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资讯模板(10篇)

时间:2023-08-04 16:47:5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小学教育资讯,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小学教育资讯

篇1

一、减少课文内容和中心思想的教学时间,注重语言形式的教学

“许多语文老师把阅读教学课上成阅读课,以理解课文内容为主线安排教学过程,教学时不适当地强调所读的内容,而把语文本身的规律放在次要的地位。”(吕叔湘语)其实,阅读课与阅读教学课两者的目的是不同的。前者主要是在阅读中理解语言文字,获取所负载的信息,如果以此来安排教学过程。那与要达到的语言训练目标不啻于“缘木求鱼”。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阅读方法,培养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教学时,可以有计划地浓缩课文内容的教学时间,注重语言形式的教学。例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不要把气力用在桂林山水的内容上,而应把重点放在本文轻松活泼、句式优美的语言和运用对比的表达方式与总分总的写作方法上。让学生通过自学、反复朗读去感受生动优美的句式,学习对比和总分总的写作方法。

二、抓好常规性的字词句基础训练

小学中、高年级要有重点地进行段与篇的训练,但仍不能放松常规性的字词句基础训练。目前有的教师只重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忽视学习表达理解内容的语言文字,对学生回答问题、发表意见等语言表达、词语的运用、句式的选择、分析概括等组织语言的思维活动不够重视。学生对课文内容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但都必须训练用准确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利用推敲、比?^、替换、改写等手段,理解语言文字的表达方法,懂得课文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例如,课文《开国大典》中的“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句子用“飘拂”来描写红旗,而不用“飘动”、“飘扬”、“飘荡”等词。如果换用其他词,红旗飘得太利害或太轻了,与开国大典这庄严肃穆的气氛就不协调了。对于课文中的重点句子,我们必须让学生理解,每篇课文都可选几句进行专门训练。例如课文《凡卡》中“在写第一个字以前,他担心地朝门口和窗户看了几眼,有斜眼看了以下那个昏暗的神像……”凡卡为什么要在写第一个字以前要那么“看”呢?他“担心”什么呢?联系上下文,可以理解,这是因为老板经常打他,他的日子过得连狗都不如,怎么有资格写信呢?他要看一看有没有人发现他写信,他是在偷偷写的。凡卡“斜眼”看神像,表现出凡卡既希望得到保佑,又不相信神像能保佑他的矛盾心理。句子写出了凡卡可怜、可爱和幼稚。

三、加强对读的指导,在读的过程中进行语言训练

读的训练是阅读教学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理解课文靠读,感受课文思想情感靠读,积累语言更要靠读。现在许多语文课读得太少,讲得多,问得多,讨论多。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课文读得太少,而关于课文的谈话却很多”。其结果是教过的课文有的学生竟未能读通!因此,要以“读”贯穿阅读教学,初读知大意,精读品文字,熟读体会情感。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重点部分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掌握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揣摩作者蕴含的情趣和意旨,充分感知课文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境等,进而对文章的内容产生真切、深刻的感受。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可引导学生在观看桂林山水的图片或视频的同时,反复朗读全文,正确处理课文中高昂、婉转、舒缓、急速等不同的语气变化,抓住关键字眼,突出几个“真”字,注意“啊”的读法,切实感受到桂林山水的静、清、绿和奇、秀、险的独特风姿。

四、注意写的训练,让学生自己去学懂课文

篇2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自主阅读 培养 策略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之下,我国的小学生不能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发散性思维得不到重视与培养,使得小学课堂死气沉沉。加强小学教学的灵活性对于小学生的个人素质的提高有重要作用。阅读是小学语文的重要教学内容,因此,本文以探寻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自主阅读教学策略为题,以小学语文教学作为载体进行研究。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要想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自主阅读教学,最先要做的就是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帮助学生建立自主学习的学习观。只有学生成功地建立了自主学习意识,小学语文的自主阅读教学活动才能得以开展。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摆脱教师先教,学生后学的教学方法,转变顺序,引导学生先进行学习,教师后进行讲解。这样,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课堂环境就会具备自主学习的基础,学生面对一个新的阅读篇目,进行自主学习,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在学习《升国旗》时,教师不要对升国旗这一事件进行任何介绍,而是应以“升国旗是我国人民热爱祖国的一种具体表现”等系列话语进行文章的导入,以免自己的个人想法与个人情感影响到学生的思维,给学生的独立思考带来局限性。教师应当在没有任何前提基础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自主阅读,通过自己的思维与思考去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个人感情,找到自己阅读的方法,自主获得阅读成果。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思维方式

在小学语文中进行阅读教学,就是为了让学生在不同的文字中感受不同的人文情怀。每一位学生都具有差异性,在进行语文阅读之时也是一样,对于同一个阅读,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见解。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为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鉴于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问题的解决之时,许多教师习惯用参考答案对学生所给出的答案进行规正,这样的行为对于学生自主阅读成效具有负面影响。要想开展自主阅读教学,教师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肯定学生不同的答案,摆脱参考答案的束缚,使学生们畅所欲言,自主参与到阅读体验当中。

