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2 16:17:4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医疗市场现状与分析,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R25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11-0088-02
根据全国2000年流调结果显示,91.2%[ 1]结核病人首诊于各级综合医疗机构门诊,综合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处在病人发现工作最前沿,综合医院的医生对结核病防治知识认知度与医疗行为直接影响结核病人发现工作。为全面了解综合医院医务人员对结核病知识知晓情况,我们于2009年8月对我州10所综合医疗机构625名医务人员进行了结核病防治知识问卷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对我州所辖五县二市10所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全体医务人员中,按不同职称、学历、科别进行结核病防治知识问卷调查。本次测验题目共10道,包括结核病防治一般知识(为1~4题)、国家相关结核病免费政策(为5~6题)、获得肺结核治疗、管理和感染控制知识途径(为7~10题)等3个方面的内容,全部为单项选择题。
1.2 调查方法:利用讲授《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08版)》前的机会,对调查人群均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调查员亲临现场将问卷发放给被调查者,被调查者独立完成并收回。
1.3 统计学方法:将调查问卷数据使用Excel录入,采用X2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特征:针对10所综合医院参加全员培训的医务人员共发放调查问卷646份,回收有效问卷625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6.7%。调查者中,男183名(29.3%),女442名(70.7%),平均年龄35.6%;职称方面:副高以上者70人(11.2%),中级188人(30.1%),初级367人(58.7%);学历方面:医学本科170人(27.2%),大专272人(43.5%),中专163人(26.1%),高中20人(3.2%);科别方面:内科184人(29.4%),感染科13人(2.1%),医技科91人(14.6%),儿科35人(5.6%),公卫科30人(4.8%),外妇科94人(15%),其他178人(28.5%)。
2.2 医务人员对结核病防治知识的知晓情况:78.2%医务人员知道肺结核病人可疑症状,但只有23.7%医务人员知道肺结核有效控制措施是积极发现并治愈病人;91.3%的医务人员对国家实施结核病优惠政策中的免费痰检较为熟悉,但知道获取免费抗结核药物的只有66.24%;48.8%医务人员知道新发肺结核病人需要规范治疗6个月以上,24.48%医务人员知道肺结核病人最有效的管理方式是督导管理,只有16.8%医务人员知道新发肺结核病人正规治疗2~3个星期就没有传染性(表1)。
2.3 医务人员对结核病知识条数知晓情况。本次调查中,医务人员答对9道以上只有3.3%,答对6道一下的仅达到64.5%,一半以上人员对结核病的防治知识知之甚少(见表2)。
2.4 不同层次医务人员对结核病知识知晓情况。从调查结果显示,在职称上,综合医院的副高职称以上医务人员对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67.6%)与初级职称知晓率比较(58.5%),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χ2=27.51,P>0.05);在学历上,本科以上学历医务人员结核病知识知晓率(66.7%)与高中学历比较(5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5.31,P>0.05);在科别上,公卫科(72.3%)和感染科(69.2%)结核病知识知晓率与儿科(59.1%)和外妇科比较(5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0.35,P>0.05)。
3 讨论
从本次调查结果表明,综合医院医务人员对结核病防治知识的总知晓率仅为60.0%,与国务院下发的《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01~2010年)》的目标,全国公众结核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到2010年要达到80%的目标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是比较真实地反映本地区综合医疗机构对结核病防治知识的掌握情况,可以看出结核病防治知识传播和普及仍然需要很长时间和努力才有可能实现《规划》要求的目标[ 2]。
调查结果显示,该地区医务人员对结核病基本知识和结核病免费政策掌握较好,但对结核病治疗、管理和感染控制知识知晓情况较差,平均仅为44%,这说明医务人员在掌握结核病防治知识方面存在不平衡,特别是对结核病规范治疗、督导管理和正规治疗2~3个星期就没有传染性等知识了解的更少,表明结核病知识在综合医疗机构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积极推行定点医院模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感,必须在综合医疗机构的重点科室和重点人员中形成突破。
从此次调查结果看,医务人员掌握9条以上核心信息只有3.3%,64.5%以上医务人员掌握核心信息是在6条以下。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在过去医防合作中对这些核心信息相关内容培训上是不够的,说明了对《指南(08版)》的培训存在者重点不突出、缺乏针对性和重复性、培训力度还不够等问题。通过调查明确今后努力方向和重点[ 2]。
本次调查发现,副高职称以上、本科以上、公卫科和感染科医务人员对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分别是67.6%、66.7%、72.3%和69.2%,初级职称、高中学历、儿科和外妇科医务人员对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分别是58.5%、52.0%、59.1% 和57.0%,这说明了职称、学历高和感染科及公卫科医务人员结核病知识知晓率略高于职称、学历低和儿科及外妇科医务人员,但是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近几年我们对综合医院业务人员进行全员培训收到了一定效果,也提示对重点科室医务人员进行的结核病知识培训作用没有凸显出来,因此加强相关科室人员培训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技术指导组.第四次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2,25[J].3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也提高,医疗器械产业越来越受世人关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已初具规模。我国作为医疗器械产业的新兴市场,潜力大,发展快,吸引着全球医疗器械行业眼球,争先进军中国市场。同时,本土企业规模小、技术弱,缺少发展后劲,存在国内市场占有额低、国际竞争力弱等问题。中国医疗器械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时,应树立民族品牌、构建核心竞争力、加强自主研发能力、改善产品结构等,才能在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及国际医疗器械行业现状
近几年的医疗器械进口总额和出口总额都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但是总体都呈现较大的逆差,且贸易逆差呈波浪形的增长趋势。
就医疗器械行业贸易方式来看,进口以一般贸易方式为主,出口则以来料加工贸易方式为主导,输出的是简单加工产品,缺少附加值高的高端产品。所以目前我国医疗器械出口产品总体来说属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小的现状。
我们从竞争优势指数来分析一下医疗器械的行业现状。竞争优势指数是净出口与外贸总额的比值,能够反映相对于世界市场上由其他国家供应的一种产品而言,本国生产的同种产品是处于效率的竞争优势还是劣势以及劣势程度。其计算公式为RNXij=(Xij-Mij)/(Xij+Mij)(式中,RNXij— —竞争优势指数;Xij—— i国j商品的出口额;Mij—— i国j商品的进口额)。
我国医疗器械贸易竞争优势指数从2001年至2005年均为负值,处于(-1,0)之间,说明我国医疗器械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弱,在国际市场竞争力平均水平以下,医疗器械进口产品市场占有率较大。但2005年贸易竞争指数上升为-0.117,接近于0。
再看另外一个指标—— 国际市场占有率(MS)。该指标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出口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的份额或程度。一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大小,最终将表现在该产业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其计算公式为MSij=Xij/Xwj(式中,MSij表示i国j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Xij 表示i国j产品的出口总额,Xwj 表示世界j 产品的出口总额)。
MSij值越高,该产品所处产业国际竞争力就越强;反之则弱。我国医疗器械产品目前在国际市场占有率很低,不超过5%,从而表明我国医疗器械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很弱。而从国际上来看,全球高端医疗器械市场基本由美国、德国公司的产品占据着统治地位,其次是日本,其他欧洲国家只是在一些专业项目上有一定优势。在全球医疗器械市场销售额中,美国占到40%多,欧洲占30%左右,日本占15%—— 18%,而中国仅占2%。国内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竞争能力始终令人担忧。
国内医疗器械企业竞争力偏弱,主要归结为“六大问题”:一是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二是产业结构与产品品种结构不合理;三是中国医疗器械市场本土企业占的份额低;四是进出口不平衡,世界市场份额小;五是有自主品牌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不多,品牌知名度不高,无形资产创造的企业竞争能力薄弱。六,是技术水平不高,产品质量不高,工艺水平落后。
