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3 16:09:4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对文化建设的理解,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一直以来我对“学校文化”的理解似懂非懂,对我校特色的确立绞尽脑汁。教育局的每次检查都让我感到有很大的压力,压力主要是来源于我不太清楚“校园文化”它到底都包含什么,确定学校的“特色”应该从哪里入手。我只是按校长的要求尽最大能力去完成档案的准备、汇报资料的准备、墙壁展牌的更换、教室的布置、各功能室的布置等,内心对这两个话题总是感到彷徨、困惑、不解,自己很想弄清楚,却总感到很迷茫,抓挠不着,用语言又无法完整的表述内心的那种彷徨和迷茫,是那种“说也说不清楚”的很难受的感觉。今年寒假,我认真、反复阅读了严华银校长的《建设学校文化问题》一文,深受启发。
一、我们都生活在“学校文化”中。“学校文化”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这种抽象往往是形之于物质层面的,可以让人切切实实感受到,却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很完美,的确是有一种“不说倒知道,一问倒说不出”的感觉。
我知道了,文化是一种个性,是学校建设、管理、发展的独特品格和风姿,它会表现于学校外在的物质形式,比如建筑物的风格、花草树木的布置等,也表现在学校教育教学的行为特征及教育对象的行为当中。文化是一种品位,体现发展的高度和深度,体现一种魔力和魅力,给人一种依赖和信任。文化还是一种定式,它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依靠人们有意无意的积累和沉淀,但是一旦具备雏形,一旦稍显规模,它产生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比任何行政指令不知要厉害多少倍,如果,一旦某种负面的学校文化成了气候,要想拨乱反正,也不知要付出多大的代价。文化更是一种品牌,是源自该校独树一帜的文化,即该校鲜明的个性色彩,是“这一所学校”而不是其他学校,更不是所有学校,即,该校的“学校特色”。因此,我感到“学校的特色”与“学校的文化建设”是一个意思两种表述,并非我以前理解的是“两个复杂的问题”,而一个“学校的特色”是在该“学校的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凸显出来的不同于其他学校的学校文化。
实际上现在,我们学校的教育经过这几十年来历任校长的改革和发展,已经几本完成了基本办学硬件的投入,开始逐渐转向更高层次的教育教学软件的建设,在学校管理方面,已经开始从“人治”式的权威管理向“制度管理”过渡。现任校长秦坤茹结束了柳辛庄小学长达二十年的南北两校分离的局势,实现了师生们梦寐以求的“校园整体管理”。她有思想、有品位,比较专注“文化管理”,同前任校长一起努力,从“权威压服众人”的状态逐渐转变成“制度管理人身”局面,师生的精神面貌有一个较大的改变。作为现在学校里的“最老人”,我亲睹了柳辛庄小学近二十年来,正在一步步缩短着与热点学校的差距,心里感到无比的感慨。貌似玄虚的校园文化有其外在的表现形式,而且是不需要费心劳神就可以把握的,要了解一个学校的文化,只要观察学校的校长、老师和学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即可。 二、墙壁、草坪应该怎样“说话”。我曾认真地设计过学校各个墙壁的壁画,从网上搜集了大量的漂亮图案背景,觉得把校园各个墙壁都占上图案就是文化,认为花池弄得那儿那儿都满满的,热热闹闹的,触目所及都有风景,就是校园文化。现在我感到那时的思想是多么荒唐和浅薄。现在,我知道最会“说话”的墙壁和草坪恰恰是不说话的,它们可以用自身的洁净、典雅实现这其内涵和价值。雪白的墙壁可以艺术地展示学生参与各种活动的成果,操场花池一尘不染就可以想见学生们自觉约束自觉的行为,这样的环境、氛围中,学生们的性情才能获得陶冶、心智受到锻炼。于是,我知道学校文化建设不是刻意的、流于表象的面子工程,而是发乎自然、极具内涵的学校生命的再创造。
我知道了,学校文化建设不是社会政治价值的简单移植和翻版,而是从学校“自身传统和文化内涵”的沃土上生长、发展起来的。
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需要的人才是多方面的。学校作为人才成长的摇篮,必须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学生能够充分地发展其特长、志趣和爱好。应肯定它在中学教育工作中的地位。
1.它以其强烈的感染力而作用于学生的心灵。校园文化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它表现出来的特点既不同于讲课和作报告的直接灌输,亦不同于规章制度那样带有强制性的行为约束,而是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达到教育的目的。学生在这种环境和气氛的影响和熏陶中,激发其思想感情。陶冶其道德情操,锤炼其意志品格,提高其审美能力。
2.它以其丰富的内容活跃学生学习生活。当今,人类正处在知识经济时代,新的科技成果层出不穷,各种社会实践对现代人所掌握的知识面、知识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提供了拓宽知识视野的有利条件。学生在学好课本知识的同时,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图书、报刊,举办并参与各种知识竞赛,能学到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3.它为专门人才的成长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为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为各种专门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利条件。以其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在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以及专门人才的早期发现、早期培养方面发挥着自己的优势。
二、新时代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任务
它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做多方面的配套工作。总的任务是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文化气氛。
1.优化校园环境,培养师生文化心理。在教学场所张贴无产阶级革命家,英模人物、科学家、文学家等名人画像。在校园醒目处悬挂校风、校训等标牌,树立名人塑像,修建名家诗文碑(牌),设置其他足以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德的熏陶的艺术品。给教学、生活、办公区域、建筑物和道路等命名,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和美学色彩。
2.配套并完善校园文化设施。修建活动室、游艺室、大礼堂或露天舞台,添置文化活动器材。建立校史馆或校史展室。建立学校广播站。健全图书室、阅览室和阅报栏,设立可供陈列书画、摄影作品的画廊或橱窗。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在我国,村镇规划建设占城市发展建设的比例很大,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逐渐对村镇进行相应的规划建设,提高村镇的生活水平和居住条件,在其规划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一些问题,因此要采取相关的对策给予解决。
二、村镇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重点镇、中心镇、中心村建设没有形成良好的聚集和辐射作用,全市城镇体系规划的调整滞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突出表现在城镇体系对外部市场的开放性不强,各镇担负的社会经济运行和区域发展任务不明确,职能单一,没有形成有机的整体,城镇性质定位不明确,层次欠分明,村镇建设异曲同工,建设风格雷同,特色不鲜明,重点镇、中心镇的区域地位不突出,辐射带动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中心村在村镇区域中地位不显著,没有达到基本居住所需要的配套要求。
