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微课教案模板(10篇)

时间:2023-08-02 16:17:3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地理微课教案,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地理微课教案

篇1

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现代地理教师的思想在不断地提升,教育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也在提升。将探究式教学的方式引入现代地理课堂,将对传统地理教学产生冲击,进而带来地理课堂教学的一次变革。

一、探究式教学的特点

探究式教学是以探究作为基本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具备探讨和研究的过程。在中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十分重要,一个知识点的提出,学生可以提出质疑,同时更多的学生参与对质疑解答中,使中学地理课堂具备研究性。

1.研究性

探究式学习的本质是研究,学生可以在课堂中通过提出问题,随后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的能力。找出所学习内容中的问题,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

2.实践性

探究式教学的实践性主要是强调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手段。通过教学过程,无论是动手能力、学习能力还是知识的掌握都将得以提升,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探究、提升。

3.开放性

探究式学习的开放性是指课堂教学和课后研究,从而为学生创造一个具有活力而又不失宽松环境的课堂,营造了一个可以群体交流的活动氛围,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探究式教学的步骤

在地理教学之前,学生脑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概念,但是这些具备的概念并不是完全正确的,有一些概念是明显有问题的,这就需要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改变。探究式教学,很大程度上可以推动学生获取新概念,改变错误的旧概念。

要使学生能够接受新概念并不是容易的事情,通过对高中学生对地理概念的调查、了解、统计,逐渐整理出学生已经具备的概念,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和学习,帮助学生逐渐获取科学概念。

1.揭示学生的前概念

学生在以往的学习活动中,不断地对知识进行积累,在认识过程中产生了自己的观点,教师一般通过不同的方式去了解学生的掌握概念的情况,例如,问卷调查、座谈或者概念图方式,为以后的探究式教学打下基础。

2.诱发概念矛盾

诱发概念矛盾是让学生对其原有认知结构和现实的现象之间无法包容的矛盾。学生在学习新概念的时候,一定有原有的认知结构作为基础,学生往往都是通过原有的认知结构来接受新的问题,但很多时候是会产生矛盾的,一旦产生矛盾,就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适当时机引入科学概念,产生替代

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就是概念发展、概念更替的过程。当前一个概念无法解释现有问题的时候,学生往往会接纳新的概念,纠正以往的认识。

三、教学实例

以高中地理必修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第一课时)为例进行研究。

1.教材分析:这一节中包含着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两大类型。对两种农业类型的比较是这一节的重点。

2.学情分析:从学生角度来说,因为城市学生很少对农业有所接触,对农时、农事、农业等概念非常模糊。一般学生出现的前概念包括:(1)过分强调区域概念,南稻北麦,很多学生认为北方就没有水稻。(2)农时不清。(3)很少接触农业。(4)地域不清,不清楚降水和气温对农业的影响。

3.操作过程

师:同学们,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在大力发展农业,主要是因为我国日益增长的人口。我国粮食作物的产量逐年升高,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是什么?

生:小麦和水稻。

师:我们初中地理都学过,小麦和水稻的种植区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什么原因?

生:秦岭―淮河是我国800mm等降水量线,同时也是1月份0℃等温线。

师:因此农业生产和气温、降水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一种重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

资料1:水稻需要在什么条件下才能生长?

水稻习性介绍:属于喜温喜湿作物,生长期长,苗期生长要求10~12℃以上,开花授粉要求18~20℃以上的温度,同时,还要求有充足的水分供给。

资料2: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区与人口密度的关系。

从分布的地区而言,季风水田农业的分布地区往往是人口稠密的地区。这里人口数量较大,对稻米的需求量也非常大。

总结:季风水田农业的有利区位条件:

生:有利区位条件:(1)高温多雨的气候,适宜水稻生长;(2)地势低平,适宜水田管理;(3)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4)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

教师总结:由此可以看出,季风水田农业的区域分布来说首先处于地势平坦地区,需要良好的气温和降水条件,同时人口较为稠密,可以为季风水田农业提供充足的劳动力。

资料3:南方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010年的南方水灾报道:从6月13日的强降雨至今,南方大部地区频繁遭受强降雨侵袭。当前正值秋收作物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南方早稻陆续齐穗灌浆,中稻开始分蘖,双季晚稻正在育秧,而近期强降雨过程持续时间长、累计雨量大、雨区集中在长江流域,这一地区是我国的农业主产区,连续的强降雨给农业生产带来重创。

师:季风水田农业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生:特点:(1)小农经营;(2)单产高,商品率低;(3)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4)水利工程量大。

学生通过一节课的接触,发现与以往学习地理内容有着很大的不同,并不是通过简单的记忆就可以获得答案,而是通过不断地探究、思考、提问等方式来获取结果,在获取结果的同时也对以往的概念进行重新的整理,获得正确的信息。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探究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方式已经逐渐走进课堂,改变学生惯有的学习方法,通过探究式教学,使得学生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的主动性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实现高效课堂。

篇2

一、研究目的

研究表明提问有助于更好地实现教师的教学目标。实际上,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开展都是以提问为中心的。在新课情景导入环节,提问能引起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在探究互动环节,提问能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思考问题的方面更有针对性;在巩固双基环节,提问能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掌握的情况,以便及时调整课堂进度。更重要的是,规范的提问能规范学生的专业用语,能激发学生高层次的思考,更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此,一线教师通过课堂实录,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问情况进行整理、分类,找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问的类型、频率和学生回答的类型、频度,通过对设问方式、所问问题等的纠正与改进,改进教师教学行为,对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显得很有必要。

二、研究方法

通过录播室与录像机,将《高三一轮复习试卷讲评分析课》这一课堂的各种师生问答行为包括教师提问、学生个人回答或集体回答、提问语调等记录下来,并将其转化为文字记录。之后笔者借鉴布鲁姆认知领域分类的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并结合课堂实录中地理教师提问的目的,对教师在课堂所涉及的问题进行分类,将提问分为识记性提问、理解型提问、应用型提问、分析型提问、评价型提问、创造型提问六种有效提问类型,并且将重复性、口头禅式提问等归为无效提问类型。统计教师在堂课中就这七种提问类型中涉及的数量及学生回答情况,并针对本节课中设计不当的问题进行纠正与反馈,提出改善教师教学行为的可行性措施。

三、研究过程

(一)确定研究对象

本次课例研究选择晋江某中学具有八年教龄,中学一级教师职称的某一高三地理教师为研究对象,该教师在高一、高二地理课堂上注重基础知识的把握与梳理,注重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使学生在高三前阶段即具备了较好的知识储备。该教师希望学生能更好地利用基础知识分析综合题,答好综合题。从已有的学生答题情况看,目前学生普遍存在审题不严密、答题不规范的毛病。为什么学生已经掌握相关知识却没办法准确运用?能否通过教师在课堂有效的提问引导对学生的思考方法和思维方式进行纠正?这是本校高三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认为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本次研究着力探讨的问题。

从历年的教学经验中可以发现,试卷讲评课在高三课型中所占的比重几乎过半,因而讲评课的效果直接影响高三教学,更影响学生的思考方法和思维方式,为此我们选择授课内容为《高三第一次质检综合题小题评析》片段教学作为研究案例。

(二)数据统计与分析

该片段教学用时18分钟,记录师生用语共计约5500字,其中教师用语约5200字,学生用语约300字。其中教师用语中有几个高频词不断出现,如“什么”出现135次、“怎么样”出现54、“对不对”出现65次、“是不是”出现44次。在课堂观摩时可以发现,这些词已经成为该老师的口头禅,这些口头禅的存在,让本节课的语速整体偏快,留给学生的时间很少。如果扣除因口头禅带来的重复用语,无效用语如“审什么”“先一定要做到的是什么?”这类用语部分共计2300字,本次讲评中有效词语锐减为约3000字,将这部分教师用语中的问题按认识层次进行分类、统计如下:

表1 师生有效提问的类型和数量

如上表所示,教师在整堂课中有效提问总数为35个,其中记忆性提问共占总提问的一半,使用“识记性提问”时,教师有适当提高要求、增加条件,提醒和帮助学生思考得更加完善和全面,如题中“指出影响太阳辐射的主要因素?”这一问题,教师适时提示学生分别从纬度、地势的高低、天气状况、日照时数这四个方面分别思考受其影响下太阳辐射可能呈现的变化规律,再提示学生根据图文信息判断太阳辐射是否符合所呈现的变化规律。学生回答积极性较高,教师基本能够了解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使用理解型提问和应用型提问时,没能够根据问题的难易度,适当降低要求,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学生则不能够准确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判断,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影响。9个理解型问题中学生只回答了4个,其他问题变成授课教师自问自答,使有效的提问变成了无效的提问。

(三)结论

1.课堂口头禅的危害要引起重视。

篇3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9―458x(2012)04―0057―07

介 绍

在教学中使用电脑游戏越来越受到学校和研究者的关注,对于电脑游戏的教育潜能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参见McFarlane,Sparrowhawk和Heald,2002;Kirriemuir和McFarlane,2004;Shute,Rieber和Van Eck,2011)。学术文献中的研究焦点集中在学生玩电脑游戏时获得的不同的学习效果。类似的,许多设计和开发电脑游戏的课程都仅仅是关于电脑游戏本身,而没有关注利用游戏设计的过程开发用于课程学习的游戏。目前,有一个同时关注这两点的例子,El-Nasr和Smith's(2006)提供了两个案例的研究。这两个案例是关于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学生在游戏引擎的帮助下修改已有的游戏。经过案例分析,研究者发现游戏的开发除了编程能力,还需要从艺术到数学概念等各种各样的能力。Lim(2008)提出应该让在校生根据其对课程的认识设计他们自己的电脑游戏,并以此来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Prensky(2008) 认为,为了让教育游戏更成功,需要学生自己实际开发这些游戏。他特别指出要让学生创造他所提出的“小型游戏”(Prensky,2008, p. 1006)。这种小游戏不同于那些专业设计的、商业化的游戏产品,它由2-3个学生组成的小组来完成。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有指导者陪伴,目标是开展基于课程的研究。开发这种游戏通常需要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Prensky 认为,年轻人完成上述游戏的开发是以他们使用各种数字化工具开发游戏的经验为先决条件的。Resnick(Resnick,2007;Resnick等,2009)描述的Scratch就是这样一种数字化工具。Scratch是一个在线系统,学生可以通过这个系统学习交互程序,使用在线媒体产品,例如游戏、故事和动画片等,使用该系统可以培养创造力和系统思维能力。

