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楼梦的感受简短模板(10篇)

时间:2023-08-03 16:09:3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读红楼梦的感受简短,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读红楼梦的感受简短

篇1

红楼梦人生感悟1《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以荣国府为中心,以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讲述了金领贵族名门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转至衰败的过程,以大观园的点滴琐事,还原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展现了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并以其曲折隐晦的表现手法、凄凉深切的情感格调、强烈高远的思想底蕴,在我国古代民俗、封建制度、社会图景、建筑金石等各领域皆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达到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被誉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我觉得,《红楼梦》中,最值得学习的,就是其中的诗句了,在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蘅芜苑夜拟题》中,众人以白海棠来作诗,他们作的诗一首比一首好,一个比一个妙,尤其是林黛玉作的那句“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我觉得这个“偷”和“借”用得特别好。还有薛宝钗作的那句"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珍重芳姿昼掩门”让人感觉白海棠是贤淑而端庄的。还有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中,众人吟的诗也是很妙,其中潇湘妃子的《咏菊》中那句“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特别优美。作者会写诗已经够厉害了,还会根据各种角色的各种性格来作诗,就更厉害了,作的诗还那么优美,蕴藏含义,真的是太厉害了!非常值得我学习。

《红楼梦》中,我最喜欢的就是林黛玉了,虽然她有些多愁善感,谨慎多疑,但她坦率纯真,聪明过人,才学横溢,作的诗特别优美,引人深思,与宝玉同为封建社会叛逆者,我很欣赏、很佩服她的才华,也很喜欢她率直的性格。

《红楼梦》让我学到了许多知识,积累了许多好词好句,了解到了当时封建社会的生活。

红楼梦人生感悟2“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你知道这两句诗描写的是谁吗?她就是探春,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人物。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盛转衰的全过程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展现了一段错综复杂的家族兴衰史,揭示了封建末世的人间百态,读来令人唏嘘感叹。

曹雪芹先生在《红楼梦》中描绘了许许多多个性各异的女子,如多愁善感的黛玉,稳重端庄的宝钗,精明强干的凤姐,心直口快的湘云等等,但我最喜爱的,还是睿智果断的探春。

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这就是探春。相比较于其他姐妹,探春少了一份迎春的懦弱,又少了一份惜春的孤僻,更多的则是一份有胆有识、坚毅果断的男子气概。当凤姐卧病后,贾府无人持家,乱作一团,但探春的出现,仅经过了几件小事就使得贾府重新走上正轨,从这里便足以看出探春的细心果断,她的政治管理能力丝毫不让凤姐,甚至比凤姐更多了一份冷静凌厉、知书达理。只是正如诗中所说,她生不逢时,出生在了大观园这样一个男尊女卑的时代,这也是探春的悲哀之处。“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探春的落落大方、精明志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帆风雨路三千,探春最终还是背井离乡,远嫁海外。但即使如此,她也丝毫不减飒爽英姿,始终抱着乐观的心态。这更展示出探春独特的魅力。《红楼梦》内容丰富,情节曲折,除了探春外更有很多个性独特的人物等着我们去品读、发掘。相信你读了以后一定也会从中品味出不一样的精彩!

红楼梦人生感悟3说实话,第一次读《红楼梦》,有点云遮雾罩的感觉。也曾任性,欲要弃之不读。实在像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这次重读《红楼梦》,心情与第一次倍感不同,有些颤抖的展开书页,轻抚去书页上的灰尘。

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有繁华走向衰败的过程,它控诉了封建礼教的不公,堕落。

一株顾影自怜,清高孤傲的空谷幽兰,一块纯一不杂,完美无瑕的空灵宝玉,一个是完美无瑕,一个是阆苑仙葩。却酿成了一举人间悲剧。林黛玉用她的自尊自爱与这个衰败的社会做着斗争。她清高的个性,无法与这个肮脏的社会相融合。清晰的记得黛玉去怡红院访宝玉,因晴雯不开门,吃了闭门羹,闷闷不乐。又眼看着宝玉送宝钗出来,更生误会,不由触动了寄人篱下的凄凉心境,于是在沁芳桥畔含泪葬花。‘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借落花悲叹自己的命运。这不仅仅是她的一种宣泄,更是对现实不公的不满。

最终,宝玉因丢失通灵宝玉二变得神志不清,与薛宝钗结了夫妻。也促使,林黛玉的郁郁而终。林黛玉病危之际,紫鹃四处求人,却无人肯帮,我不禁反问自己,人性是什么?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林黛玉就在婚庆的锣鼓中,静静地走了。

也许,做和尚是贾宝玉最好的结局,他淡泊名利,也许,这样,他的后辈就不用重蹈覆辙了。

红楼梦,红楼梦,究竟是红尘入梦,还是梦落红尘呢?

希望这是梦吧,一个永远的梦,不要再让人们重蹈覆辙。

二读《红楼梦》,明悟了些,又失去了些。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真真假假,让人捉摸不透。

有句禅语就很形象,看山是山,看山是水,看山还是山。

红楼梦人生感悟4“花飞花谢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这是我第一次读完《红楼梦》的真实感受。有的人喜欢喝咖啡,浓烈而厚重;有的人喜欢喝茶,清新而恬淡。那么,品《红楼梦》是咖啡还是茶呢?答案只有自己才知道了。

一开始,我认为《红楼梦》是一本枯燥的古书,可越读越被它吸引,它不仅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盛到衰的生活,而且赞美了封建礼教下纯真的感情。是作家曹雪芹老先生呕心沥血创造出来的,被列为四大名著之首。

《红楼梦》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情节是“黛玉葬花”。花飞花谢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也许有人会说花谢是自然规律,又那样假惺惺的葬花呢?你们不懂,黛玉这是把花比喻自己,感叹自己会不会这些花一样,等到花期一过,也会像花儿一样孤零零的落下,没人问?我只能佩服作者了,黛玉葬花已经暗示了最后她悲惨的结局。

在那个黑暗浑浊的社会,在那个争风逐月的大观园,想要获得幸福与自由,那简直是不可能。而书中的主人公――黛玉却恰恰拥有。“黛玉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依知是谁?”黛玉葬花,是她不忍看美好的被污浊吞噬。而黛玉所展示的,便是一个很简单,却没有多少人做到的——初心。初心一直存在,只是没有人发觉,甚至开始慢慢地被别人遗忘,我想做的,就是想用这篇文章唤起你的初心,你压在心底的财富。黛玉的行为对我有启迪,每当我想放弃的时候,静静地看上一会儿《红楼梦》,就能平静许多,心中的斗志又能熊熊燃烧起来。

当物欲横流,世迁,圆滑易,守心难。那么初心,就更是值得珍藏的财富了。有了这笔财富,即使贫寒也不愧,即使受困也自由。《红楼梦》博大精深,次次读次次悟,不正是它的不朽魅力?

红楼梦人生感悟5《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金陵十二钗》、《宝玉缘》等。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红楼梦》不仅仅是四大名著之首,也是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还是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成者。

我拿起这本精彩绝伦的小说,细细地品味着。曹先生在书中对人物的华美塑造,生动刻画,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如: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追求完美的贾宝玉,风风火火的王熙凤,心胸宽广的薛宝钗……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心思缜密的林妹妹——林黛玉了。虽然在这个大家庭中有很多人不喜欢她那生性多疑、孤标傲世的性格,但是我能体会她的苦衷。黛玉从小父母双亡,虽然贾母对她也十分疼爱,但是寄人篱下的她,始终感到自己的世界是多么的寂寞孤单!为了保护自己,也为了能在这个复杂的大家庭中生活下去,她选择了用刻薄的语气去对待每一个人,这也是促成她猜疑成性的一个重要因素。黛玉在凄凉中死去,身边只有服侍她的一个丫鬟在为她哭泣。这也使我想起了她那曾被预言的悲惨的一生!

