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6 10:30:0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经济发展因素,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一)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改进人民生活水平的过程,它即既财富量的增加也是经济体制的改进、社会结构的创新。
(二)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因素分析是指通过对影响某个事物的多个因素进行一定的数学归纳或统计分析的过程。而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且不同的学者对其有不同的见解。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吧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分为以下六个:1、劳动;2、规模经济;3、资本存量;4、资源配置规模;5、知识进步;6、其他。此外,在宏观经济学里面认为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我们采用的是被大家认可三因素理论。
二、数据收集与模型建立
(一)数据收集
影响经济发展因素时间序列表
(二)模型设计
为了具体分析各因素对贵州经济发展影响的大小,这里用省内生产总值(y)代表经济的发展,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x1)表示资本投入,用价格指数(x2)表示消费水平。并且用这些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建立的模型如下:
Y=β0 +β1X1+β2X2+μi
在上面的式子中;Y表示的是生产总值,x1代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x2代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而β1表示的是系数,β2也是表示系数,μi则表示随机扰动项。利用该模型对上表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各经济因素对贵州经济发展变动的关系。
三、模型估计与检验
(一)模型初始估计
在通过异方差检验之后可以看出t检验与f检验都还算显著,其结果为:
Y=156E+10+280248X1+00705X2
t=(08767)(-81978)(-06861)
R^2=09235 , DW=09826 , F=603591
这说明全社会固定资产每增加1亿元,省内生产总值就会增加280248元,居民消费指数每增加1,就会导致省内经济增长00705。
四、结论分析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分析
a 固定资产投资是经济发展的源动力,而投资又要看投入资金的数量和资金的使用效率。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能引领经济发展的方向,同时也能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b 居民消费对经济的发展也有很大的拉动作用,从居民的消费可以看出居民的生活水平与社会的经济发展现状;居民消费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反映经济自发增长态势的宏观指标。此外,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历来都受到国家及其众多学者的重视。
(二)政策建议
1、贵州应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随着“两高”、机场等为主的交通网络逐步完善,贵州的基础设施正在的到前所未有的改善,信息网络突飞猛进,贵州正在迅速与世界拉近距离。当前包括电子制造业在内的相关产业逐步向中西部转移,贵州大力发展高新产业的机遇期到了。贵州经济应随着这时期的产业转移和经济转型而寻求符合自身的发展道路。
2、利用能源优势,建立长久的发展产业
贵州有江南煤田之称。此外,还有铁、铝、锰等多种矿产资源,还具有储蓄丰富的水利资源。水能发电量非常可观,所以可以充分利用可再生的水流发电,发展新型能源产业。
3、快速建立产业带
以工业为主导,大力发展以生态农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同时也要保证第一产业不被冷落。以工业聚集为重点区域,主动对接项目承接产业。
4、大力发展地方产业
2.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经济发展,一个永恒的话题,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学科,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重大的社会责任。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的出版标志着经济学的诞生,正如书名所言,经济学研究的是如何让一个国家更加富裕,让国民的生活过得更好。而1936年,约翰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更是掀起了经济学的一场凯恩斯革命,经济学理论开始对各国经济政策产生巨大影响。随着二战的结束,大批的原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取得了政治上的独立,各国都有着强烈的发展本国经济的愿望,但是如何才能发展本国经济,特别是在缺少资本技术,甚至缺少合适和制度安排的情况下发展经济,就更加急需理论的指导。因此,发展经济学作为经济学与国家经济政策联系最为紧密的分支,就应运而生了。但是很可惜的是,虽然二战结束已经有60余年,世界上很多国家,特别是原本经济落后的亚非拉国家,大多数在独立之后的经济并没有如大家所希望的那样迅速发展,摆脱贫穷落后。世界各国之间的收入水平仍旧是天差地别。下表是我从世界各国中挑选出的一些有代表性国家的去年的人均GDP,数据来源是IMF在2012年3月的世界人均GDP统计。
数据来源:IMF
如上表所显示的那样,世界各国的GDP仍旧天差地别,人均GDP最高的卢森堡甚至是最低的刚果的近500倍!原先同为英国殖民地的新加坡和印度为什么现在人均GDP差别数十倍?同样位于非洲的赤道,几内亚为什么人均GDP如此之高,甚至高于希腊?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巨大的差别呢?本文将从分析上表出发,讨论各国的人口,国土资源情况,资本水平,经济制度和科技发展水平等方面对该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人口和国土面积
国家,归根到底是由国民和领土所组成,所以我们先从人口和国土情况出发。目前,全世界人口过亿的国家有12个国家,分别是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俄罗斯、日本、墨西哥和菲律宾。
世界人口最多的12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也是相差巨大,除了发达国家中的美国和日本之外,俄罗斯、巴西和墨西哥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人均GDP超过10000美元;而我国因为最近20多年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均GDP开始进入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而其它6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则相对落后,人均GDP皆排在百位开外,特别是孟加拉国,人均GDP仅有817美元,经济发展水平令人担忧。从人口密度上来看,孟加拉国是12国中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每平方公里超过1100人,从某种程度上来看,人口的过于稠密可能是孟加拉国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日本,菲律宾和印度的人口密度类似,特别是日本和菲律宾不仅人口总量和面积皆相差不大,而且都是太平洋岛国,但其经济发展水平却相差十数倍,可见人口密度并不是现今经济发展水平的决定性因素。(数据来源:人均GDP来源IMF,人口和国土面积来源WIKI)
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说,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国家却拥有相当大的经济潜力,特别是大家所熟知的金砖四国(中、印、俄、巴),正是由于其国土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并且人口众多,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所以成为世界经济中最被看好的四个新兴经济体国家,而"金砖四国"一词的提出者高盛集团首席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更是认为上述四国将在2050年前超越西欧发达国家,与美、日一起成为世界六大经济体,而我国的经济的飞速发展也印证了这一点。
从要素禀赋论的角度来看,人口众多但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够高的国家,在劳动力方面具有相当强的比较优势,我国的经济发展就是个明显的例子,通过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我国的经济在最近20年实现了腾飞,中国制造的商品以其物美价廉的优势席卷世界市场。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单纯的依靠劳动力优势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已经开始显现出疲态。各地层出不穷的用工荒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到来预示着我国人口红利效应的减弱;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大量的跨国企业开始将制造业向成本更低,更具比较优势的东南亚和非洲转移,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已经刻不容缓,这也是我国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唯一方式。
二、资源
资源本来是应该算作是国土的一部分,之所以把资源单独提出来,是因为资源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极其巨大的影响。特别是最近10年,能源价格飞涨,以生产石油为主的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令人瞠目结舌。卡塔尔的人均GDP接近100000美元,位居世界第二,而中东很多国家都非常富有,不过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却不是中东的传统产油国家,而是非洲的赤道几内亚。1996年,随着赤道几内亚领海内发现了大量石油,几乎一夜之间,赤道几内亚的经济开始腾飞,其发展速度令人瞠目结舌。赤道几内亚1996年的人均GDP仅为486美元,97年就暴增几乎一倍达到接近900美元,特别是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全球能源价格的暴涨,赤道几内亚的人均GDP也随之飞速增加,在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之前,赤道几内亚的人均GDP达到了惊人的23000美元以上,甚至超过了很多发达国家。而之后一年由于经济危机的爆发,全球石油价格暴跌,赤道几内亚2009年的人均GDP暴跌至15000美元,而后随着全球经济的回暖,赤道几内亚的GDP开始回升,2012年达到了历史最高的近24000美元。(数据来源:IMF历年人均GDP估计)
可以说赤道几内亚是资源型国家的典型案例,24000美元左右的人均GDP在去年的全球排名中可以排到第32位,也是非洲国家中排名最高的,但是非常遗憾的是,赤道几内亚的人民却没有分享到石油所带来的巨大财富,在最新一期的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中,赤道几内亚仅为0.554(2012年),位列136名,使得其32名的人均GDP排名显得尤为刺眼和讽刺。资源可以带来巨额的财富,但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更不仅仅是经济数字的增长。如果利用资源带来的巨大财富使得国民生活水平提高,这才是关键。
