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2 16:17:4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数字农业调研,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Digital prototyping for teaching resources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engineering
Yang Xin, Li Jianping, Feng Xiaojing, Liu Junfe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 Baoding, 071001, China
Abstract: The technology connot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principle of the digital prototype instructional resource were put forward through digital prototyping method. The digital prototype models of the typical components, mechanisms and machines were founded with the digital prototyping for the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engineering instructional resource, and the various forms of simulation teaching based on these digital prototype models were carried out such as mechanical structure learning, the mechanism motion analysis, and the working principle demo.
Key words: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engineering; talent cultivating; teaching resources; digital prototyping
我校省级重点学科农业机械化工程,多年来一直坚持“非实习不能得真谛,非实验不能探精微”的教学理念,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成果[1-3]。但在知识经济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农业生产作业方式正向保护性耕作、精准作业、设施栽培等现代化作业方式转变,农机装备也随之向高效、精细、节能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未来若干年,是传统的农业机械化工程逐步向现代农业机械化工程提升的关键时期,农业机械化工程学科不仅要发展外延,更要着重向内涵拓展,培养高质量人才,出高水平成果[4]。考虑新形势下农业机械化工程教学的服务面向,以提高教学水平为主,不增加教育成本,开发高质量的农业机械化工程数字样机教学资源,构建农业机械化工程实验实习教学网络平台,已成为农业机械化工程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1 数字样机教学资源技术内涵与开发原则
1.1 数字样机教学资源技术内涵
数字样机开发(Digital Prototyping)是把一个创意变成一个可以向客户推销的数字化产品原型的全过程,是科学研究中新产品设计开发的一种现代化技术手段。利用数字样机开发技术可使得概念设计、工程设计、制造、销售和市场部门在产品制造之前虚拟地体验完整的产品[5]。工业造型师、设计工程师和制造工程师使用数字样机技术在整个产品开发过程中对产品进行设计、优化、验证和可视化。市场人员可以使用数字样机技术在产品制造之前创建产品的真实感,渲染和在实景环境中的动画模拟。目前,数字样机技术在机械、电子、航空、汽车、动力工程等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数字样机教学资源是指利用数字样机开发技术对教学资源进行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数字化教学材料。按处理的对象划分,数字样机教学资源可分为典型零部件、典型机构和典型样机等;按信息的呈现方式划分,数字样机教学资源可分为数字化图像、投影、视频以及网上教学资源等。与传统的教学资源相比,数字样机教学资源有开发技术数字化、处理方式多媒体化、信息传输网络化等特点。数字样机教学资源是一种动态的教学素材库,基于数字样机教学资源可以在不同教学单元间和教学平台上共享数字样机模型数据。
1.2 数字样机教学资源开发原则
开发数字样机教学资源应遵循教学性、科学性、开放性、通用性、层次性的原则。
(1)教学性原则:数字样机开发技术本属于科学研究中新产品设计开发手段,将其用于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中,与科研产品开发有着本质的区别。科研产品开发的目的是得到市场需求的新型产品,满足人们对产品的功能需求,而数字样机教学资源应能满足教与学的需求。
(2)科学性原则:数字样机教学资源应能正确反映科学知识原理和现代科学技术,所构建的样机模型应该尽量按实际设备进行1:1建模,按实际工作原理进行运动、动力仿真参数设置。
(3)开放性原则:数字样机教学资源应确保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师生都可以将自己的数字样机作品纳入其中,可以通过网络论坛设置不同身份的会员机制,给每一位使用者(教师、学生等)提供提交建议、上传作品的许可认证接口,尤其是对学生提交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成果进行审核认定,及时充实和更新教学资源库。
(4)通用性原则:在相应的技术标准规范下,数字样机教学资源应能适用于不同的教学情境和多种形式的学习,适用于针对不同专业而设置的同门类学科通论类课程,最大限度地共享资源。
