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导入法模板(10篇)

时间:2023-08-04 16:47:3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地理教学导入法,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地理教学导入法

篇1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3-0127-03

课堂导入是一个完整的课堂结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地理课堂导入是指地理教师在一项新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开始之时,针对教学目标,采用恰当的教学媒体和教学方式,阐明学习目的和要求,集中学生注意力的教学行为方式。课堂导入是否贴切,是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说对于一节地理课的成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那么,如何能在课堂的一开始,就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兴趣性所在,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牢牢地抓住课堂有效时间,一个精彩的课堂导入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笔者的课堂教学实例,对设疑导入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做一浅析。

一、设疑导入法在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课堂导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学生的知识储备与心理特征的差异,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与方法。目前在教学中,比较常用的课堂导入方法有直接导入法、图像导入法、经验导入法、复习导入法、活动导入法和设疑导入法,等等。[1]

其中,设疑导入法因其在课堂开始之初,就提出了学生以旧有知识无法解决或解释的问题,使学生产生了思维碰撞,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能够在课堂中更好地发挥主体性作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所以本文主要针对设疑法导入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做一探讨。

二、设疑导入法的涵义及构成要素

设疑导入法,是指教师在开始一项新的学习内容前,提出带有悬念性的问题导入新课。在问题中既能巧妙地提出学习任务,又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因此提问可以说是设疑导入法的关键。那么问题从何而来呢?问题的提出,要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情境的创设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身边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出发,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创设情境,由“境”发问,提出问题。

由此可见,设疑导入法的构成要素主要有两个:情境的创设和问题的提出。一个精心设计的情景创设,能够水到渠成的将问题呈现出来。学生自然而然的就会发现问题,引发学生求知欲望。同样,好的问题提出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问题是激发思维的火花,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回答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和发展的过程。问题的提出,与情境的创设不可分割,相辅相成。

三、设疑导入法的操作步骤

1.疑从何处而来——问题情境的创设。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地建构活动,学习过程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2]

直接讲授课本上的知识点,虽然逻辑严密,脉络清晰,但是往往学生学过之后,不知道如何用这些知识去解决问题,印象也不够深刻。情境的创设,主要功能是,要将课本上将要讲授的抽象的知识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建立起联系。在讲课之前,就让学生了解到,我们所学的知识,将能解决或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要学习对学生生活有用的地理,在导入环节中,通过情境的创设,将课本知识转换成学生所能了解的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也更加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

(1)从学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地理事物出发,创设情境,引出问题。创设情境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从学生身边的、可感知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出发,就会使得将要学习的地理知识更加形象、具体、生动。从学生看似熟悉的地理事物中,却引导他们发现了已有知识无法解释的现象,中间蕴藏着地理规律和大自然的奥秘,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被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更高,本来抽象,枯燥的原理规律知识,学习起来就会事半功倍。

例如,在学习《地球的运动》中“昼夜长短的变化” 时,笔者就选用了学生身边的熟悉的地理现象,来创设了问题情境。笔者实习的学校位于深圳,离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很近,许多同学都去游览过丹霞山。其中,丹霞山的日出日落景观雄伟壮观,更是让人叹为观止。于是笔者在丹霞山景区的网站上,找到了指导游客观赏日出日落景观的“丹霞山日出日落时刻表(表1)”。引导学生观察时间表会发现,在一年当中,日出日落的时间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中的,那么这种变化有没有规律性可言呢?就自然而然的引出了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2)组织丰富的地理活动,创设情境,引出问题。教师在导入环节中,通过组织学生进行与地理知识学习有关的地理活动,构建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能从情境中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例如,在讲述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辽阔的疆域》中“34个省级行政区”时,教师在课堂开始先安排了学生进行一个分享活动。请同学们分享一下假期都去了哪些好玩的地方、城市、旅游胜地,等等。大家都很兴奋,交流得非常热烈,兴趣得到了非常大的提升。老师趁势可以提出问题,你知道刚才提到的这些地方分别位于我国哪个省份吗?这个省份的简称是什么呢?接下来学生就会兴致盎然地自己动手开始在地图册上寻找答案。自然而然的就展开本节课的教学。

(3)设计地理实验,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例如在讲到我国的干湿地区划分时,老师提前一个月先给同学们布置了一个家庭实验。让同学们买葡萄,挂在自己家里的阳台上。并且要记录下来在这一个月中葡萄发生了什么变化。一个月过去了,同学们发现葡萄虽然干枯萎缩了些,但并没有做出像超市卖的那样的新疆葡萄干。大部分同学的葡萄都发霉,潮湿,黏黏的。老师在课堂上又展示了新疆地区葡萄干晾房的视频,趁机提出问题,同样的方法,造成我们这里葡萄发霉潮湿的原因是什么呢?说明我们这里的气候跟新疆相比,有哪些方面的差异呢?通过这个实验的设计,自然而然的引出不同的干湿地区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

(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多种媒体,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在讲到寒暖流的分布对气候的影响时,教师运用了网络上的卫星天气预报截图。根据同学们现有的知识基础,纬度位置较低的地区,温度应该比较高才对。截图显示, 11月14日,同一天,西欧和俄罗斯东部的气温的差异。位于俄罗斯东部的阿扬(AYANG)与位于西欧的贝尔根(BERGEN)相比,阿扬的纬度位置要比贝尔根低约5°,但阿扬的温度却要比贝尔根温度低。出现这种异常的原因是什么呢?自然而然的引出寒暖流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2.问到点子上——问题的提出。

(1)问题的提出不应以难为主,要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提问应当分步提问,从易到难。成就动机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动机之一。前苏联俄国作家高尔基说:“就是对自己的一个小小胜利,也能使人坚强很多。”[3]教师的提问有层次性,学生能够通过自身努力回答一些问题,学生得到鼓励,能使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一直处于活跃状态。课堂导入的效果也能更好一些。