更进一步说,资源总有一天会枯竭,单纯依靠资源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在这方面,迪拜走在了所有产油国家和地区的前列,相较而言,迪拜的石油储量并不算十分丰富,但是随着几十年的发展,迪拜已经成为中东地区最重要的贸易中心,而包括迪拜塔和世界岛在内的大批建筑,每年吸引了大批游客,现如今,迪拜的石油经济只占整体经济的一小部分,可以说迪拜的转型相当的成功,如今迪拜所在的整个阿联酋的人类发展指数高达0.818(2012),成为极高人类发展指数国家的一员,相较于赤道几内亚而言,可谓是天差地别。资源可以累积财富,财富可以转化为资本,对于经济发展而言,资源当然是多多益善,但是经济的增长只有带来全面的发展才有意义,这一点不仅仅是对资源型国家而言,对所有国家来说都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三、资本
根据索洛模型的假设,一国的资本存量,特别是人均资本存量,将会直接决定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一般而言人均资本存量越高,人均产出也就越大。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说,没有什么比提高资本存量更好的增长方式了。而提高资本存量的方法,当然就是投资,特别是当一国的资本存量相对较低的时候,高的投资率将会成为经济快速增长的引擎。而索洛模型预言,如果一国将很大比例的收入用于储蓄和投资,那么该国的稳定状态将会有相当高的资本存量和收入水平。除赤道几内亚之外,其它国家的投资率皆采用1960至2010年的平均值,而赤道几内亚由于上文所说的于1996年发现石油的原因,出现GDP的暴涨,所以赤道几内亚的投资率,我选取了从1996年至2010年的数据,事实上,赤道几内亚从1960年至1996年的投资率,仅为5%左右,而人均收入只有400余美元。数据表明,用于投资的产出比例和人均的收入水平存在正相关性,一般而言,投资率很高的国家和地区,如香港,新加坡,日本等国,都有相当高的人均收入,而卢旺达,布隆迪等国则相反。而我国超高的投资率虽然还没有带来很高的人均收入,但是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这也与索洛模型的预测相符,事实上,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资本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一直很高,如2011年,资本形成总额对我国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4.2%。但是虽然投资率与人均产出之间存在相当强的相关性,但是并不是完全相关,刚果和美国的投资率相近,但是人均收入却相差数十倍。而储蓄和投资率,为什么存在如此大的国际差别,也是一个经济学家们争论焦点。首先政治的稳定性可能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很多局势不稳的国家,其投资率相对较低如卢旺达。其次,高收入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了高投资率,赤道几内亚是个最好的例子,在1996年发现石油,收入开始暴增前后,其投资率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赤道几内亚的情况说明,高收入和高投资率,存在相当强的正相关性,至少高收入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高投资率。除此之外,税收政策,如对于存款征收所得税,将会降低人们的储蓄欲望;退休模式,福利制度不够完善的国家,人们有相当强的储蓄养老的欲望,同时退休金本身也可以视为储蓄的一种;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金融市场越不完善,人们就越依赖银行。在东亚文化圈的国家,如中国,日本,新加坡,韩国等,不管是高收入的日本,新加坡,中高收入的韩国,还有中等收入的中国大陆,都有着相当高的储蓄欲望,说明文化传统也会对国民储蓄产生巨大影响。总之,虽然影响一国投资储蓄率的原因有很多,但是高储蓄率对经济的增长有相当强的牵引作用是不争的事实,如果高收入可以带来高储蓄率,那么储蓄和收入之间就存在互相促进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发达国家可能已经进入了这种良性循环之中,而很多低储蓄率的国家,则需要尽量提高自己的储蓄投资率;当然除此之外,利用外资也是提高本国资本存量的另一途径。事实上,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的经济腾飞与开放外资投资有很大关系,而我国的经济腾飞也回报了外国投资人以红利,达成了双赢的局面。
四、经济制度
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历史,有不同的风俗人情,自然也有不同的经济制度,一个好的制度设计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改革开放就证明了这一点。一般而言,一个国家的经济越自由开放,该国的经济就越有可能繁荣增长。经济自由度指数,由华尔街日报和美国传统基金会,是全球权威的经济自由度的衡量指标之一。经济自由度指数衡量了一个国家经济制度的各个方面,包括贸易政策,政府财政开支,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货币政治,资本流和对外投资,银行业和金融业,工资和物价,产权,规制和非正常市场活动,可以说该指数,衡量了一个国家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当然,一国政府对经济不可能完全放任不加任何干预,所以该指数认为,超过80分以上可以视为经济活动已经完全自由,事实上,2013年全球达到80分以上的国家和地区仅有5个,而达到70分以上基本自由的也仅有30个。在主要发达国家里,澳大利亚是唯一一个达到自由级别的国家,而美、日、德、英四大国的自由度也相当高,卢森堡作为世界上人均GDP最高的国家,经济自由度较高也可谓理所当然。但是同为欧洲大国的法国和意大利的得分却比较低,特别是意大利,得分仅为60.6仅仅略高于有限自由的标准,实际上意大利2012年的得分已经跌破了60分的及格线,而最近舆论的焦点希腊更是只有55.4分。而亚洲四小龙当中,香港和新加坡更是位列全球前两位,而台湾和韩国也相对较高。金砖国家的得分则普遍较低,除了新加入金砖国家行列的南非超过60分之外,其它4国都没有得到及格分,排名皆在百位开外。在其他代表性国家中,同为中东产油国的卡塔尔和沙特差别相当大,得分相差10分以上,而墨西哥由于加入北美自贸区的原因,得分相对不错,而阿根廷,赤道几内亚和刚果则得分极低,位于经济压抑的行列,这里我必须提一下我们的近邻朝鲜,由于众所周知的制度原因,朝鲜的得分仅为1.5分,是全部有评分的177个国家的倒数第一。可以说一个国家的经济制度会对该国的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当然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国情,经济自由度排名只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制度的一个方面,并不能说经济一定是越自由越好,特别是大国,由于面对的情况更加复杂,和小国相比自然经济相对的束缚要多一些。不过总体来说,一个国家的经济自由对该国的经济是有相当的促进作用,并且经济的自由也是一个成熟健康发达的经济体的内在要求,事实上我国的改革开放可以说就是一个不断自由化的过程,而我国今年经济的不断增长也从侧面证明了自由化过程的正确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于政府而言,建立一个适合自己国情的经济制度才是重中之重。
五、科技创新
创新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几乎所有的经济体,都把创新视作经济发展的不二法宝。从索洛模型来看,创新所代表的索洛余量是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是最强的。而创新所带来的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甚至是经济数字所无法体现的,仅仅是最近几年,高速网络的全球普及,无线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的出现所带来的人民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有目共睹,在计算机行业内部,现在已经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声音认为现在的世界正在发生的是继以蒸汽技术为代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以电气工业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和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革命之后的又一次工业革命DD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因为我之前是计算机系的本科生,所以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深有体会,在计算机网络行业,日新月异不再是一个夸张的形容词,而是实实在在的现实,当几十年前,美国的大学教授们为了交换数据而兴建的互联网的时候,估计没有人会想到这种技术会彻彻底底的改变人类社会,而且改变得越来越快,越来越彻底,很多以前无法想象的事,到了今天却变成了大家习以为常的事物。而这种由技术革命所带来的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虽然对经济数字的贡献也许没那么大,但却在真正意义上体现了经济增长的最高目标DD提升国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正因为如此,一国的创新水平将会直接决定一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前景。所以对各国而言如何提高自身的创新水平是当务之急,而目前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创新指数如下表,需要指出的是,GII指数目前只包括142个经济体,有些国家或者地区并没有完全被包涵在内,如香港和台湾和一些非洲国家。发达国家一般都有相当高的创新指数,其创新能力皆位列世界前列。而亚洲四小龙里虽然香港和台湾没有具体数据,不过从新加坡和韩国的情况来看,可以推断其创新能力应该也有相当高的水平,而在金砖国家里,印度毫无疑问是最大的亮点,其全球第七的排名甚至高于包括德法日在内的大多数发达国家主要经济体,印度的最大优势在于软件行业,事实上印度已经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第二大的软件出口国,其软件开发能力非常之强,从这个角度来说,印度的创新能力很高也就不足为奇了。而我们中国的创新排名也相当不错,我国最近几年在创新方面的成就有目共睹,虽然还有很多问题,不过潜力巨大。而金砖国家的其它三国的排名和得分比较类似,位于全球的中游水平。而欧洲国家中,希腊的得分相对靠后,从某种意义上说,希腊经济的问题也在于其创新能力的不济。而欧洲经济形势相对较好的北欧国家的创新指数排名都非常靠前,如瑞典高居第二仅次于瑞士,芬兰第六,丹麦第九都说明了这一点。而经济落后的大多数非洲国家的创新能力得分很低。但是同位于中东的阿拉伯国家在创新能力上也是天差地别,阿联酋,沙特和卡塔尔都有着不错的创新得分,但是也门,叙利亚却在这个榜单的榜尾,特别是也门更是位于全部142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后一位。总得来说,发达国家一般都有着不错的创新能力,而欣欣向荣的经济体的创新能力也在提升,虽然目前和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不过随着自己的努力,将来能和发达国家在创新方面进行对等竞争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印度的软件业的巨大成功就说明了这一点,相反经济落后的经济体的创新能力则十分让人担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经济越发达的国家其在创新方面的投入也就越大,其也越可能拥有更高的创新能力,而经济落后的国家其相当大的精力还是要放在如何满足人民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上,再加上教育的投入不够,创新能力匮乏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而且创新非常需要制度和产权的保护,这一点发达国家对于专利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已经非常成熟,而发展中国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能力却非常有问题,我国层出不穷的盗版和"山寨"会极大得打击创新的积极性,没有完善的制度和法律的保护,创新也就无从谈起,特别是在IT行业,盗版对创新的伤害极大,作为一名计算机系的毕业生对这一点更是感触颇深,事实上我国并不缺乏优秀的软件编程人员,但是我国却缺乏优秀软件的生存环境,以苹果APPSTORE里的应用为例,我曾不止一次见过由我国软件开发商开发的优秀软件却只有英文版没有中文版,原因就是因为盗版使得他们的软件在国内根本卖不出去,所以干脆不出中文版,所造成的结果就是我国互联网内各种垃圾软件充斥,真正优秀的软件开发商被淘汰出局。而我国也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目前不断加大量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打击盗版,保护创新,可以想见随着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我国国民正版意识的不断提高,我国的软件创新能力的爆发也只是时间问题。
