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货币金融学模板(10篇)

时间:2022-03-08 03:42:2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货币金融学,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货币金融学

篇1

Keywords currency finance; teaching design; teaching methods

1 课程介绍

货币金融学”也叫“金融学”,属于金融学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在整个金融学专业中占据着统率性的位置。各大本科院校的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均有开设此门课程。金融学有两大分支:一个是宏观金融,以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和宏观经济学为代表,另一个是微观金融,以公司金融、证券投资学、金融工程等课程为代表。货币金融学是这两大分支的公共基础,概括了宏观金融和微观金融的基础理论,它是一门以货币、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以及宏观经济等方面的理论为研究对象,集中讨论在不断发展变化的金融体系中,货币与金融机构、金融体系以及宏观经济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一般规律的这样一门学科。通过考察金融市场(例如,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和外汇市场)和金融机构(银行、保险公司、共同基金与其他金融机构)的运作,探寻货币在经济中的角色。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不仅仅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它还涉及经济中数万亿资金的流动,影响企业的利润、商品和服务的产出、影响世界各个国家的福利水平。

本门课程的任务在于让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货币、金融市场、银行、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及一般运动规律,培养学生具有能够综合运用这些基本理论知识来识别、阐明、分析、研究、探索当前全球金融问题的能力,以适应新形势下对高校人才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培养要求,并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2 教学理念

货币金融学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金融学专业核心基础课程,我们在教学理念上既强调学生对货币、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等基本理论即对货币、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作用及其变化规律性的把握以及对基本知识的系统、全面掌握,也强调学生对货币政策方法、操作方法等应用技巧的掌握,并动态跟踪金融领域的最新发展动向及态势,注重理论与应用,知识与技能,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思考型学习,研究型学习以及实践探索型学习的习惯与能力。

3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方面,可以通过理论教学、案例教学、研究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5个环节的教学安排,使“货币金融学”课程的教学达到了知识教育与综合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

(1)理论教学,向学生系统讲授“货币金融学”的基本理论与知识,与此同时,注意及时吸收学科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以及国内外证券市场、金融机构最新的发展动态,并及时补充到理论课程教学中。

(2)案例教学,案例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被频繁使用,每一章节的学习都来不开案例的引入,通过讲解案例,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了解、理解并掌握课程内容,提高学习兴趣的同时,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

(3)研究教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相关知识的学术背景,并让学生通过?读中外文经典文献了解最新的学术前沿;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搜集金融和相关数据,对课程中的实证问题进行数量验证,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

(4)实验教学,教授学生学会使用万得资讯等金融软件,开展综合模拟实验课程,上机训练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软件的能力,教授学生分析问题的一些实证分析方法,要求学生小组完成金融分析报告,加强团队合作能力、研究探索能力的培养,实现理论与应用的有机结合,让学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水平。

(5)实践教学:在校内理论知识学习、动手能力培养、研究与分析问题训练的基础上,安排学生到中国人民银行、商业银行、证券公司、期货公司等单位参加课程实习,进一步加强和深化教学效果。达到学生毕业后能直接上手参与相关内容的工作,完成课程学习与工作就业的有效衔接。

4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方面,我们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实现教学模式的信息化与立体化。具体采取多媒体教学、翻转课堂教学、主题讨论教学、案例教学、实验教学与实践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多种方法的灵活运用能够大大激发同学们的专业学习热情、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和素质,显著增强课程教学的效果。

(1)使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完善传统教学手段。在课堂上全面推行多媒体教学,不仅使教学内容立体、形象、直观,还能有效促进课堂教学的教学互动,而且由于信息化网络的普及,可以将最新的金融事件视频、财经问题短篇以及学术研究进展等内容吸收进教学中,显著丰富了教学的信息量,使之促进教学效果。同时,教案全部上网,可供学生自主学习使用。

(2)翻转课堂的运用。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尝试利用在线课堂进行课前学习,比如使用爱课程、慕课等多种自主学习平台在课前自学,在课堂授课过程中运用翻转课堂法使得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做引导和辅助并对课前自学内容进行练习,以此检验学生的课前自学效果。可以充分体现课程学习由“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

(3)运用案例教学方式辅助理论教学。选用的案例需要紧扣教学内容,既有经典案例,也有最新案例;需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典型性以及指导性,让学生通过案例的学习,更加深刻形象的了解所学理论知识,并在学习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以及知识的运用能力。

(4)主?}讨论教学,有针对性的进行小组主题讨论。一般可以在安排讨论课的前一堂课,先给学生布置下节课将要讨论的话题,让学生课后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以及报告的完成。讨论课堂上,学生可以分组以PPT展开并讲解的方式进行话题分析报告的汇报。另外,在课堂知识点学习过程中间也可以抛出某个话题,让同学们思考后现场发言,表达自己的理解与观点。过程中,教师只是问题的引导者,学生是发言的主体。通过主题讨论教学,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5)开展综合模拟实验教学。配合理论教学,使学生通过实验过程学会阅读分析证券资讯,熟悉金融软件的基本操作,掌握金融数据的搜集方法,掌握金融问题研究的基本分析与技术分析方法,训练数量分析能力和研究报告的撰写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

篇2

多媒体课件设计是融教育性、技术性、艺术性于一体的综合过程,其核心在于将现代教学理论、教育技术与专业课的教学目的和课程结构有效融合,在此基础上,运用制作技巧在实践中完善教学信息的传递,同时通过艺术手段的烘托优化教学效果。货币金融学多媒体课件设计的创新是教学理念、制作技巧和表现形式的综合创新。

1 现代教学理论与货币金融学课件设计的有机融合

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并不只是单纯的技术创新,更深刻的核心任务是,体现以现代教学理念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的变革,并将之与货币金融学专业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课程结构深入整合。

1.1 货币金融学教学目的和学习者的特征分析

货币金融学是金融学的专业基础课,课程系统地介绍货币与信用、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结构及其运作机理、中央银行制度与货币政策体系、金融风险和金融监管,以及货币金融理论的发展。教学目的旨在使学生准确理解金融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透彻地了解货币在经济运行中的角色、现代金融体系中各子系统的功能以及金融系统的总体运行机制。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分析和解释金融现象的能力,进而深刻地理解和准确把握金融体系的发展过程和演进趋势。

“学习者分析”是教学设计不可或缺的基础工作和前提。货币金融学这门课程涉及大量金融概念和理论推演,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记忆能力、逻辑能力和抽象能力都有一定要求。课程学习者是大学低年级学生,学习热情易于激发,思维活跃,但在学习毅力、情绪稳定性、理解能力方面较高年级学生有所欠缺,而且尚未建立完备的专业知识结构,基本上不具备金融学的基础知识。教师应该对学生的特征给予充分关注,设计和这一阶段的学生普遍特征相匹配的教学方法,同时也要考虑并利用学生个体之间在性别、性格和学习偏好等方面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互助合作。

1.2 教学模式改革与课件设计主导理念的创新

教学模式作为沟通教学理论、教育心理学与教学实践的桥梁,决定着课件设计的主导思想。理论界提出了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模式,分别反映着不同的教育哲学观:

一是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作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其基本思想是研究教师如何教学,较少考虑学生“如何学习”的问题。这一模式注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严格按教学目标的要求组织教学,但相对忽略了调动学生能动性,未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教师单纯地充当具体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二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是基于建构主义的新一代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觉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进行有效的“建构”和领悟。

在教学实践中,基于中国实际教育环境,以及作为课程学习者的低年级本科生的普遍特征,货币金融学的教学模式应该是吸取上述两种模式之长,既发挥教师指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 “双主模式”,教与学兼顾,并以“学”为重。教师在教学课件设计中,首先应确立自身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角色定位——作为组织者和指导者,培养学生主动地探寻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建构知识体系的能力,进而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货币金融现象的性质、运行规律以及金融体系各子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较为深刻的理解。课件设计的首要目标是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创造精神,在此前提下,教师对关键知识点和难点作重点讲解,并对学生的学习路径和方法中出现的偏差进行修正。

1.3 现代教学策略在课件设计中的运用

教学模式的确立为多媒体课件设计提供了主导思路,在教学实践中,还需要通过各种教学策略的组合运用加以实现。

1.3.1 基于“教师中心”的教学策略

从“教师中心”的角度看,教育学家瑞奇鲁斯(Reigeluth)认为教学设计中有四种关键的教学策略:教学组织策略、教学传递策略、教学管理策略和激发学生动机策略。这里重点讨论课件设计中的教学组织策略。

(1)教学组织的“宏策略”与课件的框架设计。教学组织的“宏策略”的主旨是揭示学科知识中的结构性关系,是教师对课件的框架结构进行设计的关键环节。其代表理论是细化理论(Elaboration Theory),即对知识按层次结构加以组织,抽象度较高的知识处于较高层次,随着抽象程度降低,其所处层次也逐步降低。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教师应该从全局考虑,合理安排货币金融学课件的总体结构。

首先,教师应从课程内容中选出最基础和最有代表性的学习任务,作为课件开篇的 “教学概要”。在首次授课时,不宜直接切入具体知识的讲解,而是借助多媒体课件,用结构图向学生展示现代货币金融学的基本理论框架,说明微观金融学和宏观金融学的关系,及各自在金融学理论体系中的角色,然后,向学生进一步展示现实中货币金融体系的组成和运行机制。从简化的结构入手,让学生建立对学科体系全局性的认识,了解其内在逻辑。

