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的发展方向模板(10篇)

时间:2023-08-02 16:17:3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媒介的发展方向,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媒介的发展方向

篇1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2

一、绪论

手机报是通信增值业务与传统媒体相结合的产物,是手机媒体领域的新媒体,相对于传统报纸而言,手机报具有实时更新,动态浏览,接收方面,成本低廉,互动性强等特点。

所谓手机报就是依托手机移动终端为载体,通过无线移动技术平台,定期连续地向手机用户输送新闻、提供咨询的一种新型的无纸之报。是传统报纸与最新电信增值业务相结合的一种新媒介形态。

用手机作为阅读终端的手机报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MMS彩信型手机报和 WAP网站型手机报和 IVR语音版手机报。本文主要关注 MMS彩信型手机报,另两者不做讨论。

分析手机报的发展过程,首先要将其置于一个大的媒介和社会环境背景之下,研究手机报产生的原因。中国手机报的产生是由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外因分析。与传统报业相比,手机逐渐成为迅捷的信息抵达通道。1.比互联网更普及更便利。2.比报纸更具有互动性。3.比电视、广播更便捷。

内因分析。1.将优质新闻内容引入移动增值业务平台有助于树立移动新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提升整体形象。2.通过手机报业务可加强与用户间的互动联系,从而更加深入了解用户的使用阅读习惯,为持续向其提供有针对性的业务奠定基础,从而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支持。3.用户可在使用手机报业务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对 WAP、彩信等相关业务的使用习惯,从而为 WAP、彩信等业务的爆发性增长奠定坚实的用户基础。4.通过向用户提供具有深层价值判断的新闻内容,有助于满足用户的精神需求,从而增强用户的粘着性和忠诚度。

手机报业务从 2004年初创模式,因果试验,试点,试行,到后来的各家运营商争相制作发行各自独立的服务产品,期间整个过渡时间有用了四年时间。直到现今,手机报业务已进入了稳定、理性发展的阶段。各方面的环境也较初创时有了较大的变化。

二、手机报的媒介分析

中国手机报具有鲜明的传播特征,这些特征也成为手机报作为新媒体的独特优势:传播模式上,中国手机报多种模式并存;传播要素中,各环节构成要素具有鲜明特征;传播方式上,诸多对立的传播形态相互统一;同时,外部的环境对手机报传播的各个环节的影响可谓意义深远,消费文化的渗透使手机报携带着典型的媒介消费特征。

传播模式按传播分为可分为全国模式与地方模式。全国模式是指在全国地理范围上移动用户可以订购的手机报产品,由端口 7000(移动)统一下发,委托中国移动数据业务运营支撑中心负责运营。全国模式的产业链包括四方:运营商,服务提供商,内容提供商和用户。因此说,手机报是最新电信增值业务与传统媒体结合的产物。本文采用《新闻早、晚报》即是此类型。地方模式,即地方报刊利用当地的电信公司打造的手机报纸,移动公司常兼服务供应商,并且手机报只面向该地区的手机用户发送。《娱乐星报》即是此类。

传播过程要素特征。郭庆光在《传播学教程》一书中提出,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应该由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和反馈构成。传播过程的各个要素对应到手机报这种新媒体表现形式之中,又具备了一些独特的个性。

1.信源,又称为传播者。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由于手机报是将报纸内容嫁接到手机媒体上,即传统报业数字化转型的产物。传播者理应是报业集团及其编辑记者。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作为移动通信运营商拥有庞大的网络平台和客户资源。它们负责将手机报发送到广大用户终端,成为手机报的直接传播者。

2.信息,即传播内容。手机报的传播的文本特征将在下面第三章中做详细研究。而研究内容服务的表现形式。从上一节中手机报的传播模式可以看到,受众的地位日益突显,手机报的生存法则也逐渐转变成受者中心。因此中国手机报的一大特征就是互动与反馈。这种双向交流为手机报的服务方式提供了巨大空间。目前,中国手机报比较擅长提供实用性和便捷性的服务凸显人性化。

3.信道,又称传播媒介,是讯息的搬运者也是将传播过程中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手机报的传播媒介——“第五媒体”。除了具有交互性、实时性、随身性等传播属性的特征外。手机报的媒介属性还是补偿媒体与融合的统一。

4.信宿,又称受传者,即信息的接收者和反映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手机报的信宿无疑是手机报的读者,即移动订阅用户。

在传受关系的描述中,传统传播过程将传播者与接受者置于对立存在的关系上。二者的身份区别严格,且互为存在的前提。然而,由于“第五媒体”——手机对传统受众在视听范围、互动能力及传播能力等方面的延伸,受众的角色与地位继互联网后再一次被刷新。网络媒体所搭建的点对点的互动交流网在此时被发挥到了极致,覆盖面及到达率越来越高。而受众所兼具的传播者身份也越来越明晰,此时的受众已不再处于单纯等待或主动接受的地位,他们在接受之后又变成另一个身份独立的传播者,向下一个或多个点进行转述传播,或积极向上一级传播者生产领域进军。与此同时,受众的态度也使得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发生改变,受众中心化媒体传播成为现实。

5.反馈,是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传播“反馈”和传播“效果”是分不开的。手机报的反馈效果研究,挑战了拉斯韦尔的传统“5W”传播理论。每次传受身份转变的效果即是下次传播开始的标志这一最具特色的手机媒体特征。另外,在手机报的传播过程中,伴随着受众在视听范围、互动能力及传播能力等方面的延伸。

传播方式对立统一。作为手机报传播信道的手机媒体,既具有大众媒介的共性特征,又有其自身的个性特征。各种不同的媒介特征往往是对立的,却和谐统一在手机媒体之中,形成了手机报独特的传播方式。

其中又有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统一,传播学领域中有关传播形态的研究将传播分为个人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四种形态。作为手机报传播媒介的“第五媒体”,其传播方式所强调的在自我主体前提下的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结合,使得人类社会的诸种传播形态得以充分整合。

单向传播与双向传播的统一,呈现出传受主体的多元交互及其在新的传播模式中权利的分解和集中的特征。

三、《新闻早晚报》及《娱乐星报》的分析

2010年中国手机市场态势良好,高中低端手机新品推陈出新,3G手机产品数量已小有规模,同时手机降价的趋势依旧延续,尤其是高端智能手机,3G手机和智能手机和 GPS手机成为中国手机市场热门产品。2010年中国国内手机出货量增长到 3000万部。2010年中国内地 3G手机销量将超过 3500万部,约占手机市场整体销量的 14%,到 2013年 3G移动电话的销量将达 1.55亿部,GPS手机的销售量也呈现增长趋势。

