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教学流程模板(10篇)

时间:2023-08-04 16:47:5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小学语文课教学流程,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小学语文课教学流程

篇1

    1、 教师布置学生预习,明确预习的相关内容,如:对课文内容的感知;对作者及其写作背景的了解;对相关重点字、词、句的掌握;对精彩段落的朗读及背诵;对相关链接知识的熟悉等。

    2、教师强调预习的要求:如保持安静,集中注意力,快速、高效、及时地完成自学

    二、完成学案,训练应用。

    1、学生独立完成导学案上“课前预习导学”题,并思考自主探究题、师生互动题。

    2、学生找出阅读中疑难问题,并写在导学案“我的疑问”处。

    三、分组合作,讨论释疑。

    1、课前准备:把教学目标规范地书写在黑板的右上角,工整、醒目,不能擦去,要贯穿于课堂始终,每个步骤都要围绕目标展开。在黑板的左部边缘列出各组序号及评价标准,以备教师课堂对学生做具体评价用。

    2、教师导入新课学习。教师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并对学习目标做简要解读,强调突出某些关键字词。

    3、、教师明确将要讨论的问题(导学案上),并分派各组任务(哪组负责讨论哪一题,哪组负责点评),并明确讨论和点评的要求。

    4、小组长带领全组同学讨论释疑,并归纳答案,明确汇报人,教师也应该深入小组参与学生讨论,并及时发现问题,了解学生讨论进度,并对学生的参与情状(积极或懈怠)作出适时评价。

    四、展示点评,总结升华。

    1、各小组依据要求展示本组内讨论成果。展示内容可以分为四点(重点、难点、易错点、联想点)和四类(规律、方法、小窍门、跟踪练习)。(选派代表一般为b层或c层学生)

    2、针对疑难问题教师给予适当点拨,并明确规律方法。

    3、教师适时对各小组评价。(如:参与积极性,展示、评价效果等)。

    五、总结反刍,当堂检测。(5分钟)

    1 要求学生对本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梳理,反思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

    2、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强化记忆。

    <!--[if !supportLists]-->1、<!--[endif]-->布置学生当堂完成针对性习题。(一至二题)

篇2

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坚持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为学生继续学习奠基。”区域性英文版校本课程的开发从课程立意、内容选材、教法学法、课堂活动设计、学法渗透、评价方式等方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和生成知识和方法,在合作、探究和创新中提升能力,在体验和拓展中升华感情。境、情、法的融合,优化课堂学习效果。

一、课程取材立意是校本课程教学的创新点

乡土文化,就是建立在乡土区域时空中的历史积淀,是生生不息的精神之根,文化之魂,也是校本课程的重要素材。将家乡的景作为课程的内容,以英语为呈现形式,是将学生的生活点、兴趣点和学科点的结合。突出校本课程开发的乡土性和特色性原则,学生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英语版系列校本课程的开设重点强调英语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提升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怀和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校本课程的学习服务于学科学习,拓展学科学习的资源。

二、教学方法是校本课程教学的提升支撑点

校本课程的开发立足促进人的发展为目的。最终要培养完整的人、和谐发展的人,自我实现的人。只有当校本课程超越了以知识为中心的观念,将“知识与能力、方法、情感与价值观”要素结合起来,才能体现其价值。英语新课程标准倡导任务型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教学过程中创设趣味性互动采访,设计一日游方案,小组模仿旅行社团表演对话,为家乡景观做宣传广告的循序渐进的任务型活动。各项教学活动在情境中进行,强化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基于现有词汇和句型知识的建构,在同化和顺应的过程中将自身知识体系重组与改造。

三、课堂活动设计是校本课程教学的立脚点

课程标准强调,教材编写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要符合学科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要建构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发展和人格成长的课程新体系,要留给学生自我发展的较大空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支架,学生能动性、创造性的参与课堂活动。区域性校本课程的教学活动坚持 “情境性、体验性、合作性、竞争性”的原则。从亲身体验到直观图片的动态赏记,从互动采访到方案设计,从创意对话到小组情境展示,从景区视频欣赏到创意广告设计,环环相扣,让学习效果由知识上升到方法,由运用提升到能力,由拓展升华到情感。

四、学法渗透是校本课程教学的突破点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促进者,指导者。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课程设计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学中设计让学生利用网络、报刊等资源搜集关于区域性情境的学习资源,并以词、句、篇、图的形式进行分类后制作主题英文版手抄报、搜集图片、词汇等学习资源并给予分类和整理。将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想象力和创造能力的综合性的发展。

五、学习评价是校本课程教学的促进点

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明确评价的目的,从以往以应试教育为主要目的转向以促进学生个体的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的。评价维度要从单一维度评价走向三维综合评价,即根据课表提出“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评价体系。评价的方法要多样化。建立动态评价体系,英文版校本课程的评价体系不仅包括针对相应的校本课程教材的评价,也包括师生的实践情况的信息反馈、经验教训等,同时包括学生对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综合性评价。校本课程的评价转向教师评价及师评、生评和自评三者相结合的评价,逐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而体现评价的激励性和引导。

六、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校本课程教学的回归点

学生通过对家乡区域性优秀文化的学习和探索,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常识和学科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锻炼学生学习的能力。以英文为载体的学习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英语语言资源,学生通过自主性活动创造性的学习,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能动性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课程的实践过程使学生客观的了解区域文化,正确理解人与社会和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r值取向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区域性英文版校本课程的实践过程对学生个性化发展、全面发展和终审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课程设置;农村小学;文化修养;综合培养

根据湖南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培养工作意见的通知》的文件指示,计划培养为全省农村乡镇及以下小学定向培养本科学历小学教师。湖南地区初中起点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的招生培养工作于由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承担该项任务。

从培养目标上讲,本专业方向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有专长,具备农村小学教育专业知识,胜任农村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并能从事教育科研工作的农村小学教育工作者。从培养规格上讲,本专业方向要求毕业生具有扎实、宽厚的文化科学知识;具有较为扎实、系统的学科专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为系统的小学教育理论知识。在使学生接受全方位培养、能承担农村小学教育及多门课程教学工作的前提下,要特别加强学生的文化修养的培养。因此,该专业方向的美术课程设置要符合农村小学教学的实际,符合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的需要。

