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2 16:17:4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换位思考的概念,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换位思考”本身是人对人的一种心理体验过程,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是达成理解不可或缺的心理机制[1]。它要求我们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与对方联系起来,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与对方在情感上得到沟通,为增进理解奠定基础。它既是一种理解,也是一种关爱! “换位思考法”通常被人们运用在人际交往中[2],教育人们在人与人之间产生矛盾时,应懂得站在他人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把“换位思考”这种思维方式运用到平时的教育教学中,益处也是很大的,老师只有通过换位思考才能和学生情感沟通、相互了解、相互体谅、产生共鸣,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在我这几年中的工作实践中,我认为换位思考要做到以下几点:
1 角度换位
“微波技术与天线”课程的传输线部分是课程的基础部分,一般教材会从最简单的“双导体”传输线开始推导电报方程。在最初的教学中,我也是按部就班一上来就推导传输线方程,得到解的通解形式,再通过不同边界条件得到方程的特解。但很多学生还习惯用电路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传输线问题,这就会导致很多概念理解不透彻。后来我通过课后答疑发现很多学生根本就没有理解在微波频段为什么要使用双导体传输线,对于微波传输线和低频导线的区别完全没有搞清楚,教学效果很差。课后,我对自己的讲法做了一些反思。假如我是一名学生,我如何去理解传输线的本质?微波和低频传输线的区别到底在哪里,这才是他们刚接触传输线内容最需要解答的问题。在后来的教学中我就会时常提出一些反问和为什么,一方面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一方面也提醒自己只有经常多问些为什么才能不断改善教学效果。
2 心态换位
如果教师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给学生传授什么知识,或不能让学生真正了解教师为什么要教授这些知识,那么就有可能会造成“教非学生之所需”,教学效果不明显或学生被动学习。因此,教师应该去了解学生想学什么。要实现这一点,必须使教与学这两大主体能够“信息交流”,而“换位思考法”正是有利于这种“交流”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3]。科技的发展,学科也在不断发展,微波技术的新知识、新概念、新问题也越来越多,学生对很多新东西也很好奇,这就要求老师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走在学术前沿,才能为人师。
近期在和朋友讨论的时候,说到“人性化”设计、以用户为中心(UCD)的设计等话题。就这个话题,其实可以浓缩为3 个字——“同理心”。
同理心(Empathy),又叫做换位思考、神入、共情……指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思考的一种方式,既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主要体现在情绪自控、换位思考、倾听能力以及表达尊重等与情商相关的方面。基于这个概念,会在设计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
传统的设计流程中,在设计研究阶段,我们通常会做3 个方面的调研——市场研究、用户研究与技术研究。其中,市场研究主要是对目标产品目前面对的市场来进行的,主要对行业的趋势、主流产品分布、目标产品在市场上的占位以及期望的位置,主要分析工具用市场细分mapping 的方法;用户研究则是对用户的基本生活形态、需求,或者在使用时遇到的困难进行研究;技术研究则是针对目前的技术框架进行了解。
基于这些研究的结论,我们会结合企业本身战略来制定相应的设计策略。我们所说的“同理心”,最直接的理解就是用户研究的部分。或许读者会感到疑惑,在上面说的用户研究中,不是已经对用户进行系统研究了吗?再对用户已经有了解的基础上,提出“同理心”概念的目的是什么?
先说用户研究的定义和方法。用户研究的首要目的是对目标用户群明确、细化产品概念,并通过对用户的任务操作特性、知觉特征和认知心理特征的研究,使用户的实际需求成为产品设计的导向,使产品更符合用户的习惯、经验和期待。而用户研究的方法则是经过用户访谈、情景实验、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等步骤,建立用户模型,从而指导设计。我们传统的做法都是如此。
但是在进行这个步骤的过程中,加上“同理心”的操作方式与一般正常操作的方式,即使是同样的步骤,结果也是有巨大的差异的。那是因为,通过表面的访谈和问卷调查,我们很难挖掘到用户核心需求和真正的“痛点”。
传统的做法,在用户调查时,通常得出的结论是性别、年龄、收入和居住等基本信息;并依靠:为什么购买此类产品,一般平时如何使用该产品,在什么时候使用,在使用中有什么困难等数据进行“用户画像”(图),甚至会针对用户的期望做出产品的调整和改进。很多大公司还有专门的用户研究团队,但是这些精美的报告通常是好看并不适用,因为推出市场后,就会发现效果不好——
