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体育统计学的学科性质模板(10篇)

时间:2023-08-06 10:29:5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体育统计学的学科性质,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体育统计学的学科性质

篇1

传统的统计课堂教学是按学科体系组织教学,教师采取讲台讲课的方式把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都传授给学生。尽管老师备课、上课很认真努力,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学生讲话、玩手机、睡觉等现象。同时,这种教学方式也不能兼顾学生的不同能力、个性化学习、知识基础和能力程度不同等要求,这也是造成学生缺乏学习统计积极性的原因之一。特别是等到学生出去实习或找到工作时,总感觉学校的教学和实训与实际工作存在很大的差距,对涉及的实际统计工作无从下手;自信心不足,语言交流、人际关系、团队合作等能力都有所欠缺。课堂改革迫在眉睫,为此,笔者在统计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基于职业行动能力提升的高职统计技术情境教学的课堂改革研究和实践,希望能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提升他们的职业行动能力。

一、职业行动能力内涵

统计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统计职业能力,对职业能力的不同理解影响着职业教育课程的开发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1]德国著名职教改革专家托马斯・胡格教授认为,在社会向知识社会和信息社会转变的背景下,专业知识的统治地位逐渐让位给更重要、更基本的能力。为了能够在当今变化迅速的劳动力市场中生存,学生必须具有职业行动能力。从概念上看,职业行动能力是在个人、职业和社会领域里所采取的自我承担责任的能力,表现为“做事”的本领。其具体内涵是:职业行动能力首先是能够评价某事是否正确及某种方法对于达到目的是否实用的能力,其次表现为以何种顺序引入何种方法的决策能力。从内容上,职业行动能力是由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专业能力组成。为了掌握这种能力,要求学生范例地、自我负责地、整体地以及过程导向和行动导向地学习。此外还应考虑个体的学习途径和学习需要。胡格教授认为学生刚进入学校时,其专业能力很弱,教学的重点、能力培养的重点都应该放在方法能力上,随着教学的深入,专业能力越来越强,对专业知识的关注越来越多,对其方法能力的关注越来越少。社会能力从开始入学到毕业总的来说变化不是特别大,一开始就比较重视,到教学的后期阶段,同样也很重视社会能力。为此,笔者在教学改革中就是运用了胡格教授的职业行动能力理念进行教学改革。在教学中,最初统计专业能力关注点最小,统计方法能力关注点最多,社会能力放在中间,方法能力建立起来以后,专业能力关注点越来越多。

二、统计职业行动能力提升的课堂情境教学改革目标

谷歌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尔・瓦里安指出:“完美决策=直觉+经验+数据,未来十年统计学将会是最性感的职业。为你打开一扇洞察人类本质的窗户。”统计职业的前景非常好,但如何培养学生的统计职业能力是摆在高职统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我们进入了统计教学改革的三叉路口:是选择按传统的统计专业知识课堂讲授进行教学,还是以专业知识为主,辅助一些实训进行教学,或者是以专业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目前职教界对合格学生的标准已达成了一定的共识,认为合格的学生=专业知识+学习方法+人格魅力。为此笔者借助情境教学模式,以职业行动能力培养为目标进行统计课堂改革,把德国先进的教育理念结合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进行统计课堂改革尝试。在统计课堂教学改革中一直遵循了以统计专业知识为载体的原则,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即借助六步教学法,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以提升学生的统计职业行动能力。为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应坚定树立培养学生职业行动能力的理念,改变自己的角色,从传统的教学工作者向教书育人的教育工作者转变,加大统计课程开发建设和课堂改革的力度,从演独角戏的个人精彩转变成更多地关注学生如何更有效地学习统计知识和统计技能。

三、统计职业行动能力提升的课堂改革路径:创设学习情景

为了以统计专业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统计职业能力,笔者经过了实际统计工作过程的调研,在此基础上根据统计课堂改革的目标,分析了统计工作的典型任务,把统计工作转化为典型的工作过程,即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最后形成统计报告;再通过课程开发,把各个典型工作过程转化为学习领域。经过两次转化,实现统计工作过程到统计学习领域的跨越。在学习领域,根据统计职业能力递进的要求,目前创设了四个学习情景,即例行统计调查、问卷统计调研、问卷设计与统计调研、行业统计实战,根据学习情景,采用项目化或案例化的方式进行课程的系统设计。下面具体介绍如何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借助这些学习情景来提高学生的统计职业行动能力。

(一)例行统计调查学习情景

根据例行统计调查学习情景的内容,教学中采用项目化方式进行课程的系统设计。在例行统计调查学习情景中,主要借助两方面的知识,即全国统计证考试指导用书上的知识和实际企业的一些统计报表进行情境学习。实际企业的统计实践情景主要是利用笔者在浙江省新世纪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搜集的从车间产量统计到公司整套报表作为参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把每班学生分成几组,每组确认一个组长,要求学生树立为自己负责、为团队负责等理念,教师灵活采用关键词法、旋转木马法、扩展小组法、交头接耳法、专家小组等方法,以统计专业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统计职业行动能力。

(二)问卷统计调研学习情景

如何对问卷进行调查和整理分析,是统计工作人员的一项职业能力。在问卷统计调研学习情景中,主要涉及到如何把已经设计好的现成问卷进行调研和整理分析,最后形成调研报告。在该学习情景中,教师在上学期结束前就提前介入,召集下学期要上统计课的各班同学,分发问卷,进行简单培训后,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在家利于调查的便利条件,进行问卷调查,进行实际统计工作的学前体验。学生回校后,回收问卷,并对问卷质量进行打分,随着教学进度进行相应的问卷编码、问卷输入、问卷分析等操作。由于这一部分内容传统的统计书涉及不多,教师相对工作量大些,可按传统课堂教学的模式把相应的知识点做成相对详细的PPT供学生参考,作为学生完成任务的资讯之一,布置工作任务后要求学生以小组为主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整个任务安排尽量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步组织教学。

(三)问卷设计与统计调研学习情境

问卷设计与统计调研学习情境与问卷统计调研学习情景相比,多了一项工作任务就是问卷设计。在本学习情景中,以分好的小组为单位,首先要求各组寻找一个调研主题,确定调查目标并自行设计问卷,并开展后续的工作,一般也按六步法进行教学。笔者主要按照浙江省统计调研大赛的要求,要求每组学生进行调研方案的设计和实地调研,并对问卷进行整理分析,最后形成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完成后,要求学生把整个问卷设计与统计调研工作过程及成果制作成8分钟的PPT进行自我陈述。PPT的内容包括调查选题的目的和现实意义;介绍调查方案(包括方案的科学性、先进实用和可操作性);简述调查报告(含调查活动的总结、调查数据分析、结论与建议等),其中简述调查报告部分内容汇报时间不少于总汇报时间的60%。要求4个小组成员共同完成自我陈述任务,然后每组回答教师的一些问题。在本情境的教学中,必须注意把工作任务尽量分得仔细,教师给学生作为资讯用的PPT也应详细,要不断给学生信心,让学生不断在错误中总结经验,用心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如在每个任务完成时,都要求学生上台进行PPT的自我陈述,如调查背景和目的的确定汇报一次、调查方案的确定汇报一次、问卷的确定汇报一次等,让组跟组之间进行交流,相互指出缺点等,这样才能保证最后任务的质量,也培养了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四)行业统计实战学习情景

