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合同管理模板(10篇)

时间:2023-08-04 16:47:3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会计合同管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会计合同管理

篇1

二、加强学习与培训,不断提高专业水平

财务人员要在合同管理中履行好会计监督职责,其自身的业务素质必须提高;不仅要懂财务,懂管理,还要熟悉相关法律法规;从目前看,财务人员普遍缺乏相关法律专业知识背景;因此,负责合同管理的财务人员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学习与培训,使自己成为精通财税知识、管理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从而适应企业合同管理工作的需要。合同自洽谈到履行,通常是由企业的一线业务人员和管理人员在办理,企业合同管理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他们自身的合同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因此,企业也应加强对这一部分人员的培训,做好宣传,增强其合同意识和法制观念。

三、做好合同的审核管理

合同承办部门应及时将拟订的合同文本送财会、法务部门及其他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审核,审核人员应当认真履行职责,对合同文本的合法性、经济性、可行性和严密性进行重点审核;财会部门应重点审核合同中与财务和税务处理相关的条款。对重大合同,财会部门应派出人员参与合同调查和合同谈判。合同承办部门应充分听取各审核部门的意见,必要时对有关合同条款进行修改后再次提交审核。通过财会部门介入合同的事前管理,从而有效地遏制超规模的投资和杜绝计划外资金的支出等问题的发生,同时做好税收筹划,规避税务风险。

四、做好合同的备案管理

合同签订后,承办部门应及时到财会部门办理合同内部备案手续,而不是待办理合同结算时才提交给财会部门。财会部门应严格复核其是否履行了企业合同管理制度中规定的审核和审批程序。对未履行相关审核和审批程序所签订的合同,财会部门有权不予办理内部备案手续,同时将具体情况向有关领导报告。对备案通过的合同应做好登记管理,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详细登记合同签约各方的名称、合同标的、合同期限、合同结算和违约责任等主要内容,后续还应对合同的履行、变更和终结等情况做好登记;书面合同应分类连续编号保管,以便后续办理合同结算时使用。

五、做好合同履行过程中的全程动态监控

合同承办部门应定期将合同的实际履行情况和完成进度告知财会部门,财会部门应做好记录,并予以跟踪管理。财会部门要督促合同承办部门随时关注和掌握对方的履约情况,特别要掌握对我方不利的变化;同时根据实际需要督促合同承办部门及时对合同进行修改、变更、补充或中止和终止。对不履行或没有完全履行合同规定义务的,财会部门要督促合同承办部门按照合同约定追究对方的违约责任,从而保护企业在经济交往中的合法权益。财会部门应督促合同承办部门按照合同约定付款,及时催收到期欠款。财会部门办理合同结算时,要查验相关合同和结算资料,审核发现不符合要求的,财会部门有权拒绝办理,直至其完善相关资料和手续。财会部门在办理合同付款时,必须认真审核其付款进度是否符合合同的约定,对按照完工进度付款的,则还需审核工程完工进度是否真实有效;对不符合要求的,财会部门有权拒绝办理付款手续,并将具体情况报告有关领导。在会计期末,财务人员应视合同的履行情况,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及时确认收入或计提费用、并结转成本;同时按照税法的规定计缴相关税费。

六、建立健全合同管理考核与责任追究制度

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合同管理考核与责任追究制度,将合同管理情况纳入相关部门的年度考核之中;对在合同订立、履行过程中出现的违规行为,应当追究有关部门或人员的责任。企业财会部门在办理合同审核、备案及合同结算过程中发现有违规行为的,应当予以制止和纠正;制止和纠正无效的,应当向有关领导报告请求处理。

篇2

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明确相互民事权利义务关系而订立的协议,其建立在平等、互惠、公平、诚信的基础上。合同在现代复杂的经济活动中是重要的契约形式。经济活动越活跃,签订的经济合同越多。企业对外发生经济行为,除即时即清方式外,均应订立书面合同。由于医院长期以来是公益性的社会团体,对于合同管理的概念意识淡薄,缺乏先进的系统管理理念,存在诸多弊端和问题,因此加强合同监管势在必行。

一、医院合同管理存在问题

1.合同管理制度不健全

部分医院在合同签订前未认真审核对方的主体资格,且没有制定必要的会签制度,致使签订的合同在内容上存在疏漏。合同常出现内容不完整,表达不准确,条款不全面等现象。不仅影响了合同效力,且容易引发合同争议。医院财务未设立专门岗位管理合同,合同管理人员没有系统学习过合同法,法律意识淡薄,责任心较低,导致医院订立出无效合同,不受法律保护。

2.合同格式不统一

医院的合同种类较多,但却没有针对各类经济业务的格式合同文本,一般都是以对方单位提供的样本为合同文本。由于此类文本大多由对方单位拟定,因此会在相关条款上显失公平,给医院造成损失。

3.合同监控不严格

合同履行过程中,管理人员监控不严格,导致合同履行不全面,使医院陷入诉讼困境。合同产生纠纷时,由于缺乏法律知识,处理不当,致使医院声誉和利益遭受损失。

二、医院合同管理总方针

经济合同管理就是对整个交易过程实行监控的行为。具体来说,事前管理就是在签订合同前对合同的抗风险性进行严格控制;事中管理就是合同履行过程的监督;事后管理就是合同履行完成后后续问题管理。合同管理的目的就是规范医院的经营行为,提高经济效益,防范市场风险。

首先,医院应该确定经济合同的归口管理部门。根据卫生部颁布《医疗机构财务内控制度规定(试行)》,由于医院财务部门是合同付款的最终部门,因此作为合同的归口管理部门是恰当的。财务部内应设专门岗位负责全院的合同汇总管理。严禁不具备法人主体资格的部门直接或间接借用法人名义对外签订经济合同,以维护单位的合法权益,确保对外签订经济活动的合法、合规。医院应设相关规定以规范合同签订前各管理部门及其职责。

其次,医院应制定出合同拟定、审批、执行等环节的具体程序和要求,定期检查和评价合同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如可制定如下合同签订流程图:

其中,各经济活动部门是经济合同的承办部门,院长办公室是合同章的主管部门,财务处是经济合同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审核和合同文本归档管理,纪检办公室、审计处是经济合同的监督部门,医院聘请的法律顾问负责对合同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在合同会签审核应同时提交的资料有:合同签订审核表;合同文本;其他文本(包括营业执照、资质证书、招投标文件、询价资料、报价单)等。

