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6 10:30:0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城区经济发展研究,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F2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2-0094-02
楼宇经济是近年来我国城市经济发展中涌现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它以商务楼为主要载体,以服务都市为主要目标,以商贸服务业为主体产业,包括高科技、传统商贸业、现代服务业、都市工业等多种产业在内的一种经济形态。发展楼宇经济对于集约利用资源、开拓发展空间、聚集经济要素、提高业态档次、提升发展内涵、扩大经济总量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提高城市区域竞争力,实现城市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有效之路。苏州市姑苏区是典型的城市中心城区,面临空间小、资源少、人口多等困难,当前正在通过发展楼宇经济,探索一条城市中心城区转型发展的路径。通过分析苏州市姑苏区楼宇经济的现状、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旨在为其他城区转型发展作出示范。
一、姑苏区楼宇经济发展现状
1.楼宇体量日益增大。截至2014年底,全区纳入统计的楼宇共有117幢,可用商务面积137万平方米。其中,国资楼宇12幢,总面积16万平方米;产权相对独立楼宇36幢,总面积41万平方米;分割销售楼宇69幢,总面积80万平方米;单体面积超1万平方米的有51幢,5 000―1万平方米的有42幢。
2.企业业态不断丰富。全区楼宇共入驻企业约5 921家,入驻面积约128万平方米,平均入驻率93.43%。所涉行业企业除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房产建筑业和商贸商务服务业等传统产业外,金融业、信息软件和计算机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新兴行业发展迅速。
3.税收贡献逐步提高。对比2012年和2014年数据,2012年楼宇经济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06亿元,2014年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3亿元,增长44.3%。2014年单位面积出税1 061元/平方米,增加352.7元/平方米,增长49.8%。
二、姑苏区楼宇经济面临问题
1.集聚性不强,发展均衡不够。目前,全区很多楼宇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不够明确,大部分都是综合性的混合业态。入驻企业普遍层次较低、产业关联度不强、集聚性较差,单体规模较大的高品质楼宇较少,区域之间、街道之间、楼宇之间发展差距较大。从楼宇数量来看,沧浪、石路、金阊3个街道各有14幢楼宇,苏锦、虎丘、白洋湾3个街道都只有1幢楼宇;从楼宇税收来看,效益好的楼宇,如新联大厦2014年全口径税收已经达到8 504万元(扣除房地产开发税收),部分差的楼宇年税收仅有几十万元。
2.高端性不强,配套设施不够。姑苏区楼宇分类中,作为排头兵的星级楼宇仅有33幢,其他的楼宇在软硬件方面都各有缺陷和不足。从硬件条件看,大部分楼宇尤其是位于古城内楼宇的生活配套不完善,周边的车位、餐饮、休闲、娱乐等配套设施不足,改进空间不大,难以吸引总部企业、高端企业落户。从软件条件看,绝大部分楼宇的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和物业管理水平不高,大多数物业公司是三级资质,只能提供最基本的物业服务,影响了楼宇经济提档升级和长远发展。
3.可控性不强,矛盾化解不够。全区117幢楼宇中,政府实际掌握的资源不多,仅有35幢楼宇为市属、区属国资或街道、新城、村级资产,其余82幢楼宇的业主均为市场主体,且大部分都是分割销售,政府对这部分楼宇的控制引导力较低。楼宇业主或管理者“重租轻税”,过于追求租金利益,与政府需要高成长性企业、属地企业的税收收入之间的矛盾始终存在,影响楼宇企业的税收属地率、贡献率和产业导向,还引发了一些社会矛盾。
三、姑苏区楼宇经济发展对策
1.科学规划,找准定位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是楼宇经济繁荣发展的首要条件。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为楼宇经济发展留足空间,做好商务楼宇规划布局和功能定位,形成“一核多点”的楼宇经济发展格局。“一核”即平江新城现代商务商贸产业园,打造全区楼宇经济发展核心区。重点加快平江新城超高层商业综合体、苏州城市广场等项目建设,突出发展金融商务、中介咨询、科技服务、商贸物流等产业,实现楼宇经济集聚发展、特色发展。“多点”即以姑苏软件园、传化物流、苏州自主创新广场、原行政中心西区等为代表的各类产业园,打造全区楼宇经济发展新引擎。重点加快现有载体招商、培育和辐射力度,着力发展软件科技、现代物流、金融商务、文化创意等产业,实现楼宇经济定向发展、快速发展。
2.提档升级,增强后劲
提档升级是楼宇经济的发展重要路径。一是突出招商,优化入驻企业结构。以街道为主体,加强与区相关部门、楼宇业主及楼宇物业管理企业沟通衔接,建立起“多主体、多层次、多渠道”的立体开放式招商体系,完善楼宇招商引企上下联动机制。建立全区载体资源互通联席会议机制,推动古城外街道积极承接古城内街道楼宇溢出资源,提高全区楼宇出租率,避免优质企业外流。通过赴一线城市举办招商推介会、制作楼宇宣传片、印制专题宣传册等多种方式,加强对全区楼宇经济发展成果、楼宇资源等相关内容的宣传推介,提高姑苏区楼宇经济的知名度。二是加大投入,提升楼宇硬件软件水准。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原则,鼓励楼宇业主或楼宇物业管理企业对现有设施陈旧、智能化程度低的商务楼宇进行升级更新,聘请优质物业管理企业,拓展物业服务范围,提升商务楼宇档次水平和企业吸引力。
3.优化服务,改善环境
发展楼宇经济,必须提供良好的政务环境。创新工作推进机制,建立区领导联系重点楼宇和楼宇经济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协调解决楼宇经济工作开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创新服务模式,加快推广和提升“楼宇社区”服务理念,丰富服务内涵,推动党建、劳保、计生、民政、司法等社区服务进楼宇,为楼宇入驻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用好楼宇经济数据系统和信息直报系统,及时进行数据更新;建立楼宇信息平台管理维护长效机制,实现对全区楼宇的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建立楼宇信息直报员培训制度,通过开展培训班、座谈会、专题讲座等方式,加强对信息直报员的系统培训,不断提高楼宇经济管理服务整体水平。
4.强化征管,提高贡献
发展楼宇经济,最终的落脚点是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健全完善全区协税护税网络,以各街道为主体,区相关部门配合,加强对楼宇入驻企业的工商、税务属地化管理,及时动态掌握楼宇入驻企业注册登记信息,并形成工作推进长效机制。通过提档升级,开展“腾笼换鸟”工作,对楼宇入驻企业进行有序引导,剔除一些效益不高、占用面积很大但税收产出很小的企业,提升楼宇入驻企业的档次,提高楼宇“亩产”。提升税源监管水平,对楼宇入驻企业进行工商、税务知识宣讲,重点督促区外工商注册、税务登记企业进行工商、税务变更,主动上门催缴征收税款,确保楼宇入驻企业税收应收尽收。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F127.9, TU98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4-9479.2012.03.013
随着我国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中心城区可利用土地空间严重不足,“城市病”问题愈发阻碍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产业和人口职能为寻求新的城市发展空间,急需向地区转移扩散,该问题的出现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国内外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城市空间及空间扩展的模式、动因做出了解释[1-11],一定程度上对城市空间扩展的实证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作为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空间扩展开始的标志和最显著的方式,开发区在政府政策、跨国公司、市场、科技创新和社会文化五种作用力的综合推进下,在城市内部的需求与支撑、开发区的极化与扩散、投资主体的方向选择等机制的影响过程中,对城市空间的规模扩张和功能扩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逐渐成为城市、区域和全国范围内的经济增长中心[12,13]。但是,当前关于开发区对城市空间扩展的研究往往过多地考虑用地规模和相关经济指标,忽视了对社会文化空间的影响,以致系统研究相对不足。鉴于此,本文以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研究总结开发区对地域空间、经济空间和社会空间的综合影响,以期为城市健康全面发展提供新的视角。
1 研究区域概况
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于1984年9月批准设立,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城市开发区。位于辽东半岛东南端,与金州区接壤,南濒黄海,与长山列岛隔海相望;东与金州区登沙河镇相连;西接金州蜂腰部,与甘井子区大连湾镇毗邻(图1)。开发区以中国北方最具开放特色的城市大连为依托,以东北地区为腹地,成为东北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火车头。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于2004年和2008年分别将金石滩国家旅游渡假区、双D港合并到区内,2010年4月,开发区与金州区合并为大连金州新区。合并后的大连金州新区面积1040km2,海岸线长285km,成为辽宁沿海经济带上的现代核心产业聚集区和东北地区人流、物流的集散地,并通过重点提升产业高端化、环境现代化、城市国际化及社会和谐化水平,力争打造成为辽宁省第三大经济体和远东地区走向世界的门户[14]。
图1 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示意图
2 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与城市地域空间的扩展
开发区对城市地域空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建设用地规模、空间结构形态以及新城区的建设发展等方面。开发区发展催生出多种组成要素的快速集聚,为城市新中心的形成提供条件,从而加快空间结构由单中心向多中心演变。按照空间布局来看,开发区一般分为城市中心布局、边缘布局、卫星城式布局和拓荒布局等类型[15]。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主城区邻近地区,属于城市边缘布局型。这一类型可在充分利用主城区原有基础服务设施的基础上,减少一定的开发成本,方便相互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并可依托母城,补充完善城市职能,增强整个区域的竞争力。在开发区建设发展过程中,积极探索出科学的可持续发展土地管理模式,结合全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实际,建立起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新机制,使土地开发率和建成率分别达到100%和93.37%,工业用地率53.38%,土地集约利用综合得分位居全国各试点开发区之首。
