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护理措施模板(10篇)

时间:2023-08-03 16:09:4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流感护理措施,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流感护理措施

篇1

甲型H1N1流感病毒通过空气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人群普遍易感[1]。为了便于今后更好地做好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护理工作,现将收治35例患者的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9年10月~2010年2月收治发热患者5624人,确诊H1N1流感患者289例,符合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患者9例,研究对象为住院治疗的35例甲型H1N1患者。其中男21例,女14例;儿童3例,成人32例;孕妇2例,年龄3~72岁,平均42岁。11例有慢性疾病基础,慢性乙型肝炎2例,冠心病3例,糖尿病、高血压6例。

结 果

2009年10月~2010年2月收治发热患者5624人,确诊H1N1流感患者289例(5.14%),符合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患者9例(0.16%),住院治疗35例(0.62%)。住院治疗病例占确诊病例的12.11%。糖尿病、高血压,全部治愈。24例患者2周后痊愈,重症患者2例3周痊愈,住院患者中11例有慢性疾病基础,2例有慢性乙型肝炎,3例有冠心病,6例最长48天痊愈出院。讨 论

心理护理:甲型H1N1流感初期,由于外界媒体报道每天不断上升的确诊人数和死亡人数,患者及家属容易产生严重的心理负担,如焦虑与恐惧感[2]。此时护士态度亲切、热情和蔼以自己的言行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告知此病的相关情况,他们明白此病是可防、可控、可治的,加强甲型H1N1流感资料宣传以及治愈的病例介绍。

防护技术:医务人员甲型H1N1流感的防护依据标准预防原则,并按照导致感染的危险性程度采取分级防护。医院内所有的区域均应当采取标准预防,工作时穿工作服、隔离衣、戴工作帽。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污染的物品时应戴乳胶手套。医务人员的工作服、脸部及眼睛有可能被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物质喷溅污染时,应戴外科口罩和防护眼罩,穿隔离衣或防水围裙。

消毒技术:消毒是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甲型H1N1流感的重要措施之一[3]。其中保证空气的流通是控制和预防甲型H1N1流感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采取的方法包括:开窗通风和安装通风设备,加强通风效果。无人的条件下可用紫外线对空气消毒,还可使用24小时全自动消毒机,不必常规采用喷洒消毒剂的方法对室内空气进行消毒。收治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病房内的物品表面、地面应当每天先清洁,再进行消毒,依据各类物品被接触的频率以及受污染的严重程度,选择适宜的消毒方法。如床头柜、床栏杆、门把手、水龙头、地面等应当每天用消毒剂消毒两次。一般情况下,采用500~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物体表面。地面用500mg/L含氯消毒剂,4次/日进行湿拖擦洗,各区域专用拖把、抹布严禁不同区域混用,防止交叉感染。可以重复使用的防护用品,应当煮沸10分钟消毒或使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15分钟后送洗衣房,清洗消毒。所有诊查器械应一人一用一消毒,尽量使用一次性用品,医疗设备、器械实行专人专用。

对症护理:高热者切忌出汗受寒,衣被要适中,注意休息。可大量热服药饮及食疗,帮助控制细菌感染,以降低体温。由于流感病毒致死原因经常是肺炎所致,因此呼吸系统的监护就至关重要。重点要观察呼吸频率、缺氧的表象,有无呼吸窘迫、口唇紫绀,呼吸系统体检要注意肺部呼吸音、音以及实变体征是否存在肺炎导致的胸水。痰液主要观察性状、颜色、量,注意有无细菌感染的症状。口腔护理3次/日,尿管护理3次/日,皮肤护理,定时翻身拍背,预防压疮。人工气道的管理:①首先是气管插管的安全性评价,这是患者的生命线,每班检查插管的深度。②气囊的管理:每班监测气囊压20~25cmH2O。③气道湿化:气道温度保持32~37℃。气道净化:主要是吸痰,要求无菌原则;吸痰前给高浓度氧气,手法轻柔,时间<15秒。及时倒弃呼吸机管道内的冷凝水,防止反流入患者气道。有效的气道湿化,评估患者的自主呼吸能力,尽早拔除气管插管。重症H1N1患者也可出现循环系统衰竭,也要加强监护,观察并评估患者的中心静脉压。保持静脉通路的开放,遵医嘱给予补液和升压药,合并休克时给予相应抗休克治疗。维持出入量平衡,避免加重肺水肿。

营养支持:病期应供给易消化、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有营养的食物,同时给予含丰富维生素C的果汁和蔬菜汁。病情好转,可供给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的饮食,以增加抵抗力和促进体力恢复。

总之,给予甲型H1N1流感患者积极的心理护理,让其了解医护人员治疗、护理方案、用药目的,确立安全感和信任感,消除恐惧心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促进疾病的康复。严格的隔离防护消毒措施,切断了疾病的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既做到预防疾病从患者传至医务人员,又做到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患者,有效地控制了疾病的传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合理的对症护理,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对疾病的康复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篇2

(一)护理评估

1.健康史 了解病人的性别、年龄、饮食情况,询问有无口服避孕药、雌激素史,有无上腹部不适、腹胀、食欲减退等症状。

2.临床表现

(1)肝血管瘤:随肿瘤部位、大小、增长速度及肝实质受累程度不同而异。小者无症状,大者可压迫胃肠及胆道而引起腹痛、黄疸或消化不良症状。少数因肿瘤自发性破裂或瘤蒂扭转而呈急腹症表现。临床上可将其分为4型:隐匿型、腹块型、内出血型及瘤蒂扭转型,以腹块型最多见。腹块位于上腹部,表面光滑,质地软硬不一,有囊性感和有较大的可变性。边界清楚,与肝脏相连,随呼吸上下移动,一般无压痛。部分病例在病变区可闻及血管杂音,少数病人可伴有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血栓形成后导致凝血因子被消耗,亦可表现血小板减少或低纤维蛋白原血症。肝功能试验一般正常。