(2)问题的提出应当目标性非常明确。让学生思考的问题,要服务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只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抓住教学的重点和关键,其他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所以在关节点处设置疑问,就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在“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这节课的教学中,知识与技能目标要求学生能说出昼夜长短随季节变化的规律及其原因,所以在导入环节,设置问题的时候,就主要设置在让学生观察丹霞山的白昼长短时间是如何变化的,有没有什么规律可言,最后让学生思考产生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通过这几个问题的设置,学生已经将兴趣和注意力集中在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和原因上,接下来再展开教学,必能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四、设疑法导入在应用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1.所选情景不能一味求新求奇,要贴合教学实际。在导入过程中,常见的问题是,为了导入而导入,只注重了课堂导入的形式,忽略课堂导入的本质,甚至会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与课堂无关的内容上,影响整个课堂的秩序或者课堂节奏。正确的做法是,所选情境不仅要与学习内容的中心问题联系紧密而且从形式上来说,要符合课堂教学实际,不能一味求新求奇。在学习必修三《中国东北地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这一节内容时,笔者为了能让课堂导入更加精彩,选用了歌曲视频《我的家在东北》,因为歌曲视频中有几个画面和歌词体现了东北的河流,主要的粮食作物风土人情等信息。没想到歌曲视频一放出来,同学都兴奋了,唱歌的唱歌,有的本来就比较活跃的同学,甚至开始用夸张的腔调模仿赵本山的小品,引得周围的同学哄笑不止。费了好长时间才整理好课堂秩序,已经耽误了课堂时间,急急忙忙开始讲授新课,导入的作用完全没有体现出来。

2.结课环节要与导入部分遥相呼应。地理课堂教学,不仅需要一个良好的开端,也需要一个完美的结局。完美的结课部分会成为“点睛之笔”,能有力地促进地理教学目标的高效达成,并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在使用设疑导入的过程中,常见的问题是,导课时提出了问题,在结束课时没有头尾呼应,没有重提这个设疑命题,出现悬而不解的状况。正确的做法是,应在适当的时候解开悬念,使前后内容相互照应,结构浑然一体,以加深学生印象,强化讲授内容。比如,在本文开头引用昼夜长短的导入例子中,提出了学生在本节课的设疑问题——昼夜长短的变化是不是有规律的?经过了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它的变化规律。结课时候可重提这个问题,并让学生根据这个规律判断一下,我们所处的地区,在接下来的半年内,昼夜长短将会如何变化。既呼应了课前提出的问题,又让学生应用了本节课所学内容。

总之,做为课堂导入的一种重要形式,设疑导入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的总结经验,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篇2

    以简洁的语言回顾总结已有的知识,为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然后直接切入新课课题。如讲“地理坐标”1节时,可以这样引入:同学们在数学课中我们已经学过用平面坐标系来表示点在平面上的位置,而我们今天学习的是确定地球上某1点的位置的方法 ----地理坐标。在讲“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新课导入语可以这样设计:在自然界中,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这样构成了生态系统,以往同学们学过的‘生物圈'就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之间又不断地进行着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当这种交换达到动态平衡时,就构成了生态平衡,我们今天就学习“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这种引入方法温故而知新,自然承启,既引起学生注意,又使新旧知识密切联系,保持地理知识的连续性和联系性。

    2、设疑引入,诱发思考

    根据新课的重点、难点,设计若干有趣的问题作为引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有目的地听课。 在讲授“大陆漂移说”时,可先提问“为什么在极其寒冷的南极大陆发现了只有在暖湿的环境下才能形成的巨大煤层 ?”,“为什么在炎热干燥的非洲靠近赤道的地区,却发现了古代冰川的遗迹?”。又如在上“洋流”1课时,也可用设疑法引入新课:第2次世界大战时,英国及其盟军严密封锁了大西洋与地中海的唯1通道直布罗陀海峡,然而德国潜艇却屡屡通过该通道袭击英国军舰,致使英军蒙受巨大的损失,这是为什么?经过设疑,学生迫切想知道问题的答案,必然会认真听课,积极思考,从而吸引学生对新课的注意,调动对新课学习的积极性。

    3、巧设悬念、引起注意

    在新课的开端,提出与新知识密切相关的新颖奇异的问题,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 如讲授“中国的疆域”时说:为什么同样是在冬季,北国的哈尔滨的人们冒着 -28℃的严寒,观赏“冰灯游园会”,而在南国广州正举办“迎春花展”。又为什么在夏季的时候我国东部美丽的乌苏里江上到处洒满晨辉、渔歌阵阵、波光闪闪,人们己开始1天的劳作;而远在西部的帕米尔高原上却是星斗满天、明月高悬,人们还在沉睡之中。悬念1出学生交头结耳寻求答案,学生的注意集中到教师的提问上,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教师总结:这是因为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宽广的缘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节中国的疆域。又如在讲授“黄土高原”时,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都知道,由于地壳的抬升,形成了高原和山脉,但是也有“风吹来的高原”,你们知道是哪个高原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我国的黄土高原。巧妙设置悬念,可以1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勾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其直接进入1节课的最佳求知状态。

    4、诗词引入、创设意境

    “人间4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说明了地形对物候的影响的地理规律,把它作为“地形对气候的影响”1节的开头,能充分调动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讲“天气与气候”时,引导学生背诵岑参的诗“忽如1夜春风来,干树万树梨花开。”当学生沉浸在诗情画意之中时,教师提问这两句诗是描述天气还是气候,引入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又如在讲我国4大高原之1的内蒙古高原时,首先朗诵《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窿,笼盖4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1下子把学生的思绪带到茫茫草原上。这种课前朗诵1段诗词,创造1种情境,1种气氛的方法,可以集中学生注意,激发他们的情感,收到奇特的效果。

    5、故事引入,唤起兴趣

    根据新课的内容,转述1些简短的生活中活泼的小故事,然后及时引入新课。如在“世界陆地和海洋”1课的引言,用哥伦布环球航行发现美洲大陆的故事,并启示学生,哥仑布能完成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地理大发现,除了他具有坚定意志和熟练的航海技术外,他还拥有渊博的地理知识,正是这些欧洲、非洲和大西洋沿岸的风向、海流等自然地理知识,帮助他们驾驶帆船,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发现并命名了当时人们并不知道的这块陆地。这样引入,使学生明白本节知识的重要性,充分唤起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1 2下1页

    6、数字引入、警示忧思

    利用统计数据资料,作为新课的引言。如在讲“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前,教师列举:目前大量使用的煤、石油、天然气等常规能源,因其不可再生的特点,储量日渐减少。据估算,全球的石油 40年即告罄;煤也仅能维持100多年,全球能源危机的警钟已经敲响了,因此,开发利用新能源是摆在世界各国面前的重要课题。在进行“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教学时,可以引用以下资料作为引言:“1987年7月11日,随着前南斯拉夫萨格勒布1名新生婴儿的第1声啼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通过复杂的计算,确定这名婴儿是地球上第510亿个居民,他的来到标志着世界人口突破510亿大关”。“现在每撕下1页日历,世界便有11万个婴儿争先恐后地来到这个已10分拥挤的地球上”,这便是世界人口的增长状况。利用数字资料引入新课,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责任感,同时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和和人口观,使他们带着较强的责任感去完成新知识的 学习。

