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新理念模板(10篇)

时间:2023-08-04 16:47:5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德育新理念,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德育新理念

篇1

【中图分类号】 G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5(a)-0022-02

时代的发展变迁使整个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活在不同时代中的人们身上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特质。而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社会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客观现实的多样性、复杂性影响着人们的主观意识,代际之间的差异显得尤为明显。学校教育在不断变迁的时代中遭遇着激烈的挑战,如何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尤其是在价值多元化的冲击之下抓好德育工作,就成了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德育工作者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1 90后中职学生的特点

相对于80后及以前的学生而言,90后中职学生的特点表现的尤为明显。

1.1 个性张扬、易受挫折

个性张扬是90后学生的共同特征,无论是中职学生、高职学生还是大学生,这一特点非常突出。他们虽然尚未成熟,但思想开放、富于激情、敢于冒险。同时,由于处在网络普及的社会环境中,陶醉于虚拟世界,崇尚各种新奇的事物、思想与行为,对于现实生活的理解较为浅显,与家人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他们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精神生活尤为匮乏。由此,心理很容易出现问题,当遇到挫折时往往怨天尤人,情绪反应激烈,甚至采取过激行为。

1.2 告别理想、崇尚现实

90后的中职学生对社会现实状况的认知比前几代人更富于理性化,他们不再像80后的群体那样总是带着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来学习、生活。成长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与复杂多变的利益关系交错的环境中的他们,更乐于把价值取向放在具体的问题上,使自身的价值观更加务实。并且他们也明白成人世界的游戏规则,时刻把自己当作成年人而非青少年。

1.3 交游广阔、内心空虚

网络的普及让90后的中职学生能够有机会接触各种各样的信息,他们擅长于利用网络获取各种知识、扩大交际范围,因而其知识与视野较之前的同龄人要广,并且心智发展超前。然而,由于缺乏系统的判断和辨别能力,往往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认同、容易受挫,久而久之就使他们倾向于在虚拟世界中寻求满足感与安慰,最终沉迷网络,导致心理畸变。

1.4 急功好胜、缺乏自信

90后的学生对于竞争意识认识较为深刻,他们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急于表现相互自身的优势,希望处处获得成功。但同时缺乏足够的自信,也缺乏持久的毅力和脚踏实地的信念。90后中职学生在这方面表现的尤为明显:一方面与同龄的高中生相比,他们觉得在能力方面有很大的差距,认为自己不如高中生;另一方面,他们又急于表现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希望的到认同,但一旦失败后就自暴自弃。

2 90后中职学生德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职学生的德育工作,尽管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从总体上来说,依然不尽如人意,没有有效的发挥德育的应有之意,其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教育理念陈旧。二十一世纪初,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逐渐被广泛的接受,其以“学生为本”基本思想对于改善教学效果体现出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当前中职学生的德育工作依然存在很大的问题,究其根源来自我们的部分德育工作的思想观念陈旧,依然强调教育工作者的主体地位,没有把学生放在一个正确的位置上,导致学生的反抗和叛逆。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所接触到的知识越来越多,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了教育者,如果德育工作者依然把学生当作一个被动的个体、德育知识的接受者,必然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转换教育理念势在必行。

(2)教学方法落后。传统的德育教育就是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过程,即灌输作为德育教育的主要方法。然而,伴随教育对象自身特点的不断变化,这一方法越来越不能适应课堂教学的要求对中职学生而言,他们的目的在于技术的学习,更多的是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德育的课堂教学往往会被技术性的教学所消解,如若不在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去渗透德育的基本知识,中职学生的德育时效性很难体现出来。

(3)教学内容单一。当前中职学生的德育教学内容非常单一,即通常的基本道德知识教育。然而,中职学生毕业以后必然会走向社会,从事各种相关行业的工作。单一的德育知识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已经接触过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其吸引力微乎其微。同时,中职学生作为职业技术学校的成员,具体的职业道德教育应成为其德育的重点。所以,在中职学生德育的过程中,加入具体的职业道德内容,其吸引力将大大增加,并且能够使学生对未来所有从事的行业的规则规范有更好的认识,不断提高学生的内在道德素养。

篇2

其实,“新理念”就是建立在一种新思维基础之上的“新观念”、“新思想”。现实工作中,它就是一种指导思想,它区别于传统的旧观念、旧思想。只要我们有意识地去进行一番理性思考,在进行对自己工作的反思中,提出一些区别于传统的新的想法,并将其加以提炼形成自己的一种新的思想,将其运用于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之中,作为一种指导思想,这就形成了我们自己的教育新理念。

“教育新理念”的形成,不是“空穴来风”,它来源于教育实践,是对教育实践的再理解、再认识、再提高的过程。对于别人提出的教育新理念,要与自己的工作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自己具有理性的、前瞻性的思考,采用“扬弃”的哲学方法,对传统的“应试教育”中存在的各种弊端进行一番深刻的批判。结合学校现实情况:其一是师资状况,如学识水平、工作经验、教学能力、教学方法、敬业精神师德水平等;其二是学生状况,如知识基础、学习习惯、行为方式、兴趣爱好、身体状况、品德修养等;其三是学校的办学特色,任何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将这些有机地结合起来,领导者需要进行一番深刻的思考,找出自己工作的不足和指导思想的缺欠。

同时,领导者还要深入到教师和学生之中,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形成自己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思想。经过思考、总结、归纳、提炼这一过程,使之进一步完善,从而形成本校的先进的教育教学指导思想,即所谓的“教育新理念”。