移动学习领域存在这样一种研究兴趣:移动设备上的游戏是否能够应用和如何被应用于各种各样的目的。例如,Mitchell(2004)进行了关于移动游戏的动机潜能的田野研究。研究发现,在各种因素中,设备是否能够装载游戏影响着设备的效果,即能够装载游戏的设备效果更好。同时,她还发现移动设备上的教育游戏需要具有与商业游戏一样的高水平才会有效。Thomas、Schott 和 Kambouri(2004)扩展了可用性指南,从设计一般性的数字化游戏到如何应用于移动、教育游戏中。G?th、H?ss 和 Schwabe(2004)描述了他们对移动游戏原型的发展,即一个合作的、竞技的游戏。该游戏的使用对象是新入学的大学生,其目的是帮助学生熟悉校园。Angarita等(2005)试图将教育游戏应用到医学继续教育的移动书系统中。Miettinen和Mattila(2006)为手机设计了3D虚拟现实游戏――手机上的虚拟 Snellman。Fotouhi-Ghazvini等(2008)报告了对一款叫做MOBO的城市移动游戏的开发和评价。MOBO主要用于伊朗的技术语言学习。

在这篇报告中,我们呈现的学习方案以地点定位游戏为基础,用田野研究的方式来探讨这个学习方案的完成过程。本研究是关于SILO这种移动设备的地点定位技术系列研究的继续。之前的研究主要关注技术的可用性(Wake和Baggetun,2009),即如何将移动设备的地点定位游戏与课堂的学习工具和活动更好地结合起来(Wake,Guribye和Wasson,2011)。随着研究发展,研究关注的问题逐渐转向了利用游戏的其他方面。目前,快速开发地点定位游戏常常会使用到SILO系统。因此,我们设计了一个通过移动游戏学习卑尔根历史的方案。挪威卑尔根一所上等高中的学生参与了方案的实施,方案要求学生以卑尔根的历史为内容,用SILO系统开发地点定位游戏。而我们的研究主要关注学生如何完成这种游戏的开发。课程的材料和卑尔根市各个方面的信息构成了游戏的主要内容。在完成游戏开发后,学生需要玩其他同学开发的游戏,并且根据自己的游戏体验制作展现他们学习成果的媒体产品。由于创造性的概念本身比较模糊,因此本文没有提供关于创造性的明确定义。但由于研究的目的是将学生如何开发产品的创造性过程(产品包括一个游戏和玩过游戏的成果展示)突显出来,我们的研究强调了关注学生在方案实施过程中表现出的创造力,而不是让学生用一个不熟悉的数字化工具复制已经存在的东西。

本文内容组织如下:首先呈现由三个活动组成的卑尔根历史的移动游戏的设计方案,其中包括对SILO系统的描述,即对开发游戏的技术的描述;其次,我们呈现了设计方案实施的田野研究,介绍了数据收集过程和数据分析工具等;最后基于初步观察,我们得到了研究的结论。

移动游戏方案中的卑尔根历史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如何利用地点定位游戏的开发来促进历史学习,因此我们在历史老师的帮助下提出了学习活动的方案。方案结合了不同的内容,共包含三个活动:开发游戏、玩游戏和媒体产品的展示。方案不仅包含课堂上的活动,还包含了课堂外的、到城市的其他地方去学习的活动。首先,学生以小组学习的形式,通过结合卑尔根主题历史和真实的地点,把学习内容转化成地点定位游戏。然后,学生们把自己开发的游戏提供给其他小组的成员玩。最后,在玩过别的小组的游戏之后,每个小组需要将他们玩游戏的经历和感受转化成媒体产品。制作媒体产品的资源主要来自于玩游戏过程中的图像、视频、音频剪辑等。

虽然是游戏开发,但学生们仍需要将真实世界(具体表现为不同的地点)和他们对于各种文本资源的理解结合起来。最终学生要得到一个游戏的参与者可以体验的游戏叙事。

玩游戏的过程就是跟随描述找到游戏中的重要地点。学生将在他们自己制作的媒体产品中反映出他们在玩别的组的游戏时学到的卑尔根的历史知识。

1. 主题:二战时期的卑尔根历史

方案的设计和计划是和老师共同完成的,以更好地选择主题、运用各种技术开发地点定位游戏等。参与活动的这名老师不仅教授历史,同时负责学校的信息通讯系统,经常帮助其他老师处理各种与技术相关的问题。在老师的建议下,我们选择了二战期间的卑尔根历史作为游戏的主题,主要原因有三个:①这个主题符合当前的课程,是属于之前学习的历史和将要学习的历史之间的历史;②学校的建筑在二战期间被德国军人占领过;③与这个主题相关的可达到的地点都在卑尔根附近。老师确定了与卑尔根的16个地点相关的主题和事件,例如:“1945年,4月9日发生在卑尔根的袭击的地点是?”,“危险期中卑尔根的印刷品:非法文件”,“卑尔根犹太人的历史”,和“食物配给的问题”。

2. 游戏开发

我们将班级的学生分为两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学生分别需要完成16个主题中的8个主题。然后将每个部分的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3~4人。每个小组需要选择6~8个主题和事件。这些主题和事件是游戏开发的基础,每个地点都与一个主题相关。学生自主决定如何安排游戏中地点的顺序,如何对每个地点进行描述。当然,学生也可以根据主题将自己发现的地点和事件加入到游戏中。我们在学生的学习管理系统上提供了一些文件,讲解需要完成的任务、学习目标、活动与五种基本能力(最近挪威教育改革的关键方面)的关系、评价的标准和方法,提供了可以获得背景知识的资源和网站以及SILO的使用手册等。我们还收集了与主题相关的文本资料,例如杂志和书籍,提供给学生。我们也鼓励学生去当地的博物馆(例如卑尔根公共图书馆和学校的图书馆等)查找资料。

3. 玩游戏

每个小组都要玩另一个小组为自己开发的游戏,在卑尔根市的周围活动,学习游戏中的历史地点。我们鼓励学生用相机或者手机上的相机记录他们参观的地点的各方面信息,作为他们游戏结束后制作媒体产品的资源。

4. 媒体产品

学生在游戏结束后要制作相应的媒体产品。媒体产品以视频、电影、维基、博客、网页等形式展现。我们希望在媒体产品中,学生不要过多关注游戏的趣味,而是要展现游戏的教育潜能。因此,我们需要在游戏过程中提醒学生观察参观地点各方面的信息。游戏应用会在学生找到每个地点时自动暂停,提示他们需要在媒体产品里面加入这个地点,通过这种方式增加了学生对这个地点的注意。

5.省略 电子地图上完成,定位地理位置的时候使用了GPS技术。开发游戏的过程中,使用者先为游戏添加名字、开始和完成的日期、参加的小组(图1中屏幕截图的边缘之外),然后添加兴趣点,兴趣点决定了游戏里面包含的地点。用户通过点击地图的一个地点并输入这个地点的描述文本来创建一个兴趣点,然后提供额外的提示和线索,帮助游戏者找到下一个兴趣点。最后开发者还需要为兴趣点添加一个图标。一个兴趣点创建好之后,再继续创建另外一个,直到所有需要的地点都被添加到了游戏中。完成地点添加后,地图、路线、文本、图标、提示等信息都被打包在一个压缩文件中,这个压缩文件可以添加到手机上。

手机的应用程序(见图2)能够解析数据压缩文件中的数据,并将数据转换后展示在手机上。玩游戏时,手机上呈现出地图,地图上的可选标记点表示游戏者的当前位置,一条追踪的线路显示游戏者的历史路径,左边一栏中的图标展示了游戏者到过的地点。除此之外,有一个红色的路径长度显示到下一个地点的距离,显示距离的数字每5分钟会更新一次。当游戏者进入目标地点直径30米的范围内时,距离数字就会变为绿色。这时,游戏者就可以获得该兴趣点,也就表示游戏者找到了这个地点。使用目标地点30米以内的范围的原因有两个:第一是因为开发游戏时,通过点击地图相应位置在真实空间中创建范围可能不准确;第二是GPS定位可能因为许多偶然因素而不准确。

虽然SILO 是一个地点定位游戏开发系统,但它并不是特地为课堂学习准备的,也并不是专门用于学生之间相互开发游戏的。这一点很明显地体现在开发记录的非隐蔽性上。游戏者可以在玩游戏之前看到别的小组为自己开发的游戏的内容。但是,提前知道游戏内容和游戏里的地点会有一些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告诉学生提前知道游戏内容会让游戏过程变得无趣,并要求他们除了自己开发的游戏,不要查看其他小组的游戏。但就研究的目标而言,我们关注的重点在开发游戏的创造性过程,而不是玩游戏本身,所以这一点不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除SILO系统,我们还为学生提供了个人电脑和其他数字工具,电脑由Fylkeskommune(国家政府)提供,工具可以由网络获得。这些工具包括office软件,用于临时处理文本的编辑器,以及用于搜寻材料和资源的浏览器等。

田野研究

在研究开始前两天,老师将研究的信息告诉了学生,同时还给学生提供了一些材料、资源,让他们可以提早做准备。实验研究开始于2011年3月,经历了分散在两周内的6天、13个小时。在这段时间中,学生需要开发游戏,玩一个游戏,制作一个媒体产品。我们为学生提供了4个诺基亚Navigator手机(诺基亚导航手机),4个诺基亚N80's的手机。在开始前,老师告诉了学生评价的方法和标准。评价的主要内容是游戏开发的过程,并强调对资源的合理使用、使用资源的类型、游戏中的历史事件和今天的城市的联系的紧密程度、是否创造性地利用不同的地点,以及对小组的合作过程的评价。同时,游戏结束后制作的媒体产品也将是评价的内容之一。在这部分评价中,除了关注学生对历史术语的使用、讨论的过程以及是否生动地再现学习,还强调要评价学生在媒体产品制作过程中的信息加工能力,和对信息的提升能力。我们希望最后的媒体产品不是信息的粘贴、复制,而是将信息升华到总结性的讨论层面。

在方案实施前,学生被告知参与是完全自愿的,他们可以随时取消参与,不需要承担任何风险。方案完成后,实验数据会进行匿名处理。我们将跟踪拍摄其中一个小组,而这个小组也知道他们会被拍摄。由于学生的影像、音频资料都是研究关注的焦点,因此视频本身是非匿名的。为此,我们使用了不同程度的同意书。Derry 等(2010)区别了在学习科学研究中使用视频数据时的使用权限和捕获权限。学生可以选择是否参加视频研究(也就是捕获权限),然后在不同程度上同意信息的公开的使用(使用权限)。使用的程度包括:会议上对系列镜头的展示、将视频的截图用到论文中、在各种研讨会上使用视频的一部分等。为了答谢老师和学生的参与,我们为他们每人提供一张电影票,被录像的小组的成员每人将会得到额外的两张电影票。