(5)层次性原则:数字样机教学资源应实行模块化管理,使学习者通过对不同层次资源的使用和重组,方便进行课程或知识体系的筛选,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个性化定制潜能。
2 农业机械化工程数字样机教学资源开发
2.1 将现有教学资源进行数字样机建模
将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数字样机改造是把现行教学中使用的载体进行数字化改造,形成数字化模型资源。现有教学资源包括两大类:一是教研室和实验室原有成熟的实物教具、机构模型、零部件结构挂图等。二是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师生创作的机械机构作品,包括展示型作品、师生交流作品集、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作品等。将这些教学资源进行数字化样机设计,建立虚拟教学模型,主要是三维立体模型的制作和开发。图1所示是根据几种典型农机部件实物教具建立的数字样机模型。
(a)典型零件模型
(b)典型部件模型
图1 实物教具数字样机模型
可以筛选一批典型资源设立学生设计研究计划项目,让学生参与教学资源建设,并借助设计过程提高学生对现代数字化设计软件的应用能力,将学生技能教育融于教学中,并兼顾提升学生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提前熟悉一些主流设计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能。
2.2 将科研产品数字样机进行教学型转化
在农业机械化工程诸多核心课程教学中,除了加强理论课程的基础知识外,更要体现学科前沿知识,在实践环节中融入最新科研成果,将学科前沿知识带给学生,让学生对专业方向有更好的把握和定位。如今农业机械产品开发已经采用了数字样机开发技术,许多产品生产之前需要借助产品数字样机进行功能和行为的仿真模拟,在产品开发过程中更是借助数字化手段对研究对象反复仿真分析和评价[6-9]。开发完成的产品本身就是很好的教学资源,尤其是一些新机构、新部件的结构原理、动态特性等。图2所示是在科研项目中开发的新型机械装备和核心部件运动仿真分析模型。
(a)果园风送喷雾机 (b)零速投种运动仿真
图2 科研产品数字样机模型
通过多媒体技术把典型科研产品设计和仿真过程进行录制、编辑等,形成用于课程教学的素材。这要求任课教师在参与科研工作的同时捕捉可用于教学的信息,及时收集科研工作中的教学素材,这也有助于科研工作本身的总结和提高。
2.3 将调研产品数据作为数字样机资源补充
调研数据主要包括旧式农具、农民自制农具和新型农机产品等。这些农具或农机产品是目前教材中没有的产品类型,但它们对了解农业机械发展历史和目前农村使用农机的现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搜集到大量旧式农具、农民自制农具和新型农机产品的数据信息。筛选出比较有代表性的机具产品进行数字样机建模,如图3(a)所示是我国北方农村现存不多的小麦播种开沟农具,这种农具曾在我国小麦播种区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改革开放后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图3(b)所示是目前北方农村玉米播种区域广泛使用的一种勺轮式玉米精量免耕播种施肥联合作业机,适用于对包衣后的优质玉米种子进行精量播种。
(a)播种开沟旧式农具 (b)玉米精量免耕播种机
图3 调研产品数字样机模型
3 数字样机教学资源应用
3.1 农业机械学省级精品课教学应用
农业机械学是我校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必修的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2003年已经建设成为省级精品课。我们建立的各种数字样机教学资源在农业机械学省级精品课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在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课件中采用的数字样机模型包括耕整地机械、播种机械、中耕管理机械、收获机械、植保机械等。各种模型素材在各个理论教学单元中以图片、动画等形式体现,其中动画素材与理论教学课件素材占总量的50%以上。尤其是对于结构认知课,学生通过逼真的数字样机模型分解视图和生动的三维动画模拟演示,很快理解了在理论课程中所讲的基础知识。
3.2 “农业机械化工程实验实习教学网”应用
“农业机械化工程实验实习教学网”是河北省重点学科农业机械化工程的重点建设内容之一。该教学网于2009年5月开通试运行,其内容以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课和业务素质课的实验和实习教学为主体内容,以省级精品课农业机械学的实验和实习教学为核心,兼顾农学、园艺、畜牧、植保等非机化专业的农机化概论、草业机械化、植保机械等选修课程实验教学。学生实名注册为会员后可选择相应内容学习、下载资料、参与师生互动交流等,实现网络教学。图4所示是农业机械化工程实验实习教学网首页,通过链接数字样机教学资源,能够让学生在任何地方学习农业机械基础知识和了解学科发展动态,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图4 数字样机教学资源网络教学应用
4 结束语
为适应农业机械化工程学科向内涵拓展,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时代要求,利用数字样机开发技术建立了大量数字样机模型作为农业机械化工程学科的教学资源。通过将现有教学资源进行数字样机建模、将科研产品数字样机进行教学型转化和将调研产品作为数字样机资源补充的途径,完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典型零部件、典型机构和典型样机的数字化模型。并把这些模型应用到了农业机械学等课程教学和“农业机械化实验实习教学网”建设中,开展多种形式的仿真教学和网络教学,为加快农业机械化工程教学由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的转变提供了实践性参考。
参考文献
[1] 冯晓静,刘俊峰,杨欣.农业机械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路[J].中国农机化,2004,3:67-68.
