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3 16:09:4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教育机构运营管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3-0058-02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要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据此,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构建课程体系,引导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本文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为例,介绍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在专业定位、课程体系建设、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
一 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专业定位与昆明市轨道交通发展紧密结合
专业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行业发展培养专门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主要通过科学的专业定位加以体现。同时,科学的专业定位也是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条件,需要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和人才需求分析。自2013年4月以来,地铁1、2号线南段开通,昆明正式进入了轨道交通时代,轨道交通的蓬勃发展急需大批的城市轨道交通专门人才,同时,轨道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对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通过广泛调查与深入研究,我院紧密结合昆明轨道交通发展的情况,开设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专业建设依据地区轨道交通发展的需要,从培养本土化人才入手,主动出击寻求与昆明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的合作途径,共同探索专业定位的准确性、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密切关注地区轨道交通的发
展现状和动态,适时调整专业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形成了鲜明的专业特色。
二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建立系统化的岗位课程体系
“服务需求、就业导向”是《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基本原则。我院坚持“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办学理念,对典型专业工作岗位的社会性、稳定性、规范性、群体性和目的性进行职责分析,同时对职业能力的工作范围、工作程序进行职业分析,从而确定该专业的工作岗位定位,以及相应的职业能力。课程体系的构建始终围绕学生的职业岗位定位和职业岗位能力进行,使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与职业岗位定位实现了“无缝结合”。首先,学院成立了以来自行业、企业的专家及学院专业教师组成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讨论确定专业定位,共同开发课程,遵循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原则。其次,规范课程体系的开发流程。学院教学团队按顺序分别进行专业论证、职业岗位分析、岗位职责分析、岗位能力分析、知识技能分析、知识技能模块重组等工作,根据专业定位、典型岗位、岗位职责、岗位能力构建知识技能模块和课程体系。在课程开发、研究的过程中,充分利用行业、企业等专家优势资源,全面分析专业领域的职业岗位,深入研究涉及的各种岗位和各项岗位能力,突出岗位能力所要求的实际技能,以确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最终形成“以岗位工作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并非恒定不变的,而是按企业需求来设置,随企业变化而调整。一方面,以充分的市场调研为基础,加强培养核心技能的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主要从企业入手,并以岗位设置为依据,聘请企业相关部门负责人和经验丰富的企业骨干,担任专业教学委员会的委员或实习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并邀请其参与审议专业教学设计和研究课程设置等工作。另一方面,以就业为导向,不断完善综合素质培养的课程,构建“德、技、力”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目前,公共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任选课程等课程模块已基本构建成型。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多次调查、研究和论证,与相关企业专家共同研究社会、企业的人才规格需求,从而调整和精简了部分专业基础课和公共选修课内容,增设了兼顾学生多方向就业渠道、拓展职业能力的课程,如创业指导、基础会计、物流管理、公共关系等,这一举措既拓展了学生的职业能力结构,又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灵活性和就业竞争力。
三 强化校内实训基地内涵建设,完善工学结合的实训体系
强化校内实训基地内涵建设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学生在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完成岗位技能训练,从而实现专业理论知识的“理性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转化和升级”。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突出高职育人特点,注重岗位技能培养,强化实训基地内涵建设,模拟真实的职场氛围、真实的岗位训练和企业文化,在实习实训教学课程设计与实施、指导教师安排、实习实训管理、实习实训安全保障等方面与企业密切合作,提高实习实训效果。通过强化实践教学建设,为学生提供功能完善、高度仿真、符合课程改革方向和职业认知规律的实训环境,充分保障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的专业岗位技能和职业能力培养。学生通过在这种职业环境氛围下的训练和熏陶,在学习能力、专业能力、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团队意识、组织与纪律观念等多方面都得到了发展和提高,并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了良好的职业素养,加快学生向员工的角色转换,为其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提供实质有效的帮助。
四 以校企深度融合为基础,建设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
改变以往企业投入设备在学校建实训室的模式,学院与昆明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合作建设的“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是将实训基地建在企业,校企双方共建、共管、共用,该合作项目的意义在于实现了企业与学校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厂中校”开创了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提高了职业院校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缩短其成长周期;学校培养与当地企业需求直接挂钩,避免人才培养的盲从性;加强校企合作,利用企业现有设备设施,破解了学校“硬件”滞后于生产应用的“瓶颈”。总之,“厂中校”实训基地的建设,实现了企业与学校的深度融合,能使实训基地发挥更好的社会效益。
为了确保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能够充分发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功能,校企双方经过协商后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书,规定了双方合作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实施规范的管理机制。另外,校企共同制定了实训基地管理办法、实习指导教师手册、学生实习手册等实习实训管理制度,按照企业相应岗位能力要求的标准共同考核学生。在实习实训的过程中强化对学生的教育与管理,严格考勤和考核,要求学生自觉遵守实训基地的安全、保密等规章制度及员工日常行为规范,使学生在实训期间即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具备相应的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五 以岗位能力培养为出发点,建设双师结构的师资团队
(1)远程教育全媒体平台能够支撑手机
电视、网络电视、IPTV、VOD/NVOD互动电视等各类新媒体运营业务,能够全面的适应各种新媒体的应用,减少子系统的重复建设,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拓展性。
(2)远程教育全媒体服务平台能够实现
内容生产服务的各项功能,包含教育资源素材的汇聚,教育资源产品的快速加工,能够迅速的形成教育成品节目;能支持共享生产方式,支持个性化的独立的教育资源生产模式。
(3)远程教育全媒体服务平台需要进行
内容运营编辑,运营编辑是产品制作是艺术和技术的结合,同时也是编辑整理的过程,所以运营人员将教育产品进行编辑打包,形成可以被教育消费者的服务包,并通过全段的业务平台展现在各个终端。
2远程教育全媒体内容服务平台的框架设计
根据媒体内容服务的特点,将远程教育全媒体内容如如平台整体框架分为三个部分:内容生产子系统、运营管理服务子系统、以及分发子系统。内容服务是资源收集整理、管理和分发的过程,首先要广泛收集和接入各类资源,包含多协议IP流、ASI、SDI等多中信息源的集中编单收录,本地介质文件的采集,全段第三方生产系统的接入,体统or自服务门户等。然后要根据业务员内容以及运营的需要,体统分屏独立以及共享内容加工生产,满足各运营商精细化生产的需要,其内容服务能进行实时流编辑、粗编拆条、节目审核等多种便捷的工具,并结合生产服务门户进行协同高效生产。最后根据不同的教育热点和学习者教育需求进行内容挖掘和分类打包,并以机构化形式支持前段业务平台的个性需求。实现点播分类编辑,教育产品类别管理,内容注入管理,能够有效的支撑前段不同业务员运营的需要。
