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技术体系建设模板(10篇)

时间:2023-08-03 16:09:2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工程技术体系建设,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工程技术体系建设

篇1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2014年6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教育部等六部门颁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指出,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要适应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要建立国家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联动开发机制。在2014年8月,教育部了《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明确指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现代学徒制试点的核心内容。各地要选择适合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的专业,引导职业院校与合作企业根据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和教材、设计实施教学、组织考核评价、开展教学研究等。

2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的特征

2.1创建工作本位的学习情景在现代学徒制的教学中,工作本位的学习情境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习环境不像传统学校那样设置成隔离的、特殊的课堂,而是现代学徒制中校企提供的真实的工作场所。学生可以直接看到工作人员的活动,并且可以直接参与到真实产品生产活动中,能够迅速获得知识、技术技能,成为独立的、熟练的劳动者。这种学习不仅仅是指短暂的实习、参观或做中学,而且是指一个更为深入的、广泛的、设计很好的工作本位学习。

2.2重视关键技能的培养现代学徒制形成了新的课程观,即综合职业能力观。综合职业能力观重视关键技能的培养,注重现场学习经验和课堂经验在实际生产情景中的有效结合,强调技术和数字通信等方面能力的培养,是现代学徒制进行能力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

2.3纳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是现代学徒制培养关键能力的主要途径。现代学徒制要求对接企业实际岗位及岗位的职业能力和技术标准,构建新的专业课程体系,做到学历证书和资格证书之间可以实现相互对应、相互交叉转移。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纳入现代学徒制可以大大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

2.4实现学校学习到企业就业的过渡为促进学生实现从学校学习到企业就业的过渡,现代学徒制按照企业新的职业能力的要求,教学要以专项能力的培养展开,最终形成综合能力的培养。一种将在校学习与企业岗位实习相结合的学徒制课程实施模式应运而生,从学习到就业的过渡通过规范的现代学徒制得到了实现。在这种模式里,学生可以既是职业学校里的学生,同时又是企业里培训岗位上的准员工。

3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建设的原则与思路

3.1建设原则按照现代学徒制基本要求,建立“课程结构模块化、能力培养项目化、实训指导个性化”的课程体系建设原则。根据企业用人需求适时调整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完善基于工作过程、职业活动的职业能力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岗位(群)技术技能课程模块的构建,基于职业活动、岗位能力要求设计课程目标,依据工作任务、工作过程、职业能力等选择课程内容,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设计工作项目,实训过程指导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个性进行个性化指导,做到“教、学、做”合一。

3.2建设思路现代学徒制教育是融技能训练、工作实践和技术教育的体系。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构建思路如图1所示:一是要素整合,整合多维培养目标,即学历教育目标、结合国家职业资格能力标准和企业岗位用人标准的职业资格目标、学徒的可持续发展基本目标;二是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提炼技能养成要素,遵循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从典型工作岗位中提取典型工作过程与工作任务,结合专业知识基础进行课程开发。

4现代学徒制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组成

现代学徒制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单位是课程,根据我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可将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分为4个模块:职业素质养成课程模块、专业技术技能基础课程模块、岗位(群)技术技能课程模块和学徒个人职业发展需求课程模块。

4.1职业素质养成课程模块本模块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徒具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行为)。设置此课程模块需要注意与企业文化和岗位实际相结合,企业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个人的价值实现一定要基于工作岗位。职业素质养成课程模块主要让学徒学习和感受职业素养的内涵,使其具备一定的通用职业能力。本模块主要包括“两课”(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英语、常用办公软件、企业公文写作、企业文化、就业指导等。

4.2专业技术技能基础课程模块本模块的培养目标是:使学徒掌握同一行业的基础专业技术技能,具备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模块构建需要从基础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入手,培养学徒在行业的通用技术技能,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专业技术技能基础课程模块构成,应包含相对完整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体系和基本技术技能体系,是以行业工作岗位通用的工作任务和职业基础能力为依据,进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开发、课程标准编制。该模块所有课程均为必修课,学徒必须通过每门课程考核。

4.3岗位(群)技术技能课程模块本模块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徒掌握合作企业具体岗位的技术技能。本课程模块构建要以企业具体岗位的核心能力、合作企业岗位用人标准为依据,以职业资格考试为参考,开发至少两个岗位方向的技术技能课程组合模块,课程以师带徒岗位培养为主,培养某个岗位的特殊的岗位能力。

4.4学徒个人职业发展需求课程模块本模块的培养目标是:根据学徒的兴趣和职业取向,培养学徒适应职场变化的能力。本模块根据各个职业的职业成长规律,着眼于学徒的职业发展路径设计课程。学徒根据自身职业发展,自由选择课程,由校企联合委派企业师傅,以师带徒的方式,实施在岗的个性化培养。

5现代学徒制高职电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电梯工程技术专业对接湖南海诺电梯有限公司、湖南德力通电梯有限公司等电梯企业电梯制造、安装、调试、维保等岗位,并分析这些岗位的职责和技术标准,得出了岗位的职业能力(见表1),再结合电梯安装与维修工的国家职业标准的具体内容最后形成“课岗融合、双证融通”的专业课程体系。

篇2

前言

当前社会,无论哪个领域都需要实用型人才,在这种条件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岗位适应能力、职业要求能力以及专业技术能力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的发展方向。而对实用型专业进行课程改革也已经成为当前高职教育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人才高素质的主要手段。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便是典型的实用型专业,其实践性非常强,涉及到的学科范围也比较广,在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更需要以工作过程为依托。

1.岗位职业能力

在建设课程体系的过程中,需要首先对传播行业的相关岗位进行职业能力的分析。绝大多数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都会进入船厂从事造船生产设计、船体加工或船体装配、生产组织或生产管理等工作。根据每个岗位的不同,岗位工作的难易程度也会有所差异,同样的岗位使用频率以及达成岗位目标多具备的职业能力也都不尽相同[1]。在船舶工程领域中,根据岗位所需能力的不同可被划分为四种岗位能力,分别为:基本岗位能力,主要用于对船舶种类与船舶构造的识别;核心岗位能力,主要用于船体的生产与工艺设计,以及对相关软件的应用;综合岗位能力,主要用于对产品生产过程的管理;职业素质能力;主要用于企业的经营与协调。

2.课程体系构建

对船舶工程技术专业进行课程体系构建,需要按照模块化的构建形式。所谓的模块化,实际上指的是以岗位培养目标与职业能力为基础,根据其差异性构建系统内部的逻辑关系,将已有课程按照一定的要求设置成不同的组合,按照岗位人才培养要求的不同,运用有针对性的课程组合。以能力培养呈递进式提升的原则,根据岗位工作难度与使用频率的不同,有针对性的制定模块式岗位核心能力与主要技能的培养。并结合学校的现有教学资源进行合理整合,构建具有模块化、递进式、合理化的船舶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3.人才培养目标

