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劳动教学设计模板(10篇)

时间:2023-08-04 16:47:2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初中劳动教学设计,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初中劳动教学设计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078-01

1 引言

优化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学的设计过程,也可以说是让教学尽可能和课程标准形成一致的过程。为了促使初中物理教学得到优化,本文将主要对物理教学设计同新课标一致性展开个案研究,并提出相关建议。

2 个案研究

2.1案例:对自由落体运动展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方法和过程、价值观和情感态度、教学重难点等。首先提出猜想:哪些因素会影响物体在下落过程中的运动情况,质量小的物体的下落速度是否一定慢于质量大的物体。为了证实猜想,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选择相同的两枚硬币和两张表面积和硬币相同的纸片,让它们根据以下几种情况从同一高度自由落下,并对其下落的速度进行观察。第一种情况,将一枚硬币和一张纸片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能够发现纸片下落速度慢于硬币,由此证明,下落速度更快的是质量大的物体。第二种情况,选择两种相同的纸片,并将其中一张卷紧之后再同时将其从同一高度释放,发现纸团下落速度要快于纸片,由此证明,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体积越小的东西下落速度越快。最后一种情况,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一枚硬币和粘了纸片的硬币,发现两者下落的速度一样,由此说明质量不同体积相同的两个物体下落速度一样。根据上述三种情况可得出结论即物体下落的速度和物体的质量没有关系。其次利用实验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相关规律,在完成实验之后,要求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自由落体运动呈现怎样的运动轨迹;(2)中午在进行自由落体运动时,其速度是否发生了变化;(3)哪些因素会影响实验的精确度。根据实验可得出以下结论:(1)直线是自由落体运动的轨迹;(2)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加速运动;

(3)阻力是影响实验精确度的主要因素。总结上述结论即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之后利用课件展示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相关公式。最后做出课堂小结并布置随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等。

2.2案例评价

通过分析该案例,发现该教师是尽可能根据新课标要求来设计教学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该案例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对具体的教学目标进行设计[1]。第二,在设计教学内容上,教师结合了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原有基础对教材加以处理,对教学资源展开了二次开发和整合。第三,在进行合作与实验探究的时候,教师充分预测了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制定出了相关对策,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有效探究。

3 促使物理教学设计与新课标一致性得到增强的相关建议

3.1教师方面

首先,初中物理教师要改进自身的教育观。在实施新课标的背景下,教师首先应该将先进的教育观念树立起来,这比经验的总结、方法的更新以及知识的积累更为重要。其次,初中物理教师应该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量。物理教师只有在具备丰富的知识且知识结构较为合理的前提下,其能力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提高,尤其是在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方面,知识就更能够凸显出它的重要性,原因就在于教师设计课程的基础就是知识[2]。再次,初中物理教师应该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只有在具备良好语言表达能力的基础上,才能够将自己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想法传递给学生。最后,初中物理教师应该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如果一个教师拥有良好的交际能力,那么不仅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物理中遇到的问题,同时还能够同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3.2学校方面

首先,要为教师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教学资源能够对教学设计和新课标的一致性产生很大的影响,因为物理学科属于自然学科的范畴,所以新课标对教学资源具有更加广泛的要求。其次,加强指导年轻教师的力度。很多年轻教师因为缺乏教学经验,通常都难以将符合自身和学生特点的个性化教学方案设计出来,因此,学校必须对年轻教师加大指导力度。再次,保障教师的交流与合作。新课标提倡教师展开个性化的教学,个性化主要来自于教师的创造性劳动,结合众多教师的力量和智慧才能够实现这种创造性的劳动,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恰巧能够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保障。因此,学校应该对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形成重视。最后,鼓励教师展开教学改革活动。教学不能是一层不变的,教师只有不断的进行探索,才可以找到符合自己和学生的教学方法,因此,学校应该支持教师不断革新教学,多于一些为教学改革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应该给予相应的奖励。

3.3政府方面

首先,增加有意义培训。当前有很多培训都实施一种形式上的培训,没有切实的意义,为了让教师学到更多有效教学的理念和知识,就应该增加有意义的培训。其次,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平台。政府可以借助互联网为教师提供一个免费的交流平台,促使不同地区和学校的教师可以在这一平台中畅所欲言。最后,改革选拔制度。对学生的考察不再仅限于笔试的成绩,还需要对学生动手等多方面的能力进行观察。

4 结语

总而言之,虽然当前初中物理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与新课标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无论是教师自身还是学校或者是政府都应该为物理教学设计与新课标一致性的增强做出努力。

篇2

教学反思是教师为了实现有效的教育、教学,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及这些活动背后的理论、假设进行的一种积极的认知加工过程。教学反思具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新课程的顺利实施等价值。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它具有研究性质。

从某种意义上说,初中地理教学反思在新课程理念之下有了本质性的变化,其一,是要对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以及教学的整个过程进行细致的回顾;其二,要唤醒教师的自我意识,从更深的层次、更大的层面,多角度、多元化地进行反思。

