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3 16:09:4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一切知识皆来源于生活,数学模型的构建更是依赖于一定的生活情境,只有在对生活情境有充分的了解,舍弃那些与问题无关的非本质因素,保留问题的本质因素之后,学生才能顺利地建立起有效的数学模型,从而将生活问题数学化。
例如,学生通过玩转盘的生活情境,将骰子和转盘这些无关因素舍弃,保留下来的则是两个数相加确定和的奇偶性,从而将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并建立起相应的数学模型,他们经历了生活问题数学化的过程,这是整个数学建模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
对小学数学而言,数学建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生活问题数学化的过程,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某种带有模型意义的数学结构的过程。在这节课上,教师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经历生活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当学生排除无关信息的干扰,将生活问题与一定的数学知识建立联系,将生活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之后,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也就得到了提升。而当学生认识到不同的生活问题竟然归结到同一个数学模型之中,他们对数学模型会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也为以后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丰富的数学经验。
二、采取积极的评价,激发学生沟通能力
1.注意评价的有效性和激励性。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不同情境,写出鼓励性话语,并客观公正地指出问题和不足,使数学作业评价成为教师与学生谈心的桥梁和纽带。鼓励学生在作业簿上对疑难问题提出个人见解;教师也可以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与学优生进行互相探讨,将那些写在作业簿上具有推广价值的独特思路在全班传阅鼓励学生对教师提出批评性的意见与建议。坚持考后让学生在数学作业簿上写出反思与总结,教师进行批阅评价,并写出针对性的批语。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2.注意评价的启发性。新课标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定位在参与者、合作者、引导者。课堂上,教师的点拨、引导、启发作用尤其重要。当学生的思维停滞在一个层面时,教师的启发性评价一方面可以统率起学生点滴的、零星的思维;另一方面为他们铺设起一架可攀之梯,让他们跳一跳后摘到心仪的“果子”,从而提高认知水平,锤炼思维品质。教师富有启发性的评价语言不仅能推动数学进程,而且可以生成新的教学问题,进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整合教育资源,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1.巧用“错误”资源提高学生辨析能力。教学本来就是一个与错误打交道的过程。教学过程本是学生认识和发展的过程,是学生由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逐渐完善的过程。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错误,是值得我们去探讨的一种很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教师应该做学习错误资源的开发者,合理利用来之不易的资源,让学生在纠错中感悟道理,领悟方法,发展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定义
小学数学的核心素养应当理解为小学生通过小学数学知识的学习,能够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去解释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一种综合能力。核心素养不仅仅是指具体的知识技能,也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能力。它是以数学知识为基础,在数学基础技能上进行升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传达的是数学的本质与思想,是在学习数学基本知识中形成一种综合性、持久性和整体性。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与数学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直接相关,它对于小学生理解数学的本质、学会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息息相关。数学素养是指让学生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做一个会思考、会关心的社会公民,并能够理解数学在社会中的地位。
二、小学核心素养培养的策略
1.建立新的数学概念
新课标指出:“数学是因该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基本出发点,并且在数学的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重视学生的心理状态。”小学数学教师首先要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教授学生培养正确的数学核心素养。关注学生的成长是小学教师应该确立的一个基本思想,学生的每一堂课都是应该充满着激情与智慧的,学生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伴随着创造、探索、交往等综合过程。教师的上课过程也是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
例如,在教授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加与减》时,笔者就设计了一个这样的教学活动:根据教材内容,把学生分为两个小组,分别进行扔飞镖比赛,每组各三人,每人有三次扔飞镖的机会,最后让学生算出两组的在总成绩,成绩算得对且环数最高的组获胜。像这样的游戏,很多教师仅仅给获胜者奖励,而对失败者则没有奖励。其实,这样输掉的那组会很不开心,有可能他们算数也算对了,只是没扔好,就是败了,即使学会了知识,但是他们也会很难过。所以老师要给获胜者奖励,同样也要给失败者奖励,因为他们也学会了知识,值得拥有奖励。让学生在快乐的心情中获得知识,记得更牢固。
2.加强数学与生活的练习
新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不应该仅仅是简单的教与学,而应该是从实际出发,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走进生活实践中去,通过社会实践强化数学知识,突出社会实践的重要性。教师也要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组织学生到校外进行探索研究,丰富自身的数学实践经验。
例如,在教授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图形的面积》这节课的时候,我们学习的是组合图形,课本中的题目是这样的:“小明家买了新的房子,计划客厅安装地板,然后通过图片,计算一下他家应该买多大的地板?”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如何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在教师布置课堂作业的时候,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可以让学会测量一下自己家整个房子的面积,并画出图来交给老师。这样的作业不仅有趣,还让学生更贴近生活,让学生懂得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3.推动学习方法的转变
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一步一步地推动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从而促使他们形成好的学习方式。新课改要求学生要培养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
自主性学习就是教师让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小学阶段,W生的求知欲望比较高,同时也很容易被其他事物所吸引,很难集中注意力。这时候,教师就应该给学生布置任务,让他们自主去探索,教师只负责监督。例如,在讲授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分数》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先看书,然后告诉老师班级里的男女生各占几分之几。