在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基础上形成的金州新区,符合当今开发区扩展演变的趋势,其发展战略与大连市总体目标相一致,始终贯彻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为第一要务,力争打造为中国最佳开发区。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思路,借助优越的区位、便捷的交通和先进的科技,新区规划在产业布局上重点建设十大产业园区(表1),投入发展资金21.5亿元,规划总用地738.7km2,占金州新区总面积的71%,最终目标是建成东北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辽宁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东北重要集成电路产业集散地[16]。同时,新区建设也有力地推动了大连城市的基础设施、生产要素、重大项目北移和城市化战略深入,成为进一步拉动大连市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和强大引擎。
表1 大连金州新区十大产业园区概况
资料来源:根据/node_69914.htm和大连金州新区百度百科整理得到。
注:十大功能园区投入发展资金21.5亿元,规划总用地738.7km2,占金州新区总面积的71%。
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发展进程来看,城镇化发展正处于中初期发展进程过程中,按照世界城镇发展规律来看,未来在较长时间内我国城镇化发展还有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过程,世界发达国家城镇化发展进程规律表明,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初期、中前期、中后期及后期不同的发展阶段对社区公共经济服务的建设需要有不同的应对策略,社区公共经济管理也是我国社区发展的重要理论和实践的热点,因此,通过对社区公共经济管理的了解,发展推动社区公共经济管理、服务可以构建社区和谐、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稳定。
一、社区公共经济服务与建设
“社区”一词是现在社会人群聚在一起的一个概念,是代表一群人群的聚集、生活。社区这次次最早起源是在德国会学家斐迪・滕尼斯的《社区与社会》一书中提出。一般认为:社区就是在一定地域内发生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有特定的生活方式并具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其基本构成要素有四个方面:一个相对稳定的人文区位意义上的地域。特定的区域不仅是社区成员活动的基本空间场所,而且社区成员的活动方式乃至思想感情也都被打上区域的烙印和特征。二是一定规模和具有同质性的人口。
社区服务的根本属性到底是什么?根据公共经济学的原理,在社区发展过程中,我们大部分社区公共经济只负责对社区特困群体提供社会资助和社会公益,是一种非盈利性的服务,是一种公共服务,社会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公共服务必须也要跟进时代步伐,跟进社区发展的需求而调整策略,社区公共经济管理与建设的发展也得到了极大的开拓与调整。
社区服务主要体现为从单一项向多项转换,过去对老、弱、病、残、特困户等的民政部分的工作对象转化为社区的全体居民范畴,还包括对社区居民的生活,如:衣、食、住、行、医疗、入学、就行等全方面,三百六十度的管理与服务。从公共经济服务目的上对特困户的简单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服务演变到对社区的全体居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提高和帮助,从不同程度和不同角度来完善和服务,以达到实质性的管理和建设的效果。
在公共经济的服务主体上的演变也在发生改变,起初的社区服务、社区卫生、社区家政、社区在就业、社区调解、社区弱势福利救助等演变为政府、社团、民间组织、个人等多元化提供全方面的服务,因此社区公共经济服务不仅是原来公益性、非盈利的内容,还包括了经营性质的社区公共经济服务内容。
二、社区公共经济管理与建设
过去社区公共经济教育队伍整体素质较低,职业化、专业化程度低,队伍组成人员主要有家庭主妇、离退休人员、下岗工人在就业或部分由劳动残疾人员组成,他们大多数没有专业化系统学习过社区公共经济管理与建设的知识专业训练,不能很好的根据社会发展和实践情况完成任务。
面对社区在现代化城镇发展过程中的演变如果更好发展好社区的公共经济管理与建设,民营化大师E・S萨瓦斯在《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的著作中,他采用系统、翔实的资料,从民营化的背景、理论与实践三个方面论证了民营化是改善政府的最佳途径这一理念,特别是作者还结合30年来在49个国家民营化实践中的亲身经历,深刻分析了民营化运动中所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切实有效的解决之道和具体方法,如:社区绿化、社区垃圾、社区经营等等都可以结合市场来完成社区公共经济管理与建设,来弥补城镇化演变过程中社区的发展与和谐。
政府扶助和指导来完善社区公共经济管理与建设,处理好公平、透明、效率、质量,社区满意度的调查等多方面的问题,1、制定标准和边界杠杆,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做到什么程度有明确规范的规定,2、有绩效考核标准,达到绩效考核有什么要求和衡量标准有明确规范文件及处罚措施等等规定。3、不断在供求之间制定平衡规则,推动社区公共经济可持续发展。只有在政府参与,社区规划和引导的前提下,社区公共经济才能真正的往正确的方向去发展,才能真正的服务于民、造福于民。
三、社区公共经济发展趋势与管理
在社区公共经济发展上西方发达国家做的比较完善,发达国家的社区公共经济模式属于自下而上的自我管理社区公共经济管理模式既社区主导,社区居民参与的自发性自我完善过程,也有学者将这种模式定义为“社区发展”发达国家社区发展的基本理念非常清楚,通过还权于民实现社区公共经济自治,积极激活社区全部资源来解决社区出现的问题,促进社区公共经济稳步发展和造福于民。
城市各个产业结构不断完善、合理,大型的社区是人们生活和工作的主要聚集地,随之匹配的社区公共经济管理便运用而生,健全公共经济管理机制,提高社区公共经济治理水平,社区公共经济管理机制有纵向转向横向的治理模式,可供完善的治理和资源整合,发展模式必须多元化、系统性的发展,健全的社区公共经济服务完善体系,满足日益增强的社区居民需求功能,不断的完善、改善社区环境治理,促进自然社区促进社区公共经济文化管理与建设,提高社区居民文化素质,区打造学习型社区、人文社区、文明社区、和谐社区。
四、总结
现代社会发展迅速,社区公共经济发展与管理也相应带来挑战,人口流动量大、结构复杂,尤其聚集中了大量的高素质、高文化层次的人才,因此会出现不同层次的消费观念,消费层次、消费机构的多元化,相应的也会造就不同层次的商业社区,这对社区公共经济管理也提出了重大课题。城区不断扩大,对于政府和社区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课题,如何建立可持续发展、健康的社区公共经济管理及建设是一个不断追寻的命题。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8-0084-02
成渝经济区是引领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提升内陆开放水平、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该区域范围中,覆盖了几乎全部的四川盆地丘陵地区。丘陵区域在成渝经济区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丘陵县域经济状况,对全区经济有重大影响。
一、成渝经济区丘陵地区县域经济现状
目前成渝经济区丘陵地区县域经济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区域内丘陵县域人均经济水平偏低。虽然丘陵县域经济总量大,但人口数亦大,使得丘陵县域人均经济水平偏低。二是居民收入偏少,消费结构失衡,基尼系数太高。在丘陵县域特别是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主要是食品支出,人均衣着消费、人均教育和娱乐消费等方面所占比重比较小。三是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不协调。产业间结构的失调,各次产业内部结构亦不合理。四是农业资源缺乏,人地矛盾激烈。丘陵地区是成渝经济区内农业资源特别稀缺的地区。人均耕地面积较少、水力资源短缺、可开采的矿产资源很少。
二、成渝经济区丘陵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
(一)区域内丘陵县域经济构成要素的制约因素
1.资源匮乏。区域内丘陵县域人口密度大,资源人均占有量少,人均耕地少,矿产资源缺乏。社会经济资源也相对不足。
2.基础设施不完善。区域内丘陵县域基础设施发展有待完善,农田水利设施、道路、通讯设施、电力电网建设等都处于低水平状态。
3.劳动力素质比较低。科教文卫事业发展缓慢。而文化水平和能力相对有优势的劳动力,往往外出务工谋生。
(二)区域内丘陵县域产业结构不合理
区域内丘陵地区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失衡,严重制约着县域经济发展。产业间结构的失调、各次产业内部结构的落后是其产业结构发展的低水平的明显表征。
1.丘陵县域产业结构失衡,产业间关联度低。农产品基本上都没经加工直接出售,没有与加工业有效衔接。第二产业中纺织、酿酒等与农业相关的企业分布散、生产能力小,缺乏市场竞争力。第三产业中市场、金融等服务业与一、二产业的配套性差。
2.丘陵县域第一产业中的制约因素。丘陵县域第一产业中的制约因素主要有:一是产业内部结构简单,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缓慢。二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三是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3.丘陵县域二次产业的制约因素。丘陵县域二次产业的制约因素有:一是工业企业技术档次低、综合实力弱。二是企业规模偏小,效益水平偏低。三是工业布局分散,集中度和集聚效益低。四是科技投入不足。
4.丘陵县域三次产业的制约因素。丘陵县域第三产业相关的基础条件薄弱,其社会消费品零售额、邮政业务总量、住宿餐饮业设施、医疗卫生设备的人均拥有量都不高。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也不平衡,仍然是以商贸餐饮业、交通运输业等传统行业为主。
(三)区域内丘陵县域城镇化受阻
在区域内丘陵县域的城镇化进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制约因素:一是城镇规模小,基础设施配条件差,小城镇建设进程缓慢,无法发挥县城的积聚效应。二是大多数城镇没有形成支柱性产业。多数城镇没有强的产业经济的支撑,区域经济中心尚未形成。城乡之间没能有效配置各种生产要素,城乡之间经济交流偏少。三是劳动力流动存在制度障碍。城乡户籍制度的客观存在,对城乡人员流动形成障碍。
三、成渝经济区丘陵地区县域经济发展面对的机遇和挑战
(一)丘陵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
当前,区域内丘陵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正面临着的机遇主要有:丘陵县域经济进入发展的新阶段。我国城镇化建设进入深化区,提高内需成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结构转型进入关键时期。各级政府重视县域发展。“郡县治、天下安”,治理县政从古到今都是国家建设的基石。构建和谐社会,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环境。
(二)区域内丘陵县域经济发展面对的挑战
当然,区域内丘陵县域经济发展也面临着许多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资源制约。目前,丘陵县域经济整体发展尚处于外延扩张阶段,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环境对发展的制约明显。区域竞争激烈。全国各个区域间的竞相发展态势,使成渝经济区面临更广领域和更加激烈的竞争。同时,区域内各县域间对发展要素和市场空间的竞争也会加剧。二元结构性矛盾突出,基尼系数偏大。
四、成渝经济区丘陵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建议及对策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产业
区域内丘陵县域应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注重发挥区域比较优势。