一、在教学观念和教学理念方面的反思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满堂灌”,基本上四十五分钟是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学生很难参与进来,只是被动的接受。长期下去,被动的教育模式形成了被动的教育思想,教师的自我实践反思意识逐渐淡化直至消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成了一个体力劳动者,而非一个脑力劳动者,这样一来效果极其不好。因此,教师应该改变教学观念,全面、系统地学习新课程理念,仔细思考其中所渗透的先进理念,而后积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运用。

二、在教学设计方面的反思

教学设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必须要引起各位教师的注意。在这里必须要明确一点,那就是在进行教学设计的同时我们要对以往的教学设计或者别的教师对同一节课的教学设计的反思。

三、在教学过程方面的反思

现实教学中,我们许多教师的反思大多数是针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的。譬如,对教学难点的突破是否恰当,对教学重点的把握是否得当,以及对某一知识点讲解的是否到位。这样反思之后,用获得的收获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不断探索,不断研究,教学与研究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如果坚持下来,那就是一笔不小的财富。现在为许多教师所推崇,学生所欢迎的“探究式学习”的模式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观察视角,这种“探究式学习”可以提供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

四、在自身教学行为方面的反思

教学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是一个相互的过程,这种相互性就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要符合教师的规范,现代意义上的师生关系是民主而平等的。因此教师必须要做到,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论他是优等生,还是差生,我们应该一视同仁,将自己的爱无私地撒向他们,在课堂上与他们平等的对话、交往。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修炼自己的德行,践行教师职业道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除此之外,教师还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学识。在提倡个性教育的时代,我们要允许学生个性的存在,因此,我们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些“奇思妙想”、质疑不要回避、压制或者冷处理或者搪塞,甚至简单否定。殊不知,这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抹杀了个性。正确的做法是,我们应该鼓励学生的想法,引导他们的思想。

五、在教学方法方面的反思

教学方法对于整节课质量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教学反思中应该有这一方面的内容。要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僵化的、固有的、守旧的方式方法,掌握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等。内容是不变的,但是方式方法可以多变。随着学生的思想认识不断深化,知识面不断扩大,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都对教学方法的改进提出了要求。因此,要适应课改要求,教师应在手段多样性、过程自主性、目标发展性、形式新颖性前提下,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

六、在教学反馈方面的反思

教学过程很重要,然而如何得知学生对课堂的讲解掌握的程度呢?这就必然涉及到教学反馈。我们知道,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一举一动,看他们的注意力是否集中,看他们的表情是否对哪方面的内容还有疑惑,还没有听懂。总之,我们要注意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举止。另一方面,通过课堂练习,获得学生对教学的反馈信息,进而全面分析、评估学生对于新知识掌握的程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除了要传授知识外还要教会学生思维方式、学习方法等等。在教学过程中,传道授业解惑只是其一,除此之外,更多的是育人,传授方法,还有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独立的探索、思考,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在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中,规定了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作为一门理论性以及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要完成这三个方面的目标,一方面要靠教师与学生的课堂教学,另一方面最直接的反馈就来源于课堂练习以及作业练习。相对于直接的课堂组织教学学习过程,作业练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课堂教学的一个有益的补充,它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

篇3

[1]黄伟,陈尚达.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与教学设计[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2]靳彤.语文综合性学习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3]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郑金洲.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5]田小禾.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及实施策略--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6]尹玲玲.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现状和实施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0.

[7]郭根福.试论综合性学习教学的新策略[J].天津教育,2004(11).

[8]李晓明.中学语文实用课堂教学技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9]崔磊.人教版初中教材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及实施建议[D].东北师范大学,2006.

[10]陈宗彬.人教版新课程初中《语文》课本综合性学习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1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13]丁丽丽.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设计的研究[D].宁夏大学,2009.

参考文献

[1]许启辉.新编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作业系统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07.4.

[2]王璐.初中语文教科书阅读教材作业系统[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4.

[3]赵静.上海-台湾初中语文文言文编选比较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4.

[4]张翠莹.中国台湾龙腾版《高中国文》练习系统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13.5.

[5]张慧.语文教材七-九年级课后练习系统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1.5.

[6]顾黄初,顾振彪等.语文课程与语义教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7]范印哲.教材设计与编写[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8]顾明远等主编.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9]张中原,徐林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10]钱加清.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11]朱绍禹,任鹰,严正.语文教育学参考资料[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7.

[12]皮连生.语文学习与教学设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13]阎立钦.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4]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篇4

物理新课程伴随着教育目标、教育理念的转变,加强了概念和规律的生成过程,淡化了知识与技能的功能表现,注重了过程和方法,注重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课程是教材、教师、学生、环境的整合,为教师创造性地劳动提供了很大的空间,给教师充分展示个性化教学提供了机会。

一、教学设计的基础是严把标准,吃透教材,领会课程理念,深入了解学生

教师只有深入研究教材,吃透教材,对教材进行深层次的把握和理解,特别是理解编者意图,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的教学资源,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更好地实施新课程。

对于学生是否已经做好了对新知识学习的准备,对将要学习的知识了解多少,是否已经掌握和部分掌握了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哪些部分没有掌握?多少人掌握了?程度如何?学生自己可以自学哪些知识?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哪些地方的点拨和引导等?教师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