“教育新理念”的形成过程,是我们对现实工作的一种认识过程、思考过程、总结过程、归纳过程、提高过程和内化过程。通过这一理性的思考,形成自己的思想,它符合我们的工作实际,这样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对提高我们的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比如,在我自己的学校管理工作中,认识到“应试教育”其实质就是以放弃绝大多数学生、以牺牲绝大多数学生为代价的“精英教育”。这种教育模式下的教师整天一副冷面孔,死死地统治着课堂,统治着学生。教师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课堂和学生的统治者!学生不被重视,甚至遭到歧视和体罚。学生得不到理解和宽容,导致师生关系僵化。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人格得不到尊重,学生的创新精神遭到扼杀,这种教育模式下的学生就是考试的机器,教师就是这个机器的操纵者!针对这些情况,我们提出:“有用,既是人才!”、“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对待别人的孩子!孩子是学生,学生是孩子,学生就如同自己的孩子,孩子需要关爱和呵护!”、“不择生而教,是教师思想的最高境界,是良好师德的具体体现。”、“不放弃每一名学生,不择生而教,是我们育人者的最高理想。”、“把学生首先看成是孩子――是既有优点同时又有很多缺点的孩子。只有这样,为师者、为人父母者、为长者,才能真正读懂一个孩子!”、“凭着一种精神去生活、去工作,并为之感动!”、“只有消除偏见,勇于关爱,才能真正彰显一名教师的博怀。”、“理解和爱,是学校德育之魂。”、“学校教育肩负着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来,它需要我们用生命和灵魂去投入。育人,从爱开始,学会尊重,学会理解,富有爱心。坚持以人为本,这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根本点。”等等。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就教育而言,创新同样是教育的灵魂、学校的灵魂,是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我们凌源教育应该在教育创新方面大做文章。

其一,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教育创新计划”,制定“教育创新实施方案”。基层学校要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教育创新计划”,确定“教育创新目标”,制定“教育创新实施方案”。教育创新要从小处着眼,从宏观到微观,更要注重微观,注重细节,要从教育的精准、精细上下工夫。比如,从宏观上,北京史家胡同小学的“做课题”教育;山东渡郎口中学的“探究式开放性课堂”教育等。微观上,我们可以注重细节的个案研究。如,从“书写标准汉字”上研究,教育和指导学生写出一手标准漂亮的汉字。写一手好字也是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必不可少的素质。还有对学生有意识的进行“亲情、感恩、责任、沟通、合作”等方面人文素质的教育。

其二,发现典型、培养典型、推出典型、学习典型,通过典型示范,典型引路来促进凌源教育的创新,引领凌源教育走向创新之路。

篇3

一、引言

当前已经进入新课改的深化期。近些年的新课改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德育工作方面也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为了继往开来,继续促进德育工作的开展,在新的时期必须注重德育工作理念的创新,并以此为德育工作的指导理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更好地实现德育工作成效的最优化。

二、德育工作理念的创新和践行

为了更好地促进高中德育工作的开展,高中班主任首先必须注重德育工作理念的创新,并在日常德育工作中将其践行。这就需要高中班主任在开展德育工作中,注重以下几方面。

一是在德育工作中应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致力于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才能更好地将德育工作的新理念彰显出来。违背了科学发展观,一切将无从谈起。因此,必须在德育工作中本着生本原则,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才能更好地增强德育教育工作的协调性、综合性、全面性和可持续性。

二是在德育工作中注重人本理念的渗透。紧密结合学生实际,确保德育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才能更好地理解、尊重和关爱每一位学生,促进德育工作效率的提升。

三是在德育工作中注重积极德育理念的渗透,更好地与传统的说教式德育区分开来。这也是高中德育教育工作的难点所在。为了达到转型德育工作的目的,在转变德育理念时,应注重积极德育理念的渗透,确保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得到有效落实,从而为德育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奠定坚实的基础[1]。

三、高中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的几点对策与思考

(一)为德育工作的开展搭建良好的平台

开展任何工作均需要一定的平台。就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而言,同样需要搭建相应的平台。班主任在高一开学伊始,就需要在对新生的了解和观察后,及时组建班干部队伍。就学校而言,所有的工作均需要班主任来落实,当然,一个班级的所有工作也需要在班干部的帮助下来完成。因而只有提高班干部的素质水平,才能更好地促进班级管理水平的提升。在选拔班干部过程中,应选报那些热心班级工作和德才兼备的学生来担任,在落实具体事务时,应大胆地放手和发动学生,尽可能地做到群策群力。而在这一工作中,班主任的作用主要是统筹,无须时时事事亲为。这样就为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相应的平台。

(二)强化情感教育工作的开展

在德育教育工作中,情感教育是一项是十分重要的内容,更是整个德育教育工作的灵魂所在。若采取传统的冷冰冰的说教方式,势必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为了引导学生做到亲师重道,就需要班主任以身作则,放下身段,以朋友的身份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打开学生的心扉,最终通过情感感化学生,增强德育工作开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因为只有用心去关爱学生和尊重学生,才能更好地得到学生的理解和支持,从而有效地促进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利用诸多环节和渠道强化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

德育工作的开展不能局限于课堂,而应融入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班主任应树立价值观育人、课堂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的观念。向学生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教,在学生评价体系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深入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园内落地生根。而在课堂育人环节,主要是通过课堂强化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强化德育课程建设,注重法治教育的同时还需要不断地深化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做好学习生涯的划,从而更好地在教育教学环节中将德育教育理念践行得淋漓尽致。在实践育人环节,主要是在学校内加强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注重自主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文化育人环节,主要是强化校园文化建设,注重班级文明创建和学生文化活动的丰富,尽可能地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和班级文化建设稳健推进[2]。

