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3 16:09:1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德育基本要素,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人与人之间进行交际,相互沟通思想感情主要依靠语言,而语言又是通过语音来实现的。语音的基本要素是元音、辅音以及由此而结合成的音节。他们的发音部位、发音方法、组合形式以及发音时的腔体开合程度和运动趋势都会直接影响歌唱的语言清晰和情感表达的程度,进而制约着声乐艺术的艺术表现力。
一、元音
也称母音,发音时气流通过声门时要振动声带,发出响亮、清晰的声音。发音时气流在口腔里不受到发音器官的阻碍,只受口腔的调节,所以呼出的气流较弱。由于发音时口型、舌位的不同而形成各不相同的母音,母音的发声特征决定于共鸣体的大小和腔体形状。从发声的原理中可以看出,母音的音质好坏一般是由口腔共鸣体的形状和状态决定的。但是口腔共鸣的变化又在于舌头、下颚、嘴唇等不同的协调配合。
母音是歌唱语言的基础,歌唱训练主要是在母音的练习中进行,应该引起歌唱者的高度重视。不管是美声唱法还是我国传统的民族唱法的训练中,人们一致认为:如果母音能发得准确而纯正,它就具备了一定的歌唱能力。
1.元音的分类
(1)单元音:有一个元音构成,它是构成其他类型元音的基础,歌唱发音时比较单纯,状态始终保持在元音开始的状态上。元音开始的状态即吸气的状态,因而有“怎样吸气就怎样唱歌”的说法。
(2)复元音:复元音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元音构成,发音相对比较复杂。根据主要母音所处的位置和口腔开合的响亮程度,复元音又可以分为前响复元音、后响复元音和中响复元音三类。
(3)鼻元音:是由一个或两个元音加上一个鼻辅音构成。其中由n构成的鼻母音称为舌尖前鼻音,由ng构成的鼻母音称为舌根后鼻音。
2.元音在歌唱中的发音特点
(1)单元音在歌唱中的发音特点
“a、e、i、o、u”是歌唱中的五个基本元音,在汉语中还包含ü元音。他们是歌唱发声的基础,他们发音的好坏直接影响歌唱状态的完整性。这五个元音i-e-a-o-u音色由明亮变黯淡、舌位由高到低排列、声音位置也是由前到后、声音的闭合程度则是由紧到松。
所以“i”“e”母音最利于声带的闭合,挡气的功能比较明显,容易获得明亮靠前的高位置声音;但是发音不当的话就会出现声音发紧或者喉头上提的现象,因此在演唱这两个母音的时候尽量要把声音立起来。
而“o”“u”母音的声音位置比较靠后,它有利于声音的打开,使声音变得圆润、通畅。但是如果位置过于靠后就会显得比较空洞,还会出现漏气和声音发虚的现象。
“a”母音是这五个元音中最难发的音,它要求发音的相关部位和器官要控制在一个合适的位置,既不能太靠前也不能太靠后,音色既不需要太亮也不需要太暗。所以古典意大利美声唱法别强调a母音的重要性。德国著名声乐教育家丽莉雷曼说:“a母音最难唱,唱时要混上o、u否则声音太白。如果a母音在整个音域都站住了,那么,发声的主要技巧困难就都克服了。”
(2)复元音在歌唱中的发音特点
在复元音的发音中舌位、口腔的张开程度以及嘴型的变化都是有一个单元音自然的过渡到另一个单元音的发音都是逐渐变动的,不是跳动的,中间有过渡音,气流连贯,前后母音之间形成一个整体。因此在唱复元音时要尽量不改变歌唱的状态,要利用口腔和鼻腔的惯性完成歌唱。在演唱时过度的速度要快,过程要短,不要出现明显的痕迹,要保证复元音在发音上所具有的整体性、连贯性和准确性的特点。
(3)鼻元音在歌唱中的发音特点
在歌唱中遇到鼻元音时,必须要保证它主要元音的音响、音色充分发挥。也就是说鼻元音发音的特点是在元音发出之后,气息不能中断,保持元音的状态再向辅音过渡。过渡的时间一定要掌握好,不能太早也不能太晚。太早就会有鼻音的音色,太晚了声音就会发直、位置上不去,使声音落到口腔中显得暗淡。如《在那遥远的地方》中第一句,“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其中这个“方”字应该这么唱:fa------n,而不是唱成fan.也就是这个元音“a”要有个过渡,并且保持它音色充分发挥出来。
二、辅音
发音时声道的某些部位受到压缩成阻碍后,使得气流在口腔里转向、受阻或完全被阻挡所发出的音就叫辅音。辅音要想发好,必须得到“唇、舌、牙、齿、喉”这“五音”的密切配合。
按照辅音的发音部位可以将辅音分为以下几种:塞音、擦音、边音以及气音、爆破音和鼻辅音。
(1)塞音与歌唱
塞音:发音器官完全关闭,导致气流无法从口中发出。塞音的形成有三个阶段①:
(a)封闭阶段:发音器官合在一起。
(b)相持或压缩阶段:气流在关闭的器官内被压缩。
(c)除阻阶段:形成阻碍的发音器官突然分开,空气迅速释放。
如汉语中的b、p、d、t、g、k以及意大利语中的p、b、t、d、c、q、g都属于塞音。
了解了塞音在语音学上的发音规律,我们就会在歌唱中有意识地控制好发声的状态②:
在封闭阶段快速而有力;
在相持阶段保持口腔有足够的张力;
在除阻阶段突然放松,以便利用发出辅音的瞬间放松下巴打开状态,使辅音与元音相连接,做到有张有弛、松紧适中。
(2)擦音与歌唱
擦音:两个或多个发音器官接近,导致气流部分被阻,产生气流的摩擦运动。这种听得见摩擦形成的音就叫擦音③。像汉语中的f、h、x、sh、r、s以及意大利语中的f、v、s、sc等都属于擦音。要想唱好擦音,必须是在不影响歌唱节奏的情况下适当延长擦音的时间和力度,直到刚好能听见为止。它够产生一种特殊的声音效果,更好的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在歌曲《黄河怨》(词:光未然曲:冼星海)中的开头第一句“风啊你不要叫喊,云啊你不要呜咽”,其中这个“风”字就可以用我们刚提到的发擦音的方法来唱,这是主人公发自内心的被压迫、被侮辱的声音,在饥寒交迫中失去亲人后发出微弱、缠绵、凄凉的。
(3)边音与歌唱
边音:气流在口腔中部受阻,并且舌的一边或两边和上额形成不完全的封闭。他的通道是一个接近开放的间隙,是一个不会产生摩擦的噪音④。如汉语中的“l”和意大利语中的l、gl属于边音。边音的发音只是舌尖的运动,所以在歌唱时一定要唱的明快、清晰,不然就会有笨重之感。
(4)气音与歌唱
“气音”是在喉咙中形成的,又叫“声门摩擦音”,用【h】来表示。一般来说有多少个元音就有多少个不同的气音,可以认为它是在歌唱中的字首出现的。它在歌唱的软起音中应用普遍,能够使声音柔和、声音的状态流畅。
(5)声门爆破音与歌唱
它也是在喉中形成,是由紧闭声门然后用元音爆破声门发出,用【p】来表示。一般用在歌唱的硬起音中,在声音大跳、情感强烈宣泄和长音的强收时用的比较多。
(6)鼻辅音与歌唱
鼻辅音是用舌头抵着上臼齿,抬起软口盖发出的音响。在唱的时候一定保持“位置高、声音亮、状态松”的特点。这也是声乐教师训练高位置头声常用的办法。
三、音节
音节
是语音学的基本单位,也是听觉上最容易分辨的单位。一般来说一个汉字就是一个音节。
世界上任何一种声乐学派无一不是建立在本民族的音乐语言基础之上并带上了本民族语言的浓厚特点。汉语属于单音节语,也就是一字一音,又是表意性比较强的文字,因而汉语歌唱最容易产生抑扬顿挫的美感效果。但是汉语音节的结构复杂,同一个音节由于不同地区的发音差异会在歌唱中造成语言不规范的诸多问题。因此在歌唱中了解汉字的的音节结构及其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汉语音节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字头、字腹、字尾这三个方面。
字头的特点体现在着力部位、时值和状态三个方面:字头的着力部位是“唇、齿、舌、牙、喉”这“五音”;字头的时值要把握好分寸;字头的状态要保证“松、空、通”的特点,即字头着力应立即放松,并保证适度的空间使气流通畅。
字腹是歌唱发声时声音最响亮、时值最长的一部分,也是歌唱中最能发挥声音、最有表现力的一部分。由于在母音中所占时值比较长,所以在歌唱中一定要做到音韵准确、共鸣充分,特别要强调声音的圆润丰满、音色统一、宏亮而富有穿透力。在声音的延长中口型要保持本音不变形。
字尾是一个字的结束部分,它占有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却要在气息的控制下掌握好轻重分寸,做到恰到好处,才能使一个字吐得清晰、完整。
注释:
①胡壮麟.《语言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科研课题确定以后,能否取得满意的科研成果及达到预期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研设计。科研设计就是制定课题研究的技术方案和计划实施方案,它是整个研究工作的蓝图,集中体现了课题课题研究人员的设想,构思。要想使科研设计达到直观,明晰,可供操作,便于实施,必须明确科研设计的基本要素和基本原则。
一 科研设计的基本要素
任何一项研究总要包括受试对象,处理因素,观察指标或效应指标三个基本要素。下面对受试对象,处理因素,效应指标的要领及要求作一简要介绍。
1 受试对象
受试对象是指接受实验的动物或人,亦称实验对象,研究对象或观察对象。受试对象的选择非常重要,它对实验结果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受试对象的选择合适与否,对实验成败是很关键的。如果进行动物实验,对实验动物的基本要求是对拟施加的处理因素反应敏感,反应稳定,尽可能近似与人,并且经济可行,容易获得。特殊要求是健康合格,种属一致,品系相同,年龄,窝别,体重差别不大,性别要求雌雄各半。
2 处理因素
就是为了不同的研究目的,加给研究对象以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的各种条件被称为处理因素。在科学研究中,任何实验效应都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我们要抓住主要的,带有关键性的几个因素。
3 实验效应指标
处理因素作用于受试对象所显示出的结果被称为效应。为了具体的,准确的反映出实验效应,就必然需要使用效应指标,指标不仅可以用来揭示实验观察对象的某些特征,也可以用来判断某些特定现象或事实的依据与标准。在医学研究中,不论那种类型的研究,要探索的因素必须通过具体的指标反映出来。
二 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
1 对照的原则
就是确定实验中相互比较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各组给予不同的处理,然后观察其效应。
对照的意义在于通过它消除和减少实验误差。在医学研究中,除了正常解剖生理数据的调查以外,都要有对照。对照基本要求是除了实验因素作有计划的变化外,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其他条件应尽量保持一致。