比如,在学习《蘑菇该奖给谁》,“你认为兔妈妈应该把蘑菇将给谁呢?”是一个很好的辩论性题目,教师可以以此为任务驱动学生进行自主阅读。不同的学生会发现不同的见解,会有学生说蘑菇应当奖给黑兔,因为它赢了比赛,会有学生说蘑菇应当奖给小白兔,因为它敢跟高手比赛。教师要尊重学生不同的想法,肯定其自主阅读成果,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思考。

三、注重保障学生的自主阅读时间

进行自主学习,对于小学生来讲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的自主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障学生的自主阅读时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问题的思考,允许学生对文章进行反复阅读。如果自主阅读的时间得不到保证,那么学生就只能对文章进行简单的浏览,不能深入到文章内容当中去,自然感受不到文章所传达的感情信息。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文章分成几个部分进行分别的阅读,这样,教师就可以根据每一个阅读部分的难易程度为学生分配时间,对于一些不重要的部分可以少给一些时间,而对于那些文情并茂的段落,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对文章的写作方法与风格、其内容所蕴含的情感进行揣摩。

篇3

【关键词】

强化 小学语文 识字 策略

汉语是我国文化的根本,而作为我们的母语,从生到死,都需要学好汉语,所以说,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识字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目前,也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小学识字教学在模式上、方法上、内容上等等方面都进行了改进,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着眼于识字教学,分析了问题,给出了建议。

一、识字教学的开展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体系

我国长期处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教师是课堂上的主体,这种纯理论模式的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同时,由于小学生大都处于6 -13岁的阶段,他们的年龄决定了枯燥乏味的课堂对他们的学习是毁灭性的,所以说,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我国逐步改进了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课堂还给了学生,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走入了教学的正轨。在语文教学当中,识字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是比较枯燥的,一般都是让学生反复的记忆、书写,这些方法老套,效果也差,同时,由于教师很少和学生沟通,学生有了困难,也很少和老师询问,就失去了主动性。要以学生为主体,就要做好对学生的服务,做好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例如,像学习比较难写的汉字时,像"饕餮"这样的汉字,对于学生来说难度非常大,如果没有教师的良好指导,他们是无法写出来的,这个时候,教师可以深入到学生的内部,一笔一划地教给他们书写,同时,要耐性的解答学生们的问题,这样,教师就可以充分了解学生在识字方面的问题,学生的问题得到了解决,识字的水平也有了提高,这样,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将课堂的主体真正的变成了学生,教师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这样的教学模式是最为有效和合理的教学模式,特别是针对小学生而言,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的思考、练习,效果非常好。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识字教学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推动,教学模式上有了改变,同时教学方法上也丰富了许多,以往教师单纯的理论教学法已经逐步的退出了历史的舞台,问题式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方法等有效的教学方法逐步取代了其的作用。问题式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以问题为核心,来对学生进行教学,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是比较强的,教师在问他们问题的时候,往往能够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并顺着教师的思路进行练习和学习。而小组合作教学的方法,就是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进行教学,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认字水平,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的能力。例如,教师可以问学生: "你们知道赤橙黄绿青蓝紫的青字怎么写么?"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简单的,很多学生一下就回答了上来,然后,教师可以循序渐进,问学生,你们知道多少个带有"青"的汉字,然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当中进行讨论和练习,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学生就说出了请、情、清、晴、蜻,同时,有的学生也打破了传统的思维,说出了菁、箐等汉字,这样,在小组当中,学生们就可以相互的提醒和学习。经过问题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教学法的使用,给识字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要继续使用好这些方法,帮助识字教学的开展。

篇4

一、抓住课堂这块主阵地,加强小学生普通话朗读训练,培养语感

1、注重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

英国文学家肖伯纳曾经说过“哪怕在文法上修饰得多么好,要表达语调时却是无能为力的。”说明朗读能把作家的作品,用有声的语言表达出来,绘声绘色地传递给听众,使其受到感染,达到身临其境的地步。假如一个教师,在每篇课文开讲之前给学生范读一遍,使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那么本堂课的教学目的也随之达到了一半。在这个过程中,也能让语言文字的魅力如无声的春雨洒落田间一样洒落在学生心中,达到“润物无声”的作用。

2、充分利用优美的古诗词,训练诵读

优美的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的瑰宝,不仅内涵丰富,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提高文化素养至关重要。现在,古典诗词的诵读已经在我校普遍开展,这也是训练学生朗读能力,培养语感的好方式。在教学中我多采用熟读成诵,即让学生多读,可指导学生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读,先有不求甚解之意,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如学习《京口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读出节奏和重音,然后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这样,学生不仅仅背下了一首首古诗,而且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也在点滴地积累着。