合作性学习就是小组合作学习,通过集体的力量解决问题。一般都是比较难的问题才会通过小组合作解决,在小组合作过程中,也会建立学生彼此之间的友谊,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例如,在学习立体图形的表面积时,可以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索,这比老师直接教授效果要好。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关乎小学生的成长,它贯穿着小学数学教育的全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定义,提出了几点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策略,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坚持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引进新型的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创新、自主的学习意识和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本文通过分析三种新型的多元化的小学教学模式,希望为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提供借鉴。
一、设置合理教学情境,促进学生理解
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还没有完全发展,所以数学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设置具体、合理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可观、可触摸的教学环境中高效学习数学,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促进有效教学。
例如,在讲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北师大版)《搭一搭》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自己拼搭各种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学会用一些具体的方向词去描述立体图形的相对位置,不断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想象能力。在进行本课教学之前,教师先让学生各自从家里带来正方体、长方体形状的积木,在课堂上进行实际操作。在课堂上,教师先给学生做示范,根据不同的要求搭出不同类型的立体图案,并带领学生分别分析从图案的上、下、前、后、左、右看到的图形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增加了课堂的有趣性。之后教师指导学生用自己所拿的积木进行堆积,并让他们与同伴之间探讨自己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这种设置具体情境的形式增添了课堂的趣味性,促进了学生的有效学习。
二、引进“翻转课堂”,促进学生自主思考
“翻转课堂”,就是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变传统单调的“讲授”课为现在的“学生主动学习”课,进而转变课堂的讲授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一堂完整的“翻转课”,必须协调三个内容,也就是合理的网络环境、自觉的学生和充足的时间。
例如,在讲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北师大版)《认识更大的数》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比“万”大的一些数字,并且分析一些大数,比如万、十万、百万、千万、亿之间的换算方法,通过分析这些大数的数位和数级,培养学生的换算思维和分析能力。在进行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在多媒体上给学生展示出一系列的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比万更大的数有哪些吗?你们知道现阶段中国有多少人口吗?试着把这个数学写出来。在生活中你们见到的最大数字是什么呢?如何把一比较大的数字用比较简单的方式来表达?”教师指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课本上的知识,尝试寻找合适的答案。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顺利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并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为什么我们要对这些单位进行改写呢?有什么样的实际意义?”教师指引学生分析这些问题,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三、引进“微课”教学,促进学生理解
“微课”主要是采用视频讲课的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录制几分钟的短视频,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一一讲解,便于学生更好地抓住本课的重点和难点,理解课程内容。它改变了传统的教案设计的模式,直接突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删去不必要的讲课内容,便于学生学习。
例如,在讲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北师大版)《数的奇偶性》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悉掌握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学会用图像或者列表的形式去解决和发现规律,并解决生活中的基本问题。在进行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先给学生们播放一个小视频,在小视频里面对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一一阐述,即“指导学生们探索奇偶性规律的列表和示意图,通过这个过程,探索加法中数中的奇偶性变化规律,并且把掌握的规律用于实践过程”,通过这样的形式使学生对本课的知识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之后教师指导学生画示意图和列表,通过分析具体的数字案例,总结出基本的规律,即“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等,从而使学生深刻理解课堂的教学目标。
在小学数学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创新数学教学模式,通过在课堂上引进新型的教学活动,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们现在提倡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1],即要求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数学思维品质与关键能力.要达到这样的水平,学生对函数概念的学习就不能停留在只是为了做题的考试层面上.笔者结合多年的教W经验试图从高中生学习函数概念的角度来阐述如何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一、了解函数的出现是时展的要求
早期的数学不是研究事物的运动变化的,运动变化是物理学研究的对象.到了16世纪由于实践的需要[2],各种变化和变化的量之间的关系成为数学家注意的对象,函数思想便随着数学开始研究事物的运动变化而出现.伽利略是最早开展这方面研究的科学家之一,在他的著作中多处使用比例的语言表达量与量之间的关系,例如,从静止状态自由下落的物体所经过的距离与所用的时间的平方成正比等等,这正是函数概念所表达的思想意义.16世纪法国数学家笛卡尔在研究曲线问题时,注意到量的变化及之间的依赖关系,在数学中引进了变量思想成为数学发展的里程碑,也为函数的产生准备了思想基础.
通过以上函数产生的历史背景的阐述让学生了解到函数其实不是什么很抽象很缥缈的东西,而是来源于生活实践,而且就在我们身边.
二、函数的概念的演变历程
函数产生后其实还不是一下子就有了很完善的定义,而是经过不少数学家的努力,才不断完善.
(一)“函数”这个词首先见于莱布尼茨1673年的手稿中[3],不过当时给出的概念相当模糊,这期间他在同约翰.伯努利的通信中多次谈函数的概念及表示符号(莱布尼茨称之为文字).
(二)真正现在意义下的函数的语汇及内容应该说是由约翰.伯努利在1718年正式发表的.他的定义是:“一个变量的函数这里定义为由这个变量和一些常量以任何方式构成的量.”这个三位一体的东西直到17世纪末18世纪初才最终确定下来,无疑它的表示也给许多人带来困惑.
(三)后来函数的概念形成又经过了笛卡尔、费尔马、牛顿、欧拉等科学家的不断努力,其中欧拉的函数概念对后世有着极大的影响,他把函数分为两类,一类是连续函数,另一类是不连续函数.
(四)欧拉以后又有非常多的数学家对函数进行了研究,并不断推动函数的发展.直到1939年数学家布尔巴基出版的《集合论》中给出:“设E及F为集合,它们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E中一个变元x和F中一个变元y之间的一个关系称为一个函数关系,如果对于每个x∈E,在所考虑的与x有关系之下,都存在唯一y∈F.在这关系之下,对每一x∈E对应y∈F的操作称为函数.”这是现在抽象数学中,大家所接受的函数定义.
(五)到这里,我们来看一下高中教材里的函数的概念描述,一般地,我们有: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y=f(x),x∈A.其中,x叫作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叫作函数的定义域;与x的值对应的y值叫作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x∈A}叫作函数的值域,显然,值域是集合B的子集.
