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投资心理学模板(10篇)

时间:2023-08-02 16:17:4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股票投资心理学,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股票投资心理学

篇1

嗯,好问题。

用一些足以区别的标准,将大伙儿的个性及行为分类,的确是最佳了解自我及他人的好方法。

谈及理财,大部分的人都比较熟悉“风险承受”高低的分类。也就是说,风险承受力高的人,在理财行为上会愿意冒比较大的风险;而风险承受力低的人,则小心翼翼,谨慎出手。

事实上,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区分方式。例如:学者Ryan Wood和Judith Lynne Zaichkowsky在2004年所进行的研究,就要求股票投资者依以下几个维度,进行自我评分,也邀请你一起来,为自己的理财性格把把脉吧:

第一,长/短期投资取向:投资者购买股票的计划是长期持有,还是“快进快出”的短期投资;

第二,风险偏好:投资者是否愿意为投资获利承担较大风险:

第三,损失个人化(personalization of loss):投资者是否将投资损失归结于自己的原因(这次赔了,都是我不好……);

第四,投资自信:投资者相信自己的股票投资经验,认为自己的投资决策能够获利(对于投资,只要我出手,肯定没问题……);

第五,投资控制力(control):投资者积极搜集相关信息、密切关注股票动态,对投资绩效有控制感(对于投资理财,我总是紧跟市场信息,能做出最好的反应……)。

结果如何呢?相信你对自己在理财方面的状况,应该有更清楚的了解了。

接着,这两位学者用投资者在以上各个维度的得分,把个人股票投资者分成以下四个类型,快来看看你属于哪一种?

第一类,低风险承受者(risk-intolerant traders)。

这类投资者风险承受力极低,对投资自信心和控制力处于中等水平。研究发现,在低风险承受者中,80%的投资者交易次数很少,每年股票交易不足5次;因为对投资缺乏自信和控制感,他们会密切关注股票的动向(有40%的低风险承受者每天都会查看股价行情)。

第二类,自信投资者(confident traders)。

这一群体的投资者年龄均在30岁以上,投资金额明显高于其他人,投资经验也最丰富。他们拥有较高的投资自信心与控制力,股票交易非常积极活跃,持有的股票种类最多,且基本为短期投资。也就是说,37%的自信投资者,每年股票交易次数在10次以上,36%的投资者每日查看股市行情。

第三类,规避损失的年轻投资者(loss-averse young traders)。

这一类型的投资者大多年轻且缺乏经验,在股票投资中,他们并不介意冒险(四分之一的人每年交易次数在15次以上);但在遭受损失时,心情却会非常低落,并且常常将损失归结为自己的原因。与“自信投资者”相比,他们的投资自信心与控制力都明显偏低。

篇2

引言

股票投资已成为当前我国居民投资理财的一种重要形式。我国股票市场虽然兴起才二十多年,但是这二十多年里我国股民的数量几乎是呈几何倍数在增长。截止到2011年6月,我国开户股民已经超过了一亿三千万,其中活跃股民大概在四千万。虽然最近十年来,我国的股市经历了一系列大起大落,但是全民炒股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的现实。在我国,股民具有较强分散性和流动性的特点,并且不分性别、年龄和文化职业,只要有购买能力都可以参与股票买卖,成为股民。我国证券投资者中,个体投资者占有绝对的多数。而且,从交易量来看,个体投资者的交易量明显大于机构投资者的交易量,个体投资者交易占据主导地位。

投资股票,一般而言是为了投资回报,但是我国的股票市场上,历年来中小投资者从上市公司中获得的股息收益非常少,甚至为0,更为重要的是广大散户们炒股用的并不是闲散资金,但却经常被套牢。从心理学方面来讲,人们的特定行为都是受着特定动机的影响,股民们也不例外。股民购买股票的行为肯定受着各自的动机驱使,因为动机是构成人类大部分行为的根本原因。那么,激发股民购买股票的动机又是什么呢?大家的动机是相同的,还是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呢?这些问题目前并没有清晰的答案。但是,如果能够分析清楚股民购买股票的基本动机类型,将有利于股票发行方采取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

动机理论回顾

(一)动机的概念及研究概况

动机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问题。动机是构成人类大部分行为的根本原因(Weiner,1985)。动机一词源于拉丁文的 motivus(a moving cause),原意是推动或引向行动(王玉帅,2008)。动机概念常被本能、驱力、需要等概念所取代(张爱卿,1996)。学者们对动机的界定一直没有形成共识,张爱卿(1996)通过对历史上动机概念的考查发现,动机的定义可分为三类:一是内在观点,这种观点一般从行为内在动因着眼,如认为“动机是推动人们行为的内在力量”,“动机是激励人去完成行为的主观原因”,“动机是个体的内在过程,行为是这种内在过程的结果”。二是外在观点,这种观点一般强调行为的外在诱因、目标、刺激等作用。如提出“动机是为实现一个特定的目的而行动的原因”。三是中介过程观点,这种观点主张动机在活动的起因和目标实现之间起着中介作用,如认为“动机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念头、愿望和理想等”,“动机是一种由需要所推动,达到一定目标的行为动力,它起着激起、调节、维持和停止行动的作用”。目前,比较被大家接受的定义为,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张春兴,1998)。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有关动机研究的理论就不断出现(刘娟娟,2004),如本能论、驱力论、需要论、诱因论、认知一致论、成就动机论、自我效能论、自我决定论、预言论、归因论,及自我调节论等。关于动机的研究,学者们从关注有机体的本能到关注社会因素,从关注外部诱因到关注内在激励因素和强调自我调节。西方心理学对动机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成熟的研究领域(暴占光、张向葵,2005)。

(二)动机的基本分类

人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在动机问题研究中,研究者曾对动机进行过多种区分(张爱卿,1996,1999;张剑、郭德俊,2003;王玉帅,2008):

1.根据动机的起源分类,可以将动机分为生物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生物性动机与人的生理需要相联系,是指个体为满足生理、本能需要而引起的动机,如饥饿、干渴、、睡眠、防卫等;社会性动机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是指由个体的社会物质、精神生活需要而引起的动机,社会动机为人类所特有,是个体在其心理潜能、先天倾向的基础上,在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

2.根据引起动机的原因分类,可以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外在动机是指活动动机是由外在因素引起的、是追求活动之外的某种目标;内在动机是指活动动机出自于活动者本人并且活动本身就能使活动者的需要得到满足。

3.根据对人的行为的驱动作用分类,可以分为主导动机和次要动机。主导动机是对行为起支配作用的动机,次要动机是对行为只起辅助作用的动机。

4.根据动机的影响范围和持续作用时间分类,可以把动机区分为长远的、概括的动机和短暂的、具体的动机。长远动机一般来自对活动意义的深刻认识,它持续作用时间长,作用范围广;短暂动机常常由对活动本身的直接兴趣所引起,它只能对个别具体活动一时起作用。

对动机进行分类,目的是从不同的侧面来研究动机的性质、机制和它在活动中的作用。

股票购买动机分析

篇3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2

受2008年的金融海啸影响,股票市场陷入了新一轮长时期的震荡,一直未能出现有如2007年的疯狂牛市,但依然不减大学生进入股市的热情。在大学生的炒股大军中,更是以经济类与管理类专业的大学生为主。大学生特别是经济与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对股市热情高涨的背后,是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反映,也是新时期下,大学生理财观念转变的一种反映。与其他专业所不同的是,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拥有相关的专业背景,因此他们进行股票投资的动机与非相关专业学生相比,更具有实际意义,且专业学生进行股票投资的分析决策方法也受到其专业的影响,具有其独到之处。