二、我国国际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对策
第一,站稳脚跟— —明确企业核心竞争力。中国医疗器械企业若想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首先要处在充分调动和运用各种资源的前提下,进而培养和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获得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既可以通过自我发展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又可以通过企业间并购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
第二,拳头产品—— 强化企业研发能力。首先要解决资金瓶颈,加大研发资金投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技术是企业的生命线。著名的跨国公司都有自己实力很强的研究开发机构。国内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只有解决资金问题,才能放手搞科研。其次是要实现自主创新模仿创新相结合。对于目前我国的医疗器械企业,先是要以模仿创新为主,进行技术积累、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增强自己的研究开发实力。
第三,建立品牌—— 提高企业营销水平。目前我国医疗器械行业还没有一个在享誉国际的品牌。因此中国医疗器械企业必须提高对品牌战略的重视,树立起品牌意识,将产品技术、产品质量等内在指标作为坚实的基础和后盾,并积极发挥广告与市场营销、品牌设计与策划的作用,打造中国百年品牌,靠核心竞争塑造知名品牌,靠知名品牌提升自己的竞争优势和无形资产。创新营销渠道,建立强大的销售队伍和广泛的销售网络。具体措施可以包括:
(1)提高医疗器械产品质量,加强售后服务工作,增强用户的满意度;
(2)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创名牌企业、名牌产品;
(3)完善医疗器械评估与检测中介组织机构;
(4)加强医疗器械技术监督工作。
第四,优化结构— —提升企业出口效益。在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时,要随时保持对市场需求进行分析和预测,生产适销对路产品,保障医疗卫生需要,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继续开展传统手术器械、卫生材料、小型设备出口的同时,要加大设备类产品出口,增加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增加出口效益,并使我国的医疗器械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定份额。
【参考文献】: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的不断发展,医生判断病人病情的望、闻、问、切需要借助高科技的医疗设备来完成。医疗设备虽然没有主观能动性,但高科技医疗设备相比于人类而言,拥有较高的客观性、准确性。鉴于此,我们国家很多医院也不惜花费重金引进了大量的高端医学设备,这一举措有利于提升医院医疗工作效率,增强对症下药的针对性,从而更好的救死扶伤,服务社会。
但目前许多医院存在着"重引进,轻维护"的错误管理理念,造成医院医疗器械故障频出,同时又由于医院设备科又存在医疗设备维修水平欠佳,医疗设备供应商垄断经营,技术壁垒等原因,造成医疗设备维修费用居高不下。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医院引进先进医疗设备的积极性下降,进而影响整个社会医疗水平的提升,因此该问题必须及时得到解决。
1医院设备维修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医院的医疗设备维修大致存在者三种主要的维修模式:
1.1自我维修为主,供应商维修为辅[1] 这种维修模式要求医院设备部技术人员具备较高的行业素质,并且拥有较大的工作积极性,能不但学习跟得上医疗仪器设备的更新换代。同时,医院管理层必须对设备科加以重视,否则要求设备科能够留住人才简直痴人说梦。
1.2依靠市场,托管维修 通常情况下,市场竞争的确能够降低医院医疗设备维修的成本。但这种情况出现的前提是,维修技术对于市场的门槛不高,而现代医疗设备的科技含量已经远远超出大多数社会单位维修范围,特别是在供应商实行技术壁垒,以实现垄断的情况下。
1.3供应商维修为主,自我维修为辅 该模式下,医疗设备供应商的主动权过大,医院的医疗设备的维修时间限制非常严格,从设备停运到正常运行的时间间隔是以小时为单位进行计算的。而供应商的业务重点往往放在销售环节,对于售后维修往往不太重视,这就导致了这种模式下供应商和医院的矛盾。
从以上三种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出医院医疗设备维修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只有放眼整个医疗设备维修行业,将医院、供应商、社会维修机构协同考虑,才能找出真正导致医院医疗设备维修窘境的原因。以下在了解医院设备维修三大模式基础上,从医院、供应商、社会维修单位三个角度分析,找出致使医疗设备维修现状的原因。
从医院角度来讲:首先医院管理层对医院设备的维护工作不够重视,使得整个医院没有形成维护医疗设备的风气。医疗设备十分精密,只有经常性地进行预防性保养和针对性维护,才能保证设备一直处于高精度的运行状态,同时也能降低设备的故障率,减少维修费用。此外,大多数医院的设备维护人员缺乏工作积极性,将自己定位为医院的边缘人员,设备出问题时,只是走走形式检查一下,修不好就直接上报上级,返厂修理。这种工作态度极大的影响了医疗设备维修效率,给医院乃至社会造成了巨大损失,当然员工积极性丧失也和医院管理层重视不够有关。
从供应商角度来讲:医疗设备供应商是设备的生产者,消费者(医院)购买的不仅仅是医疗产品,还包括售后服务,为医院提供保养和维护培训以及产品维修是医疗供应商的责任和义务。但国内,大多数设备供应商都没有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机制,这也是影响我国医院医疗设备维修的重要原因。
从市场的角度来讲:市场的竞争机制能使得市场中的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始终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因此将医院医疗设备维修市场化,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我国部分医院也在这方面有所尝试,但结果往往令医院管理者不甚满意。原因在于,医疗设备维修的技术和安全门槛过高,利润吸引力不足以是人们越过医疗设备维修的门槛。因此社会上能够承包医院医疗设备维修的社会单位较少,竞争偏小,加之政府对此行业监管不力,该行业市场秩序十分混乱,大多数医院不敢轻易将关系到生命健康的医疗器械交给得不到保障的市场。
2针对医院设备维修的现状的应对策略
通过面对医院设备维修的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现行医疗设备维修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为医院、市场、供应商三个方面,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应该从这三个方面入手,才能做到对症下药,真正的解决问题。以下是应对策略:
2.1重视设备维护,调动维修人员积极性 木桶效应告诉我们,木桶的装水量是由最短的木板决定的。现在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医院设备维护俨然已经成为限制医院提升医疗效率,更好地服务社会的短板,医院管理者应当加强对医院设备保养、维护和维修的重视,这样才能从釜底抽薪,从根本上解决医疗设备维修问题。首先管理者应当通过开会研讨、集中宣传在医院形成一种重视设备保养和维护的风气,防寒于未然,让被动的维修变为主动的维护[2]。其次,应当提升医院维修人员的待遇,明确设备科工作人员的责任、权利和权益,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调动维修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这样设备出了小问题,医院内部能够自己解决,不仅节省了时间,为更多病人提供了及时就医的机会,还为医院节省了一大笔维修费用。
2.2约束设备供应商,确保售后服务 医院在进行大型医疗设备采购时,不仅要关心医疗设备的性能和价格,也要把供应商的售后服务作为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签订购买合同的同时,应当签订相关的售后服务合同。且售后服务应当包括产品使用和维护培训、产品保养和维修讲解以及出现非人为故障时供应商的及时维修。与此同时,医院应当在售后合同中明确产品维修周期,以免供应商出现推诿现象,造成时间上的医疗资源的浪费。此外,在购买先进医疗设备时,设备维修部门负责人应和财务部一起进行购买,综合考虑产品性能与售后,以免出现设备故障出现后,部门之间相互抱怨的情况。
2.3降低准入门槛,规范医疗设备维修市场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重视医疗产品维修市场的形成,为意图进入行业的企业或单位提供便捷的办事流程,同时加大对该行业的扶持力度。通过资金投入,技术支持来保证该行业的健康发展[3]。此外,政府应当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医疗设备维修市场,避免部分维修商家形成垄断经营,以此来确保医院医疗设备的在市场上能够以正常的价格获得优质的服务,保证维修的时间和质量。
3结论
医院医疗设备维修现状的窘境不是单纯一个原因造成的,医院不够重视、供应商售后不完善,甚至和整个社会浮躁的大环境也有一定的关系,因此要想将医院医疗设备维修从巨大的沼泽中拉出来,需要医院、政府等多方努力,并采取正确的策略,医疗设备维修现状的改善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D66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1-0066-02
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单纯的观光、休闲、娱乐等旅游形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人的需求,旅游项目逐渐向多样化、复杂化发展。伴随着当今社会老龄化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医疗水平及医疗质量,从而引发大量有医疗需求的人加入医疗旅游大军,引发医疗旅游热潮。同时,老龄化人群增多,人们对健康、养生、疗养的关注度逐渐提升,以健康为旅游动机的旅游产品也将成为旅游行业转型的新宠。因此,本文在老龄化这个当今热点问题下,研究山东省医疗旅游市场开发现状及问题具有深远意义。