(2)肝局灶性结节增生:一般无症状,可表现为腹部肿块,少数病例可自发性破裂而大出血,出现急腹症表现。

(3)肝腺瘤:肿瘤体积小者,可无任何症状;当肿瘤增大压迫正常肝细胞或影响邻近器官功能时,可出现上腹部胀痛不适、恶心、纳差和上腹牵拉感等症状。约l/3的病人上腹部可触及表面光滑、质硬的肿块。随着肿瘤增大,其中心部可发生坏死和出血,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急腹症。瘤内出血者,常有发作性右上腹痛、发热,偶有黄疸或寒战,右上腹肌紧张、压痛,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等表现。肿瘤破裂引起腹腔内出血者,突发右上腹剧痛,心慌、出冷汗,腹部有压痛、反跳痛等腹膜刺激症状,严重者可出现休克。

3.辅助检查

(1)B型超声检查:此方法能早期发现病变,分辨直径1~2cm的肿瘤,而且能准确定位。B超检查大多数血管瘤为低回声,少数为边界光滑的低回声占位;肝局灶性结节增生可以有低、高或混合回声,缺乏特征性,可见纤维分隔。B超对判断肝腺瘤部位、大小及内容物有一定帮助,是首选检查方法。

(2)CT检查:平扫时肝血管瘤为低密度病变,CT增强扫描时病变周围出现增强的晕环,随后向中心弥散使病变完全充盈。平扫时肝局灶性结节增生为肝内低密度或等密度改变,边界清楚。当中心存在纤维性瘢痕时,可见从中心向边缘呈放射状分布的低密度影像为其特征。

(3)MRI检查:对肝血管瘤有特殊的诊断意义,T2加权图像呈高信号密集区,称为“灯泡征”改变。

(4)肝血管造影:诊断准确率高,假阳性率低,并能准确显示病变范围,有助于选择治疗方案;但此法对于肝血管瘤为创伤性检查,应留待其他方法不能确定诊断时施行。肝局灶性结节增生典型病变可表现为血管呈放射状分布如轮辐样和外围血管的抱球现象。

(5)放射性核素肝扫描:采用99mTc标记的自体红细胞行放射性核素血池填充扫描,对血管瘤有确诊意义。肝局灶性结节增生65%的病变可见有核素浓聚,因该种病变内有肝巨噬细胞,所以能凝聚核素,这点和其他良恶性肿瘤不同,因而有较高诊断价值。肝腺瘤直径>2~3cm者,肝内可显示放射性稀疏区。

4.治疗原则 小的无症状的肝血管瘤不需治疗,但应每隔3~6个月做B超检查,动态观察肿瘤变化。对于直径>8cm或有症状的血管瘤应予以治疗。肝切除是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最有效的方法。肝腺瘤一旦明确诊断或考虑为本病,应予以手术切除。

(二)护理措施

1.缓解疼痛不适

(1)评估疼痛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及病人焦虑程度。

(2)根据疼痛原因予以相应处理,肿瘤破裂、扭转者,配合医生做好相应手术准备。

(3)术后疼痛安置半卧位,减轻伤口张力,利于伤口愈合。

(4)合理固定各引流管,保持有效引流,减少牵拉所引起的疼痛。

(5)做好心理护理,应用放松疗法,减轻病人焦虑。

(6)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止痛剂。

2.给予有关疾病指导

(1)评估病人理解能力、学习能力、对疾病的了解程度。

(2)告知病人发病可能的诱因,如肝腺瘤病人减少避孕药的应用。

(3)向病人讲解主要检查方法及定期复查的重要性。

(4)肿瘤小又无症状者,可保守治疗。出现肿瘤巨大有压迫、扭转、破裂症状者,立即手术治疗,并告知手术后注意事项。

(5)给予饮食及活动指导。多吃蔬菜、水果,适量活动,劳逸结合。

参 考 文 献

[1]李海兰,凌淑群.15例原发性肝癌围手术期护理[J].当代护士(综合版),2007,10(1):28-29.

篇3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42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160-02

随着近年来癌症的发病率在不断上升,疼痛一直影响着肿瘤患者生活质量。在国外,疼痛管理主体身份正逐渐发生改变,由麻醉医师向护士群体转型。提高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依赖于对癌症患者的疼痛程度具有正确的评估方法,依赖于对癌症患者实施有效的止痛措施和高质量的护理,科学护理对减轻肿瘤患者的疼痛意义重大。

备案观察组30例恶性肿瘤患者的疼痛程度,并采用最权威的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护理止痛法,对患者进行有计划的干预护理,辅以有关的疼痛知识健康教育,及时了解患者疼痛的感受,效果不错,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2009年5月――2012年5月在我科室住院的60例恶性肿瘤患者,其中男21例,女12例,年龄45-87岁,平均635岁。其中肺癌21例,胃癌13例,食管癌15例,直肠癌11例,宫颈癌2例。所选取的研究患者,均是确诊的癌症患者,他们的疼痛程度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并均接受研究方案。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癌性疼痛诱因

疼痛作为中晚期癌症患者的主要症状,主要是因为癌细胞在转移或者浸润的过程中,压迫到相关的疼痛组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压迫神经纤维,导致神经纤维的组织细胞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从而释放出疼痛物质;二、化疗药物副作用引起的全身衰竭性疼痛。三、社会、家庭及患者自身因素引起心理性疼痛。所有癌症患者的疼痛通常还伴有以下的几个特征:疼痛逐渐加剧并长时间存在于身体的多个部位;患者自身存在极强的恐惧心理和高度精神焦虑;痛感源于不同机理并且强麻醉性止痛药物也难以控制。

3 癌性疼痛的评估

为了更好的对癌症患者进行治疗和护理,并按照一定的规范措施减轻癌症患者的疼痛,关键是要准确、有效的评估患者的癌性疼痛。本研究依据患者的描述,从感知、生理、行为及应对疼痛认识等方面整理和收集资料,并观察组进行对比。我科室为了研究干预护理效果,采用了多种评估方法。

31 自我评估法 采用直线等分法,将一直线平均分为相等的5分,每份代表一种疼痛程度,既将疼痛分为5种等级,让患者描述自身的疼痛等级。采用数字评分量表评估。该量表由0-10共11个数字组成,这种评估方法数字越高,代表疼痛感越强。采用面部表情量表法。此种评估方法主要是采用6种面部表情来代表不同的疼痛程度。

