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4 16:47:3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引言
高中地理学习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一直以来都是一大难题,地理知识比较抽象,老师在课堂中对概念的解释和延伸比较也比较困难,学生也很难很快接受,长期以往导致学生对地理知识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所以老师的教学对学生来说十分重要。目前有些学校已经开始在教学计划中对添加了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教学内容,该内容的应用已经得到了显著的效果,不仅仅提高了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同时也使学生在活动中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并且理解起来更加轻松,所以,地理实践活动的提出使地理教学质量有了进一步提升,应该受到更多学校的重视和广泛地应用。
一、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内容
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组织内容一般需要根据学校与老师的各方面条件和环境决定,一般可分为六类:第一类,主要是进行野外考察,野外考察在地理实践活动中是最基本的内容,大致包括河流、地质、海岸、地貌、湖泊等方面的考察,也包括一些地理现象如火山地貌等内容的考察;第二类,主要是指观测活动,一般是对地学要素或者自然景观进行系统全面地观察和测量,通过记录的资料进行分析和得出结;第三类,模型测绘活动,地理教学模型对学生来说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比如地貌模型、地球仪模型、地质构造等,通过测绘活动,可以绘制学校的平面图;第四类,是指调查活动,主要针对我国各区域环境的调查,如农村环境、自然灾害环境、农业环境等;第五类,是指科技设计与写作活动,任何科技的设计与调研都应该进行总结和写作,形成小论文形式,学生也可以根据相关内容提出个人的建议或者看法;第六类,主要是指群体类活动,如地理谜语竞猜、地理知识竞赛等所有学生参与其中进行比赛,使学生在愉悦兴奋的环境下学习地理知识。
二、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课的意义
1.能够培养出“创造型”人才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社会上更需要多功能的“创造型”人才,而地理课外实践活动为塑造该类型人才提供了便利条件,也是现代地理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同时也是对地理课堂教学的一种延伸和补充。地理课外实践需要老师领导学生开展活动,但老师只在实践过程中起到启示作用,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和作用,通过调动学生对地理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体现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能够使学生消化和理解课堂基础知识,更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应用能力,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2.加强学生灵活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地理知识比较抽象,一般描述的是空间现象,在课堂中学习这些概念和知识,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最后也只会将这些知识死记硬背。而在课外活动中,学生能够亲临其境地思考、观察以及接触到大自然,对地理知识能够进一步理解,同时也丰富了知识和开拓了眼界,从而加深了对课本知识与实际实践关系的认识,使地理教学能够形成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例如,部分学校有地理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定期进行降水、湿度、气温等观测,如果可以每天都进行该实践活动,就可以形成校内的“天气预报”,这样的活动安排能够使学生将地理知识应用在实际生活中,解释真实的现象和问题。
3.能够体现出地理教学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每个学校重点关注的问题,而地理课外实践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首先,地理课外实践活动除了能够加强地理知识的学习之外,也能够通过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更加轻松、积极、活跃;其次,在活动中也能够真正的学会动手和操作,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增长见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拓宽参与面,能够面向全体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得到充分地培养和发展,使教师在地理学科中得到良好的地理教学效果。
结论
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是现代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地理学习中比较有效的学习方式,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和巩固地理知识,同时也能通过实际的地理实践活动开拓学生的视野与思维空间,使学生能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这样就会使抽象的地理知识更加具体,易于理解和掌握,所以地理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也通过本文的研究,为地理课外实践教学提供丰富的理论基础,使地理课外实践活动能够得到更多的应用和认可。
【参考文献】
[1] 李晓. 信息技术模拟地理课外活动实践策略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2015.
[2] 周关阳. 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教学研究[D]. 聊城大学,2015.
[3] 赵小漫. 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2011.