学校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社会上的正式调查,接受行业专家的指导,学会统计实战的能力[2]。由于调查数据质量影响全局,相对责任更大,因而更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培养其统计职业行动能力。由于受人数限制,学生大规模地去企业进行统计实践活动不现实,为此,笔者经常联系一些政府组织或行业组织让学生参与统计实战。到目前为止,参加规模比较大的行业统计实践主要有两次,一次是2010年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二是学生参与规模最大的是2012年6月1日的交通流量调查。因为黄岩区交通状况存在行路难、行车难和停车难,这三大难题是急需政府解决的,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拿出交通流量流向调查数据。为此笔者在学院的组织下,带领300名学生先接受了无锡市明大交通科技咨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给学生进行的交通流量统计技术培训,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培训后,全体调查人员在两位老师的带队下分成27组,参加了黄岩区交通流量调查,分两个时段,即早高峰7∶30-8∶30和晚高峰17∶00-18∶00,根据组长指示确认自己的调查站位以及调查方向,熟悉掌握车种识别和记录填写方法,在各自的指定路口进行交通流量统计。此外,笔者还带领部分学生参与了第三次经济普查,联系了统计事务所,让部分学生参与统计事务所的一些调查。

四、结 语

基于职业行动能力提升的统计课堂改革任重道远,在改革过程中可能碰到一些想象不到的障碍,因此,教师必须坚定信念。在改革中,一定要牢记教师的职责是帮助学生提高自己,发挥学生的潜能,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是让学生练习,并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当教学改革出现问题的时候,就是现行的改革模式可能出现了问题,教师必须进行反思,找出问题的症结,加强学习和调研,找出适合的改革方式进行微调整。总之,教育教学改革是教师从改变自己开始的,学生的学习表现就是一面镜子,教师要时时通过照镜子来反观和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篇2

〔中图分类号〕G250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2)11-0144-02

竞争情报(英文全称为Competitive Intelligence,简称CI)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一个新的情报概念,是社会信息化不断发展和全球市场不断激化的产物。竞争情报学,是一门以人为主体并带有人文性质的学科,竞争情报工作过程中固有的各种人的因素,包括由人的认知状态所决定的情报信息的关联、相关性和主题性判断与表征等,都决定了竞争情报分析是一个复杂的智能化知识生产过程。“竞争情报”一词已逐渐为业内人士熟知。

情报学是研究整个社会现象中情报及其活动过程的特殊规律问题,体育基础科学一般研究体育运动的普遍规律,而体育竞争情报学研究的是体育运动、科技的情报活动规律,它与情报学是特殊与一般、个性与共性的关系。体育竞争情报学是情报学在体育竞争领域的应用,介于竞技体育学与情报学两个学科的交叉处,属于派生的边缘性学科,其性质为应用学科,这是国内外学术界相对一致的观点。

篇3

笔者就2000年—2007年《心理学探新》、《统计教育》、《心理学报》这三种杂志中的22篇论文进行查阅,整理出各种统计方法在《心理与教育统计》中所运用的情况。详见下表:从上表可知:推断统计在心理与教育统计学中占主导地位,是统计学中的核心部分。而在这些推断统计方法中,因素分析是较为常用的一种分析方法。但对于作为基础部分的描述统计,在研究中也不能忽略。

二、各种统计方法的概述

在统计方法中,主要有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两部分组成。其中描述统计包括统计表统计图,它可以清晰地呈现出问题所反映的数据,便于分析问题;常用特征量(集中量、差异量),集中量描述数据数据集中趋势或典型水平;差异量描述数据的集中集中趋势或离散程度。间断型随机变量以二项分布为常用,在教育中主要用来判断试验结果的机遇性和真实性的界限。正态分布是典型的连续型随机变量,常用于原始分数转换成标准分数及等级评定等。推断统计中,各种统计方法的运用是建立在描述统计知识的基础上的,以下是对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x2检验的概述。方差分析是对多组平均数的差异进行检验,通过对组间差异和组内差异比值的分析,推断几个相应平均数的显著性。即F=MSb/MSw。相关分析是对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描述,其中包括积差相关、等级相关、质和量相关等相关形式。回归分析描述一个变量随另一个变量作不同变化单向关系的分析,其中一元线性回归方程通式为:Y=a+bX。x2检验是对样本的频数分布所来自总体分布,是否服从某种理论分布或某种假设所做的检验假设。

三、各种统计方法在实际运用的综述

(一)描述统计中统计表的运用:如王宽明、周英华《对安徽省高中数学教师新课程接受度的调查分析》[1]一文中,通过对教龄段在适应性和学历段在适应性问卷上的描述统计表的制作,分别列出了这两种因素各阶段的的平均数和标准差,绘制成两个单因素方差分析表。一目了然地呈现出教龄和学历对新可改的认同感无显著影响。当然在统计表的制作中,同样使用了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教师任教年级、使用新教材时间对新课程接受度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正态分布在实际中的运用,如张纯胜的《用正态分布原理制定体育项目考核标准》[2]中,笔者把某年级女生1分钟跳绳的考核成绩和某年级男生60米跑的成绩看作正态分布,通过计算各等级的U值,制定出一般体育考试中各项成绩的标准以及确定考试成绩的步骤。

(二)推断统计的统计方法在实际中的运用

1、因素分析在实际中的运用,如张智君、霍燕《大学生考期应激的特征及原因分析》[3]中,笔者通过头部、记忆注意、消化功能、免疫功能以及睡眠状况这五种因素,分析影响大学生考期应激状况。并且通过“诱发考期原因的主成分分析”得出“对考试目的的认知”、“对考试内容的认知”及“生活和学习环境的认知”这三种因素是诱发考期应激的主要原因。再如:史迎曦的《关于影响应届生考取研究生的多因素统计分析》[4]一文中,作者通过分析“在校期间学习状况”“考生家庭背景”“考研准备状况”“考研心理状态”“考研心理状态”这五种的因素进行分析,得出这些因素中所包括的“大学四年平均成绩”“大学期间专业课平均成绩”明显更高,在重修科目上明显更少,在“考研信心”上更足,在“考研欲望”上更强烈,“跨校考研”的比例更高,在“考场状态”上更放松,拥有“男(女)朋友”的比例更低,“考前曾与导师联系”的比例更高,“考研准备时间”更长等这些因素都是影响考取研究生的显著因素。

2、相关分析在实际中的运用情况陈会昌、张红梅《对中学生的人格建构与学校适应的相关分析》[5]一文中,笔者采用发角色建构库进行测验,辅以学生学习适应性测验、压力应对测验并收集学生学习成绩,考察中学生人格建构复杂性与学校适应的关系,结果发现:中学生人格建构复杂性与学习成绩、学习适应性和压力应对存在显著相关。并且人格建构复杂性与学习成绩、学习适应性呈显著正相关,与消极应对方式显著负相关,与积极应对相关不显著。另外,在李炳全,陈灿锐的《中学生的孝道与成就动机相关研究》[6]文章中,通过对孝的诸因素之间进行相关分析,得到以下结论:中学生的孝道的四个因素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孝道与成就动机也存在显著正相关;女学生在孝的尊亲恳亲、奉养双亲和护亲荣亲三个因素中得分显著高于男中学生;尊亲恳亲和护亲荣亲能够有效地预测中学生的成就动机。