此外,北京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为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应对经济知识时代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挑战,学院依据雄厚的科研教学实力,整合校内外资源,从2000年开始建设实验室,并于2001年建立了金融模拟投资实验室。经管院李老师所教授的《金融市场学》,近年来运用了金融模拟投资实验室作为教学的辅助方法,使学生在模拟投资的环境中,积累股票投资的真实操作经验,以及对金融知识进行实际的操作运用。

本次研究旨在研究经管商科类大学生在股票投资上的情况,主要包括实际投资和模拟投资两个部分。在一年时间里,我们对与北京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9级以及2010级的专业类学生并且学习了《金融市场学》并进行模拟投资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计发放问卷300余份,回收有效问卷249份,并对回收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从中对于专业学生的投资情部况进行了解分析,除此之外,小组成员还对样本中在进行实际投资的个别样本进行了访谈调查,一对一了解其在实际投资中的情况。为了达到我们对于专业学生投资情况的了解,在整个项目的分析中,项目组成员对在问卷中的反映的问题,着重分析了专业学生在模拟投资中的盈亏率、操作方法以及学生进行股票选择的出发点,并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处理,从这些维度出发,形成对专业学生模拟投资的行为的基本认识,同时将模拟投资与实际投资的行为进行纵向的对比,从而深入地了解专业类大学生的投资情况。

从回收的样本可以看出,尽管2010年下半年到2012年初的股票市场市场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但专业学生进行股票操作的盈利率与亏损率的情况,与市场的平均操作水平相比,还是比较可观的,大多数学生的模拟投资情况取得了赢利,即使出现了亏损的情况,也在亏损率比较小的情况下及时止损,将自己的损失控制在一个比较合理的范围。可以看出,专业类大学生在股票投资的过程中,对风险的把握还是在一个比较不错的水平,专业学习对学生从事股票投资有比较大的帮助,专业知识的积累对于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所遇的各种问题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使自己在实际操作中更为谨慎和成熟。

在对样本的股票投资操作行为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进行股票投资时,持股时间和持股支数,以及平均仓位的选择都仔细考虑了市场风险的因素,将所学的知识用于操作中,有效地规避了市场风险。从总体情况可以看出,在模拟投资中,绝大多数专业学生的投资心态较为理性,并未出现过多的投机行为。同学们进行股票投资时,主要以自己的判断为主,这反映出同学们经过专业学习后,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选择股票进行投资。当然还有很多同学对媒体、网络也有借鉴,这个比例也占到调查数量的近三分之一,主要是因为大多数的同学是初次接触股票市场,因此也可能会存在盲目跟风现象,也正因为这个原因,也有部分学生在选择股票时,也会选择听取朋友的意见,但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这后,外界媒体对于投资者的影响还是不容忽视的。

我们可以看出接近三分之一的学生的仓位把握在30%~50%之间,说明大部分的学生的投资行为还是比较稳健的。接近半数的学生的持股只数处于5~10支的区间,超过半数的学生的持股时间在1个月以下,将这些现象与股票市场的波动背景相联系,可以分析出,专业学生在进行股票投资的过程中,积极根据市场的变化调整自己的投资行为,以适应市场的变化趋势。虽然大部分学生的投资情况比较良好,但其中也有一小部分的样本的投资行为偏向于投机,持股支数少,持股时间极短,平均仓位重,这是一种不理性的投资行为,有小部分样本的投资亏损水平超过了10%。这说明部分同学的投资情况表现不尽如人意,没有一个良好的投资心态和正确的投资方式,无法在市场中规避相应的风险,从而导致了最后处于一种比较严重的亏损状况。我们深入分析可以看出,不健康的投资心态是导致他们失败的主要原因。希望以一种短期的投机行为在市场上赚一笔,面对亏损时无法正确面对和处理,进行及时的止损等,这些想法使得他们在操作上也有明显的问题,导致失败。

我们还选取了在问卷中有个性的个体进行的访谈调查,进一步分析专业类大学生在实际投资中的情况。小组成员访谈的对象包括两类:一是在模拟投资之前已经在实际的股票市场中进行投资的个体;二是在模拟投资之后,对实际资本市场感兴趣而投入其中的学生。在对有实际投资经验的学生所进行的访谈调查中,我们发现于模拟投资中不同的是,在实际的投资过程中,学生的投资周期更长,选股更为深思熟虑,此外学生投资所用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家庭的提供,操作也更加谨慎。在调查中发现,先进行模拟投资的学生,在相关课程结束后,凭着对股票市场的兴趣以及在模拟投资中积累的经验进入了实际股票市场,并且在市场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而在模拟投资之前就有一定实际投资经验的学生,在模拟投资中的表现比一般学生更为成熟和游刃有余,盈利情况也更为良好。由此可见,实际投资和模拟投资两方面的经验是相互促进的,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对于专业类大学生而言,在大学阶段进行一定的股票投资对于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是有一定好处的,在相关的教学中引入模拟投资的手段,也可以促进学生从更深层次学习所学到的专业知识。

总体来说,从2009级以及2010级专业学生的调查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1.在模拟投资中,大多数的专业学生的表现比较良好,与未经过专业学习的学生相比,在投资中的表现更为突出,从中可以得出看出,专业知识的学习对于股票投资是有所帮助的。同时,学生在模拟投资中的投资行为是比较理性和稳健的。并且,大多数学生认为模拟投资对于实际投资会产生一个正面的影响,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也会有积极作用。但也应该对小部分不够成熟的投资行为进行关注和分析,这是今后教育中的一个重点。

2.专业学生对股票投资是观念总体而言是正面的,认为这是一种不错的投资方式,并且会愿意尝试。而且,大多数的专业学生认为在大学阶段开设与投资相关的课程是有必要的。由此可以看出,一定的投资对于专业学生的有用的,但对于是否应该鼓励专业学生进行实际投资,还应该进一步分析研究。

3.专业学生在股票投资中,心态是比较积极和健康的。非理性的投资行为较少,可以看出金钱观和价值观总的来说是比较健康的,这对于今后专业学生从事与投资相关的工作是有积极影响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有一部分的学生的投资心态还是偏向与风险较大的投机方法,并且在操作中的并未把握好自己的心态,这对于未来的专业学习,甚至是以后的工作都是不利的,因此,对于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依然是重要和必须的。

4.专业学生在实际的股票投资中的表现总体情况良好,体现出专业类学生在实际的股票投资中还是依靠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以及在模拟投资中的经验积累。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专业类大学生适当参与股票市场的投资对于大学生的能力水平提高是有一定帮助的,可以促进专业类大学生的发展。

5.高校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设有关于股票投资相关的课程,对象不一定只局限于专业类的大学生。并且相关部门需要重视对于专业大学生在股票投资上问题,并对学生的股票投资行为给予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积极正面的投资心理,建立正确的操作心态。此外对于专业类大学生的相关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入如模拟投资等的教学辅助手段,在实践中使学生们加强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对于专业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教育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通过学习让学生在面对风险时可以积极应对。此外,学校还应该加强对于学生的理财和投资中的心理和行为的辅导,使其在投资的表现更为理智。

通过对于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的专业学生在模拟投资以及实际投资中的表现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结果与预计的基本一致,即专业学生在经过专业知识学习之后,对于股票投资的操作表现会更为稳健和理性,而且多数学生认为一定的模拟投资和实际投资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是很有必要的。当然,其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一部分的专业学生在模拟投资中仍然存在着不成熟的操作,这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学生积极良好的投资心态和正确的投资操作对于学生股票投资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通过本项目的研究,我们希望专业类大学生在股票投资中可以树立一种良好的投资心态,立足于自身的良好的专业知识积累,形成良好的操作行为,将股票市场作为锻炼自身能力的一个平台,不断的完善自己,从而为日后投入资本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与文献:

[1]韦国善.大学生股票投资行为的现状及理性思考[J].广西职业技术学报,2009,2(02):28-31.