篇2

似乎与这种疑惑密切呼应,近年来,笔者有幸以荆州市高中语文命题中心组成员身份参与了一些语用题的原创命制,在与特级教师、荆州市教科院高中语文教研员王世发先生的协作探讨中,我对语用题的备考策略有了一些粗略的认识。

一、回扣课文奠基础

例1 (2014・荆州高二期末)阅读下面的戏剧台词,揣摩国王的心理活动,用简明的语言描述国王的真实意图。(4分)

国 王 替我在那桌子上斟下几杯酒。要是哈姆莱特击中了第一剑或是第二剑,或者在第三次交锋的时候争得上风,让所有的碉堡上一齐鸣起炮来;国王将要饮酒慰劳哈姆莱特,他还要拿一颗比丹麦四代国王戴在王冠上的更贵重的珍珠丢在酒杯里。把杯子给我;鼓声一起,喇叭就接着吹响,通知外面的炮手,让炮声震彻天地,报告这一个消息,“现在国王为哈姆莱特祝饮了!”

雷欧提斯 凶手就在这儿,哈姆莱特。哈姆莱特,你已经不能活命了;世上没有一种药可以救治你,不到半小时,你就要死去。那杀人的凶器就在你的手里,它的锋利的刃上还涂着毒药。这奸恶的诡计已经回转来害了我自己;瞧!我躺在这儿,再也不会站起来了。你的母亲也中了毒。我说不下去了。国王――国王――都是他一个人的罪恶。

此例引导学生重读莎士比亚戏剧《哈姆莱特》台词,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体悟言外之意,揭示国王的阴暗心理和险恶意图。语用题考点为语言表达的简明,间接考查学生对戏剧巧妙情节和深刻主旨的把握。国王以哈姆莱特与雷欧提斯比剑为诱饵,置哈姆莱特于“胜则饮毒酒而死,败则遭毒剑而亡”的两绝境地,充分显示了其狠毒、奸诈、阴险的本质。

该题兼顾必修4选文《哈姆莱特》(节选)和名著导读《莎士比亚戏剧》的教材知识,重视基础知识的贯通运用,运用“一分为二看问题”的对举技巧,有助于学生形成辨证思维,其参考答案为:假如哈姆莱特获胜,国王就用毒酒以祝饮的名义毒死他;假如雷欧提斯获胜,国王就借雷欧提斯之手用涂了毒药的剑除掉他。

例2 (2014・荆州质检Ⅱ)下面是小说《半张纸》的三个选段,前两处划线句属于主人公的内心独白,请补写第三段相应的内心独白。(40字以内,4分)

接着是一个男子的名字(已经被划掉了),一个曾经飞黄腾达的朋友,但是由于事业兴隆冲昏了头脑,以致又潦倒到无可救药的地步,不得不远走他乡。荣华富贵不过是过眼烟云罢了。

在后面的括号里写着“埋葬事”。这已足以说明一切!――一个大的和一个小的棺材。埋葬了,再也没有什么了。一切都归于泥土,这是一切肉体的归宿。

但是他走出去时并不是垂头丧气的。相反地,他高高地抬起了头,像是个骄傲的快乐的人。

此例节选了瑞典作家斯特林堡的小说《半张纸》的精彩片段,以富于哲理的主人公内心独白为载体,催生先抑后扬的人生感悟。题目在考查扩展语句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复苏对接近遗忘的外国小说知识的记忆。这篇“以最小的面积集中最大的思想”的小说浓缩了主人公的人生际遇,其中遭遇巨大不幸后悲恸、彻悟、奋起的心路历程耐人寻味,补写其内心独白,也是对紧扣文本、深入品读的研读目标的具体回应。

该题回顾了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的部分内容,启发学生表述主人公对过去的生活态度与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前两处划线句不仅属于主人公的内心独白,更是对要求补写的第三段内心独白的示范,暗含了“言简意赅”、“前后呼应”等答题要求,所以分别关联“并不是垂头丧气”和“高高地抬起了头”作答:悲痛无法延续,幸福存放心底;迎着希望的曙光,前方将是一段崭新的生命旅程。

例1和例2的题料均出自教材文本,从考查内容看,是对课文内容的解构品析;从备考策略看,把复习教材当作出发点,重视基础课文,才不会出现熟悉内容陌生化的后果。灵活把握教材,深入研读文本,也可以为解答各类语用题奠定基础,打开门扉。

二、梳理导读酿新酒

例3 (2014・湖北高考)下面四个字是由象形字“人”(■)变化组合而成的会意字。请根据给出的古文字义,仿照“比”、“化”两例,用七字句描述“从”、“北”的形体结构与字义。要求:①形义描述合理;②押韵。(4分)

■ ■

(从:跟随) (比:并列)

■ ■

(北:相) (化:变化)

二人排齐向右站 左人正立右倒

亲密并列肩比肩 人形颠倒表变化

此例属于高考真题,也是一道图文转换题。四个由象形字变化组合的会意字集中呈现了汉字之美,在汉字的“人文味”式微的当下,让高中生感受字形结构的古典韵味可谓正得其时。观赏汉字形义,再辅之“压韵”的要求,音、形、义完美融合,考查角度变得宽广。

该题紧密联系必修1梳理探究模块《优美的汉字》教学内容,通过异彩纷呈的构字形式,让人有赏心悦目之感,学生在思考作答的过程中,描摹汉字构成方式的同时,也切实受到了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的熏陶。“比”、“化”两字的示例很有参考意义,“从”字的描述“一人前行一人后,后人跟着前人走”和“北”字的描述“二人站立背靠背,字义相背可意会”也显得简明精要。

例4 (2014・荆州质检II)名著插图以其高度的艺术性为人称道。请欣赏下面这幅《红楼梦》插图,用一句话点评画面内容。要求合理想象,并用上“共读西厢”这个短语。(4分)

此例涉及名著插图与名著内容的关联,“宝黛共读西厢”是名著《红楼梦》中颇具温情的一幅画面,读者每读及此,莫不浮想联翩,心生美好情愫。试题以“一句话点评”为切入点,对“共读西厢”合理扩展的答题要求十分明确,便于考生作答。

该题与必修3名著导读模块《红楼梦》教学内容互为表里,怀着遵崇经典的拟题态度,以充满诗情画意的名著插图为设题元素,在众多优美场景中,选择“宝黛共读西厢”那唯美的一幕,使沉下心来研读《红楼梦》的高中学子获得从形象到思维的精神享受和阅读心得,王世发老师评析此题时,给出了三个精妙妥贴的答案:1、宝黛在桃林之下耳鬓厮磨,沉浸在共读西厢的美好意境之中;2、共读西厢的一幕,在宝黛的心里成了永恒的甜蜜的回忆;3、宝黛共读西厢,展示了一幅纯净如水的爱的画面。

例3和例4以梳理探究模块和名著导读模块为设题点,旧知酿新酒,滋味亦不同。必修教材中的上述模块不是语文教学的附庸和点缀,而是落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注重梳理”“扩大阅读视野”等要求的产物。高考语用题将其纳入考查范畴,正是对这一教学薄弱环节的查漏补缺,强调的是学以致用。故而,梳理、导读不容忽略,语用备考自当广泛涉猎。

三、文化热点立潮头

例5 (2014・荆州质检I)下面一段材料是《湖北日报・千湖新记》的开栏语。请为你家乡附近的湖泊写一段简短的推介语。要求语言生动,不超过40字。(4分)

湖北素有“千湖之省”的美誉。人们诗意地栖居于湖畔,与湖和谐相生。且看岸芷汀兰,波光映面,锦鳞翔底,水草摇曳,这就是我们千湖更新的理想。湖北,以湖著称于世,以湖传承子孙。“千湖新记”栏目,用历史的回望和现实的观察展望湖泊的未来,营造爱湖、护湖、亲湖的地域特色文化,形成珍惜湖泊、建设美丽湖北的社会风尚,让湖泊保护的意识更加深入人心。