艾瑞咨询分析认为,手机上网更为灵活方便,能够帮助用户消磨短暂的空暇时间;长时间上网的用户对上网功能提出更高要求,而手机屏幕尺寸和功能限制,其效果弱于 PC端上网的效果。

2010年中国手机阅读用户在选择阅读内容上,男女用户存在明显差异。男性用户在阅读手机报和手机杂志时,新闻为首选,其次为财经类内容;而女性在阅读手机报和手机杂志时除首选新闻之外,偏爱娱乐和生活类新闻。男性用户经常阅读的三类内容为时政新闻、财经和生活,分别占到 86.7%、49.4%和 42.1%;女性用户经常阅读的三类内容为时政新闻、生活和娱乐,分别占到 77.2%、70.7%和 59.8%。艾瑞咨询分析认为,时政新闻类手机报内容要求具有较高的时效性,而手机报相对于传统报纸在新闻传播速度上占有优势,因此受到男女用户最多青睐;另外,由于男女用户存在一定社会分工的差异,会根据工作和生活的需要选择不同类别的手机报阅读内容。

《新闻早、晚报》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发送的时间是每天上午 8点和下午 6点,贴合了订阅者上下班的时间,方便阅读者在上下班的途中方便阅读内容。根据移动的评测报告,《早晚报》通过运营支持中心发送,送抵用户的实际到达率为 45%。接受对象偏向男性用户,年龄几乎全覆盖。而《娱乐星报》则不同,它的受众主要是女性,送抵时间则选在中午 12点过后,大致是女性午饭之后,围拢聊天八卦的时间。

而从阅读习惯上来看,愿意或认为习以为常地从手机报上第一时间获取新闻消息的则是年龄在 22-35周岁之间的人群。由于所受的教育和周围环境的影响,较愿意或对新生事物有强烈的新鲜感。对于新的东西有一种追逐愿望。而根据境外媒体的统计,近年来 50周岁以上的男性和 45周岁以上的女性对于手机所传递的信息的反馈率也有所提高,这主要归功于在手机使用时,运营商及时多样地推出套餐,由于套餐中往往包含了增值业务,诸如手机报,这一年龄段的人群往往“不会浪费主动送上门来的东西”的习惯,慢慢地由被动转为主要接收这方面的讯息及养成有即时手机报,看手机报的习惯,使之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这样就变得难以割舍了。

伴随着手机报的运营高速发展,制约手机报发展的因素也逐一显现出来。首先便是来源单一,新闻内容同质化。其次是自费偏高,盈利模式不成熟。手机报目前则主要通过两种手段实现盈利。一是对彩信定制用户收取包月订阅费实行盈利;二是对由手机报到处用户发生的流量计费的手段。而订阅手机报每月的费用在 3-30元不等。最后中国手机用户还未完全养成由手机接收咨询,忠诚地使用手机报,较易被他种方式所吸引,从而放弃了之前使用手机报的习惯。用户流失率较为严重。

这几方面都是目前存在的较为典型的制约其发展的症结所在,下一个手机报或其他的增值业务如需更进一步的迅猛发展,都需要解决这些问题。

正所谓,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篇2

    1.1新闻表达由过去的单一呈现到立体化、多层次、全方位呈现。电视新闻的主要有口播新闻、字幕新闻、图像新闻、电视实况转播、直播报道、电视言论等样式。它同新媒体相比还不够丰富、多元、全面,存在着缺少交流的弊端。但是融合新闻就能弥补电视新闻的丰富性、多样性、全面性,还由于它的交互性,倍受亲耐。为受众提供更多的可供分享的内容。新闻记者不仅要将采制图像新闻做好,而且还要更加全方位的反应事实。

    1.2新闻采集、编辑合作化。我们对新闻采集、编辑工作模式进行创新的前提是媒介融合,其合作快速改变如今媒体界的形式。从新闻题材的采集这个角度看,两种新闻传播截然不同,传统的新闻采集方式使对新闻进行分工方式的采集,而媒介融合下的新闻采集方式是将分工模式同团队合作模式进行结合实现新闻的采集。有了媒介融合,新闻题材可以互相分享,各个媒体之间进行分工合作,这就为团队合作方式的新闻采集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我们自然就知道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采集、编辑的合作化了。我们就拿电视新闻传播来说,在融合新闻的过程中以视频为主成为了它的优势,媒介融合下的电视新闻传输内容颇为全面,新闻题材就自然而然的被分享,它便成为媒介方式最丰富的媒体。

    1.3新闻题材无尽化。随着媒体生态环境迅猛的变化,以媒介融合为背景的新闻传播的新闻题材必然要向无尽化方向发展。多种媒介展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形式就叫媒体融合,在它的影响下,新闻传播的途径就不再只有纸质媒体及电视媒体了,而是形成了一个拥有多种媒体的一体化传媒方式,门户网站作为新一代媒体传播方式的代表,它使更多的草根媒体能够逐步替代传统媒体,其中包括新媒体、自媒体和私媒体等。同时,全媒体以它多种表现方式的综合应用特点给新闻传输带来了无尽的可能,这也照应着新闻传播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向新闻题材无尽化的这一趋势。有了融合,新闻传播一来是将信息对传播途径的过分依赖进行了解体,二来是将新闻传播的现有局势进行了改变,这就基本客服了新闻题材的紧缺性。同时,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加快了全球范围内的媒介融合,使人类掌握新闻的途径得以改变,新闻题材体现出无尽化的特征是需要我们认可通过数字、网络通讯等技术对各类媒体的有关新闻进行快速的查阅浏览。

    1.4接收终端变为电脑、手机等。随着网络视频的出现,传媒生态环境、接收新闻的方式都得到了改变,我们的选择空间就更大了。当我们以电视为接收新闻的主渠道时,它就是唯一的接收终端。受众接收新闻变得更为多元、便捷,减少了接收障碍是由于新媒体的诞生,比如手机媒介,小型化、可移动、易携带、能互动等优势,不受身份、时间、空间等条件限制都是最好的体现,无论受众在何时何地,都可以了解信息,发表看法。