[2] 杨欣,冯晓静,刘俊峰.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CAD教学研究[J].农机化研究,2005,5:275-277.
[3] 冯晓静,刘俊峰,钱东平,等.面向21世纪农业机械化工程实践教学的探讨[J].中国农机化,2007,5:87-88.
[4] 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工程学科发展报告(2010-2011)[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5] 吴菌.数字样机真的是老生常谈吗?[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7,7:60-62.
[6] Yang Xin, Feng Xiaojing, Liu Junfeng.Virtual Assembly Associative Design and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for Digging Spade of Potato Harvester [C]. Proceedings of 200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2007: 426-431
一、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解决“三农” 问题尤为重要。党在xx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在xx届三中全会对此进行全面阐述: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优化和调整农村经济结构,要走机械化、产业化、信息化之路。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的时代,世界在信息化,农业也在信息化。因此,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党的xx大明确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并把大力推进信息化作为本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农业信息化的概念
目前,学术界关于农业信息化虽然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农业信息化的量化指标尚未确定,对于农业信息化的涵义的认识还处在一个不断发展的时期。但普遍认为,农业信息化是指信息科学在农业上得到广泛应用,通过信息网络把农业生产、管理、农资及农产品市场等领域、环节紧密地连接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系统。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XX)将农业信息化定义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为农业产供销及相关的管理和服务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并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经营管理效率的相关产业的总称。
虽然目前还不能就农业信息化的概念达成共识,但是笔者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发现,农业信息化的内涵主要包含以下几点:(1)信息和知识成为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源和发展动力,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业成为整个农业结构的基础产业;(2)农业信息化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信息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3)农业信息化的内涵至少应包括以下五个领域:农民生活消费信息化,农业基础设施信息化,农业科学技术信息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农业资源环境信息化。”
近年来,随着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关农业信息化的新术语相继出现,为农业信息化增添了新的内容。主要包括:数字农业、信息农业、精准农业、电脑农业、数字鸿沟等概念。
三、浛洸农业信息化开展现状调查及分析
当前,我国经济正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农村经济与国民经济整体的联系更为紧密,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以及传统村落调研资料数据整理工作面临全新挑战,积极建设传统村落调研资料数据库并进行合理应用至关重要。
一、传统村落调研资料数据库设计
(一)操作系统操作系统是传统村落调研资料数据库设计的主要内容,设计目标是使该数据库具有简便操作、精准整合优势,能够快速完成传统村落调研资料数据处理。基于我国对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传统村落调研资料数据量大大增加,为满足数据处理需求,操作系统需要具备多个数据操作端口,包括检索、录入、数据分析等端口。基于目前大部分村落的调研资料主要以电子文件的形式存放于不同的电脑中,因此在操作系统设计中需要进行线上传输模块设计。为保证信息安全,避免传统村落调研数据泄露、遗失,需要在操作系统中进行权限授予,不同操作者根据各自的访问权限可进行数据模块访问,进而满足操作需求。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我国科技水平不断提升,数据挖掘技术和数据分析技术已经在各个重要领域中得以广泛应用,并已取得实质性应用效果,可在操作系统设计中融合这些技术,以便充分整合和挖掘传统村落调研资料数据的内在价值,加大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力度。