1文化修养构建的层次

围绕美术文化这个核心把与此相关的文化修养分为三个层次,即美术文化素养、美术及艺术理论素养、人文社会知识素养。而这三个层次是既分主次又相互相联系的。

1.1美术文化素养

美术是一种文化,它用自己独特的造型语言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人的思想感情。对于以基础美术教学为职责的教师来说,首先要建构自身的美术文化。美术文化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美术学知识,即要认识并掌握美术作为一种造型艺术的本质特性,作为造型艺术的特殊性在美术语言上的体现,如透视学、解剖学、构图学、色彩学等。美术语言是美术作品得以存在的基本形态,美术的其他种种价值都必须依附于这一基本形态才能体现,所以也被称为美术本体。引导学生去体验、感悟、发现美术语言的特征和规律,较深入地理解美术的本质。美术包括不同的门类,如绘画、工艺、书法等,要掌握不同门类的基本常识及创作特点。中西美术有共同点也有许多差异,要掌握中西方绘画的不同特点,这些既是美术文化的基础,也体现着美术作为一种造型艺术的特殊性。二是美术史知识。中西美术经过人类社会的发展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美术作品。呈现出各种各样的美术时潮,涌现出无数著名的具有影响力的美术家,一部美术史就是人类美术文化的全部精英史,它构成了美术文化深厚的基础,也是美术文化的具体的视觉体现。因此,美术学和美术史论虽然不同于美术技能和具体的美术作品,但它们是关于美术的基本知识经验积累和对美术理性认识的结果,是美术学科有机的组成部分,也是核心部分。

1.2美术及艺术理论素养

美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种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范畴、审美理想等。艺术是美的最集中体现。通过美学理论的学习,一方面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另一方面构建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指导人从审美的高度创作和鉴赏美术作品。艺术理论是关于艺术本质、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接受以及艺术与社会等关系的规律研究。艺术理论的学习,对于学生掌握艺术本质及其艺术规律从而指导自我从事美术创作和美术鉴赏具有重要的作用。理论教育是一种理性的科学探究活动,旨在分析作品的社会文化、意识形态性质,阐释作品的审美价值、思想意义、艺术风格等。它的学术性、价值判断的倾向性、必须符合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因此,美学及艺术理论素养是学生文化修养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1.3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素养

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如果按学科来划分,包括哲学、宗教、历史、政治、伦理等,它们都是人类文化活动的具体体现。美术与这些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件美术作品总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条件下诞生的,优秀的作品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无论中西艺术的发展都经历了从与一般的物质生产性的制作技术混为一体的“技艺”向作为精神性生产的视觉文化的转换。在中国,唐宋以来由于众多文人介入美术创作,使得艺术创作的精神性特征得以强化,对文化修养的强调,凸显了中国绘画独有的文化内涵。在西方,在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绘画被提升到与科学并立的精神生产的地位。要达到对艺术的真正了解,我们就必须懂得,艺术是人类文化的视觉呈现,一切艺术创作都具有强烈的精神性和积极的实践性。如果我们不否认艺术与其他文化形态的这种密切关联性,不否认艺术精神性特征的话,就应该将艺术放到与其他文化类型的关系中加以审视。而现代艺术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与科学意义上的哲学、文化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有了一种更为密切的联系,并且与其他学科有了一种更为深入的融合。因此,艺术作为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底部构架必须有人文学科的支撑,深厚的文化底蕴无论对于美术创作还是欣赏都是必须的。

2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入手,加强大学生文化修养

实现学生文化修养的完整系统建构,培养合格的农村小学美术教师,不仅在于认识到建构什么样的文化修养体系,更在于如何建构的问题。

2.1调整课程结构,具体落实《初中起点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美术学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这一指导方案是根据基础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对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美术学方向提出的新的要求而制定的。“方案”把课程分为六个学习领域,加强了“美术理论与历史”、“美术与人文教育”两个领域,增设了“教育研究方法基础”、“ 教育法规学”、“ 小学美术教学论”等课程,基本上涵盖了我们上面所述的文化建构的三个层次。总体上看,“方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重在克服重技能,轻人文的弊端,丰富了课程的人文内涵,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方案的实施对培养具有人文精神、较高文化修养的基础美术教师具有积极意义。

通识教育是一个柔性的课程体系,没有一个统一的程式化模式,应该融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于一体。学校里面的课程可以横跨多个学科,学生也可以自由选择专业、课程以及教师。这种弹性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让学生明白自身的需求,加深自我的文化积累,对学生创新能力和文化修养的培养都大有益处。改革高校课程设置,减少专业化课程设置的数量,为学生学习业余知识提供充足的时间,有了充分的时间,有助于学生依靠传统的读书方式,提升自我修养。文化修养是靠每天的积累,积少成多,由小江汇聚成溪流。因而高校需要调整专业课程设置,为学生课外学习提供更多时间空间。拥有充足的时间,对学生积累文化知识,提升文化修养大有裨益。

2.2合理利用院校其他专业的人文课程

院校在学科门类上的设置比较齐全,文学、历史、政治、经济、哲学等学科皆有设置,这一方面为美术学习构建了一个特有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这些学科也是美术学习加强文化修养培养的课程资源。因而在加强美术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拓展其文化艺术视野方面,使美术专业学生广泛接触其他人文学科成为可能。合理利用这一课程资源,做到优势互补,打破各专业的封闭状态,鼓励美术专业的学生选修其他系部的人文学科,实行学分制计入学生学分中。在这个资源共享和学科融合的平台上,建构学生的人文素养。

