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3 16:09:2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工艺美术的审美特征,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关键词:产业升级;工业美术;创新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应“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所谓产业升级,实质上是指产业各部门由于要素禀赋的变化而引起生产要素密集程度不断变化升级的过程,即产业结构从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发展到以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最后形成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一种演变过程。
目前,从时间纬度上看,中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全面复苏并带动社会发展的关键时刻。从当前空间维度上看,世界上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日本、德国、韩国,都已经相继根据国内的实际情况推出了支持相关产业升级,谋求更大更为长远的产业推进计划,以此推动国内经济的蓬勃发展。人才、教育、科学已经成当前各国最为重视的发展动力,并成为国家发展的传略性决策。针对中国的经济发展现实,如何保证健康长远的发展势头,就并须改变当前诸多经济发展模式,改变粗放型的的低产值的经济增长模式,发展成为结构合理、次序井然的经济新形态。新的社会经济发展和转型不仅需要“硬性”的条文规定、大手笔的经济刺激方案和更多机器与厂房,也更需要“软性”的文化产业的发展配合。只有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合理地定位于城市文明进程和产业升级发展的良好平台以及社会经济转型中重要的产业链条和纽带,才能使它产生更大的驱动力,也才能更好地服务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
美国美学家理查德·舒斯特曼说:“由于现代生活的支离破碎及其带来的震惊、流水线劳动的机械重复以及大众传媒任意并置的信息和露骨的轰动效应,我们对事物的直接经验已经不再能形成一个有意义的、连贯的意义整体,而只是在碎片似的、非整合的感觉——一种只是生活过而不是被有意义地经验了的东西——中的挣扎。”①或许正因为这样,承载着传统意蕴和美感的传统工艺美术产品又重新吸引了人们的视线。
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应“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世界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联系日益密切、频繁,文化交往不断增多,各国对文化传播越来越重视,传统工艺美术作为文化载体的作用越来越凸现出来,向国外推广本国工艺美术产品已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许多国家甚至已经把通过推广工艺美术产品列入了国家战略,变成了一项重要的政府行为。
宗白华说:“世界是无穷尽的,生命是无穷尽的,艺术的境界也是无穷尽的。”②每一种艺术都有其技巧语言,即便是最富有个性的艺术家都得用它来进行交流,甚至可能用它进行观察。造型是艺术创作的手段之一,艺术造型形成的因素源自对象与艺术家两者。由视觉形象要素——点、线、面等综合构成的艺术造型,并非简单地模仿和“再现”现实中各种人物、动物、背景,而是突出了作品形式的特有造型语言的表现因素和观念因素。因为某个造型体系的形成,本身便是先民各种观念形态交互作用、综合而成的结果,与此同时,工艺美术的创作又是出于各代技术工匠之手,他们对技术的认知与理解,以及社会环境与思想观念,都会对工艺美术的艺术造型产生影响。
从过去节庆时节的特殊内涵的艺术形式,到如今大众化的快餐式的艺术消费。工艺美术已经从作坊式的加工形态逐渐形成具有自我特色的产业模式雏形,其自身的内在审美形态已经在市场化、城市化的现实环境的冲击下形成巨大的变迁。脱离广大农村土壤的乡村艺术,如何适应时代变迁成为其生存发展的首要问题。实际上,一种艺术种类成熟之后,会塑造出与之相适应大众审美心理结构和欣赏习惯,艺术形式的变化,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这种大众审美心理结构和欣赏习惯。
创新是艺术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自身完善的必然规律。首先,“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所指的社会环境是发展变化的,为此艺术必然随之产生种种变化。这也充分证明艺术的本质在于创新,这是其魅力所在之处。此外艺术的创新也是由创作主体与接收主体所决定的,随着时代的变化,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创作理念、技术材料都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而艺术接收者也是如此,两者的结合,也必然导致艺术必须具有不停的创新变化,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成为人们思想情感的寄托,成为社会文化的代言人。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并随着社会的发展,以满足人们的需求为目的。创新一般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对事物的固有标准的改革。工艺美术有着自身的传统标准、形式体系、功能效用,只有重新建立标准,才能称得上创新。另一层次是升华品质,强化固有的形式和内容的审美。
创新是指对原有事物模式的改变,这种新模式不仅具有新颖性、领先性,还与社会环境相适合,以自我独特的审美,形成新的物化形态。所以说,创新就是创造,是发展,是突破。而艺术的创新,尤其是工艺美术的创新,就必须是创作者新颖的创造思想的物质化表现,是满足消费者审美心灵的精神需要,是符合社会环境的审美需要,是产生更多附加产值的突破性的创造。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工艺美术产品的转变就绝不是内容的扩充,也不是形式的借鉴与深化,而是在内涵本质上进行变革,要与时代的社会需求相适应,在功能、材料、形式等全方位的变革。
但随着时代的变革和社会的发展,经济似乎成为了唯一的动力,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价值衡量标准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对中国传统工艺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冲击。工艺美术的技艺传承,如同其他手工艺一样,在社会大变革的面前,显得羸弱不堪。我们常说,
艺术的继承表现在思想、内容、作品形式、创造技法的传承。工艺美术的传承更表现出直接的师徒传承的特点,其不仅是对一种技术的传承,更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文化的认同。实际上,就是对某种文化的守护与延续。手工艺作品在文化视角上,可以说体现着本民族的文化精神与特质。宗白华说:“形式之最后与最深的作用,就是它不只是化实相为空灵,引人精神的飞跃,超入美境;而尤在它能进一步引入‘由美入真’,深入生命节奏的核心。世界上唯有最生动的艺术形式——如音乐、舞蹈姿态、建筑、书法、中国戏面谱、钟鼎彝器的形态与花纹——乃最能表达人类不可言、不可状之心灵姿式生命的律动。”③从工艺美术的实际功用可以看出,实用是其存在的根本,但艺术性是其发展的推动力。
每一种艺术都源于社会环境的需求,由于这种需求的内在推动,才产生满足这种需求的审美创造,并在生产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特有的文化特色与创作经验。这些经验并形成某些特定规律,世代被创作者们传承与发展,从而形成具有自我区域内特有的文化与艺术内涵。可以说,工艺美术正是一文化传统的直观反映,使其成为民族文化的物化载体,成为民族特有文化内涵有审美观照。
从工艺美术的艺术形式进行观照,可以说,从造型、构图经营、色彩运用和装饰艺术等方面的应用;无不体现着创作者的艺术洞察力和审美能力;在造型构思上追求意象创造,不受客观事物的限定,充分发挥艺术家内心的想象力,追求人们的一种美好的艺术理想,表达人们心中的愿望和期待,通过各种夸张、装饰、象征等手法来体现;色彩运用上更是明艳活泼,又简单纯朴,体现了中国人传统的色彩观念,深受中国传统民俗生活的影响,用色上,看似极其简单但画面却呈现丰富的艺术效果。而这些艺术思维又都是其背后的祈福求平安的精神动因使然。因此,工艺美术的艺术审美价值,一方面体现在作为一种民俗意义上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体现在作为一个艺术种类所沉淀下来的艺术思维,从而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
罗杰·弗莱说:“人类积累和继承下来的艺术珍品,几乎全是那些形式结构为主要因素的作品。”④构成是一种造型概念,它的含义就是将不同形态的几个以上的单元重新组合成一个新的单元,并赋予视觉化的、力学的观念,实际上就是组成一个有意味的形式。所谓有意味的形式就是美的形式,它是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包括观念和想象的成分。
构成的特点就是形式美,是人们在从事造型艺术活动中,单独抽出构成形式作为审美对象,是美学关注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工艺美术在构成上不仅遵循了形式美感的要求,在理念传达上又有进一步的创新,表现历代人们对工艺美术形式美的深刻理解。工艺美术往往被理解为特定形式的艺术作品,割裂了其内在的意义与趣味,无法与特定文化习惯联系起来,造成形式性的单纯审美,从而造成一些误解与浅读。这也是当前文化语境内,工艺美术面临的最大问题。
工艺美术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也是充满民俗内涵的艺术形态。所谓的民俗艺术,是指艺术的内涵与特定环境的民俗内涵产生契合,形成具有一定指向性的艺术形式。所谓“民俗艺术”,系指依存于民俗生活的各种艺术形态,作为传承性的下层艺术现象,它又指民间艺术中能融入传统风俗的部分。“民俗艺术”往往作为民俗传统的象征符号和民俗生活化的原生艺术,在岁时节令、人生礼俗、民间信仰、社会交际、衣食住行、消遣娱乐等方面广泛应用。“传承性”、“传统性”、“风俗性”和“群体性”作为民俗艺术的主要特征,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坚实的社会基础。“民俗艺术”并非强调“民俗”与“艺术”在形式上的相互交叉,而主要指在精神内涵上的整合和一统。“民俗艺术”也并非简单的等于“民俗”加“艺术”,而应视作艺术体系中的一个完整而独立的概念。