在针对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构建课程体系的过程中,需要紧紧围绕船舶建造的整个生产过程:从船体的设计与生产,到船体样本与所用原料,到对船舶所用材料进行预先处理,再到对船舶所需的所有构件进行加工装焊,最后到传统的分装与总装。这个过程相对比较复杂,所涉及到的领域也相对较多,在对船舶工程技术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要对船体制造的整个生产过程进行系统的分析,并对其中的工作内容、组织方式、工作技能、相关工具等进行系统研究,使学生能够充分意识到船体整个生产建造过程所需要具备的相关技能与能力要求,以帮助确定人才的培养目标[2]。换句话说,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便是要培养能够掌握现代知识与先进技能的优秀船舶领域高技能人才。

4.课程教学基础

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因此需要以工作过程为基础进行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也会发生比较大的转变,从原本单方面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为理实一体化条件下的教学课程管理组织者。从事专业课程教学的相关教师,不仅需要对船体的生产设计、质量管理、生产工艺等充分掌握,对整个船舶建造过程中的工作方式方法、相关工具、组织形式等有所了解,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教学能力、动手实践操作能力以及课程创新开发能力等。

5.以实船建造为基础构建课程体系

以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所需的岗位职业能力需要为基础,通过对其岗位工作任务的分析与研究,按照船舶行业的具体工作流程,构建出以实船建造为基础的课程体系[3]。具体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船体结构的认识和绘制、船体图的设计绘制、船体放养、船体分装焊接与总装、船体相关构建的加工、船舶管理与船舶生产、船舶设计等,构建出一套以能力递增为基础原则的船舶工程技术课程体系,培养学生船舶领域的基本技能与提升技能,使学生向实用型人才方向发展,以更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

6.运用融通职业标准

以工作过程为基础的船舶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主要以船舶焊接考证、船体构件加工、船体构件装配、船体放养、船体选材等课程为体系骨架,并加入船舶装配、船舶焊接、船舶加工等相关职业标准。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获得相关的职业从业资格证,并将其纳入到课程体系中来,重视企业对船舶相关人才的需求,以提升船舶工程技术专业课程的实用性,还要将考评体系进一步完善,以提升教学质量。

7.结论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普遍偏向于实用型,船舶工程制造专业更是实用型专业的典型代表,因此,在对其课程体系进行构建的过程中,需要以工作过程为基础,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出有能力,更适合社会发展的船舶领域相关人才。

参考文献:

篇3

[DOI]10.13939/ki.zgsc.2015.41.121

现代学徒制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热点,既有自上而下的职业教育改革,也有自下而上、由点及面的试点实践与探索推广。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于2013年依托电梯工程技术专业与湖南海诺电梯有限公司共同成立了海诺电梯学院,实施双主体办学,正式开展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工作,探索现代学徒制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1 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建设的依据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

2014年6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教育部等六部门颁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指出,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要适应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要建立国家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联动开发机制。

在 2014 年8月,教育部了《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明确指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现代学徒制试点的核心内容。各地要选择适合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的专业,引导职业院校与合作企业根据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和教材、设计实施教学、组织考核评价、开展教学研究等。

2 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的特征

2.1 创建工作本位的学习情景

在现代学徒制的教学中,工作本位的学习情境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习环境不像传统学校那样设置成隔离的、特殊的课堂,而是现代学徒制中校企提供的真实的工作场所。学生可以直接看到工作人员的活动,并且可以直接参与到真实产品生产活动中,能够迅速获得知识、技术技能,成为独立的、熟练的劳动者。这种学习不仅仅是指短暂的实习、参观或做中学,而且是指一个更为深入的、广泛的、设计很好的工作本位学习。

2.2 重视关键技能的培养

现代学徒制形成了新的课程观,即综合职业能力观。综合职业能力观重视关键技能的培养,注重现场学习经验和课堂经验在实际生产情景中的有效结合,强调技术和数字通信等方面能力的培养,是现代学徒制进行能力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

2.3 纳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是现代学徒制培养关键能力的主要途径。现代学徒制要求对接企业实际岗位及岗位的职业能力和技术标准,构建新的专业课程体系,做到学历证书和资格证书之间可以实现相互对应、相互交叉转移。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纳入现代学徒制可以大大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

2.4 实现学校学习到企业就业的过渡

为促进学生实现从学校学习到企业就业的过渡,现代学徒制按照企业新的职业能力的要求,教学要以专项能力的培养展开,最终形成综合能力的培养。一种将在校学习与企业岗位实习相结合的学徒制课程实施模式应运而生,从学习到就业的过渡通过规范的现代学徒制得到了实现。在这种模式里,学生可以既是职业学校里的学生,同时又是企业里培训岗位上的准员工。

3 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建设的原则与思路

3.1 建设原则

按照现代学徒制基本要求,建立“课程结构模块化、能力培养项目化、实训指导个性化”的课程体系建设原则。根据企业用人需求适时调整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完善基于工作过程、职业活动的职业能力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岗位(群)技术技能课程模块的构建,基于职业活动、岗位能力要求设计课程目标,依据工作任务、工作过程、职业能力等选择课程内容,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设计工作项目,实训过程指导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个性进行个性化指导,做到“教、学、做”合一。

3.2 建设思路

现代学徒制教育是融技能训练、工作实践和技术教育的体系。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构建思路如图1所示 :一是要素整合,整合多维培养目标,即学历教育目标、结合国家职业资格能力标准和企业岗位用人标准的职业资格目标、学徒的可持续发展基本目标;二是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提炼技能养成要素,遵循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从典型工作岗位中提取典型工作过程与工作任务,结合专业知识基础进行课程开发。

4 现代学徒制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组成

现代学徒制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单位是课程,根据我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可将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分为4个模块:职业素质养成课程模块、专业技术技能基础课程模块、岗位(群)技术技能课程模块和学徒个人职业发展需求课程模块。

4.1 职业素质养成课程模块

本模块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徒具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行为)。设置此课程模块需要注意与企业文化和岗位实际相结合,企业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个人的价值实现一定要基于工作岗位。

职业素质养成课程模块主要让学徒学习和感受职业素养的内涵,使其具备一定的通用职业能力。本模块主要包括“两课”(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英语、常用办公软件、企业公文写作、企业文化、就业指导等。

4.2 专业技术技能基础课程模块

本模块的培养目标是:使学徒掌握同一行业的基础专业技术技能,具备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模块构建需要从基础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入手,培养学徒在行业的通用技术技能,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

专业技术技能基础课程模块构成,应包含相对完整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体系和基本技术技能体系,是以行业工作岗位通用的工作任务和职业基础能力为依据,进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开发、课程标准编制。该模块所有课程均为必修课,学徒必须通过每门课程考核。