三、合同订立和履行过程中的具体风险控制点及控制措施

1.合同签订前应办理相关的立项申请手续

立项申请由各使用部门填写,申请内容包括:合同的内容、数量、价格、估算的金额等。申请经院领导审批通过后,由承办科室会同医院的财务、审计部门进行细致的市场调研。对于不需要进行集中采购的单项或批量金额达到50万元以上的货物和服务项目、金额100万元以上的工程项目需进行社会公开招标;对于金额50万元以下10万元以上的项目,部分医院规定需要组织医院办公会或党委会决定项目的立项申请。承办科室在提出申请前不得分解数额较大的经济项目。

2.对对方主体资格的合法性进行考察

合同订立前,承办部门及合同归口管理部门应当充分了解对方主体资格是否合法。合法的主体是整个交易的基础,如果主体不合法,会使整个交易处于不稳定状态,随时可能导致合同终止履行。主体资格考察的大致内容有:营业执照是否真实有效,资质及等级证书,审查法人证书及法人委托证书,自然人的检查身份证明或其他证明身份的证件,其他组织或合伙企业检查其执照等。

其次,还要考察对方的信用状况,包括: 对方的社会信誉和履约能力,核实对方的资产(资金)证明,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及近三年是否有重大违约,是否涉及重大经济纠纷或经济犯罪案件等不良记录等。医院应该制定详尽的调查方案和注意事项,使医院占据主动地位。部门经办人审核完成后,应留存复印件,归档保存。合同双方谈判时,必须有两人以上参加,不得由一人办理合同业务的全过程。对于影响重大,涉及金额较高的专业或法律关系复杂的合同,应当组织法律、技术、财会等专业人员参与谈判。谈判过程中的重要事项和参与人员的主要意见应予以记录并妥善保存,作为编制合同条款的依据。

3.严格审核合同文本,实行合同示范文本制度

医院应对合同文本进行严格的审核,并实行合同示范文本制度。凡已有统一示范文本的,应按照示范文本补充有关专用条款后拟定合同文本。无统一示范文本的,由合同承办部门组织草拟合同文本。所有合同文本均应按合同审批程序报批。

在制定合同文本的过程中重点关注合同内容的规范性,法定要素的齐全性,违约责任等关键条款的明确性及签章填写的规范性等。对于重大的或复杂的合同文本,应当组织内部相关部门进行审核。相关部门提出不同意见的,应当谨慎对待,必要时对主要条款进行修改。

医院订立的经济合同由承办部门提出,经主管领导审核同意后交财务、审计、纪检、法律顾问审核监督并签署意见,由法人代表或其授权的委托人签订,加盖医院合同专用章。涉及重大事项的需上报院长办公会讨论。授权签署的合同,应由院长签署授权委托书。医院的经济合同一般应签署六份,双方各执三份。财务处、院长办公室、承办科室各留存一份。财务处为合同最终存档部门,应留存正本。财务处合同管理人员对合同按科室分类归档,并对每份合同逐一编号保存。编号可以以日期结合承办部门进行分类。

4.关注合同管理的规范性

合同归口管理部门及合同的承办部门,应建立合同管理台帐制。实行专人登记保管,避免因不及时归档造成合同遗失的问题,健全合同签订部门与财务部门的沟通机制,避免经济业务与会计核算脱节。同时,应针对不同性质的经济业务,按其合同条款严格把关,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严格履行合同,对合同履行实施有效的监控。关注合同执行的规范性,强化合同执行力度,及时主张权利并承担义务,对于特殊事项应及时签订补充协议或修订合同文本。

5.加强合同专用章的管理

医院的合同章保管制度应充分运用不相容职责相分离的原则,发挥部门间的监督制约机制,做到合同管理与合同专用章管理岗位相分离。经过会签程序的合同由承办科室的经办人持合同原件与经济合同审批表到合同专用章的管理部门盖章才能生效。对于未经过会签及未经合同归口管理部门编号的合同,不予盖合同章。合同专用章由医院统一刻制,严格按照授权范围使用。医院对外签订的合同一律使用合同专用章,其他印章无效,否则财务部门不予付款。对于多页的合同还需加盖骑缝章,防止合同丢页、漏页。

6.加强合同付款管理

财务部门办理合同付款时,合同管理岗人员应当根据合同条款审核后办理。对于按规定应该签订合同却没有签订合同的,及未按规定进行会签的合同的,财务部门有权拒付。对未按条款进行付款履约的,财会部门也有权拒绝付款。

7.建立合同的归档、保管与查阅制度

承办部门应配合财务部门定期对合同进行清理核对工作。如有遗失、毁损要查明原因,及时处理,并追究相关责任。合同原件在无特殊的情况下不得外借。如有关人员应工作需要确需查阅,需经主管领导签字同意后,方可以复印件借出,并办理登记手续。

8.定期对合同履行、管理情况进行评估

医院应按照内部控制的要求,每年至少对合同履行、管理情况进行评估一次。医院合同管理部门应及时检查合同管理制度的运行情况及其效果,对不适应实际情况的制度提出修订和完善意见。当合同终止或履行完毕,应对该合同签订和履行各环节存在的问题和采取的措施是否适当进行评估,对存在的问题应分析原因,追查责任人。

总之,在医院经济合同的管理中,应以合同法及合同内部控制规范作为工作的指引。对经济合同实行动态的、全过程的跟踪管理。合同管理的相关人员在合同的每个环节,都要严格把关,以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及业务素质,促进医院经济活动健康有序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陈 凌:探析医院经济合同管理[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0(1):62-63.

篇3

摘要:合同管理全过程就是由洽谈、草拟、签订、生效开始,直至合同失效为止。不仅要重视签订前的管理,更要重视签订后的管理。系统性就是凡涉及合同条款内容的各部门都要一起来管理。动态性就是注重履约全过程的情况变化,特别要掌握对自己不利的变化,及时对合同进行修改、变更、补充或中止和终止。对于企业的会计核算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方向,所以做好合同审计是会计事前监督的根本保证。

关键词:合同管理审计方法会计事前监督途径

0引言在项目管理中,合同管理是一个较新的管理职能。在国外,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始,随着工程项目管理理论研究和实际经验的积累,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合同管理的研究。在发达国家,八十年代前人们较多地从法律方面研究合同;在八十年代,人们较多地研究合同事务管理(Contract Administration);从八十年代中期以后,人们开始更多地从项目管理的角度研究合同管理问题。近十几年来,合同管理已成为工程项目管理的一个重要的分支领域和研究的热点。它将项目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推向新阶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瞬息万变。如果经济业务执行前期出现失误,将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和影响,轻则影响效率和效益,重则违反国家法律法规。但如果在经济业务发生之前加以必要的会计监督,充分发挥会计人员的专业优势,则能够有效地规避这种现象的发生。这就是会计事前监督的意义。