1. 参与者

挪威卑尔根市一所中学高中三年级的一个班的27名学生参与了这项研究。参与的学生都在18-19岁之间。班级被随机分成了两组,每个组又分成了四个小组。最后共形成8个小组,每组有3~4名学生,详见表1。组与组之间要结成交换游戏的对子。例如,A、B两个小组互相开发游戏,C、D两个小组互相开发游戏。

2. 设计游戏

学生们通过5次学习活动完成了游戏的设计和开发,每次两个小时(课堂时间),共得到8个游戏。在设计、开发游戏时,小组成员进行了任务分配,每个人单独完成几个地点的描述,然后小组一起讨论如何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创造地点背后的故事情节。在一些游戏的故事情节中,学生使用了幽默的方式和班级内部的一些交流方式。开发的过程中学生用到不同的工具,在后面的部分会有详细描述。

3. 玩游戏

8个小组中,有4个组玩游戏的过程非常顺利,另外4个组在玩游戏之前手机发生了故障。其中一个组选择用纸上的指导来玩游戏。

4. 制作媒体产品

学生们在游戏结束后,制作了各种各样的媒体产品。两个小组用PPT进行了图片展示,并且附上相应的文字说明,一个小组制作了海报,两个小组录制了电影,两个小组整理、制作了一本小册子,最后一个小组口头汇报了他们开发游戏和玩游戏的经历和感受。

研究方法和设计

初步研究的关注点主要是学习方案的设计和田野研究的实施。而在本文中,我们关注的是学生如何开展这个方案,并从初步数据分析中获得观察结果。

本研究主要的数据来自录制的视频。此外,还通过访谈、观察和收集学生创作的产品来收集数据。我们一共录制了6次活动,其中包含了老师介绍任务、学生阅读并改写与地点有关的资源材料,用SILO开发游戏,玩游戏,制作媒体产品,一共产生了12个小时45分钟的视频。我们在焦点小组中安设了录像镜头,记录焦点小组的活动过程。整个实施过程中没有改变过焦点小组的选择。研究者在整个拍摄过程中都在现场,并在活动后将录制材料数字化,进行分析。在方案结束两天后,我们对每个小组进行了面对面的访谈。我们应用了结构化的访谈,访谈的问题包括合作过程、学习方案创造性的体现,以及这种学习与传统的普通的学习形式的区别。每个小组的访谈持续20~30分钟,研究者用录音和笔记的方式记录下来。

在方案实施过程中,我们同样观察了没有被录像的小组,并进行了记录,记录的内容包括学生使用的工具和资源,他们如何组织合作等。老师的访谈过程持续时间更长,几乎达到1个小时,同样也进行了录音并做了笔记。

我们将游戏从SILO中复制到MS Word文件中。方案实施过程中收集的学生产品也是研究的数据之一,其中包括学生开发的游戏和学生制作的媒体产品。

我们在之前的阶段已经完成了数据分析,但是后续根据对录像、观察和访谈的初步回顾,又发现了许多新的问题。结果将在下文中呈现。

观察结果和发现

首先,我们按照时间顺序呈现方案的开展过程,并详细阐述在每个活动上的活动内容。然后,再呈现由视频观察、实地观察和访谈得到的初步研究结果。

1. 活动安排

活动1:活动1开始时,老师向学生解释了学习方案的内容和将要进行的活动。她把方案的实施称作“他们的项目”。她将之前准备的文件展示在智能黑板上,向学生解释各个主题,并告诉学生每个主题都与当地历史相关,都是二战期间发生在卑尔根的事件。然后,她告诉学生如何使用已有的网站和文本,并鼓励学生使用其他资源,例如学校的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图片、视频和文本等。接下来,老师讲解了整个活动的学习目标,并告知学生将会如何评价他们的学习过程。在讲解评价和打分时,老师强调了她尤其会关注开发游戏的过程以及最后的媒体产品的制作。解释完评价方法之后,老师说明了学生设计的游戏需要把历史事件与发生这些事件的地点结合起来。她详细说明了学习方案的操作流程,包括如何组织小组,以及小组之间会互相交换游戏。由于对方需要根据游戏中提供的历史信息来制作媒体产品,所以每个小组都需要为对方小组的学习负责。最后,老师展示了时间进度表、不同工作阶段的内容和使用SILO的基本方法。根据这个介绍,学生进入到各个小组中,开始开发他们的游戏。

游戏开发(活动2、活动3和活动4):焦点小组的每个人都使用个人电脑。他们一开始主要讨论小组被分配到的地点以及如何寻找信息。最初,工作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展开,成员们都在各自的电脑上查找信息,然后共享这些信息,相互讨论获得的信息。在活动2中,他们为了查找到更多的信息,参观了卑尔根公共图书馆。为了引用一些专业的信息,焦点小组和大部分的其他小组都将书籍作为背景信息的主要来源。在活动2的剩余时间,学生们大都安静地工作。活动3开始后,我们介绍了如何使用SILO。讲解时,同学们很安静,偶尔讨论一下游戏中的地点。在焦点小组中,实际真正地将故事情节嵌入SILO系统中的任务由一名同学完成,但这个任务的基础是整个小组之前做好的准备工作。在完成这一步时,焦点小组与其他大部分小组的方式有所不同。

玩游戏/手机故障(活动5):在开始游戏的那天,八台手机中的四台在开始游戏前出现故障。工作正常的四台手机是诺基亚Navigator,出现故障的四台手机是诺基亚N80's。而前一天安装游戏时,所有手机都运行正常。对此,不同小组采用了不同的解决办法。其中两个小组放弃使用手机,选择将游戏的内容打印出来,通过阅读打印出来的信息来玩游戏。这些信息和他们在手机上能够得到的信息一样,学生在打印材料的指导下找到他们在游戏过程中需要找到的地点。另外两个小组参观了两个博物馆,其中一个博物馆是他们在游戏中会遇到的,另外一个博物馆展览了类似的东西。虽然这两个小组体验的是高度精简的游戏,他们仍然进行了足够的数据收集,可以制作关于游戏体验的媒体产品。焦点小组使用的手机工作正常,他们呈现了类似Wake、Guribye和Wasson 的研究中描述的游戏过程。例如,学生在一起寻找地点时,用肢体语言将路线表示出来,并且大声阅读手机提供的反馈。之前的类似研究表明了游戏的竞争性,参加游戏的人为了获胜都尽量最快完成游戏,而忽略了关注游戏中关于地点的各方面信息。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使用表格来解决。学生在达到各个地点后需要获取信息、填写表格。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游戏中会更注意讨论地点,而不是只关注之前在SILO看到的与游戏相关的信息。

制作媒体产品(活动6和活动7):焦点小组决定,当他们在游戏的过程中到达第一个地点时,要在纸上用自己在这个地点的照片创作一张海报。他们在各个游戏地点给自己拍了照片,并将照片用到他们的海报中,海报的制作还加入地图和其他图片。他们先在纸上创造了一个样例海报,然后制作了一个更精致的海报。

2. 初步观察

在初步数据分析后,我们得到了几个结论,涉及学生的合作过程,开发游戏和制作媒体产品时对数字工具的选择,以及学生开发游戏和玩游戏过程中的情感和投入程度三个方面。

个人与合作: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开展工作。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所有的小组都以每个学生负责两到三个历史地点或者主题的形式来组织工作。每个学生的个人任务包括:收集背景材料,将信息排序,记录下他们认为重要的信息。完成了个人任务后,学生回到小组中,一起探讨如何结合地点信息创作游戏的故事情节,并且保证情节的连贯性。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会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关于主题或地点的信息。

数字工具:为了开发游戏,学生使用了大量的数字工具,其中许多工具并不在研究方案的设计中。在记录与主题相关的历史信息时,有一个小组选择了typewith.me这种在线文字编辑工具,其余大部分小组选择了Word。在一个三名学生组成的小组的合作过程中,两名成员因为生病在几个活动上都缺席。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利用FaceBook创建了一个加密的页面,在页面上保存工作过程的文件。学生还使用了Google Street View(谷歌街景)来辅助游戏开发,他们利用这个工具将不确定的地点图片和SILO中的地图匹配起来。此外,除了使用SILO中的地图,学生特别使用Google Street View 来检查每个地点周围的物理障碍,以避免将地点设置在了一个围栏后面或者在建筑物的顶上。在制作以玩游戏的经历为内容的视频时,学生不仅使用了网上找到的视频转化工具,还使用了Windows Moviemaker。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生使用了很多类型的照相机,有个人手机上的照相机,也有从学校借来的有特殊功能的相机。我们发现,在方案实施过程中,学生没有仅仅依靠SILO系统,而是根据不同的目的选择了合适的工具。这种使用工具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都依靠学生自身的主动性。整个班级使用了学习管理系统,方便课后的交流和重要信息的传达。

动机:在访谈过程中,老师强调以开发游戏的方式来学习,尤其是游戏中的竞争要素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动机。老师提出并举例说明了游戏开发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了异常的渴望――休息时间学生们都异常安静地工作。视频的记录也支持了老师的观察:教室里有很长一段时间只能听到轻微的交谈声。老师猜测是游戏中的竞争成分促成了这样的渴望。此外,有一个小组在游戏结束后情绪暴躁(老师不得不给他们一些巧克力来让他们安静下来),而导致这种情绪的原因是他们认为为自己制作游戏的小组故意把游戏设计得很难。访谈的结果也显示有小组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发生了争执,而争执的焦点在于是否使用游戏中的提示:一些学生希望使用提示,而另一部分不同意使用,因为使用提示可能导致小组获胜率减小(最快完成游戏、使用了最少的提示的小组能赢得游戏)。

不同的媒体产品:有两个小组根据自己的游戏经历制作了视频,用一种新的方式再次讲述了游戏中的故事。其中一个小组的视频包含了学生在不同地点的表演,再现在该地点发生的历史事件的情形。一个小组制作纸质的海报,另外两个小组用PowerPoint,结合文字和在玩游戏过程中的照片来展现。一个手机发生故障的小组口头报告了他们自己的游戏和他们在玩游戏那天的经历。