4.3 岗位(群)技术技能课程模块

本模块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徒掌握合作企业具体岗位的技术技能。

本课程模块构建要以企业具体岗位的核心能力、合作企业岗位用人标准为依据,以职业资格考试为参考,开发至少两个岗位方向的技术技能课程组合模块,课程以师带徒岗位培养为主,培养某个岗位的特殊的岗位能力。

4.4 学徒个人职业发展需求课程模块

本模块的培养目标是:根据学徒的兴趣和职业取向,培养学徒适应职场变化的能力。本模块根据各个职业的职业成长规律,着眼于学徒的职业发展路径设计课程。学徒根据自身职业发展,自由选择课程,由校企联合委派企业师傅,以师带徒的方式,实施在岗的个性化培养。

5 现代学徒制高职电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电梯工程技术专业对接湖南海诺电梯有限公司、湖南德力通电梯有限公司等电梯企业电梯制造、安装、调试、维保等岗位,并分析这些岗位的职责和技术标准,得出了岗位的职业能力(见表1),再结合电梯安装与维修工的国家职业标准的具体内容最后形成“课岗融合、双证融通”的专业课程体系(见图2)。

6 探索现代学徒制专业课程系统建设的意义与价值

通过现代学徒制高职电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进一步推动了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促进其他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也为当前我国现代学徒制试点的课程体系改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14〕19号,2014.

[2]教育部等六部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Z].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2014.

[3]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2014.

[4]王 悦.英国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对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的启示[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

篇4

《质量工程技术基础》作为2006年教育部批准我校新建的国防特色专业“质量与可靠性工程(081508S)”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内容涉及质量设计、质量检验、质量控制和质量分析等诸多内容,经过分析和比较国内外相关高校所开设的质量工程类课程和出版的一些主要质量工程类教材,认为这些教材的编写满足了管理工程专业和工业工程专业的教学需求,作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质量工程技术基础》精品课建设项目,经过项目组2007年5月到2010年9月的建设,圆满完成了课程建设的任务。本文系统地研究了适合于工科高等院校本科生质量工程技术课程的教学体系,并立足于质量与可靠性工程学科的建设研究了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建立了“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实验验证”三位一体的创新教学模式。

一、丰富内涵,明确课程定位

1.课程特点。作为质量与可靠性工程专业的唯一一门质量方面的基础核心课程,《质量工程技术基础》承载着向学生讲授质量工程基本原理与技术的任务,同时帮助他们从总体上把握质量与可靠性工程专业的内涵,因此,就要求《质量工程技术基础》课程在内容上具有完备性,自成体系;在讲授方面具有专业覆盖性,从质量与可靠性工程专业的角度向学生讲述质量工程技术的内涵与内容。

2.课程创新点。由于我们率先在本科专业开设《质量工程技术基础》课程,国内外相关高校大多从管理的角度开设《质量管理》方面的课程,还没有一门从总体上讲述质量工程技术原理与方法的课程,因此就要求《质量工程技术基础》课程在内容上具有创新性,需要借鉴以技术见长的可靠性工程技术构成框架,构建出以技术为主线的质量工程技术体系,并能结合产品设计与制造过程,阐述清楚质量工程技术的内涵与应用途径,强调质量工程技术是与设计技术以及制造技术同等重要的基础使能技术。

二、突出技术,创新教学内容

1.教学目的。需要引导学生对系统质量工程基础理论进行了解,这样可以使学生掌握所必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教学内容。本课程系统详细地介绍质量工程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现了现代质量工程新的进展与成果,是质量工程师必备的知识。主要包括如下内容:①第1部分,质量工程技术概述,主要讲授质量工程的基本概念,包括质量工程基本原理、质量工程技术体系与产品全系统、全特性、全过程质量管理等;②第2部分,设计质量工程技术,主要讲授设计阶段质量控制的基本原理与技术,包括质量功能展开、系统设计、参数设计、容差设计等技术;③第3部分,制造质量工程技术,主要讲授制造阶段质量控制的基本原理与技术,包括:质量检验、抽样检验、统计过程控制、过程能力分析等技术;④第4部分,质量分析技术,主要讲授产品设计与制造过程质量分析的基本原理与技术,包括质量数据与质量波动、定量分析技术与定性分析技术等。

三、积极探索实践,构建三位一体式教学模式

为能更好地展现出所讲授课程的特色跟实际应用的关联,同时也为了给学生讲解课程知识内容,在课堂讲授中构建“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实验验证”三位一体式的教学模式。

1.课堂讲授,注重层次分明、循序渐进。在授课过程中引用多媒体进行知识讲解,目的是使用这种比较生动的教学方法,让抽象的知识点具象起来,学生也更容易理解这些课程内容。本课程的课堂讲授全部采用高水平多媒体课件,参考美国威斯康星大学(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新加坡国立大学(University of Singapore)与天津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在QFD、稳健设计、质量检验、SPC等质量工程技术方面课程的课件,吸收进来并加以利用,以教学内容为中心,根据自身课程特色制作一套适合自己课程特点的高水平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共计16讲,32课时。

2.课堂讨论,注重积极参与、教学互动。将课程内容系统划分成几个单元,划分的若干个单元环节均要以理论讲解为基础,充分与实际相联系。所以在理论教学中,一些工程项目或者与实际相关联的质量问题作为课堂讨论的内容,以此为基点了解相关的理论理念以及具体问题的处理与应对。教学讨论利用同期建设的教学专用网站(http://),使课堂讨论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形成良性互动。教学网站功能包括学习讨论、参考资料、作业提交、课件提供、网上答疑等,达到面向北航本科学生的助学功能、面向北航任课教师的助教功能以及面向校外人员的对外教学服务与宣传功能。

3.实验验证,强调工程实际、学以致用。实践性强是质量工程学科的一个明显特性,学生在接触这门课程中,不单单靠理论知识,更要以系统的实验环节来辅助掌握其本质,使学生学起来积极性提高,从而教学质量也会有所提升。为此,结合我校国防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安排了如下3次实验课程教学。①质量特性识别与分解实验。质量特性的识别与分解实验以某自动步枪设计为背景,让学生熟练掌握质量屋和QFD瀑布式分解技术。②稳健性设计实验。稳健性设计实验以某航空发动机参数稳健设计为背景,实现对影响航空发动机关键质量特性参数的稳健性优化设计,让学生熟练掌握稳健参数设计技术。③符合性控制实验。符合性控制实验以某弹用发动机制造质量控制为背景,实现对制造过程关键控制参数的监控与分析,让学生熟练掌握控制图与工序能力指数分析技术。

四、实践与效果分析

本教学体系通过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可靠性与系统工程学院2006级与2007级两届共120名学生的教学实践,期末教学质量调查表明:学生满意度达99%。本课程系统化地介绍了质量、质量工程、质量工程技术定义、质量工程技术体系与应用,课堂较活跃,讲解与讨论同步,进而更好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更好地自主学习、思考。课堂讲解过程中需要注意理论与实际事例的相结合,在大量实例的列举当中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相关理论及其技术上的实质内涵,相关专业理论的教学对于理工科本科生以后要参与的工作会有很大的帮助。同样,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多样性,既生动又形象并且易于理解,这样便能很好地使学生融入其中。

通过以上一系列课程教学改革,建立了有关《质量工程技术基础》教学中的课程目的、内容、模式等相关教学体系,能够在教学计划范围内高效地完成相关教学任务,使得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同样能够更好地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及其思考能力,解决实际当中的相关问题,进而能够更好地投入到对于质量工程技术的学习及研究当中,做到学以致用,为我国的国防科技工业和国民经济领域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洪生伟.质量工程专业核心课程及其内容[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6,(6):44-46.