[2]武博.如何看待大学生炒股[J].学习月刊,2007(07):102-103.

[3]张萌.大学生炒股现象研究[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8,10(31):33-36.

[4]李祥利.大学生炒股行为调查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6(10):242-244.

[5]魏文刚.大学生炒股现象的分析及正确引导[J].素质教育,2010(02):80-81.

[6]彭鹏.对在校大学生炒股现象的调查与分析[J].科技信息,2008:707-708.

[7]谷金阳.浅析大学生炒股的可行性[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299.

[8]张洪哲.基于股指期货模拟交易下学生的风险认知教育体系[J].现代经济信息,2010(06):55-58.

[9]李天弈.大学生股民调查及心理学分析[J].经济视角,2009(09):122-124.

[10]黄小宁.股票投资中的心理预期浅析[J].理论学刊,2004(07):70-71.

篇4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投资策略;股票投资策略

1文献综述

一般认为,行为金融学的产生以1951年Burrel教授发表《投资战略的实验方法的可能性研究》一文为标志,该文首次将行为心理学结合在经济学中来解释金融现象。1972年,Slovic教授和Bauman教授合写了《人类决策的心理学研究》,为行为金融学理论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1979年DanielKahneman教授和AmosTversky教授发表了《预期理论:风险决策分析》,正是提出了行为金融学中的预期理论。

中南大学的饶育蕾和刘达锋著的《行为金融学》是我国第一本系统阐述行为金融学理论的著作。吴世农、俞乔、王庆石和刘颖等早在中国证券市场初建时就对中国股市调查并进行取样分析,得出中国市场为非有效市场,其主要论文有:吴世农、韦绍永的《上海股市投资组合规模和风险关系的实证研究》,陈旭、刘勇的《对我国股票市场有效性的实证分析及队策建议》。国内对这一理论的研究相对不足,对投资策略的涉足更是有限。

本文主要是借鉴了两位美国学者的思路进行论证。美国学者彼得L•伯恩斯坦和阿斯瓦斯达摩达兰著的《投资管理》总结了美国比较有影响力的观点,对行为金融学理论在投资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发展,对投资行为进行了全面剖析,其对投资策略的研究更具有独到之处,这种在行为金融学下投资策略的研究对我国证券业的发展将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罗伯特•泰戈特著《投资管理-保证有效投资的25歌法则》以其简单而明了的笔法描绘了行为金融学下投资方法的选择应具备的条件和原则,指导我们的实践。BrighamEhrharot著的《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中也不乏对行为金融学的应用,比如:选择权的应用等。

2行为金融学概述

行为金融学是将行为学、心理学和认知学成果运用到金融市场上产生的一种新理论,是基于心理学实验结果提出投资者决策时的心理特征假设来研究投资者实际投资决策行为的一门学科。

行为金融学有两个研究主题:一是市场并非有效,主要探讨金融噪声理论;二是投资者并非是理性的,主要探讨投资者会发生的各种认知和行为偏差问题。

主要理论:

证券市场是不完全有效的即市场定价不能完全反映一切信息,存在噪声交易者风险即金融噪声理论。投资者构筑的投资组合具有金字塔型层状特征即行为组合理论。

投资者有限理性。行为金融学总结的投资者行为偏差有:决策参考点决定行为者对风险的态度;投资者存在心理帐户;投资者还存在过度自信心理和从众心理。

3行为金融学在实务中的应用

实际上,各种积极管理模式都假定市场定价失真或无效。他们认为通过投资于定价失真的市场或资产可以获得增值。然而所有的人都知道这种无效性是转瞬即逝的,这样,这些无效性可能会为有耐心的投资者提供收益。“耐心”是一个好的投资策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为金融学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诸如阿莱悖论、日历效应股权溢价、期权微笑、封闭式基金之谜、小盘股效应等等金融学难题。还提出了成本平均策略、选择策略参考点来判断预期的损益、动量交易策略等投资策略。一些金融实践者已经开始运用行为金融学的这些投资策略来指导他们的投资活动。

成本平均策略。成本平均策略是在股市价格下跌时,分批买进股票以摊低成本的策略。采用这一策略不是追求效用最大化,而是降低投资活动。

行为金融学认为,人们在进行决策的时候,往往会选择一个决策参考点来判断预期的损益,而非着眼于最终的财富状况。在心理预期的过程中,人们会把决策分成不同的心理帐户来考虑,常常拥有自信情节,高估已经拥有的商品或服务,并且倾向于增加这里物品或服务的使用次数。还对预期的损失过于敏感,把同样价值的损失计算成远高于同样价值的收益,而对已经形成损失的东西却表现出一种“处置效果”,由于期待机会收回成本而继续经受可能的损失。因此在行为金融学中的“心理”帐户和“认知偏差”这两个概念,应该在日常理财中关注。运用动量交易策略。即预先对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设定过滤准则,当股票收益或股票收益与交易量同时满足过滤准则时就买入或卖出股票的投资策略。当处置效应在证券市场上比较严重时,其带来的股票基本价值与市场价格之间的差幅就会更大;当价格向价值回归时,可利用动量交易策略,通过差幅获利。

市场无效性本质上是一种套利机会,如果足够多的资金追求同一种市场无效性,它肯定会消失。对于许多定量投资者来说,永远感到困惑的是,一旦某种市场无效性在学术刊物上得到详细论述,它就奇怪地消失了。实际上,如果昨天的无效性已广为人知,并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资本,再设想它明天仍然存在是非常危险的。资本市场同样如此。因此,不要屈从或迷恋“权威”的信息,应该努力追求有个性的投资策略。

在职业资金管理游戏中获胜的资金管理者一般都是最少犯错误的人,但其中的许多错误都可以归因于人类本性——追求安稳、相信潮流、失败后希望改换风格和指导思想。投资组合管理中的一些错误源于资金管理者不了解自己的客户,不了解自己的投资市场,一些错误源于资金管理者走“受托人的钢丝绳”的游戏,一方面要获得高额收益,另一方面还不能超越客户的风险承受性。

4股票投资策略

4.1具备股票投资取胜的素质

对于我们来说,在股票业取得成功的素质应该包括:忍耐、自立、简单明了、能忍受痛苦、心胸开阔、有独立判断能力、百折不挠、谦让、灵活、愿做独立的研究工作、勇于承认错误,还有对普通的商业恐慌不屑一顾。这些素质的具备与巴菲特的忠告是一致的,与行为金融学是相符的,市场可能是无效的,积极管理者也有增加价值的潜力,但这些无效性既不简单,也不是静态的,利用起来代价也不低。换言之,市场无效性的一个特点就是容易消失。这就意味着市场无效性一旦被隔离出来,并广为人知,越来越多的资金追逐这一无效性时,这个特点就消失了。问题不在于投资者和他们的顾问很愚昧或麻木不仁,在于当信息收到之时情况可能已经发生变化。当乐观的金融信息广泛传播时,大多数投资人认为这个经济形势在近期内还会进一步高涨时,经济走势实际上已经向衰退迈进。头脑清醒的投资者可以在信息不完全、不理想的情况下做出正确决策,那种需要各种资料的“科学头脑”是不科学的。

4.2逆潮流而动

风险观念的根源在人类感情中可以找到。我们都是社会性生物,渴望与别人协调一致,达成共识。以常规方式失败经常比非常规性失败痛苦较少。相应地,投资者更愿意冒以常规方式失败的较大风险,而不愿意冒可能以非常规方式失败的较小风险。许多投资者并不一定像他们以为的那样对风险有多少耐心。