3、注重仿说和仿写,让学生习得更多地表达方式

小学语文教材中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各路名家各作很多。在感悟文章的美好情感之外,我还很注重引导学生观察作者的表达方式。对于一些经典的段落或者句式,常常会安排学生仿说或者仿写。如教学《匆匆》一文的第三自然段。师:让学生反复读吧“洗手的时候,日子……”这一句。问:你们发现了什么?生:作者运用了排比的手法。生:作者举了不同时间,日子怎样溜走。师:对,时间从不经意间溜走。同学们联系生活也可以举例说说。针对学生说的,师出示――的时候,日子――;――的时候,日子――;――的时候,日子――。通过模仿练习,既可以让学生在练习中更好地积淀语感,又可创造性地运用语言。

二、用好读书笔记这一重要的语文学习方法,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强的学科,学语文的目的就在于学生学后会读懂文章,会写文章。其中遣词造句就是写好文章、正确表达的前提。如何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呢?

1、让学生在学过的课文中精选优美的词句,积累并感悟,丰富词语储备量

一般来说,在课堂中教师会抓住难以理解的词语指导学生理解,教给理解的方法,然后要求学生在学习完毕之后,自己寻找其他优美生动的词语,自行进行理解并摘抄在专门的本子上。如,教学《和田的维吾尔族》一文:“巴扎的闹市里,那一顶顶鲜亮的绣花‘都帕’,那一团团飘然而过的‘艾得来斯’,犹如天幕上朵朵鲜艳的彩云,又似花园里一片片随风摇曳的花儿,真是美不胜收。”师:以前我们学过“战无不胜”,今天“美不胜收”中的“胜”又是什么意思呢?学生都用疑惑的目光,面面相觑。师:“同学们查查字典,看看字典里是怎么讲的?”学生一查字典才恍然大悟,原来胜字有6种解释,我就让学生自己斟酌选择。生:我觉得应该选第6种。因为这句话作者是把艾得来斯比作彩云、花朵等。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告诉学生这种理解词语的方法就叫联系上下文理解。学生习得这种方法后,自己会尝试着运用在自己的积累当中。同时,课堂上教师还会选择重点的句子指导学生评析修辞手法等,并要求学生寻找这样优美且生动的句子进行摘抄。

2、指导学生在广阔的课外阅读中有目的地去抄录精彩词、句、段,丰富自己谋篇布局方式方法的储备量

学生除了语文书,除了语文课堂之外,还有一个更为广阔的阅读空间,那就是课外阅读。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外阅读加强指导。首先要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书目,其次是要规定阅读的速度,然后是要求学生选择其中有特色的段落进行摘抄和诵读。如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内心活动描写”等来摘抄,也可心分为“抒情”“说理”“环境描写”等来摘抄。也可以分为“精彩的题目”“ 意味深长的结”“巧妙的过渡尾”等来摘抄。这样,学生带着目的的课外阅读一定能成为学生积累规范的语言文字的肥沃的土壤。

篇5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这一性质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为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树立以语言文字训练为核心的思想,并以此为主轴来协调实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思想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既是小学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又是小学语文发展的必然。

一、小学阅读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存在的问题

有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把语言文字训练与语言文字练习等同对待,混为一谈,把语言文字训练变成语言文字的练习;有的教师把“语言文字训练”与“理解课文内容”在有意无意中对立起来,为了强调语言文字训练,千方百计回避课文内容。为了避“内容分析”之嫌,这也不敢讲,那也不敢谈,课堂上干脆就一黑板接一黑板,不让学生喘一口气地完成各种形式的练习题。这种各式花样翻新的练习令人眼花缭乱,训练是充实了,但一堂课下来,教师根本没有指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没有进行情感的熏陶,更没有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语文课变成了纯形式的语言文字练习课,使阅读教学由“架空分析”演变成了“架空训练”,由一个误区陷入了另一个误区。

二、小学阅读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存在问题的原因

首先是对语言文字理解的偏颇,导致阅读教学的畸型发展。有的教师把“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片面理解为“只抓语言文字训练”,模糊了阅读课与练习课的区别,甚至把内容理解情感熏陶一概排斥在语言文字训练之外。试想连课文写了什么内容都不甚了解,思想感情上不能与作者沟通从而吸取教益,这怎能算读懂了课文呢?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惯的培养又从何谈起呢?因此,正确有效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必须兼顾思想教育、思维训练、情感体验等,几者有机渗透,才能提及语言文字训练的整体效益。

其次是没有树立正确的“训练”观念,使语言文字训练落不到实处。有的教师认为语言文字训练就是让学生多做多练,练得越多获得的知识越多,全然不顾方法的传授,这实在是一种无的放矢的行为。其实“语言文字训练”的“训练”包括“训”与“练”两个方面的内容。“训”就是“教导、教诲”之意,主要是指教师的活动,包括教师的讲、读、点、拨、指导等;而“练”主要是学生的活动,包括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等动脑、动手、动口的实际操作活动。因此,“训练”必须兼有两者。