二、落实教学目标的关键是抓住教学过程设计的四大基本环节

1.对创设什么样的情境进行构想,如何呈现出来

情景教学使语言更直观灵活,贴近生活,符合常规思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因此对情境的创设就要以学习目标为依托,以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为基础,不但能为本节课目标服务,还能使学生产生高度的认知,构想其生动、形象的生活情境。在学习和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活跃课堂学习气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构建多样化的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提出

在教学过程中,很多问题的提出没有唯一的答案,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能力发挥的机会,谈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对所提出问题的梯度应该是顺着学生的思维由置疑到质疑,达到学生思维的最优化。

3.灵活采用多种实时有效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并进行合理的组织落实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对课程内容分析研究,对于探究的程序性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坚持用“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方式,以问题为载体,以问题的讨论为主线来组织教学。在探究中,学生亲历观察、猜想、比较、归纳、验证等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科学的兴趣和价值,实现学生自主自由地发展,培养学生探究和创新能力。这种教学方式的一般程序是: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发现),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进而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再解决问题……最后得出多个结论。这个过程对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搜集处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有非常大的帮助。但对陈述性知识,仍可采用接受式教学。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各种教学方式的灵活整合,而不是单一方式。

4.进行多样的课外拓展,丰富拓展内容

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在课后发现与生活实际、社会相联系的问题,进而通过调查访问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指导学生采取“提出问题―确定主题―探究与实践―思考与总结”等实践方法,引导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中学物理教学设计是多因素、多层次、多关系的协调合作的统一系统工程。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物理教师一定要实现教材内外的统一、主体与主导的统一、整体活动与分层活动的统一等,物理教学设计这项工作必须具有创造性,因而对设计者本人的理论水平、业务功底和实践经验有很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春华.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J].考试周刊,2011(78).

篇5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真正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的根本理念,这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放下架子,走进学生的心理,了解学生的需要,从而进行引导、启发,创建和谐、宽容的课堂氛围。

1.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心理和思维特点

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特点有:①直觉层面的兴趣,容易被生动有趣的物理实验现象所吸引,只停留在现象的表面,不会探索其现象的内在原因;②初中多数男生具有较强的操作兴趣,但实验结束,兴趣也就随之消失;③部分学生有探究事物因果关系的兴趣;④少部分学生能够概括认识,他们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喜欢做一些难度大的综合性习题。同时初中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具有思维定势、思维片面和形象思维的特点。

2.新课程标准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原则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改革,而课堂改革又着眼于课堂教学设计。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是以物理教学的任务和建构主义的物理学习观为依据进行设计的,应遵守以下四条原则:

2.1 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教育核心的职能是要促进个体的人的发展,教育改革亦是以学生发展为宗旨,即“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们主要是“听中学”、“看中学”,即学生听教师讲解、看教师提供的教具、图片或录像,在听或看的过程中思考、记忆。而新课程提侣“做中学”,这是美国进步教育家杜威侣导的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在实验操作中和深入实际的生活中去学习,这就是以“学生为中心”。

2.2 整体建构的原则。这里的建构原则包括课堂内容的建构与结构的建构。

2.2.1 课堂内容的建构。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应将每个知识点与技能孤立、分割开,而是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以及每个知识点嵌入在整体知识的适当部位,从而实现三维目标的达成。因此要求物理教师应具有完整的知识结构,明确该知识点在整体中的地位,明确该知识点在生活和社会中的实际应用。只有这样,才能使前后知识相互连贯,使学生学得明白、学得主动。

2.2.2课堂结构的建构。物理课堂结构的建构不等同于若干个教学环节的顺序安排,或者将四十分钟作简单的划分和确定,而应对教这一具有特殊性的活动过程加以考察和确定。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学生认知的过程。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首先不能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这一原则,其次要重视课堂教学方法和学法的指导。不同的教学方法体现不同的教学思想,一堂课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从而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如将物理课堂的四十分钟划分为0.5+2.5+1结构。即课前五分钟通过听写、提问、练习等手段回顾与木节课内容有关的旧知识或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课中25分钟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教师的示范、讲解、板书以及多媒体课件的使用结合学生活动、实验等等,完成木节课的教学任务。课后10分钟将通过练习等方式,检测学生本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实现三维目标的达成。

2.3 及时反馈补偿的原则。在进行物理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学生可能会产生的疑惑、会提到的问题,即课堂信息的反馈,并要做好补偿措施,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保证教学进程正常进行,避免错误的思维模式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例如,讲过浮力后,教师说:“既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为什么有的物体漂浮在水面,有的物体却沉到水底呢?”很多同学都做出了正确解释,个别学生转不过弯来,我们可以通过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根据力与运动的关系,得出物体能否运动、向什么方向运动,不是由一个力决定的,而是由它所受到的合力决定,即虽然物体受到浮力作用,同时也受到重力作用。同时也为学习浮沉条件做好准备。认知规律是客观的,个性差异也是难免的,整体调查和个案处理在所难免,故教学设计中反馈补偿是非常重要的。