2 重复的原则
重复是保证科研成果可靠性的重要措施之一。重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实验过程是多次重复进行的,要做到这一点与实验的样本大小有关,样本大重复的机会多,样本小重复的机会少。二是设计中提出的方法,别人也能重复进行。
3 随机化的原则
语言是人们在社会中进行交际的工具。语言教学的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掌握交际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发挥语言的功能。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部分提出“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在教学内容部分列出了30个日常交际用语项目,并例举了一些该项目的基本句型和语段。九义初中英语课本就是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分析他们的兴趣和需要,既考虑语言、词汇和语法结构等因素,也考虑语言的功能和意念,在模拟真实交际的活动过程中解决语言结构形式的学习,强调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有机结合,使语言形式与语言运用相联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达到使言语技能得以发展,成为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在教学中,要把握好课堂交际教学与语言结构教学的适度性,以避免“哑巴英语”和“文盲英语”的产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他们学得主动、轻松。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课堂交际英语应围绕以下四个基本要素展开。
一、自主性(Independence)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教学难有成效。杜威主张“学生中心”强调学生活动体验对知识的获得,并且课堂活动状况又取决于学生的学习自主程度。在教学设计中,应把学生主体意识渗透到各个教学阶段。从字母教学起,到加强音标、读音规则教学,教会学生拼读记忆单词、音形对应,归纳词汇、总结句型等,都要强调学生主体角色的参与性,在课堂的表现形式上,也应努力渗透这一要素。例如在初一下期就坚持值日生报告(duty report)。在英语课前三分钟左右,报告内容有日期、天气、出勤、当天的课程科目,以及近一周内所学的内容。报告的实施是让值日生事先准备好材料,用对话、表演的形式再现出来。教师再根据表演者的语言、语调及表演的内容当场评分,并作平时成绩记载。这就加大了值日生报告的量和质,从调动学生的自主活动人手,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加强口语交际能力。
交际英语教学的实践,要启迪学生的自主意识、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侧重训练交际项目的主要句型和词汇(main ideas and key words)作为重点教学信息出现在课堂上。例如写在小黑板或投影片上,让学生根据该项目的交际套路,通过教师揭示自编对话或短文,并关上书,让学生两人一组练习(pair work),然后再请几组学生起来表演,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这比让学生照书念对话,背对话更能提高学生对英语课的兴趣,更有利于学生掌握、运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教初二Unit 9 Find the right place!学生自主意识通过下列交际套路来实现:
然后用一张市区图(标有街道、商店等),关上书,再用以上的交际套路,让学生进行两人一组的练习(pair work):
①Find the near place.②Find the far place.
再过渡到小组活动(team work)或者全班练习(class work).
二、情境性《Circumstances)
皮亚杰的认识发生论认为,通过图、物、情境与语言概念的应答性确认(即图式阶段),是认识发生的最初过程,它不能被代替,更不能被超越,并图式过程又对同化、顺应、平衡的稳定性起着基础作用。英语学习也应遵从这一规律,而传统的读写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这一点,在交际英语教学中,图式过程的通常方法就是情境性。如在教词、句时,就应充分利用图片、简笔画、实物进行教学,并在较真实的情境中学习,演练所学的词汇、句型、语法。而很多教学障碍的出现(如语词遗忘、句型演练生硬、阅读理解的错误等)都与情境教学不到位有直接关系。
如在初二Unit 20的教学中,先用简笔画给出meat,vegetables,fruit and other food,采用音、形对应教学,让学生拼读记忆这些单词后,设置在餐馆,家里就餐的情境,再过渡到下列交际会话。
情境诱导认知,让学生就所给交际对话进行5分钟左右的两人练习,再请4-6组同学起来表演他们的对话。这就使学生们对能离开书本,在较真实的情景中,怀着浓厚的兴趣,充分演练他们本节课所学的词汇和句型,并得以牢固的掌握,灵活地运用。这样,充分发掘情境性教学功能,促进交际英语的顺利实施。
三、问题探索(Question exploration)
“问题、困难、矛盾是诱导探索的第一动力”。在英语交际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先提出二、三个问题,再让学生关上书,带着问题听录音或带着问题快速阅读,再回答老师所提问题。这样可了解学生对短文的理解程度,训练学生的听力或快速阅读能力,也可利用图片、幻灯,就课文内容提问。在课文中教词汇、句型、精讲精练,不要逐句翻译,而是通过问答来了解学生掌握、理解文章的程度。就课文内容提问一般有:A、就课文逐句提出问题;B、就几句话或一段话提出概括性问题;C、就课文里的生词、知识点提出问题。D、对课文里的句子一连提出几个问题,我们应根据文章实际灵活运用问题教学。要点在于一问一答,要多重复而又富有变化,既便于记忆,又生动活泼,有利于提高兴趣,这比逐句翻译,讲解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语言是人们在社会中进行交际的工具。语言教学的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掌握交际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发挥语言的功能。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部分提出“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在教学内容部分列出了30个日常交际用语项目,并例举了一些该项目的基本句型和语段。九义初中英语课本就是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分析他们的兴趣和需要,既考虑语言、词汇和语法结构等因素,也考虑语言的功能和意念,在模拟真实交际的活动过程中解决语言结构形式的学习,强调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有机结合,使语言形式与语言运用相联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达到使言语技能得以发展,成为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在教学中,要把握好课堂交际教学与语言结构教学的适度性,以避免“哑巴英语”和“文盲英语”的产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他们学得主动、轻松。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课堂交际英语应围绕以下四个基本要素展开。
一、自主性(Independence)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教学难有成效。杜威主张“学生中心”强调学生活动体验对知识的获得,并且课堂活动状况又取决于学生的学习自主程度。在教学设计中,应把学生主体意识渗透到各个教学阶段。从字母教学起,到加强音标、读音规则教学,教会学生拼读记忆单词、音形对应,归纳词汇、总结句型等,都要强调学生主体角色的参与性,在课堂的表现形式上,也应努力渗透这一要素。例如在初一下期就坚持值日生报告(dutyreport)。在英语课前三分钟左右,报告内容有日期、天气、出勤、当天的课程科目,以及近一周内所学的内容。报告的实施是让值日生事先准备好材料,用对话、表演的形式再现出来。教师再根据表演者的语言、语调及表演的内容当场评分,并作平时成绩记载。这就加大了值日生报告的量和质,从调动学生的自主活动人手,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加强口语交际能力。
交际英语教学的实践,要启迪学生的自主意识、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侧重训练交际项目的主要句型和词汇(mainideasandkeywords)作为重点教学信息出现在课堂上。例如写在小黑板或投影片上,让学生根据该项目的交际套路,通过教师揭示自编对话或短文,并关上书,让学生两人一组练习(pairwork),然后再请几组学生起来表演,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这比让学生照书念对话,背对话更能提高学生对英语课的兴趣,更有利于学生掌握、运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教初二Unit9Findtherightplace!学生自主意识通过下列交际套路来实现:
然后用一张市区图(标有街道、商店等),关上书,再用以上的交际套路,让学生进行两人一组的练习(pairwork):
①Findthenearplace.②Findthefarplace.
再过渡到小组活动(teamwork)或者全班练习(classwork).