在对教学内容进行细化的过程中,教师要逐级区分不同层次的知识点,使学生明确各级知识点在本课程学习重要性中的差异,突出重点,避免平均地投入教学和学习资源,顾此失彼。比如,“金融市场”部分包含大量专业术语,教师可将“货币市场”、“资本市场”、“金融衍生市场”作为1级概念,子市场作为2级概念,各层级概念用不同字号和色彩标明,一目了然。

教师不仅需要在课件中向学生展示本课程的新知识,同时也要建立当前所学知识与先导课程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实现对所学知识的系统性理解。

(2)教学组织的“微策略”与课件的局部主题设计。“微策略”研究如何对某个教学主题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法。根据成分显示理论 (Component Display Theory),教师可以将《货币金融学》的教学内容归为概念性、过程性和原理性和事实性四种类型,它们对学习要求(记忆、运用、发现)的侧重点各不相同。教师据此确定教学主题,并选择适合的多媒体信息传递方式:对于原理性知识,比如利率理论,可以用公式和曲线图描述理论模型;对于过程性知识,如股票发行与交易过程,可用流程图辅之以动画演示展示其全过程;对于事实性知识,如道·琼斯股价平均数等代表性股价指数,可用股市成交量价走势图加以演示。

1.3.2 基于“学生中心”的教学策略

从“学生中心”的角度看,建构主义十分重视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学习情境,并向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所需的信息资源,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

(1)学习情境创设的课件设计。教师可运用多媒体丰富的表现手法,为学生构造生动的学习情境。比如,介绍“凯恩斯的货币理论”时,可在课件中插入美国经济大萧条的历史照片等资料,重现当年的严峻形势,自然地引出凯恩斯对这一现象的研究;接着通过“提问”和“求解”营造理论研讨的氛围,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热情;进而用结构层次图解析货币理论在凯恩斯理论逻辑和政策主张中的重要地位。

(2)协作学习的课件设计。对存在争议的理论问题和现实热点问题,例如“网络虚拟货币的本质”或“当前央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等,教师可围绕主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首先,教师提前公布讨论主题;提出正反两方的观点立场,让各学习小组进行选择,并要求每组制作论证自己观点的幻灯片;各组在讨论课之前向老师提交幻灯片,教师对各方的论证过程进行分析,并制作相应的幻灯片;在讨论课上,首先由各组代表上台演示自己的幻灯片,并阐述观点,最后,由教师配合预制的幻灯片进行总结和点评。

2 货币金融学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技巧

2.1 课件的脚本设计

教师通过脚本设计,对将要向学生展示的教学内容、演示顺序及各步骤间的关系进行规划。首先应构建《货币金融学》课程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流程,并将知识内容按其属性以及逻辑关系划分为各个知识单元,并对知识单元进行解析。教师应编制课件的文字脚本,确定各知识点占用的屏数以及展示次序,并对每幅幻灯片进行屏幕设计,包括版式、配色与字体、动画设计等,并描述课件结构中内含的链接关系。

2.2 多媒体素材的采集与制备

教师可在课件中穿插各种表现手段,如图表、图像、动画、视频、声音、音乐等,使课件富有表现力。教师可通过各种渠道采集素材并进行加工。对于银行同业拆借简况、债券和股票成交量价走势图、各类债券发行量、全球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年度排名等资料,可在专业网站采集。对于交易合同、票据单证等,可扫描或拍摄实物。教师还可收集有教学价值的视频素材,如新闻媒体对金融机构、监管部门的访谈。教师也可亲自制作素材,比如用PageMaker和Photoshop绘制矢量图和位图,用Visio绘制流程图,或是用Flash软件制作动画,并为课件录制解说词。教师可建立课程素材库,将各种素材分类存贮,按需选用。

2.3 课件的程序框架设计

多媒体技术突破了传统媒体的“线性限制”,可以通过交互性、非线性的方式将信息生动形象地传递给学生。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将课件框架设计为顺序结构或是交互式结构。前者顺次安排教学模块,适用于讲授层次递进的教学内容。交互式结构的特点是在各教学模块之间相互跳转。比如,教师可在每一章的幻灯片首页上设置导航系统或内容选择菜单,根据教学安排在各部分间自如地切换。

3 课件的艺术处理与教学效果优化

多媒体课件并非教学内容的堆砌,而是融合美学、心理学的一门艺术。通过将图形、文字、动画、色彩及各种特技的有机结合,教师可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与目的,对课件主题设计不同风格,或庄严深沉,或委婉清新,或幽默诙谐,或生动活泼,强化课件对情境营造的感染力、冲击力,并令观者产生愉悦的美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伴随愉快的情绪体验,创造最佳学习心理条件。

3.1 色彩运用

色彩在学生的视觉感受中占据重要地位。不少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容易走入两个极端,要么色彩单调,寡淡无味,要么杂色铺陈,令人眼花缭乱。在货币金融学课件设计中,教师可根据基本配色原则,并结合教学内容具体特征,对色彩合理搭配。首先,幻灯片背景色与前景色应形成较强烈的明暗对比,使教学内容醒目突出,减少学生视觉负担。其次,同一知识单元的背景色应保持一致,单幅幻灯片中出现的色彩不宜过多,色彩变化节奏简洁明快,总体风格整齐统一。在图表制作中,对核心要素或重点环节可使用高纯度的色彩加以突出。色彩运用还可和文字内容相呼应,对学生产生心理暗示。

3.2 插图、动画和音效的组配

有些教师为了追求界面丰富多彩,在课件中插入大量与课程内容无关的图片,实际上变成干扰教学主题的“噪音”。多媒体视听素材的运用是为了更好地烘托课件承载的教学信息,而不是喧宾夺主。比如,介绍纽约证券交易所时,可首先展示华尔街的繁华景象,进而展示交易所的外观与股票交易场景,配以英语简介,让学生感受金融市场在现代经济运行的地位。

在课件设计的艺术处理中,教师的根本任务是在把握教学内容精髓的基础上,选择最适宜为内容服务的多媒体表现手段。课件制作艺术的真谛是追求内容与形式的完美协调,切忌华而不实。同时,课件设计也要结合学生者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思维方式,对于大学低年级学生,总体风格的设计可相对活泼清新,间或凝重庄严,张弛有度,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评论(上中下).电化教育研究,1998(2、4).

[2] 骆德汉,姚会春,朱茂峰.多媒体教学效率和效果的研究与探讨.教育与现代化,2002(2).

[3] 张二锋.基于建构主义思想的高校多媒体教学的思考.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7(1).

篇3

在教学实践中,基于中国实际教育环境,以及作为课程学习者的低年级本科生的普遍特征,货币金融学的教学模式应该是吸取上述两种模式之长,既发挥教师指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双主模式”,教与学兼顾,并以“学”为重。教师在教学课件设计中,首先应确立自身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角色定位——作为组织者和指导者,培养学生主动地探寻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建构知识体系的能力,进而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货币金融现象的性质、运行规律以及金融体系各子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较为深刻的理解。课件设计的首要目标是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创造精神,在此前提下,教师对关键知识点和难点作重点讲解,并对学生的学习路径和方法中出现的偏差进行修正。

2现代教学策略在课件设计中的运用

教学模式的确立为多媒体课件设计提供了主导思路,在教学实践中,还需要通过各种教学策略的组合运用加以实现。

2.1基于“教师中心”的教学策略

从“教师中心”的角度看,教育学家瑞奇鲁斯(Reigeluth)认为教学设计中有四种关键的教学策略:教学组织策略、教学传递策略、教学管理策略和激发学生动机策略。这里重点讨论课件设计中的教学组织策略。

(1)教学组织的“宏策略”与课件的框架设计。教学组织的“宏策略”的主旨是揭示学科知识中的结构性关系,是教师对课件的框架结构进行设计的关键环节。其代表理论是细化理论(ElaborationTheory),即对知识按层次结构加以组织,抽象度较高的知识处于较高层次,随着抽象程度降低,其所处层次也逐步降低。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教师应该从全局考虑,合理安排货币金融学课件的总体结构。首先,教师应从课程内容中选出最基础和最有代表性的学习任务,作为课件开篇的“教学概要”。在首次授课时,不宜直接切入具体知识的讲解,而是借助多媒体课件,用结构图向学生展示现代货币金融学的基本理论框架,说明微观金融学和宏观金融学的关系,及各自在金融学理论体系中的角色,然后,向学生进一步展示现实中货币金融体系的组成和运行机制。从简化的结构入手,让学生建立对学科体系全局性的认识,了解其内在逻辑。在对教学内容进行细化的过程中,教师要逐级区分不同层次的知识点,使学生明确各级知识点在本课程学习重要性中的差异,突出重点,避免平均地投入教学和学习资源,顾此失彼。比如,“金融市场”部分包含大量专业术语,教师可将“货币市场”、“资本市场”、“金融衍生市场”作为1级概念,子市场作为2级概念,各层级概念用不同字号和色彩标明,一目了然。教师不仅需要在课件中向学生展示本课程的新知识,同时也要建立当前所学知识与先导课程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实现对所学知识的系统性理解。

(2)教学组织的“微策略”与课件的局部主题设计。“微策略”研究如何对某个教学主题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法。根据成分显示理论(ComponentDisplayTheory),教师可以将《货币金融学》的教学内容归为概念性、过程性和原理性和事实性四种类型,它们对学习要求(记忆、运用、发现)的侧重点各不相同。教师据此确定教学主题,并选择适合的多媒体信息传递方式:对于原理性知识,比如利率理论,可以用公式和曲线图描述理论模型;对于过程性知识,如股票发行与交易过程,可用流程图辅之以动画演示展示其全过程;对于事实性知识,如道•琼斯股价平均数等代表性股价指数,可用股市成交量价走势图加以演示。