目标用户不买账。因此就只能不断改功能,改变目标用户,结果还是碰壁,最终甚至退出市场。
究其原因,用户在考虑产品功能时,往往不会想到实现的难度,甚至不会考虑这个功能真地推出来之后,是不是真地能满足自己的需求。如果直接问用户的意见,他们可能会说很多,但是照办之后,却发现用户并不会用到。
这种时候“同理心”就非常重要了,只有设计师去体验和感受用户,通过目标用户的生活方式,或者把自己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去理解用户的感同身受,才能挖掘到用户的真实需求。
例如,要做儿童平板电脑,一方面可以回忆自己孩子时期的感受和体验,另一方面就是跟孩子一起生活一段时间,了解他们现在的困惑和烦恼。这样与调查孩子每天怎么生活、上学,怎么做作业、玩耍……得到的东西是完全不同的。
1现阶段护患交流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护士方面因素
1.1.1护患沟通交流的信息量过少
患者来院就诊,首先接触的就是护士, 时的患者及家属的情绪焦急,迫切想知道分管医师、责任护士的水平,护理态度以及用药、治疗、护理、预后情况,如果护士在接待时不能针对以上特点有的放矢的将问题说清楚,不注意患者及家属的感受和信息反馈,容易造成误解或不满。
1.1.2语言使用不当,专业术语过
不同患者的文化水平、专业知识、等方面存在很 的差别,护士使用过多的专业术语,使患者产生概念上的误解或不理解,影响护患之间的交流。
1.1.3专业技术不精湛
尽管我们态度和蔼,但患者及家属的疑问解释得含糊其辞或操作技术不熟练,容易引起患者的不信任,甚至反感,以致工作中的小小不当不能得到谅解。
1.2患者方面的因素
不同患者由于年龄、性别、职业、经济、受教育程度对健康关注等方面的差异,对护理的要求和期望值也不尽相同,相同的服务方式也会导致沟通的障碍。
1.3医院方面的因素
国家对医疗卫生事业经费的投入严重不足,而日益竞争的医疗市场让医院不堪负荷,医院为了生存发展,无形中把经济利益放大,导致医患沟通障碍。
2确立换位思考理念
2.1换位思考
在护患交流中,换位思考的应用要求护士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关注患者的痛苦和对健康的担心,体谅患者在医院生活上的不方便等,设身处地为患者解决实际问题,让患者满意。
2.2深入患者生活,了解心理需要,体谅其感受
正确认识患者的情绪情感,设身处地考虑别人的情绪情感,也就是将心比心。注意分析情绪情感产生的原因,也 就是说不仅要看到对方的情绪情感的具体表现,而且要进一步分析对方的这种情绪情感产生的原因,采用角色互换的方式亲临现场去体会他人的情绪情感。这里最确切的莫过于一位护士真实地从护士角色转换 患者角色,用一颗博爱的心关心、同情、帮助患者,自然坦诚的与之交流,对待患者及家属的问题全面正确的回答,满足不同层次的患者的需求要达到患者满意。一名内科护士因患胰腺炎而要接受插胃管,这在内科病房是一个常见的操作。但是她在接受操作 也感到恐惧,情绪高度紧张,在当她体验到“实在难忍”时,频繁地问医生,几时能拔管,虽然她知道至少需要3~5天。护士在经历这次插管后,非常理解患者的心情,不再以治疗的范围作为衡量患者情绪紧张的尺度。
3对策
3.1突出服务性
护患的沟通每时每刻都在进行,护士整洁的仪表,一句平和的问候,温柔的目光都会给患者带来莫大的信心[1]。我们以 “给你真诚、信心和爱”为服务宗旨,要求护士重视患者的需求和感受,千方百计帮患者解决问题。护士应在工作中用语文明,态度热情,体现出对患者的尊重、理解、同情和体贴,使患者感到极大的温暖,增进了护患交流,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
3.2提高护理质量
制定科学可行便于操作的指标体系和控制标准。以整体护理为中心,围绕基础质量,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针对病人治疗、护理和服务的流程,通过病人满意率、健康教育普及率及合格率等指标保证质量。
3.3关注患者痛苦和对健康的担心
在沟通中病人感受到医护人员真正理解他们,没有漠视、拒绝、甚至批评和否定病人表达的信息就会使病人产生舒畅、释然和满足的体验,有助于缓解疾病带给病人的心理压力,情绪发泄以后往往使病人更容易接受疾病存在的事实,他们不再抱怨甚至拒绝别人的帮助,建立起与医护人员良好的治疗性关系,在这过程使病人:①信任治疗者;②对治疗性工作采取合作态度;③对治疗的目的和方法有一定程度的了解;④求医动机明确[2]。这使病人有能力和信心去应付现在面临的困难,这就给了病人极大的帮助。
3.4超越自我,改变以医者为中心的传统模式
在护理工作中,护士不仅要感知患者的权利, 要意识到自己和患者是平等的,自己比对方 的仅仅是专业知识和技能。要学会倾听患者诉说,学会用患者的语言跟他们进行沟通,让他们自己排出轻重缓急的治疗方案,当他们想听我们的意见时提供必要得当的指导,学会通过体谅患者的心情,来考虑患者的需要。
总之,护患交流是一种技巧,护理人员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使病人被理解、被感知的需求得到满足,有助于我们治疗病人的疾患,使病人从泥沼中走出来,换位思考也会丰富我们的经验技能,提高专业能力。把换位思考应用到护患交流中,以心换心,使护理工作更贴近患者,更容易化解护患间的隔阂与矛盾,消除护患交流中的障碍,营造一种和谐的护患氛围。
参考文献
[1] 丛亚丽.护理伦理学.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79.