1.促进第一产业科学发展。丘陵县域应立足农业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努力把一般农产品做好,优质农产品做大。
2.加快工业化进程。一方面继续扶持做大龙头企业,另一方面注重工业产业的结构优化。
3.培育特色第三产业。应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和现代观光农业,开发丘陵地区自然景观,发掘旅游价值。
(二)深化国企改革,发展民营经济
区域内丘陵县域深化国企改革,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第一,对符合国家政策的国有企业坚定地进行所有制改革,让企业走向市场,激发企业活力。第二,要引导大的民营企业进行结构转型,实现产业升级,带动民营经济整体水平提高。第三,要加快适应城镇化发展的融资模式的建设,为县域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三)提高丘陵县域城镇化水平
根据区域内丘陵地区县域经济在其城镇化过程中的特点,应从优化相应的制度入手,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快推进丘陵地区城镇化建设。第一,强化县城经济中心地位、发挥县城聚集作用。加快完善丘陵县域城镇体系。第二,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用产业支撑城镇化。引导企业向城镇集聚,形成强有力的产业优势。大力发展城乡服务业。第三,破除城镇发展的制度。现行的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等以二元结构为基础的制度都是城镇化的严重制约。
(四)加强丘陵县域基础设施建设
丘陵县域要努力提高硬件设施水平、改善经济环境、提高群众生活质量,重点建设改善水利、交通、生态和能源等县域基础设施条件。水利设施要各种规模合理搭配,以适应生活生产的需要;交通建设应使出口路、经济路、资源路、扶贫路合理搭配,以适应丘陵地区县域资源的分布状况;生态建设要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工程,国家新增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从而提高森林覆盖率、有效治理水土流失;能源建设应以缓解丘陵地区能源的紧张为当前最迫切的目标,并坚持新建能源设施与改造原有设施相结合的方式。
(五)重视人力资本培育,提高人口素质
区域内丘陵地区人口密集,农村劳动力人口数量庞大。应大力培训农业劳动者,提高其职业技能。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向城乡青年推广适应现代农业和现代工商业发展的技术知识。搞好提高人力资本的相关服务。一是推动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就业能力。二是疏通劳务输出渠道。三是加强劳动者权益保护。强化劳动力市场规范,建立健全民工维权体系,依法保护务工者的合法权益。培养支持农村实用人才。丘陵县域要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力度,帮助更多的农民掌握一技之长。
五、结语
在当前新形势下,区域内丘陵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要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加快产业结构转型,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与人才资本培育。这样,才能发展丘陵地区县域经济,从而支撑整个区域内经济全面、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厉以宁.区域发展新思路[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
[2]周起业.区域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3]张秀生.区域经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4]王青云.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5]朱厚伦.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6]陈晓华,张红宇.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就业[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7]熊小刚.翁贞林“环鄱阳湖经济圈”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聚类分析及评估[J].商业研究,2008,(6).
[8]林皆敏.山区县域城镇体系结构的实证研究——以闽北松溪县为例[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7,(1).
[9]郝国彩.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城市开发,2004,(7).
[10]罗崇.开放型经济县域经济新的经济增长极[J].求实,2004,(1).
[11]刘世庆.川渝毗邻地区:四川的差距与思考[J].西南金融,2008,(1).
[12]胡新艳,罗必良,罗明忠.广东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差距及其结构演化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6,(6).
[13]Feeney]Feeney L, Nilsson M. Investigating the Energy Consumption of a Wireless Network Interface in an Ad Hoc Networking Environment[EB/OL]..
一、引言
传统经济理论认为,企业和区域应该按照它们的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分工。例如,一个有丰富森林资源的地区应该专业化于木材生产。但是,随着木材生产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会导致失业率上升。除非能够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在这里,一个首要问题是能否创造出与当地丰富的资源禀赋相关的新的就业机会。
在对这一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制定政策过程中,在新古典理论、熊彼特的研究及投入-产出分析之间的交叉地带,出现了以资源为基础的增长和发展理论。对于这一被广泛运用于诸如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的理论而言,它对政策制定并没有很大帮助,相反,在研究地区和国家中以资源为基础的增长问题时产生了当的混乱。
本文概括了上述主要理论,并且试图在演化经济学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基于资源的增长和发展理论。得到的一个结论就是,促进增长和发展的资源是知识而非任何自然资源。但是一种自然资源可以作为建立一套复杂的增长能力的起点。这一结论和其它结论可以为制定政策提供新方法。
二、马歇尔的区域发展理论
马歇尔指出:“当一个产业为自己选择了一个地点,它很可能长期待在那儿”。(马歇尔,1949,225)对于这一点,他发展了一个“产业区位”理论。这一理论应当被看作整个增长和发展理论的一个特例。根据这一理论,虽然资源可能是一个产业长期区域化的最初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企业,作为产业竞争力的基础,应当是技巧、相互依赖的企业网络和支持制度的集合。
区域发展理论最重要的部分是,长期竞争力以技巧和能力的演进为基础。对技巧的持续的市场需求刺激了训练的努力。市场也存在对知识进步的需求。在产业区域内,“机器、生产过程和一般商业组织等方面的发明和改进有着被即时讨论的优点。”因此,创新能够迅速传播:“如果一个人开始尝试一个新想法,这个想法会被其他人吸收并且与自己的想法结合起来;并且因此成为更进一步的新思想的来源。”(马歇尔,1949,225)
虽然马歇尔强调在产业区域内辅助产业的出现,但他并没有进一步研究这一主题的细节。区域中企业间复杂的分工模式可以从两方面来研究。首先,可以在给定的劳动分工条件下集中分析系统的功能,这个分析可以通过标准的投入产出分析来做。其次,可以研究这个复杂系统如何生成。这方面研究必须强调企业专业化决策及创新活动的顺序。但是企业的某些专业化和创新会从根本上扰乱企业静态的投入产出过程。这两个方面显示了研究静态结构的经济学家和研究企业家创新(或打破旧结构)的经济学家之间的分裂。但是只专注于静态或动态特征可能妨害对区域发展的真实过程的理解。
三、演化经济学
上述讨论强调了在研究区域化增长和发展的演化过程时,目前的理论中存在的问题。因此,新演化经济学的两位先驱,尼尔森和温特(尼尔森,温特,1982,19)提出了一个解决办法,它建立在这样的假定之上,“经济演化的文字表达似乎可以自然地转化为一种Markov过程虽然它可能处于一个相当复杂的状态空间。”在某一个时间点t,一个产业演化过程的状态用资本存量和每个企业的行为规则来描述。这种状态被用来决定产业的短期行为及在时间t+1时新的资本存量和每个企业新的行为规则。它是企业行为规则的变动,这种变动表明了一个静态Markov过程的全部演化特征。
典型的尼尔森-温特模型处理生产同质产品的产业中生产技术和行为规则的演化。这个模型描述了在给定当前阶段的产业状态(资本存量和生产能力)时,这个状态在下一阶段会如何演变。首先,当前状态被用于定义在已知市场份额、价格和企业利润的产业中短期内经济演化过程。其次,投资决策被看作是企业扩张其收益能力。第三,企业的创新和模仿过程。企业持续地寻找新的生产技术,或复制其它寡头竞争者的技术。如果他们成功,就会增强竞争力。创新也可以由产业外部引入。如果创新成为主流,就会不断提高集中度,即使模仿和大企业的垄断会抑制集中的速度。
四、演化经济学和区域发展
很明显,需要特别设计一个演化经济学模型以研究区域中企业间的劳动分工问题。为了建立这个模型,我们以尼尔森和温特的企业理论开始。根据这个理论(尼尔森,温特,1982,chs.4-5),每个企业都是以大量互相依赖的惯例和由职工执行的任务为基础。在熊彼特竞争的尼尔森-温特模型中,所有这些组织内的多样性被简化为一个单独演化的生产技术和一组固定的决策参数。但是他们关于企业内部复杂性的文字叙述实际上可以被用来对企业创造市场进行研究,这里的企业被特别看作演化过程的结果。在企业层次上模型的动态过程可以用一个简化的案例来描述。一个企业拥有一片森林,产品是木料。起初,企业只能雇用全能的工人,但是逐渐,它发展起了越来越复杂的劳动分工,包括伐木工,运输工人,苗圃工人,制造特殊用途的工具,等等。可以说,它的劳动分工的发展象一棵越来越多分枝的树。如果该区域中其它企业也发展同样的劳动分工,很明显有一个正在扩展的市场,推动企业的专业化,以一种更低廉的方式供给产品或者供给产品比森林所有者能够提供的产品质量更高。当企业建立以后,它们可能要寻找区域以外的市场以实现扩张。
通过这个案例,可以充分描述演化模型的运行方式。这个模型说明了一个产业部门经济“迂回”的变动程度,即在不同类型中间产品的生产者与使用者之间劳动的垂直分工。虽然这个模型是在尼尔森和温特的传统中发展起来的,但是引入“奥地利经济学”的迂回概念极大扩展了研究议题,包括生产结构创新,中间产品市场的出现及功能,应对上游产品市场的不稳定性的方法,一个上游产业创新效果的传播,迂回程度和整体生产能力的测定。
现在,问题是企业的劳动分工为什么及如何出现。从模型的逻辑和后熊彼特学派的观点两方面,可以认为主要的推动力量是涉及特有产品和生产性活动的创新。因此,一次专业化的原因可能是一种方法的创新(涉及一种中间产品生产的劳动生产力的改进),产品创新(一种特定产品质量的改进)和结构创新。
中间产品市场的创造,发展和消亡过程表明生产的迂回过程的演化并不是一个直线向前的过程。一个已经完成一个重要产品或过程的创新的企业家要判断在一种有重大创新作用的中间产品的生产上专业化是否可行。如果一种专业化相当有利可图,则潜在的购买者被要求给出一个最高价格和所需数量。如果总需求量足够利用企业家的能力并且最终购买者的价格也是合意,那么专业化就会出现,并且产品将以最低价出售。此后,企业家的专业化就是不可逆转的,而且,其它企业可能会进入它的“产业”。企业家(及其伙伴)只能进入次级树。
这里提出的模型只是研究产业动态过程的起点,它完全不同于尼尔森和温特的标准模型。在标准模型中,企业在完全相同的小环境中竞争。但是为了理解完全不同类型的经济行为的,我们必须突破这种演化模型限制。在我们的模型中,通过引入大量能够被单独创新的不同的生产任务,创造了一个多空间竞争系统,这个系统允许大量行为变量存在。企业能够专业化的原因在于:当一个企业针对它的一个任务进行创新时,它要决定是否在完成这个任务方面专业化。如果它决定专业化,就会以较大规模开发创新。然而企业创新任务的结果作为中间产品,还面临为之创造市场的问题。
