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专业理论模板(10篇)

时间:2023-08-03 16:09:4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旅游管理专业理论,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旅游管理专业理论

篇1

各大院校应当根据本院校的性质与办学特色,确定人才培养目标。首先,合理确定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规模,加大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建设,避免盲目扩大旅游管理专业招生规模而增加毕业生就业压力。其次,认真分析市场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着力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适用型人才,使旅游管理专业设置与培养目标设置具有一定前瞻性和适用性。再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要重视旅游人才综合素质培养,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意识、扎实的专业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确保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旅游业的工作。

(二)优化课程结构

旅游管理专业要优化课程设置,使其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首先,学校要开设适应旅游业发展的课程,及时删减过时的课程,确保课程内容具备超前性,使学生在毕业后也能够用到所学知识,保持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优势。其次,适当增加选修课的比例,赋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增强课程体系对旅游市场的适应性,重视发展学生的兴趣、个性和潜能。再次,增加非英语类的外语专业教学,使学生掌握外语技能,以满足国际旅游业发展对旅游人才的需求。

(三)加快实践教学改革

旅游管理专业要加大实践教学力度,积极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首先,建设实践基地。学校既可以开办自己的酒店和旅行社,为学生提供固定的实习基地,也可以与旅游管理专业对口的行业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让学生能够在旅行社、酒店进行实习,为其毕业后胜任本职工作积累工作经验。其次,加强校企合作。学校应与企业联合起来,构建订单培养模式,为旅游企业输送人才。同时,学校还要及时从合作企业中了解旅游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动态,并针对这一方面加强训练,使学生毕业后能够直接进入岗位,提高就业竞争力。

(四)构建复合型师资队伍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促进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发展的有力保障。旅游管理专业要鼓励教师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和理论素养,为教师创造专业研究条件,使教师向旅游管理专业“名师”的方向发展。同时,旅游管理专业还要鼓励教师深入到企事业单位进行锻炼,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和实践活动,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进一步调整和充实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以便在专业教学中能够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始终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提高教学效果。

篇2

旅游管理专业以旅游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适用现代旅游业发展需要,具备较高的现代管理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具有人文素质、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能在各类旅游相关企事业单位以及教育和研究机构等从事经营、管理、策划、咨询、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旅游管理专业分为五个专业方向,国际酒店管理方向、旅行社管理及国际领队、会展经济与管理、度假地与温泉管理、高尔夫管理,其教学目标根据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略有差异。

(二)义守大学

义守大学观光餐旅学院大多以学生的旅游专业核心能力出发,培育具独立思考能力,受过人文与科技训练,能创新并具有全球视野的管理人才,而后培育具有继续研究专业领域的高级能力的学生为最终教学目ENTURY标。其中休闲事业管理学系强调理论与实务结合,旨在培育休闲产业规划、管理与营运的人才,具备休闲活动管理专业知能、休闲产业经营知能、休闲产业创新潜能等;餐旅管理学系重视“专业技能与实务技能兼具”及“人文素养及企业伦理并进”;观光学系以培育具备全球视野的观光管理实务专业人才为目标,课程规划以“旅游行程规划”和“会议展览筹划”二大方向为重点课程;厨艺学系着重产学合作。

二、人才培养方案

(一)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依据各高校的人才输送层次制定,吉林大学珠海学院输送的人才主要为应用型管理专业人才,其人才培养方案分为以下5点:1.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程均以“素质、能力、实践”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分成三段递进式的教育模式。同时注重培养双语能力,乃至“三语”能力。2.充分利用校内已有的模拟实训室进行实践教学,不断根据专业教育需要建设新的模拟实训室,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职业习惯、职业技能、职业态度等。3.积极拓展和稳定校外实习基地,当中包括短期国外实习项目,目前已有超过30间企业成为稳定的实习基地,未来将继续拓展建设,尤以国外实习基地建设为目标。4.产学研结合,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同时鼓励在职教师积极开展科研项目,带动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中进行学习,并将资格证书考试引进学校、举办相关技能竞赛,以提高学生的整体能力。5“.内培”与“外引”相结合,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师资队伍培养体系。

(二)义守大学

义守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以旅游国际化及技能专业化为人才培养方向,以“旅游事业服务、经营与管理人才”为宗旨,训练学生活动企划与解说导览能力。同时致力于旅游业的经营管理服务、旅游资源的规划与生态旅游开发及服务教育素养的养成。义守大学将人才培养方向分为以下4大类:1.通过学习服务相关课程,培养学生建立良好品格、养成正确的服务观、合群能力及抗压能力。2.通过连贯及渐进式的英语课程规划,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同时信息课程以文字处理及应用为规划方向。3.开设以旅游事业为核心的专业管理课程,划设旅游业经营、领队导游人员与户外游憩活动等课程模块,并以培养学生的活动企划与解说导览能力为主。4.实施建教合作制度,规划实习机会以利理论与实务相互验证,加强专业技能。并积极辅导学生以取得专业证照,以符合职业需求。两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异同见表1:

三、教学设计

(一)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旅游管理系重视实践教学对理论知识的深化作用,超过2/3的课程都设计了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训室实操和校内项目实训和校外短期实习。同时注重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除英语外开设了韩语、日语和俄语作为第二外语的选修课。除此以外,关注学生旅游管理格局观的培养,聘请国内旅游行业研究人员、企业高管等定期举办讲座,以传授实际工作经验、旅游业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等,有利于学生与时俱进地了解旅游业相关信息。但国际合作教学互动不多,合作的国家和院校相对较少,院校的层级也较单一。

(二)义守大学

旅游管理专业针对学生多元的职业生涯规划作设计,让学生在具备基础旅游知识与国际语言技能的基础上,强调旅游管理应有的文化、美学素养的学习。主要教学设计有以下5类:1.建立整合性的旅游事业管理的系统研究,以研究为主要导向,倡导跨系修课,结合其他相关科系,如餐旅管理学系、休闲事业管理学系的教学资源共享,培养全方位的旅游管理人才。2.仅开设了日语作为第二外语语种,辅以文化、美学、创意思考等通识课程,加强同学语言沟通能力和旅游的解说能力。3.建立永续发展及本土化的旅游资源系统,结合旅游事业、主管机关及学术单位,建立学术研究及实务研讨合作网络,聘请杰出人士举办专题讲座,促进旅游行业与学术的合作与交流。4.建立产学合作机制,推展国际交换学生业务,致力于学生服务人格特质的养成,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技能和学生独立研究能力,并拓展学生旅游国际观。5.推动个案教学计划并加强校内、外实习机制,并与世界各地佛光山道场合作,进行海外体验旅游,了解世界各地民俗风情及文化,并提高学生文化创意产业的规划能力。义守大学不仅注重学校与企业的产学接轨,设计校外实习、海外实习、业界导师等多元化产学交流机制,还重视英、日等语言能力及国际观的培养。其提供海外游学及研习、双联学制、交换学生等多种途径。