由于现阶段高中地理教学不只限于书本知识的内容教学,同时还要求学生能够结合实际的情况联系地理知识并运用好地理知识。也就是说,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学不应该只局限在课堂上的书本教学,还要学生和老师一起走出课堂、携手共同拓宽地理学科的学习空间。在现阶段的大多数实际地理学科教学活动中,老师倾向于传统的教授学生理论知识并以考试成绩为核心教学思想。这就导致了学生没有足够的能力和经验去将理论知识去联系实际进行应用,学生只能够纸上谈兵。为了让学生能够真正的深入到大自然中,去了解并探索自然环境和地理人文,是目前我们地理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目标。
一、针对课堂教学活动的不足,通过课外实践开拓学习空间
在以前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我们所习得的地理知识都是通过老师的传授而获取的。学生能够通过不同的情况掌握其所对应的地理样貌和地理知识,此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很好的成绩。在一定的程度上来说,一些好的老师的课堂教学能够让学生完成所有理论地理知识的积累并掌握。就应试教育而言,这本是无可挑剔的,但是着无法让阅历尚浅的学生们领略到真正的地理人文学科的自身魅力。尽管就目前而言,现代的科技可以让学生在多种教学手段中获取到实际的地理样貌,但是因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受到了时间以及空间的限制,没有办法切身深入到自然中去领略实际的地理样貌,还是或多或少有种纸上谈兵的论调。换种说法,这种教学活动是无法代替学生实际深入到自然中领略地理样貌所带来的收获的。针对于此,在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在课外的实践活动中来对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不足之处进行补充。进而对学生在高中地理教学课堂中的局限性进行弥补,同时也能够让学生们拥有更宽阔的地理学科学习的空间。例如,在课外活动中老师组织学生通过成立小组的形式进行一系列的地理探索活动。比如对当地的经纬度进行测量,观察太阳运行时的高度位置变化规律,进而培养好学生的地理观测能力。让学生能够从相关的地理实践活动中领略到地理学科的思维能力和探索研究带来的成就感。
二、结合家乡优势展开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
情怀地理学习与生活密切相关,应从学生熟悉的家乡地理环境入手,引导他们发现地理活动所蕴含的意义。所以,高中地理老师在设计相关的教学方案的时候,可以通过学生所熟知的周围的家乡拥有的地理环境渗透到地理环境中去,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加深其对地理知识的记忆程度。在进行教学活动的同时也结合相关的知识内容与当地的环境再传播给学生,例如,在教学活动中组织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当地的气候特征、土壤问题和地质结构、湿度温度等方面的探索研究调查中,老师引导学生能够在学习相关的地理知识的同时也加深对家乡区域的理解。不但学到了地理知识,了解了家乡地理人文,还能够激发学生们对地理人文的热爱。因此,联系好实际的人文地理环境进行实践活动教学,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同时也可以在探索地理环境中学习到新的地理知识。同时学生对地理人文有了更加直观以及更加深入的理解,学生对教材中的知识内容有了深入的、更进一步的理解和记忆。除此之外,也培养了学生探索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让学生们对自己的家乡有了不一样的看法,更加的热爱自己的家乡文化。同时,在实践活动中能够让学生对当地环境以及环保的问题展开了解,这样也使得学生们加强自身的环保意识并在将来付诸行动改善环境。学生在课外地理实践活动中不但加深了知识内容的理解,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培养了爱国爱家的崇高情怀。值得注意的是,在每一次的课外实践活动,都应该是由老师详细制定而得出的,学生在课外活动中要随时都记录好相关的注意事项和相应的地理人文数据和自然现象和变化的情况。老师在课外活动中,随机应变指导或以向学生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对地理人文的探索和观察。在实际的课外实践活动中,老师尽可能的不要插手学生的任务,培养学生独当一面的能力,也培养学生能够独立自主解决困难的能力。
结束语:
总之,在高中阶段开设课外地理实践活动,不但能够让学生的体能得到锻炼,也能够加深学生们之间的感情以及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同时还对自己家乡的历史文化、地理人文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学生在课外地理活动中也能够收获到探索地理的快乐,开阔自身的视野,对祖国大地产生浓厚的热爱,培养了学生热爱家国乡土的情怀。
参考文献
[1]甘立新,浅谈高中地理教材“活动”内容的教学处理[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8(07)
在以前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我们所习得的地理知识都是通过老师的传授而获取的。学生能够通过不同的情况掌握其所对应的地理样貌和地理知识,此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很好的成绩。在一定的程度上来说,一些好的老师的课堂教学能够让学生完成所有理论地理知识的积累并掌握。就应试教育而言,这本是无可挑剔的,但是着无法让阅历尚浅的学生们领略到真正的地理人文学科的自身魅力。
尽管就目前而言,现代的科技可以让学生在多种教学手段中获取到实际的地理样貌,但是因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受到了时间以及空间的限制,没有办法切身深入到自然中去领略实际的地理样貌,还是或多或少有种纸上谈兵的论调。换种说法,这种教学活动是无法代替学生实际深入到自然中领略地理样貌所带来的收获的。针对于此,在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在课外的实践活动中来对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不足之处进行补充。进而对学生在高中地理教学课堂中的局限性进行弥补,同时也能够让学生们拥有更宽阔的地理学科学习的空间。例如,在课外活动中老师组织学生通过成立小组的形式进行一系列的地理探索活动。比如对当地的经纬度进行测量,观察太阳运行时的高度位置变化规律,进而培养好学生的地理观测能力。让学生能够从相关的地理实践活动中领略到地理学科的思维能力和探索研究带来的成就感。
二、结合家乡优势展开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情怀