五、结论
基于区域资源的增长和发展理论作为对新古典理论的补充已经发挥重要作用。对于许多地区中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产业就业率迅速下降问题,这一理论有助于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考虑是否及如何改进这一问题。马歇尔一派的理论特别强调发展首先是以知识为基础,其次才是以自然资源为基础。他的理论也有助于将研究聚焦于区域化的劳动市场和企业网络。后熊彼特学派的增长极理论和发展锁定理论有助于促进对企业间的联结进行贴近的观察,这种联结可能在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最近的演化经济学理论强调在不同产业中决定创新过程的不同的技术范式的作用,它也聚焦于在促进创新方面产品的供给者和使用者之间联结的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100872)
【摘要】文章从分析临空经济区现状与存在问题入手,在把握大都市临空经济区发展规律和借鉴国际经验基础
上,根据建设世界城市国际门户的目标要求,提出首都临空经济区发展的四大对策措施:构建创新发展平台,增强城市国
际机能,培育特色临空产业集群,建设总部型高科技园区。
【关键词】世界城市;首都;临空经济区;产业升级;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768(2013)12-0103-04
临空经济区作为首都国际门户和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之
一,①代表着国际都市形象。后奥运时代,首都北京提出了建设
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宏伟目标,世界城市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高
端形态,是城市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标志。[1]建设世界城市标志着
北京城市功能将提升到新的高度,在这一进程中,临空经济区
将发挥高端引领、创新驱动、国际合作等关键作用。因此,推动
临空经济区产业升级与创新发展,使临空经济区成为汇聚国际
高端要素的新亮点,将成为首都北京未来重大发展问题。
本文从分析首都临空经济区现状与存在问题入手,在把握
大都市临空经济发展规律和借鉴国际经验基础上,根据建设世
界城市国际门户的目标要求,提出首都临空经济区发展的战略
措施。
一、临空经济研究综述
依托机场资源发展的临空经济是一种新兴的高端区域经
济发展模式。国外对临空经济问题关注始于1959 年在爱尔兰
香农国际航空港成立的自由贸易区,该贸易区利用外资发展出
口加工工业。1965 年,美国学者Mckinley Conway 首次提出了临
空经济概念。[2]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步伐逐步加快
和知识经济时代来临,使大型机场周边区域经济优势愈加显
现,对临空经济研究日益成为经济与规划领域研究的热点问
题,Testa(1992)和Connor(1995)等学者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
具有全球通达性的机场周边区域会明显增强对企业总部和生
产业的吸引力,使临空经济区成为城市新增长核心。[3-4]
世纪之交,伴随中国民航运输业快速发展和加入WTO 以
来国际经贸往来大幅增加,临空经济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产生
愈加重要的影响,引起国内学者对临空经济这种独特的区域经
济模式的广泛关注,近十多年来主要从临空经济(区)内涵、形
成机理、发展模式及区域经济效应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关于
临空经济(区)内涵研究,国内较早系统研究临空经济的曹允春
(1999)提出,临空经济区是指由于航空运输的巨大效益,促使
在航空港周围生产、技术、资本、贸易、人口的集聚而形成具备
多功能的经济区域;[5]刘雪妮(2008)指出临空经济是集聚效应
的深刻体现,是机场及其周边地区在一定的区域经济和航空发
展水平下吸引航空指向型产业集聚,形成有自我增强机制的集
聚效应,并通过该集聚效应所产生的能量形成多种产业有机关
联并向外围辐射的经济发展模式,她还分别从空间角度、产业
角度、发展机理角度对临空经济内涵做出进一步探讨;王志清
(2006)认为临空经济包括临空产业经济、枢纽经济、口岸经济
和总部经济;[6]傅毓维(2010)认为临空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在于
借助航空运输的巨大空间辐射能力, 以航空公司产业链和机场
产业链为纽带,依托本地产业优势,打造独特的临空产业集群。[7]
关于临空经济形成机理研究,曹允春(2009)借助新经济地理学
的EE 模型分析临空经济产生机理,认为临空经济发生和发展
起点在机场,以及由于正反馈的自我强化机制, 临空经济活动
有围绕机场发展而逐步加强趋势;[8]孙波(2006)认为临空经济
形成缘于机场、空港区和腹地经济在市场作用下的双向互动。[9]
关于临空经济发展模式研究,周少华(2009)从产业发展、空间
布局、扩展方式、主导形式等不同视角探讨了临空经济的主要
发展模式;[10]吕斌(2007)指出作为城市功能实体的空港都市区
是国际门户机场临空经济区的高级发展模式,也是后工业化发
展阶段具有典型意义的城市发展新模式。[11]关于临空经济区的
区域经济效应研究,曹允春(2006)通过对中国八个主要城市机
场所在地区的GDP 和城市GDP 增长情况以及机场所在地区
GDP 占整个城市GDP 比重的历史情况进行分析,得出临空经
济区正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引擎的结论,并指出临空产业链将成
为全球产业链的主导环节;[12]李非(2012)在对国内前15 家大型
枢纽机场特别是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基础上,指出大型国际枢纽机场临空经济的发展已进入产业集
聚阶段,产业集聚效应对临空经济区内产业结构升级的带动作
用十分明显。[13]
综上所述,临空经济区是所在区域的发展引擎和核心区域
之一,对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以知识经济、服务经济为主导的
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的带动作用十分关键;临空经济区发展要以
聚焦临空特色为基础,高端发展、创新发展,同时,要依托所在
区域的发展优势,形成临空产业与区域主导产业相互渗透、有
机融合,临空经济区与所在区域双向互动、协调发展的格局。
二、国际大都市临空经济区发展态势及经验借鉴
纵观国际大都市临空经济区产业结构演进的历史趋势,一
般遵循着从物流业和制造业———航空配套产业和高新技术产
业———生产业和高端休闲产业的规律。伴随产业升级与
产业结构高度化发展,总体呈现由单一功能向多元化城市综合
体发展的态势。经过数十年发展,国际大都市临空经济区普遍
发展成为国际影响力突出的城市核心功能区,成为所在城市
(区域)竞争优势所在。
目前,国际大都市临空经济区具有三方面发展特征:第一,
临空经济区与所在城市(区域)发展形成耦合,在其整体功能实
现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城市(区域)高端功能的集聚
地,不仅金融、商务、信息、创意等生产业高度集聚,还集
中了众多科技创新服务机构,提升了城市(区域)竞争优势,伦
敦拥有欧洲第一大机场———希思罗机场,该机场周边区域已发
展成为包括商业、会展业、物流业、信息服务业及特色工作室、
培训于一体的空港城,被认为是整个伦敦乃至英国的竞争优
势;日本成田机场临空经济区的筑波科学城拥有300 家国家级
研究机构与教育院所、私人研究机构与高新技术企业,成为日
本最大的研发中心和著名的知识密集型城市。[14]第二,临空经
济区凸显国际门户优势,汇聚了大量国际知名企业总部和国际
权威机构,发展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区域经济核心,世界众
多通讯信息行业巨头均在爱尔兰香农国际自由贸易区设有基
地;从国际运输商务和零售集团,到保险公司、银行和律师事务
所,有超过500 家企业将总部设立在德国法兰克福临空经济
区;[15]达拉斯福特沃斯机场临空经济区建有全球最大的商品批
发市场,还吸引包括电信服务公司、惠普和微软在内的全球知
名高新技术企业。第三,临空经济区高端商务休闲产业发展迅
速,城市综合服务设施日益完善,经济活动价值得到进一步体
现,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机场临空经济区是临空经济多元化综合
性发展典范,该地区在原有航运相关业务基础上拓展商业和房
地产领域业务,突出了商业和娱乐功能,形成了类似传统都市
区的空港都市区,由此带动区域价值的提升,根据国际地产公
司仲量联行的研究显示,2000 年该地区的办公租金均价为每年
每平方米363 欧元,而阿姆斯特丹城市中心地区和郊区租金仅
为250 欧元和226 欧元;[ 11 ]希思罗机场临空经济区Stockley
Park 商业园区20 世纪80 年代开发,目前集聚了苹果、夏普、佳
能等知名IT 企业,该园区高标准配套会议中心、高档酒店、健
身中心、高尔夫俱乐部等服务设施,明显增强了对高端商务人
士的吸引力。
对国际大都市临空经济区发展态势的全面认识,有助于审
视首都临空经济区的发展差距,明确临空经济区在建设世界城
市背景下、在与首都互动、协调发展进程中的功能定位与发展
方向。此外,提高综合服务水平、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自由
贸易区等政策措施,对许多大都市临空经济区吸引国际高端要
素、不断提升竞争优势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发展经验亦值得
首都临空经济区借鉴。
三、首都临空经济区发展现状与问题①
(一)发展现状
临空经济区地处北京顺义,是唯一位于北京新城的高端产
业功能区,距离市中心不足30 公里,由首都目前唯一的国际空
港和天竺经济开发区、天竺综合保税区、空港物流基地、汽车生
产基地、国门商务区、临空国际产业基地等主要产业功能区构
成,其中,包括1 个国家级综合保税区。为适应北京建设世界城
市要求,顺义区提出了“打造临空经济区、建设世界空港城”的
发展目标,加快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临空经济区建设。
目前,临空经济区的汽车及零部件、航空服务、空港物流、电子
信息等产业集群化效应初显,使顺义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比重
由20 世纪90 年代初的3%左右提高至2012 年的6.2%,人均
GDP 仅排在西城区和东城区两个首都功能核心区之后位列全
市16 个区县第三位。②2012 年,首都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
8 180 万人次,连续3 年稳居世界第二,为临空经济发展奠定了
坚实基础,随着区域功能向临空服务功能为主的高端功能全面
拓展,产业进一步转型升级,临空经济区将日益成为首都经济
发展的引擎和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都临空经济区与成熟的国际大都市临空经济区以及金
融街、商务中心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等北京市其他
高端产业功能区相比,在功能定位、发展动力、创新能力和产业
层次等差距依然明显,临空经济区亟需转型升级。目前,临空经
济区面临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四方面。
1.尚未显现高端功能定位与临空特色。高端功能区是带动
首都北京核心职能升级的关键地区,北京市六大高端产业功能
区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金融街、商务中心区集聚各
类国内外高端要素,体现首都科技、金融、商务等核心功能,已
经成为在全球具有较强影响力、成熟的总部经济区;反映首都
新时代科技与人文风貌的奥林匹克中心区在后奥运时代持续
发挥着重要的旅游、文化、会展和休闲娱乐功能优势。
临空经济区不仅单位收入方面明显落后于其他的高端功
能区,而且,临空经济区目前只是物流服务功能相对突出,国际
门户功能和临空服务功能两大功能优势尚未显现,难以对世界
城市高端经济功能塑造形成有效支撑。作为首都国际门户,虽
然近年来依托新国展等资源,举办过北京国际车展、中国国际
服装服饰展览会、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国际摩托车展览会等大
型国际活动,但明显缺乏持久国际化发展动力,由于城市配套
