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6 10:30:0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现代农业行业现状,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现代企业控制原理是企业管理理论创新发展的产物。它强调企业控制功能的主导地位,认为系统各要素的联结构成具有控制特征的系统框架,颠倒了原有企业管理理论中以管理为系统。将控制与组织、计划、协调等为手段的体系。在这种理论下,管理只是为实现控制要求所进行的调控活动,起辅助作用。这种原理已经为现代企业实践所证明,有效地促进了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保障了企业生产经营的安全性。它主要有三个基本特征:
(一)控制的主导地位
控制是系统构建和运行的主体目标,是系统存在的基本特征。企业系统的控制功能是通过系统要素有机联结的程度、系统框架和系统“软件”的科学性体现出来的,系统结构有机程度高,系统框架合理,控制功能就强。
(二)管理的从属位置
管理是在控制基础下进行的、是在已经形成的系统框架下,对原有的系统控制进行调整的活动。没有控制作为基础,管理的目的、作用和活动的价值就无法体现出来,也就不存在管理了。
(三)控制与管理的不可分离性
控制与管理刚柔相济,刚是控制,柔是管理,它们之间缺一不可。控制是构建系统各要素间存在的原始关系的基本特征,是客观存在的生克现象的具体反映。管理是通过发挥职能作用。调整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功能和影响,调整控制能力、控制力度、控制范围,是为系统达到运行目的服务的调控活动。控制功能增强了。管理的难度相对减小,管理调整工作也就减轻。驾驭企业的难度也会减小。反之,如果控制功能弱、管理难度则大。
现代企业控制原理在现代企业管理,甚至在社会重大问题、军事管理和重大科技工作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学者对计划生育管理、疾病防治管理研究后得出显见的证明。为了控制人口的过度增长。达到人口健康有序增长的目标,就必须对婚育进行有计划的控制:为了控制瘟疫传染,达到预防和控制疫情的目标,就必须实行疾病系统控制的有效措施。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控制和管理之间的关系,控制是目标,管理是围绕目标的实现开展的活动:控制是主体,管理是围绕主体进行调整的手段。由此,不难思考在农业发展银行贷款风险控制中引入控制原理的问题。
当前,农业发展银行在贷款风险管理问题上采取了诸多办法和措施,但业务越是发展,特别是随着新的业务领域的拓展,贷款风险管理更值得人们深思。对照现代企业控制原理,我们不难发现,农业发展银行贷款风险管理并没有上升到系统控制的高度。因此,现代企业控制原理的那些特征和效用无法体现,这是贷款风险问题在业务发展过程中难以逾越的主要原因和矛盾之一。在此状况下,一般意义上想实现保护贷款资产和员工人生安全,即通常所说的“两个资产安全”的目标尚难以实现。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答案是显然的,必须尽快全面引入现代企业控制原理,设计农业发展银行贷款风险控制的完整系统。
其一,有利于将贷款风险控制目标过程化
通过实施贷款风险控制,将要实现的目标细化。将控制的责任和要求落实到每个部门、岗位和每个环节。颠倒贷款防范管理与控制的关系,从而产生通常所说的有好的过程就会有好的结果的效应。同时。由于贷款审查、审核、审批流程中各岗位人员职责明确,即便因不可抗因素产生贷款风险也能有效保护员工人生安全,达到尽职免责的效果,从而有利于极大限度地调动员工参与贷款风险控制的积极性,贷款有风险,人身有保障。
其二,有利于更新贷款风险管理理念
现代银行不仅仅在于现代化手段的提高和运用,更多地应该在于现代管理理论的应用和创新。按照现代企业控制原理,农业发展银行仅通过管理手段是无法实现贷款风险管理目标的。从根本上讲。如果企业系统结构上存在漏洞,通过管理的方法是无法弥补的。就像一幢大楼,硬件结构存在问题,仅靠物业管理修修补补根本不能解决问题,隐患和漏洞的存在使大楼始终处于隐患或危险之中。因此,农业发展银行贷款风险控制不应该是单纯的贷款管理,而应当是以控制为基础的体系构建。我们要积极开展贷款控制实践,按照贷款风险控制来设计农业发展银行贷款风险管理的全部构架。
二、强化贷款风险控制流程管理——农业发展银行实现贷款风险控制目标的关键所在
做好农业发展银行贷款风险控制工作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从当前农业发展银行市县分支行的实际来看,首先必须强化贷款审查流程控制。这是问题的关键。按照现代企业控制原理,现阶段农业发展银行市县分支行贷款风险控制要达到的目标大致是:适应新时期农业发展银行贷款业务发展要求,遵循贷款政策制度,明确岗位职责,规范贷款审查,提高贷款审查质量和效率,实现有效控制贷款风险,保障信贷资金安全运行,提高贷款使用效益。其实质就是达到信贷资金“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的要求。与此同时。贷款控制各环节在审查过程中要做到明确权限、严格程序、分清责任、规范操作、提高效率、确保质量,力求达到尽职免责。为此。结合现阶段农业发展银行贷款管理的实际,要全面推行现代企业控制原理的思想,必须把握以下三个大的方面:
(一)必须明确贷款风险控制应该执行的原则
按照现阶段农业发展银行贷款风险控制内在规定性要求,在结合农业发展银行市县分支行实际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原则:
1,真实性原则。贷款产生的背景真实,是真实的经济贸易往来所需。各种贷款信息、依据真实可靠。
2,完整性原则。与贷款相关的各种资料、依据和信息必须完整。
3,合规性原则。发生贷款业务必须严格依据国家法律、法规规定,严格执行农业发展银行贷款规章制度。
4,风险性原则。贷款业务必须进行全面风险分析与评估,全方位揭示贷款风险隐患,落实有效风险保障措施。
5,效率性原则。办理贷款必须强调工作质量和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服务功能。
6,流程性原则。贷款办理严格按规定流程操作,各部门、岗位必须认真履行工作职责,依次审查、不得缺级或越级。
(二)必须明确贷款风险控制流程
从目前农业发展银行市县分支行的实际来看,其流程大致分为原控制和再控制两个层面。
其一,原控制层面主要在县级支行,部门。县级支行的信贷部一支行行长室:岗位:信贷部客户经理一副行长兼信贷部主管一支行行长。
其二,再控制层面主要在市分行。部门。客户部一利率审查部一信贷与风险管理部(含法律审查部门)一贷款审查委员会;岗位:客户部门审查岗位一客户部高级主管一利率审查岗位一信贷与风险管理部门审查岗位一法律审查岗位一信贷与风险管理部高级主管一贷款审查委员会副主任、主任一有权审批贷款人。
(三)必须明确各部门、岗位贷款风险控制的要素和职责
根据现阶段对农业发展银行市县分支行原控制层面和再控制层面各部门、岗位职责研究,在贷款风险控制中必须遵循前述“六项”原则的基础上,各自掌握的要素和应履行的职责如下:
1,原控制层面,即县级支行,必须对贷款的真实性、完整性和风险性负主要责任。
一、背景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80后、90后,他们具有农村户口,基于生活的需要,外出到城镇打工,[1]大部分从事着基层工作,薪酬待遇低、工作强度大、工作环境差、权益保障缺乏。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的文化教育水平有所提高,对生活的追求更高一层,从一开始的“养家糊口”开始向“扎根城市”转变。
近日,大数据中心基于9亿用户春运前夕至除夕的迁徙态势,了2017年春运期间“空城指数”。[2]成都市虽然没有纳入前十“空城”,但从我们实地调查的数据来看,在成都市从事基层工作的人员大部分来自于成都市以外的其他城市,主要以四川省内城市为主,并且他们基本上在成都市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子,在春节期间,大量农民工返乡,成都市也会出现“空城”的现象。试想,城市的清洁卫生没有人维护,餐厅没有服务员,建造行业请不到工人等该是何种景象?可见,大城市的发展,必定离不开农民工。而现如今,新生代农民工又是农民工的主力军,深入了解农民工的就业满意度因素,探索他们的心理诉求,让他们真正融入城市,从“候鸟式”到“扎根式”向城镇转移,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基于此,分析新型城镇化下,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满意度的因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提高农民工就业满意度的对策,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意义重大。[3]
二、调研内容与样本特征
本文以就业满意度为切入口,从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程度、工资、技能水平、子女教育、工作条件、社会地位、生活环境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为了了解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满意度,调查问卷设计了38个与之相关的问题,包含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信息,包括了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户籍类型、来源地、职业技术等级证书拥有情况等;第二部分是工作情况,包括了外出务工原因、外出工作时间长度、换工作单位次数、换工作原因、换工作途径、找工作难度、工作类型、月收入、工作是否保障基本生活、对收入的满意、月存储、公司福利、每天工作时长、工作强度、工作环境、职务、与同事相处状态、对目前工作的满意度等;第三部分是就业保障,包括了就业方式、就业培训、劳动合同、社会保险、工作拖欠情况、合法权益受侵害的解决方式、参加政府提供的就业培训情况、对政府提供的就业服务满意度、急需政府解决的问题、希望政府提供的就业服务等;第四部分是城市生活c展望,包括了住房、对城市生活方式的认同度、加入城市户籍的考虑、未来期望与规划等。
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成都市外来务工人员较为集中的地方发放问卷,并着重对建筑业、商业、服务业、制造业等行业进行调查。在2016年7月~ 2016年9月在调查区域共发放了250份,有效问卷237份,有效率为94.8%。受访者中,男性124人,占52.3%,女性113人,占47.7%;受教育方面,小学学历4人,占1.7%,初中学历67人,占28.3%,高中或中职学历99人,占41.8%,大专35人,占14.8%,大学及以上32人,占13.5%。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接受教育情况