3、回归分析在实际中的运用实例:郑希付、许锦民、肖星的《中学生考试焦虑与元担忧》[7]一文中,他们通过回归分析发现,中学生的元担忧主要涉及考试过程,其次是前途命运和家庭的元担忧。社会评价方面的元担忧有3个,涉及的都是他人的评价,实际上是一种自尊和形象的担忧,说明青春期的中学生性格中,自尊已经成为一个很主要的内容。4、x2检验在实例中的运用:在李红、郑持军、高雪梅《推理方向与规则维度对儿童因果推理的影响》[8]中,儿童在不同维度上的成功人数存在有显著差异(X2=5.85,p<0.05),显示出因果推理规则中所涉及维度越多,推理难度越大。不同推理方向上儿童的成功人数也存在有显著性差异(X2=4.18,p<0.05),顺向的、根据起因预测结果的因果推理的成功人数要显著多于逆向的、从结果推导起因的果因推理。

三、统计学的发展趋势

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统计学也同样要经历这样的发展过程。纵观这几年统计学的发展状况,与整个科学的发展趋势相似:统计学也在走与其它学科结合交融的发展道路归纳起来有三个结合趋势。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篇4

1.历史回顾

我国学校体育学的前身是体育理论,其主要内容来源于体育理论的有关章节。20世纪50年代初期,前苏联专家凯里舍夫将《苏联体育教育理论》传入我国,内容以学校体育教育为主。从此以后,在前苏联专家的指导和我国体育理论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编写了体育理论讲义,作为各体育院系的教材,学校体育学是体育理论讲义的一部分。1983年10月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我国第一本《学校体育学》问世,在全国体育院系试用,被作为规定或选用教材,填补了我国体育理论学科的空白。

2.学校体育学简介及发展趋势

学校体育是教育科学和体育科学的综合体系,它目前形成了一门研究其现象和规律的学科――学校体育学。

学校体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体育现象及其规律。所谓体育现象是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生态环境中,以身体运动、卫生保健、体育锻炼等为手段,采用体育教学、课外活动和课余体育训练等基本组织形式,增强学生体质、培养体育能力、促进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学校体育规律即各种内外关系;学校体育学要研究的学校体育外部关系有:学校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等关系;学校体育与群众体育、竞技体育的关系;学校体育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关系;研究课内与课外体育的关系;普及体育和提高体育的关系、体育保健和体育锻炼的关系,等等。学校体育学的学科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从理论上揭示学校体育系统的特殊规律、探索学校体育内外系统之间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阐明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使学校体育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并朝着整体优化的方向发展。其次,从思想观念上正确认识学校体育在整个教育和国民体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正确理解学校体育系统目标和发展前景;正确处理好学校体育内部、外部关系。另外,学校体育在培养新型学校体育管理人才、教育人才等方面有着重要功能,通过学习、研究和运用学校体育学,能使学校体育行政管理人员和体育教育者们有效地组织与实施学校体育工作,顺利完成学校体育使命。

3.我国学校体育研究存在的问题

3.1在研究方法上不注重“实证―实验法”

从目前学校体育的研究论文来看,很难见到运用“实证―实验”方法的研究成果,令人不能不质疑它的科学性。我们从那些有“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内容与分析”、“结论与建议”的科研论文来看,大多是借用统计的方法:统计学是工业文明社会的思维产物,强调正态分布的意义,也就是要有代表性、典型性,排斥“变数”、“偏离”。将数值中的众数视为“常态”,以此常态构成“理想型”、“个性”的意义被忽略。在具体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对的是具有不同个性、不同身体条件、不同心理状况的学生。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生个体,其差异性远远要大于一致性,如果不采用“实验―――实证”研究方法,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过程、体育学习效果进行实验对比研究,其采用统计法得到的结论的真实可靠性便值得商榷。

3.2把学校体育只作为一个单一知识体系

学校体育学不仅是一门单独的体育学学科,而且是一个动态的综合知识体系。学校体育学的研究因为学科性质定位认识上的模糊,在对学校体育学进行研究时把它当做一个单一的学科体系来对待,而不去考虑与之相互交叉融合的心理学、教育学、生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对体育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致使一些研究成果着眼点较低,没有以更宽的视角去审视影响学校体育发展的各种因素,使一些研究局限性很大,不能起到真正有效指导教学实践的作用。

3.3当前学校体育研究效度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质”的效度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借鉴思想严重,自己从实践出发的理念研究较少。随着学校体育研究的不断深化,大量的学校体育思想观念和教学模式为广大体育工作者所关注,在这些方面,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比如健康第一思想、终身体育思想、快乐体育、选项课教学、俱乐部教学、小群体教学等体育教学模式。同时,一批大同小异的描述学校体育思想与教学管理模式和宣讲学校体育方针、政策的文章不断涌现。学校体育活动过程中师生之间具有动态灵活性和个体差异性的特点,而研究者却误认为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和因果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淡化了学校体育学科的人文性,影响了学校体育研究结果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篇5

1.教学现状

1.1教材分析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一门研究随机现象客观规律的学科,由随机现象的普遍性决定了该学科应用的广泛性。在工业、农业、医学、科技、经济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几乎所有大学生都必须学习该学科。我国也越来越重视该学科的学习。

调查发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所采用的教材,多为茆诗松、程依明、濮晓龙编写的教材。该教材前四章为概率论部分,主要叙述各种概率分布及其性质,后四章为数理统计部分,主要叙述各种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该教材编写从实例出发,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注重讲清楚基本概念与统计思想,强调各种方法的应用,适合初次接触概率统计的读者阅读。

1.2调查结果分析

笔者对周口师范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2011级、2012级、2013级应用统计学专业学生进行了关于该课程教学情况的抽样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100份。调查结果发现:本课程在应用统计学专业占有重要地位,学生很重视对该课程的学习;授课教师在上课时着重全讲细讲,忽略培养学生的能动性和参与性,忽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导致学生只知道重要,而不知道如何重要;目前该课程重视理论推导、知识的传授、课堂教学,不重视应用能力培养和课外实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觉困难。因此,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成为了当今地方高校教育改革的重点课题。

1.3教师面临的问题

对于授课教师来说,也面临很多问题:教师讲课思路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逻辑推理;教材中理论部分比重多,相对实用的方法少;实验条件差,教学远离计算机,不能配合相应的统计软件进行教学;新进教师专业素养不够高,不能很好的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传授概率统计思想,对教学造成困难。

2.教学改革及效果

2.1依据专业特点,精选教材及教学内容

通过对各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材对比发现其内容大都包括如下三部分:概率论基础、数理统计、辅助软件。教师在选取教材时应从教材内容、例子、习题着手。其中,内容应由浅入深,便于理解;例子和习题应接近生活。

2.2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消除学生对学习该课程的恐惧心理至关重要。首先,开好第一节课可以通过向学生介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起源、发展及现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次,在教学中引入一些实例进课堂,帮助学生了解问题的实际背景,便于他们理解抽象的理论概念。不仅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结合多媒体和网络平台,拓宽教学空间和时间

“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方法已过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开始进入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使教学生动形象、丰富多彩、直观易懂。同时,建立网络课程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教师在课下应该建设该课程的课程网页,连接相关知识和参考资料,了解最新发展和动态。通过课程主页、web、E-mail等,把教师的讲授从课堂拓展到课外,把学生的学习从黑板拓展到网络,把教学的方式从课堂的面对面拓展到网络的心对心。要重视统计软件包的使用,特别要注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思想与计算机实验的有机结合。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概率统计思想和快速实现论证计算,而且拓宽了教学空间和时间。

2.4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教学过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数学建模作为数学与其它学科交叉组合产生的一个新兴学科,随着计算机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而日益重要。由于随机现象的普遍性,在该课程中的很多地方可以融入数学模型,例如体育彩票、保险精算、投资理财等问题。