32 行为评估法 客观评估疼痛程度,临床引用较广泛CHEOPS。评估时选择行为中的情绪、表情、语言、躯干活动,接触创伤处,双腿活动6项加以评估。

33 生理变化评估法 主要是通过检测患者的生命指标来了解患者的疼痛程度,主要的检测指标一般有:生命体征、呼吸方式、肌肉的紧张程度、掌心出汗等。这种评估方法虽然合理客观,但是受到较多的外界因素干扰,所以很多情况下只作为辅助的评估方法。

除了这几种评估法外,疼痛程度的评估还和护士、家属及患者对疼痛的认识有着极大的关系,如果三方都能客观正确认识疼痛,并具有正性的合作关系,将会使评估的结果更准确和客观。

4 癌性疼痛的干预措施

41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就是要通过人际交往,掌握肿瘤患者的心理变化过程,给予相应的指导护理对策,影响和改变患者的认知/情绪和行为,调整患者的心理适应,满足患者的心理需要,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帮助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身体康复。

42 药物止痛 按照WHO推荐的癌症镇痛三阶梯止痛法,止痛药的使用应先以小剂量服用,口服最佳,万不得已再选择注射,要严格按照药效的强弱顺序定时定量联合用药,用药量也要因人而异。连续害刺激和急性疼痛持续再现是癌性疼痛的表现形式,具有急、慢性疼痛两中类型。这就要求在止痛药的复合给药上要有计划性、连续性和阶梯性,并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的变化来改变用药强度,力求做到使疼痛缓解最大化,麻醉量的使用最小化。临床实验表明,合理用药不仅能有效镇痛而且不易产生成瘾副作用。

43 生活护理 护理癌性疼痛患者时,病区环境安适度也很重要,少挪动患者以免加剧疼痛,患者也要适量活动活动,要按时改变其来促进其受压部位的血液循环,防止生成压疮。再者要注意改善其生活,增强其免疫力,最大程度上避免出现并发症从而为患者缓解疼痛。

44 物理疗法 镇痛的物理疗法主要有冷热敷、制动、按摩、活动、皮下电神经刺激以下方式。实施有效的物理疗法对帮助病人缓解病痛十分重要的,靠增强特定部位的血液循环来抑制疼痛向痛感神经的传导速率,从而减弱涌动中枢向疼痛区域内的发射冲动,以期减轻患者的疼痛,这种方式对急慢性疼痛均有疗效,而且合理的活动能够使患者感到舒适。此外,针灸疗法也不失为镇痛的一种良方,它能够通过对人体穴位的刺激,促使人脑分泌内阿片来麻痹痛感。

5 结 果

30例癌痛患者经不同护理措施治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护理前后患者的疼痛程度经统计学处理,观察组疼痛缓解周期为(373±712)h、首次心情缓解压力时间(451±104)h;对照组疼痛缓解周期为(465±104)h、首次心情缓解压力时间(478±106)h。观察组时间短于对照组(P

6 讨 论

疼痛是晚期肿瘤的主要症状之一,给患者带来巨大的身心伤害。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止痛原则,结合患者情况,借助心理护理、药物止痛治疗及系统化护理措施,增加患者治疗的信心,增加舒适程度,观察组患者疼痛感明显缓解,科学护理可以提高癌症患者生活质量。

篇4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2(a)-0139-02

The influence on nursing intervention measures of patients undergoing gynecological tumor rehabilitation after surgery

YANG Hong

The Second Department of Surgery,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Xingping City, Shaanxi Province, Xingping 7131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influence on nursing intervention measures of patients undergoing gynecological tumor rehabilitation after surgery. Methods 71 cases of patients with gynecological tumors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n = 37) and control group (n = 34),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conventional car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nursing intervention measures, rehabilitation after surgery were compared i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SAS, SDS, PSQI and QLQ-C30 score of observation group before discharge were (41.9±7.1), (42.4±7.3), (10.8±3.4) and (42.6±21.4) scores, were obviously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admission and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no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 exhaust time and time into the solid food were (32.17±10.42) h and (50.28±8.54) h, and were obvious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32.56±12.34)h, (57.36±9.23)h] (P < 0.05). Conclusion The targeted nursing intervention measures in patients with gynecological tumors can reduce the complications and promote rehabilitation after surgery.

[Key words] Nursing intervention; Tumor; Rehabilitation

我国妇科肿瘤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而患病后生理变化、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睡眠障碍及家庭与社会等多种因素均可能对患者术后康复造成影响[1]。随着医学模式不断转变与日臻完善,护理工作亦从配合治疗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因此,如何促进肿瘤患者术后康复、提高生活质量已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2]。本研究旨在探讨护理干预措施对妇科肿瘤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6月~2011年4月于我院妇科收治的肿瘤患者71例,年龄42~68岁,平均(53.6±5.8)岁。其中,子宫肌瘤37例(52.11%),子宫内膜癌5例(7.04%),宫颈癌8例(11.27%),卵巢囊腺瘤14例(19.72%),卵巢癌畸胎瘤1例(1.41%)及卵巢癌6例(8.45%)。患者预计生存期均>6个月,无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无语言和智力障碍及其他精神疾病。将71例患者分为观察组(n = 37)和对照组(n = 34),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干预措施

两组患者均给予术前阴道冲洗、备皮及留置导尿管等,术后监测体温、呼吸、心电、脉搏及血压等,并记录尿量及各引流管液量等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措施:①由责任护士接待新入院者,不宜直呼其姓名或床号,应以“大姐”、“阿姨”等亲切称呼,以拉近与患者的距离,减轻其陌生感和恐惧感。②将新入院者和已康复者安排在同一病房,向其介绍病房的环境和同室的病友,并让病友起到现身说法的作用。③护士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详细耐心地讲解所患疾病的相关知识及其负性情绪与睡眠障碍对术后康复的影响(对于不知情的恶性肿瘤患者,应予以隐瞒真实病情),并耐心地倾听患者诉说,细致解释疑问,指导患者保持稳定的心态,应减少较强烈的情绪变化,保持愉快轻松的心情,教会患者自我放松心理的方法,同时与患者家属或亲友沟通以取得他们对患者的支持,以消除其心理压力、减轻精神负担。④告知患者哪些行为可导致或加重睡眠障碍,采取松弛治疗、睡眠限制治疗及刺激控制治疗等干预疗法改善患者的不良睡眠习惯。⑤术前向患者讲解术后疼痛的程度、持续时间,术后帮助患者捆腹带,协助翻身,嘱其采取半卧位。⑥术后尽早鼓励、指导和帮助患者床上翻身、肢体活动,促进尽早排气,并指导患者饮食、定时排便,避免便秘。⑦向患者耐心说明留置导尿管的重要性及留置时间,避免活动造成脱落,并嘱患者多饮水,定期检查和消毒尿管、更换尿袋等。