2.3开设人文学科的讲座

高水平的人文学术讲座既具有对某一问题研究的深度,又具有该学科的学术前沿性,对于学生了解某一人文学科的现状,涵养其人文素质,培养其对于人文学科的兴趣都有积极的作用。学院应尽可能地多为学生邀请校内外的专家开展学术讲座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这是建构学生文化修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增加文化类讲座和科研活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加强大学生的文化修养绝不仅仅是简单的依靠必修课和选修 课,还需要通过多种形式和多种角度进行。环境对于人的成长有巨大的影响,学校的文化氛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历史传统、学术风尚、管理风格、社团生活、景观布置、建筑特点等诸多要素。高校文化氛围的营造需要学校重视人文类活动的开办,科研项目的投入,名家讲座更是必不可少,用科研活动和名家思想来感染和熏陶学生。当然,光靠学校的努力是不够的,还要学生自我的努力和吸收。书读的多少并不能体现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只有学生根据所学的文化知识融会贯通,自我吸收和升华,才能化为自身的文化修养,内涵修养。

2.4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态度

人文学科的资源极为丰富。除了博物馆、美术馆、大型画展等可视的历史文物、艺术作品外,图书馆有大量的人文学科书籍。在学生人文素质的建构过程中,教师要起到引导的作用,一方面培养他们良好的自学态度,另一方面要教会他们学习的方式,为他们开列书目,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流探讨中了解其所学知识。所以并不是所有的文化知识的受授都靠教学过程来完成,自学是最重要的途径,也是最为灵活有效的方式之一。

2.5文化修养类选修课,为学生加强文化修养拓宽渠道

部分高校对于文化类选修课的重视程度并不高,选修课数量不多,关于文化修养类的选修课更是屈指可数。更需要注意的是,学生们选择选修课,最先考虑的是选修课是否容易通过,上课是否轻松等问题,其次才考虑选修课内容是否感兴趣,质量好不好。缩减专业课程设置,适当增加文化类选修课的数量,拓宽文化修养教育的空间,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提升个人素质具有较大的帮助。另外,保障选修课的质量,提高审美层次,增加吸引力,也是加强学生文化修养的一大关键。

3结语

跟上基础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及对高师美术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农村小学美术教师除了应该具备本专业知识与技能外,还必须具有较为全面的综合文化素养及最基本的教学理论与探讨美术教育教学的自觉意识。只有解决了这些最为根本的问题,高师美术教育建构学生完整全面的文化修养,从而培养合格的农村小学美术教师的教学目标才能得以保证和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 詹小平.普通师范院校培养高素质农村小学教师的研究与实践[J].湖南一师学报,2005,5(2):3033.

篇4

前言:

提问是每个课堂教学的环节,教师通过提问可以了解学生是否上课认真听讲、学生是否学到了真正的知识。而目前,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不再被关注,提问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只是一个教学流程,这样提问教学,使得学生的思维发展受到阻碍,也降低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本文将对做好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教学的相关策略进行分析。

1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师忽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尽管新课标明确要求,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但是部分教师仍然没有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进行教学,教师在教学时占据主置,使学生被动的学习语文知识,由于小学生思维活跃,教师又不能让小学生在课堂中发挥主体性,从而导致小学生无法集中注意力认真听教师讲课[1]。

1.2提问目标不明确:

小学语文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经常忽略了对语文问题的设计,因而在教学时想到什么就问什么,提问的问题范围较广泛,没有针对性,在教学提问的过程中,不能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提问,所提问的问题难度较大,从而使得学生不能理解教师所提问的问题是什么意思,又应如何回答教师提问的问题。而且教师所提问的问题与教学内容不一致,导致学生在学习时受到严重的影响和阻碍[2]。

1.3教师提问的方式的单一:

教师在提问时经常忽略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尽管所提问的问题中包含教学内容,但是提问方式却枯燥乏味,无法激发起学生的回答的热情,使得教师在提问时,学生不愿回答问题,课堂氛围沉闷。与此同时,教师又不能对提问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使得学生逐渐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致使自身的学习成绩下降。

2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重要性

教师在教学中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提问,可以启发学生的心智,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力,同时也会加强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提问是控制教学过程的基本手段,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提问这个环节,教师就不会发现学生在学习时存在的问题,也就无法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教学,从而使课堂教学质量下降,学生也无法学到丰富的语文知识。小学语文教学提问是课堂中的核心,只有在教学中产生问题,才能根据问题继续教学,学生也会在学习过程中对问题积极探索和思考,从而逐渐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课堂教学问题时贯穿整个教学工作的环节,它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进行提问,要注意提问的方法和过程,使课堂教学提问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的学习。

3针对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教学提出的策略

3.1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要想课堂教学提问有效的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就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提问设计,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兴趣与求知欲。教师也要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发挥主体性,在提问时找到符合学生思维的切入点,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理解教学提问的重要性,使学生能够认真的回答教师提问的问题,如果教师在提问环节只是敷衍了事,学生就会认为教师提问的问题不重要,因此也就不会思考问题,并限制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设计,以便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可以采用谜语提问进行设计,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与谜语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时猜谜语,学生在猜谜语的时候就会动脑思考,从而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这样的提问方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3]。

3.2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提问,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由于每个学生的思维与性格特点都是不同的,因此,学生的知识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这样教师就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问,而不是只提问几个优等生,教师在教学时要使所有学生都能够得到发展,要启发每一个学生的思维。例如:对于性格内向的同学,教师要经常提问他们,培养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而对于性格胆小的同学,想回答问题又不敢,教师可以在提问前适当的启发学生,然后提问他们,当学生回答完后,教师要适当的鼓励和激励他们,从而使学生树立自信心。

3.3注意提问的方法:

提问是整节课教学的核心内容,教师有效的提问可以知道学生的学习程度,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提问时,所提问的问题要具有趣味性,教师要通过课堂提问,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例如: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一起交流探索,教师所提问的问题同时也要具有启发性,这样就会使学生动脑思考,学生会通过同伴所提出的意见结合自身的答案,回答问题,这种提问教学方法,不仅启发学生的思维创造力,也使得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精神。

3.4创设情境进行提问:

学生在课堂的参与程度影响着小学语文教学提问的效率和发展。因此,教师要使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养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也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和激励,让学生积极探索教师所提问的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形成好的学习观念。教师要想使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创设情景教学,使学生融入提问的环境,减少学生的恐惧心理,与此同时,学生也会再进行思考的时候,通过课堂环境氛围,加深对问题的思考与理解。

结束语:

总而言之,提问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要重视提问的过程与方法,教师要通过提问启发学生的思维创造力,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并且配合教师教学,以便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只有教师及时的改变提问教学方法,才会使所有学生都能够得到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邸雅洁.浅析小学语文课堂提问[J].学周刊,2011,(27):45-56.