地理学习与生活密切相关,应从学生熟悉的家乡地理环境入手,引导他们发现地理活动所蕴含的意义。所以,高中地理老师在设计相关的教学方案的时候,可以通过学生所熟知的周围的家乡拥有的地理环境渗透到地理环境中去,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加深其对地理知识的记忆程度。在进行教学活动的同时也结合相关的知识内容与当地的环境再传播给学生,例如,在教学活动中组织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当地的气候特征、土壤问题和地质结构、湿度温度等方面的探索研究调查中,老师引导学生能够在学习相关的地理知识的同时也加深对家乡区域的理解。不但学到了地理知识,了解了家乡地理人文,还能够激发学生们对地理人文的热爱。
学科素养是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掌握程度的一个指标,现阶段地理学科素养的培养仅仅停留在课堂教学模式上,课堂教学缺乏学生的内在体验和感悟。
开展课外活动不仅是对地理课堂教学的延续,而且它本身就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是更广阔、更生动、更富吸引力的大课堂。本文以地理课外实践活动为主阵地,从重要性、方法和步骤、结果的评价三个方面开辟地理学科素养培养的新途径、新方法。
一、开展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外开放的环境中,学习是每个学生所希望的,结合教学大纲目标要求、本地地理环境特点,适时组织学生开展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点,有利于学科素养的培养。
2.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有利于学生地理学科素养的培养
课堂教学是开展课外活动的基础,课外活动则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提高。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是不可相互代替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前者强调统一,后者强调个性。课堂教学是为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打基础的,课外活动对课堂教学起着巩固、补充等辅助作用,也起着扩展、深化、强化的作用。
3.是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需要
中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旺盛时期,具有好动、兴趣广泛、喜欢模仿和探索的心理特点,组织他们参加一些活动,可以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使他们的兴趣爱好得以培养和发展,能渐渐形成技能和特长。
二、开展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方法和步骤
1.制订好地理课外实践活动计划
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开展前,教师要制订好此次活动的计划,计划的内容不仅要包括活动开展的时间、地点、目标要求等常规内容,还应准备好急救药品,制定好突发事件处置预案。
2.确定好活动参与学生,履行好告知义务
地理课外活动组织,一般由学生家长允许、学生自愿报名、学校同意而确定,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每月安排1到2课时的活动量。组织教师确定好参与学生,及时告知学生家长此次活动的时间、区域、安全性等。只有“家长支持、领导放心”,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才能得以延续,才会有生命力。
3.保证实践活动过程的完整性
学生实践活动要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家庭、校园和社区为中心加以延伸,不仅对地理课堂所学知识能起到加深理解和巩固作用,还可以将所学地理知识加以运用,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的某个方面,并且能够比较深入、比较直接地体验现实社会的合理性,思考社会改革的必要性和方向性。所有这些,对学生主人翁态度和责任感的形成是极为有效的。
4.实践成果检阅与归档
要使地理课外活动有蓬勃生机,除了内容具有吸引力、组织得当以外,做好成果检阅和归档工作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参与学生小论文竞赛评审,学生课外活动作品进行展览,进行国土、国情知识演讲等等。
国家教委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的教学大纲和调整后的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都明确指出:为了加强地理教学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扩大学生的地理知识领域,教师应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地理课外活动。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深化课堂知识的理解,而且也有助于提高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一、理论依据
l.培养目标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
我们培养的目标是: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等诸方面的教育,使他们成为有良好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个性得到健康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 “四有”人才。
2.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
开展课外活动与学校的课堂教学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课堂教学是开展课外活动的基础,课外活动则是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手段。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是教育和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不可相互代替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前者是课堂小天地,具有偏重理性(书本),有系统性、稳定性和间接性的特点,是知识的基础。而后者是社会自然大天地,具有偏重感性(实践),有适应性、灵活性和直接性的特点,是知识的深化。前者对学生强调统一,后者强调个性。
3.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需要
中学生具有好动、好奇、喜欢新鲜事物的心理特点。经常为他们开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正符合他们这一心理愿望。中学生还具有兴趣广泛,喜欢模仿和探索的心理特点,让他们参加各种课外活动,他们的兴趣爱好得以培养和发展,就能渐渐形成技能和特长,为快出人才、多出人才打下基础。
4.变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教育的需要