四、教学方法

两所高校均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模拟和实习教学等方法,但侧重有所不同,义守大学采用情境餐厅、实习餐厅设施,进行课外情景模拟教学,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吉林大学珠海学院重视培养学生的“搜商”,在大部分课程中都采用“项目驱动式”教学。随着微课、慕课(MOOC)等公开课的盛行,吉林大学珠海学院旅游管理系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改革,部分课程尝试了“翻转课堂”,由任课老师公布若干“小科研项目”,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选择“小项目”进行团队合作调研,撰写报告并制作汇报PPT,课堂内汇报并参与其他小组的成绩评分,老师再就其中出现的问题点评、总结,帮助小组优化方案。通过翻转课堂,让学生在课下学习,课上总结,且能锻炼学生的口才和现场展示能力。

五、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管理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大一至大三在校学习理论知识,大四时进行9个月的校外实习+3个月的毕业论文撰写。每年4月举行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生双选会,邀请30-40家企业对当年7月即将开始实习的大三学生进行面对面双向选择,提供的岗位大部分是直接面对客户的基层岗位,少部分为行政、人事管理助理岗位。毕业论文在实习前落实到具体的教师名下,由学生选题,指导老师审核选题,一人一题,且与往年选题不得重复。选题内容多为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旅游企业实际情况,应用性及针对性较强。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同时负责名下学生的实习追踪和反馈管理,直至学生毕业。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有一系列的管理规章制度对实习和论文撰写过程、结果评估进行控制。义守大学的实习分为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校内实习在学生大二时在学校内部的实习餐厅进行,同时学校与旅游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进行约18周的校外实习,让学生在上专业课程的同时能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工作。学生毕业需要完成毕业专题,3人为一个小组,可选择撰写个案研究论文,或采用由所在系承接的项目,完成毕业专题作品。学校举办专题成果公开发表会,由专题评审委员会对学生专题进行评估,委员会成员由系主任、指导老师、任课老师及至少二位业界人士(或校外专家学者)组成。两所高校在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管理方面略有异同,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将学生的实习主要放在大四学年,毕业论文侧重锻炼学生的数据搜集整理能力、研究分析能力,管理较系统、具体。而义守大学在大二时即开展了专业实习,毕业专题侧重锻炼学生团体协作能力、领导能力、调查能力。

篇3

伴随旅游产业发展而形成的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新型的学科,包括饭店管理专业、旅行社管理专业等多个不同专业领域。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要建立在课程设置和专业设置的研究基础上,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塑造专业化人才。为了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教育产品是旅游院校的根本任务,要围绕服务目标、生产方式、生产量及生产何种产品等问题来开展教学,以市场为导向,提高旅游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在专业设置的过程中,专业设置要细化突出。细化实际的旅游专业教育过程后,能够发现很多新鲜的事物,探索全新的发展方向,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这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根据市场需求,第一时间调整课程设置的方向

专业方向是课程设置的基础,这一点在我国农村体现得非常明显,我国很多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都集中在农村,农村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和多彩的风俗,乡村中的景物、居民及方言都是值得开发利用的重要旅游资源。目前城市中的旅行社、星级酒店是我国旅游教育的主要对象,然而却忽视了农家乐旅游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贵州在2011年5月举行的乡村旅游节、新津于2012年召开的中法乡村旅游论坛及南海在2014年4月举办的中国首届乡村旅游建设与发展投资论坛,这些举动都体现出了乡村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鉴于此状况,要将乡村旅游专业作为新的研究领域,并加入到旅游管理专业的设置过程中,以扩大毕业生的就业领域。

2.因地制宜,在各地方院校开办不一样的课程

如饭店管理和旅行社管理是各地方院校的传统办学方向,人才已经饱和。如果地方院校毗邻长江三峡,可以把旅游专业的建设与其联系在一起,在旅行社方向里加入游船因素,以此来体现地方特色。各大旅游专业院校要根据实际教学资源及地方旅游发展情况,开设景观设计、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和会展旅游等多种专业方向,培养不同领域的人才,为旅游行业的发展提供保障。在设置旅游管理专业时,要结合实际情况,突出细化原则设置专业,避免开设一些笼统、粗枝大叶的专业。以市场需求状况为根本调整人才的培养数量,保证供需适应。根据某一领域建设多个细化的旅游管理专业,形成高校专业集群,有利于提升旅游院校的学术地位,实现促进学科建设、引导学术方向和推动产业发展“三位一体”的目标,使旅游专业教学培养走上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

(二)实践课程比例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较强,要求学生必须深入地了解专业基础知识,通过实践应用熟练掌握专业知识,没有实践经验为支撑理论知识没有用武之地。这就要求对传统教学理念进行改进,适当地减少理论课程的数量,加大实践课程所占的比重,根据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可以加设毕业实习、周末实践、课堂实践训练等实践课程。其中毕业实习能够有效地提高毕业生的专业能力,有助于学生顺利就业,实习时间通常为3个月,通过这次实习可以让学生站在整体的角度上把握四年的理论课程;周末实践侧重的是学生特定技能的培养,即在每周周末定期进行实践培训;课堂实践训练指的是通过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对某单元课程内容进行讲解,是最基本的实践课程。

(三)把社会实践纳入课程设置体系

在整合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构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并将社会实践评估成绩纳入学分中,使课程设置更加完善。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加大旅游管理院校对教学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利用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投入到学习过程中,从而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专业人才。旅游专业社会实践主要是让学生以自由结组的方式,在课下对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行研究和探索,自主制定社会实践报告,明确实践的目的和方向,从发现现状、存在问题、解决的措施等角度入手,深入了解该行业,教师以实践顾问的角色在实践过程中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帮助。社会实践课程的开设重视每位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亲身体会旅游行业,是教学模式改建和教育理念改变的标志。

