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4 16:47:4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而教师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主力军。为了解决新课程对课堂教学的新要求,课堂教学形式必须发生本质的变化。旧的教学模式在教师头脑中根深蒂固,如果没有新的方式来冲击,将很难改变现状。为此,我们对学校教师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根据学校品牌教师成功的课堂教学流程的研究与论证,我们构建了“激趣、导学、操练、反馈”的学校主流课堂教学流程。活动的实质是调动广大教师的教研积极性,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的主动性,充分认识课程改革的重要性,积极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流程,这样才能全面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大幅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主流化课堂教学流程的构建,提升了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再认识
课堂教学流程改革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主阵地。中国传统的课堂教学流程深受影响的是赫尔巴特的教学形式四阶段及赫尔巴特范式的“苏联版”――凯诺夫的教学五段论,用演绎的方式来构建教育学说,使各概念间有严密的逻辑推理关系。这种单一的教学流程虽然日益受到教学改革的冲击,但是,影响课堂教学实践的关键因素仍然是教师头脑中固有的“教学理论”,正是在这种以“教师行为”为主导、“讲授――接受”为主要教学方式的教学流程中,教师不可动摇的“正式权威地位”使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宰,全力将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期待纳入到自己的模式中。但同时教师的课堂主导地位又深受教材内容的制约,学习的本体不是来自教师,而是来自教材。由此,就产生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三大矛盾:其一,教师如何为学生确立学习的起点?其二,教师如何判定教学是适合学生所需的?其三,在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教材内容能否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当教师将每一次课堂教学活动置于学生的整个成长过程中时,有多少实际课堂教学时间是有效的课堂教学时间?
近年来传统课堂教学理论和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引起了诸多专家、学者的深思,也不断推动着课堂教学流程的改革。教育的本质应当是回归生命本体的教育,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信息化社会中,以大众传媒和因特网为主干的社会因素的教育功能的发挥打破了教师在知识传授中的垄断地位,并对作为社会主流文化传承载体的学校教学形式和内容形成冲击,因此,课堂教学过程的要素也发生变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处理好课程作为社会文化载体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沟通的关系,教师倡导的应是一种能促进学生发展的高品质的自主学习,学生能保持强烈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兴趣,能够给学生带来智慧的挑战,使学生有足够的自主学习的空间,能让学生从中获得较高的自我效能感。教学流程既是对教学理论的运用,又是对教学实践的概括,其研究对于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推动都是不言而喻的,在充分研究分析我校品牌教师的课堂成功的教学流程基础上,在科学的研究方法指导下建立“激趣、导学、操练、反馈”主流课堂教学流程,促使学校教育研究从经验型走向科学型。
二、主流化课堂教学流程的构建,磨砺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
(1)重建教育教学理念。教育理念的完善是促进教育改革的根本因素,其他因素(如教育手段、教学组织手段等)只不过能引起教育的部分改变而已,最好的办法是“开始以一种新的方式来思考……一旦新的思维方式得以确立,旧的问题就会消失”。必须认定,基础教育阶段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基础教育阶段的知识可以以适当的方式教给任何人。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内化知识的过程,所以,教育应该把儿童(学生)的世界还给儿童(学生)。构建新的教学流程,教师的科学意识、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必须发生根本转变。
(2)形成多元的思维方式。新课堂标准要求学生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构建以学生主体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与传统的教学大纲相比较,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这一转变不但意味着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也意味着教师将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或课堂内的传统思维方式的转变。马克思曾说过:“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学科知识技能和宽泛的科学人文知识作为职业的基础,还需要掌握基本的逻辑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学流程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要受到教学观念、教学目标、教学条件等的制约与影响。
因此,应以一种动态的眼光来看待教学流程,即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普遍有效的教学流程,教学流程一旦凝固起来,就成为僵化的条条框框,就会陷于程式化了。课堂应该是流动着教师的教学智慧的场所。研究表明,有效教学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及时总结、反省、修正与控制课堂教学进程的方式和技能,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反馈敏感性强,对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改进和纠正,保持对教学过程的敏感性和批判性。因此,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捕捉课堂中的有利于教学的信息,调适学生的心理状态,因地制宜、因人施教,方显课堂教学的勃勃生机和师生的生命活力。
三、主流化课堂教学流程的构建,明细了教师的操作流程