教改重要目标就是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从单纯传授知识向知识能力并重转变;变封闭式教学向开放式教学转变:从教师单向传递向师生间多向交流转变;从单一目标向多层次目标转变,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发展学生的能力是这种转变的核心。课外活动在实现这些转变中可发挥重要作用。
二、开展原则
1.积极引导与坚持自愿相结合
由于中学生年龄、知识、能力、经验等方面的局限,爱好各异,要完全自发、独立地开展地理课外活动有许多困难,教师的积极引导、贯彻自愿参加的原则是搞好各类地理课外活动的基础和保证,也是学生自己动手,调动积极性和自主性,激发学生活动兴趣的可靠保证。
2.学生为主与教师指导相结合
对任何地理课外活动,教师都要加强领导,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活动,发挥好主导作用。但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则应以学生为主体,大胆让他们去亲自动手动脑,去探索,去创造;不要怕出错,不要怕反复,让他们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中增长才智,不断进取。教师要耐心加以启发指导;而不要包办太多,更不能包办代替。
3.精心组织与形式多样相结合
地理课外活动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应根据学校所在地区环境条件和可能提供的条件,选择开展适当形式的地理课外活动。活动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是单项内容。无论哪一种形式的活动,都要力求内容丰富多彩,都要求教师做到每一过程、步骤、方法妥当和所达到的目标明确。
三、实施步骤
1.列出计划表
制订地理课外活动计划,做好活动准备,活动计划是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每一次活动前由指导老师布置工作任务,提出目的要求。对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准备,预先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2.组织与确定活动量
地理课外活动组织,一般由学生自愿报名,学校、班主任与指导老师商量同意而确定,每周安排l到2课时的活动量比较合适。
3.活动过程中督促与指导
地理课外活动除实施方法得当以外,指导教师为了达到活动目的,完成活动任务必须采取各种手段和途径。凡是活动准备充分,教师督促与指导得当,活动率就高,学生在活动中的能力就大大提高。
4.成果检阅与归档
要使地理课外活动有蓬勃生机,除了内容具有吸引力,组织得当以外,做好成果检阅和归档工作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四、效果
l.增进了解,加强德育效果
老师指导学生参与地理课外活动中,始终和学生打成一片,师生间增进了相互了解,加深了师生情谊,老师成了同学们的知心朋友。
2.训练能力,发展智力,培养科学素质
学生在地理课外活动中,通过动手动脑发展了智力和技能。
3.拓宽视野、增长才干,促进教改
对求知欲非常旺盛的中学生来说,课堂教学的时间、深度、广度都是有限的。通过一系列地理课外活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得到发展,才智和思想情操得以提高,地理知识得以拓宽。学生在接触矛盾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和提高了自己。
开展课外活动不仅是对地理课堂教学的延续,而且它本身就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是更广阔、更生动、更富吸引力的大课堂。要使地理课外活动持续深入发展,必须用科学理论指导活动实践,必须用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活动形式吸引学生,在活动中向高质量、高水平、系列化、科学化方向发展,使活动逐步形成:活动内容新颖化、活动形式多样化、实施步骤标准化(程序化)、管理方法自动化(自理化),愿地理同仁一起来培育地理园中的这株新苗。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226-01
地理课外活动,是中学地理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教委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的教学大纲和调整后的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都明确指出:为了加强地理教学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扩大学生的地理知识领域,教师应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地理课外话动。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深化课堂知识的理解,而且也有助于提高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一、理论依据
1、培养目标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
我们培养的目标是: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教育,使他们成为有良好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个性得到健康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公民“四有”人才。
党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不但要通过课堂去贯彻,而且还要通过课外活动去贯彻。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切实有效地贯彻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一代新人。
课外活动的全过程就是运用知识,开发智力的过程,也就是德智体美劳同时发挥作用同时进展的过程。因此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起着明显的不可取代的作用。
教育的着眼点在于培养人,培养一代新时期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只有在活动中把德智体美劳统一起来,才能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
2、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
开展课外活动与学校的课堂教学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课堂教学是开展课外活动的基础,课外活动则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能获得课堂中口授笔述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同时对推进教改和发现培养热爱科学的人才 幼苗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课堂教学是为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打下基础,课外活动对课堂教学起着巩固、补充等辅助作用;也起着扩展 、深化、强化的作用。因此,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特别关注这种课外活动的作用。所以有人说“课堂打基础,课外出人才”。