(四)创新德育教育工作方式,优化德育教育工作内容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灵魂,为了更好地促进高中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必须在德育教育工作中对工作方式进行创新,并对德育教育工作内容进行优化和完善。这就需要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紧密结合高中生的特点,采取多元化的形式,确保所开展的德育教育活动与学生的实践更加贴切,同时还需要强化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才能更好地促进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施。

(五)让德育教育工作走进学生的心声

为了促进德育教育工作高效地开展,在注重上述工作开展的同时,班主任还应紧密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将德育工作与学生实际联系起来。为了让德育教育工作走进学生的心声,需要始终秉承“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并在注重主题实践活动开展的同时更好地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尤其是应对德育阵地打通血脉,注入强大的活力。在德育工作中,应切实分析学生的实际现状,掌握学生的学习特点,针对性地将德育工作的重心从外部转移到内部,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德育工作之中,将看似无形的德育工作变得更加生动而又具体。教师引导学生按照“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要求,切实对待自身在学习和生活中所面临的困惑。这样就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德育工作的理解和信任,也能更好地促进整个班级管理成效的提升,从而更好地促进班级文化的建设,推动校园文化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将德育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学校文化、社会生活之中,培养能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3]。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班主任是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主体,为了更好地在德育工作中促进自身作用的发挥,应对高中德育教育工作理念进行优化和完善,切实注重德育新理念的应用和创新,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更好地实现德育目标。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7)03-00-03

随着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深入推进,家校合作之于学生成长和学校发展的意义早已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识。身处中国高等教育资源最集中的城市,栖霞区拥有素质较高的家长群体,他们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因此,家校合作一直是栖霞教育的重点工作内容。如何创新家校合作方式,适应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需要,成为栖霞教育人着力探索的问题。自2012年起,栖霞区整体加入新教育实验,其倡导家校合作共建,实现家庭、学校教育协调发展等理念,为栖霞家校合作创新打开了新的思路。基于这一背景,栖霞区教育局转变行政方式,以“新教育行动”推进区域家校合作的创新发展。

一、理念先行,以课题研究开启区域创新序幕

新教育追求“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认为教育本该是生活的基本方式,儿童今天在学校里所接受的教育,在为长远的人生与社会理想服务的同时,本身就应该是幸福的生活。[1]这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必然将家长纳入其中。因此,新教育倡导家校合作共建,让父母更多地参与学校生活,引领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

2015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强化学校家庭教育工作指导,丰富学校指导服务内容,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网络,推动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这为栖霞区家校共育进一步作出了明确指引。

为落实新教育理念及指导意的要求,栖霞区教育局以科研开启区域家校协同发展的序幕,切实加强对行政区域内中小学幼儿园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将新教育理念渗透其中。

区教育局提倡以科研推动家校共育,鼓励区内各幼儿园和中小学校思考家校合作遇到的问题,组织专题研究,不断提升家校共育的研究品质。如南京市迈皋桥幼儿园开展的南京市十二五规划课题“动物园课程中幼儿适宜性发展的支持策略研究”,八卦洲中桥小学开展的江苏省十二五规划课题“家校社共建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丁家庄初中开展的江苏省十二五规划课题“家校互动新探索――均衡视域下家长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等。

为提高课题研究质量,区教育局牵头成立了专家指导团,邀请海门新教育研究中心许新海、吴勇、许卫国,国家督学成尚荣等专家,不定期开设专题讲座,为栖霞区基于家校合作共育的新教育实验专题研究提供指导。同时,区教育局加大经费投入,保障各校家校合作共育专题研究和实践顺利推进,促进各校聚焦研究,聚力实践。研究经费通过项目评比的形式专款专用,确保经费落实发放。

二、课程统领,以校本研发促进家长深度参与

朱永新教授曾说,如果把教室比作河道的话,课程则是水流。两者相得益彰时,才会有教育的精彩涌现。[2]课程的丰富性决定着生命的丰富性,课程的卓越性决定着生命的卓越性。当前,校本课程的开发已成为中小学课程改革的重大领域,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实施也成为学校品牌创建的主要抓手。多年来,栖霞区一直鼓励各幼儿园和中小学校立足本校实际,自主开发校本课程,以此带动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发展。在新教育理念指引下,区域校本课程建设和学校发展产生了新的活力。

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中,区内各幼儿园和学校积极挖掘家长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地研发校本课程,引领家长深度参与学校教育,实现亲子共同成长。

南京市金箔锻制技艺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栖霞区正是世界最大的金箔生产中心。龙潭中心小学立足这一文化资源,尝试开发“金箔文化”校本课程,希望借此让学生了解家乡,传承文明。金箔工艺的传承源远流长,其技艺复杂多样,正是诸多“身怀绝技”家长的积极支持和参与,才使课程研发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迈皋桥中心小学在“尚美小公民”课程实施过程中,孩子们对儿童食品安全问题产生了兴趣。一位在区食品药品监督所工作的家长主动来到学校,为孩子做知识讲座;在卫岗牛奶厂工作的另一位家长则邀请孩子们参观牛奶的生产流程;还有家长主动联系了诸如蜜雪儿蛋糕店、肯德基等负责人,领着孩子们走进后厨,了解食品的制作过程、供货渠道和标准等。