一、医疗旅游概念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定义,“医疗旅游是以医疗护理、疾病与健康、康复与修养为主题的旅游服务”,是以康健为动机,由医疗保健与休闲旅游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最早期从欧美等医疗条件好的发达国家兴起,在我国老龄化日益严重,旅游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医疗旅游在我国也迅速发展起来,成为带动区域旅游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二、山东省开发医疗旅游的条件
(一)区位优势
山东省地处东部沿海,临近天津、北京,连接江苏、上海,自古以来就是交通枢纽要地。从旅游业的眼光来看,山东省三面环海,地处环渤海旅游圈,与韩国、日本等国联系便利,地理位置优越。
(二)旅游资源丰富
山东省旅游资源丰富,以“一山一水一圣人”和“黄金海岸”两条主题旅游线路贯穿了众多旅游景区(点),有“三孔”“东岳泰山”等世界级知名的旅游资源,有国家级资源百余处,吸引了省内外甚至是国内外大批旅游者。山东省的济南、泰安、曲阜、青岛等城市都是国家旅游城市,除了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还有较为先进的旅游服务设施,能够符合医疗服务需要。同时,符合疗养和有医疗作用的山岳、温泉、海滨等旅游资源在山东省覆盖面较大,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旅游基础设施,可以开展医疗旅游活动。
(三)医疗技术有保障
山东省是中药材资源的主产地,境内有许多珍贵的中草药植物,丰富的药材奠定了开展医疗旅游的物质基础;山东共有医院1490家,其中三甲及以上医院83所,中医院11所。医疗技术发达,拥有高端技术人才和医疗设备,有国内知名专科专家。山东省立医院、齐鲁医院、山东省中医院在中医医疗方面各有所长,在国内传统中医治疗中对慢性疾病、保健滋养等方面,山东省的中医技术也略有成果,能够满足医疗旅游者就医的技术水平。
山东省是儒家文化的发祥地,道家学说在此地也大有发展,儒家道家有很多典籍学说记载了修身养性的方法和内容,能够为游客提供疗养修身项目,提供疗养基地。
(四)交通和接待条件满足需求
山东省交通便利,水陆空连接的网络交通线给医疗旅游创造了可行条件,高速公路通车里程4285多公里,居全国首位;公路、铁路、水运旅客运载量达到20亿人次。国内外航空运输线路245条,方便出行。同时,山东省旅游接待能力也是发展医疗旅游的优势条件,省内旅行社居国内首位,星级酒店904家居全国第三位,强大而又良好的接待能力,能够满足接待医疗旅游游客的需求。
(五)老龄化的客源市场
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老年人人数最多的国家。统计显示,2009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人口就达到1.67亿,此后我国老龄化趋势严重,每年以100万老年人人口速度增长。2010年老龄化增长数量达到800万,预计5年内,老年人人口将突破2亿。中国老龄化的问题日趋严重,但老年人人口数量的增多也为开发医疗旅游提供了广阔的客源市场。
三、山东省医疗旅游市场开发的现状
2014年12月,山东省政府下发了《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发【2014】31号文件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发挥山东省医疗保健资源优势,开发特色医疗、保健、疗养、美容等旅游与医疗项目,建设融合儒家道家文化的保健旅游场所,培养中医药健康疗养基地,开展儒家修学、保健养生等内容的旅游活动。
近年来,山东各地都在推进旅游行业升级和改革,积极开展医疗旅游市场,原黄金海岸旅游路线通过资源整合,形成了以青岛为中心的多个海滨城市组合的旅游模式,为海滨疗养保健提供了良好的基地。
泰山、临沂、聊城开展温泉养生旅游有声有色,曲阜及潍坊等地开展民俗文化修生养性的旅游活动。
虽然山东各地医疗旅游活动有所开展,但是山东医疗旅游起步较晚,相对于我国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医疗技术和医疗旅游的条件还不是很完善,发展医疗旅游也仅属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山东省医疗旅游市场规模较小,旅游市场没有形成,仅是局限性的保健而已,具有地方医疗特色的旅游资源尚未开发或者未充分开发,不能满足医疗旅游者个性化需求。
四、山东省医疗旅游市场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支持力度不足
山东省政府及旅游主管部门多次强调促进旅游行业转型升级,发展医疗旅游,但并没有具体行而有效的方针政策。医疗旅游这种新型产业是以两者融合的角度出现的,涉及部门、领域就比较复杂,两者融合起来,缺少管理部门来监督,缺少医疗旅游行业规范及准入标准,也没有完全搭建好医疗业和旅游业协调合作的平台,缺少对医疗旅游行业发展的资金支持。
(二)“医”与“游”的结合不够
医疗旅游是“医”与“游”结合的新型旅游模式,是为了旅游行业改革而进行的产品升级,医疗旅游要达到“医”与“游”一加一大于或者至少等于二的效果。但目前,我省开发的医疗旅游,“医”和“游”层面不统一,产业链短,辐射面较窄且平行分离,两者没有很好的融合,看到“医”没有明显的“游”或者“游”中“医”的层面仅局限于养生休闲,开发路径过于狭窄。
(三)医疗标准和技术相对较低
山东省虽然旅游资源丰富,但是有规模、有影响的医
疗机构不足,能开展高端医疗服务的机构更是有限,缺乏有特色和竞争力的诊疗项目。省内开展的医疗旅游多以中医疗养、修身养性为主,缺少高端医疗服务及技术。JCI是世界公认的医疗最高标准,我国有15家医疗机构通过了认证。目前,山东省医院没有一家进行国际JCI认证,在国际上的认可度低,技术和水平有局限。
(四)医疗旅游服务机构的缺乏
医疗旅游除了需要一定的医疗条件和技术支撑以外,还需要具有医疗和旅游两种技能的人员进行导游服务。目前,山东省没有一家医疗旅游机构来专门从事医疗旅游接待服务,大多数旅游机构还主要从事老的旅游方式进行宣传,缺乏医疗旅游信息平台及推广桥梁。
(五)医疗旅游队伍薄弱
介于医疗旅游的特殊性,其对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有一定的要求,既需要有良好的导游能力,也需要具备一定的医疗基础知识。目前,我省大多旅游从业人员学历及专业水平相对较低,更没有专门的人员机构来培养队伍的医疗知识,欠缺业务知识和素养的从业人员队伍基本上没法与旅游者在疗养或者医疗方面进行沟通和交流,医疗旅游队伍的薄弱是山东省发展医疗旅游的瓶颈问题。
参考文献:
引言
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看病贵”问题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看病贵”问题突出表现在公立医院的以过度治疗、过度检查、过度用药为特点的过度医疗现象。“看病贵”问题同时也成为引发医疗纠纷的重要原因。本文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通过分析医生与患者的信息不对称现状,深入理解“看病贵”现象的内因。
其实,“看病贵”问题源于医疗服务市场的特殊性,而这种特殊性存在于医患双方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状。本文主要剖析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深入理解“看病贵”问题。
一、理论基础: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asymmetric information)指交易中的各人拥有的信息不同。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最早提出信息不对称理论的是英国剑桥大学教授James Mirless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William Vickey。他们分别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揭示了不对称信息对交易所带来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二、医疗市场的特殊性:信息高度不对称
在现行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医疗市场中的医患关系具有商品交换的性质,在整个医疗服务的消费过程中,医院是医疗服务的供给方,而患者是医疗服务的需求方,但医疗服务具有的自身的特殊性造成供需双方信息高度不对称。
医疗服务区别于普通商品市场的地方体现在,患者选择医疗服务的消费过程中,需要了解有关医院、医生服务水平的专业信息,以便更好地选择就诊医院、医生。然后这些专业信息对于普通的患者而言存在较高的知识壁垒和搜寻成本,甚至是无法搜寻到的。患者接受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之后,也无法确切感知医疗服务的真实效果。医院服务市场的严重信息不对称,源于医疗服务市场的特殊性:医疗服务市场的自然垄断性和医疗服务的专业特殊性。
(一)医疗服务市场的自然垄断性
由于医疗服务行业与人民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因此我国对医疗服务行业的准入有严格的限制,进入该行业的医疗从业人员必须要经过相关专业的学习和培训,达到国家所制定的专业性和技术性标准,才能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由此可见,严格的准入制度决定了医疗服务市场竞争的不完全性,造成了医疗服务行业的自然垄断。近年来,尽管国家放宽了对医疗行业的准入,允许社会上一部分私营医疗机构参与竞争,但是对于大多数医院,国家还是实行严格控制的政策,因此这也很难改变医疗服务市场的垄断局面。由于医患间的信息不对称,患者几乎没有与医生就医疗服务价格进行讨价还价的可能。
(二)医疗服务的专业特殊性
由于医疗服务切实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健康,因此严格的行业准入制度是必要的,这就使得医疗服务不能替代,普通人无法替代专业的医务人员。我们现在将整个医疗过程按照“就诊前-就诊中-就诊后”这个时间顺序来分析。
就诊前:患者遭受疾病或者伤害,需要寻求医疗服务进行救治。在这个过程中,患者对于医院和医生的好坏和医疗服务价格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即使通过媒体信息或者坊间的口口相传,得到的也只是片面的信息。再者,如果患者遭受的是急病或者其它急需治疗的意外伤害,那么对医疗服务需求的迫切就会使得患者没有充足时间去搜集医院和医生的相关信息,导致医患间的不对等地位更加明显。