(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旅游管理专业涵盖了语言文学、文学历史、经济管理、天文地理等多方面的知识,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胜任能力。基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内涵,其实质是一种服务性行业,所以要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文化底蕴。在旅游管理专业院校课程建设过程中,要不断地进行研究和探索,明确学生应具备何种知识,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开设地理、哲学、文学等多种必要的选修课程,丰富学生的知识,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从而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五)教师素质水平的提高

教师的素质水平主要体现在教师的学识方面和实践方面,其中教师的学识方面,也就是教师的科研学术水平。同其他学科不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不必严格遵循严谨、完整、规范的特点,其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实证性,能否拉动旅游产业的发展是衡量该学科学术含量的标准。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可以提升教师的教科研水平:

(1)鼓励教师在相关领域发表言论、文章和论著

并坚持同本城市中其他院校的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通过教育会议,共享教学经验和心得,既能增强教师的专业技能,又能了解旅游行业的最新动态,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2)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

让教师进行出国留学深造。开拓教师的知识面,更新教育理念,将所学到的方法理念融入到日常教学中,让旅游管理专业更加国际化。在实践方面,教师应多进行社会实践,参加宾馆酒店、景区景点或旅行社的在职学习,丰富自己的社会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培训教育,让学生融入到社会中。

(六)人才培养模式

众所周知,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指的是对于人的知识储备和掌握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对于人的技术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有具有将大量高级知识和技术在现实世界和生活中做到所学所用,灵活变通,创新发挥,改善生活的人才才能够称其为人才。由此,对人才的培养必须重视实践教育的作用,在巩固知识教育的基础上,加大对于受教育者实践能力的培养。我国的大学实践教育在美国高中阶段已经完全被落实,因此同年龄段的学生,美国学生的实践能力稍强。我国的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薄弱,与美国独立开展研究的硕士生相差不少。由此可知,我国的教育模式存在一定的缺陷,即在人才培养中不能很好地平衡基础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将这两者分离开来,造成受教育者实践能力养成的艰难性与滞后性。只有有效地调整我国人才培养的模式与结构,加强实践教育的培养,才能够真正达到培养出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才的目的。

篇4

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我国高等院校旅游专业教育规模呈现快速扩大趋势,高等院校在旅游学院数量、专业学生数量等方面都在不断增加,而且教学实力也有所增强。但是随着这种外延式增长模式的扩大,一些地方高等学校会受到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因素的影响,使得旅游专业教学质量得不到有效提升,而且难以根据我国旅游市场的实际发展需要,培养出适合时展的旅游专业适用性人才。

2.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中,已经建立起了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以及各类中职生的教育体系,但是针对于旅游专业,本科教育培养人才的体系还不够完善,导致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没有准确定位。有些院校虽然把培养旅游专业适用性人才作为了人才培养的目标,但是对旅游专业自身固有的特点却缺乏深入了解,在人才培养中往往与社会实际需要相脱节,导致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意识、实践能力及敬业精神相对缺乏。

3.旅游专业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高校旅游教学,在学科设置上,普遍缺少科学性,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在专业课与选修课之间往往出现结构失衡现象。必修课的选课数量远远大于选修课,而且有些选修课内容安排不够合理,实用性不强,导致学生的选修课学习积极性不高,时常还会出现旷课现象。另外在授课过程中,很多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还很深,采用较为单一的教学方式,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致使课堂教学效率不高。

二、加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对策

在开展高校旅游管理本科教育工作时,需要依托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本校教学水平与规模,对旅游专业课程进行详细分析,掌握学科特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与内容,有效控制旅游专业的教育规模与教学质量,促进旅游专业教学发展,培养新时期社会发展的旅游专业高素质人才。

1.控制教学规模,调整体系结构。

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中的旅游教育已具规模,针对当前旅游专业本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如何对教育资源进行有效配置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在旅游教学过程中,需要对教育体系进行合理布局,使其发挥出较大效益,因而当地教育部门的宏观调控显得尤为重要。首先,需要对教学规模进行控制。当前,从而我国各个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的高等教育情况来看,旅游教学规模比较大,当地教育部门需要结合旅游市场的实际发展情况,对旅游行业的发展趋势做出合理预测,对旅游院校或专业的扩张速度和幅度进行合理控制,促使其与旅游业的实际发展情况相适应。同时要加大对各个院校的扶持力度,提高地方旅游专业的教学质量。另外,由于很多高等院校在本科旅游专业或学院设置中具有一定盲目性,因而相关部门需要对各个高校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进行调查,对高等教育旅游专业的本科教育进行合理规划,把握好审批尺度,注重专业人才培养,对教育结构进行调整,使旅游专业教育体系呈现出金字塔形的人才培养结构。调整人才培养结构,不仅能够与旅游业发展建立起相互对应的人才培养关系,同时也有助于各个旅游院校结合本校人才培养目标,对专业课程进行合理设置。

2.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学科实践。

为了更好的开展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需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要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立足于本校教学实际,将培养出新时期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性、适用性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作为教学培养目标,最大程度的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要。要建立起集教学实习、专业实习等为一体的实践教学组织体系,借鉴其他先进的旅游管理教学经验,例如可以适当的把大学学习中的三分之一或者更多的时间用于旅游管理实习,使教学与实践进行完美结合,让学生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同时,也可以与当地知名企业建立起信息文化交流与合作平台,为旅游专业学生的实习与继续深造提供合适场所,从而扎实基础,拓宽学生的知识储备面,为学生个性化和专业化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动课程改革。

针对当前高校旅游专业本科教育中存在的学科设置不合理现象,首先需要推进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改革与发展。注重教材设计,突出专业特色和优势,增强各个学科之间的支持力度,拓展专业口径,促进学科专业化建设。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加强师资专业化队伍建设,通过培养鼓励在职教师再学习的方式,使旅游课程教师在完成基础教学任务的同时,通过专业知识的研修逐步提高技术教育的适应能力。同时要根据旅游课程多元化化发展需要,加大复合型人才及高学历教师的聘用与引进力度,着眼于高校的发展未来,做好人才储备工作,注重双师发展战略,注重培养与选拔学科专业的带头人。此外,要在加强课程专业建设的同时,推进课程改革。根据教学实际,增强课程体系灵活性,并结合学生个性发展与职业的适应性,对课堂内容进行及时调整,构建出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教学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执行教学计划,结合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管理特色,重新制定出实践课程教学方案,力争在素质教育中取得新成果。