2、村镇规划编制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大部分镇没有进行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许多建设项目只能在总体规划宏观控制下进行,规划建设管理比较粗犷,基础设施配套、绿地率、容积率等技术指标很难有效控制和落实。村庄建设规划相对滞后,大部分村庄仍沿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编制的村庄规划,已超出规划期限,且规划设计水平不高,已不适应当前村镇建设发展要求。新一轮村庄建设规划由于村级重视程度不够、缺少经费等问题的制约大部分没有落实。致使村镇规划落后于经济发展或者形成空白,起不到应有的指导作用。
3、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存在薄弱环节,农村群众依法建房意识不强,未批先建、少批多建、乱圈乱占、违法用地等现象较为普遍。公建项目无正规设计图纸,施工队伍无资质或超越资质承担工程项目,工程质量管理和施工安全得不到有效保证。节地型新型节能住宅推广力度不够,对村镇建筑市场还没有形成一套健全的监督制约机制。违法建设查处难度上,市镇两级主管部门对违法建设项目的查处,最终要按程序依法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周期比较长,对大部分建设周期比较短的违法工程的管理难度较大。村民建房建新不拆旧,涉及土地、建设、规划、房管等多个部门,协调联合执法缺乏力度,致使出现了“空心村”、“空壳村”现象,村民年年建新房,不见拆旧房。广大村民对房屋权属登记认识不清,私下交易较为常见,还没有引导好、规范好农村房屋产权产籍管理。
4、镇、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村镇环境综合整治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近几年来各镇政府加大了对镇区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各镇以建设生态镇为契机,加大镇区环境综合整治力度,路平灯亮、环境整洁优美的小城镇形象初见端倪,效果明显。但也存在着由于受地方财力的限制,资金投入不足,镇区供水、供热、排水等基础设施还不配套,污水处理工作还未起步。镇区管理受计划经济的影响,靠当地政府干预,企业出资和集资,投资二元化结构没有改变,环境综合整治突击作战、沿用行政命令等传统管理模式,没有形成长期有效的市场化经营运作的机制。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广大农村经济组织没有足够的财力搞公益事业的建设,村庄内道路高低不平,垃圾乱存乱放,排水不畅,污水横流,村庄环境卫生没有专人管理,“行路难”、“脏乱差”的现象,影响了群众的生产生活,甚至引发邻里纠纷,影响社会的安定。
三、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的发展方向及趋势
通过借鉴外地村镇建设管理的先进经验做法,结合当地规划建设实际现状和分析存在的问题,指明下一步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一是按市场机制经营城镇,采用招、拍、挂等多种形式,盘活镇区存量资产及土地,多方筹集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做好招商引资这盘活棋,走市场推动发展的路子;二是采用 BT、BOT 等经营模式,融资建设镇区道路、供水、排水、污水处理、电力等基础设施,借鸡生蛋,提升城镇建设档次;三是抓好镇村各类经济园区建设,走集约化经营的路子,形成规模经济,提升自身经济实力,推动公益事业的建设步伐;四是建设节地节能型新型农村住宅,农村实行迁村并点,村庄建设改造试点,坚持“成熟一个、改造一个”的原则,根据村庄的经济实力和能力,做到因村制宜,量力而行,充分挖掘内部有限资源,促进新农村规划建设步伐;五是镇村综合整治,坚持以人为本,全民参与和市场化运作,着眼于长效机制的建立,把经济发展带来的效益转化成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
四、加强村镇规划建设的措施建议
1、要超前科学规划,合理建设。完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体系,做到专人负责、责任明确、考核到位。充分调动政府、专业机构、农民的积极性,邀请地方建筑设计院所,结合当地地理环境、生态环境等因素,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开展村镇总体规划控制。要站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努力从单纯追求规模扩大转变到提高质量和水平上来,适应农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求。根据实际情况和自然景观,合理确定建设标准,条件好的村镇要高起点规划建设,条件差一些的地方的规划也要适度超前。要提高房屋设计水平,务求新颖别致,美观大方,经济实用。
2、要加强管理,确保各方责任到位。乡(镇)及有关部门要协调联动,搞好配合。乡(镇)重点负责做好规划经费的筹措,规划方案的编制、专家评审、技术论证、按程序报批、公示以及规划人员的办公用品购置等工作,建设部门要在乡(镇)规划经费到位的情况下,负责做好技术资料的收集和提供、规划方案的技术指导、村镇规划测量、规划成果上报备案等工作。土管部门负责提供乡域和分村土地利用规划图纸等有关资料,提前做好规划建设用地和企业占地的划界定桩工作。村庄和农民要积极配合上级部门的规划,在涉及拆迁、回购等问题上要服从大局,确保建设规划落地。
3、要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村镇的基本自然资源直接来自于它周边的区域,村镇规划建设中必须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村镇规划要尽可能地保留乡村原有的资源、地貌、自然的形态,生物的多样性及人与自然、生物之间的紧密不可分离的共生共存关系。要发展生态产业,开发生产绿色产品,在加快农民致富的进程中保留一片青山绿水。
4、建立健全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监督机制。严格按照《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建制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要求,加强规划实施审批管理,落实村镇建设施工许可制度,健全村镇两级工程质量、安全生产监督制约机制,加强施工队伍管理和村镇建筑工匠技术培训,加强村镇设计市场监管力度,推行村庄标准建筑图集,杜绝无图施工,强化抗震设防工作,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加大村镇建筑市场监管力度,落实工程质量、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健全村镇工程竣工备案制度,强化服务意识,规范村镇房屋产权交易行为。
5、要加强配套支持,维护村镇规划的严肃性。要建立健全各级村镇规划管理机构。在市规划局单独设立村镇规划管理科,配备专人对全市村镇规划进行综合指导。乡镇也要建立完善规划建设管理机构,配备村镇规划管理的专业人员,有计划地录用一定数量的大中专毕业生到村镇规划管理部门工作。加强对村镇规划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规划执法水平和专业素质。严格把关村镇建设工程质量的管理,落实村镇建设质量安全管理责任制,严格查处违法工程,切实维护村镇规划的严肃性。加强村镇规划建设法的宣传普及,在村镇试点工作中,加大对相关规划建设法规的宣传,提高广大农民的法制意识。
五、结束语
在村镇规划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在加强基础建设的同时要不断做好相关的协调工作,对整个规划建设进行科学的考虑,使其能适应人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西南地区校园规划及建筑设计进行解读和分析,将学校建筑设计与当地文化及建筑的节能环保理念相结合,阐释当地建筑文化对学校建筑设计的启发与借鉴意义。创造普通但又具有地域特点、造价低廉、实用性强的学校建筑。最终,结合以上理念并以宣威市杨柳乡龙坪子村当地的建筑特色和地域文化为主线进行构思和设计龙坪子村小学。
[
关键词 ]乡村教育;小学建筑;乡土材料;地域文化
[DOI]10.13939/j.cnki.zgsc.2015.13.148
1项目概况
1.1方案背景
杨柳乡龙坪子村小学是位于云南省与贵州省交界地带上的一座小学,与云南省级文化名村可渡村毗邻,同时也是滇黔两省村落文化教育事业的一个缩影。近几年来,学校沐浴着改革开放的雨露,办学水平不断提高,教育水平逐年提高,办学特色,素质教育有了新的突破,办学思维有了新的升华。所以,对教育的硬件设施需求也迫不及待(见图1)。