3.新课程标准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策略

3.1 解读教材特点,优化教学内容。教材中的内容是新课标规定的“课程内容”,它既具有基础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弹性,能让不同潜质和能力倾向的学生得到较好的发展。因此,这就要求教学设计者必须依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适当地加工与处理教材,通过各种教学方式,转化成学生易接受的信息。我认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注意以下方面:本课时哪些教学内容应达成,哪些内容应删除,哪些内容应从略,哪些物理知识应补充,木节教学的重、难点是什么,以及通过哪些方式和手段突破教学重、难点,结合哪些内容落实学生的三维目标,如何处理好联系中的基础与提高的关系,如何针对不同学生提出质与量的关系等。只有这样,教师才不会被教材束缚,并在教材的基础上,将新课程理念落实到教材的处理中。

篇6

学生可以通过掌握数学思想来更快速地理解数学知识,可以说数学思想方法正是数学的灵魂. 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是促进学生与外部世界联系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优秀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归纳能力、推理能力以及数学应用能力的提高,实现初中生初步进行模型思想以及数学模型的构建.

模型思想的概念

模型思想是指运用数学语言对现实世界的事与物的各类特征、数量关系以及空间形式进行描述,模型思想简单而言是一种数学思想. 新课标要求在开展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这不仅可以有效地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还可以促进学生与外部世界的联系. 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通过模型求出结果,并用此结果去解释、讨论它在现实问题中的意义. 利用好这种模式,可以促进学生初步形成模型思想,并有效地提高其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初步形成模型思想,提高其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与热情. 我们在开展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数学符号、表达式以及图表作为数学模型的主要表达形式,从这个特征可以发现,模型思想与符号化思想存在着一定的相似点,两者都属于基本化思想. 对于初中生而言,我们只需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问题转换成抽象的数学问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再返回到日常生活中进行检验,这个过程就是我们所说的数学建模.

初中,“方程”教学渗入模型思

想的作用

1. “方程”的教学内容

初中教学内容主要由数、式、方程、函数等组成. 方程在整个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设计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衔接着数与式的学习,还为后续的不等式以及函数的学习提供了基础. 按教学大纲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方程在整个初中数学教学中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一个重点. 根据大纲以及新课标的要求,笔者归纳了初中方程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内容: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二次方程和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等,其中还包括各类方程的解法以及运用每一类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内容大致又分为方程(组)的概念、各类方程的解法及方程与实际问题等.

2. “方程”教学渗入模型思想的作用

新课标中明确地指出,初中数学教学需利用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需结合教学任务创新能够引起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的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前面有所提及,初中数学教学的重点之一为方程教学,而且方程教学的内容具有非常明显的模型思想,因此,我们可以把模型思想渗入整个初中方程教学当中,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能有效地提高初中方程教学的质量.

基于模型思想的初中“方程”

教学设计

我们在开展模型思想教学设计时,要想让学生能够真正地理解其基本思想,需要一个长期练习的过程,而且整个过程需要遵循从简到繁的原则.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把具体的事物进行抽象化,逐渐掌握数学建模的方式. 经过不断的练习才能让学生习惯性地遇到数学问题时,运用模型思想来进行数学思维. 同时,我们在开展模型思想的初中方程教学设计时,还需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从而确保模型思想在初中方程教学中的作用. 下面笔者就通过一个教学案例来阐述整个教学设计的思想以及方法.

1. 设计问题,导入新课

我们为了能顺利地开展方程教学,需引导学生抽象出方程相关概念. 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教师设计出的相关内容,这些辅助教学设备,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能让我们的教学设计更好地吸引学生. 在这个环节中,我们可以运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来导入我们所设计的教学内容. 比如:现在接近五一劳动节了,许多超市都在打折促销,那我们知道什么是打折活动吗?这些商家打折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他们打折之后比原来销售的价格要低,这些商家还会赚钱吗?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事物进行问题设计,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因为这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自然可以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同时也能激发其兴趣.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建立模型

在我们所设计的教学环节中,有了前面的问题,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建模活动了. 比如:使用多媒体制作一组超市相关的图片,模拟与学生一起在超市中购买的场景,然后展示出某个商品正在进行八折的促销活动,这时可以再提出问题:假设这件打折的商品标价为200元,现在我们花多少钱就可以买到这件商品?如果我们已经知道这件商品的进价为90元,那么销售这件商品,商家可以赚到多少钱?这个学习过程就是要引导学生依照实际问题,进行数学建模活动,利用方程模型,正确地解决实际问题.

3. 分组讨论,引入正确建模过程

有了前面的铺垫,到了这个教学环节,我们要组织学生开展数学建模活动. 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如:如果现在超市里把某商品按照成本价提高20%,再以八折的优惠来进行促销,假设某件商品可以赢利18元,请问该商品的成本价为多少?假设该商品的成本价为x元,我们还可以用含有x的代数式表示其他的量吗?在刚才所提问题的内容中,含有什么等量关系?

该商品在超市中的标价为:______;

该商品在超市中的实际售价为:______;

该商品为商家创造的利润为:______;

从而可以列出方程______;

解方程,得x=______.

因此,该商品的成本价是______元.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相关的等量关系:售价=成本+利润;利润=售价-成本;利润率=■・100%.