(1)流程的内容及程序。课堂教学流程将整个课堂教学分为四个基本教学环节,即:激趣――导学――操练――反馈。教师在课堂教学前给学生以直接的感官刺激,有利于引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使学生对学生内容产生积极的倾向性,并激起热烈、持久的情绪。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倦。”随即的导学教学,是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注重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的导学,根据学生学习知识、技能所需要的高效思维方法,按思维流程设计相应的导学式问题,根据所设计的问题导学学生思考,并逐步过渡到让学生自己向自己提出问题,自我导学。而操练是一种互动的课堂生成和课堂展开自主探究的过程,学生思考的方向指向问题,使思考的策略达到自动化的水平,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向实践,培养学生的意识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学习中通过小组讨论、游戏、辩论、合作解决问题,活跃思维,拓宽思路,激发创新的热情。最后的反馈环节,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输出的信息,经过施教对象处理后产生的教学效果再输送回来,并对教学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的过程。课堂教学反馈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信息交流的过程,是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教与学和谐统一的必不可少的环节,是落实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种途径。维纳曾说:“一个有效的行为必须通过某种反馈过程来取得信息,从而了解目的是否已经达到。”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通过教学反馈可以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方法获得的情况,也可以检验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从而根据反馈信息随时调整教学进程,促进学生的发展。反馈这个环节是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这一教学理念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着重检验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最高要求就是进行分层反馈,保证尚未达标的学生有机会矫正补救,并采取针对性措施给学生第二次达标的机会分层训练。教师设计有一定的梯度、深度和广度,能较好地反映本堂课重点、难点和疑点,特别是具有一定思维空间和开放程度,且能尽可能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体现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及教学要求上的差异。
(2)流程的实验与推广。我们将用近三年的时间来完成构建,一年培植,一年推广,一年完善与超越。在我们构建了流程的基本程序后,我们首先进行品牌流程的提炼,学校品牌教师的课堂教学流程多数具有这一特点,实验人员参与听课、评课,并听取学生的意见,对流程作进一步的修正,然后选择了全校教师,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部分运用这种流程组织自己的课堂教学研究,学校就教学流程实验专项组织学生座谈会,问卷调查,就新流程下课堂教学效果展开讨论,提出意见和建议。师生总体评价是,“激趣、导学、操练、反馈”课堂教学流程遵循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一种指导和促进作用,学生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自主地去获取知识和探究知识,充分地发挥着学生的主体作用。特别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目标不同,要求不同,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及要求自主地学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形成与学习能力的提高有较大的帮助,较好地达到了预期目的。根据调研结果,我们将“激趣、导学、操练、反馈”教学流程在全校进行了推广。
四、在实践与反思中,升华了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认识
近几年来,我们坚持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不断提升,学校以科研月考核的形式,从制度的角度推进主流化教学流程的推广和研讨。从理论上架构,在实践中研磨,从理论中提升,在实践中突破,在新一轮的深入实践中,不断形成新的体悟和理解。我们的主流教学流程只有在和谐轻松的氛围下,追求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实现高效的目标。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在轻松的氛围中思维处于最佳的状态。学生也只有在轻松和谐愉悦课堂氛围中,才能有最理想的学习状态,教师应善于运用一些策略,创建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亲切的笑容、适度的幽默、鼓励性语言、师生平等互动以及小游戏等都有助于营造良好氛围。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引路人的姿态出现,态度和蔼可亲,作风民主正派,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提出不同的问题,这样学生才能做到“不惟书”、“不惟师”,勇于提问,敢于质疑。如果我们能够营造出“民主、平等、尊重、理解、关注、赏识”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和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课堂氛围,就可以使学生身心愉快、思想活跃,结出课堂教学高效率的硕果。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目标呢?教学方法选择的主要依据是教学内容,学生认知的实际,教师的个性心理特征,只有选择最适合某课的教学内容、最适合学生的认知实际、最符合教师个性心理特征的教学方法,才能最高效率的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包括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素质,使学生在接受学习的前提下,把知识内化为自我修养和自己的实际行动。
在主流化地教学流程推广地过程中,如何才能实现有效,进一步达到高效呢?我认为关注“主流教学流程”实施的外延,也就是遵循课堂教学常规,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前提和保障。
总之,课堂既是教师教的主阵地,更是学生学的主渠道,我们只有理性地认识的课堂教学,客观地面对课堂教学,不断地改进课堂教学,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除了大力提倡主流化教学流程“激趣、导学、操练、反馈以外,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思考与实践,遇到的困难也会不少,碰到的问题也会更多,教师只有把追求课堂教学艺术的完美与课堂教学的高效作为自己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才能为新时代培育出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1.学生为主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对象,也是现代教育思想的基本准则,坚持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实现传播学理论教学水平提升。任何一项教学方案设计都要围绕着学生开展,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课堂知识。教师应懂得建立科学的学习平台,引导学生把握最佳课堂学习的机会。