1.3 评价指标

两组患者入院后24 h内及出院前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及生活质量核心量表(QLQ-C30)[3-4]进行评分,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排气时间、进固体食物时间等。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 <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SAS、SDS、PSQI及QLQ-C30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入院时SAS、SDS、PSQI及QLQ-C30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出院前上述各评分均有显著改善(P < 0.05),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 > 0.05),且出院前两组上述各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见表1。

表1 两组出院前SAS、SDS、PSQI及QLQ-C30评分比较(x±s,分)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排气时间、进固体食物时间比较

观察组术后无发症发生,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82%(3/34)。观察组术后排气时间和进固体食物时间为(32.17±10.42)h和(50.28±8.54)h,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5.26±12.34)h和(57.36±9.23)h(P < 0.05)。

3 讨论

妇科肿瘤的发病率逐年增加,目前手术治疗仍是主要的治疗手段,而绝大多数手术需切除子宫或卵巢,子宫、卵巢对女性具有特殊意义。因此,肿瘤患者不仅承受着生理上的损害,还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尤其是年轻女性;加之患者对所患疾病的知识了解甚少,术前患者多存在紧张焦虑、抑郁、恐惧等负性心理情绪,这些不良情绪记忆导致睡眠障碍,而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睡眠障碍等又可导致生理节律的紊乱,最终影响术后康复[5-6]。

患者对病房环境陌生、住院期间生活规律以发生了变化、疾病本身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各种检查造成的不适以及对治疗知识了解甚少等多种因素导致患者焦虑、抑郁和睡眠障碍[7]。观察组患者入院后给予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出院前SAS、SDS、PSQI评分较入院时和对照组显著减低(P < 0.05),而对照组则无明显变化。而QLQ-C30评分较入院时和对照组显著升高(P < 0.05),提示消除了患者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睡眠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有利于术后康复。而且观察组术后针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亦进行了护理干预,结果显示术后无并发症发生,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8.82%(3/34),术后排气时间和进固体食物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进一步证实观察组的护理干预措施有效,有助于患者术后康复。

综上所述,影响妇科肿瘤患者术后康复的因素多种多样的,各因素间互相影响,针对各种因素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尤其是心理护理干预,有助于术后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费娜,徐友环,蒋广军.个体化护理干预模式对妇科肿瘤患者术后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9):1-3.

[2] 王灵宣.护理干预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09,16(2):379-380.

[3] 张明星.焦虑对妇科良性肿瘤术后康复的影响与护理对策[J].护理研究,2008,22(24):35-36.

[4] 李妙红.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对妇科恶性肿瘤术后化疗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5(12):83-84.

[5] 张素花.妇科肿瘤病人围手术期心理护理[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7(4):191,194.

篇5

中图分类号TV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76—0169—02

西溪河位于四川省南部凉山州境内,属金沙江一级支流。洛古电站是西溪河梯级开发的第二级电站,为高水头引水式电站,安装2×55mW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发电机型号为SF—J55—12/4320,站内编号为1F、2F。洛古大坝正常蓄水位2 043m,库容3 730万m3,具有不完全季调节能力。引水隧洞全长15.925km,额定水头328m,电站引用流量38m3/s,设计年发电量4.66亿kW×h 。采用单机单变单母线的单元接线方式,通过I回220kV线路(久普线)送出,在昭觉普提500kV开关站并入四川主网,2009年6月底两台机投入商业运行。

1 事故经过

事故前洛古电站运行方式:1F机组备用、1B、2B运行,2F机组带负荷50mW运行,220kV联久线、久普线运行,厂用电系统标准运行方式。

2009年9月19日18时16分,运行值班员听到室外一声爆炸声,控制室事故音响报警,监盘人员发现上位机上2F负荷到零,实时报警窗口简报“220kV久普线断路器251DL、联久线断路器252DL。1#主变主变高压侧断路器201DL、2#主变高压侧断路器202DL跳闸;2F出口断路器2DL跳闸,1#厂变高压侧断路器91DL跳闸,2#厂变高压侧断路器92DL跳闸等报警信息报出,厂用电消失,2F发电机事故停机流程启动。当班值长命令监视2F流程执行情况,检查保护装置动作情况如下:

1)220kV南自GSGB750母线保护装置:2009年9月19日18时17分18秒431毫秒母线差动动作,判BN相故障,出口跳开母线上的1#主变高压侧断路器201DL、2#主变高压侧断路器202DL;220kV久普线断路器251DL、联久线断路器252DL;

2)2号主变1号保护柜及2号保护柜RCS—985TM18时03分43秒758毫秒主变差动速断动作,出口跳2B高压侧断路器202DL、2F出口断路器2DL、#2厂用变高压侧断路器92DL;

3)220kV久普线1号保护柜RCS—931AM线路保护18时03分43秒414毫秒启动;

4)220kV久普线2号保护柜PSL602U线路保护18时03分43秒416毫秒启动5秒后整组复归;

5)220kV联久线1号保护柜RCS—931AM线路保护18时03分43秒415毫秒启动;

6)220kV联久线2号保护柜PSL602U线路保护18时43分19秒641毫秒启动,5秒后整组复归;

7) 220kV开关站故障录波装置于18时16分23秒启动录波。

2 运行处理

220kV母线差动保护瞬间动作出口,同时2#主变保护差动速断保护动作同时启动监控事故停机流程。相关保护动作正常,事故停机流程执行正常。事故造成洛古电站甩负荷50mW,厂用电、洛古大坝工作电源全部中断。部门接到报告后,立即组织on—call班人员赶到现场,投入厂备变运行恢复厂用电系统运行,安排对直流系统、渗漏排水等重要负荷系统进行检查正常,通知洛古大坝采用备用变供电。现场检查发现2号主变220kV侧B相电流互感器靠母线P1侧单臂绝缘炸裂,电流互感器金属外壳上部有明显放电痕迹。