也未达到国际门户城市标准,难以形成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
吸引力,区域内也鲜有国际知名企业总部、国际权威机构和世
界范围内影响广泛的产业园区。临空经济区航空相关产业以航
运服务、航空物流等实际运营服务为主,航空技术研发实力、产
品层次处于全市相对低端位置,国内外航空企业总部主要集中
在商务和商业氛围浓厚的东城区和朝阳区;区域支柱制造业企
业普遍处于价值链低端和中低端环节,在金马工业园等产业园
区还存在大量低端制造业,与机场关联度低,临空指向性弱,同
时,高端商务服务发展不足,国际会展、临空金融保险等新业态
尚处于起步阶段。
2.过于依赖大项目和大企业的带动作用。从发展动力看,临
空经济区过于依靠大项目和大企业的带动作用,特别是汽车工
业领域和空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投入对经济带动作用非常
明显,缺乏可持续的内生发展动力。2002 年,现代汽车入驻;
2008 年初,首都机场T3 航站楼投入使用,同年,现代二厂投
产。在两大项目带动下,顺义区地区生产总值由2002 年的
132.8 亿元增长至2008 年的542.4 亿元,进而增长至2012 年的
1 103.2 亿元,①经济增长明显快于历史任何时期,分别是同期全
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的1.95 倍和1.69 倍。②伴随2012 年,现
代三厂投产,北京现代汽车工业总产值突破1 000 亿元,占全
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四成以上。同样,在另一支柱产
业———电子信息工业,索爱普天带动作用也十分突出,使临空
经济区在某些程度甚至形成“一企一业”极不合理的产业发展
格局。而且,绝大多数大型外资企业处于组装加工、一般零部件
生产等价值链低端环节,如区内支柱企业———索爱普天基本以
手机总装为主,技术含量较低,抗风险能力弱,加之本地民营资
本规模小、不够活跃,对未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巨大挑战。
3.科技创新能力严重不足。临空经济区科技创新资源不足,
缺乏研发支持,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水平在全市所处地位
较低(见表1)。2012 年,顺义区的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仅
相当于拥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海淀区的2.6%和
3.1%。顺义区R&D 投入水平也比较低,大部分规模以上工业无
科技活动,根据《北京市第二次全国R&D 资源清查主要数据
公报》显示,2010 年,顺义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 经费投入
47 606.7 万元,居全市第七位,仅占全市的4.19%。
表1 北京市与顺义区科技情况对比(2012)
数据来源:北京市统计局、顺义区统计局网站
造成创新能力不强的根本原因是严重缺乏创新创业载体
和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目前,海淀区拥有海淀留学人员创业园、
北大孵化器、清华科技园等众多高水平创新创业载体,顺义除
了拥有留学人员空港创业园,几乎是一片空白;顺义科技创新
平台也多以企业技术中心为主体,缺乏对外开放的公共服务平
台。同时,顺义区保障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体系也不
健全。
4.现代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金融、会展等关联产业开始向
临空经济区集聚,但产业层次总体不高,由于缺乏高效率制造
业集群带动效应和高端消费群体集聚效应,临空经济区现代服
务业发展明显滞后。
生产业特别是金融业发育缓慢,金融业发展水平是
衡量城市经济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顺义金融业与处于首都
功能核心区的东城和西城相距甚远,占全市比重也不足2%,在
全市金融发展格局中尚未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同地区特色产
业如航空、汽车等领域结合的金融业务发展水平欠佳;金融发
展环境有待改善,缺乏金融发展平台以及相应引导政策。
文化创意产业是北京市重点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后奥
运时代在全市蓬勃发展,拥有区位、资源多重优势的临空经济
区应是发展该产业的重点区域,但2012 年顺义规模以上文化
创意产业实现利润总额7.33 亿元,仅占全市的1%,[16]除会展业
外,其他业态影响力明显不足。
高端生活业如大型商业中心、经济酒店、高档会所、
主题公园等,在临空经济区也几乎存在布局空白。
四、首都临空经济区发展的对策措施
后奥运时代,首都北京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宏
伟目标,建设世界城市标志着北京城市功能将提高到新的高
度。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充分发挥各自功能优势和辐射带动作
用,是首都北京提升创新驱动能力和国际影响力,逐步迈向世
界城市的关键所在。临空经济区作为国际门户和全球结点,高
端引领是永恒主题,未来将以“创新、国际、临空、总部”四大元
素作为发展主线,打造突出国际门户形象和彰显临空经济特色
的高端功能区。
(一)构建创新发展平台
临空经济区通过构建创新发展平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
业,不断提升创新示范功能。首先,依托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平
台,2009 年3 月,《国务院关于同意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
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复》正式出台,明确中关村科技园区将
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2012 年底,国务院
批复中关村“一区十六园”规划,顺义首次拥有中关村园区,成
为中关村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技术发展带的重要结点,中关村顺
义园主要位于临空经济区内,今后可以分享中关村国家自主创
新示范区“十百千工程”、“瞪羚计划”、“金种子工程”等政策红
利,对吸引高层次创新人才,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大力发展高新
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利用中关村
科技创新资源,加强同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为主的其
他园区合作,依托临空优势,争取建立多个影响力广泛的中关
村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其次,积极搭建包括技术交易平台、信息
服务平台、金融服务平台、孵化器和加速器平台在内的创新服
务平台,提高科技创新综合服务水平,并带动金融、信息、咨询、
法律、广告等生产业发展。再次,建立与海内外著名高校
和科研院所合作平台,特别是加强与清华、北航、北理工、哈工
大等拥有航空航天相关优势学科的高校合作,吸引高校建立技
术研发中心和实习实训基地,通过产学研合作,逐步抢占国内
外科技制高点。为配合上述三大创新发展平台运作,顺义区要
适时出台一整套政策措施。
(二)增强城市国际机能
全球范围内基于时间概念的竞争方式使企业区位选择的
临空指向愈发显著,以此为契机,临空经济区通过不断增强城
市国际机能,逐步发展为国际高端要素的战略高地。一方面,依
托拥有国家级综合保税区的竞争优势,引导国际知名企业总部
向临空经济区“流”,继而吸引国际权威机构,使临空经济区成
为汇聚国际高端要素的新亮点。中国首家空港型综合保税
区———天竺综合保税区整合叠加了保税区和加工区、保税物流
园区的所有政策和功能,是中国目前开放程度最高、政策最优
惠的经济区,是世界级开放平台,目前,中关村、经济技术开发
区的高新技术企业纷纷将保税业务和国际研发项目在综合保
税区内开展;CBD 的跨国贸易公司研究探讨在综合保税区内设
立分支机构的可行性;国内几大商业银行也在探讨合作开展离
岸金融业务模式,临空经济区应近水楼台先得月,推动综合保
税区和临空经济区其他产业功能区优势互补,在其他产业功能
区经营、达到一定投资强度或税收水平的国际知名企业总部依
然享受综合保税区税收、外汇、国检、海关等全面优惠政策。另
一方面,营造临空经济区国际性文化氛围;推动高端商务和休
闲服务业发展,建立商务会所和主题公园;结合顺义新城建设,
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特别是建设国际学校和一流的医疗卫
生机构,全面满足国际知名企业总部和权威机构的海内外高层
次人才生活、休闲、交往需求,使他们“留”在临空经济区。
(三)培育特色临空产业集群
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是临空经济区塑造经济新形象,彰显临
空特色的重要路径。考虑临空经济区既有产业基础,结合北京
市未来产业发展导向,将重点培育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航
空航天、文化创意四大特色临空产业集群。
信息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要密切关注国际发展前
沿动态,培育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生产具有全球领先
水平的产品,通过自身发展推动相关领域的生产业发
展,吸引科技服务、商务服务和金融服务在临空经济区集聚。航
空航天产业科技含量高,产业集聚效应明显,临空指向性强,是
大都市临空经济区重要产业选择,应为其预留足够的发展空
间,对于军用航空航天高科技项目,可通过搭建科技研发、技术
转化、市场交易、资本运作、人才培训平台,促进军民融合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是未来临空经济区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新
亮点。北京建设世界城市,还要力争对全球文化发挥重要影响,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确立了“发展文化创
意产业、打造创意之都”的发展战略。[16]临空经济区应依托优势
资源,在文化创意领域取得突破。会展业是首要发展产业,其作
为国民经济“助推器”,产业带动系数达到1∶9,[17]不仅能给自
身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还能刺激区域餐饮、住宿、交通、通讯、
物流等多个产业发展,临空经济区拥有北京市最大会展中
心———新国展,占全市专业展览场馆展厅使用面积的 30%,通
过举办国内外影响力突出的会展活动,将塑造国际都市新形
象,并带动区域服务业全面发展。此外,设计服务、艺术品交易
和休闲旅游也将成为重点发展的文化创意业态,依托航空、汽
车等支柱产业,发展工业设计服务业;以中国文化艺术全球影
响力日益增强为契机,设立中国艺术品交易中心;建造展现中
国文化特色、融合中国时代风貌的创意农园,赋予休闲旅游业
新内涵,满足国际商务人士的文化需求。
(四)建设总部经济型高科技园区
临空经济区将以总部经济作为主要经济形态,建成体现总
部特色的临空型高科技园区。总部经济对所在区域具有五大经
济效应———税收贡献效应、产业乘数效应、消费带动效应、劳动
就业效应、社会资本效应,[18]发展总部经济,促进临空经济区现
代服务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竞争力提升、就业水平提高
和国际影响力增强。今后逐步引导既有企业低端价值链环节向
区外转移,仅保留部分区域影响力大的支柱型企业生产线;新
进驻企业基本表现为办公、研发、设计、商务展示、营销、资金管
理在内的总部特征,但各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保留少量中试环
节,航空航天和高端装备制造等大项目可建立高、精、尖产品生
产线。总部型科技园区会带动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等高端生产
企业集聚,临空经济区将发展成为以创新驱动为主导动
力,拥有强大社会资本,一流创新服务平台的自主创新示范区。
总部经济是占据价值链高端的知识型经济形态,为使总部型科
技园区顺利发展,需要构建交通与通讯、科技与人才、金融服