    7、运用图像投影引入,激发学习动机

    运用图像投影趣引入新课,能够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励学习动机。在“地形的变化”1节中,运用投影展示“喜马拉雅山及其海生生物化石”示意图,提问学生:你了解这座山脉吗 ?学生纷纷回答:这是世界上最高的喜马拉雅山山脉。接着教师提出:海洋生物化石出现在该山的地层中,可能吗?为什么?这样促使学生产生认知矛盾冲突,从而激发通过学习新知识,解决认知矛盾的动机。利用投影图片,使学生产生疑问,进而激发探求的欲望。

    在“5带的划分”1节教学时,展示景观投影片“热带、寒带景观”,然后引导学习观察对比,思考两幅景观图中儿童的衣着、房屋有什么不同 ?引发学生的兴趣。接着问:热带与寒带的阳光照射有什么不同?住在热带的儿童为什么将箩筐顶在头上?激发学生进1步探索的欲望,导入新知识的学习。

篇3

常规导入法主要有复习式和检查预习两种。

1.复习式导入法

就复习式导入法而言,可分为构建知识体系法和自主探究成果展示法。

构建知识体系法。教师可让学生充分利用课首三分钟时间,自主复习上节课所学知识。正式上课后,由师生一起构建知识体系、自然过渡到新课所学内容。如必修教材第一册,教师可通过复习第一单元第二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中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的简单知识体系,自然过渡到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中相应问题的讲解。

又如,讲授第二单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系统”,前面所学知识是学习后面知识的基础,其知识链为:地面冷热不均―热力环流―均匀地球表面形成三圈环流―近地面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海陆分布切断气压带―海陆间冬夏季气压中心变化―形成季风。学生明白了这一知识体系,自然就有利于教师导人新课了。

自主探究成果展示法。教师要以导学提纲为抓手,对课前导学、课堂教学、课后悟学整体规划、合理安排,以学定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教师编写导学提纲时,通常可增加三个专栏,即“我的疑问、回归梳理、自编练习”。

在课前导学中设置“我的疑问”,旨在让学生记录下课前预习时存在的疑问。教师在批改导学提纲时,将学生的疑问分类汇总,便于课堂上重点解决。在课堂教学最后设置“回归梳理”专栏,是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多以建立知识体系的形式来完成)。而“自编练习”专栏,就是让学生通过课后探究,编制与本节课知识相关的三道选择题或一道综合题,来进一步消化课堂上已学的知识。

教师可在下一课时新授课前,让学生用实物投影仪将自主探究的成果展示出来,并简单模拟教师授课的过程进行讲解,其他同学积极参与,对该生的自主探究成果及表现予以点评。通过这种活动达到自主探究、学以致用、合作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时又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后面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2.检查预习导入法

主体性综合式课堂教学特别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可将学生对课前导学提纲的预习情况,通过扫描、摄影或用实物投影仪在课堂教学中展示给学生,也可让学生到讲台前,简单阐述本节课即将学习的目标、内容、重点和难点。这样做既能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又能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特殊导入法

教师可根据学生具体学情、所学知识的特点以及授课的不同环境,选择使用不同的导人法。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具体做法,供大家参考。

1.歌曲导入法

利用学生熟悉并与教材内容关系密切的歌曲来导人,既能愉悦学生身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兴奋度,更有助于丰富其知识和阅历,理解教学内容。这一方法在必修教材第三册可大量使用,如在学习“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的内容时,可用一首《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导入新课,借助歌词“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咱们见面容易拉话话难”,不仅能让学生领略陕北民歌的韵味,更有利于学生了解黄土高原地区千沟万壑的地貌特征,使学生大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学习“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以长江流域为例”时,一曲《长江之歌》,便能让学生更深刻地掌握所学知识。歌曲中的“你从雪山走来”,既唱出了长江发源于雪山,又留给学生一个思考的问题,这个雪山在哪里;“你向东海奔去”即表明长江流入东海;“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说明其流经深山峡谷,水能丰富。在学习“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时,一曲《春天的故事》道出了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快、经济发展速度快,均得益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以及优越的区位等因素。

2.视频导入法

用与新授知识关系密切的视频材料导入,往往有利于学生直观感受新知识。如在学习“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民一以东北地区为例”时,教师可以展示东北的田园景观和当地的农作物,而介绍东北农民喜获丰收的《丰收乐》视频材料,则很适合用来做视频导入。它使学生在分享东北人民丰收喜悦的同时,了解到即将学习的“东北地区幅员辽阔,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气候南北差异大,不同地区农作物的种类不同”等知识。

3.故事导入法

在学习“太阳高度变化”时,可用《两小儿辩日》的故事来导入;在学习日界线知识时,可用麦哲伦环球航行中发生日期混乱的事故来导入,即麦哲伦当年率领他的船队,自西班牙启程向西航行(他的目的地却是东方),三年后,当幸存者的船只回到始发港时,发现航行日志上所记载的日期,比岸上的日期“少”了1日,在当时曾引起一场轩然大波。

4.典型案例导入法

在分析环境污染时,可用大家身边的实例来导入。如江苏盐城市的水污染事件、校园垃圾的放置和处理等。通过贴近生活的事例,可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热情,并用学到的知识去建设祖国、建设家乡、保护环境。

5.名句导入法

在分析水圈和水循环知识时,可用李白《将进酒》中的佳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来导入,并让学生从地理学的角度思考,这千古流传的佳句所隐藏的错误(水是可以回复循环的)。在讲解地球自转速度时,可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诗句来导入。

篇4

教师要起好主导作用,首先是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同时要练好教学基本功。新的课改给我们带来新的理念。理想的教师,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是课程的开发者与建设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要有广博的业务知识和扎实的基本功。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讲过这样的例子:一位有着三十多年教龄的历史老师在上课,听课的教师完全被抓住了、入迷了,课后有人请教这位名师这节课准备了多久?他回答说:“为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只用了15分钟。”理想的教师一辈子都在积淀知识,更新他的知识结构。