二、考点设置
在考查考生能力和考点设置上,近3年的分布比例为2:1的模式,(即“理解”2道,“分析综合”1道,2012年以此类推),2010年1:2的比例和2009年出现的2:2的比例(即“理解”1道,“分析综合”1道,“理解”与“分析综合”混合考查1道)。相较而言,可以说近年来,此类命题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与培养的力度有所加大。(“理解”指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分析综合”指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意结构,把握文章思路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含义。)
三、答题技巧
综合起来看,在考查考生“理解”能力的时候,主要要求学生做到准确定位、细心甄别,“分析综合”能力要求考生做到筛选整合、理顺文脉、理解文意、概括中心。把握住了命题人对于这类题型经常采用的“招数”,便是掌握了答题的技巧。以下是根据江西卷所归纳出的答题技巧,可归纳为六个切忌:
一忌丢三落四(指给定的选项只属于文中内容的一部分,常见为丢下了概念前提、特定环境等限制性条件。)二忌以偏概全(指给定选项中的概念较文中内容而言,将部分视为全部、特殊视为普遍等现象,相反亦是。)三忌说无成有(指给定选项中的概念在文中并没有提及,或指文中有提及但与内容不符。)四忌相反颠倒(指给定选项中的内容与文中内容相反,出现因果倒置、“你”“我”互换等颠倒现象。)五忌偷换概念(指给定选项中的概念在文中存在,只是选项中的某个词或句子被换做了别的概念。)六忌生拉硬套(指给定选项中将“貌似”的概念套用过来当做问题所问的答案。多用于“分析综合”题。)
建议考生在阅读文本的时候,尽量的概括各段的大意,以便在答题时快速定位。在答题时,锁定句子之后考生要逐字逐句比对,防止片字之差导致截然相反的答案。另外,做阅读一定要仔细审题,切忌“看一题,答一题”,要懂得全篇审题,探究题与题之间得暗示。部分考生做阅读题喜欢不看文章就直接看题目,然后针对题目来在文章中找答案,这样做由于没有对文章的整体感情基调,作者意图有一个宏观的把握,使作答往往是片面的,文章中的很多暗示根本就看不到,这也是失分的根源。
四、复习策略
首先,握命题规律。其次,题海战术。初步训练,求精不求快,服盲目作题的作题方法,要对题干有一个理性的把握。在平时的复习中要做到“三读”。第一遍“通读”,在这一遍中先通读全文,划出不认识的字和不懂的句子以及感觉表情达意重要的语言,章法和有特色的句子,获取对文章的一个整体感觉。第二遍“逐段阅读”,在这一遍中要理清层次主体,对每一段都可以提炼出一个意思,将段意概括出来,提炼出主题的感情基调。在结合前两读的基础上“三读”,这一遍中,因为在前两读中已经对文章有了整体的把握,所以考题都在能够理解的范围之内,只有个别的题目稍加分析即可得出准确答案,由此培养答题思路及语感。最后,模拟考试,熟能生巧。
五、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在计算、比较、观察中,发现倒数的特征并理解倒数的意义。
(2)能清楚地知道倒数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判断推理的能力。
2.能力目标
在小组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得出倒数的概念,并能求一个数的倒数。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愿意合作交流,喜欢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发现倒数的特征,理解倒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互为”“倒数”的含义,熟练写出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过程:
一、字谜导入,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吞”“昱”“杏”“旮”这几个汉字)
师:这几个汉字都是上下结构,如果把这几个汉字上下调换位置,同学们能认识它吗?
(课件出示调换位置后的汉字——“吴”“音”“呆”“旯”,让学生读出这几个汉字,并观察这些汉字的特征)
师:在数学中有没有这样特征的数?如果有,请举出例子。
生5:在这几组数中,两个分数的分子、分母相互调换了位置。(教师验证)
生6:两个分数的乘积为1。(教师验证并板书两个分数相乘的结果,如下)
师:具有这样特征的数,同学们能不能给它起个名字?
生7:分子、分母相互颠倒的一组分数。
生8:倒数。
(师揭示课题并板书:倒数)
【设计意图:从中国汉字的结构特点引入,既沟通了学科间的联系,又形象地说明了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结构特点,并以此激发了学生对倒数学习的兴趣。然后以学生列举出的有趣的数为题材,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总结出这组数的特征并揭示课题,为总结倒数的概念做铺垫。】
二、探究新知,归类总结
师:根据上面各组数的特征,说一说什么是倒数。
生9:分子、分母相互颠倒的两个分数。
师:如果两个分数的分子、分母相互颠倒,它们的乘积是多少呢?