接下来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某超市的某商品按原价的八折进行促销,利润率为10%,我们已经知道该商品的成本价为1600元,求该商品的原价. 通过一系列设计,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探索,可以建立一定的数学模型,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建模引导,利用多媒体,展示整个建模流程(如图1).

4. 加强练习难度,深化模型思想

到了这个教学环节,我们可以深化学生的数学模型思想. 在这个环节中,我们可以适当提高问题的难度,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进行假设,并且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问题. 比如:一台笔记本电脑按进价提高了30%标价,刚好遇到五一节,商家进行打折促销,按原价的七折进行销售,现在每台笔记本电脑的售价为4800元,请问这台笔记本电脑的成本价是多少?商家销售出一台电脑可以获利多少?随着问题的提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利用方程模型来解决,让学生意识到模型思想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 总结知识重点,加深模型思想

学生经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对一元一次方程有了一个非常清晰的了解,教师应该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以加深印象. 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1)对于今天我们学习的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2)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正确的建模活动过程是什么?

6. 布置不同层次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前面知识的引导与学习,教师在这个环节中要布置相应的作业,以此巩固学生今天所学到的知识. 笔者建议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来进行分层布置,从而有效地体现出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这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相应的发展. 下面是笔者根据不同层次学生设计的课后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个层次.

必做题 ?摇(1)超市把某件商品在进价的基础上提高了30%,然后以九五折进行销售,已知该商品的销售价格是700元,请问这个商品的进价为多少?

篇7

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因素,是行动的动力;而动机又产生于人的兴趣和需要。课堂教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会学生学习,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教师所追求的语文教学的目的要求,必须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来实现。因而,语文教学要获得成功,就必须想方设法启动学生的内驱力,将外在的教学目标系统转换为学生的心理需要,成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了兴趣,形成了内在的需要和动机,他才能具有达成目标的主动性,教学目标的实现才有保证。

学习语文的动机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内部动力。因而,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充分分析.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并采取各种有力措施,把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纳入合理的轨道,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教学《醉翁亭记》时,我们根据教学中学生对欧阳修给醉翁亭命名缘由提出的质疑,设计了一堂研究型学习课。让学生在课外查阅、收集相关资料,并分小组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讨论。由于教学设计是缘于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心理需要,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这一学习研究过程中,增强了学生对“不臆断”、“重实践”观点的感性认识,把“实践第一”、“勇于探索”的精神自然而然、恰到好处地植根于学生的头脑之中。既很好地解决了教学的重点:理解苏轼的实践精神给后人的启迪,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勤于思考,善于质疑,有疑必察的个性品质。使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有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分析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

教学设计理论强调,教学设计要从分析学生的起点能力(学习新任务的先决条件或预备状态)入手。认为起点能力是学生习得新能力的必要条件,它很大程度上决定教学的成效。起点能力与智力相比对新知识的学习起着更大的作用。指出,当学生的学习处于一个连续的过程中时,学生的起点能力实际上就是学生对新知识能力的学习掌握产生重要影响的先决条件,起点能力与教学目标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对于教学的成功与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设计中,只有从了解学生的现有状况出发,才可能提出切合实际的教学任务与具体目标,才能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语文教材中教学目的要求的重复现象很多。如散文的“形散神不散”,初中的《白杨礼赞》中讲,《废墟的召唤》中也讲。同样,小说的三要素、议论文的三段式结构、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风格等,均是初中讲高中还要讲。如果处理不当,教学设计中就往往出现机械反复的现象。不同年级,不同课文,同一设计,同一教法,“千课一面”,无效重复。势必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学无所获。因而,要进行有效的语文教学设计,必须在对学生情况准确分析把握的基础上,确定学生的起点能力,找准其起点能力与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间的差距,落实真正的教学需要,教学中才能真正减少无效劳动,提高效率。

三、了解学生的认知倾向

认知倾向也称认知风格,指学习者个体在认知即信息加工和组织过程中,表现在认知方式方面的稳定的独特倾向。表现在学习者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考、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对信息的加工、处理、存储的过程。不同认知倾向的学习者对于信息的加工、处理方式是有差异的。主要表现为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冲动型与沉思型等。认知倾向是学生的理智性特征,是学生表现在认知上的个性特征,它构成学习风格的主要方面。它是一种介于认知与情感之间的因素,没有高低,好坏之分。但不同的认知倾向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因而,它是影响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

篇8

二、初中“,方程”教学渗入模型思想的作用

1.“方程”的教学内容

初中教学内容主要由数、式、方程、函数等组成.方程在整个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设计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衔接着数与式的学习,还为后续的不等式以及函数的学习提供了基础.按教学大纲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方程在整个初中数学教学中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一个重点.根据大纲以及新课标的要求,笔者归纳了初中方程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内容: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二次方程和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等,其中还包括各类方程的解法以及运用每一类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内容大致又分为方程(组)的概念、各类方程的解法及方程与实际问题等.

2“.方程”教学渗入模型思想的作用

新课标中明确地指出,初中数学教学需利用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需结合教学任务创新能够引起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前面有所提及,初中数学教学的重点之一为方程教学,而且方程教学的内容具有非常明显的模型思想,因此,我们可以把模型思想渗入整个初中方程教学当中,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能有效地提高初中方程教学的质量.