3远程教育全媒体内容服务平台的子系统设计
3.1内容生产子系统
远程教育在开展内容运营业务中,其内容主要包含给各种教育机构提供的和制作的相关教育资源,但是这些资源往往不能直接提供给学习者,而是需要分类整理和加工,需要将各种教育资源内容进行汇聚和分类,其内容要进行非线性编辑、网络编辑、图文制作、包装等深加工,还要按照要求进行教育内容目录编目和主题分类,格式转化和封装等,因此需要在内容服务业务员模块中建设一套内容生产子系统。内容服务生产子系统包含内容汇聚分类,生产管理、资源加工、监控管理等模块。
(1)生产管理模块要根据不同需要划分不同的教育资源编辑工作,并根据日常需求统计变化制定相应的编辑任务,并能检查任务的进度情况,具有良好的开放性,管理模块的对外接口包含内部各个功能模块之间的接口开放,能管耦合系统内各个部分才具有可延展性和升级性。
(2)内容的汇聚和分类,是通过各方面渠道和合作获取的教育资源,包含视频、图片、音频信息,需要进行技术信号采集和文件的导入。不同内容来源的信号格式、存储介质,图像分辨率、制式、编解码格式可能都不一样,内容生产子系统需要这些内容汇聚起来,并按照平台的要求进行生产管理,因此需要丰富的多样的汇聚和处理手段。
(3)内容加工模块要根据不同的教育类比要求进行编目、审核、转码和剪辑加工。经过分析,类似于工厂流水线的生产模式特别适合新媒体内容生产,在这种模式下,针对不同的业务需求和生产工艺要求虚拟出多条生产线,并将各种编辑加工环节作为生产工具使用,每条生产线都可以任意调用这些生产工具,并在流程引擎的驱动下在不同的生产工具间流转,每个工作岗位分工明确,从而实现了整个内容生产的高效、有序、可控。为了保证生产线的顺利运行,还需要按照内容条目来组织生产,一个条目对应一个生产任务,存储管理方面也采用标准化的接口,从而实现不同的业务环节之间、不同的子系统之间的无缝连接
(4)存储管理是需要将大量的内容长期存储,对资源进行版权维护以及编码查询收录等,以便快速的查询和检索。
(5)监控管理模块主要负责网络、设备、流程、存储、数据库等的集中监控管理,并对软硬件故障进行及时报警。
3.2运营管理服务子系统
在开展远程教育服务中,内部运营需要将内部资源转变为可以交易的运营在线资源,并对在校运行的教育资源进行管理和定价;需要面向上游提供教育资源的提供商和下游的学习者或者内容运营建立统一的运行管理,进行教育资源产品的集中交易和展现,根据用户角色权限的管理,远程教育将提供不同的教育资源内容,包含资源需求学习者对订单的交易处理,允许学习者跟踪订阅点播的订单状态;内容运营的业务流程包括:规划新产品—用户根据需求选购产品—为用户提供服务—处理订单—进行订单计费和账务处理等环节,同时系统后台可以根据产品交易情况,进一步开展统计分析,从而为产品规划提供全面有效的数据支持。运营管理是教育在线系统面向用户的业务子系统的,可以进行产品展示,提供订单查询、产品选购以及产品推荐等。用户管理能实现CP、SP用户账号认证管理,负责用户的管理和注册。产品管理模块扶着教育资源上架、下架、定价和管理,将一个或者多个内容资源组织为产品或者产品包;账务管理可以通过短信平台、支付平台进行运行结算;统计分析模块能够根据业务系统中教育资源的运行数量状态进行分析报表,能够让管理人员掌握远程教育资源的状况。在这几个模块中运营管理服务是内容运行系统对外交流的窗口,也是整个运营系统的产品管理、产品展示、订单处理、账单服务、统计分析与营销支持等功能;面向远程教育在线系统运营人员可以处理开展产品的推广、加工以及产品等增值业务员,也可以处理学习者投诉和建议,面向消费者,运营管理可以同产品的账单服务、订单管理、产品需求管理、产品订单以及检索浏览。
3.3分发传输服务子系统
选择了相应的产品后就需要通过传输来分发到网络、手机等全媒体的制定位置,内容的形式是多样的包含图片文件、文档文件以及视音频文件,当然也包含视音频流,因此分发传输是全媒体内容服务业务必不可少的环节。从分发的传输内容上看,可能又内容交换、中继、内容上行和内容下行等传输方向。从分发的方式上看,分发系统需要主动推送、支持学习者下载以及视频播出等分发方式。从分发的对象看,传输可能是视音频文件、图片、文档等也可能是实时的IP流。从分发流量和方式看,只要支持多点之间的P2P共享式的分发、点到点的分发、点到多点的广播式分发。但是分发方式的选择,传输系统都是需要建立相应的成本,尽可能的提高分发的速度和效率,适应全媒体技术的需要,同时应具有可靠的安全手段,避免内容在传输途中被黑客攻击。此外,随着业务的拓展,分发传输系统需要能够动态的进行扩容,以适应业务增长的需要。分发传输子系统的服务器硬件模块主要是传输服务器以及传输控制服务器构成,其中传输服务复制执行具体的任务并受到控制服务器的控制,传输控制服务器负责传输任务的控制和调度。当分发规模比较大时,可以采用多级分发构架,充分利用节点将中心节点内容预先分发到最近的边缘节点,大大提高分发的效率和速度。在内容存储方面,采用分布式内容存储设计,任何节点都可快速获得所需的内容,而不必关心内容存储在哪里。系统采用均衡式架构设计,经授权后,任何节点都可以发起到其他节点的分发任务。
4远程教育全媒体内容服务平台发展策略
(1)远程教育全媒体服务平台技术发展策略。开展教育全媒体业务时技术上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包括业务与互联网需要全面接轨、数据来源和渠道繁多、数据处理量庞大、信息的双向传递和用户互动、用户需求的多样化和复杂性等,这些都对现有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技术挑战,全媒体内容服务平台发展需要重点关注以下4个方面。首先是内容组织、生产及管理方面,这不是单纯的技术范畴,而是内容组织的体系化和生产工艺的恰当选择,立足内容是根本,只有很好的组织内容才能更好的服务于用户,才能扬长避短。第二是编解码和智能处理方面,开展全媒体业务时,视音频一定是主要内容,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处理的数据是海量的,在时效性上很难满足用户诉求。第三是流媒体和终端体验方面,教育电视台目前主要处理文件和视音频信号,而在互联网领域,业务流程已经全面IP化和流化,播出、分发、切换、监控甚至字幕的叠加都已经IP化,是一个几乎完全不同的技术体系。第四是云计算和海量数据处理方面,在全媒体时代,媒体内容会更加丰富,与用户的互动也更加密切和频繁,随之而来的就是海量的内容数据和运营数据,而传统的技术体系显然已不能对这些数据进行有效的存储、管理和挖掘,必须引入云计算和海量数据处理技术。
(2)三网融合、远程教育服务平台与IPTV发展策略。将网络、服务平台和IPTV共同搭建集成播控平台系统。汇聚各种资源和第三方各种形态的内容来源,根据IPTV业务运营需要进行教育资源的二次加工与编排,为互联网、教育平台以及IPTV提供海量的点播节目。进行教育资源编码和监看检测服务,负责教育资源的接受编码处理工作,与分发的各种教育资源进行点播监看检测,针对下游电信CDN进行直播流分发。以资源服务平台为基础形成IPTV集成播控平台,负责IPTV内容管理、用户管理、计费、认证鉴权、EPG等功能,完成IPTV内容集成与运营管理。运营管理服务子系统、内容生产服务子系统和分发传输服务子系统构成了完整的全媒体内容运营平台,三大子系统分工协作、紧密配合,为远程教育在全媒体环境下大力拓展各项新业务提供了基础支撑。
(1)远程教育全媒体平台能够支撑手机电视、网络电视、IPTV、VOD/NVOD互动电视等各类新媒体运营业务,能够全面的适应各种新媒体的应用,减少子系统的重复建设,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拓展性。
(2)远程教育全媒体服务平台能够实现内容生产服务的各项功能,包含教育资源素材的汇聚,教育资源产品的快速加工,能够迅速的形成教育成品节目;能支持共享生产方式,支持个性化的独立的教育资源生产模式。
(3)远程教育全媒体服务平台需要进行内容运营编辑,运营编辑是产品制作是艺术和技术的结合,同时也是编辑整理的过程,所以运营人员将教育产品进行编辑打包,形成可以被教育消费者的服务包,并通过全段的业务平台展现在各个终端。
2远程教育全媒体内容服务平台的框架设计
根据媒体内容服务的特点,将远程教育全媒体内容如如平台整体框架分为三个部分:内容生产子系统、运营管理服务子系统、以及分发子系统。内容服务是资源收集整理、管理和分发的过程,首先要广泛收集和接入各类资源,包含多协议IP流、ASI、SDI等多中信息源的集中编单收录,本地介质文件的采集,全段第三方生产系统的接入,体统or自服务门户等。然后要根据业务员内容以及运营的需要,体统分屏独立以及共享内容加工生产,满足各运营商精细化生产的需要,其内容服务能进行实时流编辑、粗编拆条、节目审核等多种便捷的工具,并结合生产服务门户进行协同高效生产。最后根据不同的教育热点和学习者教育需求进行内容挖掘和分类打包,并以机构化形式支持前段业务平台的个性需求。实现点播分类编辑,教育产品类别管理,内容注入管理,能够有效的支撑前段不同业务员运营的需要。
3远程教育全媒体内容服务平台的子系统设计
3.1内容生产子系统
远程教育在开展内容运营业务中,其内容主要包含给各种教育机构提供的和制作的相关教育资源,但是这些资源往往不能直接提供给学习者,而是需要分类整理和加工,需要将各种教育资源内容进行汇聚和分类,其内容要进行非线性编辑、网络编辑、图文制作、包装等深加工,还要按照要求进行教育内容目录编目和主题分类,格式转化和封装等,因此需要在内容服务业务员模块中建设一套内容生产子系统。内容服务生产子系统包含内容汇聚分类,生产管理、资源加工、监控管理等模块。
(1)生产管理模块要根据不同需要划分不同的教育资源编辑工作,并根据日常需求统计变化制定相应的编辑任务,并能检查任务的进度情况,具有良好的开放性,管理模块的对外接口包含内部各个功能模块之间的接口开放,能管耦合系统内各个部分才具有可延展性和升级性。
(2)内容的汇聚和分类,是通过各方面渠道和合作获取的教育资源,包含视频、图片、音频信息,需要进行技术信号采集和文件的导入。不同内容来源的信号格式、存储介质,图像分辨率、制式、编解码格式可能都不一样,内容生产子系统需要这些内容汇聚起来,并按照平台的要求进行生产管理,因此需要丰富的多样的汇聚和处理手段。
(3)内容加工模块要根据不同的教育类比要求进行编目、审核、转码和剪辑加工。经过分析,类似于工厂流水线的生产模式特别适合新媒体内容生产,在这种模式下,针对不同的业务需求和生产工艺要求虚拟出多条生产线,并将各种编辑加工环节作为生产工具使用,每条生产线都可以任意调用这些生产工具,并在流程引擎的驱动下在不同的生产工具间流转,每个工作岗位分工明确,从而实现了整个内容生产的高效、有序、可控。为了保证生产线的顺利运行,还需要按照内容条目来组织生产,一个条目对应一个生产任务,存储管理方面也采用标准化的接口,从而实现不同的业务环节之间、不同的子系统之间的无缝连接。
(4)存储管理是需要将大量的内容长期存储,对资源进行版权维护以及编码查询收录等,以便快速的查询和检索。
(5)监控管理模块主要负责网络、设备、流程、存储、数据库等的集中监控管理,并对软硬件故障进行及时报警。
3.2运营管理服务子系统
在开展远程教育服务中,内部运营需要将内部资源转变为可以交易的运营在线资源,并对在校运行的教育资源进行管理和定价;需要面向上游提供教育资源的提供商和下游的学习者或者内容运营建立统一的运行管理,进行教育资源产品的集中交易和展现,根据用户角色权限的管理,远程教育将提供不同的教育资源内容,包含资源需求学习者对订单的交易处理,允许学习者跟踪订阅点播的订单状态;内容运营的业务流程包括:规划新产品—用户根据需求选购产品—为用户提供服务—处理订单—进行订单计费和账务处理等环节,同时系统后台可以根据产品交易情况,进一步开展统计分析,从而为产品规划提供全面有效的数据支持。