1企业合同管理审计的方法与内容根据企业的管理模式和要求、合同数量的多寡、内部审计机构资源等的不同,合同管理审计可以采取项目管理式审计和过程参与式审计两种模式。

1.1项目管理式审计项目管理式审计是有重点、有目的地将合同管理纳入年度审计计划,形成特定审计项目,并实施相应审计程序的审计模式。项目管理式审计主要审查合同的管理是否规范、有效,其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合同管理机构或管理网络的审查。企业的合同管理应首先建立健全管理机构或管理网络,审计时应着重审计企业合同管理机构或管理网络的设置是否合理;各机构之间的分工和职责是否明确,上下左右关系是否协调;组织最高领导层与合同管理机构及各个机构之间、各机构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否充分;合同管理流转是否科学、有效;相互之间的控制是否有效;合同的履行是否受到定期检查等合同。二是管理人员素质的审查。企业合同管理人员的素质关系到企业合同管理工作的优劣,必须重视对合同管理人员素质的审查。

首先应审查合同管理人员是否具备专业知识;其次应审查合同管理人员是否熟悉企业的内部运作流程和外部信息。此外,还应审查其是否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敏捷的洞察、分析能力,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责任心等。三是合同管理制度的审查。首先审查合同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尤其是一些重要的合同管理制度是否是根据企业实际而制定,包括:合同归口管理和分类专项管理制度、合同示范文本制度、合同授权委托制度、合同的审查制度或审计审签制度、合同的鉴证、公证制度、合同专用章管理制度、合同台账制度、合同档案制度、市场调研制度、大件大宗企业采购(包括物资、服务、工程等)或资产处置的制度。在对合同管理制度的健全性进行测试和评价后,还应对这些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四是合同执行结果和管理效果的审查。主要审查合同内容是否得到全面、严格地履行;审查有无合同违约、违约的原因及违约处理结果,如对方违约,是否及时组织索赔;如本方违约,责任人是否向分管领导提交书面报告,经审批后办理赔偿手续,并追究相关责任;协商不成的合同纠纷是否及时上报上级领导和法律部门,通过申请仲裁或向人民法院起诉解决合同纠纷。另外,还要审查合同管理效果是否达到合法、规范、效率、效益的要求。

1.2过程参与式审计过程参与式审计是由专职内部审计人员对企业内部所签合同进行审计审签,参与监督合同管理的部分重要过程,实现合同审计审签的日常化。其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审“该不该签”;,即对合同项目的可行性审查和效益性审查。应该检查合同项目是否列入年度计划,或经组织内有批准权的部门或领导批准;检查合同项目是否经过可行性研究或项目评估,其技术性、经济性是否达到了先进、合理;检查与立项有关的文件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检查合同标的数量是否适当,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是否能满足对方的要求,或者合同标的数量是否能满足企业的生产、经营的需求;检查合同履行时间是否充分考虑了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能力或实际需要。二是审“跟谁签”;和“以什么样的价格签”;,即对合同签约主体的选择和合同价格选择的合理性、适当性进行的审查。

篇4

一、 合同收入与合同成本

所谓合同收入不仅仅是包含客户与建造承包商在双方签订合同中最初商订的合同总金额,也就是合同规定的原始收入,这只是构成了合同收入最基本内容,同时还包括奖励、索赔、合同变更等形成的收入,这部分收入是在合同工程执行中由于奖励、索赔、合同变更等原因而形成的收入,不是在签订合同时合同双方在合同中商定的合同总金额。

所谓合同成本包括与执行合同有关的直接费用以及间接费用,成本出现的时间是合同签订之时,至合同完工止。合同成本中直接费包括工程耗用的人工费用、材料费用、机械使用费以及其他直接费用,即可以直接计入合同成本核算对象的、为完成合同所发生的各项费用支出,直接费用在发生时直接计入合同成本。合同成本中间接费用应当按照系统合理的方法在资产负债表中分摊计入合同成本,即企业下属的施工单位在管理和组织施工生产活动中发生的一些费用。

二、 影响建造合同会计处理的因素

(一)完工进度不准确

在使用完工百分比法之前,需要对完工百分比进行确定,其确定有多种方法,但是无论用什么方法,都是通过成本、增加的价值、产出单位来衡量建造工程的完工进度。在会计实务中,使用各种方法都会存在一定的弊端,下面列举三种方法,企业根据具体情况应当做出仔细的判断。

1、 完工百分比公式:完工百分比=已经完成的合同工作量/合同预计总工作量。在实际工作中多数施工单位采用此方法,是较常用的一种产出衡量方法,例如土石方挖掘、道路工程等,适用于合同工作量容易确定的建造合同。此方法存在的弊端是:人为因素会影响该方法的准确性。例如统计部门计算的未完工程和已完工程划分不准确,即在计算已完工作量存在多计或是漏计现象。

2、 完工百分比公式:完工百分比=累计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合同预计总成本。此种方法在使用过程中相对较为简单便利,但是以成本投入量反映完工程度很可能出现偏差,投入与完工程度并不一定存在严格的对应关系。例如:由于生产要素价格变动而引起成本投入变化,但是其与完工程度关系不大;有时建造工程增加成本但是进度不增加。并且,合同总成本预计值的确定存在一定未来不确定性和人为因素。在实务中,完工进度的确定,随意性较大,主要依靠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在预计合同总成本时,些企业可以利用其对完工进度进行估计,使提供的会计信息缺乏可信度,调节企业盈亏预留了很大空间。

3、 专业人员测量已完成合同工作量。施工过程中无法使用完工工作量百分比法以及完工成本百分比对合同完工进度进行确定时,能由建造承包商自行随意测定,需要由专业人员对其进行现场科学测定。此种方法成本较大,并且操作过程较为复杂,不易操作,因此企业往往不采用此方法。

(二) 建造合同收入准确确定较难

第一,建筑工程与一般其他产品不同,其工程质量、施工工艺、结构等存在较大区别,即使是同类工程,由于在不同区域施工,受环境和政策的影响造价也会相差很大,这就给工程结算带来了很大的变化性;第二,建造工程决算审核有其特殊性,其审计结果具有较大不确定性,同一个工程的一审和二审的结果差别可能很大,不同的审计人员对同一个工程进行审计,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果,甚至会出现差别很大情况;第三,业主可能不认可企业财务人员认为可以结算的收入;第四,某些施工企业在工程结算过程中,把实际没有施工的程序进行签证、故意抬高材料价格、重复结算工程量等手段提高工程造价,虚报施工工艺等行为常有发生,如此一来,在工程竣工结束后,确认的收入可能就会出现很大的增加。收入确定的随意性为某些施工企业偷税漏税提供了机会,成为企业调节利润的手段,因此对建造合同收入的确认应该更具有操作性,更明细化。