1.2方案提出的原因
一是,由于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加大,在农村教育方面的投入比重加大。二是,再加上近几年全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也带动了山区的经济,当地政府对教育事业也投入许多。三是,现有的教学建筑老旧严重,已经不能满足学校的教学需求了。
1.3项目意义及目的
此次项目设计的意义在于探索乡土建筑、环保节能建筑,让在农村的孩子能够拥有一个具有当地地方特色,能够体现当地地域文化,能够舒适快乐学习的教学建筑。特别是在当代混凝土,钢架建筑充斥的年代,人们更需要的是心灵的回归,居住生活品质的提高。自然、绿色、环保、宜居的生活主题,已成为当下追求的新潮,当然公共建筑(学校)亦是如此。
本方案的最终目的是将龙平子村小学建设成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乡村小学典范;让家长放心;营造让孩子们健康快乐的学习成长环境;探究当地地域环境、文化传统、建筑特征。并且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的设计意义。
2调查与分析
2.1地点分析
杨柳乡龙坪子村小学位于龙坪子村的东面,北面与贵州省隔河相望(可渡河)、南面紧靠自然山地,坐南朝北、东面是逐级下降的耕地,地势较平缓、西面紧邻居民区,交通方便。立体气候突出,大部分属温带气候,海拔1700米以下的河谷区属亚热带气候。早晚温差比较大,特别是冬季气温比较低(见图2)。
龙坪子村小学整个用地地形相对平坦,略似一个水壶形。坐南朝北夹在两山之间,南高北低,最高海拔2470米,最低海拔1480米,高差990米。
2.2现状分析
学校规划面积8560m2,学校现在有632名在校学生,1到6年级每个年级2个班,还有3个班的幼儿教学班(大、中、小)。在校老师15名,及一些后勤人员(注:在校生包括滇、黔学生)。
学校现在有2栋老旧教学楼,1栋半新教师住宅楼、1栋半新一层的公共厕所、1栋新建一层的保卫室。一部分住校学生暂住老式的教学楼里,没有食堂,没有大的公共交流的室内空间、室外活动空间。如图3所示,校园环境很简单,主要是要预留建设空地来做绿化,且没有和学生的学习生活结合起来,绿化面积也不够。
2.3问题分析
学校的建筑老化破旧,且建筑功能已经不能满足现有的学校规模;建筑没有考虑环保节能设计;学校没有统一的规划设计,校园显得有些杂乱;校园建筑只是照搬西方的建筑模式,没有当地的地域文化特点;学生的室内外活动空间不足,没有把学习和课外活动联系起来。所以,在进行校园规划时,我们认真分析当地的地域文化,合理利用地理环境,通过对景观的最大化设计来提升校园环境。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充分研究项目的特殊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通过对建筑材料(回收砖瓦)的运用和结构(砖混结构)以及节能环保方面的设计来达到建筑的最优化。
3规划方案设计
3.1规划目标
建立人文校园:以龙坪子村小学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为校园精神的主轴,继往开来,塑造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营造山地园林校园:节地为主要目标,配合地形,体现山地特点,营造园林校园,使校园环境品质得到极大提升,为师生提供舒适的校园学习交流场所。培养生态校园:合理布置功能分区,合理组织建筑布局形态,以优化的设计体现校园功能使用的便捷性。同时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运用先进节能技术,使建筑更加环保健康,使校园真正成为开放、包容的校园。学校规划呈现的是对来自不同省份的学生的开放与包容姿态,对具有当地建筑文化特色保留、传承,追溯历史的文脉记忆。
3.2规划原则
整体性原则:功能分区明确、合理,相互之间联系方便;生态化原则:设计始终坚持节能与环保的绿色设计理念;开放性原则:以开放的原则促进教与学之间的交流,人与自然之间的交流、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交流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继承与创新:设计应在继承文脉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与时俱进;地域性原则:设计应延续龙坪子村的历史文化,体现龙坪子村的地域特色,营造山地园林景观特征。
3.3规划理念
以“脉”相“承”,包容向上,在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中,“脉”是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文字,人类通过血脉繁衍生息,通过建筑,书籍、习俗等传播文化。“脉”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连接着中华文明的方方面面。通过当地的文化研究和发掘,我希望以“脉”为载体,以“承”为目标。达到包容向上的规划愿景和独具特点的建筑设计,也是对处于滇、黔交会处的龙坪子小学的一次全方位解读(见图4、图5)。
3.4规划结构分析
根据现代教育思想以及用地结构,形成“单环,两轴、九片区、一核心”。“单环”单环主要是指整个校区的消防通道。“两轴”,一轴是以从入口到校区尽头的文脉轴线,体现当地地方特色,另一轴是以南北的空中廊道为包容连接轴线,暗喻滇黔两省通过可渡河聚集在此共同学习交流。“九片区”:是把各种不同功能区很明确的划分开来。“一核心”是以空中廊道的读书亭为核心,把整个校区分为内院和外院,同时也把幼儿教学区和小学教学区划分开来,既有联系,又相互独立(见图6)。
3.5规划功能分析
根据学校的功能构成的特点,结合用地形态,把次要功能区布置于整个校区的西侧,主要功能区基本上和原来的位置不变。空间形态上采用连廊的方式把各主要功能区联系在一起,方便教学管理。在校区的各个节点中插入公共交流空间,这也符合当代以及未来学校对学生教育教学(与人交流)方面的要求。学校功能分区清晰,交通组织便利,合理利用地形高差组织景观及建筑组群形成了较好的校园风貌(见图7)。
3.6规划道路分析
根据相关规范和实际使用要求,沿西侧道路设置礼仪性出入口(主出入口),也便于形成完整的文脉轴线,在东侧沿次要道路设置次出入口。方便疏散和来自不同方向的学生上课。同时,校园道路采用人车分流的形式,校园内人流道路流线,以读书亭为核心联系着各个功能分区,方便,明确、流畅。并预留停车场,停车场地分为生活停车场和工作停车场,这样既方便又安全(见图8)。
4建筑方案设计
4.1建筑设计概念
4.1.1概念来源“索桥”
这座索桥横跨可渡河,连接着贵州省和云南省,当地许多贵州省的孩子们都是通过这座索桥来到云南省的龙坪子小学上课学习。这座索桥不仅仅是一个交通载体,它更多的是承载着滇、黔两省人民的相互包容,团结、友爱的象征。
4.1.2概念抽象“丝带”
丝带柔顺、细腻,而丝带也是使人联想到纽带,纽带又是“联系”的另一种解读。暗喻着滇、黔两省学子有着某种千丝万缕的关系。
4.1.3概念的延伸“团结、友爱、包容”
概念的延伸,绿色的丝带代表健康,使人对健康的人生与生命的活力充满无限希望;绿丝带寓意爱心。在此项目中,丝带又代表滇黔两省人民团结,友爱、包容的寓意。
4.1.4概念的运用“桥堂”
“桥堂”的概念,是源自对当地地域文化有着特殊含义的索桥和项目的特点——学校项目而来的。用桥抽象而来的丝带串联着几个主要的功能区,既方便而又符合项目特点。在项目中心地带的读书廊就很好地诠释了桥、丝带以及当地地域文化特征的关系(见图9)。
4.2建筑空间组合分析
建筑空间组合分析如图10所示。
4.3建筑空间功能及流线分析
建筑空间功能及流线分析如图11所示。
5结论
随着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呼声日益渐高,乡村学校建设的发展就显得十分重要。龙坪子村是一个地处滇黔交界的地方,中间隔着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可渡河,素有“桃花溪水天上来,烟波浩渺可渡关”的美誉。本着以“脉”相“承”,包容向上为校园规划理念,我们对龙坪子小学的规划与建筑进行了方案设计,并努力将学校打造
图11建筑空间功能及流线分析资料来源:作者自制。
成一个具有当地地域特色的乡土公共教育建筑空间。同时,本文通过对西南地区的校园建筑规划及设计进行解读和分析,将学校建筑设计与当地文化及建筑的节能环保理念相结合,阐释了当地建筑文化对学校建筑设计的启发与借鉴意义。最终我们期望以宣威市杨柳乡龙坪子村小学规划建设为例能为我国乡村小学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董文娟,赵小凡,张丹玮.能效投融资研究[J].中国市场,2014(28).