民俗是特定区域内传承有序的文化现象。工艺美术与之相契合,必然在精神的内核上产生超于现实形式性的审美特色,成为人们精神上具有特殊内涵的物品,并由此产生具有浓郁乡土情结的文化现象,成为人们生活中精神慰藉和文化物品,演变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艺术作品,成为一种观念化得形式。(作者单位: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工艺美术产业化发展研究”(09YSC007)阶段性成果之一;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经济转型背景下的高职院校艺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3SJB760010)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中国戏剧史长编》.周贻白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 年
[2]《中国影戏》.江玉祥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年
[3]《中国皮影艺术史》.魏力群著,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6月。
[4]《中国民间美术史》,王树村著,岭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11月。
[5]《论工艺美术产业集群的发展策略》.丁勤,《创意设计》,2012.6
注解
①[美]理查德·舒斯特曼.生活即审美——审美经验和生活艺术[M].彭锋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2-23
电影的图片、文字、声音并存,融为一体。电影音乐,顾名思义,是指在电影中的音乐,为了使电影中的故事情节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感染观众,电影导演一般都会借助音乐向观众展示电影的故事情节,这就决定了电影音乐和一般的纯音乐不同,它必须既体现电影的艺术构思,又体现音乐的美学欣赏。且作曲家、作词家在创作电影音乐时,也会深入了解电影的剧情,根据电影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思想创作音乐,所以,电影主题音乐具有丰富的内涵及丰富的听觉审美体验。
电影主题音乐的审美特征
(一)电影主题音乐具有情节描述性
电影主题音乐通过其表意的手法,通过音响来表达电影的主题思想,听众则凭借主题音乐的声音来对电影想要表达的主题进行感知,具有情节描述性。且因为主题音乐的特性是不具体性、不确定性,从而需要电影的画面来对电影的主题进行“解读”。如在《大笑江湖》中,它的主题曲《大笑江湖》,由小沈阳演唱,从一开始便能够拨动观众心弦,主题曲所表达的意境与电影中所要描述的情节紧密结合,在欢快的旋律中,我们在解读江湖人的故事,其歌词“我一生戎马刀上飘,见过英雄弯下小蛮腰”正是故事剧情的体现。电影《让子弹飞》中的音乐是抑扬顿挫的,主题音乐《太阳依旧升起》是一首钢琴曲,它的音乐风格既激昂又深沉,与电影的剧情相匹配,唯美的琴声,将片中几大主角都刻画得非常深刻,这种充满原创性的电影音乐与剧情,为电影《让子弹飞》绽放光芒。所以,观众能通过影片中主题音乐激昂、振奋的感受,来体会影片所要表达的主题。
音画同步是指音乐与画面的情绪一致, 节奏相同,是电影艺术中最常见的音乐描绘手法。①电影主题音乐与文学、艺术等不同,它主要是通过音乐的节奏、音调、音色、旋律、单音的、双音的、带笑声的、带哭声的演唱,慢唱、慢奏、快唱、快奏、重唱、重奏等方法,通过听众感观的感知,获得观众心理上的美学体验。一般来说,人的听觉能够引起视觉上的想象力,听众能够通过音乐来对抽象事物进行想象,从而体会影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思想感情,使观众被影片所吸引。电影《美丽人生》中主题音乐《霍夫曼的船歌》表达着丈夫对妻子的思念,通过主题音乐来体现电影中的黑色幽默,让观众笑中带着泪,与故事情节中的主人公共同经历着恐惧、死亡与悲痛。其主题音乐不是悲惨的音乐,而是如诗般美好的歌剧,让观众在享受这美好音乐的同时体会着主人公对家人的关爱,他是一位伟大的父亲、一位伟大的丈夫,他留给了家人巨大的精神财富。
(二)电影主题音乐具有剧情从属性
电影主题音乐具有审美价值,又具有艺术价值,它与电影剧情紧密结合,具有剧情从属性。电影主题音乐的创作依赖于作曲、作词家对电影剧情的确定和导演对音乐风格的追求,所有的内容都必须在音乐与剧情相融合的画面中体现,只有音乐与电影画面结合,才能够更充分体现电影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才能更加吸引、感染观众。因此,电影主题音乐不同于单纯创作音乐,它必须要受制于电影剧本,以电影剧本作为母体进行创作。影片要淋漓尽致地展现剧本内容,就必须图、文、声有机地结合,电影主题音乐只有依附于电影剧情,才能展现音乐的艺术性,两者相辅相成。 在电影《山楂树之恋》中,其开场音乐是运用筝独奏的方式来表达,筝的弹拨方式可以避免太过悲伤的感情,且通过夹杂钢琴的演奏,体现出导演张艺谋对音乐的那种阳光与青涩的追求,具有情节从属性。且《山楂树之恋》是陈其刚专门为电影创作的,其歌词平实朴素,又带着浓浓的忧伤,拨动观众心灵的感伤。
在电影《阿凡达》中,其主题曲《我看到你》的制作也非常细腻,充分体现了影片的真实性。在影片中,讲述潘多拉星球上的物种和谐相处,为了配合画面中的那种天然朴实的生活,需要运用唯美的音乐,让观众感受到画面的真实性。为了达到这种效果,只能通过景色来剪辑制作声音,为了使画面中潘多拉星球的物种能在大自然中和谐,把大自然的各种声音,细微地运用到影片中,这样处理后的声音错落有致,使影片更具有真实性,这也说明了主题音乐相对于电影来说,具有剧情从属性。
(三)电影主题音乐具有感染性
《尚书•尧典》中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电影主题音乐作为电影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与电影紧密结合,且具有剧情从属性,随电影剧情的发展而变化,遵循着电影的剧情。电影之所以能打动、感染观众,最主要的原因是电影的表达除了具有声音和画面外,还有音乐。电影主题音乐的加入使观众更能体会电影剧情的内容,更具有情绪感染性。
在刻画电影主题思想上, 通常采用的手法是主题音乐贯穿。最典型的例子应该属于美国电影大作《泰坦尼克号》的主题音乐《我心永恒》。这首主题音乐作为该影片的主导
音乐, 是全场音乐创作的核心。②且能够深深地感染观众,让观众完全沉浸电影中,有一种一直想看下去的冲动。如果这部电影没有音乐做背景,只会让人感受到拓海只是在不停地开车,失去了那种扣人心弦的震撼力,不能够体现出影片的紧迫感和刺激感,由此可以看出,电影主题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具有感染观众的效果。
在影片《红高粱》中,其主题曲《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具有强烈的感染性,能很好地渲染影片。影片一开始,就响起了欢快的旋律,将人们的情绪引入其中,既配合主题,又能引出电影剧情的内容。通过音乐描述了剧情中的人物能追求自由的爱情,爱就真爱,恨就真恨,且剧情跌宕起伏。音乐中的节奏既紧凑又有规律,通过音乐与电影画面的紧密结合,电影的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更能够感染观众。
电影主题音乐的艺术功能
与电影主题音乐的审美特征一样,电影主题音乐的艺术功能也有多方面的表现方式。电影主题音乐可以通过对人物形象进行深化以及对电影氛围进行对比,从而感染观众;也可以直接运用拟人的手法、与画面结合的表现方式来与影片相结合,从而达到展现影片内容、根据影片内容的发展来实现对人物情感的表达和对影片剧情的阐述。
(一)电影主题音乐具有深刻表达剧情的艺术效果
主题音乐表达着创作者的思想和感情,使电影中的人物有感而发,反映了人们内心的心理活动。在电影《雏菊》中,整部影片的音乐是由钢琴和小提琴来演奏的,钢琴和小提琴的结合,使影片的主题音乐具有神话般的色彩。其主题音乐一开始就是小提琴演奏,紧接着钢琴演奏,这种基调让人感觉到一种充满着幸福和谐的生活。“当音乐声为和声与大提琴混合时,此时最能够感染观众,让观众的心随之揪一下,跟着音乐声而震颤,仿佛自身在梦境中。”③且音乐声伴随着画面中出现一朵朵美丽的雏,它们在风中摆动着,有节奏地随着风的吹拂而颤动,而此时音乐声也伴随着雏菊的摆动而有节奏地演奏着,诗境般的画面,让观众既能感受到雏菊的力量,又能感受到大提琴琴弦的每一次拨动。这些都暗喻着女主人公坚强的心和内心拥有着强大的力量,她外表看起来虽然是柔弱的,但是在她柔弱的外表下拥有着一颗坚强的心。
(二)电影主题音乐能够通过画面激发联想,具有剧情延伸的艺术效果
主题音乐不仅具有审美特征,还具有艺术功能。观众在欣赏主题音乐的同时,也能激发观众联想,很多人听音乐喜欢紧闭双眼,具有剧情延伸性的艺术效果。电影主题音乐通常运用一些特殊的符号来吸引观众,引发观众对剧情的联想,有时还通过音乐来交代剧情的时间。如《唐山大地震》中,以20世纪70年代的歌作为片段,说明了地震发生的时间,让观众能联想到70年代的生活状况。再如《阳光灿烂的日子》,其歌曲《国际歌》也能让观众联想到那个时代。通过听音乐和观看影片画面,观众内心很自然就会产生一种心理联想,这种联想会随着音乐的播放和电影剧情的发展,在观众心中产生一种不由自主的感情释放。
(三)电影主题音乐反映着人们内心的心理活动,具有烘托的艺术效果
电影是一种艺术,电影作品中的许多人物其实都是人们现实生活中的反映,因此电影也具有弘扬优良、善良等责任,抒发着人们内心的情感。而人们内心世界的情感一般都是通过喜怒哀乐来表达,还有一些情感是无法用这些来展现的,它就必须通过音乐来展现。观众通过音乐,可以更加了解人物的情绪,更能够进入人物的心理,感受到那种心境。
(四)电影主题音乐具有渲染观众情绪的艺术效果
从以前的无声电影到今天的有声电影,电影的发展也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知道电影需要运用音乐来表达剧情内容,渲染观众情绪,如果没有音乐,电影会显得没有生机,不能更好地感染观众。电影从一开始就是通过音乐来展现电影的剧情,随着剧情的逐渐深入,又通过音乐调节剧情,这种时而起伏时而跌宕让观众有足够联想的空间,这就是好电影给观众的感受。如在《泰坦尼克号》中,其主题音乐就是随着剧情的深入而不断在观众耳边响起,从而达到渲染观众情绪的艺术效果。
(五)电影主题音乐的表现方式多样,具有提升作品品味的艺术效果
电影主题音乐可以通过和、缓、慢、快等节奏来表达人们内心世界的想法,能以强烈的感染力感染观众,有效提升作品的品味。如在电影《恋爱通告》中,其主题音乐《你不知道的事》节奏缓慢悠扬,虽然是一部文艺片,但主题音乐穿插在电影中,引发人们内心的联想,让每个少女都有一种对爱情的美好憧憬,提升了作品的品味,每次一想起这首歌,都有许多蝴蝶在眼前飞过,很美好。再如电影《人到中年》中,其主题音乐能够使观众被影片所吸引,其音乐既轻快又悠扬,且带有一点忧愁,反映了主人公的性格特点,既对事业充满信心,又对人生充满着信念,表现了这一时代知识分子的人格特征。这一主题音乐的响起,常常让人感受到心中的一种震撼,许多观众被剧情感染,从而很好地提升了作品的品味。
总之,电影主题音乐不仅具有审美特征,还具有许多艺术功能,电影主题音乐是电影艺术的必不可少的重要载体。随着电影业的不断成熟,电影主题音乐作为电影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与电影关系越来越紧密,形成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其地位是不可以代替的。
注释:
① 王燕:《论电影主题音乐的审美特征及价值功能》,《电影文学》,2010年第22期。
② 沈佩伟:《论电影主题音乐的审美特征》,《电影文学》,2010年第8期。
③ 陈海鹰:《音乐在电影中的审美与艺术功能》,《电影文学》,2010年第8期。
[参考文献]
[1] 沈佩伟.论电影主题音乐的审美特征[J].电影文学,2010(08).