近几年,地方院校越来越重视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分析近些年的题目,竞赛涉及的概率统计知识越来越多。由此可见,要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概率统计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过程非常重要。

2.5改进考核方法,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公正合理的考核机制,有利于准确评价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笔者所在院校采用的考核方法已由纯考试成绩改为:学生成绩=平时成绩(30%)+考试成绩(70%)。其中,学生平时成绩包括作业情况(20%)、出勤情况(30%)、上课提问情况(50%);这种考核方法可以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客观给出成绩,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2.6教学效果

通过各方面的改革,笔者所在学院的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中,表现出很高的兴趣并取得不错的成绩。更有一些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通过自己进一步整理和深化,写出了很多优秀毕业论文。

3.结语

如何开设好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教师从不同角度和方面去积极地探索。本文通过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现状、教学改革及效果进行探讨,给出笔者的一些浅薄观点,并将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修正完善,希望能够给各位同仁们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茆诗松,程依明,濮晓龙.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程(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彭君.概率统计教学改革探讨[J].数学理论与应用,2011.31(3):103-105

篇6

DNA标记及其在鱼类中的应用

震旦鸦雀在安徽省分布新纪录

先玉335夏玉米高产栽培优化研究

甜叶菊的组织培养

滁菊叶中黄酮类成分的提取工艺优化

金银花中绿原酸和木犀草苷的同时提取及测定研究

提取分离工艺对白头翁皂苷的影响

Pt、Sn催化剂的电化学制备及催化性能研究

离子色谱法同时测定矿物质水中无机阴离子研究

一类二维对流扩散方程的有限元法

学分制下农学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性教学探析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实效性探讨

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管理有效性的思考

浅析自主学习能力的构建与新式教材的关联

基于评价理论的英语专业学生习作分析

当代法国文学翻译家郑克鲁翻译思想评述

水体中酞酸酯类环境激素环境过程研究

蚌埠市清洁生产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等离子喷涂NiCrAl/Cr_2O_3-8%TiO_2涂层残余应力模拟分析

基于Multisim10的积分运算电路的仿真

光催化剂BiVO_4的制备、表征及其光催化性能的研究

动目标的多普勒雷达检测及其物理基础

一种基于移动Agent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融合算法

高职院校教学评估系统设计与实现

安徽省县域体育现状分析

我国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教师人文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

高校体育资源“联合体”整合模式研究

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教学探索和实践

浅谈当前高校实验室的管理问题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路径

新时期地属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困境与对策分析

医药专科院校实行学分制管理的可行性研究

浅议物理学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与发展中的作用

浅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

语法隐喻浅析

从词化对比角度分析英汉“走”类动词的语义

大豆黄酮对固始鸡血液及肌肉组织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的影响

芜湖地区三黄鸡腹水综合征的发病情况调查

蚌埠地区设施土壤盐分累积特征研究

秧龄、播量、密度和氮肥运筹对“新两优6号”产量的影响

蓝靛果的研究利用现状及其发展前景

耐镉根瘤菌的筛选

产EPS乳链球菌的筛选

构建学科生态系统,奠定地方高校的学科格局——以安徽科技学院为例

《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现代教育技术下的英语快速阅读速度提高方法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翻译技巧教学效果调查

基于应用型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论知识管理在高校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物理教学中设计性实验的探讨

浅论师范生礼仪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

辅导员如何针对新生特点及存在问题开展思政工作

关于制定《安徽省高校标准化学生公寓评估指标体系》的思考

篇7

一、体育管理专业面

体育管理专业面是指体育管理专业的知识容量。为了发挥体育管理人才的作用,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体育管理专业知识面不能越学越窄。但是,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偏重于强调专业性,强调对口,而且口径越来越小,突出体现专才教育而不是通才教育。这种观念自然有其主客观原因:第一,我国高等教育中的研究生教育在过去一个时期内未能发展起来,长期处于本科教育状态,这样造成了本科毕业生已成为直接对口的对象,因此必然强调他们的专业性,强调他们必须是专业人才或专才;第二,目前高校从业教师中四五十年代出生的老教师一般占据着各专业学科带头人的位置,他们的学历基本是本科,因此导致他们以自己接受高等教育时的感受而特别强调专才的重要性;第三,我国高等教育观念中过于强调应用,强调适应,强调服务的情况是十分突出的。应用、服务、适应显然是十分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即使讲适应,也不应作过窄的理解,观念上的这些问题也造成了影响。

针对以上体育管理专业面的问题,我们在认识体育管理专业知识面的过程中,必须从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变化、用人标准的变化等因素入手,改变过去对于“应用、服务、适应”的狭隘看法,摒弃体育管理专业所谓的“对口”培养方案和知识评价标准。当然,在体育管理专业的“专才”与“通才”培养目标上,确实还应该掌握一个度的问题,尽管不能笼统地说体育管理专业必须进行“专才”教育,但是,一定的专业基础还是很重要的。这也就是说既有较宽的知识面,又有较强的专业性,这是最理想的。尽管仅靠4年的时间达到理想境界是困难的,我们也要尽可能的这样做。为了实现体育管理专业知识面的拓展,需要扩大体育管理专业课程的跨度(本专业与其他专业的交叉与拓展),使本专业内的课程跨度也适当的大一些,以便使学生站在本专业的同时能有较宽的视野。这样,就可从事与本专业对口的职业或继续在本专业方向深造,即使转到与本专业相近的行业,也不致于感到很困难。

二、体育管理专业结构

使体育管理专业学生具备较宽的知识面,关键的影响因素在于体育管理专业结构设置。

1.要具备丰富的知识结构。体育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为各级各类体育行政管理、体育产业管理、俱乐部管理等。这种工作性质决定了每位毕业生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都要与人打交道,都有自己做人的问题,因此应当具有人文知识;都要与社会打交道,因此要掌握一些社会科学知识;都要与自然打交道,与物打交道,因此要懂“理”,要学一些理工知识。从体育管理专业人才所需要的知识结构不难看出,体育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多学科的交又与互融。要避免体育管理过多的考虑体育专业问题,同时还要注意区别学科交叉互融不等于几个具体学科知识简单的汇合。其实,当今蓬勃发展的生物学和发挥巨大作用的经济学,已为体育管理学专业建设形成了范例。比如DNA的表达使生物学与数学,还有计算机技术及其交叉同放异彩;经济学中的两大分支——数理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与数学在极高水平下的融合,尤其是数理经济学,其重大成就几乎既是经济学的,又是数学的。这类例子不胜枚举。

从体育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以及知识结构的形成所依托交叉互融的多种学科这一事实不难看出,综合性大学办体育管理专业的优势及效果已凸现出来。

2.要形成敏锐的思维结构。解决复杂纷繁的社会问题,或者能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求人们具备敏锐的思维能力。一谈体育管理,仅用常规思维考虑是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体育管理人才要求的,必须集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操作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等于一体。而理学知识偏于一般原理,逻辑占有更重的地位;工学、自然科学知识虽少不了一般原理,但操作的地位更高;文学思维的发散性特点更显著。当体育管理专业学生广泛涉猎这些知识领域时,就有可能受到多种特性思维方式的熏陶,使思维结构更合理,使思维水平提高,使人更聪明。

