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管理制度体系模板(10篇)

时间:2023-08-04 16:47:2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采购管理制度体系,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采购管理制度体系

篇1

一般而言,学校的财务管理多采用集中管理的模式,二级学院因在财务管理上缺少自而很少有财务管理观念。因此,应当在坚持收支平衡、量入为出、开源节流等原则基础之上,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二级财务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促使二级学院树立科学理财、经费使用责任承担意识,通过合理地调配现有资金,才能将有限的资产用在刀刃上。

(二)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经济业务活动的日益复杂化,学校的经济运行总量在不断的扩大,并将二级院系的财务管理体制推上了教育改革的前沿。在这种形势下,二级院系逐渐成为学校统一领导与宏观调控之下相对比较独立的财务核算机构,并享有着较大的科研、教学以及行政事务管理权。传统的财务集中管理机制已经不能适应学校的发展需求。因此,建立以二级院系为主体,并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高校发展要求相适应的财务管理体制,成为社会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三)是全面落实经济责任制的必然要求

目前来看,高校除要按照规定建立和完善法定代表人的经济责任制之外,还要按照校内管理层的特点,分别建立财务处长及二级院系负责人等数个层次的经济责任制。通过各级之间的相关管理和监督,全面落实经济责任制。作为相对比较独立的机构,二级院系的负责人并非只享受权利,而没有实质性的义务,他们应承担与财物管理权相对应的经济责任,二级院系财务管理人员不仅要严格按照规定行使权利,而且还要按规定履行相应的责任,从而保障院系二级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院系二级财务管理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专业的财务管理岗位

据调查显示,虽然各大院校的一级财务管理制度非常健全,但二级院系的财务管理制度还存在着许多不规范、欠缺的地方,因此难以保证其正常运行。由于经济责任制度、监控制度以及创收管理制度等都比较欠缺,因此高校院系二级财务管理非常乏力。

(二)财务预算编制与管理缺乏科学性

一般而言,高校会根据年度经费的总额,按照一定的原则来分配经费,在此过程中很难照顾到院系自身的特点。这种现象会导致财务预算的内容不实,预算的约束力和执行力不强,最终造成资金激励机制难以真正发挥作用。

(三)管理职责缺位、缺少考核评价机制

虽然高校院系制定了一些经费管理办法,但终因制度不健全而无法落实其权责。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财务分析,目前我国院系二级财务管理工作中只重视预算,并没有建立财务考核与评价机制,导致院系二级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着很多隐患。

三、构建院系二级管理体制下财务管理制度

基于以上对目前我国高校院系二级财务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笔者认为,要从根上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体系,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完善组织架构,构建财务管理体系

对于高校而言,学校要成立财务工作领导小组,充分协调和处理好学校内部各部门之间的经济关系。高校应以财务院系二级管理体制的改革为契机,建立一套科学完善、行之有效的二级管理体系。首先,要不断加强高校财务管理中宏观组织架构的建设,从而保证高校在宏观上的财务管理能力。同时,在完善财务管理制度的过程中,要不断强化财务领导小组以及专业管理委员会的组织架构建设,从而保障高校财务管理决策的科学化;其次,要不断加强微观方面的财务管理组织建设,以完善高校财务部门功能为落脚点,加强高校财务部门的组织建设。从实践来看,目前我国高校的财务机构的设置只不过是为了满足学校日常的财务工作需要,其功能较为单一。由此可见,从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长远发展来看,应当增加财务管理部门的职能,尤其是资源筹划和资本运营方面的职能,加大人才的引进。

(二)建立多层次的经济责任制

在教育部和财政部下发的《关于高等学校建立经济责任制加强财务管理的几点意见》文件中,明确规定:“建立健全各级经济责任制,首先必须建立健全校(院)经济责任制。”“高等学校的校(院)长是高等学校的法定代表人,对学校的财务工作负有法律责任。”由此可见,这一规定中并没有对具体的规章制度予以明确,因此高校二级院系的领导只是在财务管理的权利,却没有实质义务,也就是说经济责任制没有真正的落实。基于此,笔者认为高校应当建立多层次的经济责任制,权责结合,并强调财力集中、财权下放,进一步明确高校二级院系领导及负责人的经济责任。

(三)建立院系二级财务预算管理机制

推进财务预算管理是执行高校院系二级财务管理的重要保证,建立高校系院二级财务预算管理体系,目的在于建立一套科学、合理、明确的预算管理体系。首先,高校的整体财务预算应当以各院系的预算为基础,并根据各院系的财务预算实际执行情况进行调整;其次,要加强预算控制。它不仅要求对指标执行情况加强控制,而且各院系在自主管理的过程中,也应对每个环节进行严格的监督,层层把关,实时对财务管理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这一活动,将实际情况与计划指标相比较,从而及时发现问题,以便保证改进措施的针对性和可靠性。

四、结语

在高校中推行二级财务管理机制,对高校二级院系的发展非常有利,是一种切实可行的财务管理方法和手段。

参考文献

[1]沈向阳.高校二级学院财务管理方法探析[J]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07).

[2]吴燕波.试析加强高校二级财务管理[J].现代商业,2010(23).

篇2

国库集中管理是我国财政改革的重要举措,高校做为社会职能的承担部门,是国家财政支出的重要部分,随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推进,它对我国高校已经产生了重大影响,强化财务信息化建设,分析国库集中支付对高校产生的影响,在高校构建国库集中支付体制,对高校财务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国库集中支付的内容及在高校内的运行机制

(一)国库集中支付的内容

国库集中支付是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目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预算指标进行控制与考核,并且由财政资金统一账户进行管理,由单位在进行支出时提出申请,经过财政集中支付审核后,将资金集中支付到专项账户付款的一种制度,该制度解决了财政资金层层拨付带来的问题,降低了资金运行成本,增加了资金使用透明度。

(二)高校内的国库集中支付运行机制

高校实行集中支付后,内部财务运行机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首先,它是一种集权化的拨款模式,不论高校财政资金是预算内还是预算外,都统一直接纳入统一账户中,对资金分配、支付等环节进行全程控制;其次,高校财政支出是决策权的分离,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高校得到的是一个可用资金指标,并不是账户的资金,账户通过申请直接支付款项。最后,国库集中支付运行后实现了事前、事中监督。

二、国库集中支付在高校运行的成效及意义

(一)国库集中支付在高校运行的成效

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后,利于有效的监管高校资金,并且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财政部门可以很清楚的了解资金使用情况,准确定位资金流向,提高资金使用自律性;国库集中支付实施后,高校编制专项资金用款计划,计划授权后直接从账户支出,提高了拨付效率;实现了资金运行信息的及时反馈,提高了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及准确度;另外,国库集中支付后,高校经济使用更加具有主观性,有效的提高了财务管理水平;降低了高校财务风险,使高校财务管理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二)国库集中支付在高校运行的意义

高校在国库集中支付运行中,明确了出资人的所有者角色,避免了账户资金滞留、挤占情况,解决了财政资金分散等问题的发生,减少资金了支付环节、在途时间及预算执行的随意性;国库集中支付在高校间运行,消除了由于规模扩张而不能及时偿还债务,使政府成为清偿者的可能性,扭转了预算执行不能真实反映实际支出情况,防止腐败现象的滋生,因此,国库集中支付在高校运行的意义重点在于: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及管理水平、提高了预算编制及执行能力、利于高校规范财政资金使用、加快了高校财务工作的信息化进程;