(二)录入系统录入系统是传统村落调研资料数据库的设计重点,也是调研人员精细化整理调研数据,不断丰富数据库内容的核心。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传统村落既具有特色文化,又具有统一性文化,因此在录入系统设计中需要划分多数村落统一资料录入模块和部分村落特有资料录入模块。对村落调研资料进行分析和分类后,将调研文本、村落照片、村落CAD图、村落SU模型、手绘图、实体模型等资料分别录入到不同的数据系统中,继而在系统中按照村落区位、调研人员、时间、村落简介、全景、文本、目录、村落概况等进行数据分类,结合村落总平面信息、村落地形信息、村落水系信息和村落路网,完成村落信息归纳整合。另外,在传统村落调研数据录入系统设计过程中,还需要设计建筑年代信息模块、建筑功能分布信息模块及其他信息模块,以使传统村落调研资料数据库具有较高的信息整合能力和针对性信息传输能力。
(三)检索系统在传统村落调研资料数据库中,检索系统可与操作系统协调配合,针对性导出传统村落调研资料文件,支持相关人员进行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和传统村落数据分析。检索系统与网站主页和操作系统相连接,主要包括三个检索类别,字符检索、图片检索和选项检索,分别针对村落名称、村落区位和建筑属性进行检索。其中字符检索和图片检索具有显著的连接性,通过输入具体村落信息,包括村落区位、调研人员、时间、村落简介和全景获得检索内容,而选项检索所针对的建筑属性则主要包括建筑材料、建筑年代和建筑用途。经系统检索后,可得到传统村落的具体建筑以及建筑照片。应用字符检索和图片检索的检索行为能够根据具体检索信息获得调研文本、村落照片、村落SU模型、手绘图、实体模型照片和其他村落信息。另外,在检索系统中通过村落名称检索、村落区位检索和建筑属性检索,相关人员可获得文本目录、村落总体情况、建筑普查表和村落总平面图、村落地形、村落水系和村落路网,检索系统需要与传统村落调研资料数据库进行信息共享,快速获得检索资料和检索信息。
二、传统村落调研资料数据库应用
“数字农业”是由美国科学院、工程院两院院士在1997年正式提出,它是将信息作为农业生产要素,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农业对象、环境和全过程进行可视化表达、数字化设计、信息化管理的现代农业。数字农业主要包括农业物联网、农业大数据、精准农业和智慧农业四个方面。我国于2019年在《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中就提出“推动农业装备智能化”,要求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装备制造业结合,研制推广农业智能装备;鼓励农机装备行业发展工业互联网,提升农业装备智能化水平;推动信息化与农业装备、农机作业服务和农机管理融合应用。数字化农业装备的发展对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1发展情况
兰溪市和东阳市是金华市探索和推进数字化农业装备应用的先行者。兰溪市农机管理站于2017年在“兰溪市农业信息中心数字农机信息系统”开设了“北斗农机作业精细化管理平台”子系统,分别在46台拖拉机、13台插秧机、34台收割机共计93台大型农机具上安装北斗数字终端,实现农机作业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和精细化管理等功能。扶持政策明确规定,以“北斗农机作业精细化管理平台”收集的数据为依据,推行农机作业环节补贴,按作业服务面积,水稻机插补贴750元/hm2,油菜机收补贴600元/hm2。东阳市农机管理站也于2017年应用“北斗终端”解决农机作业服务监管问题,实现对所有132台水稻插秧机机插服务的作业轨迹、作业面积、作业地块、作业时间、作业图片等信息的监管,农户、乡镇和市级农业管理部门都可以在手机微信端或电脑端点击查看所有的情况。除了上述先行者外,全市各地都在努力尝试农机化和数字化、信息化的结合。如金东区金华绿盛源果蔬专业合作社于2019年安装了一套智能物联网管理系统,配置了光照度传感器、土壤温湿度传感器、土壤养分含量传感器和环境温湿度传感器,主要用于设施大棚内的环境控制和作物生长管理。
2发展思考
2.1推进种植业信息化
发展数字农情,建设数字田园,推动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控制技术与装备在大田种植和设施园艺上的集成应用,建设环境控制、水肥药精准施用、精准种植、农机智能作业与调度监控、智能分等分级决策系统,推进种植业生产经营智能管理。
2.2推进畜牧业智能化
推进畜禽圈舍通风温控、空气过滤、环境感知等设备智能化改造,集成应用电子识别、精准上料、畜禽粪污处理等数字化设备。
2.3推进渔业智慧化
推进水体环境实时监控、饵料精准投喂、病害监测预警、循环水装备控制、网箱自动升降控制、无人机巡航等数字技术装备的普及应用,发展数字渔场。
3问题分析
3.1投入成本大
数字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智能控制设备、传感设备和软件系统的支撑,设备一次性投入成本相对较高,少则几万元,多则几十万元,还不包括运行成本,对于一般中小规模的农业经营者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投入。而作为农业经营者首先考虑的是成本核算,投入和产出的快速对比,使得经营者在经营规模不足和经营能力较弱的情况下,就不愿意考虑对这些设备的投入,只有在政策扶持和生产现实需要的情况下才会考虑投入。如金东区金华绿盛源果蔬专业合作社在相关政策的扶持下,于2019年底一次性投入49万元安装了这套环境控制和作物生长管理的智能物联网管理系统。
3.2应用要求高
数字农业装备的应用离不开操作分析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素质,真正要达到数字农业装备应用的良好效果,必须具备专业知识和数字农业装备的应用能力。而目前大部分农业经营者缺乏此方面的专业背景,返乡创业的大学生绝对数量还不多,一些农二代也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等。如在调研金华绿盛源果蔬专业合作社时,合作社负责人就表示应用还不熟练,虽然操作还容易,但对于数据结果应用还有一定难度。