家长的主体参与,拓展了课程场域,丰富了课程内容,推动了校本课程向“深水区”发展。

三、活动促进,以行动创新深化家校共育内涵

邀请家长参与课程建设的一系列举措,让栖霞教育获得了家长的认可,极大促进了家长深度参与学校教育的热情和主动性。区教育局鼓励学校和家委会积极合作,基于“新教育十大行动”,创新开展系列家校合作活动,吸引越来越多的家长深度浸入学校教育生活。

区教育局将传统的行知活动分为“社区行知”“校园行知”“民俗行知”等板块。社区行知活动,由学校组织学生走近社区,开展行知活动。如走近“农家书屋”,品味书香浸润的童年;走进社区老人家庭,体味“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的温情。校园行知活动,请父母、社区走进校园。“民俗行知”则是系列行知文化活动,组织家长与孩子一起学习非遗产文化、传统手工艺等。丰富多彩的“行知行动”激发了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主体自觉。

例如,家长组建了“新父母志愿者联盟”,家长志愿者轮流担当校园“安全员”,每天在上学、放学时段维持秩序。学校则邀请家长志愿者担任活动“导航员”,参与班级活动,和老师、学生一起定方案、排节目、布置环境、做道具、摄影等;还有家长应邀担当课堂“助教员”,与孩子们分享自己的专业知识。如今,区内各学校“每月一事”主题月活动已成为栖霞家长高度关注的大事。7岁入学仪式、10岁成长仪式、14岁青春仪式、18岁成人仪式,在学生成长的重要节点,学校都会举办主题活动,让家长见证孩子的成长。

南京一中马群分校“每月一事”主题活动贯穿学生的初中生活。初一“入校礼”,以“走进一中,追寻梦想”为主题,强化学生升入初中后身份、行为、思想的转化;初二“青春礼”,以“原色青春 精彩启程”为主题,关注学生步入青春期之后,生理和心理的变化,给予正确的引导;初三“志学礼”,以“志于未来,学在今朝”为主题,与中考动员相结合,让学生明确“自信”“责任”与“担当”,为孩子今后的人生补充正能量。学校邀请家长积极参加活动,通过开展相关讲座,帮助家长把握孩子成长的重要节点,提升家庭教育水平,与孩子一起成长。

由此,师生、父母携手,行知在社区家庭,建立友好关系,孕育公民素养;行知在栖霞名胜,了解家乡巨变,涵养家乡情结;行知在大学校园,感受人文底蕴,种下梦想火种。学校、家庭和社区紧密联系在一起,与孩子一起享受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四、平台创新,以数码社区整合区域德育资源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为学校教育提供了更加广泛的支持。“新教育十大行动”之“建设数码社区”,倡导通过加强学校内外网络资源的整合,建设学习型网络社区,让师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与交流,在实践中培养师生的信息意识与信息应用能力。霞区教育局整合行政部门网络资源和各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资源,携手互联网学习平台“沪江网”,构建CCTALK数码社区,为家校共育提供多元化服务。

区教育局和教师发展中心通过加强网站建设,推动全区各校通过了数字化校园评估考核,建立起立体化家校互动合作网络体系,制定了以校园网平台为核心的短信通知平台家校联系制度、家委会制度、各种形式的家访制度等。依托数字化校园平台,各学校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家校合作活动,涌现出一大批富有创意的做法和案例。

以家校论坛为例,除了常规的通知、作业公告、信息共享之外,更有“小故事、大道理”系列主题,与家长沟通和分享教育理念。每学期,区内各学校都会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举行新父母论坛,共同讨论什么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论坛内容都会及时上传至网站,与家长分享。2016年南京栖霞・台湾彰化海峡两岸“行知教育论坛”在晓庄师范学院附小隆重召开,栖霞区以“家校共舞,助力儿童核心素养发展”为主题,阐释了栖霞教育共同体家庭教育公益讲师团成立一年来的所行所思,并从公益目标、组织结构、运行机制、活动内容、社会效应等层面,简述了公益讲师团今后的运行思路。这一内容上传至沪江网后,引起了师生家长的极大反响。

为了更好地整合互联网资源服务家长,区教育局经过努力,实现全区入驻“沪江在线”网络课堂。各学校根据教学实际,制定“千人培优”等特色课程和家长课程,将学习从“线下”延伸到“线上”。只要借助一台电脑或一部手机,无论孩子和父母在哪里,都可根据需要,在线预约课程,自由授课。许多家长只要有时间便会陪着孩子一起在线听课、上课,对学校教学有了进一步了解,满意度不断提升。

如今,区内学校各班均建立了微信群,通过微信平台及时各类通知、反馈班级情况。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则及时向家长和社会介绍学校和学生的发展情况。目前,学校正在开发基于微信平台的APP,通过手机实现家校论坛的功能,让父母实时了解孩子的学习动态,掌握家庭教育新理念。

篇5

2、退一步海阔天空,懂得进退才能成功;人生路风雨兼程,真性情不宜放纵;多少坑都要去冲,成长痛并快乐中,不强求才能争锋;平常心事事轻松。

3、人生的经历中总是有许多的坎坷、许多的伤痛。只有让我们相信自己,友谊才会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让我们彼此信任、彼此尊重,又友谊才会长存。

4、朋友,危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自己丧失了信心,让我们紧握幸运,创造幸福,捕捉财运,等候机遇,你一定会有辉煌的未来,加油努力!