调查显示,在新生代农民工中,小学学历占1.7%,初中及高中学历占70.1%,大专或大学以上学历占28.3%。与老一辈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有所提高,拥有初中和高中学历的农民工占据绝对部分。[4]通过对数据分析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工作满意度越高,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使其更关注精神层面的满足及未来的发展。[5]
(二)职业证书和培训情况
在获取职业等级证书方面,55.7%的农民工没有职业等级证书或者上岗证,从事的工作技能水平较低。此外,被调查者在入职前或工作时接受公司培训的比例不大,积极性不高,有44.7%的被调查者从未接受过公司的培训。
(三)工作情况
对于外出打工的目的,66.2%的被调查者选择“挣钱”,10.1%的被调查者选择“刚毕业,想锻炼自己”,5.9%的被调查者选择“学一门技术”,另外17.7%的被调查者选择“其他”,这表明出于生活的需求,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仍是以挣钱为目的外出打工。
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换工作的次数较少,工作稳定性较好,从未换过工作的占27%,3次及以下的占到82.3%,这可能和他们开始工作的时间较短有关。而选择换工作的原因多是因为收入低,劳动强度大,工作劳累。
在就业途径的选择上,62%的新生代农民工选择自己寻找工作,而依靠亲戚好友以及职业中介的有30%,新生代农民工在寻找工作的途径上亲戚朋友以及职业中介的影响并不是很大,多数依靠自己。他们的社会资源较少,而身边的亲戚朋友大多和他们一样处于社会的弱势,所能提供的帮助较少,因而不会去寻求帮助。[6]
在寻找工作的难度上,被调查者认为比较困难以及困难的有56.6%,而有43.9%的认为一般,认为容易以及非常容易的有20.7%,这说明新生代农民工在寻找工作的时候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新生代农民工对自己的收入以及公司福利满意感到一般,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有16.9%,2001~3000元的46.4%,3001~4000元的24.1%,4000元以上的只占5.1%。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月收入三千对于在城市没有固定住房的新生代农民工来说,除去基本的生活费用,每月并不能存下多少钱。据调查,65%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的收入勉强保障最基本的生活,但有时非常紧张。
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时间较长,8小时以下的占15.2%,8~12小时的占72.6%,有12.2%的甚至工作12小时以上。新生代农民工目前的职务大多都是一般工作人员,就业层次较低,从事管理工作的只占了17%,比例较小。除去加班的情况外,普通职员一天上班的时间一般为8小时,但是从数据上看,一天工作超过8小时的农民工就占了84.4%。也就是说,农民工一天除了工作之外,很少有时间进行其他娱乐性的活动,生活比较狭窄,长期的压抑,使得他们的生活满意度和工作满意度都大大地降低,甚至会通过一些极端的方式发泄自己对社会的不满。
对目前的工作,10.5%的被调查者满意,61.6%的基本满意,23.6%的不满意,4.2%的非常不满意。可见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对于他们目前的工作还是基本满意的。
(四)就业保障情况
劳动合同签订率较高,有59.9%的被调查者签有书面合同,29.5%的被调查者口头约定,但未签书面合同,另有10.5%的未有书面合同也没有口头约定,如果发生劳动纠纷,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权益难以得到法律的保护,维权较困难。[7]
在就业保障上面,没有任何社会保险的有47.7%,参加社会保障率较低,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并未享受到城市生活的福利保障。
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38.6%的被调查者选择向有关部门投诉,29.1%害怕受到报复而不投诉,13%选择采取暴力解决,还有9.3%选择其他解决方式。可见,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能选择正确的方式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有相当一部分的农民工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没能找到正确的方式解决。
在政府方面,政府提供的服务有待改善,75.1%的被调查者从未参加过政府提供的就业技能培训,对于政府目前的就业服务,53.6%的被调查者不了解相关政策和规定,12.7%的被调查者满意政府目前的就业服务,19.8%的被调查者基本满意,2.5%的被调查者很不满意。可见,相当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对于政府提供的就业服务并不了解,这可能是政府的宣传力度不够,或者是新生代农民工获取信息的渠道太窄,无法准确获知政府提供的就业服务信息。[7]在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上,政府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各类政策的出台和落实,很大程度影响着农民工的就业水平。
(五)城市生活与展望
在住房方面,被调查者有3.8%借住亲戚朋友家,38%住在单位提供的宿舍里,44.7%选择自己租房住,有8.4%是自买房,还有5.1%是其他。各方原因使拥有自买房的新生代农民工并不多,住房条件较艰苦。从事着基层工作的农民工,工资收入低,房租是他们的一个大支出,他们迫切需要政府提供廉租房,改善住房条件的问题。
对于是否考虑加入所工作的城市户籍,63.7%的被调查者没有考虑过,30.4%的希望加入,仅有5.9%的已经加入,新生代农民工加入城市户籍的仍只有小部分人,城市户籍门槛依然很高。
四、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满意度的交叉分析
(一)不同性别的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满意度交叉分析
交叉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的新生代农民工在就业满意度方面有明显区别,女性农民工的就业满意度高于男性农民工。女性中选择“满意”与“基本满意”的比例占81.4%高于男性的63.7%。联系实际,本文认为原因可能是男女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不同导致的,男性在社会中扮演重要角色,所从事的岗位多集中在建筑工人,运输工人,一般生产工人等。压力大,工作强度大,升迁困难,薪酬低,并且男性新生代农民工正处于青壮年,面临着成家立业,赡养父母的压力,而女性相对压力要小一些,各方面因素造就男性农民工在就业满意度低于女性农民工。
(二)不同文化程度的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满意度交叉分析
通过对不同文化程度的新生代农民工的交叉分析发现,文化程度越高,其就业满意度也越高。[8]大专及以上学历选择“满意”与“基本满意”的比例占85.1%高于高中及以下学历的67.1%。文化程度高的新生代农民工从事的工作岗位优于文化程度低的新生代农民工,他们拥有的知识更多,在劳动力市场更有竞争力,职业选择空间更大,更易获得工作环境好,收入高的工作。例如,在对受教育程度和所从事的岗位的交叉分析中,大学以上学历的多从事管理,技术方面的工作,而大学以下学历的就集中在建筑工人,生产工人,一般服务人员,销售人员等。文化程度的高低影响他们从事的岗位,从而影响他们的就业满意度。
五、问题分析与建议
(一)加强培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能力
研究发现,工资低、工作强度大是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满意度的主要原因。这是因为他们受教育程度普遍为初高中水平,他们从事的多为体力工作,受教育水平不能支撑他们从事依赖脑力的工作。他们为了在城市里谋生,大多从事着基层工作,例如,建筑工人、清洁工人、服务员等,这些工作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工资低。这种长期收入与支出不对等的情r,劳动价值得不到体现,大大降低了他们的就业满意度。因此,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满意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企业应该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技能培训。农村教育水平落后,降低了他们整体素质。一般企业在员工入职之前,都会有专业的培训。但是这些往往不够,入职培训,仅能够把工作完成,不能满足他们高效、精准地把工作做好。所以他们更需要的是企业能够提供多样式的技能培训,加强绩效考核,给予可上升的工作空间,不仅能使工作高效完成,还能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减少人员流动。
其次,政府应当规范社会体制,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制定最低工资标准,为新生代在城市就业提供就业保障。在这个大数据时代,充分利用网络等各种资源,完善农民工就业服务网络,拓宽他们的就业渠道,并且保证就业信息的真实可靠性。政府还应该加强农民工工作的工时管理,合理分配人力,营造比较轻松的工作环境,切实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利益。
最后,农民工自主学习。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城市农民工的主力军,无论从精力状况还是学习能力,比起老一辈农民工,都要强。[9]所以他们有能力且应该从自身开始去转变。积极利用现有的资源,与人交流接触,学习新知识,开拓新视野。
(二)健全就业体制,加强维权组织建设
在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过程中,各类问题层出不穷,尽管国家出台了不少的政策来解决问题,但是关于农民工拖欠工资的问题仍然是其中一个没能解决的难题之一。
2017年,国务院工作部署、国家国务院办公厅正在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派出督查组到各个地区实地督查。到现在为止,新年已经过完了,但是很多农民工的工资还没有到位。拖欠农民工工资为什么会成为一个国家难以解决的重大难题?