3.要产生积极的价值结构。不同类型的知识向人们揭示不同的价值观念。事实上,不仅不同人的价值判断可能是不同的,同一个人在不同问题上的价值判断也可能不同。人在不同事物上的价值判断,构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念系统。我们希望人们所采取的价值判断更先进一些,而当他在许多事物上的价值观念都比较先进时,他的整个系统就会比较先进,从而,导致人向更高尚的方向发展。覆盖面较宽的知识为这一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各类知识从不同角度提供了观念选择,例如各类知识所提供的美学价值判断及其差异就使这种选择也成为可能。所以,社会价值、人文价值和科学价值是同时不可缺少的。人文的力量加之以科学的力量,艺术的力量加之以逻辑的力量,使人更好地面对人生,面对世界,从而也使人有更先进的价值观念系统,使人更有力量。

以上价值结构的形成所赋予人们的力量已得到共识。不同的价值结构融合所迸发出的价值结果已形成了五彩缤纷的价值域。体育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价值结构形式应该如何建立,理应依据怎样把体育管理专业学生培养成为更具有“力量”的人而加以选择,理应从社会价值、人文价值、科学价值的不同知识提供中寻求答案。这是进行体育管理专业结构设计的理论基点。

三、体育管理专业课程建设

专业建设能否达到预期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除了应对专业人才的知识面和知识结构充分考虑外,其落脚点应该依附在课程建设上。课程建设不仅包括围绕专业建设而进行的学科课程组合,而且,也包括具体的课程教学质量。

1.体育管理专业通识课程设置。通识课程即为全校所有学生、所有专业都开设的必修课。从通识课程的定义可知,体育管理专业在通识课程的设置上,应该服从于学校统一安排,而目前学校一般的通识课程主要是外语、计算机、政治、高等数学、体育(体育专业除外)。

2.体育管理专业主干课程设置。专业主干课程对保证专业培养整体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专业主干课程是从十余门,乃至20余门专业课程中抽取出来的,是专业课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但这些专业主干课程一般又是基础性的。例如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古典文字等,中国历史专业的中国通史等,美术专业的素描等。对体育管理专业而言,管理学概论、体育管理学等课程,自然就成了该专业的主干课程。

3.体育管理专业基础课程设置。为了实现体育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按照体育管理专业面和课程结构组成的要求,体育管理专业基础课程应该包括人文社会科学、人体科学、管理科学、运动科学的知识内容,即社会学概论、社会心理学、组织行为学、运筹学、社会体育学、体育经济学、系统科学基础、体育统计学、体育测量与评价、体育法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田径、篮球、排球、足球、网球、武术、游泳等课程。

4.体育管理专业专业课程设置。抓住专业主干课程这一环.就基本保证了学生的专业学习质量,但对于全面的培养质量来说,仅有这一环还不够,必须合理安排一般专业课程。其实专业主干课程与专业一般课程对保证专业知识内容又是相辅相成的。主干课程不能脱离一般专业课程而独立存在,专业课程中也不能没有重点。为此,在体育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围绕主干专业课程应该设置的一般专业课程还包括:公共关系学、行政管理学、经济管理学、管理心理学、运动训练学、运动竞赛学等。

5.体育管理学专业选修课程设置。按照现代课程论的观点,以及人才培养中的个性化发展目标要求。在进行专业课程设计过程中,除了科学安排以上体育管理专业必修课以外,还必须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多方面需要,为学生提供门类较多的专业选修课。

体育管理专业选修课的设置,首先应该紧紧围绕培养目标而设计,要把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思维结构、价值结构尽可能的体现在选修课程内容之中。其次要避免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凑足毕业学分而忽视知识结构搭配等现象发生。为此,我们可以考虑将选修课划分成几个模块,在模块设计时实现结构的合理配置。按照这一指导思想设计了以下三种体育管理专业选修课模块形式(见表)。

表 体育管理专业选修课模块形式

附图

篇8

中图分类号:H083;N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78(2013)05-0010-05

Register Use of Terminology from Functional and Cognitive Perspectives

—Case Study of “Expectation Value”

YU Wei

Abstract:Terminology can reflect the developments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The register use of terminology has its own scientific, social, functional and cognitive reasons As a term of probability theory and statistics, “Expectation Value” is mapped into other fields by the way of analogy and extending, or some other methods The significant increase of the use frequency, the expansion of the semantics and the growth of the functions make “Expectation Value” develop and change from the specialized terminological fields into popular vocabulary, and become one of modern Chinese common words

Keywords:terminology, register usage, functional perspective, cognitive perspective

一 理论背景

20世纪60年代末期以来,随着篇章语言学、科技信息理论和文本综合分析处理等学科的发展,术语学逐渐开始研究术语的使用问题,特别是职业言语(首先是篇章)、专业人员培训和计算机系统中术语的使用[1]。篇章理论也是功能术语学的研究对象之一,主要分析篇章中术语使用的理论,可以对篇章进行术语分析,研究含有术语的篇章类型,也可以对术语进行篇章分析。在分析过程中,既可以自术语到篇章,也可以自篇章到术语。从术语学角度出发看术语与篇章的关系,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篇章的术语结构;篇章中的术语饱和度,即术语与篇章中所有实词的比例;篇章中术语出现的频率,即专业词汇和所有词汇的比例;以及篇章的术语形式,即通常通过术语集所表现出来的篇章内容形式。在这几个方面中,篇章的术语饱和度和出现频率通常以百分率的形式体现。对术语进行篇章分析时,经常会采用统计法,科学直观地指出使用特征[2]。一般而言,术语更多在非文艺性篇章中出现,如科学、政论、技术、公务等,这是因为术语本身具备大量的信息内涵,是相应的概念定义或扩展描写的凝缩,能够用精准简洁的语言表述丰富的内容。不过,术语也经常被用于文艺性篇章,通常是出于修辞需要,为了取得特殊的修辞效果,又或是使术语非术语化,即不用术语最为核心的意义,而是通过专业意义简单化、专业意义隐喻化等方式,让术语丧失其术语意义,获得泛化意义从而成为一般词汇。

在对术语的功能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发现术语的认知功能使得术语成为可以确定、存储、交流知识的手段和获取新知识的途径,因此认知术语学逐渐成为了术语学研究的一个新方向。认知术语学采用认知方法分析术语,主要研究术语在科学认知和思维过程中具有何等作用[3]。作为词汇单位的术语,一方面具有通用词汇固有的功能,如称名功能、语义或符号功能、交际功能、语用功能等,另一方面作为专业词汇,术语又有自身特有的一些功能,如认知功能、工具功能、启智功能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认知功能。术语在认识和思维过程中具有积极的作用,是对客观现实的事物和现象的本质以及人的内心世界长期认识的结果,这些都是由术语的认知功能决定的,认知功能是术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术语属于科学的元语言,而术语是形成相关科学概念系统所必需的辅助手段[4]。术语与认知科学,尤其是信息理论和认知心理学有天然的密切联系。术语不仅能反映认知领域现阶段的发展阶段和程度,概括、增加和传递科学知识,而且具有将信息固定下来,成为认知工具的能力。本文以“期望值”一词为例,分析造成术语跨语域使用的功能和认知机制。

二 “期望值”的跨语域使用 1不同语域中的“期望值”

“期望值”作为术语在不同语域中都可以使用,但是根据使用领域的不同,“期望值”的语义内涵也有所区别。在概率论和统计学领域里,一个离散性随机变量的期望值(expectation value),又被叫作数学期望,或均值,亦简称期望,物理学中称为期待值,是试验中每次可能结果的概率乘以其结果的总和。换句话说,期望值是随机试验在同样的机会下重复多次的结果计算出的等同“期望”的平均值。需要注意的是,期望值并不一定等同于常识中的“期望”——“期望值”也许与每一个结果都不相等。换句话说,期望值是该变量输出值的平均数。期望值并不一定包含在变量的输出值集合里[5]。