三、小学阅读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的对策

1.明确训练目标。阅读教学要统观全篇,确定训练目标,要按照课标对年级的要求,按作者的编写意图、本册教材的内容和课后作业的提示与学生的实际,训练目标的确立要准确、科学、鲜明、突出。确定训练目标时,要注意连续性和阶段性,按“大纲”要求、教材系统把握好每项训练“点”和训练“度”,使训练要求到位。要围绕目标的实现,设计精巧、有梯度的训练环节,分步实施、层层逼近教学目标,而且各项训练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2.训练方法要科学。训练方法要符合学生的认识事物、学习语言的规律,注意从感性到理性,具体到抽象,由理解进而到积累运用,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如《捞铁牛》一课第四段的内容涉及到水的浮力知识比较难,教学时,我通过实物演示、电教媒体等帮助学生感知,加深理解。

篇6

1.学前专业专任教师匮乏

学前专业任课教师缺少,尤其是学前教育专业出身的专任教师稀缺。由于国家政策对于学前教育的偏向,一些不具备教师培养资质的中专学校和高职院校为追求效益,纷纷开设学前教育专业;一些自身从未接受过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在培养和培训学前教育的师范生。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资力量较弱,学前教育专任教师数量不足,无论理论课还是技能课,均缺乏专业教师。研究调查发现,一些学校技能技巧课教师多由外聘的艺术系教师担任,理论课也多是由原来承担教育学或心理学的公共课教师担任。学前教育专业科班出身的教师明显不够,担任学前教育专业课的教师专业化水平也比较低,有的地方院校学前专业课程由大教育学类的教师担任,有的甚至由与教育完全无关的教师任教。据调查,某地方高校教师第一学历所学专业是学前教育的教师所占比例较低,仅为30.1%;最高学历所学专业是学前教育的教师比例更低,仅占15.1%。有的较为偏远地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甚至没有一位学前教育专业出身的教师,如某大专学校招收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有千人之多,而担任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师仅仅10人左右,而其中真正学前专业毕业的教师仅为1人。

2.学前专业学生培养目标设置不切实际

地方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在知识层面与能力层面、理论层面与实践层面都还存在一定问题。对于不同的地方高师院校来讲,其学前教育的学科积淀是不同的,因而学校的培养目标也应是不尽相同的。虽然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专科阶段都是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但培养目标却没有层次区别,专科生和本科生的培养目标都为培养幼儿园的一线教师,而对于幼儿园需要的其他岗位,如保育员、早教老师等,培养目标则没有涉及。而地方院校的本科生素质较高,而毕业后所从事工作与大专生一致,甚至与不需要参加高考的中职院校学前专业毕业的学生相同,心理落差之大可想而知。另外,地方高师院校在培养的过程中本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而有的地方院校则马不停蹄地要求本科生做科研,期望培养学术型人才,最后导致本科学生教学技能比不上专科生,科研能力又不能与研究生相比。由于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地方高校学前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认同度很低,入学后换专业的学生比例较高。

3.学前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学前课程设置与实施是教师教育质量的关键。由于很多新增设学前教育的地方高校,开办学前教育为非专业人士办理,其所开设的课程也是基于对学前教育的传统认识,认为学前教师只是需要弹弹唱唱、跳跳画画这么简单。即便是原本长期举办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教育机构,比如一些师范教育学校,也存在着课程设置陈旧、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据调查,地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多以艺术课程为主,无论大专生还是本科生,基本从进入学校开始就进行艺术类课程的学习,这样的学习要一直持续到学生毕业。由于很多学生在艺术上本没有基础,这样的学习只能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而且也让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有了较为狭隘的认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对幼儿教师的能力标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探索新时期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备的专业能力的内涵、培养途径、培养方法,对于提高地方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学生的职后专业发展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学前教育专业能力是社会要求幼儿教师所具备的能力的基础部分。学前教育专业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也是评价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

课程与教学质量是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要建设一支优秀的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就要提高学前教师教育课程的质量。忽视学前游戏课程设置,学前专业无异于小学专业。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因此在学前教育教师的培养中,游戏课程的设置占有很大的比重。据调查,地方院校的学前教育课程设置中,基本都忽略了游戏课程的开设,即便有一部分院校开设了游戏课程,也只占有极少部分的学时和学分,重视程度不够。地方高校的学前教师教育课程难以担负起培养高素质幼儿教师的重任。众所周知,学前教育本身具有非常专业化的知识,在大教育学背景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极容易走上“小学化”的教学模式,非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模式下的教师学习的是“小学化”的教学组织方式。学前教育毕业生在将来的一线工作中,会形成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恶性循环,不能从源头上杜绝幼儿园“小学化”。

二、解决问题的建议

针对地方高校的学前教育师资培训存在的诸多问题,为实现学前教育发展战略目标,改革学前教师教育课程、提高幼教师资培养质量,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1.地方高校应增加学前教育教师数量、提高教师质量