3、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需要
中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旺盛时期,组织他们参加一些活动,可以使他们的身心得到正常发育,课外活动以感性认识为主,这正适合青少年学生认识事物偏重感性的特点。经常为他们开展形象化的课外活动、并加以启发引导,就是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
中学生还具有兴趣广泛,喜欢模仿和探索的心理特点。让他们参加各种课外活动,他们的兴趣爱好得以培养和发展,就能渐渐形成技能和特长,为快出人才,多出人才打下基础。
二、开展原则
1、积极引导与坚持自愿相结合
由于中学生年龄、知识、能力、经验等方面的局限,完全自发地,独立地开展地理课外活动有许多困难,因而中学一般采取新学期开始,由学校领导动员,学生自愿报名参加,然后组织学生开展专门的某项活动;也可组织全校性或班级性的地理课外活动。前者一般为长时间定期,后者为短期不定期的活动。
2、学生为主与教师指导相结合
对任何地理课外活动,教师都要加强领导,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活动,发挥好主导作用。但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则应以学生为主体,大胆让他们去亲自动手动脑,去探索,去创造;不要怕出错,不要怕反复,让他们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中增长才智,不断进取。3、.精心组织与形式多样相结合
组织开展地理课外活动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应根据学校所在地区环境条件和可能提供的条件,选择开展适当形式的地理课外活动,按活动范围可分为校内和校外两大类。
三、实施的步骤
1、列出计划表
制订学期地理课外活动计划表(活动序列表)。每一次活动前由指导老师布置工作任务,提出目的要求方法。有材料,物品工具的准备工作。及时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每次活动后要及时加以总结,要找出成功原因及失败的地方。当然有的活动内容应有老师作出必要的示范。因此,无论是短期的或长期的地理课外活动,都必须列出计划表,包括目的、任务、方法及所需的场地材料等等。活动计划是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
2、组织与确定活动量
地理课外活动组织,一般由学生自愿报名、学校、班主任与指导老师商量同意而确定,每周安排1到2课时的活动量。小型活动人数一般10到20人为宜,大型活动可视情况而定,分若干小组,选出组长,以后在活动中由各组长实际负责工作。师生共同配合有利活动开展。
3、活动过程中督促与指导
一、理论依据
1.培养目标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
我们培养的目标是: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诸方面的教育,使他们成为有良好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个性得到健康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公民“四有”人才。
教育的着眼点在于培养人,培养一代新时期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只有在活动中把德智体美统一起来,才能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
2.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
开展课外活动与学校的课堂教学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课堂教学是开展课外活动的基础,课外活动则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能获得课堂中口授笔述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同时对推进教改和发现培养热爱科学的人才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课堂教学是为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打下基础,课个活动对课堂教学起着巩固、补充等辅助作用;也起着扩展、深化、强化的作用。因此,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特别关注这种课外活动的作用。所以有人说“课堂打基础,课外出人才”。
3.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需要
中学生正外在长身体长短误报旺盛时期,组织他们参加一些活动,可以使他们的身心得到正常发育,课外活动以感性认识为主,这正适合青少年学生认识事物偏重感性的特点。经常为他们开展形象化的课外活动,并加以启发引导,就是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
中学生具有好动、好奇、喜欢新鲜事物的心理特点。经常为他们开设他们开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正符合他们这一心理愿望。。
中学生还具有兴趣广泛,喜欢模仿和探索的心理特点。让他们参加各种课外活动,他们的兴趣爱好得以培养和发展,就能渐渐形成技能和特长,为快出人才,多出人才打下基础。
4.变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教育的需要
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还是教学方法的设计和实施,都只能以中等水平的学生为标准。不能顾及学生客观存在的能力差异,抑制了学生个性发展。而地理课外活动的教学则不然。它可以根据学生不同年龄、不同程度,不同智力等心理特征实行因材施教。选择适宜的课外活动方式、类型和内容,分别组织他们参加不同的活动。
二、开展原则
1.积极引导与坚持自愿相结合
由于中学生年龄、知识、能力、经验等方面的局限,完全自发地,独立地开展地理课外活动有许多困难,因而中学一般采取新学期开始,由学校领导动员,学生自愿报名参加,然后组织学生开展专门的某项活动;也可组织全校性或班级性的地理课外活动。前者一般为长时定期,后者为短期不定期的活动。前者为地理课外科技活动;后者为地理课外教学活动。一般前者为10多人的小型活动;后者人数可达数百人。因此,无论什么类型的课外活动,应尊重学生选择,贯彻自愿参加的原则。这是搞好各类地理课外活动的基础和保证,也是学生自己动手,调动积极性和自主性,从而激发学生活动兴趣的可靠保证。
2.学生为主与教师指导相结合