第一是讨薪难。从表面上看,是包工头拖欠了农民工的工钱,但是背后有可能是开发商拖欠了包工头的承包款;第二就是维权难。不管是农民工是以暴力解决问题还是向劳动部门投诉来保护自己的权益,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相关部门之间相互的推诿也会让农民工讨薪这件事难上加难。维权之所以难,它暴露出了现实生活中的一种矛盾,劳动监管应有的原则性、刚性和劳动用工现实的脆弱性之间的失衡。
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问题,就要从社会体制规范着手。首先,利用互联网的大数据来加大企业信用体制的建设,联合相关的部门对于欠薪案件高发行业的企业备案在册,全国联网。对于那些严重欠薪的企业,银行、工商部门将其拉进黑名单,暂停其贷款等,在经济层面让这些企业付出沉重的代价;对于恶意欠薪的老板,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在经济和法制的双重制约下,有助于抑制故意欠薪行为的高发。提高企业欠薪的风险,企业就不会铤而走险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
(三)提供公共服务,改善生活环境
新生代农民工如今已经成为外来务工人员的主体,常年在外打工的他们,已经到了成家立业的关键年龄,在城市里也需要一个“家”,这个家,指的不仅是一个居住的地方,还是一个精神的港湾。背井离乡到城市打工,他们更希望自己的父母孩子也能和他们生活在一起,但是居高不下的房价加上低收入,支付能力不足难以满足居住需求,和亲人生活在一起成了奢侈,就连在城市里租个好些的房子都困难,更谈不上在城市扎根落户。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打工,属于自租房的占据很大一部分。由于收入不高,房租大大加大了其生活压力,生活环境不好,住房条件差,严重影响了他们在城市的就业满意度。
2017年初,北京市新出台一份公租房政策《公共租赁住房建设与评价标准》,在这份标准中,放开了公租房“最小不得低于22平方米”的面积限制,允许15至22平方米的小户型出现。[10]并且标准中建议这些住房优先选择交通便捷,公共设施齐全的区域。这个政策改革,不仅能够节省城市的生活空间,更重要的是给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一个租金比较低廉的房子,一个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解决新生代农民工住房难的问题,要放开住房政策,创新社区管理体系,加强公共设施保障。
对于不同层次的农民工,政府应当制定不同的住房政策。新生代农民工由于工作性质等的不同,在收入上也会有不同的级别,对于教育程度低、低收入的人群,应当作为重点扶持对象。近两三年来,国家实施的精准扶贫政策得到了很好的反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深入调查,精确帮扶,尽管在前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但也只有做到这样,才能使政策真正有意义而不是一纸空文,国家花出去的钱能落到实处。
六、结语
新型城镇化下,新生代农民工是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主体,他们在城市就业满意度和我国城市发展及城镇化进程紧密联系。而在这样的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在城镇就业的问题仍然层出不穷,国家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制度落实相关政策,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空间和舒适的生活空间,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他们的就业满意度有很大的帮助。
(作者挝晃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 [S]. 2010.
[2] 360春运迁徙大数据[DB/OL].新浪财经,http://.cn/stock/t/2017
-02-06/doc-ifyafenm2810751.shtml,2017
-02-06.
[3] 姚植夫,张译文.新生代农民工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基于西北四省的调查数据[J].中国农村经济,2012(08):46-55+78.
[4] 景勤娟,宋绍富,卢砚青.新生代与上一代农民工就业差异及满意度研究――来自河北、山西、陕西三省356位农民工的调查[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4(05):71-77.
[5] 陈科宇.成都市新生代农民工务工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0.
[6] 赵蒙成.社会资本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影响的调查研究――SZ市新生代农民工的案例研究[J].人口与发展,2016 (02):48-55.
[7] 刘养卉.兰州市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调查研究[J].社科纵横,2014(01):35-39.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行各业发展迅速,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建筑行业在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过程中突出了它的重要性,因为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必不可少的就是对劳动力的需求,迅速扩张的劳动力标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民工到城市就业的问题。同时,大量的新生代农民工涌入城市就业也成为国家和政府共同关注的焦点,为了更好的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需求,也妥善的处理建筑行业的企业管理问题,本文对新生代农民工到建筑行业就业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
[
关键词 ]建筑行业;新生代;农民工;经济效应
目前我国出现了一批新生代的农民工,他们和传统农民工的区别就是文化水平普遍有了提升,但是同时也存在一些新的问题。本文就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状态和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提出相对应的策略来帮助针对农民工管理事业的进步和提升。
1新生代农民工特征及其生存现状
根据数据统计,农民工成为近年来建筑行业的主要劳动力,但是伴随时间的流逝,新生代农民工相对从前的老一辈农民工人数有较大幅度的下降。新生代农民工具有特定的时代特征,与老一辈农民工有许多区别,此处根据某公司的两代农民工特点进行比对,希望能够明确的显示出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
(说明:数据来源于自身施工队伍和劳务分包,包括在职和离职人员,经过多次调查和统计而来,非某一固定时期的固定人数)
观察图表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辈对比得知,新生代的农民公普遍比老一辈接受了更高级的文化水平教育,然而,老一辈的农民工则掌握了更全面的技术职能。新生代的农民工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能够较快的接受新的事物,但是由于与老一辈农民工进城打工是了经济收入有所不同,新生代农民工是为了在城市体验与城市居民相同的生活环境,是为了成为城市居民并继续生活下去,所以新生代农民工的流动性非常强,不能够长期的坚持在辛苦劳作的岗位上。新生代的农民工多数都是由老一代农民工在务工的时候带出农村的,他们从小在城市生活、学习,普遍的提升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水平。然而,老一辈的农民工在农村时就具有职业技能,虽然文化水平相对较差,但是有较强的工作能力,能够为建筑行业提供利润价值。新一代农民工在文化程度上的提升,很多表现在新生代的农民工具有较强的维权意识,与老一辈农民工相比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但是随之而来的是敬业精神不足,很多新生代农民工频繁的换工作,不能通过长期稳定的工作积累经验,又造成了建筑行业的工程进度缓慢,给企业带来损失[1]。
2新生代农民工在现代建筑行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建筑行业具有危险性,并且工作环境恶略都导致越来越少新生代农民工从事这一职业。还缺少对新生代农民工足够的人文关怀,感觉自己的工作性质降低了自身的社会地位。还有就是,新生代的农民工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不原意再以出卖劳动力获取极少的报酬,相对的职业技能也不如老一辈,迫使新生代农民工务工的人员越来越少[2]。
3新生代农民工在现代建筑行业工作的管理对策
面对新生代农民工从事建筑行业中遇到的众多问题,提出相对应的措施。首先,在建筑行业中积极的运用科学技术和先进机械,提升生产率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工作热情。
需要政府进行行业规范,调整农民工恶劣、危险的工作环境,政府要采取统一管理和规范的建筑行业操作准则,进行对建筑行业工程施工的监控,保证新生代农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运用科学技术降低农民工劳动强度,保证农民工的身命财产安全。健全法律体系,保障农民工福利待遇,充分给予农民工法定假休息[3]。
实施建筑行业的管理体系培训,充分意识到新生代的农民工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能够运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的权益。农民工需要管理人员的真实情感关怀,并且针对他们的生活需求做出周全的管理方法,使新生代农民工热爱建筑行业,也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
4新生代农民工给建筑行业带来的经济管理影响和意义
通过上述的管理方法和策略,将有效提高农民工的待遇和主观能动性,同时对公司的经营管理也将带来积极影响,产生良好的经济效应。
(1) 提升工程质量。在建设项目中,农民工的具体操作是工程建设的第一步,是保证施工质量的重要环节,他们的文化素养和职业技能,将直接影响工作指令的传达和执行,以及质量的控制,从而很大程度上左右和制约工程质量及经济效益。在以往的建设工作中,因为农民工自身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的原因造成施工质量乃至安全问题的情况不在少数。因此,农民工文化程度和主观能动性的提高,加之有效的培训,有利于管理者和实操者之间的沟通,有利于提高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和安全意识,从而有利于把控工程质量,提高经济效益。
(2) 加快和推进转型。农民工是建筑行业的主要力量和代表,随着他们个人文化水平和职业素养的提高,有利于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等在行业中的推广和应用,这些将改变行业现有的作业方式,实现产业转型。届时,整个行业将由劳动密集性的简单重复生产向个性化、差异化的精品制作而转变,建筑施工企业也将一改往日素质低下、管理混乱的行业形象,成为新时代高新技术产业的代表,提高竞争力和创造更大的社会经济效应。
5结论
综上所述,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有效的职业引导和人文关怀,能够促进他们对建筑行业的工作热情,提高工程质量,加快和推进企业转型,对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13)02-0038-03
天津的农业是都市现代农业,它以城市为依托、以现代化为方向,是融生产、生活、生态、示范、休闲、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产业,在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优良生态环境和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等方面意义重大。但是。天津都市农业在向现代化、产业化、规模化和市场化深入发展过程中,还面临金融支持不充分的问题,发展后劲受到较大制约。本文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天津农业发展的现状、金融支农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力求探索一条都市现代农业与金融业共生共荣、互利互赢的发展路径。
一、天津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概况