2.教师为辅
在遵循学生主体原则下,教师具有多方面的调控作用,这也是传播学课堂实效性的影响因素之一。无论是课堂教学流程调控或专业知识引导,学生都必须依赖于课堂学习活动,才能体会到课堂知识学习的乐趣。传播学理论知识结构复杂,教师必须拟清各项教学方案,按照预定教案采取科学的教学流程。
3.师生互助
课堂教学实效性决定于师生双方,只有两者互相融合才能发挥最大效率,师生互动也是实效性原则的基本表现。随着传播学理论知识体系的快速发展,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互动关系更明显。除了传授专业知识外,教师通过案例讲述、小组讨论等方式,拓宽了学生对课堂实效性的理解,进一步体会传播学知识的学习乐趣。
二、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综合对策
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规划中,对专业课程教学质量要求越来越严,引导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是教师的本职工作。“实效性”是判断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指标,注重实效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指导教师科学地设计课堂教学方案。因此,需采取相应措施全面提升教学的实效性,建立更加全面的课堂教学模式。
1.以学生为根本
传媒学涉及到多方面内容,学习传媒学要从各项理论知识开展,才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一般来说,传媒学都是各个专业领域组合而成的知识体系,要求课堂教学从多个方面进行,向学生呈现多元化知识平台。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带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2.以教材为基础
教材是一切教学方案设计的基础,也是课堂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构成元素。当前,提高传播学理论教学课堂效率,要科学地分配教材内容。例如,传播过程中各基本要素的相互联系与制约;信息的产生与获得、加工与传递、效能与反馈,信息与对象的交互作用;各种符号系统的形成及其在传播中的功能;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设定多元化教材利用方式,帮助课堂教学制定科学性的操作流程,这些都是基本的教材内容。
3.以方法为重心
任何一门专业课程教学,都必须依赖于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才能体现出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体现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新教学大纲也提出传媒教学改革的重要性,要求教师应用不同方式完成教学活动,这要求教师注重教学方法应用,根据不同教材题材选择合适的教学流程。比如,案例教学法、师生讨论法等,都是建立在教学方法基础上的新体系,可从多个方面提升传播学理论教学质量水平。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14—0052—01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中心工作。课堂教学的优劣得失,直接影响和决定教学质量和效果。课堂教学中有时会遇到“冷场”的现象,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表情呆滞,师生互动不能积极开展,教学效果极差。异常现象的出现使教师很困惑,部分教师无所适从而归罪或迁怒于学生。经过多年的教学探索,我个人认为这不是学生的错误,而是教师存在问题。是由于教师的课前准备不充分造成的,是由于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不扎实导致的。教师要善于分析困惑的诱发原因,积极探索消除困惑的对策,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提高自身能力
课堂质量低是由于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不扎实导致的。要提高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使教师得心应手地进行课堂教学,教师首先得夯实教学基本功。教学基本功是指教师履行岗位职责、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完成教书育人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具体内容包括:理解新课标和把握新教材的基本功;备课的基本功;运用教学语言的基本功;设计板书的基本功;应用现代教学技术的基本功等。教师要练好自己的教学基本功,需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提高职业道德,培养敬业精神。新课程提倡“一切为了学生”和“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新理念,为了学生的良好前途,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要以“勤”字当头,抓好做实日常教育教学工作。
2.加强业务自修,积累教学基本功。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补充专业知识,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做好知识储备;教师需要不断地钻研教学方法,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做好技能准备;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探索教育教学的规律和学生的认识规律,让教与学的活动遵循一般的自然规律。
3.开展教研探索,以教研促创新。教师要善于积累教育教学经验,要善于发现行之有效的教学新方法,在教学中不断地求证和完善,将新成果再运用到教学当中去,达到以研促教的教学效果,取得教育方法的革新。
二、把握好每一节课
1.正确分析学生和认识学情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教师在制定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前,首先要分析学生和认识学情。定位与备课时,分析学生学习过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教与学的思想方法,以及学生个体的差异等,确认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分析学生、了解学情,教师才能在制定教学设计中做到从学生实际出发,选取教学素材,优选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流程,展开教学工作。
2.充分分析和挖掘教材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教与学的中介,提供教与学的基本信息。教师要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调整、补充和完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变得现实、有意义和富有挑战性。同时还要领会本小节教学内容在课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做到了心中有课标,脑中有教材,才能为科学地制定教学设计奠定基础。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9-0082-02