(三) 建造合同总成本估计较难

第一,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市场物价变动、费用消耗定额、会计核算资料、不可预见因素、项目管理水平等因素影响合同总成本预计的客观性和合理性;第二,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市场供求关系以及通货膨胀发生变化,生产要素价格也会随之发生较大变化,从而致使很难准确估计以后各期将要发生的合同成本;第三,企业内部预算是计算合同成本的基础,建筑施工企业是否积累了成本预测方面的资料,是否建立和执行了有效的内部预算,是否有一套完整的企业内部定额制度等,都将影响预计合同成本的准确性。如果合同总成本的预计编制依据缺乏客观性、准确性和充分性,那么建造合同准则的实施效果将受到很大影响,并且随之影响到各会计年度合同费用和合同收入分配的准确性,从而将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各期收益的确认。

三、 提高建造合同会计处理准确性的对策

(一)准确确定合同完工程度

建筑施工企业应当合理准确的反映当期经营成果,这就需要其在确定合同完工进度时,选择合适的完工百分比法。在用完工百分比法确定收入时,应提高合同收入确认的合理性和客观性,适当借助“工程量签证单”来合理确认收入,注意当期监理工程师签发的“工作量签证单”签证的收入与确认的收入是否一致,以消除主观因素对合同收入确认的不利影响,具体说来,如果前者小于后者时,应以后者为准确认合同收入;当前者大于后者时,应以前者为准确认合同收入,这样做更体现谨慎性原则。当确定完工进度采用累计实际发生合同成本占合同预计总成本比例时,建筑施工企业应当做好财产物资的各项清查盘点:首先,要确定本期负担的费用是否及时准确入账,查清各项借出款项是否及时报销,其次要准确计算已出库但尚未耗用的财产物资和已耗用的财产物资数量。

(二)合理预计合同收入

建筑施工企业在预计合同收入过程中需要注重事实与证据的结合,应根据建造合同的经济业务数量、工程施工进展情况、参照实际已收取的工程价款和已办理结算的工程价款、参照与同类客户平常结算单价等。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建筑施工企业应当及时与客户签订补充合同、对索赔、变更事项及时办理签证,施工和结算部门应提供真实有效的索赔、变更等追加收入资料,合同管理部门应提供建造工程的实际中标价,据此统计合同总收入。综上所述,建筑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应当努力做到:做好奖励、索赔、变更收入的确认,要以实际发生的建造支出为依据;保证合同初始收入的实现,做好合同风险评估。

(三)提高对合同成本的预测能力

第一,合同预计总成本的预测需要施工项目财务、计划、技术、物质等多部门共同协作。企业必须划清当期成本与下期成本的界限,及时反应实施建造合同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制定人工、材料、机械等各项企业内部定额;建立健全与成本核算有关的各项原始记录和工程量统计工作;建立各种财产物资的收发、清查、转移、领退、报废、制度;为了使成本核算具有可靠的基础,需要完善各种计量检测设施。第二,企业应制定目标成本,积累与成本预测有关的资料,有助于准确估计合同预计总成本。第三,企业在落实成本控制与预测过程中应当通过公平合理的奖惩制度实现,并且要求各有关部门熟悉现场实际情况,能科学预测材料价格的变化趋势,编制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

篇5

经济发展对传统会计职能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需要对原有的会计管理体系和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完善管理体系。企业为应对复杂的市场环境,需要通过会计提供更多的市场信息来源。传统会计职能无法完全满足企业的要求,需要传统会计模式进行创新,而管理会计正符合了这一特点。

一、传统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必要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发展环境,充分应对市场变化,防范抵抗风险的能力,增强发展后劲,对企业的会计信息的要求较高。在传统会计核算管理模式下,会计业务基于企业发生的经济活动情况进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監督,具有事后监督的性质,即只有当企业的经济活动发生时,传统会计才进行会计业务处理,通过会计核算处理提供的会计信息具有延后性,这就不能满足企业对信息需求的提前预测的需要。如果企业运用管理会计模式就能很好地补充传统会计中的不足。管理会计具有比传统会计核算管理更大的灵活性,取得和掌握的信息资料更加丰富,能够通过对各项经济信息进行全面分析预测和控制,这就能为企业发展提供所需的决策信息,从而帮助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抓住发展机遇。

对于企业而言,传统会计与管理会计单独运行表现出各自的局限性,二者必要进行有融合:一是可以实现企业的会计业务由传统的“事后监督”向“事前预测”转变。传统会计通过对企业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而管理会计需要借助传统会计的基础信息,通过对企业的各项数据对比分析,对企业的经济未来的情况进行预测,为企业发展提供规划目标。二是可以实现企业的会计业务由提供外部信息向加强内部控制转变。传统的会计业务需要对外提供各项会计资料,会计信息处于公开状态,可能受到外界模仿威胁;而管理会计属于内部控制范畴,能够成为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核心武器。因此,将传统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能够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有利于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二、传统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可行性

(一)会计基础信息来源的统一性为传统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提供了基础条件。在会计体系中,传统会计与管理会计都属于企业会计管理的范畴,它们的基础对象、经济实质和工作目标是一致的。它们的共同目标任务就是做好会计核算和实现会计监督企业。对于传统会计核算管理而言,其核算对象是企业已经实现的经济活动,通过会计核算等一系列的会计业务处理流程实现对企业经济活动的监督,从而为企业发展提供一定的依据,其结果运用财务报告的形式反映,提供给各级使用者。因此,以会计核算为代表的传统的会计,无论在传统企业还是现代企业,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其作用无法替代。然而,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企业又需要传统会计能够跳出传统管理局限,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大助力,这就为管理会计职能实现提供了契机。管理会计借助传统会计基础核算信息,着眼于内部控制管理,盯着发展目标,对企业的现有资源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分析,为企业发展提供科学性、合理化地指导,目标是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基于二者间多重一致性,为二者融合提供了可能。