生10: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生11:对。
【设计意图:通过对具体的例子进行辨析,进一步强调倒数是对于两个数来说的,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通过对三组数的辨析,加深了学生对倒数意义的理解,为下面求一个数的倒数做铺垫。】
师:试一试找出下面四组数的倒数。(学生先分组相互讨论,然后汇报结果)
(学生交流汇报后,教师总结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
师:如果是真分数或假分数,只要把这个分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就可以了。如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设计意图:通过求四组数的倒数,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怎样求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整数、小数的倒数,并通过分析得出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师:今天同学们的表现都非常好。下面想考考你们,敢接受挑战吗?请用最快的速度完成练习1(试一试)、练习2(我是小法官,对错我来判)、练习3(猜一猜我是谁),比一比谁做得对。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集体交流反馈,重点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适时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倒数的意义,明确倒数的特点以及会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
四、拓展提高,发散思维
出示:在〇里面填上“>”、“
师:〇里面都填“=”,是巧合还是有什么规律?请同学们课后认真思考,下节课我们再一起研究。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受倒数的应用,并拓展学生的思维,为后面学习分数除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归纳总结,梳理知识
师:请同学们说说你这节课的收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做进一步的梳理,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
教学反思:
换位,其最早产生于模仿,即让一个人在一定时间内处于他人的角色之中并通过扮演和体验,来更好地理解他人,从而增进相互间的了解和理解。
一、换位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主要内容
如何切实有效地运用这种教学模式,首先要了解小学数学课堂的特征。受客观年龄阶段的影响,这个阶段的孩子们大都以形象思维为主,逻辑思维还未形成。如直接用概念说明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时,不能让小学生理解,但是如果通过具体的操作和展示,学生就能够非常直观地理解,通过具体思维形成抽象思维。当然,如果在操作和展示环节中能够让小学生亲历亲为,自己动手,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也提高了学生在动手实践和数学思维方面的能力。在小学课堂教学当中,这种教学方法具体可分为两个方面。
(一)学生讲授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表现为自控力差,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但是其精力非常旺盛且喜欢模仿,学习能力强。从思维形成看,小学生以无目的性的机械记忆为主,对于图片所能反应的直观感受能够产生更为持久的记忆和兴趣,而对于概念性的公式、定理记忆起来显得比较困难。通过换位教学,可以为小学生搭建一个展现自我能力的平台。在数学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扮演“老师”,通过自己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用自己的方式向同龄的同伴传授知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落实了新课改的学生主体性理念。
(二)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对于换位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小老师”毕竟是一位小学生,在换位教学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问题,比如讲解不到位、讲课紧张、时间控制不好等等,因此数学教师在角色互换后应针对学生讲解的不足进行点评。
二、小学数学课堂运用换位教学的意义
(一)落实新课程改革理念
新课改要求体现学生主体性,师生换位教学充分体现了这一要求。在这个教学模式下,既提高了小学生学习数学基础知识的效果;又培养了他们对于数学学习的热情和兴趣。通过教学实践证明,当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这项活动中时,学习兴趣会非常浓厚。换位教学不仅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和谐舒适的学习环境,而且以身为同龄人的自己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去给其他同学讲解,其他同学理解起来也更为容易。
(二)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
在小学数学进行换位教学的过程中,作为换位主体的“小老师”,不仅要和数学教师一样去完成一堂课的备课、上课环节,同时也对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以及勇气和胆量提出了挑战,这些从不同方面锻炼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在“认识人民币”这一课的教学中,“小老师”找来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同时在课堂上组织了一场菜市场购物情景,通过实际的社会生活,让大家认识和学习了人民币和人民币的兑换。通过教学,换位的“小老师”在学生面前展示了自己的能力,提高了自己的自信心。
(三)促进教师预设判断力的提高
所谓预设判断力,是指教师对课堂会发生的情况做出预料并能够做出相应预案的能力。由于孩子们年龄的特点,其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在互换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让人意料不到的问题,因此数学教师应该对角色扮演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出预设并制定相应的预案。在换位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换位教师”出现的问题不断记录,在课后对其进行纠正和点评。在整个教学结束后,教师要进行“评课”,对“换位教师”的授课做出评价,为今后的换位教学提供反思和总结,也为“换位教师”更好地发展提供反思依据。
(四)体现素质教育目的
新一轮的教学改革着重强调教学模式的开放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通过改造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的学习由浅及深。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通过换位教学模式,让小学生体验一名自认为熟悉的教师的角色。小学生在授课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紧张和慌乱,因此数学教师不仅要帮助他们备课,还要帮助他们克服这些问题,激发孩子们的创造潜能。一般来说,在换位教学中,一般让“换位教师”选择具有直观感性的知识,要考虑到生成性,即“换位教师”能够自己做到这些任务。对于抽象的知识和定理,一般仍然需要数学教师来讲解。因此,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师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并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适合学生的角色互换教学。
参考文献:
[1]许海丽.小学数学课堂中换位教学法探讨[J].好家长,2015(33):21.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3-091-1
目前我们对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问题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和重视。青少年是人生观、价值观逐步树立、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对中学生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培养中学生道德思维能力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品教育走出窘境的需要。当前中小学思品教育实效不高,这是有目共睹的。究其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在于我们的教育往往重道德规范的灌输而轻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地受教育,要求掌握一些抽象的道德概念,即所谓的“大道理”,在教师“一言堂”盛行的氛围下,很难激起学生主动要求实践道德规范的意志,更无从形成学生的主动人格,学生对德育敷衍甚至排斥也就不足为怪了。当我们的学生面对纷繁复杂、充满诱惑的世界时候,由于缺乏道德判断能力而极易迷失方向。