[2] 陈海鹰.音乐在电影中的审美与艺术功能[J].电影文学,2010(08).
中图分类号:J5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1-0054-01
一、工艺美术的概念
工艺美术,又叫“实用工艺”,一般是指“在造型和外观上具有审美价值,与人类的日常生活相关的一类美术品的总称。”
工艺美术受物质材料与生产技术的制约,所以具有技术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性质。
二、工艺美术的种类
工艺美术品种繁多,通常分为三大类:
(一)艺术化的日常生活实用品
所谓“艺术化”的日常生活实用品,指的是经过艺术加工或艺术处理的日常生活实用品,例如绣花枕套,精美的被面、床单、门帘、窗帘,美观的玻璃器皿等。它们多以实用为主,以装饰为辅,即在实用的基础上兼具观赏价值。
(二)民间工艺美术品
这是流传在民间的工艺美术品,一般制作材料比较普通,制作工艺也比较简单,价格也比较便宜,既可以供实用,也可以供观赏。例如竹编器件、草编器件、柳编器件、蜡染织物、泥塑、木雕、剪纸、刺绣、折纸等等。
(三)特种工艺美术品
这是制作材料比较珍贵、制作技术比较复杂、价格也比较昂贵的工艺美术品。例如瓷器、陶器、漆器、玉雕、玉器、景泰蓝器皿、象牙雕刻、金器、银器等等。
三、工艺美术的特征
工艺美术具有自身独有的审美特征,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实用性
工艺美术的第一大审美特征是它的实用性。所谓“实用”,就是坚固而拥、使用方便、经济适用,兼具美观特点。
(二)造型性
工艺美术作为造型艺术之一种,造型性特征是它的根本属性之一。我国先秦古籍中的科学文献《考工记》中,就强调工艺美术的制作必须“材美工巧”,强调只有优质的材料与精汇成的工艺紧密结合,才能创造出精美的工艺品。例如河北定州出土的金银错工艺品《狩猎放车饰》是汉武帝时代的作品。作为一种金属工艺品,它是用金银丝、片嵌入铜器表面,构成花纹,然后用错石(或磨石)错平磨光而成。它是车子的附件装饰品,其花纹均系与狩猎有关的图像,如猎人骑马、猎犬逐鹿、搭弓射虎等等,光是人禽兽畜就有123个之多。上面镶嵌的金银丝,色彩灿烂,细如毫发,体现出制作工艺的高超。又如玛璃雕《虾盘》,原材料是一块淡青色的玛璃,当中有一处为赭红色。制作者就巧妙地把整块玛璃雕成一个淡青色的盘子,盘子中盛放一只赭红色的大虾。其造型独特,色彩协调,称得上是匠心独运。再如核雕《夜游赤壁》,在果核上雕出苏轼、黄庭坚等人乘舟夜游赤壁的情景,还在舟头刻一条锚链,由40多个小如朱粒、细如发丝的椭圆形小环连结而成,环环相扣,转动自如,可谓巧夺天工。
(三)审美性
工艺美术品作为美术品,审美性特征也是它的题中应有之义。它创造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即用线条、色彩、造型、图案、装饰等外部形式,来传达和表现一定的情感、格调、情趣、意味,唤起观赏者的审美与审美享受。
(四)民族性
民族性也是工艺美术品固有的审美特征之一。其实,世界上所有国家、所有民族的所有艺术,都以民族性为生命与灵魂。19世纪俄国作家赫尔岑说:“诗人和艺术家们在他们的真正的作品中总是充满民族性的。”法国思想家伏尔泰也说:“谁要是考察一下所有其他各种艺术,他就可以发现每种艺术都具有某种标志着产生这种艺术的国家的特殊气质。”中国工艺美术品的民族性特色十分鲜明,为全世界所瞩目。例如著名的中国瓷器,英文为“caina”,已成为“中国”的同义词,也就是说,在西方人眼中,瓷器即中国,中国即瓷器。
(五)时代性
时代性也是工艺美术品的重要审美特征之一。许多工艺美术品,都表现出特定时代、特定社会的情感和理想。例如我国殷商时期的青铜器,大多都是“饕餮”纹饰,即像牛头、又像虎头,还像某种凶猛的怪兽,更像恐怖狰狞的妖魔鬼怪。它们显示出一种神秘的威力,具有一种狰狞之美。实际上则反映出奴隶社会中奴隶主统治者的权威与秩序。
(六)收藏性
德化窑是中国东南沿海主要的古窑址之一,它从明代以来,在材料、制作技术、造型形态,以及文化功能等方面,均达到该窑场历史的最高水平。作为古代陶瓷生产的重要类型,与传统陶瓷工艺美术的优秀典范之一,德化窑瓷塑在审美上所具有的独到之处,在陶瓷史上具有特别的造型文化意义。
1 德化窑白瓷瓷塑的材质美
明代德化窑瓷塑,是明代德化窑陶瓷材料及其工艺、造型及其技术成熟以来,所包含的陶瓷文化内容的总称。“1976年福建省博物馆对它(德化窑)进行了较大面积的发掘,对德化窑的烧瓷历史、瓷窑分布、历代烧瓷品种以及特征等问题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1]。”认为:德化窑创始于宋,元代有所发展;宋元时期,德化窑属于青白瓷;在青白瓷基础上,经过南宋、元两代的发展,直到明代形成了颇具工艺特征的白瓷。“德化窑白瓷在宋代已有生产,但成为全国制瓷业中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品种,是明代开始的[2]。”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进行,在德化发现了属于明代的窑址有18处之多,分别分布在德化县的浔中、三班、葛坑、上涌等乡镇。
明代,德化窑的白瓷具有鲜明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材料之上。在陶瓷材料中,能够反映材料审美特征的,需要从两方面进行考虑,一方面,是陶瓷制品的胎料。德化窑白瓷采用含氧化硅极高的瓷土作原料,其中,氧化钾含量高达6%,因之,烧成后玻璃相较多。因此,德化窑白瓷胎体坚硬、致密度高,并且具有很强的光泽感。另一方面,是陶瓷制品的釉料。德化窑白瓷的釉料为纯净的白釉,因为德化窑白瓷的釉料中所含的氧化铁特别低,最低的可到0.18%,故此烧成后白度自然增高。此外,德化窑白瓷烧成采用中性气氛,也促成了白瓷趋向纯白色。然而,德化窑白瓷又非雪白色,而呈现一种“色泽光润明亮,乳白如凝脂,在光照下,釉中隐现粉红或乳白,因此,有‘猪油白’、‘象牙白’之称”[3]。这正是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审美的基础,它以材料为媒介,强调陶瓷制品的材质美,也成为德化窑白瓷瓷塑审美特征之一。
2 德化窑传统瓷塑造型美
战国时期,有一部工艺美术专著,叫《考工记》记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其中,“工有巧”有两方面内容,一是指工艺美术制品所采用材料的工艺,二是指制作的工艺技术。德化窑瓷塑的制作技术及其工艺十分考究,尤其精雕细琢,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正因为德化窑瓷塑精雕细琢,所以,德化窑瓷塑形象细腻。这是继材料细腻特征之后的第二个重要审美特征。“工有巧”在德化窑瓷塑中体现的十分突出,并且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技术规范。从历史上看,德化窑瓷塑吸收了手工制作技术的精华,并加以发挥,一般地,人们认为,德化窑瓷塑是由“捏、塑、雕、镂、贴、接、推、修”4技术制作而成的。细加分析,这个制作技术规范,也仅仅是德化窑瓷塑的成型的基础。因为,任何一个瓷塑艺人,均在此基础上有自己独立的制作方法,这就是德化窑瓷塑的个性化风格。例如,明代何朝宗瓷塑,在德化窑具有开天荒之举,现代德化陶瓷文化界普遍认为“捏、塑、雕、镂、贴、接、推、修”是由何朝宗创造的。例如,以德化窑白瓷为物质媒介的现收藏于中国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的《渡海观音》(图1),这是明代瓷工何朝宗所制作的一件有关佛教人物观音的塑像,从造型形象看,可以尽观手工成型的技术及个人高超技艺魅力。
随着德化窑陶瓷生产技术的进步,与人们认识与利用陶瓷进行创造的水平的不断提高。德化窑瓷塑所表现的题材及文化主题也在不断变化。作为个人技术及其技巧,瓷工们在不断提高技术的含量,并彰显个性创造的特色。例如,《瓷梅花》(如图2)是清末、民国初期,德化窑瓷工苏学金创意并制作的白瓷工艺美术品。这件瓷塑与历史上,以佛教为题材的瓷塑显然是不同的,它主要以捏塑的技法制作而成。事实上,这从技术上鲜明地体现了成型的技术及其技巧。再如,《镂空瓷瓶》(如图3),是在陶瓷坯体造型形成之后,又通过镂空技术并技巧制作而成的属于雕塑范畴的陶瓷工艺美术品。这显然与佛教雕塑、《瓷梅花》等瓷塑作品不同。不甚枚举,在德化窑,由于造型技术及技巧不同,瓷塑造型审美别具一格。
3 德化窑瓷塑的形制和装饰美
德化窑瓷塑的形制是属于小巧玲珑的手工雕塑,这与陶瓷材料有着紧密的关系,一方面,德化窑材料中所含高量氧化硅,容易形成坚硬的物理强度,增加坯体的物理机械性能,便于制作较大型的造型形象。然而,材料中富有氧化钾(含量达到6%),在烧成中氧化钾极易对由氧化硅建构的物体网络结构形成冲击并破坏其结构,故此,德化窑瓷塑不宜做大。这非但不影响德化窑瓷塑的造型审美,反而,给德化窑瓷塑增添了一个重要审美特征。
德化窑瓷塑“以小见长”,突出了小巧玲珑、巧妙雅致,并以适应几桌、案头等小型环境为最佳置放选择。明代著名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指出:“德化窑,惟以烧造瓷仙精巧人物玩器,不适实用。”当然,这虽然不符合德化窑陶瓷产品的客观事实,但是,也说明了它的形制特征。另外,《中国陶瓷史》对德化窑瓷塑特征也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并认为:“(德化窑瓷塑)能于各种雕像中见性格,如达摩的庄严,观音的温柔,寿星、罗汉之类的诙谐。能充分利用对比手法,装饰性强,如雕像的衣服多取迎风飘举之势,一举一动,对比强烈;面部刻画细腻,衣纹则深而洗练,主次分明。”这也说明了德化窑瓷塑的一些审美特征,也流露出其小而精的个性,以及制作工艺的精到入微。
德化窑瓷塑,作为一种贴近人们日常文化生活的陶瓷工艺美术品,具有独到的审美特征。作为填充人们生活空间的物品,它具有一般物品的作用及其文化意义;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产品,它的工艺美术性,既满足了人们对精神信仰的需要,又适应着装饰、点缀、美化环境的需要。它的短、小、精、雅之造型特征使它能够进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更小的范围中,起着弥补环境空间,协调环境氛围的作用。因此,德化窑瓷塑具有装饰美的特性。
总之,德化窑瓷塑质地优异,具有材质美的审美特征;它以陶瓷材料为媒介,并以手工制作为核心技术,在形象塑造上集中体现了个人制作的技术及技巧,具有工艺技术文化审美特性;因材料及工艺原因,德化窑瓷塑小巧玲珑,色彩单纯而滋润,适合日常生活环境配置,故此,具有装饰与美化生活环境的作用。
参考文献
0引言