参考文献

篇5

中南大学的饶育蕾和刘达锋著的《行为金融学》是我国第一本系统阐述行为金融学理论的著作。吴世农、俞乔、王庆石和刘颖等早在中国证券市场初建时就对中国股市调查并进行取样分析,得出中国市场为非有效市场,其主要论文有:吴世农、韦绍永的《上海股市投资组合规模和风险关系的实证研究》,陈旭、刘勇的《对我国股票市场有效性的实证分析及队策建议》。国内对这一理论的研究相对不足,对投资策略的涉足更是有限。

本文主要是借鉴了两位美国学者的思路进行论证。美国学者彼得L•伯恩斯坦和阿斯瓦斯达摩达兰著的《投资管理》总结了美国比较有影响力的观点,对行为金融学理论在投资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发展,对投资行为进行了全面剖析,其对投资策略的研究更具有独到之处,这种在行为金融学下投资策略的研究对我国证券业的发展将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罗伯特•泰戈特著《投资管理-保证有效投资的25歌法则》以其简单而明了的笔法描绘了行为金融学下投资方法的选择应具备的条件和原则,指导我们的实践。BrighamEhrharot著的《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中也不乏对行为金融学的应用,比如:选择权的应用等。

2行为金融学概述

行为金融学是将行为学、心理学和认知学成果运用到金融市场上产生的一种新理论,是基于心理学实验结果提出投资者决策时的心理特征假设来研究投资者实际投资决策行为的一门学科。行为金融学有两个研究主题:一是市场并非有效,主要探讨金融噪声理论;二是投资者并非是理性的,主要探讨投资者会发生的各种认知和行为偏差问题。主要理论:证券市场是不完全有效的即市场定价不能完全反映一切信息,存在噪声交易者风险即金融噪声理论。投资者构筑的投资组合具有金字塔型层状特征即行为组合理论。投资者有限理性。行为金融学总结的投资者行为偏差有:决策参考点决定行为者对风险的态度;投资者存在心理帐户;投资者还存在过度自信心理和从众心理。

3行为金融学在实务中的应用

实际上,各种积极管理模式都假定市场定价失真或无效。他们认为通过投资于定价失真的市场或资产可以获得增值。然而所有的人都知道这种无效性是转瞬即逝的,这样,这些无效性可能会为有耐心的投资者提供收益。“耐心”是一个好的投资策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为金融学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诸如阿莱悖论、日历效应股权溢价、期权微笑、封闭式基金之谜、小盘股效应等等金融学难题。还提出了成本平均策略、选择策略参考点来判断预期的损益、动量交易策略等投资策略。一些金融实践者已经开始运用行为金融学的这些投资策略来指导他们的投资活动。

成本平均策略。成本平均策略是在股市价格下跌时,分批买进股票以摊低成本的策略。采用这一策略不是追求效用最大化,而是降低投资活动。

行为金融学认为,人们在进行决策的时候,往往会选择一个决策参考点来判断预期的损益,而非着眼于最终的财富状况。在心理预期的过程中,人们会把决策分成不同的心理帐户来考虑,常常拥有自信情节,高估已经拥有的商品或服务,并且倾向于增加这里物品或服务的使用次数。还对预期的损失过于敏感,把同样价值的损失计算成远高于同样价值的收益,而对已经形成损失的东西却表现出一种“处置效果”,由于期待机会收回成本而继续经受可能的损失。因此在行为金融学中的“心理”帐户和“认知偏差”这两个概念,应该在日常理财中关注。运用动量交易策略。即预先对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设定过滤准则,当股票收益或股票收益与交易量同时满足过滤准则时就买入或卖出股票的投资策略。当处置效应在证券市场上比较严重时,其带来的股票基本价值与市场价格之间的差幅就会更大;当价格向价值回归时,可利用动量交易策略,通过差幅获利。

市场无效性本质上是一种套利机会,如果足够多的资金追求同一种市场无效性,它肯定会消失。对于许多定量投资者来说,永远感到困惑的是,一旦某种市场无效性在学术刊物上得到详细论述,它就奇怪地消失了。实际上,如果昨天的无效性已广为人知,并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资本,再设想它明天仍然存在是非常危险的。资本市场同样如此。因此,不要屈从或迷恋“权威”的信息,应该努力追求有个性的投资策略。

在职业资金管理游戏中获胜的资金管理者一般都是最少犯错误的人,但其中的许多错误都可以归因于人类本性——追求安稳、相信潮流、失败后希望改换风格和指导思想。投资组合管理中的一些错误源于资金管理者不了解自己的客户,不了解自己的投资市场,一些错误源于资金管理者走“受托人的钢丝绳”的游戏,一方面要获得高额收益,另一方面还不能超越客户的风险承受性。

4股票投资策略

4.1具备股票投资取胜的素质

篇6

中南大学的饶育蕾和刘达锋著的《行为金融学》是我国第一本系统阐述行为金融学理论的著作。吴世农、俞乔、王庆石和刘颖等早在中国证券市场初建时就对中国股市调查并进行取样分析,得出中国市场为非有效市场,其主要论文有:吴世农、韦绍永的《上海股市投资组合规模和风险关系的实证研究》,陈旭、刘勇的《对我国股票市场有效性的实证分析及队策建议》。国内对这一理论的研究相对不足,对投资策略的涉足更是有限。

本文主要是借鉴了两位美国学者的思路进行论证。美国学者彼得L•伯恩斯坦和阿斯瓦斯达摩达兰著的《投资管理》总结了美国比较有影响力的观点,对行为金融学理论在投资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发展,对投资行为进行了全面剖析,其对投资策略的研究更具有独到之处,这种在行为金融学下投资策略的研究对我国证券业的发展将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罗伯特•泰戈特著《投资管理-保证有效投资的25歌法则》以其简单而明了的笔法描绘了行为金融学下投资方法的选择应具备的条件和原则,指导我们的实践。BrighamEhrharot著的《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中也不乏对行为金融学的应用,比如:选择权的应用等。

2行为金融学概述

行为金融学是将行为学、心理学和认知学成果运用到金融市场上产生的一种新理论,是基于心理学实验结果提出投资者决策时的心理特征假设来研究投资者实际投资决策行为的一门学科。

行为金融学有两个研究主题:一是市场并非有效,主要探讨金融噪声理论;二是投资者并非是理性的,主要探讨投资者会发生的各种认知和行为偏差问题。

主要理论:

证券市场是不完全有效的即市场定价不能完全反映一切信息,存在噪声交易者风险即金融噪声理论。投资者构筑的投资组合具有金字塔型层状特征即行为组合理论。

投资者有限理性。行为金融学总结的投资者行为偏差有:决策参考点决定行为者对风险的态度;投资者存在心理帐户;投资者还存在过度自信心理和从众心理。

3行为金融学在实务中的应用

实际上,各种积极管理模式都假定市场定价失真或无效。他们认为通过投资于定价失真的市场或资产可以获得增值。然而所有的人都知道这种无效性是转瞬即逝的,这样,这些无效性可能会为有耐心的投资者提供收益。“耐心”是一个好的投资策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为金融学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诸如阿莱悖论、日历效应股权溢价、期权微笑、封闭式基金之谜、小盘股效应等等金融学难题。还提出了成本平均策略、选择策略参考点来判断预期的损益、动量交易策略等投资策略。一些金融实践者已经开始运用行为金融学的这些投资策略来指导他们的投资活动。