1 前言
在我国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现有的文化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基层群众文化产生于人们平常的学习与生活中,这种文化是一种社会性的文化,且可以有效推进我国的精神及物质文明的建设,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也有重要的作用。此外,基层群众文化可以帮助国家提升管理水平与经济能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使人们养成健康文明生活的良好习惯。为此,国家应根据目前我国基层文化建设及管理的现状出台相应的政策,以帮助人民群众解决文化需求的问题。
2 新时期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及管理的措施
2.1依据区域特点进行建设与管理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民族风俗、历史以及文化,因此在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中,一定要根据地区特点,对基层群众文化进行建设与管理。基层群众对文化的需求体现在对文化活动的参与以及对文化生活的享受两方面,这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文化设施,文化设施在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文化设施也应当依据地区特点来建设,从而使文化设施发挥其本身的功效,能够更好地作用到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当中。
比如,在建造社区活动室等活动中心时,必须依据这个地区的民族风俗以及历史文化,不断补充和增加文化活动设施,并对现有的文化活动设施进行改造和完善,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基层群众的文化知识,还可以有效地发挥文化活动设施的功效。除此之外,在对文化活动设施进行管理时,应该借鉴优良的管理方法,有效提升对基层群众文化的建设及管理[1]。
2.2全面认识基层群众文化,增强对基层群众文化的管理
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在我国的发展受到了很多阻碍,这导致许多人民群众不能很好地了解基层群众文化的内涵。为了让人民群众能够全面了解基层群众文化的相关内容,国家应出台一些政策来帮助人民了解基层群众文化,例如,国家可以大力宣传基层群众文化知识,开展相关的培训活动,让更多的群众了解并学习基层群众文化的内容,帮助群众更进一步理解基层群众文化的内涵。
此外,国家应加大对文化工作人员的教育力度,在帮助国家开展政治建设以及经济建设的前提下开展基层文化建设,从而能够强化基层群众文化的建设及管理。想要增强基层群众文化的管理,就要在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及管理的过程中,加强群众的文化理念,使群众养成积极健康的生活习惯,才能传承并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提升新时期人民群众的基本素养。只有这样,基层群众文化的建设才能向更高层次迈进,人民的知识水平和文化内涵才会更加丰富,有助于提升国家总体的经济水平,使国家的发展更加迅速[2]。
2.3创新建设与管理制度,发掘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
我国在文化工作领域中还存在着文化工作人员不足、文化工作发展缓慢以及基层群众文化管理混乱等问题,要想改变这些现状,国家就要加强基层群众文化的建设,比如在社区开设多个文化中心,开展一些文化展览等,以普及文化知识,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也逐渐注重文化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基层群众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同时,相关的文化部门也在努力推动信息资源与文化的整合,以促进文化的信息化,从而使文化领域能够更快、更好地发展。除此之外,相关的文化部门还应该重视对民间文化的保护和建设,在资金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与奖励,为民间基础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开辟一条新的道路,使得民间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2.4指导基层群众对基层群众文化进行建设及管理
在建设和管理基层群众文化的过程中,群众是占据首要地位的,因此,基层群众文化建设要以群众为中心,使群众成为建设的主导因素,从而给群众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与生命力;在建设基层群众文化时,可以选择多种形式与方法,促使人民群众积极参加文化活动,以提升群众的文化品质;群众在参加文化活动时,还可以锻炼其沟通交流的能力,学习文化知识,掌握文化信息等;群众对文化的需求也是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必要条件之一,国家在进行文化宣传的同时可以对群众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这样不仅可以培养人民群众的精神内涵和健康思想,还可以大力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3]。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与文化需求,我国应该高度注重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及管理工作的开展。相关的文化工作者应该根据我国的地方特色,从实际角度出发,努力探寻新时期背景下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与管理的新方法、新方针,从而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当前我国乡镇群众文化活动之所以没有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农村文化建设还比较滞后,主要的原因在于我国基础政府部门没有足够地重视农村文化的建设。虽然近几年来我国一直在强调要搞好农村的文化建设,发展和创新乡镇群众文化活动,也给予了充足的资金,文化部门也发挥了相应的作用,但是与我国其他行业的建设力度相比,文化工作相对来说还是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具体的实施上来看,我国乡镇政府没有积极研究上面的文化建设文件,理解不够充分,在行动上没有配合文化部门的工作,而且有的乡镇政府只重视经济建设,对文化建设没有足够的重视,认为搞好经济建设能够获得相应的回报,而进行文化建设回报率低,所以乡镇政府在进行文化建设的宣传过程中没有主动性,只是以完成任务的方式来进行文化政策的实施。而另一方面,乡镇群众对文化的理解程度不够,把文化的形式当作了文化建设的内容,认为文化建设仅仅是组织一些群众活动,大家在一起进行一下娱乐活动而已。这就造成了乡镇群众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误解,忽视了文化建设在促进农村发展中具有的重要作用。
2.我国乡镇群众文化活动没有形成固定的体系,活动的频率和规模比较低下。在进行乡镇文化活动的过程中,有的乡镇在平时没有注重文化活动,而只是在过年期间举行一些简单的活动,比如大家一起看幕布电影或者唱歌等,没有形成应有的影响力和规模性。偶尔有点乡镇群众活动会组织进行一些比较具有深度的活动比如球类比赛以及棋类比赛,但是一是没有正规性和组织性,二是没有固定的活动频率。乡镇群众对这些群众活动也没有兴趣,很多时候都是看电视或者打麻将,对其他活动关注度很低。
二、乡镇群众文化活动全面达小康的几点建议
1.要使我国的乡镇群众文化建设提升到更高的层次,必须要对乡镇文化活动进行发展的规划。要把新农村的精神文化注入到乡镇文化活动的体系内,提高乡镇文化发展的意识,创新乡镇文化活动的理念,从思想上和态度上转变对乡镇文化的认识。要脚踏实地的规划好乡镇文化活动的方案,把乡镇文化建设纳入到政府考核指标中,并且要对文化建设的任务进行具体的分工,实行责任制,完善量化考核机制,体现乡镇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另外,可以建立和创新乡镇文化活动的激励机制,积极创新乡镇文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鼓励乡镇的一些文艺团体以及民间艺人来进行乡镇文化活动的创作和知道,使文化活动更贴近群众的生活现实,更具有时代的特征。
2.搞好我国乡镇群众文化活动的建设必须要站在乡镇群众的角度上来进行文化活动的开展。要使乡镇群众的文化需求转变到符合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政策上来,必须要从乡镇本身出发,从乡镇文化的根基出发,这样才能保证我国乡镇文化建设的方针能够有的放矢,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在乡镇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基础上创新和发展新的文化领域和阵地,大力建设群众文化的场所,既要保持原有的文化特色,又要积极开发新的文化内容和精神,培育新型的文化。除了加强文化场所的建设之外,乡镇政府还需要经常举办文化发展培训班以及各种文化讲座,争取的对群众进行文化上的积极引导,提高他们学习文化的热情。
3.对我国乡镇群众文化活动进行良好的建设离不开乡镇文化人才的培养。我国各个乡镇政府要严格履行选人用人的标准,积极吸收那些德才兼备的文化人才,积极建设一支具有高素质和文化的人才队伍。具体来说,首先要提高文化站人员的各项素质,提高相应的门槛,把握优选精选的原则,建立完备的考核准入机制,同时提高这些文化人才的各方面的待遇,保证他们在进行文化建设当中的积极性。然后要积极抓好对这些文化人才的各方面的培训工作,提高他们进行文化建设的热情和干劲,定期举办培训讲座,促进他们知识和理念的更新,增强文化方面的技能。另外还要在各个乡镇积极做好文化建设的实践工作,加强宣传力度和组织力度,给乡镇文化活动带来新的活动。
4.要搞好我国乡镇文化的建设,创新和发展文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使文化建设深入到每个群众的心中,离不开我国各级政府的投入。我国各级政府要给予乡镇文化建设更多的关注,从多个层次和方面进行投入,保证我国乡镇文化建设具有充足的资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政府资金的保证,我国乡镇文化建设就会陷入到举步维艰的境地。因此,我国政府要设立专门的资金投入工作机制和部门,保证乡镇文化建设的资金基础。在进行文化事业建设的过程中,应该把文化经费更多的投入到基层文化建设的方面,尤其对那些具有高度基层文化影响力的文化活动,应该充分保证其活动经费。从乡镇政府的角度来说,政府要保证财政方面的文化支出,可以安排专项的资金投入到乡镇文化中心的建设中去,保证各个乡镇能够建立并完善文化活动的基础设施体系。除了乡镇文化硬件的建设之外,还要搞好乡镇文化的软件建设,加强文化宣传和文化人才的培养,注重文化精神的发展。
总之,在我国进行乡镇群众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够带给乡镇群众更多的文化活力,能够更好的满足我国乡镇群众对文化的各种需求,是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政府要加强对乡镇文化建设的重视度,提高对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的认识,才能促进我国各个乡镇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才能提高我国人民群众整体的文化素质。
【参考文献】
[1]韩丽梅.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丰富农民文化生活――乡镇文化站创新工作几点新思路[J].群文天地,2012(8).