三、高校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的财务管理变化及影响

(一)高校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的财务管理变化

高校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对资金的拨付产生变化:高校通过计划申报、批复,由银行对款项进行支付;资金管理变化:需要对预算内、外资金,非政府与政府采购等区分类型进行核算;资金支付方式变化:每笔资金使用需要通过集中支付系统,支付到收款单位,校内拨付被禁止;财务信息管理变化:除自行财务系统中核算,还需要在财政系统中进行业务处理。

(二)国库集中支付对高校实行的财务管理影响

国库集中支付对高校预算管理产生的影响:财政拨款不在资金实拨,而是通过高校的审核额度及预算计划,利用零余额账户进行支付,当前高校还没有相应的机制,因此实际管理过程中很难操作;高校筹措资金产生影响,改革后账户中存款为零,减少了高校贷款质押保障,给高校贷款带来了很多的制约,丧失了一个筹资渠道,降低了自主获取资金的能力;资金管理产生影响,改革后高校由单一账户进行资金支付,防止了资金挪用现象,但是财政支出需要按预算安排资金,不同类别项目间不可以进行账务调整,给高校会计核算增加了难度。

四、高校集中支付制度下财务管理体系构建

(一)制定与高校相适应的国库集中支付财务管理制度

1、制定与高校相适应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随着高校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需要对现行法规进行修正,以保障两者相互融合,因此,必须规范高校财务行为及规章制度,加大内部预算监督,严格授权防止财政资金挪用、挤占,保证高校财务活动可以健康发展,高校内部财务管理主要包括:内部预算管理、项目经费管理、会计核算制度、资金结算制度及国库集中支付操作等规范工作。

2、制定相关操作规范及业务流程

根据国库集中支付制度重新设计高校财务规范业务流程,明确财务人员的工作职责,使高校国库集中支付从申请、审核、计划到最终支付,每个环节都落到实处,针对改革过程出现的问题不断总结与完善,建立内部控制及审计制度,根据高校实际情况,制订可操作规范及业务流程,制定可行制度并明确工作指导原则、职责分工等,使国库集中支付在高校执行过程有章可循。

(二)优化高校国库集中支付财务管理机构

对高校财务管理机构进行具体分析,根据工作需要进行岗位设置,合理设置财务管理机构,使高校内部财务管理机构相互衔接,达到财务机构再造,以顺应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有针对性的对绩效评价设置管理科目,重新定义高校预算管理,根据拨入资金改变预算计划;完善高校采购、付款及招标过程,对该过程的财务会计程序进行严格控制,防止各种不良行为的发生,在高校内部可以设置监督部门,对相关部门实行:统一领导、提供更好的服务、精简高效的原则,以提高财务人员的工作效率,保证财务管理机制有效建立。

(三)建立高校国库集中支付信息管理系统

国库集中支付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是网络信息化,财政部门应该提高国库集中支付管理系统的网络化建设,努力提升支付系统的财管功能,使其功能更加完善,成为国库集中支付财务管理工作中最迅捷、有效的支付平台。高校应在强大信息系统架构基础上,与国库集中支付财务信息相结合,建立综合管理系统,确保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在高校可以顺畅实行。

(四)建立与高校相适应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建立与高校相适应的预算管理体系,改变并创新观念,树立筹资与理财观念,将高校的财务管理重心转向预算管理,侧重于经费使用的效益性,突出预算执行结果的严肃性,细化预算的编制工作,将预算与高校财务相结合,使其更加透明;考虑费用支出的必要性,建立有预算有支出,没有预算不支出的格局;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相适应,重新建立两级预算体系,严格审批权限、确保预算在计划数额内使用;

(五)建立集中支付制度下高校会计核算体系

集中支付制度下高校财务核算体系,与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对接,结合财务管理机制,设置专门岗位负责相关工作,增设零余额账户,对现金、公务卡单独进行核算,创新财务二级预算管理;规范高校合同管理、服务内容及业务往来关系;严格遵守采购规定,整合高校后勤,相关支出统一由零余额账户支付,创新高校用款计划及对外支付结算办法;

五、结束语

我国高校实行国库集中支付财务管理制度经过多年的推广,它给我国高校财务体制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也使高校财务管理制度体现出了严复不足,总体来说缺少系统性的构建,通过对国库集中支付,在高校财务管理制度中实施意义的研究,阐述了高校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运行机制,以高校国库集中支付给财务管理制度带来的变化为出发点,系统的构建高校财务管理体系,创新财务管理理念,适应、构建高校财务管理新体系。

篇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0-0010-03

独立学院作为对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体现出其存在的价值和活力。截止至2008年,我国普通高等工商管理类本科开设财务管理专业的学校已经有189所。独立学院拘于生源质量、教学体系照搬母体院校、重视就业忽视就业质量、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关系混乱等问题的约束,专业建设发展中的同质性导致了专业招生与就业竞争力的日益加剧。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的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其教学自主性和机制的灵活性,利用差异化的教育资源,挖掘资源优势,以制度建设作为专业建设的保障,优化理论与实践课程结构,突出实践重点,促进理论与实践的交叉,强化实践创新,构建实践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建设体系,在困境中提升其品牌价值和核心竞争力。

实践应用型专业建设体系构建则围绕四大核心因素展开,即:学生、教师、校内与校外。通过建立完善实践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建设体系将四大因素紧密结合,互相牵制,互相约束。

一、构建以就业质量为导向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独立学院重视教学质量和就业质量,但两者通常处于独立状态,忽略了两者之间的相互促进与约束。从战略层面定位就业质量对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的促进作用,构建理论、实践双重教学质量标准并进行双重监控,建立就业质量分析评价体系以及就业质量反馈机制,实现教学与就业的相互促进。

1.以教学质量、就业质量管理战略规划为起点,确立办学指导思想,注重教学质量和就业质量的双重质量因素。

2.以教学质量控制为保障,制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质量标准,对质量标准执行进行过程监控。

3.以教学质量评估为手段,建立理论教学评估体系与实践教学评估体系,同时完善质量提升机制。

4.构建就业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对学生的就业进行指导和评估,并及时反馈。

5.以人才培养质量分析和提升为目标,对教学质量和就业质量进行联合分析,明确改善途径,提高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综合质量。

一个导向,一个目标,五个平台的人才质量培养模式是独立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方向,一个导向即以就业质量导向,一个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四个平台及以教学质量规划为起点,以教学质量控制为保障,以教学质量评估与反馈为手段,以就业指导与反馈为媒介。

二、构建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践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的教育形式。

教育部对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能够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工商管理人才,主要从事账务处理、财务预算、投资决策、资产评估、纳税筹划等方面的工作。工作内容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和可操作性,财务管理专业的理论教学与实际工作之前存在一定的空缺,则应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对学生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培养,提高学生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认知能力以及学生就业的适应能力。

1.企业和学校共同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以企业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出发,共同确定教学的内容体系以及培养体系。

2.企业的实践导师、理论教师和学生构建校企合作联络平台,实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进行沟通和交流。

3.构建校企合作信息反馈机构,实现指导层与实施层之间的信息交换,完善校企合作培养体系。

三、构建能力目标为导向的分年级实践教学实施与评估体系

面对公办院校的研究型大学定位以及大中专院校实践型教学定位,独立学院如何在两者的夹缝中寻求生存空间,是对独立学院培养目标定位以及目标执行的重要考量。

财务管理专业表现出专业课程多、实践性强、逻辑严密等特点,不同年级的课程相互渗透,则需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能力目标以及课程结构来实施实践教学,制定实践教学内容以及实践教学方法财务管理专业能力目标体系实施体系如图3所示。