六、结语
综上所述,决定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前景的因素非常之多,大国自然有大国的优势,比如大国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有巨大的人口支撑完整的工业体系,也更容易出人才,金砖国家就是其中发展潜力的代表,而美日德法英则是大国已经发展成熟的成功案例;而小国也有小国的好处,这方面欧洲的一些小国如卢森堡,瑞士以及亚洲的香港和新加坡等都是最好的典范,虽然其国家没有大国那样完整的工业体系,但是在某一方面如卢森堡和摩洛哥的旅游,瑞士和香港的金融都拥有巨大的优势,可以带动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中等大小的经济体中韩国和台湾毫无疑问是最好的样板。而资源型国家中阿联酋和卡塔尔已经走在了全部资源型国家转型的前列,这一点值得其它资源型国家借鉴。不管国家本身的大小如何,资源禀赋如何,都不是经济发展落后根本的原因,不管是国家的国土面积和人口如何,不管是资源丰富还是资源匮乏,不管是种族如何,全世界都有发展成功的案例值得学习,只要能够找准自己的道路,完善自身的经济制度不断积累资本提高创新能力,国家经济水平自然可以不断提高。目前全球的人均GDP已经突破了10000美元大关,但是世界各国中只有60多个能够达到10000美元这个水准,事实上世界上大多数人口都仍然生活在平均水准之下,而一些国家的人均GDP甚至只有200多美元,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可见一斑,而现在全世界仍有超过10亿人的生活水平处于极端贫困的水准,人类是一个整体,这就更需要各国努力提高自身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包括世界银行在内的国际组织也应抓紧行动起来,世界银行到2030年实现彻底终结极端贫穷的目标也需要全世界各国政府和国民的一起努力。
参考文献:
[1]WIKI百科IMF人均GDP排名
[2]Alan Heston, Robert Summers and Bettina Aten, Penn World Table Version 7.1,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of Production, Income and Prices at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July 2012
[3]世界银行网站 有关条目
[4]Global Innovation Index 2013 (Cornell University, INSEAD and WIPO)
[5]"2013 Index of Economic Freedom Country Ranking", Highlights of the 2013 Index of Economic Freedom, Terry Miller, Kim R. Holmes, Edwin J. Feulner, The Heritage Foundation in partnership with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24 January 2013
[6]Countries of the World: 20 Years of World Facts. .[2008-08-17]
中图分类号:P7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1
一、引言
海洋经济是指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产业及其相关活动的总和。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海洋经济保持了高速发展,但也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在世界范围内,我国是海洋大国,但远不是海洋强国,由于人口众多,我国的人均海洋资源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海洋经济虽然展现出较强劲的发展势头,但海洋经济的发展是以海洋资源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为代价,粗放型发展方式使得海洋资源和海洋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凸显。正确认识海洋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正确处理海洋经济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成为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重中之重。
二、文献综述
在海洋经济发展影响因素方面,韩增林 、栾维新 等提出生产要素禀赋、产业集聚性、政府政策和外商投资是影响海洋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张耀光 运用洛伦兹曲线,定量分析我国沿海地区海洋产业以及海洋三次产业结构的空间集聚与扩散程度,提出海洋产业结构差异和海洋产业集聚是海洋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马志荣 等从理论上分析了海洋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包括产业结构,科技发展,生态污染和海洋经济资金投入。
三、海洋经济发展影响因素
(一)经济基础
任何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都与其经济基础密切相关。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集聚了有利于海洋经济高速发展的资本、技术、人力资源等要素.首先,高经济水平为新兴产业发展奠定经济基础。其次,高经济水平常伴随高技术水平,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海洋经济领域,促进了海洋产业的发展。相反,经济基础较差的地区因为缺乏资金、先进技术、人力资源,从而限制了海洋经济发展。
(二)产业结构
海洋产业结构指各海洋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产业结构演进的内涵是经济资源不断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移,生产要素流动带来的资源配置优化推动了经济增长,从现代市场经济的动态发展历程来看,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的转变是有机统一的。产业结构理论认为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是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三)劳动力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劳动力是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劳动力作用于生产资料的过程,任何生产活动都离不开劳动力。此外,海洋劳动力数量是地区海洋经济繁荣的重要标志,地区海洋经济越繁荣,它所能吸引和容纳的劳动力数量越多。同时,我国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为海洋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源动力,我国海洋经济以第一产业为主导产业,传统的渔盐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较大,而我国廉价的劳动力满足了渔盐产业的需求,因此劳动力对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影响较大。但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使得海洋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依赖性将会大大降低。
(四)科技创新
海洋产业是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科技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是海洋经济保持和提高竞争力的源泉。在海洋科学技术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相协调的情况下,海洋科学技术水平越高,对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贡献越大。新经济增长理论指出技术进步是经济长期增长的内生源泉,科技创新作为技术进步的一种表现形式,必定会对海洋经济产生影响。海洋经济发展对科学技术有巨大的依赖性,一方面,科技创新可以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技术效率。另一方面,科技创新促进传统海洋产业改革,促使新的海洋产业和产业部门形成,推动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五)对外开放度
对外开放度表现了地区经济与区外、境外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是衡量地区从外部汲取要素以及与外部进行交流的能力。在开放型经济中,一国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深度较大,要素(资本、人力)、商品与服务可以较自由地跨国界流动,从而实现最优资源配置和最高经济效率。沿海地区作为对外开放最直接的门户,其对外开放程度的高低对海洋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对外开放有利于资金流动,技术和人才的引进,增加了区域合作机会,对海洋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但外商投资主要是由于我国丰富的海洋资源,长期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会导致我国海洋资源逐渐匮乏,阻碍海洋经济的增长。
四、政策建议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具有丰富的资源,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可以有效地缓解人类面临的资源短缺问题。因此,为实现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应抓好传统海洋产业建设,大力发展海洋二、三产业,推动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融合,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海洋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加大海洋高新技术的研发力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重视培养和造就海洋科技人才,优化海洋科研人才结构,以高新技术带动海洋经济发展。统筹海域与陆域的发展,统筹海洋发展的区域合作,实现海陆一体化,以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有效利用,进而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使得国际间的合作交流更加频繁,应适当增加海洋经济的开放程度,以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同时应注意海洋对于国家战略的重要地位,在确保国家安全的前提下,适当增加开放程度。
参考文献:
[1]韩增林,王茂军等.中国海洋产业发展的地区差距变动及空间集聚分析[J].地理研究,2003.
[2]韩增林,栾维新.区域海洋经济地理理论与实践[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张耀光,魏东岚等.中国海洋经济省际空间差异与海洋经济强省建设[J].地理研究,2005.
[4]马志荣,何以国.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及路径选择[J].生产力研究,2008.
[5]许旭.中国区域海洋经济发展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2008.
[6]刘贞民.我国海洋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2006.