二、情境性《Circumstances)
皮亚杰的认识发生论认为,通过图、物、情境与语言概念的应答性确认(即图式阶段),是认识发生的最初过程,它不能被代替,更不能被超越,并图式过程又对同化、顺应、平衡的稳定性起着基础作用。英语学习也应遵从这一规律,而传统的读写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这一点,在交际英语教学中,图式过程的通常方法就是情境性。如在教词、句时,就应充分利用图片、简笔画、实物进行教学,并在较真实的情境中学习,演练所学的词汇、句型、语法。而很多教学障碍的出现(如语词遗忘、句型演练生硬、阅读理解的错误等)都与情境教学不到位有直接关系。
如在初二Unit20的教学中,先用简笔画给出meat,vegetables,fruitandotherfood,采用音、形对应教学,让学生拼读记忆这些单词后,设置在餐馆,家里就餐的情境,再过渡到下列交际会话。
情境诱导认知,让学生就所给交际对话进行5分钟左右的两人练习,再请4-6组同学起来表演他们的对话。这就使学生们对能离开书本,在较真实的情景中,怀着浓厚的兴趣,充分演练他们本节课所学的词汇和句型,并得以牢固的掌握,灵活地运用。这样,充分发掘情境性教学功能,促进交际英语的顺利实施。
三、问题探索(Questionexploration)
“问题、困难、矛盾是诱导探索的第一动力”。在英语交际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先提出二、三个问题,再让学生关上书,带着问题听录音或带着问题快速阅读,再回答老师所提问题。这样可了解学生对短文的理解程度,训练学生的听力或快速阅读能力,也可利用图片、幻灯,就课文内容提问。在课文中教词汇、句型、精讲精练,不要逐句翻译,而是通过问答来了解学生掌握、理解文章的程度。就课文内容提问一般有:A、就课文逐句提出问题;B、就几句话或一段话提出概括性问题;C、就课文里的生词、知识点提出问题。D、对课文里的句子一连提出几个问题,我们应根据文章实际灵活运用问题教学。要点在于一问一答,要多重复而又富有变化,既便于记忆,又生动活泼,有利于提高兴趣,这比逐句翻译,讲解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 虚拟水理论;生产函数;水资源要素成本核算
中图分类号 F06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12-0039-07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12.007
我国是粮食生产和消费的大国[1],2011年粮食总产量57 121万t,其中玉米产量19 175万t,小麦产量11 792万t,分别占世界该类粮食作物总产出的23%和18%①,但与国内需求相比,依然有较大缺口,其中玉米的需求缺口为161万t,小麦缺口为121万t,增加旱作大宗粮食作物的产量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础与前提。
然而,我国粮食作物受劳动力、物质投入、土地、水资源等生产要素的限制,其中水土资源严重不匹配严重制约了我国大宗旱作粮食作物的生产。土地资源集中的华北和东北地区广义农业水资源占有量仅为5 006 m3/hm2和4 341 m3/hm2,远低于全国平均值6 213 m3/hm2[2],综合作物水分生产力仅为0.863 kg/m3,低于世界平均水平[3-5],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之一是我国现行粮食生产成本核算体系不健全,低估、忽略了粮食生产中水资源要素投入成本的有效核算,造成农民粮食生产过程中对“蓝水”投入量的低效使用[6-9]。
基于此,本研究以小麦和玉米为例,基于虚拟水理论,采用机会成本法核算旱作农业生产过程中水资源要素价值,分析不同区域旱作粮食成本核算中对水资源价值的忽略程度。本研究一方面能完善我国旱作粮食生产成本核算体系,为正确评价我国粮食生产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提供依据,另一方面通过经济调控手段,能有效提高我国旱作农业区水资源利用效率,为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中央提出的到2020年增加500亿kg粮食②生产目标提供保障。
1 理论基础与样本选择
1.1 虚拟水理论
虚拟水(Virtual Water)指生产商品和服务过程中消耗的所有水资源量[10],最早由伦敦大学Allan教授于1993年提出,由于其对当今全球水资源的紧缺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战略分配途径,概念提出后被广大学者广泛应用于虚拟水贸易与粮食安全、虚拟水战略、水生态足迹、
农产品虚拟水量化等方面的研究。
理论认为,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或地区可以通过全球性经济贸易形式进口虚拟水来减缓区域水危机,实现水资源的异地分配[11]。虚拟水理论将农业科学与经济学巧妙紧密联系起来[12],既关注粮食生产对水资源的消耗,又关注粮食生产用水的机会成本,为解决粮食供需与水资
源短缺问题提供了新途径[13]。
在基于虚拟水理论的粮食安全研究中,Hoekstra等人分析了国际贸易中农作物和动物产品虚拟水流以及国家水足迹的量化问题,农产品的虚拟水含量以产品产地用水量(参考蒸发蒸腾量)计算,牲畜产品主要以产品树的方法对其分类计算[14]。Zimmer和Renault则提出以消费地的相关数据来计算动物产品的水含量[15]这些方法被不断地引用于研究各国家和地区的虚拟水战略和粮食安全问题。
国内关于虚拟水的研究始于程国栋院士《虚拟水——中国水资源安全战略的新思路》
一文[16],此后邓铭江,王浩等对我国区域间虚拟水贸易和地区水安全进行了分析[17-18],龙爱华等对我国部分缺水地区的虚拟水进行了实证分析,尤其是北京、三江平原、宁夏、河西
走廊等地区,根据不同的结果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19-20]。
1.2 样本选择及数据准备
本文以我国主要旱作粮食——小麦和玉米为例,根据《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统计资料,小麦主产省为15个,
主要分布在西部、东部和中部,玉米主产省份20个,集中分布在西部和东北三省(表1)在计算虚拟水含量时,充分考虑了春小麦、冬小麦、南玉米、北玉米的种植模式、地区差异等方面的差异,《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中未区分统计,因此本文计算过程中将不同小麦、玉米等进行了加权平均计算。。
文中各省主产粮食作物的亩均主产品产量、资金投入、劳动投入数据均来自历年《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由于水资源投入被独立核算,资金投入中扣除了《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中在物质与服务费用的排灌费子目录下统计的水费,以避免重复计算,并根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各地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分类指数”对资金投入进行了调整
本文粮食价格数据来自《中国农产品价格调查年鉴》中的生产价格(农产品生产者农户和农场直接出售产品时实际获得的单位产品价格),调整指数用的分品种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农产品生产者出售的农产品价格水平变动趋势及幅度的相对数),非零售价格指数或物价总指数,以使数据更接近于生产成本,而非市场交易成本。
为了使模型估计结果更加理想,在计算虚拟水含量和边际产量时本文计算的是1998-2009年12年间的数据。由于我国目前的统计数据中只有《中国农产品价格调查年鉴》(2004-2010)中有2003-2009年各地区农产品集贸市场价格较接近原粮价格,受数据的局限,只计算2003-2009这7年间的各粮食主产区的水资源要素成本。。研究中取各地区农产品集贸市场价格作为粮食产品的初始价格,并用《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各地区主要农产品分品种生产价格指数”对农产品集贸市场价格进行调整,去除通胀影响。
2 研究方法与步骤
2.1 初级农产品虚拟水含量测算
关于农产品虚拟水含量测算,国际上通用的有生产树方法和产品分类法,前者[21-22]偏重于对农作物生长阶段需水量的跟踪处理,计算精确,但数据获取困难,需要田间实验的配合,一般用于某一改良品种的微观定量分析;后者首先将农产品分为初级、加工产品、副产品和非耗水产品四类,然后对四类产品分别核算。此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对上述两种方法进行了归纳,提出了PenmanMonteith公式,并确立了计算标准体系,成为全球农产品虚拟水相关研究的主流方法[23-25],本研究主要应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推广方法。
研究中,初级农作物产品虚拟水含量根据各主产省历年气候、土壤和农作物生长情况相关数据,利用FAO 推荐的 CROPWAT 软件各主产省份农业气象信息数据包括最低温、最高温、平均风速、日照时数、相对湿度和降雨量6大气象因素数据,原始数据来源于国际气象数据交换站各台站,经单位转换后取各省份所有台站的平均值为该省份的最后值;农作物主产省份土壤构成、农作物种植模式、作物生长周期等来源于省级农业部门公布数据。计算各省主要粮食作物的虚拟水含量,计算公式如下:
SWDc(n,c)=CWR(n,c)CY(n,c)(1)
式中,SWDc:国家或地区n中,作物c单位质量的虚拟水含量(单位:m3/t)
CWR:单位面积作物的需水量(单位:m3/ha)
CY:单位面积作物产量(单位:t/ha)
其中单位面积作物的需水量CWR取决于作物种类和作物生长过程中累积的蒸发蒸腾量ETc,公式为:
ETc=ET0×Kc(2)
式中, ET0是参考作物的蒸发蒸腾量,Kc是农作物c相对于参考作物的作物系数,ET0由FAO推荐的标准彭曼公式计算:
ET0=0.408Δ(Rn-G)+γ900T+273(ea-ed)Δ+γ(1+0.34U2)(3)
式中,是饱和水汽压与温度相关曲线的斜率(kPa/T(℃)),Rn是作物表面净辐射(MJ/㎡·d),G是土壤热通量(MJ/㎡·d),T是平均空气温度(T(℃)),U2是地面2 m高的风速(m/s),ea是饱和水气压(kPa),ed是实测水气压(kPa);ea-ed是饱和水气压与实测水气压的差额(kPa);γ为湿度计常数(kPa/T(℃))。
关于作物系数的确定,研究中根据FAO56推荐的单作物系数方法[19-20],参照各个主产区农业气候条件,在推荐值基础上进行修订,主要步骤如下:
FAO56中推荐的冬小麦各生育阶段的单作物系数分别为:Kc,ini1=0.7(非冻土期),Kc,ini2=0.4 (冻土期),Kc,mid=1.15,Kc,end=0.25,同时提出,当地的作物系数值需要按湿润频率和气候条件对推荐值进行调整。因此,本研究分析中确定初期阶段作物系数(Kc ini)时主要考虑降雨或灌溉的影响公式为:
Kcini=TEW-(TEW-REW)exp-(tw-t1)Eso((1+REW)/TEW-REW/TEW)tWET0
(4)
式中:TEW为总蒸发水量(mm);REW为易蒸发水量(mm);tw为湿润间隔时间(d);t1为第一阶段蒸发所需时间(d);Eso为潜在土壤蒸发速率(mm/d);ET0为初期参考作物需水量的平均值(mm/d)。
中期和后期作物系数(Kc mid, Kc end)根据FAO56提供的Kc mid和Kc end,当旱作作物主产区中期和后期最小相对湿度平均值RHmin≠45%,2 m高处的日平均风速u2≠2.0 m/s时,按下式调整:
Kc=Kc(推荐)+[0.04(u2)-0.04(RHmim-45]
(h/3)0.3(5)
式中:RHmin为计算时段内每日最小相对湿度的平均值(%),20%≤RH≤80%;u2为计算时段内2 m高处的日平均风速(m/s),1m/s≤u2≤6 m/s;h为计算时段内的平均株高(m),0.1 m≤h
