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问题调查模板(10篇)

时间:2023-08-03 16:09:3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环境问题调查,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环境问题调查

篇1

(1)通过调查研究,让学生掌握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成因及防治措施,并能举一反三,会研究其它类似问题。

(2)让学生在调查过程中学会查阅有用资料,学会访谈,并会分析应用资料,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3)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地理,学有用的地理,让学生能在做的过程中学。

二、研究方法

利用图书馆、网络查阅资料,走访(利用周末),讨,合作探究,撰写调查报告。

适用学生:高二文科生。

三、调查过程

(1)成立调查小组,每组4人左右,共计12组。

(2)明确研究内容及方法。

调查报告

当地生态环境问题调查研究

――以张掖地区荒漠化问题为例

小组:第三小组 组长:*** 组员:*** *** ***

指导老师:张 波

1.张掖荒漠化的分布调查。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张掖市土地荒漠化面积661953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5.1%,主要分布在两大沙区:一是甘肃高台沙区,包括甘州、临泽、高台3县(区)及肃南明花区;二是山丹、民乐沙区,包括山丹、民乐两县北和甘州区的石岗墩一带。

2.荒漠化的成因。

自然原因

(1)张掖市基本气象数据调查。

通过参观张掖市气象局,我们得到以下有用数据:年平均气温7.3℃,年平均降水量131.6mm,年平均蒸发量2002.5℃,最大积雪厚度10cm,年平均日照时数3065小时,年平均沙尘暴天数3.9天,年平均风速2.0m/s。

(2)张掖市自然特征调查。

张掖市地处河西走廊中部,位于38°N两侧,处于全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的上中游地区。气候干燥,降水少而集中,多风沙天气,植被以荒漠和草原为主。

(3)自然原因归纳。

①张掖深居内陆,年平均降水量小,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气候非常干旱。②春季常有大风、沙尘暴天气。③植被较少,以荒漠、草原为主。④河流少,水源条件差。

人为原因

①祁连山区(黑河上游)过度樵采。②马场、康乐草原超载放牧。③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灌溉方式不当。④局部地区不合理的采矿。⑤牧区存在严重的过度开垦问题。⑥农村人口数量过多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3.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通过讨论,我们小组认为防治荒漠化可采取以下措施:

(1)加快城市化进程,减少农村人口的数量。

(2)退耕还草,围栏放牧,限制牧区牲畜的数量。

(3)黑河上游营造水源涵养林。

(4)采用喷灌、滴灌代替大水漫灌,发展节水农业,小麦选择耐旱品种。

(5)合理分配黑河上、中、下游的水源。

篇2

通常人们较关注室外环境污染问题,而室内环境污染问题则长期被人们所忽视,事实上,室内环境污染的危害程度并不比室外低,有时甚至比室外更高。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室内装修已成为新的时尚,但是由于不合格的装饰装修材料的使用,以及过度装修使室内空气污染日趋严重,对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而现代成年人70%―80%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老弱病残者在室内待的时间更长,可达90%以上,每人每天要吸入12―15立方米的空气,可见空气质量对于人体健康的意义是十分重要的,清新的空气使人精神焕发、身心舒畅、不易疲倦、工作效率提高,而不洁净的空气可以引发多种疾病。在这种情况下,继续一味强调室外环境空气质量,而忽视室内环境空气质量是不科学的。有专家认为,在经历了18世纪工业革命带来的“煤烟型污染”、19世纪石油和汽车工业带来的“光化学烟雾污染”之后,现代人已经处于“室内空气污染”的第三污染时期。

为了更好地了解室内空气污染物、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对人体的危害,我对呼和浩待市几个区进行了问卷调查,目的是想提醒人们重视室内空气污染问题的重要性。

1.内容和方法

1.1调查对象

在呼和浩特市市区内,以整群抽样为原则,随机选取住户,对常住在家人员进行人口问卷调查(包括居室环境、装修情况、健康状况,以及室内环境污染问题的了解情况的调查)共调查了1000户,3700多人,其中赛罕区(包括宾馆)403户,2100多人,回民区(包括宾馆)201户,408人,玉泉区、如意区、金川开发区共398户,1200多人,男性2000人,女性1700人,平均年龄39岁,高中、中专、大学学历者占有比例较高,初中以上学历者占80%。

1.2居室环境调查

居室环境调查包括一般情况调查、房屋基本结构、装修情况(如门、窗、地面及厨房等装修情况)家更新及材料使用、燃具、家庭中吸烟情况,使用化学品、化妆品情况及入住后的生活习惯(采暖、空调、冰箱的使用情况及饲养宠物)等。

1.3健康状况

健康状况调查包括一般情况、吸烟史。疾病史,公共学习情况场所人的健康状况,包括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疲劳、头重、恶心、头晕、胸闷、气短)、眼部、皮肤等情况进行了调查。

2.结论

本研究调查了一千户,在被调查的人中,除询问文化程度和经济状况外,还选择了几个常识性问题,回答正确率不高,只有31%的人基本了解室内空气污染的相关知识。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人都认为室内空气污染有害,但是申请检测的人数极少,这种意识与行为的反差,表示市民对室内空气污染有害健康的认识较肤浅,缺乏提高自身生活环境,以保护健康的意识。

本次调查显示市民对相关知识的综合知晓率在60%以上但仍有部分居民缺乏正确的认识,甚至存在认识误区。如有人认为只要选择了环保材料就不会有污染或装修完工没有气味就很安全等。且被调查者关于有害气体对人体产生的慢性、潜在性危害认识不足。被调查者中,大部分人对自家居住的环境表示满意且居室中都不同程度地装修过,家中有吸烟者的占60%。此次还对家中装修情况进行了调查,水性涂料占80%。地面一般用的是瓷砖和实用木板,门一般采用模压门、实木门。家中不同程度地使用化学品、化妆品、洗涤剂、防臭剂,等等,而且有些爱美女士有烫发的爱好,有些人家里喜欢养宠物。调查显示,60%的人在一定程度上处于亚健康状态,眼部不适、干涩、咳嗽、头晕、头重、胸闷,皮肤干等问题普遍存在(不适率比30年前有明显升高的现象)。

3.分析讨论

3.1室内空气污染物的种类

室内空气污染可理解为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室内环境,呈现足够尝试,持续足够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人体健康,室内空气污染包括,物理性污染、化学性污染、生物性污染和放射性污染。物理性污染是指因物理因素,如电磁波、噪声、振动,以及不合适的温度、风速和照明等引起的污染。化学性污染是指因化学物质如甲醛苯系物、氨、氡及其子体和悬浮颗粒物等引起的污染。生物性污染是指因生物污染因子主要包括细菌、真菌(包括细菌孢子)、花粉、病毒、生物体有机成分等引起的污染。话筒性污染物是指由于话筒性物质所引起的污染。室内空气污染物主要是人为污染,以化学性污染最为突出。

3.2室内空气污物的来源

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是相当广泛的,而且一种污染物可以有多种来源,同一污染源也可以产生多种污染物。只有准确地了解各种污染物来源,形成原因,以及进入室内的渠道,才能采取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的措施保护室内环境。化学性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建筑材料、装饰材料、日用化学品、人体排放物、香烟烟雾、燃烧产物,如二氧化碳、氮的氧化物、一氧化碳,等等。生物性污染主要来源于室内生活垃圾、室内植物花卉、宠物,等等。话筒性主要来源于地基、建材、室内装饰石材、瓷砖、浴具等物理性污染主要来源于人们使用手机、电脑及家用电器,等等。污染物的来源可以更为细致地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3.2.1来源于建筑装修材料、家具和家用化学品(含有很多有机和无机化合物)

建筑装修材料自身彩旗的有害物质主要有氨、氡。氨产生于建筑施工中使用的混凝土外加剂,释放氡的建筑材料包括建筑材料建筑材料自身氡的建筑材料,包括建筑石材、瓷砖、土壤、泥土,等等,石棉和玻璃作为建筑材料材料广泛应用于学校、医院、住宅和商用的防火隔(吸)声和管道的内衬层。还有一些材料释放有害物质的同时也吸附从其他污染源释放的污染物。室内装修时使用的胶合板、细木工板、中密度纤维和刨花板等人造板材中的胶粘剂等以甲醛为主要成分,板材中残留的和未参加反应的甲醛会逐渐向周围环境释放,是室内空气中甲醛的主体。

3.2.2居室内人的活动

人的生理活动和生活活动也是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人每时每刻都要吸入新鲜的空气,呼出人体代谢主要产生的二氧化碳及其他气体如氨、二甲基氨,等等,人在说话打喷嚏时可能将口腔、咽内的微生物以飞沫的形式传入大气。再有就是人类吸烟的过程中可释放上千种化学物质,甚至有较强的致癌作用。人类养花、饲养宠物及各种家用化学品也是污染的来源,室内燃料的燃烧、家庭取暖、炊事活动使用各种燃料、产物多样、家用电器、交通工具及特殊的办公设备。

3.2.3房基地

房基地地层中的可逸出或者挥发性的有害物质,可通过地基的缝隙进入室内,如地层中有的污染气体,由于环境化学的原因在地域的演变过程中造成某一地区某些元素分布过高或是建房以前已被工业废弃物污染,又没有彻底清除而盖建房屋,一些农药、燃料等或者是宅基地中使用那些蓄积性强的农药。

3.2.4来源于室外空气环境

大气污染物可通过门窗、建筑物等进入室内如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的氧化物、烟雾、颗粒物、氨、硫化氢、花粉,等等,这类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工业、企业、交通运输工具、花木树木及住宅周围的锅炉、煤炉、垃圾堆,等等。