二、课堂教学是主阵地

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我认为教师应发挥其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善于激发并维持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在地理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应该贯穿于教学始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综合性强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发挥文理综合优势,引入历史典故、传说、名人轶事、时事政治、数理知识等;发挥图文结合优势,展示地形图、政区图、绘制各种示意图、趣味读图等;还有我还特别教给他们怎么学好地理,必须时刻想着运用地图去解决问题,学会读图、识图、分析地图是学好地理的关键,要求每个学生在课堂上一定要时时刻刻心里脑里必须有个地图,中国的,世界的,只有这样你才能学好地理,那么其他学科也会跟着好起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名诗在地理课考得是诗词中“春风”指的是:夏季风、还是冬季风?如果你对语文知识欠缺,那么这题你一定不会做,可我们知道这诗意思是晚上下了一夜大雪,第二天看到满树的雪像梨花指的是雪花,所以每个学科之间联系很紧密;我还问过:黔之驴?黔指的是哪个省份呢?这样语文知识和地理相结合,融会贯通,互学互相进步,一举两得。“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个“蜀”是哪个省份呢?太多了这样提问,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上来了,连班级一些后进生也对这部分知识掌握很好了。

2.用心设计问题情境,追求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问题在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是贯穿教学过程的主线。恰当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愿望,启动思维,进而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学记》中载:“善问者如撞钟,扣之以小者则小鸣,扣之以大者则大鸣,待之以容,然后尽其声。”在地理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用心设计问题情境,为学生的有效探究铺路。

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要考虑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使学生想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提出的问题要注意难易适中,使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对于难度大的问题,设计上要呈现梯度,让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解决问题,使其感受探究中增长知识的喜悦。如在学习“太阳高度”时,设计如下问题:①为什么“冬天冷,夏天热”?(猜想)②一天中什么时段最热?(验证)③冷热取决于什么因素?(结论)上述三个问题从生活现象人手,对学生有一定吸引力。学生经过猜想、验证过程,获得新知。

3.创设良好课堂气氛,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奥秘不在于传授,而在激励、唤起和鼓舞。”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在各个环节激励学生,使他们产生内部驱动力。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给予期待或鼓励,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心,调动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另外,开放性的答案能使学生人人都觉得“我能行”“我愿意尝试”,使学生感到教师对其信任与尊重,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例如,在学习“经度变化规律”时,教师鼓励学生观察经度图,总结判断东、西经的方法。有的学生说找零度经线;有的同学说在度数最小的那根经线上画“十”字,再利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判断;也有的同学观察得到:经度越向哪个方向变大,就是该方向上的经度。每一种方法教师都给予客观积极的评价,学生受到鼓舞,士气很高,学习效果好。

三、注重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古语说:“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教人以渔,终身受用。”课堂上,教师应注意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

1.自学导读,有目的的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先阅读课堂上将要学习的教材内容,做到整体把握教材内容框架。学生亦可针对疑难提出问题,有针对性的学习。

2.图文结合,善用地图

地图是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课堂上,教师运用地图教学,并且指导学生识图,将课文落实到图上,培养学生用图技能,使地图成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得力助手。

篇5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0-0028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推进和课改的深入开展,2014年1月徐州市推行了 “学进去讲出来”教学方式即“学讲”方式,提倡以学生自主学、合作学、质疑学为主要学习方式(即“学进去”),通过同伴互助的“做、讲、练、教”手段,用所学知识帮助同伴解疑释难(即“讲出来”)。自“学讲”方式推行以来,作为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线地理教师,笔者有机会进入到课堂听课研讨,感受最深的是:地理教师过于强调教学中学生作为主体的“演员”地位,忽略了作为教学主导者组织者的“导演”作用,导致把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完全对立起来,结果捆住了自己的手,封住了自己的口。在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不敢“问”,不敢“讲”,不敢对学生说“不”。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区域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知识的积累毕竟还是有限的,他们对地理教材的理解还是浅层次,与地理教材的对话还是低水平的,非常需要地理教师有效的组织、正确的引路和学习方法、策略上的适时点拨、及时指导。因此在“学讲”课堂改革的新形式下,地理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但不能有丝毫的削弱,还应该强化。我们不能排斥“讲”,不能排斥“问”,该讲的时候一定要“讲”――精讲,恰到好处,画龙点睛;该问的时候一定要“问”――巧问,如石投水中,激起波浪千层;需要对学生说“不”的时候就必须说“不”――该出口时就出口。精当的讲、巧妙的问和对学生错误理解的否定,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宏观上自如驾驭,微观上及时调整,有利于真正达成“学讲”方式的目的。因此,地理教师的“导”应该如春风化雨、悄无声息。这对地理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地理教师要深入研究课标,对教材有准确的把握、理解

地理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研究者,要认真钻研《地理课程标准》,与地理教材进行深入对话,要达到与课标、教材、编者心心相通的境界。要把准地理课标的脉,理清编者编写的路,以便抓住地理教材的“眼”。“眼”即组织地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支撑点或着力点。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那么,我们找到了地理教材“眼”,也就找到了地理教学的最佳切入点、突破口和骨架支撑。

我们只有深入地钻研地理课标,与地理教材进行深层次的对话交流,才能有效地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与教材对话,随同教师一起进入与教材内容心心相通的境界。如此,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促进者的角色才有可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

二、地理教师需要对学生有一个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

地理教师不但要深入地吃透地理课标、钻研地理教材,还要更深入地研究学生,全面真实地了解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在学生与地理教材的对话交流之前,就能够把握准学生与地理教材对话的可能深度和广度。这样才能使自己的预设方案更切合实际,才能更有利于找准教师、教材、学生三者之间进行对话的最佳切入点和支撑点。

例如,在学习世界地理七年级下册《非洲》的地理位置时,笔者认为在前面已经过学习《亚洲》,学生初步掌握运用地图等资料描述亚洲地理位置的方法,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因而《非洲》的教学设计就不能像学习《亚洲》那样按部就班地开展教学,就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期待,就很难深入地进教师、教材、学生三者之间的对话交流活动。为此,笔者设计如下两个问题:1. 温故知新:运用亚洲简图,谈谈从那几个方面描述亚洲的地理位置。(这个问题,多数学生应该已会,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2. 学以致用:观察非洲地形图,说说非洲的地理位置特点。(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但更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兴趣,并让学生“学进去讲出来”,教师的点播、指导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需求。如学生认识非洲的纬度位置时,教师及时点播,首先设问:为什么说非洲是“热带大陆”?说说你的判断理由。其次寻找根据:在非洲简图上画出穿过该洲的三条特殊纬线圈。最后深入思考:为什么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成为“黑非洲”。)