参考作物系数反映的是农作物本身的植物特性对农作物蒸发蒸腾量的影响,不同作物的农作物系数不同,同一作物不同生长阶段的系数也不一样。研究中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出版的《作物腾发量-作物需水量计算指南》,叶片面积、产量水平、土壤条件、栽培条件等各种作物各生育阶段分别在不同湿润入渗深度、不同土壤质地、不同蒸发力及空气相对湿度下的生长初期基本作物系数Kcb,ini,并根据相关修正公式和实际予以修正;生长发育、中期Kcb,mid和后期Kcb,end作物系数根据文献( FAO-56)选出标准条件(半湿润:20% ≤RHmin≤80%;风速适宜:1.0 m/s≤u2≤6.0 m/s;作物高度 h:0.1 m≤h≤10.0 m)下的作物系数推荐值Kc,直接查得,然后进行修正得到。
2.2 水资源要素成本测算
农业生产要素包括土地、水资源、劳动力和物质投入四部分,Aigner, Lovell & Schmidt, Battest & Corra, Meeusen & Vanden Broeck 等提出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为测算生产效率的变化和引起效率变化的原因提供了途径[26]。研究中,首先将根据虚拟水理论计算的玉米和小麦各主产省每亩水资源使用量补充入《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获得既定生产条件下单位土地产量、劳动力、水资源和物质投入观测值,在此基础上建立包含三个主要生产要素的前沿生产函数,推求出水资源、劳动力和物质投入的投入产出弹性,即三种要素的边际生产力;然后利用C-D生产函数关于生产函数中各要素替代弹性之和为1的假设,推算出土地的投入-产出弹性,建立完整的C-D生产函数,推求水资源的边际产量。
2.2.1 水资源要素成本测算的基本假定
(1)研究期间(12年)玉米和小麦主产区各投入要素间的替代弹性不变;
(2)农业生产要素由土地、水资源、劳动力和物质投入4部分构成;
(3)玉米、小麦生产中各投入要素替代弹性之和为1。
2.2.2 水资源要素成本测算步骤
在上述假设下,通过以下步骤计算水资源要素成本:
步骤1:
建立随机前沿生产函数,自变量包括玉米和小麦生产中的流动资金投入(成本收益资料中的物质与服务费用去除水费)、劳动投入、水资源投入,因变量为玉米和小麦的产量,则各生产要素的投入产出生产弹性即为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
lnYit=b0+b1lnxlit+b2
lnx2it+b3
lnx3it+(Vit-Uit)+T+Rit
(6)
式中,Y-农产品每亩玉米(小麦)产量,X1-用于购买物质投入的资金,X2-劳动投入,X3-水资源投入(玉米、小麦生产过程中的虚拟水含量),T-时间趋势变量,R-地区虚拟变量,V-随机扰动项,U-效率误差项。按照前沿生产函数假设,其误差项可以分解为随机扰动项(代表影响产出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和统计观测误差)和生产的实际效率差别,即,ε=V-U,
V服从正态分布N(0,δ2V)的对称随机变量,代表与效率无关的随机扰动因素;U与V独立,具有同一分布、不对称和非正值的单边分布变
量,代表技术无效率。
步骤2:根据C-D生产函数中规模报酬不变假定,即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产出生产弹性之和为1,求出土地的投入产出生产弹性。
假设土地的生产弹性为b4,则有
b1+b2+b3+b4=1,则
b4=1-b1-b2-b3(7)
步骤3:假设我国玉米(小麦)生产C-D生产函数形式为:
Y=AFaWbKcLd(8)
其中A为常数项,F为耕地投入量,W为水资源投入量(生产过程中的虚拟水含量),K为购买物质投入使用的资金投入,L为劳动投入量,a、b、c、d为各生产要素的投入-产出弹性(本文中分别为b1,b2,b3,b4),根据确定的C-D生产函数形式求得各要素的边际产量,边际产量与相应的产品价格的乘积即为该要素成本。
为确定每一投入要素变量的加入是否符合模型要求,本文采用逐步回归法,使用FRONTIER (VERSION 4.1C )软件[27],首先对资金、劳动、水资源三大基本投入进行最大似然估计,再逐步加入时间趋势和地区虚拟变量,通过似然比统计量检验、系数的显著性检验确定最后的最佳模型。在此基础上计算出各粮食主产区水资源投入的要素价格,将各粮食生产中的水资源投入的单位要素价格与虚拟水总量相乘,即为各省的水资源投入要素成本。
3 结果与分析
3.1 小麦水资源要素成本核算
根据上述水资源要素成本核算方法,我国各小麦主产省区小麦水资源要素成本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研究期间小麦生产的水资源要素成本与忽略成本均呈上升趋势,亩均忽略成本为22.5元,忽略程度为71%,呈西部地区低于东部地区,山区低于各流域地区,水资源贫乏地区低于水资源量丰裕地区等特点;内蒙古、甘肃和宁夏三省①水资源忽略成本最小,忽略程度分别为21%、34%、37%;安徽、河南、山东和河北等淮河、海河流域主产区忽略成本最高,分别达34元/亩、35元/亩、37元/亩、38元/亩,忽略程度达98%、99%、95%、97%,相对于水资源相对富裕地区,缺水地区水资源管理更能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价值。
3.2 玉米水资源要素成本核算及忽略成本
作为世界第二大玉米生产与消费国,我国玉米的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都较低,具有刚性供给和需求特点[28],2003年以来我国实施玉米优势区域规划,2011年玉米种植面积达3 400万hm2,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19.66%,成为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②,核算玉米水资源要素成本是提高我国秋粮水资源利用率的基础,各主产区省级水资源要素成本核算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2003年以来,玉米主产省区亩均水资源要素成本为174元,年均上升7元,比较《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我国玉米生产中亩均忽略成本169元,年均增长8元,忽略程度高达97%。从玉米生产的水资源要素成本空间分布看,新疆和甘肃水资源要素成本最高,其次是山东、广西,成本最低的是黑龙江和陕西(见图1),从要素成本的忽略程度看,与小麦生产一致,水
资源要素成本高的地区,水资源忽略成本较低,玉米生产中,水资源要素忽略程度由低到高甘肃、内蒙古、宁夏、新疆、
陕西、四川、山西7省在86%-96%之间,其余13省的忽略程度都在98%-100%之间。
4 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文测算了我国主要旱作粮食作物-小麦和玉米的水资源要素成本,考察当前农产品成本核算体系对水资源要素成本的忽略情况,得出以下结论:
(1)我国主要旱作粮食作物水资源要素成本存在显著差异,小麦的水资源成本为32元/亩,远低于玉米(174元/亩),从资源利用经济成本考虑,一方面可以考虑用小麦代替饲用玉米,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贸易途径缓解我国玉米需求的缺口,保障国内农业水资源安全。
(2)我国现行生产成本核算体系的指标和方法不健全,忽略、低估了粮食生产中的水资源投入成本。小麦亩均水资源忽略成本为23元,玉米为169元;忽略程度分别为71%、97%。忽略成本占各粮食全国平均生产成本(2010年)的比重为小麦5%、玉米43%(表4),将水资源(尤其是生产过程中的虚拟水含量)纳入生产成本的核算体系能更实际地反映我国粮食生产成本,对指导我国未来粮食产业发展战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3)从水资源要素成本忽略的空间分布看,地表水资源相对丰富的长江、淮河和海河流域高于地表水资源相对贫乏的西北、东北地区,说明贫水区节水理念先于富水区,水资源使用费、节水灌溉设施与技术、农作物种植结构的选择等水资源管理模式上体现了水资源价值与重要性,通过经济手段刺激农户提高节水意识是水资源科学管理的关键。
(4)农业生产成本核算中增加水资源要素成本比重,有利于合理定价农业用水,刺激地方政府及农户加强农业基础灌溉设施与技术投入,有利于高效利用水资源,能充分体现其价值和稀缺性。基于我国水资源现状,未来粮食成本核算中应纳入粮食生产虚拟水含量及粮食生产水资源利用率指标,提高生产成本核算体系的科学性,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庞守林,乔忠,田志宏,等.中美粮食生产成本及结构差异的竞争影响分析[J].管理世界,2005,(1):83-89.[Pang Shoulin,Qiao Zhong,Tian Zhihong,et al. Analysis of the Competitive Impact of Food Production Costs and Structural Differences in China and America.[J]. Management World, 2005, (1):83-89.]
[2]李保国,彭世琪.农业用水与粮食生产[J]. 中国农村科技,2010,(1):44-45.[Li Baoguo, Peng Shiqi. Agricultural Water Use and Food Production[J]. China Rural Technology, 2010, (1):44-45.]
[3]Hoekstra A Y, Hung P Q. Virtual Water Trade: A Quantification of Virtual Water Flows Between Nations in Relation to International Crop Trade[A].Value of Water Research Report Series No.11, IHE, Delft, the Netherlands, 2002.
[4]柳长顺,陈献,刘昌明,等.虚拟水交易:解决中国水资源短缺与粮食安全的一种选择[J].资源科学,2005,27( 2):10-15.[Liu Changshun, Chen Xian, Liu Changming, et al. Virtual Water Trade: An Alternative for Solving Water Shortage and Ensuring Food Security in China[J].
Resources Science, 2005,27( 2):10-15.]
[5]Patrick B, Daniel F. Water Use Efficiency and Jobs[D]. Economic Roundtable a Nonprofit, Public Policy Research Organization, 2011: 45-93.
[6]万劲松.生产成本对21世纪初期粮食生产影响的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04,(9):24-28.[Wan Jinsong. Analysis of Influence of Production Costs on Food Production in Early 21 Century[J]. Macroeconomic Research, 2004,(9):24-28.]
[7]陈超, 于强,等.华北平原作物水分生产力区域分异规律模拟[J]. 资源科学,2009,31(9):1477-1485.[Chen Chao,Yu Qiang, et al. Model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rop Water Productivity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J]. Resources Science, 2009,31(9):1477-1485.]
[8]邓振镛,等.甘肃黄土高原旱作区土壤贮水量对春小麦水分生产力的影响[J]. 冰川冻土,2011,33(2).425-430.[Deng Zhenyong, et al. Impact of Soil Water Storage Capacity and Water Consumption on Water Productivity of Spring Wheat in the DryFarming Area on the Loess Plateau of Gansu Province[J]. 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 2011,33(2):425-430.]