篇5

案例教学法首先要设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案例的选择要符合预设的教学目标,包含丰富的知识,教学中设置的问题点和教学流程能有效体现语文教学的要求,对于学生内化相关知识和提升能力很有帮助。在案例教学中,教学目标的有效设置非常关键,如果没有设置有效的教学目标,很可能致使案例教学的过程缺乏控制,进而影响小学语文课的教学效果。

二、精心挑选案例

案例教学需要考虑课程的设置,学生的基础知识背景,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等因素。因此,搜集和选择案例应该遵循知识性、典型性、完整性、时代性、可塑性等原则。

知识性是指“案例要包含小学语文教学需要的理论和技能知识”。如,在富饶的西沙群岛公开课中,某位教师按照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介绍了位于我国南海的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学生通过案例学习丰富和建构了头脑中关于南海的知识体系,对我国南海水域的广阔与富饶,西沙群岛的美丽风光有了更深的了解。

典型性的案例选择要有普遍性,具有广泛适用性。在某种程度上能代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或可深刻揭示社会生活中的代表问题。

案例要有完整性。案例应该有开头、过渡、讲解、训练、结尾等内容,要成体系,而不是零散成块。

案例要有时代性。案例应来自教育教学实践,反映当前主流的社会价值观,能够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和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可塑性是指案例本身并非是完美的,有瑕疵的、不完美的教学案例会给教学带来一种更贴近现实的感受。

三、深入评估案例

对精心选择的教学案例深入研究,并加以评析,是案例教学法的关键环节之一。在给学生呈现事先准备好的教学案例前,教师应该仔细研读相关案例,并从学生角度考虑究竟对哪部分会有兴趣,有可能会对哪部分提问。

一个成功的老师,研读案例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教师必须尽快进入案例情境。(2)可发现案例中因果关系的线索。(3)注意提前区分案例中抽象问题和即时性问题。抽象问题往往与事实背后的概念、原理和规则等存在关联。

即时性问题是指案例教学中教师需要面对的突发性的、随机出现的、需要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的那些问题。

在区分问题之后,应该根据问题类型,有针对性地准备相应的材料,满足学生的需求。当给学生呈现教学案例后,教师要认真引导学生对案例材料进行仔细阅读,并结合生活经验分析案例中的具体内容,深入思考案例中有价值的命题。

四、案例的继承、改革和创新

案例的继承、改革、创新,就是在对案例进行全面剖析的基础上,根据时代和中学生的需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采用补充完善和异构等手段创新案例。

篇6

关键词:

微课;小学语文;儿童认知发展

1引言

“微课“的概念最早来自于”微课程“的概念,是指用于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的时长很短的教学内容。在国内佛山教育局最早推出”微课“教学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在线学习的最佳注意力集中时间大约为10分钟左右,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其本身的认知发展规律决定了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不会太长。而微课模式恰恰迎合了小学生的这一认知规律。近几年发”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也带动了”微课“的流行,越来越多的小学教育开始应用微课教学。小学语文教育包括拼音、识字、阅读和写作多种内容和形式,在线视频、音频、文字、图像、PPT等资源多样化的微课形式恰好能够适用于小学语言教育的各种内容和环节。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应用微课,必然能够为小学生短小精悍、直观生动的学习内容,能够提高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2微课

2.1微课的概念:

微课的概念起源于2008年美国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提出的“微课程”的概念,他提出微课程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设计的时长约1分钟左右的教学内容,其目的是在线学习或者移动学习。目前国内的学者对于微课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定义,胡铁山教授最早提出“微课”的概念,并且近年提出了微课概念3.0版。他认为微课又称微型课程,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是教师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者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网络课程。黎加厚教授认为微课是从“翻转课堂”中涌现出来的新概念,将微课也称为微课程,认为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而张一春教授认为微课并不是微课程,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获得最佳学习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可以是视频、动画、PPT等)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者教学环节开展的短小的、完整的教学活动。

2.2微课的特征

(1)时间短、内容少。微课的核心内容是教学视频,时长一般不会超过10分钟,以5-8分钟左右为宜。该时间符合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或自学效果。与传统的课堂复杂的教学内容相比,微课的内容主要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某个知识点或者是为了反映某个教学环节而设计的,其内容非常精简。

(2)主题突出、内容具体。微课的内容主要围绕某个课题或某个知识点进行,主要针对难点或重点知识点、例题习题、实验操作等课内外教学过程或者相关资源,因此主题非常突出,一个课程只有一个主题,都是具体的、有能力自己解决的问题。

(3)资源类型多样化传播、使用方便。微课资源的呈现形式除了主要的在线视频形式,还有音频、动画、PPT等各种流媒体格式,通过网络在线方式为学生提供在线学习或者自主学习。教师也可以通过微课在线观摩教学案例,便于进行评课和教学反思。另一方面,这些流媒体格式形式出现的微课内容可以非常方便地下载到电脑终端或者当前流行的智能手机终端,可以实现移动学习,使用方便。

3微课应用于小学语文教育的理论基础

3.1建构主义理论:

传统的教学强调的是教师的“教“,以教师为中心。而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生的”学“。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起到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学习环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主动发现知识,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意义的构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微课教学形式,满足建构主义理论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要求。传统的课堂教学缺乏具体情境的生动性和丰富性,而微课资源非常丰富,可以将各种小学语文素材制作成PPT、音频或视频,不但能够提供各种信息资源,还能够提供实际的使用情境,帮助小学生完成知识意义的自主构建。

3.2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著名发展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提出儿童认识发展理论将儿童的认知发展按照年龄段分成四个阶段。0-2岁是感知运动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主要认知结构是感知运动图式。2-6、7岁是前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可以凭借表象进行思维。6、7-11、12岁是具体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着眼于抽象概念,但仍然需要具体内容的支持。11、12岁以后是形式运算阶段,儿童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推理。由此可见,小学阶段的儿童尤其是中低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在逐步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对问题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需要具体情境的支持。另外,小学生的注意力存在持续时间短、易分散的特点,长时间的理论教学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而主题突出内容具体、时间短内容少的微课一方面短小精悍,正好满足了小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的限制,另一方面形式多样的微课每一个课程都有具体的主题和情境,给小学生提供了具体的学习内容,能够调动缺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小学生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微课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应用