[2]康锐.结合国防军工企业的迫切需求制定质量工程专业培养方案[C].第三届全国工程硕士培养工作论文集,合肥,2002.

[3]康锐.为武器装备的发展培养急需的专门人才——培养质量工程专业工程硕士的探索与实践[C].第三届全国工程硕士培养工作论文集,合肥,2002.

[4]康锐,王自力.装备全系统全特性全过程质量管理概论[J],国防技术基础,2007,(4):25-29.

[5]林志航.产品设计与制造质量工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篇5

作者:刘世超 李永喜 沈玉秋 单位: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 黑龙江旭隆工程经济技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施工技术应用:处理施工技术的问题、合理选择施工方法和施工机械。施工组织与管理:编制与审核施工组织设计、进行施工技术管理。(3)相关课程:建设工程监理概论、建设工程质量控制、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建设工程监理实务。质量监控:施工现场质量控制、进行工程质量评定。质量管理:质量事故原因分析、质量事故处理。(4)相关课程:建筑工程计价与计量、工程经济、建设工程投资控制、建筑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撰写合同文件:撰写一般经济合同、书写合同文件、招投标管理。编制工程造价:工程计量、编制与审核工程计价文件。编制招投标文件:编制招投标文件、编制招标标底、编制投标报价文件。(5)相关课程:建设工程投资控制项目,经济分析评价:工程经济分析、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经济预决策。

课程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从职业能力角度出发,围绕培养目标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专业技能素质结构的要求,按专业岗位的需要,工程监理专业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和专业拓展学习领域等三大领域。顶岗实习与就业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前4个学期在校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够用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在第5~6学期把学生分散到建筑企事业单位在监理、预算、施工、测量等实际工作岗位参加顶岗实习。通过顶岗实习,既能检验学生的理论知识,进一步强化实践技能,又能让学生展示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使学生与企业之间充分相互认识、了解,为学生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教学模式工程监理专业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实践教学为主体、以产学结合为基础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构建体现项目引导和案例教学相结合特色课程体系。通过情景教学,导入理论知识、实际操作和专业技能训练等教学内容,并将其进行深度融合,实现教、学、做合一。

课程设置根据培养目标,本专业共开设必修课和选修课,其中必修课占58%,选修课占42%。公共基础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英语、高等数学、体育、计算机文化基础、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就业指导、形势与政策。专业课包括:建筑制图与CAD、建筑工程测量、力学与结构、建筑材料、建筑设备、建筑构造、建筑施工技术、地基与基础、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建筑工程施工组织与进度控制、建设工程监理实务、建设法规、建筑工程质量控制、建设工程投资控制、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建设工程监理概论、建筑工程技术资料整理、建筑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专业拓展课包括:演讲与口才、公共关系学、管理学、大学生健康教育、美术鉴赏、摄影技术、应用文写作、数学文化、普通话基础、文学鉴赏、工程经济、城市规划原理、建筑节能技术、钢结构、建筑结构抗震、专业英语、建筑工程信息管理、房地产开发概论、建筑工程质量事故分析、数学建模、建筑工程质量检验、建筑企业管理、建筑机械。课程考核主要方式公共基础课主要通过考勤、学习态度、调查报告、实践操作、期末考试来检验学生学习情况。专业课需要考勤、作业、模拟训练、现场考核、学习态度与期末考试等结合进行考核。专业拓展课以考勤、作业、学习态度与期末考试等结合进行考核。值得注意的是,方案的制定需要以《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等国家先关文件为依据,以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为主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紧跟建设行业发展步伐,突出综合职业能力的培育,体现工学结合特点,为社会培养优质人才。

篇6

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改革,是高职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同时它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包括合理地设置课程、有效地提高教师素质及大力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等多个环节。

1.设置合理的高职课程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从高职教育的特点出发,结合当前建筑行业的实际情况,根据建筑职业岗位群应掌握的知识和能力来进行。要“强调学生为学习主体”,以知识的综合应用和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根据这一原则,课程设置的主要思路如下:

(1)采用项目教学法,打破原有的理论知识体系,把学生将来从事职业活动中所需的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分解到具体的、真实的项目中去,以项目的实施为主线,其中贯穿各个相关的理论知识点,真正实现在“学中做,做中学”。

(2)取消重复的教材内容,强调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和衔接,把理论知识点融入到职业能力的训练项目中去,要突出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

(3)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不应追求理论知识的完整性,而是要突出知识点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强调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培养。

2.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

为了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教研组应定期组织教师进行相互听课、评课,召开教学研讨会议,让教师在教学交流中取长补短,从而达到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目的。

教学研讨会应主要体现以下内容:

(1)把各位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汇总,大家进行集中讨论,通过教师们的充分交流与探讨,使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2)教研组还可以组织大多数教师参加一些社会实践,并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师到工地现场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与水平,增强授课的生动性。

3.切实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优良的教学质量是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师资水平就是实施和完成教学的根本。因此,只有不断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才能为实现课程建设目标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具体措施如下:

(1)改善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可以鼓励教师攻读在职硕士学位,或通过人才引进等措施。目前我院本专业具有研究生以上学位的教师占全部教师的100%。

(2)改善教师队伍职称结构:如在鼓励教师自学的基础上,采取“自培、请进”等措施,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目前我院本专业副高2名,讲师6名。

(3)充分提高教师教学水平:采取“青蓝工程”,可发挥老教师经验丰富的优势,以老带新,帮助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此外,可对青年教师进行教学能力的培训,制定出相关的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等一系列措施来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

4.不断规范和更新教学内容

教材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和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渠道,也是考核教学成效的重要依据。所以,高职教材改革必须突出它的职业性、实践性、适应性、科学性和先进性。任何教材的出版都会滞后,所以教学要根据最新发展,动态调整教学计划,在选购最新、内容适宜的教材的同时还要补充随时出现的最新知识。主要工作如下:

(1)依据课程体系的建设目标修定《建筑技术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规范,进一步明确课程的难点与重点,合理分配各章节的学时数,从而使课程内容以及与之配套的实践性环节等方面更具科学性、概括性。