5、人生是否有奇迹,且看自己去努力,前方或许有荆棘,千万不要去躲避,生活一点不容易,前途如何看自己,拼搏才是真实力。

6、相信自己,我们要做生活的强者。只有当你拥有一双自信的眼睛,你的生活才会更有光彩,你的生命才会更有生机。

7、勇于去尝试,才会有奋斗的底气,用行动见证自己的努力,积累出真实的实力,让生活把自己锻炼,去赢得成功的天地。

8、哲人说:人生只有三天--昨天、今天、明天。愿你回味、超越昨天;尽情发挥、把握今天;抓住机会,创造明天。真心祝你昨日无悔、今日顺利、明日如意!

9、人生如花,花开,我们应该欣赏它的美丽,花落,我们应该赞美它的成熟,乐观地生活,我们才不会错过生命中每个阶段的美丽!

10、给自己一个每天奋斗的理由,然后向着那个目标前进,不要总是想着结果,只是关心每天收获了什么,让自己与开心相伴,与自信相随,祝你开心!

11、大风卷得风沙起,人生总是要磨砺,前进生命才有意义,懒惰懈怠是天敌,跟刻苦结盟在一起,才会顺利到达目的地。

12、人生道路千万条,条条道路有逗句号,困难只是逗号,快乐也不会是句号,若能带着问号走,定有惊喜的感叹号,()朋友,愿你的幸福就像无穷尽的省略号!

13、难关难不难,要看去分辨,其实成功并不远,努力才会梦实现,拼搏才有别样天,事情总是苦后甜,钢铁总是炼后坚。

14、天生一人必有路,顺其自然莫停步,前进路上勤思考,得来全不费工夫,亲爱的朋友,快乐是一种选择,成功也只是一种选择!

15、寻找理想,理想就在追求的路上,前方是否真的光亮,且看勇气壮不壮,面对困难的波浪,只有迎上,才会领略到成长的力量。

篇6

一、个案基本情况

姓名:徐某,性别:女,年龄:16岁,籍贯:灌南朱圩,班级:九年四班。

二、问题行为概述

自卑心理:自卑心理是指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对自己的品质、智力、能力等感到怀疑并做出过低评价时所产生的心理感受。自卑心理一旦形成,就会对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产生日益显著的消极影响。该学生的父母早已离异,而且全部在外面打工,致使她从小就觉得自己与其他同龄人不一样,有种被“遗弃”的感觉。

逆反心理:指学生面对外界刺激时,常产生与常态相悖的心理反应,与他人交往时往往采取不合作的对抗态度。徐同学多次顶撞教师,并非常讨厌英语,学习成绩不断下滑。

孤僻心理:主要表现为喜欢独处,不愿意与他人接触。这种心理不仅不利于他们与同学、教师以及家长之间的正常沟通,还会使自己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徐同学喜欢独来独往,遇到问题时也不愿意告诉教师和家长,家长对此也是束手无策。

三、生活背景

家庭关系:家庭经济条件一般,家里新盖了三间平房,没装修,房间内很乱。

父亲小学毕业,母亲是贵州人,两个人早已离婚。父亲长期在北京做瓦工,很少回家;母亲在杭州打工,平时姐妹三人在奶奶家生活。

从小体质就比较差,常生病,八岁时家里人才把她从贵州接回来,因而家里人都很迁就她。

每次父亲外出打工都会留一些钱给她,用钱比较大方。

四、个案分析

家庭生活:由于没有父母的管教,体质不好又经常生病,又受到爷爷奶奶的溺爱,父亲性格比较暴躁,常年在外地工作,常用“拳头”教育孩子;母亲也很疼爱她,但很少有时间关心孩子的学习。爷爷奶奶一字不识,在辅导孩子学习上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孩子个体成长的主要阵地就是家庭。在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是孩子最基本的需要。但对缺少父母关爱的特殊群体的孩子来说,他们是很少能享受到父母的关爱,同时父母也没有机会传达自己对子女的爱,认为自己打工和在外经商都是为了孩子。

学校生活:该学生也将娇纵的性格带到了学校,难以接受校规、班规的约束,不能接受教师的批评,不能反思自己的行为;暴躁的性格导致她经常会与任课教师发生小摩擦;自控能力较差,沉迷于网络,学习成绩也不断下滑。

五、个案辅导策略

“知己知彼”。接手该生时我先从多种渠道全面地了解了她的情况。

古人云:“有威则可长,有信则可乐从。凡欲服人者,必兼备威信。”由于该生的情况比较复杂,在学期伊始,我没有以“教师”的权威来使她就范,而是先取得她的信任。

通过“情感投资”“沟通”“寻找感觉”等方式来打开她的内心,让她明白“爱之深,责之切”的道理。同时在学校的图书室借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改变自己-穷人缺什么》《不抱怨的世界》等一些书给她,让她抽时间阅读,同时自己也读,每周抽出一些时间来和她交流阅读心得,让她在书中找到自己。

借助榜样的力量,为了不让她对学习丧失信心,安排她坐在一位成绩好又乐于助人的女同学身边,并交代她们要主动帮助她。时间一长,她就不再拒绝同学们善意的帮助了,慢慢地融入了集体。

采用“换位思考”的方法,从她的角度出发来思考问题,多给她一些宽容,她也就不好意思再故意犯错误了。一天晚上下着雨,她没在宿舍休息。我赶紧来问其他同学,同学说她刚下课就不见了。我冒着雨到网吧去找她,看见他正在和别人聊天。看到我浑身湿漉漉的,她眼中露出了胆怯。我也没有骂她,而是轻轻地说了句:回去吧。她低着头,默默地跟着我回学校了。后来她告诉我,她想妈妈了,正在和妈妈视频聊天。自那以后,她很长时间都没有去网吧。