此例选用的材料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千湖新记”作为《湖北日报》历时两年报导的精品栏目,影响深远,湖文化因而成了湖北近年来的热词。模亘眼前的现实却是:众多湖泊正在人为压缩直至消失,“千湖之省”行将徒有虚名。笔者命制此题,正是基于关注生活的大语文理念,以学生对家乡附近湖泊的推介入题,来唤醒青年一代乡邦家园的环保意识。

该题涉及语言表达的简明和生动等考纲要求,学生解题时需要反复阅览文字材料,品析“诗意”、“千湖更新”、“湖泊保护”等关键词的意味,字斟句酌地拟写答案。以“白莲湖”为例,有两段推介语可供参考:1、这里白莲花开、鸢飞鱼跃,这里有柳郎和荷姑的传说,这里是古云梦泽地白莲湖;2、百顷湖浪,流淌千年的烟波,满船菱歌,激荡白莲的传说。

例6 (2014・荆州高一期末)微博留言是网友针对微博内容发表简评的一种形式。阅读下面一则微博,请你回复一条留言。要求:观点鲜明,运用一种修辞手法,40字以内。(4分)

@人民日报 “7岁脑瘤患儿捐肾救母”古有丁香割肉救母,今有孝天还肾报恩。4月2日,湖北荆州7岁脑瘤患儿陈孝天离开人世,他捐献的肾脏让罹患尿毒症的母亲等三人重获新生。陈孝天临终前说:“妈妈给了我生命,我要救妈妈一命。”

此例选用的材料则具有独特的人文内涵。人体器官捐献在国外已经相当成熟,国内却要遭受伦理世俗等诸多挑战,这是国情。正因如此,陈孝天及其家人的抉择就令人肃然起敬,蕴含其中的有孝道,也有仁义,这些正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最好传承。

该题借微博留言的形式,实质是拟写新闻评论,对语言表达的简明和修辞手法的运用进行了综合考查。其他如编者按、新闻编后语等,都是评论性语言的用武之地,个人观点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修辞手法的运用以生动形象为佳,譬如运用比喻:陈孝天的捐肾义举犹如他人生命寒天里的一簇火焰,暖人心扉。又如运用排比:孝天,你用孝道回报了妈妈,用博爱挽救了他人,用生命谱写了赞歌。再如运用双关:人间有晴(情),小小孝天身后书写了一个大大的“爱”字。

篇3

古代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灿烂的瑰宝,其中蕴涵着深厚的文化、文学与语言积淀,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骆玉明曾经指出,不能把古诗文看成是“死去的东西”,其中蕴涵着富有生气的、积极的、富有美感的,有创造力的,能激励人、培养人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的东西。对中学生来说,阅读与鉴赏古典诗词是加强人文素养必不可少的途径之一。从古诗词中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在其中感受魅力、陶冶情操、体味人生百态,并且有自己的见解与发挥,在诗词中读出自己,这才是我们要追求的目标。但是在现实操作中,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却不知不觉地以应试为目的,功利性的追求使诗歌鉴赏进入歧途,将诗歌分解得支离破碎,丧失了鉴赏的愉悦性。而且在阅读鉴赏中,不少学生比较多的停留在了解诗词内容和基本思想的层面上,不懂咀嚼其中的韵味,对其艺术手法等方面的体会也鲜能说出一二。其中有时代的因素,同时更有思维方法上的原因。

一、想象创造法

写作需要想象。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写道:“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写作时充分运用想象,方能“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创造出优美的意境和感人的的艺术形象。同样读者在阅读与鉴赏作品的过程中也需要发挥想象。王朝闻曾以《红楼梦》为例论及这个问题,他说:“为什么我们重读《红楼梦》分明记得它的故事情节,却仍然愿意读下去,读了又读?这是因为读者每次阅读都依靠自己的生活实践发挥想象,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它的形象。”如果说诗歌创作时作者的想象是一种无拘无束的创造性想象的话,那么鉴赏时读者在面对特定的作品的时候主要是一种再造想象。再造想象受意象的制约,鉴赏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审美观念适当补充发挥,当然其中还包含一定的创造想象成分。因为古典诗词一般都比较简短,短短的几行字中要表达出也许我们今天要用几百字甚至上千字表达出来的情思、场景、故事,决定了古诗中有着许多凝练之处、空白之处,需要我们运用联想与想象等思维方式,把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相结合,充分发挥思维的活跃性才能勾画出诗歌所描绘的情景,补充诗人或主人公发生的故事和的情感,才能很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在鉴赏古典诗词时,在疏通诗词大意之后,调动自己的想象思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意境填补

在古诗词中,情景交融是一种常用的手法。一般情况下,诗人总是在一定感情的支配下,选取最契合自己情感的一些景物来描写,同时也使景物浸染了一定的情感色彩。作者往往会选取一些意象进行组合,最典型的莫过于“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样一些诗句,在景物与景物之间留下了巨幅的空白,这就是让我们的想象去补充的地方。补充想象,即是想象出作者作诗时可能想象到但是不必也不可能写出的全部东西。如果能够抓住诗中出现的一些相关意象,发挥想象力把它们联系组合,再辅以适当的补充性想象,那么诗歌便不再是干枯的几个词,而是一幅更为丰满的画面。

(二)换位思考

在阅读诗歌的时候,人们都习惯“披文入情”,站在作者的角度,跟随作者的遭遇与所见所闻一步一步来感受他的悲喜。这种设身处地的想象能使我们更好地融入诗歌的情境中,消除时代与个人经历的隔阂,引发共鸣与同感。不可否认,产生共鸣与同感是鉴赏体味诗歌追求的一个方面。但是除了这种方式以外,在鉴赏的时候,对一些诗歌也可以尝试发挥读者的能动性,作更高一层的想象与发挥,进行换位思维。所谓换位思维,即把感受体会的角度从主人公身上转移到其他事物的身上,以第三者的眼光从旁感受与审视。人有悲喜,设身处地的方式有时会让读者沉浸在作者一己的主观情绪中,难以用客观的眼光来看待与评价。而作为拟人化的事物或第三者,则能够从一种预定的情绪中抽离出来,作为悲喜的见证者从旁观看与感受,这种想象的发挥带有很大程度上的创造性。

篇4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阮星皓,今天我要给大家推荐的书是“中国最美童话”之《萤火虫找朋友》。在这本书里收集了我国多位童话大师的作品。

在我们的眼里,童话是一个神奇的巨人。他能一拳把天捅一个洞,他能一脚踩出一片湖,他可以把大山从东搬到西,他吹口气就刮大风,他眨眨眼就会闪电……所以,我们喜欢读童话。

我喜欢这本书是因为它非常适合上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阅读。它的每个故事都简短易读,还配有很精美的绘画插图,所以我们大家都能看懂,最重要的是这些故事教给我们很多最基本的道理。相信会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让我们变得更善良、更真诚、更友爱,成为父母、老师和同学们都喜爱的小学生。

萤火虫很孤独,他没有一个朋友,他也很想跟很多好朋友一起快乐的玩耍,所以他就提着小灯笼到处找朋友。当他先后遇到了小蚂蚱、小蚂蚁的时候,他们都非常愿意和他交朋友,但是当时他们都很需要萤火虫的帮助,可是萤火虫却拒绝了他们,继续找朋友去了。之后,每个晚上萤火虫都提着蓝色的小灯笼,孤单的在草丛里飞来飞去。同学们,我们快告诉萤火虫怎样才能找到朋友吧!要不他老是这样飞来飞去,多累啊!

希望大家也和我一样喜欢这本书,谢谢大家!

好书伴我成长的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人的一生就像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在开始之前总要整理一下自己的行囊,剩下的只有老师的期望,父母的希望;当然还有一堆堆书籍。“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名言,想必所有人都知道这是高尔基说的,但你们是否真正理解这句名言吗?读书才会使人进步、才会使人强大。有了文化你才会比被人强。

那四大名著:《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个个生动形象地将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他们的样子深深印在了你的脑子里。

《西游记》里的孙悟空神通广大,会七十二变忠心耿耿的送唐僧西天取经;《水浒传》中的好汉过百;《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奸诈多谋令人起了敬佩之情;《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弱柔身子,让人多了几份担忧。

小时候最喜爱的课外书便是《安徒生童话》,白雪公主的美丽和善良深深打动了我,七个小矮人的可爱、善良让我永生难忘,那可恶的后妈,三番五次想谋害于白雪公主,让我又恨又怕呀!

