺乏、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育缺乏规范等问题造成了留守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得不到有效的引导,教育得不到良好发展。李向东在《农村幼教现状堪忧》一文中指出,当前农村幼儿教育主要存在以下五大问题:一是居住分散,生源不集中且逐渐减少,开园办班受到严重影响;二是师资力量薄弱,从业人员素质低下;三是不懂幼儿教学规律,教学管理小学化;四是幼儿教师待遇低,工作积极性不高;五是无人重视,管理混乱,随意性大,幼教事业发展举步维艰,停滞不前。农村学前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幼儿教师素质不高,幼儿的课程主要以音乐、绘画、游戏和文化知识为主,而对儿童智力开发、心理辅导等有助于留守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知识存在着欠缺。这就需要对农村幼儿教师进行定期培训,但目前农村学前教育的现实状况,他们很难获得相关培训。

三、改善农村留守学前儿童教育的建议

家庭、学校和社会对于孩子的教育来说是三个相互关联、相互协作的环节,这三个环节必须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共同给予留守学前儿童关心和帮助才能解决好孩子的教育问题。

(一)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多种方式促进留守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留守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教育问题的解决首先需要从孩子的家庭教育做起。一是向留守学前儿童父母宣传父母关爱对留守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鼓励留守学前儿童的父母通过电话、写信等方式,经常与孩子联系,以保持对孩子的关心和沟通。二是建立父母与孩子、幼儿园的联系纽带。帮助留守学前儿童父母建立孩子成长档案,随时了解孩子的具体情况。

(二)学校应当加强对留守学前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工作

对于留守学前儿童,农村幼儿园应当给予更多地关注和关爱。一是建立农村学前教育规范制度。二是提高农村学前教育师资力量,鼓励优秀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到农村幼儿园任教,定期为农村幼儿园教师组织业务培训,教授幼儿心理沟通等方面的知识。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因为父母为了生计在外打工而成为留守儿童的孩子们更需要获得关爱和良好的教育,虽然留守儿童是城乡二元化结构的产物,留守儿童的问题目前还不能得到完全解决,但我们应当正视这一问题,为促进留守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和改善教育环境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

篇10

2.家庭教育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也是主要的

为了生活父母不得不外出打工,把子女依托于祖辈或亲戚监管,祖辈由于时代的不同,他们没有文化知识,不懂得怎么去教育孩子,大多只是让他们吃饱、穿暖,过度溺爱,从而造成依赖性较强,怕苦怕累,主动性不强,不爱帮助别人,有的甚至蛮狠无礼,在家不听监管人的话,在学校不听老师的话,有的顶撞老师,无法无天。这是因为农村留守儿童认知上出现了偏差,他们的父母常年不到身边,缺少父母的言传身教。对于这样的留守儿童,心理辅导老师及时和他们谈心、交流,和他们做知心朋友,在活动中或谈话的过程中,及时让他们进行心理辅导,让他们的不良习气及时得到矫正,用身边的先进事迹、好人好事、名人效应来感化和教育他们,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监管人要转变教育的方式,让他们在吃饱的同时,在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在劳动中锻炼他们的意志,从而懂得自己所化的一分一厘钱,都是父母的血汗钱,从小养成节俭的优良品质,要善待别人,对身边的每一个人都要尊重,养成待人接物要有礼貌,其次教育他们要有爱心,懂得爱,不但要爱自己,更要爱别人。在幼小的心灵上种下善待别人的种子。人人多一份爱,社会才能和谐,他们的父母才能安心的工作。让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也是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美德。要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3.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起着推动作用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是一支庞大的特殊群体,可是他们共同生活在社会这一大家庭中,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受到身边每一个人潜移默化的影响,留守儿童的年龄小,心理素质较差,思想容易左右,有的正是青春的发育期,身心教脆弱,容易受到周围不良习气的影响,尤其在这种科技高速发展,数字化信息满天飞的时代,网络游戏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侵蚀,不容忽视,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影响较大,有的容易冲动、有的感情脆弱、有的消极怠慢、不爱学习,有的酗酒闹事,有的沉迷网吧,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都是一种摧残。见于此我们整个社会动员起来,改变我们的周边环境,为我们的留守儿童创设一种和谐的、文明的精神乐园,让他们在这种文化氛围浓厚的环境中健康的,茁壮的成长,不要让未成年人进入网吧,不要让留守儿童纯洁的心灵受到污点,更要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让网络开发商开发绿色网络,从源头治理社会环境,学校要发挥学校的教育职能,让学生从小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用知识充实自己。学校心理辅导室的老师,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辅导。对青春发育期的学生,学校要对他们开设心理健康课,使他们的对周围所发生的社会现象,有一个正确的、科学的、理性的认识,提高他们的是非分辨能力,这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公民的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进一步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