就诊中:患者到达医院接受医生诊断并进行治疗。在这个过程中,患者向医生描述自身病情,同时医生也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来判断病情,并通过开药等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由于医生在专业知识上的绝对权威性,因此医生对于患者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处于绝对主导地位,患者很难判断出其合理与否,一般被动的选择相信并接受,也没有进行讨价还价的能力。
就诊后:患者在医院住院治疗或者开药离院治疗。在这个过程中,患者一般是通过住院或者回家休养等方式进行继续治疗。疾病的恢复往往会有一个过程,或短或长,最终疗效都很难确定。由于存在患者的个体差异,同一种病症在不同患者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症状也有所不同,医生对于患者的病情判断一般是基于自身的知识积累和以往的临床经验,因此对患者的诊断不可能存在统一标准,患者的恢复状态也不可能完全一致,这就造成了疾病治疗效果的不确定性。
四、信息不对称对医疗市场的影响
由于医疗市场存在高度的信息不对称,因此在医疗服务过程中,拥有信息优势的当事人往往会隐藏起对自己不利的信息,披露对自己有利的信息,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发生。道德风险是指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人从事经济活动时最大限度的追求自身利益而对他人的利益造成损失且不承担风险后果的行为。逆向选择同样也是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在价格下降时,产生了“劣品驱逐良品”和市场配置低效的情况,进而出现市场交易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现象。
(一)医生诱导需求
由于医患之间存在专业医疗知识的差异,这种信息不对称往往会导致患者需求的偏差,这个偏差来自医生对患者的诱导性需求。对于这种现象的解释,通常人们认为是医生并不是以患者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来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患者如果掌握足够的信息就不会选择这些医疗服务。
1、医生诱导需求的理论前提
信息不对称是医生诱导患者需求的前提。由于国家对医疗市场准入制度的严格控制,医患之间对于专业知识掌握的差别非常大,在医疗服务提供的过程中,医生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可能会出现故意开贵药、多开药、延长住院时间等情况,患者出于对疾病的恐惧心理和处于信息的劣势地位,只能被动的选择接受相信医生,很难或者无法根据自己的知识存量来判断医生的医术和诊断的好坏,最多只能凭借医生态度好坏或者治疗方案能否接受等主观感受来做出判断。
2、医生诱导需求的现实原因
当前我国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拨款占其总收入的比重不断降低,加上医院面临竞争、医疗技术和设备更新等的压力,走上了自负盈亏的道路,收支一条线,医院和医生的收益与患者的医疗支出直接挂钩,医药不分,吃回扣拿红包现象频发。制度的缺陷引发了医生道德底线的垮塌,逐利性导致医生在提供医疗服务时没有将患者利益最大化放在第一位。
3、医生诱导需求的主要表现
第一,过度用药。在我国,公立医院普遍存在“以药养医”现象,医院和制药公司有业务合作,医生的收入和药品的销售量直接挂钩,公立医院药品价格虚高现象很严重,经常出现药品价格越高,销量越大这种与需求价格曲线相悖的情况。据悉,药品的销售模式是高定价加高回扣。部分远远高出药品本身合理价格的部分,就转嫁到患者身上。医院和医生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利益,在可行性范围内开贵药、多开药,造成患者医疗支出不合理上升。
第二,过度检查。检查收入现在也成为了医院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患者在就医时,医生在利益的驱动下,无视患者的客观病情,往往会给患者开一堆没必要的检查项目,声称做完检查后才能诊断病情,有些病人带着其它医院的检查结果前来就医,医生却不认可,要求重新做检查。目前在患者的医疗支出当中,检查费用较以前大幅度提升,甚至超过药费。
第三,虚假收费。虚假收费可以给医院带来许多“方便”。举个例子来说,患者在住院期间,医院将一些莫须有的费用写成“治疗费”、“换药费”等冠冕堂皇的名称,对于患者而言,根本不了解医院的各项费用是如何制定并实施的,只能被动的接受。由此可见,医院虚假收费的行为直接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导致了医疗费用的不合理上升。
(二)患者盲目性就医和逆向选择
1、患者盲目性就医
由于信息不对称,医生与患者很难做到完全匹配。患者在遭受疾病或伤害时,无法在短时间内判断出哪家医院、哪位医生最适合治疗自身的病症,于是就出现了患者盲目就医。患者盲目就医有两种普遍表现。第一种,挂号时患者选择专家。当前大部分医院都实行患者自主选择医生的方式挂号,由于信息不对称,患者往往认为选择专家比较保险,专家经验丰富,只有专家才能更好的治疗。患者的选择造成了以下现象的发生:各大医院专家教授坐诊的门诊室里门庭若市,而普通医生坐诊的门诊室里却空荡无人。专家抱怨从早到晚忙的脱不开身,而普通医生抱怨从早到晚见不到人。虽然自主择医是患者的权利,但患者一般缺乏医疗知识,选择医生时一味盲目选择专家,这种情况会导致专家耗费大量的时间治疗感冒发烧之类小病,而耽误疑难杂症的治疗时间,相反,普通医生也得不到锻炼,不利于业务水平的提高,这就造成医生两极分化和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第二种:大城市周边地区患者选择到大城市看病。患者普遍反映在三甲医院看病特别难,挂号难、高价买黄牛号是常态,常常排队就要等几个月之久。据统计,三甲医院的患者病症80%以上是小病或常见病,基层医院完全有能力治好。此种现象直接导致大城市的医疗资源极度紧缺和患者所在地医疗资源特别是社区诊所的大量闲置。
2.患者逆向选择
由于患者无法直接了解医院、医生情况,只能对所有医院、医生服务能力只能按概率加权计算的一个平均值,因而只愿意根据平均值来预期医疗费用及医疗服务,但这样一来,医疗质量、医疗费用高于平均值水平的医院、医生就会降低服务水平,只有服务水平低的医院、医生才更加有利可图。这样就会导致医疗机构降低服务水平来迎合患者低服务水平的需求,这将导致医疗机构长期在低服务水平竞争,医疗质量、医疗服务难以大幅提升。目前我们民营医院艰难的生存现状与患者的逆向选择有很大关系。
可见,在患方不能掌握医方的医疗服务质量信息的情况下,医疗服务市场上医方必然存在逆向选择,医疗服务市场在低质量水平下实现均衡。这既是对提供高质量水平的医方的一种打击,也是对患者利益的一种伤害,更是一种社会资源的浪费。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3-0020-03
一、医疗健康产业的概念
狭义的医疗健康产业指医药产销及医疗服务直接相关的产业活动,总体分医药工业和医药服务,其中,医药工业包含五大子行业,医药服务包含医药商业、研发外包、医疗服务(见图1)。
广义的医疗健康产业则是指维护健康、修复健康、促进健康的产品生产、服务提供及信息传播等活动的总和。大健康产业由医疗性健康服务和非医疗性健康服务两大部分构成,已形成了四大基本产业群体:以医疗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医疗产业,以药品、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医疗耗材产销为主体的医药产业,以保健食品、健康产品产销为主体的保健品产业,以个性化健康检测评估、咨询服务、调理康复、保障促进等为主体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与此同时,我国大健康产业的产业链已经逐步完善,新兴业态正在不断涌现。健康领域新兴产业包括养老产业、医疗旅游、营养保健产品研发制造、高端医疗器械研发制造等。
二、“互联网+”环境下医疗健康行业的发展现状
(一)医药市场的发展现状
《中国健康产业蓝皮书(2016版)》(以下简称《蓝皮书》)详细的分析了2015年我国医药、医疗器械以及医疗服务行业细分市场的情况。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市场上化学药物的销售额达到8 880亿元,占国内医药市场总量的66.5%。从未来趋势看,医药产品的质量标准和运营规范的提升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化学药领域的兼并重组,特别是一致性评价的推进将很可能明显改变化学药市场竞争的格局。2015年,国内中成药市场增长趋缓,总体市场规模约为3 379亿元,占国内医药市场总量的25.3%。《蓝皮书》预测,从发展趋势看,得益于中国政府对中医药产业的支持,未来行业仍有着明显的增长机会,而这需要各大企业进一步对产品和技术的研发投入。2015年,中国市场上生物药物的销售额为1 095亿元,占国内医药市场总量的8.2%左右。预计未来我国的生物制药市场仍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二)医疗器械市场的发展现状
在医疗器械市场方面,根据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推算,近几年来,国内医疗器械市场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率,2010―2014年,市场规模扩大了1倍以上,市场总量从2010年的1 200多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3 0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20%;预计到2019年行业规模将再翻一番,达到6 000亿元左右的规模。影像科设设备、检验科设备、心血管设备、骨科设备、信息科设备是医械行业最大的5个细分领域,《蓝皮书》预测,国内产品将向高端领域突破,产业融合将成为大势所趋,信息化和大数据将成为医疗器械市场发展的新的助推器。
(三)医疗服务市场的发展现状
在医疗服务市场方面,中国医疗服务市场规模从2011年的1.40万亿元增长至2014年的约2.20多万亿元。基于国家卫计委的统计,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预计2019年中国医疗服务市场规模达到4.338万亿元。目前,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收入占比78%,社区基层与私营医院所占比例仅为11%和8%左右。预计到2020年我国人均私营医院床位数将翻三番,届时,私营医院医疗服务收入所占比重将大幅提高。
三、“互联网+”环境下医疗健康行业的创新
在“互联网+”环境下,医疗健康行业必须进行创新,实现互联网医疗,弥补传统医疗模式的缺陷,帮助患者更好进行科学、有效的预防疾病,实现治未病;使优质医疗资源进行跨时空的最佳配置,优化患者院内就医流程,帮助病人免去不必要的到院就医,节约时间,提高效率;给患者更方便快捷、便宜的购药体验,促进医患沟通,使医生价值最大化、服务最优化。提高医疗服务效率,提升医疗水平和健康管理能力。