    2、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的发展方向

    2.1加强信息的组合。在以媒介融合为背景的前提下,电视新闻传播的途径及题材来源的无尽化虽说解决了题材来源少这一问题,但是新闻的传播面对大量的信息,对信息的筛选、应用就需好好把关。电视新闻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有效传播的主要方法就是加强信息组合。当各媒体在面对大量的新闻信息时,随之带来了新闻播放速度的及时性方面的功能逐渐衰退等问题。随着网络的发达,我们收到了数不胜数的新闻信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更好的对信息进行筛选组合,推进电视新闻的传播效力。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对新闻信息的筛选、应用及组合是有要求的,你要顺应新闻传播信息化的发展方向来改进信息资源的建设,只有通过将零散的新闻信息进行组合应用,才能形成一个具有相应规模、相应时间的整体报道。这就是信息多样化时信息资源利用范围及最大化挖掘信息价值整个过程。信息组合就是通过对某类信息的筛选、运用,来增强新闻传播效力,它是新闻媒体的可行性方式和渠道。

篇3

21世纪以来,社会逐渐步入了信息化时代,计算机信息技术渐渐渗透到了人们的工作与生活中。计算机技术在各行业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它代表着未来经济文化的发展方向,具有广泛的发展空间。互联网的建立及发展,更为信息技术的传播构建了桥梁,计算机的应用拥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衍生出了计算机信息安全这一新的技术课题。

1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概念

研究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方向和应用,必须要了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概念。通常我们把计算机信息技术理解为:以计算机作为基础硬件媒介,将信息通过获得、传输、储存以及显示等手段的信息处理称为计算机信息技术。为了实现信息传输与人类语言互通的目的,发明了计算机语言。计算机语言主要包括汇编语言、C语言以及程序语言等。计算机信息技术主要以程序语言作为信息沟通、传播的媒介,把操作系统作为使用的平台。本文利用最常用的windows操作系统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进行研究和探讨。

2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

2.1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概况

计算机信息技术可以应用于不同的行业,在每个领域,计算机都有自身的发展优势。随着人们对计算机传播信息的广泛应用,信息安全也愈加受到人们的重视。为了解决信息泄露的问题,数据信息加密系统得到了推广和发展,信息的保密与防范程度越来越高。而网络化的迅速发展,使得数据加密技术越来越普遍的应用到了日常工作生活当中。这种现象从侧面上推动了软件行业的发展,各种杀毒软件、加密软件纷纷出现在了市场中。由于计算机网络仍在逐步健全中,一些程序漏洞不可避免的会触及到计算机安全问题。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下,一些防入侵技术应运而生,解决木马、病毒等网络问题带来的重大隐患。

从世界科技发展来看,我国的计算机发展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有着一定的差距。在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对计算机安全问题的研究,最为普及的就是安全协议及安全评估准则等。从那个年代的技术层面来说,技术虽然已经达到一定程度,但是仍然有着一定的局限性。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更新和提升,计算机网络安全的要求也在逐渐变化。计算机信息保护的各项技术也在适应着越来越发达的网络科技。

2.2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

从计算机的发展历史上来看,计算机最早应用于军事计算。当时的计算机功能并不完善,而且体积庞大,有着一定的局限性。但对当时的科技来说运算速度已经是非常的不可思议。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计算机技术也在不断更新,不仅运算速度越来越快,而且功能也不再局限于计算,体积也越来越小,成为了“微型计算机”也就是现在的微机,我们手中的台式机或笔记本都是台式机衍生出来的。计算机逐渐步入了人们的生活中,信息技术随即大规模的发展起来。

由于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对计算机信息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促使了信息技术向经济的不断靠拢,促使了其进一步的发展。当然,信息技术在信息处理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效,比如巨型计算机,它是以高端的集成电路为基础,功能更多,运算速度更快,存储空间也更大。巨型计算机对航天、气象观测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未来的计算机发展必然是朝着巨型化迈进,巨型指的并不是体积大小,而是功能的强大。智能化的发展必然会对计算机的发展方向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3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探究

3.1 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

企业在会议中经常会用到视频会议、视频对话等方式。这些方式都应用了计算机的信息处理技术,这种信息处理技术可以大幅度的节约沟通交流的时间,为更多企业或个人提供互动的平台。从长远来看,这种视频信息处理技术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有了历史性的改变,是未来办公自动化的发展方向。

近几年来,无线网络成为了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模式。这种技术的不断发展改变了企业传统的办公格局。以无线网络为基础,任何地方都可以成为灵活的办公地点。企业可以利用无线网络的优势,对办公自动化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3.2 信息技术在物质流通方面的应用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工作节奏越来越快。计算机信息技术为物流工作提供了一种方便快捷的模式。物流作为人们把物品进行转移的一个重要的媒介,一般是比较麻烦和复杂的,但是一些最新的信息技术可以为其提供方便。例如条码技术,可以让物品的存储和管理更加简便;GPS定位技术,可以提供更快捷的路程选择;而采集数据信息的自动化、智能化管理,更会给物流繁琐的工作带来巨大的便利。计算机信息技术在物流工作的实际操作中可以慢慢挖掘出更多的便利性。

4 总结

计算机信息技术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完善、发展,计算机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范。从生活方面来看,计算机技术可以使我们的日常生活更加方便快捷。在工作方面也改变了以往的发展和管理模式,化繁为简,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为企业带来了经济效益。计算机信息技术必然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要提高技术的实用性,进而满足更多计算机用户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崔蓉.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技术及发展方向[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0,10(15):113-129.

[2]海峰.企业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的主要问题[J].技术经济,2013,11(18):110-123.