篇5

119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只有35.3%的学生是被第一志愿录取的,大部分学生是非一志愿甚至非志愿(服从调剂)录取的,并且对被录取的专业几乎不了解。在被调查的学生中,对所报专业完全了解的只占了10.9%,一点都不了解的竟占了30.1%。同时,学生在填报志愿时考虑的主要因素中,个人兴趣爱好所占的比例最高为46.9%,其次为高考分数占31.4%。数据表明,所学专业非第一志愿专业、对所学专业缺乏基本的认知、兴趣爱好欠缺是学生产生转专业动机的潜在因素。

2.专业学习的现实状况与理想期待有差距,并由此导致的专业认同度和满意度不高是学生转专业的主要原因。

调查数据表明,目前很多高校传统专业大学生对自己所读的专业兴趣不高,缺乏基本的专业认同感,因而导致这些学生在进校后专业学习的过程中积极性不高,不少学生针对专业学习仅仅是消极地应付,缺乏主动性。尤其是所学专业非自己第一志愿,以及对所学专业缺乏了解的这部分学生,入学后学习兴趣不强,逐渐对本专业产生消极抵触的心理,专业认同度和满意度较低,同时仍然对自己第一志愿或其他热门专业心存渴望,转专业的动机就显得愈发强烈。在被调查的119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中,只有12.6%的学生对本专业非常满意,41.2%的学生对本专业学习比较满意,41.2%的学生对本专业持基本满意的态度,更有21.8%的学生直接表示对本专业不满意,产生了厌学的情绪。进入大学经过一个学期的专业学习,大部分学生都表示对目前所学专业有了基本的了解,但是对所学专业的认同度和满意度还不高,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学生比例仅占37%,63%的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满意度不高,或不满意。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满意度不高,从“学生专业学习的适应情况”这一问卷选项来看,14.4%的学生“学有余力,游刃有余”,42.9%的学生“学习跟得上”,32.7%的学生则“需要花较多的时间才能跟得上”,10.1%的学生认为“目前的专业学习难度太大,适应不了”。可见,学生对目前专业的学习适应能力的差异是导致对所学专业满意程度不高的原因之一。其次,针对“专业课程设置的满意度”这一问卷选项,39.5%的学生选择了“非常满意”,认为“一般”的学生占了52.9%,还有7.6%的学生“不满意”。学生对专业课程设置的满意度低也成为对所学专业整体满意度低的原因。最后,从“专业教师的上课效果评价”这一选项来看,55.5%的学生认为上课效果“一般”,8.4%的学生则“不满意”。可见这也是导致学生对所学专业满意度不高的重要原因。同时,在对“专业教学条件评价”这一选项调查发现,58%的学生认为目前“本专业的教学条件”一般,而9.2%的学生对现有教学条件不满意。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学生在专业学习的现实过程中与理想期待有着较大差距,从而导致对目前专业的认知度及满意程度低是大学生转专业的主要原因。

3.往届学生的就业去向与自身就业憧憬差距大所引发的现实原因。

近年来,由于高等教育规模扩张,毕业生数量成倍增长,再加上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在对旅游管理119名学生对本专业就业前景乐观程度的调查统计来看,只有14.3%的学生保持乐观的态度,43.7%的学生认为就业前景一般,34.5%的学生对就业前景有严重的危机感,不容乐观,另有7.5%的学生对本专业就业前景不了解。毋庸置疑,接受高等教育最直接目的就是谋求好的职业,这是每个学生的最基本的目标需求,热门专业的就业前景普遍较好,市场需求也相对较高,对传统专业无疑是一种冲击。但在实际的就业工作中发现,传统专业的就业形势依然被十分看好,例如,笔者所在学校旅游管理专业连续10年就业率达100%,就业形势大好,但是深入调查发现,从专业对口和就业质量来讲,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旅游行业的比例不高,调查统计,2010-2014年以来,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毕业后没有从事和本专业相关工作的达到近70%,往届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和低年级新生的就业憧憬产生较大差距,是传统专业新生转专业最现实的原因。

二、传统专业学生转专业的相关对策

根据调查统计数据以及个别访谈,笔者注意到很多同学转专业的决定缺乏对专业详细、深入的了解,具有很大程度的盲目性,因此,对于不同类型学生的转专业需要,院校以及专业系科要结合实际,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对策:

1.专业系科应当加强对旅游管理专业认同的引导。

主要是要让对旅游管理这个专业根本就不感兴趣、甚至讨厌的同学形成专业认同感。因为此类学生大多数是由于高考分数不理想服从调剂到本专业的,缺乏对本专业最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对本专业缺乏认同感,为此,专业领导和老师应当进行并强化有关专业优势、专业特色和专业前景等的引导和宣传,通过优秀毕业生(成功人士)的面对面交流和激励等,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对他们自己所读的专业有憧憬和期盼。

2.专业教师应当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质量和手段。

专业教师应当采用多重手段从多方面提升教学质量,如教师教案的及时更新、教师自己的博学多才和人格魅力、有酒店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的案例教学等等,都会吸引学生热爱自己的专业。

3.团委学工办辅导员、班主任老师应当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通过学生会和社团组织各类专业活动,如专业文化节等,依此来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增加新生对学院和专业的归属感和自豪感等。此外,还可以通过适当的宣讲,提出往届转专业学生在现实的学习过程和后来的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引导使其深刻地了解自己的情况,使学生从思想上对所学专业形成足够的认识,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满意度,形成良好的专业素养。

篇6

旅游管理专业野外实习是培养学生在旅游资源认知、旅游开发、旅游行业经营、旅游地居民参与旅游状况等方面的感性知识,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积累行业经验的较好教学形式,对旅游管理专业四年的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重视程度不够、实习时间有限、实习经费紧张等原因,旅游管理专业野外实习中存在组织难度大、实习目的不明确、学生收获小等问题,野外实习也成为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将认知迁移理论应用于旅游管理专业野外实习教学,将提高学生参与野外实习的积极性和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从而改进野外实习的教学效果,

一、认知迁移理论简介

认知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于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是在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对另一种情景中的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认知迁移广泛地存在于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中。迁移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我们一般所说的迁移指的就是正迁移即一种经验的获能够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本文主要运用了认知迁移理论中桑代克的相同要素说和贾德的经验概括说。桑代克的相同要素说认为只有当学习情境与迁移情境具有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即产生学习迁移。贾德的经验概括说认为先期学习中所获得的东西之所以能够迁移到后期学习,是因为在先前学习中获得了一般原理或对经验做出了概括,这种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运用于后期学习活动中。