(一)创新健康管理方式
健康管理包含保健食品、器械设备、健康追踪、体检、健身养生等多个领域,其核心是预防医学的思想。近年来,健康管理已逐渐发展成为社会热点,作为一般医疗服务的“升级版”,未来将向个性化、多元化方向发展。
互联网医疗下全新的健康管理理念、技术和手段,能够有效促进疾病预防,医病于未病,帮助降低医疗机构压力,提高国民健康水平。传统医疗环境下,多数患者出现明显病症才就医,这种健康管理方式通过互联网医疗会变为主动进行疾病的预防。首先,人们可通过穿戴先进的医疗设备将生命体征指标数据化。通过穿戴设备患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自我健康管理,实时获得数据,及时筛查、预防疾病;将获取的身体各项体征数据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寻找疾病与日常生活行为的关系,并及时咨询专业医护人员。其次,通过基因检测筛查致病基因,预估疾病发生风险。患者可以通过合理饮食、积极运动等方式尽早进行预防,减少预防疾病的发生。健康管理的未来趋势见图2。
(二)创新就医方式
互联网问诊平台通过在线问诊、诊前咨询,初步了解用户的病症情况,引导其科学、合理就医,推动医疗资源使用情况的倒三七模式向正三七模式发展,最终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使用,因而将成为分级诊疗的有效手段。而传统医疗服务模式为“四面墙加一张检查台”,患者必须亲自前往医院就诊。由于目前我国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医疗基础设施薄弱,出现了挂号难、医疗效率低、医疗服务质量低等诸多问题。
图2 健康管理的未来趋势
互联网医疗环境下,不需要政府重新建造医院、诊所,只需要通过“虚拟化”的医疗体制和系统,对患者进行远程监控,管理患者的信息即可。这样就会将医疗服务惠及更多的患者。跨时空的优质医疗资源的配置将极大改善医疗服务效率,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升就医体验。互联网医疗与传统医疗的就医路径对比见图3。
图3 互联网医疗与传统医疗的就医路径对比
(三)改善就医体验
“挂号排队时间长、看病等待时间长、取药排队时间长及医生问诊时间短”这一“三长一短”使就医体验饱受社会诟病。互联网医疗的出现使得“根治”这一“顽疾”指日可待。与传统就医体验相比,互联网医疗就医过程更加快捷,减少排队时间,提高服务效率和患者满意度,改善就医体验。在互联网医疗环境下,患者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进行挂号,大大节约时间;同时,医院根据不同科室的预约可以提前调配医生,缩短患者候诊时间,缓解医院的看病难问题。在候诊环节,患者可以通过科室导航服务快速找到相应的科室;在缴费环节,可以通过网络支付,如可以通过微信、支付宝等方式,节省了到窗口排队缴费的时间;在获取检验报告环节,患者可在手机上查看报告,不需要再到医院提取;在院外康复环节,通过在线问诊或者远程医疗设置,患者可以与医生随时咨询,针对病情及时采取相应的办法。
(四)创新购药方式
传统医疗行业购药环节存在诸多痛点:处方用药不透明,购药方式多为医院看病购药以及实体零售药店购药,取药时间长且路途用时长。互联网医疗通过医药电商,可以实现让用户更方便、快捷、便宜的购买药品。方式主要以B2C和O2O两种方式。例如,O2O模式通过实体零售药店的快速物流配送,实现在1个小时内完成药品的配送,为用户带来更加快捷的购药体验。B2C模式则通过互联网药店或者第三方医药平台,对药品信息进行快速查询、比价,查看是否支持医保报销,用户在网上完成下单,药品在1―2天内就能收到。
随着网售处方药政策的放开,医药分离的状况愈加明晰,互联网医疗销售的药品种类将迎来大幅增长,医药电商的购药方式正在加速重构传统的购药方式,为用户带去更好体验。新医改的公立医院改革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改革是破除“看病贵”问题的针对性改革措施(见图4)。
(五)重构医患生态
当前,医患冲突不断升级。互联网医疗环境下,医患关系会得到改善。医生可以通过互联网以健康管理、自诊等方式在线上与患者进行沟通咨询。通过在线问诊可以缓解医疗资源的不对称,优秀的医生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为更多患者提供诊断,收获口碑和名誉,恢复“白衣天使”称号。互联网医疗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服务,优化服务流程,为患者提供导诊、释疑、咨询等人性化服务和人文关怀,使传统医疗的“三长一短”现状得以缓解,使患者就医更加方便,给患者带来更加温暖的体验。
参考文献:
[1] 唐克媛.互联网医疗健康行业融资情况分析[J].时代金融,2015,(11)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6.110
[中图分类号]F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6-0-01
从20世纪80年代我国恢复人身保险至今,商业健康保险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时间。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存在水平较低、险种产品不全、产品质量不高以及经营效果不佳等问题,这需要对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
1 目前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现状
从保监会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2014年我国的商业健康保险的保费收入达到15 871 785.71万元,比2013年增加了41.27%,比2004年增加24倍之多。单纯地从这些数据来看,商业健康保险在这十几年间取得了高速发展的成效。如此快的发展速度主要是由于寿险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在市场上,健康险作为寿险的附加险,取得了较快的增长速度。但从健康险在人身险中所占的比例来看,2014年健康保险仅占人身险中的12%,远低于成熟健康保险市场30%左右的市场份额。且从经营主体的经营情况来看,4家专业健康保险公司的收入也只占到健康险市场的10.37%。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比原来设想的速度要慢。
2 造成商业健康险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析
2.1 健康险的市场有效供给不足
从目前健康险市场的产品供给来看,主要集中在疾病保险与医疗保险方面,而关于护理保险和失能收入保险方面的却不多。这使得健康险市场上的产品种类出现畸形化供给态势,不利于各险种的均衡发展。且现在健康险市场上存在着大量的同质化产品,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时无法得到满足自身需求的产品。再加上由于现有保险公司很多将健康险与寿险进行“捆绑销售”,将其作为寿险的附赠品交予消费者,虽能在短期内增加健康险的销售收入,但从长远看,这种不重视健康险的销售模式必将阻碍健康险的发展。
2.2 社会保险与商业健康险的定位不清晰
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是“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其他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但随着我国基本社会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政府不断加大对基本社会医疗保险的覆盖面。但对基本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的内容并没有很好地划定界限,而商业健康保险由于自身的“商业性”无法与社会医疗保险的“公益性”相比较。这使得消费者在选择医疗保险时,会受医疗花费等因素的影响选择社会医疗保险,使得商业健康保险在社会保险的“挤出效应”影响下经营受到影响。
2.3 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需要政府为其提供良好的监管和法律制度,在明确社保服务保障范围的同时,要严格区分商业健康保险与社会保险的服务范围,为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法律依据。而目前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不能满足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需要。
3 解决商业健康保险发展问题的对策建议
3.1 大力促进商业健康保险的专业化经营
从国外的发展经验来看,专业化经营意味着商业健康保险从产品本身就脱离了与寿险相同的经营模式,依托于独立的健康保险信息管理数据库,集中专业的健康险人才利用风险管理技术和精算技术对健康险进行更好的开发。从我国保险市场的现状来看,几乎所有的保险公司无论是人身险还是财产险都可以经营健康险,这是有悖于健康险发展要求的。短期内可通过在公司内成立专门的健康险事业部对健康险业务经营进行单独的管理,有条件的公司可以成立健康险子公司,对健康险专业化经营进行探索,最终使得专业化经营成为健康险经营的唯一经营方式。
3.2 加快产品研发和推广
目前,我国居民的健康险需求明显大于市场供给,加上市场提供的产品的“同质性”,使得有效供给更加不足。保险公司要借助市场调查的具体情况,研发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并积极参与各地医疗体系建设,通过大力宣传,承办基本医疗保险业务来加深潜在消费者对保险公司和健康险的认识,变潜在消费者为实际消费者。
3.3 政府加大监管和法律法规制定的力度
目前我国虽出台了商业健康保险经营的相关准则,但对于商业健康保险与基本医疗保障之间的界限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这使得消费者选择基本医疗保障而非商业健康险的情况经常存在。同时由于健康保险的特殊性,需要保险监管部门针对健康险进行监管,同时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尽快制定出详尽的准则,对商业健康保险进行分业监管,以规范商业健康保险市场的运行。
3.4 加大税收方面的优惠
现阶段,政府可从税率、税基等方面对商业健康保险实行宽松的税收优惠政策。可以借鉴国外的有效经验,针对团体险部分,政府可以对企业缴费部分进行税收优惠或进行税收补贴,对企业的团体险保费支出实行税前列支在一定额度内列入企业成本,来增加团体险的需求;针对个人险部分,可通过对购买商业健康险的个人实行个人所得税优惠,在一定额度内实行税前抵扣或免征个人所得税来刺激消费。
主要参考文献
[1]朱铭来,宋占军.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思考[J].中国金融,2015(2):63-64.