对任何地理课外活动,教师都要加强领导,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活动,发挥好主导作用。但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则应以学生为主体,大胆让他们去亲自动手动脑,去探索,去创造;不要怕出错,不要怕反复,让他们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中增长才智,不断进取。教师要耐心加以启发指导;而不要包为太多,更不能包为代替。在指导过程中多一些耐心、表扬和鼓励;少一些急躁、批评和责怪,以免损害学生的积极性。要使活动真正体现学生为主、还必须在组织活动中一切从实际出发,解决好可能出现的问题、方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内容有趣与富有吸引力相结合
地理课外活动应生动有趣、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这是搞好地理课外活动成败的关键。
选择活动内容时,要为求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三者很好结合起来,活动内容的思想性要寓于知识性之中,要用趣味性带动知识性;同时还应考虑中学生年龄特征、个性特征,以及活动内容与课内知识的联系。
内容的选择宜与学生实际知识水平相适应。经过老师的点拨,或学生动脑后,只要稍为跳一跳就可做到。其中老师的自身素质和能力的示范作用,往往能起到吸引同学全心投入,勇于克服困难的信心。这是组织好活动、扩大地理课外活动影响,使地理课外活动深深扎根在同学之中的关键。
三、实施的步骤
1.列出计划表
制订学期地理课外活动计划表(活动序列表)。每一次活动前由指导老师布置工作任务,提出目的要求方法。有材料,物品工具的准备工作。及时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每次活动后要及时加以总结,要找出成功原因及失败的地方。当然有的活动内容应有老师作出必要的示范。因此,无论是短期的或长期的地理课外活动,都必须列出计划表,包括目的、任务、方法及所需的场地材料等等。活动计划是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
2.组织与确定活动量
地理课外活动组织,一般由学生自愿报名、学校、玫主任与指导老师商量同意而确定,小型活动人数一般10到20人为宜,大型活动可视情况而定,分若干小组,选出组长,以后在活动中由各组长实际负责工作。师生共同配合有利活动开展。
3.活动过程中督促与指导
地理课外活动除实施方法得当以外,指导教师为了达到活动目的,完成活动任务必须采取各种手段和途径,如在调查我市环境污染源时,强调数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在参观调查时要做好笔记,要提出疑问,在宣传时提醒学生要注意科学性、严肃性、不能信口开河,否则适得其反。制作地理剪报汇编应讲究排版、文字书写、图文搭配,既要反映地理特征;又要对资料做一定的加工提炼。
四、效果
1.增进了解,加强德育效果
老师指导在带领学生共同参与的各项地理课外活动中,始终和学生打成一片,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参加了地理课外活动,师生间增进了相互了解,加深了师生情谊,老师成了同学们的知心朋友。在每次的活动中,他们的言谈举动都远比课上更容易流露,表现出他们的真实思想情绪观点和行为。
在老师指导下,学生动手动脑发展了智力和技能。通过所学到的地理知识,制图各要素应用、观察地理现象的方法步骤,制作区域地理模型及调查内容方法确立等等,在课外活动中加以应用。这样无疑对训练人们各种能力有极大好处,从活动中迎接困难挑战,必然要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仔细的科学作风去收集、整理、综合、分析有关资料图表,选择和使用材料,提出见解,必然要去探索、创新不断发展自己的才能智慧,从而使使热爱科学、求实创新的精神等科学素质得以培养,科学的世界观逐步得以形成。
地理作为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学科,伴随着近年来全球环境的日益恶化,学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高中地理传统的教学方法总是与现实和实践“脱节”,学生在课堂上仅仅通过图片、视频等了解课本之外的世界,学生在课堂上为环境忧心忡忡,但是到了实际生活中,又没有树立起低碳环保的理念。这种传统的与实践脱节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素养的全面提升,更不利于学生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以下是作者关于如何有效开展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几点探索和实践。
一、扩大地理课堂,寻求地理学习的空间
传统意义上的地理课堂局限于教室,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近乎“纸上谈兵”,学生由于自身的生活阅历有限,无法将地理课堂与现实实践相结合。通过有效开展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有助于拓展地理课堂,拓宽地理学习的空间,促使学生完成从书本理论到课外实践的跨越。
例如,在学习中国的地形、气候相关内容时,作者引导学生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来掌握相关的要领。比如结合所在地的地缘、地貌,再结合相关的资料开展研究,了解中国的地形和气候。再比如了解中国地形的总体特征,了解地形对中国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了解中国的地震带和火山是如何分布的?中国的气候有怎样的分布特点,这种分布的成因是怎样的?中国有哪些气象灾害?这些气象灾害对生产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学生结合空白的中国政区图,填写上山脉并标注名称。如以下图表:
通过以上图和表可以看出中国地形呈三级阶梯状分布的特点。通过类似的课外实践活动,扩展了地理课堂,引导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时候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二、创新地理课堂,打造合作学习的模式
在传统的地理课堂中,学生跟随教师的引导,也会采用多种学习模式和学习方法,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但是这些方法都有点“捉襟见肘”,学生无法全面“施展”。而有效开展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有助于通过合作学习的模式,引导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博采众长,打造有效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地理课外实践活动一般来说都是小组合作完成的,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有益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实现从教材到生活实际的迁移与发展。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兴趣,扩大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