1.独立学院分年级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能力目标体系构成原则。①学生年级与能力目标的统一;②能力目标与课程设置的统一;③课程设置与实践环节的统一。

2.独立学院分年级实践教学能力目标体系实施原则。①整体性原则:建立计划―实施―评价的循环式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能力。②层次性原则将实践教学目标分为综合能力目标和分级能力目标,综合目标则是通过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财务管理专业综合实践应用能力,分级目标则包括了基础目标(账务处理能力)、技能目标(财务管理能力、财务分析能力、软件应用能力)和方向目标(学生的特长)。③差异性原则:通过课程设置体系以及学生的考核评价结果,对学生的实践教学以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兴趣特点为出发点,因材施教,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④效率性原则:通过建立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技能为本的校内与校外实践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促进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重点是对校内、校外实践环节的过程监控。

3.独立学院分年级实践教学体系评估原则。①不同年级学生学习心理特点与目标执行结果评价相结合;②学生年级整体评估与个体评估相结合;③教师教学评估与学生学习评估相结合;④校内实践评估与校外实践评估相结合。

四、构建双师型教师选拨、提升、评估体系

独立学院的师资在学历、待遇以及稳定性上与公办院校存在较大的资源差异,但教育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是取决于教师的素质与水平。鉴于财务管理专业实践应用型强的特点,建立一支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对独立学院财务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完善起着重要保障作用。通过从双师型教师人才引进策略、人才培养方针、以及人才评估体系等方面入手,建立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有助于提高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教育教学质量,促进财务管理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

五、构建学生专业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独立学院很大比例学生在学习上缺乏自主性和积极性,对自己的学习要求、目标等都不明确。学校可对大学二年级、三年级以及四年级的学生,通过构建完善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学习能力、专业实践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进行考评。使学生能够心中有目标、实施有计划、行为有动力、结果有预期。评价指标体系如下表。

六、课程实践教学实施与评估体系

独立学院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依托于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平台,校内实践教学则又依托课程实践教学和实验室教学两方面,则课程实践教学占据了校内实践教学的很大比例,对课程实践教学进行完善的实施、监控与评估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课程实践教学内容。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如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税务会计与税收筹划、会计电算化、货币银行学、金融学、财政学等,每门课程均需要根据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践需求制定详细的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方法,并按照要求详细实施。

2.课程实践教学实施。①分课程实践教学与实验室实践教学相互渗透;②多课程实践教学相互渗透;③实践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方法相互渗透。

篇4

[DOI]10. 13939/j. cnki. zgsc. 2016. 06. 050

国务院国资委决定自2015年起,从中央企业采购管理体制、采购管理机制、集中采购、招标规范管理、供应商管理、采购管理基础工作6个方面,全面开展采购管理提升对标工作。虽然经过多年探索,中国石化集团建立了集中统一、科学理性、公开透明的采购管理体系,保障了生产建设物资的安全、及时、经济供应,但对照国务院国资委提出的采购管理专项提升对标指标,还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

1 选择正确的对标目标

国资委将物资采购过程中包含的物资采购管理体制等6个内容按照每一个评价标准分列为三个层级,分别是先进水平、良好水平、达标水平,并对每一个层级都列出了详细的评价内容。中石化集团为进一步提高物资采购管理水平,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最终确定要立足先进水平,使物资采购管理工作走在中央企业前列。

先进水平是评价要素中最高层级,主要内容包括:一是要巩固完善集中统一的物资采购管理体制;二是建立运行高效、风险可控的采购业务运行机制,公开采购率达到85%以上;三是集团化采购规模、质量和效率显著提升,集团化采购率达到85%以上;四是规范招标,依法招标,项目招标率100%,电子招标率达到80%以上;五是供应商动态量化考核率达到95%以上,质量管控覆盖率达到90%以上;六是信息系统功能完备,全面集成,电子化采购水平居中央企业领先水平,网上采购率达到95%以上。

2 不断完善物资采购管理体制

坚持一个整体,集团上下全面实施“归口管理,集中采购,统一储备,统一结算”,形成科学合理的物资采购管理体制。油田企业、炼化企业、专业公司继续巩固集中统一的物资采购管理体制;科研院所、销售企业必须理顺物资采购管理体制,加快推进归口管理;涉外企业要加快海外物资采购归口管理,进一步研究制定中石化海外物资采购管理制度流程,推进海外项目电子化采购,整合海外物资供应商资源,强化海外物资采购监督。

3 理顺物资采购运行机制

3. 1 建立科学高效的采购业务运行机制

建立管理制度、业务流程、岗位职责三位一体的标准化采购管理制度体系,将制度流程固化到信息系统,让岗位人员刚性执行,规范采购行为,公开采购率达到85%以上。坚决实施采购专业化分工流程化操作,按照采购业务决策、执行、监督相分离,采购过程分段制衡、自动纠偏的要求,将供应商选择权、价格确定权与货款支付申请权分置,实行不相容岗位的分离,加强各采购环节间相互监督制衡。

3. 2 建立重大风险防控机制

以采购业务流程为基础,分析内外部环境,全面梳理和识别各业务环节存在的风险,明确责任岗位。对风险的重要程度进行评估,对其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进行分析,评估各项风险等级。针对存在风险的业务环节,以内部控制为基础,结合现行管理制度完善风险应对措施,确定风险监控指标,提高风险防范能力。推进风险管理、内控管理融入日常采购业务,加强内控管理体系建设,通过内控检查与考核,动态评估各类应对措施的有效性,跟踪监控指标变化,做好风险预警和应对。

3. 3 构建先进的采购管理绩效考核体系

首先要明确指标,根据不同板块,不同规模,不同企业性质特点,按照量化、促进、引导、提升的原则,合理设计绩效考核指标。其次要科学考核,要运用大量数据、云计算等手段,构建科学的绩效考核模型,建立信息化绩效考核体系,实现数据存储、采集和绩效考核电子化。最后要持续提升,开展绩效指标的横向对标与纵向对照,指出短板,找出落后,针对性制定改进措施,不断提升管理水平。

3. 4 大力推进公开采购

不仅要依法公开招标采购,应招必招,而且依规主动开展公开招标采购,能招尽招,依法必须招标项目招标率100%。坚持公开询价采购,推行公开竞价采购,积极开展开门采购,在采购活动中,邀请生产、工程、设备、技术、审计、监察、法律等部门及用户参与采购策略研究、供应商现场考察、重大合同商务谈判、过程控制等关键采购环节,建立相关部门共同参与采购过程的开门采购机制。

4 全面推进规范招标

4. 1 大力推进招标工作标准化

制度流程标准化,在集团公司物资采购招标投标管理委员会指导下,建立健全招标采购管理制度流程,在实际操作中持续优化完善,不断规范招标管理。招标操作标准化,招标人和招标机构必须严格执行招标工作标准化的制度和流程,规范招标公告和招标文件,认真进行资格预审,按程序组织开评标,不断规范招标操作。

4. 2 全面推进招标工作电子化

建立和使用电子招标平台,招标采购实现全过程电子化操作,在网上完成公告、标书下载、招标、专家抽取、开标、评标、定标等招标操作。招标过程要公平公正,公开透明,记录在案,永久追溯。电子招标率达到80%以上。