天津自90年代后期明确提出并实施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战略以来,已逐步形成“科技示范引领、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基地推动、农业功能拓展”的都市农业发展格局,成为全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排头兵。
(一)农业区域分工日趋合理,“四区”协同发展势头良好
天津以自然资源条件为依托,以生产现状为基础,以发展方向为主导。初步形成了以环城城乡融合发展区、滨海特色产业发展区、远郊综合发展区和蓟县生态经济发展区等“四区”协同并进的良好态势。
(二)都市农业功能逐步丰富。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
天津重点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精品农业、工厂化渔业、观光农业和农产品物流等优势产业,农业的经济、社会、生态和文化功能更加完善。天津累计发展产业化龙头企业44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605家,引导90%以上的农户进入农业产业化体系。
(三)农业科技优势突出,可持续发展后劲充足
天津在农作物育种、生猪育种、动物克隆、农产品保鲜等方面科技创新成果突出。设立农业科技推广机构575个,职业技术累计推广面积2701万亩次,带动农户21.9万户,增加就业51784人,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到78%,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
(四)设施农业迅速发展,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
2008年至2011年,天津投入设施农业建设资金200亿元,设施农业总面积达到60万亩。生产的蔬菜总量约占全市产量的50%:累计建成20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55个现代养殖业示范园区。在设施农业的带动下,4年间天津市农业土地产出率提高35%,劳动生产率提高49%,资源利用率提高54%,农业园区综合效益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0%左右,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二、金融支持都市现代农业的现状与问题
(一)信贷资金投入增长较快,农村金融资源供给有待增加
2007-2011年,天津银行业涉农贷款余额由496亿元增长到1477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21.06%(见图表1);2012年9月末,天津银行业涉农贷款余额1792.83亿元,比年初增加477.3亿元,增长36.28%。涉农贷款快速增长,有力地支持了天津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
但是。从涉农贷款占比来看,2012年9月末,天津银行业涉农贷款余额仅占全部贷款余额的10.13%;2007-2011年5年中,仅有2011年涉农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比重超过10%。涉农贷款占比与农业主体融资满足度“双低”的情况,反映了部分银行未充分发挥引导城市资金反哺农村的作用。
(二)重点领域获得支持较多,薄弱环节融资难题仍待解决
截至2012年9月末,天津银行业机构向涉农科技、农业龙头企业、设施农业、农业产业园区和休闲观光农业等5大都市农业的重点领域投放的贷款余额为134.51亿元,比年初增加41.36亿元,增长44.40%。具体来看,涉农科技类贷款、农业龙头企业贷款和休闲观光农业贷款分别比年初增长68.54%、51.80%和80.37%,增长十分迅速。但是。农业产业园区贷款和设施农业贷款因为投资数额大、经营周期长和存在农地抵押障碍等,仅比年初增长1.46%和7.05%,增速缓慢(见表1)。
此外,金融业对部分实力不强或行业风险较高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中小企业、露天养殖业等弱势群体的支持力度有待加强。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例,2012年6月末,天津市仅有7家银行为4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信贷支持。户数覆盖率仅为1.65%;合作社每年的信贷需求保守估计为20亿元,但实际贷款余额为6125.78万元,融资满足率仅为3.06%。
(三)金融服务水平不断提高,金融创新能力仍待加强
各银行业机构立足天津和自身特点,加强金融创新,着力提升对天津都市现代农业的服务水平。例如,天津农商银行、哈尔滨银行成立“农贷中心”,研究和推广农村金融产品;交通银行探索产业链融资模式,积极支持都市渔业发展,3年累计投放贷款6000多万元并连续保持不良率为零:平安银行推出保理及反向保理业务、线上供应链金融等多种业务满足涉农企业融资需求:大连银行推出专利权质押贷款,支持现代农业企业等,对缓解涉农主体的金融服务难题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但是,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功能单一、金融产品种类稀少、金融创新力度等问题依然存在。多数银行网点仅能开办存取汇等最基础的金融服务项目,对诸如贷款业务、理财业务等增值性、个性化的服务项目涉及较少;农村金融产品主要为抵押、质押或保证担保贷款,农业产业基金、信托产品、中小企业债等金融产品非常少见:很多金融机构对农村地区的金融创新重视不够,且缺乏相关人才和经验,难以实现农村资源的资本化。
(四)融资担保体系逐步完善,银担合作支农通道有待拓宽
截至2012年9月末,天津在涉农区县设立担保公司56家,注册资本52亿元,在保余额180亿元,占在保贷款总额的39.39%。部分金融机构积极创新融资担保模式,如浦发银行与担保机构合作,支持科技园区涉农企业快速发展;天津信托与担保机构合作,开展股权投资集合资金信托担保业务,为天津某农业集团提供资金3000万元等,拓宽了都市农业融资渠道。
但是,银担合作深度有待提高。2012年9月末,天津开展融资业务的银行有42家、担保机构有109家,共发放融资性担保贷款457亿元。放大倍数约为2.32,远低于10倍的杠杆上限。
(五)涉农保险基本覆盖,保障力度和深度亟待提高
2007年,天津在涉农区县全面启动政策性农业保险;2012年,天津市政府将小麦、玉米、水稻、棉花、温室大棚、生猪、奶牛等7个险种保费的财政补贴比例由70%提高至80%,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截至目前,天津参保农户已超过8万户,提供风险保障232亿元,赔款超过1亿元。
但是,保险对天津都市农业覆盖的广度和深度还远远不够。截至2011年末,天津市参加政策性保险的农户仅占农户总数的6.38%,且风险保障水平较低;保险仅覆盖主要的种养业,对集体林业、渔业几乎没有介入:涉足农业保险的商业保险公司仅有1家,业务品种仅限于一般财产保险,业务体量较小。
三、金融支持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创新现代农业经营体制,增强主体自身实力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公司制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经营主体企业化、内部管理规范化,充分发挥其规模大、实力雄厚、科技水平高和带动力强的优势,加强产销衔接和生产技术服务,把越来越多的农户纳入农业产业化体系,增强各类涉农主体经济实力,为农业项目与外部资金对接夯实基础。
(二)健全农村金融市场体系,拓宽现代农业融资渠道
逐步放宽农村信贷市场的利率管制,促进利率合理化,建立合理竞争的农村信贷市场。鼓励和引导保险机构完善农村基层服务网络,开发适合天津都市农业需求特点的保险产品,加大对林业、渔业等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不断扩大农业保险覆盖的广度和深度。增强资本市场的弹性和包容能力,支持农业龙头企业主板上市融资和做大做强:适当降低中小板和创业板的上市条件,扶植涉农中小企业发展。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支持农业主体通过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增强风险规避能力和盈利能力。发展股权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增加资金供给。
(三)创新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增强现代农业支持合力
加快发展村镇银行,尽快实现村镇银行在有农业区县的全覆盖。积极引导各类资本设立消费金融公司、货币经纪公司、小额贷款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金融组织,支持现代农业发展。支持各类金融组织设立涉农专营机构或部门,完善支农服务功能。规范和引导民间借贷活动,允许条件较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通过发挥各类金融组织的合力。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四)丰富农村金融产品体系,提升金融支农服务水平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9-0001-03
在粮食安全上升为国家安全的大背景下,农业作为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基础产业,自然成为了国家自立、社会安定的重要保障。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尤其是“十”以来实施的一系列“重农固本”国家战略,更是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与2016年4月15日农业部常务会议原则通过的《“互联网+”现代农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均认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进入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以对接现代产业发展要求、服务经济发展需要为服务宗旨的农业职业教育,必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要求,才能全面提升其支撑服务和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能力,按照产业发展要求,升级专业定位,尤其是重构涉农专业体系,通过打造特色专业群与行业产业实现深度融合,为高职院校赢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1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基本特征
1.1 创新驱动发展 农业产业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技术装备的采用、管理理念运用和生产组织模式等。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水平已经基本具备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运用现代农业、节水灌溉、信息化和生态环保等集成技术的生产示范基地的大量出现,采取规模化、合作化、网络化等现代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以及成本效益与人本至上等现代农业管理理念的运用,已是现代农业有别于传统农业的重要标志。
1.2 生态智慧化发展 从世界农业发展趋势看来,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主要经过了三次转型升级:第一次是“低效”的粗放农业优化为的“高效”的精致农业产业结构;第二次是实现以“高产”为核心的“高效农业”向以“优质”为核心的“绿色农业”的转型升级;第三次是突破农业发展资源瓶颈,发展资源节约型、各产业和谐发展的“智慧农业”。不同阶段的农业发展目标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是一致的,在传统农业阶段满足人民生存发展的食品需求是其发展的唯一的、基本的目标,在现代农业阶段则“保供给、促增收、可持续”为并行不悖的三大目标,在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过程中,现代农业的发展目标也将朝更高的目标发展。