3.2.5质量不合格的生活饮用水

除烹饪、饮用外,人们生活在很多方面需要水,如打扫房间、沐浴,等等,而且这些水都可形成水雾。

3.2.6人为地带入家中

人们每天都要进出居室,容易将室外的污染物随身带入室内,如苯、铅、石碑,等等。

3.3危害

室内空气污染物种类多样、来源广泛。下面介绍几种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及危害。

3.3.1甲醛

甲醇来源于建筑装修材料、家具、各种粘合剂、涂料、合成织品,等等。在日常生活中,甲醛释放入环境或被人体摄入的情况一般是在一些板材(三夹板、刨花板、中密度板)塑料、涂料等的生产和制造过程。在生产过程中,为防腐、防蛀和快干等目的,向这些材料添加了甲醛所以新居室的地板、家具、塑料、贴面等都可能随时向室内释放甲醛气体,造成室内空气甲醛从中释放出的期限可达3―15年。其次甲醛可作纤维助剂,在将棉、人造丝、地毯等加工衣料时的工序中,掺加甲醛,可防止衣物皱折。但是,在洗涤过程中又会重新释放出甲醛。再有在香烟的烟雾中含有甲醛。这些情况呼和浩特市普遍存在,甲醛对人身体健康存在危害,且甲醛已被WHO确定为致癌、致畸形物质,对人的眼睛、鼻子、呼吸道产生强烈的刺激,导致头痛、恶心、失眠、咳嗽、多痰,以及皮肤过敏。甲醛进入人体后,可转化为甲酸、甲醇等,对视力有一定的危害作用,这就是近年来人们患眼病的比率上升的原因之一甲醛中毒严重时,可导致肝功能和肾功能异长,甚至于死亡。

3.3.2氡

氡是唯一的一种放射性惰性气体,被WTO确定为主要的致癌物之一,自然界中有三种同位素,分别来自不同的镭同位素,可能对人体产生放射毒性的是氡222,几乎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受到氡的照射,因为从他们的居室中含有铀、钍的建筑材料中,不断会有氡气体释放出来,而氡衰变后会相继形成一系列放射性子体,氡及其子体对特别有害于人体健康。因为它们可依附于空气中的水汽或灰尘,进入人体呼吸道,沉积于肺组织及其邻近部位发射α射线导致癌变。此外在香烟中也含有氡及其子体,所以香烟致癌的原因也在于氡。

3.3.3氨

建筑施工中为了加快混凝土的凝固速度和冬季施工防冻,在混凝土中常加入高碱混凝土膨胀剂和含尿素与氨水的混凝土防冻等外加剂,这些外加剂的存在造成墙体会向内释放氨,此外人造板材加压成型过程中,使用的含甲醛和尿素成分的粘合剂,人的代谢物也会释放出氨,走了呼和浩特市几家烫发店发现都有强烈刺鼻的氨水味,这也是氨的主要来源。氨是一种具有强烈刺激性臭味的气体,可通过皮肤和呼吸道中毒。

3.3.4石棉

从陶器到建筑石棉已经使用了几个世纪,石棉不可燃烧,并且是热的不良导体。因此,用来生产消防员的救生衣和绝招产品,石棉用于其他产品的生产,比如建筑材料、沥青、纺织品、涂料、喷气机部件、防渗漏剂、刹车衬面,等等,与室内污染总是有关的是石棉绝热材料的使用,石棉绝热材料可以向空气中释放微小的纤维,有的比人体细胞还要小。这些纤维不能被生物降解,被吸入肺部后永远地留存下来,长期积累导致肺癌的发生。

3.3.5电磁辐射

电磁辐射人们既看不到又听不着,但确实存在,打开收音机、电视机,空中就有电磁波存在。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发展很多电子产品、手机,以及家用电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为人类生活带来了方便的同时也给生活环境造成了电磁辐射污染,电磁波具有一定的生物效应,长期接触使机体组织温度上升,从而引起蛋白质变性、酶活性改变、工作效率降低、记忆力减退,长期处于低强度的电磁辐射中枢神经会受到影响,会头晕、嗜睡、无力、记忆力减退。

3.3.6其他

除上述几种主要室内空气污染物之外,不宜微生物、霉菌、尘螨、多环芳香烃、氮的氧化物、碳的氧化物、硫的氧化物,以及一些烃类都是室内大气污染物均对人体健康产生一定不良影响。

4.结语

从本次调查分析的结果看,市民的文化程度越高、经济状况越好,了解的相关知识就越多,对室内空气中的浸染物及其来源了解的也比较多,并知道可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什么危害。但是,由于室内空气污染概念新,市民正确认识率并不高,了解相关知识的途径并不多,为此针对特定对象加强宣传指导,在控制室内空气污染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呼和浩特市市区内污染室内环境污染问题的调查,大部分家庭(70%)对室内空气污染问题了解不够,对于污染物的种类及其来源、危害更是不了解,只是一味地追求装修豪华、舒适的生活,而忽视了室内空气污染的问题,由此引发的室内污染日趋严重。市民对相关知识了解滞后,认识上存在误区,以及本地区的经济水平和市民的文化程度成为控制室内污染的制约因素。随着我国的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技术集约型转变,以及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室内从业人员的比例将大大上升,人们在室内渡过的时间将会越来越长,受到各种室内污染的几率将会大大的增加。为此从人们的健康的长远角度出发实验室内环境的治理已成为必须高度重视的研究领域。

参考文献:

[1]吴冰.环境污染治理[M].科学出版社,2004,(4):25.

[2]张金良,郭新彪.居住环境与健康[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2):9-11.

[3]朱天乐,郝吉明.室内环境污染控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1-10.

[4]汪群慧,王雨泽,姚杰.环境化学[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出版社,2004:15-17.

[5]时常明,王春霞,金龙珠.21世纪的环境化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52-57.

[6]白雪涛.生活环境与健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2):11.

[7]王撷秀.生活环境与健康杂志[J].北京:环境健康杂志,2007:226-228.

[8]钟格梅.室内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国卫生工程学,2004,3(1):49-50.

[9]袁道光.环境科学技术[J].环境科学技术杂志,2007,2(30):61-64.

篇3

引言

随着榆林市社会经济的发展,矿产资源,尤其是煤炭、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利用的规模和强度持续加大,因而矿产资源开发活动对矿山地质环境产生或轻或重的负面影响,因此科学规划、合理开发矿产资源在促进地区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减少、减轻矿业开发的负面影响。矿产资源开采、加工过程中引发和加剧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有资源破坏、地质灾害和环境污染三大类型。

1 煤矿开发引起的资源浪费

1.1 土地资源的占用与植被破坏

几乎所有的矿资产开发活动都会造成土地资源的占用和破坏。例如,露天剥采、平洞或竖井掘进等排放的废石弃土,煤矸石长期堆放都会压占农田、林地、草地,造成了土地数量减少,加剧矿区范围内用地紧张状况。露天剥离直接破坏土地、地下采矿诱发地面塌陷、地裂缝以及滑坡、泥石流等破坏了土地的完整性。废渣风化及干旱地区尾矿沙随风扬尘成为新的沙尘发源地,导致土地沙化,恶化了土地利用现状,降低了土地的生产力。

据调查,榆林神府煤田近30年来,累计压占损坏土地达12658.32 hm2 其中工业用地占到68%,采矿废渣占地13.33 hm2,地面塌陷损坏土地4055.59 hm2 [1]。同时煤炭开发不同程度地改变或破坏了当地地质环境条件,形成采空区或高陡边坡,使生态环境恶化,加剧水土流失,从另一方面损坏了土地资源。

1.2 水资源浪费与破坏

为了防止矿坑积水影响正常采矿和危及人身安全,矿山采矿要排出坑道积水,高强度的矿山疏干排水及矿井突水会造成矿区地下水位下降,地表河流流量减少,甚至断流。更为不利的是水资源分布与矿产资源分布不匹配,加大了矿产资源开发难度和成本。由于资源性缺水、水质性缺水,导致榆林市是典型的以水定项目的地区,疏干排水一方面造成了宝贵的水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加剧了矿山用水短缺的矛盾。

以榆林地区煤矿开采为例,采煤不可避免地造成地下水渗漏,并形成矿井水,引起地下水位下降,甚至下降到侵蚀基准面以下,使泉水干涸,河流断流,对矿区范围内的居民生活用水受到较大的影响。在孤山川、窟野河等煤炭开采集中的地方,地下水位下降,河道断流,污染严重,居民生活用水也难以保障;在靖边-东坑-定边平原区,以及横山、榆阳北部大片地区,由于大气降水的减少和不合理地大量开采浅层地下水,地下水位持续大幅下降,引起了部分泉水流量衰减或干涸以及大部分村生活用水井干枯。据调查,在煤矿采空区范围内的双沟泉、母河沟泉、哈拉沟、敏盖兔沟等窟野河支流在煤炭开采前后,流量衰减率最大时可达98%以上,几乎干枯[2]。由于地下水位下降,一些深水井已经干涸,如大柳塔施工的某水文孔,抽水降深近3m,出水量近3000m3/d,矿化度超过0.22g/L,一直作为神府矿区的供水井开采,由于煤炭开采,2000年左右干枯报废[2]。又如,神木县某煤矿20世纪90年代初期建设的小型矿井,设计规模为21万t/a,2003年后扩建使得该矿设计规模比原来扩大50余倍,随后矿区生活用水井出水量衰减60%以上[3]。

1.3 生态资源浪费与破坏

(1)生态资源的浪费。

①矿山工业场地的建设占用农田,减少了当地的可耕种面积。②矿山开采的掘进废石、煤矸石等固体废物会压占农田、污染土壤,对当地农业生产造成影响。③煤炭开采导致农田塌陷、裂缝,使得农田保水保肥水能力变差,水肥流失加剧,植物丧失了必要的立地条件和生长环境,农业生产投入变大收益变小,进而农田被弃耕。④采掘过程使得地表、山体变形,植被破坏,影响生物链完整性。