这样的设计,才会一石激起千层浪,才能成为师生与地理教材对话的最佳切入点,才能为“学讲”课堂教学模式提供最有利的支撑。教师的主导作用、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角色在此得到了充分的证明。

三、地理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

地理教师要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指导者,要引导学生一步一步、不断深入地与地理教材进行对话。

上课伊始,需要地理教师巧妙设计,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产生学习期待,自然而然地进入到自主学习的探究阶段。在自主学习阶段,则需要地理教师方法的指导引路。地理教师要认真巡视,准确了解学生与教学内容对话的程度,做到心中有数,成竹在胸,以便及时制定措施,调整方案。如在需要帮助的学生桌旁驻足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实现“一对一”个别辅导,并把握火候,适时地转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篇6

2初中地理教学导入———复习导入法

学习是一个不断强化的过程,初中地理的学习更是如此。复习导入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设计上通过提问,做练习来巩固旧的知识,并导入新的内容。导入所设计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其能够巩固之前的重点知识,并能在这复习过程中找到与新知识的相似点或切入点。此导入法具有易操作性,我们可以通过提问或者让学生做相对应的练习题等方式来实现。而通过复习旧知识来引入新课一方面可以将之前学习过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巩固,另一方面还可以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连接,使所学习的知识更加系统化,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回答从而了解学生对之前旧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下一步的教学安排。

3初中地理教学导入———图片导入法

地理图片种类繁多,其中包括错综复杂的交通图、风景宜人的景观图、幽默诙谐的漫画图片等,好的地理图片具有视觉冲击力强,直观表现力强等特点!初中生的视野相对还是比较窄,其对外界还十分好奇,若地理图片使用得当,必能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获得图片较之前方便了很多,图片导入慢慢成为了很多教师导入新课的重要方式。但在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给学生展示与课堂学习内容相关的地理图片时,就要求图片清晰且有代表性!清晰的图片通过教学平台放大展示出来能够在视觉上给予学生强大的冲击,从而让学生的注意力更为集中,并引发思考。

4初中地理教学导入———音乐短片导入法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素质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教育部已经多次加大了对九年义务制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以求能够从基础教育入手,培养更多的应用型全方位发展人才,以期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尤其是近些年来,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个院校都已经安装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以期时教育教学工作变得更加的形象化、具体化,生动化,初中地理教学自然也不会例外。而音乐短片导入法在课堂上的应用,更是充分的利用了多媒体这一图文并茂的特点,让学生更加快速的投入到全新的地理学习之中,从而达到更好的地理教学效果。

5初中地理教学导入———时事热点导入法

网络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使得现如今的初中生能够掌握与接触到的外界信息越来越多,初中生的视野也变得越来越宽。可以说,现如今的初中生所关注的重点早已不仅仅是他们身边所发生的一些小事情,而将更多的关注重点放在了国内外发生的时事热点之上,而这也恰恰给了初中地理教学一个机会点,如若地理教师能够将当前发生的时事热点融入到地理教学之中,势必能够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而是时事热点导入法恰恰能够做到此点。

6初中地理教学导入———练习生活实际导入法

生活经验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实际生活中有不少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是学生熟悉的或者亲身体验过的,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导入,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抽象的地理知识结合起来,则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的注意力更容易集中!要运用好这个导入法,这就要求教师平时多留意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且懂得把课本上的地理知识灵活融入到简单生活示例中来。

7初中地理教学导入———设疑导入法

初中生的好奇心很强,认知中的疑问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它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当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进入到课堂,这样的课堂效率必然是高效的。

篇7

教材是高中地理教学的依据与载体,集聚绝大多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首先要从钻研教材入手,为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教师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一)善于把握教材的编辑意图。教师拿到地理教材之后,首先要对教材进行认真的研读分析,对教材内容编排的前后顺序及其意图、不同内容之间的联系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做到准确把握。将教材内容与课程标准、考试大纲相结合,综合分析研究,进一步把握教材的编辑意图,筛选出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章节与知识点,从而从整体上把握整个教材的编排特点,立足于一册教材、一单元、一课等不同的范畴进行教学设计。

(二)善于增加社会生活内容。地理学科与生活的联系较为紧密,教师要学会对教材进行生活化处理,既要立足于通行教材,又要融入本地区一些地理教学内容,尤其是要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对地理教材中一些滞后的内容进行调整完善,融入社会生活中最新鲜的因素。如最新的地理数据图片,最近发生的地理现象、地理事件等,将这些内容融入到教材中,能够体现地理教学与时俱进、理论联系实际等特点,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教学实际成效。

(三)善于汲取其他版本的精髓。当前,高中地理教材有多个版本,无论是人教版、鲁教版还是湘教版等版本,都有鲜明的设计理念和长处。教师在地理教材研读中,要立足于所运用的版本,并汲取其他版本地理教材之精华,对于所用版本中内容不够完善的地方,可以从其他版本的教材中增补。例如在自然灾害内容教学中,鲁教版重点介绍了洪涝灾害,教师可以参照其他版本增加台风、寒潮成因与危害等内容,并增加近年来出现的各种自然灾害实际案例,帮助学生加深了解。

二、开展趣味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氛围

地理教学相对较为枯燥,教师要在教学导入环节下工夫,从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兴奋点,通过趣味性的导入提高他们的地理学习兴趣,从而营造良好的氛围。

(一)运用信息手段导入。信息化手段是近年来地理教学中得以普及的有效手段,其演示生动形象,具有较强的趣味性。教师要善于发挥这些手段的作用,例如在教学自然灾害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在一开始就播放台风、洪水、冰雹等不同类型自然灾害的场景,极具震撼力的场景一下子扣住了学生的心弦,让学生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了探究欲望。