关键词:循环经济;影响因素;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已经把推进循环经济作为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措施。2010年4月国家发改委、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和证监会联合了《关于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政策措施意见的通知》,提出了在规划、投资、产业、价格、信贷、债权融资产品、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上市融资、利用国外资金等方面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然而,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在自然禀赋、经济发展水平、科学技术水平以及社会文化状况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各地在发展循环经济实践中,必然面临如何根据本区域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本区域的循环经济模式和推进策略的问题。为此,需要对循环经济的影响因素进行较为系统深入的分析,建立一种操作性的分析框架,以帮助各地区根据其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循环经济模式和策略。
一、国内文献关于循环经济影响因素的研究。
在我国现有关于循环经济的研究文献中,较少见到以严谨的理论视角对循环经济影响因素的分析。在一些著作或研究论文中,从各个角度对于循环经济影响因素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类。
第一,从循环经济的理论和实践的产生背景来看,资源短缺和环境保护是这一理论和实践产生的两大基本前提。如齐建国等提出:“现代循环经济是在深刻认识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之间关系的基础上,以提高资源与环境效率为目标,以资源节约和物质循环利用为手段……实现资源效率最大化、废弃物排放和环境污染最小化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1](P1)侯渡舟等提出包括资源、环境、科学技术、资金和人在内的循环经济五要素,把科学技术、资金和人等要素考虑进去,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经济学的研究视角。[2]
第二,从区域经济的角度分析,一个区域实施循环经济受到区域众多因素的影响。付晓东提出,影响循环经济的区域因素有自然因素、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与科技因素、政府与政策法规因素等方面。[3](P112-163)岳立等从制度、市场、技术、意识四个角度总结了甘肃省在推进循环经济方面存在的制约因素。[4]
第三,从循环经济模式选择及实施途径选择的角度来看,循环经济的影响因素更为复杂,也更为具体。孙明贵等在研究上海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和途径时,对包括法制体系、物质基础、技术水平、产业基础等众多因素进行了分析。[5]张春兰等提出,我国在实施循环经济方面面临理论认识、制度政策和现实实践三个层次的制约因素,其中理论认识方面的制约因素具体包括认识误区、生态意识、认识能力等,制度政策方面的制约因素包括经济体制和法规政策,现实实践方面的制约因素包括规模经济、技术与资金、人才与管理等。[6]
以上观点,从不同的角度对影响循环经济的因素进行了概括,都有其合理性。在综合以上观点,并对这些因素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一种操作性的分析框架,以用于循环经济模式选择的决策分析。
二、循环经济的影响因素。
研究循环经济的运行与发展,需要明确影响循环经济模式的相关因素。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影响循环经济模式选择的因素可以分为三类,即直接因素、间接因素和机制性因素(见图1)。其中,直接因素包括资源、环境、产业结构、技术、资金等5个因素;自然禀赋、人口、经济发展水平、科学技术、社会文化、法制等6个因素则是影响循环经济模式选择的间接因素,它们之所以被归入间接因素,是因为它们对循环经济模式选择的影响是通过对资源、环境等直接因素的影响而间接实现的。此外,政府干预和市场机制则是两种不同的机制性因素,它们对间接因素、直接因素以及循环经济模式选择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图1 循环经济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循环经济的直接因素。
一个区域在进行循环经济模式选择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是纷繁复杂的,这些因素中,影响作用明显而且直接的是资源、环境、产业结构、技术、资金等5个因素。在某个具体的区域,可能是这5个因素中的一个或几个对模式选择发挥着主要的作用,但总的来说,这5个因素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1.资源。循环经济的实践和理论是建立在人们对资源稀缺性的认识基础之上的。资源的存量、可利用量,资源的类型和不同资源类型的组合,产业发展对资源的依赖程度,资源的利用方式和利用效率等因素,都直接影响着循环经济模式的选择。进行资源分析,除了要考虑作为自然禀赋的资源类型和总量,还应考虑人口、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通过人均可利用资源数量的分析,可以了解一个区域的可利用资源的上限,通过经济发展规模及趋势预测资源的需求量,可以了解支撑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资源的下限。
2.环境。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必须考虑环境的承载力。环境污染和环境压力过大是目前大部分国家普遍面临的问题。在我国,不同区域面临的环境问题类型和程度是存在差异的。比如,有的地区工业污染严重,有的地区土地环境质量下降,这就要求在选择循环经济模式时,要在准确把握各个区域面临的环境问题的基础上,把发展循环经济与环境治理结合起来。同样,对环境进行分析时,一方面要考虑环境自身的承载力;另一方面也要考虑人口、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社会文化因素所造成的环境压力。人口数量可以被用来评估人类生活活动给环境带来的压力,经济发展规模和趋势则可用来评估人类生产活动所带来的环境压力,社会文化因素既直接包括人们的环境意识和对循环经济的认识,也间接地显示了隐藏在生产、生活方式背后的观念和意识。
3.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和布局是关系到循环经济发展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只有在考虑产业结构和布局的同时,兼顾资源的可持续供给、环境的生态安全以及经济的绿色增长,循环经济的发展才有成功的基础。一个区域的产业结构是该区域自然禀赋、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综合作用的结果。产业结构的现状构成了循环经济的实施基础,并影响着循环经济的推进方式。
总体而言,我国三次产业中,高能耗、高资源需求的第二产业比重过大,而低能耗、低资源需求的第三产业比重过低,高科技产业发展仍然不足。因此,循环经济的推进往往和产业结构的优化结合在一起。在循环经济视角下,产业结构优化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的提高,更要协调生态安全。因此,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背景下,产业结构优化应包括三个部分:产业结构高度化、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生态化。[7]根据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产业结构高度化是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高的产业比重,逐步减少或淘汰资源浪费严重、资源再利用率低的产业。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遵循再生产过程对比例性的要求,追求关联产业规模适度、三次产业比例协调和增长速度稳定的均衡。产业结构生态化是参考自然生态系统的有机构成和循环原理,在不同产业之间构建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相互依存的产业生态体系,以达到资源充分循环利用,减少废物和污染的产生,消除产业活动对环境的破坏,逐步将整个产业结构对环境的负外部效应降低到最低限度。
4.技术。循环经济自产生之日起就和技术密切相关。循环经济的核心思想———“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需要相应的技术手段为支撑才可能实现。发展资源回收、再生性资源产业和环保产业,改造高消耗的传统产业,实现传统产业的绿色生态转型,都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技术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替代资源能源的开发、降低资源能源消耗、污染物减排和废弃物转化等方面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选择循环经济模式时,必须考虑本区域技术水平,以及发展循环经济所需技术的成本和可获得性。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把“技术”与“科学技术”当做不完全重叠的概念在使用。“技术”指的是,在实践中已经或即将得到广泛运用的实用技术,而非实验室技术;“科学技术”则侧重于基础性的研究,以及通过各种研究机构、研究活动所体现出来的总体的科学技术水平。
从技术创新理论的视角看,前者接近于该理论所述的技术“模仿”和“复制”,后者则接近于技术“创新”。很显然,按照这种理解,“技术”的可获得性以及应用的成本,主要受该区域的“科学技术”水平的影响和制约,后者构成前者的基础。
5.资金。循环经济,虽然也被称为“经济”,但在推行循环经济的初期甚至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可能是“不经济”的。高投入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和重要条件。循环经济技术比传统技术复杂得多,往往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对设备、原材料的要求更高,技术更新速度更快,使得企业设备更新和折旧的速度大大加快,因此,需要的资金量也大大高于传统产业。循环经济技术的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进而发展成为一个个微观循环经济体系,由点带面形成更大范围的中观和宏观循环经济体系,没有强大的资金支持是不可能的。为此,在进行循环经济模式选择时,必须考虑本区域的资金投入能力。显然,一个地区的资金投入能力的高低从根本上取决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但同时也受当地金融体系的完善程度和相关财政税收政策取向的影响。
(二)影响循环经济的间接因素。
资源、环境、产业结构、技术、资金等因素直接影响一个区域的循环经济模式的选择,但这些因素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受更为复杂的其他因素的影响。这些在背后影响它们的因素,也可被认为是循环经济模式选择的间接影响因素。
1.自然禀赋。自然禀赋是人类所有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基础。自然禀赋不仅从根本上影响着所有的直接因素,而且也影响其他间接因素。不同区域的自然禀赋在类型和总量上的差别,影响着资源、环境的差异,也通过对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间接影响着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等因素。从循环经济的角度考察,自然禀赋一般包括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和气候资源。
2.人口。从某种程度上说,人口因素是自然禀赋的一个变量。人均可利用的资源数量比资源总量更能说明人类所面临的资源和环境状况。我国庞大的人口数量,决定了我国资源短缺、环境压力等普遍性特征。此外,人口也被视为一种资源———人力资源,人力资本理论和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理论已经揭示了人力资源在经济和技术发展等方面的巨大能动作用和贡献。