结 论

在这篇报告中,我们呈现了一个用来帮助学生学习当地历史的教学方案。学生通过给同伴开发移动设备上的地点定位游戏来学习特定的当地历史。同时,学生在玩其他小组创作的游戏时也学到了另外的历史知识。最终,他们通过制作媒体产品来反映他们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到的东西。

我们的田野研究表明,学生和老师对这种学习方式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学生既进行了个人学习,也参与了小组协作。他们在使用技术完成活动时非常有创造力,制作了各种各样的媒体产品。

篇4

翻转课堂只是将原本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由教师录制下来,在课堂教学之前,连同相关的课程和学习材料,一并放置到网络上,供学生课前学习。而在翻转课堂里,学生重点针对个人的学习情况,寻求教师的个别化指导,或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参加活动,将在线实录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加以应用,来解决真实的问题。

目前,“翻转课堂”的理念已经对学生在线学习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创建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也是目前被证明操作简便、行之有效、可广泛推广的数字化教学模式。美国已经有许多学校采用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除了林地公园高中和可汗学院外,已经有十多所学校采用这种模式取得了成功,主要有明尼苏达州斯蒂尔沃特市石桥小学、高地村小学、柯林顿戴尔高中、马里兰州波托马克市的布里斯学校、密歇根州的东大急流城高中、得克萨斯州达拉斯地区的生活学校、卓伊·柯凯隆私立学校、加州河畔联合学区等,这中间有小学也有高中,有公立学校也有私立学校。

国际互联网上以视频为载体的知识传播趋势也引起了国内各地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有不少地区开展了“优秀教学视频展播”的活动。不过,总体来说,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

两种典型的微视频

国内中小学教学视频有两种典型的模式。

1.面向教师的微视频

完整课堂实录型。“课堂实录型”是指将课堂教学的视频完整拍摄下来,并放到网站平台上面向公众进行点播,如深圳网络课堂等。这种模式的优点是获取视频的的代价较小,可以很快提供较大规模的基础视频储备。但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视频质量难以保障、时间较长,而且相对较枯燥,因此不适合学生使用,其作用仅限于为新教师、成长期的教师提供观摩整节课的素材。

课堂实录-微课型。“课堂实录-微课型” 是指将课堂教学的视频完整拍摄下来,再根据相应主题(如重难点突破、合作教学等)剪切为5~10分钟的视频片断,再放到网站平台上面向公众进行点播。这种模式的优点是获取视频的代价较小,但对视频的甄选、加工成本较高,而带来的好处是视频较短且主题突出,因而适用新教师、成长期的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不过,这种模式的视频由于是脱胎于课堂实录的,因此同样也难以支撑学生的学习。

2.面向学生的微视频

上述获取较为简单的视频形式都是面向教师的,学生基本上难以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然而,我们通过上述的一系列例子已经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到一个趋势:信息技术最大的价值是支撑学生的学习。视频要想面向学生学习,就必须摆脱“课堂实录”的思路,由教师专门撰写脚本、专门拍摄视频,而且兼顾到学生的学习特点,也必须是时长较短的“微视频”。

混合学习其主要思想是把面对面教学和在线学习两种学习模式相结合,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一种教学方式。

相比“微课”教学视频来说,混合学习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学生从优质网络资源(微课)中进行自主学习,这种学习是在教师的设计和掌控之下进行的,不仅能帮助学生的自主学习,更能大幅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促进课堂教学向更高的效率、个性化、深入化方向改革。在翻转课堂的模式中,学生在上课前,先通过教师事先录制好的网络视频进行自主学习,而在课内则在学生事先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课堂练习、师生互动、知识关联等个性化学习和深度学习,是非常典型的混合学习。

珠海四中混合学习实施方案

在以上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珠海四中制定了如下混合学习实施方案。

1.确定课型

根据目前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的应用现状和课程改革要求,我们确定了以下三种课型。

(1)以人民教育出版社资源为背景的“资源课”。所谓教学资源,是指学校外的教育机构,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开发的电子教材或教辅资料。目前,我国的电子教材和教辅资料的特点是文科内容比较丰富。原因是文科的学习内容较少涉及逻辑思维,主要通过听、说、读、写来完成学习任务,而信息技术正好有这方面强大的功能,信息技术可以将图、文、声、像和动漫有效地整合在一起,通过反复训练达到教学目的。这种以教学资源为依托的教学模式在文科教学上非常有效。

(2)以多元角度微课为背景的“多元课”。教学资源有很多的优势,但也有局限性,目前大部分教学资源相对比较固定,教学内容、知识的难易度不能任意调节, 思考问题的角度太单一。而有些学科的特点恰好是对一个问题的理解是多角度的,如政治、地理。这就给不同层面的学习者带来困难。我们需要一种能够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我们选择了“多元课”。多元课指的是教师根据学科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基础,把知识点分解成若干个小块,然后把小块知识制作成微课,或设计多角度微课来支持知识点。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有了选择的空间。

(3)以技术代替教师个别辅导的“人机互动课”。在各种教学形式中,最有效的方法是一对一授课,但目前因我国大班制授课而受到局限。学生的思维培养特别是理科思维(逻辑思维)是在反复的循序渐进、潜移默化训练中才能够构建起来的。这也是中学教育的一个瓶颈。信息技术的直观性、动漫、模拟实验等引入,缓解了这个瓶颈。信息技术要实现其在教学中的真正有意义的作用,就要人机互动。人机互动的核心是学科知识模型的重新设计和人的参与。课程需要根据学科知识的逻辑,利用信息技术制作既能反复强化知识的逻辑训练,又是学生自己操作发现、归纳知识思维规律的课件。这样才能将“代替教师个别辅导”的理念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去,经过反复长期的训练达到建立逻辑思维的目的。这就是我们选择“人机互动课”的目的。

2.珠海四中微课程平台(设计界面)

平台中含有“学习资源”、“问题上传”、“学习讨论记录”、“网上练习”、“家庭作业”、“演讲报告”、“答疑课教案”、“答疑课录像”、“学生自测”、“学生互动”、“师生互动”等栏目。

3.确定教学流程

教师教学工作程序(分两个部分:自学讨论和集体解答)如下。

(1)录制微课程:在教材内容和进度背景下,使用写字板或APP录制微课程。

(2)每节微课程时间10分钟。录制内容包括课程名称、教学重点、教学内容、讨论问题、书面练习、网上练习、家庭作业等。

(3)将录制好的微课程按学科、班级放到珠海四中微课程平台“学习资源”一栏中,微课程上传量以周为单位。

(4)在“自学讨论课堂”布置学习任务。

(5)在学生自学讨论过程中,教师个别辅导、搜集学生学习问题。

(6)针对学生的问题课堂上集体答疑。布置下一周学习任务。

4.确定学生学习流程

(1)学生每四人一组(每名学生负责2到3个学科),按指定位置坐好,准备好各种学习用具、学习资料上课。

(2)学生根据学科教师布置的任务,打开“学习资源”找到需要的微课程,共同学习微课程。

(3)自主学习并填写自主学习学案。学案内容有学习课题名称、掌握的知识点梳理、没有掌握的知识点、书面练习等。

(4)组长根据自主学习学案组织讨论。

(5)讨论问题。学习讨论记录表内容包括学习课题名称、小组掌握的知识点梳理、小组没有掌握的知识点、小组书面练习等。

(6)将学习讨论记录表上传到“学习讨论记录”。

(7)集体讨论网上练习并上传到“网上练习”。

(8)进入下一个微课程学习。(说明:学科微课程学习时间为两节课,教师集体解答问题一节课。)

(9)家庭作业通过学校电脑、家庭电脑、手机上传到“家庭作业”。该栏目有留言板,学生可以在留言板上提问题。

5.学生学习汇报课程序

(1)小组集体讨论填写演讲报告。内容包括两周知识点梳理、学习收获、学习中的困难、知识拓展(整合课、研究性学习)等。

(2)制作演讲稿(PPT)。

(3)汇报交流。

(4)教师点评。

(5)学生参与评奖(网上公布评奖结果,计入平时成绩)。

(6)上传演讲报告(演讲报告5~10分钟)。

(7)上传演讲报告录像。

6.网上互动系统(设备需要考察)

家庭作业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形式,技术的发展给远程教育带来可能。通过网络可以实现在线教学。

(1)组织学习中的问题,设计文本、语音、图片等问题资料。

(2)通过手机、网络发送到教师机。

(3)教师根据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设计文本、语音、图片等资料,通过网络反馈给学生。

(4)编写类似问题发送给学生,验证学生对问题的掌握情况。

(5)教师将学生问题分类存档备用。

7.教师答疑课教学程序

(1)备答疑课教案。

(2)上传答疑课教案(可重复使用资源)。

(3)在录播室上答疑课(可考虑在教室内装录播系统)。

(4)上传答疑课堂全程录像(可重复使用资源)。

8.考试分析系统(设备需要考察)

要求系统能够跟踪学生学习情况,分析整体发展水平。

(1)微课程网上练习。

(2)家庭作业。

篇5

一、鼓励学生查找图像,以各种图像导入学习

基于现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学生可以通过很多渠道找到信息,教师可以有效地利用这个特点,让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利用信息渠道,获取将要讲解的地理图像。然后教师可以教导学生,在自主预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学会读懂这些图像,利用这些图像预习将要讲的地理知识。比如,在讲解“地球上的水”中,就可以直接看地球上的水的分布图中的图例,其中什么颜色代表水,让学生通过图像直观地了解到水在地球上的分布。并且从符号可以看出对于水的类型主要是什么。如地球上的海水主要分布在四大洋中,然而淡水主要是在一些国家中的一些河流、湖水中。除了分布图之外,教师在安排学生自主预习的时候,还可以合理地利用曲线图,在高中地理中有很多的地方用到了曲线图,因为曲线图对于地理现象的表达十分直观,并且对于不同地区的同种地利因素的变化趋势,反映得十分清晰,所以曲线图在地理学习中也是十分重要的。在观察一些地区降雨量变化趋势的时候,就可以将大量的数据画出曲线图,可以直接看出在不同地方的降雨量的最大值,最小值。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自主预习过程中,利用网络搜索当地的景观图,景观图表示是各种人文、经济、自然景物的图像。景观图通常可以将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容易接触到的地理景观具体、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可以让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地理环境在现实生活中是比较复杂的,并且如果要学习一个地方的地理知识,通常到当地直接去考察是不现实的。所以在预习中合理地运用网络寻找景观图,就可以大致地了解一个地方的人文,经济和自然景观。