三、基于模型思想的初中“方程”教学设计

我们在开展模型思想教学设计时,要想让学生能够真正地理解其基本思想,需要一个长期练习的过程,而且整个过程需要遵循从简到繁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把具体的事物进行抽象化,逐渐掌握数学建模的方式.经过不断的练习才能让学生习惯性地遇到数学问题时,运用模型思想来进行数学思维.同时,我们在开展模型思想的初中方程教学设计时,还需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从而确保模型思想在初中方程教学中的作用.下面笔者就通过一个教学案例来阐述整个教学设计的思想以及方法.

1.设计问题,导入新课

我们为了能顺利地开展方程教学,需引导学生抽象出方程相关概念.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教师设计出的相关内容,这些辅助教学设备,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能让我们的教学设计更好地吸引学生.在这个环节中,我们可以运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来导入我们所设计的教学内容.比如:现在接近五一劳动节了,许多超市都在打折促销,那我们知道什么是打折活动吗?这些商家打折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他们打折之后比原来销售的价格要低,这些商家还会赚钱吗?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事物进行问题设计,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因为这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自然可以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同时也能激发其兴趣.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建立模型

在我们所设计的教学环节中,有了前面的问题,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建模活动了.比如:使用多媒体制作一组超市相关的图片,模拟与学生一起在超市中购买的场景,然后展示出某个商品正在进行八折的促销活动,这时可以再提出问题:假设这件打折的商品标价为200元,现在我们花多少钱就可以买到这件商品?如果我们已经知道这件商品的进价为90元,那么销售这件商品,商家可以赚到多少钱?这个学习过程就是要引导学生依照实际问题,进行数学建模活动,利用方程模型,正确地解决实际问题.

3.分组讨论,引入正确建模过程

有了前面的铺垫,到了这个教学环节,我们要组织学生开展数学建模活动.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如:如果现在超市里把某商品按照成本价提高20%,再以八折的优惠来进行促销,假设某件商品可以赢利18元,请问该商品的成本价为多少?假设该商品的成本价为x元,我们还可以用含有x的代数式表示其他的量吗?在刚才所提问题的内容中,含有什么等量关系?

4.加强练习难度,深化模型思想

到了这个教学环节,我们可以深化学生的数学模型思想.在这个环节中,我们可以适当提高问题的难度,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进行假设,并且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问题.比如:一台笔记本电脑按进价提高了30%标价,刚好遇到五一节,商家进行打折促销,按原价的七折进行销售,现在每台笔记本电脑的售价为4800元,请问这台笔记本电脑的成本价是多少?商家销售出一台电脑可以获利多少?随着问题的提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利用方程模型来解决,让学生意识到模型思想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总结知识重点,加深模型思想

学生经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对一元一次方程有了一个非常清晰的了解,教师应该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以加深印象.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对于今天我们学习的知识,你有什么收获?(2)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正确的建模活动过程是什么?

篇9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但是因为经济条件等原因,无法把子女带在身边,只能留在户籍地由母亲或者祖辈照料。这样便出现了“留守儿童”。据资料显示,早在2000年五普中,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近2000万人。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近年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至少在4390万以上。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22%。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17%。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近年来这种社会问题变得越发严重,引起了各方的关注。国家为了解决因为工业化、城市化、劳动力的转移等问题引发的“留守儿童”问题,确保农村社会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加强建设后备力量的教育,制定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若干建议》和《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一系列的法规和政策来解决因为“留守”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一线的思想品德课教师应该以新课改的教育理念用好教材,发掘内涵,关注“留守儿童”。

一、“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心理问题及成因分析。

儿童时期是一个人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会影响到一个人以后的成长。美国学者艾利克森在其著名理论心理社会发展周期论指出,人的每一人生阶段都有它的心理发展任务,如果未完成,它就会阻碍个体顺利地进入下一阶段的心理发展。心理学上把这种心理发展的延迟叫“未完成事件”或“未完成情结”。甚至曾经有过长时间留守经历的大学生,他们在大学生活中遇到的学业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和恋爱问题等具体心理问题,部分原因在于少年时期的亲情情感缺失。儿童时期的留守经历直接影响到他们成人后的心理发展水平。[1]“留守儿童”不能得到完整的家庭教育,也没有得到与父母的深层思想交流和应有的父爱和母爱,缺少一个倾诉的通道和正确的引导。当他看见别的小孩有父母的宠爱的时候便会很羡慕,同时会有嫉妒等不良情感,就连看见“父母”“留守儿童”等字眼的时候都会有一样异样的情感。他们的心灵极易受到创伤,往往对于现实显示出一种无能为力和被动接受,久而久之便形成自卑、孤独、压抑等心理。