以上通过追溯函数概念的历史演变过程,一方面,是给学生还原了函数概念的历史发展过程,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看到,我们在教材中简单的一个数学概念,原来是经过了非常多人的努力,是多么的来之不易,这里面还有很丰富的故事,从而熏陶了学生的数学情操,很自然地就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三、函数有什么应用呢?
讲到这里,我们就可以回归到高中教材里在讲函数概念前所举的例子[4],来让学生了解函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很普遍的.
四、对于函数概念的考题一般又考什么呢?
我们可以结合教材的例题进行讲解.总结下来,主要考以下几方面题型:
五、结语
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让学生知道知识是什么,还要让学生知道知识的产生来源,了解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与如何应用,只有做到这些,知识才能真正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才能真正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数学思维品质与关键能力,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数学的核心素养就是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解决的过程中,严密求证、理性思维、逻辑推理,并能准确清晰地进行表达。从数学的专业角度讲指的是学生面对数学问题能够抓住与问题相关的本质和背景的学科素养;能够熟练地使用准确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数学思想的素养;面对数学问题能够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素养;在实际生活中善于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素养。
一、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设计
要想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培养和提高初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就必须要能明确初中数学的教学目标,因为一切数学的课堂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的,更是数学教学活动的主线和核心。素质教育推进的今天,新课程改革要求数学教学能够完成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三维的教学目标既有关联性,又有一定的区别,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能有所侧重,但又不能有所偏薄。这就要求在几十分钟的课题教学中,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有所侧重,不能面面俱到,否则教学效果只会适得其反,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因此,为了培养和提高初中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就要强化教学目标的设计,优化课堂的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过程,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初中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发展。
二、采用新的教学模式,理论联系实践进行教学
初中数学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数学老师在讲台上生动地讲着,学生在下面聆听着,并按照老师讲授的理论知识和笔记理解和掌握数学的理论和基础知识,授课结束后学生根据学到的理论知识,练习相关的习题。对于这样的教学方式,认真研究会发现一些弊端,老师是课堂教学的中心,老师的讲解占据了课堂教学时间的很大一部分,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老师的授课内容,没有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被对待,没有能充分地发挥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数学老师应根据实际的学情,优化课堂教学设计,采用新的教学理念,应用新的教学模式,理论联系实际地进行课堂教学。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学生以后的工作中,都会遇到和数学相关的问题,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只是学到了一些理论知识,而没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解题能力,没能具备把数学知识转化为具体应用的能力,那么就无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数学教学实践已经证明,如果只是让学生一味的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数学的理论知识,虽然能一时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但只会造成学生死读书,读死书,无法提升数学的核心素养。面对新的教育形式,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数学老师应积极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创新教法,优化课堂设计,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在自主探究学习中充分地发挥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以促进数学核心素养的提高。
三、正确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是动态的教学形式,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这个教学过程中的基本形式,二者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对于老师的教来说,其最终的目的也是为了学生的学,传统教学中老师只顾及到了个人讲课的感受,没考虑到学生是否感兴趣学,导致教学的效果和学习的效果不理想。素质教育形式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老师应正确认识和把握好教与学的关系,摆正教的位置,认清教师的角色定位,切实处理好数学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积极地培养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重视和尊重学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要想培养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探究意识和能力,就需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需要优化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从而为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打下基础。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还表现在,学习中学生能l现疑问,能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疑问,并且能多角度、多方面地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法。
四、设置科学评价体系,促进核心素养的提高
国之根本在教育,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促使我国将关注的热点落到教育方针上。新课改的实施让教学工作不断改进,适应时展的需要,致力于培养学习能力和核心素养“二高”学生。数学作为一种文化,在社会中起着越碓街匾的作用。譬如,在财务会计核算、经济业务核算、企业管理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数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数学学科知识概述