2.2基于“学生中心”的教学策略从“学生中心”的角度看,建构主义十分重视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学习情境,并向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所需的信息资源,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

(1)学习情境创设的课件设计。教师可运用多媒体丰富的表现手法,为学生构造生动的学习情境。比如,介绍“凯恩斯的货币理论”时,可在课件中插入美国经济大萧条的历史照片等资料,重现当年的严峻形势,自然地引出凯恩斯对这一现象的研究;接着通过“提问”和“求解”营造理论研讨的氛围,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热情;进而用结构层次图解析货币理论在凯恩斯理论逻辑和政策主张中的重要地位。

(2)协作学习的课件设计。对存在争议的理论问题和现实热点问题,例如“网络虚拟货币的本质”或“当前央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等,教师可围绕主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首先,教师提前公布讨论主题;提出正反两方的观点立场,让各学习小组进行选择,并要求每组制作论证自己观点的幻灯片;各组在讨论课之前向老师提交幻灯片,教师对各方的论证过程进行分析,并制作相应的幻灯片;在讨论课上,首先由各组代表上台演示自己的幻灯片,并阐述观点,最后,由教师配合预制的幻灯片进行总结和点评。

3货币金融学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技巧

3.1课件的脚本设计

教师通过脚本设计,对将要向学生展示的教学内容、演示顺序及各步骤间的关系进行规划。首先应构建《货币金融学》课程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流程,并将知识内容按其属性以及逻辑关系划分为各个知识单元,并对知识单元进行解析。教师应编制课件的文字脚本,确定各知识点占用的屏数以及展示次序,并对每幅幻灯片进行屏幕设计,包括版式、配色与字体、动画设计等,并描述课件结构中内含的链接关系。

3.2多媒体素材的采集与制备

教师可在课件中穿插各种表现手段,如图表、图像、动画、视频、声音、音乐等,使课件富有表现力。教师可通过各种渠道采集素材并进行加工。对于银行同业拆借简况、债券和股票成交量价走势图、各类债券发行量、全球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年度排名等资料,可在专业网站采集。对于交易合同、票据单证等,可扫描或拍摄实物。教师还可收集有教学价值的视频素材,如新闻媒体对金融机构、监管部门的访谈。教师也可亲自制作素材,比如用PageMaker和Photoshop绘制矢量图和位图,用Visio绘制流程图,或是用Flash软件制作动画,并为课件录制解说词。教师可建立课程素材库,将各种素材分类存贮,按需选用。

3.3课件的程序框架设计

多媒体技术突破了传统媒体的“线性限制”,可以通过交互性、非线性的方式将信息生动形象地传递给学生。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将课件框架设计为顺序结构或是交互式结构。前者顺次安排教学模块,适用于讲授层次递进的教学内容。交互式结构的特点是在各教学模块之间相互跳转。比如,教师可在每一章的幻灯片首页上设置导航系统或内容选择菜单,根据教学安排在各部分间自如地切换。

4课件的艺术处理与教学效果优化

多媒体课件并非教学内容的堆砌,而是融合美学、心理学的一门艺术。通过将图形、文字、动画、色彩及各种特技的有机结合,教师可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与目的,对课件主题设计不同风格,或庄严深沉,或委婉清新,或幽默诙谐,或生动活泼,强化课件对情境营造的感染力、冲击力,并令观者产生愉悦的美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伴随愉快的情绪体验,创造最佳学习心理条件。

4.1色彩运用

色彩在学生的视觉感受中占据重要地位。不少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容易走入两个极端,要么色彩单调,寡淡无味,要么杂色铺陈,令人眼花缭乱。在货币金融学课件设计中,教师可根据基本配色原则,并结合教学内容具体特征,对色彩合理搭配。首先,幻灯片背景色与前景色应形成较强烈的明暗对比,使教学内容醒目突出,减少学生视觉负担。其次,同一知识单元的背景色应保持一致,单幅幻灯片中出现的色彩不宜过多,色彩变化节奏简洁明快,总体风格整齐统一。在图表制作中,对核心要素或重点环节可使用高纯度的色彩加以突出。色彩运用还可和文字内容相呼应,对学生产生心理暗示。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0-0186-03

《货币金融学》是教育部确定的21世纪高等学校经济与管理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作为金融专业的基础性入门课程,同时也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主干课程,货币金融学是引导学生学习金融学基础知识和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的前提课程。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枢纽和核心,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目标。伴随着我国经济金融的快速发展,相关金融理论与世界接轨的步伐越来越快,将不断发展和创新的金融理论与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运行有效结合,解决我国实际经济金融中出现的问题,成为当前教学的重要特点。但在货币金融学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教学方法创新速度缓慢,以及教师金融理论更新程度不足等问题。作为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如果教师按照古典的金融理论教学,学生脱离实际只为考试而学习,势必造成学生工作后,所学非所用,所用无所学,理论严重脱离实际。这些都极大地制约了我国金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所以,货币金融学教学的创新,已经不仅仅是金融教育教学观念转变与金融教学实践的问题,也是影响着我国金融人才培养和实际金融发展的重大问题。

一、中国经济环境的改变

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经济环境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因此,研究经济转型期经济主体的行为转变,以及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对宏观经济与金融产生的影响,对金融学的教学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国内经济环境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第一,经济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企业劳动雇佣成本上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依靠廉价劳动力资源生产大量劳动密集型产品。然而,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以及劳动力结构的改变,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减少。据统计,2009―2012年,中国劳动力基本工资年增长率逐年递增,2012年上半年中国城市居民工资收入相比去年同期增长13%,农民工工资也上涨了14.9%。沿海地区的“民工荒”逐渐演变为普遍的企业招工难。人口老龄化是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老龄化人口占整个人口比重为8.9%。有研究表明,人口红利2015年左右将处于刘易斯拐点,劳动力人口比重在2011年出现10年来首次下降(蔡P,2012)。这些使得曾经以廉价劳动力为优势的中国制造业企业如今越来越受到挑战。

第二,原材料、矿产资源与土地价格上涨,环境保护政策加强。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高物耗、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事实上,由资源瓶颈和环境瓶颈制约所引致的种种弊端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这也是我国在经济转型中必须重点解决的问题。过去几十年高排放和高污染造成环境的严重破坏,迫使我国将经济发展的重点转向科技含量高、污染低的新兴产业,将经济发展战略由中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并提出了节能减排的目标: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中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作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对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企业必须转变发展模式,由依靠资源要素驱动向依靠技术创新驱动转变,通过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在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的同时,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第三,从国际角度看,近年来特别是金融危机后,企业产品出口需求下降,人民币升值导致出口利润下降。经济转型期,国家出口导向的弱化政策使部分出口导向型企业受到较大冲击。实行消费主导型战略而弱化出口和投资战略的功能必将成为新的发展趋势。毫无疑问,扩大内需的发展战略对拓展国内的消费市场,扩大消费容量进而促进经济的增长将发挥重要作用,但同时这一发展模式的实行,对于部分特别是出口型中小企业而言,将会带来较大的冲击。在无法或者难以依靠出口实现经济增长而在短时间内又无法拓展国内消费市场的情况下,这部分企业的发展将经受严峻的考验。

第四,技术更新环境发生变化,企业由跟踪模仿向自主创新转变压力增大。过去几十年我国企业技术改进方式主要是向国外企业学习和模仿。但跨国企业在国内直接投资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随着国内企业不断“干中学”而逐渐消失。发达国家在研制出新技术初期,会严格控制其专利技术,以确保其获取高额垄断利润,随后为进一步获取利润才将已经落后的技术扩散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学习和掌握了低端或一般技术后,我国企业若希望不耗费自主研究开发成本,直接复制模仿他国“高、精、尖”技术已基本不可能。另一方面,企业从国外引进高新技术,也因出口管制和贸易技术壁垒而难以进行。发达国家为维持在技术和经济上的垄断优势,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技术出口进行严格的限制,并采取技术壁垒等严密的高新技术保密措施,强化对技术输出的控制、抑制技术的转移,致使后者无法获取某些核心技术。

综上所述,我们在货币金融学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注意以下3个方面。

(1)系统地讲解和分析中国经济转型给经济主体造成的各种压力和冲击效应。课程需讲授宏观经济转型压力和冲击对各类经济主体影响的机制,以及各类不同主体在具体经济环境下决策的动机、过程和最终达到的实际效果。

(2)货币金融学课程的讲授需将中国经济转型的特别环境和制度因素,与微观个体的各种行为选择整合起来,再进一步分析其影响宏观经济的途径和机制,说明其中蕴涵的经济学逻辑关系,并构建和利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进行实验和计量分析。

(3)货币金融学需要讲解和比较各种不同的经济政策在上述经济机制中产生的作用和效果,研究各种具体情况下最优政策设计,分析给政府政策制定提供参考的各项建议。

二、教学分析的理论框架

我们在进行货币金融学的教学分析模型建立时,主要可以参考小中型随机动态一般均衡模型(DSGE)为基础。小型模型主要参考Ireland(2003)和Ireland(2011);中等大小的模型主要遵循Christiano、Eichenbaum和Evans(2005)与Smets和Wouters(2005)这两篇文献。下面我们不追求数学上的严格性,省略模型的推导过程和细节,主要介绍和说明模型的总体框架、研究思路和主要分析方法。