(二)运用探究问题导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具有启发引导作用的探究题开展导入,以此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例如在教学常见的天气系统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了解的一些地理现象设计探究题提问:为什么长江中下游六月份经常出现连续阴雨天气,而七到八月份却是炎热少雨呢?学生有了兴趣,激活了思维,带着这样的悬念进入学习活动,始终保持探究的欲望,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运用趣味知识导入。地理教学中可运用的趣味知识非常多,有奇特的地理现象、神奇的地理影像,以及地理谚语、地理实验等方面内容,教师可以结合教学信息,选取与此相关的趣味知识作为导入,既可以扩大学生知识面,又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开展学习研究。

三、优化课堂模式,强化师生互动效果,提高教学实效性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课堂始终是主阵地,教师要改进以应试模式为主的单向灌输模式,打造以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为主要方向的素质课堂,让师生互动成为课堂教学深入开展的主动力,进一步提高教学实效性。

(一)科学设置思考线索引领学习探究。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不必进行直接灌输,而应充分考虑如何采取启发引导方式,让学生自主获得问题答案,既掌握知识,又培养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笔者在教学活动中设置了思考题对学生进行引领,如教学资源的跨区与调配。南水北调为例,笔者出示了一组探究题:我国水资源在空间分布方面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严重缺水,存在哪些影响因素?南水北调为何选择长江作为水源地?对华北地区沿线和长江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这样一组探究题,较好地扣住了教学重难点,体现了内容的相互联系和逐层深入。学生在这样一组探究题的引领下,通过自主合作的方式有效解决了绝大多数问题,体现了主体地位。

篇8

一、重视地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注重对书本中地理知识的讲授,对于重要的地理事实要求学生强加记忆,强调培养学生严谨的地理思维。这样的课堂教学过多注重知识目标的达到,而忽视了情感目标的培养,学生在沉闷的教学氛围中,学习着枯燥的地理知识,丝毫感受不到生动活泼的地理情趣。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无法产生地理学习的兴趣,在不得不学习地理的情况下,学得必定会异常痛苦。

学生不喜欢上地理课怎么办?地理教师在教学中要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深入到学生中,与学生建立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以个人魅力带动学生喜欢上地理学习。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以趣激疑、以趣引思、以趣导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呈现可亲可敬的教态,发挥机敏的教学智慧,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既包含着对地理学科的情感,也包含着对教师的情感,在情感的促使下,学生学习起来就有动力,有拼劲,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会想办法解决。

二、开展互动式地理教学

要想进行教学创新,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摆正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地位和角色。时代在不断发展进步,学生学习的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种出版物,包括报纸、书籍、电子光盘等层出不穷,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使得知识传播的渠道越来越广,课堂已不再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唯一途径。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在地理教学中引入互动式教学,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整理与课程相关的地理知识,组织开展小组合作式学习。然后教师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了解学生对内容的掌握程度,进而对当节课的内容进行梳理,帮助学生解决他们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并对重点、难点问题加以总结。在互动式教学中,学生是学习活动主体,教师主要发挥辅导、点拨、评价的作用。这样的教学形式既能使学生自由学习,又能使学生发展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为进一步自主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因此广受学生的喜爱。

三、在地理教学中引入“新情境”

较长时期以来,很多高中地理教师不注重新课的引入,往往是开门见山,直入本课的主体,最多少加上一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课,请把书翻到第××页……”而此时学生的情绪也许还停留在课间的游戏中,也或许还停留在上节课的科目教学中,而教师直奔学习主题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地理教学开始前要引入“新情境”,进行导入,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1)地理新闻导入。摘录一段地理新闻,师生对新闻内容进行评述,继而导入新课;(2)地理趣闻导入。选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地理趣闻,激发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好奇,进而导入新的教学内容;(3)地理趣题导入。设置地理趣题,引导学生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顺势导入新课;(4)学生报告导入。课前给学生布置地理专题调查任务,上课时要求学生围绕该专题作出书面或口头报告,与学生们讨论报告内容、报告的结论,从而导入新课;(5)地理游戏导入。设置地理游戏或地理竞赛,使学生从游戏或竞赛中发现学习地理学习的必要性,因势利导引入新课。

四、地理教学向“地图化”方向发展

地图是地理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会看地图,地理也就学会了大半。因此,地理教学逐渐向“地图化”教学的方向发展。教师在教授地理知识时,配合地图进行讲解,更加形象、直观,学生理解起来就更容易。因此,高中地理教师要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进行地图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发表能力和实践能力。

高中地理教材内容庞大、知识丰富,涉及的地图多种多样,承载的地理信息纷繁复杂。对于高中生来说,地图不仅能够帮助他们树立空间地域概念,还是培养学生地理思维的主要手段,甚至通过地图就能学习到很多地理知识。因此,地图不仅仅是一种教具,同时也是一种学具。原理图、示意图,综合景观图,系统联系框图,统计图表等,学生掌握了对地图的判读方法,具备了读图的能力,就能够以地图的不变应题型题类的万变,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那么,高中地理教师应该如何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呢?首先,要求学生读懂地图的标题。地图的标题决定了地图的属性,由此学生可以清楚地知道地图要传递出什么内容。其次,要求学生认真读图例和注释。阅读图例是看懂地图的基础,每个符号代表的事物不同,不能把它们搞混淆,这是读图的关键。第三,要求学生看懂地图内容。地图内容是获取地理信息的重要来源。教师要教给学生从地图内容中获取地理信息、发现地理事物之间关系的方法,力求做到让学生观其“图”,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求其“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五、地理教学评价趋向“能力化”

篇9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地理教学中,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整体素质。一名优秀的地理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扎实的专业知识、相关的文化素养,还需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精湛的教学技能。课堂教学技能是教师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活动方式。教学技能包括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两方面。教学技能是可以通过训练和学习获得的教师素养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教学技能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目前我国大多数高师地理学生的教学技能培养模式陈旧,教学技能已经难以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因此地理师范生在加强学科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也应该突出地理师范生的教学技能的培养。

1.地理课堂教学技能的涵义

1.1地理课堂教学技能的定义

随着教育观念的变化,学者们对地理教学技能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华东师范大学陈澄教授从教学技能服务于教师教的角度出发,认为地理教学技能是指“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依据地理教学理论,运用地理专业知识和教学手段,顺利达到地理课堂教学目标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是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的综合体现。”华东师范大学段玉山从教学技能服务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地理课堂教学技能是“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运用于教学相关的知识与经验,促进学生学习、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系列有效的行为方式,是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的综合体现。”华中师范大学李家清教授认为,地理教学技能主要指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运用的教学技能,是地理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运用于地理教学有关的知识和经验,为促进学生学习,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行为方式。