[9]邓振镛,等.黄土高原旱作区土壤贮水力和农田耗水量对冬小麦水分利用率的影响[J]. 生态学报,2010, 30(14): 3672-3678.[Deng Zhenyong, et al. Effects of Soil Water Storage Capacity and Consumption on Winterwheat Water use Efficiency in Dryland Areas of the Loess Plateau in Western China[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0, 30(14): 3672-3678. ]
[10]Allan J A. Virtual Water: A Strategic Resource[J].Global Solutions to Region Deficits[J]. Ground Water, 1998,36(4):545-546.
[11]Liu J, Savenije H H. Food Consumption Patterns and Their Effect on Water Requirement in China[J]. Hydrology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2008, 2:887-898.
[12]柳文华,赵景柱,等.水-粮食贸易:虚拟水研究进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3):129-135.[Liu Wenhua, Zhao Jingzhu, etc. WaterFood Trade: Progress in Virtual Water Study[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5, 15(3): 129-135.]
[13]Allan J A.Virtual Water: The Water, Food, and Trade Nexus Useful Concept or Misleading Metaphor?[J].Water Internationa1, 2003,28 (1):106-113.
[14]Chapagain A K, Hoekstra A Y, Savenije H H G, et al. The Water Footprint of Cotton Consumption: An Assessment of the Impact of Worldwide Consumption of Cotton Products on the Water Resources in the Cotton Producing Countries[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5,60 (1): 186-203.
[15]Zimmer D, Renault D. Virtual Water in Food Production and Global Trade: Review of Methodological Issues and Preliminary Result[C]. Hoekstra A Y(ed). Virtual Water Trade (No.12).IHE Delft: 2003:93-107.
[16]程国栋.虚拟水:中国水资源安全战略的新思路[J].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3,(4):260-265.[Cheng Guodong,Virtual Water:A Strategic Instrument to Achieve Water
Security[J].Bulletin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2003,(4):260-265.]
[17]邓铭江,等.支撑新疆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水资源供需结构调控分析[J].干旱区地
理,2011,34(3):379-390.[Deng Mingjiang,et al. Regulation of Supply and Demand
Structure of the Water Resources and Support Economic and Social Leapforward
Development of Protection Measures[J].Arid Land Geography,2011,34(3):379-390.]
[18]王浩,等.社会水循环理论基础探析I:定义内涵与动力机制[J]. 水利学报,
2011,42(4):379-387.[Wang Hao,et al. Study on Theoretical Method of Social Water Cycle
I:Definition and Dynamical Mechanism[J]. 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
2011,42(4):379-387.]
[19]汪党献,等.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制定与制度建设[J].中国水利,2012,7:12-14.[Wang
Dangxian, et al.Determination of Control Indicators of Total Water Use and System
Establishment[J].China Water Resources,2012,7:12-14.]
[20]王红瑞,王军红.中国畜产品的虚拟水含量[J].环境科学,2006,27(4):609-615.[Wang Hongrui, Wang Junhong. Virtual Water Content of Livestock Products in China[J]. Environmental Science,2006,27(4):609-615.]
[21]Richard G A. Using the FAO 56 Dualrop Coefficient Method Over an Evapotranspiration Intercomparison Study[J]. Journal of Hydrology, 2000, 229:27-41.
[22]Battese G E, Coelli T J. 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s, Technical Efficiency and Panel Data: With Application to Paddy Farmers in India[J].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alysis, 1992,3(12):153-169.
[23]陈亮,闫彦.农产品虚拟水消费与农业水资源配置优先序研究[J].水电能源科学,2010,28(2):32-34.[Chen Liang, Yan Yan. Research on Virtual Water Consump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and Allocation Priority Order of Agricultural Water Resources[J]. Water Resources and Power, 2010,28(2):32-34.]
[24]韩宇平, 雷宏军,等,农产品虚拟水含量计算方法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8):4423-4426.[Han Yuping, Lei Hongjun, et al. Research on the Calculation Method of Virtual Water Content in Agricultural Products[J]. Journal of Anhui Agri.Sci., 2011,39(8):4423-4426.]
[25]Richard G A. Crop EvapotranspirationGuidelines for Computing Crop Water RequirementsFAO Irrigation and Drainage[R]. 1998: 56.
[26]Battese G E, Coelli T J. A Model for Technical Inefficiency Effects in a Stochastic 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 for Panel Data[J]. Empirical Economics, 1995,20:325-332.
[27]邵飞,陆迁,王昕.我国玉米产业技术进步的福利效应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7( 14):79-82.[Shao Fei ,Lu Qian,Wang Xin. Analysis on the Welfare Effect of Corn Industry Technology Progress in China[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1,7( 14):79-82.]
Water Management Research Based on Factor Cost Accounting
LI Xiangmei1,2 ZHOU Longchun1,2
(1.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5,China;
2.Food Security Research Center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5,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virtual water theory, used production func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water resources cost of wheat and corn. The result shows that today’s production cost accounting index system underestimates water resources input in crop production. The underestimated water resources cost in wheat production is RMB 23/mu, corn is RMB 169/mu. Because the water resources cost is much less than corn, we can meet the demand for corn through trade or substituting wheat for feed corn. There are large spatial differences that factor cost of water resources ignores, the Yangtze River, Huaihe and Haihe River basins, which have abundant surface water resources, got the highest ignoring degree, leading to extensiv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water, aggravating the situation of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which hinders the gree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resourcessaving society. Future drought grain production cost accounting should take consideration of virtual water content and the resulting increase of water resources cost, improve the water usage efficiency in drought crop production based on economic means,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resourcessaving society.
Key words virtual water theory; production function; cost accounting; factor cost of water resources
收稿日期:2012-08-16
作者简介:李祥妹,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英语是什么东西?
英语就是力量,英语就是财富,英语的普及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不发达国家是否愿意融入世界主流体系的尺度。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英语已成为世界上最强势的语言,英语在45个国家是官方语言,75G的电视节目是英语,3/4的邮件是用英语写的,电脑键盘是英语键盘,任何一个会议敢号称是国际会议其会议语言一定是英语,当一门语言取得国际交往的标准语言地位时,你就只有迁就他了。英语是英美帝国主义永远的贸易顺差,是英美帝国主义用来消耗发展中国家教育资源的武器。中国5000万中学生,600万大学生,无数的小学生和幼儿园小朋友在可怜兮兮的啃着干瘪无味的英语,中国每年消耗在英语教学上的人力、物力、财力是多少,60万英语教师在辛勤的工作着,但我们的收获怎样?有人用五句话来形容我们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听起来云里雾里,说起来一塌糊涂,读起来磕磕碰碰,写起来缩手缩脚,译起来一瘸一拐。怎样才能更有效的学习英语,掌握英语呢?
英语是一种语言,语言是人类表达、传播信息的工具,一个人真正掌握一种语言,有四种功能是不可忽略的,即:听、说、读、写。
一、听
声音是语言的灵魂,想学好英语的第一要务就是要打通自己的耳朵,听是说的前提,有一句话说十聋九哑就是这个道理。听力的训练在整个语言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听往往与说并提,只有听的多脑中所存储的信息才能丰富,说时才不至于无从张口,同时,听也是学生掌握发音、语调培养的重要过程,我们要选择符合自身水平的一些原汁原味的英美发音教程,在听的过程中,模仿他们的语调纠正自己的发音错误,标准自己的发音慢慢的培养自己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听力训练是一项非常辛苦、需要耐心的训练,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在听的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不可避免的困难,如语言上的困难,一些新词、新句型、新的语法现象的出现,或者由于连续、弱读、爆破重音移动等而使在语流的词句发生变化,都会引起听的困难。其次是内容上的困难尤其是一些关于英美人生活习惯、文化特色、态度爱好的文章听起来会很陌生。再次是心理上的困难,在听的过程中感到过分的紧张从而影响听的效果。听是一个关键的过程、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反复训练的过程,多听是解决困难的唯一办法。李阳听坏了6台WALKMAN,才有如此的英语水平。听,不是盲目的听,要讲究一定的方法,让听的内容变成自己的语言,在听中学,在学中听。
二、说
说可以称谓语言学习的最大功能,能流利的说一口外语是所有语言学习者最大的梦想,我们不要成为学习英语的聋哑人,要说一口流利标准的英语。说其实并不难,关键是敢张口,不要害怕出错,很多同学在说上都存在很大的困难,不敢说、不肯说、不会说。由于我们缺少一定的语言学习环境,能真正与外国朋友说的几会很少,这样就更要求我们自己创造说的环境,如:课堂上的对话训练,生活中和朋友之间的训练,还可以自己为自己创造一定的情景自言自语的讲一些小故事、报告一些事情,多说并且要大声的说,把听到的、看到的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只要开口说就会慢慢的提高,说的多了错误就会减少。说要力求准确:首先是语音语调的准确,使每一个从口中说出的单词都避免错误,明确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是其他英语学习要素的综合体现。目前,口语水平的测试在各种英语测试中都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口语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一个英语学习者的成败与否,大胆的开口说英语,不必担心出错,杜雷和贝特说“不犯错误是学不会语言的”不要学无声的英语,只有在说中才能真正掌握英语,要“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坚持每天朗读,只要每天坚持三四十分钟持之以恒,就能使舌头听从大脑的指挥,说出流利的英语。
三、读