1 前言
编程部分知识的教学是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重难点,也是使学生最为头疼的信息技术学习内容,加之教师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无法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编程知识的兴趣,所以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不是非常理想。
2 合理选择编程软件,丰富学生体验
在当前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编程方面内容的学习,初中教师大都引导学生学习VB(Visual Basic)编程语言,并且持续需要学习两年的时间。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电脑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目前,他们在信息技术教学前大都已经基本上掌握了计算机以及常见软件的基本操作,却基本上没有编程方面的知识,需要重新开始学习。虽然初中生在学习VB编程知识的时候,经过一段时期的训练后会逐步掌握VB界面的参数设置、代码编写和调试等方面的知识,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初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差,and、not、if和or等关系词的运用不是非常理解,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一个学期下来,学生也大都只能掌握VB软件的基本操作,尚不能进行编程。如果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将Scratch编程软件介绍给学生,引导学生在掌握该编程软件的基本方法后去按照自己的兴趣来编写游戏程序,激发学习编程知识的兴趣。
Scratch这款编程软件不同于JAVA、VB和VC等编程软件,需要用代码来完成某些程序,它可以类似于积木形状模块的构成形式来实现对程序的参数进行控制。该编程软件的入门比较简单,学生不需要具备编程基础,非常适合初次接触编程的初中生;该软件的内容非常丰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来进行简单游戏的设计,从而使学生在参与简单游戏程序设计的过程中培养和提升逻辑分析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如在借助VB程序编写“乒乓弹球”小游戏的时候,学生必须要非常熟悉VB的编程界面以及代码的编写,还要熟悉声音、图形和动画等不同种类内容的编写,这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编写能力,同时也需要耗费20多节的培训时间。但是如果换用Scratch编程软件来进行编写,则只需要几节课程的学习即可完成。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学习编程知识不再那么枯燥、乏味,可以使学生在编程游戏程序的时候培养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3 创设游戏编程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开展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采用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编程知识的兴趣。编程知识本身比较枯燥乏味,加之其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比较高,所以更要采用有效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编程知识的兴趣,提高学习编程知识的能力。另外,良好的教学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和前提,同时也是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条件,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也不例外。在初中信息技术编程教学中,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编程知识的兴趣,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合理引入游戏编程教学方式,但是其前提是教师必须要先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游戏编程情境。教师必须充分结合初中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来充分激起他们参与游戏编程的积极性,从而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游戏编程活动中来。
如为了可以将游戏编程合理地导入到信息技术课堂实践教学中来,下面以“快乐旅游抽奖”游戏程序案例为例,就其情境的具体创设方式进行探究。为了确保情境创设的质量,教师需要先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常见的抽奖活动,接着为学生创设一个旅游单位所创办的活动,中奖的旅游人员可以免费获得一次往返旅游的机会。由于多数初中学生对于抽奖这一活动比较感兴趣,因此,“快乐旅游抽奖”这个游戏编程情境的创设比较合理。此外,教师还可以先在课堂上举办一场“快乐旅游抽奖”的活动,使学生可以明确抽奖的具体流程,从而为他们编制游戏流程图奠定扎实的基础。在学生基本掌握“快乐旅游抽奖”活动流程图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流程图符号来绘制编程的流程图,最后使学生尝试运用if等语句来编写相应抽奖程序的代码。通过这种游戏情境的创设,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游戏编程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使学生可以在愉悦的环境氛围中学习编程知识,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增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1]。
4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加课堂容量
基于上文所述,“快乐旅游抽奖”活动游戏编程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也包含极强的趣味性、新奇性和挑战性,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编程知识的兴趣,也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游戏编程中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即便在游戏编程完成之后,学生参与游戏编程活动的兴趣还是意犹未尽,并且乐于积极去挖掘游戏编程背后所隐藏的编程知识。加之教师的合理引导,学生很容易深刻理解和掌握双路径决策在编程中的具体含义及其应用方法。另外,“快乐旅游抽奖”等游戏编程教学形式不仅可以使学生有一次快乐的体验,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编程知识的兴趣,教师也充分发挥了自身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实体现,课堂教学的内容也更加丰富,课堂容量不断增加。