综合上述,笔者认为地理课堂教学技能是指在一般课堂教学技能的基础上,赋予了地理学科的教学特征。首先从教学技能的来源看,地理教学技能是在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与地理学科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训练而形成的,其次,从教学技能的作用来看,它是促进学生分析、理解与迁移等能力提升即提升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最后,从教学技能所要实现的目标来看,地理教学技能不仅使学生掌握地理知识,还重视学生思想道德以及对人生态度的形成,即地理教学技能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1.2地理教学技能的特点

1.2.1指向性与创造性

指向性,教学技能通过教学行为来表达,教学行为受到教学思想或教学理念的支配,不同的教学技能与不同的教学目标相联系。因此导入技能、提问技能和结课技能都有不同的指向性。例如教师运用提问技能可以引导学生由此及彼,从多方面理解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本质特征,可以达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教学目标。

创造性,教学目标和教学环境要素在发展变化,地理教学技能在在地理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例如在导入课程环节,教学可以采取语言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方式来进行。

1.2.2操作性与习得性

操作性,每一种技能都包含着定的规则和一定的运作程序,可以分解为具体的行为方式和步骤来加以训练和模仿,可以通过有规律的观察和示范进行模仿,因此教学技能可以通过系统训练获得提升。语言技能可以分解为语音、语速、语调,导入技能可分解为导入材料的选择与设计、导入过程的呈现、联系到新课程的引出,提问技能可以分解为精心设问!巧妙发问、总结归纳和引问等环节,地理图表媒体运用技能可以分解为选图、挂图、指图、读图和分析地图等步骤。

习得性,每一种教学技能通过学习训练是可以习得的,通过科学的学习和训练,高校师范生可以逐步掌握地理教学技能,并有可能达到娴熟运用的程度。

1.3地理教学技能的分类

目前,国内外的理论研究对课堂教学技能的分类并无统一的标准。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关于教学技能的科学研究始于上世纪 80 年代,胡良民等把地理课堂教学技能分为语言技能、三板技能和组织技能;陈澄把地理课堂教学技能分为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技能、导入技能、讲授技能、教学氛围调控技能、提问技能、语言技能、体态语技能、板图板书板画技能、现代媒体运用技能和结束技能;段玉山把地理课堂教学技能分为地理课堂的教学准备技能、授课技能、组织管理技能、媒体应用技能、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应用;李家清把地理课堂教学技能设定为地理教学设计技能、教学过程技能、教学媒体技能、教学管理技能、教学评课技能、说课技能学习方法指导技能、实践活动指导技能和课程资源开发技能。

因此本人在学习借鉴诸家分类的基础上,根据地理新课程基本理念,结合地理教学的特点和要求,将地理教学技能分为教学前技能、教学始技能、教学中技能、教学后技能和教学终技能五类,其中教学前技能包括分析技能和设计技能,教学始技能包括组织教学技能和导入技能,教学中技能包括提问技能、讲授技能、组织管理调控技能、媒体运用技能等,教学后技能包括评价技能和辅导技能,教学终技能包括结束技能和反馈技能。

2.高校地理师范生课堂教学技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2.1高校教师方面,在师范生的课堂教学技能训练过程中,高校教师自身的教学技能运用直接导致了学生教学技能的水平高低。

2.1.1青年教师地理教学技能现状,首先是课堂控制能力欠缺。对于新教师来说,由于从学生到老师的角色不能迅速的转换,导致了他们在走上讲台以后,对课堂的偶发事件和学生的各种问题常常手足无措,缺乏灵活而有效的处理技术,不能有效的控制课堂,甚至无法开展正常的教学活动。

2.1.2资深教师教学技能缺憾,一般而言,资深教师都能较好的掌握和运用教学技能,然而,相对年轻人而言,年龄较长的老师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方面则略现不足。同时存在着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代替课堂一切的教学形式。这种教学形式使得师生的互动减少,反而影响了教学的实际效果。

2.1.3解决途径

首先严格进行新教师的岗前培训,很多高校教师并不是师范类毕业的学生,并没有进行过教学技能的培训,而对于师范类毕业的教师,由于学习的不系统等原因,对教学技能掌握的并不娴熟,因此对新教师的岗前培训就显得尤其重要和必要。也可以采用以老带新的方式帮助新教师快速成长。

其次展开各种技能培训,师范类高校各职能部门针对实际情况,不定期的举办各种教学技能培训。如英语培训、计算机培训等,努力让教学技能有所欠缺的老师能够通过这种形式来补课,弥补其短板。另外,还有教学督导、教研室教研活动等措施来进一步加强教师的教学技能提高。

只有提高了地理教师的教学技能,才能培养出优秀的、高素质的地理教师。

2.2高校培养方面

2.2.1学校对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不够重视

高校氛围之中越来越提倡应用性发展,为此学校越来越不重视师范生教学技能的训练,未来现代教育技术技能将成为新时期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的核心技能。但是,目前在教师技能的培养中普遍存在重视传统教学技能,轻视现代教学技能,甚至没有涉及到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等问题。

2.2.2学生对教师教学技能训练不感兴趣

随着师范生就业压力的增大,地理专业毕业生越来越不受到社会、家长和学生的喜爱,另外高校师范生自认为受过系统的高校学习,认为中小学地理教学简单,所以在平时的训练中马马虎虎,态度不认真,学生训练的机会也不够充分,各项技能的长进和提高不明显。

2.2.3地理教学技能训练缺乏针对性

目前师范生地理教学技能训练主要是通过微格教学或校内试讲等形式进行,这种训练往往以模拟地理真实课堂教学的形式进行,有利于师范生教学技能的综合训练,但对于各种单项技能的训练却有明显的缺陷。

2.2.4地理教学实践环节薄弱

实践教学环节包括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应贯穿于整个师范教育过程始终。但事实上多数师范院校的地理教育见习很少,只是在学习《地理教学论》这门课程时才到中学地理课堂观摩和听课,而且次数很少,一般仅为1一2次。