1.家庭部门。居民效用函数中包括消费变量和其滞后变量。这种设计主要是反映消费理论中的“习惯形成”和“棘轮效应”假说,也是对我国居民消费行为发展的一个近似描述。如果滞后消费变量前的常系数较小或为0,则效用函数中前期消费产生较小效应,甚至效用函数中不再含有消费滞后变量,消费带来的效用只取决于绝对消费量的大小。这种情况适用于经济发展的初期。居民从贫穷不能达到温饱的水平上获得消费,其效用当然增加较大。如果系数较大,则表示只有当期消费比前期消费增加较多时,效用函数才有所提高。当经济状况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这种模型结构比较适合描述经济现实。我国经济已从过去贫穷和温饱水平正转变为全面的小康水平,甚至有的地方已开始走向富裕水平,因此,模型中加入滞后消费变量是对我国经济转型较好的描述。工作时间变量(系数为)和其滞后变量的构建与消费变量的形式一致。效用函数中工作时间这样的构建可以反映我国就业状况从劳动力供给大于需要,转变到劳动力供给不足,也即被称为“劳动红利消失”的现实经济转型过程。上述效用函数中对消费和劳动变量的设计,为我们下面研究转型对企业行为产生的影响,以及转型对宏观经济和政策产生的影响和效应,提供相应研究的技术支持。如我们可以考虑反映经济结构的变化,如和等系数的变化,给企业行为和经济带来的影响效应。

2.企业部门。本部分我们关注在金融融资环境的影响下,企业债务融资行及其对经济产生的影响。首先考虑企业家融资决策问题。经济转型中在来自需求或供给方面的冲击作用下,金融部门决定的贷款利率可能导致经济产生更大的波动。有利的企业生产冲击,如企业获得了更好的产权保护或者政府直接减税,都会使得企业利润上升从而净值增加。净值增加导致企业融资杠杆降低,金融部门要求的贷款利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降低。这些变化又使得企业在随后的生产中利润进一步提高,从而产生良性循环效应。这一现象被研究文献称为“金融加速效应”(Bernanke 等,1999)。同样的逻辑,经济转型的一个负向冲击,如劳动成本的提高,在金融加速器的作用下,会使得企业利润减少,企业净价值增值减少或为负,而融资成本提高。这都导致企业更难以获利或难以维持生存。

金融加速放大效应在我国可能更严重。国内中小型企业债务融资的逆向选择现象较严重,少数的几个大银行对小企业一般缺乏了解,贷款利率的杠杆效应较大。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银行与金融部门的改革与发展一直是社会关注的一个主题。近期,银行业引入竞争以及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趋势有所增强。什么样的金融改革方案,以及怎样的金融融资环境,才能使得企业债务融资的金融加速放大效应得以减缓,是宏观经济政策实践方面的重要问题,也是教学中关注的主要政策研究内容之一。

3.银行部门。为考察金融环境对企业行为和宏观经济变量产生的影响,我们可以分析讲授商业银行的策略选择和行业竞争效应。对此的讲解可以使得学生对我国金融发展转型和银行业改革,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近年来,国内银行业引入竞争,打破大银行垄断地位的呼声越来越大。少数大银行的行业垄断,使得银行掠夺了企业的大部分利润。同时,少数大银行垄断和利率官方决定也使得信贷配给现象严重。大企业比较容易获得信贷支持,而小微企业则融资艰难。因此,银行业的垄断和竞争,以及利率市场化,这些现实分别会给企业和经济带来哪些不同的影响效应,是现在我国金融银行业转型改革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4.政府部门。我们将政府部门划分为两类,一类中央银行部门,另一类称为中央政府部门。政府部门的行为决策给包括企业行为的经济各个方面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本课程的重要目的就是研究各种转型压力下的企业决策和行为,以及这些企业行为对宏观经济产生的影响。研究得出的这些基本现实和其中蕴涵的经济规律,可使政府管理部门增加对我国经济转型变化规律的认识,从而制定出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各种策略和政策。

为应对经济转型冲击可能给经济带来的波动,政府部门可以运用多种经济手段调节和干预经济。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变动每一期的货币发行量、存款准备金率和债券或票据发行利率来调节经济运行。中央政府可通过各种税务和直接采购或转移支付来调节经济。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情况,当经济出现下行趋势或衰退时,政府部门一般通过降低利率、增加货币发行、扩大公共投资来刺激经济恢复。这些政策在我国经济发展初期,当经济的基础设施不完善时,一定程度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但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环境较之以前已产生了较大的变化。从供给面角度,劳动工资增加,资源及原材料成本上升,企业生产技术和效率有待提高,产品附加值低而且缺乏竞争力。从需求面角度,产品的国际需求下滑,而且内部需求不足,私有投资乏力。我国经济发展的转型压力逐渐增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政府部门还是采用上述政策,可能不但对经济调节效果有限,甚至产生负面的效果。如现时期政府再大规模直接投资,则可能导致通货膨胀的发生。因此,经济转型期政府部门如何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是一个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内容。而这恰好是我们课程的政策应用关注的主要内容。课程应从政府调节经济的各种手段和途径来研究这些行为导致的宏观经济效应,在此基础上分析和评价哪些经济调节方式在各种具体的经济转型冲击环境下达到的效果,从而为政府制定具体背景下各种最优调节政策提供理论参考。

三、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4-0229-02

《货币银行学》是教育部确定的21世纪高等学校经济学、管理学各专业的核心课程,同时是金融学最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本课程以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课程知识为基础,研究有关货币、信用、利率、银行等金融机构、金融市场运行、宏观金融调控等经济金融现象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同时介绍了西方货币金融理论及国际金融的创新与发展,课程涵盖内容广,信息量大。对于初次接触金融学知识的学生来说,学习上有一定难度。特别是对非金融专业学生来说,前期专业课程知识衔接不连贯,同时没有后期金融类课程巩固货币银行学相关课程知识点,对货币银行学知识的理解及应用上较金融专业学生有一定差距。如何在有限的一个学期内将货币银行学课程知识内容教给非金融专业学生,让他们能用货币银行学知识解释社会生活中的金融现象,熟知社会融资方式是教师在针对非金融学专业学生授课时的教学目标,同时也是经济类专业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性质决定了需要学习货币银行学课程以掌握相关金融市场运作、货币交易、国际金融市场等知识。在多年的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中,通过分析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生的学情、考试成绩、课堂教学效果反馈情况等因素,认真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货币银行学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教学内容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

我校属地方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通晓最新的国际贸易业务运作方式与基本操作技能,实践能力强、职业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在货币银行学的教学内容中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货币供需理论、货币政策理论、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理论在外贸行业无直接应用性,上述教学内容又属于理论教学难点。因此,学生学起来有难度,教师讲解难以推进。同时,在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上,货币银行学课程与宏观经济学同时开设,还存在上述内容重复讲解的问题。在已有的货币银行学教材中,权威教材均为针对金融学专业的货币银行学、金融学或货币金融学教材,课程体系完整,内容严谨,但其完整的课程体系内容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来说显得理论有余,应用性不强。

(二)缺乏实践教学环节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货币银行学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进入外贸行业前能够对一国乃至国际上金融市场的运行、金融机构体系运作方式有一定认识,从而为今后工作中的需要的融资、投资知识打下基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大多在学完货币银行学课程后再无其他金融学专业如商业银行经营学、中央银行学、金融市场学、投资学等课程,没有后续课程的衔接,学生就很容易将一个学期学习的知识忘记。并且,商业银行业务的运作流程、证券公司的交易业务、证券交易、外汇交易等教学内容无实验、实践教学的加入,宛如纸上谈兵,学生难以形成感性认识。现有的货币银行学的课程教学一般没有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实验实训等实践课,对于该专业学生来说,学完所有教学内容,仍处于懵懵懂懂的状态,对现在的金融市场及金融机构的运行状况缺乏清晰的认识。

(三)教学方式单一

在现今的大学课堂教学中,已基本普及多媒体设备,普遍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提高了教师课堂讲课效率。但也出现了教师过度依靠多媒体,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货币银行学课程是一门金融学的入门专业基础课,主要为学生讲授金融学的基础知识,内容多、理论性强,实务性不足。该课程理论教学占据课程内容95%以上的时间,需要教师将各篇、各章间的逻辑关系讲解清楚,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教学内容多,“满堂灌”往往是最省时的教学方法。除了理论教学之外,利率及货币时间价值的计算、金融衍生工具采用习题课的方法进行辅助教W,仅突出了学生的课程主动性,未能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单一的教学方式,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不能有效调动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学习货币银行学课程效果差的重要原因。

(四)课程教学考核方式单一

在现有的货币银行学教学中,仍采用“一考定成绩”闭卷考试的方法,学生通过一个星期甚至三天的复习,就能强制性的记下书上的重要知识点,从而通过考试。考试并不能达到督促学生学习,全面检验学生掌握知识水平的目的。同时,期末考试“一考定成绩”的方式,使得学生期末考试同时应付几门课程学习,考试的负担较重。因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没有其他金融课程衔接,学生对知识掌握欠牢固,假期过后对货币银行学的教学内容就忘掉三分之二了。单一的考试模式不能有效促进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更不能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产生持续学习的兴趣,也不能培养学生自学学习的能力。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的改进建议