二、认知迁移理论对旅游管理专业野外实习的重要性

(一)指导教师的实践教学

迁移规律对于旅游管理专业野外实习的带队教师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野外实习的实践教学中,带队老师应掌握迁移规律,教会实习学生在野外实习中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和学习能力,并能将学到的知识迁移到校外更广泛的知识学习中去。同时,教师根据认知迁移理论更好地选择排野外实习区域和地点,更科学地编排教学内容,建立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由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教学过程,从而让学生的知识迁移效果达到最佳。

(二)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迁移是由知识的掌握过渡到能力的形成的重要环节,对于学生来说,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把学习中积累起来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迁移到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上来,把知识应用到各种不同的实际情境中,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以一名游客的身份去游览,在游览过程中发现旅游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了解游客需要什么样的服务,并以未来旅游从业者的身份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发现旅游行业发展现状、特点和规律,从而为以后从事旅游行业打下良好基础。

(三)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迁移理论的应用将丰富旅游管理专业野外实习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通过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互动性来提高学生野外实习的积极性。并且让学生通过野外实习不仅能迅速找到同化新知识的附着点,而且容易分辨新旧知识间的相同与不同点,从而更好地掌握和长久地保持新知识。学生通过野外实习了解旅游行业基本情况,对书本的理论知识有了实践的认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专业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均有较大收获。

三、认知迁移理论在旅游管理专业野外实习中的应用

(一)实习前的准备阶段

1.明确实习目的和任务

明确实习的目的与任务对于迁移理论应用于旅游管理专业野外实习和改进实习教学效果非常重要,因为学生只有在明确了实习的目的和任务以后才会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才知道在实习中自己需要做哪些事情,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和效果。因此,要通过实习动员会告知学生实习的目的与意义、实习前应做的知识准备、实习中应完成的任务、考核内容与标准等,从而让学生从一开始就高度重视野外实习,做好相关的知识准备,并能在实习中按照教学要求认真实习。

2.参与实习线路设计

让学生参与实习线路设计能让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这样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去接受知识,比老师单方面授以知识效果更佳,学生记忆会很深刻,他们的知识迁移效果将更好。可以先告知学生此次实习的主要区域与任务,让学生通过咨询老师、走访旅行社、查阅资料等形式收集相关信息,然后设计此次实习的具体线路,教师从学生所设计线路中选择最优线路。

3.充分准备野外实习相关知识

根据桑代克的相同要素说,当学习情境与迁移情境具有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旅游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涉及的知识十分广泛,因此教师应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这些知识。学生只有牢固地掌握野外实习相关知识,才能形成基本技能,发展起解决问题的能力,触类旁通,实现积极的迁移。同时,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设置一份野外实习调查问卷,为后期的实结报告做准备。学生在设计调查问卷的过程中,要自行查阅、思考相关知识并对其进行总结概括,这样知识能更广泛、更准确、更迅速地迁移。

(二)实习中的运用阶段

1.模拟旅游业真实情境

从一个情境到另一个情境的学习迁移依赖于最初学习的情境与后来应用的情境之间的相似程度。为此,我们必须在与真实生活很相似的情境中教学生运用迁移的技能。如在野外实习中增加导游带团模拟实习环节,将会改进野外实习效果。可以将整个实习队分组进行导游带团模拟,在景区内,每小组内安排学生做现场讲解;在景区外的行程中,安排学生分别担任地陪与全陪的角色,并尽量确保每个人都有机会锻炼。至于行程中的食宿安排、人员组织、沟通协调等问题,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负责完成。这样使得学生充分实践,把课程上的理论学着迁移到现实中。经过这样的实践过程,学生将得到相关深刻的经验甚至教训,为日后更好的知识迁移奠定厚实的基础。

2.加强与旅游从业人员的接触

在野外实习中,鼓励学生通过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与旅游从业人员进行接触,收集旅游行业一手信息与资料,为以后从事旅游行业打下认知基础。另外,学校可以提前与旅游景区、旅行社、酒店等行业的管理人员联系,安排他们以讲座、座谈的形式与学生进行面对面地交流,让学生有机会充分地了解旅游业的情况。由于这些管理人员具有丰富的从业经验,他们所讲授的实践知识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不仅迁移价值高,而且更有益于他们了解旅游行业以及日后从事相关工作。

3.每天分组进行小结

野外实习中,在每天的野外考察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在指导老师组织下进行内部讨论,组员根据自己考察中所关注和发现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及感受,对于某些问题小组内部还可展开深入的讨论。实习指导教师也参与到学生的分组讨论中,对于某些问题给予及时的解答与指导。这样学生在野外实践中碰到问题得后能够得到及时的解答,能够顺利地进入下一个探索阶段,就有充分的时间去接受更多的问题和挑战,知识迁移将更充分,学生收获更多。

(三)实习后的总结阶段

1.举办知识提升讲座

实习结束后,学校可委派相关经验丰富的教师举办知识提升讲座。讲座应就野外实习中最有价值的或者学生最关注的以及通常出现频率较高的问题予以分析。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发表对实习的看法和意见,反映实习见闻,发表实习感受,尤其应注重对实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类总结,并针对这些问题为学生一一答疑。同时,应让学生确定个人在实习中所关注的或是特别感兴趣的点,教师可对相关问题现场指导。学生通过讲座获得大量的知识,同时联系野外实习的实际情况对知识进行概括总结,于其以后的学习迁移意义重大。

2.撰写实习报告

根据认知理论,知识的概括水平越高,包容范围越广,越有助于同化新知识,即有助于迁移。实习后的实习报告正是需要学生对实习过程结合相关知识进行整理与概括,该过程将大大促进学生知识的消化与迁移,从而使得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野外实习结束回校后,每位同学必须根据个人确定的主题和野外实习中收集到的信息和调查问卷等资料撰写野外实习报告。通过实习报告,实习学生提出问题,之后分析问题,直至解决问题,其专业知识结构将更丰富、更合理,知识概括水平也将更高。

3.举行经验交流会

通过野外实习不同的实习学生会有不同的经验与收获,实习经验交流将能促进知识迁移的范围,让更多的同学获得实习的更多的收获。学校可以组织野外实习经验交流会,让实习学生通过实习经验交流会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实习的经验与收获。实习经验交流会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只是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参考文献:

[1]伍先福.旅游专业本科教学应强化野外实习环节[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26(6):42-44.