1.什么是数学
数学是一门用来研究空间、几何、代数、概率论、信息的学科,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它是一门用来研究数量之间的关系的形式上的科学。
2.数学的发展历程
数学在发展过程中有着悠久的历史,被标榜为最古老的学科之一,到今天为止,已经坐拥五千年的历史。在发展的过程中,其为不断地适应时代需求而更新变化着。从数学初期的形成阶段到现在的飞速发展阶段,它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个过程,这样,才有了当下现代数学的发展模式。
3.数学学习的重要性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存在的意义。特别是人们对于数学学习的研究,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譬如,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可以培养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将这种能力运用到生活工作中,又何尝不能够提升人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中国科学院院士林群先生曾经做过一期浅谈数学学习对学生重要性的专访,在相互交流中,明确的指出了学生学习数学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数学学习在现代社会中的各行各业均有体现,而且这个发展趋势也只会有增无减。不管是生活上,学习上还是娱乐方面,数学都以其独特的吸引力扮演着不一样的角色。除此之外还有及其重要的一点,“数学使人聪明”,古人说,脑子越用越灵。正是这个道理,在研究数学的过程中,可以领悟到不同的乐趣。比如在学习三角形的勾股定理时,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证明出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微妙的关系,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感。无可厚非,数学能够使人的思维更加的周密。
二、立场不同所针对的学习方向的差异性
1.小学阶段之数学学习
小学阶段是人们对数学认知的开始,是儿童开始全面发展的基础。在这个阶段里,学生只进行最基本的数学知识学习和研究。通过学习一些数学问题和思考技能,来提高学生对这门学科的认知程度,为日后研究更深层次的数学问题打下良好基础。
2.中学阶段之数学学习
小学阶段已经使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有了一定的基础性认识,基于这些了解,中学阶段致力于对学生数学思维模式的培养。在中学阶段这一过程中,通过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让学生学会怎样去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在此过程中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与技巧。众所周知,中学时期的学习对人的发展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在这一时期,智力的发展逐步趋于成熟,灵活的掌握数学知识要点并能够举一反三的运用,是及其重要的。
3.大学阶段之数学学习
在大学阶段,学生还面临着诸多的新事物和新问题。多数人发现,大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并非和高中阶段一样,甚至完全打破中学阶段的学习模式标新立异,不仅仅是学习方式的变化,学习内容上也有了极大地差别。对微积分、函数和概率等知识的学习,都有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和认识。针对这些变化,数学的学习模式也有所演进。告别题海战术,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方式,是大学阶段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
三、浅谈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1.什么是数学学习能力
所谓数学学习能力,就是针对函数、线性代数、概率、几何等数学问题学生自身能否独立的迅速完成学习。
2.数学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是否具有数学学习能力是能否真正意义上的学好数学的关键所在。数学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一步一个脚印从基础知识学起,才能更好的掌握数学的精髓。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础,只有不断的实践与思考才能持续不断地去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的思维更准确,更具有逻辑性,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面对问题能够举一反三,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课改后,学校的教育更加倾向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去学习,进而养成自学的好习惯。
3.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不仅仅要从思想上去改变,我们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身处地地去了解学生的需求,让学生逐渐改变对传统教育的认识,使学生爱上学习。课堂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紧抓课堂教学是首要任务,在课堂上,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使学生能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再者,师资队伍要进行整改,大大提升师资力量,共同针对教学任务的实施的方案。譬如,在课堂上,教师应当抛砖引玉,以情景方式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和思考问题。
四、浅谈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1.什么是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可以用“真”、“善”、“美”三个字来概括,所谓“真”,就是达到数学严谨性科学性的要求;“善”就是将数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去解决问题;“美”就是站在数学的角度,去欣赏这门学科的美。
2.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近期,马云鹏教授在网上了一个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研究报告,报告明确指出了数学核心素养对学生的发展的重要作用。首先,培养数学核心素养能够使人更好的发展。譬如,一个高中生在上大学之前选择了汉语言文学,法律学或者心理学专业,这就意味着他在大学里必修课程中不再包括数学这门学科,那么,他的数学核心素养在高中阶段就已经定型,再无较大的发展。他毕业后在工作过程中,以及需要高中阶段累计的数学核心素养。若他从事新闻工作、记者或者心理咨询师的行业,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依旧需要对数学知识有所了解,这就迫使他必须调动自己所储备的数学核心素养来解决问题。再者,数学核心素养可以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借用数学思维去分析问题。
3.如何培养数学核心素养
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已经是新课改下教师基本教学任务的主要内容之一。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呢?首先,我们应当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列举一些实例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其次,要利用课堂教学中的情境模拟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除此之外,学校应该举办关于数学知识有奖竞答、趣味数学建模等活动,来提升学生在数学领域的娱乐性,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五、结束语