运营管理是教育在线系统面向用户的业务子系统的,可以进行产品展示,提供订单查询、产品选购以及产品推荐等。用户管理能实现CP、SP用户账号认证管理,负责用户的管理和注册。产品管理模块扶着教育资源上架、下架、定价和管理,将一个或者多个内容资源组织为产品或者产品包;账务管理可以通过短信平台、支付平台进行运行结算;统计分析模块能够根据业务系统中教育资源的运行数量状态进行分析报表,能够让管理人员掌握远程教育资源的状况。在这几个模块中运营管理服务是内容运行系统对外交流的窗口,也是整个运营系统的产品管理、产品展示、订单处理、账单服务、统计分析与营销支持等功能;面向远程教育在线系统运营人员可以处理开展产品的推广、加工以及产品等增值业务员,也可以处理学习者投诉和建议,面向消费者,运营管理可以同产品的账单服务、订单管理、产品需求管理、产品订单以及检索浏览。
3.3分发传输服务子系统
选择了相应的产品后就需要通过传输来分发到网络、手机等全媒体的制定位置,内容的形式是多样的包含图片文件、文档文件以及视音频文件,当然也包含视音频流,因此分发传输是全媒体内容服务业务必不可少的环节。从分发的传输内容上看,可能又内容交换、中继、内容上行和内容下行等传输方向。从分发的方式上看,分发系统需要主动推送、支持学习者下载以及视频播出等分发方式。从分发的对象看,传输可能是视音频文件、图片、文档等也可能是实时的IP流。从分发流量和方式看,只要支持多点之间的P2P共享式的分发、点到点的分发、点到多点的广播式分发。但是分发方式的选择,传输系统都是需要建立相应的成本,尽可能的提高分发的速度和效率,适应全媒体技术的需要,同时应具有可靠的安全手段,避免内容在传输途中被黑客攻击。此外,随着业务的拓展,分发传输系统需要能够动态的进行扩容,以适应业务增长的需要。
分发传输子系统的服务器硬件模块主要是传输服务器以及传输控制服务器构成,其中传输服务复制执行具体的任务并受到控制服务器的控制,传输控制服务器负责传输任务的控制和调度。当分发规模比较大时,可以采用多级分发构架,充分利用节点将中心节点内容预先分发到最近的边缘节点,大大提高分发的效率和速度。在内容存储方面,采用分布式内容存储设计,任何节点都可快速获得所需的内容,而不必关心内容存储在哪里。系统采用均衡式架构设计,经授权后,任何节点都可以发起到其他节点的分发任务。
4远程教育全媒体内容服务平台发展策略
(1)远程教育全媒体服务平台技术发展策略。开展教育全媒体业务时技术上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包括业务与互联网需要全面接轨、数据来源和渠道繁多、数据处理量庞大、信息的双向传递和用户互动、用户需求的多样化和复杂性等,这些都对现有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技术挑战,全媒体内容服务平台发展需要重点关注以下4个方面。首先是内容组织、生产及管理方面,这不是单纯的技术范畴,而是内容组织的体系化和生产工艺的恰当选择,立足内容是根本,只有很好的组织内容才能更好的服务于用户,才能扬长避短。第二是编解码和智能处理方面,开展全媒体业务时,视音频一定是主要内容,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处理的数据是海量的,在时效性上很难满足用户诉求。第三是流媒体和终端体验方面,教育电视台目前主要处理文件和视音频信号,而在互联网领域,业务流程已经全面IP化和流化,播出、分发、切换、监控甚至字幕的叠加都已经IP化,是一个几乎完全不同的技术体系。第四是云计算和海量数据处理方面,在全媒体时代,媒体内容会更加丰富,与用户的互动也更加密切和频繁,随之而来的就是海量的内容数据和运营数据,而传统的技术体系显然已不能对这些数据进行有效的存储、管理和挖掘,必须引入云计算和海量数据处理技术。
(2)三网融合、远程教育服务平台与IPTV发展策略。将网络、服务平台和IPTV共同搭建集成播控平台系统。汇聚各种资源和第三方各种形态的内容来源,根据IPTV业务运营需要进行教育资源的二次加工与编排,为互联网、教育平台以及IPTV提供海量的点播节目。进行教育资源编码和监看检测服务,负责教育资源的接受编码处理工作,与分发的各种教育资源进行点播监看检测,针对下游电信CDN进行直播流分发。以资源服务平台为基础形成IPTV集成播控平台,负责IPTV内容管理、用户管理、计费、认证鉴权、EPG等功能,完成IPTV内容集成与运营管理。运营管理服务子系统、内容生产服务子系统和分发传输服务子系统构成了完整的全媒体内容运营平台,三大子系统分工协作、紧密配合,为远程教育在全媒体环境下大力拓展各项新业务提供了基础支撑。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1-0096-02
理查德·蔡斯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想成为一名伟大的管理者,那就来学习运营管理吧!”这句话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运营管理》所涵盖的知识点应该是每一位管理者提升自身综合能力与素质方面所必备的,同时在世界范围内,《运营管理》已经成为企业提高生产力的关键因素,若想通过运营活动来创造部分优势,企业必须了解运营行为是如何提高生产力的,再一次给了大家一个学习并努力学好《运营管理》的强大动力。在对MBA的实践教学中,我们深刻地体认到,教师在努力运用各种方式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还需要学生主观努力去自我发现知识,在这一过程中,案例研究、情境模拟、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构成了一个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综合掌握与实践运用能力的良性循环学习机制。
一、案例研究
MBA案例教学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在1908年开发的一种教学方式,由于MBA学源的独特性,绝大部分学生已有一定的实践工作经验,故而此种方法强调的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同时又能教学相长。在案例教学方法历经百年后的今天,我们看到它已经被世界各地的许多国家的优秀教育机构所接受,成为现代工商管理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其中包括课堂讲授、案例研究、研讨会等,并分别就这些方法在知识保留力、知识传授、分析力培养、提高人际技巧、态度转变和接受度等六个方面对各国专家做了广泛调查,结果发现案例研究的教学方法综合效果名列第一。1998年,美国《商业周刊》曾对美国排名前25名的商学院进行调查,发现所有商学院的案例教学比例均高于总学时的50%,以哈佛为例,每位学生从入学到毕业都要分析500~700个案例,这些案例中有些是经典案例,而还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学生曾经或正在经历的工作中遇到的难题,这样的案例分析后,在学生中会产生深刻的认知和共鸣。哈佛校友会出版的《哈佛案例教学方法:艺术与技巧》一书指出,“知识是可以讲授的,但智慧却是不可言传的”。在历经百余年的历史验证后,可以这样说,案例教学法是最适合MBA教育的方法之一,目前我国各大高校的MBA教育都在不遗余力地推行案例教学法,强调所有的教师都要进行案例教学,所有课程几乎都采用案例教学,并鼓励老师以实践为背景扩充案例库,评选优秀案例文章等。大量的教学实践也证明,《运营管理》的教学效果与案例教学是密不可分的。当我们引入经典案例时,学员会有深深的认同感,并会积极投入到讨论中来,当我们引入当下背景中企业遇到的实际问题时,学员们亦会给出许多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会主动提出观点,引发新一轮的探讨。比如我们曾经进行过一次生产运作方式方法方面的案例探讨,在讨论后,有学员主动提出要再进行一轮涉及到目前较先进的“3D打印技术”的探讨学习,这种学员自动自发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共享知识的过程,不仅让全体学员受益良多,作为教师的我们亦能够保持与企业实际接轨,同时这种即时的反馈也能让我们不断地去完善案例内容与研讨形式。有时由于教学时间限制,过长的案例我们会在课件中以大纲的形式给出,案例具体内容在课上以讲述形式深入介绍,把一些学员们会产生疑问的知识点预先讲授,实际上也是把曾经枯燥的理论融入到了案例实际中,形式的改变,达到的效果是事半功倍的。有时我们也会将不宜删减的较长案例以课后作业的形式布置下去,由学员们课后研读,深入理解知识点,再以小组形式研讨,最后课上以组对组的形式来进行观点阐述及辩论。除了中文的案例,我们还会以SSCI中经典的或正在发生的案例来展开讨论,形式上往往是在课上初步引入案例后,给学生一周至半月不等的时间来深入研读案例,进而采用分组及集体讨论或沙盘模拟等形式展开研讨。通过这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案例教学,学员们由以往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认知,学习兴趣极为浓厚,教学效果也是极为显著。
二、情境模拟
在教学中,我们也会以情境模拟法来加深学生的认知,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体现在沙盘模拟的教学课堂中,即我们会围绕有待探讨的某一运营管理问题,从实践、案例和相关资料中,收集相应素材,编写成“剧本”,然后在教学中统一阐释“剧本”,分组后将每组组员分派至沙盘,由学员自行决定“剧本”中的角色,同时每组要有一位学员承担记录工作记载“剧情”发展。通过沙盘及情境模拟,使学员从中学习并运用知识进行操作,达到提高学员运用所学管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里剧本是载体,沙盘是舞台,其核心是由学员充当管理者角色或“演员”,使学员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培养和激发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种沙盘模拟及情境模拟之所以目前被各大高校广泛采用,主要是其实现了多种教学效果的结合:①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建立在综合管理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基础上编写的“剧本”,再以学生的实践背景和所学理论知识来探讨和解决问题,在增强趣味性的同时,其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深度、广度、紧密程度上也是十分突出的,因而这种方法法尤其能达到让学员学以致用和培养综合素质的目的。②情与境的有机结合。这一方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强调了人的“情”与“境”的高度结合。“情”包括人的感情、理念、情绪心态等情感性的因素,人是情感的动物,在处理问题时,不可能不受到各种主观因素的影响;而“境”即是指实际案例中的非人因素,包括内部环境(如人事环境、运营环境、设施等)、外部环境(市场状况和国家政策)与企业文化氛围等,亦即在案例的分析过程中,我们同样不能忽略客观因素的影响。③教与学的真正结合。通过案例讨论记录以及随堂记录,教师不断完善案例教学的内容与形式,明确掌握哪些“点”可以更深入地展开探讨,哪些“点”可以一带而过,对案例进行总体把握,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总结经验教训,真正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同时对于学生在运用这一方法的过程中,更注重学生深层次的理解,如是否能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推理和预测,是否能具备知识综合能力来解决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是否能结合自己的角色在变幻的外部环境下做出较为清晰客观的判断等等。