A、C相电流互感器未见异常。互感器P2侧单臂绝缘外观检查正常,互感器一次接线、二次接线检查正常,现场未见电气设备火灾等情况。向省调汇报现场情况后,申请隔绝故障点将2B转冷备用获准。20:30向省调申请恢复220k久普线、联久线、220kV母线及1F机组的运行,22:00开1F对220kV母线做递升加压正常;22:35对220kV久普线送电正常;23时洛古220kV母线和1号主变充电工作,1号机具备并网条件,厂用电恢复由工作变供;9月20日洛古1号机并网运行正常。

3 故障分析

1)电流互感器型号为:LGB—220W,其铭牌参数为:型号LGB—220W、绝缘水平 252/395/950kV、绝缘耐热等级B、海拔高度1 500mm、4S 额定短时热电流31.5kA、 额定动稳定电流80kA、 爬电距离6300mm 、电容量355 pF 、变比:串联:600/5;并联:1 200/5;准确度:10P30(1s~4s)/0.5s(5s)/0.2s(6s),制造厂家:北京诺威德电力技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8月制造;

2)发生事故的电流互感器投产3个月左右即发生爆炸;

3)根据各保护装置事件报告、故障录波波形及现场检查情况分析:2号主变差动保护启动,最大相差流0.88Ie大于0.4Ie,该故障为220kV母线差动与2号主变差动范围内BN相故障,属于近区故障。2号主变高压侧B相电流互感器靠母线侧P1单臂绝缘爆裂,且金属外壳上部有明显放电痕迹,与装置BN相故障符合。2#主变220kV侧电流互感器为2#主变差动及高压侧后备保护、母线差动保护提供测量电流。当该电流互感器发生接地故障后直接导至母线和主变本身差动保护动作出口跳闸,保护动作正常;

篇6

对于腹部手术患者而言,多数需要留置导尿管,但导尿管的留置会对患者尿道造成刺激,引发疼痛等不适症状,降低其他操作的依从性[1],因此尽量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十分必要。本文写作目的在于:分析护理干预措施对腹部手术患者麻醉前后留置导尿管舒适度的影响,选取患者共200例作为对象展开分析,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从本院收治的腹部手术患者当中选出100例,时间为2014年2月至2017年8月将存在泌尿系统功能障碍、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排除。采取计算机随机分组的方式将100例患者分成每组50例。观察组(共50例),性别:男女患者例数分别为29例、21例;年龄:23-70岁,平均(40.15±10.36)岁;手术类型:20例阑尾切除术,10例胆囊切除术,9例肝叶切除术,11例其他腹部手术。对照组(共50例),性别:男女患者例数分别为56例、44例;年龄:24-72岁,平均(40.28±10.17)岁;手术类型:20例阑尾切除术,10例胆囊切除术,10例肝叶切除术,10例其他腹部手术。组间对比腹部手术患者各项资料数据有差异,但差异不大(p值>0.05)。

1.2 方法

常规护理干预(对照组)。将留置导尿管的目的及相关注意事项告知患者,密切关注尿道情况,预防意外事件发生。针对性护理干预(观察组)。1)知识普及。插管之前,将导尿管留置的必要性及作用详细说明,将具体操作进行介绍,消除患者的不安情绪,提前告知留置导尿管后可能会出现何种不适反应,使其做好心理准备;2)心理疏导。加强护患之间的沟通,了解其内心想法,及时解答疑问,通过注意力转移法等手段来转移其注意力;3)严格执行插管操作。合适的插管时间为麻醉后且自主呼吸停止时,结合病人的性别、年龄等因素选择导尿管型号及材料,先用无菌石蜡油尿道再插管,准确把握男女性患者的插管深度,男性控制在3厘米到25厘米,女性控制在3厘米到13厘米,导尿管成功置入后,连接引流袋,注意不得使导管扭曲、受压等。在气囊中注入10到12ml左右的生理盐水,导尿之后,牵拉尿管三分钟左右,固定在大腿的内侧位置;4)术后护理。手术之后,协助患者翻身,一小时一次,术后六小时鼓励患者适当活动,帮助其按摩,合理控制病房的温湿度及光线,询问患者的相关需求并尽量满足。

1.3 观察指标与评估标准

利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ing method,VAS)[2]评估每位患者的舒适度,最高分=10分,8-10分表示舒适,4-7分表示中度舒适,4分以下表示不舒适,统计每组的舒适度(舒适概率与中度舒适概率之和)。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的形式表示舒适度(计数资料),并用卡方值检验。用SPSS20.0软件核对后,若对比指标数据有差别,则用P0.05。

2 结果

观察组的舒适度为97.00%,对照组为53.00%,明显是观察组患者的舒适度更高(p

篇7

脑梗死疾病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脑部血管出现循环障碍,导致相应功能异常,主要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此种疾病主要集中在中老年患者,且多发于男性,大部分患者均存在基础性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等,发病前患者基本无明显表现,可能为头晕等,常不被重视[1]。脑梗死一旦发病,患者病情变化较快,患者因脑部血管梗塞部位不同导致疾病症状不一,疾病致残率较高,对患者正常生活造成一定影响[2]。本文对于脑梗死后出现尿潴留情况的患者加强护理干预措施,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2月-2016年4月收治的44例脑梗死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划分为普通组与观察组,每组22例,普通组男16例、女6例;年龄51~69岁,平均 (60.5±2.4)岁;基础疾病高血压11例、冠心病8例、糖尿病3例。观察组男19例、女3例;年龄48~72岁,平均(63.5±3.5)岁;基础疾病高血压10例、冠心病7例、糖尿病5例。纳入标准:所有患者临床表现及相关影像学检查结果均符合脑梗死诊断标准;本次研究已取得患者本人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存在交流障碍的患者[3]。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普通组患者接受常规疾病护理措施,包括:(1)大多数脑梗死患者发病较急,临床表现较重,进入医院接受紧急治疗,护士应及时判断患者病情,做好基础检查及体征测量工作,为患者说明疾病现状,安抚家属情绪,及时遵医嘱用药,为患者创造较好的治疗环境,提供心理疏导,缓解焦虑及紧张心理,鼓励患者积极接受治疗。(2)及时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进行疾病知识健康宣教,嘱咐家属及时陪伴患者,关心体贴患者,为患者宣传疾病知识,在病情治疗过程中积极回答患者疑问,加强药物及相关治疗手段解释,早期为患者制定康复护理计划,提供饮食指导措施,告知患者保持良好休息。观察组在普通组护理基础上接受护理干预措施,重点针对尿潴留加强干预,包括:(1)指导患者进行盆地肌肉锻炼,为患者讲述缩肛活动的重要性,教会患者加强自主收缩会、收缩括约肌,每日坚持3~4次,每次坚持15 min左右。(2)嘱咐患者进行抬腿练习,大部分患者均会留置尿管,应定时开放导尿管,锻炼其自主排尿意识。对于拔管后出现尿潴留患者应采取适当手段帮助其缓解,如使用温水清洗会阴处刺激尿意产生,为患者按摩膀胱,听流水声,为患者创造隐私环境,缓解心理紧张感,促进排尿[4]。