瓷塑作为一种瓷器品种,在中国陶瓷文化史上比比皆是。然而,就材料固有性能所展现出的材质美、造型美、艺匠美,德化窑瓷塑的传统工艺美术特色是十分显著的。不仅如此,在传统基础上不断发展起来的现代德化瓷塑更加具有时代特色和发展前景。
1以优良瓷质与独特造型手段形成的传统工艺美术的审美文化语义,奠定了德化陶瓷审美发展的基础
早在战国时期成书的《考工记》记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从理论上奠定了中国工艺美术审美文化的基础。长期以来,陶瓷生产及其创造性的发展,不仅丰富了这一思想,也在自身领域中形成了完整的审美基础。中国传统陶瓷审美的文化体系,是由历史上各个历史时期各个瓷窑的陶瓷审美内容共同构建的。
图1
明代,德化窑白瓷成熟,并成为全国瓷器的重要品种之一。一是德化白瓷瓷质优良,不仅瓷质白细致密、胎体通透,而且,可塑性特别好;二是随着白瓷材料及其工艺的发展,在德化窑陶瓷制作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手工成型技法,这就是后人总结的“瓷塑八法”,即“捏、塑、雕、镂、贴、接、推、修”[1]。实际上,这“八法”就是“工有巧”在德化窑瓷塑表现中的具体反映。从当时的白瓷制作来看,许多瓷工热衷于佛教人物形象的塑造,其中,具有代表意义的是活跃在十六世纪的何朝宗。此时,何朝宗结合德化窑白瓷材料与古代造型手段,制作了一系列有关佛教内容题材瓷塑作品,作品中蕴含着中国历史上陶瓷、石雕,以及国画线描的造型因素,尤其“佛教摹本”中线描所折射的线条美的特征十分鲜明,如图1,就是这样一尊观音塑像。它是“中国白”材料可塑性与瓷工精巧技艺的反映,并且,形象典雅,神态自若。
随着文化发展与陶瓷生产技术的进步,工场手工业时代,德化白瓷瓷塑的制作技术水平、表现内容和形式,以及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等,都有了很大进步。尤其19世纪末期,德化瓷塑的技术水平在商品经济刺激下更加长足进展。此时,以“蕴玉瓷庄”瓷塑作品为代表全面反映了传统“中国白”瓷塑造型特征的成熟。如右图,是“蕴玉瓷庄”创建者苏学金创作的《达摩悟禅》,该作品在继承明代何朝宗工艺美术风格的基础上,反映了佛教文化世俗化的成果。不仅如此,苏学金还从当时多种手工制作的技术中吸收了技术和技巧,进一步充实了工场手工业时代的制瓷技术。至此,中国传统陶瓷工艺美术在各地发展成熟,并打下深深的时代烙印。
2在传统审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瓷塑的多种多样的造型形式,进一步丰富了德化陶瓷文化的审美内容
进入现代大工业生产时代,德化陶瓷基本上从管理到生产建立了适合现代陶瓷生产与人们文化生活的陶瓷文化发展体系,这个文化发展体系包括陶瓷生产技术、管理体制、陶瓷产品的生产与营销,以及与陶瓷生产和消费有密切关系的其他文化因素,共同构成了陶瓷文化的运作环境。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水平因为现代陶瓷经济文化的大发展而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经济文化生活提高的过程中,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也十分活跃。这样,在大力发展现代工业化陶瓷生产的同时,传统陶瓷工艺美术也随之繁荣起来。
德化传统陶瓷工艺美术有着深厚的基础,不仅物质材料优良,而且,长期以来,手工制作技术也得到很好的继承与发展。于是,德化现代陶瓷工艺美术在传统审美基础上发展起来,并形成多种多样的造型形式,进一步丰富了德化陶瓷文化的审美内容。从德化现代陶瓷工艺美术发展的现状看来,一方面,它全面继承了传统文化语义上的“中国白”瓷塑的陶瓷造型形态,显示了传统陶瓷文化审美的生命力。在此,最具有说服力的是“蕴玉瓷庄”陶瓷工艺美术的技术传承与延伸。从“瓷庄”第二代传人苏勤明开始,不仅在制作技术上引进石膏模具法替代了“土模法”,使陶瓷产品整齐划一,商品价值上升,而且,还与现代文化环境结合起来,表现了现代社会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例如,苏勤明所创作的《苏武牧羊》,就是以现代造型特征反映时代精神的典型作品。此作品以现代人对写实主义的追求,塑造了一个民族英雄的形象,他是中国历史上,汉朝一代抗异族侵略的民族英雄的高大形象,他以“为奴牧羊”求生方式保持了民族气节,是典型的传统文化精神审美的代表。此外,苏勤明还塑造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众多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如讲故事一样,用瓷塑的形式记录了中国历史的片段。继之之后,“蕴玉瓷庄”的第三、四代传人,尤其是第四代传人,将传统家法与现代学院派艺术结合起来,为德化陶瓷工艺美术的发展做出积极有益的贡献。如图3,是“蕴玉瓷庄”第四代传人苏珠庄的一件现代瓷塑作品,此作品不仅造型具有现代特征,而且所利用的陶瓷材料也突破了德化传统白瓷的界限――它利用颜色釉为造型形象塑造了丰富的色彩表现,弥补了白瓷单调的不足。另一方面,从传统陶瓷制作技术和造型形态中衍生出有关适合现代文化审美的新型的造型形式。事实上,德化瓷塑是技术的很好展现,传
统“瓷塑八法”,即“捏、塑、雕、镂、贴、接、推、修”中的技法,有不少可以独立使用,并创造出颇具个性风格的作品。例如,德化现代的捏塑作品,就是利用八法中捏、塑、雕等技法,并集中体现以“捏”为主的手工特征的现代瓷塑风格。当然,在陶瓷制作中,人们不可能机械地利用一种技术或技法来进行制作。尽管如此,以一种制作技术为主进行创作,并形成个性特色,是现代德化工艺美术发展的一大亮点。例如,以“镂空”为技术,乃至技巧,人们创作了技术难度特别大的工艺美术品,将传统制瓷技术发展到了极致。如图4,是本文作者利用镂空技术创作的一件陶瓷工艺美术品,它采用德化现代白瓷材料,并结合造型的形式,以及镂空处理技术,塑造了一个整体形象与镂空部分对立统一造型形式。在整体上进行镂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选择的部位要特别合适,那就是必须根据烧成难度和审美意识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否则,因为烧成影响了作品的制作成功,审美也就会荡然无存在了。因此,采用镂空技术来体现造型形象美,首要的问题的是技术必须精湛,这是陶瓷形式美的必然要求。总之,德化现代瓷塑形式美的特色仍然集中表现在材料美、技术美、艺匠美等传统美与现代创造意识的完美结合上。
3结论
德化陶瓷工艺美术,尤其是瓷塑形式美的特色是通过优良瓷质与独特造型手段相结合表现出来的。它是陶瓷材料、制作技术、审美观,以及时代精神的写照,尤其造型形式美是它审美特征的集中体现。
参考文献:
工艺美术这个词在中国经历了因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改变它的内容,是随着时代进步,而一直伴随在“设计”身边的词汇。对于工艺美术的认识,田自秉先生曾经做过这样的解释:“工艺美术是艺术的一种,也是和社会生产有直接联系的物质文化之一。它具有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双重属性。”[1]工艺美术是艺术与生活的结合,同时也是艺术与科技的结晶。它自诞生之日开始就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结合在一起。它反映着时代的思想特征,又体现着时代的生活方式。
一、中国工艺美术与设计的渊源
是设计或者是工艺美术?这个问题在我国艺术院校建设美术装潢系时就不断地被阐释,从早期的装潢、工艺美术,到设计艺术,再到近几年来的工艺美术热。纵观我国的设计教育的发展会发现,无论哪种名称,它是伴随时代的变迁发展而变化。从工艺美术到设计艺术再回到工艺美术,只是研究角度的转化。正如张道一先生所说:“工艺美术侧重于工艺制作,设计艺术侧重于设计创意。”[2]工艺美术这个词汇,对于中国人来说有着一种不解的情缘,它的描述是最能代表我国的设计艺术的特点。传统语义构词上,我们已经能理解了“工艺美术”这个词的含义。“工艺”在前,“美术”在后。当我们的前辈造词过程中,就把它赋予了生命力。“工艺”作为设计的必要条件,它就像人的身体骨架。这个词汇,带着明显的功能性特征,不是臆造而来。在中国古代的设计之中,强调工艺性,这是中国古代工匠在进行设计时面临的首要问题,与“设计艺术”的内容一致。而“美术”这个词,更多的是一种精神性的享受,它不仅是一种理性的客观存在,更是生活娱乐的消遣,同时也是文人雅士的追求。“美术”一词,出现在“工艺美术”的后位。在中国传统的设计之中,所谓“技以载道”,中国古代匠人对于设计的理念与西方的设计理念,是有着不同的理解。从早期的工艺美术著作《考工记》,其中的“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到《营造法式》《天工开物》《陶说》《闲情偶寄》,再到明代的黄大成所著的《髤饰录》对于漆艺的各种要求的解释,“巧法造化,质则人身,文象阴阳”和“二戒”“三病”“四失”这些工艺美术的记载读物记述的不同设计之物及设计方法,使我们对于先人的工艺美术的理解更加深入一步。这些经过古代匠人一辈子甚至几辈子对于工艺美术的探索,所形成的工艺美术的原则,至今都是我们所要研习的传统智慧。直至今日,我们的工艺美术却在西方的“设计”观念之下被误读。它是从西方传入的对于“造物”的观念。现代设计教育所培养起来的设计师,是一大批接受了现代西方教育体系的知识分子,他们对于“造物”的认识,是一套由西方开发的理念。进行系统化了解,加之工厂式培训,直至最后的就业,我们的设计师似乎只知道什么是“设计”,却忘了本质的“造物”。换句话说,本应在传统工艺美术发展的基础上,扩宽视野,接轨现代工业而进行的设计,现在却发展为在设计体系之下,将工艺美术全部抛弃,转向现代设计艺术。这种割裂了传统与现代关系的设计显然是存在问题的。按照这种逻辑中国的艺术设计必将演化为西方设计文化的复制品,失去了造物文化的民族身份,更失去了我们经营了半个多世纪、与民族工艺和现代艺术教育紧密相关的名称话语权和文化话语权。[3]我们现在所谈到的工艺美术的概念,其实是一种民族情绪的渲染。直至今日,我们的设计界在面对现代设计的大浪潮,把我们的传统文化摧毁到几乎没有的地步时,一批有着社会意识、民族意识的设计师和教育工作者们,开始站起来发声。大量的设计师希望的是从民间艺术以及传统的造物之中找寻创造的“灵感”,以民间艺术品为起点,将“设计艺术”与“工艺美术”相结合,引入产业之中,进行“文创”产业的转化。“工艺美术”在当代社会之中,它已经不是名词概念,它是一种精神的代表,是一种中国特色设计的代表。
二、中国工艺美术传承的时代特征
1.技术与材质的时代特征