3.经济发展水平。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该区域的自然禀赋、人口和人力资源、科学技术以及社会文化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而一个区域的资源需求量、环境压力、产业结构、技术水平以及资金供给能力,却更直接、更主要地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4.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发达程度往往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关。在经济发展能够提供所需支持的前提下,一个区域的基础性科研水平越高,科研力量越雄厚,这个区域的技术创新和扩散的能力也就越强,适用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的可能性也就越高。循环经济从它产生之日起就具备了明显的技术特征,循环经济的发展是以大量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为支撑的。
5.社会文化。社会文化同样和其他间接因素间存在互相影响的关系。在循环经济的实践中,人们对于循环经济的理解和认同程度构成了发展循环经济的“软”环境。我国朴素的“节约”观念是符合循环经济的基本思想的,但是,不同区域由于社会文化上存在一些具体的差异,对于循环经济理念的认同程度以及对循环经济的理解也是存在差异的。这种理念和认识上的差异不会直接影响循环经济模式的选择,但会对循环经济的发展形成支撑或制约作用。
6.法制因素。发展循环经济,没有法律制度的保障和推进是不可能实现的。一方面,循环经济是新生事物,人们受习惯影响,接受较慢。法律制度具有公共选择型、强制性、权威性和见效快等特点,可以较快地推进循环经济。另一方面,循环经济需要更高的资金投入、智力投入和更多的自我约束,从而会加大人们的工作负荷。一个区域的法制状态,尤其是关于循环经济的立法完善程度将会影响循环经济模式选择和推进策略的选择。
(三)影响循环经济的机制性因素。
循环经济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这种变革需要借助经济发展的内力和外力的推动。
所谓内力是指市场机制,而外力则是指政府的作用。发展循环经济需要社会重新构建一种新的制度框架,而这种制度框架的建立需要市场机制和政府行为的有机结合。
1.政府干预。在循环经济的初始阶段,政府的推动作用是必须的,也是至关重要的。循环经济的产生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政府作用要以市场有效发挥作用为前提,不能代替市场,而是要培育市场,为市场主体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降低其交易成本。在实践中,政府部门是否具备相应的意识与能力履行这些职责,是否会出现“缺位”
或“越位”等问题,直接影响着一个区域的循环经济的发展。
2.市场机制。循环经济的理论前提是自然资源正在成为制约人类发展的主要因素,它考虑的是如何在既定资源存量下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经济发展的质量问题。因此,运用市场机制发展循环经济比使用强制手段有更高的效率和更少的管理成本。
三、结 论。
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循环经济的发展从来不是孤立的,它受到直接因素、间接因素、机制性因素的协同影响。这些因素或条件的综合,可能会起正面的、积极的作用,也可能会起负面的、消极的作用。因此,深刻剖析和正确认识这些因素的层次关系和影响作用,并有效地构建、控制这些因素,对于认识循环经济的运作机制、更好地发展区域循环经济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 齐建国,尤完,杨涛。现代循环经济理论与运行机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2] 侯渡舟,等。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循环经济要素分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2)。
[3] 付晓东,循环经济与区域经济[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
[4] 岳立,郑周胜。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及推进机制分析[J].开发研究,2007(5)。
林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基础产业,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大自然的平衡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我国的北部边疆,其更是是三北防护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境内包含了大量丰富的森林以及其它动植物资源。如何克服林业经济发展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促进林业经济能够得到适度的增长,加快林业技术的进步,成为了林业从业者关注的问题。下面本文就对林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应对策略。
一、林业经济的影响因素
影响林业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森林资源分布不均衡。林业经济广泛受到自然条件、气候等地域条件的影响,从而导致其发展不均衡。例如是一条狭长的条状,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内蒙古森林资源分布非常不均匀。其中内蒙古地区的东北方向是其中主要的林业产业带,主要集中在兴安盟和呼伦贝尔市地区。绝大部分森林面积和森林资源都集中在以上两个地区,而其它地区的森林覆盖率比较低,这在一定程度影响了林业经济的发展。
(2)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林业产业中的一、二、三、产业发展不协调,林业产业中的一产业所占比例比较高,而二、三产业发展比较落后。从而降低了其整体经济实力,对经济效益的拉动力不强。再加上森林资源不足,林业基地建设比较落后。由于森林资源的有限性,其总量存在一定的不足。特别是天然林禁止砍伐之后,人工林资源十分有限。森林资源的投资大而且周期比较长,影响了农民投资的积极性,例如林木长大后是否能够砍伐等,都影响了森林资源的发展。
二、林业经济发展的改善对策
为了有效的提高林业经济的发展,可以考虑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1)首先要重视保护林业资源的生态效益,在保证其生态效益的前提下努力提高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发展林业经济的过程中要遵守自然规律和经济发展的规律,可以优先发展速生商品林和丰产林,灌木原材料、经济林基地和饲料林基地要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不断的推进林业产品深度开发,提升林业产品的利用率和附加值。同时还可以推进现在比较流行的生态旅游和森林观光,以及开发森林产品以及野生动物的驯养繁殖等产业,不断的提高林业资源的利用率,增加发现林业经济新的着力点。同时还要坚决的落实中央和关于林业经济的相关政策,加大对林业产业的扶持和引导力度,培养和发现具有领导力的品牌产品和企业,不断的优化林业相关产业的经营方式,提高林业产业的在全国林业市场中的竞争力和活力。要重视对林业产业从业者的技术工作,提高他们的技术能力。把他们从原始单一的林业生态建设上转移到依靠劳动者素质和科技进步的轨道上,建立起以政府林业管理部门为林业技术推广和培训的主体,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林业教育、组织、科研、企业共同参与的林业经济体系。通过政府、科技和林业从业者的充分结合,在不断完善和提高林业生态效益的基础上提高林业产业的经济效益。要围绕林业生态建设为中心,不断调整和解决林种、树种等问题,解决抗旱保活等技术性问题,提高林业产业的规模和水平。
(2)不断的推进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成为了我国当前经济改革中的一个热点,各地区可以借鉴我国南方部分省市国有林业产权改革的经验。根据当地特殊的气候条件,在保证生态的前提下,将林业职工作为主要的承包群体。将林业经营者和吃包者之间的积极性充分的发掘和调动起来,保障和提高国有林业资产的保值和升值。要确保改革的过程有序、透明、公开,保证改革和稳定,做好相关的配套措施,不断的提高和解放林业产业的生产力。通过不断的改革相关制度,建立起有效的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方案,不断的开发森林资源,使其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思路,能够满足现阶段多样化的社会需要。这对于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就业,促进林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具有重要的意义。
除外还应当根据林业发展的规律和经济发展的规律,坚持因地制宜,实现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政府要积极的落实中央的相关政策,加强对林业产业的引导和扶持,培育名牌产品。努力实现林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提高林业产业的竞争力和在市场中的活力。林业产业经济的发展还需要一系列配套措施,例如引进社会化的服务,提高林业产品在市场中的流通速度,不断的开拓市场。努力建立布局合理,而且经济效益良好,在市场中具有竞争力的现代林业产业体系。
三、结束语
林业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一定要对林业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因素进行详细分析,并制定相应的解决对策,以为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确保其稳定发展。以上本文就对林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进行了探讨,以对林业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
农村经济发展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就社会发展的大环境而言,农村没有城市丰富的资源,在市场上缺乏城市的竞争的空间。农村经济发展中所遇到的瓶颈凸显了农村在工业化中的尴尬境地。
(一)人地关系紧张
农村土地资源在不同的地区体量上是不一致的,而使用情况也因地区间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在一些地区因为地形地势的原因,虽然有广袤的土地,但是不具备农业生产的条件。在农村地区出现人地关系紧张的现象主要存在两种原因,首先就是上文所说的,土地资源本身很紧张,在特定地区的人口增多,人均土地面积减少。另一种情况是土地资源很多,但是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占用土地,压缩农业生产的土地面积,造成了土地总体量缩小,土地的价值飙升,因此土地的稀缺性增强了地区人民对土地的占有。在这种背景下,人地关系出现 紧张。
(二)农业生产力水平低
农村地处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外围空间,由于历史上的原因,农村自给自足,缺少与外界沟通交流的动力。城市机器化大生产,而农村还延续着传统的牛耕面貌。农业生产力较低,在家庭联产承包制下,家庭实现自主经营自主生产,但是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而家庭缺乏应付这些因素的能力。农业生产主要是按照传统作物生产的方式来进行,而传统作物单位面积生产量较少,而且生产销售的价格也较低,这就造成了生产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农业经济发展效果不明显。
(三)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
农村发展中根据市场的动态来调整生产可以为农业生产增加更多的额外收入,但是在适应市场时需要有科学合理的规划,而在一些农村地区盲目的跟随市场,结果造成农业生产与实际的自然环境不适应,造成农业生产效率低,农业生产投入成本回收困难。在一些地区农业生产主要有政策导向,而政策上的家长制作风强行的调整产业结构,结构导致了农民对这些政策方案的反感,未能够积极的配合,最终导致农业生产总处于变动的状态,农业发展受到影响。
(四)农村资源不利劳动力缺失