(2)人畜饮水安全问题

由于地下水位下降,一些深水井已经干涸,这严重影响周围居民的生活生产问题,尤其是饮水安全受到威胁。例如,2009年大柳塔镇母河沟村、双沟村受大柳塔煤矿影响,造成水源枯竭,200多亩水地、l00亩果园全部弃耕绝收,农户每年承受经济损失数万元;永兴办事处的王花疙瘩村,400多亩水浇地变成了荒地,山地更是有一半左右“只长草、不长粮”,尽管在政府协调下矿区给农户适当经济赔偿,但终究解决不了村民今后“没地种、没水喝”的问题[2-4]。

2 榆林市煤矿资源开发所造成的环境地质问题

榆林市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和地质灾害的发生,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区域:一是神木县店塔(水兴)镇及府谷县新民、庙沟门、三道沟等乡镇共约300km2范围内;二是神木县店塔、孙家岔两乡镇约246km2范围内;三是神木县大柳塔、中鸡两镇约l84km2范围内;四是神木县西沟乡64km2范围内;五是府谷县府谷镇北约20 km2范围内;六是横山县殿市镇33km2范围内(沿黑木头川分布)[5]。

2.1 地质灾害

矿业资源开发引发次生地质灾害,例如:地面塌陷、滑坡、地裂逢、崩塌、泥石流等。据统计,全榆林市由采空区塌陷引发的灾害十分严重,全市采空区面积近3000km2,塌陷面积300多 km2,地面塌陷40余处,直接经济损失近3000万元。到2008年底,榆林市境内因采煤形成的塌陷面积近80km2,其中仅神木县就占其中80%以上[4]。

2.2 水土流失

榆林地区是陕西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水土流失面积36900km2以上 (不包括风沙区),占总面积的77%以上,全地区12个县均属水土流失重点县。全地区面积占三门峡以上黄河流域面积的6.32%,而年平均输沙量5.16亿t,却占三门峡以上输沙量的1/3[5]。榆林地区每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11.970t/km2,在侵蚀严重的孤山川、佳芦河、窟野河中下游一带,侵蚀模数每年高达30000t/km2以上[5]。形成原因既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人为因素,其中自然因素主要受到地貌、气候、植被、岩性和土壤的影响。常见的土壤侵蚀按营力可分为流水侵蚀、重力侵蚀、风蚀等,而每一种营力作用,依据所处部位、规模大小、作用过程及其形态特征等,又可分为许多不同的方式,如雨滴侵蚀、面状侵蚀、线状侵蚀、沟状侵蚀、潜蚀、溶蚀,崩塌、滑坡、泥流、泻溜,磨蚀、吹扬等等。

2.3 土地沙化

土地沙化是指因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天然沙漠扩张和沙质土壤上植被破坏、沙土的过程。榆林地区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沙化面积达2.44×104km2,全榆林地区一半以上的县城陷于重重沙漠之中,400多个村庄受风沙的侵袭压埋,100年间,已吞没农田、牧场超过14×104hm2[6]。

3 煤矿开采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

煤矿开采会引起十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土壤污染。、采矿粉尘、煤矿排放的瓦斯、煤层自燃及煤矸石自燃的有害气体、矿石冶炼烟尘废气、废渣中重金属以及酸性废岩等是矿山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其主要污染物质有重金属汞、铅、砷、铬、镉等以及氰化物、石油类、粉尘、二氧化硫及酸性废水,未达标排放,或直排、偷排等都会造成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植被、谷物、蔬菜、果品、水产品等污染[7-9]。

3.1 水环境污染

矿产开发过程中废水来源比较广泛,包括采矿、选矿和冶矿生产过程中的矿坑废水、选矿尾矿浆等。这些废水若未经达标处理,就会导致岩石中的金属组分和微量元素等有毒有害物在水中富集、迁移,最后进入河流湖泊或者渗入地下,导致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降低其原有使用功能,不能饮用和农业灌溉,直接或间接威胁矿区及其附近居民的生活健康。

3.2 大气污染

矿产开发过程中产生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是采矿粉尘、选冶排放的烟尘、废气。据榆林市环保统计资料显示废气排放主要集中在神木、府谷、榆阳三县,占到废气排放总量的90%以上。这三县是榆林市的主要产煤地,其中煤炭开采的废气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11%[9]。

3.3 土壤污染

矿产开发造成的土壤污染最常见是气型污染、水型污染和废渣污染。气型污染是指采矿粉尘、冶炼烟气等污染物质沉降至地表而污染矿区及周边土壤;水型污染是指矿坑水、选矿废水、冶炼废水排放后,通过地表径流或地下渗流时被土壤吸附截留,从而造成土壤污染。废渣污染是指采矿、选矿废渣长期堆放,通过自然分解、雨水淋溶等方式,使其中有毒有害物质,如镉、汞、铬、砷等渗入土壤造成污染。

4 榆林市煤矿开发利用规划

按照大型化、国际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十二五期间以重大项目为支持,加快煤炭资源开发,确保榆林市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按照合理布局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空间范围,划分出重点、鼓励、限制、禁止开采区及矿业经济区。

4.1 重点开采区

(1)神府新民煤炭国家规划矿区:包括神木北部―府谷煤矿区,面积2666.7km2。截至2007年底,区内已设采矿权294个,累计查明煤资源储量243.3亿吨,保有煤资源储量65.6亿吨[10]。

(2)榆神煤炭国家规划矿区:包括神木西部一榆阳区煤矿区,面积3236km2。截至2007年底,区内已设采矿权58个,累计查明煤资源储量509.8亿吨,保有煤资源储量47.5亿吨[10]。

(3)榆横煤炭国家规划矿区:包括榆阳区西部―横山县煤矿区,面积5562.5 km2。截至2007年底,区内已设采矿权32个,累计查明煤资源储量456亿吨,保有煤资源储量0.63亿吨[10]。

4.2 鼓励开采区

具有矿产资源开发潜力,鼓励进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活动的区域。分别是府谷矿区、吴堡矿区、米脂岩盐开采区。区内按开采规划区块优先投放采矿权,鼓励社会多元资金投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

(1)府谷矿区:面积404km2,已查明煤资源储量48.5亿吨,保有煤资源储量2.02亿吨。已查明铝土矿资源储量1062.7万吨,保有煤资源储量498.1万吨。区内有已设采矿权数量l2个,规划投放(设置)采矿权数量1个[11]。

(2)吴堡矿区:面积170.94km2,已查明煤资源储量9.03亿吨,规划投放(设置)采矿权数量1个[11]。

(3)米脂县岩盐开采区:面积326.48 km2,已查明煤资源储量8.72亿吨,计划按省盐化工重点工程设置采矿权[11]。

4.3 限制开采区

为规划期内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活动实行一定限制的区域。如:地表饮用水源保护区的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区内严格控制采矿权的设置,新设采矿权应严格进行规划论证、审查。

4.4 禁止开采区

(1)靖定煤炭资源储备区:榆神矿区深部煤炭资源保护区。

(2)以及国家规定的其他禁止开采区域。

5 结语

榆林市又蕴藏着丰富的煤矿资源,是国内罕见、世界少有的能源矿产富集地。同时榆林地区又属于我国干旱、生态脆弱、水土流失和沙漠化严重的地区之一。大规模、高强度的煤矿等矿产资源开发活动已成为矿区最活跃、最主要的地质作用应力,成为加剧矿区地质环境变化的“催化剂”。而且榆林市是在地质、生态、环境等方面脆弱的地区,所以矿山资源毁损、地质灾害和环境污染等环境地质问题在矿山开发时间、空间上的重叠性、穿插性在榆林地区表现十分明显,多种环境问题交织叠加,相互影响将会对该地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产生破坏性的后果。因此对矿产资源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是最大程度地减少、减轻矿业开发的负面影响的最佳途径,同时还应该注重地质灾害的监测和人工预防干预、矿山废弃物净化治理、土地复垦、生态恢复等问题。

[参考文献]

[1] 侯新伟,张发旺,李向全等.神府东胜矿区主要地质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效应[J].地球与环境,2005.33(4):43~46.

[2] 徐友宁等.中国西北地区矿山环境地质问题调查与评价 [M].地质出版社2006.4.

[3] 徐友宁.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研究现状及展望[J].地质通报,2008,27(8):1235~1244

[4] 杨宏科,范立民.榆神府煤矿区地质生态环境综合评价[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3,31(6):6~8

[5] 成六三. 陕北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工程综合效益评价研究―以榆林南部六县为例[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11.

[6] 黄永青,麻保林,石长春等. 榆林市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6, 21(6): 190~193

[7] 姬艳梅.陕北榆林能源化工基地生态环境对策措施研究[D].西北大学,2012.

[8] 刘晓琼.生态脆弱区大型能源开发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及优化调控-以榆林市为例[D].陕西师范大学2007.