科学技术作为21世纪的重要发展手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消费者对于科学技术也更加关注,使得消费者对产品的审美特征和购买欲望出现了新的变化。产品除了质量的要求,消费者更期望产品体现科技之美,运用新技术作为产品新的价值点。在产品设计的时候,对于新技术的采用,可以丰富产品的表现形式。同时,由于新的科学技术的支持,设计不再是一种纯主观艺术的产品,使得产品拥有了科学依据以及合理性。现代设计的发展一直也围绕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进行。工艺美术,作为一种传统的设计形式,我们应该保持它的时代性,这个时代的特征就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伴随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而工艺美术技术特征的体现,应包括两点:一是工艺美术产品所包含的科技特征。将当今智能化趋向的设计引入传统工艺美术产品的设计之中,制作出具有科技含量的新的工艺美术产品。二是工艺美术制造技术的科技化。在工艺美术产品的传承过程之中,将新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工艺美术的生产之中,提高其效率。因此,工艺美术的产品既要保持科学技术特征,又要保持艺术审美特征。工艺美术产品材质的不同使用,直接影响它的触觉感受以及心理感受,这是产品的物质构成基础。对于材料的选择,可以使得工艺美术产品呈现不同效果,体现作者的设计思路,传达其中的艺术生命力。随着新材料的不断开发,我们对于材料的选择性更加多样。可以针对不同的需求选择不同功能的材料。工艺美术产品利用新材料,可以制作出符合当今审美体系的作品,这是一种新的尝试。同时,现代产品的魅力,在于不同材质拼接所体现的现代感。而这种现代感是作品给普通消费者视觉感受好坏的最直观体现。新材料在产品上的运用直接改变了工艺美术产品的风格特征。它的本质属性仍然是工艺美术,是工艺美术符合现代市场消费需要的转变,也是人们的审美时代特征的转变。
2.融入时代美学规律的民族特征
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强调“知行合一”。朱光潜先生认为,审美功能同时是实用功能和认知功能的基础上产生的。现代工艺美术的美学特征民族性的构建需要建立在实用的基础上,通过把握整体民族的文化特性以及生活习惯,进行不断的探索。工艺美术之所以能够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因为它是支撑在中国这片广大的土地上,并且在生活之中进行不断的思考,再逐渐地从改善生活到改造生活。其美学的价值是对于当下时代生活的实践。美学的艺术创造就在于把握工艺美术实用的基础之上,进行创造性的美学探索,它是与实践密切相关的。民族性是世界呈现多样化的重要特征,民族性它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这是根植于人民心中的固有存在。对民族的特征理解,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广大疆域上的居民都有其传统工艺美术的创造和生产———因为他们有自己的生活,就会有自己的造物,有自己的工艺美术,因而自然地形成和构建了与其他地区工艺美术不同的地域性特色。[4]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之中一直认为是造型加装饰的组合。在这种教育下,传统工艺美术就会侧重于对外表的装饰特征和造型的形式美感的追求。使得我们仅仅关注于纹样特点和造型美的探索,却忽略了器形与整体造物环境体系的关系和认识。加之现在的信息传播较快和交通便利,出现了产品的相互抄袭,不同地区的工艺美术品走向同质化。所以对传统工艺美术民族特征的把握,要了解和掌握传统工艺美术的精神实质,审美认知规律和表面装饰规律,把这些规律性的美学特征,融入到现代的工艺美术之中。
三、中国工艺美术传承的时代精神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与生存状态已经有了较大的提高,建设一个富强的中国,加快振兴和繁荣中国的传统文化,成为当代这一大批设计工作者的期盼和愿望。经过这么多年来的努力,我们看到了无论是美术界还是设计界,以及政府机构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声。随着各种极具特色的民俗旅游以及自然景观的塑造,不少地区的工艺美术和传统技艺发扬光大起来。从整体发展的角度与时代精神来看,我们的文化遗产和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和发展还是不平衡的。苏州的木版年画、山东的风筝、宜兴的紫砂、陕西的泥塑等等,都给各地的工艺美术的发展起了带头作用。但是,现在还有很多工艺美术面临着后继无人,濒临灭亡的地步。也有些地区的工艺美术的发展出现了“急功近利”的局面,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的商业竞争之中。在这种趋势下,对于传统工艺美术还是没有充分的认识,仍然沉迷在现代西方设计之中,没有自己的方向。工艺美术是中国上千年来的文化结晶,它已经不是简单的保护与传承问题。实质上它与人们大众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同时也是前辈工匠艺人们的智慧和感情的结晶,所有的事物都是此消彼长的无限循环。早期工艺美术的衰落,只是说明了对于设计教育以及它的生产环境发生了变化。当下江南地区保护的传统工艺美术的产品,受到了大量群众的喜欢,有些甚至价值不菲。所以,曾经的衰落并不代表着这些工艺美术和文化精髓的价值灭亡。相反,对于传统记忆和经验性生活的一种向往,使它散发出了不一样的光彩。在科学与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仍然可以找到适合它们生存的道路。在亚洲日本、韩国等其他国家,传统的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一直是一种并行发展的状态。尤其在世界一体化的推助下,人们的对于差异性的需求,对于本土文化的向往等等,会使得工艺美术这种“造物”文化的文化价值和功能性价值得到更加的体现。我们传统的工艺美术的精神所强调的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的设计思想和方法,实际上就是现代设计所倡导的绿色设计的本质内容,它对于现代工业社会具有积极的影响。中国的现代设计并不是从中国传统的工艺美术之中自然的发展起来的一种形式,它是一种靠外在刺激引导下而催产形成的新生形态。从传承手工艺到工艺美术,再到艺术设计学科的设置,最后回归工艺美术作为专门学科的建设,我们看到了中国人对于“造物”这个传统的设计领域孜孜不倦的探索,以及对于强国富国的努力。这就要求我们在不断的推动现代艺术设计的建设过程之中,既要继承传统工艺美术的内在价值,同时要根据现代的人们需求进行适当的创新。从我国的实际发展需要,构建新的工艺美术发展时代模式。
注释:
[1]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北京:知识出版社,1985年,前言。
[2]张道一:《从传统工艺到现代设计———〈中国设计史〉序》,《装饰》2005年第1期。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美术高考热”不断升温,每年报考艺术类院校的考生日趋增加,艺术设计学科逐渐成为热门的学科,全国各大专科院校也纷纷增设艺术设计专业,如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包装设计、服装设计等专业。然而,目前我国高校的艺术设计教学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高校艺术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工艺美术通常指美化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的造型艺术。它的突出特点是物质生产与美的创造相结合,以实用为主要目的,并具有审美特性造型艺术之一。以美术技巧制成的各种与实用相结合并有欣赏价值的工艺品。故通常具有双重性质:既是物质产品,又具有不同程度精神方面的审美性。
传统工艺美术相对于当代艺术设计在美学上,实质就是手工技术的装饰美与机械技术的功能美的比较。手工技术的美常带有个人的情趣,贯穿着个人的精神,保持着经验、感性的特征,以装饰为美。而机械技术的功能美是建立在流水线基础上的,以实用功能为最终目的,反映的是大批量、标准化的和谐、统一和理性的技术美特征。功能美与技术美是当今艺术设计美学中的主要内容。如果说工艺美术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体,那么艺术设计就是以科学和艺术作为结合体。工艺美术是与传统农业、手工业生产方式和价值模式契合的原生艺术,而艺术设计是与工业化信息时代相适应的复合艺术。作为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体,艺术设计比工艺美术更能体现当代文化和人性的多元化,集成性和跨学科性是它的时代特征。
现代艺术设计是以统筹、规划、集体性运作为主的,而工艺美术则是以个人的实践和操作为主的,现代化艺术设计与工艺美术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设计要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才能形成作品,否则,设计就是一纸空谈,而技术也必须建立在设计的基础上,以设计为依据制造出来的产品可以称之为艺术成品。因此,工艺美术和现代艺术设计,只有通过技术才能更好的将其体现出来。然而,在利益的驱使下,设计院校的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没有经过相应的市场调研就对产品进行设计,或是在设计中不追求艺术价值,而是为一些经济而进行相应的设计。在这种现象的影响下,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也形成了这种风气,教师在教学时,没有将相应的设计理念给学生作深刻的阐述或解析,学生没有深刻理解设计理念,以致学生仅仅只是对这种设计风格的简单模仿而已,高校教学对工艺美术教学的忽视,就是对艺术设计文化的忽视,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非常不利,对人才的培养也是不利的。
二、工艺美术对艺术设计教学的优化