(一)调整课程教学内容

1.针对现有教材体系进行调整

现有货币银行学教材中,较权威有黄达主编的《金融学》简明版教材,中央财经大学李健主编的《金融学》教材有丰富的网络共享资源,复旦大学胡庆康教授的《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此类权威课程多针对具有一定金融学习基础及能力的金融学专业学生。为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学习货币银行学需要,现采用的是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编写的由对外经济与贸易大学蒋先玲教授编写的《货币银行学》教材。此教材对金融学基础知识的表述较为浅显易懂,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完整。在此教材基础上,因与宏观经济学重复可对货币供求理论、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知识点可作为选讲内容,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知识点可结合中国近20年来的宏观经济形势及中央银行宏观调控手段的实际状况进行讲解,要求学生能理解一国货币政策的传导及货币政策目标。因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就业仍会与金融机构有业务往来,将课程内容的讲解侧重于利率、信用及信用工具、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体系、国际金融危机等知识内容,注重金融原理与实务相结合。同时,为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应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加入金融时势热点及案例解读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去关注经济金融热点问题。

2.使用自编教材建设课程资源库

统一的教材内容不能适应不同的院校教学层次及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在使用出版教材的基础上,应鼓励教师自行编写适应本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学情的讲义,再整理成校内自编教材提供使用,自编教材时效性强,针对不同专业可在案例及教学内容编写上进行调整,也可成为学生课后复习的辅导资料。建设校内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货币银行学课程资源共享平台,为学生课后复习、课前预习提供网络资源库。

(二)建设货币银行学课程校外实践基地及课内实验室

积极与当地商业银行、证券公司行业接触,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提供实地参观及业内交流的场所。通过货币银行学课程课内参观学习,让学生对贸易融资、国际结算、商业银行运行、证券交易操作形成感性认识,巩固课内知识,同时也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今后就业选择提供行业参考。利用现有的实验室条件,增加实验软件购买,通过银行类国际结算软件的使用增强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生对贸易结算的认识,利用证券模拟交易软件的演示让学生掌握证券交易的知识。

(三)转变教学方式,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货币银行学课程的理论性教学内容,应采用案例法、研讨法等方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金融案例的讲解,引导学生思考金融理论在现实社会经济环境中的应用,比如信用经济的发展、货币形态的演变、商业信用形式等都可通过多样的实例吸引学生;针对利率理论、货币政策、国际金融危机等理论内容,可通过课前知识点拨,课后布置讨论作业的方式,让学生自行搜集资料解决如利率对经济的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如何避免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等问题,有了问题答案后可向全班同学进行讲解,教师再点评。通过研讨式教学,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针对应用性教学内容,如资金的时间价值、金融工具收益的计算、金融衍生工具风险规避、货币供给量的计算等内容,可以通过课堂讲解和课后布置作业方式进行学习,加强学生对金融基础计算能力的培养。

(四)采用多维度的课程考核方式

通过考试督促课程学习是取得课程学习效果手段之一,为考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对货币银行学知识应用能力,对金融时势热点的分析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可将课程考核分为几个部分。第一,用平时成绩考查对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观测点包括出勤、回答问题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占期末总成绩的20%;第二,要求每一位学生在课前知识进行金融知识或金融时势热点分享。通过此内容调动学生关注金融热点及现象的主动性,并通过向全班同学的陈述分享,交流金融信息,锻炼学生的陈述表述能力。此项占期末总成绩的20%;第三,期末个人知识展示。要求在学期课程结束后,每一位学生用5分钟PPT陈述自己最熟悉的货币银行学课程知识点,要求嵌入F实金融案例对知识点进行引证。通过此项内容考察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及应用情况,占期末总成绩的30%;第四,开卷考试。用一个小时的时间进行课程开卷考试,主要考查习题课中要求学生掌握的课程知识点,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及计算能力,占期末总成绩的30%。通过以上多维度的货币银行学课程考试体系,加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对货币银行课程的积极性,力图真实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应用情况,让考试过程成为督促学生课程学习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谢丽华,谢伟杰.货币银行学“学生参与型”教学改革探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139-141.

[2]崔晓蕾,何婧.货币银行学教学改革与创新探索[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10):73-75.

篇6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3021501

《货币银行学》这门课程在中国高校的教育发展史上已有六七十年的历史,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该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作为管理学、经济学的核心课程,它对该学科建设及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使人们意识到经济的重要性。各大院校也相继对其它非经济类的专业开设《货币银行学》这门课程,为学生未来的职场发展做好铺垫。下面将主要针对金融教学专业学生开设《货币银行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讨论。

1 关于金融数学专业开设《货币银行学》课程的必要性

从培养目标去看,对于高等院校的金融数学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未来之后将在金融、保险、投资、金融证券等部门从事经济建模、经济方面的分析及金融产品的设计等相关的工作,这些工作大部分都与金融相关。因此,为了培养该方面的专业人才,各大高校基本都在该专业课程的基础之上开设了《货币银行学》这门课程,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金融方面的基础知识,对他们今后的职业发展及继续深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分析金融数学专业学生学习《货币银行学》课程的利弊

从金融数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可以看出,该专业的大部分课程都是数学类的基础课程。相对于经济类、管理类的专业而言,该专业的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功底,逻辑思维能力较强,这使得他们在运用数学工具去分析和处理一些经济类的相关模型及数据预测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然而,局限性体现在他们对经济类的专业知识方面的掌握相对薄弱。因此,在学习《货币银行学》这门课程时,对某些知识点不能全面并深刻的理解。这就不仅要求学生课后利用业余时间多专研该方面的知识,并要求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就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要有所改革与创新。

3 对金融数学专业开设《货币银行学》课程的教学研讨

由于金融数学专业的学生学习《货币银行学》课程具有自身的优势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教师教学的时候应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首先,就《货币银行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而言,由于金融数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数学专业类课程较多,而经济类的课程相对较少。因此,学生学到的经济类的知识相比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就显得少了许多,无论就学科知识的深度或广度而言都是薄弱的,而《货币银行学》作为经济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结合金融数学专业的特点,在内容上,应将该课程的知识内容进一步拓宽,不重要的内容可以适当的进行删减,比如在介绍信用的产生和发展这部分内容,就可以简明扼要地讲述其主要内容,不重要的部分就可以不讲。而与《货币银行学》课程联系比较紧密的相关经济类的基础知识就可以增加进来。这样能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经济类专业知识,为学生今后从事相关方面的工作奠定基础。

其次,就教学方法而言,各大院校所开设的《货币银行学》课程大多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无论是经济类的还是非经济类的专业,显然这种教育方法具有自身的局限性,尤其对于非经济类的学生,他们本身所掌握的经济类的基础知识就相对薄弱,知识面较窄,因此这种教学方法较难适应这类学生。对于金融数学专业的学生而言,这种教学方法也不是很适应他们。因为就该专业的特点而言,其学生的数学功底较好,而经济类专业基础知识薄弱。所以,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根据其特点,制定教学方案。其一,可采用多媒体教学,这样可以形象、生动的将知识讲授给学生,他们也较容易接受。其二,在课堂中多增加案例,尤其与现代生活、经济相关的。这样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该课程的知识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以及该课程的重要性。同时,帮助学生将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锻炼他们应用知识的能力。其三,可适当带学生去参观一些公司、金融企业,了解这些企业的运营状况,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实际当中去发现问题,进步解决问题。其四,根据专业特点,在讲到某些抽象的逻辑性较强的理论时,应在这里帮助学生去深挖这部分知识,运用数学的逻辑思维去理解掌握该内容,甚至运用数学的工具看能否有所创新。

最后,货币银行学这门学科虽然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历史,体系已经相对成熟,但到目前为止,依然还存在一些经济学家仍未解决的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改革与发展,相信在将来还会有更多的金融类的问题有待解决。因此,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有必要的。鉴于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教材内容,适当提出几点目前经济学家还没有解决的热点问题,引领学生去思考、讨论。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当然,在教学实践中,作为教师也应该不断的总结和反思自己的教学,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上不断提高与创新。同时,应多了解该学科的发展情况,多与同行及知名的学者进行沟通、探讨。

参考文献

[1]梁柯.关于非金融专业货币银行学教学改革的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0,10(055):7778.

[2]白淑云.非金融专业货币银行学课程改革教学与模式创新[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9,22(3):107108.

[3]李健.奋力开拓中国金融学科建设之路[J].中国金融,2001,(5):7375.