篇4

[中图分类号] X508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8-264-20前言

恶臭是各种气味(异味)的总称,大气、水、废弃物中的异味通过空气介质,作用于人的嗅觉思维而被感知。我国《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1993)将恶臭污染物定义为:一切刺激嗅觉器官引起人们不愉快及损害生活环境的气体物质。迄今凭人的嗅觉即能感觉到的恶臭物质有4000多种,其中对健康危害较大的有硫醇类、氨、硫化氢、甲基硫、三甲胺、甲醛、苯乙烯、酪酸、酚类等几十种[1-5]。

恶臭物质分布广影响范围大。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环境意识的日益提高,恶臭污染问题逐渐凸现出来。大中城市市民关于恶臭污染的投诉占整个环境污染投诉的25%以上,且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因此科学调查恶臭环境污染状况,解决恶臭污染问题已成为环境保护管理的当务之急。

1恶臭的危害

恶臭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对人体的影响,给人们带来不愉快的感觉。常见的症状有恶心、头痛、食欲不振、嗅觉失调、情绪不稳定、失眠、诱发哮喘等。高浓度恶臭可引起人体重要的生理机理发生障碍和病变,使人产生慢性病并缩短寿命,甚至使受污染的人群发生急性病并引死亡,如吸人高浓度的硫化氢气体,可造成人体短时间神志不清、呼吸停止而死亡。恶臭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6-9]:

(1)危害呼吸系统。人们突然闻到恶臭,就会产生反射性的抑制吸气,使呼吸次数减少,深度变浅,甚至完全停止吸气,即所谓“闭气”,妨碍正常呼吸功能。

(2)危害循环系统。随着呼吸的变化,会出现脉搏和血压的变化。如氨等刺激性臭气会使血压出现先下降后上升,脉搏先减慢后加快的现象。

(3)危害消化系统。经常接触恶臭,会使人厌食、恶心,甚至呕吐,进而发展为消化功能减退。

(4)危害内分泌系统。经常受恶臭刺激,会使内分泌系统的分泌功能紊乱,影响机体的代谢活动。

(5)危害神经系统。长期受到一种或几种低浓度恶臭物质的刺激,会引起嗅觉脱失、嗅觉疲劳等障碍。“久闻而不知其臭”,使嗅觉丧失了第一道防御功能,但脑神经仍不断受到刺激和损伤,最后导致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的调节功能失调。

(6)对精神的影响。恶臭使人精神烦躁不安,思想不集中,工作效率减低,判断力和记忆力下降,影响大脑的思考活动。

2恶臭污染源类别

恶臭污染源可分为人为源和自然发生源两大类。人为源泛指因人类生产、生活过程而存在,将恶臭物质排入大气的污染源,常见的污染源有污水处理厂、化工厂、垃圾填埋场、骨粉厂、畜牧养殖基地、制药厂等;自然源指因富集、生物降解等自然因素形成的恶臭排放源,主要有严重富营养化的河流、烂泥塘、垃圾堆等。

3恶臭污染源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由于恶臭污染物种类繁多,来源多种多样,因此发生恶臭污染事故时很难凭借现场情况确定事故成因,给后续防治工作带来困难。这就需要掌握科学合理的恶臭污染源调查方法,尽快掌握目标区域基本信息和现场情况,对比相关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在第一时间确定恶臭来源和污染物种类,为防治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一般情况下,污染源调查的目的是建立污染源基本信息库,从而掌握目标区域内的潜在风险因素和危险级别,为建立污染扩散模型、排查事故原因等工作提供技术支持,调查内容包括污染源位置、源强、污染物类型、排放方式等。调查前可以先调阅目标区域内企业生产工艺、公众举报资料、环境监测数据等信息,初步筛选出潜在的污染源,确定目标后再进行深入调查。

4恶臭污染源调查内容

4.1人为源的调查

人为源调查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现场监测等途径完成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4.1.1地理信息的调查

由于人为源大多以企业形式存在,因此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企业地理位置、厂区面积、各个污染源的GPS坐标等,一般通过查看地图、实地测量、查阅资料等方式获得,其目的是掌握污染源空间分布情况。

4.1.2污染源形态的调查

污染源形态主要包括点源、面源、线源、体源4大类,其中点源指通过某种装置集中排放的固定点状源,如烟囱、集气筒等;面源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低矮密集的方式自地面或近地面的高度排放污染物的源,如工艺过程中的无组织排放、储存堆、渣场等排放源;线源指污染物呈线状排放或者由移动源构成线状排放的源,如城市道路的机动车排放源等;体源指由源本身或附近建筑物的空气动力学作用使污染物呈一定体积向大气排放的源, 如焦炉炉体、屋顶天窗等。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污染源形态调查内容主要用于建立数学模型,而建模过程中不同的空间尺度拥有不同的假设条件,因此调查结果通常需要二次判别。例如:在厂区周边几百米范围内焦炉炉体、屋顶天窗等污染源需要按体源对待,但在环境功能区数十公里的尺度上就可以视为面源;如果多个企业相对集中在某个区域,在环境功能区数十公里的尺度上,这些企业内部的各个点源就需要整体视为一个大面源处理。

4.1.3污染物排放情况的调查

污染物排放情况包括污染物种类、污染物排放浓度、排放速率、排放时间、排放方式等,其中污染物种类的调查内容又可细分为污染物气味类型、污染物名称、分子式、理化性质等,可以通过分析生产工艺、查阅环评资料、现场监测等方式获得;污染物排放浓度包括排气筒内污染物浓度、污染源边界处环境空气中污染物浓度;污染物排放速率指单位时间内污染源排出的污染物总量;排放时间包括污染源什么时刻排污、每次排污多久、连续排放还是间歇排放等信息;排放方式包括污染源属于有组织排放还是无组织排放,高空排放还是地面排放,排放有无规律,连续还是间歇排放等信息。

4.1.4排污高度的调查

排污高度指经过假设条件限定,可以带入数学模型的污染源高度,例如:对于排放热烟气的高架点源,由于烟气排出烟囱后还有一个热力抬升过程,因此其排污高度为排气筒高度与热力抬升高度之和。

由于不同模型拥有不同的假设条件,因此调查过程中不仅要调查排气筒高度、线源长度、面源面积、体源高度及宽度等基础信息,还需要根据模型需求调查烟气温度、污染物扩散系数等其它信息,最终确定排污高度。

4.1.5污染源影响范围及周边敏感点分布情况的调查

污染源影响范围指污染源周边污染物浓度超过人体嗅阈值的区域,其地面边界可以通过数学模型估算,也可以通过走访当地居民、嗅辨员实地嗅辨等方式确定,区域高度则只能通过数学模型估算。敏感点指学校、居民区、医院、疗养所、自然保护区等容易受到危害的区域、场所,调查内容包括各个污染源周边有哪些敏感点、属于哪类敏感点、敏感点至污染源的直线距离、敏感点处于污染源的哪个方位等。将这些内容结合源强、气象参数、功能区类型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就能初步估算污染源的规模和危险级别。

4.2自然发生源的调查

与人为源不同,自然源由于缺乏类似生产工艺、建设参数等基础信息,其污染物排放速率等数据极难获得,并且自然源大多属于无组织排放,几乎不存在高架点源,因此其调查方法与调查内容也有所不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4.2.1地理信息的调查

由于自然源的不规则性,该调查工作的重点是确定污染源的边界线和地理位置,其次是掌握污染源面积、长度、走向、特征点(如河流起点、终点、湖泊中心点等)的GPS坐标等信息,一般通过查看地图、实地测量、查阅资料等方式获得,其目的是掌握污染源空间分布情况。

4.2.2污染源形态的调查

自然源的形态主要为面源和线源,面源主要包括臭水坑等位于局部区域,长宽比比较小的污染源,线源主要指排污河等呈线状的排放源。由于自然源边界的不规则性,有时难以对面源和线源进行明确划分,因此需要结合模型假设条件、研究尺度等信息进行综合判断。

4.2.3污染物排放情况的调查

受基础资料缺乏、监测手段有限等因素制约,一般情况下只能调查到气味类型、排污时刻、持续时间、臭气强度4个方面的信息,如果具备充足的资金和先进的仪器,还能进一步监测到污染物种类、边界处环境空气中污染物浓度、单位时间内释放的污染物数量等,至于找出自然源产生的原因及污染物产生过程,除一些常见污染源外,大多需要单独立项研究。由于自然源的产生大多决定于气象参数和气候条件,因此统计调查结果时需要结合当时的气象参数和气候条件进行综合分析。

4.2.4排污高度的调查

由于自然源几乎全部为无组织排放,通常情况下其排污高度可以视为0,即地表排放。

4.2.5污染源影响范围及周边敏感点分布情况的调查

与人为源相同,自然源影响范围指污染源周边污染物浓度超过人体嗅阈值的区域,但由于建模困难,区域范围只能通过走访当地居民、嗅辨员实地嗅辨等实地调查方式确定。周边敏感点同样指学校、居民区、医院、疗养所、自然保护区等容易受到危害的区域、场所,调查内容包括各个污染源周边有哪些敏感点、属于哪类敏感点、敏感点至污染源的直线距离、敏感点处于污染源的哪个方位等。

5恶臭问题的解决方法

确定恶臭污染源的类型和地点后,就可以根据污染源特征和实际需要选择治理方法,制定治理方案。由于恶臭污染属于感官性污染,因此只要使恶臭物质不能刺激到人的嗅觉器官,即可解决污染问题。按作用机理不同,解决方法可以分为密封法、稀释法、掩蔽法、净化法4大类[10-12]:

5.1密封法

用固体、无臭气体或液体隔断恶臭物质扩散来源,使恶臭物质不可能进入或只允许不可避免的极少量进入空气。例如对污水处理厂的进水格栅、初沉池进行加盖处理。

5.2稀释法

用大量无臭气体将含恶臭物质的废气稀释,降低恶臭物质的浓度,从而降低臭气的强度。例如居室内气味异常时进行通风。

5.3掩蔽法

在一定范围内施放其他芳香物质以遮盖恶臭物质的臭味。例如在汽车内放置空气清新剂。

5.4净化法

建立脱臭装置,在恶臭物质排放前,通过物理的、化学的或者生物的方法(吸附、吸收、燃烧等方法)将恶臭物质捕集起来,使之不能在空气中扩散与传输;或者将恶臭物质转化成无臭物质。该方法多用于恶臭污染源的治理。

各种方法中,净化法能削减恶臭物质的排放量,是解决恶臭环境污染问题的根本方法,也是科学研究的重点。目前常见的恶臭污染治理方法主要有:燃烧法、吸附法、淋洗法、生物法几大类,每一大类又分成若干具体的方法,如燃烧法包括直接燃烧法、蓄热燃烧法、催化燃烧法,近年来又出现了臭氧氧化、等离子体电离、生物滤池、非热氧化技术、光催化分解等新型的脱臭方法。由于恶臭物质种类极多,性质各异,而不同的脱臭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恶臭物质和臭气浓度,因而在选择治理方法之前,必须全面掌握恶臭物质种类、物理和化学性质、浓度,并据现场情况具体选择,既要消除恶臭污染,又要尽量减少净化费用,确保治理设施能够长期稳定运行。而且由于恶臭污染的复杂性,往往需要将几种方法组合起来进行多级处理。

6结论

恶臭污染物种类繁多,来源多种多样,只有掌握了科学合理的恶臭污染源调查方法,才能在第一时间内确定恶臭来源和污染物种类,为恶臭污染防治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1993). 1994年1月15日.