(2)选用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配套新版教材,对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进行整合与优化,进行必要的增补与删减,注重新知识、新技术的引入,使教学内容更具启发性、工程性、先进性和教学适用性。

(3)对各种课程在内容上强化基础,注重工程特色,不断充实新知识。这样课程内容的整合有条不紊,课堂教学生动形象,为实现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的整合与优化打下基础。

5.积极探索并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传统的教育方式通常是“填鸭式”的教学,而创新教育更注重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即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统一起来。启发式教学的实质是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独立思考和学习的方法,它在教学时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主要的知识点为脉络,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自问自答,在讲清课程重点难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把问题留给学生并加以引导、点拨,让学生通过自学、思考寻找答案从而激发起探索的欲望,这样就能够使学生通过不断的思考进入兴奋状态,从而达到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因此,教师应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在课堂中更多地采用案例教学法、问答教学法及技能模拟训练教学法等,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

此外,在各种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包括各类课件、相关音像和录像资料)并结合传统的训练方法,使教学容量和密度有了大幅度的增加,教学内容表现形式生动、形象,全面调动学生的感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都具有极大的帮助。如教师可以把某些抽象的建筑施工过程做成动画图像,这样一来可以很直观地把这一知识点传授给学生,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而通过把大量的工程图片及相关的工程资料穿插在教学过程当中,则会使教学内容更新颖,使教学信息量更大;对于教学中比较抽象的知识点,还可以采用计算机模拟方法,使抽象性内容转换为直观性的内容,如土力学中土的结构形式、土的破坏形式、挡土墙主破坏形式,以及一些实验过程等都可以设计成直观的动画图形或录像等,这样就大大方便了教学,使教学显得生动。

总而言之,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是当今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也是高职教育教学的热点和难点,只有进行不断地研究与探索,才能不断优化现有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肖芳.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基于核心能力的课程群建设.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89-91.

[2]张芳枝.吴煌峰.高职院校土力学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7-8.

篇7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ur national economy an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construction practice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we should continue to improve water conservancy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technology standard,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new period of our country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development.

Keywords: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management system technical standards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伴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近年来兴建了一大批河道堤防、水库、水闸、大坝等水利工程。我国的水利行业不断发展,尤其是我国成为WTO的一员,新的发展形势要求建设更加符合这些标准的技术标准体系来促进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本文从我国现行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技术的标准进行分析,揭示现行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总结建设适应新时期发展的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技术新标准,以便更好地完善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标准,配套相关水利工程管理项目标准。逐步改变现行体系缺项多、起点较低、技术工艺不配套等现状,使新时期的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1、我国现行标准体系的简介

我国现行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术标准主要由《水利技术标准体系表》、《水利技术标准汇编》、《水利部建设与管理司负责的标准项目现状表》中的相关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标准及工程建设所采用的国家标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及机电设备的安装等方面的施工标准。水利工程管理标准根据工程类别进行分类,包括了对我国水利工程管理的综合技术、河道堤防工程项目管理、水库大坝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水闸工程项目管理等。

2、我国现行标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的水利工程与管理技术标准体系中,一共有163项技术标准。其中综合类标准为19项、水利工程建设类标准为102项、水利工程管理类标准为42项,三者分别占标准总数的12%、62%、26%。另外,我国现行的标准体系中,强制性标准106项,推荐性标准23项。因此,在水里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术标准体系中强制性的标准占主要部分。在水利工程建设标准中,施工质量检验类的标准有6项,验收及评定类的标准有14项。因此,在目前我国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术的现行标准体系中,涉及工程建设的安全及环境标准的只有2项,明显较少。同时,对于验收及评定的标准只有14项,其中10项都是评定类的标准,验收标准明显不足。

3、建设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术标准新体系

从对我国现行的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技术标准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现行体系主要以强制性标准为主,推荐性标准为辅,这种体系标准不适应我国加入WTO协定的相关要求。因此,在建设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术标准新体系中,我们应该后对现行体系中的强制类标准做出一定的修改。并且,应按照国家相关法规来修改并组编强制类标准较低的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技术标准。

其次,对于加入WTO后,现行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标准中出现的结构不合理、不配套的项目建设标准要予以修改。进一步按照水利工程建设的需要来配套相关的施工技术标准。同时,建立配套的施工技术标准并符合我国相关行业的标准。伴随我国经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市场不断完善,我国新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对于水利工程质量的建设与评定做出了新的规范。水利建设行业等建设行业要实现验评分离,严格实施好工程验收标准。

第三,对于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技术标准中技术内容相对比较陈旧的部分要加以修改。由于我国现行体系标准是在上世界八九十年代编制的,,应该把这些工程建设施工的新技术、新成果及时的反应上去,以更好的配合水利工程建设的需要。同时,对于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标准中缺少与环境安全及卫生等方面的内容加以补充。

第四,重新整合并编制相关强制性的工程建设标准。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之后,为了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与管理,工程建设与管理部门应该对我国现行的工程建设标准中的强制类标准加以认真审核并从“安全、环保、质量”等方面考虑,全面贯彻实施相关标准。并对零散不完整等条文进行填充,完善水利工程建设标准的汇编。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术新体系的建设一定要符合国家现行法规的要求,并且新体系的核心内容要以我国法律、法规、WTO/TBT协定为基础依据。

第五,加快对水利工程建设标准的修订。水利工程建设作为一项特殊的工程建设项目,加强对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提高对水利工程管理的标准制订,不断促进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同时,由于水利工程建设是利国利民的必然举措。因此,通过新体系的建设确保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及技术标准,是我国建设的水利工程有标准可依,适应新时期的发展。同时,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能够有效的保障我国江、河、湖、库等安全;保护人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

综上所述,建设适应新时期发展的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技术新标准体系能够更好的完善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标准,配套相关水利工程管理项目标准。改变现行体系缺项多、起点较低、技术工艺不配套等现状,使新时期的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4、结论

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术标准新体系的建立一定要严格遵守相关的WTO协议,深化建设标准以适应我国加入WTO后水利工程建设的需要。同时,新的体系建设还能促进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技术标准与国际接轨,促进我国工程建设标准“国际化”。并且,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对于河道堤防、水库、水闸、大坝等水利工程建设的标准也在不断提高,需要新的标准进行有效的管理并保障工程建设的质量。同时,我国的建设水利工程中出现的新技术、新工艺、新的经验也应加入到新的标准体系中以更好的适应行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尤其是在我国成为WTO一员之后,新的发展形势要求建设更加符合这些标准的技术标准体系来促进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技术问题;对策

一.综述

水利工程可谓是“百年大计”和“质量第一”。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的好坏,直接对国计与民生起着很巨大的影响。所以,水利工程质量是个一直受到普遍重视和广泛关心的问题。因为这不仅是关系到我国经济振兴问题.而且也直接关系到广大的人们群众之切身利益。