为了进一步发挥游戏编程在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方面的积极作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积极进行自主学习,借助小组合作、微课以及其他视频等多种活动方式来让学生更好地感知和探究游戏,也可以使学生在参与探究性活动时提升创新和探究能力。总之,通过游戏编程的合理应用,在教师恰当引导下,学生的程序编码能力可以一步步得到提高。
如在平时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选取一些与编程知识相关的生活情境来为学生多创设一些游戏编程情境,并鼓励学生积极投入游戏程序代码编写中来,而教师则要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比如图书馆通行证、男女身体体重计算标准以及超市购物打折等程序代码的编写。在学生了解“快乐旅游抽奖”这一游戏程序代码编程之后,大部分学生均可以本着“分析问题―界面设计―代码编写”的过程来编写出相应游戏的程序代码,从而使学生通过不同游戏类的程序编程来提升编程能力,切实提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5 结语
一、创设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法是新课改实施以来被广大中小学教师推崇的教学方法,其优点是适合小学生的年龄段的学习能力和心理需求,能够很好地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发挥其课堂教学主体的地位,这样无疑会大大地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中,教师以猴王分蛋糕这一故事引入。猴山上的猴子最喜欢吃蛋糕了。 有一天,猴王做了三块大小一样的蛋糕准备分给三只小猴子吃。猴王先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四份,分给猴甲三块。 教师问:猴甲分得的蛋糕用分数怎么表示?(学生回答后, 投影出示), 猴乙看见了说:我要多些,我要 6 块。 猴丙更贪,抢着说:我要更多,我要 12 块。 猴王听了很为难,它想既要满足两只猴子的要求又要体现公平原则, 怎么办呢?我们同学能帮猴王出出主意吗?这时候,学生跃跃欲试,都想为猴王解决这个大难题。 这样的导入,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想急于探索其中的数学奥妙。
二、搭建有利于学生活动的平台
新课改下对于师生角色有了清晰明确的定位,那就是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这实际上就更加强调我们教师教学的针对性, 那就是本着学生的认知、收获和进步为基本原则,而不是教师教完教学就结束了这样传统的教学流程;同时,结合新颁布的小学课程的标准要求,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仅关注结果而忽视教学过程的应试教育教学模式,而是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对于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方面,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发展目标。 根据这样的要求,这就意味着小学数学教师要仔细地分析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设计适合学生参与的教学流程, 在教学流程中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强探究性学习的趣味性,真正地使学生能够投入其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薄弱的现实, 尽可能地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模式,这样能够发挥集体的优势,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时,为了使教学内容更直观, 进而解决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弱的问题,可以从学生兴趣的角度出发,来进行教学设计。 首先,让学生课下准备自制的长方体图型。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将自己手中准备好的自制长方体学具拆成平面展示图,从而促使学生建立表面积的表象,为学习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做好准备。 此时提出尝试性问题,面对新知识,学生很容易就吸收了。 再如,在教学一堂数学活动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摆一摆用 12 个棱长 2 厘米的立方体可以摆出几种不同的长方体? 四人小组摆后反馈。 生 1:我们摆的长方体的长是 24 厘米,宽 2 厘米,高 2 厘米,还有长是 12厘米,宽 4 厘米,高 2 厘米,还有长是 8 厘米,宽 6 厘米,高 2 厘米。生 2:我们小组除了他们摆的三种外,我们还摆出了长 6 厘米,宽 4 厘米,高 4 厘米。 教师问:你能求出每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各是多少吗? 请选择一种进行计算, 学生在动手摆的基础上列式计算基本没有问题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8-0114-01
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是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对人们生产、生活、学习带来的变革,遵守信息技术基本的文化伦理道德,掌握对终身发展所需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科。开展小学信息技术有效课堂的探索,既是引导学生对人类信息技术文化的正确认识,培养学生对终身发展所需的信息技术素养,也是学科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实践。
1 精心地备好每堂课,谋划有效课堂
小学信息技术有着自身的学科特点,按照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1版)》完成每学段基本的教学目标,就要求任课教师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并努力实现之。例如,华中师大版的《小学信息技术》第六册第1课《做事要有条理》,经过分析教材,我所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1 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学会流程图中起止框、处理框、判断框、流程线、连接点的画法;②尝试对经历过的事件进行条理(顺序)化分析及思维整理。
1.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课程的学习,体验学习过程,了解画“无分支”和“有分支”事件的流程图的方法。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事物间的基本联系,培养对事物基本逻辑分析能力,培养做事有条理的习惯。
而其中的教学重点是尝试对经历过的事件进行条理(顺序)化分析及思维整理。教学难点是学生学会流程图中各基本框的画法后,能画“有判断分支”事件的流程图。
能否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准备先给学生播放一段某学生有条不紊默写古诗的视频,然后让学生对观看的视频进行条理化分析,并说出默写古诗的几个步骤。描述一件事的方法有许多,你能想出几种方法,并相互比较哪一种方法既能把事件描述得清楚又简洁。学生进入相互讨论,有的学生说可以用文字描述法,有的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说可以用框图法,有的学生说可以用提纲法……最后,学生一致认为框图法既简洁又能将事件表达清楚。于是,我提出了流程图的概念,比较框图与流程图的异同,“流程图”顺利进入了学生的视线。为什么流程图应用到了很多领域?原来是为了在任何事件、任何场合达到统一并能够在国际上通用,人们肯定了流程图,而不再大面积使用随意性的框图。