抓住生活、学习中的细节,捕捉她身上的闪光点(周记偶尔写得也很不错,历史、政治学得也不错,集体劳动时也很积极,在学校举行的歌唱比赛中还拿了一等奖),每当她有进步的时候,我都会在适当的场合以各种方式来表扬她(点名表扬、不点名表扬、周记表扬、课间无意地表扬)。得到教师的肯定后,她也进一步相信自己其实是可以做得更好的。

尽力取得家长的支持,与家长合作,寻找最好的教育方法。我经常和她的父母联系,告诉他们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和他们交流教育孩子的方法,她的家长也表示要多关心孩子。每周她的父母都会把电话打到我的办公室,和孩子聊一会儿天,家长教育方式的转变也能让她感受到大家对她的付出。

增强责任感,由于她休学一年,相对于其他同学,她更熟悉学校的情况,因此,我让她协助班长处理班级事务,培养她的集体荣誉感。

“先礼后兵”,在掌握了她的脾气秉性后,在她违反班规、成绩下降时,我也会严格地要求她,及时指出她的缺点和不足。

六、个案辅导成果

家庭生活:她的父母也积极配合学校教师的工作,她父亲决定这个学期不去北京打工了,而是在家乡找了一份工作,争取多与孩子接触。她的母亲也答应会经常抽时间来看孩子,同时也让孩子及时汇报自己在校的学习、生活等情况。

学习生活:徐同学的心理状况也有了明显的改变,不再动不动就对教师无礼、乱扔椅子,学会了克制自己。同时也能理解父母、教师的苦心,能够理智地接受批评。

交往生活:徐同学逐渐疏远了过去那些不爱学习的朋友,融入了新的班集体,能够与多数同学融洽相处。在集体活动中也都表现得比较积极,能为班级争光。

七、个案总结

篇7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12-127-01

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和老年人口的增加,老年人精神卫生问题已日益引起重视。老年抑郁症是最常见老年精神疾病,患者大多躯体慢性疾病缠身与抑郁心理交织,绝望不能自拔,有的病人甚至产生自杀的想法和行为。不易被察觉突出表现为情绪沮丧、悲伤、做事孤独感自我贬值,后果严重。

1 一般资料

我院神经科门诊,在2009年3月~2012年5月就医确诊的老年抑郁症患者中随机抽取30例,其中男11例,女19例,年龄60~70岁,通过与患者及家属、亲人反复交谈,并结合抑郁症自评量表,进行心理状态评估。了解患者心理、生理、社会适应力、文化、家庭及个性特征等基本情况。老年抑郁症患者的心理状态评估详见表1.

2老年抑郁症患者的心理分析[1]

忧郁状态是老年人常见的情绪反应,有的老人主要是长期疾病缠身带来的病痛,影响了生活质量,同时内疚,长期拖累家人;有的老人因丧偶后痛苦和孤单;有的老人离退休后,一方面未做好离退休后的心理准备,缺乏爱好,另一方面经济收入减少,或家庭社会心理上受到压抑使老年人情绪低落、沮丧、食欲、下降,体重减轻,有的老年人伴有癔病和妄想,出现明显的睡眠障碍和躯体症状,加重抑郁症状,在此基础上,有的产生悲观、厌世情绪及自责、自罪心理阴影,老年人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等会受到老年群体不良情绪影响与感染,与消极厌世的意识产生共鸣,有的产生自杀的想法和行为。

3老年抑郁症患者的心理护理[2]

3.1做好离退休计划和心理准备,离退休前可做好妥善计划,如经济上的收支,生活上的安排和对保健方面的预先策划,以及对配偶的生活照顾等,一般在离退休后6个月就能适应新的生活方式,仍有不能适应的,如突然失去日常工作及社会职能的老人,尤其又没有伴侣的,可以去做些感兴趣的事,或参加适应老年人的集体活动和体育锻炼,让他们在活动中愉悦心情,体会生活乐趣。

3.2 老年人积极自寻解决问题的途径,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老年人必须自我克制依赖心理,把一切离退休后的生活寄希望于政府、单位的抚养和子女的照顾,应面对现实积极学习自我照顾与自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培养正当事宜的兴趣和嗜好,来充实晚年的寂寞生活,或预计一份轻便的工作使自己退休后仍有轻松有趣的工作及固定的报酬,在生活上可获得安全感,免去寂寞无聊,而工作的成果又是一个安慰。实现了精神上需要的满足,生活的充实、重新认识生活的意义,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防止心理老化空虚和无聊。

3.3老年抑郁症患者的心理疏导和宣泄,尽可能让患者倾诉痛苦和烦恼,释放内心压力,对患者诉说的痛苦应表示认同和接受,在患者倾诉过程中分析患者的心理和行为以便有的放矢做好心理疏导,对因丧偶者、亲人去世或患不治之症等突发事件而悲痛欲绝者,要让患者尽情发泄,诉说甚至痛哭流涕,均不加以劝阻,等患者心情稍平静后,再给予疏导,鼓励他们面对现实尽快走出痛苦的阴影,激发他们重新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对有文化、自卑、自责较严重,性格内向者不轻易披露自己心理矛盾的,可引导他们以日记的方式将自己心理矛盾和痛苦宣泄,挖掘出来,从日记中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再运用认知领悟的心理疗法疏导、分析、说服、化解心理冲突。