(1)工艺美术思想为艺术设计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中国工艺美术的历史悠久,工艺美术的思想和文化包含了我国几千年的艺术设计的精髓,是我们宝贵的文化财富。在现代艺术设计教学中,重视工艺美术思想和文化的学习,学习中国几千年来优秀的设计思想,形成自己丰厚的文化积淀,厚积而薄发,可使学生对艺术设计的学习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对设计师做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有很大的帮助。设计无论是作为艺术还是商品,它都是文化的产物,是一种具有独特品质的文化。中国有自己的文化,也需要有自己的设计文化。立足于本国文化,设计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文化的艺术品,对传承和发扬中国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2)工艺美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审美观念。以前人们的物质生活并不如今天这样丰富,但精神生活并不贫乏。普通百姓的生产生活设施、日常用具往往都体现了他们对朴素自然的追求。现代的艺术家都善于从原始艺术、民间艺术、甚至异国美术中吸取营养,从而寻找到创新的突破点。工艺美术中的一系列绘画观念、艺术形式能给艺术设计以借鉴。学生在创作时敢于突破形体拘束,大胆地运用夸张、变形手法塑造形体,以多角度形态刻画,把多种形象进行融合。学生在创作时可以自由的表达,情感也得以自由流露,激发设计灵感。
(3)工艺美术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设计理念的领悟。工艺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相比,更强调的是个人实践操作。现在的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则更多的是重视设计理念的学习,对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动手能力不做高要求,这导致很多学生忽视了在艺术设计中的设计技术含量,也影响了学生对设计艺术性的认识。实际上,设计与操作都是现代艺术设计教学的重要内容,设计与操作的有机统一,才是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优秀学生。所以高校在现代艺术设计教学中,要重视工艺美术中所强调的个人实践操作,在不断地实践操作中,让学生对设计理念有更深的领悟。
(4)工艺美术有利于提高艺术设计的学习效果。多学科的融会贯通,不仅有利于促进本学科的学习,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这已经成为广大教育者的共识。美术为绘画、设计等专业的美术,提供无穷尽的资源与启发,而且它还为美术以外的其它学科的学习提供帮助。工艺美术作品中,许多艺术品本身就是当时生产力进步的表现,是先进生产者的用具。这样民间美术就可以让学生建立起学科相通的意识,以生动活泼的美术学习带动艺术设计的学习,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电脑辅助的工艺美术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设计思想。传统工艺美术教学在技术表现能力上的要求较高,很多学生很难达到技术上的设计要求,因此,对学生而言,好的构思、好的设计理念却不代表好的设计作品,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不利影响。而电脑辅助的工艺美术基础教学则解决了这一问题。艺术设计教学中,电脑美术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传统工艺美术基础教学的好帮手。电脑美术冲击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成为推进教学方式改革的重要手段,必将给人们带来新的观念,新的思维,以及新的设计思想。学生可利用电脑方便的制作出各种复杂的图案,极大的丰富了设计语言,实现自己的创意构想。
总之,工艺美术中蕴含丰富的思想和文化,将之运用到现代艺术设计教学中,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先进的设计理念的同时,掌握渊博的工艺美术知识和文化,以丰厚的知识文化指导艺术设计,从而使艺术设计教学得到极大的优化与完善。
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传统的工艺美术不仅仅是以手工艺技巧制成并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艺术品,而是向着艺术与现代相结合,即艺术品实用化的方向发展。传统工艺美术类别丰富,有工艺绘画、艺术纺织、工艺篆刻等,其所表现出的造型美、气势美、严谨美不仅具有民族特色,对现代工艺美术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如今,传统工艺美术使现代生活越来越多元化,受此影响的平面设计、工业设计、室内装饰设计等都表现出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而现代生活在其影响下,无论是审美取向还是物质实用性都有着较大的改变。从这一视角出发,有利于传统工艺美术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传统工艺美术概述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历史悠久,拥有大量优秀的工艺美术典范代表,如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唐宋时期的瓷器、元代青花等,在中国传统的艺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而这些传统工艺美术的典范代表所表现出的特征和艺术特点在影响现代工艺美术的同时,也提升了现代人们的生活品味。
(一)传统工艺美术的特征
传统工艺美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艺术特征,虽不尽相同、纷繁复杂,但总体观之,都展现出了和谐的民族审美、文化思想和艺术风格等。中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复杂,在这一背景下,传统的工艺美术作品体现出了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地域性特征下的工艺美术由于受所处环境、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影响,其造物方式以及审美方式也有所不同。如湘绣主要以丝绒线绣花,构图严谨、色彩秀丽;苏绣针法灵活、构思巧妙、色彩清雅;蜀绣则针法灵巧多变、严谨精密。正是由于所处环境不同,刺绣工艺展现出了各自的独特性。独特的审美性是传统工艺美术的又一个特征。传统的工艺作品在创作时包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冀,以不同的主题表达美好的情怀。情怀的表达需要作品的完美呈现,传统工艺美术作品的独特之处又在于其利用独特的色彩搭配表现作品的生命力,如色彩艳丽的五彩瓷、绚丽夺目的景泰蓝、五彩斑斓的民间年画、光彩夺目的刺绣等,在体现了独特性特征的同时,也表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学内涵。人本精神是传统工艺美术的另一个重要特征。人本精神观照下的传统工艺美术作品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和历史厚重感,无论是多变的器物造型,还是丰富变幻的色彩,抑或是灵活善变的纹路,都象征性地蕴含着传统的伦理观念和文化内涵。
(二)传统工艺美术的艺术内涵
在中国传统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传统工艺美术作品始终摆脱不了对时代精神和情感意念的表达。受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传统的工艺美术作品并不受现实的拘泥与羁绊,作品本身往往散发着高度的和谐统一。在传统工艺美术品制作、生产的过程中,借鉴和吸收了传统文学思想的主题表达形式,即双关、抽象、夸张、变形等手法对作品加以诠释。如大家所熟悉的传统工艺作品——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其造型中的饕餮纹以夸张的五官表现怪兽的狞恶;为了突出主题和艺术特点,四大刺绣在针法、色彩、图案等方面多采用呼应、变形或抽象的表达方式;编织工艺在编织技法上利用经纬交叉、粗细对比的手法实现虚实相生的浮雕状,在色彩上,以色彩间的相互对比和衬托表现典雅、朴素的艺术特色。总之,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作品受社会多方面的影响,不再是简单的艺术作品,其中包含着独特民族文化内涵,具有审美和文化的双重性。
二、传统工艺美术作品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表现
传统需要与现代结合才能得以传承,现代作品也能借此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传统工艺美术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被广泛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对人们现代生活产生了一定的作用。
(一)传统工艺美术与室内装饰设计