学生学习能力与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早一夕能够完成的,我们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创新,积极地引导学生科学、健康的发展,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才能使国家的教育事业蒸蒸日上。
参考文献:
(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素养是指在长期训练和实践中获得的技巧或能力,也指平日的品行、气质等修养。PISA认为,数学素养是指个人能认识和理解数学在现实世界中的作用,并能在当前与未来的个人生活中做出有根据的数学判断和拥有从事数学活动的能力。笔者以为,数学素养是指通过数学知识的积累、方法的掌握、运用和内化,让儿童在用数学视角发现问题、用数学理解提出问题、用数学思维分析问题、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能力、习惯和品质、精神等。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在众多数学素养中处于中心位置的、最基本、最重要、最关键、起决定性作用的素养。日本学者米山国藏曾说过:“作为知识的数学出校门不到两年就忘了,唯有深深铭记在头脑中的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想、研究的方法和着眼点等,这些随时随地地发生作用,使人终身受益。”
(二)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特质
1.内隐性——数学核心素养是无形之物。
素养是人的内在之物,数学素养是个体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反思、提炼、感悟的结果,并将这种结果内化为自我的数学头脑和数学品质。它作用于分析和解决具体的数学问题以及其他一些现实问题,使儿童形成自我的思维方式、数学模型与数学能力,并不断转化为一种内在的、稳定的、整体性的核心要素,从而促进儿童的生命成长。
2.统摄性——数学核心素养是有形之魂。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具有统摄性,对数学知识与能力、数学思想与方法、数学思维与经验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如果说数学的关键能力是数学的结晶,那么素养往往起到结晶核的作用。当然,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也是一般的、必需的、个体的,是在数学学习、生活、生产和创造中必不可少的,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表征
小学数学教育旨在让儿童通过六年的学习,拥有数学的思维方式、问题解决能力、创造力和良好的人格修养等。
(一)儿童的数学情感
数学情感不仅是指儿童学习数学的动机、需求和兴趣,还指儿童学习过程中内心丰富的情感体验。数学情感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数学情感来自儿童对数学内在美的追求,来自数学本身理性精神的映射,来自儿童在探索中对观察、猜测、推理、验证的理智体验。数学情感在于儿童的内心世界与数学世界相互交融并产生联想与想象以及共鸣的道德体验。
(二)儿童的数学思维方式
1.结构化思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结构。所谓基本结构,是指基本的、统一的观点,或是一般的、基本的原理。在结构化思维的过程中,我们要关注数学学习的“三维结构”——数学问题的内部结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数学结构化思维,就在于引导他们用尽可能少的数学知识作为基石,不断建构知识结构、完善认知结构,运用结构化思维解决问题。
2.建模思维。数学模型是根据事物的特征以及数量间的关系采用形式化的方式表达出来的一种数学结构。在学习数学、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儿童会经历“观察生活问题进行简化—抽象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探索并推理论证—检验—解释—拓展应用”的过程,这有助于他们探索事物间的内在规律。通过培养儿童的数学建模思维,有助于他们学会数学观察,进行数学抽象,用数学观点解释问题,从而形成较为稳定的数学素养。
(三)儿童的数学关键能力
1.数学表征能力。数学表征能力是指用语言、符号、模型、图式等方式对数学问题、数学原理、数学规律等进行表达的能力。表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内在表征,就是在头脑中构建模型思考问题;一种是外在表征,就是将数学问题通过文字、语言、符号、图表、模型等方式进行表征。儿童经常借助图形、图像进行表征,将抽象的问题变得具体形象。
2.问题解决能力。问题解决不等同于解决问题,它要伴随着儿童对生活的观察、简化、抽象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问题解决教学要通过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儿童亲身体验和感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从而培养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探索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
3.数学交流能力。数学交流能力是儿童运用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把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建构的数学模型表达出来的能力。数学交流能帮儿童达成对数学知识全方位、深度的理解,使他们的知识结构更为完善。
(四)儿童的数学精神
1.求真,拥有数学的理性头脑。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通过动手实验、探索发现、争论分辨、抽象概括,能使儿童学会数学地思维。
2.尚美,分享美妙的数学世界。数学的世界充满了美——数学规律的优美、解题思路的简洁、观察视角的独特、探索过程的一波三折、不同方法的殊途同归、问题结果的出人意料,可以让儿童获得数学美的体验。
三、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构建
(一)体系思考,情感体验,完善儿童的认知结构
1.营造儿童数学情感的体验场。
数学情感主要指儿童数学学习体验中获得的美感、道德感、乐趣感、实践感和理智感。几何图形的美妙、方法的多元、游戏的引人入胜都能成为儿童体验数学乐趣感的元素。在数学学习中,儿童通过观察、想象、直觉、猜测、实验、检验等实践活动能产生积极的实践感。例如:教学苏教版五下《圆的认识》,课始,在教师的引导下,“圆有几条边?”“为什么说圆是无限正多边形?“为什么很多物品都要做成圆形的?”……一个个问题均来自儿童自己的思考,他们乐于积极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发表自己的意见。
2.开启儿童数学学习的探究泵。
培养儿童的数学核心素养,教师一方面要找到儿童数学学习的“源”,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另一方面要找到儿童自主学习的“泵”,善于营造有利于儿童探究的场,让儿童自如地思考、自主地探究、自发地创造。要通过问题引导,如“你能试一下吗?”“通过观察,你有什么发现?”“你还有不同的想法吗?”让儿童从整体上观察和研究问题。要鼓励儿童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同一个内容,让他们尽可能地去面对具有现实意义的开放性问题。
3.构建儿童数学学习的结构网。
整体构建数学知识体系,需要引导学生从结构化的视角透过生活现象洞察数学的本质规律。例如:可以以数学整理课的方式在低年级建立分与合的模型,将加法和乘法作为合的模型,将减法和除法作为分的模型。“数学整理课教学模式”中的各个环节和心理机制、认知规律之间的基本关系如下表所示: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重在衔接各模型间的联系。在单个模型的基础上,把相关联的各个模型构建成一个数学模块,接着形成知识网络结构。在这个过程中,知识的整理是载体,模型群的建立是关系,方法链的衔接为要义,从而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知识框架、方法结构、数学模型。
(二)问题解决,数学建模,发展儿童的关键能力
1.以数学问题解决为核心。