篇7

文章编号:1003-4625(2006)10-0010-03中图分类号:F832.1文献标识码:A

2000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货币与金融统计的国际准则――“Monetary and Financial Statistics Manual”(《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简称MFS)。此前,尽管联合国和IMF等国际组织颁布了多种宏观经济统计的国际准则,如《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国际收支手册》(BOP)和《政府财政统计》(GFS)等,但都没有一套系统的货币与金融国际准则。MFS的出版,填补了货币与金融统计领域国际准则的空白,对世界各国的统计、金融事业及宏观经济管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中国货币与金融统计的国际接轨应该是以MFS为蓝本,其中的制度变迁同时成为货币与金融统计国际接轨的一个重要内容,所以从制度经济学解释中国货币与金融统计国际接轨问题,既有助于加深对中国货币与金融统计中国际接轨的认识,也有助于中国货币与金融统计国际接轨框架的总体设计。

一、新制度经济学与中国货币与金融统计改革

按照新制度经济学派重要代表人物科斯的解释,“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地说,它们是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新制度经济学把制度划分为三种类型:第一,宪法秩序。宪法“是用以界定国家的产权和控制的基本结构”。它包括确立生产、交换和分配的基础的一整套政治、社会和法律的基本规则,它的约束力具有普遍性,是制定规则的规则。第二,制度安排。制度安排实际上是在宪法秩序下界定交换条件的一系列具体的操作规则,它包括成文法、习惯法和合同法以及自愿性契约等。第三,规范准则。这是构成制度约束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来源于人们对现实的理解(意识形态)。一致的意识形态可以替代规范性规则和服从程序,降低交易费用。

制度变迁是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易过程,它可以被解释为一种效益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制度的替代过程,也可以被解释为对一种更有效益的制度的生产过程。林毅夫在突出强调国家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时区分了诱导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并用“供给―需求”这一经典的理论框架对制度选择和制度变迁进行了分析。用“供给―需求”的理论框架对制度变迁进行分析,需要具体说明哪些是内生变量,哪些是外生变量,新制度经济学一般把制度安排及其利用程度作为内生变量,把宪法秩序和规范准则作为外生变量。宪法秩序和行为的伦理道德规范一旦形成,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是不易显著变动的,而可把它们视为外生变量影响制度创新以及制度的需求和供给,把制度安排看作是内生变量,是因为在现有的宪法框架内,在制度的成本与收益发生变化的条件下,制度安排是一个相对活跃、相对“革命”的因素。制度中的供求关系比较复杂,人们根据不同条件找到问题的“主导”方面,由此就有了需求诱导型制度变迁与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的划分。

当前中国货币与金融统计的国际接轨,可以说是中国货币与金融统计的一次制度变迁,而且是一次需求诱导与供给主导共同作用的制度变迁。下面我们将具体从制度需求与制度供给两方面来论述中国货币与金融统计国际接轨的制度变迁的形成机理。

二、货币与金融统计制度的需求与供给

(一)制度需求。对制度安排的需求,可简单地归结为:按照现有制度安排,无法获得潜在的利益(或外在利润)。制度创新者认识到,改变现有制度安排,他们能够获得在原有制度下得不到的利益。一切的制度安排都有可能影响收入分配和资源配置效率。影响制度需求的因素有很多,它们使得改变制度安排所产生的预期净利益发生变化,从而改变了对制度变化的需求,具体说来有:第一是相对产品和要素价格。相对产品和要素价格的变化改变了人们之间的激励结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讨价还价的能力,而讨价还价能力的变化导致了重新缔约的努力。因此产品和要素相对价格的改变可视为制度变迁的源泉。第二是宪法秩序。宪法秩序的改变,即政权的基本规则的变化,它能深刻影响创立新的制度安排的预期成本和收益,因而也就深刻影响对新的制度安排的需求。第三是技术。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变化对制度变迁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例如,技术的进步降低了交易费用并使得原先不起作用的某些制度安排起作用。第四是市场规模。市场规模扩大对制度需求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市场规模的扩大,固定成本即可以通过很多的交易,而不是相对很少的几笔交易收回,从而降低了固定成本阻碍制度安排创新的可能;其次,市场规模的扩大使一些与规模经济相适应的制度安排得以创新,如股份公司制度、跨国公司制度等;再次,市场规模的扩大,使得一些制度的运作成本大大降低。

影响中国货币与金融统计国际接轨的制度变迁需求的因素可以从技术和市场规模两方面来进行分析。

1.技术。一方面,随着中国近年来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和深化,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一些金融工具陆续在中国的金融市场上出现,与此同时,中国的金融工程研究也已经起步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新金融产品的出现,不仅有利于降低中国金融资金的借贷成本,也有利于开辟中国金融资金融通的新渠道,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借鉴国际准则的统计技术,探讨中国金融衍生产品等金融创新产品的统计问题。另一方面,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努力,中国的金融统计虽然已初步建立起来由货币统计、经济统计、信贷登记等多个系统组成的分级管理集中汇总的统计网络,基本上实现了金融统计的电子网络化,但与信息网络化时代信息化、网络化、社会化的未来金融统计模式相比仍相距甚远,这也对当前中国的金融统计提出了与国际接轨的需求。

2.市场规模。亚当・斯密曾分析过,分工的发展受市场规模的制约,市场规模越大,社会分工也就越细。在中国金融市场日益扩大和深化的过程中,不仅涌现出许多新的金融工具,也建立了诸如货币市场、股权市场、保险市场、外汇市场、债券市场以及实务期货市场等。这些市场的建立,使得中国的金融市场逐步得以细化,不仅大大降低了许多金融交易的固定成本,也极大地降低了中国金融统计制度的运作成本,促进中国参照国际货币与金融统计框架,来建立中国的货币与金融统计体系。

(二)制度供给。制度变化的供给,取决于政治秩序提供新的制度安排的能力和意愿。新制度经济学派的另一位重要代表人物拉坦认为,重要的制度创新的供给,必然包含政界企业家和创新者的诸多政治手段的动用。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制度变迁的过程中,影响制度供给的因素主要有:第一,宪法秩序。宪法秩序从建立新制度的立法基础的难易程度、制度安排的选择空间等方面影响着制度供给。第二,制度设计成本。每一项能预期带来收益的制度安排都需耗费成本。制度设计的成本,取决于设计新的制度安排的人力资源和其他资源的要素价格。第三,现有知识积累及其社会科学知识的进步。拉坦认为,正如当科学和技术知识进步时,技术变迁的供给曲线会向右移动一样,当社会科学知识和有关的商业、计划、法律和社会服务专业的知识进步时,制度变迁的供给曲线也会向右移动,进而言之,社会科学和有关专业知识的进步降低了制度发展的成本。第四,实施新制度安排的预期成本。制度从潜在安排转变为现实安排的关键就是制度安排实施上的预期成本的大小。一些好的制度安排因实施的预期成本太高而无法推行。第五,现存制度安排。初始的制度选择会强化现存制度的刺激和惯性。第六,规范准则。新制度经济学家们反复强调制度安排应与文化准则相和谐,否则就使一些制度安排难以推行或者使制度变迁的成本大大地提高。第七,上层决策者的净收益。上层决策者的净收益对制度供给的影响取决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集权程度,在一个高度集权的国家,上层决策者的净收益对制度供给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影响中国货币与金融统计国际接轨的制度变迁供给的因素可以从现有知识积累及其社会科学知识的进步、现存制度安排、上层决策者的净收益三方面来进行分析。

1.现有知识积累及其社会科学知识的进步。中国的金融统计体系经过50多年的由创立到不断发展成熟的过程,期间经历了数次重大变革,对国内比如实行了全科目报送制度,建立了非现场监管统计制度,实现了以会计为基础的统计信息归口管理等等;对国际比如国民经济核算正在实行的与SNA接轨,国际收支统计基本上实现了与BOP的接轨,以及中国正式加入GDDS等等。每次的变革都是一次伴随着知识积累和知识进步的过程,长此以往,为中国的金融统计积聚了丰富的知识存量。这些知识存量能为中国提供一个有关金融统计制度环境、各种可能的金融统计制度安排及其功效的详尽、透彻的知识,这为中国货币与金融统计国际接轨的制度变迁提供了一个有效的依据,大大降低了此次制度变迁的供给成本。此外,中国现有的金融统计知识存量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政府和各金融机构提供了与国际接轨的所应具备的货币与金融统计知识,这将降低或减少基于国际准则的中国货币与金融统计被采纳、应用的阻力,其被执行的成本也会因此而大大降低。

2.现存制度安排。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制度变迁中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这种机制使制度变迁一旦走上了某一条路径,它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而难以扭转,即形成所谓的“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中国金融统计制度以往的历次制度变迁也存在着“路径依赖”性,虽说期间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总的来说还停留在一种形式上或外延性改革的阶段,一些深层次矛盾虽已暴露但远未得到根本性解决,现有的金融统计制度被“锁定”(lock-in)在一种低效的状态中。而要摆脱这种由“路径依赖”所导致的低效状态,如诺思所言,则要借助于外部效应,引入外生变量。目前中国正在实施的宏观经济统计国际接轨恰好为中国的金融统计摆脱“路径依赖”,构建基于国际准则的中国货币与金融统计体系提供了一个机会。

3.上层决策者的净收益。构建基于国际准则的中国货币与金融统计,将能促进中国政府对宏观经济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控,并能和世界其他国家共同对可能出现的金融危机进行有效的防范,这不仅能够减少可能出现的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市场运行所带来巨大损失的风险,也能维持中国宏观经济的健康运行,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能给中国政府带来巨大的预期净收益。

三、中国货币与金融统计制度的供给者和需求者

(一)中国货币与金融统计制度的需求者。中国货币与金融统计的国际接轨可以视为一种制度变迁,即从原来的金融统计体系向以MFS框架为主的统计体系转变,制度的变革不仅是变化环境的要求,也是制度需求者的要求,新的货币与金融统计框架将为其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流。为此,我们将集中讨论谁将从中国的货币与金融统计国际接轨获取收益。

1.国际组织。世界上所有的国际组织,如果按照其对组织内成员国的行为的影响来看,都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是对成员国的行为没有什么约束作用,它的建立,只是为成员之间的相互沟通、交流,提供一个畅通的渠道;另一种国际组织对其成员国的行为具有直接的指导、约束甚至规范作用,如联合国、IMF等。中国是IMF的成员国,有义务按国际准则向其报告中国的金融统计数据,与此同时,IMF也需要通过及时了解中国的金融统计数据,来了解中国金融市场运行的现状,防范中国可能爆发的金融危机对世界其他国家造成巨大的冲击。