阅读能力的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尤其在信息时代的今天,阅读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英语阅读是英语学习的后备力量,中国人学英语是在缺乏语言环境下进行的,要想深入的了解西方国家的风土人情,更精辟的了解英语我们只有通过大范围、大量的阅读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原汁原味的英语一定要读好,读好就是读熟、读透、听之能想起、说之能表达、语感常有、语料常存、随取随用,中国人不也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的说法吗?不仅要读,对一些好的文章最好能背诵,背诵的内容记忆深刻,这样才能脱口而出。阅读速度和准确率是衡量阅读的基本尺度,既要快又要准,要提高阅读速度就要注意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做到精益求精,对所读内容做到充分的了解和分析。阅读可以给我们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是和听、说、写分不开的,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提高听、说、写的水平。我国的许多学生从小学开始就被卷入应试教育体制,只注意课内,无暇顾及课外,平时难得看几本课外书,许多人只知道几本教科书,缺乏现代人应具备的知识。要解决这个问题的对策是,平时特别是假期多看课外书,如:一些科普、文化、科技等中外书刊,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做一个“见多识广”的人,你会发现你的英语会更加得心应手。
四、写
俗话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英语学习必须以听和说为前提,但要真正掌握英语,形成运用语言的能力,仅靠听和读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通过说和写来检验和促进英语语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的形成。写属于英语学习环节的输出部分,它是英语学习的综合运用。写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书写或书法,二是写作,既:笔头表达。书写包括字母、句子、标点、国际音标的正确写法。写作则指作文、写信、日记、概要等。写作使所涉及到的语法、句型、以及单词的综合运用将更加系统的使我们掌握学习英语。写的两方面是统一的,书写的字迹不工整,读的人看不清,就直接影响文章的表达。同样,只是字迹清楚但内容贫乏,语法词汇错误皆是,也会使人失去美感。英语写作是英语进行交际的必要技能和技巧的训练,通过写作学生在写的过程中就会有更多机会调理自己的思想、推敲概念。在语法和逻辑上要求更严谨,同时写作也是对学生知识的一个实践进步的过程,通过练习,可以让学生对英语句子、结构、篇章结构更深刻,对主题句、关键词、指示词通过自己的写作反复锤炼,会运用的更好,而这对阅读有很大的益处,另外,写作可以强化学生对英文思考的逻辑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写作是一个强化的过程,使我们所学的知识更加的牢固和熟练。
当然,英语学习是多方面的,它所涉及的细节还有很多,听说读写只是最基本的,在英语的学习中最重要的还是方法得当,不要把英语看做是死板的、没有生气的,英语也是一种语言,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它美的所在,让兴趣成为你最好的老师,让英语成为你走向成功之路的通行证。
中图分类号:TV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8(a)-0128-01
水利安全工作的总体要求是:牢固树立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以严格责任落实、强化安全监管、防范安全事故为重点,坚决杜绝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最大程度减少较大和一般生产安全事故,保持水利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坚持监督检查与指导帮助并重,以水利薄弱环节建设项目稽查、强化整改落实为重点,大力提高稽查效能,全面提升水利建设管理水平;按照依法监管、标本兼治的要求,以加强法规制度建设、完善监管工作体系、推进信息化建设为重点,全面夯实工作基础,着力构建水利安全监督工作长效机制。
1 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
对在河道内从事采砂作业的对象需要进行严格的审批制度,对于没有采砂资质的必须做出及时的跟踪和查处。以确保河道的畅通和河道的安全性。对于有可能引起水土变化和流失的施工项目,需要施工方提供具体施工方案和如何保持水土的编案,由于开发项目的水土保持方案不够完善或者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的编案,一律不得开工建设。对此需要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加强建设资质的管理和监督。
在水利施工方面,需要对项目进行各项措施的备案,对于施工现场的人员的具体管理,需要建设方对现场负责人的职责和义务进行重点安排,按照《水利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对工程实施质量监督和隐患排查,对于存在影响水利设施或者造成水体变化的安全隐患方面的施工,需要及时作出整改,尤其对于小水电站的施工建设,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而针对小水电的安全运行也需要及时的进行检查,对于查找出的问题必须立即做出整改。
2 严格操作流程
各生产班组都必须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水电站运行规程》严格进行安全生产,对于疲劳上班者需要进行有效的管理,不允许疲劳带班,以防止身体的不适引发安全事故。每月的固定日期,水轮发电机组上导、下导、水导轴油位、调速器油位进行检查,对油位下降的部位必须加注油,对调速器等转达动部位必须加注油,对行车加注油等进行一次维护。在水利发电运行过程中,若机组处于备用状态时,需要对必要的调速器进行锁定,在下次发电使用之前进行解锁。在停机状态下,同样需要对机组进行检查,确认处于无电压状态下方可下基坑进行工作。
3 设备安全管理
对生产设备的安全管理是水利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良好的设备运行是保证安全的前提,具有隐患的设备如不及时修理,会造成不良的后果。在对设备的全面管理中,首先要建立健全设备资料库,采取对每台设备进行登记入库的方法,对设备的编号、进厂、性能、功率等各个技术指标进行详细的登记,对于有过更新的设备的零部件还需要另外详细记录,在对这些进行记录的同时,需要对资料库进行严格的管理,对资料库的管理将保证设备的信息与实际保持一致。
水电站的设备比较多,每台设备的具体用途不尽相同,这就需要调动全体员工对设备进行负责,对于熟悉设备运行和经常接触设备的员工需要进行设备管理的培训,使得员工直接对设备进行检测和维修,为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提供最广泛的基础。做到每台设备都有专人负责和维护,对于交接班的人员也要做好登记工作,属于设备运行故障的问题必须由管理职工及时上报并且提供维修方案。在例行的安全会议上,需要由当事班长提出设备的具体运行分析报告,同时对运行不良的设备进行报备,提出分析解决方案,对需要报废的设备要及时进行处理。
4 巡视督查
做到经常巡视以防安全事故的发生是一项必须而且要严格遵守的工作,在对机器进行巡视时,包含了永磁机、励磁机、发电机、水轮机、调速器、自动盘、蝶阀室、集水井、空压机、主控室各控制屏、高压开关、主变、电缆、蓄电池、升压站、整流柜等项目,要求每小时进行一次巡视检查。如果发现这机器存在电压不稳,线圈过热,或者存在人为疏忽的其他问题时,必须立即上报,必要时及时作出应对措施,以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在做这项工作时,一定要做到耐心细致,做到眼尖,手快,脑快,做到有处理突发事故的应对能力。同时要求认真填写巡视报表,消除隐患。在排查过程中,对于可疑的问题不能轻易放过,做到能够灵活的掌握一些事故发生的基本原因。
加强监督检查是实现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一个电站如果只有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措施是不够的,必须进行严肃认真的监督检查,促进工作的落实。我们的做法是每月组织由处长带队、各班长参加的检查组,对各班组从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劳动质量、组织纪律、设备环境卫生等方面进行检查,实行百分制考核,检查考核记录作为各班组评比和年终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要求每位处长每月到生产一线检查指导工作不少于15次,并要进行夜间督查。通过检查及时发现不安全因素和设备缺陷,提高职工安全意识,保证安全生产。一般情况下,多年未发生安全事故,容易产生麻痹思想和松懈情绪。为使广大职工对安全生产保持高度警惕,局组织做到了“三必”,即“开会时必讲安全,在部署工作必想安全,在去工作现场时必查安全”。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下发一些安全生产文件,定期开展安全生产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和隐患,及时下发整改通知书,提出整改意见,并限时验收,通过自查、监查、整改和复查,不断增强全员的安全忧患意识。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C41文献标识码: A
教学过程是教学活动的起源、发展和结束在时间上连续展开的程序结构。人们对教学过程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和多元性,教学过程不仅是认识过程,也是心理活动过程、社会化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认识活动,自觉调节自己的志趣和情感,循序渐进地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五方面的全面发展,并为学生奠定科学世界观的基础。本文则从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基本规律和基本阶段三方面展开对教学过程的论述。
一、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
事物的本质寓于事物的内部结构之中。要深刻认识教学过程的本质,就必须研究教学过程的基本结构,即分析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间的联系。
对于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人们众说纷纭,各抒己见。有“三要素”说,认为教学过程由教师、学生和教材三个因素构成;有“四要素”说,认为教学过程包括教师、学生、教学材料和教学条件四个要素;还有“五要素”说,认为教学过程的构成,除了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手段四个因素之外,还应该包括课堂教学心理气氛;还有“六要素”说、“九要素”说等等。这些不同的观点就说明足以说明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是复杂的、多元的。但是,就其主要方面来看,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因素,处于引导者的地位。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组织、加工,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因素,处于主体地位。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为了解决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教学内容反应了社会的要求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是教和学的依据,也是检查教学质量的客观标准,教学就是以教学内容为依据而有计划进行的。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在教学过程中互相联系、互相作用,构成了一个动态系统,其最佳组合是取得教学整体优化的重要保证。
据此,我们可以将教学过程定义为:教师根据教育目的、教育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是教学过程内部各构成要素之间合乎规律的内在联系。能否按教学规律组织教学,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根据教学过程内部各基本要素作用及相互关系,我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的基本规律。
(一)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并用统一的规律
个体获得经验有两种基本途径,一是直接经验的途径,二是间接经验的途径。在学生掌握间接经验的途径中,教学是其中最有效的一种途径。学生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过程中学习间接经验,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人类积累下来的基础知识,使自身的知识储备更加丰富,达到同人类知识水平一致的高度。直接经验不仅是学生获取间接经验的途径之一,而且在学生获取间接经验中具有重大作用。因此,要重视实践在直接经验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加强学生的探究、发现和创造活动,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际操作能力,重视学生在探究性活动中获得感性的直接经验,为向理性认识过渡打下坚实基础。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相结合的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首先,掌握知识是发展智能的必要基础。其次,掌握知识又必须依靠一定的智能条件,因为智能的发展水平是影响学生掌握知识广度、深度和运用程度的重要直接条件。知识与智能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二者相互促进,有个相互转化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知智统一观,把传授知识和发展智能很好地结合起来。因此,要树立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统一的观念,通过知识教学发展学生的智能,在发展智能过程中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三)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教学的教育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的品德发展,并且为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首先,科学知识本身具有重要的思想道德教育价值。其次,教师的教育具有思想性。没有教育性的教学是不存在的。教师要明确知识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把知识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的思想因素,又要防止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
(四)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规律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设计、主持、调整的作用。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必须亲自组织教学,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必须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及时准确地调整教学计划,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其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虽处于受教育的地位,但他们是学习的主人。学生虽然很多方面尚不成熟,需要教师的指导,但他们是认识和自身发展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学生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自觉地获取知识和实现自身的发展。最后,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辩证统一的。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是学生间接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可谓是教学中师生之间的规律性联系,是各种各样具体的师生关系之理论抽象和概括,任何强调一方而忽视另一方的做法都是不适当的,应予以纠正。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简称教学阶段,是基于对教学基本目标和学生认识的基本特点的认识而确定的。其主要目的是为教学工作提供一个可操作的形式秩序。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可分为心理准备阶段、感知知识阶段、理解知识阶段、巩固知识阶段、运用知识阶段和检查知识阶段等六个阶段。