问题解决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方面之一。教学时,应将儿童置于具有挑战性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让他们通过合作探索解决真实的问题,建构数学模型,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获得自主学习能力与思维的发展。基于问题解决的数学学习,应与生活问题、社会问题、实践问题联系起来,如自行车与儿童身高的问题、抽水马桶的节能问题、游园路线、安全疏散模型、峰谷电是否划算、红绿灯的时间是否合理等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应以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现实水平为起点,让他们经历智慧的生长过程,由表及里逐渐认识规律。
2.以数学建模过程为载体。
儿童解决问题的过程,必定伴随着数学建模的过程。建立数学模型,首先要将具体情境中的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并验证数学模型是否适合,进而运用数学模型解释拓展与应用。例如:通过解决著名的“哥尼斯堡七桥问题”,形成“一笔画”的数学模型。运用这一模型,能顺利解决动物园的“游园路线问题”,从而设计出不重复、不遗漏地一次性走完动物园的最佳路线。
(三)思想渗透,表达交流,提升儿童的结构化思维水平
1.培养结构化思维。
结构化思维便于儿童用一种模型解决多种数学问题。比如,教学“运算律”时,有学生询问:为什么乘法和加法有运算律,除法和减法却只有运算性质呢?其实,如果从整体的视角来观照,就会发现,减法和除法分别与加法和乘法互为逆运算,学习了负数,减法就自然变成了加法;学习了分数除法,除法就自然转化成了乘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减法和除法的运算性质不是核心的“源头”,而是产生的“支流”。
结构化的处理方式,让儿童学习的知识不再是零散的点状,而是整体性的、模块化的,便于他们形成数学观念与结构化思维。另外,通过数学结构中相似模块的组建,可以让儿童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多题一解,有助于他们整体地思考问题,有序地学习数学知识,构建知识网络。
2.建构数学模型体系。
数学具有一定的结构性特点,能够进行抽象和模型的提炼。数学教学应注重引导儿童在构建模型的过程中,逐步把相关联、相似性强的模型构建成模型体系。如教学“转化”思想,可以引导儿童体验运算中的转化(小数乘除法转化为整数乘除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转化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图形面积计算中的转化(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圆形转化成长方形进行计算),使他们明晰将不规则转化为规则、将复杂转化为简单、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的核心思想。
3.营造数学交流场域。
教师应注重营造数学交流的场域,引导儿童进行交流沟通。要引导儿童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思路和想法,注重儿童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的结合、过程与结果的结合。
总之,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儿童数学核心素养的研究,在静态上,要研究其各个要素;在动态上,要研究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的数学核心素养发展、变化的特征与规律。
一、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及特征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教育理念的提出,大家开始重视教育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科的核心素质是对学科内容最好的阐释,数学作为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学科,受到了特别的重视,数学的核心素养体现了数学教育的价值,数学知识所思想和方法都蕴含其中,良好的数学教育能让学生很好的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例如数学概念、数学法则、公式定律等。熟练掌握解题方法,以及计算、测量等基本技能,掌握方法的同时,领悟数学思想。用通融的、练习的观点整体把握数学核心素养,最重要的是将数学核心素养落实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一)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素养是一个人的基本修养,一个人先天带有的能力,以及后天训练、实践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品德与观念、思想与方法等都包括在内。用不同的标准将素养分类,会得到许多不同的类别,以学科为分类标准,素养可以分为数学素养、英语素养等。核心素养不同于一般素养,这是以学生发展的需求程度划分的。数学核心素养就是这两种分类的集合,是指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悟数学的核心思想和方法,并掌握数学本质。我国学术界对于数学素养尚无准确的、统一的界定。国际学生评价项目从数学自身出发,较为综合全面的认为数学素养大体包括一下几种能力:数学的交流与表述、数学思维和推理、数学论证、建立模型、符号使用、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以及使用辅助工具。
(二)数学核心素养的特征
数学核心素养体现数学学科的独特性,是构建数学教育体系的重要来源,数学核心素养以核心素养为体系框架,多维度多角度的阐释数学的内容,凸显数学思维和数学建模。数学核心素养内涵多元化,具备很多不同的特征,数学核心素质的培养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标和培养方式,体现了数学核心素质的阶段性;在数学教学中,公式定理、运算法则等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在短时间内获得,但是数学核心素养不同,其包括数学情景、数学意义、数学建模导向等,具有抽象性。数学核心素养是一种综合性的体现,其数学知识、数学能力、数学的思考态度,都满足学生个人全面发展的需求。数学核心素养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学习获得的,所以在了解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基础上,解读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特征,将数学核心素质的培养融入教育与体系,能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的解体技巧,更好的学习数学。
二、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小学成长和学习的关键阶段,对于学习方法的养成、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解题技巧等等都是重要的时期,也是各学科核心素质培养的基础阶段。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体现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基于对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内涵和特征的理解,还应该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实践,探索新的培养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途径、方法、策略。
(一)理论联系实际
小学数学在知识点设置上相对简单,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意识,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选择学生熟悉了解的生活场景,可以创建一些情境教学法,将课本中的知识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养成一种数学思维。比如讲解人民币的换算,可以在讲过换算规律之后,告诉学生五十元可以买苹果,但不能买汽车,五百元可以买电视,五角钱不可以等。将课本中的知识于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学生意识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备课的过程中,选择适当的知识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方便学生理解。再联系实际生活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小学阶段抽象思维的培养,小学阶段通过抽象思维习得的是基本概念,对于一、二年纪的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重点在于感悟,可以用抽象的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养成数学意识。