务、商务服务、公共服务和生活服务六大支持系统(见图1)。
图1 总部型科技园区的六大支持系统
【参考文献】
[1] 徐颖.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战略定位于发展模式研究[J].城市发展研
究,2011(3):72-78.
[2] 刘雪妮.我国临空经济的发展机理及其经济影响研究[D].南京航空
航天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3] TESTA W A.Job flight and the airline industry:The economic of airports
on Chicago and other metro areas[J].Federal Reserve Bank of Chicago,
January 1992.
[4] K O'CONNOR . Airport development in southeast Asia [ J ] . 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1995:3(4).
[5] 曹允春.谈临空经济区的建立和发展[J].中国民航学院学报,1999
(3):60-63.
[6] 王志清,欧阳杰,宁宣熙.京津冀地区发展民航产业集群研究[J].中国
工业经济,2006(3):53-59.
[7] 傅毓维,李栋梁.基于国际竞争力的临空经济研究[J].学习与探索,
2010(3):170-171.
[8] 曹允春,席艳荣,李微微.新经济地理视角的临空经济形成分析[J].经
济问题探索,2009(2):49-54.
[9] 孙波,金丽国,曹允春.临空经济产生的机理研究———以首都国际机
场为例[J].理论探讨,2006(6):93-95.
[10] 周少华,韦辉联.临空经济的主要发展模式[J].中国国情国力,2009
(11):57-59.
[11] 吕斌,彭立维.我国空港都市区的形成条件与趋势研究[J].地域研究
与开发,2007(4):11-15.
[12] 曹允春,谷芸芸,席艳荣.中国临空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J].经济问
题探索,2006(12):4-8.
[13] 李非,王晓勇,江峰.临空经济区形成机理与区域产业结构升
级———以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为例[J].学术研究,2012(1):74-80.
[14] 马永斌,刘帆,王孙禺.科技园区大学主导与政府主导模式的利弊
分析———基于剑桥科学园与筑波科学城的对比[J].科技管理研究,
2010(6):32-34.
[15] 王兆宇.基于国际经验的我国临空经济发展问题研究[J].生产力研
究,2012(3):167-169.
[16] 祝尔娟,叶堂林.京津冀都市圈理论与实践的新进展[M].北京:中国
经济出版社,2010:349.
成渝经济区经济的高速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简单介绍税收政策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职能,并提出成渝经济区现行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及针对这些问题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成渝经济区;发展;税收政策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到2010年为止,我国西部大开发的第一个十年规划已顺利完成,西部大开发迈入新的历史阶段。回顾过去的十年,西部大开发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尽管
西部经济有了较为显著的发展,但是其占全国GDP的份额仍远远小于东部地区占全国GDP的份额,东西部经济发展仍有较大差距。究其原因,是由于西部缺乏一个类似珠三角、长三
角或者环勃海湾经济带这些能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有效的增长极。因此,西部特别需要有优势的区域城市群作为一个有效的增长极来带动西部经济发展。基于此,成渝经
济区将成为未来西部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极。
(二)研究意义
以大开放带动大开发,促进西部全面的开发开放,成为新时期下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必然选择。然而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东西部差异的税收政策,导致了在西部经济基础较
好的成渝经济区相比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却仍属于经济落后地区。因此,国家如何运用好税收政策扶持和促进成渝经济区经济发展将成为西部大开发下一步战略计划成败的关
键。
二、区域税收政策的职能
区域税收政策的目标是能够为特定的区域和地区带来更多更好的发展机遇,使得它们能够尽快地负担起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经济发展初
期,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当,国家通过制定有差异的区域税收政策,为一部分地区创造较好的外部条件,促使这些区域的经济高速发展,并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二是当不
同地区的外部条件差别很大时,国家可以通过实施区域税收政策,从各方面改善条件较差地区的投资环境,从而促进这些区域的经济发展,缩小不同区域间的经济差距。
三、成渝经济区现行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
要想加快和促进成渝地区经济的良好发展,必然离不开国家对其实施的区域性税收政策,,但是成渝经济区现行的税收政策却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税收优惠政策未能充分体现产业发展政策
我国的税收优惠从结构上看包括行业性优惠和区域性优惠两种,行业性优惠主要是对高新技术产业、第三产业以及社会福利事业等提供减免税优惠,这些税收优惠政策中有些
是扶持性的,有些实质上是为弥补财政收入不足而通过减免税的方式给予某些领域支持,未能发挥激励作用,更不能体现产业结构的要求。而区域性优惠则是按所在区域和资金来
源给予优惠,不可避免地造成投资者注重优惠结果而忽视产业投资方向。因此虽然国家对成渝经济地区新办的交通、电力、水利等企业也曾给予过一定的所得税优惠,但由于投资
风险大、优惠力度不够等原因,效果并不明显。
(二)财税体制的不合理导致地方财力不足
首先,我国现行分税制把以第三产业为主要税源的营业税设计为地方主体税种,而成渝经济区中大部分城市的第三产业并不发达,部分城市的第三产业甚至发展落后,导致了
这些地方政府财力不足;其次,地方政府的税收权力不够,这使得中央和地方在税收分成上地方政府实际占有的税收比例很少。上述两方面因素直接导致了在成渝经济区里地方政
府财力不足,难以为经济的高速增长提供财力保证。
四、促进成渝经济区发展的税收政策建议
针对成渝经济区现行税收政策所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一)税收优惠政策应与产业发展政策相结合
首先,对于投资规模大、外部效应明显且从事于基础设施建设的产业,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高新技术项目以及其他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和项目,可以采取较优惠的税收措施
,加大对其的优惠力度,从而引导投资方向,促进这些产业的结构升级。同时,加大对第三产业发展的鼓励力度。因此可适当降低成渝经济区旅游业、咨询业等第三产业的税率,
对旅游风景区的自然风景旅游业在起步阶段给予低税或免税政策;另外对信息、咨询、科技等第三产业也应实行优惠的减免税收政策,以鼓励、推动第三产业的全面发展。
(二)进一步完善分税制
针对成渝地区的地方政府没有足够的财政力度,即政府收入比较少,因此国家应该针对该困境进一步加强分税制改革,让该地区拥有更多的财政收入,下放一部分税收权力给
地方政府。一方面,可以适当提高共享税中留给地方政府的比例,改变税收分配关系中“一刀切”的状况。例如增值税中中央与地方的分成比例就可适当提高到四六分成。总之,
进一步完善分税制,提高成渝经济区地方政府在税收中的分成比例,并将增加的税收全部用于统筹城乡发展支出,从而促进经济的高速增长。国家如何运用好税收政策扶持和促进
成渝经济区经济发展将成为西部大开发下一步战略计划成败的关键,将成渝地区的经济治理好了,将会带来区域发展的示范作用,因此,我国应进一步完善对成渝地区的分税制改
革,让地方政府拥有更多的权利,更多可自我支配的资金。(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财税学院)
参考文献
[1] 孙翠兰,《区域经济与新时期空间经济发展战略》[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2] 张秀生、卫鹏鹏等,《区域经济理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中图分类号]Q988;X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848(2013)05-0074-05
[作者简介]周 锋(1986—),男,江西南昌人,江西省社科院研究实习员,主要从事区域经济、金融管理研究。(江西南昌 330077)
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江西省建国以来第一个纳入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目的是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世界性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先行区①。2011年5月24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九江沿江开放开发的若干意见》适时出台,旨在全力推进新一轮九江沿江开放开发,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重要支点、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九江市辖县、市、区域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份,生态经济区共含38个县(市、区),九江就占了12个,其中沿江开放开发区范围内有7个,包括浔阳区、庐山区、九江开发区、瑞昌市、九江县、湖口县和彭泽县,沿江开放开发区划范围面积5143平方公里,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地区划总面积的10%。九江沿江开放开发这一举措把准了九江发展的主脉胳,利用长江沿岸152公里“黄金岸线”的优势,优化产业布局,推进产业聚集,大力推动了九江的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建设,通过规划指引、政策扶持、建设配套把九江打造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建设的新引擎。
以此为背景,位于长江南岸、鄱阳湖畔的千年古县彭泽,在九江沿江开放开发以来,抓住机遇、深修内功,充分利用自身优势,通过以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城市发展,在社会经济、文化民生等各方面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发展。通过研究彭泽的发展方式、剖析其发展问题、总结其经验不足对于九江乃至整个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的县域城市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和参考价值。
一、彭泽县域发展的现状分析
彭泽县位于江西省最北部,长江中下游,九江市东北角上,素有“七省扼塞”、“赣北大门”之称。辖区面积1544平方公里,人口38.5万,总体地貌概括为“五山二水两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彭泽县在沿江开放开发战略的推动下,其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与城镇化建设迅速推进。