三、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
我们往往会在开课之初,就会向学生传达“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其实无论是《运营管理》课的案例研讨还是情境模拟,都离不开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这两者是贯穿学习机制始终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理念。
1.自主学习。在进入大学学习阶段以后,我们就会一直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独立探索知识,然后通过教师的指导,有针对性地启发、引导学生围绕目标进行观察、阅读、思考、尝试、联系等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要求学生自主去调研和收集身边第一手的案例数据和资料,然后用学过的理论结合曾经的工作实际来对资料进行系统分析与优化,写出研究报告;有时也会由教师指定若干个大致范围的选题,由学生自己从中选择去进行研究。
2.合作交流。在前文中我们多次提到了研讨中要强调“多边对话”。即不仅要在师生之间创造讨论问题的氛围,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在学员与学员之间展开思维的对抗与碰撞,从而达到学习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实现共同进步。在形式上,我们会根据班级人数的多少,组成4至8人不等的研讨小组,在研讨时,会分派或自由选定组内角色,可在课后集体讨论后,课上指定一人来展示讨论结果,或也可在课上集体讨论,由教师指定1至2人进行记录并归纳总结。通过这种合作交流,引导学员们对讨论中所提出的疑问,以及普遍存在的模糊认识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发展多向思维,并能够深层深化学生的思维,激活学员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案例研究、情境模拟、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这一良性循环教学模式的构建是我们在长期教学过程中及与企业的长期合作过程中逐步发展并完善起来的,通过这一良性循环机制的建立,我们《运营管理》的教与学都取得了跨跃式的进步,学生们不再觉得《运营管理》教学枯燥无味、与实际脱节,教师们在教学中也不再有为难情绪,真正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廖小飞,陈雯.基于案例教学的嵌入式系统课程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1).
关键词 运营模式 上海市 大型体育场馆
一、引言
随着我国上海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体育功能的多元开发,上海投资新建和改造了一批大型体育场馆,这些场馆建设不但使得上海体育场馆的整体水平有了极大的提升,也对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体育科研事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有相当数量的场馆项目设施达到国际水平,但其经营管理水平和效益远未达到国际水准,大型体育场馆赛后的开发利用、运营管理、高额维护费用的解决、场馆使用率和经营效益的提高以及如何有效解决“有馆难用”等一系列问题将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课题。
二、上海市大型体育场馆建设基本情况
(一)上海市大型体育场馆规划建设总体情况
截至2012年底,上海市所拥有的各类体育场馆有2700余个,总面积432万m2,现有大型体育场馆80余个,据全国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体育场地总数达14425个,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71平方米[1]。
(二)目前上海市承办各类大型体育赛事体育场馆的基本情况
目前,上海可承办国际性赛事的特大型综合体育场馆有上海体育场(座位数60000个)、上海体育馆(座位数12000个)、上海东方体育中心综合体育馆(座位数18000个,在建),可承办全国性赛事的大型综合体育场馆有松江大学园体育馆(座位数8000个)、闵行上海交大体育馆(座位数7500个)和浦东源深体育馆(座位数6000个)。
三、上海市大型体育场馆投融资模式分析
目前,上海市大型体育场馆前期投资建设资金几乎都是中央和地方政府投入,如政府财政拨款、政府补贴、体育彩票公益金等,其中以地方政府投资为主,为了从宏观上整体把握上海市大型体育场馆投融资模式,笔者对上海市六个大型体育场馆的投融资模式以及在赛事之后的运营管理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完全政府财政拨款模式
上海作为近代体育的发祥地,政府财政拨款一直以来是上海体育场馆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特别是大型体育场馆的建设,政府财政拨款占了绝大比例。政府全额投资模式不仅给财政带来巨大压力,而且必然导致场馆赛后运营出现产权不清、政企不分、管办分离等矛盾,结果是每建成一项社会事业项目,政府财政压力就越来越大。体育场馆这类大型设施为国家投资建设,属于完全的国有资产,由政府部门完全自主经营合法合理,但是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政府部门难以承受如此巨大的财政负担,这种体育场馆靠政府拨款维持的局面函需改革。
(二)政府背景国资企业投资模式
政府背景的国资企业投资模式实质上是一种半官方的商业融资模式,主要是依靠中央及地方各个政府部门的直属单位提供雄厚的资金以保证项目场馆的建设。这种模式虽然采取了市场化融资模式,由市场主体参与大型体育场馆的投融资,但上海市政府以及具有上海市政府背景的国有企业在各大型体育场馆的融资中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发挥了重要作用,甚至部分仍主要由政府投资建设。
(三)政府与企业合作模式
政府与企业合作模式主要是指地方政府与企业及其他私营部门对公共服务领域投融资体制和管理方式上进行的创新,是一种项目融资方式。该模式以上海虹口足球场为代表,即政府与企业合作的模式。合作各方可以得到比单独行动更有利的结果,同时在参与场馆的建设过程中,政府并不是把项目的责任全部转移给私人企业,而是由参与合作的各方共同承担责任和融资风险,有效实现财政资金和民间资本的融合,缓解政府的财政负担,提高体育场馆的后期运营水平,充分发挥其场馆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上海市大型体育场馆投融资模式引发的赛后运营现实问题
赛后运营是每一个体育场馆都要面对的一个关键问题,纵观上海各大型体育场馆的赛后运营,盈利成难题已是不争的事实,场馆普遍面临着投资成本回收周期长和运营成本高昂等问题。上海市大型体育场馆建设融资与赛后运营是密切相关的。融资模式虽然不一一对应于运用模式,但两者之间确实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两者的关系与场馆的功能定位和建设目标有不可割裂的联系。首先,完全政府财政拨款模式:商业性与公益性如何取得平衡;其次,政府背景国资企业投资模式:赛场功能单一、经营范围狭窄,巨大压力中行进;再次,政府与企业合作模式:赛后运营成本过高,专业运营团队与人才缺乏,冗员过多。
五、关于投融资模式选择及赛后运营的五点建议
客观地评价上海市大型体育场馆的投融资模式选择,规避其对赛后运营的不利影响和对于未来上海其他大型体育场馆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实现投融资模式与赛后运营的无缝对接
政府应当适度地给予业主单位一定的政策支持和税收优惠,为大型体育场馆的赛后运营创造宽松的环境和良性的约束机制[2],使运营单位能在短时期内尽快地收回成本并实现利润。反之,如果按照目前完全依靠政府财政或者具有政府背景的国资企业投资模式以及上海不成熟的政府企业合作模式,将直接影响社会资金或民间资本参与公益性体育场馆建设的积极性。同时也需要对目前大型体育场馆进行市场化的深入探索,实现体育场馆的可持续发展。
(二)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实现体育场馆的多元化运营
上海大部分新建体育场馆投融资的市场化运作是可行的,初步形成了以“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投资运作体制。基于此,上海市政府更应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手段,建立社会化的投融资机制,有效地控制政府投入,实现场馆经营内容的多元化和运营模式的多元化。上海市大型体育场馆其面积较大,数以万计的看台使其拥有大面积的看台下空间和大量的附属空间及各种功能用房需要开发与利用。这部分空间的开发与利用不同于大型体育场馆的多功能利用,因受到空间形态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其开发利用一般以餐饮、酒吧、住宿、商业、健身等多元化的休闲娱乐服务为主,这部分空间的开发利用既可以提高大型体育场馆较大面积的余裕空间的使用率,又可以对大型体育场馆的多功能利用起到一定的支持与服务作用。
(三)加强大型体育场馆无形资产的开发与运营
大力开发体育场馆的无形资产,通过大型体育场馆的广告权开发获得与同类竞争实体相比更多元化的受众,冠名权开发,极大贴补了大型体育场馆建设的开支,冠名权转让挖掘潜力,提升场馆运营经济效益已成为当前大型体育场馆融资的一个重要渠道。
(四)合理配置场馆专业管理人才
有关教育机构应积极鼓励建设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专业,上海市政府应当在有条件的高校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资源开设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或场馆市场开发方向的研究生专业,为上海市提供中高级大型体育场馆专业管理人才。在体育场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注重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培养掌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基本理论与技术,了解国际体育产业运作规则与规范的高级应用型人才[3]。
(五)大型体育场馆赛后运营需在规划设计阶段予以考虑
随着人们对大型体育场馆赛后运营问题认识的深入,逐步意识到大型体育场馆的赛后运营问题不是赛后才予以考虑的,而应是在规划设计阶段就予以考虑,通过完善规划设计方案,将赛后运营方案与思路融入规划设计,以便于大型体育场馆赛后的运营。
六、结论
本文从系统科学的视角,运用经济学理论、管理学理论、服务理论等理论对上海市大型体育场馆的运营模式进行了典型分析与归纳,并对上海市大型体育场馆投融资模式的选择及赛后运营管理模式的优化提出了相关建议。
参考文献:
[1] 上海市体育局.上海体育年鉴[M].2012.