除了概率论和统计学语域之外,“期望值”也常在经济、商业语域使用,不过其语义内涵和外延都与上述不同。这些语域中的“期望值”常与“客户”“管理”等词搭配使用,用来指称某人(通常为服务对象)对于他人提供的管理、服务等业务所能达到的状态和水平,主要包括期望的内容、标准、规则(包括定量和定性两方面)等。

在《现代汉语词典》《辞海》《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中,“期望值”被释义为“对人或事物所抱希望的程度”,这个语义通常在新闻、文艺等语域中使用。具体说来,期望值可以指人们对所实现的目标主观上的一种估计,也可以指人们对自己的行为和努力是否导致所企求之结果的主观估计,其依据标准是个体的以往经验。此外,期望值还可以指社会大众对处在某一社会地位、角色的个人或阶层应当具有的道德水准和人生观、价值观等全部内涵的一种主观愿望。

在心理学语域,1964年北美著名的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维克托·弗鲁姆(Victor HVroom)在《工作与激励》(Work and Motivation)一书中提出了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即某一活动对某人的激励力量取决于他所能得到结果的全部预期价值乘以他认为达成该结果的期望概率。弗鲁姆将这一理论用公式表示为M=V×E,其中E就用来表示期望值,即个人根据以往经验进行的主观判断,对达成目标并能导致某种结果的概率的估计。如果一个人对目标估计为可以实现, 则此时概率为最大(E=1);反之,如果估计完全不可能实现,这时概率为最小(E=0)。因此期望(值)也可以叫作期望概率[6]。

最后,在语言学语域中,期望值作为一个计算语言学的专门术语,又可以称为均值,指的是随机变量按其取值概率的加权平均,主要用于表征其概率分布的中心位置。

由此可见,“期望值”是属于不同学科领域的专门术语,其语义内涵和外延随着使用语域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但不可否认的是,各语域中的“期望值”的核心语义有共通的成分,这就为该词的跨语域使用打下了语义基础,并在语法和语用层面通过不同形式体现出来。

2 三个平面上的“期望值”

在北大CCL语料库搜索“期望值”,共有244条,其中有10条重复或无用语料,实际有效语料为234条,期望值在234条语料中分别充当了句子的主语、定语、宾语、状语,以及动宾短语中的宾语(小宾语)和主谓短语中的主语(小主语),具体分布如图1。

图1 “期望值”可充当的句子成分

期望值能充当的各种句子成分在全部语料中所占的比例如图2所示。

图2 不同成分在总语料中所占比例

从图2中可见,期望值在充当各种句子成分时,最主要的是充当句子的主语,其次是句子的宾语和主谓短语中的主语,充当其他成分的比例相对而言则要低很多,这与该词在句法、语义和语用层面表现出来的各种性质有密切的关系。作为名词,期望值不能受数量短语和副词修饰,通常在句子中充当句子的主语和宾语,有时也用来充当句子的定语,修饰后面的名词或短语,还可与介词“把”“对”“与”等组成介词短语充当句子的状语。除了直接充当句子成分之外,期望值还可以作为主谓短语中的主语,与动词组合后充当句子的主语、定语或宾语,以及作为动宾短语中的宾语,和其他动词组成动词短语作谓语。

期望值在句中作为主语时,一般与动词“下降”“提高”“降低”连用,也可以跟在“的”字短语、名词或名词短语之后,还可以跟在介词“对”+名词组成的短语后,作为宾语时则多与动词“达到”“寄予”等连用。当期望值与介词“把”“对”“与”等连用时则通常作为句子状语,与形容词短语“过高”“非常大”等连用时,多为主谓短语中的主语,组成短语后可充当句子主语或宾语。期望值作为主语或宾语时,通常只与句子的逻辑主语和谓语有语义关系,多为句子中的动词指向对象,属于受事元。期望值作定语时,与它后面的名词性成分之间是限定性关系,也可以说是领属性关系,如“期望值范围”“期望值的问题”等。

期望值通常用于陈述句,表叙述、说明、解释,一般不用于祈使句、感叹句和疑问句,但在具体的语境中可以表达感叹或疑问语气。期望值本身很少作为句子主体和叙述焦点出现,多与其他成分一起解释说明主题所要表述的内容、目的或范围,属于断定式的行事行为。

三 功能视域下的“期望值” 在语料库和各大主要搜索引擎及网站中,以“期望值”为搜索对象,得到结果如图3、4、5所示。

图3 “期望值”在各语料库中的搜索结果

图4 “期望值”在各搜索引擎中的搜索结果

图5 “期望值”在各网站中的搜索结果

如上各图所示,期望值这个词的使用范围大,使用频率较高,这说明该词适用语域较多,新闻、科技、文艺、军事、体育等领域均可使用。这与期望值本身就是多个专业领域的术语有关,同时,由于该词涉及范围很广,因此不同学科的研究成果也很多。在中国期刊网和硕博论文库里搜索,其总篇数和涉及学科如表1所示。

表1 “期望值”论文篇数及涉及学科

在这众多学科中,研究成果最多是管理、计算机、教育学、经济学、新闻学等几大学科。笔者从这些学科论文中随机挑选出了一些文章,对于术语“期望值”在文章中的出现频率和饱和度做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期望值”的术语饱和度和出现频率

当然,由于搜集整理的数据范围比较狭窄,统计的文章篇数和字数也极其有限,表2的结果仅仅只能作为一种参考,没有普遍的参照性,但多少也能从该表格中看出“期望值”作为各学科专门术语的使用特点。在专业性和学术性较高的科研论文中,属于理科、工科的学科,如计算机、数学、经济学等显然更为严密抽象,对于术语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着严格的规定,一旦确定了“期望值”的所指范围,接下来便不再重复阐释,因此术语出现的频率和饱和度都比文科论文更低一些。而类似于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的论文则更讲求对术语的实际应用和说明,并常常会有案例分析出现,因此相对的术语出现频率和饱和度有所提高。

但是,从新闻类和文学类文章的数据可以看出,这些领域的“期望值”,无论是术语在整篇文章中出现的频率,还是和所有实词相较而得出的术语饱和度,都比较低,这是因为“期望值”作为各学科专门术语,其外延和内涵是受一定限制的,专业性较强,在实际生活中出现的概率比较低,往往是在涉及特定领域的话题时才会出现,因此数值较低也就不难理解了。

四 认知视域下的“期望值” 在认知语言学看来,语言深深扎根于认知结构之中,语义并不是基于客观的真值条件,而是对应于认知结构的[7]。因此,从认知角度看“期望值”一词由政治术语逐渐扩大语义所指范围,是源于人们对“期望值”的语义认识不断深入和丰富。人的概念范畴和认知范畴会不断产生新的内容,对于词语原有语义的理解也会愈加精确,“期望值”原有的概率论和统计学范畴语义不能继续满足表达需要,必须通过联想将之映射到其他语域以满足表达需要。由于概率论和统计学领域与其他领域之间的相似性,使得“期望值”能够通过隐喻、类比、引申等方式进入各个领域以适应实际需求。如概率论和统计学领域与数学、经济、计算机等领域都具有系统化的理论模式、逻辑严密、应用广泛等共同特征,很容易构建出相互之间的类比关系。再比如,心理学、教育学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彼此的研究对象、主题很多地方都是一致的,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往往会被教育学采用,因此在两个语域之间也往往会建立起类比关系。而文学和新闻学则由于其学科特点,要反映和报道社会各个领域的人物、事件,对于各学科术语的接受性很高,所以“期望值”通过语义引申进入这些语域也是很自然的。