[2]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才秀颖.十五种学习迁移理论通览[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5).

[4]黄超文,贾腊生,胡惠明.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9.

[5]骆辰君.旅游专业学生认知迁移能力的培养策略[J].职业教育研究,2006,94-95.

[6]何静.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实践研究,2003,(7):46-47.

[7]高迎浩.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研究,2008,108-109.

篇7

教学策略是为实际的教学服务的,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目标是教学整个过程的出发点。教学策略的选择行为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指向一定的目标的。业已作出的选择行为在具体的情景中会遇到预测不到的偶然事件,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教师个体需要对选择行为进行反省,继而作出再选择,直到达到目标[1]。

 

第一,任务重,时间紧。

 

对口单招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类型多、容量大、识记比例高。其高考科目分为基础文化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三个类型。基础文化课有语文、数学、英语3个科目共15册教材;专业理论课有《旅游概论》等6个科目共6册教材、专业技能课分为“导游”和“摆台”两项(任选一项)。学科知识点琐碎、庞杂,绝大部分都是识记内容。

 

按照我校和江宁中专校共同制定的对口单招模式特别培养计划,留给我校教师的实际教学时间只有不到1年约250课时,而理论课时需要468课时。

 

第二,教师知识储备差,转型困难。

 

我校教师没有一人有旅游管理专业理论课教学的学习和实际教学经验,知识储备一片空白,对教材、教学标准、高考大纲的学习与研究须从零开始,转型观念的形成有待时日。

 

第三,原有的普高教学策略不能简单应用到专业理论课教学。

 

普高教学策略主要解决学生对现有知识理解和运用能力的逐步提高,以达到知识有效迁移和解决实际问题,而对口单招教学更强调对现有知识识记能力的提高。教学策略更侧重于培养学生对现有知识的识记、归纳、整理,以达到识记的全面性、完整性的目的。

 

为此,必须从教学管理、校本研究和课堂教学三个维度进行对口单招旅游管理专业理论课教学策略的设定。

 

第一,根据教学策略结构性整合功能的特点,进行整体规划,确定相应的教学管理策略。

 

教学过程是一个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其中的任何一个子过程都会牵涉到其他过程。因此,在选择和制订教学策略时,必须统观教学的全过程,综合考虑其中的各要素。

 

首先是对教学课时的设定。根据各学科教学要求和对口单招各专业整合现状,确定旅游管理专业理论课周课时共14节。根据教学策略的调控性和层次性特征,对6门课程进行全年规划,分阶段、有侧重地组织教学。

 

其次是组织有效的校本教研。组建旅游管理专业理论备课组,定期进行校本教研,相互协调,共同提高。

 

再次是实行“师徒结对导师制”,实行有效的课后教学管理。专业理论课知识点量大琐碎,单纯靠任课教师的课堂检测无法达到让学生长期、有效记忆的目的。“导师制”不仅可有效地解决督促学生课后有效学习的目的,更能扩大师生交流渠道,培养师生感情,全面提升学生认知能力,促进情商发展,达到全面提高的目的。

 

第二,精研教材、教学标准、考纲,做到“三合一”。

 

大胆摒弃非考点内容,重新整合教材,形成内容精练、考点准确、少时高效的“精准快”特点,以应对教学任务重、课时少的现状。为此,我们建立了“高二——高三”、“普高——职教”的联动机制,确立了“重点自学、定期研讨、资料互通、考情共享”的原则,为有效教学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针对专业课教学的要求和特点,我们认为“替代式”教学策略最适合。比较几种教学策略,“替代式”教学策略更多地倾向于给学生提出教学目标,组织、提炼教学内容,安排教学顺序,指导学生学习,主要是替学生处理教学信息。它的优点一是“效率高”,它能使学生在短期内学习许多内容;二是“门槛低”,知识储备有限和学习策略不佳的学生可以获得成功的学习。其不足之处也很明显:①因为学生智力投入少,信息处理的深度不够,因此学习效果不如“产生式”策略好;②由于教学安排过于周密,学生在学习中被动学习多于主动学习,因而学生学习志趣难以调动,制约了学生的学习能力。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不同课堂、课堂教学的不同时间段灵活运用“产生式”、“独立与小组学习”、“竞争与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策略,充分利用其优点,如“产生式”教学策略强调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安排和控制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处理教学信息,从而建构具有个人特有风格的学习。这样可以提高学习能力,激发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我们在每天的晚自习学习阶段的过程中用“学习整理”的规定和执行来体现“产生式”教学策略;如在课堂教学对当堂课知识点的整理上巧妙运用“独立与小组学习”教学策略,技能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学习优势,又能充分分享团队成员的智慧结晶,从而对个体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帮助学生落实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教学效率最终落实在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确立简单有效实用的学习策略非常必要。经过探究,我们提出了“思——构——默——练——变”的学习策略,并帮助学生有效落实。

 

“思”是指学生在听讲时能主动思考并理解知识点的含义;

 

“构”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学生在对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归纳时理解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体系结构图;二是指在总结归纳时构想背诵记忆的方法;“默”也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学生在“构”完成后保持安静,高度集中自己的意念,依据知识体系结构图和记忆方法背诵所学知识;二是指教师组织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一定量的默写;

 

“练”是指教师组织学生以高考题型的方式进行一定量的练习;

 

“变”是指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练习题进行创造性的自主命题,从而巩固所学知识。

 

“思——构”主要发生在课堂,“练——变”主要发生在课后自主学习阶段,而“默”是连接课堂和课后的桥梁。

 

第四,灵活运用教学方法,重视对学生记忆方法的指导。

 

如地理教学善用归纳法,前厅和客房的教学善用问题情境法等等。

 

如地理教学中对峨眉山主要景点名称及位置的记忆就可以采用首字归纳联想情境法。

 

篇8

案例教学是一种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教学案例为媒介,以个案分析为切入口,以学生共同研究和观点碰撞为主要施教方式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以案例为起点,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各种方法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对案例所提供的材料和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判断,最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获取新的知识。