4. 3 加大招标管理工作力度

一要强化招标意识。认真遵守国家招标投标法律法规与集团公司有关规定要求,积极创造条件推进招标采购,不断扩大集团化采购与企业自行采购物资招标比例,招标采购率达到70%。二要防控招标风险。规范招标委托,提高招标方案编制质量,科学设定评标标准及淘汰原则,避免高价低质资源中标。三要加强招标监督。完善招标监督机制,通过在线监控、现场检查、效能监察等方式对招标工作进行全方位监督,规范招标采购。

5 加强供应商管理与合作

5. 1 建立健全供应商管理体系

适应集团公司大力推进公开招标采购的需要,修订完善供应商管理制度,并固化到供应商管理系统,实现供应商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信息化。有序敞开供应商服务大门,将资格预审与资格后审相结合,优化供应商现场审查标准和流程,引导优秀供应商主动参与采购,最大限度满足采购需要。

5. 2 优化完善供应商动态量化考核

一是优化现有供应商动态量化考核指标体系,结合供应商整体实力指标和履约情况指标,科学反映供应商的整体绩效。供应商动态量化考核率达到95%以上。二是优化考核方式,企业物资供应部门、使用部门,对供应商整体实力和供应产品的质量、交货、服务、性价比进行实时评价,提高用户满意度。三是根据对供应商动态量化考评结果,实施供应商星级管理,动态调整供应商星级级别。

5. 3 加强采购质量管理

一是建立采购质量管理体系,设立机构,配备人员,添置设备,建立制度流程,规范质量管理。二是加强供应商质量控制,从供应商原材料质量、生产质量、管理质量等方面加强质量控制,延伸管理供应商的供应商。三是要加强质量考核,按照安全供应、及时供应、经济供应的理念,全生命周期加强质量考核,确保采购质量管控覆盖90%以上。

篇5

Abstract: in the engineering contracting project, equipment and materials of all costs general more than 60% of the cost of the project. So equipment material management is engineering contracting project cost management of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project of the key factors in the smooth construction, equipment material management level will directly influence the engineering contracting project cost, profi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contracting project equipment supplier management.

Keywords: 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The contracted project; Equipment; Supply;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G2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国际工程承包项目的设备供应管理工作涉及国际工程承包项目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 与工程的进度、质量和费用都密切相关, 因此, 对设备供应管理工作应予以高度重视。要对项目所需要的设备进行投资、计划、采购、运输、清关、保管、安装调试和移交等全方位管理, 同时, 加强对合作单位(项目设计单位、施工/安装单位)和不同供应商的协调, 以实现供应及时、质量优良、费用合理, 从而保证工程项目的进度、质量、利润等符合要求。

一、建立完善的采购管理体系

1、建立严格的采购管理制度。采购管理制度涉及采购制度、采购管理和采购过程的各个方面,一个较为完善的采购管理体系,主要有几方面的管理制度:(1)采购模式制度(2) 招标采购流程及审批制度(3)采购价格与预算管理制度(4) 采购监制、质量控制、产品验收管理制度(5)特殊采购与补充采购管理制度(6)采购人员管理制度(7) 工程项目采购工作审计制度等。建立严格、完善的采购管理制度,不仅是采购工作进行的依据,而且可以规范采购人员的采购行为,使公司的采购工作更加公平、公正、公开。

2、建立合格供应商评审和准入制度。为了确保供应商选择的合理性,采购部门应组织对设备材料供应商进行选择、评价和重新评价,建立并完善合格供应商进入、重新评审和退出的管理机制。公司采购活动必须在合格供应商名单范围内进行。对公司的设备材料合格供应商建立数据库,对合格供应商数据库实施动态管理。在对合格供应商重新评价或绩效评估时应征求监察审计、质量安全和市场营销等部门的意见。

3.建立设备材料价格信息资料库和价格综合评审体系。公司采购部门要对所有采购的设备材料建立价格档案,详细记录设备材料的成交价格、规格型号、厂家等。并通过广泛收集市场信息,进行广泛深入、细致的资源调查,分析采购设备材料价格的浮动规律,经筛选论证和综合平衡确定出当期的采购价格,供各项目采购人员和相关部门参考。在进行采购工作时,首先由费用控制部门对所采购设备材料给出预算控制价,采购人员在进行采购时,应首先与设备材料的预算控制价进行比较,分析价格差异的原因。如无特殊原因,原则上新采购价格不得高于预算控制价;新采购价格超出预算控制价的,应写明涨价原因,并报项目经理部、费控部、采购部等部门进行评审,评审通过后才能进行采购。

二、建立完善的设备、材料的检验体系

由于国外设备材料的技术标准一般比国内高,因此对设备、材料的质量要求也较国内高,在设备材料检验过程中,在注重内在品质的同时也要注意外观质量的检验。

1.检验工作从原材料进货开始,包括制造加工、组装、中间产品试验、强度试验、密封试验、整机性能考核试验、除锈、油漆、包装直至具备装箱条件,以及运抵施工现场后的开箱检验等全过程。

2.对于有特殊要求的设备、材料,应委托具有资质的第三方进行检验。

3.设备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贯穿于设备材料采购工作的全过程,设备材料监制工作是这一过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关键设备材料应邀请业主和/或监理工程师进行质量的指导和管理。应参加产品的中间检验、出厂检验、开箱检验以及驻厂监制。供应商如有分包,必要时检验、监制工作人员应在供应商配合下对分包方进行检验、监制。

4. 加强设备材料外观质量及包装的检验,从海外工程组织供货的经验来看,国外业主普遍对外观及包装要求较高,对产品的最后工序—除锈、油漆、包装要严格控制,避免小的缺陷导致业主的退货或索赔。

三、设备出运

设备出运是指将采购的设备从生产厂家运抵项目现场, 包括装箱前检查、制作出运单据、集港出运和项目所在国的清关运输等几个方面的工作。

(l) 装箱前检查。在设备出厂封箱前, 应派专人赴厂检查设备包装情况, 并与生产厂家一起进行箱

内货物清点, 然后双方在装箱单上签字, 一起封箱。设备包装应符合《出口机械、电子仪器、仪表产品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唆头标志应符合订货合同的统一规定。

(2 )制作出运单据。设备出运一般为集中出运。要求各个厂商在每批货物出运前30 天, 向运输组提交出运货物中英文对照装箱清单(含电子文档), 装箱清单格式由运输组统一制定。运输组进行核对、汇总, 制定该批出运货物的总装箱单, 总装箱单中的设备英文名称应与提交业主的设备清册中的设备名称相一致。(3 )设备集港和出运。由于项目需要的设备品种数量很多, 为便于设备集中出运, 应在出运港口附近寻找一个集港仓库。设备集港时, 负责设备出运人员应根据装箱清单上的件数、箱号参加入库清点工作, 并处理入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运输组负责与船运公司联系安排货物的出运事宜。

篇6

引言: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实体经济对电力的需求依赖性加深,煤炭市场运行走势必会对电力企业的整体运营,特别是对“电厂”对煤炭采购需求方面将会产生深远影响。

一、2013年中国煤炭市场运行走势分析

(一)煤炭需求增幅不大

当前国内经济企稳回升将拉动煤炭需求保持增长,但世界环境依然复杂多变,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仍需要巩固,当前我国钢铁、建材化工等高耗煤行业“去库存”过程仍未结束,企业生产加速增长的力量难以积聚,将限制对煤炭需求的拉动力度。