地方高校由于扩招,学生数量增多,如果不能保证教师数量的同步增加,势必导致师生比越来越小,从而影响教育质量。因此,应以同等的比例和速度根据专业发展需要增加教师的数量。引进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硕士与博士研究生是改善教师结构的重要措施。在近年的高校教师招聘中,可以看到很多地方高等院校都在大量招聘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教师,但是基本都要求学前的博士研究生。目前我国的学前博士研究生数量还比较少,导致很多地方几年都招不到学前教师,有的高校则选择其他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充数,而很多学前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迫于学历限制,根本没有应聘资格。因此,地方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降低学历,招聘学前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为教师,可在职后培训中再提高教师学历。另外,要加快建设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就必须明确学前教师教育的专业性,要从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出发,以此来保障学前教师教育的质量。地方高校在进行学前专业课程设置时,应大力开发学前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加强学前课程监督与评估,规范学前教师教育课程,切实提高学前教师培养的质量。

2.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切合实际,以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依据

篇7

汉字是世界上最为特殊的文字之一。它以形表义、因义而音,其中蕴藏着许多造字的规律。在教学时,渗透这些规律,可以使学生更快地掌握所学的生词,激励他们去探索汉字的奥秘,提高识字效率。

(一)象形识字

如“鸟”字的教学,可先让学生借助教材小鸟图认识图画内容,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读出字音;然后让学生观察甲骨文的“鸟”,明确“鸟”是一个象形字;最后点明“鸟”字的变迁,教会现代汉字“鸟”。这样按“图画――象形字――楷体字”的顺序进行教学,既形象,又减轻了记忆强度,还使学生了解了汉字的起源。“口、耳、目”等象形字,均可采用此法。

(二)会意识字

会意字的学习,可以告诉学生,它是由两个或三个独体字合成的。它的意思与组成它的每一个独体字有关。如“尘”就是小土,小土就是“尘”;“日月明”就是太阳和月亮光很明亮;“鱼羊鲜”就是,鱼肉和羊肉味道鲜美……这样,学生在理解字词意思的基础上,很快地掌握了字词。

(三)形声识字

汉字中绝大多数是形声字。在汉字教学中可以提早引入形声字概念,引导学生探究形声字形和义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识记生字。一种是“基本字”带“字”(或加偏旁),如教学“青――晴――清”,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后,让学生辨析三个字的异同,告诉学生“青”是基本字,是后两个字的声旁,“日、氵”分别表义。这样,学生很快理解“晴”是“晴天”的“晴”,“清”是“河水清又清”的“清”。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清、情、睛、晴。另一种是换偏旁的方法。如教学“底――低”,告诉学生“氐”是它们的声旁,“广、亻”分别表义。“底”是“井底”的“底”,“低”是“高低”的“低”。这样,帮助学生建立起汉字之间的内在联系,架起了汉字教学的结构框架,教学一个,学习一串。

二、发挥自主意识识字,促进主动性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通过外因才起变化。在识字教学中,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主识字,才能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

(一)区分难易

首先要引导学生分清主次,把握生字音、形、义的重点。根据我地地方方言的特点,在读音方面的重点应该是声调、前后鼻韵母的区别以及声母“N”和“L”的区别。其次是把握生字难点。在汉字音、形、义中,字形是难点。在教学过程中,要先让学生自学,然后找出较难的字形,如“睡”字的右半部“垂”是难点,需要反复强化。在每一课的识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善于捕捉难点,克服主次不分,平均用力的弊端。

(二)总结方法

生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关,在教学过程中,除渗透造字规律外,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发现,总结出识字方法,化难为易,教给学生许多有趣的识记方法。

如:“编顺口溜”是根据汉字的字形结构,分析部件或笔画特点,然后编成顺口溜以帮助学生记忆的一种记识方法。如教“回”字,可以引导学生编出“四四方方两座城,小城藏在大城中”。如记“林”“森”可编成“树木真有用,大家都来种,二木就成林,三木变成森”。

“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改一改”是根据已经学过的熟字,加上或者减去某个部件,有效地认识新字的方法。如“二人从,三人众”,“又”加”“见”是“观”,“树”减“又”是“村”等。

学生不仅对这样的识字方法感兴趣,更感兴趣的是自己编顺口溜,做字谜分析字理结构。尽管学生的识字方法还不成熟,有时甚至幼稚可笑,但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识字的主动性。

三、在“带格”书写中识字,注意规范性

写好字对于健全和发展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人格素养、培养良好的意志及学习习惯、提高审美能力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良好的写字习惯必须从一年级开始培养,让学生从小将字写得堂堂正正。

(一)引导观察

一是观察字形特点,包括结构、偏旁,有无特殊或应引起注意的笔画等。二是观察间架分布,主要是指汉字的多种基本结构在田字格中的分布。三是看主笔和次笔。

(二)描红感悟

如教学“牛”字,先让学生描一描,使学生试写感悟:写这个字要注意什么;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三)教师示范