篇4

以光作为信息传输的媒介,是光纤通信技术的通信方式。作为电子信息技术中一个最重要的技术创新,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并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一、光纤通信技术的特点分析

1、通信容量大、传输速度快。相比较铜线或电缆线,将许多光纤集聚为一体形成的光缆通信容量要大的多。光纤通信技术的载体是光,其传输信号是非常细的光导纤维,信息传递的最终实现是光电交换的结果。因此,光纤通信的传输速度非常快。

2、损耗极低、较长的中继距离。商品石英光纤是目前光纤电缆使用的主要材料,相比别的传输媒介,其有着很低的损耗,实现的经济较以往要高的多。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损耗更低的传输媒介的使用,将会使得建设系统的成本进一步降低,创造更大的效益。

3、良好的保密性。相较于传统的电波传输,不会泄露电磁波,像串扰的现象不会出现,这是由于光波导结构很好的限制住了光信号,因此,窃听光纤通信的情况不会发生,其有着良好的保密性。

4、极强的抗电磁干扰特点。光纤的制作材料是商品石英,具有良好的绝缘性特点,另外,其有着非常好的抗腐蚀与抗电磁干扰的特点。受外在因素的影响几乎没有,人为架设的电缆不会干扰其传输信号的质量。

二、光纤通信技术的现状分析

目前光纤通信技术的现状如下:(1)单模光纤是目前使用最普遍的,很细的中心玻璃心决定了其仅能传输单一光,谱宽的窄度与稳定性必须要得到保证;(2)以光纤为介质来传递信息,是光纤接入网技术的传输方式;(3)基于特殊工艺的制作,传输的信息有语音、数据和电视信号等,并能够依据不同的建筑结构与光缆材质进行不同的设计,这就是室内光缆;(4)基于普通光纤,光纤芯与外保护层的结合就形成了通信光缆,没有金属成分,全介质的光缆被普遍应用于通信用线;(5)相较于其它光纤,塑料光纤有着很快的传输速度和较低的制作成本等特点。

三、光纤通信技术的前景探究

1、光纤到家庭(FTTH)。光纤通信技术未来的发展,一个主流的发展方向就是光纤到家庭,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国内外的一致公认。FTTH能够提供给用户的带宽是非常理想的,目前我国的FTTH行业已经进入到了高速的规模发展阶段。

2、新型光纤的开发与应用。新型光纤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两种:(1)非零色散位移光纤(NZDSF)的开发应用。其基本的设计思路如下:基于1550窗口工作波长区色散相对较低,比较合理,完全能够保证长距离的10Gbps的传输,在这一过程中并不需要色散补偿,这样就节约色散补偿器与附加光放大器的成本支出。(2)全波光纤的开发应用。基于城域网业务的需要,拥有良好带宽管理能力以及疏导业务量的全波光纤的开发应用是下一步光纤通信技术发展的重点。没有水峰的全波开放了光纤的第五个低损窗口,使得可复用的波长数大大的增多,从而使得元器件的成本进一步降低,整个系统的成本也就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3、全光网络的开发应用。基于光纤通信技术在未来的应用,多元化的服务以及优化的资源是光传输的发展方向,因此,全光网络的实现与广泛应用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通过相关研究可以得知,引入并应用全光网络,能够有效提高网络资源的整体使用率,从而有效提升光纤通信的效果。一旦全光网技术得以应用普及,信号的源节点和终端点电的转换将不复存在。

篇5

1条形码的名称与类型

条形码又叫条码,是将宽度不等的多个黑条和空白,按照一定的编码排列,传达一定的信息。条形码起源于上个世纪40年代,条形码技术具备录入数据便捷、精准度高、制作成本低等应用性强的特征,广泛应用于我们商业、工业、物流等各个领域。1948年,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的哈罗德•拉斯韦尔在《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提出了传播过程及其五个基本构成要素,即:谁(who)、说什么(what)、通过什么渠道(inwhichchannel)、对谁(towhom)说、取得什么效果(withwhateffect)。条形码就是传播过程中的渠道,是在现代社会背景下传播媒介发展的结果,体现了媒介被赋予时代的意义。根据条码编码方式的不同,现在常用的条形码分为一维码和二维码两种。一维条码即指条码条和空的排列规则,一维条形码制作简单,结构单一,递出来数字、字母等有限的信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的要求日益增加,二维码应运而生。二维码是一种比一维码更高级的条码格式。其突破一维码只能在一个方向上表达信息,在水平和垂直方向都可以存储信息。二维码能存储汉字、数字和图片等信息,因此二维码的应用领域要更广。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人类在条形码的功能性上精心设计,在信息传递量,安全系数上都有了重大的突破,但是在对二维码的艺术设计层面的设计研究还是极为缺乏的。近几年,随着中国科技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中国市场出现了三维码,深圳大学光电子学研究所所研究的三维码具有更大的信息容量、相同的识别便易性和较好的安全性以及较好的美观性。他们把色彩引用到条形码的设计之中,在条形码里加入视觉直接识别的图案元素,让受众一眼就能认出编码对应的属性,达到既美观又实用效果。三维码与传统二维码相比,二维码只有黑白两色,比较枯燥,无设计感和观赏性;三维码可以让人直接通过视觉识别、分辨,三维码自身就可以起到一定信息传递的功能,比二维码又进了一大步,但目前还未广泛应用于市场。

2条形码在现代信息传递的优势

在信息时代,条形码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何条形码会高速发展,其优势在哪?首先,近几年中国智能手机已经覆盖了大部分人群,智能手机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产品,条形码技术给我国数量庞大的智能手机用户带来了便捷,其运用条形码识读设备和载体实现信息导航与信息承载,用户不仅利用条形码来接受信息,也能使用条形码来传递信息。其次,新媒体的普及与发展,条形码的应用领域被不断拓宽。传统媒介通过条形码打破传统媒体的局限性,拓展延伸其传播的时空,有效的增加了传播信息量,同时也提高了传播者与受众的互动性。例如微信扫一扫功能,我们除了会使用它增添好友,此外还可以进行线上支付。时下二维码与O2O(OnlineToOffline)模式的结合,即利用二维码的读取将线上的用户引流给线下的商家。最后,条形码在现代信息传递中的自身的优势,第一,条形码灵活、实用、经济便捷。条形码具有制作成本低,易于制作,且信息可随载体移动。可以将其印刷在传统纸媒上传播,也可以将其应用在我们的电子设备上进行传播。第二,编码范围广,信息量大。可以把图片、声音、文字、等信息数字化;第三、具有识别率高,容错能力强。条形码在一定范围内的破损、玷污所导致的信息缺失,仍然可以根据完整部分进行扫描识别。

3当下对条形码艺术设计方面的不足

目前我们在国内市场上可以看到的条形码主要是一维码和二维码,还有逐渐兴起的三维码。我们不难发现当下人们对条形码的艺术设计方面明显不足,首先在形态方面,它们大多都是大同小异的条形和方块构造,样式呆板固定,缺乏个性与创意。其次在色彩方面,当下的条形码主要采用黑白两色,色彩比较单一。最后,目前传播者更加注重的是扫码之后所获得的信息,而忽视了条形码自身可以在视觉上对受众的吸引力。如果我们能够把条形码设计成自身就能传递信息,且具有一定的视觉吸引力和趣味性,受众会更愿意主动去读取和识别我们的条形码。