室内装饰设计从传统工艺美术获得材料资源和设计灵感,使形式广泛、内容丰富的传统工艺美术得到充分利用的同时,也被赋予了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传统工艺美术与室内装饰设计不是简单地互相堆砌,而是将传统工艺美术的材料、技法、文化内涵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同时又不失传统工艺美术的美感。以南京金陵湖滨饭店的总统套房为例,其陈设独具匠心,采用主题和母体相互烘托的表现方式,其中的主题屏风图案采用了昭陵的六骏浮雕石刻,母体则是以十件造型各异的景德镇官窑青花瓷器加以表现,整个装饰既提高了品位,又蕴含着浓厚的人文气息。而在普通家居装饰设计中,传统工艺美术在符合室内装饰格局的同时,更注重绿色与环保方面的需求。现代设计师在室内装饰设计过程中加入了传统瓷器元素,一方面具有装饰作用,与主题相呼应;另一方面与绿色植物的搭配使其不失美感的同时又突出了绿色理念。除此之外,传统工艺美术作品中的纹路样式也是室内装饰设计常常使用的元素。传统工艺美术作品中的纹路形式多样,可适应不同主题的室内设计,如室内装饰中设计摆放有喜字纹样式的木质家具,不仅具有美好的象征意义也具有艺术美感。此外,以壁纸为表现载体的设计方式将纹路艺术化,赋予室内装饰不同的风格。从现代装饰设计的发展来看,现代人们对传统工艺美术中编织工艺有所偏爱,常在室内装饰中加入传统的编织工艺,如具有民族气息的四大名绣,增添了室内装饰的民族韵味;又如仁安悦榕庄对色泽鲜艳、纹路多变的藏毯的运用,增添了浓厚的民族风情,同时与现代元素的融合又毫无违和感,尽显朴素和大气。因此,种类丰富、风格多样的传统工艺美术应用在室内设计中,既使其彰显了美感,又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精神境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平面设计
传统工艺美术在现代生活中的作用主要通过现代艺术形式加以体现,基于传统工艺美术的现代平面设计对人们的审美取向、价值定位都产生了影响。传统工艺美术中的剪纸、年画、皮影、刺绣、版画等与现代平面设计具有许多相似之处,设计者可以从中获得灵感来源,为平面设计发展提供良好的经验。传统工艺美术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如华夏银行的标志取材于红山文化中的玉龙造型,王府井饭店的标志纹路来自传统工艺美术中的吉祥纹。由此不难发现,现代平面设计中的传统元素多广泛应用在宣传上,现代平面设计风格多样、灵活多变,而传统工艺美术中的丰富元素则为其提供了广泛的素材和灵感来源。面向大众的平面设计形式多样,如来源于丝绸质感的设计使平面更富有光泽和质感,颇受女性群体的喜爱;节假日贺卡对传统纹饰形态的运用;现代包装设计对泥塑和陶瓷花纹的运用,体现出独特的民族风情和传统文化特色。总而言之,现代平面设计将传统工艺美术元素融入其中,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
(三)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工业设计
现代工业设计受传统工艺美术的启发,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既满足了大众的物质需要,也符合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当下,工业设计在产品的定位上存在偏差,对工业设计的认识不足导致产品不能被大众所认同和接受,因此失去了民族性和文化内涵的工业设计无法在市场上立足,更不能为大众接受。传统工艺美术悠久的发展历史造就了其包罗万象的物质内涵和精神文化,对现代工业设计的影响体现在方方面面。首先,受传统工艺美术的影响,现代工业设计的物质形态和精神内涵统一了起来。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火炬设计,外部造型来源于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工艺,其中的祥云图案则赋予了美好的寓意,下端的漆红色则来自汉代,立体式浮雕设计使火炬显得高雅、厚重。这些传统工艺美术元素的加入,使工业设计具有明显的民族特色和精神内涵。其次,传统工艺美术所包含的传统内涵是现代工业设计精益求精的动力,同时对现代生活具有精神层面的指导作用。无论是商周时期纹饰精美的青铜器、汉代鎏金漆器,还是明朝的家具都在制作水平上有着严格的要求,其所包含的“天人合一”的造物理念使现代工业设计更加注重实用性与审美性。
三、传统工艺美术对现代社会生活的意义
传统工艺美术是一门将材料、审美、工艺、技法、文化充分融合的艺术,它不仅满足了人们对物质使用的需求,还满足了人们对艺术的欣赏和追求。传统工艺美术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有利于其传承与发展。传统工艺美术作品是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现代社会生活对传统工艺美术的重视有利于引起人们的重视,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代社会生活因传统工艺美术而具有丰富的内涵,传统工艺美术不仅仅是简单的艺术作品,更多的是承载了民族的艺术元素和精神实质,从相关艺术实践活动到大众审美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了熏陶,因此,社会的艺术设计之路得到长远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
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工艺美术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和十分丰富的艺术内涵,历经时代的大潮,仍然对今天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借鉴意义。现代生活对传统工艺美术的重视并不是单纯的对商业利益的追求,而是将传统具有借鉴价值的元素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从而在使传统工艺美术得到传承的同时,丰富了社会文化底蕴。
参考文献:
[1]关兴华.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审美特征[J].大众文艺,2014(08).
[2]梅建军.传统工艺美术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5(06).
[3]柳默.浅谈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在现代工业设计中的运用[J].大众文艺,2016(01).
工艺美术原本是为特定生活目的服务的,这就是它的实用性。人们往往记不住这一点,以为历史发展到今天,至少相当一部分工艺美术作品已经从实用目的身上独立出来了,有自己独立的装饰价值,实用与否已不重要。甚至像阿多诺这么一个大思想家也讲,“艺术的本质不能从其起源导出”,存在就是合理的。如此想法我看大有问题,因为工艺美术当初之所以出现,后来之所以能长期存在下来,就在于它很好地帮助器具达成了实用功能。比如旧石器时代晚期北京周口店出土的骨针,其流畅平滑的造型就直接辅助于穿透缝补对象的目的;仰韶文化时期马厂类型彩陶很多纹饰也不独为装饰,均有生活意指,或为女娲崇拜,或为云纹星象等等。它们本身当然有装饰性,有赏心悦目的观赏性,但装饰与观赏却不能独立为其本身。从最严格的意义上讲,装饰与观赏性无非是某种“加成”的功能,是让直接的实用性更具效果,让间接的文化意蕴更能动人。装饰性不是不可以独立,但这种独立的效果只是相对的,它最终还是应该指向实用,其指向性越强,价值也就越大。就像马厂彩陶“蚌纹陶罐”(图1)的蛙纹,其膜拜意义S着具象向抽象的过渡,装饰效果增强了,实用功能却随之式微。
这样说似乎有贬低装饰性之嫌,在某种程度上的确如此。但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应该相信柏拉图对当时盛行的吕底亚式(Lydian)音乐的批评,说它们是古希腊民风堕落的标志。因为这种音乐包括建筑都特别注重琐碎、柔美的雕琢装饰性,缺少传统多利亚式(Dorjc)艺术那种浑厚质朴的锐利锋芒。事实是不是这个样子呢?应该是的,或者大体上是。因为一个时期的艺术,包括工艺美术,的确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那个时期的社会风俗健康与否。中国古人也有这方面的经验总结,比如《毛诗序》中就讲:“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毛苌的这个总结不见得全对,但至少可以说明艺术与特定时期社会生活的内在联系。让工艺美术的装饰性完全独立出来,为装饰而装饰,不是不可以这样做,但这样做了,恐怕容易存在柏拉图所说的问题。中国古代文艺每在一个时代的没落时期盛行雕琢华美之风,每在一个时代的崛起时期都讲求朴直济世,并非没有道理。
二
文化性是工艺美术的又一基本特征。文化的意思说白了就是一种人工的培育,即自然的人化部分,涉及到向哪个方向来培育,所以它不但包含一般的“人化”意思,更重要的是还意味着某种导向,是特定时代所崇尚精神价值的审美体现。比如夏商的青铜器,各种纹饰古拙森然,甚至狰狞恐怖。比如商代晚期的“刘鼎”(图2),时至今日,看着它,仿佛仍然能体验到其时遍布社会各层次的祭祀文化、紧张的神人关系。汉代的工艺美术就不一样,像西汉“马踏匈奴”(图3)这座石雕,马的造型凶悍内敛,偏偏霸气外放,是其他时代的艺术所不具备的。
这种精神意向来自于艺术家对当时生活的提炼,用约翰・杜威的话来讲,是“令普通经验中的美好东西得以理想化”的结果。美好的东西也就是令今天的我们感动或者有触动的东西;理想化也就是将其中蕴含的精神价值用艺术的方式展示出来。所谓文化性不外乎如是。这自然涉及到对我们工艺美术师的要求,要求他们触动的层次,看是否能抓住文化价值的真正走向。在今天,我们的工艺美术师追求技艺固然无可厚非,这是基础,但更重要的是要问“道”,即精神价值,这应是工艺美术的灵魂所在,所谓探索、创新,都离不开它。
三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以工业产品的设计为核心的工业设计成了一门重要的学科,在工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来说,现代工业设计是现代化大生产下为适应批量生产而实行的劳动分工的产物,主要研究产品的实用性、产品的审美以及产品的环境效应等。现代工业设计融合了现代科技与现代艺术,不仅要满足人们对工业产品的功能性需求,还要在充分发挥工业产品性能的基础上,以富有时代精神并与环境协调的审美形态,满足人们心理上的需求,使人们在使用工业产品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还能够获得美的享受,提高生活质量。
一、中国现代工业设计现状