(一)心理准备阶段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需要有心理上的准备,其主要目的是创设一种教学氛围,使学生对即将进行的教学活动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认知兴趣。因此,这一阶段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必要阶段。
(二)感知知识阶段
即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事物进行观看、触摸等,从而获得必要的感性经验,为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这一阶段,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直接途径和间接途径两种形式来获取感性知识。直接途径即让学生直接知觉和观察。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尽可能地发挥多种感官的作用,使知觉活动成为自觉积极的心理过程,使感知更完善,进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间接途径指学生利用语言文字及各科形象化的直观教具,对要学的教材进行生动的叙述和描绘,启发联想,使其记忆表象得以重视,并按照语言的描绘加以改组,从而形成新事物的表象,这同样具有直观作用。间接途径有它的作用,但毕竟不是对现实的知觉,因而所引起的表象不够真切、完整和稳定。因此,教学应该把直接感知和间接感知结合起来,互相补充。
(三)理解知识阶段
这一阶段是教学的中心阶段。这里的“理解”包括:领会、分析、综合和评价教材四个阶段。理解知识即需要以必要的感性知识为基础,又需要以理性知识来指导。感知教材可使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但感知教材往往只能认识事物的个别属性和外部特征。而理解的目的在于把握教材的本质,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感知教材的基础上,通过领会、分析、综合、评价,形成科学概念,达到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的认识。
(四)巩固知识阶段
巩固知识即把学生所学知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中。巩固已学知识不仅是学生不断学习新知识、形成技能的基础,还是实现知识智能转化的必要条件。教师要遵循记忆的规律,引导学生把理解的知识牢固地保持下来。为此应把握四点:一是善于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注意,并对其产生深刻的印象;二是合理分配教材,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记忆任务;三是注意讲授的逻辑性和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四是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记忆。
(五)运用知识阶段
运用知识即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各种课业中,用实践检验知识,通过反复的练习活动,使所学的知识形成技能技巧。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运用知识的方式有两类:一是课堂教学中的作业和练习,二是课后的书面作业和实践作业。在指导学生运用知识时应注意:明确运用知识的目的和要求;教给学生运用知识的正确方法;使运用知识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学生有序工作的能力。
(六)检查知识阶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表现、通过提问和通过检查书面作业、测验和考试等三种形式获取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掌握知识的情况。通过检查反馈,教师可以及时采取措施,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可以对自己的学习效果有明确的认识,使自己获得学习上的满足,强化学习动机,明确差距,自觉的克服缺点。这样,师生共同努力,就能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的六个基本阶段包含着一般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认识活动的特点,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各阶段在学生掌握知识和认识发展上,虽然各有其主要任务,但又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不应把他们截然分开,孤立地进行,也不能机械的搬用,应从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实际出发,灵活掌握。
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共同的双边过程,是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学过程永远具有教育性,是一种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正确处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客体三者之间的关系;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根据心理准备阶段、感知知识阶段、理解知识阶段、巩固知识阶段、运用知识阶段和检查知识阶段等各阶段的特点来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双向发展,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郭元祥. 论教育的过程属性和过程价值---生成性思维视域中的教育过程观[J]. 教育研究,2005,(9).
[2] 李秉德,李定仁. 教学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1-33.
[3] 裴娣娜. 教学论[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29-137.
[4] 徐继存,周海银,吉标. 课程与教学论[M].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211-219.
关键词 新课程 课堂观察 基本要素
一、开展课堂观察的缘由
(一)学校体育教研现状
在学校体育教研活动中,听课、评课是最常见的形式,教育行政部门通常在一个学校开几节公开课,组织全县市的体育老师来听课、评课,以达到教研活动的目的。但在活动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其一是教师开的课表演成份很多,观察者很难复制到自己的课堂;其二是在课后的研讨评课中,每个教师在评价时总是表扬的话比较多,说客套话,批评的话几乎没有,这样的教研活动对教师专业的发展非常不利。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那就要从提高课堂观察的有效性做起。
(二)体育课堂观察的涵义
体育课堂观察一般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根据某种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以及有关辅助工具,直接或间接从课堂教学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进行相应研究的一种教学研究方法。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课堂观察把研究重心放在了体育课的生理效果上,比如对最能反映体育课特性的练习密度、平均心率、心率曲线等指标上,获得了许多研究成果。然而这种课堂观察相对忽略了对学生心理状态、课堂互动与氛围、教师教学技能等其他教学因素,课堂观察的要素不够开阔,视角受到局限,偏少。
(三)体育课堂观察的目的
体育新课程的目标是注重培养身心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的人,在教学中要求教师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从而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运用各种资源与手段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课堂观察中,观察者要在别人的课堂中发现对方的优点,找到缺点,通过交流并能化解这些问题,以此来优化自己的课堂,这才是观察者最根本的目的。
二、体育新课程课堂观察的基本要素
体育新课程的基本要素是什么?华东师大崔允教授研究的《课堂观察》框架将课堂分解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课堂文化4个维度。由此四个维度,我们可以推导出下列问题:1.学生在课堂中是否进行了有效的学习,结果如何?2.教师是怎么教的?组织手段与教学方式是否得当?3.这是一堂什么性质的课?4.观察者对这堂课的整体感受怎样?
只有了解了这些问题,认识了它们是如何协调与整合的,才能实现课堂教学要素之间,环节与环节之间,师生之间如何进行紧密的连接。
(一)情景要素
体育技能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对技术动作理解后反复练习的基础上的,学生的学习是一个逐渐建构的过程,不是由教师向学生讲述的过程。学生在学习新的技术动作的时候,根据外在信息,会积极主动地从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提取与新知识最有联系的旧知识,并且加以“固定”和“转化”,建构自己的技术动作。
教学实例1:在高一技巧课中教师学习直腿后滚翻的技术动作。
情景1、向学生提问:直腿后滚翻与普通的后滚翻的区别是什么?
情景2、学生在翻转中的能量怎么来的?直腿后滚翻时阻力臂加大了为何还能滚翻过去?
评析:通过情景1、2让学生展开想象,激发学生对技术动作学习的欲望和求知欲。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生活、社会中的实例,来创设情景,情景可以安排在课的开始部分,也可以安排在课中各小组或者集中讨论时,观察者在课堂观察时应重点关注教师在课上创设的情景对学生的学习是否有促进作用,对重点、难点的解决是否有帮助。
(二)教学方式要素
在体育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大都在室外,在不同的气候、场地器材下面对几十个学生,而且所面对的学生很可能参差不齐,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式就要更加丰富,要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在课堂观察中,观察者要关注上课者用什么教学方式对所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进行化解的?各个小组利用何种方式讨论?结果如何?
教学实例2:水平五《田径》模块中的接力跑教学:以4*100米为例。
1.教师向学生讲解接力跑的种类、方法、重点和难点,利用多媒体和挂图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2.为何4*100米的成绩比四个人100米的成绩相加要快?四人中哪些人右手持棒哪些人左手持棒?哪些人在跑道的内侧跑?哪些人在跑道的外侧跑?3.教师按异质分组的方法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并由小组成员推荐一名学生担任组长,集体讨论4*100米跑的策略;4.组织学生在跑道上分组练习;5.教师根据学生交接棒的情况进行点评,各个小组进行总结;6.教师在各个小组改进后组织练习,提高交接棒的能力。
评析:在上述教法中,教师采用探究法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产生联想、思维的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和假设,通过事实来验证自己的探究结论。
(三)互动交流要素
多元智力理论的基本特征强调多元性、差异性、创造性、开发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全面发展,让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完善。新课程教学中,虽然进行了模块教学,但在各个模块中,学生的基本情况也不尽相同,差异很大。教师要创造多种学习环境,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以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氛围,包括小组讨论、相互评价、相互鼓励、互相帮助等。既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实例3:水平五《足球》模块教学,两人进攻战术配合射门学习步骤:
1.教师利用教具介绍两人进攻战术配合射门的方法(图3);2.学生自由组合成两人一组;3.两人通过传球和跑位练习,熟悉双方的特点,如传球时机、路线、力量和落点以及跑位的时机、路线和速度等;4.两人达到一定的默契之后,可以面对空门配合进行射门练习;5.增加一名守门员,提高各组进攻射门的难度;6.小组讨论:两人进攻战术配合射门成功的关键是什么?(合作、节奏、射门前观察、射门动作……)
评析:本案例的设计思路是让学生通过两人进攻战术配合射门的练习,充分意识到能否射门成功,不仅取决于个人的射门动作和能力,而且取决于两人的默契配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四)教学资源要素
体育新课程所指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时间资源、场地、器材、多媒体等。教学资源的运用,上课者应有其具体的目的和作用,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升探究的欲望,有利于重点、难点的学习与掌握。在教学中,教师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学会制作简易器材,合理布局和使用学校场地。因此观察者要认真观察上课者对教学资源的利用,它能体现一个教师的基本能力。
教学实例4:在《田径》模块跨栏跑教学中,为了能够说明栏上的技术动作,教师仅仅凭靠示范动作是不够的,他还要借助挂图和多媒体进行教学,学生在观看了挂图和多媒体上职业运动员的动作就会有更加直观的感受。对他们技术动作的学习帮助很大。
评析:学生对跨栏跑的接触不是很多,没有直观的感受,教师的示范能力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挂图和多媒体可以反复提供给学生观看,特别是放慢的栏上技术动作。
三、体育新课程课堂观察的几个环节
(一)课前准备好观察点
在听评课中,课前准备好观察点是观察者要提前准备好的,可以让每一位观察者重点观察这堂课的某一个内容或环节,就容易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比如,观察者想要了解本堂课中学生的人际关系、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可以重点关注以下内容:能否与同伴一起分担和处理体育活动与其他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有没有尊重他人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需要?能否与同伴分享体育活动和比赛中与同伴齐心协力取得集体的成功等?有了预设的这些观察点,确定了课堂观察的重点,观察者就有了明确的观察方向,也容易发现本堂课的优点与缺点,评课时就有了具体的内容。
(二)课中学生与教师的行为
课堂观察时观察者带着准备好的任务走进课堂的,这需要观察者尽量完整的记录一些听课的数据,以便在在课后进行分析,在评课时进行举例说明。因此观察者在听课时尽量准备好秒表、量表、计算器等器材走进课堂,比如,本堂课教师示范了几次?提问了几个问题?教师是怎么进行分组练习的?利用了哪些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安排了哪些练习?学生练习了几次?学生之间怎么交流的等?