突破“能画有分支事件的流程图”这个难点,关键在于学习判断框画法――棱形的进口流程线和出口流程线、N和Y放置的位置,放手让学生大胆尝试,将尝试中出现的共性错误,与学生一起分析错误画法,会不会出现费解的地方,会给人们带来怎样的麻烦,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认清错误画法造成的错误理解,从而扫清学习中的障碍。
教师应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突破教材的重点、难点,预设课堂中可能的情境,发挥教师的课堂调控作用,设计有价值的问题,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共同分析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及时指点,使课堂教学焕发自主、探索的活力。
2 创建和谐课堂氛围,践行有效课堂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的氛围中思维处于最好的状态。在课堂上,学生也只有在民主、平等、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才会表现出最佳的学习状态。我在教授利用电子演示文稿制作《我的电子名片》更换名片背景时,用了中国传统川剧《变脸》的一段录相,有的学生一眼就看出是川剧《变脸》,然后我就趁机提出能不能让我们在演示文稿中制作的名片变个脸呢?一下子将学生的思维拉到了本节课的教学上来。
在学生制作电子名片时,我不时地鼓励学生,有的学生色彩搭配得好,有的学生内容比较丰富,有的学生界面错落有致,有的学生剪贴画选取得很形象,同时小组间还开展了比赛活动,举手发言的、回答正确的、作品优秀的、课堂违纪的都有小组长记录。但作为任课教师的我,不去过多地指责学生,而有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发现学生在完成作品任务中做得好的地方,尽力构建师生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即使某学生出现一些不尽人意,或是响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也尽可能在适当的时机用说服教育、举例教育、课后个别谈话等方式,照顾大多数学生,关注轻松平和的课堂气氛,用教师的课堂调控艺术,不去打乱原有的课堂和谐。
3 拓展学生认知空间,升华有效课堂
信息技术学科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即使教师把信息技术的文化理论讲得天花乱坠,学生不一定会理解所讲的知识,如果把所要学习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用最通俗的语言表达,学生会更容易理解、更容易接受。在讲到一个电子演示文稿文件中会包含若干张幻灯片时,我问学生,一张纸能称得上一本书吗?这是个再简单不过的问题,一张纸是不能构成一本书的,一本书通常是由围绕一个主题装订成册的若干张纸组成的。但是一个演示文稿中既可以只有一张幻灯片,也可能有若干张幻灯片组成,为了表达一定的主题,一张幻灯片不能全面地说明该主题,而需要有若干张幻灯片。过了一段时间,温习该知识点时,学生同时想起了教师的类比。
“四个原则”指知识技能共生原则——共生课堂必须是知行合一的课堂;生生共生原则——共生课堂必须是学生合作学习的课堂;师生共生原则——共生课堂必须是教师能得到专业成长的课堂;课堂内外共生原则——共生课堂必须是有延伸性的课堂。
“三个工具”是共生课堂教学过程实施的载体,具体指导学案、小组建设和管理评价。导学案是共生课堂教学的路线图,小组建设是共生课堂的基本实施单位,管理评价是共生课堂的助推器。
“三大板块”是就教学结构而言,具体指课前师师共生完善导学,课中多维共生促进练学,课后生生共生巩固延学。第一个板块基于导学思维下的师师共生,关注课堂内外的教师学习共生;第二个板块指课堂学习中师生(生生)之间以小组为学习单位进行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第三个板块基于课内与课外共生,是为了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进行的课后拓展延伸。
“四大环节”是共生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具体指预习存疑、交流质疑、展示释疑、巩固拓展。
预习存疑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环节。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后,围绕导学案的要求自学文本,理解文本中最基础、最显性和最能消化的知识,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做记号。这一阶段要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鼓励他们大胆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交流质疑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在提出疑问的基础上,通过合作学习解决疑问。首先,学习对子之间互相汇报自学成果,提交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并讨论解决。如果不能形成统一意见,准备提交给小组讨论。小组内的合作学习,一是集体讨论导学案上预设的问题,二是组员提出生成的问题并讨论。本组解决不了或意见不统一的问题提交给教师。
展示释疑时,教师整合收集的共性问题,让各小组领取展示任务。小组长依据组员的不同特点进行合理分工。展示时,教师要注重倾听,不到关键时刻不干预。
巩固拓展既是对当堂知识的检测反馈,又是在学生认知起点上的拓展延伸。它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实现课堂内外共生的重要途径。
二、实施策略
2012年,思源学校采取整体联动、强势推进的策略推行共生课堂模式。
1.更新理念强势推行
暑期集训时,思源学校召开了课改动员大会,明确提出共生课堂必须全面推行,教师必须全员参与。会上还印发了《红安思源实验学校“共生课堂”实施方案》,明确了共生课堂的实施步骤。
集训期间,学校组织教师学习共生课堂的基本理论,安排外出学习的教师介绍课改名校的经验,组织教师观看课改示范课。两天的操作体验式培训,让教师了解了共生课堂的核心理念、美好愿景以及基本的操作方法及流程,打消了部分教师不想改、不愿改的念头。
2.建立模式稳步推进
开学前两周,围绕小组建设工作,学校对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进行了三次集中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是导学案的编制与使用、课堂流程与操作。学校要求各年级以备课组为单位集体编制导学案,统一课堂操作流程。
两周下来,师生慢慢适应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的学习方式,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是个别教师迫于课改压力,表面上支持课改,背地里仍然“满堂灌”;二是大多数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习惯,对新的课堂教学方式无所适从。