例如,学习“人口迁移”的相关知识时,作者引导学生小组到图书馆、本地博物馆或通过网络进行查询,了解如何判断人口迁移?人口迁移的类型有哪些?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学生合作小组通过实践整理出以下两份关于人口迁移的表格:
“二战”前后的世界人口迁移
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人口迁移
整理出表格之后,学生合作小组结合上述两个关于人口迁移的表格进行探讨,有的学生便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人口迁移反映的是社会的倒退还是进步?学生就此展开辩论,有的学生认为是社会的进步,伴随着区域经济集团化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口迁移表现了现代文明的进步。有的学生则提出对这个问题应该理性应对,在战乱时期,人口迁移是一种被动的迁移,是被迫的,是社会的倒退,而到了现代社会,人口迁移往往是经济发展、个人发展的内在需要。
三、走出地理课堂,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地理是一门灵活的学科,所谓“知识在课外”,书本之外,有着更多的地理知识等待学生去挖掘,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培养自身灵活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传统意义上的地理课堂,学生被动地学习相关的知识点,缺乏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能力较差,而当学生走出地理课堂,学生可以灵活运用已学的知识点,运用创新手段,积极拓展知识网络。
比如针对“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社会实践调查的方式来研究,也可以通过发放调查表来了解普通居民对于环境污染问题的看法,在实践活动结束后,学生将这些实践报告收集起来,结合课本上的知识点进行汇总,制成如下表格:
学生通过课外实践活动能够发现,其实书本上的知识点正是现实生活的呈现,深层的地理知识都蕴藏在实际生活之中。
四、激活地理课堂,实施思想教育行动
中学地理课外实践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开设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课应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根据不同主题特点选择合适组织方式。
一、中W地理课外实践课的开设意义
1.激发地理学习兴趣
地理课外实践课能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还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地理学习兴趣,相对于整齐划一的课堂教学而言,地理课外实践课具有生动、真实、灵活、多样的特点,能唤起学生地理学习热情。
2.弥补课堂教学不足
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主要环节,单靠课堂教学远远不够,须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开展地理课外实践活动,不仅能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兴趣,还可以弥补课堂教学不足。如观察月相变化,课堂上无法完成,只能在课外实践课中进行。
3.促进综合能力培养
任何知识都源于实践,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课外活动是学生智力生活的策源地。虽然活动中会遇到很多问题,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克服困难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中学地理课外实践课,是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其重要性显而易见,因此,实践课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教育目标等。
二、中学地理课外实践课的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设计
教师指导实践活动,必须做到目标明确、心中有数、有的放矢。知识目标设计一般应注意以下两点。
(1)符合学生知识层次。地理课外实践课目标设计,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层次,知识目标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应符合学生现在的知识水平、思维方式。着重将课堂教学中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密切联系,充实和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
(2)具有可达性。对地理课外实践课的目标设计具有可达性或独立完成性很重要,即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独立完成实践任务,自己总结出实践活动的结论。
2.能力目标设计
地理课外实践课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能力,一般应注意以下两点。
(1)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实践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意愿和理解独立自主地进行地理实践活动。除实践要符合学生实际、能够引起学生兴趣外,最主要是促使他们在实践中动手动脑、独立思考、积极参与实践过程的设计与实施、管理与评价等,从而深化知识、提高技能和增长才干。
(2)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强调学生主体作用,并不意味着忽视教师作用。教师是实践课的指导者,应在实践中给予学生正确引导,注重启发诱导,从知识、技能、思想等方面加以点拨。但要注意学生遇到困难时不能挫伤其自信心或包办代替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设计
思想教育是地理课外实践课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积极进取的思想品德;培养学生具有正确政治方向,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品德,树立开放、竞争和创新的观念。
三、中学地理课外实践课的计划拟定
1.实践内容的拟定
中学地理课外实践内容丰富,但取材及实际可操作性一定要慎重考虑,可实践内容一般应具有以下特点。
(1)具有科学性。科学性要求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必须正确,活动形式要符合学生特点,知识性即在实践活动中能从知识、技能角度,使学生有所收获。
(2)富有趣味性。趣味性即课外实践内容对学生而言具有趣味和吸引力,促使学生积极自愿主动参与,没有趣味性效果不佳,其积极性也难以持久。