4.1小学语文教育应用微课的现状:

随着网络课堂的流行,佛山教育局在全国首创了“微课“在线学习模式,微课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小学师生熟知,微课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但是目前仍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1)小学语文教育中应用微课的频率低。“微课“一词虽然出现了多年,但是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对微课的了解有限,大都也没有受过系统的微课制作相关的培训。有的教师不了解微课更不会制作微课,更谈不上在课上和课下随时使用微课教学。有的教师虽然了解微课及其制作流程,但是时间和精力的限制,也是偶尔在课堂上使用微课。

(2)微课在线学习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应用少。目前微课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应用还大都局限于课堂,教师仅仅是将微课作为一堂40分钟左右的课堂教学中的一部分进行播放。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不大,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没有显著提高。对于小学生而言,注意力集中的最佳时间是10分钟左右,将课堂知识点的重点和难点制作成8分钟左右的微课,更利于学生课下的在线学习。

(3)小学语文教育中微课资源还比较单一。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决定了他们对直观的动画视频等资源更感兴趣,而目前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微课资源还大都是比较传统的文字图片类做成的PPT。教师缺乏系统的微课设计与制作培训,制作的微课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难以满足小学生的认知需要。

4.2小学语文教育应用微课的优势

(1)微课时间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小学生所在的年龄阶段和认知发展规律决定了他们网络学习中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一般在10分钟左右,并且更侧重于具体的形象认知。而微课的教学内容一般是课堂教学中某一个知识点的重点或难点,或者是某一考点或疑点,内容具体。并且微课时间一般在5-8分钟左右,适应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

(2)微课资源形式多样,可以应用于小学语文的各种教学。小学语文教育包括拼音、识字、阅读和写作。微课除了在线视频的主流格式以外,还可以以文字、图片、音频、PPT等一系列的流媒体格式呈现,可以应用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同时,微课还可以在小学语文课前使用,向学生们介绍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相关背景知识,在课堂上穿插使用让学生们抓住重点与难点,还可以在课下使用为学生们解答疑疑点并进行师生互动。

4.3小学语文教育应用微课的启示

(1)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建立现代的教学理念。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涌现出了微博、微信等一系列的微事物,人们也开始习惯用平板、手机能智能设备进行办公和学习。传统的以教师“讲”的教学模式已暴漏出很多缺陷,现代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强调的是学生的“学”。“翻转课堂”模式和“微课”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在“微课”时代,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及时转变原有的教学理念,改变已有的教学模式,使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

(2)小学语文教育应该整合“微课”资源。目前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微课”不光是学校之间零互动,就连一个学校内部各个教师也是各自为政,按照自身教学的需求制作零散的“微课”资源,即浪费了资源又难以取得持续的学习效果。对于学校而言,首先要安排教师参加正规的微课设计和制作培训,将各个年级的教师组成一个微课设计和制作团队,根据整个小学阶段的教学学纲统一制作各个阶段的微课资源。即能实现资源的共享,还能为师生提供持续的教与学过程。

(3)小学语文教育微课的主体应当有学生、教师和家长三个主体参与。首先,学生自然是微课的主体,无论是课前微课,还是课中微课,或者是课后微课,学习的主体都是学生。其次,教师当然也是微课的一个主体。除了课堂中师生互动,课前微课和课后微课教师都应当和学生互动,为学生解答疑难问题。最后,在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的微课中,家长也应该是一个主体。课前微课和课后微课中,家长都要需要和孩子一起观看学习,陪着孩子一同学习的同时解答孩子的困惑。

5总结

在线学习、移动学习等新的学习模式的涌现,使得传统的教学模式必须进行改变,从教师的“教”到学生的“学”,学习的主体从教师转变为学生。“微课“教学模式正是以“学生”为中心,5-8分钟左右的视频以各种形式为学生展现学习中的重点与难点,便于学生课下自主学习和在线学习。微课可以应用于小学语文的拼音识字、阅读写作等各个学习环节,能够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目前各个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进一步接受系统的微课设计和制作培训,建立现代化教学的思想认识,提高制作微课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在课堂上和课堂下积极应用微课教学。

作者:彭作玲 单位:临沂北城小学

参考文献

[1]胡铁生.中小学优质“微课”资源开发的区域实践与启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22):65-69.

篇7

通过两年多的语文学科学法指导实验、探索。笔者深感,在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学科学法指导,要根据语文学科的性质,遵循语文教学规律。抓住优化课堂教学这一中心,抓住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进行自学加引导的学法指导。有利于学生潜能开发、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习是艰苦的劳动。真如格言:“学海无涯苦做舟,书山有路勤为径,”。但针对小学生特有的心理、生理特征。要将苦学,变为乐学。使学生学得主动、积极、轻松、愉快,富有情趣,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要遵循学科特点,充分发挥教材优势,贯彻“实、广、活、新”的原则,建立“讲、练、学”三结合的课堂结构。运用多示范、多启发、多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实践;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质疑、辩论、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创见;积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手段,使语文课堂教学变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生动活泼。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造力,广泛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真正做到:乐学、会学、创造性学。

一、注重课堂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出发,从课文内容入手,研究课文中客观存在的、内在的思想教育因素和育人因素。依靠知识本身动力,激发学生求知欲,充分发挥教材优势,是学生爱上语文课。

如教学《蔬菜和水果》备课时,备好教材所反映的白菜、萝卜、香蕉、西红柿、苹果等实物,上课时,让学生开放五官:用眼睛看,用手摸,用鼻子闻,用嘴巴尝,再说给同桌小朋友们听。从色、香、味、形等方面来比较认识,这样即掌握了字词,又学会了动手、动脑来分辨,使语文课教学有滋有味,趣味盎然,并使语文教学目标达到既授知又育人的目标。

二、注重教学方法设计的形象性:

小学语文教学要遵循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无论是生字课、听说训练、还是阅读、习作课。特别要强调兴趣的激发,引起学生的注意,鼓励学生参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依据直观性教学原则,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广泛采用挂图、实物、电化媒体等教学手段和方法。做到既有教具又有学具,形式多样,具有趣味性、先进性,使学生接受知识从抽象转为直观、生动、形象;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喜闻、乐见、乐学、爱用,从而活跃课堂气氛。

如《繁星》《火烧云》《瀑布》等课文,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教学功能。使课堂教学有声有色,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其乐无穷。但须在使用教学具时,切忌追求形式、热闹,而要以语文教学内容服务,讲究目的性、科学性,使教学方法的设计和教学课件的制作,重在形象性、实用性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构思。

三、注重教学气氛创设的感染性:

让学生做语文课堂的小主人。要求学生主动地学习;独立地思考;大胆地表述。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来获取知识和直接经验,进一步体会字词句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意义。

如枯燥乏味的写字课,要从字形结构,偏旁部首人手。出示形象挂图,有机地和日常生活、绘画、雕塑、音乐等联系起来,培养学生观察字体、笔画,分析间架结构的能力。培养认字情趣,提高识字、用字、写字的能力。

四、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自主性:

立足于教会学生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启迪学习思路,探索学习规律,进行实践操作,亲自参与,主动体验。从而让学生产生发自内心的愉。使学习的积极性更持久。

如《刻舟求剑》《飞夺泸定桥》着重教会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事、什么人、用什么方法、结果怎样等?在反复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课文关键词句解决问题,读懂课文,师以有条例的板书,辅助学生理清思路。对知识难点,则动手演示,使学生有深刻理解。

并大胆放手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有无其他方法来做?激活学生思维,通过“质疑——解惑——存疑”的阅读过程。使学生掌握了阅读课文的最基本方法。更便于今后的自学时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五、注重课堂结构改革的灵活性:

课堂教学是实施语文学习方法指导的重要途径,而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一定意义上,是以教学学科性质和教材内容的不同,有其各自的依据;并依据教材内容、性质的不同具有其灵活性和针对性。

常见的模式有以下几种,其优点和可行性操作的特征分别是:

辅导式: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对教材、辅导的内容,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有的一带而过;有的读、议、讲、练、思重点分析,其流程是:“生质疑——师授惑——生感知”,这种模式一般适用于讲读课文的教学。

讨论式:是课堂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学生在利用辅导教材、资料自学课文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点拨,其流程是:“生自主学——质疑——各抒己见——师点拨”,此模式一般同辅导式交替使用于讲读课文的教学。

篇8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5―129―02

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理念为指导,更新教学观念

作为高职高专中的师范类学校,培养对象是从事基础教育的小学教师。随着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教师专业化素质的培养则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而师范生专业发展潜能的培养是迈向教师专业化的第一步。如何培养师范生的从教素质,提升其专业发展潜能则成为师范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高职高专小学语文教学法课堂坚持以基础教育改革的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理念为指导,准确合理地设计小学语文教学法课堂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法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在教学中,既要传授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从教技能。但是目前使用的小学语文教学法教材的特点是章节多,内容多,而实际的授课时数少,这就给我们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如何更好地处理这种矛盾?首先,要更新观念、更新内容、更新体系、更新要求,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能力和运用能力,使教学具有实用性;其次,要贯彻“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本着“边学边用、学用结合”的原则,加大从教基本技能的训练。

二、坚持“实用为目的,训练为手段”的原则,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训练

“实用为目的,训练为手段”的原则是要求我们在教法课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其学科特点――实用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课堂对于师范生来说是一个遥远而又陌生的记忆。虽然学校每年都安排一周的教育见习,但是时间短,学生只了解些皮毛,不能深入地了解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所以就出现了学习小学语文教学法的时候做不到理论联系实践。教师讲课的时候举了很多的教学案例,很有代表性,可学生听过之后并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效果并不理想。最后只能是累垮老师,耽误学生。现代教学理论强调“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课堂上所起的作用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咨询者”等多种角色。小学语文教学法课堂应该打破教师一言堂的沉闷局面,把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的教学案例融入教法课堂中,加大学生收集和整理教育教学信息的能力训练,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小学语文教学法的兴趣。通过模拟教学,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他们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习惯。

三、探索中的小学语文教学法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是依据学科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在教师指导下,为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通过师生教与学的共同活动,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基本技能、发展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的复杂的学习过程,它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和运用知识的活动是贯穿于教学过程的主要活动,所以对教学过程的设计直接关系到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教学效果是否理想。下面以笔者一节研讨课为例,谈谈如何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理念为指导,在教法课堂教学中努力实践“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

1. 适当地进行教材内容整合,便于学生的学习和运用

笔者讲授的是第四章“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第四节“教学策略”中的第三个内容“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策略”。这一部分主要包括五个内容:预习指导、课堂导学、作业辅导、板书设计、教学机智。这么多的内容不可能一课时完成,基于新课程、新课改对教师把握教材、挖掘教材和整合教材提出的新挑战,笔者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整合:这节课的安排是学习课堂导学中的导语、提问、讲解、板书设计,然后进行模拟教学,利用拟教过程中的偶发事件引出教学机智的内容,其余内容自学完成。整合之后更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可以更深层次地领悟所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更快、更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 加大课前的预习任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整合之后的教学内容也很多,所以要让学生充分预习教材内容。授课对象是大学二年级的学生,经过高中的紧张学习的学生都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因此,教学流程是这样的:布置预习作业――收集整理相关的课外资料――上课伊始进行预习汇报。通过汇报,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通过预习还可以减少课堂教学的负担,加快课堂教学的节奏,适当缓解因“课时少与教学内容多”而产生的矛盾。

3. 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质量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合一”的教学理论是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突出职业能力培养,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培养”。笔者采用的是点拨法、案例分析法、拟教法。

点拨法,在学生充分预习、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相机诱导,适时点拨”,突出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使他们更快地掌握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

案例分析法,使教学内容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结合得更紧密,让学生通过对教学案例的分析与研究,能更好地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从而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为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模拟教学法,是一种锻炼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方法,同时在拟教过程中,师生可以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够更快地进入教学角色。