篇6

随着2003年广电相关扶持政策的出台,我国广电媒介产业化脚步逐渐加快,产业化推进程度逐步加深,广电媒介产业结合自身的优势特点迅速发展,在我国空间布局形态上也留下了独特的发展轨迹。一方面,在行政区域的划分下,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媒介元素的优势特点形成了自己的聚集效应。较之以前完全指令性发展时期我国广电出现的“井”字结构,如今发展的聚集效应则是市场自主选择的结果,具有市场主导发展的特点;同时,聚集效应不是以降低成本为出发点,而是以受众数量、结构等消费对象为考量因素,与一般产品的特点不同,媒介产品被赋予了更多精神消费层面的含义。

总体而言,我国广电媒介在地区经济的催生和内在发展驱动的刺激下,短短几年时间,在我国一些地区呈现出典型的聚集效应,例如:北京地区、湖南地区、上海地区和广东地区。四个地区在宏观经济环境、微观地域特点和文化背景上呈现出较大差异,但四者结合各地经济、文化、政治的特点,探索出具有自身优势的广电媒介产业道路,形成了聚集效应,在完成增长极发展的同时,对所处地区媒介产业的影响力甚巨,其核心竞争力辐射其所在的整个地区。

最具特点的是湖南地区的广电产业布局。湖南地区的广电媒介产业总的体量相对于北京和上海地区还比较小,但以湖南电广为代表的聚集效应辐射至整个湖南地区,促进了湖南地区广电媒介产业的发展。从制作机构的数量、制作团队的能力,发展本地区优势文化项目,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广电媒介发展方向,无论从市场占有率还是实际创收能力都走在全国的前列,成为我国广电媒介产业发展布局的独特形态之一。

电视媒体的区域认知与区域定位

电视媒体要在发展竞争中具有优势地位,除了有创新的节目、稳定的受众、优秀的品牌等因素外,其发展还要受到各自地区的经济发展、文化传统等众多因素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也促使电视媒体形成各自不同的区域媒体认知和发展定位模式。

湖南电广的发展方式很具有代表性。

1993年3月,以湖南电视台等媒体的广告经营业务、传输网络和节目制作为核心成立了大型传媒企业――湖南电广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率先进入资本市场,被誉为“中国传媒第一股”。在资本市场上的成功试水,使湖南电广发展之初在集团化的道路上也做出了一些尝试,包括对节目、广告等主营业务的大力发展,网络的尝试以及在其他非主营业务领域的尝试。而正是这样的集团化的大胆尝试,使湖南电广的触角伸向湖南以外的地区。与华北地区的中央电视台和北京电视台拥有优势资源不同,湖南地区在众多资讯拥有量和优势资源平台搭建上远不及具有优势地位的北京地区,湖南电视媒体的发展必须重新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又具有优势地位的区域媒体定位和选择。

经过多年探索,湖南卫视锁定年轻,锁定娱乐,打造中国娱乐媒体的领头羊。“娱乐为先”成为湖南地区电视媒体发展的区域定位和认知,在这样的定位和认知上,湖南电视媒体把娱乐媒体发展成横纵双向的电视娱乐媒体产业,这样的区域定位使湖南媒体在全国媒体市场份额的占有上得到了不俗成绩。

在不同的地区发展过程中,地区的发展印记深深地影响到当地媒体的发展和地区定位,在北京、湖南、上海、广东四个各具特点的地区发展平台上,各区域媒体也在不断深入探索各自不同的区域发展定位和发展方向,形成不同的区域媒体。

现代传媒技术与电视媒体产业新增长极模式的形成

随着电视媒体产业增长极点的出现,聚集效应的扩散,我国电视媒体产业伴随着媒体产业与地域特点的结合,对资源的渴求以及自身发展升级加快的现实要求,迫切要求电视媒体产业向更深层次、更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方向发展,寻求更多的产业经济增长点。为此,电视媒体产业结合了经济发展特点和产业链上各节点的相似因素,逐步呈现倾斜式发展态势。

现代传媒技术的进步为传媒产业的倾斜发展格局拓展了天地。如湖南卫视与青海卫视的合作,就改变了传媒生态和产业发展的固有思路。

青海电视台、湖南广播电视台于今年3月份正式签署协议联合运营青海卫视,双方共同组建合资公司,湖南方的团队全面负责青海卫视运营,青海方与湖南方以51:49的持股比例组建新公司。此番跨省联合运营从思路理念上开创了新的电视媒体产业倾斜式发展模式。这是继2009年底上海、宁夏两家电视台正式宣布跨省合办宁夏卫视之后,中国电视媒体产业跨省合作的又一大举动。

湖南地区的电视媒体产业发展的速度较快,各项指标的发展增长速度位居全国前列,在快速发展的趋势下,外扩性发展成为其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湖南广电传媒立足本土打造优势品牌的战略已初见成效,除了自身媒介产业的发展之外,其影响力也波及全国范围,形成湖南效应,并占领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在自身产业的发展中其集团化发展逐步摆脱过去单一的行政手段,逐步向以主营业务为核心的集团化方式迈进,而资本市场的运作又为湖南地区的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资金支持。

青海作为多民族聚居省份,地域辽阔,人文条件独特,民族文化多元,使得青海卫视在电视内容生产和运营上具有得天独厚的开发潜力。之前青海卫视也不断探索发展区域媒体产业的新模式,曾尝试以各种方式转让广告经营权或股权。青海卫视先后与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星空传媒、灵通网等合作,但均未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新路。与湖南广播电视台跨省组建合资公司,开创了体制内电视媒体跨区域合作发展的先河,符合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为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提供了新思路。

在现代传播技术充分成熟之前,湖南和青海的合作是难以想象的,即便因为某种行政化的要求进行合作,其经济价值也是非常有限的。现在,由于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的成熟,跨区域合作的空间障碍已经消弭,资本的集聚效应也使合作的规模效应得以充分显现。这样,就可以实现双方合作过程中的优势互补,既有湖南卫视的经营风格,又包容了青海本省的区域文化特色,形成新的区域媒体发展战略,双方合作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这种整合模式或将延伸到其他省份以及地市级广播电视台。不久的将来,我国的电视媒体产业发展或将出现更多跨省联动倾斜式发展组合的模式。而这种扩张方式形成的增长极与传统的地缘意义上的增长极有相当大的差异。