(二)煤炭产能供过于求

从煤炭供应看,2011年末,我国煤炭产能已经达到39亿吨左右,在建规模11亿吨,总产能超前问题比较严重。同时,受国家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进节能减排影响,2013年煤炭需求不会出现大幅增加,随着煤炭供应能力持续提高,今后产能过剩可能会成为常态。

(三)火力发电投资下降

虽然长期来看全社会用电量还有很大增长空间,火电依然有发展潜力,但是目前火电处在微利经营状态,投资可能会越来越少。另外,水电、风电等再生能源快速的推广和沿海电厂采购进口煤,导致电企的电煤供需状态愈加宽松的,影响其煤炭采购积极性,增强电厂的议价能力。

(四)煤炭进口保持高位

受世界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速明显放缓等因素影响,世界煤炭需求萎缩,国际煤炭市场低迷,价格下滑,使我国煤炭进口量大增。2013年国内煤炭进口仍将保持高位,对国内市场的冲击加大,导致沿海市场国内煤炭供应将相应减少,进而抑制煤价反弹回升。

二、加强电力企业采购管理的几点策略

“电厂”作为资金密集型企业,原材料(煤炭等燃料)和生产设备成本占生产和运营总成本的70%以上,因此加强和改善“电厂”的采购管理,可以有效降低采购成本,增加企业效益,进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一)建立健全完善科学的采购管理体系

目前,一些电厂仍未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在物资采购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导致采购程序和招投标过程不规范,造成许多不必要的浪费和损失。因此,建立健全科学完善的物资采购体系事关重大。

1.建立科学的采购物资管理制度。以企业物资管理制度为基础,通过采购管理制度加强对物资招标的管理。同时,结合企业的年度综合规划、固投计划等计划,把企业计划贯穿于整个物资采购、发放、使用、消耗、破损、储备着一系列过程。同时,以不断完善的物资采购管理岗位规范与工作标准,用科学的管理制度来规范职工行为,促进物资供应系统的良好运转,封闭管理漏洞,实现物资采购管理全过程的制度化、科学化。

2.加强物资采购全过程的监管力度。物资采购要严格贯彻相关政策、法规,严守市场秩序,强化采购纪律,加强采购监管,把监管落实在采购的全过程。采购能紧贴市场规律,切实保证物资质量,并不断拓宽采购渠道,减少采购环节,降低采购成本,使电力企业物资采购工作始终处于良性循环之中。

3.运用现代化手段实施物资采购管理。

电力企业可以推进先进的技术与管理手段在企业物资采购管理中的运用,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等管理工具,全面提升物资采购效率。并通过建立企业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组成精干高效的物资采购管理机构,使系统与企业计划、财务预算、运营生产、物资供应信息及供应商等要素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不断提高物资采购管理水平,提高企业效率。

(二)突出物资采购管理的计划性

计划是企业强化组织管理的基础,也是“电厂”实施煤炭等物资采购的首选条件。电力企业应根据年度的生产建设投资总量,制定明确合理的物资采购定额和物资集中采购计划。

1.计划要具有准确性。采购管理中,采购计划直接影响整个管理进程,企业要依靠多年积累的丰富数据,计算物资材料的消耗与利用率,来强化物资需求的控制。相关计划部门、技术部门要紧密配合,通过认真调研和周密计算,准确制定出相关采购计划。

2.计划要具有可行性。制定行之有效的物资管理计划,并把计划贯穿于整个物资的采购、发放、使用、消耗、破损、储备的过程中,能够多电力企业的即将和生产期良好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3.计划要具有实效性。物资的采购也必须按照计划运行,实行预算的定额控制,并且还要有主要物资和辅助物资的相关信息。制定的计划要全面考虑计划期内市场需求、生产条件及原材料供应变化等因素,切实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有利,具有较强的规划指导作用。

(三)实行供应商资信等级的动态管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买方市场已然成型。一些具有较强实力的供应商,希望能够以过硬的产品质量和完善服务通过规范的市场竞争手段进入市场,成为电企的供应商。为保证物资采购质量,电厂应建立完善的供应商资信评价体系,把供应商的产品质量、履约情况、售后服务等行为进行全面、细致、可靠的评价,并实行严格的产品准入制度和淘汰制,有效提高方供应商的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

在企业推行供应商资信等级的动态管理,既建立了供应商的评价结果和招标采购管理机制,又可以根据供应商的经营业绩、财务状况、服务质量等信息库,及时规避合同履约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有效避免了传统采购模式中人为的随意性,大大降低采购成本,提高了企业的运行效益。

结论:电厂以追求最大经济效益为最终目标,降低经营成本更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一定要抓住机遇,适时创新一套物资采购模式和管理更好为企业服务。

参考文献:

篇7

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点工作任务,是企业为了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保证信息质量真实可靠、保护资产安全完整、促进法律法规有效遵循、规避生产经营风险,由企业管理层及其员工共同实施的一个管理过程。而物资采购环节又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重点,因为采购直接关系到生产的质量,关系到企业的成本和利润,是企业实现低成本,高效益的重要环节。那么,如何才能通过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来提高采购工作的管理水平呢?

笔者认为,要通过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来提高采购工作的管理水平要遵循四个方面的具体要求,即:正确认识是前提、制度保障是基础、程序合理是重点、执行有效是关键。只有做到这些,并结合各自企业实际,予以适当的完善和补充,才能真正达到通过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来提高企业采购管理水平的目的。

一、正确认识,是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提高采购管理水平的前提。

篇8

前言

目前,一些大型钢铁企业已经意识到了设备集中采购管理的重要性。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就应该将拥有的所有资源管理好,并将大部分精力集中发挥在自身的优势领域之中。大型钢铁企业的设备集中采购管理是指对材料、设备由企业总部进行集中的采购与调配管理。通过此类办法,可使得很多大型钢铁企业实现经济收益目标。作者所工作的宝钢某150万吨/年的热轧厂,设备、材料、备品备件种类约有13000余种,更不要说长流程(包括原料、炼铁、炼钢、轧钢等从原料到成品的生产线)的钢铁企业。通过这一情况来看,提高大型钢铁企业设备的采购管理,对于企业的优势与产业链构建、企业设备质量与核心的竞争力来说都将有极其深刻的影响,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1 当前大型钢铁企业设备集中采购管理现状

1.1 没有发挥出应有的规模效益

大型钢铁企业往往经历了数年甚至几十年的运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了比较完整的采购管理制度。总的来看,当前的钢铁企业采购管理状况参差不齐,随着钢铁企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很多不足也越来越明显。首先来讲,很多的大型钢铁企业并没有发挥有效的采购规模效益。为了满足企业的正常经营发展需要,这些企业的设备材料采购往往在数亿元左右,部分企业甚至达到几百亿元,大部分物资通常在经济发达的城市进行采购。常见的采购工作都是由大型钢铁企业的分公司、设备采购部或者项目工程部来完成。因采购规模的不经济性和总量的不确定性,很多大型钢铁企业不能使自身的资源优势发挥到最大,在价格谈判中处于不利地位,无法有效控制采购成本,使得采购成本偏高[1]。