此外,“期望值”这个原本属于概率论和统计学领域的术语,可以通过类比、引申等方式映射到数学、经济、计算机、心理学、教育学、文学、新闻学等其他目标域,笔者认为这种映射的形成基于认知的图式理论[8]。我们知道,随着心理图式的增加,人们在面对未知事物时偏向于将之与自身已经储存的心理图式做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会有对该未知事物可能状况的猜想,这种猜想便形成了人们的预估基础,也就是“期望值”。只有在这种共同的心理预期作用下,人们才能通过想象、联想、类比等手段的运用,为“期望值”语义的引申、转移、泛化等提供必要的保证,使得“期望值”的核心语义弱化,在使用中逐步向相关语域拓展。在跨语域的使用过程中,“期望值”的内涵和外延都渐渐发生了变化,最终进入现代汉语一般词汇。

五 总 结 人们对于术语的认识总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活的发展而逐步加深的。“期望值”一词最初虽然是专业性极强的专门术语,但由于人类认知的特点和学科之间的联系,语义范围逐渐扩展,其内涵和外延不断地发生变化,渐渐不再局限于概率论和统计学范畴,而是通过类比、引申等方式投射到其他领域,从单学科术语向跨多语域使用的多学科通用术语演变。在使用过程中,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期望值”的语义、语法和语用特征都产生了一定变化,术语的核心语义减弱,其适用语域增多,最终构成一个全新的跨语域术语,以适应不同语境和表达的需求。通过“期望值”的演变,可以看出单学科术语的跨语域多学科术语化是功能和认知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参 考 文 献

[1]格里尼奥夫术语学[M]郑述谱,吴丽坤,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2]孙寰术语在篇章中的使用[J] 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07(04):9-11

[3]梁爱林 论认知术语学的理论基础及其应用[J]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09(01):4-10

[4]吴哲 认知语言学框架内的术语研究[J]中国科技术语,2008(04):5-8

[5]维基百科 [EB/OL](2013-06-10)[2013-04-15]http://zhwikipediaorg/wiki/

[6]MBA智库[EB/OL][2013-04-15] http://wikimbalibcom/wiki/%E6%9C%9F%E6%9C%9B%E5%80%BC

[7]王寅认知语言学探索[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8]刘宇红认知语言学:理论与应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9]Halliday, M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3版Beijing: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Express,2008

篇9

体育理论课教学是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培养素质全面、特长突出的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但由于体育专业的固有特征和体育专业学生的身心特点,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表现出重视、喜欢实践课而忽视、厌烦理论课的倾向。本文主要论述体育理论课教学的内容、意义和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为促进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借鉴。

1.体育理论课教学的主要内容

在我国,体育理论这一概念有两种解释,狭义的解释是指我国各级学校体育系、部、科开设的体育理论课程;广义的体育理论是指与整个体育实践相对应的、以大体育为研究对象的所有体育科学理论。本文探讨的体育理论属于前一种意义,即体育理论是指在高等院校体育系、部、科开设的体育理论课程。

体育理论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按照学科性质,可分为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工具方法科学类三大类。自然科学类主要包括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保健学等;社会科学类主要包括体育概论、学校体育学、运动训练学、运动竞赛学、社会体育学、体育心理学、体育经济学、体育管理学、健康教育学、体育史等;工具方法科学类主要包括体育统计学、体育测量评价、体育教材教法、体育科研方法、体育外语、体育文献信息检索等。这些学科分别从科学、人文、工具方面阐述体育的本质和内涵,对学生全面、深入理解体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2.体育理论课教学的重要意义

2.1传播科学知识

通过体育理论课教学,可以使学生从宏观上掌握体育的本质、特征和功能,理解体育运动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基础,掌握体育运动的组织管理、测量评价及体育教学、训练、竞赛、科研的方法等,全面、深入掌握体育专业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2.2培养思想品质

体育理论课教学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重要途径。通过体育史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体育的博大、近代体育的耻辱和现代体育的辉煌,培养爱国主义精神;通过讲授一代代体育健儿的拼搏史、观看女排夺取“五连冠”等体育影像资料,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斗志和顽强的毅力;通过讲解体育名人的奋斗历程,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2.3提高基本能力

通过讲解体育活动的生理机制、心理机制,帮助学生树立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在课堂和课外时间,通过组织讨论、辩论、演讲、撰写论文、影视欣赏等活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全面提高体育专业学生的文化素养。

3.体育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3.1思想重视不够

目前,部分教师和学生对体育理论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例如,认为体育是一种实践课、活动课,学不学理论影响不大;部分学校晴天只上实践课,下雨才上理论课。

3.2教师能力欠缺

把体育理论课讲好,对体育教师具有较高的要求。但目前体育理论课教师队伍还存在许多问题。例如,一些体育理论课教师技术练得不精或不会练,体育实践课理论讲得不好或不会讲;偏科于自然科学知识或社会科学知识,知识面窄,知识结构不合理;对本学科最新理论知识掌握不够等。

3.3教材内容陈旧

个别体育院系还沿用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教材,内容还处在计划经济时代;有些教材理论性较强,缺乏数据和实例,创新性、可读性不强;有的教材照搬外国的理论,内容抽象、空洞,脱离目前体育教学、训练及竞赛实际。

3.4教学方法呆板

体育理论课教学应密切联系体育锻炼、训练和竞赛实际,或生动讲解、准确示范,或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或运用电教手段,形象展示。但许多理论课教学平铺直叙、照本宣科,课堂教学效果无从谈起,学生学习兴趣荡然无存。

4.体育理论课教学的改进措施

4.1端正思想认识

体育理论课教学是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高质量的理论课教学,在学生全面掌握体育基本理论知识,培养体育运动兴趣和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理解运动技能技巧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体育管理者和体育教师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不能忽视体育理论课教学这一传播体育科学知识、弘扬先进体育文化的主要阵地。

4.2提高教师能力

师傅不强,弟子不长。体育理论课教师应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能力,与时俱进。首先,“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得有一缸水”。体育教师应经常钻研解剖学、生理学、保健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及其它学科知识,既要做“专才”,又要做“通才”。其次,“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体育理论课教师尤其要具备较强的备课、讲解、板书和示范能力。课堂是体育理论教学的主阵地,备课、讲解、板书和示范能力是理论课教师驾驭课堂的基本功。教师具备过硬的基本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再次,“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体育理论课教师要站得高、看得远,在讲好教材内容的同时,还要及时掌握本学科最新学术动态,阅读有关外文资料,撰写科研论文,并把这些信息、知识及时贯穿、应用于课堂教学过程中。

4.3更新教材内容

根据学校、学生及教学的实际情况,选购一批能反映最新理论成果的优秀教材,编写一些新颖、实用的讲义和教辅资料,以满足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

4.4丰富教学方法

在体育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教师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台下昏昏欲睡”的情况,这要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方面进行分析。教师讲授理论课的艺术境界应是条理清晰、见解独到、内容新颖、幽默风趣。除采用传统的讲课方式外,可组织讨论、辩论、演讲、知识竞赛、情景模拟等活动,以提高学生上课的兴趣。另外,也可借助图片、音乐、电影、录像、幻灯等技术手段,以增强教学效果。

总之,只要认识到位,悉心钻研,目的明确,方法灵活,体育理论课教学就会收到讲者铿锵有力、听者津津有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新生,唐宏贵.十年来我国体育理论的建设与发展[J].体育研究,1996,(3).