二、充分利用微课中的图像功能,以图导入教学

除了鼓励学生在预习中有效地利用图像帮助学习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引用微课,由于现在的信息科技越来越发达,微课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形式,有形式多样、可运用电子技术、可灵活学习的特点,教师可以抓住微课的这些特点,可以有效地制作一些授课时可以用的微课教案,有效地利用现在强大的电脑技术,教师可以适当地在课堂上,引入微课堂,在上课前,运用画图软件,可以直接将很多的三维图像画出来,画出一些上课要用的曲线图、折线图、柱形图,如果教师自己画图比较困难,还可以利用信息时代的特点。在网络上找到一些上课可以用到的图片,在讲解之前教师就可以把这些图像导入到自己的ppt中,接着在每一页ppt播放的时候,就问几个问题,如果教师在讲授南方的降雨的时候,就可以问,大家看看在这幅曲线图中有哪些时间段的降雨量比较多?哪些时间段的降雨量较少?在这幅图中大家可以看到最大值在哪里?这说明南方的降雨有什么特点呐?这样学生就可以在看微课的时候自己看着图片思考,这就把本来空洞的课堂变得更加的生动和形象了,学生理解起来也会比较容易,在思考完这些问题之后,教师就可以自然地引入所要讲解的内容,这样的以图导入的教学方式就可以将现在强大的信息时代和地理教学联系在一起。

篇6

关键词:

微课;高职历史教学;应用;反思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国迎来了移动互联网的浪潮,全民进入“微时代”,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充斥着我们的生活,知识碎片化、时间碎片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近几年逐渐延伸至教育领域,学习也进入“微时代”,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学习任何内容,这就是“微课”。这种新型教学资源在短时间内获得了大广泛的认同,同时也使传统的教育方式得到了重大的突破。但是,自2011年兴起以来,微课的应用还在探索与发展当中,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本文着重对微课在高职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阐述,并对当今微课教学资源应用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以期在教学活动中能够更好的应用与发展微课。

1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

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资源,微课以时间短、内容少、情景化、主题突出、趣味性、针对性的特点吸引了大批的教师和学生参与其中。因此,在内容的选择上,要适应学习者高效学习、快速学习的目的。以高职历史课本《中国旅游史》(上册)“问奇于名山大川”为例,探讨高职历史微课的应用。

1.1课程设计

在微课的起始阶段,应抓住学习者注意力,提升其学习兴趣。在开始阶段,可以采用提问和视频相结合方式,支持“当代徐霞客————雷殿生”十余年徒步穿越全国各省、市和港澳台地区的动力是什么?目的是什么?通过这一环节,可提升学生自主探索的求知欲,将现代人物与古代人物作对比,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语言衔接和内容间过渡。微课以短小的教学视频为核心,以讲解清楚1~2个知识点为主要目标。所以在讲解徐霞客各阶段的游历范围和目的时,应简明扼要,衔接自然。在内容间的过渡上,应删繁就简,删除与教学内容无关或关系较小的语言和文字,突出主题和重点。在中间教学环节(7~8分钟)的处理上,应体现出教师的教学艺术性。在微课的结束阶段,应归纳重点、突出难点、深化主题。微课受制于时间,无法获得宽松的时间面面俱到、娓娓道来,但作为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必须在收尾阶段归纳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突出重、难点,深化主题。教师通过情境化的语言和视、音频的结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思考徐霞客游历背后的精神力量和爱国情感,体会旅游行业从业人员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和肩负的使命。这一环节体现出文化基础课为专业教学服务的现代职教理念。

1.2微课教学重、难点的确立。

教学重点是徐霞客游历名山大川的历史意义和现实贡献。确立依据:第一,从人文角度出发,徐霞客游历对我国的人文旅游、地理记录、科学发现作出了重要贡献;第二,从专业角度出发,徐霞客一生的游历,为旅游行业准从业人员做出了表率,成为学习的典范。教学难点是徐霞客身上蕴藏的精神力量和爱国情感。确立依据:第一,从职业角度出发,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责任感、使命感的教育是专业发展的重要环节;第二,从行业要求出发,旅游行业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意志品质。

1.3微课教学辅资源设计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1)微课教学中PPT的设计。微课教学以短小精悍、易学易懂的教学视频为核心资源,而PPT在微课教学中的地位不容小觑。首先,PPT设计应遵从有用、实用的原则;其次应与背景图像形成一定对比度,使学习者一目了然;再次,应删繁就简,摒弃大段文字资料。(2)微课教学中学案的设计。学案是微课教学辅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首先,学案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能力、兴趣,适应教学内容,建议考虑分层学案,以适应不同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其次,学案应遵从简单、实用、针对性强的原则。(3)微课教学中教案的设计。教案作为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教师和学习者的双向交流至关重要。在微课平台上,微课教案不仅要适应教师间的学习、评价、交流,也要适应学习者的学习需要,有助于师生对学习内容的学习、评价和反馈。(4)微课教学中作业的设计。微课作为完整的应布置作业,有利于学习效果的评价和诊断。首先,作业必须考虑更广大范围内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和能力层次,分层作业应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其次,作业应考虑理论基础之上的能力要求,强化情感、价值观、能力的提升。最后,作业应具备一定的生成性,在作业完成的过程中呈现出新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

2微课应用存在的问题

2.1选题不当

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微课主题突出,针对性强,作为一种辅的教学资源,是学生在课堂之外获取知识,答疑解惑的重要途径,因此在选题方面应当主要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但目前微课选题过大或者没有聚焦教学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的问题突出,没有从教学本身和以学生为本的角度思考微课教学,学生在学习当中找不到重点。从而不利于微课教学帮助广大学习者实现自主学习、交互学习功能的发挥。另外,近几年流行的微课设计大赛使一些教师在进行微课设计时从自身专业发展角度衡量微课教学的成功与否,而学生则无法充分利用这部分课程,造成资源的浪费,无法持续发挥微课教学的作用。

2.2过分追求形式化

近年来,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逐步上升,微课制作水平也在逐年提升。多数微课课程画面绚丽,在字幕呈现、角度切换和互动方面的高水平设计令人眼花缭乱。但随着课程制作水平的提高,一些教师在设计微课教学方案时,把主要精力集中于技术的表现上。这一方面导致学习者的注意力从内容上转移到呈现形式上,不仅偏离了学习目标,而且容易养成思维惰性、满足于短暂视觉和心理愉悦的不良学习习惯。另一方面,制作者对教学方案设计和教学内容选取的忽视也违背了微课教学的初衷,使微课教学流于形式。

2.3教学应用中评价机制匮乏

如今,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使微课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使用率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但由于微课在实际应用中以学生线下自主学习为主,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教师不能及时的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同时,学生对教师微课的质量也不能及时反馈,造成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学互动上的隔阂,长此以往,学生可能对微课的学习失去兴趣,而教师也无法提供高质量的微课课程。另外,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标准的缺失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微课资源效用的发挥。微课应用于教学当中的初衷是促进学生学习,帮助学生解决一些课堂上的疑难问题。但目前由于缺乏一套科学的微课评价标准,使教师在微课制作中形式五花八门,在教学应用中十分混乱,所讲内容泛泛而与微课的初衷相差甚远。因此,设立一套科学、系统的评价标准是很有必要的。

3微课应用的反思

当下是微课高速发展的时期,其区别于传统课堂的优势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问题意识和探索能力有着引导和激发的作用。在高职历史教学中微课的应用还不甚成熟,还应不断反思,提高微课的应用水平。

3.1以学生为本,做好微课选题

微课在学校课堂当中的应用以课前预习、引导以及课后复习为主。因此,教师在进行微课设计时,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需求,将课程当中的疑难点、重点作为微课设计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在课上课下都能获得一定量的知识储备。同时,对于一些课上未掌握的知识点在课下能够及时、反复的复习,从而达到巩固知识点的效果。

3.2趣味性与实用性相结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要学生高效的完成一次学习过程,只有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微课同传统课堂一样,都是以理论知识的讲授为主要内容。但传统课堂相对枯燥又冗长的讲授方式很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使教学变得乏味。而微课教学恰恰在这一方面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在理论知识讲授的基础之上融入更多趣味性的教学元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课堂变得生动,学习不再枯燥,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提升学习能力。

3.3视频简短,语言简练

微课最大的特点就是短小精悍,“五分钟经历一次学习,300秒完成一次思考”,所以微课视频时长应当控制在5~10分钟之内,且语言要简练高效。微课以短时间内让学生掌握一个知识点为主要任务,因此在课程设计时,既要突出主题又要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同时,微课展示的内容不能照搬教材,而应该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将重点内容展现,尽可能的给学生提供有效的信息。

4结论

作为信息化时代知识多元化发展的产物,微课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空缺,让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教师、教学内容以及接受知识的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教师通过网络的交流与互动,可以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及教学能力。因此,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资源,可以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互动,从而更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此外,教师在利用微课时应当认真分析学生特点并不断反思微课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信息技术; 三通两平台; 小学数学; 翻转课堂; 班班通; 微课程;

1 前言

随着教育体系的不断改革, 信息技术的运用已经成为新时代教育教学的一大潮流, 成为现代化教学的重要标志。而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 也让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产生变化。同时, “三通两平台”的建设也将学生、家长以及教师更紧密地联系到一起, 形成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教育模式, 从而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深度整合。

2 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分析

基础设施落后这些年来, 随着信息化教育时代的到来, 许多学校在教学上都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并购置大批先进的教学媒体设备, 甚至有些学校还设立了微机室。然而, “一支粉笔一张嘴, 一块黑板讲一天”的情况仍然是要面对的现实。当农村的学生还在努力认真学习电脑的基础知识, 教师还在学习如何制作教学课件时, 城市里的学生早已习惯了这样的教学模式, 每天都面对大屏幕中生动有趣的教学课件进行学习;当农村实现班班通时, 城市里的学生已经可以利用各种移动设备, 和教师以及同学在线进行交流和讨论。现在, 农村学校虽然已经拥有实验室、音乐室、图书馆等六大功能室, 但是在教育信息化的道路上始终处于跟进状态。

资金投入不足虽然政府部门每年都会拨给学校一定资金用来购买教育技术装备, 然而事实上很多学校购置教育技术设备的经费仍是杯水车薪, 很难满足实际需求。这些年来, 许多大城市已经在大力推广翻转课堂、微课等依托网络平台的新的教学模式, 人手一部移动终端设备, 而对于农村学校的学生来说, 这些都是无法想象的。另外, 由于一部分领导没能意识到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没有深入到教学第一线, 对学校的技术设备配备情况不了解, 也不够重视, 即使知道一些情况, 也不理会, 不制订解决方案。