(一)综合经济实力增强。全县2012年国民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达到了54.2亿、121.3亿、76.2亿、17.8亿元,分别是2005年度的3.2倍、15.0倍、8.2倍和3.0倍,分别比2011年增长11.5%、42.5%、35.8%和15.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水平高于全省平均增长水平24个百分点;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8700元,同比增长12%,财政总收入突破9亿元,同比增长39.5%。
(二)工业化快速发展。全县2012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7.9亿元,同比增长17.1%;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1.3亿元,同比增长42.5%;实现利税7.7亿元,同比增长50.9%;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7家,规模以上企业达到58家,投资超10亿元的企业7家。三次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34.8:33.0:32.2达到了2012年的21.7:57.5:20.8,由此可以看出,彭泽县的工业化推进速度相当迅猛。①
(三)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彭泽县在沿江开放开发中,坚持强工兴城战略,在推进工业大发展的同时,大力推动城镇建设,通过对山南新城的开发建设拉开了城市框架,形成“两城”带动、齐头并进的形势,一改彭泽县一条“扁担街”的历史,为县城长远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全县城镇化率从2008年的28.6%增长到2012年的43%,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
二、快速崛起的做法和经验
(一)主攻工业,打造产业集群。彭泽县抓住沿江大开发大开放的机遇,重点打造彭湖湾工业园和矶山工业园两大临港工业园,通过大投资,大建设,搭建大平台,引进大中型企业,带动全县工业大发展。彭泽县工业园总规划面积达43平方公里,投资20亿元,彭湖湾园区和矶山园区落户项目分别达到22家和28家,2012年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6.1亿元,逐步形成了以纺织服装、精细化工、装备制造、建材矿材为基础的四大支柱产业体系,临港产业集群效应初显。②
(二)扎实搞好基础建设,改善发展硬环境。基础建设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底子,彭泽县坐拥长达46.5公里的长江“黄金岸线”,是其不可多得的稀缺资源,彭泽县通过大力推进基础建设,改善投资环境,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在公路交通建设方面,彭湖沿江大道于2012年底全线通车,全县“三纵两横”的路网已基本形成;在工业园区建设方面,园区内水、电、路网工程基本建成,启动矶山二级综合污水处理厂和工业集中供水项目,完成9700米的园区排洪渠系改造工程,改善园区环境,推动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融合;在能源电网建设方面,红光220千伏变电站正式运营,矶山10千伏双回路电路架设完成,全县配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全面竣工。通过搞好基础建设,为彭泽的开放开发打开了新局面。①
(三)建设服务型政府,优化发展软环境。彭泽树立“优化发展环境,一切为发展服务、一切为项目服务、一切为投资者服务”的理念,促进政府职能转型,努力营造亲商安商的一流服务软环境。为了让所有落户企业无顾虑投资、零障碍发展,该县推出许多服务举措,如实行四套班子“四级调度”机制,所有领导干部到一线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些举措无疑对优化投资环境,吸引全国各地商户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改善民生。工业化和城镇化不仅是财政收入增加,也不仅是城镇人口比例增长和城镇面积扩大,更重要的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全民素质提升。彭泽县在开放开发中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共进的同时,抓好各项惠民工程,积极创造就业机会,2012年发放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5190万元;加大社会保障力力度,累计发放城乡低保金2869万元、大病救助金1105万元;通过财政配套资金1.1亿元,完成了六大类67项民生任务;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新建维修校舍面积2.7万平方米,改建增设农村幼儿园41家。②
三、推进城市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彭泽县在推进沿江开放开发战略,促进城市快速崛起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为了取得快速发展,步子太急,迈的太大,环境容忍标准降低,由此造成生态环境破坏、要素资源浪费、产业结构失衡等不良后果。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园区产业布局不甚合理。具体在园区招商过程中,引入的企业呈现乱、杂、微现象:如彭湖湾工业园布局了包括纺织、造船、水泥、机械制造、新能源、酿酒、金属冶炼、塑胶、汽配等行业在内的众多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另外,全县总投资超过10亿元的项目很少,没有一个超过50亿元的大项目,企业之间的相互关联度不高、没有形成聚集效应,缺少龙头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同时,这些小微企业占用了大量的沿江岸线土地资源,不利于沿江持续、有序开发和利用。
(二)战略型新兴产业发展缓慢。彭泽工业园区缺少资金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企业,战略型新兴产业发展较为缓慢,新型工业化程度低。彭泽当前的四大产业体系中的纺织服装和造船工业规模偏小,缺乏竞争力,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面临严峻考验;作为彭泽工业支柱的水泥行业也是面临行业产能过剩,存在巨大压力;由于缺乏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撑,彭泽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压力。
(三)资源要素紧缺。经济发展离不开人力、土地和资金的支持,三者缺一不可,三者的富足可以带来城市的繁荣,三者的紧缺则造成城市发展的瓶颈。
第一,土地问题。由于国家控制、省级统筹安排,2012年彭泽的新增用地指标为450亩,然而根据彭泽县的安排的各项工程要求,如迎宾大道工程、彭泽天然气利用工程、茂华物流有限公司、禾益化工有限公司的建设需求,总计需用地指标达6811亩。这个数据足以反映彭泽用地紧缺的现状。另外,如前文所述,由于产业布局不合理,小微企业占用了大量用地指标,也加剧了土地资源的紧缺。
第二,资金问题。一方面基础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沿江开放开发以来,彭泽县虽然得到了省市的大力支持,基础建设大跨步前进,但对路网的建设、工业园区的建设、拆迁的补助等仍然需要大量的财力投入,根据县政府统计主要工程共需4.96亿元,相对于县级财政来说,无疑是相当紧张;另一方面金融体系供血乏力。市政工程、企业建设需要的资金支持很大一部份来源于金融机构贷款,例如大部分企业的建设和运营都需要向银行贷款,且适度的负债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最合理的资产负债率一般为40%~65%。当前,彭泽县所有的金融体系由8家银行和1家小额代款公司构成,2012年年末银行的存贷比仅为40%,大大低于国家限定的红线75%,资金的紧缺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四)生态环境面临恶化风险。西方老工业城市发展是走末端治理路线,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其代价和影响难以估量。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注重环境生态的保护,将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摆在发展的第一位。然而中国很多县域城市为了发展而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彭泽县在开放开发的过程之中,就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彭泽部分企业和个人依托县域沿江运输成本低廉的优势,将一些土山碎石运往其他城市加工抑或是铺路垫基,这是一种低层次、粗放式的经济,既浪费资源、又破坏城市路网、城市环境,对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二是彭泽沿江的矶山工业园有众多医药、印染等化工企业,如果管控的力度不够,可能对水资源安全造成不利影响。县政府已经制定了园区企业管理制度、基本建成了管网、污水处理厂等设施,但偶发性排污超标现象仍难以杜绝,一旦处理失当,后果将十分严重。
(五)农业现代化进展缓慢。彭泽素有农业大县之称,但农业生产方式粗放,产业不成规模。彭泽是有产量居全省之首的棉花籽、油籽,有“中国鲫鱼之乡”的彭泽鲫,有口味俱佳的瘦肉猪、人工饲养梅花鹿、东升豚、葛粉等诸多特色农副产品,如此众多的当地优势资源,却无法形成品牌,没有一家驰名的农副产品生产企业。
四、对策和建议
为建设“四化”同步、健康发展、绿色崛起的城市,针对彭泽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拓展战略眼光,打造核心竞争力。拓展战略眼光,就是要发展壮大战略型新兴产业。一方面,按规划布局临港产业的同时,着力引进节能环保、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另一方面,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转型,建立产业优势,打造核心竞争力。在招商引资上,要从大招商变为招大商,引进产业链中的上下游企业,做大做强产业链,以点带面地加大产业聚集力度和规模经济效应;要大力发展金融业及服务业配套,提升第三产业比重,提升城市发展质量。
(二)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民营经济是市场经济中最具活力的部分,具有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扩大就业、激活民间资本的多重效果。彭泽县在民营经济领域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应该从政策上、体制上大力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积极支持和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例如通过建立外出人员联系常效机制,加大招商引资对在外人员的联系和宣传;设立专门办公机构,负责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对策研究;开通民营企业审批绿色通道,加大技术指导和专项资金扶持力度,引导全县民营经济蓬勃发展。
(三)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彭泽县在农业资源上拥有天然优势,具备做大做强特色农业的底子,可以借鉴安徽省当涂县农业综合发展的经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要整合小、散企业,规模化农产品生产养殖,支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扶持企业龙头,做大产品品牌,要有把产品做成品牌,品牌做成名片的决心,力争在几年之内产生2~3家全国性知名企业,形成3~5个全国知名品牌。①