[2]赵肖,陈滔.论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经营模式发展方向[J].卫生经济研究,2010(7):34-38.
2002年9月1日出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医疗事故的范围明显扩大,取消了责任事故和技术事故之分,统称医疗事故,且医院和医生在事故中的赔偿额明显提高,在此情形下,早被冷落的医生职业责任保险近期受到了各家医院空前的重视。实际上,这是医生职业责任保险的市场供给与潜在需求相互作用的结果。
我国医生职业责任保险产生与发展的条件
前提条件
保险产生的前提条件是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客观存在。古今中外,凡医疗活动将都难免风险。中国消费者协会收到的消费者投诉中,医疗纠纷一直是热点,并且此类纠纷的数量一直在增加。在我国,600万之众的卫生队伍中的80%的人,在从事临床医疗和科研工作,谁也无法推算他们每天会遭遇多少风险。据不完全统计,成都市每年发生的医疗事故纠纷有上百起。这些动辄就是几十万上百万的巨额索赔,使医院和相关责任人来说难以承受。不仅如此,医院和责任者还会陷入无止境的纠纷中,影响其工作和声誉。为此,一些义务人员想到了通过保险的途径来应付可能会出现的医疗事故索赔。
物质条件
医生职业责任保险产生的物质条件,也就是保险需求产生的条件。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们的需求可分为五个层次,即基本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被爱的需求、新生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人们只有在低级的需求得到满足以后,才会产生高一级的需求。而对于我国的医务工作者来讲,根据他们的收入状况分析,基本的生理需求已得到了满足,已达到了追求安全需求的层次。因此,大多数医务工作者对医生职业责任保险持欢迎的态度。
经济条件
医生职业责任保险产生的经济条件,也就是职业责任保险供给产生的条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商品经济的发展,各种民事活动急剧增加,民事赔偿责任事故层出不穷,人们的索赔意识不断增强,终于使人们完全认识了责任保险。
大多数人对责任保险的认同,就可以满足保险供给产生的理论基础,即概率论和大数法则的要求。这样,在中国现有的保险技术条件下,医生职业责任成为可保风险。
由此可见,医生职业责任保险在我国的供给和需求条件已经成熟,这一险种在我国的市场前景是乐观的。
我国医生职业责任保险市场的现状及成因
尽管医生职业责任保险对医生、医院、患者和保险公司都有好处,既能让医生解除高额赔付的后顾之忧,医院彻底与医疗纠纷绝缘,所有善后事宜均由精通医疗业务的理赔代表负责;同时可以使患者得到及时的经济补偿;保险公司也会因入保的医院多,涵盖医生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西方发达国家的医生职业责任保险已为法定保险,这些国家的医疗纠纷也远远的低于我国。尽管我国医生职业责任保险引起了社会各界,尤其是医疗工作者的兴趣,但是投保人数却很少。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如下:
需求方分析
在我国,医生职业责任保险的需求方为医疗机构,就医生个人而言,他们对自己的职业责任保险大都表示欢迎,但是对医院来说,就不太愿意给医生投保或者不希望让社会知道自己医院的投保情况。
医院对自己信誉的担忧。医院担心一旦病人知道自己的医生对医疗责任保了险,就可能会产生对医生责任心要降低或医术水平不高的误解,从而影响医院整体声誉和生意。而医院的这种担心显然会直接影响医生职业责任保险推广的深度和广度。
相对偏小的责任风险。尽管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比起旧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在事故范围和经济补偿方面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由于医生职业责任保险的保险费较高,医院在进行了简单的成本收益分析之后,它们一般会选择风险自留,因为保险费远远的大于它们的每年的赔付。
保险产品的险种单一。目前的医疗责任保险,只是按照医务人员的专业职称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即使医疗风险差距很大的医务人员,他们也只能买同样的保险。这不仅造成了一些风险较小的医院不愿投保,同时也造成了风险较大医院的道德逆选择,这些有较大风险的投保人以平均的保险费购买保险。
供给方分析
医生职业责任保险的供给方即保险公司。鉴于我国目前的现状,保险公司面临着以下的问题,结果导致了医生职业责任保险的保险费偏高。
道德风险的存在造成医生职业责任保险的纯保险费率偏高。道德风险是普遍存在于各个险种中的一个问题,但是它在医生职业责任保险的运行中表现更为突出。
在投保时存在道德逆选择。由于我国的医生职业责任保险的自愿保险,不具有强制性,再加上并未对市场进行细分,使不同风险的人在保险费率上没有差别,或者差别不大,造成投保人的风险一般较大,赔付率较高,导致纯保费部分居高不下,限制了一些风险较小的保户积极投保。
投保后的道德风险。由于我国对医生的职业生涯缺乏一套完备而且透明的监管体系,因此在医院投保医生职业责任保险以后,容易造成一些医生的责任心缺乏,使保险事故增加,从而保险赔付增加,这也会使保险费率提高。
经验数据的缺乏造成了医生职业责任保险纯保险费率厘定不科学。从精算的角度来讲,一个险种的设置首先应当满足大量的同质可保风险的存在。可是鉴于我国目前的现状,这一前提条件无法得到满足。
无法满足大量可保风险的要求。由于我国没有实行法定的医生职业责任保险,而且保费偏高,结果投保人数量有限,造成大量风险这一条件无法得到满足。
无法满足同质风险的要求。由于医生这一职业的特殊性,风险因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要想保证风险的同质性,必须对市场进行细分,可是我国目前的险种设计的分类很不科学,仅以职称这一因素对医务人员进行分类,必然不能满足风险同质的要求。
医疗责任保险技术要求较高。由于此险种涉及很多医疗技术和操作上的问题,所以保险公司在具体管理与操作上,必须注意技术问题的处理,否则会带来许多麻烦,结果造成保险公司成本上升,管理费用提高,进而导致附加保费的提高。
发展医生职业责任保险市场的对策及建议
尽管从理论上讲,医生职业责任保险的市场前景很好,可是由于中国目前在需求和供给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造成了目前市场总体的不乐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实行强制保险
对医生职业责任保险实行强制保险是确保该险种在我国的顺利实施最重要的环节。因为强制的医生职业责任保险可以克服目前该险种在我国市场上的很多弊端,对投保人和保险人均有利。
降低投保人对自己信誉的影响。目前投保人不愿主动投保医生职业责任保险的最主要原因是担心自己投保而其它医疗机构没有投保,将会引起患者对投保的医疗机构的技术水平和责任心的怀疑,进而影响医疗机构的正常经营;同时担心由于患者以为向投保的医疗机构索赔更容易,将会导致投保的医疗机构的医疗纠纷可能多于其它未投保的医疗机构,管理成本加大。如果采取了强制保险,这种怀疑和担心将不再存在,有利于此险种快速、健康的发展。
降低投保时的道德逆选择。通过实行强制保险,可以使参加保险的保户的平均风险降低,从而保证营业保费中纯保费的降低。这样,不仅可以鼓励更多的保户投保,保障医生和患者的利益,有利于社会安定;同时,由于投保人的增多,可以降低保险公司的平均不变成本,产生规模经济效应,从而降低营业保费中的附加保费部分。这样又会引来更多的保户,从而使保险公司的经营进入良性循环。
保证纯保费厘定的科学性。通过实行强制保险,可以满足大量可保风险存在的要求,可以克服目前纯费率厘定中的非科学性。同时,由于采取的是强制保险,几乎所有的合格的投保人都必须参加保险,这样,以前的一些关于医疗事故纠纷及赔付的经验数据都可以使用,进一步保证了费率厘定的科学性。
推行单一风险责任的保险
由于医生职业责任保险涉及的风险因素较多,每一因素都可能导致风险事故差异很大,这就要求必须对此险种所涉及的风险因素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细分,目前国外主要依照专业进行细致划分,如医疗事故责任保险、医师业务责任保险、药剂师责任险、内科医师责任险、外科及牙科医师责任险、护士责任险、美容师责任险等险种。但是笔者以为鉴于综合性险种保费较高以及这一险种在风险因素上的复杂性和这一产品对于中国保险业还属于新生事物,因此结合医生的职务、专业、以往的职业记录,推行单一风险责任的保险,如外科手术保险、医疗诊断保险、输血保险等等,既可以通过对市场细分,满足同质可保风险存在的要求,保证纯保费厘定的科学性,又可以降低保险费率,吸引大量投保人,进而降低附加保费,最终使营业保费降低。