4. 精心设计导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活动中要精心选择引入课题的材料,因为导人环节是教学活动的序幕,要力求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如本节课给同学们讲《公鸡吃米》的故事:“1938年,教育理论家陶行知先生到武汉大学作演讲。走上讲台,陶先生从皮包里抓出一只大公鸡,又从口袋里掏出一把米放在讲桌上,陶先生按住公鸡头逼它吃米,公鸡只叫不吃;又掰开鸡的嘴,把米硬塞进去,公鸡挣扎着仍旧不吃。当陶先生松开手,把公鸡放在桌上,不一会儿,大公鸡就开始吃米了,而且吃得津津有味。”陶先生用这个深入浅出的道理批评了生活中那种“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的现象。其实,学生学习就如同公鸡吃米,应该是自觉自动的行为。这就涉及如何处理“教”与“学”的问题,我们要做好哪些工作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节的第三个内容――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策略。采用讲故事导人,达到“有趣、生动、引起注意的目的”,同时又为学生的练教作了榜样。

5. 合理安排教学活动,落实“教学做”合一

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教学过程是自主-合作-探究-拟教。在课前,让学生充分预习教材内容,并收集整理相关的课外资料。上课伊始进行预习汇报交流,教师适当进行点拨、评价,然后引导学生共同研究“怎样才能更好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设计和使用‘教学实施策略’”。在“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结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案例,做到教法课程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结合,填补教材的空白,便于学生掌握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同时也达到了课内与课外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力求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小学语文教学法课堂教学。最后以模拟教学的形式呈现学习成果,师生共同评议,讲课者自评,力求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特征,在“教、学、做”中把发现、感悟、交流、实践的权利还给学生。

6. 充分利用备课小组,努力实现全员参与拟教训练

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只有少数学生能在课堂中进行模拟教学。虽然师生一起听课、一起评议,没讲课的学生也能从中获得收益,但那只是“纸上谈兵”而已,要想“绝知此事”必须“躬行”。因此,本着“学中做,做中学”的原则,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备课小组,小组内学生一起备课,组内讲课、评议,组长记录,教师及时检查。每个小组要推选一名代表在下次课进行课前练讲,从而使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每次的模拟教学中,在训练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从教技能。

总之,作为高职高专的教师应该清楚地了解学校的发展方向,明确高职高专师范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合理地进行教材整合、学科整合,突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专业潜能的挖掘,使师范生达到小学教师职前教育的要求――具有熟练的小学语文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6―11―16.

[2]李志厚,新课程教学方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肖川,名师备课经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篇9

小学教育教学领域引入多媒体技术已经非常普遍,为此对多媒体技术运用和研究是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体制变革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小学语文授课时引入多媒体技术,对改进和提升教师教学质量,促进和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增强和提高教师素养都起着积极的作用。在小学语文实践教学中,教师按照自己的教学理念,将多媒体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课程有机地整合在一起,科学合理地组织和准备教学活动,更能丰富教学内容,优化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而有效改善和增强教学效果。

1 多媒体技术与多媒体教学

20世纪80年代,美国Apple公司创造性地推出了图形操作系统,成为多媒体技术的前身。可见多媒体技术是伴随着计算机的研究过程而产生、发展的。时至今日,由于多媒体技术是利用多媒体软件和相关处理技术将音视频、图文画等信息经过加工整合,形成可供人们视听的资料,便于人们直观访问和快速接受。在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众多领域中,教育教学方面的应用格外引人注意,因此也就产生了“多媒体教学”这一新事物。多媒体教学是将多媒体技术与现代授课教学有机整合,教学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多媒体设备制作和展现各种实践教学活动。为此,教师应加强对多媒体技术的研究与学习,更好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各类教学。

2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可帮助教师充实授课课件、构建课文中的情境、拓展授课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小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激发小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根据小学生的成长特征和语文学科设置特点,合理、恰当、灵活地进行运用,让小学语文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充满活力。

2.1 在小学语文授课前引入多媒体技术

课前应用是指教师在开始讲授课文内容之前,运用多媒体技术将课文的要点、主要内容和相关知识背景用图文或视频形式进行展现,以便于学生进行朗读和品析课文。多媒体技术在课前的引入,不仅向学生呈现出逼真、直观的学习情境,更拉近了学习理论与现实的距离。学生通过媒体的声音和图像等信息,可形象生动地浮现或虚构学习情境,使其置身其中,这更能引发学生主动地去思考问题,带着问题去学习,使学习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涉及自然景观或具体实物内容的课程里,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将自然景观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将课文中抽象的事物以有声、有形的方式呈现,并加上适当的语言解释,使创设的情境更加吸引学生去认真研究课本中的描述,让学生主动去学,主动去思考,主动去探知,进而提升教学的质量。

2.2 在小学语文教学授课中引入多媒体技术

授课中应用是指教师在课堂中伴随授课的过程,运用多媒体技术将与教学有关的内容通过图形、文本或动画案例进行辅助讲解或是针对重难点内容的学习。讲课中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不仅能将抽象的文字表述转变为具体化的实物、实景,还能增大信息量、延伸学习的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多媒体技术对自然景观五颜六色的图文呈现可激发学生的美感,对人物和事件情境的创设可触动学生的各种情感,这使得小学语文课堂变得更加鲜活和生动。如在讲解“澎湃”“咆哮”等词语时,可利用图像、录音或一段视频,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狂风的怒吼和飞沙走石的场景,体验大海的波澜壮阔与汹涌澎湃,这能使学生掌握重点内容更加深刻,运用知识更加自如。

2.3 在小学语文教学授课后引入多媒体技术

授课后应用是教师在讲课完成后,将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资料通过多媒体技术处理,形成各种学习案例作为补充和强化学习的内容,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具体形象的案例相结合,让学生利用课后充足的时间,巩固和理解课堂上的内容。在对案例进行自主分析和讨论,加深对课堂知识理解和消化的同时,更加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问题的反思能力。如小学语文中有很多关于名胜古迹的课文,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用美丽而鲜活的画面或是视频介绍等形式来展示名山大川的绚丽多彩,从而激起学生对外面世界的憧憬和美好想象,同时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知识面。在放飞个人梦想与心扉时,充分展现学生个人的想象力与创新意识,这点对于提高作文写作能力很有帮助。