1.3 观察指标

总结患者经护理干预后尿潴留恢复情况,将结果划分为治愈:患者可以自行排尿,尿潴留症状消失;有效:患者排尿依然存在障碍,排尿费力但可排出尿液;无效:症状无好转。恢?陀行?率=(治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GQOLI-74)表判断患者生活质量情况,主要观察指标包括机体健康状态、心理活动、社会融入度、家庭成员相处,采用百分制评分,得分较高者表示生活质量评价较好[5]。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护理干预后两组尿潴留恢复状况比较

普通组患者经干预后尿潴留恢复有效率为72.73%,观察组为95.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普通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均较低,观察组评分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篇8

为了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经济运行,必须对电力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监视和测量。但一般的测量和保护装置不能直接接入一次高压设备,电流互感器的作用是将此系统的大电流按比例变换成小电流,供给测量仪表和保护装置使用,并将二次系统与高电压隔离。

一、电流互感器开路的危害

电流互感器一次电流的大小与二次负荷的电流无关。互感器正常工作时,由于阻抗很小,接近于短路状态,一次电流所产生的磁化力大部分被二次电流所补偿,总磁通密度不大,二次绕组电势也不大。当电流互感器开路时,阻抗 Z2无限增大,二次绕组电流等于零,二次绕组磁化力等于零,总磁力化等于原绕组的磁化力(I0N0=I1N1)。也就是一次电流完全变成了励磁电流,在二次绕组产生很高的电动势,其峰值可达几千伏,危险人身安全,或造成仪表、保护装置、互感器二次绝缘损坏。另外,一次绕组磁化力使铁芯磁通密度增大,可能造成铁芯强烈过热热而损坏。

二、电流互感器开路的原因

引起电流互感器开路的原因有许多,其主要有以下几点:

1.交流电路回路中的实验接线端子,由于结构和质量上的缺陷,在运行中发生螺杆与铜板螺孔接触不良,造成开路。

2.电流回路中的试验端子连接片,由于连接片胶木头过长,旋转端子金属片未压在连接片的金属片上,而误压在胶木套上,造成开路。

3.检修工作中失误,如忘记将继电器内部触头接好,或误断开了电流互感器二次回路,或对电流互感器本体试验后未将二次接线接上零。

4.二次线端子触头压接不紧,回路中电流很大时,发热烧断或氧化过热而造成开路。

5.二次回路的过度端子氧化后松动。

6.室外端子箱、接线盒受潮,端子螺丝和垫片锈蚀过重,接触不良或造成开路。

三、电流互感器开路时产生的现象

电流互感器二次回路开路时,对于不同的回路分别产生下列现象:

1.由负序、零序电流启动的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频繁动作,但不一定出口跳闸(还有其他条件闭锁),有些继电保护可能自动闭锁(具有二次回路断线闭锁功能)。

2.有功、无功功率表指示不正常,电流表三相指示不一致,电能表计量不正常。

3.监控系统相关数据显示不正常。

4.电流互感器存在有“嗡嗡”的异常响声。

5.开路故障点有火花放电声、冒烟和烧焦的现象,故障点出现异常的高电压。

6.电流互感器本体有严重发热,并伴有异味、变色、冒烟现象。

7.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发生误动或拒动。

8.仪表、电流表、继电保护等冒烟烧坏。

四、电流互感器开路时的处理方法

1.当电流互感器二次回路开路时,首先要防止二次绕组开路而危及设备与人身安全。

2.电流互感器二次回路开路后,应查明开路位置并设法将开路处进行短路,如果不进行短路处理时,可向调度申请停电处理。在进行短接处理过程中,必须注意安全,应注意开路的二次回路有异常的高电压,应戴绝缘手套,使用合格的绝缘工具,在严格监护下进行。

3.发生电流互感器二次开路,应先分清故障属哪一组电流回路、开路的相别、对保护有无影响。汇报调度,停用可能误动的保护。

4.尽量减小一次负荷电流。若电流互感器严重损伤,应转移负荷,停电检查处理。

5.尽快设法在就近的试验端子上,将电流互感器二次短路,再检查处理开路点。短接时,应使用良好的短接线,并按图纸进行。短接时应在开路的前级回路中选择适当的位置短接。

6.若短接时发现火花,说明短接有效。故障点就在短接点以下的回路中,可以进一步查找。若短接时无火花,可能是短接无效。故障点可能在短接点以下的回路中,可以逐点向前变换短接点,缩小范围。

7.在故障范围内,应检查容易发生故障的端子及元件,检查回路有工作时触动过的部位。

8.对检查出的故障,能自行处理的(如接线端子等外部元件松动、接触不良等),可立即处理,然后投入所退出的保护。若不能自行处理故障(如继电器内部故障)或不能查明故障,应汇报上级派人检查处理,或经倒运行方式转移负荷,停电检查处理。

五、防范措施

1.把好设备质量关,在设备采购、验收等环节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执行,保证设备完好并符合质量要求。

2.运行人员应加强对设备的日常、特殊时期(高温、高负荷、恶劣天气等)巡视检查和监盘工作,通过听、闻、看等方法及时发现电流互感器的异常,防止因其开路发现不及时造成事故的发生。

3.做好检修工作,在检修工作中严格按照相关条列执行,加强检修工艺和检修后的验收工作,防止因检修工艺不良和检修工作中遗漏造成电流互感器开路。

4.做好站内运行人员的培训工作,经常做一些有针对性的反事故演习和事故预想,不断地提高其技能水平和处理事故的能力。

六、结语

电流互感器虽非电力系统的主设备,但其运行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尤其电流互感器二次开路,如发现不及时或处理不当,极易造成设备被迫停用和(保护误动、拒动)事故的发生,所以有必要了解并掌握电流互感器开路的危害、原因、现象及处理方法和防范措施,有助于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当发生类似异常时,能够及时准确的查找出事故点并能圆满的处理。

参考文献

[1]《电力工程电气设备手册1:电气一次部分(上下)》,中国电力出版社,1998.10.1.