[2] 杜长亮,吴广亮,谢云.关于体育产业发展与政府行为界入问题的思辨[J].首都体育学院.2009.21(1):32-34.
[3] 王子朴,梁蓓,陈元欣.梳理与借鉴:奥运场馆投融资模式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2.29(4):425-433.
[4] 李国庆.F1中国大奖赛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6(2).
[中图分类号]G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24-0049-03
“全球化”是目前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概念,经济、文化的全球化把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和民族都卷入了现代化进程中,作为保护、研究和展示历史文化遗产和人类环境物证的教育机构与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向公众开放的永久性机构,博物馆的运营管理必然受到时代的影响。博物馆作为历史文化沉淀的集散地、当代先进文化的闪光地、民族文化趋向的折射地的作用没有改变,然而现代博物馆如何激活历史,在历史与当代,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如何挖掘博物馆的潜力、寻求生机与活力,是新形势下每一个博物馆工作者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全球化背景下国内博物馆事业发展现状
按照国际博物馆协会的定义,博物馆是非盈利机构,从事社会遗产的收藏保护、研究展示、为民众提供教育休闲服务。其使用的是社会公共资源,利用国家和社会募集的资金。目前,从体制上看,国内博物馆大都由政府投资,是为社会提供收藏、展示和教育服务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2008年1月23日,、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联合下发《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通知要求全国文化文物系统的博物馆,除遗址类博物馆外,省级博物馆必须在2008年免费开放,其他级别博物馆2009年全部免费开放。
据统计,截至2012年末,全国博物馆总数已达3589家,在文物部门登记注册的民办博物馆达到535家,占全国博物馆总数的14.9%。2012年,全国免费开放博物馆纪念馆总数达到1900余个。博物馆施行免费开放后,绝大多数博物馆一改过去的门庭冷落。 2012年,免费开放的博物馆参观人数达4.42亿人次,仅甘肃省博物馆观众参观量就从免费开放前的年均2万人次迅速增加,五年来参观人数达400多万人次。免费开放后,在参观人数倍增的同时,观众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观众职业和群体构成看,原来以机关、部队、学校、旅游团队为主,现在以社区居民、散客为主,其中低收入群体、老人、外来务工人员和残疾人等观众群体明显增加;从地域构成看,多数博物馆的本地观众比例大幅增长;从年龄构成看,正在逐渐向高龄和低龄两个方向延伸。
博物馆免费开放扩大了观众覆盖面,让更广泛的公众以观赏、体验等博物馆特有的教育方式认知祖国历史、直观感受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使博物馆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能够发挥更为广泛的作用,同时也为博物馆运营管理带来了全新的变化。
二、全球化背景下博物馆需要引入全新的运营管理理念
(一)品牌管理
品牌是藉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劳务,并使之与同行的产品和劳务区别开来,使消费者乐意并持续使用你的产品和享受你的服务。博物馆要以知识管理和信息化管理为手段,以文化为内涵,以知识体验与文化休闲为途径,全力打造博物馆品牌。第一,博物馆的品牌形象应该以传统文化为基石,不同的行业博物馆可以选择相应的文化体系。一方面,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底蕴和积淀能够为博物馆的品牌形象提供有效的支撑;另一方面,传统文化的彰显能够为博物馆的文化提供很好的补充和平衡,使得博物馆的文化形象更加丰满和完整。第二,要依据博物馆的功能进行品牌定位。每一个博物馆功能都大同小异,具有收藏、展示、研究、教育四大核心功能,但如何利用博物馆的产品,根据本身的主题、地理、建筑等特点来开展多形式的博物馆活动,是值得思考的课题。第三,博物馆的品牌形象应该由具体的硬件设施来提供物质保证,包括博物馆外部的整体感观和内部的精心装饰。第四,对博物馆进行品牌形象视觉设计。进行视觉设计,要树立战略性的设计思想,坚持“强烈的视觉冲击,精确的信息表达,独特的识别记忆”设计原则。对博物馆的服务、设施等名称和标徽、标志、标识等系统内容,以图片、口号、标题等形式,有效提升品牌形象。第五,博物馆品牌的传播推广。博物馆品牌的物质基础建立后,首先,要让员工理解品牌的真正内涵,管理层至一般员工都要对自己品牌文化的深厚内涵进行理解,形成认同感和归属感。其次,多形式的宣传推广活动是品牌增值的有效途径。
(二) 服务管理
新形势下公共博物馆需要以观众满意为目标,完善自身的社会服务活动。为此,首先,博物馆应通过形象管理,展示员工的形象美与心灵美,缩短与观众间的距离,沟通与观众间的情感;其次,通过素质教育,完善员工的业务素质和敬业精神,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和业务锻炼,激发员工的创新精神;再次,强化资源保障,尽可能地满足观众、用户的馆内外信息资源的获取要求,让观众在博物馆得到一切可能得到的文物服务。通过一系列优质服务环境的营造,逐步强化观众对博物馆的认知度、信任度和满意度。
(三) 知识管理
博物馆的知识管理是以人为中心、以信息资源为基础、以技术为手段、以创新为目的,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传播文明、教育后代的作用,同时让自身的管理体系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第一,博物馆需要积极收集整理相关领域的文物和遗产,并通过构建强大的知识管理体系,树立博物馆作为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新型现代博物馆的新形象。第二,设立相关领域的研究部门(研究中心),以科研为平台,不断强化对所属领域文化的研究力量,推出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研究成果,打造国际一流的学术形象。第三,加强知识创新和传播,通过各种形式,如展示展现、研讨会、论坛等把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推广到世界的每个角落。第四,构建内部知识交流平台。包括自办刊物,举办学术研讨会、交流会等,目的是构建一个可以共享知识和信息可以共享的平台,为观众提供更好的展览服务。
(四) 信息系统管理
根据存储数字化、传递网络化、资源共享化和管理计算机化等特点,我国博物馆信息化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建筑智能化、文物信息化、管理科学化和人员现代化。第一,数据库和通用网络平台建设。首先,建立文物藏品数据库,对藏品档案的内容及检索进行信息化、规范化管理。其次,在博物馆信息化建设工作中,通用网络平台建设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数据库建设、网站建设及其他各项信息化建设项目,都需要有一个稳定的、安全的网络平台。第二,博物馆建筑智能化。在建馆之初就应该对如何建设一座现代化、数字化、集成应用的博物馆进行全面规划,建立包括以文物保护为核心并兼顾环境舒适度、设备节能等要求的楼宇自控系统;以多媒体导览服务、计算机检索,各种信息的收集、存储、传递、查阅等为内容的办公自动化及通信网络系统;安全防范系统及火警自动报警、联动控制系统等。第三,数字化博物馆。在博物馆中建立网上传播体系,以网站为基础,以数字博物馆为内容,增进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更好地推动博物馆向社会公众传播知识,并为公众自助、探索性地寻求知识提供更大的可能。第四,博物馆信息化系统工程。展品信息化、建筑智能化、传播网络化是博物馆信息化的三大部分,但是将其综合起来,轻松自如地管理则又是一个难题。所以,有必要打造一个涵盖数字化信息的生成、维护与存储和应用的完整流程,将文化遗产信息、博物馆信息工作的各环节、各组成部分,集成到一个完整的平台体系之中,从而为博物馆的展览收藏、学术研究、行政管理、观众服务提供一个完整、高效的服务平台、服务工具。
(五) 客户关系管理
客户关系管理在博物馆业中还是鲜为尝试的新领域,因为国内博物馆大多为国有性质,主要由政府投资和管理,市场参与程度少,客户意识淡薄。然而,现代博物馆要吸引参观者的注意力,在全球化经济时代中占得一席之地,必然要注重客户关系的管理。博物馆的客户就是到博物馆参观、学习、活动、研究的组织或个人,所涉及的客户关系主要包括与政府、学校、旅游公司、研究机构、新闻媒体和参观者的关系管理等。首先需要将客户关系概念深入到管理和工作人员思想中,在与关键客户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基础上,重视建立更高层次的客户关系处理模式,建立有效的客户反馈机制,倾听他们的想法,尊重他们的意见,引导他们共同参与管理;在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中融进他们的意愿,给予他们主人翁般的消费感受,真正做到贴合客户需求,关注客户体验,有效地提高客户的满意度,以期维系持久良性互动的和谐关系。
(六) 财务管理