星期五的晚上是我最快乐的了,因为既可以看书也不耽误写作业,翻开那本未读完的书——《朝花夕拾》,记录了鲁迅的童年生活,我被这一段所迷住不能自拔:“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成仙,我于是常常拔起来,牵连不断的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人样的。”时常在梦里梦见这样的画面,出神后眼前总是这样的景象。

让我觉得孩子的天性就是这样的,不知不觉夜已深,自然抬起头看了看表,已经十二点半了,揉揉眼睛这才觉得有些疲惫了。

书的味道是清新的,甜美的。是我觉得不翻翻书,不闻这味道,就有一种缺少氧气的感觉。书不分好坏,既然是书就有他自身的价值,就有其中的道理,好书伴我们成长。

好书伴我成长的演讲稿

假期,妈妈带我去书店买书,我被一本书深深地吸引住了,它是一本漫画书,名叫《父与子全集》,妈妈看我对它爱不释手,就买下了它。

《父与子全集》虽然是一本漫画书,但是它却对我们的理解能力有很大的提高。这本书由两百多个漫画故事组成,每一个漫画故事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幅画,但却讲诉了一件件完整的发生在一个父亲和儿子之间幽默搞笑的趣事。

记得有一个故事《救错人》,由六幅图画组成,看完后,我明白了故事是说:父亲和儿子一起出去玩,儿子在湖边发现有一个人在水中,于是连忙喊他父亲救人,父亲毫不犹豫地跳下水,水中的人拼命挣扎,最终还是被那个父亲奋力救了上来。那个被救上来的人不但不感激,反而气得大喊大叫,马上又转身跳下了水。父亲和儿子感到莫名其妙,仔细一看,原来那个人正在进行游泳比赛呢!看完这个漫画故事,我哈哈大笑,我总结出了一句话:好心也会办错事!

《父与子全集》中每一个漫画故事不仅能让我们开怀大笑,而且还告诉我们一些道理,我觉得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

好书伴我成长的演讲稿

有一天,妈妈下班回家,从包里掏出一本书,名字叫做《阁楼上的光》,是一本诗集,作者是享誉世界的艺术天才及诗人,集插画家、漫画家、剧作家等于一身的谢尔。

这本书的封皮是白色的,左侧写着书名,右边画着一幅插图:一个人的脑袋上长着一个亮着一盏孤灯的阁楼。书皮外面还裹着一张宣传页,上面写着:“课本没有教给孩子想象,这本书为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书,第一首诗就是“阁楼上的光”,我最喜欢这首小诗里的两句:“站在外面,我看得见。我知道你就在里面……,往外偷看。”多么形象生动的语言,一下子就让读者真的感受到:阁楼上孤灯一盏,尽管门窗紧闭,漆黑一片,还是能看到微光在闪。

这第一首诗就把我深深地吸引住了,后面的诗我一首接一首地读,感觉每一首都很精彩,每到有趣的地方,就情不自禁地给妈妈朗诵起来,妈妈听后,时而哈哈大笑,时而连连叫好。同学们,你们是不是也想读一读呢?《阁楼上的光》的确是一本好书。

好书伴我成长的演讲稿

古语有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歌德也说过:“读一本好书,就犹如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以书为友,能够明理增智,能够陶冶性情;与书常伴,能够立德修身,能够深化思想。

我家有许多藏书,正是它们伴我成长。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写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早在小学三、四年级读过。主人公保尔·柯察金那不屈不挠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我,使我发愤图强。忘不了,升中考前那五十多日是怎样度过的,我们如那身负千斤重的蜗牛,可老师、家长的鼓励和期望却变成沉重的试卷山和作业山向我们压来。是保尔,是他的精神支撑着我!

篇5

畅读,强调读书时不同智慧因素之间贯通融合产生的愉悦感受,也指读书过程通达、顺畅的状态。“畅”不但是对学生心理状态的关注,也进一步强调了其对于智慧生成的重要作用。指向智慧生成的读书过程从本质上摆脱了急功近利的追求,更多关注学生与书本的对话和读书对学生心灵的滋养。法国作家阿兰说:“读书的乐趣在于在阅读的过程中神思飞扬、了无羁绊,依着作者的文字找寻自身心灵放飞的家园。”只有在精神自由、心理愉悦、过程舒畅的状态下,才会真正激发读书的欲望。当学生一直保持着这样的身心状态,就会从内心需要读书,渴望读书,进而养成终身不弃的读书习惯。

二、畅读过程生成智慧

学校给予学生的知识,可能被用来解决问题,也可能会转化成人的智慧,包括科学精神、人文情怀、智力背景等。只有智慧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整体面貌和未来发展的可能。学校教育应当主动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引导教师掌握更加科学的读书指导理论和方法,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使其养成终身读书的习惯,感悟人生畅读的智慧。提倡“智慧畅读”就是要超越知识教育,从培养“知识人”转为培养“智慧者”。读书是长期积累的过程,但是这个过程不是无序和随意的,只有科学的指导才能让读书的过程“畅”起来,从而生长出智慧的因子。

对于读书滋养智慧的研究,中外都有丰硕的理论成果,客观地说,理论知识拓展了人们的认识,但在实践层面上还需要不断尝试和验证。

三、畅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读书应该成为生活的一种方式,如吃饭、睡觉一样,必不可少。教师的指导是影响学生读书的关键因素。学生读什么,怎么读,都需要教师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考虑。选择是一种智慧,例如名著的选择。毋庸置疑,名著一定要读,但是要研究什么时候读才合适,怎样读才有趣,必然要经过严格的科学论证。古今中外的名著都是成人从思想、文化、语言、史料价值等方面来甄别的,那么学生是不是也关注这些标准呢?曾有五年级学生拿着《老人与海》和《红楼梦》来问教师:“老师,这两本书我都读好久了,还是不懂,读不下去。名著都是这样晦涩难懂的吗?”这样一来,教师就意识到:并非所有的名著都适合每个学生,学生的读书也需要一定的科学指导。简单地说,读书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是“畅”还是“不畅”,取决于学生的知识背景和人生阅历。

再如国学经典,如果没有科学的规划和必要的解读,光靠考试或死记硬背,必然会扼杀学生的兴趣。读经典是可以不求甚解的,但不能一直都不求甚解。比如《百家姓》,每一个姓氏背后都有故事,故事可以增加学生读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如《论语》,教师向学生推荐了《孔子的故事》,与《论语》对照阅读,每天由一位学生讲一则孔子的故事。学生们表示喜欢,并且兴趣越发浓厚了。教师要倡导学生通过读书获得个人智慧的增长,既要拓宽学生的读书视野,又要让读书过程通达、舒畅。

新时代的教师要思考应该具备怎样的专业素养,才能担当起引导学生用读书提升民族素质的重任。首先,读书不能仅仅强调量的增加,而是要注重质的提升。如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所总结的:从少到多,读出知识的厚重与丰满;由多到少,凝炼出精髓,孕育出智慧。其次,要关注书本知识之间以及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融通。要追求心理愉悦,学科融通,课内外衔接。要用读书的智慧去发现、唤醒和开发潜能。如有这样的现象:学生读书很多,在课堂上却不能引用课外书的内容,也不能将书中的情感和道理迁移到生活中。究其原因,是为读而读,缺乏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此外,要认识到读书不是目的,过程才真正重要。教师要通过科学的引导,让学生读书的过程从体验情感、触发遐想的“读书乐”向形成品质、养成习惯的“乐读书”发展,进而朝着读书是生命状态、生活智慧的“书读乐”迈进。