我们想要实现思品教育工作从低效向高效的华丽转身,务必更新德育观念,把德育工作重心从重视道德规范的灌输转移到重视培养道德思维能力上来。
2.思品教育适应新环境的需要。经济全球化和社会转型有力地推动着我国社会经济、思想文化、价值取向广泛的变革,社会生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价值多元化、文化多元化使我们必须面对比过去更多的利益与道德的冲突。市场经济下对集体主义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对金钱至上的批判,对新时期学雷锋的价值审视等等,都要求中学思想政治教学帮助学生澄清头脑中存在的文化、道德、价值混乱,对现实进行理性反思,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坚定的道德信念。
3.中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处于青少年期的中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他们不满足于单向性的讲解或接受现成的结论,喜欢怀疑与争论。与此同时,青少年学生在德性成长中又难免受情绪影响。尤其是存在社会不良风气、舆论导向片面、道德实践受挫的情况下,往往容易表现为情绪化的道德思想和行为。因而,思想政治教学中有针对性的道德思维能力培养,能够有效引导学生自觉地将外在道德要求内化为个体道德需要。
4.中学新课程理念的需要。从建构主义理论的角度,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过程是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相统一的过程,也是一个唤醒学生情感并通过道德思维上升为智慧,从而使学生得到发展的过程。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就是让学生在复杂的虚拟或现实生活中去体验、去感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在学生的心灵深处产生触动和影响,从中提高学生的道德思维的能力和水平。
要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首先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培养学生具有主体性、发展性和创造性的道德思维能力的新理念。注重“规范”转向注重“发展”,着力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形成道德上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也为今后离开校园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道德思维习惯。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和途径来培养、提高青少年道德思维能力呢?
1.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是从美国社会学家范尼・谢夫特和乔治・谢夫特的《关于社会价值的角色扮演》中演绎过来的。它是以社会经验为基础的一种模式,它的操作程序是:设置情境――扮演角色――讨论评价――总结经验。它是以学生的模仿、想象、角色扮演活动来创造性地反映生活。让孩子在同伴合作中、师生交流中以及自我探索中进行角色的选择、模仿、揣摩、演练,建构出最优化的角色,以达到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目的。
田 亢
(无锡市堰桥中学,江苏 无锡 214174)
摘 要:新课程标准提倡高中英语语法教学要从用的角度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情感需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进行换位思考。本文以高一定语从句的教学为例,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就如何换位思考,以学生所喜欢的学习方式设计语法教学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定语从句;语法教学;换位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换位思考”就是指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有意识地转换位置或角度,以有利于改变原有的思维定势,重新站到另一个立场和角度去观察和分析问题,从而求得更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换位思考要求教师把自己置身于学生的位置,在备课过程中改变以往注重研究课程标准、教材或教参的倾向,转而重视研究学生。研究学生就是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包括他们的年龄特点、现有的认知水平和情感取向。这样,我们在备课过程中就不仅仅要琢磨怎么讲得透彻和全面,而应重点研究的是:什么样的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怎样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中眼、口、手、脑并用。
在换位思考理念的指导下,笔者在设计《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一定语从句的语法教学时,思考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假如我是学生,我喜欢以什么方式学习语法
我在自己授课的两个班级(共80名学生)中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问卷的内容是:你最喜欢并认为对你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是什么?在问卷中,我给学生列出了8种学习方式:即“听讲、背诵、作业、自学、小组讨论、游戏、读名言名著、观看图片视频”。结果表明,排在前三位的最受学生欢迎的学习方式是游戏、观看图片视频和小组讨论。顺着这个思路,我能不能对我的英语语法教学进行一番新的尝试呢?因此,在设计定语从句的导入时,我从前面所学的课文中找出两个代表性的含有定语从句的句子(1)My favorite teacher was Miss Burke. She was the teacher who taught us English Literature. (2)I was glad that all my classmates enjoyed the cake that I made.让大家观察,找出定语从句。学生已经学过这些句子,因此很有信心进行观察和分析。接着设计了谚语竟猜的环节:(1)He who doesn’t reach the Great Wall is not a true man.(不到长城非好汉。)(2)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3)All is well that ends well.(结果好,一切都好。)(4) It’s the first step that costs.(万事开头难。) (5)True friendship is like sound health,the value of which is seldom known until it is lost.(真正的友谊犹如健康的身体,失去时方知其可贵。)让学生自主发现定语从句,进而分析总结出定语从句中关键的几个概念:定语从句,先行词和引导词。然后给出了著名影奥黛丽·赫本的一段很富有人生哲理的一段话:
The beauty of a woman is not in the clothes (which/ that)she wears, the figure (that/ which) she carries or the way (in which / that) she combs her hair. The beauty of a woman must be seen from in her eyes, because that is the doorway to her heart, the place where love resides. (女人的美丽不在于她的着装,她的身材或是她梳头的姿态。女人的美丽一定要体现在她的眼睛里,因为那是通向她心灵之路,而心灵是爱的住所。)请学生进行欣赏并由此引出如何分析并选择关系词的问题。
二、假如我是学生,我喜欢以什么样的方式操练语法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教学的特点之一是要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的渠道、以不同的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及语言运用。”(教育部,2003)利用多种形式进行操练不仅能增加学生练习的机会,而且能延长学生兴奋专注的时间。为此我设计了以下几种操练方式:(1)Who am I?游戏。课前教师在每张小卡片上写上一位名人的名字,然后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抽一张卡片,在组内展开讨论,然后派一位学生用含定语从句的句子去描述,请别组的同学猜这位名人是谁。(2)句子接龙。将学生分成三人一组。每组给出一个简单句子,以游戏接龙的方式,让学生将句子一个一个的扩展开来。如:The girl is reading a book under a tree. ----The girl who sits next me is reading a book under a tree.----The girl who sits next me is reading a book which is borrowed from the school library under a tree. ---- The girl who sits next me is reading a book which is borrowed from the school library under a tree which is very tall. (3)看图说话。如:利用多媒体,给出三幅有趣的图片,上面是三只不同的猴子,提问学生:Which monkey do you like best?