博物馆虽然是非盈利组织,但在市场化的环境中,要维持博物馆的正常运作,并且保证博物馆具有足够的发展潜力,必然对现代博物馆的财务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第一,严格秉承公共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原则。作为博物馆的财务部门,应在实际工作中坚决贯彻“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责、权、利有效结合,事权、财权区别对待等原则,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正确处理国家、单位、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坚持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以社会效益为先;量入为出、勤俭节约、依法理财,不断创新公共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措施。第二,做好财会基础工作。基础工作是财务管理的基本环节,只有抓好基础工作,才能规范财会工作秩序,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第三,强化预算资金管理。博物馆的预算资金是进行各项财务活动的前提和依据,也是向社会提供服务的物质保证,因此,要统筹安排,以保持支出结构的合理性;同时,严格执行国家相关规定,以促进事业的发展。第四,引入财务分析。财务分析可以正确评价组织过去的经营情况,全面反映组织目前的财务状况,为博物馆工作的开展提供财务依据。第五,严格管理和使用非税收入资金。免费开放后,博物馆可能会因提供有关服务或进行文化产业开发而有一些非税收入。这些收入理应纳入财政预算进行统一管理,以保证政府资金收支的完整性。博物馆财务部门针对新的情况,应遵循坚持性、完整性、效率性、公开性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严格落实有关法规,实行“统一核算,统一管理”,加强对这一部分资金的管理,保证收入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同时,也应充分利用各种现有资源,努力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博物馆的经费自给率,挖掘自我发展的潜力。
(七) 人力资源管理
人们一般把博物馆的管理归纳为人、财、物、制四方面,四者之中,人是诸管理要素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博物馆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其他人力资源管理有共性的地方,也有自己的特点。第一,要做到人力资源配置科学化。首先,加强计划性,使劳动人事工作的各个方面在一个经过精心设计的系统中得到合理、妥善的安排,各人适得其所、各司其职;其次,管理过程要系统化、规范化,要具有全局性、超前性;再次,管理手段要现代化,如运用计算机来储存和处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等。第二,要做到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科学化。首先,实行竞争上岗、双向选择、优化组合的人事改革制度,用好人。其次,改革用人制度,选好人。要坚持因事择人、适才适所、德才兼备、扬长避短的原则,引进高素质人才,改善人才队伍的知识结构,提高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建立内部人员流动机制。再次,加强制度建没,管好人。从制度建设入手,规范博物馆干部职工的行为,从博物馆干部职工的招聘、录用到培训、考核、晋升、奖惩、报酬、福利等各个环节都应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第三,要做到人员激励机制科学化。首先,要了解影响干部职工积极性的因素;其次,要改革奖励制度和分配制度;再次,积极改善物质和生活条件,为博物馆人才创业提供各种进修深造的机会,稳定业务骨干队伍。第四,将博物馆发展战略与人才的个人发展目标一并考虑,使人才感到有充分展示和提高其才能的机遇和条件。第五,建立系统的“留才”体系,关键是建立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和薪酬体系,在薪酬管理上实施按劳分配、优工优酬、兼顾公平、效益优先的分配办法。
此外,人力资源管理还要致力于建设学习型的博物馆。通过邀请国内一流的专家、学者到博物馆讲学,不断选送有培养潜力的专业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需要接受培训,或到各高等院校在职攻读博士、硕士学位,以开阔视野、提高理论与实践水平。
三、结语
博物馆不仅是旧遗产的投影机,还应成为新文化的发生器。经济、文化的全球化脚步已不可阻挡,博物馆就必然要密切关注并且积极参与这种大环境的变化。新形势下的博物馆不能仅仅停留在向参观者提供简单的教育性展览服务的层面,应尽快与时代相适应,更好地发挥其社会价值;把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引向多元化的社会需要,使博物馆成为大众乐于参与、终身学习的场所,使作为“人类理解世界的钥匙”的博物馆真正成为民众生活的一部分,成为大多数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文化体验。
[参考文献]
[1]李广新.对博物馆财务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博物馆研究,2008,(1).
[2]王睿.试论我国博物馆人才培养[J].博物馆研究,2008,(4).
[3]裴尧芬.体验经济时代博物馆运营管理的探讨[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4).
[4]张小朋.数字博物馆的视角:使用博物馆[A].数字博物馆研究与实践,2009.
[5]彭玉华.博物馆免费开放漫谈[J].博物馆研究,2009,(3).
物业管理与服务是一种记载且网罗一个团体或机构所有的资料,面向全体工作人员,服务大众,便于查询了解情况的服务性业务事项。它在国家经济文化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作用与价值。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物业管理与服务质量面临越来越多的矛盾和挑战,问题亟待解决。对此,我们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引用现代化方式,推动物业管理方式与服务体制等各方面的创新,从而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通过深入调查物业管理与服务对象的不同层次的需求,改革服务模式,使其更好地为社会,国家,企业,个人服务。
一、当前我国学校等相关教育机构的物业管理与服务模式的现状
物业管理与服务模式在国家和社会各个地方皆有广泛的应用,其中我将选取学校以及教育机构的物业管理工作与服务模式研究作为具体实例,反应当下整个物业管理与服务模式的现状和普遍问题。
(一)高校等教育机构物业管理服务中的问题
在我国,全国大多数学校当前仍然采用的是人力物业管理与服务,实行的是实体物业管理,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这种物业管理方式开始滞后于时展,各种问题全面暴露,种种矛盾尖锐突出。譬如物业管理过程中服务不完善,效果不明显,资源浪费重复,物业管理效率低下,与时俱进更新换代速度慢等一系列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物业管理服务的项目与种类将会逐渐增多,日益堆积,需要占用更多的空间,这就导致了空间紧张,资金紧张,此外需要的物业管理整理人员也增多,这对人力,物力,财力都有极大的消耗。对物业的整理与清扫也成为了一项巨大的工程,执行起来过于困难,同时物业查询服务也过于繁琐。在人力物业管理下,各种物业项目分批,分类管理,各部门各司其职,部门之间交流沟通不畅通,对实现物业信息与资源的快速共享,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有较大的不便。这种管理方式对普通群众的开放程度较低,家长及其他相关社会人员很难具体了解到关于学校等教育机构的相关情况。此外,随着社会发展,物业管理项目的增多,规模扩大,管理质量的保证与监管成为一个越来越需要正视的问题,因此,减少物业管理额外费用,简化物业管理服务程序,提高物业管理服务质量,增强办事效率成为物业管理需要持续改进的地方。
(二)服务模式的缺陷与不足
积极有效的物业服务模式应当严格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而当前一部分物业服务模式极度封闭,并不是面向全体社会人员,仅对部分有关人开放,这样就不能及时有效的同社会外界进行交流,这种服务模式下,工作内容单调,枯燥乏味,容易出现,偷懒侥幸的心理与行为,导致服务不周,物业管理安全隐患等重大问题。而且由于物业管理机制不健全不完善,监管惩治系统存在问题,导致一些物业服务态度恶劣,不负责任,服务更新换代比较麻烦,耗时较长,服务质量与速度跟不上。
二、促进物业管理服务质量持续改进的措施与途径
(一)促进物业管理服务信息化,数字化
众所周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与源泉。因此,要促进物业管理服务的创新发展,质量改进与效率提升必须充分运用现代科技。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发展,物业管理应当在实际管理中逐渐地用智能计算机管理逐步取代人工管理,在计算机上建立完善的物业项目管理体系,包括质量监管与安全管理,在关键部位安装监控器,实时全面地监控记录物业项目情况,针对物业管理问题实施及时改进,保证物业管理服务质量的提高,实现工程管理信息化,高效率,这样既能够更加全面做好安全保护与质量检测管理工作,更加提高了物业管理的效率,对整个物业管理种类不断增多,物业管理服务规模日趋扩大的今天,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二)促进物业管理服务实现电子信息自动化管理
根据目前我国学校物业管理服务系统的现况以及管理过程中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我们可以清晰意识到推动与完善高校物业管理系统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重要性,我们必须尽快促进体育中心运营管理机制的信息化过程,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要积极促进物业管理服务电子信息自动化管理。首先,应当大力提升物业管理负责人员的计算机电子信息能力,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管理素质,为推动物业管理更加高效快速,高质量提供保障。其次,在原有基础上,坚持不懈地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积极研究与借鉴中西方,国内外先进的物业管理与服务先进实例与经验,研究探讨适合的物业服务管理机制,推动管理愈加自动化。最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城市地区物业管理服务建设信息化程度地差异,管理运营中问题的不同,物业管理相关负责人员要积极主动寻找解决对策,要以顾客需求为立足点致力于开展物业管理业务。
三、小结