水利工程类项目的质量也就是决定水利工程建设的成败之所关键,为了确保水利工程的建设能够全面地满足工程设计和工程规范所规定的各项相关要求。国务院和水利部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从中明确了我国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的要求。

随着中国改革之深入与经济之发展,我国必须进行对水利工程建设改革进一步深化,以适应新时代,中国水利工程建设发展与要求。

我国目前实行的是项目法人的责任制,即是以业主负责制、招标承包制以及建设监理制等三项制度作为标准制度。

二.水利工程的建设应该注意的技术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水利工程建设设计方面

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设计,是根据工程决策阶段业主所确定的工程质量目标和工程水平,并使之具体化的实施过程。水利工程建设的设计,在工程的技术层面上是否能够可行、工艺是不是合理、设备是不是配套以及结构是不是安全可靠等因素,都将决定着每个工程项目在其建成后真正的使用价值和其功能。因此,可以说如果无高质量的工程设计,就不会存在高质量的水利工程。

关于水利工程建设的设计阶段,其主要工作以及应注意的技术问题有:

1. 选择好工程的设计承包商;

2. 设计质量的保证;

3. 保证工程设计能够符合工程决策阶段关于质量的要求;

4. 保证工程符合相关技术标准和相关的法规的规定;

5. 核对设计文件和图纸是否符合工程现场,以及施工的实际操作条件;

6. 考虑工程设计深度是否能满足最初招标以及施工技术要求等。

另外,我国目前在进行相关水利工程,尤其是涉及到国家和省里进行投资的项目的建设时,应充分注意到我国的水利工程在工程设计阶段,其大部分多缺乏一定合理的监督机制。

有的业主或设计方可能为了自身的利益,会经常联合的提高工程标准,使工程量在初设阶段加大,复杂化设计和工艺,从而使水利工程的投资远远大于实际所需要的投资,从而节省地方的配套资金,以便达到部分业主和行政长官之政治目的,确使得国家因此蒙受到很大的损失。

而同样的,地方投资进行的水利工程,一些业主为了能既省钱又能达到自身的政治目的,会经常的变更工程可研和工程决策阶段的执行方案。这样的不考虑水利工程的实际可靠性和工程长久性,可谓有多少钱就办多少事,致使水利工程的技术设计深度和技术精度达不到工程预期的目的,也更谈不上重技术、高质量的设计。

(二).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监理方面

1.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法人责任制落实不到位。部分项目在法人组建上不规范,或甚至于根本没有组建项目的法人,以至于造成工程的责任主体不能够明确。

2.工程招投标的管理中,可能存在有不少的问题。

3.检测稽察的实际影响范围可能相对较小,或者说威慑力不够;或者稽察整改的到位率太低,以至于监督的力度不足。

4.验收的工作以及工程的偷工减料之问题。工程建设项目多,但真正正规验收的较少,影响到水利工程加固建设工作的执行进度,进一步影响到新的建设项目的实施。

5. 水利工程建设经多次转分包,并层层收取管理费,使得工程实体的资金流失,以至于部分企业施工时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发生偷工减料现象。

三.水利工程的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一).水利工程建设设计方面

1.国家应一定程度上加大工程可研和工程决策阶段的实际深度和精度。这样,才能对初设阶段的工程投资进行有效地控制。

2. 在工程的设计阶段推广监理制,进行工程设计全过程的监督控制,并由具备一定资质的工程监理单位执行。对工程设计阶段,可参照相关工程审计的收费原则,进行相关监理费的收取,从而对监理单位的实际工作行为进行约束。

3. 为了确保水利工程的设计质量能够符合工程的决策阶段所制定的要求,一定要建立健全工程设计变更的审批制度,并且实行奖惩分明的工程热线举报的监管制度。

(二).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监理方面

1.依法规范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法人的职责

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法人是整个建设项目的主体,并对整个工程负总的责任。因此,需建立和健全工程的科学严密的投标标底的形成机制以及评标决标之方法和工作程序,以及标准。推行合理的低价中标,以防止恶意的低价中标之行为,并遏制转包以及违法分包的现象发生,加强对工程招标的机构和工程建设专家的管理。

2.提高管理监理人员的素质,并积极的推进管理监理改革之工程进程。积极的推进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监理单位的体制改革,从而增加监理企业活力,并积极的引导水利工程建设的监理单位能够开展综合性的工程咨询以及服务业务的方向发展。

3.提高工程设计水平,健全施工图纸的审查制度,

严格的按照工程勘察设计的相关条例及规范来进行设计;提高整个设计团队的整体素质,确保建立健全一定的施工图纸的审核制度。整个工程建设的评优和对优质工程的评审工作要由该行业协会来制定一定的评优标准以及优质工程的评审办法。

4.整顿并规范水利工程建设市场

建立有效的水利工程建设的监督管理机制,并建立“同体”回避制度。同时,规范建设工程的分包管理;要加强行业内部自律;不断加大对市场主体尤其是项目法人的监督力度;严格的检验进场的材料、产品、设备,确保非合格产品进入施工;

5. 健全水利工程项目的质量及管理制度,并且严格的执行三项制度标准。全面的推进实施三项制度。

篇9

中图分类号: TU198 文献标识码: A技术要点

引言

在机电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质量的通病直接影响着整个工程的成败。在各行各业,质量永远都是重中之重,所以要进行有效的防治来避免质量问题的发生。在机电设备安装工程中,一定要运用正确的安装技术,严格执行机电设备安装的工作准则,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具体的操作计划。在整个机电设备安装过程中,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避免留下安全隐患,这样才能保持有序的施工。

一、建筑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的现状

通常在建筑的主体结构完成后和装修工程结束前的这段时期进行机电设备安装工程。这就要求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的快速施工,以解决工期短的问题。机电设备安装工程所涉及的工程材料品类繁多。由于每个零部件的规格、尺寸等各有不同,所以每个型号的零件的施工方法也不同,这是在实际操作中必须要注意的。另外,机电设备安装工程中有一些暗装。为了保持建筑的美感,通常将机电设备安装在隐蔽的位置,这样就形成了多管线暗埋的方式,这对工程验收带来了一定影响。因此,验收人员要做好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隐蔽安装的验收,确保以后的工作正常进行,避免反工的出现,节省开支。

二、建筑机电设备安装工程施工的常见问题分析

1、施工设计图纸和文件

设计是建筑机电安装的精华所在。如果建筑机电安装离开了设计,将变得无从入手;不严格按照图纸安装,可能会造成扭曲整个设计意念,最终影响整个建筑物的质量。只有施工人员通过对设计图的理解并且严格的执行按图施工才能最大程度的保证建筑机电安装的质量。在当前社会中有很多建筑机电安装时没有施工图或者施工图极其简单,尤其是一些中小型建筑机电的安装,实际上大部分的项目都是没有完整的施工图纸,或者其施工图纸不能明白的将意思表达出来,仅仅只是用文字简要的进行说明。这种只有方案图和平面图的建筑机电安装图纸,会出现很大的随意性。施工方一定要加快对建筑机电安装图纸和方案等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进行完善和创新,确保建筑机电安装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同时尽早竣工。在施工企业的设计中如果标注不清,那么订购的机电产品也是无效的,必须要重新再采购,在这阶段不断的重复工作,大大降低了效率,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2、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的操作流程