1.2 重复采购情况增加了库存

由于一部分企业并没有实行统一的采购管理制度,很多内部的分公司与项目经理需要根据自身所承担的任务去采购设备,形成了管理的混乱和购买上的冲突。如型号基本相同的通用物品:行车、泵、阀门、备品备件,分子公司各自采购其各自的数量都不多,显然价格也比集中采购偏高。部分企业为了确保现场的安全生产,在库存上都留有一些余量,导致库存总量的过剩。很多企业的设备属于闲置不用的状态,这也就使得了大型钢铁企业中内部浪费了宝贵的运行资金,管理成本大大提升,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竞争力的下降。

1.3 使用率和利用效率较低

因大型钢铁企业内部缺少集中采购管理模式,重复的设备采购也使得设备超过了实际的工作需要。但内部调度上没有协调好,使得部分设备处于闲置或者半闲置的状态,尤其对一些为适应工程设计的要求而购置的特殊设备。据以往经验来看,很多的大型钢铁企业的设备使用利用率并没有达到百分之百,这也就代表了有一部分的设备处于闲置的状态,因此还存在较大的使用潜在空间。大型钢铁企业应在设备的使用率与利用率上进行精细化管理,解决资源不足与资源利用不充分的问题,使企业的整体运营规模不断扩大[2]。

1.4 管理能力欠缺

随着大型钢铁企业的经营规模正在不断扩大,因此设备的数量也在不断上涨,但管理设备的资源却显得明显不够,并且很多技术人员的数量也无法满足现场的管理需求,影响了大型钢铁企业的设备管理水平。并且很多企业内部的制度并不清晰完善,监管的力度也并不强,从各个方面均一定程度影响了企业的整体发展。

2 加强大型钢铁企业设备集中采购管理的措施

2.1 对设备集中采购认识的提高

为了提升企业的成本竞争力,需要将设备集中采购管理制度进行有效的实践运用。首先需要提高企业内部对于设备集中采购管理的认识,目前很多的大型钢铁企业对于设备集中采购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盲目采取一些措施,虽然有一定的效果,总体还是非常混乱。对于设备集中采购的重视程度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但具体过程中存在较大的瓶颈。实际的困难源于对实质的认识程度不够。对设备的集中采购管理是为了杜绝重复设备的购置,保证设备的质量能够达标,提高使用效率,最终节约成本。公司相关的部门与管理人员需要提升对此方面的认识,推行大型钢铁企业的设备集中采购方案[3]。

2.2 管理制度的完善

因大型钢铁企业设备采购范围较广,需要完善的管理制度的介入。制度中应明确注明各个分公司所负责的项目与职能,将相关的责任进行清晰明确的划分,并将所需要的手续与程序明确制定,使得设备的集中采购管理运行规范化。在集中管理制度施行过程中,应有一定的灵活性,不能任何设备都采取集中采购的办法,应依照实际设备的需要情况进行规划。节约生产周期的总成本才是根本目的,可以说,集中采购管理制度的完善也有利于大型钢铁企业更好的发展。

2.3 做好拟购设备的分析研究

大型钢铁企业的设备采购需要的投资金额较大,占企业成本比例也较高,对企业利润的影响也大。对于设备的采购需要统一的安排,进行前期的采购方案策划,事先要做好可行性研究,对技术进行详细的分析论证。在此之前应思考权衡拟购设备是否技术先进可靠,能否为企业创造经济收益、是否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等等。并且需要研究设备能否在不同的工程中发挥不同的作用,并且要考虑重复设备的购置问题,使大型钢铁企业的资金利用发挥大最大化。

3 集中采购的关键点

沃尔玛供应链体系是集中采购的典范,他们建立了高效的集中采购方式,而且第一家使用了卫星的方式对全过程信息化进行高端支撑。集中采购是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对一系列的产品进行及时的收集、分析、统计、计划。根据作者的多年经验,有几个关键点需要注意:

(1)建立有效的集中采购的目录名单,包括产品、主要参数的信息,编制详细的物料代码。

(2)对信息进行有效的跟踪、记录、管理,作者所在的公司采用了SAP数据库软件系统,进行项目情况的全程沟通。

(3)进行有效的供应商管理。进行集中采购供应商的质量是成败的根本,在社会化大体系的背景下,企业和供应商需要签订质量承诺协议。

(4)建立供应商后评估和评价体系。在集团范围建立建立供应商的评估体系,对供应商的各种行为进行综合评价。

(5)对物流进行有效、系统的管理。在大型钢铁企业中,物流占了整个成本链中的重要部分,特别是西部企业,物流本身就可以转为效益。物流仓库的重要性需要进一步加强。

4 集中采购的效果分析

任何单位通过严格控制各方面成本,特别通过集中采购降低工程、设备等采购成本。例如,表1为作者2015年7-12月份收集的同类产品招标前后价格比较表,集中采购后采购成本低约15%-28.35%;甚至在植被绿化上,招标后比招标前的总价格降低了约45%,见表1。

例如行车的钢丝绳从原来的6400元/吨降到降到4200元/吨,扣除因物价变化因素,采购后比采购前优惠率6.25%,对于通用物资,不同的规模意味着不同的话语权和价格。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型钢铁企业的设备集中采购管理对于企业的经济收益来说十分重要,并且能保证钢铁企业的工程需要。但目前我国的大型钢铁企业内部的设备集中采购制度还存在极大的不足之处,解决其中的问题是我国相关部门应思考的首要问题。对钢铁企业的设备集中采购,对制度完善管理,并实际应用于工程建设之中,将极大程度改善我国钢铁行业的收益水平,并整体推动基础工业的发展,对我国的整体经济建设来说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篇9

建立在符合外部法律、法规和内部实际情况基础上,能够克服各个环节风险的现代化的高效管理体系,被越来越多的政府、企业、社会机构所认可。高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孤立在社会之外,高校采购工作同样需要规范化管理。高校所具有的特殊职能及机构特点,也决定了高校采购管理有别于其他行业,对高校采购特点的分析,查找各个环节中的管理危险点,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借助科技手段和专业人才,将为高校采购管理的规范化创造条件。

1 高校物资采购的特点

高校采购管理具有采购对象特殊、资金来源有限、项目进度受限、专业人员匮乏等特点。客观条件决定了高校的采购管理工作有别于其他行业部门,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这为高校采购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高校采购管理的具体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承担着教学、科研等多重任务,决定了高校的采购管理具有多面性。科研类物资专业性强,多伴有研发设计,竞争范围小,采购范围、采购数量很难形成规模,采购涉及面窄。教学类物资大部分为基础应用,对设备的可靠性、通用性要求很高,采购数量巨大,采购涉及面广。

(2)高校为非盈利部门,主要依靠政府投资、社会共建等渠道获得资金。虽然近些年政府、社会对教育、科研工作的投入不断加大,但高校所能支配的资金有限,如何充分利用有效资金,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将是高校物资采购管理的首要任务。

(3)相对于社会企业,高校行政机构复杂,组织结构层次多,多数高校存在多个管理部门共同参与采购管理,或按照不同职能范围分别进行管理,缺少统一的协调管理部门。物资采购是具有较高技术要求的市场行为,需要具有一定专业背景的专职人员。高校采购管理部门缺乏具有专业背景的人员,而作为设备使用人员的广大教职工,更是缺少采购相关知识。