[2] 孙立明, 王克 虹. 高效复合微生物菌剂对垃圾填埋场恶臭物的抑制[J]. 上海建设科技, 2004(2): 60-62.

篇5

中图分类号:TV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3(c)-0132-01

本文结合南京港龙潭港区三期散货泊位工程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从工程核查、水环境、环境空气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浅析了开展散货码头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工作时需要重点关注的环节、问题和注意事项,以期为此类项目的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工作提供参考。

1 工程核查

工程核查是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中必不可少且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通过工程核查可以了解工程的实际完成情况和运行情况。港口建设项目工程核查一般包括主体工程核查、配套工程核查、工程装卸设备的核查以及环保设施的核查,通常给出环评设计和实际工程对照、变化情况一览表。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工程建设过程中经常会有工程变更的情况发生,因此在进行竣工环保验收调查时应特别重视工程变更,在验收报告中说明其具体变更内容及有关情况。对于变更较小且对环境影响相当的,在验收报告中说明即可。以南京港龙潭港区三期散货泊位工程为例,工程实际建设情况与环评设计时基本一致,没有较大的变更,因此在调查报告中只要把实际工程和环评设计时的工程量进行对比,说清楚即可。对于变更比较重大,且对环境的影响方式和影响程度产生重大变化的,应该提醒业主尽早作补充环评或环评后评价,以免耽误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

2 水环境影响调查

水环境影响调查主要是港区水污染源的调查。一般港口污水主要包括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各种港口的生活污水一般都是由港区工作人员产生的,但生产废水由于港口功能不一样,因此污染物也就不同。油码头生产废水主要是油污水,集装箱码头生产废水主要是洗箱废水,而散货码头生产废水主要是含尘废水。以南京港龙潭港区三期散货泊位工程为例,港区生产废水主要包括船舶含油污水、陆域含油污水以及含尘废水。船舶含油污水是由到港船舶产生的,本工程来港船舶均严格遵守不允许含油污水在港池排放的规定,泊港期间船舶不能自行处理的含油污水,由南京港统一配备的“宁净2号”环保接收船接收处理。陆域含油污水主要来自机修过程产生的机修油污水。工程配备了1套由江苏碧馨水处理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YSF型陆用油污水处理设备,该设备处理能力为1 t/h,处理后的含油污水并入港区生活污水处理管网,送生活污水处理站进行进一步处理。船舶油污水及陆域含油污水在其它类型港口中也会产生,处理方式也基本类似。含尘污水是散货码头区别于其它码头的特征污染物,含尘污水主要包括堆场含尘喷淋水、堆场和码头前沿初期含尘雨水和含尘喷淋水。南京港龙潭港区三期防尘水厂建有1000 m3调节池1座,1000 m3贮水池1座,250 m3污泥池2座(分别是长江水污泥池和矿石污水污泥池),并配备NSF-60型泥水分离器2台,每台泥水分离器处理能力为60 m3/h。目前本工程含尘污水处理后的水回用于堆场等处的喷淋用水,含尘污水处理后的含矿底泥全部回收。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需对污水处理设施的处理效果进行监测,含尘污水处理设施在进行监测时应对SS进行监测。同其它类型港口一样,散货码头在进行水环境影响调查时还应对工程附近水域水质以及底质进行监测。

3 环境空气影响调查

(1)皮带转接处的防尘措施。

矿石在一系列的卸船和装船的工艺流程的输送过程中,必须经过多个转运站和皮带机廊道的输送和转接。因此在各个转运站内的转接点处,由于存在落料的高差,会产生大量矿石粉尘。因此在各个皮带机与堆料机转接点及臂架头部处设有防尘喷头。转运站采用全封闭作业,整个转运站的喷水装置由电磁阀控制,并与皮带机连锁,由中控室控制,也可通过旁路手动控制。

(2)堆场的防尘措施。

本工程配备由28套喷枪站组成的堆场PLC自动化控制洒水系统1套,皮带机系统物料转接点配套洒水系统1套,每日开启次数根据季节和现场实际情况决定,一般每日喷洒2次。喷枪成组依程序进行喷洒,每组2个,每组喷洒时间5~6min,保持矿堆表面的含水率宜控制在6%~8%之间。此外堆场喷淋也可在现场手动操作。为了解决冬季喷枪因寒冷使用受限制的情况,喷枪的供水管道都安装了保温层。

(3)地面冲洗。

在各皮带转接机房、码头面及廊道均设有水冲洗系统,定期冲洗作业时洒落在地面上的粉尘。港区配备道路洒水车,定时对港区路面进行洒水冲洗。此外对于港区路面有清洁人员定期对路面进行清扫。

(4)其它。

为减少车辆有害尾气排放,对运输车辆产生的汽车尾气,采用新型催化燃烧净化过滤器,以降低其排放浓度。对通风设备经常检查,及时清洗;洒水车定期保养,保证港区的使用。对港区和周围环境进行了绿化建设,既美化了环境,又起到了降低风速、吸附粉尘的作用。

港口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一般需对厂界的无组织排放进行监测,对于散货码头,在对港区厂界进行大气无组织排放监测时一般选择颗粒物这个特征污染因子进行监测。

4 生态环境影响调查

港口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调查一般包括陆域生态环境影响调查和水域生态环境影响调查。各类型港口水域生态环境影响调查的内容基本相似,一般采用收集资料与现场监测相结合的方法,收集项目建设前后的水生生态资料,来反映项目建设前后水生生态变化情况,如果资料不足,需进行水生生态现状监测,与环评时期的数据进行对比[1~4]。陆域生态环境影响调查主要是港区绿化措施的落实情况。对于散货码头和油码头在验收调查时应特别注意绿化的问题,港区绿化不仅是港口建设生态恢复的一项重要措施,对空气和噪声污染也能起到一定的屏障作用。

5 结语

在进行散货码头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时除了要关注港口类项目常见的环保要求及注意事项外,还应抓住散货码头项目自身的特点,比如含尘废水、颗粒物以及绿化要求等有别于集装箱码头和油码头的环境影响因素,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不至于产生“有影响无措施”的后果,才能把一个项目的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工作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 陈会东,辉虎,蒋杨.港口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中水生生态影响调查[J].水道港口,2010,31(5):553-556.

篇6

草原畜牧业是达茂旗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当地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区域经济的发展仍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畜牧业的发展和壮大。从生态系统的角度讲,占土地面积70%以上的草地和沙地构成的,草地植被是达茂旗的主要植被。草地和沙地往往只有单向的转换,许多草地退化成为了沙地。这种趋势目前仍有加剧的危险。由于草地所占的面积大、范围广,由牲畜过牧和践踏引起的植被减少、表土、土壤沙化等问题是引起大面积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草地开垦、采樵伐木、毁林开荒等固然是破坏植被,引起生态环境恶化的部分原因,但与畜牧业对草地植被的影响相比,其规模和范围均是很小的。只有靠畜牧业的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的改革,才能有效解决畜牧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矛盾问题,促进大面积的生态环境改善。但如果消极地以限制牲畜数目来缓解目前的草畜矛盾,则广大牧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将无疑会受到很大影响。协调和解决草地生态保护和畜牧业发展之间存在的矛盾,是当前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重点和难点。

一、近年来达茂旗畜牧业发展状况

达茂旗辖7个镇3个苏木2个乡,可利用草场面积2400万亩,草原承包到户面积2353.91亩。全辖区截止2013年末畜牧业合作社总数为234个,牧区牲畜总量58.5万头。随着全旗禁牧政策出台后,退牧还草项目实施以及草原生态环境制约,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人数大幅减少,直到2010年,全旗畜禽养殖业产值首次超过种植业,成为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2013年末,全旗实现畜牧业产值5.2亿元,在农、林、牧、渔业中的占比达到 58 %,拉动农业、推动工业的促进带动功能不断增强。2014年年初,达茂旗又以建设畜牧业大旗为目标,力争通过3年攻坚全旗草原畜牧业产值达到 10亿元。

二、达茂旗畜牧业与生态保护面临的问题

(一)生产条件的改善转变了传统草原畜牧业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但提高了生产成本,并没有完全改变其靠天养畜状态。众所周知,传统草原畜牧业顺应自然、利用自然力的成分多,受自然条件变化的影响较大,自然条件好了发展就比较顺利,反之挫折也就比较大。草畜双承包后,一方面通过草原建设、加大棚圈基础设施投入、改进防疫技术等使其发展趋于稳定,某种程度上解决了传统草原畜牧业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但另一方面,这些建设也增加的草原畜牧业的经营成本,不仅失去了传统草原畜牧业成本优势,甚至引起一些生态和社会问题,提高了草原畜牧业的生产成本。而大部分中、小牧户由于建设力度不够、投入不足及不具备必要的生产技能,靠天养畜仍较普遍。