一.旅游管理专业案例教学的特点

1.实践性

案例教学在旅游管理专业学科理论和具体实践之间起到了纽带的作用。旅游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综合性极强的专业,要求教学能力与指导实践相结合。根据格柯的研究理论,案例教学中所选取的案例应该是现实中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包含有解决问题所需的细节,学生可以充当某个角色来解决案例中反映的问题。因此,案例教学中,学生面对错综复杂的状况,应当像一个管理经营者那样,运用所学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方案。现实情况是学生对旅游管理的认知,主要来源于教材、教师和课堂,精挑细选的案例是实践的浓缩,学生可以从案例教学中获得对旅游管理行业的感性认识,加以分析和讨论,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吸收成为自己的观点和经验。这一来丰富了学生的(实践)知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实务技能。

2.训练性

案例教学的目的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掌握专业技能,以及培养其更高层次的学习能力。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课程任务,如环境分析、市场调查、小组讨论、项目描述、回答提问等环节。整个过程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表达、应变等能力都是很强的锻炼。案例教学给学生提供了模拟真实的环境,学生置身其中,扮演着管理者、执行者、服务者等不同的角色,应对各种事件,处理各种事项。在分析、讨论、归纳、综合中找到最满意方案。可以说,案例教学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学生在其中得到不小的锻炼。

3.互动性

围绕案例展开的师生互动是案例教学的核心,即作为教学材料的案例要结合教学主题,通过分析、讨论、问答等师生互动的环节,使学生获得相关的理论和概念认知和对实践的指导,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案例教学中,虽然案例的选取与安排,组织学生开展的各个环节都由教师来决定,但毕竟不是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思考,同教师一起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每一个案例都有其独特性,学生不可能采取套用公式的方法去处理问题,从每一个案例上都能得到不同的体验和锻炼。案例教学为学生个性的发展也提供了不小的帮助。

4.全面性

教学案例多是通过描述旅游管理行业个人或组织面临困境或需要决策,需要学生把握案例背景,做出分析并提出解决办法,把从书本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模拟运用到实践中去。案例的不同,促使学生不停地开动脑筋应对问题,新的案例又带来不同的考验,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案例教学不仅丰富了学生对理论的感性认识,还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意识和素质,以及参与实践的积极态度,智能得到开发,从而提高了将来在旅游行业工作的操作能力。

二.旅游管理专业案例教学的现存问题

1.案例方面的问题

案例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学效果的优劣。而案例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学案例的数量不足。一直以来,我们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案例多取材于国外实例,由于国外企业的制度与文化背景与国内有很大的差别,学生普遍缺乏对国外人文环境、市场状况、制度背景灯方面的了解,致使案例的实用性差,教学效果难以使人满意。近年来,国内学者开始注意到这一问题,本土化案例的数量上有所增加,但亲和度稍显欠缺,通用性也不高。总体而言,难以满足庞大的需求。二是选取的案例质量普遍不高。许多教师选择的多是来自国外的案例,貌似可以和国际接轨,但实际上效果不甚理想。学生们认为这些国际案例和中国的实际情况并不相符,对今后的具体工作指导作用不大。一些案例的翻译生涩,给案例学习也造成了一些困难。国内的案例选择面窄,甚至直接来源于网上或传统媒体,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案例;一些案例教材更新较慢,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陈旧过时,缺乏经典。

2.教师方面的问题

教师是案例教学的主体,在教学中起着中心作用。案例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实施案例教学的态度与方法,以及如何控制与调度整个案例教学过程等。旅游管理专业各教师在准备案例时很少相互沟通,直接照搬的案例在课堂上容易出现重复,学生自然兴趣锐减。更多的教师不懂得如何对案例进行加工,课堂中应用案例教学时,教授方法也不够严谨。缺乏对案例的有效分析,甚至出现把举例当做案例的问题。

3.学生方面的问题

案例教学中,学生是否积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愿意并有能力参与到案例教学环境中,和教师积极配合,形成互动,是案例教学成功与否的又一关键因素。中国现行应试教育制造出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弱,理解抽象问题的能力偏低,参与意识不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种种因素共同导致案例教学在具体实施中受到限制。案例阅读、案例讨论、案例分析等各个环节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都不高甚至无动于衷,给案例教学带来被动。

三.旅游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1.加强旅游管理教学案例和教材相关工作

首先应该加强案例的收集、选择工作。一个高质量的案例,使学生学习收后可以得到有效地锻炼,能够举一反三,并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起到指导作用。真实性、客观性、代表性是对教学案例的具体要求,案例最好是反映国内旅游行业经营现状。第二,加强旅游教学案例教材建设。目前教学使用的教材多是舶来品,一些国内的案例,也都照搬国外的理论观点和分析依据,这种死板硬套不适合中国的国情。当前急需的是反映中国文化背景和旅游管理现状的案例教材,这就需要广大旅游管理行业的从业者、研究人员、一线教师共同努力,加快这方便案例教材的建设,形成一个体系,共同作用,帮助提高教学案例的质量,从而更好地指导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

2.科学设计案例教学环节

第一,课前充分准备。不同于传统的授课方法,案例教学的备课量大,难度高,教师不能依赖和局限于固定教材。教学案例中常隐含着旅游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教师要首先吃透这些隐藏在字面意思下深层次的内容。因此教师必须多方收集资料,课前熟悉案例并做深入地研究,准备案例所涉及的知识。不仅是知识点,还有课程的时间规划、意外安排、结束总结等都要有所设计和准备。准备越充分,课堂效果越好。第二,要合理组织课堂教学。案例介绍要有艺术系,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谈论热情。案例讨论阶段,教师也应参与其中,通过启发和诱导,把导论引向一定的深度。以学生讨论为主,充分调动起主观能动性,教师要控制好时间和场面,防止过于激烈或冷清。促使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把知识融会贯通,从分析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总结时要对学生的发言整理归纳,简要总结,以更准确地反映学生思想。

3.教师要走到一线企业中去

案例教学是对旅游行业经营管理中真情实景的再现和分析,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具有丰富的一线实践经验,这样对教学案例才能有更加深刻的体会。国外的高校在这方面走在了我们的前面,这些院校与景区、旅行社、酒店保持着深度合作,教师在企业中担任一定的职位,积累一线实践经验。这样的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可以很好地把系统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参与其中,教学效果较好。旅游管理专业是特别注重实践的,管理的理论基于实践才能发展,才有意义。

4.案例教学要与学生实践结合起来

专业实习、假期社会实践、勤工俭学等社会实践活动已成为高校学生实践的一部分。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实习中处处留心,用心观察和感受实践中的实例,学习和体会别人的处理方法,对课堂上所学原理进行验证。教师还可以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应对措施和解决方法等内容编写成为案例,在今后的教学中使用。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提升教学质量的方法。可以促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地学习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们应当努力完善案例教学法,以培养出更多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篇9