针对教师出现的问题,课改领导小组决定采用示范引领的方式解决:选不同学科、不同学段的骨干教师上共生课堂研讨课,课后组织教师集中研讨,弄清共生课堂教学到底该怎样开展。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学校一方面请做得好的班主任介绍经验;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到做得好的班级参观学习,亲身感受。这些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教师对共生课堂的教学环节更加明晰了,逐渐能轻松熟练地操作;学生初步养成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在课堂上交流展示热烈,但太多太乱,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任务。教师方面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导学案设计程式化,质量不高,容量失当,不能真正起到导学作用。课题组再次深入课堂调研,发现症结在于教师的导学案设计不科学,掌控课堂的能力不强。于是,课题组认真总结、提炼出导学案设计的基本流程,即集体讨论,分解任务→个人初备,形成个案→集体研讨,形成初案→初案细化,形成定案→实践反思,形成补案。同时,引导学生在交流展示时多倾听,有选择,不重复;要求教师要宏观地驾驭课堂,不能置身事外。
经过半年的实验,课改的效果初步显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幅提高,教学质量有所提升。新的问题接踵而至——面对部分学生新鲜感的消退,不少教师束手无策。
课题组通过调查,很快找到了原因:评价手段过于单一,缺乏激励性。课题组及时引导教师对前期的做法进行了梳理、总结,发现了许多好“点子”。同时,学校和班级也积极参与到评价工作中来:每班每月评选一个“优胜学习小组”,颁发流动红旗,并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每班每月评选一个“展示之星”,学校在每月第一次升旗仪式时集中表彰。
除加大对学生的评价力度外,思源学校还加大了对教师的评价力度。学校结合期中测试情况,召开共生课堂推进会,分析、总结工作推进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邀请六位不同学科的课改名校一线教师对课堂进行诊断,解决教师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课题组制定了《红安思源实验学校共生课堂评价标准》等,用于指导课堂教学行为。
3.完善体系快速提升
经过两年多的实验,共生课堂教学模式已成为思源学校的教学新常态。又一个问题凸显出来:长期印发导学案成本高,学校经济负担很重。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以探究活动为核心的科学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照本宣读教科书和刻板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学要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学生会提出许多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学过程中也会出现许多难以预料的情况。”因此,教师必须要以动态生成的观点来认识课堂教学,根据教学中的生成因素,随时能够关注生成,让学生的问题带着我们的课堂进行飞翔,从而在课堂中创造出精彩。
教师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把握教学中生成的特点,掌握课堂中生成的规律,适时做出反应和调整,我尝试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一、弹性设计教案——“精彩课堂教学”的前提
开放生成的科学课堂教学是对“以备课为中心、以授知为目的”的传统教学的革新,这对教师的要求大大提高,教师要学会“弹性”设计教学方案,为学生“生成性资源”的重组留有足够的空间与时间。
首先,弹性预设既指明教学达成的大致方向,又体现高度的灵活性。我们预设教学目标,但只是基本的目标,预设目标可以在教学中修正;我们预设教学重点,但只是基本重点,预设重点可以在生成中调整;我们预设教学流程,但只是基本流程,预设流程可以在实施中变化。随时可以修正、调整、变化的预设就是一种弹性预设,只有这种弹性预设才能促进课堂教学的生成,也只有这种生成才是真实的、生动的,因而才是有效生成。
其次,我们在进行弹性预设的同时,还要不断改进预设,提高预设的有效性。这样的预设不是为了限制生成,而是为了更好地生成,使课堂教学的生成更具有方向性和成效性。
二、捕捉动态信息——“精彩课堂教学”的源泉
1.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捕捉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维度动态过程,开放、互动的课堂具有较强的资源性。因此,教师要学会观察,学会倾听,随时捕捉新信息,选择有效信息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调整预设的教学环节,进行生成性教学。
2.在实验过程中捕捉
对于实验教学,教师课前精心预设是必不可少的。然而预设不等于封闭,学生会带着自己的经验、知识、兴趣和灵感等参与实验课堂,使实验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和多变性。
例如,在讲授“液体的压强”内容时,在利用底部和侧壁扎有橡皮膜的玻璃管研究了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后,在教学中,“液体内部压强”往往是按照教材先介绍液体压强计后用压强计去研究液体内部压强。这样教,可以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但容易给学生产生一个错觉,以为液体内部压强只能用液体压强计来测量,因此会束缚学生的思维。
其实,上述教学会错失让学生进行探究的良好时机。若在研究这个问题时,教师有意识预设如下问题情景: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那么,液体内部是否也有压强呢?如果有,怎样来观察呢?使学生容易想到“把底部扎有橡皮膜的玻璃管插入液体中去进行观察”。运用学生提出的方法去研究液体内部压强,结果发现橡皮膜有变化但不明显,此时教师可趁机激发学生思考,寻找更佳的测量器材。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教师出示“液体压强计”必定能达到水到渠成之效果。这一实验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体验到了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快乐。
三、驾驭教学过程——“精彩课堂教学”的保障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2-0028-01
高质轻负是教育永恒的追求,高效教学是教师不断追求的最高目标。德顺小学经过多年的实践与研究,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先后完成了三项专项课题,总结出了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的“三三三”模式。
一 “三三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总体构架
“三三三”指“三大策略、三大阶段、三大环节”。三大策略:精心、高效、轻负,是“三三三”高效教学的基本策略。三大阶段是指课前、课内、课后三个阶段。三大环节是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体现情境导入,明确目标;自学质疑,合作探究;有效训练,反馈评价三大环节,六步教学法。
二 “三三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策略
1.精心
教师在课前要做到“三精心”,即:精心钻研标准与教材,精心备写教案,精心做好上课前的一切准备工作。这是保证高效课堂的前提。
2.高效
课堂教学要追求“三高”――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教师要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指导学生有效训练等方面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
3.轻负
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保证学生能当堂完成作业,课后尽可能实现“零作业”,保证孩子快乐健康地成长。最终实现轻负担、高质量、低耗时、高效益的终极目标。