2.2.5解决途径

增设技能课程,规范技能标准,教育理论课程占整个课程体系的比例远远少于发达国家,带来的影响是师范生在地理教学技能的训练过程中获得的理论指导不够具体,地理教学技能不够全面、扎实。改进教育实习,促进技能迁移,地理教育实习是高师地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理师范生大学理论课程学习与中学地理教学实践之间的联系和纽带,是促进师范生地理教学技能迁移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师范生向中学地理教师顺利过渡的重要环节。对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该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理论知识的学习,一手抓实践技能的训练。高校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师范生观摩大量的高水平的课堂教学活动,积极参加各种各样的教学实践技能训练。

首先延长实习时间,发达国家教育实习的时间普遍较我国长,我国师范生实习时间太短。实习时间过短,使得师范生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相脱节,不能很好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地理课堂教学技能难以迁移。其次是加强实习指导,实习指导工作由师范院校和实习学校共同承担。目前,高师院校实习指导教师很难与师范生密切沟通,造成实习指导流于形式。

因此,对于高校地理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从事高师地理教学的教师们认真思考,不断求索,肩负起为基础地理教育培养合格师资的重任。

【参考文献】

[1]胡再..新课程下的高校师范生地理教学技能培养研究[R].华中师范大学,2011.05

[2]陈澄.地理课堂教学技能训练[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01

[3]段玉山.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篇10

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导入犹如小说里开篇的引子,如大型乐章开启时的前奏,课前导语虽然不是“正文”,作用不可低估,它能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切入教学设计的主题。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独具匠心的新课导入设计是地理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富有创意的新课导入,会给学生带来一种“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的意境。避免呆板的导入方式,尤为重要的是它可以占领制高点,开启思维的闸门,调动学生感官,使学生一开始就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带着问题去探究,因此,对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进行艺术性导入设计非常重要,意义重大。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地理教学实践,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不断思考,在地理教学中,针对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课堂导入艺术,现归纳如下。

一、谜语谚语 贴近生活

新课标要求课程要关注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活生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生活在现实世界中,时刻与社会各方面发生联系,大自然中有许多的问号,从而让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谜语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是一份珍贵民间文化遗产,地理知识与生活联系紧密,教学导入设计中我们要善于寻找这些谜语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地图的要素”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认识地图,运用这样的谜语导入:“高山不见一寸土,平地不见半亩田。江河湖海没有水,世界各国在眼前。”这是什么呢?让学生来猜。通过猜谜导入新课的学习案例不胜枚举,这种方式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充满学习激情。

谚语是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和生产生活中长期的经验、智慧的结晶,是言简意赅的知识概括。地理谚语中有许多涉及初中地理教学方面的内容,课标提倡挖掘与生活接轨的课程资源,在课堂导入过程中,如用“过一冬,长一葱”引入“地球运动”教学中昼夜长短变化的理解,这个谚语的意思是:过了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从南回归线向北移动,北回归线以北的区域白昼逐渐变长。“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谚语来引入山区气候的学习。这些谚语能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启迪其思维。

二、生活体验 引人入胜

新课标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就是要组织、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自己身边,体验到地理的应用价值。如“天气和气候”教学导入中,教师提问:“夏天同学们穿什么衣服?”“冬天同学们穿啥衣服?”“为什么冬夏两季穿衣不同?巧妙地引入天气和气候的新课学习中。同样的内容,教师也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自己冬天在海南岛的旅游照片和夏天在拉萨的旅游照片,让学生观察衣着的变化,思考衣着变化的因素,顺利导入新课,这些教学资源来源途径多,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做有心人,在平平常常的生活中发现教学资源,独具匠心去设计。

三、歌曲视频 创设情境

为学生创设一个新奇、神秘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顺着问题的发展和深入将学生融入到考古、探秘的情境中,如学习“埃及”一课时,播放视频资料“金字塔之谜”,课堂一开始学生就被引入到教师创设的神秘场景之中,学生急不可待地想了解古老而又神秘的埃及王国,课堂的导入轻松而愉悦。在学习“长江”一课时,教师选择播放歌曲《长江之歌》,随着高亢的歌声长江浩荡奔放的气势把学生引入到本节课学习中,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诗词故事 诗情画意

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有众多的优秀诗词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揭示自然地理规律,描写山川风情的佳句颇多,包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把古诗词引用到地理教学中,既能赏析古诗词美妙的韵味,又能轻松愉快地深刻理解地理课堂教学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习“秦岭淮河”一节内容时,教师以春秋末期《晏子使楚》的故事导入,晏子机智勇敢、灵活善辩的才能展现给学生,“橘生淮南为橘,橘生淮北为枳”的名句烙印到学生脑海里,让学生感受古人地理知识的渊博。在学习“中国气候”一节中,引入王之涣《凉州词》中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来认识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底蕴深厚的中华古诗词,使地理教学内容丰富,形式更新颖、活泼,只要合理地摘选,精心设计,这种导入方式一定让教学增色添彩,让美的欣赏与知识的学习同行。

五、演示实验 新颖别致

伴随着素质教育下地理教学改革的深入,从教学理念到教学方式都在产生深刻的变革。社会大环境的变革促进教学的变革,新时代的学生更要求学有所用,学有所乐;这时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多的来源于知识内容本身,把书本上的理论和实际事物联系起来,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深刻的概念。如“影响气候的因素”一节教学中,教师对海陆分布对气候影响的导入设计中,以演示实验的方式导入,步骤一:用酒精灯加热两个烧杯中相同容积的沙子和水,5分钟后让学生读出温度计示数。步骤二:熄灭酒精灯把两个烧杯中的水和沙子放置5分钟,再次读出温度计的示数。学生讨论结果:相同条件下沙子(代表陆地)吸热后升温快,放热后降温快;水(代表海洋)吸热后升温慢,放热后降温也慢。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被引入课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这个难点也迎刃而解。演示实验能使学生获得生动而直观的感性知识,加深对本节知识的印象。

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学生生活环境的不断变化,课程资源更加丰富,新闻时政、影视资料、地理漫画、标志性建筑等都可能成为教学素材,我们要用发现的眼光去探寻地理教育资源。总之,地理课的导入设计具有很强的艺术性、目的性,要贴题而行,方法可千变万化,但变化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都应该在符合教学目的的前提下,根据不同章节的内容巧妙设计,只要做到构思巧妙、新奇而富有有艺术,简洁明快富有启发性方可,这样的导入才能激发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浓厚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地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地理课堂的教学一定会精彩纷呈。

参考文献:

[1]李家清.地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方法[J].课程・教材・教法,2004(1).

[2]鲁祥波.浅谈地理课程与教学改革[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