1.3 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的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与其他产业不断交融发展,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更是加速了农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融合速度。比如,借力“互联网+”来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村服务业,使其产业链向第二、三产业延伸;农业生态价值、休闲价值、文化价值的挖掘,促进了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农业功能的拓展,使三次产业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三产融合”既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也是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1.4 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缺乏与产业人口转移的矛盾更加凸显 在传统农业中的劳动者主要表现为体力劳动,称为“产业人口”或“农民”,他们是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而现代农业发展所需要的从业者称为“新型职业农民”,更多的是一种智力的载体,是需要掌握先进的农业科技,接受先进的现代管理理念,具有先进的思维方式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伴随着我国农村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农业产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移在不断加速,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产业人口的有序转移速度,决定着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由于历史与产业发展的原因,近20年来农业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质量与数量方面均出现了下降的趋势,致使现代农业发展所需要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缺乏。
2 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2.1 建立现代农业职业教育新体系 近20年来,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出现了严重滑坡,与此同时,有大量接受农业职业教育意愿的农民却得不到培训,农业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成为了制约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短板。一是农业职业教育资源分散,专业体系不完善,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匹配;二是办学规模小,人才培养能力与产业发展规模不相适应;三是专业建设滞后、特色不鲜明,人才培养规格质量与现代三产融合的生态智慧农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尽快补齐农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短板,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也是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2 培养适应“大农业、大食物”新理念的复合人才 由于三产融合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已远远超出种植与养殖业范畴,美国的农业称“食物和纤维体系”,日本称“农业-食物关联产业”,加拿大称“农业及食物产业”,世界农业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都是涵盖了与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的相关产业。2016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中央首提“大农业、大食物”新观念,提出培育农村电商、农产品定制等“互联网+”新业态,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创办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其实质是适应世界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十三五”期间,湖南将按照长株潭都市农业区、洞庭湖生态农业区、大湘南丘陵农业区、大湘西山地农业区的区域布局,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进程,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精细农业、高效农业和绿色农业。预计到2020年,新增农业经营主体20万个(种养大户15万个,家庭农场5万个),需要新型职业农民30万人,现代农业高端技术技能人才3万人。加强高职农业专业建设,适应农业分散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型发展需要,培育一代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和农场主,聚焦现代生态智慧农业发展需求,培养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装备技术、信息技术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既是现代农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农业职业教育“对接产业、服务产业、提升产业、引领产业”能力水平,增强职业教育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3 “大农业”观下的农业高职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大农业”体系是产业的融合,与之对应的是“复合、创新”技能型人才观。“复合、创新”也就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定位的两个基本要求,即高职教育既要满足大众接受高等教育、体现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又要满足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基本要求。从第一个基本要求来说,因为培养者在目标和动机上存在不同取向与被培养者在需求取向上存在多元化,如纯文凭取向、技术与能力需求取向,或兼顾而有之等,使得高职教育在强调专业技术的传承的同时,不能忽视对每一个受教育者的微观个体发展层面上的关怀责任,所以“复合”成为了客观需要,使得农业高职教育在实施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逐步走向“大”而“全”,与某些行业教育的“专”而“精”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从第二个基本要求来说,现代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使得培养适应农业与装备、技术、信息、生态、文化深度融合发展需要的复合技能型人才,比单一生产技术型人才更受产业青睐。
3.1 培养目标综合化 职业教育专业的培养定位,目前通用的提法是培养适应农业行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其实,这里已经明确表达了综合、复合的观念,包含着技术观、经营理念、管理思想和服务态度的定位。技术型人才强调的是综合应用技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动手方面掌握核心操作技能与将现有技术进行组合并创新的能力,是实现效率与效益最大化的设计者,是比单纯技能型人才更高层次的人才。现代农业生产中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复合型的人才,可以是农业生产技术的传承者、科技成果的转化者、生产组织者,也可以是农业的投资者和生产者,如家庭农场的创业者和接班人,现代农业企业里的投资者、从业人员,新兴农业服务组织中的经营管理人才,还可以是自谋出路的现代“新型职业农民”。当然,这些职业或岗位对于在校生而言只是就业的假设,但他们却是农业教育专业作为培养目标和课程改革的重要参考。
3.2 专业体系化 本科以学科建设为中心,高职以专业群建设为中心,它们走的是不同的道路,是两种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割裂农牧之间天然的有机的联系是学科建制培养人才的弊端,专业体系化,打造特色专业群,是克服涉农专业面窄、内涵不丰富、不适合大农业现状的需要。高职的农业专业往往比普通高等教育的农业专业面宽,比如,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就涵盖本科的“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动物检疫检验”、“动物营养与饲料”等专业领域。某些高职农业类新专业的拓展空间涵盖了一、二、三产业,尤其是在二产和三产上应加大专业开发力度,更能打造特色专业。因为社会职业流动和就业市场的更新和升级使职业教育不断遇到新的职业,将新职业及时引入专业以成为对高职院校的基本要求。不断拓宽专业口径,使某些专业成为针对某一农业职业岗位群的大专业,是农业产业化对“农、工、商”或“一专多能”复合式人才的要求,也是对农业高职教育的一大挑战。
3.3 素质、能力综合化 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核心技能,所谓职业岗位核心技能是指职业人所应具备的跨行业、跨专业、跨职业的基本能力,包括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简而言之,就是一种在职业生涯中起关键作用的能力。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同时期对人才培养的定位也是在不断变化的,从“一技之长”到“能力本位”,再到“素质本位”,再到如今的“就业导向”“工作导向”“行动导向”等变化。从“一技之长”到“职业技能”的改变,体现的是素质、能力综合化发展的要求。这也适应力现代农业从第一产业,走向三产融合的过程中,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能力向“一专多能”转变的需要。当前农业高职院校的农业类专业的培养目标逐步转向“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农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3.4 课程综合化 按职业成长规律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是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的基本要求与核心工作。专业课程内容的开发既要符合企业的需求,又要符合职业成长规律的基本要求,充分体现职业知识的专业性、实践性、科学性、发展性及过程性。现代农业产业化及专业体系化、能力和素质综合化,必然要求课程内容综合化,以农业生产为中心的课程体系转变为兼顾为产前和产后服务整个产业链的课程体系,这是当前高职农业专业课程内容变化的主要趋势。
3.5 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 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在“大农业”背景下要实现复合人才的培养,单靠学校资源是不够的,这就要求学校利用社会一切教育资源办学,按照无界化办学、融合教学培养复合型、创新型技能人才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显得尤其重要,具体来说,就是要实现学校与企业结合、教育规律与人才成长规律结合、课堂教学与生产现场结合、校内实训与顶岗实习结合。因为农业行业生产的多样性,注定了农业高职教育不是一种模式所能包纳的,要强化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全面推进在线网络课程建设,适应学生与新型职业农民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学习需求,重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生态,打造升级版的“教、学、做”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陈寿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需要厘清的几个问题[J].教育与职业,2008(33):37-38.
[2]吴雪芬,周英,李寿田,等.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状况分析与探索[J].职教通讯,2016(2):5-10.