3.4 自杀危机干预,有自杀动机和行为的患者,应深入了解病史和现有的心理状况,耐心倾听患者述说内心感受,给患者提供宣泄机会,摆脱恶劣的心境[3],对暴露出轻生的念头的要有放矢地调解,同时对家属强调安全、保护和给予关爱,消除患者悲观厌世情绪,唤起患者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珍惜生命。

3.5家庭的支持和随访,患者在治疗期间,护士要与患者家庭 建立联系,了解其病情和心理状况及抑郁症服药效果,引导家庭成员给患者支持、关心、体贴,做到不歧视、不抱怨,对反映患者心理问题的电话、咨询要及时给予解答和帮助。

4总结

老年抑郁症是老年期常见的一种精神疾病,是造成老年人生活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潜在的严重威胁老年人生命的疾病,及时有的放矢地、有效地心理护理,不但可以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也可以降低老年人的死亡率,同时对促进老年抑郁症的康复起着更要作用。特别是通过有针对性的对患者实施不同的个性化的心理护理与心理干预,使老年抑郁症患者的抑郁情绪改善,避免了自杀行为,解除了心理痛苦走出孤独,重建自尊、自信,重新适应社会,树立战胜生活难题的勇气。实践证明,对老年抑郁症患者进行个性化的心理护理与心理干预是有效和必要的。

参考文献

篇8

    一

    突出初中历史课程内容的基础性,是由其课程性质决定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历史(7-9)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课程标准》还指出:“历史课程标准应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应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进入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在这里,突出基础性,面向全体学生,成为解决“学什么”的问题,即课程内容选择的一项重要的取舍原则。

    为了突出课程内容的基础性,降低教材难度,减轻学生负担,七年级《中国历史》实验教科书的编着者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作法。

    首先,在编写体例上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使用学习主题的呈现方式,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教科书的编者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性与学习内容的内存联系把全书分为七个单元,每个单元分为若干课,每课突出了一个学习主题,全书共编写了44课(上、下册各22课)。这样就使全书的总课量大大减少,同时也为活动课的设置(全书共设9课活动课)创造了条件。这既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特点,也有利于改变传统教材“难、繁、偏、旧”的现象,突出了重点,降低了难度。

    其次,每课内容只有2-3个目,并以正文部分(宋体字部分)作为学习的主体内容和基本要求。正文部分力求写得少而精,精心选择能够体现历史发展阶段特征和基本线索的基本史实(包括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让史实说话”,让学生与“历史”交流对话,旨在引导学生去感受、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文明演进的基本历程。例如,“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课,只用三个子目讲了三个典型: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以发现头盖骨化石闻名世界的北京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典型代表山顶洞人;而重点又突出了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秦王扫六合”一课,突出了“统一”这一主题:秦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秦始皇采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等制度和措施,巩固统一国家;北筑长城、开发南疆,维护统一国家。每课正文内容讲得精简,减少抽象的历史理念和概念,减少繁杂的知识点,这不仅减轻了学习负担,而且为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留下了充分的空间和时间。

    第三,以阅读部分(楷体字),文献资料专栏、自由阅读卡等多种方式呈现学习内容,使信息载体多元化。阅读部分往往是正文要点的具体化,既增加了趣味性,又是理解正文要点的必要补充。文献资料专栏选用浅显而简短的、具有典型性的文献材料,既增强了教科书的历史感,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阅读能力。自由阅读卡则是课文有关物质文明内容的拓展,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和趣味性。以多种方式呈现学习内容,使每一课的内容更加充实和丰富多彩,此其一;其二,有助于学生从多种渠道获取有效信息,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其三,由于这些内容不作为学习的基本要求,不要求学生必须识记与掌握,就大大增加了教学的弹性,为有潜力的学生扩大了自我发展的空间。

    第四,力求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历史教科书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载体,七年级《中国历史》实验教科书是写给只有十余岁的初中生看的,中学历史教学的任务不是培养历史学家,也不是尽可能多地灌输历史知识,而主要在于利用教科书这个中介让学生与“历史”交流对话,让学生去感受、体验和理解历史,逐步培养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逐步培养终身受用的人文素养和历史思维方法。因此,教科书编写中尽量增加了一些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避免专业化和成人化的倾向。

    二

    突出教学过程和方法的自主性,是以新的教育理念促进历史课程革新的必然结果。七年级《中国历史》实验教科书渗透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参与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参与型转化,由学会知识向学会学习转化。只有实现这一转化,才能满足学生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要。

篇9

信念是什么?信念是对某种事物或未来怀有的确定不移的想法或看法。信念一旦确定以后就很难改变,它是行动的先导,它能够影响到一个人的所作所为,促使他做出或放弃某种选择,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而对处在人生观与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刻的中学生尤显重要。

语文是最富人文精神的学科,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要教会学生求知、做人、生活、审美等人文素养。作为非智力因素的信念,是帮助学生解决自身发展的手段,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往往被忽视了。要使学生全面发展,进行信念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那么,信念教育在语文课里应如何进行呢?

一、每天笑着走进教室

每天,教师会通过不同的教学内容向学生传递各种各样的信息,教师的言行举止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如果希望自己的学生是一个有坚定信念,懂得做人,会生活的人,我们教师就应该是一个有坚定信念的人。很难想象,一个消极厌世者能给自己的学生带来良好的影响。为此,作为普通人的我,虽然也遭遇了些令自己苦恼万分的事情,但是,只要走进教室,站在讲台上,我都给学生一个印象:老师微笑着。告诉学生,我们要笑着面对生活,有坚定信念的勇者不惧任何困难险阻,我们越挫越勇。我就是天天微笑着给学生发挥榜样的作用,有什么可以阻挡我们前行的脚步呢?