笔者所在的三线城市旅游业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对旅游管理专门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中职学校在服务地方经济、培养旅游管理人才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虽然近年来旅游管理专业在各个学校的重视下,得到了很大发展,但仍存在很多不足。下面我对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改革思路。

一、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现状

(一)教材知识老化,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中职学校旅游专业在教材内容上普遍存在知识老化、案例陈旧的现象。教材虽几经更新,但仍落后于行业现状,难以满足旅游行业的市场需求。由于缺乏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事业单位的沟通和联系,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受订单式培养的影响,学校单纯地传授技能,刻意把学生打造成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忽视了学生个体对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二)教学方式保守

教学方式仍以传统的填鸭式为主,局限于课堂,老师在讲台上自导自演,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师生之间缺乏互动。

(三)考核制度不完善

1.把期末成绩当成评价学生学习成果优劣的唯一标准,造成“平时放轻松考试再用功”的现象,不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知识、技能的提高。而且考试的导向与激励功能在中职学校几乎完全丧失。无论成绩如何,学生都可顺利毕业。

2.考评方式单一,以理论考试为主,导致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教条化,重理论轻实践,动手能力差,无法达到课程教学的目标。

二、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改革思路

(一)从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上改革

1.针对市场需求,联系具体工作岗位安排教学内容,必要时编写校本教材

首先,学校组织教师深入旅行社、景区、酒店等企业进行岗位实践,了解新时期新形势下旅游行业服务岗位对从业人员的知识、技能和行动能力的具体要求。其次,以具体岗位的服务工作任务为导向,并结合学生实际,学校教研组邀请旅游企业的资深从业人员一起研究、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必要时编写校本教材。

2.课程设置要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在教学中要多设计学习活动,将责任感、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交流能力、独立和积极主动性、操作能力等软技能融入教学中去;其次,开设普通话、英语口语、艺术修养、茶艺课、形体训练课、音乐欣赏课等提升学生个人修养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最后,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贯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全过程,使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教会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不断增强其职业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

(二)从教学方式上改革

学校要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一方面请旅游企业进校园参与教学,优化课程设置;另一方面将课堂搬进旅游企业,如将酒店服务课堂设在宾馆,请一线高级服务员示范、部门负责人授课;导游专业则将课堂搬到景区,通过现场实践教学,强化动口动手能力培养。既有利于教师学到先进旅游理论知识,又可弥补教师在专业实践上的欠缺,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水平、知识更新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实现教育和市场的无缝衔接。

(三)完善考核评价方法

旅游管理专业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信与学习积极性,可适当地采用多种考评方法:

1.实施过程学分和替代学分

过程学分就是把教学目标细化,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学分,提升学生的学习信心和积极性。中职学生往往文化课基础薄弱,但却有其他特长。数学、英语不及格,可寻找选修科目去替代,只有总学分达到规定的要求,方可毕业。

2.把考试划分为理论考试与技能大赛两种形式,改变理论知识和技能“一手硬一手软”的局面

实行校企合作,让学生定期到旅行社等企业去实践,把企业评价列入考评范围,使学生在日常工作中规范自己的行为,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

旅游业的飞速发展离不开旅游教育的发展,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应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状况的变化,进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使我们培养的学生更适合旅游行业的需要,使中职学校教育事业更具市场竞争力,并推动地方旅游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有益补充,目标是要培养数以亿计的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因此,中等职业学校比基础教育更应该注重课堂教学的改革,加强职业能力教育,注重培养中职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精神和创业能力。因此研究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教学改革,不仅可以丰富旅游教育的理论研究,架起创新教育思想与课堂教学实践的桥梁;还可以深化旅游专业教学改革,帮助教师更好地上好旅游管理专业课。

1.当前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1.1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不合理。

1.1.1专业设置方面:一是旅游管理专业在专业设置上缺乏地方特色,忽视对地方经济结构和办学条件的综合考虑,盲目模仿其它院校,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二是不顾学校现有的办学条件,盲目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

1.1.2课程设置方面:一是定位不当,一些中职院校没有形成适合自己要求的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存在太多不定性,专业知识结构不符合市场需求。二是学科理论的内容结构、逻辑顺序与岗位实践的渐进过程不一致。

1.2校企合作仍停留在表面层次。

校企合作在实际操作中形式单一,并没有实现深度的合作。目前的校企合作形式主要是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而双方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课题研究、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合作不多。同时,政府也缺乏有力的财政、政策支持以及对校企双方的规范、协调,没有使双方建立一个健全的合作机制。

1.3教师队伍建设力度不够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教师也应提高学历和学术水平,而他们肩负着繁重的教学工作,这是中职院校应该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因为教师的素质决定着学生的培养质量,学生质量的高低则关系到整个学院的生存和发展。

2.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

中等职业教育的内容是全面系统的职业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训练,目标是使学生成为“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惯例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

2.1使学生掌握旅游从业理论基础知识

旅游管理专业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知识结构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引导者。老师应提供相应的软件资源和支持,为学生营造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使学生能够掌握旅游从业理论基础知识。

2.2使学生具有从事旅游职业所需的实践操作能力

实践教学既是旅游管理知识更新和保证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新时期培养高质量实用型旅游管理人才的前提。所以旅游管理专业应依据教育规律和实践教学内容安排实践教学,才能实现职业能力的目标性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

3.1以行业需求为导向

进行行业教育和培训需求的分析,这是中国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改革的一个必要的过程。让中职院校旅游教师在教学的同时针对旅游行业的需求现状进行数据收集,使得教师在职教课程改革中有主人翁的责任感并且致力于教学改革。经常关注市场动态,进行职业分析,更新课程与培训内容;注意培训与生产的有机结合,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必修课。

3.2课程内容要体现旅游业的地域性

旅游活动是在一个地区发生的行为,该地区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演变具有各自特色,因此,旅游课程教学内容应十分重视地域性。

3.3加强实践操作

实践教学体系的健全上,应当根据旅游行业发展的需要,制定实训课教学大纲,完善实训报告和实习管理制度,加强实验室特别是实习基地建设,同时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把教学现场从教室向实训现场,由校内向校外延伸。另外与旅游企业协作也是加强实践操作的重要举措。旅游专业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较高,通过协作可弥补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资金和设施设备投入的不足,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同时为旅游企业提供了后备技术大军和管理顾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