(二)行为习惯问题及成因分析。

儿童时期是一个培养人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许多成功人士都是在小时候就养成了许多好的习惯,并且受益终身。许多“留守儿童”平常行为习惯差,究其主要原因在于在日常生活中因为“隔代教育”等,祖辈们过于溺爱,得不到父母的有力监督,对许多坏习惯都不能清楚地认识或者是无人进行及时有力的教育,一直处于一种听之任之的状态,久而久之便成为难以改变的陋习,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学习和成长。其表现形式主要是不能和周围的人和谐相处,没有共享的概念;对外界的许多刺激表现为强烈的自卫和以暴力解决的思想;各种情绪不能适度表达;在平常的生活中对父母所给的生活费不能合理安排,大手大脚无节约观念、组织纪律性差,常常抱有一种“没有人管我,我说了算”的自我放任态度。更有甚者,和社会上一些带有不良习气的人称兄道弟,以“自由主义”为荣,形成行为偏差。

(三)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在学习方面出现的问题更是让老师感到力不从心。学校教育本来便不是一个独立的过程,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的配合,不能仅依靠学校来完成。而“留守儿童”的家长大都忙于自己的工作,很少在实质上起到教育的作用,只是拼死拼活地在外面赚钱,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即使关注,也只是顾及分数,不究其深层原因。而为了表示对子女的关心大多多给钱。这种方式产生的后果很糟糕,使一部分的“留守儿童”过早地体会到金钱的作用,对于学习漠然视之,对于老师交代的作业也以家庭负担过重,没有父母帮忙不能独立完成为由拖拉,养成极为不好的学习习惯,在平常的学习中也不善于和人交流,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学习进步。

二、新课改后思想品德教材对于留守儿童的关注及应用上的几点体会

(一)新课改后思想品德教材对于留守儿童的关注。

新课改后的思想品德课设置较之于以前教师使用的教材少了几分说教,多了几分人性化设置。对于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学习方面的许多问题具有提纲挈领的指导意义。只要我们认真分析、利用,“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方法其实就蕴含在其中。比如说在初中阶段的思想品德课中就有关于成长的烦恼、正视自我成就自我、交往有艺术、大家之“家”、承担责任、多彩情绪、自我保护、走进父母、交往的智慧、一念之差与一步之遥等一系列能够正确引导“留守儿童”问题的章节。关键在于教师要挖掘教材,运用教材,发挥教材的指导性作用。

(二)思想品德教材运用中如何关注“留守儿童”的几点建议。

1.教学设计阶段的关注。备好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部分。在平常的备课阶段,我们就要关注“留守儿童”问题,在讨论和举例部分穿插着重于解决问题的话题和例证。话题和例证不要求一定非要提及“留守”等字眼,但是一定要对这个特定人群要有引导作用,既要做到办实事,又要做到不触及内心痛楚,争取做到在快乐中学习、了悟、改进。如在初一下册《大家之“家”》的教学设计中我就设计了一个讨论题目:“请同学们自己谈谈对于班集体的归属感”,并且提前就设计了要发言的人员名单、讨论开始时我需要说的引导词。我设计的引导词是:“我们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班级中,班级是我们共同的‘家’,我们就像热爱自己的家庭一样爱着班级、像爱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爱着我们的同学。那么你在假期中会想念我们的班级和我们的同学们吗?都想到了那些同学曾给予的帮助和关怀?”从而激发他们对班级的归属感,渐渐认识和养成热爱集体,关心同学的良好品质。又如在八年级下《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请同学们谈“我们为什么要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通过自由发言,他们深刻认识到父母在外打工的艰辛,从而树立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使得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勤俭节约,还鼓励同学们制作节俭日志,以期通过不断的自我控制,最终养成良好的节俭习惯。

2.具体授课中的灵活操作。在为了保证教学的时效与质量,教师有时候还要根据课堂中出现的未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想到的问题做适当的临时性调整。如我在上《尊重劳动》这节课的时候,设计通过“留守儿童”谈自己父母从事的不同的工作的意义,从而总结出普遍的劳动意义。在教学设计中我设计的题目是“谈谈父母工作的意义”,但是在组织讨论的时候同学们对意义的概念把握不准确,总是想一口气把劳动的意义表述清楚。于是我便将讨论题目调整为:“父母工作对社会的作用”,结果“留守儿童”都能很具体地表述关于父母工作的作用,并在回答中能切实地感受到因为父母对社会的贡献而激发的自豪感。我的目的在于不但使他们的自豪感得到增强,更使他们对各种工作的重要性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克服父母工作很低贱的错误认识。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拿自己已经做好的教学设计照本宣科,这样会导致教学走向程式化,不利于教育教学,更不是新课改的初衷。

3.课外实践中的加强与提升。新课改后增加了课外实践部分。这更有利于思想品德课从书本走向生活,在生活中提升理论。如在一个关于“假冒伪劣产品对消费者的权益侵害”为主题的活动中,我根据“留守儿童”不同的性格特点,在分组过程中恰当调剂,形成一种互通有无、优势互补的效果,并争取使他们负责小组活动,以期他们在实践活动中积极参与,培养他们如何在组织中发挥个体作用,与人合作、交流、共享,将他们从以前的封闭、自卑的阴影中走出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等到作业汇报阶段的时候,原来一个性格内向,平常很不说话的“留守儿童”不但任务完成得很好,而且在汇报的时候积极主动地发言,同时将别的小组成员的贡献详加叙述,而自己的贡献却一带而过。因重视了一次人员分派而带来了一个同学如此大的改变,真是叫我大喜过望。