不久的将来,中国电视媒体的产业化扩张式发展就不仅仅呈现为空间形态上分别以华北、长三角、珠三角、中部内陆为代表的四个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发展倾斜带,而且还会出现一些在空间上断裂,资本链条和业务模式上形成优势互补、强弱联合的电视媒体产业倾斜带。

关于中国电视媒体发展趋势的基本判断

从我国电视媒体产业化发展现状来看,在全国范围内已经逐步建立起以中心城市为核心辐射全省以至倾斜式发展的新格局。以华北、华东、华南、中南等为代表的四大倾斜带在各自产业发展逐步推进的同时,也在为电视媒体产业继续纵深发展探索未来发展之路,为我国电视媒体未来发展提出多种不同趋势发展的可能。

趋势一,形成“1+X”的联盟协作式发展方向

北京地区的电视媒体发展的优势,加之华北地区电视媒体的区域定位的相近性,以河北和天津为依托,启动与华北地区其他毗邻省份的电视媒体发展联动脚步,加大产业链条上的优势资源组合,进而形成联盟协作式的华北地区电视媒体产业发展集群。

以华东地区的上海、江苏、浙江为代表的电视媒体发展态势也有向安徽地区渗透联盟的可能,江苏、浙江、安徽构筑“联盟条约”就是这一趋势的必然结果。

趋势二,电视媒体发展在空间地理上出现新的聚集效应

在华北地区的地理方位上部,还有我国版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区域,即东北地区。东北地区有着显著的工业区经济发展特点,同时东北文化在这一地区根深蒂固,使东北地区形成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为提升东北地区的影响力,吸引具有相似文化地区合作发展产业化道路提供了可能性,进而形成我国电视媒体产业发展的新的聚集效应。这成为我国电视媒体发展的又一区域新亮点。

趋势三,电视媒体发展向西部推进,形成超越空间区隔的新增长极

我国西部地区有广阔地理范围和丰富资源,其自身一直在不断探索发展的出路,国家相关的扶持政策也一直在向西部地区倾斜。四川、贵州、重庆等地区电视媒体产业的发展在一些先行者的带动下,有可能率先走出西部并逐步发展成具有西部优势的电视媒体产业群。

从整个战略看,仅北京、上海、广州、湖南等四个一级增长极是远远不够的。中国还需要在东北、西部、中南部逐步拥有至少一个地区作为电视媒体产业发展的二级增长极,才能在我国电视媒体发展中构筑起地理分布和微观产业结构更趋合理的增长极集群,并支撑中国电视媒体产业经济逐步走向现代化。

【本文为2009年度《中国影视学术创新理论》项目组最终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①赵玉明主编:《中国广播电视年鉴2008》,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社,2008年版

②黄勇主编:《2008年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新华出版社,2008年版

篇7

一、电视评论类节目的出现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电视几乎没有自己独立的新闻评论,都是电视新闻节目,主要是播发报纸的社论和评论,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78年。随着改革开放思潮的涌动,电视要发表自己独家的意见,才真正终结了电视“播读”报刊评论的状态,所以在1978年以前,人们通常是把新闻评论看作报刊文体的一种。电视评论类节目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初,1980年7月12日,央视开设并播出《观察与思考》栏目,它标志着我国第一个固定的电视评论栏目诞生,也标志着一种有别于报刊、广播评论,更具电视传播特性的电视评论样式的出现;1994年4月1日开播的《焦点访谈》,在《新闻联播》后的黄金时段、每天一期的高频率、关注的都是国内外的大事,使电视述评及深度报道类节目走向成熟;1996年3月推出的《实话实说》及其后的《对话》等栏目,将西方媒体中较为成熟的“脱口秀”节目移植改造成谈话体评论节目;而现场直播节目中主持人的有机串联与适时评点,也使其成为电视评论的又一特殊样式。可以说,经过20多年的发展,电视新闻评论已经逐步成为新闻评论的主体。

二、电视评论语言的特点

电视评论语言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组成部分:画面语言、声音语言、文字语言。这三部分在电视传播中各有其不可或缺的传播功效。画面语言具有“再现性”、“现场性”、“概括性”等传播特性,故有利于反映生活的原生态,展示事件发展过程,有利于直接传达“言外之意”或某些“难以言传”的微妙内容。声音语言具有物理性、表情性和心理性等特性,因此它在电视传播中的有效运用可以打破时空局限,大大扩展了电视传播的内容范围,可以通过缜密的逻辑推理和精确的分析来阐述深刻的思想内涵与哲理,也可以渲染、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心理,加强传播内容的真实感和亲切感;文字主要是屏幕文字,一方面可以起到画龙点睛、深化受众对传播内容与主题的认识作用。另一方面有助于形成受众视、听、读、三种信息接触行为的一体化,加深对信息记忆的深度。电视评论语言同时兼容了画面、声音、文字等传播符号,而且它们不是一种简单的相加关系,而是相互整合,形成合力。

三、电视新闻评论的发展

当今新闻评论处在印刷媒介与电子媒介并存各显其能的历史新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传媒业的发达,传播方式的变迁,电视也已步入“频道专业化时代”,网络更成为亿万受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人们在不经意间可以发现,当代传媒所传播的大量信息中,言论性信息的数量呈大幅度增加的态势,几乎所有的电视新闻中都有评论的身影,各大电视台也纷纷开办各种类型的评论性节目,网络媒体开辟名目繁多的论坛及BBS讨论区,其中用发送收集短信表达看法,也成为各类媒体吸引公众参与、扩大影响的重要方式。这说明,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信息渠道不断扩展、媒介竞争空前激烈的今天,“独家报道”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独家角度”、“独家观点”正成为不同类型媒体共同争夺得又一个制高点。

(一)电视类评论节目的发展方向

电视评论类节目往往很少有自己的独家新闻,只有自己的视角、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态度。自己的视角、观点、态度从何而来?主要来源于节目策划。所以我们要注重节目策划的角度,把不是独家的新闻报道演变成有自己独特风格的节目。