将教师的示范指导放在学生试写感悟之后,实现教师由“主宰者”向“服务者”的角色转变,使教师的指导更有实效性。

(四)学生练写

篇8

文章编号:1672-8882(2012)12-020-02

相对城镇教育而言,民工子女学校在办学条件、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等方面都还存在着一定差距。要尽快改变这种状况,除了不断地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继续加大对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教育的投入,给予有效的政策支持之外,作为培训机构,整合本地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城镇教育资源优势,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形成“城乡联动、师资共享、统筹协调、共同发展”的培训体系,是提升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教师专业化水平的一个重要策略。在此策略引领下,我们针对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重要问题,近三年来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培训和研究,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教师有效培训的实践探索

1、实施流动人口子女学校与城镇优质学校结对帮扶制度

为进一步提高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师资水平,我市于2007年9月启动了“城乡结对帮扶”活动,教育局专门印发了《关于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通知》、《慈溪市“阳光工程”实施方案》等文件,所有23所流动人口子女学校都与城区学校、镇中心学校签订了长期稳定的“校对校”结对帮扶协议,城镇的70余名学科骨干教师与80余名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教师结对帮扶,以城带乡、以强扶弱、互派教师、取长补短,实行全方位帮扶、多层次支援、捆绑式考核。结对学校根据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实际需求,充分利用学科优势资源、管理经验,制订切实可行的帮扶计划,结对学校之间要求每月开展一次研讨活动,通过讲座、集体备课、听课、教科指导等各种途径,帮助对口扶助学校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积极支持流动人口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结对教师,通过上示范课、听评课、教法指导等多种形式,尤其重视对新课程课堂教学的研讨,努力提高帮扶对象的教育教学水平;对结对学校中青年教师的培养起到了很大促进作用。这样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的开展专业引领,更加有效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推动了校际共同体和城乡均衡发展。

2、开展流动人口子女学校与城镇学校教师双向交流活动

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和创新城乡教师交流机制,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上挂下派制度、定期流动制度等有效手段,不断提升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管理、师资水平,提高流动人口子女学校自主发展能力,为推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迈出了可喜的一步。10所公办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校长、教导、总务等管理岗位全部由公办教师担任,13所民办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校长岗位全部由教办委派公办编制的校长担任管理工作。选派多名城镇年轻的学科骨干教师到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支教,选派的教师多为薄弱学科、缺额教师或承担教学管理工作。在选派城镇骨干教师到流动人口子学校支教的同时,慈溪市制订了《关于加强中小学校长队伍管理的意见》,进一步完善校长合理流动机制,积极选送多名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具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校长到城区学校或杭州等名校挂职研修,着力增加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校长的管理能力,促进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教育管理水平的提升。按照“强校扶弱校”的要求,近3年市教育局还组织选派了多名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教师到教学、科研、校本研修方面具有特色的城区学校挂职锻炼,促进了城乡学校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共同提高。通过城镇学校与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教师双向交流活动,进一步优化了教师资源配置,增强了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教师队伍活力,对于促进慈溪教育的公平和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3、组织名特师讲师团讲学、课堂教学诊断活动

为充分发挥市中小学名优教师的示范、辐射作用,支持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市教育局专门成立了由57位名特师组成的慈溪市名特师讲师团,面向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开展送教下乡和课堂教学诊断活动,帮助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根据本地教学实际,每一个讲师团成员每年开出课题菜单,供各个流动人口子女学校自主选择,开展送教下乡到校活动。同时各校根据本校实际,邀请讲师团成员与本校教研组开展结对活动,指导学校开展教学科研,课堂教学改革及听课、评课活动。各民工子女学校每学期确定一个活动主题,以“示范—诊断—提升”为主要培训模式,结合案例教学、同课异构等方式开展课堂教学诊断活动,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的研究活动。由于名特师讲师团均为一线教师,其开设的专题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因此深受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欢迎。通过课堂教学诊断活动,为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教师搭建了互动交流平台,进一步提升了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教师的执教能力,同时有利于教师找到专业生长点。近3年中,有20多位名特师应邀到流动人口子女学校作专题讲座、课堂教学诊断活动60多场次,听课教师达2200多人次,使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教师不出校门就能观摩到名师的课,得到名师的专业引领。