(二)通过定居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牧民生活,但居民点周围退化严重,牧民收入增长缓慢,增收难度仍然较大。在历史上,传统草原畜牧业实施长时间、远距离的轮牧,很难有固定住所。经常性的游动生活决定牧民生活用具十分简易,生活质量难以提高。为了改变传统草原畜牧业的这一弊端,提高生活质量,上世纪80年代前后,牧民开始定居,实施草畜双承包,极大地调动了牧民生产积极性,牧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普遍提高。然而,定居点周围退化严重,特别是草场承包到户后,牲畜被固定在有限的草场上,过度啃食、踩踏加剧了草地的退化、沙化,经过多年的积累,从量变到质变,90年代末,草原退化、各种自然灾害加重,加上牧区市场发育不足以及牧民家庭经营成本的不断上升等严重影响着牧民收入的增长,牧民普遍面临着增收难的问题,甚至有些年份出现负增长。

(三)人、草、畜矛盾突现。草原畜牧业的生产不同于农区及城郊畜牧业,单位面积内对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相对要求不高, 是一个以天然草地生产力为基础的自然经济主导型的产业。由于近半个世纪以来, 牧业人口的成倍增加, 牲畜头数的快速发展, 多数草原牧区长期超载, 草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草原牧区以往的人均草地资源相对优势逐渐下降和消失,人、畜和草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

(四)草原沙化、退化严重。由于人为和自然原因,内蒙古草原沙化、退化十分严重。虽然,近几年自治区和达茂旗政府不断加大对草原生态建设的投入,干旱草原恢复时间较长、建设与破坏并存、恢复和保护措施不当、全球气候变化等原因,使建设成效大打折扣。因此,草原退化、沙化仍在延续,仍然是草原畜牧业持续发展的最大挑战和瓶颈。

(五)草原畜牧业结构单一。如果传统草原畜牧业强调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那么草原畜牧业发展到今天更多地强调对市场的适应性,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市场经济规则驾驭着草原畜牧业的发展。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而市场本身特有的滞后性、盲目性却把草原畜牧业带入发展的恶性循环。在生产中忽略了草场的承载能力、五畜的自然地理适应性,肆无忌惮地扩大生产规模、遍地饲养市场看好的山羊、绵羊、牛等单一畜种,盲目进行所谓的品种改良等。

(六)抗风险能力减弱。与早期传统生产不同,草原畜牧业发展到今天更提倡单打独斗,特别是草畜双承包之后。草场和牲畜分给单个牧户,因而牧户只能在自己的草场上放养自己的牲畜,从驱虫灌药到牲畜出栏,任何生产活动都得靠自己。在早期,这种改革确实受到成效,但到了后期,其弊端不断显露,避灾、规模生产、市场竞争等方面均暴露出单打独斗的淡薄性,而草原上拉起的网围栏更是以实物形式分离了牧民间的联系和合作,甚至堵截了牧民间生产和生活信息的传递,为牧业生产带来了诸多不便。

三、生态保护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一)继续加大草原的投资力度,建设、利用和恢复并行。经历数十年的强度利用及近几年世界性气候变化导致草原严重退化,草原生态不堪一击,再也不能承受任何冲击。因此,不管出于何种理由,保护草原生态刻不容缓,国家和自治区必须继续加大对草原生态的投资力度,完善草原生态恢复和保护的各种制度安排。同时,把握好建设、利用和恢复的程度,以达到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并重的目的。

(二)有效结合传统与现代的优势和有利因素,增强草原畜牧业的持续发展能力。从传统草原畜牧业的角度看,有低成本、适应当地的品种、绿色无污染品牌、劳动生产率相对高、互助合作、资源持续利用等优势;而从现代化畜牧业的角度看,有技术进步、市场意识加强、基础建设完善等有利因素。因此,对上述因素进行很好的结合,从而增强草原畜牧业的持续发展能力。

(三)人口转移和适度控制。牧区人口过快增长是草原畜牧业持续发展所遇到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因此必须实施人口转移和适度控制策略。要转移草原畜牧业经营区域内非牧民、剩余劳动力和对草原畜牧业不熟悉者;要适度控制草原畜牧业经营区域内牧业人口的过快增长,杜绝其他区域人口的以任何理由占用草场。

篇7

1.选题目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不断进步环境问题也日益严峻,大气污染,水污等都给居民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调查研究,就可以了解到近些年环境污染给农村居民带来的影响。

2.调查方法

在此次的社会事件中,我主要采取了收集资料以及访问的形式。

3.调查过程

(2)走访调查:7月22~24号这两天我走访了本村的几户居民,其中包括邻近废水坑和远离废水坑的居民。

(3)调研汇总:20xx年7.25~7.27号将7.20~24这四天搜集的资料以及寻访的笔记予以整理,理清撰写报告的思路。

(4)撰写报告:20xx年7.25~27号,根据前六天的收获,参考《社会调研报告撰写规范》撰写报告。

二、社会调研结果与分析

我家的门口不远处有一个土坑,周围的居民都把生活垃圾和污水排放到坑里,坑里还经常有一些野狗,像这种土坑我们村中有五六个,而且都被居民堆放垃圾,排放污水所用。污水乱排、垃圾乱扔,这在农村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也是一个很严重的污染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村民们对待环境问题也是很重的。父辈的村民们都记得原来的漕河河水很清澈,水中还有小鱼,河虾,夏天人们经常到河边游泳,捉鱼摸虾,等到我们小时候河水已经臭了,每次过河人们都掩面而过,罪魁祸首就是河两边的造纸厂向河中排放污水,使原来清澈的河水变的黑臭,也把人们的欢笑带走了。

后来为了迎接奥运,进行了整改,将造纸厂都关闭了,污水不排了,可由于水资源的缺乏,干旱等原因,漕河河水也枯竭了。而给河周围几个村带来的问题却没有停止,尤其使水质问题,大人们都说原来的白开水都是清甜的,现在的水总有一股臭纸浆味,很难喝,村中的条件很有限,再打更深的水井又没有资金,居民的经济条件也不是很好,没有几户人家喝纯净水。

近两年村中的一些大人,小孩身上开始起疙瘩,疙瘩又疼又氧,我深有体会。因为回到家中我也起了一身,很难受。妹妹从高中放暑假回到家也起了,她的同学来找她玩,我访问了一下她们,她们身上也起了,只是程度不同,都没有我妹妹的严重。村中的大人们都说是水的问题。

听村中的人说奥运严查后造纸厂将排水管都埋到了地下,所以地下污染得越来越严重,村民们对饮水问题更为关注,通过两天的走访,我对农村居住环境问题有了一些了解,发现农村环境问题真的日益严重了,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村民们也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同时自身也要努力来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

篇8

2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研究的现状

近10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对国土资源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调查,调查范围涉及到较多方面,包括区域性的矿山环境地质综合研究、典型矿山环境地质问题专题调查、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方法以及全国性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估等项目,这些调查范围是国土资源调查项目绩效最优的项目领域之一,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效用。主要取得的成果有以下几个方面: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主要类型和特点:矿山资源的开产具有双面性,一方面可以获取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却对环境造成了破坏。早在改革开放前,我国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呈现出了分散、广泛的发展状况。原有的矿山环境还没有治理,新的矿山环境又接踵而来,受破坏的矿山地质问题从一个点逐渐发展到一个区域。矿山地质环境的问题分为多种,根据不同的分类原则,其研究的方法也有所区别。本次调查坚持实用性、科学性的原则,对采矿业导致的结果将矿山地质问题进行分类。矿山环境地质问题与一般的地址环境问题具有一定的区别,矿山环境问题的主要特点表现为:

(1)对于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来说,其发生是有一定的规律能源•地矿可遵循的。地质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与开采的矿产资源种类、开采的方式、地质环境条件、开采规模等因素有密切的关联,选择不同时段进行勘探和闭坑会出现不同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包括原有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如泥石流、崩塌、滑坡等;也有井下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如瓦斯和煤尘爆炸、矿井透水、矿井害热等。

(2)矿山环境地质问题时有发生。尤其在西北部地区的陕西潼关矿区,其做法十分危险,该矿区将采矿弃渣型泥石流随意堆放在高崖陡坡上,极易引发泥石流等灾害,如1996年和1994年的两次重大泥石流事故,至今矿渣型泥石流隐患仍存在,已经被相关部门划入高频泥石流发生区。

(3)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影响力较强,且持续时间长,产生的破坏性大,尽管在封闭矿山后的长期时间内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4)国家政策法规对矿山环境的保护具有一定的规范效用,只有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法监管,做到有法可依,才可有效降低采矿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进一步保护生态环境,防止环境继续恶化。

3矿山环境地质研究的展望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同时对环境的质量也有提高,因此,这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新时期加强矿山环境地质的研究,倡导绿色开采,建设友好生态的矿山开采就显得十分有必要。需要加强下列几个方面的研究:

3.1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形成问题对于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形成机理研究主要是在不同的开采方式、矿产类型、地质环境下,对矿产资源开发的矿山环境问题的类型、影响因素和控制措施进行分析,并进行典型矿山地质环境演变的分析。例如,山地矿山泥石流形成机理以及防治、金属矿山废弃物矿场土地复垦农作物种植安全等问题;进一步构建矿产资源勘探、开采、闭坑各个阶段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模型,全面掌握需要开采的矿山地质情况,为矿山的环境保护提供有效的依据。

3.2矿山环境地质问题评价指标科学合理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评价指标有助于保证环境的良性发展,因此,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评价需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评价指标,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制定矿山地质问题的评价指标,同时建立起一个涉及到多指标、多层次的综合性的评价模型,涵盖不同类型的矿产环境地质问题评价模型,逐渐形成一个为矿山地质环境监督、管理、预警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平台。

3.3矿山环境地质编图方法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研究的对象、范围、目的各自具有不同的内容,因此需要编制不同尺度和内容的矿山环境地质图系,编制的重点在于表达方式上的选择和使用。研究中、小比例尺寸的图面,将点、线、面合理布局,制定出基本的图示方案,实现区域性至全国性的合理规划。