资源存在浪费问题部分教师对现代化信息技术设备及软件掌握不够好, 操作不熟练, 资源利用率普遍较低, 再加上课上操作不熟练, 不但严重浪费时间, 还让学生产生反感;学生课下不能更好地利用现有资源来完成预习、巩固和拓展, 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

教师教学理念相对落后由于受到长期的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 很多教师在观念上无法及时改变, 无法预知信息化教学对未来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认为, 提升课堂教学品质的唯一办法就是时间加汗水, 致使教育思想观念以及教学方式明显落后;习惯了传统的黑板课堂教学方式, 在课堂上, 无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只能在课后给学生布置大量作业;学生的学业负担太重, 课堂内容枯燥乏味, 以至于学生越来越厌倦学习。另外, 还有一部分教师认为这些都是花架子, 没有什么实用价值, 根本不适用于农村教育, 反倒会浪费时间, 导致信息化教学的应用及推广受到很大阻力。

针对信息化课程教学缺乏完善的考核机制, 很难调动学校师生的信息技术应用积极性由于信息技术不是小学教育中的主要科目, 在进行考评过程中也未将其列为主要考核项目, 考试结果更不会影响绩效评价, 因此在农村小学教育中失去对信息技术应用教学的发力点, 从而使信息化教学难以满足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3 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的“三通两平台”建设

“三通两平台”中, 三通指宽带网络校校通、教学资源班班通以及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而两平台指的是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服务平台。

全面落实三通校园网建设根据上级指示, 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 学校全面建设校园网络系统以及网络教学系统, 同时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教学资源班班通, 以及网络教学空间人人通, 解决了联网最后一公里问题。每一位教师都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个人空间和名师工作室, 其中包含教学理念、学科思想以及教案和学案, 同时包含特色课程和课题研究, 还有教育案例和论文园地等具有特色的内容, 不但成为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平台, 也开辟了和学生进行交流的路径。而对于学生来说, 可以随时进入校园信息平台, 建立自己或班级的学习空间, 让学生能够做到自主学习。

建立高效服务的两平台两平台所指的是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服务平台, 这两个平台的建立对于教育信息化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 使资源配备及服务形成集约化, 做到信息共享;其次, 通过开发的应用系统, 使数据变得更精准且具有动态性, 从而为地方教育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进行多种学习方式创新信息化教学的重点就在于学习方式的创新以及教学模式的改革, 让教育教学不再只局限于课堂上, 而是要让它延伸到日常生活中, 探索出全新的教学模式。

1) 情景化学习:合理运用信息技术, 利用其独有的优势创设形象而又生动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可以从中更好地理解和感悟教学内容。

2) 自主学习:学生充分运用网上的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3) 合作学习:学生通过网络平台, 与教师进行在线交流和沟通, 也可以与同学之间交流学习, 还能够与专家进行交流谈话, 从而有效地解决遇到的难题。

4) 探究性学习:学生根据实际生活经验自主选择课题, 通过上网预览, 对问题形成基本认知和了解, 然后通过分析加以论证, 从而决定最终的课题。

5) 创新性学习:通过创建创客教育团队, 对课堂教学进行深入改革, 并强化教研及科研工作, 分别建立学生、教师以及家长的个人创客教育空间, 将教学成果分享到空间中, 在做到教学成果共享的同时, 还能推动学校数字化教学的发展进程。

6) 微课程学习:通过媒体设备制作微视频, 利用网络将录制好的视频按照学科类别分别共享到网络平台, 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观看、重复观看, 以此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还可以将教师的微课教案分享给学生, 使学生能够通过课外自学结合课内指导的教学方式, 加强自主学习的能力;此外, 利用翻转课堂这种新的教学方式, 可以加强学生协作探究的能力。

4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优化措施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整合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莫测的想法, 是因为它脱离了实际。数学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到数学要尽量做到“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根据生活经验和已经具备的知识出发”, 也就是说, 数学应该接近生活, 数学问题要更加生活化。所以, 要选取实际生活中蕴含的数学问题对数学教学资源进行整合, 注重数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的关联, 重视其对教育的实际效果。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 几何图形一直都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几何图形的特点, 可以利用媒体设备制作课件, 通过实际物体抽出其形态以及位置, 并对点和线以及面和体进行突出显示, 让学生能够在脑海中想象出几何图形的形态, 凸显其本质的特点, 实现从形象到抽象的思想转化过程。如在“方位与图形”的教学过程中, 可以先向学生展示出一些大家都比较熟悉的物品的图案, 之后将这些图案的颜色等与数学无关的全部抹去, 让图形更加清晰, 以此来引发对图形的思考和研究。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 不但能使学生在认识图形的形状大小以及位置关系的过程中集中注意力, 还能启发他们的思维,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形式的整合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有的教学需求, 因此需要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进行整合, 形成全新的教学模式。目前, 教学重点在于如何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以及处理信息的能力, 所以要在这一方面加强指导, 将教学内容从课堂延伸到生活, 培育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以及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如“相遇问题应用题”这一部分, 它既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内容, 也是教学中的难点,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很大的困难。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通常是通过画图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相遇以及相向, 然而这种方式无法准确描述同时出发和运动速度等问题, 学生也很难理解, 没有办法掌握知识要点。而教师通过媒体设备的运用, 并结合生活实际, 以动态的方式向学生直观地展示这一过程, 让学生可以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加强对事物的理解分析能力。

篇8

微信,即WeChat,是腾讯公司(Tencent)于2011年初推出的一款快速发送文字和照片、支持多人语音对讲的手机聊天软件。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网页快速发送语音、视频、图片和文字,及时与他人进行信息交流。它集短信、微博、QQ等多种聊天软件的优点于一身,比传统的沟通方式更迅捷、灵活、智能,并且节省资费。所以一经推出,其就依靠QQ的好友功能获取了四五百万的用户。2011年5月,微信对讲功能的加入进一步积累了客户;2011年8月,微信添加了“查看附近的人”的陌生人交友功能,用户达到1500万人。据称到了2012年3月,微信用户破亿。2012年4月,腾讯公司开始做出将微信推向国际市场的尝试,为了微信的欧美化,将其4.0英文版更名为“WeChat”,之后推出多种语言支持。2013年,微信5.0 进一步添加了表情商店和游戏中心,扫一扫、摇一摇功能全新升级,可以扫街景、扫条码、扫二维码、扫单词翻译、扫封面。同年8月9日,微信5.0 Android上线,微信海外版(WeChat)注册用户突破1亿。至今,腾讯微信的用户数量已经超过了6亿人,每日活跃用户约1亿人。

现在,每10个人中至少有6个人在使用微信,无论男女老少,走在路上、坐在车上甚至吃饭时、睡觉前,都在刷着微信,随时关注着朋友圈。中国的微信时代正式到来了。由于微信公众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很多商家、网站都在微信上申请了公众账号,该账号可以与QQ账号互通,通过公众号,可在微信平台上实现与特定群体文字、图片、语音的全方位沟通和互动。

二、微信在辅助农村教师专业化培训中的特点

我国当前正处在社会转型和制度创新的特殊时期,各种改革需进一步推进。在教育改革中,教师的职后培训关系着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其中的农村教师职后培训是一个重要内容。根据2011年吉林省的一项调查显示,虽然国家政策一再强调落实农村教师培训的重要性,但其实际现状却不容乐观。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存在着培训资源短缺、培训机会较少、个人负担培训费用较高、培训实效不明显、培训内容与实际教学脱轨等问题。那么,超越现有的培训模式、有效提升农村教师培训实效成为了改善农村教育质量的必经之路。

微信作为新媒体能为大家所接受,是它有方便快捷、简单实用的特点。而且微信既是一个开放的平台,能够让所有人交流互动,又很注重自身的私密性,如用户之间的个人对话是隐秘的,所以微信用户的亲密程度更高。用微信来辅助、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其自身的特点与当前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相契合的。

(一)技术性

微信作为一款简单易用的手机开发软件,从下载到使用都很方便、迅捷。任何持有智能手机的人,只要接通无线网络,都可以自由使用。在6亿用户的支持下,微信的技术问题也一直在创新。现在通过一条网线,无论身在何处、有多少人,都可以同时在线进行互动交流。微信技术所支持的这种便捷方式,使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局域限制被彻底打破了。

(二)即时性

通过微信可同步传导语音、文字、图片甚至视频。当前许多农村教师不是不想提高自身素质,而是苦于无从下手。有些农村教师科研不懂,脱产学习又没时间。如果我们通过微信的即时性功能,让农村教师与教研员,甚至大学教育专业导师之间建立联系,农村教师有问题随时请教,并将其第一手的调研结果反馈给教研员或导师,导师或教研员随时进行解答,这样就能有效解决只有在教师培训的时候才能答疑解惑的局限性。农村教师既可以在教中学,也能在学中教,教学相长,从而实现其自我的发展。

(三)大众性

微信支持iPhone、Windows Phone、Blackberry、Android等平台的手机之间相互收发消息,这些平台囊括了目前市面上所有智能手机的软件系统。随着PC页面的,几乎人人都可以参与到这微信上来。这种人人参与的大众性,正和教育部管培司所提出的“把教师群体建立成为全国最大的职业性学习型组织,加强农村教师培训,尝试满足不同农村教师需求”的理念相一致。每位教师都可以通过微信的方式参与到主题教研中来。目前,微信群的上限已经扩大到了150人,受益人群庞大。

(四)私密性

当前,对农村教师的专业化培训往往会忽视教师的差异性,忽视教师的发展阶段。常常是新手教师听不懂,骨干教师又觉得培训浅显、吃不饱。尤其是培训后的迁移结果往往差强人意。培训后,一部分教师会做出某种改变,但过一段时间就又恢复原状了。这与农村离城市有一定的距离有关,农村教师无法时时接触到新课改的信息,培训迁移也是难免的。微信辅助就能让农村教师在培训后的真实生活中,时时接触到新课改最前沿的信息。而且对话双方又在一定的群体内,或是新教师群,或是骨干教师群,这样的区分可以使不同层面的农村教师之间维系着一定的私密性。他们可以经常看到新的理念,可以随时与其他教师探讨教学问题,久而久之就会养成多思考的习惯,提高其的研究意识。