另外,面对信息化改变生活的力量,教师们应当警惕“浅读书”“泛读书”现象向学生的渗透,需倡导深度x书的理念,寻求读书所带来的精神境界的提升。

四、畅读重在过程的系统发展

一是选书,要关注学生的视角。学生的身心特点是选择读物的前提,而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是关键。低年级要以通俗易懂的绘本为主,兼顾情节性,如是非分明的童话故事。中年级可以读简短的历史故事和名人传记,如《史记故事》等。高年级要尝试推荐加自主相结合的选择方法。教师要鼓励学生拓宽视野,既要读中国的作品,也要读外国的作品;既要读文学类的,也要读科普类的,还要读各类报刊杂志,如《数学报》《少年科学画报》《世界名曲欣赏》等。

二是读书,要注重科学的引导。强调方法的层次性。如果让一二年级的学生去做读书笔记,等于告诉他们读书是可怕的事。因此,对于低年段学生,教师可以领读,把简短的绘本大声读出来;中高年段的学生则要学习浏览、默读等。同时指导学生学会使用工具书,学会通过系列丛书的阅读构建全面的认识。

篇6

读书卡片

例2(山西新课改区)名著中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请根据你平时的阅读积累,在下面的空格内填写相应内容,完成读书卡片的制作。

名句摘录: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书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

主人公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性格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得:

例3 (江苏盐城卷)《童年》最基本的主题之一是:阿廖沙的成长。__________________是作者创作这部作品的第一主题。小说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比如,勇敢正直的阿廖沙,善良乐观的__________________,自私残暴的__________________,以及执著的__________________。

例4(安徽池州卷)读经典,学语文,首先在于读。你读过《西游记》,一定知道“孙悟空三调芭蕉扇”的故事。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1)孙悟空为什么要借芭蕉扇?他是向谁借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简洁的语言把“三调芭蕉扇”的结果写出来。

一调:__________________二调:__________________

三调:__________________

例5(山东临沂卷)易中天在《我们为何要读经典》评价我国古典名著中塑造了众多经纶满腹、智慧过人的艺术形象。如有“__________________”(鲁达)一直被人们视为是匡扶正义的人,从沙僧身上我们能看到__________________(用短语概括人物的性格牲);从__________________身上我们能看到正义的化身;从“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雨雪严相逼”我们能读出__________________(人名)内心的凄苦。

例6(江苏盐城卷)请你根据阅读记忆,以及有关对偶(对仗)知识,仿照示例,复原《西游记》《水浒传》中被搞乱了的一些章回目录(答案以彼此字母代号搭配即可,不必抄写原句)

A、观世音甘泉活树B、荆棘岭悟能努力

C、青面兽北京斗武D、木仙庵三藏谈诗

E、武行者醉打孔亮F、孙悟空三岛求方

G、汴京城杨志卖刀H、锦毛虎义释宋江

J、梁山泊林冲落草I、急先锋东郭争功

示例:___J――G___

例7(长沙市)将相关内容用线连接起来

示例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孔明拳打镇关西寄人篱下

鲁达挥泪斩马谡费力不讨好

猪八戒进贾府打抱不平

林黛玉背媳妇顾全大局

例8(黑龙江哈尔滨卷)对四大名著中的人物和情节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骨精是唐僧师徒西天取经途中所遇到的一个妖怪,她曾先后变成年轻女子、老妇人和老公公来哄骗唐僧师徒,但都未能逃过孙悟空的火眼金睛。(《西游记》)

B.劫取生辰纲之事败露后,晁盖等人投奔梁山,梁山大头领王伦不肯接纳,这让林冲十分气愤,他火并王伦,尊晁盖为山寨之主。(《水浒传》)

C.曹操是魏国的奠基者,他一生东征西讨,打了许多胜仗,但也有打败仗的时候,如官渡战袁绍、赤壁遇周瑜、华容逢关羽时,他都惨遭失败。(《三国演义》)

D.贾宝玉是贾母最宠爱的孙子,他和林黛玉青梅竹马,真心相爱。但在贾母等人的安排下,他最终却娶了薛宝钗为妻。(《红楼梦》)

例9(浙江义乌卷)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段诗节选自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诗歌表现了诗人对爱和美的追求。

B.《红楼梦》中贾宝玉在太虚幻境看到的判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预示了林黛玉、薛宝钗的命运。

C.《简・爱》中男主人公罗切斯特热情奔放、敢作敢为又极具同情心。他虽然生长在富贵家庭,却不是那种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

D.《巴黎圣母院》中,美丽的姑娘凯瑟琳不计前嫌,在钟楼怪人卡西莫多受刑时,走上刑台,将怀中的水葫芦温柔地送到他干裂的嘴边。

例10(山东枣庄卷)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朱自清,现代作家,其散文代表作有《匆匆》《背影》《春》《济南的冬天》等。

B.(聊斋志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短篇小说集。“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传闻。

C.《名人传》《约翰・克里斯朵夫》都是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的作品。

D.严监生、夏洛克分别是《儒林外史》和《威尼斯商人》中的吝啬鬼形象。

例11(浙江宁波卷)我也开始挣钱:我逢休息日,一大早就背着口袋走遍各家的院子,走遍大街小巷去捡牛骨头、破布、碎纸、钉子。一普特破布和碎纸卖给旧货商可以得二十戈比,烂铁也是这个价钱,一普特骨头得十戈比或八戈比。平时放学以后也干这玩意儿,每星期六卖掉各种旧货,能得三十至五十戈比,运气好的时候,卖得更多。外祖母接过我的钱,急忙塞到裙子口袋里,垂下眼睑,夸奖我:“谢谢你,好孩子!咱们俩养活不了自己吗?咱们俩?有什么了不起的!”

①这个片段出自小说《 》。

②文中的“我”是指( )。

A、伊凡B、米哈伊尔C、阿廖沙D、雅科夫

例12(安徽芜湖卷)再说林冲踏着那瑞雪,迎着北风,飞也似奔到草料场门口,开了锁,入内看时,只叫得苦。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林冲寻思:“怎地好?”放下花枪、葫芦在雪里。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林冲把手床上摸时,只拽得一条絮被。林冲钻将出来,见天色黑了,寻思:“又被打火处,怎生安排?”想起:“离了这半里路上,有一古庙,可以安身。我且去那里宿一夜,等到天明,再作理会。”把被卷了,花枪挑着酒葫芦,依旧把门拽上,锁了,望那庙里来。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只有一块大石头,掇得过来,靠了门。

(1)上面这段文字出自我国古典名著《》。

(2)从这段文字来看,林冲的主要性格特点是()

A、疾恶如仇B、胆小怯懦

C、谨慎细心D、武艺高强

(3)有关林冲的故事有的已演变成了歇后语。请你完成下列歇后语的填写。(选做两个即可)

示例:林冲看守草料场――英雄无用武之地。

①林冲上梁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林冲误闯白虎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林冲到了野猪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13(四川内江卷)有些文学人物评论,虽片语只言,却能形象地揭示人物的性格特点,巧妙地表现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如:诸葛亮――忠诚的典范,智慧的化身。请参照示例,从下面的人物形象中任选一位写一则简短评价。

孔乙己 关羽 孙悟空 奥楚蔑洛夫

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14(湖北随州卷)从下列三个人物中任选一个,通过一个故事情节,对该人物作出简要评价。

孙悟空 武松 保尔・柯察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15(浙江衢州卷)仿照下面两个例句,按要求再写一个。要求:①是中外名著;②写出书名、人名和有关情节;③至少运用一个成语;④句式与例句基本一致。(4分)

例句1:《三国演义》中,求贤若渴的刘备,三顾茅庐,请得孔明辅佐,成就一番事业。

例句2:《水浒传》中,嫉恶如仇的林冲,火并王伦,推举晁盖为梁山新头领,促进了梁山的发展。

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16(湖北孝感卷)为了打造绿色精神家园,学校开展了营造书香校园的“名著竞读”活动。请你从《西游记》、《水浒》、《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三部名著中任选一个典型人物,按下面两个栏目完成一期黑板报内容的撰稿。