篇10

1.关于电化教育的定位

 

电化教育姓“教”不姓“电”,应定位于教育m,理由主要有四点。一是电化教育的研究对象是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二是办电化教育的目的是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效果、效益,高效优质地培养人才。三是电化教育关注的主要不是电光、电声、电控等现代技术本身,而是各种现代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它所追求的不是教育的机械化,而是教育的最优化。四是电化教育作为一种事业,是一种教育事业;作为一门学科,是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电化教育工作者,不论从事教学、研究、软件开发还是硬件建设、资源管理等,都是教育工作者。

 

2.关于电化教育学的性质

 

从电化教育学的来源说,它是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是教育科学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从它的本身来说,它属于交叉学科中的综合性学科。它的“家庭出身”是教育科学,它的“本人成分”是综合性学科。它既非纯理论性学科,又非纯技术性学科,而是正在形成和发展中的理论性与应用性紧密结合的综合性学科。这种定位观已成为本阶段的主流观点,很少有争议。

 

(二)1995-2004年:多种定位观争鸣

 

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美国AECT1994定义的引进和学科名称的改变(1998年,教育部的《髙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电化教育学”改为“教育技术学”),在我国教育技术领域引发了一场广泛的关于学科名称、定义、定位、逻辑起点等问题的争论,出现了多种学科定位观,下面略举数例。

 

例一,“教育技术是教育科学的一门分支,而它的定位却在于技术,具体地说,就是有关对促进学习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几个环节”。

 

例二,“教育技术虽说是应用于教育领域的一种技术,仍属于技术的范畴,主要回答‘做什么’和‘如何做’的问题。教育技术学科应定位为技术性质的学科”。

 

例三,由于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畴和研究领域都与教育教学过程及教育教学资源有关,所以教育技术学自然应定位于“教育”,而非定位于“技术”。

 

例四,教育技术学研究的问题是教育的问题,研究的目的是解决教育中的问题,研究方法也是教育学中采用的方法,因此,它属于教育学科应当是无可争辩的。

 

例五,“我国的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学科,应定位为现代教育思想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教育思想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的完整公式是:现代教育思想理论x现代信息技术=现代教育技术”。

 

例六,把教育技术学定位在现代信息技术和视听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的应用上的同时,就圈定了它的研究范围……表明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的是一种特定的教育教学现象。

 

例七,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科学领域中技术学层次的方法论性质的学科。

 

例八,“教育技术学是教育学门类中技术学范畴的、具有方法论性质的综合应用学科,是教育科学与教育教学实践之间的连接桥梁"。

 

例九,“教育技术学科具有双重属性,既有教育属性,又有技术属性。因此,它应是‘教育一技术’双重定位”。各家争鸣,定位迷失,这是本发展阶段的基本情况。

 

(三)2005年至今:三种定位观并立

 

本发展阶段关于学科定位问题的讨论,主要是围绕着对“信息技术”概念内涵的不同理解和界定而展开的。

 

什么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对信息的获取、储存、处理、传播等所使用的手段和方法的体系。对信息技术的这个定义,人们的分歧不是很大,只是文字表述上有所不同。较大的分歧在于对信息技术概念内涵的不同理解和界定。对信息技术的内涵,主要有三种不同的理解和界定:

 

第一,信息技术=全部物化形态技术+全部智能形态技术;

 

第二,信息技术=当代物化形态技术+现代智能形态技术;

 

第三,信息技术=现代物化形态技术+现代智能形态技术。

 

对信息技术概念内涵的三种理解和界定,产生了三种不同的学科定位观:第一,教育技术应定位于教育,教育技术学科是教育学科;

 

第二,教育技术应定位于技术,教育技术学科是技术学科;

 

第三,教育技术应是教育一技术双重定位,教育技术学科是综合学科。这三种定位观形成三足鼎立,成为当前发展阶段的基本景况。

 

笔者翻阅了33年的历史答卷,学科定位问题依然悬而未决,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答案。我国的教育技术学科研究应该怎样定位?笔者对教育技术学科定位和发展问题也进行了一些思考。

 

(―)以定位为“教育一技术”(双重定位)较好

 

1.双重定位能较好地体现学科的本质,认清自我

 

教育技术学是现代教育科学和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的产物,它由两个基本要素——现代教育科学和现代信息技术构成,两者缺一不可。双重定位能较好地体现这个学科的本质,而单是定位于教育或技术,很难体现这个学科的本质。

 

在一次研讨会上,谈论“教育技术:他是谁?”。光知道他(教育技术)姓“教”,能从人群中认出谁是他吗?不能,因为姓“教”的学科很多,教育心理学、教育传播学、教育统计学等都是姓“教”。只有知道他(教育技术)是姓“教”名“技”(双重定位),才可能认出谁是他。

 

2.双重定位有助于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现代教育科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是教育技术学的特色和优势,是它和其他教育学科或技术学科不同的地方。有人说,教育技术学的学生,比教育理论,不如教育学专业的学生;比信息技术,不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是的,单比教育理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可能不如教育学专业的学生;单比信息技术,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可能不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但是,比教育理论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却比他们都强。李龙曾借用相声演员冯巩的一段台词:“我就是和潘长江比身高,和姚明比说相声,和克林顿比说中国话,比的就是综合实力。”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跟教育学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比的就是现代教育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的“综合实力”优势。

 

3.双重定位有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

 

双重定位可使本学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更加切合教育信息化建设人才的需要,培养既懂教育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当前,我国教育技术领域正在做四件大事:理论方面为学科理论体系的重构;实践方面包括“三通两平台”建设、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建设、微课程教学设计培训。这四件大事都是围绕深化教改四大主题(素质教育、教育公平、教育质量、协同创新)进行的,都离不开既慊教育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的参与,否则是难以做成的。

 

(二)关键在改名:改教育技术为信息化教育

 

2011年4月,教育部《普通髙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一稿)》,拟将教育技术学”改名为“教育信息技术”(可授教育学、理学、工学学位)并发出征求意见表,征求各方意见,笔者也提出四点意见。

 

1.改名很有必要

 

本学科专业原名“电化教育学”,1998年改名为“教育技术学”。“教育技术学”这个名称自美国引进,不适合中国水土,造成许多负面影响,导致了研究领域的泛化、培养目标的模糊、管理机构的混乱,对该学科专业发展很不利,改变“教育技术学”这个名称很有必要。

 

2.改成“教育信息技术”不合适

 

改成“教育信息技术”易导致本学科专业的技术定位姓“技”不姓“教”,去培养“匠人”。用4年时间培养“匠人”是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3.改名为“信息化教育”比较好

 

“信息化教育”这个名称属于“中国造”,以之概括该学科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最为恰当。这样,既可不定位为技术,又能准确反映学科的本质——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融合;既可保持中国特色,又可凸显时代的特征。新时代的核心特征是信息化,这已是人们的共识。

 

4.将可授学位改为“可授教育学、工学、艺术学学位”

 

按照我国30多年的办学经验,本学科专业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教育电视、教育播音、教育影视摄制等能力,这是当今社会对本学科专业培养人才的需求。现在,笔者坚持认为:改名很关键,不改名,很难解决该学科的定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