4措施与建议
4.1政策推动
以全市各地出台的农机化扶持政策为基础,加大数字农业装备应用和示范的政策及资金扶持力度,提高资金扶持比例,降低农业经营者的投入成本,提高应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可以结合全市“机器换人”示范基地创建工作,推动数字农业装备及技术的示范与应用,实现以点带面,扩大影响力。
4.2合理布局
基础测绘是为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基础地理信息的前期性、基础性和公益性事业,关系国家、国防安全和国家秘密,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和重要保障。加快发展基础测绘,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地州市、县(市)人民政府及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认真做好本地区基础测绘**规划编制工作,统筹协调、科学安排本地区基础测绘项目,防止重复测绘,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协调好本地区各部门对基础测绘成果的应用和共享关系,逐步建立基础地理信息平台,推动信息化建设。同时,要通过实施基础测绘规划,逐步解决本地区经济发展、城市规划、土地管理、房产管理、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招商引资、旅游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缺少基础地理信息成果资料的问题,使基础测绘成果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更好地发挥前期保障和先行作用。
二、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原则
(一)明确职责,合理分工。基础测绘规划编制工作由各地州市、县(市)人民政府组织实施,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和发展计划(发展改革)部门具体负责,相关部门密切配合。
(二)深入调研,科学论证。围绕本地区**时期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重点项目提供测绘保障。同时,统筹兼顾地籍测绘、房产测绘、旅游交通测绘服务等方面。组织各行业专家对编制的规划进行科学的论证。
(三)加强协调,促进共享。在编制规划过程中,各级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和发展计划(发展改革)部门要主动征求财政、建设、信息产业、交通、水利、民政、旅游、农业、林业、环保等部门的意见,尽量满足各部门、各行业对基础测绘成果的需求,使基础测绘成果发挥最佳效能。各地基础测绘规划要与自治区基础测绘规划相互衔接。
(四)确保资金投入和重点项目。各地基础测绘规划的制定要充分结合《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测绘专项补助经费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及财政部门应按照《测绘法》的要求,将基础测绘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同时应尽量保障当地重点测绘项目的投入。
(五)基础测绘规划应兼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充分考虑农业产业规划、居民点规划建设、乡村道路建设、能源建设等方面对基础测绘成果的要求,切实发挥规划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指导作用。
三、规划编制工作的主要内容
按照国家基础测绘分级管理的原则,各地基础测绘规划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一)本地区包括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在内的基础测绘设施建设。
(二)1∶2000、1∶1000、1∶500大比例尺地形图覆盖和更新。各地根据具体情况,实施城市规划区1∶2000、1∶1000或1∶500比例尺的数字线划地图(DLG)、数字正射影像图(DOM)、数字高程模型(DEM)的覆盖和更新,满足城市建设的需要。
(三)相应尺度的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建设,包括:地州市级大地控制测量数据库,1∶10000、1∶5000、1∶2000及更大比例尺的数字线划地图数据库、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库,各种分辨率正射影像数据库,元数据库以及其他专题要素数据库等,满足构建“数字城市”和信息化建设的需求。部分有条件的地区还可根据实际需要,提出其他基础测绘项目。
规划期原则上为**年到2010年,也可以规划至2020年。
四、规划编制程序及具体要求
基础测绘规划编制工作要按照前期工作、起草、衔接、征求意见、论证、报批审查等6个阶段进行,并于2007年上半年完成。
前期工作阶段:编制工作方案和进行规划前期需求调研工作。各地要组成专门的规划编制班子,安排相应经费开展需求调研工作。
起草工作阶段:根据前期工作的成果,提出发展目标、任务及政策措施建议,编制规划方案初稿。
衔接工作阶段:将基础测绘规划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做好基础测绘规划与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其他各类专项规划之间的衔接,在规划理念、规划期限、规划形式等方面保持一致。
(一)工作开展现状