①“名著人物”形象栏。(写出人名并简介其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读后一得”交流台。(写出你对此人物或此情节感受最深的一点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17(吉林卷)作者从小就受到《论语》、《孟子》、《红楼梦》等文学名著的熏陶,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你也一定阅读了大量的中外文学名著,请选择你熟悉的任意一部,结合作品内容或你的感悟,补全下联。

上联:读论语,懂不耻下问

篇7

“诵读童谣”一课,学习目标定位为:(1)在诵读数首童谣中感悟童谣合辙押韵、句式整齐、节奏规整的特点,能有个性地诵读,

并学会初步创作。(2)语言是有声音的,热爱出声诵读,在诵读中愉悦身心。授课对象是三年级学生。本课教学分五个环节推进。

第一个环节:读准字音。

(出示第一首童谣。)

老鼠老鼠三月三,大鼠小鼠齐上山;

手拿风筝满山跑,风筝风筝飞上天。

师先来读一读这首歌谣。

(学生自读、指名读。教师出示“风筝”,强调轻声。)

师读准字音这个层次,要求我们轻读慢读,咬准每个字的音。

(学生练读,指名2~3位学生强化。出示第二首童谣。)

牧童骑上大春牛,要去田野走一走;

先去山上采朵花,再去河边看垂柳。

师再读一读这首歌谣。

(学生自读、指名读。出示第三首童谣。)

虎妈生个虎宝宝,虎头虎脑虎爪爪;

庚寅虎年已来到,龙腾虎跃把春闹。

师虎爪爪的“爪”有两个读音:zhǎo、zhuǎ,两个读音任选一个都可以。庚寅(gēng yín),它是天干地支的记年法。

[设计意图:语音的规范是诵读中最基础、最根本的,没有语音的统一,后面的诵读就无法进行。

此环节特别强调“轻读慢读”,读准字音。其中,关于虎爪爪中“爪”的读音,先让学生任选,讲完押韵的规则后,再让他们依据规则自己选择。]

第二个环节:读出乐感。

师仔细听听第一、第二、第四句最后一个字的读音。你发现了什么?

(指名一人逐首读童谣,其他学生静静听,听读后逐首讨论。出示第一首童谣,韵脚注音。)

老鼠老鼠三月三(sān),大鼠小鼠齐上山(shān);

手拿风筝满山跑,风筝风筝飞上天(tiān)。

生(讨论后交流)3个字的韵母相近。

(出示第二首童谣,韵脚注音。)

牧童骑上大春牛(niú),要去田野走一走(zǒu);

先去山上采朵花,再去河边看垂柳(liǔ)。

师(提示)古代“走”“柳”同在“有”韵里。

生(讨论后交流)3个字的韵母相近。

(出示第三首童谣,韵脚注音。)

虎妈生个虎宝宝(bǎo),虎头虎脑虎爪爪(zhǎo);

庚寅虎年已来到(dào),龙腾虎跃把春闹(nào)。

生韵母都是“ao”,不仅第一、二、四句,第三句也是。

师(点拨)这里,“虎爪爪”的“爪”读“zhǎo”比较好,能让韵母相同。

(出示:尾字韵母相同或相近,就叫押韵。这样的句子叫韵语。)

师发现的规律是——(生接)3首童谣都押韵。

师韵语读起来有一种音乐美。把押韵的字轻读拉长体会一下。

(生齐读。)

师看看句子在形式上有何共同点?

生每个句子都是7个字,句式整齐。

师这7个字在读时又是怎样安排的呢?

生(各自轻声读后发现)前4个字一起读,后3个字一起读。

师把前4个字打一拍、后3个字打一拍读读看,先把每个句子打成两拍读。

(出示:句式整齐,节奏感强。)

师再把每个句子打成四拍读。

(学生打节拍读。)

师我们的汉语是旋律型的声调语言,有很强的音乐性和节奏感,读出这种音乐感。

(学生读。)

师(打着节拍分一、二、三组读3首儿歌)第一组“小老鼠”——;第二组“大春牛”——;

第三组“虎宝宝”——;第四组如果往下接的话应该接写什么动物的韵语——(生答“兔乖乖”)为什么?

(学生交流明确——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设计意图:童谣比儿童诗更具音乐性,有合辙押韵、句式整齐、节奏规整的特征。音乐性在童谣中的重要意义决不亚于语义。童谣的音乐性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节奏明快自然,语言简洁流畅,清亮悦耳。此环节,要听出这种音乐感,读出这种音乐感。]

第三个环节:读出欢娱。

师只要读出它们的节奏感和音乐美,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学生创造性地练读。)

师小老鼠排在十二生肖的首位。下面我们就来读读写老鼠的韵语吧!

(逐一出示。学生自读,指名读。)

(一)

小老鼠,掀斗盖,偷小瓢,挖白面;

擀面饼,吃大蒜,辣得老鼠一身汗。

(二)

小老鼠,上枣树,砍树枝,打小鸡;

打得小鸡叽叽叽,喜得老鼠吱吱吱。

(三)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

叫妈妈,妈不来,叽里咕噜滚下来。

(四)

小老鼠,贴对联,贴完上联贴下联。

贴完对联去放鞭,噼里啪啦过新年。

师读着这样的韵语,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此环节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创造性地诵读原有的3首童谣。如“老鼠老鼠三月三”,可以诵读出“老——鼠老——鼠三月三”的节奏,也可以诵读出“老鼠老鼠三——月三”的节奏,还可以唱诵。第二层次是切换到童谣语言的基本形式“三字句”。伴随着简短明快的语言节律,生动活泼、稚趣天然的童心也蹦跳而来。此环节,就是要让儿童在诵读中愉悦身心,享受快乐。]

第四个环节:总结升华。

师其实,这些韵语并不专属于我们儿童,古时候的成人也唱诵它。

(出示,学生齐诵。)

(一)

千里草,何青青(qīng)!

十日卜(bǔ),不得生(shēng)!

(二)

新野牧(mù),刘皇叔(shū);

自到此,民丰足(zú)。

师谁来说说这两则韵语讲的是什么?

生第一则是咒董卓必然灭亡的结局。“千里草”就是“董”字,“十日卜”就是“卓”字。第二则是赞刘备自到新野任职,这里的老百姓就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

师看来,这些韵语不仅逗乐好玩,还表示一定的意义呢!这样的韵语,古时候就连一些不识字的人也会创作。你看,刘姥姥来到大观园,为了逗贾母和姑娘们乐,就即兴创作了一则韵语。

(出示韵语。)

老刘,老刘(liú),

食量大似牛(niú),

吃个老母猪不抬头(tóu)。

师为什么刘姥姥不识字却能说出准确押韵的韵语?

(学生回答。)

师像这样随口唱出的没有音乐伴奏的韵语,就叫歌谣。适合我们儿童的歌谣,也叫童谣。歌谣、童谣的最大特点是——押韵。同时,句式较整齐。上面这些韵语都是我们可以诵读的童谣。

(逐句出示,让学生打着节拍诵读。在学生齐诵结束后,舒缓的钢琴曲轻轻响起,出示孙友田《月光启蒙》片段,学生朗读。)

师母亲唱的那些“民歌民谣”让孙友田成为了诗人、作家。看来我们也要——

(出示:热爱童谣,诵读童谣。)

[设计意图:对儿童来说,童谣的形式比童谣的内容更重要。此环节总结出歌谣的特点“合辙押韵、句式整齐、随口唱诵”及用途,也为下文学生自己创作童谣作铺垫。]

第五个环节:学以致用。

师请你在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中任选一种动物,写一则童谣,注意押韵。

(学生创作,投影展示学生的作品。)

师它静静地躺在纸上没有生命,请创作者把它读出来。

(学生读,师生评议。)

师谁用不同于他(她)的方式来读?