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保障食品安全,必须推进农业标准化。食品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关系到城乡经济和社会的协调稳定,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保障,也是现代农业建设的基本目标之一。从产品结构看,我国居民食品消费总量的70%以上为鲜活农产品,而农产品又是食品的主要生产原料和组成部分,源头控制主要在农业领域。因此,农产品安全是食品安全的核心,控制住了农产品的危害因素,也就基本保障了农产品的安全。实施农业标准化,就是规范农业生产加工各环节,控制农产品危害因素的过程,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
坚持城乡统筹的基本方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必须落实农业标准化。产销衔接,城乡一体,需要统一的标准进行联结。特别是千家万户的农业小生产,如何对接国内国外统一开放的大市场,如何适应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要求,始终是现代农业需要解决的难点问题。实施农业标准化,作为节约农业资源和保护农业环境的重要手段,将会促进我国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改善农产品对外贸易,提高对外贸易质量和效益,必须加强农业标准化。农业标准既是促进农产品出口的技术手段,又是防止国外不安全农产品进入我国市场的有效技术防线。一些发达国家一方面利用其技术优势广泛设置贸易壁垒,阻挡我国优势农产品的出口;另一方面利用我国农业标准化水平相对较低的现状,向我国大量出口农产品。因此,在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不断提升我国在国际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把握国际贸易规则,充分运用标准在农产品国际贸易中的促进和调节作用,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二、农业的现代化建设为推进农业标准化带来历史机遇
现代农业建设推动发展理念创新,必将筑牢农业标准化的思想基础。现代农业是科学发展观在农业领域的具体体现。农业标准化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一个重要理念和管理方法,农业标准所应用的领域、主体和阶段不同,所要达到的目的也不同。推进农业标准化,就是要以农业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为基础,运用简化、统一、协调、优选原理,把科研成果和先进技术转化为标准,在农业生产和管理中加以实施应用,实现农业生产从农田环境、投入品、生产过程的全过程控制,从技术和管理两个层面提高农业产业的素质和水平,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现代农业建设催生组织形式创新,必将壮大农业标准化的组织载体。农业标准化的特点决定了农业生产经营规模越大、组织化程度越强、产业化水平越高,农业标准化越易于实施。在我国小农大国的基本国情下,推进农业标准化,需要不断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而农业组织化程度,主要取决于农户与农业产业化组织间能否形成稳定的利益关系。共同的经济利益是成员间生产关系的基础,有效的约束机制则是生产关系得以稳定的保障。在现代农业建设中,推进农业标准化,就是要切实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生产联结与市场带动作用,扩大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规模,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为农业标准化的全面实施,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夯实基础。
现代农业建设强调科技创新应用,必将改善农业标准化的技术条件。农业标准化,上接农业部门的日常监督管理,下联生产者的日常生产活动,具有科技推广和科学管理的双重性,是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承担着从良种、植保、土肥、农机、水产到畜禽防疫等领域广泛的服务职能。推进农业标准化,就是要依靠这一力量,把推广标准化技术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内容,从单个技术的推广实施向标准技术的集成配套转变,切实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标准化水平。
现代农业建设着眼于提升综合效益,必将拓展农业标准化的发展空间。现代农业讲求综合效益,是数量与质量、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目前,我国农产品在内在品质、分等分级、加工性能、包装保鲜等方面的不规范,不仅阻碍了农产品质量的提升,难以在市场上实现优质优价,而且由于加工原料的不统一,使得加工品品质难以保证,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纵深发展。推进农业标准化,就要制定和实施农产品质量分等分级标准,保证相同等级商品的质量一致性和不同等级商品的价格可比性,实行农产品分级分类销售和优质优价,使企业得到效益,农民得到实惠。因此,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使我国农业标准化具有了广泛的发展空间。
三、在现代农业建设实践中推进农业标准化
健全和完善标准体系。农业标准化,制定标准是前提。要继续实施农业行业标准制定和修订专项计划,优先制定满足行政执法、保障消费安全、促进公平贸易和发展优势农产品所需要的农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引导各地农业部门重点制定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相配套的生产技术规程、名特优新产品地方标准。同时,还要实施农业标准国际化战略,持续跟踪、研究、制定和引进国际标准,积极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
(6)十五年品质打造专业温室设计和配套设备引领中国温室行业发展的潮流 无
特别关注
(11)2012中国设施农业装备行业大事top10 无
行业视点
(13)周博士考察拾零(二十三)走进多伦——多伦温室发展现状与条件分析 周长吉 丁小明 鲁少尉 穆钰
(18)荷兰温室园艺生产技术现场参观记 丁小明 魏晓明 蔡峰 张日新
(25)宁夏设施果树发展现状分析 张国顺 关耀华 关耀兵
温室与设备
(28)温室智能装备系列之四十五 花卉幼苗移栽末端执行器设计与仿真分析 冯青春 王秀
(30)一种国内领先的科研温室简介 吕艳
(36)甘南州设施蔬菜不良环境因素发生与防治对策 陈广泉
(42)浅析温室使用中的常见问题与日常维护 姚宝根 沈清
(44)见赏凤梨温室栽培种植指南 李春华 李天纯 李柯澄
(52)通化地区日光温室草本花卉育苗技术 伍艳萍 张武义
果蔬栽培
(58)新型无土栽培模式系列谈(二)多功能(lg—d)无土栽培模式及配套设施 汪晓云
(62)日光温室草莓-番茄套作高产栽培技术 王振学 王庆广
(63)《温室园艺》杂志征订约稿启事 无
(64)大棚里的盆栽韭菜走进家庭 苗全亮 王国梁
(66)无公害杏日光温室生产技术 王秋萍
(68)冬季异常天气设施栽培防灾减灾技术 吕丽英
(69)寿光棚室蔬菜生产把握“五忌八注意”科学应对连续雾霾天 郎德山 亓延凤
植物保护
(72)李明远断病手迹(三十二)未定种名的茴香霜霉病 李明远
(74)花卉害虫康氏粉蚧的综合防治 褚方钢
(74)江西省投4亿元扶持“菜篮子” 无
企业/人物
(75)吉尼嘉的五层共挤技术 无
(77)雾霾、农业 无
(78)中国温室网会员一览 无
(81)设施农业文摘 无
(82)日先温室蓄能调温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吕艳
(83)2013年第一期priva经销商技术培训工作圆满结束 无
(84)吉林榆树市棚膜产业科技含量高农民人均增收一千五百八十元 无
(84)吉林白山市实施“菜篮子”工程让菜农钱包鼓起未 无
(84)吉林通化市休闲农业有新突破 无
(85)天津宁河“服务型政府”进大棚 无
(86)天津市设施农业达60万亩带动40万
民就业 无
(86)天津滨海新区汉沽设施蔬菜基地建成投产 无
(86)海南省农业厅加强瓜菜产销对接 无
(86)天津将实施七项举措 提速现代农业发展 无
(87)陕西汉阴现代农业让农民腰包鼓起来 无
(87)陕西省农机购置补贴将实现“阳光操作” 无
(87)2013年1月北京中荷园艺产业对接会召开 无
(88)甘肃省供销社助推我省现代农业发展 无
(88)鄂尔多斯达拉特旗大棚里的别样年味儿 无
(88)海峡两岸现代农业高峰论坛在厦举办 无
(89)大力发展“棚室吊袋耳”推进东宁黑木耳产业现代化发展进程 无
(89)辽宁设施农业超常规发展面积突破1100万亩 无
(90)“斗南亚洲花都”年底投入运营农博会将移师斗南 无
(90)云南玫瑰大连“野蛮绽放” 无
(91)广东万顷园艺世界拟打造成全国最大的园艺基地 无
(92)广州供大于求大花蕙兰价格跌近三成 无
(92)名贵花卉蝴蝶兰湖南安乡落地生根 无
(92)宁夏百万株露地花卉为首府添彩 无
(92)荷兰“国王文心兰”来了羊城 无
(93)山东平邑评估低温雨雪对设施花卉影响 无
(93)山东滕州市花卉产业效益日益显现 无
(93)违规使用燃煤锅炉花卉大棚被令整改 无
(93)国内首创“无菌空杯”技术 泉州花卉“轻松”出国门 无
(94)泉州跻身福建省三大花卉重点产区 无
(94)海南儋州花卉市场15万株兰花出口新加坡 无
(94)河南郑州花卉种植面积逾七万亩 无
(94)贵阳气象经助大棚花木安全越冬 无
(95)北京顺义国际鲜花港引进生产线自产鲜切花 无
(95)北京昌平蝴蝶兰有了国际“绿卡” 无
(95)天津滨海农业生态园推出新品蝴蝶兰 无
(95)本刊常用计量单位符号 无
引言
我国自1982年实行烟草专卖制度以来,烟草行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并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支柱产业。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消费水平持续提高,为烟草行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一个非常良好的环境。通过现代农业机械化种植烟草使烟草种植效率和面积带来了空前的全面提高。用现代机械化理念引领烟草的生产,用科学技术改进烟叶生产,在烟草种植的技术上的改造和质量品质上得到提高,使烟叶生产条件明显改善,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实现烟叶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等优点。
1 烟草农业的概念
烟草种植是农业的一部分,烟草农业表现了农业的基本特点和要求,用机械化进行烟叶生产,用现展理念引领烟叶生产,培养新型烟叶生产,使用机械化生产,使烟草行业得到快速发展,使烟草农业的质量和品质得到提升。
2 烟草种植机械化
2.1 机械化种植的重要性 现代烟草种植过程中机械化有着积极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有:机械化水平是衡量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机械化承担了人力所不能承担的生产规模和生产效率,解放了人力的负担,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要素,机械化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以提高农业的快速发展;机械化能提高土地的使用率,不仅能增加农作物的产量,还能节水、节肥等以降低生产成本;机械化能够改善农民生产时的工具,对于播种、施肥、收获和大规模的防治病虫害等环节机械化都能够完成;机械化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农业机械化既推动了农村生产发展、还能提高农民生活地不断富裕又促进了农村乡风建设和农民素质也不断提高,促进农民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为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劳动力,又解决了农业生产中劳动力季节性短缺的矛盾等等。从中所述机械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2.2 机械化烟草种植的特点 机械化烟草种植的特点有:提高工作效率,传统烟草种植过程中完全靠手工及简单的工具来完成,烟农的工作量比较大,由于烟草的种植期较短,要在短期之内栽下烟苗对于烟农来说是难度很大的工作。通过发展机械化生产,可以有机械种植来代替人工种植,大大提高烟农的工作效率,减轻烟农的工作量;不仅不影响土地资源的再次利用,还能大大缩短烟草收获时间。
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烟农经济收入。传统烟草种植都是人工来进行栽种,劳动力投入较大,而且在种植过程中烟农的生产效率得不到保证,烟农的很大收入都投资在种植在烟草上,所以发展机械化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生产效率,缩短工期,还能降低大大的成本。机械化种植率也比较高,大大的提高烟农的经济收入。
加快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通过发展烟草农业机械化,可以进行系统化、标准化的烟草生产,大大减轻了其负担,不仅可以使多余的劳动力进行其他农业生产,还大大加快了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或进行二三行业的投入,使二三行业得到充足的劳动力,使其快速发展。
3 机械化种植烟草的意义
3.1 能够有效的解决农业资源与发展的矛盾 中国农业发展现在面临很大问题,如耕地的不断减少、水资源的短缺、生态环境的脆弱等等许多问题。而烟叶种植却需要优越的环境,所以机械化生产不仅能改变这些缺点,还能对烟草种植业得到快速提高,保持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减少烟草种植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