总之,物业管理作为一个服务性的行业,应当致力于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本文分析了我国目前物业管理服务质量的现况,并且提出了改进物业管理服务质量的几点途径,以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黄小斌.物业管理企业服务品质管理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1,23(24):153-153
“清代的蒙学教育机构种类相对齐全,而且在设置普及方面也大大超过了前代,是古代蒙学教育体系作为完备的时期。”清代蒙学教育机构主要有私塾、社学、义学,另外还有一些蒙学教育机构,对蒙学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私塾是清代蒙学教育的主要机构,是由私人经办民间广泛设立的学校。一般分为三种:一种是塾师开在自己家里,或者借他人房屋、庙堂等处,招收附近学童就学的蒙学。一种是教馆,富裕家庭在家社馆教育自家子弟的蒙学。另外一种是村塾,由村或者族建馆授课。社学起源于元朝,在明朝时得到迅速发展,随着康乾时期义学的发展,逐渐被义学取代。私塾是民建蒙学,虽然分布较为灵活广泛,但是覆盖人群太小,主要是一些富裕家庭的子弟。社学是官建,数量有限,而且入学条件较为苛刻,大部分蒙童都没有机会接受蒙学教育。所以,清代义学的发展就填补了蒙学教育的一些空白,使受教育范围扩大,广大贫寒子弟和少数民族子弟拥有接受蒙学教育的机会。
义学亦称为义塾,在宋代就出现过,但主要以宗族为单位设立,仅限于教授本族子弟。到明清时,有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在清代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和扶持下,义学在全国各地广泛设置。清代义学的发展,为蒙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构保障。首先,清代义学办学形式多样,规模不等。义学分为官建、民建和官民共建等类型。官建由政府出资兴办,塾师束?从国库中支取。民建的形式多样,多是通过民间捐田、捐银、捐房设立,教学经费和塾师束?主要从公款或者是公田中支取。由于各地经济、政治情况的不同,义学道的办学规模大小也不一。其次,义学设置普遍,普及面广。义学在清代统治者的倡导下,在全国各地普遍设立,康熙、雍正年间,政府多次下诏,令贵州、云南、广西、四川等边远地区设置义学。而且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还广泛设立民族义学,这无疑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蒙学教育。另外,清代义学不断发展完善,运营管理成熟,体制健全,提高了义学对蒙童进行启蒙教育的质量。义学在数量和分布范围上的扩大,使蒙学教育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普及。
二、蒙学和义学教育内容具有相近性
清代义学主要分为经馆和蒙馆,主要以蒙馆为主。蒙馆的教学内容较为浅显,针对大部分儿童的学习水平而定。总体而言,主要分为三部分:读书识字、普及文化知识和传统道德。“有基本的日常起居礼仪教学活动,有识字类的《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等,有道德规范类的《圣谕》、《小学》、《弟子规》等,还有传统儒学经典《四书》等,另外还有一些天文、地理、水利、农田、史学、算学等方面的歌诀。”而且,为了突出学习的重点,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义学对这些学习内容的学习顺序还有严格具体的规定。例如,“道光初年襄阳府要求‘各蒙童以本府所刊之《小儿语、《小学诗礼》、《圣谕广训》为先,三书即熟,然后再读《小学》、《四书》、《五经》。不得听无知之人读《神童诗》、《酒诗》以及无益之书’。”
清代蒙学的教育内容也集中在识字教育、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三个方面。王筠说:“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遽读书。”识字教育是蒙学教育的重点内容,大概要求蒙童掌握两千左右的常用字。另外,蒙学知识教育的内容大致分为三类:社会及生活常识教育、文法知识教育、自然及生产常识教育。文法知识教育,主要是训练蒙童作诗、作文的技能技巧。社会及生活常识教育,包括谚语、格言、文史知识,以及饮食服饰、伦理关系等。自然及生产常识教育,主要包括天文地理、历算、花木、鸟兽、耕种等知识。道德教育是清代各级各类学校的重点教育内容,同时它也是蒙学的重要教育内容。其中,忠和孝是蒙学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的核心。
三、义学与蒙学互为表里,共同促进了清代社会文化教育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2)0310132-02
0 引言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高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机遇和条件,也不断暴露出很多新问题,如信息孤岛、信息安全等问题导致业务流程不通畅、用户使用不方便、系统应用推广难等等。随着应用系统的增多,经常需要牵扯到其它应用和流程的改造,以便进行数据共享、交换和更新。这就需要建设一个统一的信息访问平台。
1 数字化校园发展现状
随着我们对数字校园的不断实践和总结,有一些普遍存在的需求是所有数字校园建设共有的:
1)共享与协作的需求。在教育信息化不断扩展、完善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信息孤岛、资源管理混乱等问题。因此,数据、信息的分享和交流成为共性需求。迫切需要通过先进的信息整合技术和主流、稳定、可靠的信息集成工具,实现对信息的梳理、整合和分享、提高各级教育机构和管理机构对于核心信息的准确掌握程度,为全局需求的实现提供基础。
同时,对于应用、服务和知识的共享和协作正逐步成为数字校园下一步发展的趋势。实现各种人员、群体,各种应用、服务和知识之间的互联互通,并充分挖掘各方面价值,是促进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推力。
2)管理向服务转变的需求。中国教育不断发展、不断与国际接轨的趋势,使得教育本身面临着管理向服务转变的需求,这也是我国服务型经济转型的需求。学校作为教育服务的直接提供者,是否能够迅速的实现这一转型直接影响学校总体竞争力的提升。
3)对整体成熟度和稳定性的需求。数字校园结合人、技术产品、管理体系、战略规划等各种因素,需要满足方方面面的当前需求和发展需求。高复杂度直接导致高难度和高风险性。所以数字校园采用的技术、产品、架构和服务都必须具备先进成熟、稳定可靠的特性,才能构建一个可成功建设、可有效管理、可扩展增值的体系。
4)可持续发展的需求。需求变化是永恒的主题。数字校园发展到整体建设阶段,其影响力已经覆盖到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是否能够适应业务、技术、战略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到学校正常运行和发展步调。因此,可持续发展成为数字校园建设的长期需求。这就从技术路线、技术架构、业务体系架构和系统总体设计等方面提出了高要求。
5)全面建设的需求。数字校园不等于基础建设,不等于单个应用,也不等于e-learning或数字管理体系,而是所有这些内容的综合。数字校园的逐步递进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学校认识到这一课题是真实校园在虚拟空间的全面再造,应该充分考虑并协调发展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交流等各个方面的信息化建设。全面建设成为未来的趋势。
6)总体目标日益明确。数字校园建设的目标与教育的本体目标应当一致,即: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数字校园的构建是对数字化管理、数字化教学、数字化科研、数字化服务、数字化校园生活的全面实现,更是在新技术发展基础上对于原有业务的拓展和加深。
2 存在的问题
各种教育机构的门户平台建设都存在不足。即使在信息化水平较高的高等教育,各学科、院系、专业的门户建设水平也参差不齐。
1)各个系统相互独立。按现在的应用模式,校园网的各个应用系统之间基本上是独立的,都有各自独立的用户管理和认证模块,这样就导致了应用系统之间的用户信息可能不同,给用户在使用上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使用户面对多个系统要重复输入账号、口令等信息,不仅烦琐,既给用户带来使用不便,也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同一教育结构内各个部门间的门户平台,网站从技术架构、结构、风格等方面看都缺乏一致性,难以支持统一形象的展示和统一管理、服务的实现。
2)设计实现技术落后。很多门户平台采用技术落后,在管理、维护、更新等方面造成了障碍,不利于提高网站的被搜寻成功率,也不利于实现网站的宣传功能。也无法实现统一机构内多级门户体系的构建和管理维护。
3)系统安全性低。技术的落后和安全体系的缺失使得教育机构门户平台往往成为病毒、木马和黑客的目标。实现单点登录的方式,具有较高安全控制的统一身份认证系统,以保证数据一致、安全、使用和管理方便。
4)系统更新周期长。技术和运维的局限使得门户内容的统一管理、更新、权限控制和展示手段都无法支撑使用过的需求。内外网门户资源不够统一,内容老化,信息不同步,信息资源的检索及利用率不高,缺乏个性化的自定义。因此需要对分散在各地的用户实行安全管理及个性化服务。并支持后续协同其他相关部门的业务网站和应用系统。实现资源整合。在减少重复投资的前提下,提供相关的增值服务。
3 建设参考
数字校园应用系统建设,就是通过利用校园网上的网络基础设施,构建各种校园的应用支撑平台与信息服务系统,建立一个虚拟校园的校园应用系统,实现数字化的学习和数字化的管理。在面向信息服务的架构下,在资源整合、应用整合、安全备份的基础上,实现流程与内容的整合。通过任务驱动与流程调度控制,可有效协调校园所有人员、资源调配。可以有效提高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水平和运作效率。从长远的应用和服务上,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和运作机制,全面提升学校的信息化程度。
3.1 资源整合
这里所说的资源整合主要指存储资源。存储资源建设集中解决的问题是,能否通过集群应用、网格技术或分布式文件系统等功能,将网络中大量各种类型的存储设备通过应用软件集合起来协同工作,共同对外提供数据存储和业务访问功能的一个系统。传统数据存储遇到的困难有:
1)资源分配无效率;
2)性能不足;
3)出错时影响范围广泛;
4)昂贵的软件功能与维护费用;