(用同样的方式展示第二、三位学生的作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学生在自己诵读感悟和教师点拨的基础上自由创作童谣,进行实践运用。儿童是天生的诗人。教学中发现,

学生的创作随性、自由、活泼,也能做到句式整齐,但合辙押韵做得不是太好。于是,创作后又回到诵读上来,让他们读出自己的作品,在诵读中来感受语言的韵律。]

篇8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古典名著与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以及阅读训练等进行多方面的结合,并通过对古典名著中故事情节、思想意识、历史典故等多方面的知识引导,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激活心中对古典名著的兴趣爱好,增强学习语文、强化写作等多方面的能力,都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简述古典名著教学与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融入性

(一)活跃课堂气氛

在小学高年级古典名著的教学中,教师由浅入深地将古典名著中的故事情节以及人物表现放置在语文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感受到古典名著带来的力量,尤其是形成对故事的浓厚兴趣,激活课堂教学的氛围。譬如,通过《西游记》中西天取经,降妖伏魔,八十一难,取得真经,修得正果的神魔故事,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故事的力量,并与语文课文教学相衔接,活跃课堂气氛。

(二)激活学生的内在动力

良好的故事感染力能融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尤其是学生在古典名著的学习中,通过网络、漫画、电视等各种途径,对古典名著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在教学中融入对古典名著的阅读引导,让学生形成对故事人物的自我探究,对历史的准确分析,是构建学生内在动力的有效桥梁。譬如,教师在讲解“三打白骨精”的时候,可以结合语文知识的运用,让学生形成一定的思想认识,感受到故事的趣味性,激活内在的动力。

二、分析小学高年级古典名著教学存在的相关问题

(一)教师引导不够

在小学高年级古典名著的教学中,教师对于故事的引导以及讲解能力不足,尤其是对于古典名著的阅读力不强,对于学生的引导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综合应用模式,造成学生盲目性地阅读,不能深入地了解古典名著中的真实内涵,并从中感受到文字带来的力量。譬如,在“草船借箭”的故事引导中,教师对于《三国演义》的人物没有形成整体的历史环节、线索分析,造成学生整体知识掌握得肤浅,没有形成深入的了解。

(二)拓展训练还不足

在小学高年级古典名著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拓展训练没有系统化操作,有的只停留在字词的讲解,也没有通过现代化多媒体课件的融入对知识形成综合性的分析。譬如,在讲解《红楼梦》中“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时,没有将其中“凤辣子”王熙凤的美中含威、八面玲珑、泼辣张狂、口齿伶俐等多面性的性格进行引导,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作者写作上的完美艺术。

三、探讨小学高年级古典名著教学的教学策略

(一)在故事情节的感知中培育出趣味

在古典名著的教学中,要结合小学高年级的学生特点,让学生在故事情节中感受到古典名著带来的无穷力量,让学生在故事性中培育出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并形成自我学习、自我阅读的良好习惯。譬如,在教学《猴王出世》一文时,先播放歌曲《敢问路在何方》,孩子们一听就兴奋起来,因势利导地跟他们从孙悟空谈起,聊起《西游记》,让学生在简短的聊天中知道《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历尽八十一难修得正果的故事梗概,激起他们强烈的阅读欲望。这是以课文相关的小情节引出长篇小说的大故事,从而整体感知故事情节,让学生初步了解作品历史背景,唤起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趣味”,为进一步学习课文作好了知识的铺垫和情感的准备。

(二)在揣摩人物描写中悟出人味

人物描写是古典名著中尤为成功的地方,尤其是小学生在叙事文人物描写以及认知能力上,更离不开对人物描法的掌握,通过古典名著的教学应用,让学生了解到不同人物在不同历史环境、社会环境中的表现,更好地突出教学的侧重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故事情节,联系人物身份角色,细读主角的描写部分,揣摩人物的言谈举止,从而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悟出古典名著的“人味”。如教学《“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一文时,先让学生初读课文,说说对王熙凤的第一印象;然后,细读描写王熙凤肖像、神态、语言的句子,揣摩王熙凤对林黛玉的假关心、真炫耀,以及对贾母的讨好心理,初步领悟到“凤辣子”的复杂性格。通过在古典名著教学中对人物性格的整体分析,形成系统化的写作基础,有利于整体知识与能力的提升,为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认知写作提供帮助。

(三)在现代教学素材中赏出戏味

在古典名著的教学中,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应用,尤其是突出对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让学生通过网络、视频、活动表演等方式,掌握更多的古典名著知识,提高鉴赏和阅读能力。在精读课文细节描写之时,演示视频片断或图片,提高阅读理解速度;在研读课文以后,播放与课文内容对应的全剧,丰富学生的想象,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增强阅读名著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适时运用音像素材,有效提升趣味,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四、结语

在小学高年级古典名著的教学策略中,教师要突出学生主体作用,围绕学生对古典名著的兴趣,成立课外学习小组,让学生进行故事、人物性格分析、历史情结、文学素养等多方面的交流,教师在课下进行系统化的指导,能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强化语文学习的整体效果。

参考文献

篇9

2008年江苏省高考语文大纲将课外阅读10 部中外名著纳入考试范围,构成文科附加题主要内容。这些名著或因独特的语言风格,或因特殊的艺术手法以及深刻的思想性,概括出当时社会的人情风貌,记录一个时代的社会状况,给予人不同的审美体验。江苏省高考增加对这些名著的考查符合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力图把学生从快餐式信息摄取中拉出,令其走进名著,亲近名著。也能借此激发学生阅读古今中外名著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高考范围内的名著篇目内容长短、深浅不一,无专门系统的教材,学生本身亦层次迥异,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一定难度。目前的名著教学贯穿高中整个学习阶段,将学生自主阅读与教师课堂点拨结合,按照高一泛读、高二精读、高三应试的梯度分层进行,力求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基础上,能够熟悉名著人物情节,并具备一定鉴赏分析的能力。名著教学应高考而生,但绝非为高考而存。

一、泛读为基,逐层精读

泛读是一种略观大意、知其梗概、不探微究深的阅读方法。《边城》、《雷雨》、《老人与海》、《哈姆莱特》、《欧也妮?葛朗台》这些篇目属中短篇,泛读正文,学生需做到了解作品主要人物以及主要情节。《呐喊》属合集,需清晰掌握各篇目与人物,切忌混淆。《女神》因是诗集,且具有浓烈的时代特色,反应当时知识分子的心理追求,故可泛读各辑重点篇目,了解语言风格与艺术特色,宏观把握其艺术内涵。10部名著中《家》虽篇幅相对较长,但是人物关系较两部古典名著显得明晰简单容易记忆,情节有限,人物性格处理多属扁平,学生通过泛读通常即能够理解把握。

《红楼梦》、《三国演义》无疑是名著中的晦深之作,此时泛读应立足把握章节主要内容,在阅读指导时要求学生首先以简短梗概记忆各章内容人物。面对众多出场人物,不求把握全貌,而立足主干重点记忆。

精读要求“循文入义”做到“字训其义,句贯其旨,文循其脉,篇会其旨”,逐步进入“文会、意会、情理、神会”的境界。即要求学生做到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表达方式、总体布局、熟悉文学作品的内容,记忆其中重要的部分,又要让学生能紧抓中心,细心揣摩某些精彩段落,分析人物性格。

精读必须立足于扎实泛读的基础之上,亦应逐层推进。考试篇目中尤以“红楼”、“三国”两部文学经典为重。精读章节、精读人物逐层深入,将重点人物放置于重点章节中理解,不可相互割裂,据此赏鉴故事内容的深刻内涵,品评人物性格特点。

二、自主阅读为先,教学策略多元化

名著阅读教学应立足于平时持之以恒的阅读积淀。在高一、高二阶段就应对名著逐一通览,并整理归纳为高三作铺垫。在复习备考阶段,相对集中地做一些有针对性的专题阅读和适当的强化训练。

培养学生利用阅读及课外时间自主阅读,结合书面作业的形式,如概括章节、整理人物关系等巩固学生的自主阅读成果,为日后备考做足铺垫。自主阅读的最初阶段,读书笔记交流的方法可以使阅读深入。读书心得写作可成为阅读成果的呈现平台,让学生与作者对话,与人物对话。这种训练方式,学生要说出、写出必须熟知这一人物,熟悉相关章节,通过说写又对人物有了深一层的理解。