关键词:央企;文化建设;
引言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党的十六大精神,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国务院国资委发不了《关于加强中央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其中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指导思想、总目标以及基本内容进行了一系列的规定。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指导性的意见。
1、央企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外表华丽却缺少内涵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在党和政府的号召下,一些企业开始不断的进行文化建设,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之下取得了一定得成效,但是也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在大的形势之下,一些企业的文化建设虽然表面看起来如火如荼,给人一种非常华丽之感,但是深入的研究之后会发现这种文化建设过于重视表面,让文化建设流于形式。文化建设是为了增强企业的文化软实力,为企业的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指导,如果只是单纯的为了追赶社会潮流而做表面功夫,那么文化体系的构建也就成为了一纸空话,与企业的发展轨道背道而驰,完全无法发挥其作用。
1.2企业文化建设缺乏有效的管理
通常来讲,一项措施从提出到完善再到完成,其中需要经历无数的过程,面临的各种问题也是非常复杂的,文化建设亦是如此。因此,对于这一艰巨的任务,必须有专业的人士进行领导,充分发挥带头作用,为构建企业的文化体系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并对其他员工进行指导。而这也是大多数的央企所面临的困境。一方面是因为缺乏这样的人才,二来也是因为对于文化建设缺乏预见性。
1.3文化建设并未发挥其作用
文化建设的作用并非一句口号,很多企业在大刀阔斧的文化建设过程中,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动员员工响应号召进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但是随之而来的却是各种各样的迷惑和不解。文化建设活动已经开展了,但是为什么没有看到成效,它对企业的发展究竟起到了哪些作用。长期处于这样的迷惑当中,人们不禁开始思考,文化建设对于企业来说究竟有什么作用?文化建设应该如何进行?这是大多数企业在文化体系构建过程中所要面临的问题。若要成功的提高企业的文化软实力,必须解决好上述的问题。
2加强央企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2.1立足于全体员工,建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一个好的文化体系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障,因此,文化建设对于企业的成败至关重要。在文化体系的构建过程中,首先就要让人们明白其重要意义,只有清楚了这一问题,员工才会拥护企业的一系列文化改革。本着这一观念,文化建设首先要立足于全体员工,让员工真正的明白企业的核心价值体系是什么,进而动员企业员工积极地参与到这其中。文化建设并非上级领导的事,而是企业中每一个人的责任,光靠上级领导的努力,企业的文化体系永远无法构建成功,因此为了自身的利益也为了社会的发展,企业应该杜绝以往的“口号式”的建设形式,从本质上,从内涵上对全体员工尤其是基层员工进行阐释和说明,帮助员工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进行理解,让文化体系成为引领企业以及员工今后工作的向导,将所有人紧紧的凝聚在一起,发挥团队精神展现文化建设的内涵,让文化反作用于经济,带动央企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2.2建立专门的机构引领文化建设
通常来讲,企业各个部门的设立是为了企业的良好运行,各司其职在工作中更好的进行配合,实现企业的高效运行和利润的最大化。即使在认识到文化体系的重要性之后,有些企业也没有建立专门的文化建设部门,而是将这些任务分散给其他一些部门来完成。一方面,这些部门各自还有其本职工作,难以顾及其他工作。另外,由于缺乏对文化建设的深入了解和研究,所以提出来的意见措施往往并不能起到作用。久而久之,不仅影响了企业的经济发展,文化建设工作也毫无进展。从以往的企业文化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来说,建立一个专门的文化建设机构是十分必要的。选拔一些具有相关知识和经验的专业人才来领导文化建设的工作,负责各项工作。不论是从企业各部门的科学分工的角度出发,还是着眼于企业文化建设的复杂性,这种专门机构的设立无疑是最佳的选择。在企业的经济建设过程中,文化体系的构建同时进行,制定符合企业特点的特色文化体系,增强企业的文化内涵,从浅到深,逐渐深入,进而从本质上建立最适合企业自身的文化体系,从各个方面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3将文化体系的构建具体化
文化相对于经济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因此,大多数人依然停留在迷茫阶段,并不知道如何付诸实践。为了更好的帮助人们进行理解,企业在文化建设时应该具体到各个细节,将抽象的文化建设变得具体化,可操作化。将企业的文化内核与企业的发展熔合到一起。例如,为了增强企业的团结力和凝聚力,可以对各部门的总体业绩进行考核,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得员工将个人的利益和部门紧紧的联系到一起,增强对部门的荣誉感,在具体的工作中互相团结合作,通过集体的力量促进部门的发展。此外,还可以将企业的文化建设与管理结合到一起。一方面,利用文化的独特作用和魅力,帮助相关部门制定科学而详细的计划,增强对人员的管理。另一方面,在管理的过程中将企业所要宣扬的文化内核不知不觉的传输给员工,使得人们在不知不觉中理解并接受文化建设的实质内涵,并在工作中加以实行。在这样具体化的指导下,文化建设一定能够取得迅速的发展。
结束语
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将伴随着企业经济建设的全过程,文化建设好了,经济建设才能更有生机,更加具有动力。在今后的发展中企业应着眼于改善各项问题环节,不断的投入精力进行文化建设并加以完善,为央企的文化建设注入活力!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0-0022-03
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而今普遍迈入了深入内涵建设、全面质量提升的新阶段。文化是大学的核心与灵魂,文化追求是大学的一个本质特征。但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不应局限于建设有文化的校园氛围,更不能成为已有高校文化的抄袭者,而应该通过逐步实现学校的战略规划,形成各自学校的校内文化自觉,用中国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先进文化引领高等职业教育的科学、健康发展。
一、文化自觉的概念及意义
所谓“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们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源,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从而增强自身文化转型的能力,并获得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进行文化选择的能力和地位。此外,应具有世界眼光,能够理解别的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增强与不同文化之间接触、对话和相处的能力”。[1]
文化自觉包括了对自身文明和他人文明的反思,对自身的反思往往有助于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因为世界上不论哪种文明,无不由多个族群的不同文化融会而成。我们在这些族群的远古神话里,可以看到他们不约而同地在强调自己文化的纯正性。一旦失去了固有的文化自觉,将会使人失去方向和目标,甚至会走向愚蛮。总之,能够尊重并汲取优秀的文化,从而建构全新的固有文化环境,即为意义上的文化自觉。
二、高职院校文化自觉的重要性
文化自觉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不竭动力和保证。在学校的发展和建设中重视文化建设,其核心就是在其教育研究、教育探索和教育实践中形成文化的自觉。
(一)加强文化自觉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必然