1.农业综合信息。由县农委办公室负责,设兼职信息员1名,电脑1台,打字机1台。采集方式采取电话访问、现场调查和材料送阅。
2.开展“三情”监测。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粮油站负责小麦、玉米苗情监测。抽派1名农技人员兼职负责,按照省农委苗情监测方案要求,开展了苗情监测工作。2011年在整个小麦生育期中,共监测45次,其中定期监测13次,应急监测32次;小麦灌浆速度定期监测9期,应急监测13期。在玉米生育期,共监测15次,灌浆速率监测5期,并进行分析,提出指导意见,形成监测报告20期。通过苗情监测信息平台上报省农委。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土肥站负责土壤墒情监测。每15天监测1次,干旱季节增加监测次数,常年监测30次,监测结果上报县、市、省农技推广单位。县植保站负责病虫情监测。2011年编发病虫情报21期,“植保信息”5期,全年小麦、玉米、棉花、大豆病虫发生周报表上报、县、市农技中心和省植保总站。
3.实施项目。县农技推广中心从2009年开始承担了长江中下游小麦苗情数字远程监控与诊断管理关键技术,实施年限2009-2013年,本课题是“小麦苗情数字远程监控与诊断管理关键技术”项目的一个课题,将针对长江下游冬麦种植区,在县建立代表的监控站点,开展小麦苗情关键数据的试验和调查。监测点通过传感器,监测土壤水分、土壤温度、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光照、降雨量、风速、风向等气象因子及摄像头,及时记录苗情、、灾情的发生、危害程度,以及目前还不能完全依赖自动监控系统获取的一些重要数据信息。通过小麦苗情远程监控操作技术工作平台,进行小麦从种到收生产全过程的苗情监控与田管指导。
4.参加农业部重点市县农情咨询组。农业部在全国聘请21个产粮大市、大县的农业主管部门分管负责人为农情咨询组成员,在春耕备耕、“三夏”、秋收及秋冬种等关键农时季节,咨询组成员根据当地农时农事,主动通过邮件、短信、电话等形式向司领导、农情信息处和秘书处提供相关信息。内容包括农作物种植意向、农资供求、农事进度、苗情长势、产量预测、政策措施落实、防灾减灾、抗灾救灾等生产动态,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灾害性天气、灾情动态、农资价格等新情况新问题。咨询组制定考核办法,每年开展几次集体活动,交流总结农情信息开展情况,安排下步工作,效果很好。
(二)存在问题
1.机构不健全,没有成立专门的信息机构,没有专职信息人员。2.缺少专门工作经费,仪器设备不够齐全。
3.主动性、时效性不够,信息意识不强。
二、农情信息体系发展的思路、目标、原则和主要内容
1.思路。建立健全农情信息体系,推进农情信息工作的现代化、自动化。
2.目标。充分发挥农情信息的快速信息反馈和咨询作用,以加强调查研究水平为主要目标,以掌握第一手资料,及时反映种植业生产和农村实际情况为主要任务,及时开展农情及农业生产形势评估,为农业发展提出意见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谋服务,以支持粮食生产和农业的稳定发展。
3.原则。立足本地生产实际,深入调查、主动提供、迅速上报、详实分析。
4.内容。(1)在春耕春管、三夏(夏收、夏种、夏管)、三秋(冬种)等关键农时季节,围绕种植意向、农作物长势、农产品产量、农资和用工供求及价格、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三农”热点及敏感问题等情况,开展跟踪调查,及时研判并反映相关信息,提出技术措施意见和建议,为政府当好参谋。(2)结构调整情况。主要粮食作物农民种植意向,加强与历史数据的对比分析,反映种植结构调整趋势。(3)农业灾情调度。关注灾害性天气变化,及时调查、反映灾害及其影响情况,提出灾后恢复农业生产的意见建议。
三、进一步推进农情信息体系建设的意见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5-0065-02
随着现代农业向精准化、信息化、智能化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及图像处理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日益广泛,这就要求从事现代农业的技术型人才要具备农业信息处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并对发展趋势有一定的掌握,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人才需求。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是在掌握工程数学、线性代数及编程语言的基础上,将上述知识应用到农业信息的采集和处理中,体现了农业信息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特征,实现了“农非贯通”的专业形态的形成,以及对农业信息化复合型特色人才的培养。
一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设计的思路
数字图像处理是农业信息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内容多、跨度大、覆盖面广,本课程以培养能力和拓展专业素养为课程内容的定位和目标,课程内容的选择以专业知识拓展为依托,要求学生掌握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典型方法,掌握一定的编程实践技能。结合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模式的设计,以此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的提高。教师通过企业调研等形式总结归纳现今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农业应用中的实际案例,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修养。多元化学生的考核方式,形成一个全面的考核标准。
二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设计的实施