三 “三三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解析
1.课前、课内、课后三大阶段的要求与关系
第一,课前备课要精心。高效的教学,首先要从研究教材和学生入手。必须从分析学情、分析教材背景、制定教学目标、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设计教学流程、科学使用教材和开发校本教材资源等方面入手。教学过程设计必须突出趣味性、实效性、层次性和拓展性。课前还应做好教具、学具、师生的心理状态和课堂预设等准备工作。
第二,课内教学要高效。高效的课堂教学必须做到“三有效”:(1)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创设情境旨在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要遵循目的性、趣味性、问题性、真实性、数学性五个原则。让学生尽可能迅速进入学习状态,达到短、平、快,直奔主题的目的。(2)指导学生有效地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学会掌控课堂,学会选择并灵活调整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组织学生有效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及时总结并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落实“四基”,加强“四能”训练,形成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行为。(3)组织学生有效地训练,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训练,其目的是检测每位学生当堂是否达到学习目标。训练的形式不仅是笔试,也可以是动口、动手的训练。训练的题目要有层次性,可分为基本题、提高题和拓展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吃得饱,得到不同的发展,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三,课后负担要减轻。高效的课堂教学,教师就会做到“四了”,指课堂上该讲的要讲了,该练的要练了,练后要立即评了,下课时作业本要收了。这样学生课后学习的负担就会大大减轻,教师才会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反思与研究中去。
2.课堂三大环节,六步教学法的流程及要求
第一,情境导入,明确目标。情境导入形式要多样化,根据教学内容与实际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故事情境、实验情境、活动情境、竞争情境等。学生入境后尽量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知道要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做到有的放矢,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主动性。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兼顾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年龄特征,适时择机出示具体、通俗易懂的学习目标更为妥当,这一环节尽量做到短、平、快。
2012年7月17日市教委制定并印发《重庆市义务教育"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为了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有效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我们逐渐建立起初中物理"顿悟+精讲+对学"课堂教学模式。
"顿悟+精讲+对学"课堂教学模式,符合重庆市 "卓越课堂"标准,顺应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广泛适用于章节测试、单元检测、阶段检测后试卷的评讲,最大程度地优化了各课堂时段利用率和有效性,形成最优化的课堂形态,教学流程清晰,操作简单易行。 以《单元检测试卷评讲课 》为例,谈谈其教学流程。
"顿悟+精讲+对学"课堂教学模式是在班级学习小组建设基础上开展的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尝试,要求学习小组成员间团结、合作、积极、向上。师徒配对须遵循以下原则:1、以学习小组为基础,位置就近、适当调整即方便讲解。2、学习小组内原则上成绩最好的、最会讲的同学负责教学习最困难的同学,依序确定。该教学模式经常开展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学习小组建设,进一步增强小组的荣誉感和凝聚力。
"顿悟+精讲+对学"课堂教学模式是在"科学""民主"人本"思想的潮涌下创立的初中物理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表现学习为基本学习方式,以让学式教学、讨论式、启发式、激励式、示范式教学为基本教学方式,顺应小班额、个性化、开放性办学的现实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化大班为小组,变逐题讲解为学生顿悟,变满堂灌为教师精讲,变强化练习为生生对学,。从最简单的开始,有效调动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顿悟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欲望和学习需求,同时为后面的对学打下坚实的基础,解除"师傅"学习的后顾之忧和讲解的障碍。精讲既提高了讲解的效率,又节省了课堂时间,为后面的对学、汇报留出了时间。对学是本课堂教学模式的精华,其关注的是人的需要、人的发展,重视的是人的学习能力、交流能力、表现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关注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培养的同时,更关注学生个性、良好学习习惯、终身学习能力、自主发展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更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变"学"为"教",与其说是"对学",不如说是"对教"。该教学模式是通过学生"优教"来实现学生课堂"优学",从而实现物理课堂高效、多效;是"以生为本"课堂运行模式,以构建卓越课堂 回归人本中心。
"顿悟+精讲+对学"课堂教学模式坚持德育为先、全面发展、能力为重、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突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切实转变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建立师生学习共同体和生生学习共同体,彰显多元、开放、包容的课堂教学文化;最大程度地优化了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形成最优化的课堂形态,全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育人质量。
六、参考文献
[1]施传柱. 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物理课堂教学评价[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7(3).
[2] 樊建安.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1)
[3]. 黄羽辉.新课程标准下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