4、开展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教师各类专项培训

为进一步提升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教师实施素质教育和执教新课程的能力,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依托城区名校、名师对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教师开展系列培训活动。⑴组织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教师集中在实验小学观摩各学科的课堂教学,共有8位学科骨干教师开设了7个学科的8节公开示范课,并在课后进行了说课交流,听课教师达200余人,进一步提升了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教师的课堂执教能力。⑵组织8位名师组成讲师团分四组,采用送教下乡的方式,对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开展了以课堂教学设计策略、如何说课等主题的专项培训,并以赛促训组织教学设计、说课稿撰写的专项竞赛活动,共有1000多人次参加本次培训,活动深受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教师欢迎,经抽样调查,满意率和较满意率为83%、17%。老师们普遍认为名师的讲座有非常强的实用性,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希望以后更多的接受这样的培训,来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⑶根据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教师队伍流动性大的特点,市教师进修学校举办了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教材梳理分析培训班,培训内容为:小学语文、数学、英语学科教材梳理分析,全市23所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600多名(人次)教师参加了本次培训。培训由市级名师、骨干教师主讲,通过教材内容编排意图、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的分析讲解,使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教师进一步熟悉了教材,提高了教材处理能力与教学设计能力。⑷开展骨干教师专项培训,在实施领雁工程时,面向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招收46名青年语数骨干教师进行2个月的集中学科骨干培训;组织23名数学骨干教师进行90学时集中培训。通过培训,流动人口子女学校骨干教师快速成长,进一步发挥了他们的骨干带头和示范作用,提升了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⑸开展对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校长的专项培训,根据学校特点,开展学校管理、学校发展、政策法规、后勤财务管理等主题的专题讲座,提高校长的管理水平。

二、实践后的成效与反思

㈠实践后的成效

1、全面提升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师资水平,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课题研究从培训需求、管理制度、培训策略等方面入手,以“城乡联动、师资共享、统筹协调、共同发展”为基本策略,开展既“造峰”又“填谷”的良性发展态势,促进城乡教育的融合与联动,有效提高了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教师实施新课程的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实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整体提升,使教育公平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目前,全市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共有专任教师728名,其中合格学历712名,占97.8%,高学历教师达498名,占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教师总数的68.0%,教师持证人数669名,占总数的91.9%。随着教师队伍的素质明显提高,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教学质量得到了充分的保障。坎墩宏展学校荣获由全国妇联颁布发的“全国千所流动人口子女、农村留守儿童示范学校”的荣誉称号。并有20%的学校在市督导评估中评为优秀级。

2、初步构建了“城乡联动、师资共享、统筹协调、共同发展”的教师培训的科学体系

我市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充分发挥城镇教育在教学条件、师资队伍、学校管理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城乡联动,带动流动人口子女学校不断发展,这是加大城市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和服务力度的一个重要内容。23所流动人口子女学校与城镇中心学校结对帮扶,并将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发展状况纳入结对城镇学校的评估考核之中。这种做法,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相互支援,而是使结对的两校真正走上联手互动,相互促进的发展之路。在加强常规师训模式和机制的基础上,实施城乡师资流动机制、配置市区优秀教师深入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在优化师资结构的框架下实施传、帮、带提升机制,营造淡化城乡二元结构的“教育生态均衡环境”。根据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教师实际情况,培训机构开展了各项有针对性的专项培训。这几年围绕教育均衡发展,我市在提升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教育质量、师资水平等方面先后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引导均衡教育不断向规范化、制度化迈进,创造了良好政策环境和制度条件,从支撑体系上保证了均衡教育的顺利发展。

3、进一步加强了服务型教师培训机构的服务意识

服务型教师培训机构的服务对象不是一部分教师,而是全体中小学教师,尤其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一新的背景下,培训机构更应关注流动人口子女学校,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以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加强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师资培训,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是教师培训机构的必然选择。近3年来,通过调查研究,在充分了解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和教师的培训需求基础上,制订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积极探索有效的培训内容以及体现新理念的培训方式,使培训机构的工作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强化了培训机构的服务意识。

㈡实践后的思考

1、树立科学的教育均衡发展观,提升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内涵发展

均衡发展不是一种模式,也不是“一刀切”,搞千校一面,而是要在缩小差距的同时,鼓励学校办出各自的特色,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探索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最终实现优势互补,特色发展,整体提升,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如何在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上,根据学校间存在的客观差异,形成更多的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特色学校,如何处理好学校办学特色与教育均衡发展的关系,将“携手共同成长”深化为“携手特色成长”,我们希望进一步探索发展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富有特色的均衡教育。

2、培训机构的服务应立足弱势学校教师自身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城乡联动的根本目标在于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弱势学校不是被迫发展,而是借助优质强校的力量自我发展。随着教育均衡化的提高,弱势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应从“教师培训”到“教师专业发展”的观念转变,强调从在提高弱势学校教师素质、适应岗位的要求转变为关注农村教师个人发展。作为培训机构更应关注其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改进其培养与培训的方式,使农村教师获得持续有效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上下结构的字除了这些常见的部首外,在平常的字形书写中还会遇到很多独体字作为上或下的部件,遇到这样的部件要对它的原字形有所变形,使其符合上下结构字的搭配比例。搭配比例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上覆下,就是字形上部宽下部窄(如图1)。含有前面提到的字头的字基本上都是这类情况。典型的字形还有雷、贾、香、哲等。这类字同样涉及字头的变形处理。如雨字,在作为偏旁和独体字时写法就不相同,雨字头要对雨字压缩并减省笔画。在贾字中,对西字的处理是拉扁其字形,以达到和下面贝字相协调的目的。香字的处理又涉及撇捺收放的问题。在介绍左右结构字的时候讲到为了协调左右部件的关系,居左的禾木旁把最后一笔收成点画的写法。在上下结构的字形中,为了协调字形,上部的笔画舒展开张。“哲”的上部是左右结构字的组合,如果上下结构字的上部或下部出现组合的字,要把其当作一个整体来处理,把折和口字看作字的两个部分,按照上覆下的规则处理折字。