3.2 领现代农业的发展 中国现代烟草业的发展正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过渡时期,通过机械化生产,可以有效地完成完整的产业链。
3.3 减轻烟农的劳动率 机械化的大量普及,不仅能提高烟农的生产水平,还能提高经济的收入,以促进烟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4 提高烟草国外市场的竞争力 机械化生产不仅能提高烟草种植的效率,还能提高烟草的质量,已达到国际的销量和竞争力。
4 结语
烟草农业机械化的建设不仅能够提高烟农的生 产效率,还可以提高烟农的经济收入,为我国烟草行业提高竞争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现代烟草烟草种植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烟草农业机械化可以带动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建设,不仅有利于我国烟草业的快速发展,还能提高我国农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孔祥明.广西靖西县烤烟生产现状与发展研究[D].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 2007.
信息化、智能化时代背景下,我国农业发展同时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以全面感知、可靠传输和智能处理为核心的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变革,其前景不可估量。种子行业作为农业生产的根本,必须要重视物联网技术应用,逐步整合有效资源,并实现优化配置,为广大企业及农户提供更加全面、智能的信息服务。
1物联网技术概述
所谓的物联网,是指人与物或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交换和互联,需要传感器、二维码以及RFID等多种信息技术的支撑。其中,传感技术主要应用于自然信源信息的采集、识别和处理,是物联网技术的核心部分。而RFID是对通信嵌入技术的突破,能够自动识别人和存储物件信息的电子标签。目前,物联网以极大的技术优势,改变了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模式,促进了其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从宏观的角度讲,物联网的核心理念是“感知世界、服务人类”,它创新了经济增长点,大大提升了资源的利用率,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同时,从微观的角度看,物联网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和提升生产效率,为广大农户及相关企业提供更加智能的信息服务平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根基。
2物联网技术在种子行业的运用
作者基于对物联网技术的认识,主要从生产与营销两个方面,探究了其在种子行业的运用,并提出了一些相关建议,以供参考和借鉴。
2.1生产
种子物联网技术在生产阶段的应用,体现为信息监测、智能灌水、苗情控制以及智能驱虫等系统的构建,这样既可以保障种子培植的效率,还大大提升了种子培植的质量。该服务平台主要分为信息感知层、网络传输层和处理应用层3个构架,其中,信息感知层通过传感器搜集农田土壤、生态、气象、灌溉及作物生长等信息,之后由网络进行传输,最终到达处理应用系统,从而实现对整个种子生产过程的控制。基于种子物联网平台的智能控制系统,使得整个生产过程更具科学性、实效性,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人力资源,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识,也是我国大力提倡的。具体而言,该服务平台可远程监测种子农田的生态环境,如空气湿度、土壤温度及含水量等,可以直观地演示其数据动态变化,经过科学合理的处置,能够使种子达到最佳生长状态。此外,智能灌水系统可以根据种子的生长规律和信息反馈,自动调节灌水量及灌水时间,同时满足了种子生长及节水示范的双重功能。因此,种子物联网是绿色农业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
2.2营销
种子营销是整个种子行业关注的焦点,影响其他环节的发展。我国是一个农业生产大国,对不同类型种子的需求量很大,为种子行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时机。事实上,种子行业的发展还相对滞后,其根本因素在于营销模式存在缺陷。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人们逐渐形成了对互联网的依赖,也更倾向于新的信息服务方式。而物联网技术在种子营销阶段的应用,扩大了营销信息的传播范围,有助于整个资源平台的配置优化。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的种子营销链条,既可以向农户及采购企业直接展示种子生产全过程,以增强他们的品牌信心,还可以通过信息共享平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供应链条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在此过程中,营销中心与物流平台进行信息共享,整合种子供应链条相关信息,并结合经济市场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营销方案。而在运输阶段,仓储中心要根据物联网数据库的备案,合理地安排仓储、出货及运输等时间,并与车载传感器和GPS进行连接,以充分了解种子运输途中的存放环境或地理位置,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快速送达农户手中,以免错过种植良机。
摘要:概述了现代农业的主要内涵与基本特征,阐述了现代农业发展背景下对农业高职人才的专业、知识、素质与能力要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现代农业发展背景下农业高职人才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 :现代农业;农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9-0025-04
作者简介:徐娟(1976—),女,湖南益阳人,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与企业经营管理。
基金项目:全国农业职业教育“十二五”科研课题“高职农业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148)
现代农业生产呈现出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机械化、科技化、信息化、生态化、国际化的特点,正朝着高科技农业、多功能农业、可持续农业、标准化农业、信息化农业、工厂化农业方向发展。农业高职院校应主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培养不同规格的农技人才;要面向农村经济、面向农业生产、面向农民兄弟,走一条多方位、多层次办学的路子。
现代农业的主要内涵与基本特征
(一)现代农业的主要内涵
我国原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对现代农业的内涵分为三个领域来表述:产前领域,包括农业机械、化肥、水利、农药、地膜等领域;产中领域,包括种植业(含种子产业)、林业、畜牧业(含饲料生产)和水产业;产后领域,包括农产品产后加工、储藏、运输、营销及进出口贸易技术等。从上述界定可以看出,现代农业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等部门,而是包括了生产资料工业、食品加工业等第二产业和交通运输、技术和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内容,原有的第一产业扩大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现代农业成为一个与发展农业相关、为发展农业服务的产业群体。这个围绕着农业生产而形成的庞大的产业群,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与农业生产形成稳定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利益共同体。
目前,人们普遍认为:现代农业就是用现代经营方式、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管理手段和现代物质装备条件武装农业,集市场化、科学化、组织化、设施化、机械化、集约化、信息化、社会化等诸多特征为一体的农业发展模式,是逐步走向商品化、市场化的农业。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形式是专业化,方向是持续化,目标是产业化。
(二)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市场化程度日趋成熟 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着主导作用,市场体系日益完善,农产品商品率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农业打破了内部物质循环的局限性进而实现物质的开放式循环,从自给农业发展为市场化农业。
产业体系日臻完善 农业发展突破了产销脱节、部门分割、城乡界限明显等局限性,使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环节走向一体化,农业与工业、商业、金融、科技等不同领域相互融合,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农业产业链条大大延伸,农产品市场大为拓展,逐步形成了农业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格局。
工业装备普遍使用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和整个过程逐步由现代机械取代人力、畜力及手工工具。农田水利化、农地园艺化、农业设施化以及交通运输、能源传输、信息通讯等的网络化、现代化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趋势。
先进科技广泛应用 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逐步渗透到农业的各个领域,农业科研的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大,农业生产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农业的可控程度大大提高,农业增产依靠科技进步来实现。同时,农村劳动者素质的普遍提高,也正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生态环境受到重视 注重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正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理念和新趋势。
现代农业发展背景下对农业
高职人才的知识、素质与能力要求
(一)现代农业对农业高职人才的专业要求
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的专业需求有了很大变化,由过去的以生产为主变成现在的生产、加工、经营、服务多种专业并举。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1)农业技术类专业人才,包括农学专业、园艺专业、设施农业专业、园林技术专业、水产养殖专业、畜牧兽医专业等。(2)生态环保类专业人才,包括农业生态专业、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农业环境保护技术专业、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等。(3)食品加工类人才,包括食品加工技术专业、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食品贮运与营销专业等。(4)流通服务类专业人才,包括物流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电子商务专业、生态旅游专业、观光农业专业等。(5)工程机械类专业人才,包括水利工程专业、灌溉与排水技术专业、机电设备运行与维护等。(6)经营管理类专业人才,包括经济管理专业、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等。
由于现代农业的内部分工越来越细,对人才的专业需求不仅表现为不同专业的差别,而且也表现出同种专业不同层次之间的差别。以生产类专业为例,它既需要研究型的高科技人才为其发展提供理论与科学技术的持续动力,也需要应用型、推广型和服务型人才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和农民增收。
(二)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高职人才的知识要求
知识是能力和素质的载体,没有丰富的知识,不可能有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人才的知识结构大致包含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术知识、专业拓展知识等,前两者构成基础知识,后两者构成专业知识。对于高职人才来说,拥有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理论,不仅是胜任当前技术密集型岗位的需要,而且是知识再生和迁移,进一步学习与提高以适应将来岗位变迁的出发点。具体而言,农业高职人才应具备如下知识结构:
文化基础知识 文化基础知识是高职人才必备的基本知识,要求具备一定的政治、哲学、法律、公文写作、文秘、体育、计算机、英语、网络等方面的知识。