农村在发展中需要劳动力资源同时也需要自然资源,而在城市化和工业化中,城市的优越条件以及高工资导致了农村劳动力的外迁,农业生产的青壮年劳动力减少进一步造成农业生产的荒废,特别是在一些农业生产力水平较低的社会。农村在发展中可以利用本地区的优势资源进行开发利用,而在一些地区缺乏这种先天性的资源优势,结果限制了本地区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农村在发展中需要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与沟通,加强与市场间的距离。但是农村在发展中因为没有交通的优势,信息技术发展也不明显,因此农业发展处于孤岛的境地,很难实现较快的发展。
二、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策略
农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转型需要破除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利用农村资源综合开发,同时需要政策上的支持。
(一)加强农村地区生产的科技水平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农业生产的科学技术应用较少。要加强农村地区生产的科技水平,首先要加强对农业生产的工具改造,改变单纯的牛耕模式,利用技术牵引来开展农业的生产。在农业生产的选种上利用先进的品种来种植,增加农作物单位面积的产量。在农作物生长的过程中根据农作物生长状况以及地区的土壤以及气候状况来合理的施肥以及除草,对生长的过程加以科学合理的养护。加强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就是通过这种手段来增加农产品的科技附加值来提高农业的发展水平。
(二)规划农业生产优化农业结构
目前,农民收入不但绝对数量上相对较低,而月_增长速度近几年来也呈下降趋势。1995一2仪旧年5年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人由1578元增加到2253元,扣除物价因素,年均实际增长4.7%。然而,这一阶段的收人增长,主要分布在1997年以前,之后便呈现连续趋缓特征。一些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和粮食主产区的农民收入甚至出现负增长。按1978年不变价格计算,19%年农民人均纯收人比上年增长9%,1997年增速回落4.4个百分点,1998年增速又下降。,3个百分点,而1999年增速再下降0.5个百分点,回落到3.6%,2《X刃年增速进一步降到1.9%。虽然2001年农村农民人均纯收人增长4.3%初步扭转增长率连续下滑的局面,但是农民人均纯收人增长依然明显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比城镇居民收人增长率低得多,城乡居民收人差距继续扩大。农民收人水平偏低,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就农村本身来看,农业劳动生产率低,非农产业发展不足,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农民素质偏低,进城就业数量少等都是重要原因。中国有9亿多农民,其中农业劳动力5亿多,但根据劳动合理负担耕地法来计算种植业所需劳动力数量,我国目前农业部门需要的合理劳动力数量约为1.%亿人。现在的情况是,这剩余的近3亿多农村劳动力中,约有l亿左右被乡镇企业吸收了,还有1亿左右常年外出打工。这已经从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的矛盾,若非如此,农民收人问题会比现在严重得多。即使这样,有限的土地上还是有近1亿的隐蔽性失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而土地的承载力毕竟是有限的,这些因素决定了仅靠在土里刨食,农民的收入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持续快速的增长。而且近几年来,尽管隔绝城乡的各种制度和政策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仍然有许多制度和政策不利于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如户籍制度及其后面跟着的多种具体的权益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富余劳动力的转移,这在无形中更加大了农民增收的难度。从外部看,农民负担沉重,农村对城市的贸易条件恶化是重要因素。国家统计局调查结果显示:19901994年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巧.5%,同期负担年均增长巧.4%,两者基本上是同步增长;1995-1999年间,农民人均纯收人年均增长11.1%(未扣除价格因素),同期负担的年均增长6.4%,负担增幅低于收人4.7个百分点,负担呈相对减轻趋势,连续多年的扩张势头得到初步抑制,但若按农民负担管理条例规定的口径计算,2001年农民人均税后负担仍有91.2元,这对年平均收人2。厌)元不到的农民来说仍然不是个小数目。而与此同时,农村对城市的贸易条件也在逐步恶化。相对于城市来说,农村在贸易交往中越来越陷于弱势地位。这一方面是因为农村初级产品与城市高附加值产品相比,本身具有的一种贸易上的先天劣势,另一方面也有随着加人WTO我国对农产品的保护越来越少的原因。综合来讲,解决农民收人问题,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应该帮助农民“轻装”上阵。具体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一要搞好农村税费改革,实现农民负担规范化,杜绝名目繁多的不合理收费,同时逐步降低以至取消所有的农业税费。目前世界上只有我国等少数的几个国家还在对农业征税,而所有的发达国家对农业实行都是大力补贴的政策。加入场,0后,面对强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如果不把农民的负担彻底减轻,中国农业的发展会更加危险,中国农民的境遇也会更加糟糕;二是要精简机构,裁汰冗员,减低乡村行政费用,实行“小政府大服务”的管理体制。如果把农村基层组织的干部大大压缩,不仅便于工作,而且能够真正减轻农民负担。其次,要加大“反哺”力度。长期以来,为加快工业的原始积累,工农产品的“价格剪刀差”政策使农业长期处于“贫血”又要“献血”极度贫乏状况。近些年来,虽然国家在逐步加大对农业的帮扶力度,但相比“从根本上扭转农业的弱势地位”的目标,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应当持续地把增加农民收人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财政、货币、行政等手段为农民“翰血”、帮农民“造血”。第三,要通过减少农民增加农民收入。把农民非农化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思路,合理规划,有效引导,通过城市化和制度改革实现农民向市民、农村向城市、农业向非农业的过渡和转变。这里既需要制订鼓励农民人城、放宽限制条件的政策,同时更需要深远谋划进城农民做什么、如何保障农民利益的问题。在这些方面,城市应该有博大的胸怀和长远的眼光。第四,公正执法,尊重农民的人格尊严,充分发挥农民行使民利的积极性,有效地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2.农村生产性投资的资金来源问题
增加农村生产性投资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通过合理投资,可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可以发展农村非农产业,改善农村产业结构和城乡贸易条件,增加农民就业;可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优化生态环境;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可以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其谋生、发展、自我保护和行使民利的能力。总之,通过投资,可以推动农村经济协调发展,增加农民收人,提高其文明程度,并反过来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情况调查,2002年我国农村固定资产投资达到8011亿元,其中,农村非农户投资完成4888亿元,占61.01%;农户投资3123亿元,占38.99%。其中生产性投资为3987亿元,占总投资的49.7%。目前农村生产性投资的资金来源面临如下问题:第一,资金来源不足。农村固定资产投资资金仍然以自筹为主,银行贷款较少,农户的投资依赖自有资金程度高。以2002年为例,在全部3123亿元的农户固定资产总投资中,2300亿是农户的自有资金。农村投资的资金来源构成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村融资困难的现状。原因是:(l)农民收人水平低,储蓄量少。根据国家统计局对中国三十一个省(区、市)六点八万个农户的抽样调查,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人为2476元,且有60%的农户人均收人在平均线以下,远低于城市及全国的平均水平,低收人的结果必然是低储蓄;(2)邮政储蓄吸走一部分农村资金。近年来,由于邮政储蓄转存款利率水平过高,为4.131%,高于金融机构在人民银行1.89%的存款利率,且无任何风险,储蓄规模迅速增加,到2002年12月邮政储蓄存款余额为7369亿元,其中65%来自县及县以下地区,乡镇及所辖农村占34%,而这部分资金大部分流出了农村;(3)受盈利动机驱使,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吸收的存款,相当一部分投放到城市。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县以下机构网点大幅减少,留下来的机构网点通过资金上存,实际上已成为上级行的“储蓄所”。不仅商业银行在农村吸收的资金绝大部分回流到城市,农村信用社实际上也成为农村资金净流出的重要渠道。1978一2《拟〕年期间,通过农村信用社农村资金净流出4519.2亿元。农村信用社净流出资金中有一部分以存款准备金、转存银行款的形式流向中央银行,还有相当部分的农村资金被农村信用社通过购买国债和金融债等方式大量转移。第二,在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对农户的贷款过程中,存在一些困难和矛盾:(l)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生产周期长,而金融业规定的贷款周期短;(2)农业微利经营,而金融业贷款利率偏高;(3)农户零星分散,单户资金需求量小,逐笔审查发放、监督使用、清收款项的成本较高,而金融业的经营又要求有盈利;(4)金融业贷款坚持审慎原则,而由于农业受自然条件和农户技术管理水平影响较大,加之部分农户信用观念淡薄,农村贷款风险较大。第三,政府的农业投资在政府总投资中的比重较低。2(xx〕年,我国用于农业方面的全部投资为1533.78亿,仅占当年财政总收人17575.33亿的8.7%。2001年我国贷款余额为11.2万亿元,其中农业贷款仅为5700亿元,占5.1%。乡镇企业贷款为6400亿元,占5.8%。即使加上农业发展银行收购农产品的贷款,金融机构支持农业和农村的贷款余额也仅占全国贷款余额的17%。这些问题使农村投资资金严重不足,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缓解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紧张问题,最主要的是要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具体包括:(l)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要端正服务方向,认识到自身的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休戚相关,要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为根本宗旨。(2)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和具体需要,合理确定农村贷款期限,使贷款真正发挥效益。(3)改进邮储资金管理。对邮储转存资金以地市为单位,由人民银行转贷给农行或信用社,同时允许邮储资金就地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自由拆借,允许委托县以下银行机构发放委托贷款等。(4)农业发展银行要在保持其信贷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前提下,支持农业综合开发,在农业基本建设、农业技术改造、建立农产品及名优新特农产品商品基地、粮食及农副产品的深加工等方面予以积极的贷款支持;支持农村产业化,扶植农村中有发展前途、产业关联度大、需求收人弹性大的非农产业的发展,优化农村的产业结构。同时当地政府部门要从发展本地经济的角度着想,加强宣传,在当地确立金融信用观念,引导农民靠信用赢得资金、赢得发展条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城镇居民到农村去投资,并积极主动地吸收外资也是很重要的一条。
3.农村生产性投资的动力、“技术”条件和投资引诱问题