(二)科技发展为传统会计和管理会计融合提供了技术支撑。由于受技术条件限制,原先传统会计管理依靠手工方式处理会计核算业务,财务人员会计核算工作量大,没有能力和精力思考企业发展问题。如今,企业面临市场竞争激烈,对于会计信息需求增加,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提供更加精准的预测信息和目标方案,通过手工方式是无法实现的。现在,信息技术和科技管理手段十分发达,传统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各方条件较为成熟。首先,电脑硬件和上网条件在许多企业已经普及,这为企业推行传统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提供了硬件基础。其次,会计软件运用与开发在一些企业得到推广应用,这为会计系统平台搭建提供了保证。随着信息应用技术日趋成熟,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提供了技术支撑。计算机网络能够帮助企业根据流程设计自动处理相关数据信息,大大提高了会计核算工作效率,使会计人员有时间做好数据信息分析,提供具有应用价值资源。最后,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相对较高为传统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提供了核心人力资源保障。现在的会计人员会计政策、业务相对熟悉,有一定的会计软件操作基础,通过平台实行人机互动,可以按照企业目标及时提供相关信息,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相对充分的依据。

三、传统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路径分析

做好传统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必须对企业基本情况充分掌握,对传统会计与管理会计在企业的运用情况进行分析,从而采取相应措施。本文为此提出对传统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路径分析。

(一)做好会计制度设计,健全财务管理,为传统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提供制度保障。一是做好制度设计,建立健全企业会计管理制度。传统会计以核算为中心,必须做好财务会计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根据企业目标,制订管理会计相关规定,对企业的会计管理制度及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进一步优化,从而使用企业的会计制度更加全面完整。特别是要界定管理会计的性质与内容,使之与传统会计做到无缝对接,充分融合。二是合理进行会计岗位布局。由于传统会计侧重会计核算方面设置,因此,在实行两类会计融合过程中,企业在进行会计岗位设计上要进行合理布局,结合会计管理软件流程做好岗位优化,使传统会计岗位与管理会计岗位间保持协调,做好匹配。三是做好会计人员岗位培训。要根据岗位设计做好会计人员的合理配置。对会计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和岗位实训,提高会计人员适应多个岗位能力。在传统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过程中,会计有作用将进一步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专业化、综合性素质要求更高,只有优秀全能的会计人才,才能在传统会计与管理会计中发挥独特作用,满足企业发展多样化的需要,能够提高会计工作效率,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二)搭建统一财务系统,为传统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提供对接平台。为做好传统会计与管理传统融合必须依靠先进的科技技术,做好二者的有效对接。一是对现有财务流程体系进行梳理,完善管理体系。要充分梳理企业现有管理体系,重点做好管理会计预测指标体系设计,使企业管理目标能够通过管理会计方法得以实现。二是做好财务系统设计。分二类进行:一类为没有实行财务管理系统的企业,要根据企业实际做好财务软件开发,并做好人员培训;另一类是实行财务管理系统的企业,要分析现有财务软件功能,对企业现状进行梳理,检查现有财务管理系统能否与企业需求相适应,从而决定对体统升级或者开发,以期使之与企业要求相符。

篇6

对于企业来说,想要在行业市场中处于不败的地位,就必须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及时调整方针,抓住有用的信息资源。同时还要综合与全面分析好每一项信息,以此为基础制定出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经营方针。在企业的内部管理中,统计管理工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换句话来讲,就是统计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营与发展。

一、创造了有利的发展条件

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也从计划经济上实现了转型,开始向着市场经济的方向发展着。且在发展中,企业一直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所以对于企业的决策者来说,想要掌握好企业的运行状况,就必须要从企业内部中的财务管理部门中获取需要的信息。在此影响下,企业统计工作就成为了重要的环节之一。对于企业来说,统计管理工作的效果与质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而管理会计作为信息服务系统,可以直接为相关的管理部门提供出需要的信息。这样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企业收集信息的渠道也逐渐增多。另外,在企业中,想要获取有实用价值的统计信息,就要依靠行业的主管部门或是信息产业部门中的统计人员来收集的。这也正好反映出了统计管理工作的意义与内涵。所以说,将企业统计管理与管理会计结合在一起可以充分发挥出统计工作的作用。

二、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给两者的有机融合奠定了基础

随着我国现代化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就要求统计管理工作必须要及时进行调整,尽可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满足职能变化的需求。且对于统计职能的转变来说,要想实现长远发展,就必须要先将报告型统计向着经营管理型的统计方向转变。其次是要及时进行市场调查,全面预测分析型的转变。从企业的角度出发,要不断利用自身的优势,增强企业在行业市场中的竞争力,促进企业价值实现最大化。在企业中会计管理主要是以企业经济实力与未来发展方向为基础,对自身的经营方向与实施方案进行编制与预算。同时还可以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全方位的控制,做好成本的核算管理与相关的经营业绩等。所以说在企业中渗透管理会计可以满足企业总体管理服务需求,于其自身来说,又是企业在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1.职能趋同。在职能上来讲,随着统计职能的不断发展,与管理会计的各项职能日益趋同。而从其结构发展上来看,统计管理与管理会计都是现代化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时在实际中,统计管理与管理会计之间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大多来源于会计和统计资料。在企业中其主要的工作内容是不断深化财务信息与其他业务信息。所以说又受到了会计与统计工作质量的影响。因此在实际发展中,统计工作的改革必须要综合管理会计的需求,扩大信息的交换与处理能力,同时还要顾好兼容能力,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浪费。另外对统计职能进行转变还可以解放统计人员,开阔统计人员的视野。这样对于统计人员来说也可以拥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解决企业中的问题。并建立出有效的未来发展方针,活化统计管理模式,促进企业经营管理的长远发展。

2.目标相同。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下,统计管理工作与管理会计工作从工作的对象上来看是基本相同的。同样是企业在经营发展中的价值运动,二者可以满足企业管理的需求,实现企业经营发展的目标,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所以说企业统计管理工作与管理会计工作的目标是相同的。

3.侧重点相同。企业统计管理工作与管理会计工作的侧重点都是针对企业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与研究,并向企业中的相关责任人提供需要的预算决策与信息资源等。其主要的工作目标是为了企业的内部管理所服务的。其作用则主要是不仅限于对过去的分析,还要利用有效的信息资源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和规划与预测,同时还要控制好现阶段的各项工作。通过将未来作用的时效性放在首要位置上,对过于以及现在进行分析,可以更好的控制未来的发展。从企业统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本质上来讲,其所提供的信息可以满足企业内部管理中所需要的信息。其中不仅包括了定性的资料,还包括了定量的资料。

三、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发展的空间

在企业中管理会计涉及到了众多方面,且所使用的数据也来源于统计数据。所以说,通过将统计管理与管理会计融合在一起可以充分发挥其作用,保证企业的长远发展。但是相应的也对企业中的统计员工来说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实际中,统计人员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与事业心,在工作中也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与知识量。此外还要求统计人员要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量,学习新知识与技能,开阔自己的视野。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将企业统计管理工作与管理会计工作融合在一起已经成为了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且要通过将两个进行融合还可以为统计管理工作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所以对于统计管理工作来说,必需要结合相关资料,全面分析信息资源,掌握合理的统计方法,促进企业的经营。

参考文献:

[1]戴元钦.试论管理会计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以浙江省永嘉化工厂为例[J].当代经济,2011,(23):42-43.