成本平均策略。成本平均策略是在股市价格下跌时,分批买进股票以摊低成本的策略。采用这一策略不是追求效用最大化,而是降低投资活动。

行为金融学认为,人们在进行决策的时候,往往会选择一个决策参考点来判断预期的损益,而非着眼于最终的财富状况。在心理预期的过程中,人们会把决策分成不同的心理帐户来考虑,常常拥有自信情节,高估已经拥有的商品或服务,并且倾向于增加这里物品或服务的使用次数。还对预期的损失过于敏感,把同样价值的损失计算成远高于同样价值的收益,而对已经形成损失的东西却表现出一种“处置效果”,由于期待机会收回成本而继续经受可能的损失。因此在行为金融学中的“心理”帐户和“认知偏差”这两个概念,应该在日常理财中关注。运用动量交易策略。即预先对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设定过滤准则,当股票收益或股票收益与交易量同时满足过滤准则时就买入或卖出股票的投资策略。当处置效应在证券市场上比较严重时,其带来的股票基本价值与市场价格之间的差幅就会更大;当价格向价值回归时,可利用动量交易策略,通过差幅获利。

市场无效性本质上是一种套利机会,如果足够多的资金追求同一种市场无效性,它肯定会消失。对于许多定量投资者来说,永远感到困惑的是,一旦某种市场无效性在学术刊物上得到详细论述,它就奇怪地消失了。实际上,如果昨天的无效性已广为人知,并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资本,再设想它明天仍然存在是非常危险的。资本市场同样如此。因此,不要屈从或迷恋“权威”的信息,应该努力追求有个性的投资策略。

在职业资金管理游戏中获胜的资金管理者一般都是最少犯错误的人,但其中的许多错误都可以归因于人类本性——追求安稳、相信潮流、失败后希望改换风格和指导思想。投资组合管理中的一些错误源于资金管理者不了解自己的客户,不了解自己的投资市场,一些错误源于资金管理者走“受托人的钢丝绳”的游戏,一方面要获得高额收益,另一方面还不能超越客户的风险承受性。

4股票投资策略

4.1具备股票投资取胜的素质

对于我们来说,在股票业取得成功的素质应该包括:忍耐、自立、简单明了、能忍受痛苦、心胸开阔、有独立判断能力、百折不挠、谦让、灵活、愿做独立的研究工作、勇于承认错误,还有对普通的商业恐慌不屑一顾。这些素质的具备与巴菲特的忠告是一致的,与行为金融学是相符的,市场可能是无效的,积极管理者也有增加价值的潜力,但这些无效性既不简单,也不是静态的,利用起来代价也不低。换言之,市场无效性的一个特点就是容易消失。这就意味着市场无效性一旦被隔离出来,并广为人知,越来越多的资金追逐这一无效性时,这个特点就消失了。问题不在于投资者和他们的顾问很愚昧或麻木不仁,在于当信息收到之时情况可能已经发生变化。当乐观的金融信息广泛传播时,大多数投资人认为这个经济形势在近期内还会进一步高涨时,经济走势实际上已经向衰退迈进。头脑清醒的投资者可以在信息不完全、不理想的情况下做出正确决策,那种需要各种资料的“科学头脑”是不科学的。

4.2逆潮流而动

风险观念的根源在人类感情中可以找到。我们都是社会性生物,渴望与别人协调一致,达成共识。以常规方式失败经常比非常规性失败痛苦较少。相应地,投资者更愿意冒以常规方式失败的较大风险,而不愿意冒可能以非常规方式失败的较小风险。许多投资者并不一定像他们以为的那样对风险有多少耐心。

参考文献

篇7

羊群行为是指人们经常受到多数人的影响而跟从大众的思想或行为,也被称为“从众效应”。金融市场上的羊群行为是一种特殊的有限理,它是指投资者在不完全信息的环境下,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模仿他人的决策;或者过度依赖于舆论,而不考虑自己得到的信息的行为。由于羊群行为具有传染性,因此把存在于多个行为主体之间的羊群行为现象称为羊群效应,主要研究信息传递和行为主体决策之间的相互影响及这种影响对信息传递速度和充分性的作用。羊群行为的特征包括:(1)先做出决定的投资者的行为对后面大多数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2)常常会导致投资者形成错误的投资决策;(3)当投资者发现决策错误之后,会根据更新的信息或已有的经验做出相反的决策,从而开始新一轮方向相反的从众。从羊群行为的特征可以看出,羊群行为的出现有两个条件:首先,别人的决策行为是可以观察到的,否则无法模仿;其次,所有决策并不是同时做出的,而是有先后次序发生的。行为金融学是通过对投资者投资行为的心理偏差的系统分析来描述羊群行为的。当证券市场面临众多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其心理因素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人类固有的行为模式会不知不觉地主宰着投资者的行为。每一个投资者开始总是试图进行理性投资,并希望规避风险。初始羊群效应使得偏差得以形成,而强化羊群效应使得偏差得以扩散和放大。

2羊群效应的形成原因

机构投资者的特点是既有个体的行为特征又有群体的行为特征。在股票市场中,一方面投资基金的投资决策主要由基金经理做出,因而基金的投资就不可避免地带有基金经理个人的投资行为特征;另一方面,投资基金由于是群体性的研究,其信息来源比一般个体投资者要广得多,故而股票市场的投资行为又带有群体行为的特征。因此,股票市场中羊群效应产生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市场机制因素

(1)机构投资者的委托机制不完善

从投资股票者来看,作为人其目标是让委托人的满意度最高,尽管在投资初期,基金公司对投资策略、投资风格、投资理念也做了详细地制定,但是毕竟是要取悦委托人。因此,基金公司原先的投机策略不得不让位于对名誉的维护,不得不从众和跟风。在此背景下,基金公司如果采取同其他基金同业相同的投资策略,则至少可以取得平均收益水平,相同的策略操作产生了羊群效应。

(2)缺乏信用经济基础

股票市场的建立需要发达的信用经济基础,但对于信用体系不健全的中国来说,必然会带来不健全的股票市场。同时市场基础不完善的股票市场价格的波动性较大,当投资者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时,特别是当投资者依靠自身能力不能做出正确判定时,投资者将会明显地追随其他人的观点。市场波动性越大,市场风险越大,投资者的预期就越不确定,这时候投资者会更多地观察他人的交易行为并加以模仿羊群行为程度增大。

(3)可供股票投资者选择的优质品种不多

由于市场上绝大多数的股票估值偏高,具备投资价值的优质蓝筹股和绩优成长股的数量过少,稀缺的优质公司股票就当仁不让地成为基金追逐的对象。在这种市场环境下,机构投资者在挑选自己投资组合时都纷纷追逐市场热点,同时买卖相同的股票,选择那些业绩突出,盈利能力强,具有行业代表性的龙头企业,这样就形成了众多机构投资者同时投资于少数蓝筹股绩优股的现象,产生基金投资的“羊群”效应,交叉持股自然不能避免。

(二)投资者自身因素

(1)投资理念模糊、投资知识缺乏

我国股票市场上投资者大多数缺乏专业的股票投资知识,这表现在投资者无法分析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利润表或对国家出台的政策不能从深层次的把握,同时对经济的动向不能很好的把握,这就造成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无法凭借自己的能力去判断股票的价值,很容易形成混乱的投资局面。同时市场上那些专业的投资者一般都系统学习过投资知识并且经验丰富,对信息的把握能力也比普通的投资者要强,也能够对国家宏观经济的大环境、整个证券市场的运行趋势以及上市公司的发展前景进行全面深刻的研究。这些投资者往往成为羊群效应的领头羊,而那些缺乏专业知识的投资者成为羊群。