农村生产性投资不足,除了资金约束外,还受到投资动力不足,投资“技术”条件差和投资引诱不足的约束。
(l)投资动力不足。农民世代依附于土地,虽不易大富大贵,但也没有生存之虞,一家一户土地垄断性的小规模生产,几乎没有竞争。“小富即安,知足常乐,无祸即福”的观念很容易在这种生存条件下滋生蔓延,形成中国乡村文化的一大特点。缺乏生存和竞争的压力,单门独户抗风险的能力低下,使得农民通过投资来改善生活和生产条件的动力不足。
(2)投资的“技术”条件差。投资行为对投资者有一定的“技术”和能力要求。“技术”要求包括与投资有关的经济、法律、政策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能力要求包括创新能力、决策能力、获取有关信息的能力、胆识、身心素质等。由于农民从整体上看素质偏低,使得农村生产性投资的“技术”条件较差。(3)投资引诱不足。所谓投资引诱,即通过投资,投资者预期实际上能得到多少纯收人。它取决于很多因素。第一、投资项目本身的利润率,这与当地的交通、通讯、市场条件和项目本身的技术条件有关。第二、政府的有关政策,如审批、税收、信贷、价格等方面的政策,对各类产业的限制和支持措施等。第三、当地政府机构的工作作风,办事效率、以及当地党风、政风及社会风气状况。目前,农村地区的交通、通讯、市场条件和新技术的获得及掌握能力均较差,政府对农村生产性投资的政策倾斜度不够,一些地方政府机构办事效率低僚主义、腐败现象严重,一些农村“红眼病”、“吃大户”、“掐尖”现象较多,这都使农村投资者畏首畏尾、裹足不前,投资欲望减低。解决这些问题,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l)由政府投资,改善农村地区的交通、通讯条件,这些条件好了,市场随之获得改善。(2)努力提高农村人口的科技文化素质。通过适当的宣传和培训,做好新技术的普及工作。帮助农民树立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提高其决策和获取信息的能力。(的制定对农村地区生产性投资的倾斜政策,在项目审批、税收、信贷等方面予以支持,建立农村地区生产性投资的保险制度。(4)改进政府机构的工作作风,制定政府机构的工作规则和相应的奖惩条例并保证实施,以提高工作效率,现象。(5)公正执法,保护农村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4.农民素质问题
农民素质偏低,是所有投资制约因素中的关键性因素。这个问题解决了,资金来源和投资动力问题就自然会得到缓解。因为农民素质提高以后,其自主投资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就能够发现好的投资机会,获得投资资金就变得相对容易,较高素质的劳动力也会很容易地在当地得到。反之,如果农民素质偏低,即使通过外部投资来推动农村经济增长,那末,这种增长也是缓慢的,是在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资源的情况下实现的,效益很低。高素质的劳动者在生产中发挥的是人力资本的作用。在现代经济中,人力资本的作用更重于物质资本。通过合理地组织生产和再生产过程,通过合理地配t和充分有效地利用生产要素,人力资本可大幅度地提高生产效率。要获得人力资本,就要进行人力投资,目前,我国农民收人水平低,农村教育条件差,办学资金紧张,农村中小学教师待遇低,这些都不利于农村人力资本的形成,制约了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进而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这又反过来使农民收人水平难以迅速提高,农村教育条件难以得到改普。这也是一种低水平循环。打破这种低水平循环,我想,应重点考虑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l)采取措施,改善农村人口的身体素质。通过宣传和在中小学开设有关课程,在农村普及营养保健和医疗卫生知识,提高农村人口的保健意识。对有遗传病的人,政府应通过法律和医疗措施禁止生育。杜绝近亲结婚,做好婚育检查,降低残疾人口率。对于饮用水不符合卫生标准、食物中某些元素缺乏等自然因素造成的损害,政府要投资进行重点治理。对农民进行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减少因盲目兴建乡村工业而造成的环境污染。要投资医疗卫生事业,改善农村的医疗卫生条件,采取有效措施,坚决制止假冒伪劣药品和在农村生产和销售。
世界经济格局调整与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为尽快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各国正在以各种办法进行应对。主要发达国家开始转变消费模式,高储蓄低消费成为调整方向;有些国家准备改变服务业过度超前发展的状况,将“再工业化”纳入今后经济发展规划;有些国家陆续推出提高关税、贸易禁令、出口补贴、非关税贸易壁垒等措施,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贸易摩擦日益增多。
但我国民营企业出口困难,主要还是难在那些以物质资源消耗为主、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的企业,真正意义上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出口方面遇到的阻力要小得多,有的甚至依然能够保持较高的出口增速。所以,国际市场需求的下降以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重新抬头,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民营企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重点提高出口产品的档次、附加价值和竞争力形成了“倒逼”机制。
特别是当前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出现新的变化,以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金砖四国”崛起为标志的新兴经济体的不断壮大,意味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力和话语权相对上升。这对我国民营企业加速“走出去”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自己无疑带来重大机遇。民营企业既可着眼于当前发达国家有较好科技资源却一时陷入困境的企业,通过并购来获得它们的新技术,或通过引进它们的科技人才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也可从长远战略出发,积极到海外开拓市场、投资建厂,设立研发机构、建立销售网络、输出品牌产品、获取技术和人才、承包大型工程等,力求实现跨越式发展。
全球气候变化与绿色低碳经济发展趋势
近年来,围绕能源消耗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特别是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日益严峻的全球气候变化,世界各国政府都在积极寻求对策,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业已成为未来趋势。我国也正在积极推进低碳绿色经济发展。这一全球性发展趋势对于我国民营企业,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发展低碳绿色经济的核心是要取得关键技术上的突破,因此离不开对相关技术的大规模研发投入。这对于多数民营企业来说,资金问题就很难解决。开发新技术所具有的高风险性就更让民营企业望而却步。而不去抢占未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又势必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失去竞争力。
当前,民营企业在传统产业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尚未完成的情况下,又遇到发展清洁能源和低碳经济的新的竞争,挑战和压力无疑是十分巨大的。但同时也要看到,民营经济在这一轮世界范围的新产业、新技术革命中,也迎来飞速发展的重大机遇。国家政策已经把节能减排放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将依托重大工程项目,加速推广使用节能环保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推进矿产资源、水资源等的循环利用,这就为机制灵活、转型快捷的民营企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特别是这次新技术革命重新把世界上所有的企业摆到了同一个起跑线上,如果我国具有一定规模实力、科技实力的大中型民营企业能够赶上这次世界科技革命的浪潮,将有可能迅速发展成为国内乃至在国际上都有较强实力和影响力的大企业。
扩大国内需求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看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际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同样,对民营企业的冲击,表面上看是偶发的冲击,实际上是对长期以来主要以外延型、粗放型为主的生产经营模式的冲击。
从挑战的角度看,面对世界经济增长乏力、进口动力不足,我国出口型民营企业将不得不面临来自开拓国内市场的压力,原有内销为主的民营企业也不得不面对国内市场更加激烈的竞争。
而从机遇的角度看,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已经具备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较为充足的人力资源条件。我国外汇储备已达2.4万亿美元,居民储蓄余额已经突破25万亿元,每年大学毕业生已经超过600万,海外回流科技管理人员不断增多。特别是不少民营企业在转型升级方面已经做出示范。如深圳的华为公司,每年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都要达到10%以上,2009年研发投入更是高达70亿元,申请国际专利1600多项,在全球企业中排第一位。中兴、腾讯、研祥等公司也都靠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努力招揽人才、积极推动创新发展,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上都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不仅能够巩固已有市场,而且能够创造新的市场需求。
国家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与发展新兴战略产业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国务院制定并实施了钢铁、汽车、船舶等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应该看到,世界近代史中每一次大的经济危机的出现,都会带来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催生新的技术革命。因此,我国在对原有产业进行加速调整的同时,也在大力推动新兴战略产业的发展。这一过程对民营企业既带来挑战,也孕育着机遇。产业调整总的趋势是要将产业、企业做强、做稳、做大,因此在产业调整中,一些规模较小、实力较弱的民营工业企业往往成为被调整的对象,其生存发展受到严峻挑战。但同时,有条件的民营企业会因为参与并购重组而实现产权多元化、管理科学化发展;十大产业的振兴会为众多中小民营企业带来配套发展、集群发展的新机遇。特别是国家为加快发展新兴战略产业,将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等领域出台一系列鼓励、支持性政策,这都将成为民营企业新的增长点。
经济结构调整与企业兼并重组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5-0057-02
进入21世纪以来,现代市场经济逐渐走向全球化、知识化、经济与文化成一体化发展趋势。寒地黑土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与文化成一体化发展,所以,对其经济发展中文化因子的分析,可以更进一步促进寒地黑土经济的发展。
一、寒地黑土经济发展现状
寒地黑土经济是源于寒地黑土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现代经济类型。所谓的寒地黑土,是指在寒冷气候条件下,地表植被经过长时间腐蚀形成腐殖质后演化而成的土壤。这种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腐殖质含量是黄土和红壤的5―10倍,特别是230多天的植物生长空季,使得土地得以休养生息,使其堪称“土中之王”。 寒地黑土的成土周期很长,200―400年才能积累1厘米的黑土层,它像石油、煤炭、天然气、黄金一样是关系国计民生、不可多得的战略资源。位于黑龙江省中南部的绥化市,就座落在黑土地的核心区。勤劳智慧的绥化人给自己脚下的这块优质黑土地起名叫“寒地黑土”,把这块土地上的丰饶物产冠之以“寒地黑土品牌”,把这里的人们所从事的生产实践活动归结为“发展寒地黑土经济”。