[2]刘志远.曹阳.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上海市个体经济情况的调查[J].财经研究,2011,(02):87-89.

篇7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4-0-02

近几年,合同能源管理以新兴产业的形式在我国大范围兴起,它可以利用市场机制对温室气体的排放、能源的使用等进行有效调节,得到我国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因此,合同能源行业的市场容量非常广阔,而从事这一行业的企业也越来越多。但是,当前还没有完全统一的合同能源管理会计核算体系,在核算的科目、内容以及披露的信息方面等都还存在不规范的现象,因此,很多服务企业目前的会计核算非常混乱和模糊,需要我们进一步对其进行规范。

一、合同能源管理会计核算基本内容

合同能源管理的概念最开始是从欧美地区引进的,它是从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中发展而来,主要是针对一些新型的节能项目的投资机制。它的主要含义是从事节能服务的企业或单位以签订契约的形式规定节能项目的相关节能指标,这些企业主要提供节能项目中的设计、诊断、融资、施工等等服务,然后保证项目的节能率,而用能单位主要达到某种节能效益来支付项目的投资或者利用所得利益改进服务机制。节能服务公司与用能单位签订合同之后,根据项目的设计方案开始进行施工、安装、运行、管理等,对于会计核算来说,主要的内容涉及到以下几方面:第一,在设备的安装过程中所花费的材料费、工时费等应该具有具体的科目和计量方式。节能项目所使用的设备很有可能是从外面购买的也有可能是自己产生的,而工程的时间通常比较久,因此,对于节能公司来讲,到底应该是商品销售还是发出材料应该具有详细的科目和计量规则。第二,融资利息的归属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由于节能项目的工程款通常比较大,所需的资金也比较多,因此,融资利息的归属就成为了一个重点问题。第三,项目的收益问题。在合同的期限内,节能项目根据用能单位的收益来确定收入的详细情况,因此,每一期的收入情况都是不确定的,另外,对于确认收入的时间和地点也要详细记录清楚。第四,资产的折旧问题。在规定的合同期限内,用能单位所用的产品数量、设备运行时间等都不确定,因此,节能效益也是不稳定的,对于计提折旧的问题也需要进一步核实。

二、合同能源管理会计核算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财政部针对合同能源管理还没有出台相关的会计核算规定,很多服务公司在会计科目的设置与核算上做法如下:

(一)把用能单位安装的节能项目作为固定资产处理。在节能项目的安装过程中,采用本单位自己生产的产品,借记“在建工程”科目,贷记“库存商品”科目;在安装工作完成以后,在使用过程中则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在建工程”科目。按期确认合同能源管理收入时借记“应收账款”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科目; 发生融资费用时,借记“财务费用”科目,贷记“银行存款”或“长期借款”科目等;对于设备折旧,根据本单位固定资产折旧方法进行计提折旧计算。采用这样的方法没有把企业的自用固定资产和用能单位的设备资产分开来计算。由于这两种资产都归节能服务公司所有,与固定资产特点一致,但是,两者的收益模式却是不一样的。自用的固定资产主要作用是生产节能产品或其他类型的产品,因此,企业可以自己规定其产品的价格,产品在销售以后就能获得收益,其中的不确定因素比较少;但是安装在用能单位的节能资产,主要依靠用能单位的节能量来确定收益,其中的不确定因素很大。因此,两种资产的计算方法应该是具有差异的。

(二)把安装节能项目的本单位产品作为销售来计算。在使用自己单位产品安装节能设备的时候,借记“发出商品”科目,贷记“库存商品”科目;按期确认合同能源管理收入时,借记 “应收账款”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收入 ”科目,同时按期结转发出商品成本,借记“主营业务成本――节能产品成本” 科目,贷记“发出商品” 科目;发生融资费用时,借记“财务费用”科目,贷记“银行存款”或“长期借款”科目等;在设备的计提折旧方面,由于没有对固定资产进行处理,因此,则不需要进行计提折旧。这样把用于节能项目的本单位安装产品作为销售计算的方式是违背销售实现原则的。由于节能项目在没有达到可使用状态以前很可能会失败,发出产品以后,节能产品的风险与报酬都并没有全部转移,因此,它和销售实现原则是相违背的。

(三)把安装在用能单位节能项目上的设备作为融资租赁固定资产计算。主要由承租单位经营融资租赁固定资产,而出租单位的收益是基本稳定的,因此,其中存在的很多风险与报酬可以转移给承租方;节能服务公司负责安装节能项目资产,因此,在合同期内,资产的所有权归节能公司所有,但是使用权是归用能公司所有,节能公司的主要收益来源则是用能公司产生的节能收益,由此可见,节能公司的风险和报酬存在很大风险。因此,这两种资产的处理办法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

三、合同能源管理会计核算相关建议

合同能源管理的特点与含义都非常独特,现在我们使用的会计科目没有将所有的经济内容都涵盖到其中,企业的会计核算也很难进行完整的、正确的操作。因此,针对目前这些业务需要制定相关的会计准则和处理方法。具体建议如下:

(一)会计科目的设置一定要能够全面反应合同能源管理业务。在当前的会计规范中,对于合同能源管理还没有相关的规范,从目前的会计科目现状来分析,我们可以设置专门的“合同能源管理资产”科目。在核算的内容上可以与其他业务区分开来,尤其是与“固定资产”、“融资租赁固定资产”等严格进行区分,这样可以使会计信息质量得到很大的提升。

(二)对合同能源管理资产的初始计量进行严格的规范。安装节能项目的时间通常比较久,费用的构成内容也非常多,资金数目比较庞大,收益期也比较长,因此,从性质上来分析应该属于固定资产,我们可以采用固定资产的计量方式来处理合同能源管理资产业务。换句话说就是,在开始构建的时候,设置“在建工程”科目,把符合条件的相关材料费、工时费、人工费等等归纳进入本科目,在工程完结以后,根据正在建设的工程成本,借记“合同能源管理资产” 科目,贷记“在建工程”科目。