5)异构环境下管理复杂;
6)数据迁移困难。
存储整合需要考虑三个方面内容,硬件、软件和管理。从建设实际出发,又可分为三个方面。
3.2 简化存储系统结构
从架构上看,传统磁盘阵列无论从扩展柜、主机通道进行系统及应用和扩展,均受制于I/O的影响,国内外新型的存储系统逐渐支持分布式的负载均衡策略,将I/O请求离散化处理,利用增强的路径冗余技术,实现数据多通道访问。
从管理员的角度看,存储系统既要符合技术发展趋势,有不能遗弃快照、卷拷贝、远程卷镜像等高级功能,满足复制要求,也可以使用本地或远程副本进行文件还原、备份、应用程序测试、数据发掘和灾难恢复。
3.3 优化应用效率
低存储利用率一直是IT中一个突出的问题。低利用率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位于不同物理系统上分散的空闲容量不能整合在一起使用,用户为新的应用需要添加额外的容量,这必将降低利用率。
未来的数据中心建设中,先进智能的存储技术可以自动优化,且面向应用,可以将磁盘阵列应用分级,根据级别的不同进行动态的数据优化,确保关键应用始终获得最佳的存储资源。
在传统的应用方式中,管理员趋向于为用户创建的数据卷其大小远大于目前应用程序所需的容量大小,以避免扩展带来的停机麻烦。这些大量的、未充分利用的数据卷导致存储利用率极低,它们还造成了在空间、能源以及冷却方面投资费用的大量浪费。
存储区域分配的容量不应该被固定死,当发生数据写入操作时,合并后的容量被动态分配。当总容量被用完,用户可以立即扩展存储池,添加的容量将自动被应用程序所使用,通过在线服务可以看到容量的增加。
3.4 最大化投资回报
数据保护层面,最好能长期或永久性保持缓存备份,在断电时获取缓存中的数据并确保其安全。
从扩展性考虑,在传统的scale-up架构中,存储扩展是通过“替代”完成。当单一存储系统的性能或容量达到上限,用户必须购买一个新系统以取代旧系统。这种形式的扩展使用户目前的投资无法得到保护,而且通常花费大量的前期投资在不需要的地方,并且受制于前期的供应商。未来数据中心的建设需要把多个独立的系统合并成一个虚拟存储池,通过增加存储提高性能,扩充容量,使系统使用性能接近于线性提升。
3.5 应用整合
若当前系统建设采用物理机方式构建,对于多应用的部署采用多机和负载均衡的策略,便于以后升级或引进虚拟化技术,预留管理功能。进行有效资产保护,统一管理软硬件资源。
应用整合系统应该对接入的硬件设备,操作系统,以及部分基础服务软件等进行抽象处理之后,形成系统底层核心资源。这些资源是系统为用户提供服务的基础和载体,也是系统公共服务相关子系统和功能模块所要管理和应用的基本元素。
上述提及的公共服务可以是系统对外提供服务的窗口,也可以是系统高效灵活使用资源的指挥中心。服务层实现的功能集包括系统终端用户服务,系统运营管理,系统运维管理三部分功能。终端用户服务包括计算资源租赁服务、存储资源租赁服务、应用资源租赁服务;系统运维管理/运营管理包括计算资源管理、存储资源管理、服务资源管理、部署管理、用户管理、告警管理等功能。通过运维/运营管理功能集的作用,生成可用的系统服务,并由系统Portal将这些服务交由不同角色的用户访问,实现系统对外提供服务的能力。
应用整合也需要考虑安全性,如提供用户身份认证管理、用户数据加密服务、系统网络安全管理等多层次安全保障。
对某些特定应用,在统一管理的基础上,硬件物理形态上,可以考虑单独部署。
3.6 备份安全
校园信息化建设对数据的依赖程度正日益加深,数据已经成为众多业务活动赖以开展的基础。随着相关业务的不断发展与持续运行,业务数据及应用系统都迫切需要行之有效的数据安全保护措施。
传统的“防病毒、硬件故障冗余、双机系统冗余、RAC高可用数据库”等技术手段,只能够解决某些特定的问题。考虑到导致计算机系统故障,甚至是发生灾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仅仅采用传统的保护方法已经无法满足保护数据安全的基本要求。从计算机数据管理的角度看,小到操作人员的误操作导致系统的破坏、数据库的丢失;中到计算机硬盘的损坏、存储介质的损坏;大到非计算机系统因素如火灾、地震、水灾等等,这些事情都时常发生在我们的身边。
数据备份是解决上述数据安全隐患的最核心也是最基本的保障手段,它直接对用户的各种数据进行数据副本的保存,从而达到数据保护的作用,是用户业务一旦出现数据破坏的最后一道安全防线。
任何关键系统的设计离不开备份系统,在复制、容灾、快照等手段失败后,数据备份是数据保护的最后一道防线,按照GB/T 20988-2007标准,分为六个灾备等级。
4 结束语
随着IT技术的不断进步,校园信息化工作已经逐渐在多个高校展开,但很少看到比较全面、有特点的数字化校园整体规划方案,更不用说有建设成的有代表性的高校数字化校园。本文在总结出目前高校信息化存在的一些关键问题后,注意并从存储资源整合、应用整理、备份安全等几个方面给建设新一代数字校园提出几点建议。希望能通过实践后建设成一个规划更合理、信息化效果更好的数字校园。
参考文献:
TOT模式,是应用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一种筹资方式。其含义是“移交―经营―移交”。筹资方将已经建成投产运营的基础设施项目移交给投资方进行运营。筹资方通过经营权的转让。一次性地从投资方融通到一笔资金。再将这笔资金用于新的项目建设,当经营期届满时,投资方再将项目移交回筹资方手中。因此,TOT模式是高校利用存量资产引进民间资本的有效途径。
一、TOT融资方式应用于高校建设的现实意义
(一)TOT融资方式只涉及经营权转让,不存在产权之争
采用TOT方式融资,转让的只是特许经营期内的经营权。不涉及产权这一敏感问题。巧妙地回避了国有资产的流失问题,易于满足我国特殊的经济及法律环境的要求。
(二)有利于打破金融管制。将直接融资变为间接融资
TOT融资方式不用直接与金融机构接触。就能为高校建设筹集资金,既降低了筹资难度,且无非法集资之忧。
(三)有利于民间资本进入教育产业。减少政府财政压力
高等教育作为一项特殊产业,不仅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大量的人才积累。还需要投入大量财力。目前,我国受教育人群数量庞大。而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不足4%,中国在教育经费投入方面与国际水平相距甚远。并且在短期内不可能迅速提高。因此,民间资本通过TOT方式进入高等教育领域,既可以轻松投资高等教育产业。又可以解决由于高校扩招带来的政府财政压力。满足民众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
(四)TOT融资方式可以提高高校基础设施运营管理效率,更好地实现“经济效益原则”
作为融资标的的基础设施,在作为融资工具融通资金的同时。融资高校可以通过支付租金等方式将其回租用于教学,以此达到充分利用既有设施,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盘活资产存量的目的。
(五)对投资方而言。TOT方式投资风险较低。高校吸引民间资本的成功率较高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巨大。国民受教育的愿望强烈,同时教育作为国家“百年大计”一直以来得到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因此民间资本投资高教产业的经济风险和政策风险均相对较小。
二、民间资本利用TOT方式投资高校教育的政策支持
中国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急需大量的民间资本投资教育事业。有关调查显示,我国受教育人口占全世界的24%,而我国的教育经费只占全世界公共教育经费的1%。为提高国民素质、扩大教育供给、提升教育质量,国家出台了《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实施条例,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教育事业,为民间资本在中国教育市场投资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为了增加教育投入,各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优惠政策。放宽对民间资本投资高等教育的限制。鼓励民间资本投资高等教育领域,以建立多元参与、多方投资的新型办学投入机制。
近十年来,我国民间资本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得到了蓬勃发展,为我国的教育进步和国民素质提高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综观我国目前的民间资本投资高等教育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创办独立的民办高校,二是与公立大学联合设立二级学院。这两种形式的共同特点是非专业人员或者非专业教育机构对办学参与较多。由于高等教育具有较强的竞争性和市场性,兴办高等教育需要体系成熟的教育理论,对师资队伍、学术氛围等要求非常高。因此在非专业人员或者非专业教育机构独立办学或过多参与的情况下,培养的学生质量参差不齐,较难与公立大学培养的学生形成竞争。民间资本利用TOT方式投资高校教育的实质是社会力量间接参与高等教育,民间资本仅对高等教育提供财力支持,并从中赚取利润。而作为融资方的高校在解决资金瓶颈问题的同时,则可发挥所长,集中精力培养更多的满足社会需求的学生。
三、高校应用TOT融资的方式选择
高校的基础设施主要是为教学和科研而建。高校应用TOT方式融资,其目的是为了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同时,高校的基础设施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设计用途的排他性。决定了这些设施只有用于办学才能发挥其最大效用。鉴于此。高校融资应用TOT方式在“经营”环节应采用租赁方式。对投资方而言,通过租赁收回成本、获得合理利润;对高校而言,通过支付租金使用作为融资标的的设施。既筹集到了建设资金,又满足了教学科研需要。由于特许经营期结束,作为融资标的的设施将移交回高校。投资方在出租收益既定的情况下出于商业目的,很难对这些设施进行全面有效维护。与此相反。在融资过程中,高校出让的仅是经营权。不涉及产权变动,在回租使用过程中,必然将其与学校其他资产同等对待、合理使用、全面维护,因此。在“经营”环节采用租赁方式。符合融资方的长远利益。
四、高校应用TOT融资方式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经营权出让期的确定
应用TOT方式融资,必须依据高校总体规划,科学分析。合理确定经营权的出让期限。在确定经营权出让期限时,应充分考虑学校基建周期、建设资金需求量和收入组织能力。如果学校基建周期较长、资金需求量较大、收入组织能力较差,为确保基建项目顺利完工。宜选择较长的出让期限;反之,宜选择较短的出让期限。
(二)经营权转让价格和融资标的回租价格的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