1.教学内容的设计
本课程以“农非贯通”的专业形态为出发点,采用项目化教学和任务驱动的方式组织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掌握数字图像处理知识的基础上,了解此项技术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划分为六个项目。
项目一:图像的预处理,包括图像平滑、图像锐化、图像复原等知识点。
项目二:单目标果实识别,以机器人采摘苹果中单个苹果目标识别模块为例,根据单个目标识别的分析思路,将颜色特征的分析及提取、阈值分割方法、去噪处理、果实的形状特征提取等知识点划分成多个小任务,每个任务之间相互承接,逐一完成才能实现单个苹果的目标识别。
项目三:多目标果实识别,承接项目二,不同的是以多个苹果果实为识别目标,增加了hough变换、边缘检测、分水岭算法等知识点,此项目是对项目二的补充。
以上三个项目使学生能在完成具体任务的同时,掌握数字图像处理的基础知识。
项目四:纹理特征识别,以黄瓜识别为例,项目二和项目三中的目标识别都是基于目标与背景色差大的原理进行分析实施,对于目标与背景颜色相近的情况并不适用,因此,关于纹理特征的知识点,将在此项目中补充。
项目五:综合实训,此项目的设计是对以上内容掌握程度进行整合并测试,给出两个选题:柑橘、棉花的自动识别技术及特征提取,农间杂草识别。两个选题分析思路与前面项目的分析思路方法相似,但是操作对象不同,需要做一些调整,因此,此项目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及举一反三的能力,又能测试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项目六:专业知识拓展,数字图像处理应用广泛,在此模块中以讲座的形式向学生讲授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现代农业及其他行业中的应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素养。
2.教学组织模式的实施
本门课程具有理论性强、实际应用性较弱的特点,结合该特点将本门课程划分为三大主要模块,分别为理论基础、综合实训、知识拓展。根据这三个模块的不同特点,本门课将结合项目化教学、任务驱动、角色体验法、讨论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对于本门课程的基础知识和算法,采用“小任务为引导,大项目为目标”的教学方法,将每个知识点作为小任务,每个小任务之间能承接并结合成大项目,实现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综合实训是考验学生对本门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此模块以任务驱动为主要教学方法,先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逻辑思考能力,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团队合作选择合适的算法实现最终目标,并以答辩的方式汇报。
知识拓展是结合本门课程的特点,向学生拓展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案例,这需要大量地收集资料和文献整理,但是专业性较弱,因此本模块可采用角色体验、讨论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考核方式
考核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学习态度、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增强自主学习意识。根据本门课程的内容设置,考核主要分为三个方面:过程考核、能力素质考核、汇报考核。具体见下图:考核方式及所占比重
三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的知识结构、知识创新能力和师德风貌直接决定着课程的质量和水平,要培养出高科技的应用型人才,必须建立一支综合素质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要根据课程改革和建设要求,有目的,按计划地加强对教师的培训,鼓励教师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2.加强教材建设
围绕培养目标,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由主讲教师自行编写、制作相关教材,并保持教材的先进性和前沿性。
3.重视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解决时间教育缺失的根本途径。企业参与到高校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上广泛征
询及适当采纳相关业内专家的意见;另外增加学生在企业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和专业拓展的学习机会,使理论联系实际,开阔视野,拓宽思路,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灵感,为课程设计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实践平台。与相关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校企可以培养“适销对路”的应用型人才。
四 结束语
课程设计是一项涉及师资、学生、教材、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多方面的综合系统工程,建设工程中要明确目标、遵守课程内在的逻辑与规律,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朱高峰.中国工程教育的现状和展望[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6):1~4