(二)加强知识与课堂之间的联系
课堂是学习和培养核心素养的基本场所,所以要将课堂时间好好的利用起来,教师要在每一堂课的教学中加强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影响时潜移默化的,培养数学核心素养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期的坚持。每堂课的教学过程都可以让学生参与进去,一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方面还可以可学到知识。要注重将统一固定的课程转化为灵活的课。同时要注意的是,小学阶段是数学的入门阶段,不管讲课内容多么自由,始终不能脱离教材,
必须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在讲相关知识是,教师首先明确了主要知识点后,可以结合其它知识点整合讲解,在备课过程能够考虑到学生的水平,在课堂上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环节,在课堂上提出有发展意义的观点,尽可能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重教师素质的提高
随着教育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形式趋近于应试教育,在学校中,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只注重知识点的灌输和做大量的练习题,从根本上忽略了对于核心素质的培养,要想进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首先就要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教学质量。所以教师也需要对核心素养方面的知识进行学习,有了充分的了解之后,才能教授学生。
(四)在教学评价中考察
在教育教学中,考核评价是很重要的环节,考查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考察过程中,不过分强调速度的快慢,速度的训练在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忽略了思考的过程,考查内容中也要包含数学素养,考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程度,基本计算能力,空间想象力等等,尤为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数学思维,可以设置一些相对较难的题目,不单单从结果判断答案的对与错,而是判断学生的逻辑推理、思维方向是否正确,也可以设计一些没有标准答案的题目,引导学生用变通的思维思考问题,根据实际情景多角度思考,行程变通的思维意识,让学生积累经验,这些经验逐渐形成数学素养。
结语
数学素养的培养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能一心追求速度,数学学习是要思考的,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敢于思考,启发学生善于思考。这需要高素质的老师通过不断的摸索,找出最适合当代小学生的方法,将核心素质培养落实于课堂,通过课堂教学、考试检测、将知识点与实际理论融会贯通,达到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核心素养不是特定的某一种知识、技能,但是它却展现了数学的基本价值,涵盖了数学的本质与内涵。在数学的教学中,数感与数的认识密切相关,符号意识、空间观念与图形的认识相关,数据分析观念与统计概念直接相关,等等。要学好这些数学知识,一定要具备数学核心素养。
1.审题能力的培养
费心去加强对他们的审题习惯的培养力度,并对他们进行相应的审题实例训练,这应该被学校作为小学生数学教学的主要教学路线与目标。审题能力应该要从小时候抓起。从接触数学应用题时就应该开始,老师需要关注对他们审题能力进行深入教学指导,并采取一些比较有效的途径帮助学生们逐渐地养成良好的条件反射性的审题思维习惯,培养比较强的审题能力。
2.运用试卷问题进行引导探究
传统教学模式,通常以教师为学习教育的主体,这种模式不仅不利于学生自主思维的发散,连教师的教学成果也无法起到应有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私下提出一些较具价值力的问题,教师可将其进行记录,上课时提出,能够有效的吸引学生注意力,促使其进一步探究解决。除过书本之外,试卷也是学生复习过程中的重要参考资料,错题考究不失为一个提升学生解题能力的良好方式,“错误”可以激发学生的心理矛盾以及错题探究意识,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该心理特点,运用错题引导探究使得学生不断纠正,不断反省,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出现,削弱错题几率,进一步强化复习内容。
3.强化学生的探究能力
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现阶段的小学数学应该积极的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好学生的探究能力,这样现代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才能够真正的满足素质教育提出的要求,在实际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给学生提问的时候,应该注意给学生自由的思考的时间,当布置了一个问题的时候,教师不要着急给学生答案,而是应该让学生先思考一下,等学生思考的差不多的时候,让学生说说看自己的看法。或者教师可以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好同一个问题,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的了解自己的所学内容。同时,教师还应该给学生自由的提问和表达的机会,在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要注意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自由的进行思考和提问。
4.提升教师素质与意识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核心素养的内涵必须通过教师在课内外学习生活中体现,教师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效果,因此,必须提升教师的素质与意识。教师要实现自身提高,首先要不断深入学习,形成素养教育的思维。
要深入领会核心素养的内涵,把握核心素养教育的方法,形成以人为本、教育终身的教学理念,在课程内容安排、课堂教学方式及课后评价方法上要以学生为出发点,课程内容要符合学生知识接受能力,课堂教学方式要让学生易于接受知识,课外作业要精、简、活。要把握好小学阶段学生核心素养与数学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
5.有责任心,敢于实践和创新
5.1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
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小学数学中的创新意识创新一是更新,二是自主,三是改变。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意识,要求他们必须独立完成作业,不能抄袭别人的作业。同时也可以在数学小组合作中培养小学生的责任认识,能分担起自己的任务,并保质保量完成。
5.2巧妙进行新课
求知欲能使学生产生自我创造的激情。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要策略地提出问题,以引发他们的求知欲。
6.抽象与概括的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发展学生思维的着眼点应放在逐步过渡上。教学时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往往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流,逐渐进行抽象概括等活动,来认识所学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变抽象为具体的思维方法。抽象与概括的思维是数学思维能力,也是数学能力的核心。它具有把本质的与非本质的东西区分开来的能力,善于把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的能力等方面。
7.注意科学评价