中国现代工业起步较晚,现代工业设计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的出现更晚。受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以及与西方文化的隔膜,导致我国的现代工业设计与西方国家的工业设计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距。首先,企业对工业设计认识不足。许多中国企业领导层对工业设计的理解就是在产品外观上推陈出新,以产品外观的新颖作为拓展市场的主要手段。这种对工业设计认识上的不足,严重影响力中国企业在产品设计环节的资金和时间的投入,很多企业更多的是对别人的产品进行抄袭与仿制,使中国工业设计几乎沦为“山寨”的代名词。其次,缺少工业设计的中国标准。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的工业设计一直处于西方工业设计的标准之下,一些设计师为了赶上所谓的“国际潮流”,不得不脱离中国固有的文化体系与审美观念,去迎合西方工业设计的标准,导致某些产品的设计虽然被誉为有国际风范,却不被国内的民众所接受。为中国的工业设计制定具有东方文化内涵和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标准迫在眉睫。近些年,随着“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的文化艺术观念的深入人心,中国的现代工业设计也开始了对中国特有的传统工艺美术的学习、借鉴、融合、创新,以期实现中国现代工业设计的民族化。
二、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历史悠久,从日用器物到建筑装饰,丰富多彩,技艺精湛,具有鲜明的东方文化色彩。从现有的文化遗址的发掘来看,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先民就已经开始了工艺美术的创造。无论是河姆渡文化还是更早一些的红山文化,都出土了不少玉器,尽管这些玉器大都器形简单,但都采用琢打磨光,体现了先民的审美观念。而仰韶文化遗址发现的彩陶则更有力证明了中国先民将实用与审美相统一的设计理念,这一理念对中国工艺美术的影响十分深远。随着冶金技术的发展,商周时期,中国工艺美术有了极大的进步。青铜工艺是当时最具代表性的艺术成就最高的工艺。不但拓展了工艺美术的范围,还从造型、纹饰等方面丰富了工艺美术的视觉元素。以花纹为例,在制陶工艺的鱼纹、鸟纹的基础上,出现了象纹、夔纹、兽面纹、环带纹等花纹,显示出更加鲜明的厚重质朴的艺术审美特征。先秦至汉代是中国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诸子百家的不同的价值观念与人生追求碰撞、交织、融合,也带来了艺术风格的转变,厚重质朴被活泼奔放所代替,在陶瓷、丝织和漆器等的制作工艺上表现尤为明显,尤其是汉代,镶嵌、鎏金、彩绘等装饰手法被更多运用,器物的审美功能被进一步强化。魏晋时期,受政治的影响,平和冲淡成了这一时期社会的主流思想。这一时期的工艺美术风格也明显倾向于平淡清静,趋向于通过器物设计反映内在人格,在青瓷上表现尤为突出。这一趋向在后期的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中产生了深远影响。唐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人称道的朝代,政治、经济、文化都达到封建社会的顶峰。工艺美术在这一时期也全面发展,无论是生产规模还是技艺水平都超越以往。唐代工艺美术最突出的成就是整体呈现出富丽宏博的气质,体现了唐代自信开放的时代特征。宋代是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成熟期。以陶瓷工艺为例,一是规模进一步扩大,有名的窑厂遍布全国;二是技艺提升,出现了釉里红、青花这样工艺更加复杂的品种;三是形成了统一的、比较完美的范式,把瓷器的制作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理想结合起来,是民族文化的充分物化。来自北方草原的蒙古人统治的元代,为中国的工艺美术注入了豪放粗犷的风格。随后到来的明代,因为科学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中国工艺美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在继承前代美学追求的基础上,工艺进一步完善并程式化。如被誉为东方艺术的一颗明珠的明代家具,由于文人参与了家具的设计,其设计之精巧,制作之精良,体现古雅、精丽的艺术风格,既是工匠精湛技艺的表现,也是文人审美情趣的外化。清代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集大成时期。工艺美术的门类完善,品种繁多,技艺精湛。以彩釉为例,嘉靖时有五彩,万历时有描金五彩等。而清代新创的有粉彩和珐琅彩,粉彩柔媚鲜艳,有工笔画的效果;洋味十足的珐琅彩的运用,则将中西风韵集于一身。清代工艺美术在继承前代的优点外,也将自明代以来以技艺取胜的观念进一步强化,以至于工艺美术的风格日渐矫饰繁缛。审美性与实用性日趋背离,成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走向落寞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民族特征
历经了几千年的发展,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形成了独具的东方色彩的民族特征,具体表现为:
1.天人合一。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工艺美术十分重视实用与审美、外形与精神、材料与技艺等方面的关系处理,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这种追求使中国工艺美术的造物呈现实用性与审美性,物质形态与精神内涵的高度统一。这一点在中国的瓷器制作中表现尤为突出。
2.隐喻象征。
中国是一个崇尚伦理道德的国家,在工艺美术上表现为注重造物的隐喻象征来发挥道德感化作用,即在发挥器物的实用与审美功能外,还将器物与一定的道德伦理的规范联系起来,借助器物的形体、色彩以及纹饰等隐喻象征道德伦理观念,如中国特有的众多礼器,便是伦理道德观念的物化。而来自民间的工业美术在造物上更多包含吉祥美满的象征寓意,如传统家具上的木刻与纹饰。
3.自然之趣。
随物赋形,因材施艺是中国工艺美术造物的一个重要原则。充分利用原材料自身的质地、色泽、形体等特点进行艺术加工,使得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作品大多呈现出天真自然的情趣,在玉石制作中表现突出。
4.巧夺天工。
在工艺技术上,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一直追求工巧,即对技术的精益求精。工巧给传统工艺美术带来两种不同的审美趣味:一是去除刻意雕琢的痕迹,而呈现出浑然天成的审美情趣,如玉石制作;二是精雕细镂,尽显奇绝的审美情趣,如微雕制作。
四、对传统工艺美术的借鉴
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一直是在传承和创新中持续发展的,这使得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积淀了深厚的文化传统,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而本就落后于西方工业设计的中国现代工业设计,在一开始便受到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这种落后带来了整个行业的焦虑与自卑,促使我们的现代工业设计背离传统,极力向西方学习,其结果是既失去了工业设计应有的民族特质,又因文化的差异和隔膜而学得肤浅。今天,中国风范正随着中国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而风行,中国现代工业设计也应顺势而动,向传统工艺美术学习借鉴,增强现代工业设计的民族性,这也是中国现代工业设计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一是“天人合一”的造物理想的传承。“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最精炼的表达,是传统造物的理想境界。秉承“天人合一”的造物理想,将工业产品的现实用性与审美性,物质形态与精神内涵的高度统一起来,这既是中国现代工业设计民族化的必由道路,也是现代工业设计的根本目标。二是传统工艺美术视觉元素的运用。传统工艺美术中的许多造型、图案、纹饰、色彩都具有极其强烈的文化意蕴和象征寓意。以图案为例,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有许多意韵丰富,寓意深刻的图案,如龙的图案、凤凰图案、祥云图案等等。广为称道的2008年北京奥运火炬的设计便运用了传统的祥云图案。这些视觉元素既能增强现代工业产品的民族特色,又丰富了产品的精神内涵。三是继承传统工艺美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工业设计的进步首先是技术的进步,而技术的进步在于踏踏实实的钻研精神。继承传统工艺美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去除今天在工业设计领域普遍存在的浮躁与抄袭,踏踏实实地研究产品,提高技术。当然,这也需要企业的领导层能真正理解工业设计的内涵,给设计师们充足的资金和时间。四是借鉴传统工艺美术的评价体系。无论是厚重质朴商周气度,还是开放自信的盛唐风范,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中国的传统工艺美术形成了自己的评价体系,这一体系既是传统文化的在工艺美术上的呈现,又是传统工艺美术能够历经千年持续发展的保障。对传统工艺美术评价体系的借鉴,建立和完善中国现代工业设计的评价体系,有助于摆脱西方工业设计标准的束缚与误读,是中国现代工业设计未来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五、结语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国的现代工业设计需要发展前进,真正走向世界,而其前进的动力和保障就是民族化。向传统工艺美术学习借鉴,将传统工艺美术中精神品格、视觉元素以及评价体系灵活运用于现代工业设计,让博大精深,魅力无穷的中国文化成为中国现代工业设计之根、设计之源,我们的现代设计才有可能在未来枝繁叶茂。
参考文献:
[1]杨林.《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在现代设计中的延续与发展》.《艺术界》,2008(2).
[2]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修订本)》.东方出版中心,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