二、广泛开展农业生产调查研究和形势分析,认真做好规划、计划制定等项工作
在完成农情信息统计和农业生产有关事务管理工作的同时,按照泰州市农委、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和局领导的要求,我们组织开展农业生产调查研究,认真进行生产形势分析,为上级领导决策和全市的农业生产提供服务。组织进行了XX年农业局重点工作目标的调研,制订了《XX年泰兴市农业局重点工作》,以市委办文件形式下发,将考核结果纳入市对乡镇农村经济工作百分考核。开展了上半年农业生产和经济形势的调研、预测、分析工作,形成了专门的调研报告《上半年农业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上报市委、市政府有关部门,并在泰州农委召开的经济形势分析会上进行了交流。
综合调查联系点工作要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这一中心,突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高效生态农业发展这一主题,着眼于农业增长方式和农业部门职能两大转变,完善体系,健全制度,改善手段,切实将综合联系点办成反映农情民意的固定点;总结探索农业和农村经济改革的实践点;科学决策的咨询点;跟踪调查贯彻落实各项政策措施的检验点。为全面增强支持决策、引导生产、服务人民作出新贡献。
二、工作重点
(一)巩固基点建设,调整优化样本农户
固定观察对象是开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综合调查联系工作的基础,也是我局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窗口。因此我们要根据调研重点,及时调整优化固定观察对象,力求使样本农户成为我县广大农户的代表、突出其典型性。努力搞好试点调查调研工作,把农业农村工作中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热点、难题及时向上反映,全年计划上报各类农情信息100篇,正直做到信息的上传下联。
(二)组织学习培训,提高信息采编水平
对全县乡镇、村及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的信息员进行一次轮训。努力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将他们作为我县农情信息采编的主力军。同时鼓励乡镇干部积极撰写文章,将本乡本土的有关情况、典型经验、对策措施及时上报县农业局。
(三)突出信息化建设,畅通农情信息渠道
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宗旨,推进面向“新三农”的信息技术应用与服务。依托“___农网”、“农民信箱”等网络平台,拓展信息收集渠道。从“三农”工作的新举措、新动向、新问题出发,确定2个以上课题开展调研。明确领导,落实专人,深入基层,及时掌握第一手信息,认真分析问题,提出针对性措施。
(四)提高信息质量,做好各类报表的上报工作
结合我县农业生产实际,突出重点环节,改进方式方法,改善质量和水平。将农民信箱覆盖到所有样本农户,加强同样本农户的直接联系,在注重信息数量的同时,全面提高信息的质量,以打造精品信息的意识来做好我县的农情信息工作。同时加强报表统计工作,做到数据祥实、上报及时。建立健全信息体系的快速反应机制,及时掌握第一手信息,强化信息报送的时效性。
三、工作要求
(一)强领导,完善工作机制
农情信息和调查研究工作是一项常年性、高频度的基础工作,任务多、责任大,需要领导的重视与支持,进一步强化组织建设,将调查联系点工作纳入工作议事日程,专题研究,定期听取情况汇报,落实工作经费。强化工作考核,完善工作机制。
(二)抓重点,深入开展调查研究
此轮城镇化,启动新一轮户籍改革,变封闭为开放,变僵化为流动,打破身份禁锢,重建活力市场。没有人质疑户籍开放与打破身份籓篱的积极意义,目前的质疑来自于成本核算与操作层面。
打破户籍限制,要转变目前的财政拨付方法,均等化地减少福利,由各地公平承担成本。
户改高调谁都会唱,但没有哪个地方政府尤其是大城市政府愿意放开户籍制度,任由农民工迁入。《财经国家周刊》报道,2012年4、5月间,国家城镇化专题调研组完成了对浙江、广东、江西和贵州等8个有代表性省份的调研,该专题组在全国不同城市发现“户改几乎遭遇所有市长的反对”。
主要原因就是,目前的财政体制不健全,户籍制度直接与教育、社保、医疗等诸多福利挂钩。在现行财税体制下,地方政府预算收入由上级支付,按其户籍人口核定。因此,地方政府如果要扩大城镇福利制度覆盖的范围,只会主要考虑本地户籍农业人口。目前大城市容纳外地儿童就读,已经算是“宽宏大量”。改变目前财政拨付办法,向拥有儿童的家庭发放教育券,可以在打工地使用,减少流入地的财政负担,是较为公平的办法。
目前的体制是适应旧有户籍制度的管理体制。从2008年10月1日起,嘉兴市建立按居住地登记户口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分类管理模式,全市城乡居民户口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仍然有所区分。重庆的户改实践在养老、教育等方面依然出现一系列操作难题,而杭州扩张城区面积之后,企业在招工时对户籍所在区依然有所限制。
身份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容易,但农民真正成为城市居民很困难。对于政府而言,是城镇化过程中农民进城前期需要支付的大笔费用;对于农民而言,是失去土地的不甘心不放心,是放弃农民优势生育权的无奈。在惰政之下,我们看到可笑的一幕,已拥有城市户籍的人仍有宅基地与承包地,甚至笔者了解到的最可笑的情况是,已经出国获得所在国身份的人,仍然拥有浙江某农村的身份证与承包地。惰政能够让资源的浪费与紧缺奇妙地融合为一体。
社科院的《城市蓝皮书》指出,假设到2020年,中国每年的城镇化率以0.8%到1.0%的速度推进,2002年中国城镇化率超过60%,今后20年内还将有近5亿农民需要实现市民化,人均市民化成本为10万元,至少需要40万亿至50万亿元。必须指出,这是不计入通胀只计入城市福利的保守数字,实际数字可能远超出这一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