三、假如我是学生,我喜欢老师在课堂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课堂是教师展示学识的舞台,学生只能在教师设计的环节中被动地接受知识。但现在的英语教学则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和教师在课堂中“导”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对学生的需要、思想、情感的理解,站到学生的角色地位上考虑问题,以心理上的角色扮演代替现实中的扮演,从而求得与学生思维上的“同频”,保证教育信息最佳接受效果的实现。教师应该相信学生有自己的创新意识和智力潜能,把学习的时间、空间及主动权最大程度地还给学生,做到以教师的教适应学生的学,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譬如在做定语从句的课堂选择练习时,学生的答案选项有较大差异,所以我把学生分成了四人小组进行讨论,要求学生先给出各自的答案,如有不同,各自摆明理由,谁讲的最有说服力就听谁的。而我则置身于学生中间,不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最后再进行答案点评和疑难解答。这样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相互学习的平台,一个表达自己独特见解的平台,变满黑板或满屏幕的语法规则为师生共同参与、互动交流的活动,课堂成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共同分享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园地。
参考文献:
[1]庄艳玲.“多媒体-情境-语法教学模式”及其应用[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9,(08).
生比如:吞——吴 杏——呆 士——干
师:很有意思的一些数,那数学数字也有这些特点吗?
师课件出示:先计算它们的积: 38× 83 512 × 125 45× 54每组中的两个数有着怎样的关系,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它们的乘积是“1”
生:我发现每组中都有一个真分数和假分数。
生:我发现这两个因数的分子分母相互颠倒了位置。
师:象这样的两个数它们的乘积是“1”,分子分母调换了位置,你还能很快地说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并与同桌交流:
生: 23× 32 12× 21 45×54 ……
师生归纳:象这样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二、质疑概念,探究讨论
师: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在这个概念中你认为哪个词比较重要?为什么?自己先思考后再和同学交流。
生:我认为这个概念中“两个数”这个词重要
生:我认为这个概念中“乘积是1”重要
生:我认为这个概念中“互为”这个词也重要?
师:谁能解释“两个数”重要?并举例说明?
生:我认为必须是两个数的乘积,多了不行,比如: 34× 83× 12=1,不能说34 、 83和12互为倒数。
师:谁来解释“乘积是1”重要?
生:这个概念强调了只能是“乘积是1”的两个数才能是互为倒数,如果“乘积不是1”,是“2、3、4……”等数不能说是互为倒数。
生:我认为“乘积是1”的两个数只能是乘法结果是1,不能是加法、减法、除法的结果是1。比如: + =1,我们不能说 和 互为倒数,同样减法、除法的结果是1的两个数也不能说是互为倒数。
师:谁能说一说“互为”是什么意思?
生:我认为“互为”就是“相互”的意思,是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不能说某一个数是倒数,要说清楚谁是谁的倒数。
师:谁能举例说一说,“互为倒数”的含义?
生:比如 23× 32=1, 23和32互为倒数,只能说23是32的倒数或32是23的倒数,而不能说23是32倒数或32是23倒数。
师:同学们很善于观察、思考、和交流,不仅知道了倒数的概念,还能举例进行解释。
师:你能根据以上的同学们的理解完整地叙述45× 54=1给同桌听吗?
三、利用经验,探索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师课件出示:试着写出下面35、72的倒数,自学课本P24,你发现什么?
生发现:我把分子、分母的位置交换一下,就写出了:
35 53 35的倒数是53。
72 27 72的倒数是27。
生:我发现求一个数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师:课件出示:试着写出6 、19 、1、0的倒数,你又发现什么?
生:写6的倒数时我是先把它写成与6相等的 ,再把 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得到 ,6的倒数是 ,我发现整数的倒数是这个整数颠倒后的分数单位。
生: 的倒数是 (9),我发现分数单位的倒数是一个整数。
生:1的倒数是“1”,我发现任何分子分母相等的分数的倒数都是1。
生:我发现“0”没有倒数,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不可能得1以外的数。
生:我发现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师: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找到了答案,还能解释原因,1和0这两个数比较特殊: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四、应用深化
师课件出示:你能填写吗? 47× 00=1 9×00 =1 115×()=1
师课件出示:动脑筋 213、0.4 、0.125、7这些数怎样求它们的倒数呢?你发现什么?