(3)应有操作性。内容选择具有可操作性非常关键,如果实践内容过于抽象,即不具有可观察性、可测量性等实践过程,则实践活动难以进行。例如,二氧化碳排放对全球大气的影响,很难在短时间观察出结果,不宜作为实践课内容。又如,一些地理事物及现象虽然具有可操作性,但当地条件不具备,时间、费用等也不允许,也不能作为实践课内容。
2.实践时间的拟定
时间的拟定直接影响到地理课外实践课的效果,时间拟定应与实践内容相符合。例如,测量正午太阳高度,应该选择天气晴朗且在正午12时左右,如果选择多云天气会影响观测的准确度。观察星座应该在月暗的日期;观察瀑布应在丰水期;观察大潮应选择农历的初一或十五等。总之时间选择要注意与实践内容相符,因事制时。
3.实践地点的拟定
根据实践内容不同,选择地点也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对实践活动的地点选择需因事制地,如对山脉走向等野外观察实践,应选择一处可以统揽全山的位置。对地转偏向力的验证不能在低纬度。对交通、商业网点等考察则要多拟几处地点,才能进行比较、分析。
4.实践活动线路的拟定
(1)尽量缩短路程。先考虑怎样去线路最短,路线短可以减少途中时间和路途疲劳,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在实践地点活动。
(2)避免走回头路。在实践课中以及结束返程时,尽量不走回头路,实践课上走回头路线会使学生兴趣全无。
(3)多观察地理事物。路线拟定除线路短、避免路途重复外,还应注意路线能够观察更多地理景观,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兴致,减少路途疲劳及乏味,利于增长地理知识。
四、中学地理课外实践课的组织形式
1.组织方式的分析
(1)集体活动。可以吸纳较多学生参加,利于地理实践的普及,同时也为实践活动提高奠定基础。如观察地理景观,访问和调查乡土民情,旅行考察等适合集体活动。
(2)小组活动。是地理课外实践的基本组织形式,其机动灵活、小型多样,能让学生获得学习和实践各个环节的机会,有助于每个成员的学习,扩大他们的视野,发挥集体的才干。由于小组活动最能满足学生的课外实践,其开展状况已成为衡量学校实践活动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如天文、气象、地质、环保等小组,可以定期开展不同活动,成为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方式的主力军。
2.M织过程的分析
(1)注重安全。课外实践课往往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特别有时会有潜在的安全问题,所以,要加以防范,做好实践课课前安全分析。
第一是交通安全。实践课开展中,会有或多或少的行程,特别是集体野外实践,指导教师要做好实践服务工作,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第二是实践场所安全。在实践场所学生独立或分组实践活动,形成分散状态,指导教师又难以顾及每个学生,也会存在潜在安全问题。要求实践活动前指导教师除布置好实践内容外,一定让学生高度注意安全,防范于未然;实践活动结束时及时进行人数清查,才能返回或进行下一环节实践活动。
(2)把握时间。一是缩短不必要时间。由于实践课以实践活动场所为中心进行,如果途中浪费大量时间毫无意义,还有可能延误实践正常进行。二是实践活动中,给学生自由的空间,但是时间不能放任自由,实践课和课堂教学都应有时间限制,让学生有时间观念,在有效时间内高质量完成实践内容。
(3)分配人员。课外活动时,常常会分成若干环节,每个环节由不同小组完成,每个人又分担不同环节的任务。就要求所有成员合作,每个成员都要负起责任。具体每一个成员分配什么任务,则根据人员个性差异分配,即因题择人,因人而宜。
(4)开展内容。实践内容的开展是实践活动准备的目的。内容开展可使学生获取地理课外知识技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辩证地看待周围的地理环境。要求教师跟踪辅导,对自然地理的实践,如天文、气象等需要定期或不定期的观察测量,可以采取分组的方法,记录观测到的天文、气象数据并分析总结、装订成册。对于人文地理、乡土地理的实践,比较适合大班、集体参观和访问等。但最后都要撰写小论文作为实践成果。
总之,中学地理课外实践课组织与设计并不固定模式,就其丰富的实践内容和各校实际情况而言差异大,形式多样。各个学校都要立足实际区别对待,有认识、有设计、有计划、有操作、有步骤地进行,充分发挥地理实践课在中学地理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褚亚平,林培英,王肇和.地理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
本文以初中地理为例,并结合笔者自身教学实践,对如何使初中地理课堂“活”起来这一论题进行两点简单地论述和说明。
一、注重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赋予地理课堂以生活化气息
常规下的初中地理课堂,在很大程度上教师没有将课本知识与学生生活很好地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就意识不到这门学科对于人类生活所产生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要想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就得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而赋予地理课堂以生活化的气息。
比如,在教学“多变的天气”这节内容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搜集我市近期的天气资料以及与天气变化相关的图片,课堂上,让学生对搜集到的天气信息进行探讨、交流,然后,通过观看天气预报的视频,让学生找出隐藏在天气预报中与天气有关的信息。这样,我通过将课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实现了地理教学的生活化,既吸引了学生的积极参与,也深化了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二、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地理实践能力
目前,初中地理的教学形式造成很多学生对地理产生了厌倦心理,而且实践能力差。然而,地理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它具有实践性的特征,所以,除了课内教学,我们还应积极开展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从而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地理的乐趣,并以此增强学生自身的地理实践能力。
比如,在学习了“节约用水 保护水资源”这节内容后,教师就可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对学校的用水状况进行调查,利用这种形式使学生了解学校的用水现状以及是否存在不合理用水的现象,如果有,结合学校的实际,制订出具体的节水措施。这样,通过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激发了学生的主动参与热情;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增强了地理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