在具体评价中教师可以运用富有趣味和经典的数学问题作为评价突破口,通过考察学生在解题中的表现来给予学生综合评价。如,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题多解的数学题如南北两城的铁路长357公里,一列快车从北城开出,同时有一列慢车从南城开出,两车相向而行,经过3小时相遇,快车平均每小时行79公里,慢车平均每小时比快车少行多少公里?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解题中运用的思维方法、解题技巧、采取的态度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情况等来对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评价,并针对性地为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进行指导。
学生在对数学的学习过程中,通过数学素养的培养能够较好地对相关的经验体系进行构建。数学素养的获得有利于学生对解题步骤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方法进行掌握,对于减小记忆难度以及知识的迁移有非常大的帮助。根据教学经验和教学活动我们可以知道,为了更好地对学生数学素养进行培养,就应该让学生有一个完整的学习经历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这一过程。如此,才能够对数学有一个理性的认识。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9.204
一、幼儿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现状与困惑
幼儿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属启蒙阶段。特别是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交融是智力的核心。数学常识类的活动是一种启蒙性的的学习,是幼儿初步建构数与物相对应的过程、形成循序渐进逻辑思维的能力,但从并不是说我们像培养数学家那样培养一个未来的社会自然人。
(一)心智发展与期望值矛盾
幼儿期的孩子个个好奇、好问、好探索,他们什么都想学;我们常希望孩子超越平凡,提前让孩子接触数学,在幼儿阶段给孩子们报珠心算,强迫孩子学习数字、不断教孩子算数等等,但孩子能坚持下来吗?有可能导致孩子学数学的兴趣被泯灭了,这方面的心智被教的模式桎梏了。
(二)单调运算c综合能力矛盾
蒙特梭利说:“儿童将所学的概念一般化。”这是个智力过程,是一种内心中的深层创造。让幼儿面对枯燥的数字宝宝,反复要求让幼儿认识、死记硬背,按成人的要求来加减,刚开始效果不错,但随着孩子的成长,慢慢发现孩子进步慢,因为轻视了思维能力的引导与培养,影响其成长。
(三)自主学习与干预引导矛盾
每个孩子都存在着自身的独特性,都有着自己不同的学习知识的方式,一样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材料用在不同的幼儿身上有不同的效果。孩子运算能力是有限的,是逐步认识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对小数目的抽象运算有可能能正确把握,但不能按成人运算的方法要求孩子。
二、以扑克牌游戏为例,开启幼儿的数学核心素养培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了幼儿数学的教学并不是让孩子掌握特定的数学知识结构,而是最终强调让孩子在游戏中、生活中培养其数学意识和思维方式教育。其最终的目的是让孩子在生活游戏中利用数学思维来解决生活问题。“玩扑克牌和下围棋、象棋等有相同的地方,对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计算能力等都有一定的帮助。”
(一)认识数的序与量的不同功能
小小扑克牌,益智小帮手;五十四兄弟,四种花色系;玩法花样多,好玩又有趣。
1.认识54张扑克牌。
教育学家乌申说:“没有丝毫兴趣的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幼儿探求真理的欲望”。在班级益智区中投放了扑克牌是一种常见的游戏材料,当孩子们参与活动中看到牌,就主动和我说起过新年中家长爸爸妈妈们也在玩,“老师,我会玩”“有大王、小王的”“有数字宝宝”借着孩子们的兴趣点,把一张一张的扑克牌展现我们的一体机上,请认识的孩子带动所有的伙伴们认识54张扑克牌,A、2、3、4、5、6、7、8、9、10、 J11 、 Q12、 K13、大、小王。活动后,孩子们意犹未尽,陆陆续续从家里带来很多扑克牌。成了餐后活动中最受欢迎的小游戏,使幼儿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认识扑克牌上数字,孩子与孩子之间的感染带动了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排序与定位功能。
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思维能力的重要动力。孩子们在同伴游戏中摆摆、玩玩、找找的过程中观察、探索着,发现A、2、3、4、5、6、7、8、9、10,每张牌都有四张,在此基础上,我带孩子们玩起扑克牌“排排队”的游戏,有的孩子先把A放在最上面,然后再把2、3、4、5、6、7、8、9、10依次摆上去,有的孩子们自己在家庭生活环境中有一定的经验,把J11 、 Q12、 K13、大、小王都排完整。
在近期的益智区中,参与的孩子们都很专注,幼儿在实践操作中,孩子们观察发现的越来越多,“老师,这个牌上有不同的图案,有爱心的,这个是……”帮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扑克牌中的秘密,我和孩子们仔细观察,分别是黑、红、方、草四种图案,图案都是横着,数字都是竖着,孩子们沉浸在观察探索中,他们并不只是在玩,更多地吸收小知识,锻炼着大脑和思维。
3.可能性与识别术。
从小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强化孩子对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间接反映的能力,并使孩子能按照一般的思维规律认识数学内容,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有益的。我们又换了一种玩法,同伴两两合作,拿一张牌遮住牌的一部分,猜一猜可能是几,随着图案特征的越来越明显,可能性越集中,识别正确的概率也在增大。这一过程,既让孩子建立了数与形的对应概念,也潜在地培养了可能性推理思维能力。
(二)简单游戏之数学思想的培养
扑克牌多种多样的玩法,如找不同图案、接龙、比大小等,正是运用数学思维于其中,但表现形式又较为直观,容易理解与接受,因此不失为对孩子进行数学思维启蒙的有效方法。
1.分拣数色与归类思维。
在幼儿自主性探索能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以游戏的形式带动孩子们玩扑克牌上的花色分拣,按颜色来分扑克牌,红与黑,看看谁分得快;按黑红方草四色的图案来分扑克牌,看看谁第一个完成,孩子们在玩中学着给扑克牌归类分类,通过动手动脑来提高思维能力。
2.数字接龙与数序思维。
利用扑克牌的四种花色,让孩子分类别,引导孩子概括事物的特征,并根据特征进行归纳。扑克牌中红桃、黑桃、方块、梅花四种花色,简单而明快,孩子很容易识别与记忆。玩同一副扑克牌,不同有游戏规则,体验不一样的乐趣。
3.比较大小与比较思维。
用扑克牌中的数字比大小。让孩子通过数牌面图案点数的个数,在进一步认识数字的同时,直观的、形象的感受大小的存在,从而逐渐熟悉大小的概念。如和孩子玩1-10以鹊摹氨却笮 币蝗四靡坏比大小,出牌的时候鼓励孩子大声把自己要出的牌报出来,从而加强对数字的认识,大牌管小牌,谁大谁收起牌。
(三)综合提升篇
综合运用灵活多变的游戏方式来培养幼儿解决数学核心素养的勇气和能力,从培养幼儿多维角度思考问题的角度出发,设计各种不同的游戏,引导幼儿从多角度思考,寻求多种解决的方法。
1.凑十游戏与速算思维。
可以让幼儿尝试玩凑十游戏,把牌全摊在桌面上,轮流捡牌,把能凑到10的两张牌捡走,也可以捡三张,鼓励孩子们尝试挑战、体验成功的乐趣。
2.拆数游戏与推理思维。
每个幼儿解决问题的方式都不同,无论这些方式是否有效,都是幼儿智力思维活动方式的体现,也可从简单的8能拆成几和几,到8+4中拆谁,如拆4成2和2,一个2给8凑成10,或4需要6,那么8中取6,剩下2.
3.摸奖游戏与概率思维。
为了激发幼儿的想象力、思维了,在玩扑克牌游戏中还可以这样引导:摸1张可能是什么花色,摸2张,摸3张……,反之,先预定10张牌,怎么保证摸到想要花色的牌,在玩的过程中,还有很多很多可以引导孩子们思考的东西。
游戏是幼儿生活中最有活力和充满喜悦的活动,是学习中非常有效的方法。平时生活中,以扑克牌为媒介的数学游戏简单实用,我们的目标不是简单认识数字、学会枯燥的加减,而是在幼小的心灵中埋下数学的种子,通过合作交互、思辨对话、形象体验开启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金浩.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概论[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出版社,2000.
[2] 沈丹丹. 浅谈数学意识及其培养[J]. 安徽教育, 2002( 4) : 28-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