回首走过的发展之路,在我们国家单独设置办学的高职院来看,大部分走过了升格、合并的路子。在发展前期,重点建设在于学校的硬件设施,而缺乏对文化自觉层面的理性思考和高职院校发展的战略规划,如对存在的价值、办学的路径、发展的方向等目标的反思与探索。在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系统中,各个环节环环相扣,但是所有的发展只有上升到文化发展的层面,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内涵发展,才具有科学性和特色性。反而言之,高职院校在其高层次的高等性和职业性中,如果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特色的高职文化,就很难保证其科学的发展,就更难屹立于高等教育之林。
(二)加强文化自觉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要求
在任何时候高职院校都不能成为一个技能、技术的训练场,而要努力建设成一个培养人、塑造人、锻炼人、发展人为一体的学习、实践场所。“高职教育的高等性既体现在专业技能上,又体现在文化道德修养上。从目前生源来看,高职学生属于应试教育的弱者,他们普遍存在着文化底蕴不足、人生目标不明、自卑心理较重、自律意识不强、人文素养薄弱等共性。如果高职教育再一味强调技能教育而忽视文化育人,高职学生的人格养成就会产生不足,学生走入社会时可能难以立足。”[2]所以,以塑造人、培养人为高职院校发展宗旨的“文化自觉”,其客观存在性不可回避的成为了其价值重建的必然选择。不管哪一所高职院校,要想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各有千秋,决定因素就在于该高职院校独特而又深厚的文化氛围和积淀。
(三)加强文化自觉是高职院校引导主流文化的渠道
当前,社会思潮的多样化影响了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对中华文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自信,这部分学生反而对一些西方鼓吹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顶礼膜拜。长期受到这种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对长知识、学文化的黄金时期的学生来说,很容易扭曲他们的理想信念、人格品质、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因此,有步骤的推进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有效的文化自觉培养,在学生的观念中形成一种主流的文化去引领多元文化,能对高职院的学生起到有陶冶情操、净化思想的作用。
三、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和发展,依旧存在着内涵不足、功能不完备、机制不合理的弊端,对高职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文化的自信力不足,在这种情况下要实现文化育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理念不科学
在高职院校的文化理念形成过程中,大部分是基于学校的工作或管理人员对文化的理解而形成的,师生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工作和学习。但是,目前人们常常回避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重要的核心问题,对文化的理解有一种浅显的片面认识,甚至把对文化的理解看作是一些符号、一种形象设计、一种娱乐活动,简单地把校园中的一些建筑、草坪、雕塑视作文化的象征,甚至把一些日常的校园文化娱乐活动和常规讲座当成是在建设高职院校文化。
这些对高职院校文化片面而又肤浅的理解,将使高职院校文化丢失其原有的本真意义,而且这些片面的观点和思想还会各自为政,互不相容,影响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使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缺乏一种主导。从某种角度来看,这种对高职文化的肤浅理念,已经毁坏了文化的真正面目,是一种伪文化。
(二)制度不健全
不少高职院校一味追求规模的扩大,却忽视了内涵的建设,导致两者没有并驾齐驱的发展。许多高职院校在发展上指导思想不清晰,发展方向不明确,部分高职院校在文化的建设上,出现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模仿和复制其他高校校园文化的模式,甚至有些高职院校之间照搬照抄,相互模仿。
(三)主体不明确
高职院校的主体大致可以分为教师、管理人员、学生和后勤服务人员这四大类。由于工作的差异性,每一类主体对学校的期望、追求是不同的,甚至在价值取向和价值观念上也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每个主体之间存在的这些观念、利益上的差异,可能会导致某方面的冲突。高职院校文化冲突的主体是围绕学生的需求和其他主体而展开的,需要明确的是学生是中心,主体是学生。
(四)追求急于求成
在高职教育的发展中,不按照发展规律,不遵循市场导向作用的思想依旧存在。不少高职院校急于求成,过度强调学生的职业性,把学校看成培训中心,把高职教育当成“就业”教育,从而忽视了对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引导和培养。“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存在着相对重视专业学科的系统性而忽视人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性;相对重视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而忽视学生道德伦理教育、人文素养教育;相对重视企业职场文化的营造而忽视传统经典文化的熏陶涵养。长此以往,可能造成高职学生成为有技能没信仰、有知识没智慧、有规范没道德、有欲望没理想的‘单向度人’。”[5]
四、以文化自觉为前提加强高职院文化建设
(一)在对高职院校文化地位的认识上要形成高度自觉
高职文化是高职教育发展的灵魂,换言之,高职院校在工作和活动中开展的各项工作和活动,无不是在追求一种特定价值取向和精神需求的文化建设。从战略意义上讲,高职院校要想把文化育人提升到学校的发展规划上来,增强文化自觉,必须从高职教育的根本特点谋划、探索和研究目前高职院校的文化现状和困境,注重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促进质量提升,培养优秀人才就是文化建设的理念,从战略的高度设计和规划好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
(二)在高职院校文化的育人使命上要形成高度自觉
一所高校的建立,归根到底其根本任务和使命是育人,是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文化的熏陶。高职教育在育人过程中要实现高职教育双重自觉,也就是让培养出来的学生既要懂得技术又要有严谨的工作责任感和崇高的人生追求,把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始终确定为学校坚定不移的使命,使得培养出的学生技能和素质都得到全面提升,为走向社会和将来的人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把每位高职学生都培养成为既有知识、有技能、有智慧,又有责任、有精神、有境界的文化人,使每一位教师都树立‘技高为师’的专业自觉、‘身正为范’的道德自觉、‘关爱学生’的育人自觉,真正成为文化自觉的积极推动者。”[2]
(三)在高职院校文化的科学把握上要形成高度自觉
高职院校的文化自觉建设不能是一时的头脑发热和激情,更需要的是摸清规律,科学把握,循序渐进的稳妥推进。在这个过程中必定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实现文化的创新和积淀。在高职院校在发展中,学校的方针、理念、办学特色的凝练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实践而形成的。高职院校在文化建设思路上,“必须进一步凸显以‘服务为本、职业情怀、经世致用、崇德尚能、创新创业’等为核心价值的精神文化;以‘刚性标准、弹性过程、柔性管理’等为核心架构的制度文化;以‘德高为范、技高为师、爱岗敬业、分工合作’为核心特征的行为文化;以‘和谐型校园环境、互补型“双师”团队、共建型实训基地、共享型教学资源、公共型服务平台’等为核心载体的物质文化”;[6]在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措施上,要结合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不断将企业文化、专业文化、地方区域文化的优秀传统与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有机的协调融合,形成高职院校发展的特色和亮点,最终实现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自有文化。
[ 参 考 文 献 ]
[1] .文化自觉的思想来源与现实意义[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化研究),2002(8).
[2] 沈楚.文化自觉视野中的高职文化建构[J].江苏高教,2013(2).