2 高校物资采购的基本流程

高校物资采购可划分为四个相互衔接、相辅相成的基本阶段。

2.1 计划制订

申请财政性资金之前,需要制订资金执行计划,具体由项目负责方根据部门科研、教学需要,制订相关申请项目执行计划。

在计划制订过程中,由于项目执行计划申报时间集中,多数高校采用先分散后集中申报的方式。项目执行计划集中汇总后,由管理部门审核,形成统一意见后,上报决策层进行最终审议。在高校项目计划制订阶段,需要经过多层审核,但最终的执行计划仍可能存在预算不合理、执行进度不明确等情况。

2.2 资金分配

高校财政性资金有统一的分配规划,一般由统一的部门进行管理,总体负责学校资金分配。具体项目由各院系按照本部门的实际需求进行申报,申请资金支持,经过管理部门申报立项后,确定资金来源及分配比例。

近几年,高校可支配资金迅速增加,相关的机构和机制却没有健全,出现了行政机构复杂,组织结构层次多的问题,多数高校存在多个管理部门共同负责项目的审批立项,缺少统一的协调管理部门,有限的资金不能发挥关键作用。同时,高校对资金使用情况没有相应的跟踪和评价机制,重投入轻使用。多部门管理和申报容易产生管理间隙,影响项目的实施效果。

2.3 采购执行

物资采购阶段为高校采购管理中的重要一环。高校相应采购管理部门根据不同的采购规模,采用不同的采购模式。

目前,大多数高校采用多样的采购方式,具体包括项目执行方自购、项目执行定向采购、管理部门组织校内招标采购、管理部门联合上级管理部门进行校外招标采购。不同的采购方式,需要办理不同的流程,学校的介入方式也不同。采购流程不规范、个别采购项目学校介入不够、采购伴有随意性、不能按照相关规定履行程序等现象普遍存在,可能造成项目执行不受学校控制[2,3]。

2.4 验收建档

物资采购完成后,将涉及物资的验收、建档、保管等一系列后续工作。这个阶段是在按需采购的同时,保证采购的物资得到妥善管理并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的重要环节。

但由于高校采购途径、签订的合同条款不同,设备验收形式、验收办法不同,该阶段的管理方式不尽相同,但都可能存在对验收建档等工作重视不够的问题,使得验收过程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发挥该阶段的监督作用。

3 采购管理的风险节点

高校物资采购管理体系中心,可划分为三个不同部分:项目执行方、采购管理方、校级决策层。三方相互依托、有机结合,共同完成高校的采购管理工作。物资采购管理体系中心在具体工作环节中,都可能出现问题。

3.1 执行方职责范围内的风险节点

执行方作为采购项目的具体操作者,需要全程参与整个采购项目执行过程,出现问题的几率最高。应有相应的配套管理措施,采购管理工作的执行,不能仅靠执行方的道德和自律维系。

(1)计划制订阶段。由于高校采购设备的专业性、特殊性,决定了执行方的计划制订方案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在后续的审核及批复阶段通过的概率比较大。在采购管理方、决策层没有充分介入的前提下,在计划制订过程中,可能存在计划不合理、计划与需要不符等情况,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与此同时,受现行政策规定限制,项目采购计划不能实时变更,这将在项目后续执行过程中产生不良影响,造成国有资产的浪费。

(2)资金申请阶段。各执行方在没有统筹规划的背景下,容易导致资金划分不清,形成多个利益小团体。如果执行方根据小团体利益,盲目追求小而全的物资配置,不从实际出发,最大限度地申请经费,很可能出现物资大量闲置的问题,造成在学校范围内的资金重复投入或浪费。

(3)采购执行阶段。如果缺乏严格的制度约束,执行方的权限将被无限放大,出现多种问题。若执行方采购流程不规范,有意无意使采购项目规避学校的监控,仅仅以完成采购项目为目标,将造成严重的国有资产流失。执行方本身对采购工作不够重视或者缺少必要的专业知识,在采购项目执行过程中容易受限于供应商,不能掌握主动权;如果执行方不能很好地权衡性价比,将造成资金的浪费;不良社会环境对执行方也会造成影响,容易在采购过程中出现不正当行为,使高校利益受损。

(4)采购项目后期的协议签订、验收、建档等工作是重要的延续,许多工作需要依靠项目执行方开展。采购目的和要求都是通过协议来实现,执行方缺少必要的商务知识和重视程度,都可能造成不利于高校的条款出现,高校的基本利益很难得到保证;按照已签订的协议,购置的物资到校后需要验收,执行方需要保证供应方按照技术要求交付货物的同时,提供物资能够发挥其作用的必要条件。执行方重视不够或不掌握产品的基本参数及性能,将造成验收流于形式,不能及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

3.2 管理方职责范围内的风险节点

管理方作为高校采购工作的管理和间接参与者,需要在全校范围内对采购工作进行管理和规范,具体包括相关管理办法的制度、各种操作流程的规范、协助和服务执行方完成采购项目。管理方将是风险防控工作的基础,出现问题的波及面将是最大的。

(1)采购管理制度及操作流程规范是管理方的首要任务,不全面的采购管理制度和不合理的操作流程,容易产生管理间隙,严重影响高校采购工作的顺利开展,甚至产生阻碍作用。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高校采购管理无从谈起。

(2)管理方必须面对的问题,是采购项目管理程度和介入方式,由于高校的采购管理具有多面性,科研类物资专业性强,多伴有研发设计,需要一定的专业背景,这造成管理方在采购项目计划的制订、资金分配等阶段的参与问题,过多干涉项目计划的制订,或对项目不能提出可行性建议,都会造成项目计划不合理或执行难度高。同时在资金分配等涉及项目执行方利益的阶段,如果管理方不能从高校利益出发,在全校范围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分配资金,也会间接造成大量资金的浪费。在采购过程中,管理方为执行方提供方便的同时,不能坚守原则,将会放任各种问题的出现。在采购后续工作中,管理方如果不能发挥审核作用,为执行方提供必要的商务支持,高校的基本利益将很难得到保证。

(3)管理方是高校物资采购的组织者,当采购项目执行过程中出现违规操作甚至违法行为时,需要管理方具有一定的处理能力和秉公办事的决心,这是维护学校利益的最后屏障。

3.3 决策层职责范围内的风险节点

作为高校采购管理的决策层,是整个管理体系和管理思路的缔造者,出现问题将是危害性最大的。决策层的管理思路与本校实际情况和相关法律法规匹配度,将是各项工作开展的基础,直接影响高校采购管理工作。在具体项目执行过程中,对于执行方和管理方的组织和协调也是决策层的重要任务,高校采购管理工作需要校级决策层具有一定的领导智慧。

4 能够采取的具体措施

加强高校采购规范化管理可以从制度建设、科技手段、人才培养等方面着手[4,5]。

4.1 制度建设

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规范的操作流程是高校采购管理的基础,是采购管理工作的根本。具体措施包括:审批和复议机制、配合和制约机制、绩效和评价机制。

(1)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建立项目计划两级审批和复议制度,由执行方利用自身技术背景并结合实际需求,提出采购项目计划,由学校管理方审核,对于大型、重点项目需要相关领域专家论证后,由校级决策层审核。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对项目计划进行评估,根据执行方的反馈意见,通过管理方对计划进行适当调整,保证设备采购计划的合理性、有效性。