3.4实现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矿业的协调发展为实现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矿业的可持续发展,采取绿色开采矿山的技术、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固体废弃物减量化技术、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等,可对污染物质进行有效的处理。同时,进一步完善矿山环境地质保护的相关法规政策,做好审查,包括矿山地质环境损坏鉴定制度、矿山地质环境监管与评估等制度的构建。

3.5实行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为可以有效观察矿山地质环境下的矿山在地质作用下的变化情况,可选择具有典型性的矿区或矿山进行地质环境的动态监测,比如不同矿产类型、不同地质环境、不同开采方式的矿区等等。采用遥感解译、实地调查、污染监控、GPS监测等方法手段,研究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和闭坑活动的不同阶段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类型、危害及变化规律、形成机理,为科学预测和保护矿山地质环境提供理论依据。

3.6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关键技术示范研究在国土面积十分庞大的中国境内,具有形式各异的地质环境问题,要想有效处理矿山环境问题就要因地制宜。但在目前,国内缺乏有效的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的方法,缺少一定的示范性和技术标准,尽管中央财政有经费资助,但也仍未得到合理的运用。因此,需要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不同矿产、不同地质的环境区域,对其进行环境综合治理的示范性研究。事前做好矿山地质环境防治的技术标准方案,实现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的规范性、合理性。

3.7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技术标准矿山地质环境的调研、管理、修复等工作项目是矿山地质环境研究的关键项目,需要制定一份合理的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制度和评价指标,如动态监测技术规范、矿山地质环境评价指标、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技术、管理赔偿办法等相关制度,为实现矿山地质环境的科学管理、依法监管、合理赔偿创造有利的环境。

3.8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及闭坑一体化研究在矿山开产的新时期中,在当前环境问题十分严峻的形式下,对矿产的看他和开发、闭坑等工作项目不能再走以前的老路,也不能一味地模仿国外发达国家的模式,需要建立起符合国情的治理模式,开发出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绿色矿产道路。需要树立起全新的资源开发意识,在资源勘探、开发到闭坑这个过程,全面分析资源开发对环境影响,做到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在开发的过程中提取一定的有效信息,积累一定的经验,为日后的资源开发前预防、开发过程中的治理、开发后的修复等重要工作提供有效的依据。

篇9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国家经济的中高速发展对于能源有着极大的需求。煤炭一直是国家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能源,也是一直以来我国开采、利用最多的能源之一,在我国许多的省市,煤炭资源都是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因此,煤炭资源在我国得到了大量的开采,随着煤炭开采规模的扩大,其对环境造成的反面影响也越来越大,产生了众多的环境问题。不仅对矿区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不利的影响,还容易引发重大的安全事故,与国家提倡的绿色持续发展相违背。因此,有必要分析我国煤炭地质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更好地为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做出贡献。

1煤炭开采所带来的地质环境问题

煤炭资源不合理的开采、生产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引发了不必要的环境污染问题,与国家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不相一致。在进行大规模的煤炭开采的过程中,地表下存在的各种有害的物质会向周围的环境扩散和传播,从而污染了矿区的环境。近年来,我国许多大城市出现的雾霾天气也与煤炭资源的不合理开采、生产有着极大的联系。除了污染空气外,矿区周围的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也会受到污染,给当地居民的人身健康造成损害。其次是产生资源破坏问题。由于以不合理的方式大量的开采和生产煤炭,导致岩移以及大量的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使得矿区所在地区的地下水水位下降,地面水的水质下降和缺失。岩移也导致了煤层受到损坏,从而造成煤炭资源不必要的损失。最后是导致了矿区的地质灾害。煤炭资源的不正当开采和产生会带来的地质灾害分为地表灾害和井下灾害两种。地表灾害主要是因为开采煤炭破坏了地表的原有生态环境和植被所造成的泥石流、山体滑坡等。井下灾害则主要是瓦斯爆炸、矿井突水等灾害。由此可知,煤炭资源的不合理开采所带来的地质环境问题,不仅严重污染环境,对于周围的居民的生产、生活甚至是生命安全都带来了极大的威胁,不利于煤炭企业的发展,更加无助于建设美丽中国。

2当前我国煤炭地质环境问题的状况

大量的开采地下的煤炭资源,同时缺乏合理的开采规划和设计,使得矿区的地下采空,破坏了地质构造,引发了地面塌陷、山体滑坡等各种各样的地质灾害。根据有关机构在2014年的调查统计显示,我国由于采矿导致了近200处的塌陷,产生了近2000个塌陷坑洞。而由于采矿塌陷造成损害的城市就有30多个,每年由于塌陷给我国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近5亿元。每年由于采矿所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就有近15万吨,由于不能够有效地进行治理和再利用,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同时,开采煤炭和煤炭、废渣等固体物的堆放,每年的堆积量都持续的增加,直接侵占和污染了大片的土地。煤炭开采生产了大量的污染废水,在我国工业废水的排放量上达到了10%以上,绝大多数的废水都没有经过加工处理就直接排放到了江河湖海中,造成了水资源的污染破坏。煤炭资源开采排放的废气极大的污染了大气环境,引发温室效应、雾霾天气、酸雨等环境问题。因其污染造成的酸雨地区面积就达到了我国国土面积的近5%。许多企业在开采煤炭的过程中只注重经济利益,不关心所造成的环境破坏,随意砍伐树木、破坏地表植被。而我国粗放型的开采方式,极大的浪费了矿产资源,我国的矿产资源回收利用率还未达到35%,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

3煤炭地质环境问题的治理对策和建议

3.1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导管理工作

当前,我国在煤炭地质环境管理上还没有树立起正确的观念,在管理上处于消极被动的局面,往往是在出现了重大的环境污染问题后才采取措施进行治理,导致损失已经产生,治理过程也更加的艰难。所以,必须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以此为煤炭资源开采和生产的最高指导原则,在理念的高度上指导企业的工作。加大对煤炭资源开采的科学投入程度,提供煤炭资源开采的技术,减少对环境污染带来的影响,制定严格标准的环境检测和评价规范,提高我国煤炭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规范水准。在煤炭的开采中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进行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提高进行具体的环境治理的能力和水平。采用综合治理的方式,在开采煤炭资源的同时,加强矿区的绿化工作,尽可能地减少煤炭开采可能带来的环境破坏问题,改善矿区周围环境的空气、土壤等环境状况,将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走出一条绿色发展、持续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的煤炭资源开采和生产道路,真正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3.2科学、全面的调查煤矿地区的地质环境状况

要想准确、高效的解决煤炭地质环境问题,就有必要对矿区开展科学的地质环境调查工作,明确矿区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类型,可能产生的各种灾害和具体的特点,才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防治工作。首先,要全面的调查了解矿区内存在的地质灾害问题,像是泥石流、山体滑坡、地面塌陷等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会造成重大破坏的问题更加需要详尽的进行了解,确定问题产生的原因,产生危害的程度等,并建立地质灾害的预警机制;其次,调查矿区的深层地质情况,掌握矿区内瓦斯的分布情况和特征;再次,了解矿区的水文状况,掌握矿区内地下水的储存状况;最后,对于矿区内已经存在的各种环境问题进行调查。

3.3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地质环境检测机制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是我们处理地质环境问题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为了更好地预防地质环境问题,首先应当建立地方的群众性地质灾害检测网,预防地质环境问题的产生。其次,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机制,严格征收补偿费、污染费等费用。最后,加强监管和惩处力度,保障企业按规定进行开采工作。

4结束语

当前,我国的煤炭地质环境保护问题形势较为严峻,由于煤炭的不合理开采造成的地质灾害和事故较多,不利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完成。因此,有必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减少可能造成的环境问题,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利芳.浅谈我国煤炭地质环境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2,23:129-131.

篇10

(一)研究对象鉴于资金和人力等问题,本课题以浙江金华地区企业的会计人员为样本,选择以金华企业的会计人员为问卷调查和实际走访对象,研究他们对环境会计的态度。共向123家企业发放了500份问卷调查表,收回213份,有效问卷204份。

(二)研究方法在环境问题日益成为人类生存发展关注焦点的大背景下,以企业会计人员为研究对象,共设计了39个问题,对其关于环境问题认识、环境披露问题的态度、环境会计准则等方面进行深人调查。调查过程分为研究问题、设计问卷、发放问卷、收回和整理问卷、分析问卷等。为了保证问卷发放与收回,采取邮寄和派人送到或取回的方式完成问卷调查工作。此外,还实地走访了企业的会计人员,并进行面对面的访谈,了解其对环境会计问题的真实态度。

二、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调查情况本调查主要针对企业会计人员对环境问题的认识、环境会计准则、环境会计披露等三类问题展开了调查,收回的有效问卷204份,每类问题包括的调查内容及汇总结果。

(二)环境问题的认识主要从环境常识性问题、环境保护问题以及环境责任问题进行调查。

(1)关于环境常识性问题。从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问题回答结果看,4%的被调查者同意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21%对此没有意见,75%不同意或完全不同意。就人类是自然的主人这一问题看,60%完全同意或同意,13%没有意见,27%完全不同意或不同意。由此,大多数人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主人,进入21世纪,全球高度重视环境问题的今天,如此高比例的回答令笔者惊讶,这说明目前的环境教育存在一定问题。

(2)关于环境保护问题。高达93%的被调查者完全同意或同意环境保护在中国是重要的,由此可见,人们非常重视自己的生存环境。从政府通过强加过多的环境规则影响公司的日常经营这一问题看,37%的被调查者完全同意或同意,30%没有意见,33%不同意。这说明多数会计专业人士认为政府通过强加过多的环境规则将影响公司的日常经营,但不可否认,政府要想强加环境规则给公司还是要遇到较大的阻力。对于环境规则是否给公司带来负债,有34%的被调查者完全同意或同意由于环境规则,公司可能容易发生负债,有36%没有意见,另有30%不同意这一观点。这说明环境规则将可能给公司带来负债,如罚款,甚至被关闭等。对于环境保护将使公司发生额外的成本这一问题,63%的被调查者完全同意或同意,30%没有意见,另有7%不同意。这说明,大多数会计专业人士认为环境保护将增加公司的经营成本,可知公司不愿进行环境保护的内在原因是因为成本的增加。