近几年以来,寒地黑土经济依托品牌进行资源整合,把农业资源进行集约化开发,不仅实现了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而且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突出发展以食品加工为主导的生态工业。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有效联接城乡经济,并通过吸引省内外大企业、大集团连续进入,积极打造资本和市场“两头在外”的新型产业体系,使得寒地黑土经济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增长。利用域外涌入的生产要素,催生了粮食加工、乳品加工、肉制品加工、甜菜加工、亚麻加工等产业。建立了中粮、龙凤、 格林、昊天、伊利、贝因美、雨润、北大荒、嵩天、南华、天露等企业集团。近三年来,绥化的农民收入是以7%的速度增长,其中约一半以上来自寒地黑土经济。实践证明,寒地黑土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方式的创新和运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显著效果。
虽然寒地黑土经济正在呈上升的发展态势,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受到了一定因素的影响制约作用,其中文化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二、影响寒地黑土经济发展的文化因素
文化既是一种动力,又是一种资源,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它不仅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环境,也可对其发展产生一定消极影响,形成一定的制约作用。
(一)传统区域文化中的负面影响
寒地黑土文化是绥化地区土生土长的北方特色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地域特征极其明显。这里自然生态环境优越,种植业开发历史悠久,境内民众生活容易自给自足,所以容易养成浓郁的恋土情结和自满意识。加之北方人长期生活在封闭的环境中,生活很少受外部条件的侵袭,缺少忧患意识和紧迫感,逐渐积淀成一种安于现状的生活习性与比较凝固的思维方式。当社会发生深刻变动时,因为相对封闭、保守的落后心态,使得当地人易持一种谨慎和观望的态度,冒险意识不强,缺乏活力和创新精神。这里的人们从事生产活动,是在地域辽阔、土地肥沃、人均占有资源相对宽松的环境下进行的,自种自食的农产品满足基本生活外往往还有剩余。在长期落后的自然经济状态下,这里的人们缺乏将剩余产品转化为商品出售的商品观念,从而形成了寒地黑土人缺乏成本意识和商品观念的思维模式。这种历史的文化积淀表现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就是崇尚粗放式经营,对资源高度依赖,又在资源使用上存在浪费现象。这些积淀下来的传统区域文化的负面影响,对现代经济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制约作用。
(二)科技教育文化因素落后
在绥化地区,虽然目前教育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由于保守性和地域性的特点,使得寒地黑土地区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机制还相对较落后。基础教育依然停留在注重应试教育的水准上,强调传授式教学和标准化考试,忽视人才自主意识和创新思维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农村教育整体水平相对落后,中小学布局分散、生源不足、师资薄弱问题依然存在。教育投入不足,多项教育投入指标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有一定的差距。高等院校拥有丰富的科技资源、人才资源和信息资源,是人才培养和高科技研究开发的重要基地。但绥化地区只有一所高等院校,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相对较低,高校重点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建设落后,无法成为知识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地。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也较落后,不能很好地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市场变化来拓宽专业服务面,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不强,无法提高科技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力度。
(三)文化产业缺乏创新
目前,寒地黑土区域的文化产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文化产业组织总体规模偏小,在文化娱乐、信息产业、广播影视、广告博览等方面缺乏现代大型企业,导致整体市场竞争力不高,以及社会化、集约化程度不高;资源优势相对分散化,从而经营分散、管理效率较低、市场化意识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形式单一,传统文化产业比重较大,如海伦的剪纸、望奎的皮影、兰西的挂钱、绥棱的黑陶等,多是在利用传统民间艺术和当地特产资源的前提下发展的,这种结构单一的情况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容易退守和萎缩。而且这些产业主要是在政府的提倡和资金支持下发展的,缺乏现代市场意识和经济意识,缺乏市场营运活力和团队创意活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创新力度不够,科技含量较低,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力及市场竞争力。这种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影响着寒地黑土经济的发展。
(四)农民普遍现代农业意识薄弱,农业素质偏低
绥化市农村人口402.3万人,占总人口的73.7%。农村科技教育文化落后,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数量较大。农村学校的师资结构、教育设施与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相比很不协调,相当大比例的农民子女读完九年制义务教育就基本上完成了终生的教育,农村劳动力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5%,受过职业技术培训和技能培训的农民数量非常有限。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低、生产单元小、劳动强度大,对农民尤其是年轻农民的吸引力越来越小。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有较强就业技能的人基本上都向城市流动,留在农村的以老弱病残者居多,削弱了农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农业专业人才存量小,远未构成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主体力量。而且由于长期的农业经济结构及农业文明的影响,使得绥化地区的农民普遍缺乏绿色产品生产知识、市场营销知识、寒地黑土品牌知识、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加之北方地处内陆,封闭的环境、单一的生产方式和代代相同的生活,逐渐积淀成一种比较凝固的思维方式,这一心态代代传承,形成一种封闭保守、小心谨慎、容易满足、不思进取的农业文化心态,直接影响了黑土地上的人们树立现代市场经济观念、公平竞争观念、效率效益观念等新观念以及形成创新意识、机遇意识、开放意识、独立意识等新意识 [1]。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也制约着寒地黑土经济的发展。
三、加强寒地黑土经济发展的区域文化建设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注重文化建设
“经济与文化是区域发展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因此,要坚持两者发展并重。在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两者之间的发展要相互促进,以达到文化带经济、经济促文化的目标,同时制定和实施区域经济与地域文化发展的方针、目标、方案,使之成为一个发展整体。”[2]这需要人们进一步解放思想观念,注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区域文化的创建,大力培育创新创业文化。政府要通过制定文化发展规划、文化政策、文化宣传、文化教育等手段,营造一种求新思变、开明开放、诚实守信的文化氛围。满足大众文化需要,塑造大众先进文化,追求以及提升大众文化品格。
发展寒地黑土经济,生产寒地黑土品牌产品的过程,是把农业生产推向市场的过程,也是把农民推向市场的过程,所以要完备农民的职业培训和技能培训制度,使他们掌握一定的绿色产品生产知识、市场营销知识、寒地黑土品牌知识、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等。使他们掌握一定现代化农业手段,提高他们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总之,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努力营造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文化环境。
(二)加强教育投入,努力增强科技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
要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切实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尤其是加大对职业教育和农村中小学基础教育的投入。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重点向农村倾斜。打破学校和城乡之间的分割,努力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全面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努力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的能力,激发职业教育发展的生机与活力,促进中职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协调,满足寒地黑土经济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特别要重视高等院校的内涵建设,建立鼓励竞争、激发活力的科学管理机制,力争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学术环境,提高和加强为企业创新创业和社会科技进步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撑的贡献度。
(三)走创新之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挖掘文化内涵,突出文化特色,利用创新手段,走文化产业发展的本土化发展道路。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通过文化资源和文化市场、产业资本、产业技术、产业人力资源等文化产业要素的优化配置,使寒地黑土区域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做到内容(理念、审美观、故事、符号等)的特色化,形式(体制、机制等)的现代化,营销的市场化(流通、包装、销售等) [3]。丰富文化产业的发展形式,在发展传统的文化产业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和理念创新,发展更多的现代新型文化产业。不断增强文化产业的活力,提高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优化文化市场环境,构建科学的管理体制、诚信公平的市场秩序和高效的文化产品生产营销机制,立足于寒地黑土的文化资源,突出其区域文化特色,强化文化原创能力,促进寒地黑土区域文化产业的高科技、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使之成为寒地黑土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