专业基础知识 专业基础知识是所学专业必备的基本知识,是专业学习的基础,同时,对于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之后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比如,园艺专业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化学分析、植物与植物生理、土壤肥料、农业微生物、遗传学等专业基础知识。
专业技术知识 指的是所学专业领域内的相关技术知识。比如,园艺专业主要有蔬菜栽培及育种、果树栽培与育种、设施园艺等基本知识。同时,还要及时了解专业领域里的最新知识,以适应迅速发展的现代农业需求。
专业拓展知识 指的是所学专业领域以外的跨专业或相近专业的知识。比如学农学的学生必须掌握基本的植物保护、园艺等专业的知识,了解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方面的基本知识,这样才能在现实的农业生产领域较好地开展工作。
(三)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高职人才的能力要求
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农业高职人才具备以下六种能力。
专业能力 指的是在所学专业领域里的专业核心能力。比如,兽医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是动物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园林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能力包括园林植物养护能力、园林工程设计能力、园林工程施工能力、园林工程管理能力等。
实践能力 指的是保证个体顺利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须具备的那些生理和心理特征。它是对个体解决问题的进程及方式上直接起调节控制作用的个体生理和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一个复杂而统一的身心能量系统。这一系统包含着四个基本构成要素:实践动机、一般实践能力因素、专项实践能力因素和情境实践能力因素。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应当以实践能力结构为依据。
创新能力 指的是运用理论知识,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创新能力是现代农业产业优化升级的核心。现代农业发展领域的创新,主要包括农业生产技术创新、农业生产管理模式创新等。
创业能力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农业高职人才树立创业理念、增强创业意识、掌握创业技巧、提高创业能力,在农业产业实践中提高经营水平、扩大经营规模、领办经济合作组织、创办农业企业,在实践中培养造就一批现代农业企业家,为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团队协作能力 是指建立在团队的基础之上,发挥团队精神、互补互助以达到团队最大工作效率的能力。对于团队的成员来说,不仅要有个人能力,更需要有在不同的位置上各尽所能、与其他成员协调合作的能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要依托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才能在服务产业发展、推进科技进步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职业迁移能力 职业迁移是指人们随着社会进步和竞争加剧,打破一生只维系于静态的一次性职业岗位的模式,进行跨岗位、跨职业、跨行业的职业变动。职业迁移能力也可称为通用技能,是职业主体将所从事职业的知识应用到新情境、解决新问题时体现出的一种素质和能力,包含对新情境的感知和处理能力、旧知识与新情境的衔接能力、对新问题的认知和解决能力等。迁移能力是职业生涯中专业技能之外的能力,它能适应岗位需求的不断变化,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高职人才的素质要求
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从业人员素质的现代化。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高职人才的素质要求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思想道德素质方面 要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树立大农业观念、大生态意识、大环境意识,具有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精神。要爱农、学农、乐农,主动承担起改变农村、农民和农业现状的责任,做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带头人。
专业素质方面 要树立严谨的科学精神,甘于探索的寂寞,经得起工作中失败的考验。有敏感的市场意识、创新意识、创业意识,有积极的开拓精神、进取精神和创新精神。要朝着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目标迈进。
文化素质方面 要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既有容纳世界优秀文化的胸襟,更有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的责任感与自豪感。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胸怀宽广,眼光远大,热爱自然,寻求和谐。
现代农业发展背景下农业高职人才的培养策略
(一)转变教育思想,明晰办学定位,构建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办学顶层设计
农业高职院校要坚持“以服务现代农业产业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的道路”的办学要求,主动承担服务地方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以服务“三农”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出发点,以培养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化生产、加工、流通与服务需要的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专门人才为己任,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以创新创业为目标的新教育思想,树立大产业观、大综合观、大市场观,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构建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办学顶层设计。
(二)对接现代农业产业,打造涉农特色专业(群),满足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需求
作为农业高职院校,要对接现代农业产业,打造特色专业(群),延长专业链,满足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需求。要在加强原有种植类、养殖类等优势专业类群建设的基础上,根据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需要,增设观光农业、绿色食品生产与检测、食品加工、生态旅游、物流管理、市场营销、工商企业管理等现代服务业方面的新专业。形成与现代农业产业化生产、农产品加工、流通与服务相适应的特色专业群。例如,以畜牧兽医为代表的农业技术类特色专业群、以园林技术为代表的环境美化类特色专业群、以食品加工技术为代表的农产品加工服务类特色专业群、以物流管理为代表的流通服务类特色专业群、以工商企业管理为代表的经营管理类特色专业群等。
(三)实施系列培训工程,开展技术咨询服务,提升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服务三农的能力
实施系列培训工程 一是实施农业企业员工(农民)培训工程,着力培养和造就一支觉悟高、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技术骨干队伍;造就一批服务现代农业主体的优秀企业家;培养一支精干的经验人队伍,重点培训农民自办的各类流通组织的带头人和业务人员。二是实施农技推广人员培训工程,全面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业务素养,培养一支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需要、具有较高业务素养、较强奉献精神的农技推广队伍。三是实施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工程,着重培养与提升农村基层干部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农业信息处理能力和运用农业科技的能力。
开展技术咨询服务 一是成立专家智囊团,为地方政府与农业企业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发挥高职院校服务当地社会、经济的职能作用,推进高职院校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二是鼓励教师个人积极承担农村、农业企业(行业)的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项目,解决实际技术难题,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三是学院与农业企业、农户合作,以“公司加农户”、“产业技术联盟”等形式,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农业企业和农户增收。四是以服务新农村建设为切入点,全面开展农业科技咨询服务。可选择省级重点建设的新农村示范村作为试点,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探索构建综合服务的院村合作平台,共同打造农业高职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典范。五是以知识更新为目标,面向农民广泛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在服务形式上,学校转变为农服务模式,设立为农服务窗口,建立为农服务网站,开通为农服务热线。
(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农业综合素养 农业高职院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农业企业优秀文化理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的培养,尤其是学农爱农、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
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建立与现代农业职业岗位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要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转变。要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品种、新材料、新设施充实到教学内容中,要将国际化现代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的工艺流程、农产品质量标准、流通服务规范等引入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要优化课程结构,构建以主干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有利于专业交叉与融合的课程体系。
推进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
培养模式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要与现代农业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与农业行业(企业)岗位对接;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农业职业标准对接;引入农业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情境教学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将学校的教学过程与农业产业的生产、加工、流通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系统设计、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学校与农业企业联合组织实训,为校内实训提供真实的岗位训练,营造职场氛围和农业企业文化;鼓励将课堂放到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村家庭农场等生产一线,在实践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指导教师配备、协同管理等方面与企业密切合作,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教学效果。
拓展国内外产学合作办学,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 加强农业高职院校与农业企业、行业、地区的联合培养或合作培养,增强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在院校与农业企业、地区联合或合作培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较早、较快地了解农业高新技术、农业经营管理的现状与要求,可以更早地了解工作要求,增强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