(三)对于合同能源管理资产的后续计量进行规范管理。通常,合同能源管理资产都是安置在用能单位,因此,节能量完全取决于用能单位使用合同能源管理。用能单位各个会计期间使用的设备时间总量是不一样的,因此,节能的数量每一期都存在差异,由此也导致节能服务公司每一期得到的节能效益都不一样。因此,合同能源管理资产折旧方法我们可以采用工作量法,这样使得节能服务公司的收益与合同能源管理的计算方法保持一致,对于节能服务公司的经营状况可以更准确地反应,对于税务部门的优惠稽核要求也能及时满足。因此,我们根据每月的计提合同能源管理资产折旧的数额,借记“主营业务成本”或单设的“合同能源管理资产折旧费”等相关费用科目 ,贷记“累计折旧――合同能源管理资产”科目。科学技术正在不断发展和进步,在各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合同能源管理资产存在着减值的风险,如果在末期的时候检查合同能源管理资产,发现确实存在兼职现象的,应该进行减值测试,对合同能源管理资产的可回收资金进行预估。如果可收回的资金不账面价值更低,那么就要把差额作为合同能源管理资产的减值准备,将其记在资产损益表之内,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合同能源管理资产减值准备”科目。

(四)收入的确认和计量。基于用能单位在各个期间使用节能设备产生的效益和节能服务公司、用能单位的节能效益分享比例,每一期节能公司所获得的收益都是不一样的。从整体来看,节能服务公司的收益应该与收入实现原则保持一致,也就是在各个会计期末,收入的确定应该由项目节能量的测试结果以及节能效益收益分享比例来决定,借记“应收账款”或“应收票据”等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科目;待收到该款项时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应收账款”或“应收票据”等科目。

总而言之,节能减排是人类生存环境中非常重要的事情,对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方式的转变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当前已经了很多的优惠政策,例如税收优惠、节能专项扶持以及奖励办法等等,因此,合同能源管理企业怎样才能使资产管理、收益计算等做到准确、可靠是会计核算的重要内容。并且,需要我国有关部门对合同能源会计核算问题进行进一步的规范和指导。

参考文献:

篇8

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运用国际互联网和电子商务进行生产和交易,企业的经济活动由此产生巨大的变化,这将对传统会计基础理论产生强烈的冲击。本文论述了互联网对会计基础理论的影响,并就其对策进行了探讨。

1.会计主体是指会计为之服务的对象,在传统会计描述的会计主体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单位实体。而在互联网的电子商务中,存在着一些网络公司、网上公司、网际公司,以及以信息资源为主导服务的信息中介服务公司。在会计上是否认定这些公司为一个会计主体?这将给会计主体假设产生影响。

2.上述的网络公司、网上公司、网际公司为了一个特定的目标,会在短时间内结合,形成一个新的公司主体,但项目目标完成后又可能会立即解散。因此,传统的持续经营假设理论已不再作用于此类公司的会计行为。

一、传统的会计档案是指会计凭证、会计帐簿和会计报表等会计核算专用材料,是记录和反映经济业务的重要史料和证据

这些史料和证据具有严格的数据平衡性、时序性和严肃性,不得随意篡改。运用计算机管理会计档案具有以下一些显著特点:

1.运用计算机管理会计档案,不仅保留了传统意义上的会计档案,而且还包括存储在计算机硬盘中的数据及其他磁性介质或光盘存储的数据。

2.传统的会计档案具有直观可视性,而存储在磁性介质上的会计档案必须在特定的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系统环境中才可以使用,才具有生命力。

3.运用计算机管理会计档案的载体不仅是通过打印等输出的传统意义上的纸张,更主要的是磁性介质或光盘。

4.运用计算机管理会计档案具有易遭破坏、难留痕迹的特点,同时他们又受载体的质量、存放环境、存储信息的有效期等条件的影响。

5.实行运用计算机管理会计档案的时间越长,会计档案与财务软件的版本数越多。

二、如何运用计算机做好会计档案工作的管理

为了更有效地做好运用计算机在会计档案工作中的管理,我们必须根据计算机管理会计档案的特点,分别做好会计档案的收集、管理与保存、利用等方面的工作。

1.计算机管理会计档案的收集。所谓计算机管理会计档案的收集是指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如一个会计年度),把计算机系统中的所有会计数据拷贝(备份)存储到磁性介质或光盘上,从而形成脱离于原计算机系统的会计档案。财务部门应把财务数据的备份文件保存好,以防计算机硬件系统损坏后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在最小的损失下恢复原有的会计电算化系统。

2.计算机管理会计档案的保存。由于计算机管理会计档案是存储在磁性介质或光盘上的,根据这些信息载体的物理特性,在形成这些档案时应准备双份即采用“ab备份法”进行数据的备份。

篇9

跟随经济体制不断发展完善的步伐,现今的企业也需要运用全新的模式建立会计统计的新体制,积极地发掘会计统计改革的新办法,以促进企业管理运营的快速发展。现今会计核算和统计核算也逐步的联系在一起,会计统计核算一体化成为主流的改革方向。在现今的企业中,怎样合理的认识、应用、落实会计统计核算管理一体化成为改革中的大课题。

一、会计与统计核算一体化的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会计核算和统计核算渐渐的联系到了一起。会计统计核算满足了企业单位对经营决策综合多方面信息的需求,促进了企业单位的发展进步。会计统计核算一体化可以从提高企业的各会计的信息利用率入手,长期以往,促使企业的信息向规范化、标准化的状态发展。从总的来看,会计统计核算一体化,可以概括的表述出我国国民经济的多个机构和社会再生产环节间的运行情况,适应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向。

二、企业推行会计与统计核算一体化的重要性

会计核算和统计核算虽然是两种有很多差异的核算方法,但他们两者所获取自资料的途径是一样的,都是运用企业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核算。如若可以科学合计的运用这些资料,相互借鉴使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节约利用资源,获得更大的效益。会计统计核算一体化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潮流,适应了国民经济发展的趋势,推动了企业管理制度的完善。在现今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若想快速发展,必须使决策管理更加科学化,可以快速、完整的得到多方面的信息。在原有的统计核算里,只一味的追求快速性和客观性,这已经跟不上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步伐。会计核算中较注重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面对企业投入产出效益和变化方面的信息处理不完善,也不能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将会计核算和统计核算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实行会计统计核算一体化,完善好企业信息的推断描述的工作,达到信息的监督和反馈相结合,适应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

会计统计核算一体化的核算方式,提高了企业多方信息搜集的质量。运用先进的高科技技术和网络的支持,把会计统计核算结合在一起,在很大程度上使会计统计核算人员的成效不断提高,实质上也使企业信息往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方向迈进。企业在处理信息的时候更加的方便快捷,确保了数据信息交流的准确性,适应了企业在决策和管理的需要,迎合了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会计统计一体化的运用,侧面的描述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多个机构和社会再生产环节间的运行信息,实现了我国国民经济统计核算的高层次。