(2)从众投资者的非理性跟风

从众投资者是非完全理性的,投资者做出的决策并不完全出自其理性的分析,而更容易受情绪、心态等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这样当投资者处在投资群体当中很容易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采取与其他人一致的行动。这样做可以使个体获得一种安全感。当投资者做出的决策与其他人不一致的时候,投资者很容易怀疑自己的判断进而改变自己的判断,选择与其他人一致的行为。股票市场中的投资者大部分缺乏专业的知识,对于那些最近几年才加入到股票市场中的投资者来说更加缺乏相关的经验,绝大多数投资者没有接受投资方面专业知识的训练,对证券市场研究能力不强,不能够对相关的股票进行系统的合理分析,他们投资时候往往是听取各种专家的建议,这些投资者就扮演着跟随头羊的“羊群”。

(3)缺乏良好的心态

我国股票市场建立时间短,多数为新股民,这些投资者往往缺乏良好的心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投资者抱有非理性的收益预期;第二,获得虚假的心理安全感;第三,大众化思维。社会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在群体活动中,容易出现去个体化倾向,即个体的自我意识变弱,更倾向于采取与集体一致的行动。行为金融学也赞同这个观点,并认为投资者并非完全理性的,其投资行为受其情绪、态度等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

3弱化羊群效应的措施

理性的羊群效应对我国的股票市场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个人投资者缺乏专业的知识和对市场有效信息的充分掌握,因此理性的羊群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投资者确定自己的投资策略,获取收益,规避风险。其次,理性的羊群效应有利于加快股票市场价格发现的速度,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维护市场的稳定,因为此时羊群效应的发生使得大量资金能够快速的向具有投资价值的企业流入,从而优化市场的资源配置职能。除此之外,理性的羊群效应能够促进市场的价格发现机制,使得股票的价格更向其内在价值靠拢,这能有效的提高市场效率。

(一)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扩大信息披露的范围

市场信息不对称是形成羊群效应的主要原因,只有规范信息披露制度,增强市场的透明度,才能使投资者及时掌握真实有效并且全面的信息,市场才能够逐渐变得公平。为了增强信息市场的透明度,使投资者获得完全公平的竞争条件,弱化市场羊群效应,就要充分和及时地披露真实信息。所有可能对股票市场中的股票走势产生影响的信息都应该及时的予以公开,包括企业对某个项目的操作情况,如兼并和收购的各项工程的进展情况,不能等到股价急剧变化之后再披露有关资料。而由于上市公司在披露自身信息方面缺乏主观能动性,也因此需要监管制度的约束,对于瞒报信息或者报虚假信息的上市公司应当予以严厉的处罚。

(二)培养个人投资者的投资理念,倡导正确的投资方式

羊群效应的另一重要产生原因,是由于投资者抱着投机心态的错误投资理念,普遍持股期限短是其一大特点,在市场出现震荡时,羊群效应会使得市场震荡进一步恶化。因此,一是通过媒体网络等方式向公众传输选择有价值的股票长期投资长期持有,以公司价值为投资目标的理念。二是加强管理上市公司的股利分红政策,杜绝上市公司不给股东配发红利的现象。三是对股票投资者的专业技能进行培训,倡导以长期投资价值为核心的投资理念。在进行投资时应以长期平均收益为中心选择有价股票,即选择一个有潜力的有价股票长期持有,而不是跟风炒作。当市场中的投资者更成熟更理性时,市场中的羊群效会减少。

篇8

1 文献综述

一般认为,行为金融学的产生以1951年burrel教授发表《投资战略的实验方法的可能性研究》一文为标志,该文首次将行为心理学结合在经济学中来解释金融现象。1972年,slovic教授和bauman教授合写了《人类决策的心理学研究》,为行为金融学理论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1979年daniel kahneman教授和amos tversky教授发表了《预期理论:风险决策分析》,正是提出了行为金融学中的预期理论。

中南大学的饶育蕾和刘达锋著的《行为金融学》是我国第一本系统阐述行为金融学理论的著作。吴世农、俞乔、王庆石和刘颖等早在中国证券市场初建时就对中国股市调查并进行取样分析,得出中国市场为非有效市场,其主要论文有:吴世农、韦绍永的《上海股市投资组合规模和风险 关系的实证研究》,陈旭、刘勇的《对我国股票市场有效性的实证分析及队策建议》。国内对这一理论的研究相对不足,对投资策略的涉足更是有限。

本文主要是借鉴了两位美国学者的思路进行论证。美国学者彼得l•伯恩斯坦和阿斯瓦斯达摩达兰著的《投资管理》总结了美国比较有影响力的观点,对行为金融学理论在投资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发展,对投资行为进行了全面剖析,其对投资策略的研究更具有独到之处,这种在行为金融学下投资策略的研究对我国证券业的发展将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罗伯特•泰戈特著《投资管理-保证有效投资的25 歌法则》以其简单而明了的笔法描绘了行为金融学下投资方法的选择应具备的条件和原则,指导我们的实践。brigham ehrharot著的《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中也不乏对行为金融学的 应用,比如:选择权的应用等。

2 行为金融学概述

行为金融学是将行为学、心理学和认知学成果运用到金融市场上产生的一种新理论,是基于心理学实验结果提出投资者决策时的心理特征假设来研究投资者实际投资决策行为的一门学科。

行为金融学有两个研究主题:一是市场并非有效,主要探讨金融噪声理论;二是投资者并非是理性的,主要探讨投资者会发生的各种认知和行为偏差问题。

主要理论:

证券市场是不完全有效的即市场定价不能完全反映一切信息,存在噪声交易者风险即金融噪声理论。投资者构筑的投资组合具有金字塔型层状特征即行为组合理论。

投资者有限理性。行为金融学总结的投资者行为偏差有:决策参考点决定行为者对风险的态度;投资者存在心理帐户;投资者还存在过度自信心理和从众心理。

3 行为金融学在实务中的应用

实际上,各种积极管理模式都假定市场定价失真或无效。他们认为通过投资于定价失真的市场或资产可以获得增值。然而所有的人都知道这种无效性是转瞬即逝的,这样,这些无效性可能会为有耐心的投资者提供收益。“耐心”是一个好的投资策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为金融学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诸如阿莱悖论、日历效应股权溢价、期权微笑、封闭式基金之谜、小盘股效应等等金融学难题。还提出了成本平均策略、选择策略参考点来判断预期的损益、动量交易策略等投资策略。一些金融实践者已经开始运用行为金融学的这些投资策略来指导他们的投资活动。

成本平均策略。成本平均策略是在股市价格下跌时,分批买进股票以摊低成本的策略。采用这一策略不是追求效用最大化,而是降低投资活动。

行为金融学认为,人们在进行决策的时候,往往会选择一个决策参考点来判断预期的损益,而非着眼于最终的财富状况。在心理预期的过程中,人们会把决策分成不同的心理帐户来考虑,常常拥有自信情节,高估已经拥有的商品或服务,并且倾向于增加这里物品或服务的使用次数。还对预期的损失过于敏感,把同样价值的损失计算成远高于同样价值的收益,而对已经形成损失的东西却表现出一种“处置效果”,由于期待机会收回成本而继续经受可能的损失。因此在行为金融学中的“心理”帐户和“认知偏差”这两个概念,应该在日常理财中关注。 运用动量交易策略。即预先对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设定过滤准则,当股票收益或股票收益与交易量同时满足过滤准则时就买入或卖出

股票的投资策略。当处置效应在证券市场上比较严重时,其带来的股票基本价值与市场价格之间的差幅就会更大;当价格向价值回归时,可利用动量交易策略,通过差幅获利。

市场无效性本质上是一种套利机会,如果足够多的资金追求同一种市场无效性,它肯定会消失。对于许多定量投资者来说,永远感到困惑的是,一旦某种市场无效性在学术刊物上得到详细论述,它就奇怪地消失了。实际上,如果昨天的无效性已广为人知,并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资本,再设想它明天仍然存在是非常危险的。资本市场同样如此。因此,不要屈从或迷恋“权威”的信息,应该努力追求有个性的投资策略。