许多安全问题都是由于操作流程不规范导致的。对于变配电位置的选择,有关的质量标准和设计规范都明确规定要充分考虑设备吊装和运输的便捷性,因为这可以保障其维修性和可用性。比如,在高层建筑物下的机房与变电房,因为运输的通路遭到地下水箱和冷水机组的阻挡,会造成施工安装的顺序是首先把发电机组、变电及配电设备安装完毕,随后对冷式机组和地下水箱进行安装,这种方式在安装过程中没有把正式投入使用后的发变电设备更换、检查和维修过程中的运输问题考虑进去。如果设计的深度达不到要求,就会降低机电设备可用性。

3、设备的施工安装

机电设备安装工程中对电气设备的要求往往被人们忽略,从而进行盲目的安装,导致安装的不科学,客户的要求达不到满足,并且在设备的使用过程中容易发生事故,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变压器短路,由于个别施工人员在进行高压管线安装时,将金属杂物掉入,引发变压器设备的损坏,导致短路,造成事故的发生。第二,断路器的灭弧罩和触头没有正确的配备,在周期性的使用接触后,分闸速度达不到要求时,会出现触头过热,引发绝缘质分离,导致爆炸事故的发生。第三,交流互感器没有按照规定进行安装,更有甚者将交流互感器的地线不按顺序接,或者接反了。因此必须加强机电设备安装工程前的预防,安装工程中的监控以及安装工程后的控制(具体的设备施工安装过程控制的体系如下图一所示),唯有如此,才能保证安装的质量与安全。

图一建筑机电设备安装过程控制体系图

4、螺栓与螺母之间的衔接

螺栓与螺母在机电设备安装工程中有着重要作用,是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的基本装配。在实际的安装过程中通常会出现两种极端的情况:一个是,螺栓与螺母衔接的太紧,没有留出缓冲的空间,长此以往会造成金属疲劳。在电磁力和机械力的同工影响下导致滑丝的现象,埋下安全隐患。另一个是,螺栓与螺母之间衔接的太松,导致整个设备松动,容易造成螺栓、螺母的发热使整个电路短路。

5、电器的开关检查

电器的开关检查不及时会会给建筑工程埋下很多安全隐患。因此,对于电器的开关要做到时常检查,定期更换,防止漏电,接触不良,氧化等问题的产生。断路器的装配一定要正确,否则有爆炸危险。电流互感器是一种电压保护器。电流互感器应装在开关柜底板上,不可错误安装。按照错误则会起不到保护作用。甚至可能引起安全事故发生。变压器问题主要是变压器出口短路,以及内部引线或绕组间对地短路及相与相之间发生的短路而导致的故障。此类故障一旦发生一般要更换绕组严重时可能要更换全部绕组,从而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和损失。所以要对变压器做好保护措施。

6、设备的噪音振动

噪声与振动的主要来源是设备机房,因为在设备机房中集中安装有各类机电设备,设备在运行时都需要很大的动力,并且这些设备在运行中会因为旋转的惯性力和偏心不平衡产生的扰力,而引起设备部件产生强迫性振动通过设备底座、管道、线路等与建筑物的连接部分产生振动和噪声。阻止这些产生的解决办法就是,安装机电设备要注意重心平衡,机房要设置隔音装置,并且机房内要放置吸收噪音的物品,底座要用木板或海绵等一些防振装置。

三、建筑机电设备安装工程施工的的技术要点

1、准备工作要充分

建筑机电安装之前,首先要进行严格的图纸会审,对进行详细的了解,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妥善处理,将施工的差错在源头上加以遏制。施工单位在图纸会审时,要详细的记录。要检查土建和机电施工等平面图是否相符;检查平面图和配电系统图之间导线的直径和个数的标注是不是正确:检查电器设备大小、尺寸以及位置是否符合要求;除此之外还要检查图纸的设计内容和是否满足有关技术要求和质量规定、是否对安全用电措施进行完善等。

2、安装电箱的技术要点

建筑机电安装时,土建地面施工完成之后才可以安装配电箱、柜的安装,安装时一定要保证安装切口整齐、位置准确以及部件齐全。暗式配电箱盖要紧贴住墙面,零线经过汇流排接后,确保其油漆完整,没有绞接的现象,回路编号要显而易见,若数量过多就要绑扎成束,除此之外还要保持盘内外的清洁。

3、电缆敷设的技术要点

为确保建筑机电安装的质量,在进行电缆敷设前,要严格的检查电缆的规格和型号,确保其满足设计的要求,及检查后,超潮湿合格、绝缘性良好以及外观无有损伤的电缆,才能够投入使用。为了确保日后能够安全使用,要对电缆进行绝缘测试,确保其封端的严密性。要严格按照从上到下的原则分层置高弱点、强电控制电缆以及低压电力电缆,若控制电缆和电缆在同侧支架敷设,这时要把力缆放在控缆之上。在支座电缆中间接头和终端头的制作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相关的工艺规程,并要确保电缆制作人员接受过专业的技术培训。之外,电缆中间接头和终端头从剥切到制作结束应是连续的,一次性完成,避免受潮对质量与性能造成影响。

4、系统调试的技术要点

在建筑机电安装中,系统调试的目的就是检验加点线路安装是否正确,建筑机电设备性能有没有达到预期设计的要求,系统调试是验证机电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的关键一个环节。

5、设备维护的技术要点

5.1 时刻保持机电的卫生;

5.2 对机电的零件、螺丝时常进行紧固,防止松动脱落;

5.3 时常对设备上一些油,防止氧化。

5.4 时常检查设备,由于设备的精密程度,会因为设备的振荡、松动等要素,零部件之间的相对尺度会发作变化,简单发作不正常的错位和磕碰,构成设备的磨损、发热、噪声、振荡乃至损坏,因而有必要对有关的空隙、方位进行调正,再加以紧固。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5.5 采购时严格保证质量和后期质保等问题;

5.6 对机电设备安装进行最终验收的前提条件必须是对设备安装完成调试,确保其生产考核合格。

5.7 在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结束后,要进行科学的技术验收和总结。并且对各个检测结果进行实地考察和评估才能确定最后的验收结果

结束语

总而言之,虽然我国的建筑行业更新和发展的速度十分惊人,但建筑工程方面的新技术,特别是建筑机电安装技术的发展还不够完善,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对建筑机电安装技术引入我国一定要运用辩证的思维方式,结合我国建筑行业现阶段的特点以及实际发展过程中的需要,大胆的吸收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经验以及工艺技术,使我国建筑行业在国际市场上保持强劲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F40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配网技术准则及内涵特征