[2]《电力系统保护》,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12.1.

[3]《变电设备典型事故或异常实例分析》,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8.

[4]《变电站现场事故处理机典型案列分析(一)》,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8.

篇9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nursing intervention and its effect of phlebitis caused by vein indwelling needle.Method:From November 11,2015 to November 11,2016,120 patients who hospitalized and treated with intravenous indwelling needle were selected,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60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taken with the routine nursing method of intravenous indwelling needle,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taken with int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s on the basis of routine nursing.The time of interven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1 month.The success rate of puncture,the retention time of intravenous indwelling needle,the occurrence and incidence of phlebitis,the degree of pain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The first successful puncture rate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venous indwelling needle retention time was long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incidence rate of phlebitis and puncture side limb pain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Intravenous indwelling needle; Phlebitis; Nursing interven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Hospital in Bao’an District of Shenzhen City,Shenzhen 5181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15.022

在临床上,静脉留置针由于操作简单,相对一次性输液针留置时间更长,穿刺成功率更高,且不受影响,可随改变而改变,便于肢体运动,为患者的临床用药治疗及抢救争取了更多时间与机会,受到医务人员及患者的欢迎并得到广泛运用[1]。静脉留置针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患者痛苦[2],但是患者自身及医院因素等都可能导致静脉炎发生[3],比如血管较滑、弹性差等因素。静脉炎一般发生在穿刺置管后的3 d内[4],早期多为机械性静脉炎,其增加患者的痛苦及医疗成本,不利于患者的预后[5],为患者的静脉再次穿刺增加难度。本院为了降低静脉留置针患者的静脉炎的发生率,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强化护理干预措施,对患者进行干预,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1月11日-2016年11月11日到本院进行住院治疗并使用静脉留置针行输液治疗的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均意识清醒可配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纳入标准:Allen试验阴性;静脉搏动良好。排除标准:Allen试验阳性;静脉搏动不良,穿刺点有严重皮肤损伤及感染。对照组采用常规静脉留置针护理方法,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强化护理干预措施。其中,试验组男40例,女20例,年龄25~75岁,平均(45.1±13.1)岁,留置部位:手背静脉45例,前臂静脉15例。对照组男38例,女22例,年龄23~75岁,平均(44.7±13.6)岁,留置部位:手背静脉43例,前臂静脉17例。两组均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密闭式静脉Y型留置针。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分布、所用药物、输液量及滴数、体重指数、留置部位、置管所用材料即留置针、患者血管条件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研究已经伦理学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静脉留置针护理方法,即:严格消毒皮肤后,持针以15°~30°穿刺进针,见回血后,压低再向前进入1~2 mm。然后撤针芯,使导管全部进入血管,再将针芯全部撤出,嘱患者松拳并松止血带,以穿刺点为中心贴上3M贴膜,并写上穿刺日期、时间以及穿刺者姓名或工号。再次核对患者信息,并对其做相关的健康教育。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如下强化护理干预措施:(1)加强评估患者发生静脉炎的高危因素,包括患者自身条件及药物等,患者自身条件如静脉管径较小、体质较差、从未输过抗生素等[6],药物如化疗药,高浓度营养液如脂肪乳剂和电解质等。(2)对相关护理人员进行专门集中的静脉留置针操作培训及理论培训,并加强其风险和无菌操作意识,培训后所有相关护理人员均熟悉并掌握常用静脉的解剖位置及置管方法。(3)对普通患者和高危患者采取不同的方案。高危患者在床头及床尾制作标示卡以提醒,并使用精密可控输液器,病情允许下尽量选择较小的针头。每班进行认真、清楚交接。(4)静脉尽量选择粗大、??性较好、易于观察的血管,避开活动度较大的血管。合理安排输液顺序,一般情况下,抗生素、对血管刺激比较大的药物等容易引起静脉炎的药物应先静脉滴注,再静滴普通药物,对滴速进行严格的控制,并掌握药物的配伍禁忌,所有药物均现配现用。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输液结束时,特别是刺激性药物应先用0.9%氯化钠注射液5~10 mL冲管,再用肝素钠封管液(12 500 U的肝素钠注射液1支稀释于0.9%氯化钠溶液250 mL中)5~10 mL进行脉冲式正压封管。一周更换3M贴膜2次,严格消毒,针眼处用棉签涂抹喜疗妥乳膏。拔针时动作应轻柔以减少对血管壁的刺激,并用喜疗妥或者马铃薯进行外敷。置管时间控制在5 d以内。(5)加强静脉留置针的相关教育。告知患者其目的及注意事项,提高依从性。尽量不碰水,输液时抬高输液侧肢体,促进静脉血回心。有条件者也可用热毛巾进行热敷。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1)置管方式一次穿刺成功率、留置时间。(2)静脉炎发生情况。标准采用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S)所制定的静脉炎判定标准[7],即Ⅰ度:患者主诉疼痛,局部红肿、疼痛,静脉无条索状改变,硬结未触及;Ⅱ度:在Ⅰ度静脉炎表现的基础上静脉出现条索状改变;Ⅲ度:在Ⅱ度静脉炎基础上,硬结可触及。(3)穿刺侧肢疼痛程度。标准采用WHO疼痛分级标准[8],0级:无痛;1级:轻度疼痛,但不明显;2级:中度疼痛,在可以忍受范围;3级:重度疼痛,难以忍受;4级:无法忍受疼痛,需要使用镇痛药。(4)护理满意度。采用问卷调查表形式对患者进行调查,分为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一般、不满意,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问卷由科室代教及资深临床护理人员根据科室实际情况制作,当场发放,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问题辅助解析并当场收回,有效回收率为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置管方式一次穿刺成功率、留置时间比较 试验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的静脉炎发生率比较 试验组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4.23,P