3 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时应把握的问题

多媒体技术为师生带来生动、形象、逼真的视听效果,将教学活动内容以全面、立体、实物化的形式展现,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但在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负面的问题,如多媒体技术将教学流程变得更加复杂,过分依赖多媒体进行授课会造成师生情感交流的缺失,以及教师盲目地追求多媒体效果而忽视教学内容的质量等。

为发挥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正面作用,首先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充分研究多媒体教学的特点,恰当地引入,避免盲目化;其次,教师应该结合小学语文实际的教学活动,合理、适度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课堂内容的品质上,注重授课形式的创新,以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与学生交流互动;最后,要将多媒体技术与传统的板书教学合理结合,在注重教学形式多样化的同时,更要重视学生学习的效果,使传统方式与现代技术相互补充,不断优化教学效果,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4 结束语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为教师提供了一种卓有成效的教学方式,同时也进一步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拓展了知识领域,有效地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对语文课程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在教学中起着很重要的辅助作用。把握好多媒体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整合与运用,对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更应讲究应用的技巧,不能过分、盲目地使用,要切入要点用在该用的地方,使多媒体技术起到应有作用。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仍应以教师为主体,以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为主要途径,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特有优势,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产生更加积极、有效的教学效果,使其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丁继文.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1(32):352.

篇10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它直接制约着整个教学过程,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教学目标的确定需要针对具体的内容或活动,在理解和领悟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才能确定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挖掘教学内容潜在的教学意义。但是在小学语文的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是从教学实际出发,而是泛泛而谈,好高骛远,目标虚高,既缺乏可操作性,又缺少可测量性。如一位教师所制定的《西湖的“绿”》的教学目标是:引领学生感悟体验,引导学生领略西湖的美丽景色。这一目标看似凸显了新课程理念所强调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实际上却是虚高的。首先是行为动作没有条件和程度的限制,目标就显得虚空;其次是没有指明达到要求的具体过程与方法。这样的教学目标是虚高的,在实际教学中起不了导向、调控作用。

教学目标的制定一定要切合教学实际,必须把三维目标具体化。一是明确教学对象是学生而不是教师;二是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三是针对学习结果所规定的限制来确定行为的条件;四是由行为的速度、准确性和质量三个方面来确定程度。例如上文提到的《西湖的“绿”》的三维教学目标,有位教师作了如下表述:通过自学,学生能迅速无误地读出5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对西湖绿的喜爱;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准确了解“西湖‘绿’”的特点。在这个例子中教学目标的表述既明确又平实,且完全体现了三维目标的辩证统一。这样的教学目标才能真正为语文教学导航。

二、教学过程去猎奇求平实

教学过程既是一种教师引导下的认识过程,又是学生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发展过程;教学过程追求的是动态生成,师生互动交往、共同发展。但有的教师把动态课堂误解为热热闹闹,所关注的是表层化的动、肢体的动,没有把着眼点放在内在的动上;把个性化解读误解为猎奇,不论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走进怎样的歧途,只是一个劲地叫好。因此课堂上出现了远离文本主旨的奇谈怪论式的所谓个性化解读,失去了原本语文课堂应有的平实。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时,有位学生说:“白骨精也有好的地方,至少她对自己的母亲很孝顺。”教师马上肯定了她的求异思维,并启发其他学生一起参加讨论,让大家说说白骨精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闪光点。其实白骨精作为“残害百姓,诡计多端”的妖精形象,已经成了一个反面典型,随意地改变这种典型就会背离文本的所倡导的根本价值观,这对学生理解文本的主旨是十分有害的。譬如,把白骨精想与母亲分享唐僧肉说成是孝道,那就很容易误导学生产生“不管采取何种手段获得,只要与父母分赏就是孝”的错误观念,这与我们语文课所追求的人文价值和情意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其实真正有效的语文课从教学课程来看总是一环扣一环、平平实实的。教学过程的平实就是强调教学流程有序,活动设计难易适中,环节安排连贯紧凑。小学语文教学的有序性并不是要求线性的教学程序或单一的教学路径,只是强调清晰的教学思路,教学思路要切实可行,符合语文学科的特质;所谓难易适中就是问题的提出和活动的安排要符合学生现有的实际认知水平,并能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教学环节的连贯紧凑要求是与清晰的教学思路相一致的,是对教学思路提出的具体要求。平时的教学过程倡导:教学重点突出,难点分散,动静结合,有效互动,课堂气氛和谐。

三、教学形式去浮华求务实

从教学形式看,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出现了“热热闹闹走过场,认认真真搞形式”的形式主义教学风气。如我听过的一些公开课,常常感到不是在上课而是在演戏,整节课教师一个人包揽了编、导、演等多项工作,学生则认真地配合教师,假戏真做。新课标中倡导的“学科整合”已被许多小学语文教师演绎得变了味道。在一些公开课上动不动就用上了众多的诸如唱歌、跳舞、绘画、手工、游戏、表演等非语文教学手段,甚至喧宾夺主。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黄山奇松》一课时,在没有引领学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三棵松树的情况下,就匆匆让学生进行各种表演。这位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了三棵客松的形象,让学生按照大屏幕上所展示的客松形象进行表演,学生伸出手臂进行比划,课堂上闹哄哄的。教师又让学生一起跟唱山寨迎客歌,结果大部分学生不会唱,课堂显得有些凌乱。这样的表演,学生是动起来了,但这样的“动”是以肢体为主的浅表层次的动,学生的思维没有真正动起来,更没有真正实现与文本的对话,进行情感上的互动。如果教师放弃这些浮华的形式,进行务实的对话阅读教学,效果就会好得多。如教师可以从迎客松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走进课文,通过读一读、找一找,去领略迎客松的奇特,问学生:“迎客松到底是怎样欢迎来客的,你能从课文在找出描写迎客松特点的句子吗?说说哪些词表现了迎客松是黄山的主人?”这样的教学形式才会让人体味到浓浓的语文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