在职业资金管理游戏中获胜的资金管理者一般都是最少犯错误的人,但其中的许多错误都可以归因于人类本性——追求安稳、相信潮流、失败后希望改换风格和指导思想。投资组合管理中的一些错误源于资金管理者不了解自己的客户,不了解自己的投资市场,一些错误源于资金管理者走“受托人的钢丝绳”的游戏,一方面要获得高额收益,另一方面还不能超越客户的风险承受性。

4 股票投资策略

4.1 具备股票投资取胜的素质

对于我们来说,在股票业取得成功的素质应该包括:忍耐、自立、简单明了、能忍受痛苦、心胸开阔、有独立判断能力、百折不挠、谦让、灵活、愿做独立的研究工作、勇于承认错误,还有对普通的商业恐慌不屑一顾。这些素质的具备与巴菲特的忠告是一致的,与行为金融学是相符的,市场可能是无效的,积极管理者也有增加价值的潜力,但这些无效性既不简单,也不是静态的,利用起来代价也不低。换言之,市场无效性的一个特点就是容易消失。这就意味着市场无效性一旦被隔离出来,并广为人知,越来越多的资金追逐这一无效性时,这个特点就消失了。问题不在于投资者和他们的顾问很愚昧或麻木不仁,在于当信息收到之时情况可能已经发生变化。当乐观的金融信息广泛传播时,大多数投资人认为这个经济形势在近期内还会进一步高涨时,经济走势实际上已经向衰退迈进。头脑清醒的投资者可以在信息不完全、不理想的情况下做出正确决策,那种需要各种资料的“科学头脑”是不科学的。

4.2 逆潮流而动

风险观念的根源在人类感情中可以找到。我们都是社会性生物,渴望与别人协调一致,达成共识。以常规方式失败经常比非常规性失败痛苦较少。相应地,投资者更愿意冒以常规方式失败的较大风险,而不愿意冒可能以非常规方式失败的较小风险。许多投资者并不一定像他们以为的那样对风险有多少耐心。

参考文献

篇9

1文献综述

一般认为,行为金融学的产生以1951年Burrel教授发表《投资战略的实验方法的可能性研究》一文为标志,该文首次将行为心理学结合在经济学中来解释金融现象。1972年,Slovic教授和Bauman教授合写了《人类决策的心理学研究》,为行为金融学理论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1979年DanielKahneman教授和AmosTversky教授发表了《预期理论:风险决策分析》,正是提出了行为金融学中的预期理论。

中南大学的饶育蕾和刘达锋著的《行为金融学》是我国第一本系统阐述行为金融学理论的著作。吴世农、俞乔、王庆石和刘颖等早在中国证券市场初建时就对中国股市调查并进行取样分析,得出中国市场为非有效市场,其主要论文有:吴世农、韦绍永的《上海股市投资组合规模和风险关系的实证研究》,陈旭、刘勇的《对我国股票市场有效性的实证分析及队策建议》。国内对这一理论的研究相对不足,对投资策略的涉足更是有限。

本文主要是借鉴了两位美国学者的思路进行论证。美国学者彼得L•伯恩斯坦和阿斯瓦斯达摩达兰著的《投资管理》总结了美国比较有影响力的观点,对行为金融学理论在投资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发展,对投资行为进行了全面剖析,其对投资策略的研究更具有独到之处,这种在行为金融学下投资策略的研究对我国证券业的发展将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罗伯特•泰戈特著《投资管理-保证有效投资的25歌法则》以其简单而明了的笔法描绘了行为金融学下投资方法的选择应具备的条件和原则,指导我们的实践。BrighamEhrharot著的《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中也不乏对行为金融学的应用,比如:选择权的应用等。

2行为金融学概述

行为金融学是将行为学、心理学和认知学成果运用到金融市场上产生的一种新理论,是基于心理学实验结果提出投资者决策时的心理特征假设来研究投资者实际投资决策行为的一门学科。

行为金融学有两个研究主题:一是市场并非有效,主要探讨金融噪声理论;二是投资者并非是理性的,主要探讨投资者会发生的各种认知和行为偏差问题。

主要理论:

证券市场是不完全有效的即市场定价不能完全反映一切信息,存在噪声交易者风险即金融噪声理论。投资者构筑的投资组合具有金字塔型层状特征即行为组合理论。

投资者有限理性。行为金融学总结的投资者行为偏差有:决策参考点决定行为者对风险的态度;投资者存在心理帐户;投资者还存在过度自信心理和从众心理。

3行为金融学在实务中的应用

实际上,各种积极管理模式都假定市场定价失真或无效。他们认为通过投资于定价失真的市场或资产可以获得增值。然而所有的人都知道这种无效性是转瞬即逝的,这样,这些无效性可能会为有耐心的投资者提供收益。“耐心”是一个好的投资策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为金融学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诸如阿莱悖论、日历效应股权溢价、期权微笑、封闭式基金之谜、小盘股效应等等金融学难题。还提出了成本平均策略、选择策略参考点来判断预期的损益、动量交易策略等投资策略。一些金融实践者已经开始运用行为金融学的这些投资策略来指导他们的投资活动。

成本平均策略。成本平均策略是在股市价格下跌时,分批买进股票以摊低成本的策略。采用这一策略不是追求效用最大化,而是降低投资活动。

行为金融学认为,人们在进行决策的时候,往往会选择一个决策参考点来判断预期的损益,而非着眼于最终的财富状况。在心理预期的过程中,人们会把决策分成不同的心理帐户来考虑,常常拥有自信情节,高估已经拥有的商品或服务,并且倾向于增加这里物品或服务的使用次数。还对预期的损失过于敏感,把同样价值的损失计算成远高于同样价值的收益,而对已经形成损失的东西却表现出一种“处置效果”,由于期待机会收回成本而继续经受可能的损失。因此在行为金融学中的“心理”帐户和“认知偏差”这两个概念,应该在日常理财中关注。运用动量交易策略。即预先对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设定过滤准则,当股票收益或股票收益与交易量同时满足过滤准则时就买入或卖出股票的投资策略。当处置效应在证券市场上比较严重时,其带来的股票基本价值与市场价格之间的差幅就会更大;当价格向价值回归时,可利用动量交易策略,通过差幅获利。

市场无效性本质上是一种套利机会,如果足够多的资金追求同一种市场无效性,它肯定会消失。对于许多定量投资者来说,永远感到困惑的是,一旦某种市场无效性在学术刊物上得到详细论述,它就奇怪地消失了。实际上,如果昨天的无效性已广为人知,并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资本,再设想它明天仍然存在是非常危险的。资本市场同样如此。因此,不要屈从或迷恋“权威”的信息,应该努力追求有个性的投资策略。

在职业资金管理游戏中获胜的资金管理者一般都是最少犯错误的人,但其中的许多错误都可以归因于人类本性——追求安稳、相信潮流、失败后希望改换风格和指导思想。投资组合管理中的一些错误源于资金管理者不了解自己的客户,不了解自己的投资市场,一些错误源于资金管理者走“受托人的钢丝绳”的游戏,一方面要获得高额收益,另一方面还不能超越客户的风险承受性。