[3] 许黎英,平静.文化自觉在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的价值[J].职教论坛,2012(28).
[4] 石中英.大学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建设[J].教育科学研究,2005(8).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近年来,我市的新农村文化建设虽然有了较快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快速发展的农村经济和农民对科学文化的需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为:
1、基础设施严重滞后。部分农村牧区文化馆、图书馆不健全,乡镇村级文化站名存实亡,即使形式上存在,工作处于长期瘫痪状态。大部分乡镇文化站没有专职人员、没有独立的办公设施、没有文化活动场所,有的则因年久失修而破烂不堪,严重阻碍了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
2、文化从业人员素质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缺乏高学历和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干部;从业人员年龄普遍偏大,没有形成梯形结构;文化专职干部兼职过多,有效投入文化工作的精力、时间太少。从而造成了一些地区有了图书馆无人来看,有了健身器材无人健身,打击赌博禁而难止的现实状况。
3、资金匮乏正常文化活动难以正常开展。目前许多地方的农村文化活动站依赖于乡镇资金的拨款支撑,不少乡镇本来财政就比较窘迫,在这样的情况下文化工作更是难以为继,文化活动也难以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无从发挥。许多农村文化工作站也只是流于形式;有些地方的“农家书屋”虽然也普遍成立,但农民读书难的现象依然存大,首先是真正需要的图书往往看不到或买不到;其次是虽然很多乡镇和村办起了图书室,但无专人管理不能正常开放,其图书只是作摆设和装饰,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
由于健康有益、贴进百姓生活的文化活动馈乏,很多人在劳动和工作之余只能靠打麻将、玩扑克牌来打发时间,导致一些家庭问题出现,给农村社会安定带来隐患。表现尤为突出的是:赌博风气盛行,且形式多样化;除此之外,封建迷信及群众信教现象比较普遍。这些现象的产生,不但败坏了淳朴厚重的乡土民风,甚至还容易滋生罪恶,给不法之徒提供活动载体,农民的身心健康受到极大的侵害。
笔者认为,造成以上状况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领导重视不够。领导重视与不重视文化事业建设决不是有钱无钱的问题,而首先是个思想观念问题。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促进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政府职责所在。但是在一些地方,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理念被片面地理解,忽视群众的文化需要,农村文化工作处于边缘化的地位。这主要体现在对基层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中,没有将文化建设的岗位目标责任制列入考核中,有的虽列入考核但所占的比例太小,文化工作好坏对整个考核无足轻重,不能引起基层政府足够的重视,使乡镇领导对文化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重经济、轻文化的政绩考核制度,已经成为影响群众文化生活的制度障碍,不提升政绩考核中文化工作考核的比重,仅仅依靠基层领导对文化工作的正确认识,要从根本上实现和保障农民基本的文化权益,是不现实的。党政主要领导要从讲政治、讲党性的高度,认识到位,文化工作才会有位置,才能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从而解决好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其次,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不足。县、乡两级投入严重不足。有的乡镇把“发展先进文化,加强文化建设”仅仅是“写在纸上、念在嘴上,贴在墙上、印在书上”,而实际投入很少。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常常面临两难之景:一方面要不折不扣地完成上面安排的工作任务,另一方面却为必要的活动经费一筹莫展,更谈不上主动积极地开展群众文化工作。在经济欠发达的乡镇政府,本身财力有限,更缺少文化自觉。虽然各级政府都要求加大对文化的经费投入力度,但基层政府为了追求短期内的政绩,重经济发展、轻文化建设的现象仍比较普遍。
最后,基层文化站体制不顺畅。当前,许多文化站干部不能集中精力从事文化工作的情况也非常突出。各乡镇名义上都配备了文化站管理人员,但有的在编不在岗,有的身兼数职,大多数文化站工作人员从事的是乡镇中非文化站业务的工作,无暇从事文化工作。特别是近几年乡镇机构改革后,不少乡镇文化站的组织管理职能相对弱化,文化站干部不能很好地履行组织引导和文化辅导的本职,出现“种别人的田,荒自己的地”的难堪状况。熟悉乡镇文化情况、有文艺方面一技之长的文化站干部,本该可以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大显身手,但乡镇领导对文化站建设的忽视,导致文化站对农村文化组织辅导职能的丧失,直接影响当地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
二、对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是塑造高职院校形象,增强高职院校内在凝聚力和外在竞争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工程。从满足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高职院校必须为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使命而重视文化建设。但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不应局限于建设有文化的校园环境,也不应成为其他高校文化的照搬,而应该走向学校内的文化自觉。
一、文化自觉的涵义
“文化自觉”是先生首创的文化概念,是一种深刻的文化思考,一种广阔的文化境界,一种具有高度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的文化理念。所谓“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们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源,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从而增强自身文化转型的能力,并获得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进行文化选择的能力和地位。此外,应具有世界眼光,能够理解别的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增强与不同文化之间接触、对话和相处的能力。”从费老关于文化自觉的思考中不难看出,“首先,文化自觉体现为对文化发展基础的自觉。先生所提出的‘文化自觉’概念中‘明白它的来历’对于文化自身的历史的自觉,体现为对于这个文化的产生过程、发展历程、存在基础的自觉。……其次,文化自觉体现为对文化发展方位的自觉。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觉’概念中所涉及到的‘文化转型’、‘新环境’、‘新时代’,是对于文化发展的方位的自觉。……再次,文化自觉体现为对文化发展趋势的自觉。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觉’概念中所涉及到的‘特色’、‘发展的趋势’、‘自主能力’,‘自主地位’,是对于文化发展的趋势的自觉。”文化自觉就是要人们清醒地认识到,文化和文明于人类的意义不可或缺。反而言之,如果人类一旦失去文化的自觉,便会陷入迷茫、良莠淆杂、丢失自我,甚至重返愚蛮。总之,在认识、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能尊重并吸收他种文化的经验和长处,进而建构新的文化语境,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化自觉。
文化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伟大成果,其基本功能是教育人、引导人、塑造人。高职院校文化作为大学文化的一个分支,是高层次的文化,在文化建设中发挥着引领、示范、辐射的作用,其发展伴随着文化的积累和传承,底蕴深厚,源远流长。高职院校文化是培养人才素质、品质的背景与底色,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而不同的高职院校文化也展示了不同的高职院校的名片,构成了学生不同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总之,文化是一所学校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脉,也是学校间相互区别的重要标志和特征。
本文所指的文化自觉是指高职院校所有师生员工的文化自觉,即高职院校师生员工始终站在高职院校文化的前沿,保持先觉,主动承担。首先,高职院校师生员工的文化自觉体现为对高职院校文化发展基础的自觉,体现为对高职院校文化产生、发展的自觉。其次,高职院校文化自觉体现为对高职院校文化发展方向和趋势的自觉。再次,高职院校文化自觉体现为对高职院校文化进行创建的能力和选择的自觉。高职院校文化自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高职院校物质文化的自觉,二是高职院校制度文化的自觉,三是高职院校精神文化的自觉。只有高职院校所有师生员工在文化上自觉,高职院校文化才能逐步提升并放出异彩。
二、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的冲突