生:我发现带分数 213= 37 37先要把它化成假分数形式,再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213的倒数是 37。
生:我发现小数0.4=410 = 25 52、0.125=1251000=13要先把小数转化成分数的形式,如果能约分的先约分后再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就求出了小数的倒数。
生:我发现7= 73 17整数的倒数是以这个整数为分母的分数单位。
生:师课件出示:找规律(先说出下面每组数的倒数, 再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25 、47 、12 、110 、72 、85 、3、15、1、0
生:我发现真分数的倒数一定大于“1”,分子是“1”的倒数大于“1”且是个整数。
生:我发现大于 “1” 的假分数的倒数一定小于 “1 ”。 不为“ 0 ”的整数,它的倒数的分子一定是“ 1 ”。
生: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9-0259-03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家园沟通工作的重要性在理论上不言而喻,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常常会使教师产生困惑,感到棘手,有些教师甚至对家园沟通工作有回避的心态。事实上,面对现实,了解家长是做好家园沟通工作的首要前提。多年来,在家园沟通的基本理念中,“换位思考”始终被重点强调。在家园沟通的过程中,我们能够发现不少由于沟通不畅而引发矛盾的案例,家长和幼儿教师作为换位思考的双方,在交流中往往不易做到及时换位思考,主动、有明确意识地为对方考虑,理解对方的心情和处境,从而导致了沟通出现障碍,影响了幼儿教育的和谐性。幼儿教师作为职业的教育者,在入职之前都接受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在实际工作中,也时常有研讨教育案例的经历。对教育幼儿这个工作来说幼儿教师是具有系统性的专业敏感度,也逐步建立了一套适宜的应对方略的;而家长作为幼儿的养育者,各有不同背景,教育孩子多半依靠天然的直觉,因此笔者认为,在换位思考方面家长是比较困难的一方。本文就来自于湖北省不同地区、不同建制的幼儿园共297份家长有效问卷数据,针对导致家园沟通换位思考的难点做出分析探讨,旨在理论上理清家园沟通障碍产生的原因,便于幼儿教师在理性层面厘清思路,从而在实际操作中选择适宜沟通的方案。笔者以为,导致换位思考的难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长不具备科学系统的育儿知识
幼儿家长对孩子在园状况的一个基本要求是健康不生病,但做到这一点的关键是家长与幼儿园的配合。我国的基本现状是孩子家长缺乏相关的培训就“上岗”了,因此对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把握不足,基本靠看育儿书籍“自学”或长辈的经验指导。由于年轻的父母没有养育孩子的经验,而年老的祖父母又比较容易固守老办法和老经验的缘故,仅仅就换季穿脱衣服一事,就常有一些家长与教师发生不顺畅的沟通,比如教师认为应该根据孩子的活动量来适当增减衣物,而家长尤其是老人则认为孩子“捂着”才不容易生病,这实际上是家长缺乏一定的生理卫生保健知识或不了解幼儿在园活动情况所致。另外,关于幼儿合理的作息时间,由于作为家长的年轻父母只考虑其自己的生活节奏,对孩子晚间上床时间的安排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身体成长。在幼儿园里,我们常常会见到这样的情景,教师已经在教学活动了,还有孩子才被家长送到幼儿园来,更有甚者,直到临近午饭时间才送来,教师问起姗姗来迟的原因,家长会说:“孩子昨天和我们玩晚了,快12点才睡。”这种家长在教育上的随意性也体现出家长对幼儿生理特点不了解的现状。幼儿教师的职前培训有“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及教法等课程,属于教育专业课程,大部分家长因职业关系不可能系统接触到这些业务知识,因此,他们与自己孩子交流中的节奏和方式都需要时间慢慢摸索,幼儿教师在这方面的优势就比较明显,因此常有家长反映,“孩子在家不好好吃饭”,“孩子在家任性”的不良习惯在幼儿园就比较容易纠正。
二、家长面对的只是个别幼儿,而教师面对的是一定数量的幼儿
家长面对幼儿,数量只有一个,但这个孩子却是他的全部。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处于一个纵向的观察和发现的角度,这样看的现象是单一的、片面的,主观意识比较强;而教师观察到的是一个群体的方方面面,处于一个纵向、横向相结合的观察和发现的角度,这样看到的现象是全面的、多视角的,客观意识比较强。由于以上这些视野角度存在着的差异,因此给家园沟通带来一定的难度。常见的情形是,部分家长对自己的孩子会出现评价偏差。有的家长可能会认为自己的孩子太普通,强调孩子弱的一面,忽视了生命成长的力量;或者有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过度强调要重视自己的孩子,忽略了幼儿园面对全体幼儿的教育场景。在家庭里,家长与孩子的关系是一对一,甚至几对一,他们有充足时间关注孩子并与孩子互动。由于这样的原因,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具体、细致占优势,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对于课题组《家长问卷》中“孩子回到家里要求和您或其他家人一起玩游戏、做手工”的问题,家长选择“有时动手和孩子一起玩”的比例是55.9%;而在幼儿园班级教育活动中,一位教师须面向数十个幼儿,教师采用的是一对多的集体教育方式,呈现出宏观、规范的特点,基于对整体教育效果的考虑,在同一时间段,教师对数量较少的行为突出的幼儿关注度略高这个现象比较多见,就此,在家园沟通中,反映希望幼儿教师多关注自己的孩子的家长数量一直保持在稳定水平上,家长们希望教师“多鼓励孩子”、“给孩子一些表现机会”、“在生活中对不同的孩子给予特别关照”。对于课题组《家长问卷》的问题“希望幼儿教师做到对待孩子就像妈妈一样”一题的选项比例为38%,也说明了一些家长希望教师能对自己的孩子全方位照料。实际上,有的家长在提出以上要求时可能较少顾及到其他幼儿的存在,这样的诉求往往让教师感到为难,带来较大的工作压力。