4股票投资策略

4.1具备股票投资取胜的素质

对于我们来说,在股票业取得成功的素质应该包括:忍耐、自立、简单明了、能忍受痛苦、心胸开阔、有独立判断能力、百折不挠、谦让、灵活、愿做独立的研究工作、勇于承认错误,还有对普通的商业恐慌不屑一顾。这些素质的具备与巴菲特的忠告是一致的,与行为金融学是相符的,市场可能是无效的,积极管理者也有增加价值的潜力,但这些无效性既不简单,也不是静态的,利用起来代价也不低。换言之,市场无效性的一个特点就是容易消失。这就意味着市场无效性一旦被隔离出来,并广为人知,越来越多的资金追逐这一无效性时,这个特点就消失了。问题不在于投资者和他们的顾问很愚昧或麻木不仁,在于当信息收到之时情况可能已经发生变化。当乐观的金融信息广泛传播时,大多数投资人认为这个经济形势在近期内还会进一步高涨时,经济走势实际上已经向衰退迈进。头脑清醒的投资者可以在信息不完全、不理想的情况下做出正确决策,那种需要各种资料的“科学头脑”是不科学的。

4.2逆潮流而动

风险观念的根源在人类感情中可以找到。我们都是社会性生物,渴望与别人协调一致,达成共识。以常规方式失败经常比非常规性失败痛苦较少。相应地,投资者更愿意冒以常规方式失败的较大风险,而不愿意冒可能以非常规方式失败的较小风险。许多投资者并不一定像他们以为的那样对风险有多少耐心。

参考文献

篇10

1文献综述

一般认为,行为金融学的产生以1951年Burrel教授发表《投资战略的实验方法的可能性研究》一文为标志,该文首次将行为心理学结合在经济学中来解释金融现象。1972年,Slovic教授和Bauman教授合写了《人类决策的心理学研究》,为行为金融学理论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1979年DanielKahneman教授和AmosTversky教授发表了《预期理论:风险决策分析》,正是提出了行为金融学中的预期理论。

中南大学的饶育蕾和刘达锋著的《行为金融学》是我国第一本系统阐述行为金融学理论的著作。吴世农、俞乔、王庆石和刘颖等早在中国证券市场初建时就对中国股市调查并进行取样分析,得出中国市场为非有效市场,其主要论文有:吴世农、韦绍永的《上海股市投资组合规模和风险关系的实证研究》,陈旭、刘勇的《对我国股票市场有效性的实证分析及队策建议》。国内对这一理论的研究相对不足,对投资策略的涉足更是有限。

本文主要是借鉴了两位美国学者的思路进行论证。美国学者彼得L•伯恩斯坦和阿斯瓦斯达摩达兰著的《投资管理》总结了美国比较有影响力的观点,对行为金融学理论在投资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发展,对投资行为进行了全面剖析,其对投资策略的研究更具有独到之处,这种在行为金融学下投资策略的研究对我国证券业的发展将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罗伯特•泰戈特著《投资管理-保证有效投资的25歌法则》以其简单而明了的笔法描绘了行为金融学下投资方法的选择应具备的条件和原则,指导我们的实践。BrighamEhrharot著的《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中也不乏对行为金融学的应用,比如:选择权的应用等。

2行为金融学概述

行为金融学是将行为学、心理学和认知学成果运用到金融市场上产生的一种新理论,是基于心理学实验结果提出投资者决策时的心理特征假设来研究投资者实际投资决策行为的一门学科。

行为金融学有两个研究主题:一是市场并非有效,主要探讨金融噪声理论;二是投资者并非是理性的,主要探讨投资者会发生的各种认知和行为偏差问题。

主要理论:

证券市场是不完全有效的即市场定价不能完全反映一切信息,存在噪声交易者风险即金融噪声理论。投资者构筑的投资组合具有金字塔型层状特征即行为组合理论。

投资者有限理性。行为金融学总结的投资者行为偏差有:决策参考点决定行为者对风险的态度;投资者存在心理帐户;投资者还存在过度自信心理和从众心理。

3行为金融学在实务中的应用

实际上,各种积极管理模式都假定市场定价失真或无效。他们认为通过投资于定价失真的市场或资产可以获得增值。然而所有的人都知道这种无效性是转瞬即逝的,这样,这些无效性可能会为有耐心的投资者提供收益。“耐心”是一个好的投资策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为金融学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诸如阿莱悖论、日历效应股权溢价、期权微笑、封闭式基金之谜、小盘股效应等等金融学难题。还提出了成本平均策略、选择策略参考点来判断预期的损益、动量交易策略等投资策略。一些金融实践者已经开始运用行为金融学的这些投资策略来指导他们的投资活动。

成本平均策略。成本平均策略是在股市价格下跌时,分批买进股票以摊低成本的策略。采用这一策略不是追求效用最大化,而是降低投资活动。

行为金融学认为,人们在进行决策的时候,往往会选择一个决策参考点来判断预期的损益,而非着眼于最终的财富状况。在心理预期的过程中,人们会把决策分成不同的心理帐户来考虑,常常拥有自信情节,高估已经拥有的商品或服务,并且倾向于增加这里物品或服务的使用次数。还对预期的损失过于敏感,把同样价值的损失计算成远高于同样价值的收益,而对已经形成损失的东西却表现出一种“处置效果”,由于期待机会收回成本而继续经受可能的损失。因此在行为金融学中的“心理”帐户和“认知偏差”这两个概念,应该在日常理财中关注。运用动量交易策略。即预先对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设定过滤准则,当股票收益或股票收益与交易量同时满足过滤准则时就买入或卖出股票的投资策略。当处置效应在证券市场上比较严重时,其带来的股票基本价值与市场价格之间的差幅就会更大;当价格向价值回归时,可利用动量交易策略,通过差幅获利。

市场无效性本质上是一种套利机会,如果足够多的资金追求同一种市场无效性,它肯定会消失。对于许多定量投资者来说,永远感到困惑的是,一旦某种市场无效性在学术刊物上得到详细论述,它就奇怪地消失了。实际上,如果昨天的无效性已广为人知,并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资本,再设想它明天仍然存在是非常危险的。资本市场同样如此。因此,不要屈从或迷恋“权威”的信息,应该努力追求有个性的投资策略。

在职业资金管理游戏中获胜的资金管理者一般都是最少犯错误的人,但其中的许多错误都可以归因于人类本性——追求安稳、相信潮流、失败后希望改换风格和指导思想。投资组合管理中的一些错误源于资金管理者不了解自己的客户,不了解自己的投资市场,一些错误源于资金管理者走“受托人的钢丝绳”的游戏,一方面要获得高额收益,另一方面还不能超越客户的风险承受性。

4股票投资策略

4.1具备股票投资取胜的素质

对于我们来说,在股票业取得成功的素质应该包括:忍耐、自立、简单明了、能忍受痛苦、心胸开阔、有独立判断能力、百折不挠、谦让、灵活、愿做独立的研究工作、勇于承认错误,还有对普通的商业恐慌不屑一顾。这些素质的具备与巴菲特的忠告是一致的,与行为金融学是相符的,市场可能是无效的,积极管理者也有增加价值的潜力,但这些无效性既不简单,也不是静态的,利用起来代价也不低。换言之,市场无效性的一个特点就是容易消失。这就意味着市场无效性一旦被隔离出来,并广为人知,越来越多的资金追逐这一无效性时,这个特点就消失了。问题不在于投资者和他们的顾问很愚昧或麻木不仁,在于当信息收到之时情况可能已经发生变化。当乐观的金融信息广泛传播时,大多数投资人认为这个经济形势在近期内还会进一步高涨时,经济走势实际上已经向衰退迈进。头脑清醒的投资者可以在信息不完全、不理想的情况下做出正确决策,那种需要各种资料的“科学头脑”是不科学的。

4.2逆潮流而动

风险观念的根源在人类感情中可以找到。我们都是社会性生物,渴望与别人协调一致,达成共识。以常规方式失败经常比非常规性失败痛苦较少。相应地,投资者更愿意冒以常规方式失败的较大风险,而不愿意冒可能以非常规方式失败的较小风险。许多投资者并不一定像他们以为的那样对风险有多少耐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