(2)针对采购项目执行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建立执行方和管理方之间相互协作、制约的监督机制,能够有效避免采购问题的出现。加强项目执行方与管理方的协作关系,建立平等协作、相互监督的工作关系,有利于采购工作的顺利开展。简化操作流程,为项目执行提供方便的同时,能够有效消除管理方和执行方之间的隔阂。根据实际情况,推动项目信息公开,打破执行方的封闭式采购环境,由管理方引导执行方进行公开采购,保证学校在采购过程中的优势地位。在采购后期延续工作中,由执行方、管理方、供应方三方共同参与,由管理方为执行方提供必要的商务支持,方便采购协议的签订,维护学校的合法权益,实现三方的相互监督和制约。

(3)建立绩效和评价机制,对项目的计划制定、购置操作、验收维护等进行综合评价,并列入后续项目立项依据,打破以往项目被动执行的状况。建立一套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由项目执行方、管理方和决策层共同组织绩效评价,对项目的各项投入产出进行衡量,测算各项目的投入产出比,对于执行顺利的项目给予奖励,提高执行方和管理方的积极性的同时,引入忧患意识,增加违规操作成本。

4.2 科技手段

利用科技手段,可以将采购项目的执行流程化和制度化,方便采购管理减低内耗成本。现在成型的科技管理手段包括:项目的申报和审批系统、采购的管理系统、物资资产管理系统等。项目执行方和管理方都能从烦琐的操作中解脱出来,提高采购管理效率。还可以利用数据收集和分析手段,建立供方数据库、

(下转页)

(上接页)

专家数据库、项目执行数据库等基础数据库,对项目执行情况、专家的技术背景、供方的信用记录等信息进行统计,为后续的采购管理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4.3 人才培养

完善的制度、先进的管理手段都离不开人的执行,加强人员队伍建设,提高项目执行方及管理方的人员素质,培养具有专业背景同时熟悉商务知识的复合型管理人才,才是提高高校采购管理的关键所在。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对管理方进行改革,建立新型的管理模式,通过管理方帮助执行方对现有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使其成长为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并具有一定的商务知识的管理人才,是高校培养高级采购管理人员的有效途径。利用这些兼职执行方管理人员和管理方全职人员,组建成全校范围的采购管理团队,将多方管理力量整合起来,可有效发挥制度和科技辅助手段的作用,保证高校采购管理工作有序、高效开展。

5 结束语

高校物资采购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行业特点,但高校采购工作也应得到重视,并不能只靠管理者的道德和自律来维系。要通过管理制度的完善、科技手段的配合、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构建完整的高校采购管理工作监管体系,将规范、高效有机结合,为高校的教学、科研工作顺利开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张家栋,李士明.高校仪器设备采购特点分析及应对建议[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11):1-3.

[2] 鞠宝华,王存放.竞争性谈判采购方式在现代医院医疗器械采购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3(2):169-170.

篇10

现阶段很多高校的工程建设项目已经基本完成,正处于维修、扩建时期。很多高校目前的基建项目基本上都是一些零星的维修工作和少量的建设项目,这些项目的采购工作一般来说比较冗杂:维修项目涉及检测和鉴定、施工等多个方面,这些项目通常的采购金额一般数量并不大,但是小而繁杂;很多任务比较紧急,因此通常采取非招标的形式进行采购,积少成多,小项目多导致总采购量大,管理难度很大。

1.2非招标采购制度不完善,流程不规范

现阶段,不少的高校对于非招标采购工作并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对于采购的流程和操作规范也缺乏明文规定。虽然我国有专门的投标和招标管理法律,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不少项目的招标决定权仍由采购的执行方掌握,存在很大的风险;法律对于非招标采购只规定了谈判和询价程序,对于审批程序却并没有作出明确规定,导致采购项目存在很大腐败风险;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的高校建设项目虽然有一些基本的招标规章制度,但是对于涉及金额少、非招标的项目却没有相对有效的管理办法,采购制度不完善,导致采购环节存在很大廉政风险。

1.3缺乏有力的监管措施

现阶段,为数不少的高校并没有对监察工作进行明确的职能划分和责任分配,在进行采购管理时,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导致监管工作取得的成效十分有限:询价和谈判文件中会涉及采购物品的参数和工程要求等信息,但是监察工作人员受专业能力的限制无法有效识别项目管理者的特殊要求,导致审查环节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采购的物品不仅要考虑成本,还要兼顾工程质量和施工要求,但是现实却是采购信息的过于随意;监管人员水平有限,对于基建项目的管理往往只停留在表面,专业知识的缺乏使得他们对于腐败问题的发生并不能起到有效遏制的作用;采购时或依据以前经验或者是经济利益的牵扯,很多的基建工程非招标采购存在定点采购的现象,供应商相对固定。

2加强高效基建工程非招标采购管理中风险控制的对策建议

2.1完善非招标采购的管理体制

由于现阶段我国的高校基建工程采购一般是管理部门下设采购中心负责采购或者高校招标采购中心负责采购工作两种情况,后者的管理方式明显更为先进。因此,管理体制的完善首先要明确高校采购中心的优势,利用体制优势控制采购风险;采用这种模式的要点是保证工作人员的素质,确保其人员构成的合理性,最好从基建工程和监察部门、审计部门等多个部门随机选取人员来组成采购小组;对于成员的要求相对严格,一般要保证其具有专业知识基础和廉洁作风,责任心要强。

2.2完善高校基建工程非招标采购的相关管理制度

鉴于高校基建工程在非招保采购管理中缺乏完善的制度支撑,现阶段的高校基建工程要想做好风险控制,就必须首先完善采购的相关管理制度,为采购管理提供制度保障。很多基建施工项目采取化整为零方式逃避招标管理,给腐败现象的滋生提供了温床,使得采购管理难度增大,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就必须完善非招标采购的管理制度,从根本上解决非招标采购环节中的腐败问题,确保高校基建工程的建设秩序。举个例子来说,重庆某区在2010年颁布的非招标采购管理暂行办法中,对于竞争性谈判和询价采购、单一来源作出了明文规定,值得借鉴和参考。总的来说,针对非招标采购实施集体决策并逐级审批的管理办法和制度,有利于避免高校基建工程的腐败犯罪,是加强廉政风险控制的有效举措。

2.3对于供应商要加强信息库建设,并进行合理选择

高校基建工程采购部门可以效仿省市地区的方法建立供应商的信息库,将材料供应商分为不合格、达标、优秀等三个种类,并进行信息库的不断建设和完善。对于不合格的供应商,可以参照省市公布不法企业名单,坚决抵制;对于高校以前合作过的企业,要及时进行经验结语,产品质量低劣或者企业信誉差的公司,要及时列入不合格名单,以后不再与之继续合作;对于产品供应商要形成科学评价体系,可以通过建立采分点来实现,达标和优秀的供应商要进行客观的评价,在采购的时候要综合考虑高校的基建工程的实际要求和成本预算进行合理的选择,采用最优方案。

2.4加大监督管理力度

实行监督管理的主要对象是采购文件和评标专家。由于采购文件的内容专业性较强,实行监督管理必须依靠专门的技术人员进行监管,确保文件中的失误和遗漏能够得到及时的纠正和补充,使采购文件趋于规范、合理;评标专家的构成要合理,因此最好从专家库中进行随机的抽取,为了确保其能够客观公正的评标,对于确定专家人选的过程要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专家人员要做好保密工作。监督管理措施的实行有助于高校基建工程的非招标采购管理效率的提高,对于避免腐败案件的发生意义重大,是确保采购工作规范操作的重要保障,在高校基建工程的廉政风险控制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高校相关管理部门应加强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