现在很多企业的统计人员对会计核算不太了解,不能准确及时地把会计资料整合成可运用的统计指标,也有的会计人员对统计知识理解很少,综合预测和评析的准确性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出现财务表标的分析为初级核算阶段。现今财税制度的不断改革完善,推进着企业对统计和会计专业型人才的培训,这部分人员不仅单单掌握会计和统计的常识性知识,也要有较强的业能力,以便满足新形势下企业发展的需要。在企业运行管理中,如果会计核算和统计核算各自独立,因为两者对信息的核算运用不同的办法,性质一样的数据会因为来源机构和核算办法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分析结果,更有甚者出现彼此矛盾的情况。为了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得以立足,必须保证会计统计核算一体化的合理实施。

三、在企业中推行会计统计核算一体化管理的方法

企业可以定期的举行专业培训,使会计员工和统计员工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现今企业中存在这种弊端,企业内部的会计员工对统计毫不熟悉,统计员工对会计也了解甚少,这就严重阻碍了会计和统计的健康发展。这种情况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有害无益,企业迫切的需要一些多方面高素质人才。企业可以依据会计规则的更变和统计指标的更新对会计和统计员工进行定时的培训,在保证员工知识水平上升的同时促进业务水平的进步,进一步减轻繁杂的机械劳动提高工作效益。

企业核算数据情况受核算机制的影响。如果只运用一种机制,满足政府宏观调节政策的统计报表就可以到财务处填报。统计核算给出的会计核算没有办法使用,企业的运营又不能脱离这些资料。如此一来,统计人员就会集中心思的做起预估分析、市场调研等管理工作。以会计工作为基础执行统计的职责,可以更好地运用综合信息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

篇10

所谓电算化会计是使用计算机进行会计处理工作,其是应用当前存在的先进技术对其进行处理,并协同其它先进技术对会计事务进行深一步的处理,最终使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获得进一步的提高,为企业创造更多利益。

电算化会计能够为企业处理诸多相当繁复的事务。随着电算化会计的快速发展与完善,想必一定会与企业管理系统结合起来,进行统筹规划、共同设计,以尽快建立和完善局域网,达到最大限度信息互换、信息共享。电算化会计在未来的工作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其将在企业管理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2.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管理信息系统(MIS)能够为企业最终管理决策提供更好的支持,其是通过人、计算机、应用程序和相关数据构建起来的一个便捷信息系统。其具体包括以下内容:通过企业内部和外部数据的处理获取相应的管理信息,并以此来控制企业的行为;利用现有的数据和模型,预测未来的发展情况;从企业全局出发,为管理者进行决策提供可选方案。管理信息系统按管理职能一般可分为电算化会计管理、人事管理、生产管理、营销管理计划管理和库存管理等信息子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各个子系统有着各自不同的工作智能,对企业管理具有不同的作用。各个子系统之间也具有一定的联系,但又保持着独立,其中电算化会计具有最为突出的作用。

二、电算化会计系统与管理信息系统的关系

企业管理的现代化是电算化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从上文可知,电算化会计系统是管理信息系统的最重要的子系统,主要通过价值量来反映和监督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其中财务会计的信息量占整个管理信息量的一半还多,并且它们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如此,要想真正的使企业管理达到现代化,便要竭尽全力发展会计电算化。

从近几年的管理效果上来看。电算化会计给各个企业在管理的决策上提供了较大帮助,对其进行再研究开发式刻不容缓的话题;而企业若想更好更快的发展,就必须使用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的不断升级将给电算化会计带来更多福音。但是需要明确,管理信息系统包括电算化会计,它们是从属关系。管理信息系统涉及范围广,各子系统既相互独立,又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具体来说,管理信息化系统是运用数据库、计算机网络等技术,以企业生产经营一体化,符合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原则为前提,对企业各个方面进行系统分析,使用先进的技术手段给企业带来更加可靠的数据支撑,通过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其可将企业的各个方面的数据资源处理并进行整合从而将其反映到数据报表中,从而使企业具有自动化控制功能。如此,管理信息系统是在电算化会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而对会计信息及其它对企业运行有益的信息进行整合处理,以财务管理为核心,采用当前先进的技术手段,建立可以为不同形式的企业带来服务的经济模型,达到企业管理现代化的目的。

三、实现电算化会计系统与管理信息系统一体化存在的问题

1.人员素质问题

电算化会计与管理信息系统相结合,它所需要的会计人员文化程度较高,首先其应该熟知会计事务,同时又不可或缺的懂得管理事务;应该熟知电算化方面的相关知识,同时应该很好的掌握网络知识;既能解决当前会计事务中存在的问题,还要具备一定的经验。由于上面内容的限制,我们可以得出,当前正在从事电算化会计的相关人员根本不符合上述的要求,如此,我们应该尽快尽最大努力加强从业者的专业素质。因此从事电算化会计人员素质问题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网络安全性问题

网络的安全性对于会计的实施具有决定性作用。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和发展,网络犯罪活动也相应的增多,其给网络会计的进一步发展敲响警钟,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对于网络犯罪活动的防范,以免造成非常严重的损失。会计信息对于一个企业来说非常重要,不能泄漏和丢失。当前,互联网所处的环境需要相关企业人员给与足够的重视,万不能将企业的重要信息在网上公布传输等操作,确保企业机密信息保存完整。

3.突发事件的预防及应对问题

为了减小意外事件对企业信息系统的损害,企业针对一些突发性、灾害性的事件,如火灾、水害、停电等,还需要制订相应的应急计划。需要信息管理人员每日检查相应设备的运行情况,相应资源资源是否做过备份处理工作。

四、实现电算化会计系统与管理信息系统一体化的意义和对策

1.树立现代企业管理观念

企业管理者应树立以下观念:一是系统工程观念。电算化会计及企业管理现代化不是一日两日便可完成的任务,必须对企业的各项工作进行配套改革,制定和完善企业现代化管理制度等。二是战略决策观念。企业经营策略是企业得以生存的根本保障,公司正常的运转及快速发展均离不开企业的合理经营,而采用当前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和技术,以最快速度达到企业管理现代化是企业得以继续发展的不二选择。三是管理一体化观念。企业的物资供应、产品生产

、市场营销、人事管理、设备管理、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等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它们之间联系非常紧密,如此,必须将管理信息系统中的每个子系统进行协调发展。 2.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发展,相关部门颁布的经济法规进一步完善和一些先进工具的持续问世,企业有必要进行相应的改革调整,使本身的管理制度得到提高,如:岗位责任制度、用工制度、效绩考核制度等。

3.采用现代化管理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