2.3 两组患者的穿刺侧肢疼痛程度比较 试验组疼痛发生率11.67%低于对照组低的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4.36,P

2.4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试验组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9.65,P

3 讨论

随着静脉留置针得到人们普遍的认可,其临床使用率越来越高,因而静脉炎的发生率也相对有所增加[9]。静脉炎的发生给患者带来了痛苦,也给护理人员的再次穿刺带来难度[10]。目前保障输液患者的安全作为全球性的话题,越来越重要[11]。因此,如何减少静脉留置针所致的静脉炎非常重要,刘凤相[12]学者曾对行静脉留置针的老年患者做过预防静脉炎的护理干预,取得良好的效果,说明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据文献[13]调查显示,静脉炎的诱发因素主要是长期滴注对血管刺激性较强的药物、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过长等。现代医学认为静脉炎的发生机制是由于末梢静脉输入了非生理pH值的液体[14]。本研究中,对患者的高危因素加强评估并对其高危患者做了床头及床尾标示卡,有利于加强护理人员对静脉炎的重视,在病情允许下选择较小的静脉留置针,减少了其针管对血管壁的摩擦刺激[15],从而减少了炎症的发生。试验组导管留置时间可能与上述因素有关。对护理人员进行静脉留置针的操作和理论的培训,其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提高,说明其专业的重要性。另外,对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以及液体的滴速进行控制也降低了静脉炎的发生率[16-17]。据文献[18]研究显示,喜疗妥软膏具有改善局部微循环的作用,从而缓解疼痛,并有效防止静脉炎,本研究中试验组穿刺侧肢疼痛程度较对照组轻,与喜疗妥软膏的使用以及对患者加强静脉留置针的健康教育有关。

篇10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54患者中有发病前7天内接触传染期甲型H1N1流感病例或者到曾到过甲型H1N1流感流行的社区,出现流感样临床表现,甲型流感病毒检测阳性,但进一步检测排除既往已存在的亚型。经隔离治疗后,体温正常3天,其他流感样症状基本消失,临床情况稳定,咽拭子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阴性,出院。

1.2 治疗 对疑似和确诊患者应进行就地隔离治疗,强调早期治疗。对人感染猪流感目前主要是综合对症支持治疗。注意休息、多饮水、注意营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发病初48 h是最佳治疗期,对高热、临床症状明显者,拍胸片,查血气分析。症状较重者可采用:抗病毒治疗、抗生素、中医辨证治疗。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甲型H1N1流感初期,由于外界媒体报道每天不断上升的确诊人数和死亡人数,患者及家属容易产生严重的心理负担,如焦虑与恐惧感。此时护士态度亲切、热情有、和蔼以自己的言行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告知此病的相关情况,他们明白此病是可防、可控、可治的,加强甲型H1N1流感资料宣传以及治愈的病例介绍。让其了解医护人员治疗、护理方案、用药目的,确立安全感和信任感,消除恐惧心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2 消毒隔离 一旦确诊,立即按应采取防护措施预防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和接触传播隔离处理[3]。保证空气的流通是控制和预防甲型H1N1流感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可以采取的方法包括:有开窗通风和安装通风设备,加强通风效果。收治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病房内的物品表面、地面应当每天进行清洁和消毒,依据各类物品被接触的频率以及受污染的严重程度,选择适宜的消毒方法。如床头柜、床栏杆、门把手、水龙头、地面等应当每天用消毒剂消毒两次。一般情况下,采用500~1 000 mg/L含氯消毒剂擦拭物体表面或拖地。可以使用紫外线灯(按1.5 W/安装)照射1 h,对空气进行消毒。也可以使用0.5%过氧乙酸或者3%过氧化氢喷雾,20~30 ml/m3,作用1 h[1]。消毒时应当关闭门窗,严格按照消毒剂使用浓度、使用剂量、消毒作用时间及操作方法进行消毒,消毒完毕充分通风后方可使用。护理不同的患者时,护理人员要严格消毒双手,防止交叉感染。患者的用具、呕吐物、粪便等要采取措施预防流感病毒由患者传给医务人员,又要防止由医务人员传染给患者。

2.3 密切观察病情 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后的症状与普通人流感相似,包括发热、咳嗽、咽喉痛、身体疼痛、头痛、发冷和疲劳等,有些病例还会出现腹泻和呕吐,重者会继发肺炎和呼吸衰竭,多脏器功能不全或衰竭。体征主要包括咽部充血和扁桃体肿大。患者原有的基础疾病亦可被诱发加重,呈现相应的临床表现[1]。

2.4 标本的采集及送检 标本采集人员要注意按二级防护做好个人防护。一般采用下面两种方法:(1)鼻咽拭子:插入干的拭子到鼻孔伸入鼻咽部,停留片刻,缓慢旋转退出,另一个鼻孔使用另一个棉签,将尾部弃去,拧紧盖子[1]。(2)口咽拭子:最佳采集时间为发病后3天内,一般不超过7天,急性期内每天采集。用棉签擦拭双侧咽扁桃体及咽后壁,同样将棉签头浸入4~5 ml采样液的管中,尾部弃去,塞紧或盖好管盖[1]。采集的标本若不能在24~48 h送检,应在-70 ℃以下条件保存[1]。标本收集后应由专人24 h内送检,所有标本在运输过程中应冷藏(4℃)将装标本管的密封袋放入专用运输箱内,所有容器必须标有生物危险标识[1]。

3 小结

2009年6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把甲型H1N1流感警戒级别升至6级,这意味着世卫组织认为疫情已经发展为全球性“流感大流行”。截至7月17日8时,我国内地累计报告1 537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已治愈1 263例,截至7月19日8时,世界卫生组织未来两年全球可能会有多达20亿人,即近1/3全球人口感,它告诉我们必须要有长期防疫的准备。因此组织都将采取更加积极和严密的防疫措施及时发现疫情,(1)控制传染源,开展人间和猪类流感疫情监测;(2)切断传播途径;(3)保护健康人群;(4)加强院感控制措施是控制本病关键,对患要严密观察病情,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加强消毒隔离制度,做好宣教工作,是预防流感的主要手段[3]。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