三、感言

国家实施了新课程改革,对以前的教材做了大的调整。对我们来说,不仅是课本的变化,更需要教师以新的理念来挖掘教材,运用教材,以教材为指导,关注和解决现实中存在的如“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当然,只有老师的努力是远远不能解决“留守儿童”这一社会问题的,还需要家庭、社会等各个方面共同努力协作。我们要共同努力,让“留守儿童”在一个充满阳光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篇10

教学设计理论主张“为学习设计教学”。强调任何教学活动都要以着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学习者服务,以教学引导、促进学习者学习;教学设计必须把学习和学习者作为焦点,以帮助每一个学习者有效地学习为目的。

教学设计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接受刺激,积极思维,心理结构和业绩行为发生持久变化的过程和结果;“学情分析”应当成为教学设计的依据。强调:如果学生的特点能够得以把握,那么大多数学习系统设计中出现的问题,都能得到妥善解决。因此,我们进行语文教学设计,应当以学生为依据,分析学情,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讲学生之所缺,练学生之所需。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分析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设计有效的教学程序,力求使有效学习发生在每个学生身上。

一、了解学生的兴趣、动机

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因素,是行动的动力;而动机又产生于人的兴趣和需要。课堂教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会学生学习,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教师所追求的语文教学的目的要求,必须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来实现。因而,语文教学要获得成功,就必须想方设法启动学生的内驱力,将外在的教学目标系统转换为学生的心理需要,成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了兴趣,形成了内在的需要和动机,他才能具有达成目标的主动性,教学目标的实现才有保证。

学习语文的动机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内部动力。因而,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充分分析.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并采取各种有力措施,把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纳入合理的轨道,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教学《石钟山记》,我们根据教学中学生对苏轼给石钟山命名缘由的结论提出的质疑,设计了一堂研究型学习课。让学生在课外查阅、收集相关资料,并分小组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讨论。由于教学设计是缘于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心理需要,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这一学习研究过程中,增强了学生对“不臆断”、“重实践”观点的感性认识,把“实践第一”、“勇于探索”的精神自然而然、恰到好处地植根于学生的头脑之中。既很好地解决了教学的重点:理解苏轼的实践精神给后人的启迪,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勤于思考,善于质疑,有疑必察的个性品质。使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有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分析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

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是学生达成目标的基础。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规律,符合学生的知识建构,符合教学原理。教学成功的关键是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能够有效地吸收和运用。教学设计要研究学生的知识起点,能力水平,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把握学生学习语文的“最近发展区”。力求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水准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使学生能体验到“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滋味。

教学设计理论强调,教学设计要从分析学生的起点能力(学习新任务的先决条件或预备状态)入手。认为起点能力是学生习得新能力的必要条件,它很大程度上决定教学的成效。起点能力与智力相比对新知识的学习起着更大的作用。指出,当学生的学习处于一个连续的过程中时,学生的起点能力实际上就是学生对新知识能力的学习掌握产生重要影响的先决条件,起点能力与教学目标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对于教学的成功与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设计中,只有从了解学生的现有状况出发,才可能提出切合实际的教学任务与具体目标,才能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语文教材中教学目的要求的重复现象很多。如散文的“形散神不散”,初中的《白杨礼赞》中讲,高中的《风景谈》中也讲;记叙文中抒情,议论手法的运用,初中的《挖荠菜》等课文中讲,高中的《记念刘和珍君》等课文中又讲。同样,小说的三要素、议论文的三段式结构、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风格等,均是初中讲高中还要讲。如果处理不当,教学设计中就往往出现机械反复的现象。不同年级,不同课文,同一设计,同一教法,“千课一面”,无效重复。势必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学无所获。因而,要进行有效的语文教学设计,必须在对学生情况准确分析把握的基础上,确定学生的起点能力,找准其起点能力与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间的差距,落实真正的教学需要,教学中才能真正减少无效劳动,提高效率。

教学《记念刘和珍君》,我们根据学生实际,设计了将课文与一般记叙文进行比较阅读的方法,使学生对课文抒情、议论文字多于记叙文字的特殊结构和表现方法有所感悟;并设计了将文章按一般记叙文的写法(记叙为主,穿插少量议论抒情文字)进行改写的练习,引导学生将修改后的文章与原文进行比较;然后指导学生深入阅读课文中的抒情议论文字,分析、体会作者这样结构文章的目的。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很快把握了文章的抒情线索,理解了文章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作用,进而能够准确地阐释文章的思想内容;既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又避免了重复讲解记叙文中运用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的作用等学生已有的知识,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时效。

三、了解学生的认知倾向

认知倾向也称认知风格,指学习者个体在认知即信息加工和组织过程中,表现在认知方式方面的稳定的独特倾向。表现在学习者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考、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对信息的加工、处理、存储的过程。不同认知倾向的学习者对于信息的加工、处理方式是有差异的。主要表现为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冲动型与沉思型等。认知倾向是学生的理智性特征,是学生表现在认知上的个性特征,它构成学习风格的主要方面。它是一种介于认知与情感之间的因素,没有高低,好坏之分。但不同的认知倾向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因而,它是影响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