(五)交互性

微信是一个可以多人参与交流沟通的平台。其中的1人了信息,其他关注者都可以发表言论,人也可以根据其他人的评论再作出回应。这正是培训互动所需要的结果。利用微信进行有效的教师培训,尤其是针对基础薄弱的农村教师的培训,个人(导师、受训者)、小组(受训小组)、公众(所有人)之间,1对1(导师对受训者、受训者对受训者)、1对多(导师对受训者们)、多对多(受训者对受训者)等方式的互动,都可以同时进行。从这一点上看,体现了微信对农村教师专业培训发展的意义。

(六)费用低廉

虽然我国增大了对农村教师培训的经费投入,但城乡教育之间的区别仍然是大的。我们不能保证每所 农村学校的教室都是网络教室,实地培训也会给农村教师带来经济和精神上的负担。因为农村教师工资低,存在公办、村小等多种体制,让他们承担培训的食宿费用是难以接受的;农村教师负担重,往往除了授课任务,还要承担很多的家务劳动。即便接受了网络培训或实地培训,也难以以充沛的精力投入到教学中。而微信的资费低廉,无论打字、语音甚至视频,都仅仅只要支付网络流量的费用。而且随时随地,只要学校存在无线网络信号的房间,大家拿着手机就可以开视频会议。这大大减轻了农村学校、教师甚至培训者本身的负担。

三、微信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培训的实践探索

为了使微信更好地为广大农村教师服务,导师先要开通微信,然后帮助受训的农村教师开通微信,教会他们如何使用,同时提醒受训者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活动相结合是推行新课标必不可少的能力,让农村教师从心理上接受微信,并积极运用,使微信在教师培训中发挥辅助作用。

(一)朋友圈信息

农村教师可以随时随地将自己一天内的所见、所闻、所感到朋友圈内。这种最真实的感受,一方面不会将呈现的问题忽视掉,另一方面也容易让导师了解他们的实际生活和工作状态,在进行培训时容易做到有的放矢。导师可以对教师面临的实际问题做出适当的解答,也可以针对共性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同时,微信朋友圈所具备的的转发、评论、收藏等功能,可以让大家在不同的居住地、不同的时间段共同分享一本好书、一部好的电影,也可以共同探讨某类问题。农村教师和城市教师的地域差别也会因微信而变得更小。

(二)导师主题教研

所谓的主题教研,就是农村教师在有目的地解决自己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或弥补自身素质欠缺的探索过程中,促进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一系列教学活动。主题教研在校内发生,以教师自我发展为主。由导师某一研究课题,指导基层教研,教师们根据主题进行阅读、反思。主题教研有“找出问题”“解决学习”“课前预设”“课内求证”“总结反思”五个周而复始的过程。这些都可以通过微信的群活动或者朋友圈进行适时沟通。如导师通过微信,在朋友圈或培训群内提出教研主题,然后罗列出相关的阅读书籍,并在培训中或指导前,接受培训的教师可以根据能力有目的地阅读,培训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三)组织“多对多”的讨论

每一个微信号都有资格成立不同的群,每一个微信号也可以申请加入不同的群。这样,群与群之间既保持了一定的公众性,群内又维系了一定的私密性。群主可以是导师,也可以是普通培训教师,成立的群可以是新手教师群,也可以是骨干教师群,甚至是分学科的英语教师群、地理教师群,等等。群的成立可以是暂时的,也可以是永久的。微信群之间“多对多”的讨论,可以在培训前就主题,激发受训教师的求知欲望。也可以是培训中甚至是培训后讨论的延伸。

(四)构建公共资源共享平台

教师在培训过程中遇到困难是不可避免的,但时刻期待由导师来解决问题也是不现实的。微信在这个时候无疑充当了导师聚集地的角色。利用微信上传视频、图片是一种便利的途径,这里既可以上传优秀课程视频,又可以上传出色的备课教案。

农村学校本身要去掉“等、靠、要”的思想,可以几所比较近的学校组成联合体自己培训。通过微信共享备课资源,甚至分别上传同一节课的课堂视频,通过彼此的示范课,让培训者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提高他们的素质。

(五)搭建教学评估平台

农村教师培训在教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旦对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缺乏有效的评估,评估观念落后、评估方法简单、针对性差、缺乏可操作性、目标不明确等,都会直接影响着农村教师培训的时效性。而在实际操作中,做实地调查又费时费力。培训者只能通过主观臆测,即使当面访谈,也会出于多种原因而使培训者无法掌握培训状况。

借助微信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在培训前和培训中,培训者可以借助微信平台了解受训者的想法,培训后通过微信搜集上级评价、参训教师评价、培训教师评价、参训教师领导的评价、参训教师的同事和学生的评价,甚至可以通过家长和社会参与评价,发现农村教师参与培训前后的专业成长。

篇9

微信,即WeChat,是腾讯公司(Tencent)于2011年初推出的一款快速发送文字和照片、支持多人语音对讲的手机聊天软件。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网页快速发送语音、视频、图片和文字,及时与他人进行信息交流。它集短信、微博、QQ等多种聊天软件的优点于一身,比传统的沟通方式更迅捷、灵活、智能,并且节省资费。所以一经推出,其就依靠QQ的好友功能获取了四五百万的用户。2011年5月,微信对讲功能的加入进一步积累了客户;2011年8月,微信添加了“查看附近的人”的陌生人交友功能,用户达到1500万人。据称到了2012年3月,微信用户破亿。2012年4月,腾讯公司开始做出将微信推向国际市场的尝试,为了微信的欧美化,将其4.0英文版更名为“WeChat”,之后推出多种语言支持。2013年,微信5.0 进一步添加了表情商店和游戏中心,扫一扫、摇一摇功能全新升级,可以扫街景、扫条码、扫二维码、扫单词翻译、扫封面。同年8月9日,微信5.0 Android上线,微信海外版(WeChat)注册用户突破1亿。至今,腾讯微信的用户数量已经超过了6亿人,每日活跃用户约1亿人。

现在,每10个人中至少有6个人在使用微信,无论男女老少,走在路上、坐在车上甚至吃饭时、睡觉前,都在刷着微信,随时关注着朋友圈。中国的微信时代正式到来了。由于微信公众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很多商家、网站都在微信上申请了公众账号,该账号可以与QQ账号互通,通过公众号,可在微信平台上实现与特定群体文字、图片、语音的全方位沟通和互动。

二、微信在辅助农村教师专业化培训中的特点

我国当前正处在社会转型和制度创新的特殊时期,各种改革需进一步推进。在教育改革中,教师的职后培训关系着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其中的农村教师职后培训是一个重要内容。根据2011年吉林省的一项调查显示,虽然国家政策一再强调落实农村教师培训的重要性,但其实际现状却不容乐观。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存在着培训资源短缺、培训机会较少、个人负担培训费用较高、培训实效不明显、培训内容与实际教学脱轨等问题。那么,超越现有的培训模式、有效提升农村教师培训实效成为了改善农村教育质量的必经之路。

微信作为新媒体能为大家所接受,是它有方便快捷、简单实用的特点。而且微信既是一个开放的平台,能够让所有人交流互动,又很注重自身的私密性,如用户之间的个人对话是隐秘的,所以微信用户的亲密程度更高。用微信来辅助、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其自身的特点与当前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相契合的。

(一)技术性

微信作为一款简单易用的手机开发软件,从下载到使用都很方便、迅捷。任何持有智能手机的人,只要接通无线网络,都可以自由使用。在6亿用户的支持下,微信的技术问题也一直在创新。现在通过一条网线,无论身在何处、有多少人,都可以同时在线进行互动交流。微信技术所支持的这种便捷方式,使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局域限制被彻底打破了。

(二)即时性

通过微信可同步传导语音、文字、图片甚至视频。当前许多农村教师不是不想提高自身素质,而是苦于无从下手。有些农村教师科研不懂,脱产学习又没时间。如果我们通过微信的即时,让农村教师与教研员,甚至大学教育专业导师之间建立联系,农村教师有问题随时请教,并将其第一手的调研结果反馈给教研员或导师,导师或教研员随时进行解答,这样就能有效解决只有在教师培训的时候才能答疑解惑的局限性。农村教师既可以在教中学,也能在学中教,教学相长,从而实现其自我的发展。

(三)大众性

微信支持iPhone、Windows Phone、Blackberry、Android等平台的手机之间相互收发消息,这些平台囊括了目前市面上所有智能手机的软件系统。随着PC页面的,几乎人人都可以参与到这微信上来。这种人人参与的大众性,正和教育部管培司所提出的“把教师群体建立成为全国最大的职业性学习型组织,加强农村教师培训,尝试满足不同农村教师需求”的理念相一致。每位教师都可以通过微信的方式参与到主题教研中来。目前,微信群的上限已经扩大到了150人,受益人群庞大。

(四)私密性

当前,对农村教师的专业化培训往往会忽视教师的差异性,忽视教师的发展阶段。常常是新手教师听不懂,骨干教师又觉得培训浅显、吃不饱。尤其是培训后的迁移结果往往差强人意。培训后,一部分教师会做出某种改变,但过一段时间就又恢复原状了。这与农村离城市有一定的距离有关,农村教师无法时时接触到新课改的信息,培训迁移也是难免的。微信辅助就能让农村教师在培训后的真实生活中,时时接触到新课改最前沿的信息。而且对话双方又在一定的群体内,或是新教师群,或是骨干教师群,这样的区分可以使不同层面的农村教师之间维系着一定的私密性。他们可以经常看到新的理念,可以随时与其他教师探讨教学问题,久而久之就会养成多思考的习惯,提高其的研究意识。

(五)交互性

微信是一个可以多人参与交流沟通的平台。其中的1人了信息,其他关注者都可以发表言论,人也可以根据其他人的评论再作出回应。这正是培训互动所需要的结果。利用微信进行有效的教师培训,尤其是针对基础薄弱的农村教师的培训,个人(导师、受训者)、小组(受训小组)、公众(所有人)之间,1对1(导师对受训者、受训者对受训者)、1对多(导师对受训者们)、多对多(受训者对受训者)等方式的互动,都可以同时进行。从这一点上看,体现了微信对农村教师专业培训发展的意义。