建立完备的医生职业监管体系
防止医生投保后的道德风险,除了对医生进行道德思想教育以外,应当建立一整套的约束机制。首先,这一机制必须是完备的,它要涵盖医生执业生涯的方方面面;而且,这一套制度应当是透明的,不仅医院要对每个医生的道德和技术水平要了解,而且保险人也应对每个医生的情况作到心中有数,因为医生的道德和技术水平是影响保险人是否承保和是否在现有的条件下承保的重要事实,根据最大诚信原则,保险人对此有知情权。
引入保险中介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当代的保险公司的主要业务是承保和投资,而此险种的技术性较强,更需要保险中介来做大量的工作,比如保险理赔可以由保险公估人来完成,通过社会分工和专业化来提高工作效率和降低成本,从而降低附加保费,进而降低营业保费。
尽管医生职业责任保险这一新生事物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要被完全理解和接受尚需时日,但是,虽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法制的完善、医疗水平的发展、可保风险的不断出现,加上保险公司自身在险种设计上的努力和自身管理的加强,经过不断的摸索,一定能够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保险市场的医生职业责任保险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王方剑.四法令催热医疗责任险.经济观察报,2002.9
2.蓝松.保险概论.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2002年9月1日出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医疗事故的范围明显扩大,取消了责任事故和技术事故之分,统称医疗事故,且医院和医生在事故中的赔偿额明显提高,在此情形下,早被冷落的医生职业责任保险近期受到了各家医院空前的重视。实际上,这是医生职业责任保险的市场供给与潜在需求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我国医生职业责任保险产生与发展的条件
1.前提条件
保险产生的前提条件是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客观存在。古今中外,凡医疗活动将都难免风险。中国消费者协会收到的消费者投诉中,医疗纠纷一直是热点,并且此类纠纷的数量一直在增加。在我国,600万之众的卫生队伍中的80%的人,在从事临床医疗和科研工作,谁也无法推算他们每天会遭遇多少风险。据不完全统计,成都市每年发生的医疗事故纠纷有上百起。这些动辄就是几十万上百万的巨额索赔,使医院和相关责任人来说难以承受。不仅如此,医院和责任者还会陷入无止境的纠纷中,影响其工作和声誉。为此,一些义务人员想到了通过保险的途径来应付可能会出现的医疗事故索赔。
2.物质条件
医生职业责任保险产生的物质条件,也就是保险需求产生的条件。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们的需求可分为五个层次,即基本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被爱的需求、新生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人们只有在低级的需求得到满足以后,才会产生高一级的需求。而对于我国的医务工作者来讲,根据他们的收入状况分析,基本的生理需求已得到了满足,已达到了追求安全需求的层次。因此,大多数医务工作者对医生职业责任保险持欢迎的态度。
3.经济条件
医生职业责任保险产生的经济条件,也就是职业责任保险供给产生的条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商品经济的发展,各种民事活动急剧增加,民事赔偿责任事故层出不穷,人们的索赔意识不断增强,终于使人们完全认识了责任保险。
大多数人对责任保险的认同,就可以满足保险供给产生的理论基础,即概率论和大数法则的要求。这样,在中国现有的保险技术条件下,医生职业责任成为可保风险。
由此可见,医生职业责任保险在我国的供给和需求条件已经成熟,这一险种在我国的市场前景是乐观的。
我国医生职业责任保险市场的现状及成因
尽管医生职业责任保险对医生、医院、患者和保险公司都有好处,既能让医生解除高额赔付的后顾之忧,医院彻底与医疗纠纷绝缘,所有善后事宜均由精通医疗业务的理赔代表负责;同时可以使患者得到及时的经济补偿;保险公司也会因入保的医院多,涵盖医生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西方发达国家的医生职业责任保险已为法定保险,这些国家的医疗纠纷也远远的低于我国。尽管我国医生职业责任保险引起了社会各界,尤其是医疗工作者的兴趣,但是投保人数却很少。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如下:
4.需求方分析
在我国,医生职业责任保险的需求方为医疗机构,就医生个人而言,他们对自己的职业责任保险大都表示欢迎,但是对医院来说,就不太愿意给医生投保或者不希望让社会知道自己医院的投保情况。
医院对自己信誉的担忧。医院担心一旦病人知道自己的医生对医疗责任保了险,就可能会产生对医生责任心要降低或医术水平不高的误解,从而影响医院整体声誉和生意。而医院的这种担心显然会直接影响医生职业责任保险推广的深度和广度。
相对偏小的责任风险。尽管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比起旧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在事故范围和经济补偿方面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由于医生职业责任保险的保险费较高,医院在进行了简单的成本收益分析之后,它们一般会选择风险自留,因为保险费远远的大于它们的每年的赔付。
保险产品的险种单一。目前的医疗责任保险,只是按照医务人员的专业职称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即使医疗风险差距很大的医务人员,他们也只能买同样的保险。这不仅造成了一些风险较小的医院不愿投保,同时也造成了风险较大医院的道德逆选择,这些有较大风险的投保人以平均的保险费购买保险。
5.供给方分析
医生职业责任保险的供给方即保险公司。鉴于我国目前的现状,保险公司面临着以下的问题,结果导致了医生职业责任保险的保险费偏高。
道德风险的存在造成医生职业责任保险的纯保险费率偏高。道德风险是普遍存在于各个险种中的一个问题,但是它在医生职业责任保险的运行中表现更为突出。
在投保时存在道德逆选择。由于我国的医生职业责任保险的自愿保险,不具有强制性,再加上并未对市场进行细分,使不同风险的人在保险费率上没有差别,或者差别不大,造成投保人的风险一般较大,赔付率较高,导致纯保费部分居高不下,限制了一些风险较小的保户积极投保。
投保后的道德风险。由于我国对医生的职业生涯缺乏一套完备而且透明的监管体系,因此在医院投保医生职业责任保险以后,容易造成一些医生的责任心缺乏,使保险事故增加,从而保险赔付增加,这也会使保险费率提高。
经验数据的缺乏造成了医生职业责任保险纯保险费率厘定不科学。从精算的角度来讲,一个险种的设置首先应当满足大量的同质可保风险的存在。可是鉴于我国目前的现状,这一前提条件无法得到满足。
无法满足大量可保风险的要求。由于我国没有实行法定的医生职业责任保险,而且保费偏高,结果投保人数量有限,造成大量风险这一条件无法得到满足。
无法满足同质风险的要求。由于医生这一职业的特殊性,风险因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要想保证风险的同质性,必须对市场进行细分,可是我国目前的险种设计的分类很不科学,仅以职称这一因素对医务人员进行分类,必然不能满足风险同质的要求。
医疗责任保险技术要求较高。由于此险种涉及很多医疗技术和操作上的问题,所以保险公司在具体管理与操作上,必须注意技术问题的处理,否则会带来许多麻烦,结果造成保险公司成本上升,管理费用提高,进而导致附加保费的提高。
二、发展医生职业责任保险市场的对策及建议
尽管从理论上讲,医生职业责任保险的市场前景很好,可是由于中国目前在需求和供给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造成了目前市场总体的不乐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1.实行强制保险