二、充分用好教材

很多教材都是信念教育非常好的载体。例如,九年级下册的《石缝间的生命》,让学生反复细读,顿悟: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才能锤炼自己、成长自己,直到最后完成自己、升华自己。让学生坚定奔向成功的信念,困难又何惧。又如《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对美好未来的坚信的形象,在分析讨论中铸其坚强的信念之基,让农村的大多数留守孩子坚信未来的美好,坚信努力可以改变个人与家庭的命运。

再如《陈涉世家》中让学生齐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壮学生之鸿鹄之志,把英雄不问出身的信念灌注进学生的灵魂深处,学生就会坚信自己能够通过勤学苦练,成就学业,从而成就辉煌的人生。与学生一起高声诵读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共勉,与学生一起铭记刘亚洲《给儿子的一封信》中的“黎明前最黑暗,胜利前最绝望,成功前最渺茫,坚持住,你就会迎来黎明,迎来胜利,迎来成功”而彼此激励,面对生活中的诸多不如意,我们师生都坚信美好的日子必将到来。

我就这样充分地利用教材,进行着持续的信念教育,坚定着孩子们的信念。

三、运用名著的力量与身边的榜样

如,在去年临近学期结束的一次综合性学习——“主题探究学习神话”中,我们花了三节课时间去讨论。从开天辟地、女娲造人、夸父逐日等到《圣经》里的亚当与夏娃的故事,学生踊跃发言,场面热烈,重点讨论神话与迷信的区别,让学生明确:神话往往表现人们不肯屈服于命运,迷信宣传宿命论,宣扬因果报应,让人们在命运面前低头。学生很好地坚定了对未来命运把握的信念:一切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又如,我班一学生黄海凡,八年级期末考试英语成绩不及格,整个九年级中,在英语老师的指导和我及班干部的鼓励下,他每天中午课前雷打不动地背、记、练英语课内容30分钟。由于他本着想上重点中学这个执著的信念,坚持的结果是顺利升上了重点高中。我不仅讲过去学生的成功典型,而且充分利用本班学生的典型经历,也有很好的效果。

四、拓宽视野,在大语文中坚定学生的信念

引导学生多看一些课外书,特别是励志的故事,在平时课堂教学开始前几分钟询问指导一番:你看了哪些励志的故事,值得向同学们推荐吗?于是,今天你讲一个故事,明天他举荐一本好书,一段时间后询问他们读书的情况,学生因此看了许多课外书,听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故事。

有时,我还给他们念一些好文章,如《把错误干掉》《人生里没有人替你买单》、《自比蜗牛坚信奋斗改变命运》(俞敏洪)等,既能激发他们的语文兴趣,又能让他们从中吸收精神营养。有时还一起探讨经典的影视作品,同学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作出评判,真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效果还真不错。一般情况下,每个学期每班组织一次辩论大赛,每个学期组织一次书法比赛,每个学年组织一次朗诵比赛。学生在不同的语文形式下会得到很好的锻炼。

有了量的积累,才会有质的飞跃,这样,学生在名篇佳作中涵养性情,陶冶情操,在各种语文比赛中提高语文能力,学生的视野就不只是局限于语文课堂,既提高了他们的语文成绩,又能让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探索未来。就让他们沉浸在里面,吸收精神的营养吧,让他们的精神家园永远积极向上,生命永远激情飞扬,而他们绝对不会成为书呆子。学生很好地展开了自我教育,自行解决一些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可以达到更全面的信念教育之效果,他们将会在未来之路上百折不挠、勇往直前、乘风破浪,摘取生命中最灿烂的花朵。

总之,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教育是爱的事业,但只是有爱是不够的,还要给学生前行的目标,还要给学生前进的信念,越挫越勇的信念,让他们不抛弃、不放弃,这样他们才有更大的可能实现人生理想,这是老师们的共同心愿,也正是学生的成功,才能更好地验证我们的努力。让每一节语文课都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同时激励他们勇往直前。

参考文献:

篇10

语文这一科知识不仅仅局限于教材,作为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拓宽语文学习内容,最大限度地争取语文学习空间,最大限度地激发语文学习兴趣,打通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渠道。让学生带着生活经验与感受走入语文课堂,又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与感悟走向社会生活。

二、游戏中学习,激活思维

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一节课四十钟不可能完全处于学习状态,而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开发创造思维,无疑少不了引入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知识,把学习当成乐事。这种情况下,教学效果会有很大的提高。比如课前品尝“游戏点心”,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中预习课文,用知识得到巩固与积累,同时唤起他们的学习需要,使其进入积极主动的状态,为课堂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如生字卡片传递,既是对字的认识与巩固,又是词语的积累;课中畅游“游戏世界”,积极主动学习新知,这样的游戏多运用于生字的认、写学习中。如猜字谜、拼装部件成字等游戏,让孩子乐于学习,游戏于教学。让孩子在快乐中掌握知识,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三、自觉参与、主动学习

如在教学《画家与牧童》这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看图,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充分体验画中人物的内心活动。师生在交流“还有什么人在夸赞大画家的画?”时,让学生领会到“纷纷夸赞”的意思。另外,教师又以让学生对大画家、小牧童说句话的交流形式,入情入理地体会他们的好品质。这样既注意了学生养成善于观察,敢于表述自己真实感受的习惯。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