(六)费用低廉

虽然我国增大了对农村教师培训的经费投入,但城乡教育之间的区别仍然是大的。我们不能保证每所农村学校的教室都是网络教室,实地培训也会给农村教师带来经济和精神上的负担。因为农村教师工资低,存在公办、村小等多种体制,让他们承担培训的食宿费用是难以接受的;农村教师负担重,往往除了授课任务,还要承担很多的家务劳动。即便接受了网络培训或实地培训,也难以以充沛的精力投入到教学中。而微信的资费低廉,无论打字、语音甚至视频,都仅仅只要支付网络流量的费用。而且随时随地,只要学校存在无线网络信号的房间,大家拿着手机就可以开视频会议。这大大减轻了农村学校、教师甚至培训者本身的负担。

三、微信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培训的实践探索

为了使微信更好地为广大农村教师服务,导师先要开通微信,然后帮助受训的农村教师开通微信,教会他们如何使用,同时提醒受训者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活动相结合是推行新课标必不可少的能力,让农村教师从心理上接受微信,并积极运用,使微信在教师培训中发挥辅助作用。

(一)朋友圈信息

农村教师可以随时随地将自己一天内的所见、所闻、所感到朋友圈内。这种最真实的感受,一方面不会将呈现的问题忽视掉,另一方面也容易让导师了解他们的实际生活和工作状态,在进行培训时容易做到有的放矢。导师可以对教师面临的实际问题做出适当的解答,也可以针对共性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同时,微信朋友圈所具备的的转发、评论、收藏等功能,可以让大家在不同的居住地、不同的时间段共同分享一本好书、一部好的电影,也可以共同探讨某类问题。农村教师和城市教师的地域差别也会因微信而变得更小。

(二)导师主题教研

所谓的主题教研,就是农村教师在有目的地解决自己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或弥补自身素质欠缺的探索过程中,促进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一系列教学活动。主题教研在校内发生,以教师自我发展为主。由导师某一研究课题,指导基层教研,教师们根据主题进行阅读、反思。主题教研有“找出问题”“解决学习”“课前预设”“课内求证”“总结反思”五个周而复始的过程。这些都可以通过微信的群活动或者朋友圈进行适时沟通。如导师通过微信,在朋友圈或培训群内提出教研主题,然后罗列出相关的阅读书籍,并在培训中或指导前,接受培训的教师可以根据能力有目的地阅读,培训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三)组织“多对多”的讨论

每一个微信号都有资格成立不同的群,每一个微信号也可以申请加入不同的群。这样,群与群之间既保持了一定的公众性,群内又维系了一定的私密性。群主可以是导师,也可以是普通培训教师,成立的群可以是新手教师群,也可以是骨干教师群,甚至是分学科的英语教师群、地理教师群,等等。群的成立可以是暂时的,也可以是永久的。微信群之间“多对多”的讨论,可以在培训前就主题,激发受训教师的求知欲望。也可以是培训中甚至是培训后讨论的延伸。

(四)构建公共资源共享平台

教师在培训过程中遇到困难是不可避免的,但时刻期待由导师来解决问题也是不现实的。微信在这个时候无疑充当了导师聚集地的角色。利用微信上传视频、图片是一种便利的途径,这里既可以上传优秀课程视频,又可以上传出色的备课教案。

农村学校本身要去掉“等、靠、要”的思想,可以几所比较近的学校组成联合体自己培训。通过微信共享备课资源,甚至分别上传同一节课的课堂视频,通过彼此的示范课,让培训者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提高他们的素质。

(五)搭建教学评估平台

农村教师培训在教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旦对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缺乏有效的评估,评估观念落后、评估方法简单、针对性差、缺乏可操作性、目标不明确等,都会直接影响着农村教师培训的时效性。而在实际操作中,做实地调查又费时费力。培训者只能通过主观臆测,即使当面访谈,也会出于多种原因而使培训者无法掌握培训状况。

借助微信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在培训前和培训中,培训者可以借助微信平台了解受训者的想法,培训后通过微信搜集上级评价、参训教师评价、培训教师评价、参训教师领导的评价、参训教师的同事和学生的评价,甚至可以通过家长和社会参与评价,发现农村教师参与培训前后的专业成长。

篇10

在当今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年代,人们开始利用电子产品来便利自己的生活,遇到问题求助于百度,一切的问题在手指流动间就有了答案。时代的高效快捷导致人们的思想懒惰。毫无疑问,我们的大学生也同样受其影响,遇事不喜思考,只想尽快得到答案。在学习过程中,不去独立思考课程内容的前因后果,只图快速寻求答案。而高等数学传统的教学方式已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也不能适应时展。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课堂呆板无趣,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无学习动力可言。

1.2学生未能正确处理专业课与高等数学课程的关系

进入大学学习高等数学的学生都是大一新生,初入大学,对于大学的学习生活还处于适应阶段。有很多学生没有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对所学专业缺乏应有的了解,感到十分迷茫。很多大一新生都心存疑惑:我究竟是学什么的?学习这些课程和专业有何关联?我应不应该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学习这些课程(包括高等数学)?对于这些疑问,他们往往会向高年级学长学姐求助,而学长学姐们的学习态度直接影响大一学生对高等数学的认识。很多学生都认为高等数学与自己所学专业的联系很少,能用得上的内容微乎其微,学习目的只是应付考试,顺利拿到学分而已。个别认真学习的同学也仅限于考研的需要。这些问题使得高等数学偏离了原有的教学轨道,失去了高等数学教学的意义。

1.3未能恰当使用教材

目前,同济大学出版的高等数学教材被公认为所有教材中最好的,也是全国大多数高校的首选教材。后来因为专业学科的不同,同济大学出版的教材作为理工科专业的首选,文科、经管类的教材则采用相对简单,习题难度不大的一些高等数学教材。由于数学学科的严谨性,无论是哪一类教材,其内容安排上都大同小异,无外乎是从定义-定理-性质-证明-例题的一套流程。在例题的举证上仍以物理的一些实例作为举证说明,而这些举证对于学生而言,往往难以接受与理解。

1.4学生的学习心理亟需调整

从身心的成熟度来讲,大学生已是成人。但由于缺乏人生阅历,加之目前生活条件优越,学生的抗压能力、吃苦耐劳的精神都较弱。从中学时期过渡到大学时期,他们往往难以适应新的学习生活。他们若无人指导,往往难以自觉合理安排大学学习生活。在学习遇到困难时,往往选择逃避,消极对待学习。由于自主意识的缺乏,盲从过来人的经验成为当前大学生的普遍状态。很多学生没有个体差异的概念,一味寻求大众化的表现,因而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没有足够的学习动力。要么过于体现个体差异,在学习态度上标新立异,展现异样的学习状态。学生的学习心理若不加以适当调整,势必制约高等数学教学成效。

2应对措施

2.1以新时代信息技术为依托,丰富教学手段

当代,电子产品日新月异,信息技术高度发达,信息传播的高效快捷,使得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丰富多样。高等数学教学也应顺应这种变化,将信息技术作用发挥在教学上,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改善教学。利用网上精品课程,提供在线授课教案及习题解答。也可建立与课堂匹配的MOOC,将好的授课内容广泛传播,让更多的人享受到优秀的教学资源。同时让同行可针对同一问题进行对比和交流,进一步促进教师的教学。也可开展翻转课堂,利用学生对电子产品的热爱,将所授课内容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相应的知识,利用在线视频、网络论坛等平台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对于无法解答的问题,留在课堂上与老师、同学们面对面交流。这样一来,提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兼顾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

2.2发挥高等数学的应用价值

众所周知,数学一直在人们心目是一种圣神而又神秘的学科,有点让人高不可攀。这一切均源于它抽象的理论,让人难以看到它的应用价值。在学习中又总是强调定义、定理、求解技巧等,从而让学生学习起来感到困难重重。实际上,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主要是将数学用于其专业学习中,只要知道对应问题的结果就可以了。不需要去仔细了解其理论的来龙去脉。但作为教学,除了让学生学会应用数学知识,还要考虑少数学生的长远发展。所以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可以在讲授理论、强化技巧时,穿插实践应用性教学。可将理论与实践的授课时数以4:1的方式进行。现在很多高等数学教材都会提供关于极限、积分、方程的matlab软件的求解方式,这对于数学基础差的学生而言,无疑是激励其继续学习的好方法。

2.3从专业视角出发,改善教学导入内容

每一位进入高校就读的学生,都会分属于不同院系专业,对待公共基础课程,他们往往会认为这些课程应该要为自己的专业学习服务。例如就读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会认为所学的科目都应为计算机专业服务。那么对于这类专业,我们在开设高等数学课程时,可在教学内容引入的实例中,添加计算机编程中所使用到的高等数学知识。利用一个小型的计算机程序,简单地对知识的应用加以说明,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像李尚志教授在其“数学大观”公开课中就谈到利用等比数列进行编程可以编译出一首歌曲,现场的展现让学生真切体会到数学的魅力,意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所以在授课当中我们要善于以学生的专业定位为切入口,实时恰当地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列举高等数学知识点在其专业中的应用实例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2.4做好心理疏导工作,转换教学方式

许多学生是害怕高等数学这门课程的,因此,在教学中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在李尚志教授的公开课——“数学大观”中就提到:“我们没有办法让学生喜欢数学,那么能减少学生对数学的仇恨就算是一种成功。”如何才能做到减少对课程的仇恨,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化解学生由来已久的心理问题?首先,考虑学生远离家乡,要适应完全陌生的环境,教师可在课余时间跟学生聊天,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其次,要让学生明确读书的目的是什么,不要被不良风气所影响。这看似与教学无关,却能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从而激发其学习动力。再次,教师应该放下自己的架子,勇敢地在学生面前适当展示自身的不足,承认在授课中出现的瑕疵,让学生明白知识积淀的重要性,同时明确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探讨的过程。

3结束语

数学教学和其它学科教学一样,都应该是师生互动、共同进步、携手共进的过程,通过老师的教学,帮助学生能轻松理解和掌握知识点,从而让学生能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而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在不断地帮助老师更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在新时代,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实施先进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学得轻松,老师教得轻松,从而实现数学教学改革目标。

作者:潘文秀 李智群 吴金蔚 单位:钦州学院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吴路,何婷等.学生学习《高等数学》困难原因调查及统计分析[J].大学数学,2011.27(2):13-17

[2]苏建伟.学生高等数学学习困难原因分析及教学对策[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16(2):151-154.

[3]秦新强,赵凤群等.大学数学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1.11:16-17.

[4]黄廷祝,高建.大学数学研究型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改革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11:52-55.

[5]褚小婧,程向阳.大学数学研究性教学的实质及探索[J].大学数学,2011.27(1):16-20.

[6]陈冬,张立新等.数学素质与应用型人才[J].大学数学,2006.22(4):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