对医生职业责任保险实行强制保险是确保该险种在我国的顺利实施最重要的环节。因为强制的医生职业责任保险可以克服目前该险种在我国市场上的很多弊端,对投保人和保险人均有利。
降低投保人对自己信誉的影响。目前投保人不愿主动投保医生职业责任保险的最主要原因是担心自己投保而其它医疗机构没有投保,将会引起患者对投保的医疗机构的技术水平和责任心的怀疑,进而影响医疗机构的正常经营;同时担心由于患者以为向投保的医疗机构索赔更容易,将会导致投保的医疗机构的医疗纠纷可能多于其它未投保的医疗机构,管理成本加大。如果采取了强制保险,这种怀疑和担心将不再存在,有利于此险种快速、健康的发展。
降低投保时的道德逆选择。通过实行强制保险,可以使参加保险的保户的平均风险降低,从而保证营业保费中纯保费的降低。这样,不仅可以鼓励更多的保户投保,保障医生和患者的利益,有利于社会安定;同时,由于投保人的增多,可以降低保险公司的平均不变成本,产生规模经济效应,从而降低营业保费中的附加保费部分。这样又会引来更多的保户,从而使保险公司的经营进入良性循环。
保证纯保费厘定的科学性。通过实行强制保险,可以满足大量可保风险存在的要求,可以克服目前纯费率厘定中的非科学性。同时,由于采取的是强制保险,几乎所有的合格的投保人都必须参加保险,这样,以前的一些关于医疗事故纠纷及赔付的经验数据都可以使用,进一步保证了费率厘定的科学性。
2.推行单一风险责任的保险
由于医生职业责任保险涉及的风险因素较多,每一因素都可能导致风险事故差异很大,这就要求必须对此险种所涉及的风险因素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细分,目前国外主要依照专业进行细致划分,如医疗事故责任保险、医师业务责任保险、药剂师责任险、内科医师责任险、外科及牙科医师责任险、护士责任险、美容师责任险等险种。但是笔者以为鉴于综合性险种保费较高以及这一险种在风险因素上的复杂性和这一产品对于中国保险业还属于新生事物,因此结合医生的职务、专业、以往的职业记录,推行单一风险责任的保险,如外科手术保险、医疗诊断保险、输血保险等等,既可以通过对市场细分,满足同质可保风险存在的要求,保证纯保费厘定的科学性,又可以降低保险费率,吸引大量投保人,进而降低附加保费,最终使营业保费降低。
3.建立完备的医生职业监管体系
防止医生投保后的道德风险,除了对医生进行道德思想教育以外,应当建立一整套的约束机制。首先,这一机制必须是完备的,它要涵盖医生执业生涯的方方面面;而且,这一套制度应当是透明的,不仅医院要对每个医生的道德和技术水平要了解,而且保险人也应对每个医生的情况作到心中有数,因为医生的道德和技术水平是影响保险人是否承保和是否在现有的条件下承保的重要事实,根据最大诚信原则,保险人对此有知情权。
4.引入保险中介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当代的保险公司的主要业务是承保和投资,而此险种的技术性较强,更需要保险中介来做大量的工作,比如保险理赔可以由保险公估人来完成,通过社会分工和专业化来提高工作效率和降低成本,从而降低附加保费,进而降低营业保费。
尽管医生职业责任保险这一新生事物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要被完全理解和接受尚需时日,但是,虽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法制的完善、医疗水平的发展、可保风险的不断出现,加上保险公司自身在险种设计上的努力和自身管理的加强,经过不断的摸索,一定能够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保险市场的医生职业责任保险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王方剑.四法令催热医疗责任险.经济观察报,2002.9
2.蓝松.保险概论.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2009年伊始,我国国务院原则通过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即新医改方案和实施方案。新医改方案提出,将在2009至2011这3年间,各级政府预计投入8500亿元用于五项医改,五项重点包括了医保、基本药物、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公共服务均等化、公立医院改革。新医改8500亿的巨型蛋糕使国内医药企业和外资医药企业把更多的目光聚焦在中国这块巨大的市场上。尽管到目前为止新医改中还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包括基本药物制度和药物价格制度等方面。但它的推出和实施引发了中国整个医药行业新的思考。
一、合资医药企业在中国医药领域的现状
医药是一个涉及我国国计民生和公共健康的特殊产业,在外资的进入中带来了利好和危机。具体表现为在有力带动我国医药产业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加快境外品牌产品的国产化进程的同时,也对我国民族医药产业带来严重的冲击,外资的市场控制率、股权控制率、技术控制率不断提升,新药市场基本为外资公司控制,同时占有中国医药市场举足轻重的地位。
纵观近年来跨国企业在中国医药领域的投资,截至2006年底,我国已有合资和外资制药企业约1500多家,占我国制药企业总数的30%左右。在市场占有率方面,外资企业的销售额占了我国整个医药市场份额的27%左右;在大城市中,外资药和进口药已占据60%~65%的市场份额;在医疗器械市场中,80%左右的份额为“洋品牌”;有些特殊品种的市场几乎被外资产品所垄断。尽管如此,合资制药企业和广大本土产企业一样,同样面临新医改政策出台所带来的不可预知影响。
二、新医改将对合资医药企业产生的影响
新医改将对合资医药企业产生深远影响。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最终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落实到十七大报告所体现的卫生事业公益性质、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上。从今年年初的新医改方案的两条主干思路,即向“广覆盖、低水平”发展,就体现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这一初衷和目标。“广覆盖”即各种保障项目都应尽可能地覆盖到该覆盖的全部人群。“低水平”即中国社会保障的性质必将定位在较低水平的“基本保障”上。新医改实施方案也必须体现市场化思路,否则无法实施。对医药企业包括合资企业而言,在国家政策导向和市场竞争的双重压力下行业整合将会加剧,长远看来医药企业就用药量增加这一点将面临两个机会:一方面医保覆盖面扩大和发展社区医疗将增加城镇居民用药;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将增加农村用药规模。
进一步分析,新医改将对合资医药企业产生近期影响。数据显示:目前,在以医院为销售终端的市场上,外资和合资类药品所占市场份额在一半以上,2008年这一比率还在上升,且销售和利润集中度很高,其对我国医院利润的实际贡献率已达到60%~70%,上海、北京、广州在内的一线市场,优势地位更为明显。2009年政府出台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主要精神是“普惠”,即包含了两个层面的“普惠”,普通老百姓得到用药买药价格的实惠,医药企业质优价廉药品推广的实惠。从第二个层面看,目前外资企业的药品价格相对高昂,“受惠”幅度不大,相对昂贵的药价无疑成为该药品进入各地医保目录的阻碍,这种情况,将是合资医药企业在未来可能遭遇的普遍情况,降低药价将合资医药企业成为现阶段必须提上思考议程的问题。
三、新医改下合资医药企业发展趋势分析
中投顾问公司的《2009~2012年中国医药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以下简称《预测报告》)指出:“新医改不但会使我国医药市场大洗牌,还会引发外资企业的一系列动作,不管是设立研发中心、进军流通领域还是向二、三线城市转移都无不说明了外资企业的动机:控制成本、拓展市场、建立合伙关系、控制当地销售网络,以便在新医改中获得好处”。从这一预测报告至今,不难发现,新医改环境下,合资医药企业可能加紧加快开展的工作会是这样的一种态势:竞相争夺非一线城市的主导权、加强渠道建设、拓展思路进军医药流通领域、加强研发、加大专利药品推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