电视评论节目的发展综合性越来越强。电视评论类节目内容也不仅仅是最初的新闻政治节目,经济、文化、生活、科教类评论类节目更多地进入人们的视线。传播内容范围的扩大,频道专业化,细致化是电视评论节目的又一发展方向。如经济类的评论节目有《赢在中国》,文化类评论节目有《百家讲坛》,生活类评论节目有《为您服务》,科教类的评论节目有《探索发现》等等。但这些专业的频道栏目之间还有相互的融合,如经济与法制融合央视二套的《经济与法》就是个典型的例子;还有生活和科技相融合央视10套的《走进科学》就是把百姓身边的奇闻逸事,在生活中我们所解释不了的事情用科学的道理解释出来。

电视评论节目播出形式也很多样,对于大型的活动或事件采用同步直播的方式,如《NBA赛事直播》同步报道评论,时时反馈信息,进行焦点评论。还有大众参与的形式,观众发送短信进行讨论或在网上发表评论的形式。

(二)电视评论语言的发展方向

电视是一种直观的视听形象系统,它的画面与声音是同时存在的,而且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所以电视评论语言要发展首先要注意声画的配合。比如我们曾经经历过完全以解说词为主的时期,近年来,同期声的使用有增强的趋势,必然也带动了其他一系列视听元素的变化。

画面语言主要是由记叙性画面语言、描述性画面语言及表现性画面语言组成。画面语言重在会意,所以要注重拍摄手法有很高的要求,如何运用好镜头,准确的找到新闻的着眼点,还原现场真实感,保持拍摄对象最自然放松的状态,尽量表现出新闻所要表达或重点评述的地方。现在的一些纪录,纪实类节目做得很好,评论类节目在叙事上可以借鉴。

篇8

关键词:我国电视纪录片;面临问题;发展方向

一、纪录片大众化的背景

(一)大众文化的兴起

中国的大众文化崛起于20世纪后半叶。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短短不到20年的时间里,迅速成长壮大。最终与来自官方的主流文化、来自学界的精英文化并驾齐驱,形成三足鼎立的社会主干性文化形态。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大众传媒空前发展,主流意识形态的统一控制得到了较大缓解,许多民间热爱文化艺术的人们开始较为自由地通过一些新型的传播媒介将体现自我价值观念的文化产品推向社会,而这些思想和文化产品也在不断地丰富着文化的内涵,这样大众文化就在中国的这片文化沃土上站稳了脚跟。

(二)大众文化对纪录片的影响

为了适应大众文化下的文化环境,纪录片也在面临转变,然而,当纪录片脱下其“贵族”的外衣,换上世俗化的新外套时,它的“纯正”血统又成了人们有一个担心的问题,大众文化下的纪录片到底应该怎么走下去,走什么样的改革之路,才能既保留它的精英血统又可以为日益开放的文化环境下为人所共赏?这对于当下电视纪录片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二、纪录片大众化面临的问题

(一)真实性上的弱化

真实性是纪录片不可逾越的底线。为了守住这个底线,“原生态纪录”成为纪录片最稳妥也是最枯燥的常用手法。为了制作出更好看,更能被观众所喜爱的纪录片,故事化、情景再现以及特效的加入是目前我国纪录片发展的一个趋势,它也在逐渐地打破着这个业界遵守多年的规则。随着影像传播样式的日益丰富,flas、数码特技、电影化的演员扮演、舞台演出、笑话、黑色幽默等等,都纷纷在纪录片中登场。也是在这个时候,纪录片的真实性开始出现了弱化的趋势。

在一项调查中我们发现,有49.5%的公众认为,把纪录片拍的像“大片”一样,加入真实再现、动画技术等手段,令片子更有吸引力,并且能把小众化的高端产品变成符合大众收视习惯的公共产品,使纪录片平民化。但也有36.0%的人觉得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而使得纪录片丢掉原先自己的真实性原则是可怕的,它不仅降低了纪录片的文化属性,会促使大众的品味流于表象,严重者甚至影响社会整个主流价值体系。

(二)人文关怀的缺失

1. 题材狭隘导致“人文精神”的失落

纪录片的发展向着“大片”的时代迈进,不是制作浩大的人文历史片就是偏向于商业性的类型大片。如央视2套的《商道》,就集中记录了大量的成功的企业家,专注于介绍他们的生活经历和创业历程,这部纪录片的制作角度,多半不涉及现实生活中他们所临挫折、困惑和在他们积极拼搏的背后是否也有我们平常人的挣扎和痛苦,而是一味的讲述着他们的辉煌与成功。贴近生活并不是一味强调其不幸和悲惨,而是在平庸和困苦中体现不屈和向上的精神追求。

2. 角度雷同,创作单一,致使“人文精神”的简单化

中国电视纪录片己经走过了20多年路程,创作理念己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最初的音配画,到上个世纪90年代的纪实热,再到21世纪日益流行起来的的“大片”风尚,都对中国电视纪录片的整体面貌和风格产生了很大影响。而对于我们在电视纪录片来说,拍摄中应遵循的根本原则是形式应服从于内容,它不能独立于内容之外。

三、纪录片大众化的发展方向

(一)借力新兴媒介,促进内容与形式的创新

以网络及IPTV为代表的新媒体较好地契合了传统受众观下的纪录片的气质,高端、小众人群在个性化的时间中可以自由地收看自己感兴趣的节目。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受众领域。新媒体传播环境已催生了诸如微电影等新的媒介形态,纪录片界也应该从中看到机遇,对新生的媒介形态给与足够的重视,积极介入“微纪录”的生产和传播,在新的传播语境下,及时获得发言权,在传统纪录片形态与新纪录形态之间实现有效的互动和双赢的发展格局。

(二)合理运用多元化表现手法,兼顾真实和艺术

首先,纪实与“再现”的比例适当,在同一部作品中应以纪实拍摄的内容为主,“再现”为辅。历史题材纪录片尽量发挥文物、文献、遗址、实物的佐证作用,情景再现只能起辅助说明作用。其次,形式要适当,不同的题材、不同的节目形式可以采取不同的“情景再现”的形式。对于情景再现的部分可以用字幕解说词来说明本段是“情景再现”,“故事片资料”等,从而保证作品的真实性。最后,把握宜虚不宜实的原则。情景再现的场景不能表现得太实,用虚化的方式既可以展现创作者所要表达的画面场景。