高校文化是社会系统中的一种亚文化,是高校在教育实践中创造并积淀下来的、为师生员工所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行为方式。根据高职办学的特殊定位,“高职院校文化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校园精神为底蕴,由师生员工共同创造和享有的群体文化, 是融入了更多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人文素质的学校文化。”高职院校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个层面。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整个社会的文化主流形态随着利益的重新分配和调整,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高等教育领域,知识经济的时代特点和文凭至上的价值取向使高校的地位迅速提高,同时,也使高校在骤不及防中面临着一系列冲击和变革,高职院校也不例外。高职院校中功利主义和工具主义使得主体间的价值观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原来的文化生态被打乱,形成了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的局面,这对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一)理念性冲突
高职院校文化理念的形成是以其成员对文化的理解为基础的,在现实中指导着个体或集体的文化行为。高职院校是一个小社会,而且是一个流动、多元、变化的社会,是学术文化与社会文化、个体文化与群体文化、主流文化与边缘文化的交汇之地。在高职院校这种相对开放的环境中,理念的多元存在是自然的。但目前人们常常回避高职院校文化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而对文化形成了种种肤浅的理解。有的视文化为一种装饰性符号,简单地将现代化建筑、草坪、雕塑当作文化的象征;有的将文化看成是高职院校的一种形象设计,或是一种争取高职院校荣誉的手段;还有的人将文化视为娱乐性活动,认为片面地开展一些文娱性活动、组织几场讲座就是建设高职院校文化了;还有人视文化为教育性课程,将开设一些文化素质课程当作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重点。这些对高职院校文化的肤浅理解,不仅使高职院校文化失去其本真的意义,而且彼此还各持己见,互不相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使高职院校缺乏一种主导性的文化。在这里,高职院校文化不再是学生在高职院校生活的一种体验,而是被功利化为一种管理手段,文化与人的关系被扭曲,不再是和谐相融的关系,文化的价值被降低,丧失了其教育性。从某种角度来看,这样一种文化已经从根本上丧失了文化的本真,成为一种伪文化。可见,当前重建高职院校的文化理想是非常迫切的。
(2)制度性冲突
规模的快速发展使许多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没有及时跟上,许多高职院校办学指导思想不明,因而出现了在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尤其是文化制度建设上一味地模仿和复制普通高校的校园文化模式或高职院校间的相互模仿、复制的现象。比如,近年来各高职院校在制度制定、专业设置、课程开设、活动形式等方面都如出一辙、高度雷同,从而脱离了高职培养目标,未能体现高职教育特色。高职院校在制度建设上的不思进取,不仅使其无法借助已有的制度来解释和解决自己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而且还造成许多高职院校树立不起新的核心的文化价值观,制定不出新的制度,从而不能进行合理的目标定位,使师生员工对现存制度产生更大的不满和误解,使高职院校工作陷于被动的局面。
(3)主体性冲突
高职院校的主体可以分为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和后勤服务人员等四类,“不同的价值主体对学校价值的期待是不一样的,有些可能还是相矛盾的。”主体之间因为价值取向、文化修养、思想意识、行为和利益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而导致了冲突的可能性。同时,高职院校与其他高等教育一样,给予学生较多的自主权和较大的自由空间,这就使得不同的价值主体可以较少顾忌地彰显自己的价值追求,这样一来,不同价值主体之间的冲突就由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了。细而言之,高职院校文化的主体性冲突是指学生的价值观念、精神追求和发展需要等各方面与学校其他主体之间存在的矛盾与冲突。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冲突是以学生为中心而展开的。当代大学生都有自己对人才标准的理解与看法,许多大学生并不认同高职院校的培养模式,表现在课堂上与教师不配合,甚至用逃课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专业学习的排斥。这样就出现许多大学生身不守校或身心分离的失衡状况,而这种情况的出现,既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管理人员之间产生冲突的具体表现,又是他们之间产生新的冲突的部分原因。
(四)环境性冲突
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扩大、新校区的开发以及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立,传统的学校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职院校已不再是一个单一的整体,许多高职院校的管理、办学、住宿等开始趋向分散化,课堂上老师只负责传授知识,不关注学生的思想和认知;在校外实训基地实习的学生其直接管理者是企业主管,不是老师,这些变化使得学生产生孤独感,进而使得高职院校的文化凝聚力和学生的归属感在下降,进而使得不同环境间的文化冲突愈加激烈。这集中表现在高职院校各个校区之间的冲突、学生与不同环境的冲突、学校与社会的冲突等。
上述四大冲突尽管加大了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难度,但也在客观上反映了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紧迫性,这也是高职院校发展中所面临的不容忽视的问题。
三、文化自觉在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的价值
任何一所优秀的高校,文化自觉一定是其不可或缺的部分。文化自觉是人们在文化反省、文化创造和文化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主体意识,是人们在文化选择和文化构建过程中的一种价值取向。正因为如此,我们尤其要提倡“文化自觉”,要清楚地认识自己的文化,认识其他的文化,加强与社会沟通、与其他高校交流,实现学校与社会共建、高职院校文化与社会文化互动、校内不同专业互融的立体开放的学校文化发展模式,以文化自觉促进高职院校文化的健康发展。
(一)文化自觉有助于高职院校物质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文化自觉能促使人主动去思考,寻求物质背后隐藏的文化,并且,只有传承和发展原有的文化,才会发展出新的文化内容。物质文化是高职院校文化的基础,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首要条件,它往往反应了高职院校传统文化的积淀,反射出高职院校的历史传统,反应了高职院校的诞生、形成、办学传统及其核心价值体系。高职院校物质文化是指高职院校具有明显文化意味的硬件设施,主要指景观、建筑风格、基础设施、活动中心等校内硬件设施以及校企合作办学中的校外实训基地。高职院校的发展,其根基在于高职院校文化的发展,这离不开与其相适应的物质文化的更新与创新。这也正是时代的要求、教育的使命,是时展和教育发展的必走之路。它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思想,同时它的表现形式也可落脚于高职院校物质文化的更新。例如,学校设备的添置,校园环境的维护,教学设备的更新等。从文化自觉的角度建设校园物质文化,挖掘出新的教育资源,为学生学习、探究和实践提供更为宽阔的空间;建设一些有学校特色的、深厚文化涵义的雕塑等人文景观,赋予物质文化以丰富的生命力,让学校的每一个地方都会“说话”,让学校里的每一个地方都具有教育功能。实践证明,一所环境优美,设备精良、底蕴深厚的高职院校的确也有其一定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二)文化自觉有助于高职院校制度文化的形成与完善
制度文化是高职院校的规范力量,是人们言行举止、交往互动的准则系统,是支配整个高职院校运行的“游戏规则”。文化自觉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新型价值观体系的构建,而高职院校制度的不断完善,也使新型的高职院校价值观体系的形成具有可能。文化自觉能帮助教育工作者客观地观察、分析和思考高职院校制度的制定与实施,能帮助教育工作者自身弄清制度制定的依据、实施方式和意义,并将其和高职院校文化的更新和发展紧密结合,从而真正发挥制度沿革更新的有效激励作用。高职院校的学校岗位责任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德育管理制度、奖惩制度、绩效工资改革制度等制度文化的建设和执行若只是依靠制度的合理,而没有高职院校内教育工作者对制度的充分认识,对自身工作状况的合理分析,对大局意识的正确把握,显然是不行的。当前的高职院校制度实施之所以效果不佳,不能给师生以心灵的震撼,触及他们的心灵世界,并内化为师生自觉的道德行为规范和自觉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其根本原因是高职院校的制度未能从文化建设的角度加以建设,特别是未能从文化自觉的高度来审视、反省、创新、构建制度文化。因此,在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今天,有必要从文化自觉的层面引导高职院校的制度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