另外,中国新近加入WTO,使得作为服务贸易重要组成部分的金融业必须按WTO的服务贸易规则对外开放:首先是外资金融机构将按协议进入中国金融市场,同时中国的金融机构也将更多地进入世界金融市场,积极参与国际金融事务,这意味着中国的金融统计不仅需要包括外资金融机构在本国的业务,也需要区分本国金融机构的国内业务和国外业务,这就需要建立基于国际准则的中国货币与金融统计;其次,透明度作为贯穿于WTO所有协定和协议的基本原则,要求基本的统计制度和统计数据必须公开、透明,中国的金融统计数据不仅要对国内社会公开,也要对国际组织和外商公开,这也要求中国的金融统计信息必须符合国际惯例,要采纳国际通用标准。

2.政府。20世纪90年代世界一些地区金融危机频繁爆发,中国加入WTO,使中国直接暴露在世界金融市场的冲击之下,中国已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依靠政府的严格管制来避免世界金融危机的直接影响,政府只能遵守世界金融的游戏规则,通过构建完善的风险控制系统来提高中国的风险防范能力。这也迫切需要中国政府借鉴国际上较为成熟的金融统计研究成果和经验,加强对中国金融经济的宏观管理和监控,而要想达到有效的宏观管理和监控,除了建立有效的监管制度以外,最首要的就是要建立能够满足金融监管要求的信息系统,包括与之相适应的货币与金融统计。

3.金融机构。在中国的金融机构中,主要有中央银行和各商业银行对中国的货币与金融统计有着巨大的需求。金融统计是中国中央银行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中央银行一方面需要利用自身的金融统计资料和一系列的经济数据进行加工整理,并进行相关的分析来对经济金融形势做出准确的判断,在此基础上科学地制定货币政策,适时地调整货币政策;另一方面,中央银行也需要金融统计为其金融监管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这是中央银行确立正确的监管策略的前提条件。中国商业银行的金融统计是中央银行金融统计的基础,因此商业银行金融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直接决定着中国货币政策的制定和金融监管的有效性。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开展以来,原有的几大专业银行经历了向商业银行的转变,成为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经济主体,在面临国内外商业银行激烈竞争的形势下,它们也开始注重对金融统计数据的分析和预测功能,也需要与国际接轨的金融统计。

(二)中国货币与金融统计制度的供给者。按照西方产权经济学的理论,产权界定不清、外部性、公共物品等的存在是“搭便车”现象产生的根源。所谓的“搭便车”,是指某些人或某些团体在不付出任何代价(成本)的情况下而从别人或社会获得好处(收益)的行为。公共物品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性质,决定了它一般地由政府来提供,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并不表明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效率高,而是因为由私人提供无法收费,或者说无法克服“搭便车”的问题。货币与金融统计是一种公共物品,因为由私人提供基本的金融统计数据无法向所有的使用者收费,从而不可避免地存在“搭便车”的问题。为了克服这种“搭便车”,我们认为应由政府来提供基本的金融统计数据,而为了满足各种金融统计信息需求者的不同的特殊需要,可以由各商业银行或其他的金融机构提供特殊的金融统计数据来满足这些特殊的需求,并可以相应地收取一定的费用。

参考文献:

[1]R・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2]Williamson E. Oliver.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Taking Stock, Looking Ahead.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Nashvull: Sep. 2000,38(3): 595-613

[3]Malconm Rutherford. Institutions in Economics: The Old and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4]林毅夫.后发国家究竟是有优势还是劣势?[J].经济前沿,2002,(10):11-12.

篇8

金融学是以融通货币和货币资金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个人、机构、政府如何获取、支出以及管理资金以及其他金融资产的学科,是从经济学中分化出来的学科。

金融学学科分支: 金融学从经济学分化出来的、研究资金融通的学科。传统的金融学研究领域大致有两个方向:宏观层面的金融市场运行理论和微观层面的公司投资理论。

其主要研究分支包括:金融市场学、公司金融学、金融工程学、金融经济学、投资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财政学、保险学、数理金融学、金融计量经济学、金融在职研究生。

(来源:文章屋网 )

篇9

现代金融学科理论探索之深、内容更新之速、交叉边缘学科发展之快是其他学科难以比拟的,深入研究和比较分析中外金融学科的内涵及其走势,加快我国金融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是当务之急。

一、金融学科的发展演进

1.西方金融学科的发展历程

金融学科的演进是金融业发展变化的产物。金融学科最初研究的重点是货币问题如早期的货币数量论,随着银行业的迅速发展,研究的重点转向信用和银行。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问世,金融学科以此为基础,建立起宏观的货币经济学理论体系。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直接融资和新的金融机构迅猛发展,微观金融理论开始出现,马柯维兹、托宾等提出量化的资产选择理论和模型即为发端。20世纪60、70年代,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和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频繁,浮动汇率制的实行和发展中国家在货币金融领域地位的突显,金融学科研究的重点转向了资本市场、金融经济学领域,同时开始关注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发展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创新和表外业务迅速增长,金融风险日益加剧,有关公司财务运营、衍生金融商品定价、风险量度与预测、金融规避与监管等问题成为研究的重点。当今,随着信息科学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金融等一系列新课题成为金融学科研究的重点。近年来,研究金融问题的蒙代尔、托宾、基德兰德特等经济学家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说明金融学已经进入了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金融学科建设方兴未艾。

2.我国金融学科的发展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取向确立后,金融业地位日益突出,金融学科的研究空前繁荣。其主要表现:一是金融学科建设的学会发展及其交流活动频繁;二是学科下各层次培养规格的教材、工具书和学科研究专著层出不穷;三是各大专院校纷纷设立金融专业或开设金融课目,金融人才供需两旺。四是国外经济金融教材精选大量出版。

二、中外金融学研究领域的分野及其走向

1.中外金融学研究范畴的区别

国内外对于金融的理解存在很大差别。国内说的金融,通常指的是货币银行、国际金融等“宏观金融”。这部分内容在国外也有,但不叫finance,而是属于宏观经济学、货币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等领域,相关课程大多设在经济系。国外说的finance,一般指的是公司金融、资产定价等“微观金融”,相关课程通常设在管理(商)学院,而这部分内容,国内的金融专业涉及较少。

2.金融学科的发展趋势

考察金融学的综合内涵,不难看出金融学发展演变的三大趋势:微观金融学、宏观金融学以及由金融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形成的交叉学科。微观金融学主要包括公司金融、投资学以及证券市场微观结构三个子系统。宏观金融则分为两类:一是以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学为主体的金融内容;二是微观金融学的自然延伸,如金融市场、金融中介和国际证券投资等。交叉学科主要包括金融和数学、工程学等交叉形成的金融工程学,金融和行为理论结合形成的行为金融学以及金融与法学交叉形成的法学和金融学等。

三、强化我国金融学科建设的对策与措施

第一,确立明确而可操作的金融人才培养目标。当代经济社会和金融业的发展,需要的金融人才是多层次的、多角度和全方位的。既需要复合型的通才,又需要单一型的专才:不仅要有领导决策层和经营管理层人才,而且要有业务操作层的人才。人才服务的对象涵盖于宏观的政府金融、中观的企业金融、微观的家庭金融及其相互交织的社会金融经济各个领域。金融学科建设要适应这一多层次的“大金融”需求趋势,确立并实施明确的、可操作的各层次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

第二,构建优化、创新的金融课程体系。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对金融人才的要求,要高度关注课程体系的优化和创新。为此,金融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以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管理经济学、财政学、保险学等为金融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培养学生的宏观经济概念、思维和分析能力,为专业课打下坚实基础。以中央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学、金融市场学、国际金融、金融工程、公司金融、风险管理为金融学科专业课程,以培养学生成为从事权益让渡、交易、转换等服务工作的专门人才,使他们能够在相关业务的设计、开发、评估、运作、管理、创新等方面发挥出专业水平。以经济数学、数理统计、计算机操作、软件编程原理等为金融学科中的专业技术课程,培养学生运用各种现代工具(包括模型、分析方法、操作设备等)从事业务活动和金融创新的能力,以适应金融信息化、全球化的需要。此外,从金融历史、金融法规、电子商务、专业外语应用写作等角度设置“模块型”的专业选修课,以拓展专业外延,深化专业内涵,增加学科前瞻性,提高知识综合化程度。

第三,强化本科教学的“宽口径”。多数西方国家的大学都认同本科阶段的教学应该是一种专业基础教育,在教学计划中非常重视通识教育,即培养具有广泛文化意识的现代知识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单一的精英型体系向大众型、精英型等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的转变,本科教育更应强调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因此,在构建大学金融本科教学计划时,应强调“宽口径,厚基础”,使学生通过本科阶段的学习,建立起全面的金融知识结构体系,既有对宏观金融的分析、判断能力,又有从事微观金融业务的能力,为未来发展打下厚实的基础。

篇10

论文摘要: 当前金融业已成为一个覆盖范围广泛、与日常生活结合日益紧密的服务型行业。在这种背景下,掌握一定的金融知识不仅是金融专业学生所必须的,而且是其他财经类专业学生所必须的。但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不同, 对金融知识的需求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明确学生专业特点与需求的基础上采取差异化的教学方法。

一、引言

在现代经济社会,金融业已渗透到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逐渐成为一个覆盖范围广泛、与日常生活结合日益紧密的服务型行业。在我国,随着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财富增加,社会对金融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强,金融创新与金融产品层出不穷,金融的触角已深入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并已成为普通家庭关心的内容。在这种背景下,掌握一定的金融知识不仅是金融专业学生所必须的,而且是其他财经类专业学生,如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管理学、会计学所必须的。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开设《金融学》课程,对于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对于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如国际贸易、工商管理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学科必修课,可以充实完善其专业课程。对于非财经类专业的学生,《金融学》是一门选修课程,供对金融学有兴趣的非财经类专业学生选修。