(三)课后的评估与反思
听课后,观察者要在第一时间对观察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形成初步的结论,然后和上课者进行交流,让上课者清楚本堂课的表现是否和他预想的一致,本堂课出现了什么问题?应如何进行改正等?
比如,在《足球》头顶球教学中,观察者通过“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来观察课堂互动情况,把学生的活动方式、地点、时间和参与的情况记录下来,记录成表。
如何反思我们自己的课堂?这就要借助观察者在听课中收集到的数据,反馈到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在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时,我们不应该单纯模仿上课者的课堂教学模式、方法,而应该从上课者的课堂教学策略出发,升华自己的课堂教学理念,重建自己的教学结构,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课堂教学观察可以是一个人的行为,而专业化的教学观察研究则是一个团队合作,每个人有自己的分工又有相互合作。教师借助于课堂观察研究,应对自己的教学、学习和管理,开展自我反思和专业对话,每一个成员都能够得到较高的发展,如果课堂观察研究能够成为一种常态,那我们的课堂教学就能够提升到一个较高的层次。
参考文献:
为认真贯彻落实公安部关于构建“大教育、大培训”工作体系的决策部署,加快促进公安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公安院校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逐渐被提上日程,本文以治安管理学为例,分析治安管理学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基本要素,力求推动公安院校教学改革向前发展。
一、治安管理学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教学设计在西方国家研究起步比较早。在我国,教学设计作为新兴的教育学科,是在教育技术学中逐渐形成的。20世纪80年代,教学设计在我国逐渐成熟和完善。
(一)系统科学理论
我们可以把教学设计看作一个系统,这些系统之间有一种内在的联系。著名的美国学者肯普曾经用系统的观点,对教学设计定义进行分析。他认为,教学设计是采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过程中各部分存在问题,并对其进行规划的过程。乌美娜是我国教学设计方面的专家,她认为,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进行分析,考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一个战略方案,并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我们对以上两个定义加以分析和概括,可以得出教学设计实质就是一个系统,其根本目的是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治安管理学教学设计就是一个系统,通常由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教学内容、教学措施等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系统的功能,我们应实现教学设计系统要素整体组合与优化。同时,治安管理学教学设计要结合学科本身内容,并注重学科逻辑结构和学员自身身心发展差异,有层次、有步骤地进行科学安排。这对教师和学员的要求提高了,无论教师在教学活动上,还是学员本身的学习中,都应有所体现。系统理论应贯穿于课堂教学,乃至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二)教学理论
治安管理学教学理论是治安管理学教学设计最直接的理论来源。世界上关于教学理论提法很多,在我国教学理论思想源远流长,特别是以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教学思想,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关系上,具有独到的见解,至今仍然对治安管理学教学设计有着重要影响。例如,孔子的因材施教、学而知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教学观点,孟子的循序渐进、自得等精辟的教学论断。我们通过分析古今中外关于教学设计的材料,发现了许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内在的本质和客观规律,这些可以作为治安管理学教学设计的理论来源。
治安管理学教学理论认为,突出治安管理主体、客体及其运行规律是治安管理学教学理论的鲜明特色。治安管理学教学理论研究范围涉及面广,主要包括教学基本原理研究、教学方法和手段研究以及课程与教材等方面。
(三)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对治安管理学教学设计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借鉴作用,治安管理学教学设计应吸收学习理论新的科研成果。从广义上说,学习理论是一种心理学理论,其目的在于探究人类学习的本质,并不断分析其形成机制。治安管理学教学设计是为学生学习而创设的环境,是根据不同层次学员的实际需要而设计不同的教学计划,因此,应以学习理论作为其理论基础。运用学习理论进行教学设计,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学习理论对于教师课堂授课方面也有重要意义。例如,认知学派对治安管理学教学设计的影响有以下几点:学习过程是一个学员主动接受刺激和积极思考的过程;学习要依靠学员的主观效能,应该以原有的旧知识作为基础,从而接受和理解新知识,进而形成最佳的认知结构;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认知结构和学科知识体系的关系,以确保学员进行有效地学习。因此,在治安管理学教学设计中,应特别重视学员特性的分析,以学习者原有的知识、能力、认知结构等作为教学起点,重视授课内容的分析,充分考虑治安管理学学科内容的知识结构和学员认知结构的一致性,以确保不同层次的学员对新知识加深理解,并对其认知结构的重新构建打下基础。
教学设计还应特别重视教学措施的制定、充分合理利用媒体,以确保学员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形成一种教学相长的局面,更好地促进有效学习的发生。治安管理学教学设计是为了促进不同层次学员学习而设计的教学策略。为了制定更加有效的教学策略,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教师必须广泛了解学习活动过程。学习理论则恰恰阐述了学习是怎样发生的、什么是学习有效,什么是学习无效、为什么导致有效学习与无效学习等,这些观点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因此,必须以学习理论作为治安管理学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四)传播理论
依据信息论的观点,教学过程也是一个教育信息传播的过程,在传播过程中,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因此课堂教学设计也应该以信息传播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治安管理学教学信息传播是由教师和学生在共同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一个信息传递与交流系统。它通常由教师、学生、教学信息和教学媒体四个要素构成。在治安管理学教学设计中,要重视教学信息反馈的作用,它既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也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教学信息反馈应做到及时、全面,教师应该了解各种层次学员的基本情况,并对反馈信息进行认真分析,分清主次,抓住要点,根据教学进度进行控制。
二、治安管理学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治安管理学教学设计通常包括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四个基本要素。
(一)教学对象
治安管理学教学对象的分析,包括对教学对象原有知识水平的分析、教学对象知识水平构成成分的分析以及教学对象在生理、智力、发展等方面特点的分析。公安院校的教学对象既有全日制的本、专科学生,也有各种层次在职培训的民警,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分析教学对象,这是做好教学设计的基础。
首先应该分析学生的起点或倾向,学员在接受新学习任务之前,原有知识结构与基本技能、学习的习惯、学习的态度等方面的准备,也就是学员的原有基础知识。教学经验和理论研究结果表明,学员的原有基础可以看作是新学习的内部前提条件之一,这个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学习的效果;其次,应该分析学员应该达到的使能目标,从起点能力到终点能力之间,学员一定有许多知识、技能还未完全掌握,而掌握这些新知识、技能又可以看作是达到终点目标的前提条件。在实际公安教学过程中,通常是从终点目标出发,进而一步一步地揭示其使能目标。
(二)教学目标
治安管理学教学目标是指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使学习者应该掌握的技能与知识,应该具有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要尽可能用可测定的、可观察的行为术语精确地表达出来。同时,教学目标也应该尽可能地表明学习者内部心理的不断变化的过程。
1956年,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首先立足于教育目标的特性,制定出了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他认为教育目标可分为三个目标领域,分别是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我们根据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结合我国公安教育实际情况,治安管理学教学目标可分为基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价值观和情感态度三个维度。这三维课程目标是一个整体,基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价值观和情感态度三个方面融为一体、不可分割。
(三)教学策略
治安管理学教学策略是指根据不同的教学条件,为了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所采用的方法和谋略,主要体现在“教”和“学”的交互活动过程之中。教学策略主要解决教师“应该怎样教”和学生“应该如何学”的问题,可以看作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具体方案。教学策略通常是隐藏在教学活动之中的,它更多地体现在思想层面上,这些思想往往深深印在授课教师的头脑中,促使教师较好地实现教学理论具体化,达到教学的目的。教学策略的选择应该根据授课科目的不同以及课程的特点做出选择,具有一定的目标性。治安管理学教学策略可分为教学传递策略,指教学信息通过何种媒体形式、按照何种顺序传递给学员;教学组织策略,指课堂教学活动的具体组织形式;教学管理策略,包括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进度管理和教学活动控制管理等方面。
治安管理学教学策略是为实际教学服务的,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而设立的,因此,教学策略必须具有可操作性,特别是涉及治安管理实训的内容,实践性非常强,制定教学策略时应充分考虑实训这一特征,并通过教学目标中的具体要求来实现。
(四)教学评价
治安管理学教学评价是指依据客观标准和采取有效的技术手段,以教学目标作为依据,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分别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治安管理学教学评价开始于确定教学目标,并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的始终。如果没有教学评价这一环节,教学过程就失去一种重要的内部动力,教学效果实现最优化也只能是一句空话。治安管理学常用的教学评价有三种,分别是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事前评价),它是一种摸底性评价,这种评价可以了解教学各方面的基本情况,通过评价判断学员对学习的准备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并找出主要原因;形成性评价(事中评价),通过评价发出的信息,可以掌握师生自己的教和学的基本情况,并针对具体反馈情况,调整教学行为。对于没有理解的学生和已经完全理解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达到教学的初始目标;总结性评价(事后评价),这是一种“事后检查”性评价,通过考察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然后对教学效果做出科学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注重考察学员对某一学科整体掌握的程度,具有一定的概括性,次数较少。事后评价能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以上四个基本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它们共同构成了治安管理学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
参考文献:
[1]李龙.教学过程设计.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
[2]李晓文,王莹.教学策略.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