三、家长的教养心态与幼儿教师教育心态有所不同
现今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社会上重视子女早期教育的观念也日渐盛行,家长虽然对孩子的成才有紧迫感,主观上积极却不免行动上盲目,比如不能顾及幼儿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总希望孩子在园学习的内容多一些,深一点;在对待孩子的教育方式上,难免拘泥于自身不恰当的感性认识,表现出现随意性和情绪性。例如:针对问题“您是否曾经将自己孩子的缺点与别人的孩子优点相比”,选择从未有过的家长比例仅为15.8%;针对问卷中“因为孩子比较小,在幼儿园偶尔会出现一些意外事件”的问题选项,认为有这种可能性的家长比例为68.4%,而家长在家会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的家长比例仅为37.7%。另外,对于孩子在家里不好好用餐一事,家长心情愉悦时就视而不见,而家长自己心境不太好时就可能因此训斥孩子,家长这种在不同情况下对同一行为不同的态度反应他们往往并不自知。结果是幼儿对于同一行为带来的后果不能确认,使得不良行为一再反复,不能得到根本改观,不仅如此,还有可能错过了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最佳时期。另外,溺爱型家长、放任型家长、高期望型家长、多变型家长、负面消极型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也各有缺陷,有关具体阐述,限于文章篇幅,本文不再展开。教师在幼儿园工作,属于职业行为,支撑他们工作的是职业理性,在工作场景中,面对幼儿,教师为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要事先制定合理的教育教学活动计划,并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层面落实,体现着教育教学活动的科学性和专业性。
四、家长的出身背景各不相同
长期以来,家园沟通的观念局限于事件本身因素较多,考虑事件产生背景较少,就家长方面来说,针对同一事件,由于他们出身的家庭、阅历、受教育和职业背景的不同,以及对幼儿关心的程度、对生活的领悟程度不同,使得他们对同一事件的反映也有所不同,例如据调查表明,当幼儿之间出现争执,并且有擦破皮肤小伤时,家长的反应会有以下几种表现:“了解情况,争取教师调解”、“不是特别介意,指导自己的孩子注意交往安全”、“不理睬此事,觉得是正常现象”、“怪罪带班教师”、“找对方家长,提出道歉等要求”;另外,在幼儿园组织外出春游活动收费过程中,幼儿教师请家长协助收集活动材料等等方面,不同家长表现亦是有所不同。总之,不同背景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教育期望存在着很多差异,这就使家园沟通工作呈现出现多元化、复杂化、难度化的特点。综上所述,要在家园沟通中做到换位思考,顺畅交流,作为幼儿园一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提倡幼儿教师的主导性,在沟通中要有预警意识,不要等问题临时出现再考虑应对策略,要长期坚持积极引导家园沟通中的正能量传递;由于家长和教师在幼儿教育上的角色不同,对于幼儿教育的认识也有所不同,可以通过组织家长来园活动的方式,让家长通过现场直接了解教师的工作特点和工作的不易之处。以育儿专题讲座、家长在园一日体验、亲子活动、热点话题、建言献策等多种形式促成家长一些不恰当观念的自然转变,从而主动换位思考,与老师做到相互理解。
2.对于家长群,要利用各种渠道,适当系统宣传普及一些科学育儿的专业知识,帮助家长成长。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位教师。孩子出生后,最先接触到的就是家长。家长的言行举止时时刻刻影响和感染着孩子,但由于家长们对什么是真正的、适宜的、科学的、合理的教育还缺乏深刻的认识,所以他们教育孩子处于经验和照本宣科的层面。因此,作为从事教育这个专业性很强的职业的教师,在与家长沟通时,必须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多向家长宣传科学育儿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慢慢引导家长们从“不知”到“有知”,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从“要我配合”到“我要配合”,从“要我做”到“我要做”……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从观念到行动上有彻底的改变,让家长也具备科学系统的育儿知识,从而使家园沟通工作顺利开展。
3.在沟通中既要考虑到家长的背景条件,在真诚的前提下,又要对不同家长采用与之适宜的沟通方略,以达到最好的沟通效果。比如对“要求型”的家长可以邀请她们入园支教,对“内向型”的家长要积极主动,对“支持型”的家长要积极委托、充分肯定等,对不同的家长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