(3)关于环境责任问题。从公司应该有社会责任的调查结果看,高达87%的被调查者完全同意或同意这一观点,说明会计人员认为企业不仅关注经济利益,同时要关注其社会责任,当然包括环境责任。从公司应该对其造成的社会不利影响负责的调查结果看,高达93%的被调查者完全同意或同意这一观点,就企业有责任保护环境的回答结果看,所有被调查者完全同意或同意,说明保护环境不仅是个人的事情,也是企业不可逃避的社会责任,这也更加印证了公司应该具有社会责任包括环境责任。

就企业领导应该重视环境保护的回答看,所有被调查者完全同意或同意这一说法;有57%的被调查者完全同意企业领导应该重视环境保护,而只有30%的被调查者完全同意其所在企业的领导重视环境保护。

从企业员工应该有环保意识的结果可知,企业会计人员有很强的环境保护意识。

从公司是否有社会责任自愿花费支出保护环境的调查结果看,在当今人类生存发展由于受到环境的威胁,迫使人类反思自己的行为对环境造成的恶果从而积极保护环境的大背景下,会计专业人士也认为公司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保护环境。

就管理应该对公司的环境敏感性做出贡献的回答来看,有87%的被调查者完全同意或同意,有13%没有意见。这表明,大多数会计人员认为管理应该对公司的环境敏感性做出贡献,毕竟公司决策是由管理层做出和执行的,管理层应该了解其决策可能给环境带来的各种后果。

从会计人员是否对环境问题负有责任的调查结果看,尽管超过半数认为会计人员对环境问题负有责任,但仍有25%的人不同意负有责任。就遵守会计准则或制度而言,如果会计人员的会计核算与报告按照会计准则或制度进行,说明其履行了责任,但由于目前还没有环境会计准则,将其纳入会计核算与报告的范围还没有依据,因此会计人员如何履行环境责任也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对于会计人员是否应为公司的环境敏感性做出贡献,有67%的人表示认同,有3%不同意该观点。会计人员的责任就是为管理决策提供准确详实的有用信息,面对社会日益要求企业履行其应有的社会责任包括环境责任,企业需要会计人员提供的信息证明其履行了责任,所以会计人员承担着提供这些信息的责任。

高达93%的被调查者认为政府在规定社会责任方面应该起主要作用,这说明绝大多数会计专业人士认为政府应该对企业的社会责任包括环境责任做出规定,而且应该起主要作用。

高达96%的被调查者完全同意或同意政府应该对公司的污染排放标准做出规定。管理和会计人员应该对公司的环境敏感性做出贡献,但公司的经济活动如排污量的范围则需要由政府或有关组织来制定,就权威性而言,政府制定污染排放标准更容易使公司执行。有了政府制定的标准,管理和会计人员才能有依据履行其责任。

对于是否需要对公司执行污染许可证制度而言,88%的被调查者完全同意或同意,可知,大多数会计人员支持建立污染许可证制度,公司污染应该受到政府控制,使其排污在许可的范围之内,还要获得国家给予或购入的污染许可证。

对于是否同意政府和企业建立环境机构,87%的被调查者持肯定态度。企业是否执行和如何执行污染排放标准、是否遵守环境规则、应该采取哪些措施防止污染和改善环境等这些问题需要有机构来监督,因此会计人员认为建立环境机构是必要的,政府和企业应该建立环境机构来监督企业采取实际行动保护环

境。

高达97%的被调查者完全同意或同意供应商必须遵守关于环境标准要求,说明供应商按照环境标准要求来供货已经在会计人员之间得到共识。

(三)环境会计准则问题有90%的被调查者认为社会和环境会计变得日益重要,说明环境会计在未来施行具有较好的群众基础。61%的被调查者完全同意或同意中国上市公司的环境披露不充分,仅10%认为中国上市公司的环境披露充分。这表明,多数人认为我国上市公司环境披露不充分,这与现实情况是相符的。尽管人类认识到环境问题已有多年的历史,但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公司仍然没有进行环境披露,更不可能充分披露。从职业会计人员处理环境问题时没有充分的指导这一问题的回答看,有76%完全同意或同意,8%不同意。会计人员承担着为公司甚至社会提供信息的责任,而判断其是否履行责任主要看是否按照会计准则、制度进行日常的会计核算与报告。从会计产生、发展到现在,企业大量的经济业务得到会计理论界、实务界的研究和实践,并制定和完善了相关会计准则或法律。但还没有会计制度对环境核算与报告进行规范,所以会计人员处理环境问题就得不到充分的指导。就是否需要制定环境会计准则这一问题的调查表明,有59%完全同意或同意。这说明制定环境会计准则已经是专业人士的一致意见,因为没有环境会计准则,企业会计人员就没有进行环境核算与报告的依据,当然也就不能从专业的角度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从另一个层面理解,他们也没有动力和依据来督促企业领导重视环境成本、环境收益等的核算与报告。

(四)环境披露问题主要包括环境披露的内容、环境披露对公司形象的影响。

(1)关于环境披露内容。从政府应该要求公司进行环境披露的回答结果看,有63%的人完全同意或同意。这说明会计专业人士从外郝如政府要求公司进行环境披露。尽管环境披露可以由公司自愿进行,但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客观上公司只愿披露好的方面,而对公司不利的方面如公司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就不愿披露,鉴于此,从外部施加规则或法律强制要求公司进行环境披露是必要的。就会计职业团体应该要求公司进行环境披露这一问题的回答看,62%的人完全同意或同意。企业进行环境披露一是自愿,二是受外部强制,即非自愿。来自外部强制的影响包括政府和民间组织。就目前看,要让企业自愿进行环境披露尚不可能,只有从外部对其施加影响,强制其进行环境披露。这表明,政府与民间组织即会计职业团体都应该从外部要求公司进行环境披露。

就财务会计报表应该包括环境信息或会计报告应该包括环境影响这一问题的回答看,54%的人完全同意或同意,有9%的人完全不同意或不同意,这说明环境信息要反映在财务报表中还存在不一致的看法,其原因之一是因为环境信息披露会影响企业的社会声誉,就目前来看,这种影响更多的是不利影响。从公司应该编制独立环境影响报告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看,46%的人完全同意或同意,有4%的人不同意,由此看出,是否编制独立环境影响报告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如果让公司自愿披露环境信息,公司能否充分披露,对这一问题,有67%的持赞同意见,这与目前现实不符,尤其在我国,公司自愿披露环境信息的可能性不大。

对于股东是否有权看到环境信息,高达90%的被调查者持肯定意见。这说明绝大多数会计专业人士同意股东有权看到环境信息,而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只有环境信息对外披露才能使绝大多数股东看到公司的环境信息,说明环境信息披露是必要的。

对于管理部门负责环境披露这一问题的回答看,86%的人完全同意或同意。53%的人完全同意或同意公司披露环境信息在不久的将来将成为公司一般的实务。这表明,超过半数的会计专业人士认为环境会计在企业的实施将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

高达93%的被调查者认为,为环境保护处理工业废物的成本应该在财务报告中披露,并且作为单独项目披露,92%的人完全同意或同意仅仅在财务报告附注中披露,这说明,绝大多数会计专业人士认为为环境保护处理工业废物的成本应该在财务报告中披露,但同时也认为应该在附注中作为单独项目披露,而不是在主表中披露。

关于重大违背环境法律的处罚的问题,有58%的人完全同意或同意在财务报告中披露,有7%的人不同意在财务报告中披露;如果披露的话,有48%的人完全同意或同意仅仅在财务报告附注中披露,有17%的人不同意;有50%的人同意重大违背环境法律的处罚作为单独项目披露,有8%的人不同意作为单独项目披露。上述分析结果表明,企业因违背环境法律而受到的处罚对企业是不利的,由于披露可能带来影响企业的声誉,对于公司这种不良事件是否披露,如何披露,在会计专业人士之间也存在较大分歧。

(2)环境披露对公司形象的影响。高达98%的被调查者认为环境贡献改善公司的形象。这表明,环境保护不仅增加企业的成本,也会给企业带来好处,有利于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进而使企业获得社会的认可。就公司披露环境信息将会有更好的形象这一问题的回答看,也有88%的人完全同意或同意,这说明公司不仅以实际行动做出环境贡献,并且通过对环境信息的披露提升公司的社会形象。公司可以从环境披露中受益这一问题的调查显示,有70%的人持赞同意见。由此看出,多数会计专业人士认为公司可以从环境披露中受益,这与前述两个问题的回答结果是一致的。环境披露不仅仅与公司形象有关,而且通过公司环境披露可以引进投资、更容易得到银行借款等。

(五)调查结果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绝大多数会计人员受访者认为环境保护是重要的,公司有责任保护环境、对其经济活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负责并通过这种活动提高其形象,但在认为环境保护重要与实际上是否进行环境披露的回答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政府和企业应该重视环境保护,说明会计人员已经意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但在处理环境问题时又得不到充分的指导,不能把对环境问题的积极态度体现在公司的活动中,原因之一是政府和会计职业团体没有意识到环境会计发展对会计活动的影响,没有相关的准则或制度,由此导致的结果是会计人员对环境信息披露的态度并不十分强烈。所以目前最迫切的问题是应该制定环境会计准则。此外,政府在公司环境保护方面应该建立环境机构,为其制定污染排放标准,建立、执行污染许可证制度等。

三、企业环境会计实施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