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专业的特点和培养人才的目标与规格不同,固而对金融理论与业务知识的内容、知识结构、专业需求是不同的。再考虑到《金融学》课程内容众多,在短短的四五十个教学课时中,教师不可能将全部内容介绍完,这就要求教师在明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与需求的基础上,精心安排各专业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差异化教学方法。

二、不同专业对《金融学》的教学要求不同

(一)金融学专业

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一般是在学生完成各经济类专业共同的核心基础课,如在学习完《西方经济学》后开设。它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作用正如我国金融学研究的鼻祖黄达先生所言:“金融领域,广阔而深邃,通常只能瞄准一两个方向深入。要想深入一点、几点,必须对金融的‘全局’有必要的、概略的把握。因为没有足够的宽阔基础作为支撑,只求在狭小的范围深入,进到一定程度就会难以继续。而所谓把握‘全局’,就是要求能对金融领域的主要构架如金融理论与金融知识,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国内金融与国际金融等等之间的有机联系,有一个较为全面——哪怕是概略的——了解。”《金融学》作为金融学科体系的基础课程,恰是对金融学进行整体性、框架性的介绍,其中既有宏观金融层面的理论阐释,又有微观金融运行的原理分析;既揭示了金融的运作机制与规律性,又阐明了金融学科所研究的范畴、重要内容结构及其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鉴于《金融学》对于金融专业学生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要实现两个目标:一是要求学生全面掌握金融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点、知识体系、基本原理、理论前沿和动态,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良好的理论基础;二是注重对学生专业兴趣和专业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开拓视野,提高思考的广度、深度与高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自觉性。实践证明,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我国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之、乐之,就是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这样才能产生进取的精神。若通过《金融学》的学习,学生能激发对金融的兴趣,这将会对学生未来的深造、职业生涯产生重大的影响。

(二)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

纵观中外古今,实体经济的发展最后都离不开资本的运作,而在当今社会,金融的作用越发凸显。因此,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有必要系统地掌握货币、信用、利息、银行等多方面的理论与业务知识,能够运用货币信用方面的理论与业务知识,更好地从事企业投资管理、市场营销、企业风险管理等活动。因此,不少高校已经把《金融学》作为一门必修课程。

与金融学专业的学生相比,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在金融理论方面的要求可以放低些,但应注重金融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注重联系实际和融会贯通,使学生掌握与其专业的业务活动联系紧密的现代金融基本知识和业务技能,从而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能灵活运用现代金融基本知识和业务技能来进行资金管理、投资管理和风险管理等活动。

三、不同专业的《金融学》教学内容应有所侧重

《金融学》课程内容繁杂,涉及货币、信用、金融市场、金融中介机构、货币供求、货币政策、通货膨胀和金融监管等问题,几乎涵盖了整个金融领域。教师如何在有限的课时里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以保证教学整体水平和质量,并兼顾不同专业的需要,是《金融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问题。一个可行的方法是在界定基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安排差别化的教学内容。基本教学内容是各专业教学中都必须覆盖的,也是各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以实现各专业学生掌握该课程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要求,例如金融学的基本概念、金融市场的基本情况、金融中介机构的构成、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等;而差别化的教学内容是教师根据所教学生的专业特点、专业需求而进行的选择性教学。

(一)金融学专业

如前所述,对于金融学专业学生来说,《金融学》是其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在课程安排上,《金融学》一般是在修完《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之后开设的,同时又是以后陆续开设的《中央银行学》、《证券投资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国际金融》等专业课程的基础。因此,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考虑两个方面因素:一方面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让学生对金融有个全面的了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要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避免内容重复或遗漏。具体来说,对于金融学专业的课程内容重点有三个:一是学生应深刻理解金融学的基本范畴和基本理论,如货币、信用等基本概念,利率决定理论、货币需求理论、货币供给理论等。这些内容是金融学专业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的基础,因此对他们来说,这些内容不是简单知道就可以了,而要全面、深入、准确地掌握;二是教师在授课中应侧重对金融学框架的勾勒,让学生对金融领域全面、清晰地把握。而对于具体的宏观金融问题可以适当简略,这些内容学生已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接触过。微观金融方面,有关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内容也无需介绍过细,这些内容在后续的专业课程里都会有详细的介绍;三是引导学生对现实中的金融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并密切关注金融理论研究前沿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

对于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来讲,他们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都或多或少要与货币、银行打交道,但是对理论要求没有金融学专业的学生高。教师在完成基本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可以适当降低理论深度,如货币供求理论、利率决定理论、金融监管理论等可以简略地说明,而增加与所教学生专业有关的、实践性的内容。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应该加强与贸易有关的金融知识,如信用工具、金融市场、商业银行业务和国际金融危机等方面内容的介绍。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应增加与企业管理活动紧密联系金融知识的讲授,这些内容主要涉及以下方面:(1)金融工具、金融市场,如商业票据、股票、债券、期货市场等。(2)企业管理人员与金融机构、金融市场打交道时所需掌握的基本金融理论知识,这关系到企业资金的运营问题。具体如商业银行运作机制、业务范畴,金融市场的运作机制,证券发行业务等。(3)国家宏观政策对企业的影响,如货币政策对企业投融资的影响,汇率政策对企业的影响,等等。  (三)非财经类专业

非财经类专业的学生主要是抱着兴趣来选修这门课程的,激发学生对金融的兴趣,使他们了解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金融知识是教学的目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精简理论性较强的货币金融理论的讲解,将重点放在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货币银行学知识中,如各种金融产品的比较、家庭理财的理念等,还可以介绍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金融问题,如对此次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介绍,可侧重介绍危机对企业和老百姓生活的影响等,而对于危机深层次的原因的理论分析则可以简略些。

四、区别不同专业,采取有差别的教学方法

与《西方经济学》课程相比,《金融学》课程内容多而庞杂,不似前者的体系清晰完整,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经常感到知识点零散,找不到学习的重点。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等课程相比,该课程理论性强,内容单调抽象、难以理解。因此,如何根据不同专业《金融学》课程设置特点及课程性质,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以达到各自的教学目的,是教师在《金融学》教学应认真研究的又一个重要问题。

(一)金融学专业

如前所述,对于《金融学》课程,金融专业的学生除了要全面掌握金融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点、知识体系、基本原理、理论前沿和动态外,还要培养专业兴趣和专业学习能力。因此,教师首先要把《金融学》课程中的知识点、理论讲通、讲透。在此基础上,再想办法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金融的兴趣,培养其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我认为一个较好的方法是在每次课开始时拿出5—10分钟,对一周的财经新闻进行回顾。这样有两个作用:一是能让学生了解中国和全球金融情况,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的习惯,这对《金融学》这类社会性学科的学习是必要的。二是在新闻解读的过程中,教师能引发学生对金融问题、金融现象的思考,加深学生对金融理论的理解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达到以上两个效果,教师首先应注意财经新闻的选择。一周内国内外发生的财经新闻往往很多,如果都讲,时间上不允许,也没有必要。新闻选择可以有这几个视角,一种是选取影响重大的事件,如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另一种是结合目前的热点和所学的知识选择有代表性的事件。如近年如何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介绍金融市场、金融中介机构这一部分内容时,我看到一则题为“淡马锡来到荷花池”的新闻。新闻的主要内容谈到新加坡淡马锡公司通过设立富登信实服务有限公司给成都的莲花池批发市场的商户发放贷款。这则新闻事件本身很小,但我希望能以小见大,以此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思考。新闻标题提出后,学生的第一反应是觉得很奇怪:该标题是什么意思?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接着我由浅入深介绍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存在问题等,最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应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整节课教学效果很好,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课后不少学生和我进一步探讨该问题,有的学生还着手写这方面的论文。

除了选题的问题,教师还应注意新闻讲授的方式。介绍新闻不仅仅是希望学生了解该事件,而是通过该事件引发学生进一步研究和思考的兴趣。教师可以在介绍新闻时结合学生已学过的金融学原理,精心设置问题、提出问题,启发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具体事件中提炼出事件背后蕴藏的道理,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

如果是小班教学,教师可以考虑一学期组织学生就当前的热点金融问题进行2—3次的讨论,以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查阅、整理资料,学生进行思考、交流为线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现在不少高校由于扩招,师资相对不足,很多时候是大班教学,组织讨论的方法会由于学生人数众多而影响讨论的效果,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就热点金融问题撰写小论文。对于初次写论文的学生来说,论文的要求不宜过高,主要是希望通过写论文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字数、格式上可以适当放宽,但需强调的是杜绝抄袭。

(二)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

对于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教学,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降低理论深度,提高教学方式的灵活、多样性。在基本原理、基本的知识点介绍完之后,通过具体的案例,如介绍金融实际热点问题,突出金融知识的运用性。此时对于金融热点问题的选择与金融学专业的选择有所不同,教师应尽量选择一些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进行讲授。例如在介绍货币政策时,教师可以结合我国近年中央银行的调息历程,解释中央银行每次调息的背景、原因、作用机制,以及对企业、老百姓银行投资、贷款的影响。此外,教师还可以就一个问题,如信用形式、银行存贷款利率等,鼓励学生自己去找资料、发现生活中的金融学,采取教授与讨论相结合的组合式教学,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