(三)提升纪录片内涵,注重人文关怀

1. 注重选材,人性拍摄

有独特个性题材,往往最能吊起观众的胃口,吸引观众的兴趣,而在这一过程中,挖掘人物和事迹的丰富内涵就绝对不容忽视。要拍摄社会真正需要的,能够达到精神共鸣的,来反映深刻的社会问题,引起人们的反思。要发掘人物行为动作语言的背后所隐藏的情感诉求和社会心理,这就是题材的普遍性。

2. 积极创新,注重细节

在选题上开拓新的记录领域;在拍摄上大胆立意拍摄角度,开创拍摄手法;制作上,合理运用各种手法,是影片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细节虽然细微,但它都能细腻、具体、生动地表现作品的主题,增强作品的感染力。能够充分地突出人物性格,展示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在纪录片中,亮点是不可缺少的元素,认真地捕捉细节、合理地安排细节,对做好纪录片至关重要。

结论

纪录片在电视片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尽管目前我国的电视纪录片还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但面对广阔的市场环境和日益完善的文化环境,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的电视纪录片有强大的发展潜力。如今的纪录片市场相比从前已经明显注入了活力,在大众化的文化背景下,我们的纪录片所面临的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相信通过各个方面的努力,我们的纪录片市场可以长足的活跃在电视节目中,并继续以其独特的优势地位引领文化的正确方向,为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黎亚辉,纪录片创作中的叙述与表述[J].采 写 编,2005,(3).

[2]张慧,纪录片的新媒体传播平台[D].中国科技信息,2009年第8期

篇9

二、研究角度拓展

网络文学瓜分了中国文学的新格局,其研究也是开始从新洗牌。近两年来网络文学发展低迷,甚至有向着低俗、恶搞的不良方向发展。究其缘由,二十多年的传统研究逐渐束缚了网络作品的创作。同时网络文学的媒介研究流于表面,创作者很难深入挖掘媒介这一拓展空间。所以,媒介生态学这一新的研究角度将成为网络作品研究的新领域,同时将给网络文学注入新的活力。这种新角度的拓展涉及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结构研究。媒介的自身结构课题将是网络文学探讨的新领域,在进行自身分析和探讨的基础上,开展与传统文学的传播结构进行对比,寻求网络作品媒介结构存在的特征。这将成为新的研究角度之一。其次,导向研究。媒介的传播形式不同,文学作品的媒介导向是不同的。媒介形式和文学的关系研究,一方面是媒介形式对文学的导向研究,另一方面是文学对媒介形式的反作用。最后,媒介本身对文学表现的研究。网络这个新的媒介平台将对文学作品的创作有无影响,对表达效果有无影响。

篇10

国外大型传媒集团多是以某项核心产业为重点的跨媒介、跨地区经营的媒介集团。在图书、期刊、报纸、电影、电视、广播、音像、网络等不同媒介之中,往往同时经营其中数种媒介业务。由于不同媒介之间存在着经营的差异,传媒集团往往集中优势资源在某一媒介或某一专业领域取得经营优势,通过扩散这种优势,获得整体的效益;另一方面,在全局发展上规划统一的发展方向,相对集中有限新闻资源,多媒介挖掘传播,发挥规模效应。与国外传媒集团跨媒介、跨地区的经营相比,国内传媒集团基本上属于单一媒介集团,各种媒介的优势不能对接,短处无法弥补,媒介经营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组建跨行业、跨媒介的混合型媒介集团十分必要。从总体来讲,国内传媒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专业优势和品牌优势,跨媒介经营的结构还不尽合理。

跨媒介经营的优势。跨媒介经营的实现,解决内容产品在不同媒介之间自由转化的问题,这是一个自由扩展的经营平台,用最有效的形式在纸质、广播、无线和互联网等多种媒介载体之间实现自由转换和传播,这样,整个经营体系能够有效地发挥数字技术的优势,并避免内容再利用和复制时增加生产成本,避免不必要的重复生产。20世纪90年代,数字化仅仅影响了媒介产业中的生产环节,现在数字化已经影响了媒介产业的接收阶段,正悄悄地改变着媒介的传播渠道和受众的消费习惯。数字化的生产使得生产一个内容产品,可以广泛地根据受众的需求个性化和格式化处理,最终通过多种媒介渠道传播到受户终端。在没有实现跨媒介经营的状况下,内容产品从一种媒介载体重新组织到另一种媒介载体,不仅会增加传播的成本,而且也会导致内容再次使用的过程中出现内容的消耗与减失。相反,跨媒介经营围绕数字化做文章,数字化的格式能够降低内容产品的存储和销售的成本,缩短不同媒介形式的内容产品再生产所花费的成本,也能减少为满足某些受众的特殊需要而进行相应元素的增补。

不同媒介之间能够自由转化,内容产品能够自由传播,接下来,跨媒介经营就需要考虑内容产品的原创性和个性化问题。市场参数决定一切内容产品的选择、表达方式和传播介质,这为内容提供商提供了许多市场机遇。内容产品往往具有一定独立性,一般不依附于媒介本身,能适应不同媒介的表现特点和原创形式,相关的内容产品原创活动可以脱离媒介产业生产环节,独立出来,适应用户的需求和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内容产品定制,不断根据各种时间要求和业务需求,调整内容产品的形式和内容。

跨媒介经营在我国处于探索成长阶段。在全球化背景下发展,我国媒介肩负着光荣的使命,一要在国内市场上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二要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程度上加入国际传媒行列,促进信息和新闻资源在国际范围内流动,这就要求必须提升媒介竞争力,不光要熟悉各种媒介形态的特征规律,遵循跨媒介经营的基本规律,还要从内容产业入手,立足核心业务,力争在跨地区、跨媒介经营上有所突破,提升媒介产业的活力与实力。

报纸与期刊、书籍与期刊的融合是跨媒介经营的一种方式。如百花洲文艺出版社主办的《微型小说选刊》策划了系列《微型小说漫画精品广场》等图书,充分发挥其品牌优势,在跨媒介平台上整合资源。

国内传媒跨媒介经营多以互联网为平台,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介各办各的新闻网站,分别实现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的合作,打破了单质媒介传播的局限,积极地进行文字、视频、音频多媒介融合传播的实践。报纸、电视、广播等多家异质媒介联合创办新闻网站,通过大规模的报纸、电视、广播等异质媒介的网上合作,整合新闻资源,更有竞争力地参与竞争。北京9家新闻媒体和上海新闻媒体加上网络媒体共同组建的北京“千龙新闻网”和上海“东方网”,也是一种跨媒介经营方式良好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