自高二下半期开始,适合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增加课堂讲解环节。“作为文化――心理过程的教育,有两个相互制约、相互联结、相互规定、对立统一的基本点,那就是:价值引导和自主建构。”在这里,自主建构是针对学生自主阅读理解名著。教师的价值引导体现在创设适宜阅读情境促进学生自主阅读,同时引导学生以开拓的思维赏鉴评价作品。教师要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且目的明确。可以针对作品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和主题、作品叙述的方式等各个方面设置问题,将作品内容解析成问题,最终着眼于解决实际题目。

名著内容浩瀚,不可面面俱到,为进一步有效阅读,针对命题形式与特点,应兼顾宏观和微观制定教学策略。首先,在备考过程中,对作家以及其创作风格、作品标题内涵、创作背景、情节梗概、主题思想这些覆盖整体的知识要有宏观的了解、归纳、识记,并注意高度概括。

其次,对作品的重要情节、片段、细节,与主要人物密切相关的故事情节、细节,则要有比较深入和细致的掌握,并能对其进行评判与赏析。在复习的时候对每部作品的重要情节进行整理归纳。如《三国演义》,可以关注著名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以及与之有关的具体情节、人物与细节;还可以关注与主要人物诸葛亮有关的故事情节以及其中涉及的细节――定三分隆中决策、博望坡出奇制胜、火烧新野、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巧借东风、三气周瑜、七擒孟获、六出祁山、失街亭与空城计、死诸葛吓走生仲达等。再如《红楼梦》中的木石前盟、宝黛初会、黛玉葬花、宝玉挨打、王熙凤弄权铁槛寺、刘姥姥进大观园、抄检大观园、元春省亲、黛玉焚稿等。

再次,对主要人物形象,要熟识能体现人物性格特征的相关故事情节、精彩场景、人物特征性的动作语言、重要语句等细节,并在此基础上整合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如2010年江苏卷简述题,《三国演义》“官渡之战”中“许攸投奔曹操”这一情节,表现了曹操什么样的性格特征?此类题型针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典型性格,列举与之相关的情节事件或者细节加以举例说明,这是侧重检测对小说中典型形象的性格内涵的感知。

三、文本阅读为主,引入影像阅读

“电影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综合了多种艺术形式,对培养人的思想道德,提高人的艺术修养,促进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影像阅读已经成为当下主流阅读形式之一。 “它可以使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的审美对象,并加快美的信息速度,加大美的信息容量,使学生直接受到美感熏陶,以期取得最优化的教育效果。”将影像这种超文本形式引入名著教学,学生通过观察人物的表演,更容易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逐步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要充分发挥影视资源对语文教学的辅助和优化作用,同时处理好名著文本和影视资源、教与学、看与思的关系,找准文字与影视的结合点,抓住动情点,落实知识点。强调影视的魅力和优势,并非认为其可以取代文本阅读与课堂教学,而力图将其作为文本阅读的铺垫及延伸。

通过影像阅读,学生必然对名著文本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再记忆、再体验,由此完成了多次的信息摄取,为解题打下良好基础。从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来看,学生对影像的解读和储存明显优于文字。但影像阅读的比重不能超越文字阅读,从学生实际解题情况看,文字阅读与重点章节的影像阅读相结合才能够达到较好的应试效果。

江苏省名著阅读考查经过三年的发展,已经改变最初仅仅要求学生对情节或人物简单记忆的浅层方式,逐步向考查学生理解内容,赏鉴人物性格发展。这必然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自主鉴赏文学作品的习惯,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领悟内涵,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所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目前10部名著割裂考查的局面也可能被打破,教学须具备一定超前意识,立足更高的理解层面,寻求篇目之间能够比较阅读的切口,引导学生更深入的领悟文本深层次意蕴。

“阅读活动是读者和作者之间通过文本进行的一场跨时空的对话,这是世代传承的无声对话,是思想撞击出火花的伟大对话”。当高考与名著对接,意味着人们对文明精髓的自我肯定与传承。名著阅读教学须不断在实践中探索,为学生提供新的视角,启发学生在更高层次上领悟文学作品内涵的丰富性和多元性,从而真正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眼睛与心灵来阅读有价值的文学作品,让学生在有限的阅读时间里,高效把握名著内容和形式,在应试之中完成对名著价值与作用的重新估量与体悟。

参考文献:

[1]肖川.从建构主义学习观论学生的主体性发展[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4):3.

篇10

一、初中语文经典阅读存在的问题

经典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经典阅读学生可以提高语文阅读能力和自身素质。但如今初中语文经典阅读还存在许多问题,导致经典阅读没能充分发挥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阅读

目前,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成绩更加是学生的命根,初中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大部分学生反映没有空余的时间阅读经典名著,然而,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只能把经典阅读当成学习任务来完成,并没有享受经典阅读过程中的乐趣。

2.学生在经典阅读中“重情节,轻理解”

许多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只看重故事情节的发展,忽视享受阅读的过程,因此大部分学生往往采用跳跃式阅读,这种阅读方式缺乏对经典名著的深刻体验。还有些学生将阅读作为自己的娱乐方式,他们不喜欢阅读完整的经典名著,而对一些简短的、有故事情节的读物感兴趣,因此造成学生对经典名著理解比较片面。

二、提高经典阅读的有效性建议

通过以上两方面的分析发现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经典阅读还有待加强,因此,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经典阅读的有效性成为学者们关注的话题。为此,本文认为,要提高学生经典阅读的有效性,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培养学生对经典阅读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个人学习的动力。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充分激发学生对课外经典阅读的兴趣。比如说教师在讲解《阿长与》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利用从网上或者一些影视资料截取相关视频,提供给学生观看,通过观看视频,学生可以更直观感受文章的主要思想,激发学生对经典阅读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可以借此机会推荐学生阅读《朝花夕拾》。此外,我国的许多电影、电视剧都是由经典名著改编而来,比如说《红楼梦》《水浒传》等,教师要抓住学生喜欢看电视剧的特点,通过影视资料,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

2.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要提高经典阅读的有效性,并不是将文章或者名著反复的阅读,必须掌握一定的方法才能实现有效阅读。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阅读过程中学会做笔记。学生在阅读经典名著时,要求学生准备好一本供阅读专用的笔记本,将阅读过程中发现的精彩段落或者语句摘录下来,这样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经典名著的记忆,另一方面通过摘录经典语句,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量,为初中学生写好作文打下基础。第二,引导学生阅读与思考相结合。在经典阅读过程中,不仅要懂阅读,还要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教师可以针对某本书或者某一文章要求学生写下读后感,通过写读后感,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对阅读内容加以总结和分析,同时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经典阅读的有效性。第三,引导学生阅读不同难度的经典名著。许多经典名著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有着一定的难度,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由于看不懂或者读不下等原因,就会放弃阅读,这样极大的打击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因此,教师要通过各种手段,比如说提供相应的资料或者影视,辅助学生阅读,同时要求学生在选择经典名著阅读时,要循序渐进,引导学生阅读不同层次的经典名著。

3.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经典阅读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引导学生学会与作者共鸣。比如学生在阅读《背影》这篇文章时,教师要构建相应的意境,让学生感悟文章中所描绘的动人的情景,这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果文章中的背影是你的父亲,你会怎么描绘?并与朱自清所描绘的背影进行对比。通过老师的引导,可以帮助学生正确把握作者的心理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达到师生互动的目的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对经典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提高学生经典阅读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授课前,可以根据文章内容,提出2―3个问题供学生思考,让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独自进行阅读,并在此基础上与其他同学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探讨,达到相互合作的效果,在探讨的同时,学生可以学习他人的思考方式和阅读方式,改善自身的阅读存在的不足。在课余时间里,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时刻关注学生的阅读动态,积极参与学生对经典名著的讨论,并适当的做出指导。通过这一过程,能够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提高经典阅读的有效性。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