配电网应以城市道路为依托,每一条主干道至少应留有一条架空线路走廊,主干道和次干道均应有电缆敷设位置。配电网形成多个开环运行的单环网和“T”型以及“#”型网,每隔大约2500kVA(装建容量)对线路进行分段,分段开关和线路联络开关应采用带电压互感器能电动分、合闸的负荷开关,装建容量在630kVA及以上的用户支线与公用线的T接点处应装设负荷开关。环网应以不同的变电站或同一变电站的不同母线作为电源点(在目前变电站少,分步不均匀的情况下,可暂时以开闭所作为电源点)。相邻变电站之间的配电网络主干线,应形成单环行网络(开环运行)。以便在计划检修或事故处理下转供部分负荷,缩小停电范围。

配电网络的安全准则是:对于重要用户,必须具备双电源,重要用户别重要的负荷,除由双电源供电外,必须要求用户另外增设应急电源。以下电源可作为应急电源:独立于正常电源的发电机组、蓄电池、干电池。在此前提下,应能保证当任何一个电源检修停运时仍保持向用户继续供电。为实现绝缘导线的全绝缘化,绝缘导线应采用专用绝缘金具,绝缘导线施工时必须对切开连接的接头接续金具应加装绝缘罩或防护措施。绝缘线路上每隔适当距离应加装专用绝缘线接地线夹。超过档距必须按送电线路进行设计。

配电网系统包含输电、配电网络、发电单位、电源以及用电客户.为社会各项建设事业提供了有效的能源支持.并逐步令其辅助消费市场的健康发展。细化来讲,电力配网体系属于一类离线管控并结合实时监控的综合工程。集成设备与用户信息、历史资料与实时数据、地理图形、电网接线布设等,体现了高度安全可靠性与良好集成性。

二、配网电力工程存在的技术问题

通常来讲。配电网可靠优质服务的相关技术影响因素.多来自于积污形成了过电压或闪络现象。再者,纵观相关电力技术引发的安全事故,来自外力破坏的事故机率占据较大百分比。且呈现显著的破坏影响作用。

2.1外力破坏影响。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令传统配电网体系无法符合可靠供电标准需求,主体因素在于,传统架空模式配电系统,其接线以单端电源树状放射模式。对于各类新兴发展建设的住宅、商用区域与城市开发区,则主体应用环网模式进行供电.一些电源则通常获取于附近架空线路,进而增加了其不可靠因素。另外,基于网架建设规划阶段没有统筹完善前期.一些地区用户急需用电,令一次到位的建设目标较难实现,令系统许多接线通过临时处理方式操作。给整体系统增加了不良安全隐患。一些配网电力系统架空线路会沿着主要交通干道进行布设,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各类新兴施工建设项目逐步增多,进一步对该类地域线路架设运行安全可靠性造成不良影响。一些老城区由于电力配网系统建设较为简陋、单薄,令其具有较差的电能传输转供能力,加之接线处置相对混乱。地形地貌相对复杂,进一步提升了电网系统事故发生机率。再者,一些服务周期较长的电网线路、变电设施设备,其综合安全性能及服务容量已无法适应当前快速增长的用电需求及电力负荷状况。在出线较多。环境污染影响、设备老化、系统绝缘能力降低的综合作用下,将令电力事故发生率逐步升高。造成综合安全可靠性的不良下降。

2.2闪络影响作用。电力系统运行服务阶段中,各类工程设备绝缘性能受到长期高电压负荷影响,会令其绝缘表面逐步积污,并交易引发闪络现象。同时会令其绝缘冲击功能显著下降,很可能在单相或多相引发污闪及形成单相接地.令其他相电压显著提升。倘若遇到较为恶劣的环境状况.便会令绝缘件受压能力不良下降.还会令闪络点有所增加。另外基于污垢影响.会令电力配网系统工程总体绝缘抗击能力降低百分之 十甚至更多。令单相接地形成零序电压。如果配网系统变电所互感装置具有较差的性能,则会形成铁磁谐振,令过压量有所提升,并会引发相绝缘击穿.两相短路接地现象。进而形成不良的系统安全隐患。

2.3过电压破坏影响。配网系统中电气设备服务运行,需接受工频电压影响,同时还会受到大气与内部过电压的综合作用。在恶劣环境气候影响下,该类作用会更加明显。对于投入服务运行时间较长的系统设施,由于其前期设计缺陷、规划不足,不具备充足的爬距,令其可靠服务受到较大威胁。一旦当电容电流高出标准量,如果不通过有效处理,将令接地电弧形成较高过电压,并且较难消除,会对整体电力配网工程系统造成负面影响。

三、配网电力工程相关技术问题的有效控制预防策略

3.1优化配电网组织结构,营造安全供电环境。为有效预防配网电力工程相关技术问题,提升安全运行可靠性,我们应从完善架构人手,令供电等级电压合理简化。适宜选用配变容载比。基于输送电力过程,要实现不同电压水平的降送处置。涉及到较多降压操作,因而势必引发显著电能损失,并形成不良浪费,有损电能质量及电网系统可靠运行。为此,应采取科学的工程技术令电压等级合理简化。应依据用户状况,进行供电电压等级的优化选择。进而改善总体供电状况。同时。还可引入降压处置措施,有效节约成本投入,便于系统线路的优化搭建。再者,基于快速城市建设发展步伐。人们对空间环境的优质需求日益强烈。因此倘若仍旧采用架空布线方式,不仅无法提升安全可靠效益.还会对城市建设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可科学引人电缆电力工程技术。可通过依据经济负荷方式进行运行,控制运行变压器不发生过载现象,摒弃单一的一台配变实施供电模式,应配设多于两台设备的良好供电系统,通过配变容灾比的优化选择,令系统转供水平良好提升,运行供电可靠性显著强化。

3.2引入综合电力工程技术,预防污闪与雷击影响,优化配网系统转供电效能。为科学预防污闪影响,应引入科学有效的电力工程综合技术措施,装设必要的防污装置,引入绝缘热缩相关管路,预防外力影响与不良污染。还可位于变电站控制开关地区引入吸湿装置,令环境湿度有效下降.进而抑制污闪形成的必要条件。在落雷发生频繁区域,可应用瓷横担技术进行优化改进。提升系统防雷击能力。为优化提升配网电力工程转供电能效,应引络开关,技术装置,有效降低故障定点范畴。可采用具有良好防控功能的SF6 装置,发挥其智能控制功能,令整体体系结构趋于简化,体现良好的运行效能,并延长应用服务寿命,降低检修维护投入。该技术方式可令系统非故障段快速自动的复原供电,同时还可创建馈线联系,优化系统供电能效,缩减由于故障引起的停电地区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