2.下载上。这是与上覆下相对应的,就是字形下宽上窄。我们前面提到的含四点底、心字底、皿字底的字多是这个类型。如四点底的“烈”“煮”,皿字底的“盆”。下载上的字形,在含女字旁的字中也很多,如“要”“妥”。上下结构的字中有一些字上下两个部件相同,如“多”“吕”“昌”“出”,面对这样的情况,通常是按照下载上的规则处理,把下部增宽。

3.挑扁担。这种形式是针对上中下结构而言的,和上面提到的稍微不同,是中间的部件宽,上下的部件都比较窄。如“受”“管”“喜”,都是中间部分承载上下两部分,是字的支撑点。

简单讲述之后,我们看一下学生的习作,针对习作中的问题具体讨论。

1.关于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我个人倾向于左右结构要比上下结构掌握起来更难:左右结构中部件,比例变化多,穿插避让也是一个难点;上下结构字的穿插要比左右结构字的穿插遇到的问题少。当然上下结构字的字形的比例是一个躲不过的问题。如图2,盐字是一个下载上的字形,下部“皿”是一个扁而长的部件,此作者把“皿”的高度加高,和上部的构件比例相当,字形下部就显得臃肿。在上下结构字中,字形上下结构的比例是一个需要引起注意的问题。上下结构的字在字格中所占的比例也需要引起注意。上下结构在字格中的处理,需要先对字形所应占据空间有个大概的了解,否则,等写好上部再看布局时往往已经晚了。对字形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这是小学生学习的困难。因为他们本身对字形就不是很熟悉,所以在学生的作品中有的字写得很靠下。他们往往习惯性地起笔在字格中部,等写完一看都快出格子了。即使是那些发现了问题,他们也只能是紧缩下部的字形,使整个字蜷成一团。所以,写字之前的观察很重要,尤其是在遇到上下结构字的时候,要仔细看好字形比例的安排再下笔。像皿字底、竹字头、四点底这类部件一定不要写肥。

篇10

一、展示汉字独特魅力。丰厚学生文化底蕴

在进行汉字教学时,把汉字的文化内涵讲给学生,就抓住了汉字的“有意味的形式”,不仅使学生在识记汉字时不感到枯燥,而且可以让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到社会的变化和进步。比如在学习“虹”字时,可以告诉学生,古人根据“虹”总是出现在雨后这一现象,就J为“虹”是一种能呼风唤雨的龙,古文中有“虹饮于河”的说法就是最好的证明。“虹饮于河”的意思是说虹悬挂于天空,弓着身子,头伸进东平河里喝水。所以,古人造字时,用“虫”作了偏旁。

教学中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让学生通过直观手段形象地把握教学内容。我们可以用动画的方式把汉字的演变过程生动、具体地呈现出来,使学生看到中国的汉字原来是这样创造出来的,让他们体验中华民族文化的起源跟我们现在使用的汉字之间的关系。把识字教学和中华文化的渊源联系起来,把中华文体最基础的载体――文字的特殊性,全世界所有语言文字都没有的这样一种特殊性,包括它的特殊美都呈现出来,这对于在学生的心里播下关于汉字的情感种子至关重要,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至关重要。

二、开掘汉字文化意蕴。进行做“人”教育

中国民族传统文化重视道德修养,属于以求善为目的的伦理型文化,汉字从一个侧面展示出这种独特的文化样态。因此,我们在识字教学中,可以选择恰当的时机,利用汉字这一文化媒介,对学生进行思维培育、文化教化、审美陶冶以及道德养成,使学习汉字的过程成为自主的文化积累、审美体验和道德完善的过程。

从一个汉字出发探求其丰厚的思想文化教育因素,有理有据,视角独特,这种教学方式比空洞地进行思想教育更有实效。汉语文化源远流长,包含非常丰富的内容,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文化宝库,因此,开掘汉字的审美因素、思想道德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做人”教育是一条便捷而有效的途径。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根,是中华民族的魂,是一个巨大的宝库,是我们永流不止的文明源泉。因此,将祖国灿烂的汉字文化融入到识字教学之中,提高识字教学的科学性、文化性,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光辉种子,播撒在每一个学生的心中,是识字教学应承担的责任。

三、感受汉字书法魅力。提高学生审美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