(四)建立健全金融服务支撑体系。县域发展最缺的就是资金,要对接项目和资金,就需要有健全的金融服务支撑体系。要改变过去那种“什么样的地方就需要什么样的金融”的错误认识,越是欠发达地区,越需要金融服务的支持。首先要加强金融机构的建设,发展多层次、多样化金融机构组成,综合建成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要重点发展商业性金融,建成有国有商业银行、地方商业银行、社区融资机构以及民间金融组织共同组合的县域商业金融组织体系;其次,要创新金融服务,充分利用民间资本,发展小额贷款公司,给予充分的政策支持,着力于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
(五)建立土地集约利用模式。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土地供求矛盾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是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土地集约式利用。一是要严格按照规划引导进行项目建设,防止滥用、浪费、闲置用地;二是通过实施低丘缓坡荒滩等土地复垦,推进城市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增加用地指标;三是要尝试用指标置换等方式解决用地指标不足的问题;四要重点引进大型企业,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产值,为大型企业项目留地,争取重大项目用地特例特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经济正处于快速增长时期,为了适应市场化经济形势的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就要注重城市规划和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因此,本文从不同的视角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解析,目的就是为了做好城市建设工作,实现经济的稳定快速增长。
1.城市规划对区域经济产业的影响
1.1城市规划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市场
要想带动一个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就要注重该地区内城市规划建设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市场化经济时期,要对经济的发展进行针对性的规划,采取区域合作,产业结构优化的模式。与此同时,还要与城市规划结合在一起,充分的利用科学技术提高生产力水平,实现战略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城市规划范围的扩大,会为社会发展带来充足的物质保障,提供相应的基础服务设施,创造更大的市场空间,对该区域内经济产业的发展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一般城市规划都要依据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对城市发展起到了指引、引导及经济基础的作用。首先,区域经济影响城市规划的总体方。其次,它影响城市规划的实施。
1.2城市规划增加了客户群体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呈现着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很多地区,城市的发展都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乡镇经济的发展,同时乡镇的发展也会反作用于城市的发展,使城市化的范围不断扩大。因此,对该区域内的经济发展也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增强购买力,促进消费,为该区域内的一些服务性产业提供更大的客户群体,使区域经济水平得到普遍性的提高。城市规划工程的建设,会促进该区域内各企业的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各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带动区域内客户消费群体数量和消费额度的增长,也为农业创新和农民增收提供了信息和渠道支持。
1.3城市规划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商机
城市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产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主要的表现就是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过程中,相应的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完备,一些交通、通讯越发便捷,会为经济发展提供基础,与此同时,由于城市各方面功能的加强,会吸引大量的投资者,来开发本地市场,这样就会带动相关的产业也随之发展,所以说城市规划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商机。除此之外,在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过程中,信息量也会逐渐增加,尤其是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量的快速更新和积累就意味着市场动态的有效掌控,有利于决策的制定。
2.城市规划与区域经济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居民居住环境改变,城乡户籍变更困难较大
在现实生活中,城市居民的户籍和乡镇居民的户籍所受到国家给予的待遇是有差异的,面对就业、升学、养老、医疗等方面存在的不同之处,为政府相关部门带来了一定的工作难度。根据地域(地理位置)和家庭成员关系(血缘继承关系),我国将户籍属性划分为农业户口(农村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城镇户口)。随着城市规划工作的进行,农业户口都要更改为城镇户口,这就需要政府在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福利和服务等方面来加大投入,才能保证基本的生活需求。在乡镇与城市相融合的过程中,户籍变更过程中所引发的问题较为常见,这一过程,工作量较大,且情况复杂,容易出现问题,除此以外,户籍变更后的居民在某些方面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为当地政府带来一定的压力。比如说养老问题、医疗卫生问题、教育问题、就业问题等等,很多问题无法及时解决,需要政府根据实际情况来逐渐完善。
2.2城市规划所引发的环境问题与耕地减少问题
一、问题提出
自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今的欧美、日本、亚洲四小龙以及部分东盟国家、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越南等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出现了雁行产业转移过程。这一现象引起了很多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
一般而言,在经济发展水平不一的国家与地区之间,存在着产业的梯度转移过程,因此有学者指出在中国的不同发展水平地区之间,也可以而且应当促进这样的产业梯度转移。然而事实上在欧美、日本、亚洲四小龙以及部分东盟国家、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越南等国家之间曾经出现的这样雁行产业转移却较少在我国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沿海省市和内地欠发达省区之间出现。我国东南沿海开放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引进外资,经济高速增长持续了近三十年。按理,这样的产业转移早应发生,但是,它不用说在不同省区之间,就是在发达省区及周边省内也较少出现。
即便如此,推动经济发达地区产业向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对促进发达地区产业升级和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意义重大,承接产业转移成为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举措。产业转移逐渐成为长三角和珠三角及国外开放地区的大势所趋,经济欠发达省区都在抓紧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因此研究如何实现产业大规模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向内地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经济欠发达地区又该如何抓住机遇承接产业转移,如何通过产业转移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欠发达区域实现跨越式发展等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了。
当前北部湾(广西)建设正备受世人的瞩目,北部湾区域的发展将打造中国新的一极,那么北部湾区域该怎样承接产业转移,实现区域又快又好的发展,它的发展将何去何从呢?本文将兼论北部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选择与定位。
二、承接产业转移对欠发达区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意义和可行性
1、承接产业转移对欠发达区域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意义。一方面,承接产业转移是实现欠发达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机遇。另一方面,产业梯度转移能够实现区域合作 “双赢”。欠发达地区有着丰富的资源,更适合低成本扩张的水、电、劳动力、原材料等生产要素,这缓解了发达地区突破发展的资源瓶颈。依据产业梯度转移理论,地区间的产业转移可使先进地区加快产业升级,集中优势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业,而后进地区则可以较低成本引进相对先进的产业和技术,以“后发优势”提高产业层次与水平,从而实现产业转移方和接受转移方的“双赢”。
2、欠发达区域承接产业转移实现跨越式发展可行性分析。
(1)发达地区要突破产业发展困境和挑战需要进行产业转移。根据弗农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理论,东部沿海和粤港澳地区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制造业经过20年的发展成熟,在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下逐渐失去了竞争优势,衰退产业必须逐步退出。而根据产业布局的成本理论,应以生产成本最低为准则来确定产业的优区位。由于成本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必然面临向周边低成本地区扩散和转移。
(2)区域产业结构差异有利于产业进行转移。根据不平衡发展规律,一个经济区域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高梯度和低梯度地区。区域发展不平衡性使其具备一定的梯度差别,有利于产业的梯度转移。
(3)中国的区域经济合作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这将更好地促进各省区建立产业转移的协调机制,为产业转移铺设平台。
三、欠发达区域承接产业转移途径探讨
笔者认为欠发达区域承接产业转移可以分为各层次,宏观层次的政府承接产业转移的决策和引导、微观层次的企业实体承接转移的实质性项目对接、中观层次的社会各界对产业转移所形成的社会环境和区域条件。当然产业转移就必须协调好层次之间的关系,实现区域又快又好的发展。
1、承接产业转移与促进欠发达主导产业发展相结合。首先,应确定符合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方向的主导产业;其次,优先承接有利于主导产业发展的产业转移,并对不同产业承接产业转移制定相应的产业准入政策;再次,鼓励欠发达区域已有的企业转型升级,鼓励新增投资向高新技术环节和新兴产业发展。
2、承接产业转移与欠发达区域统筹发展相结合。根据不同区域发展水平制定针对性措施承接不同类型的产业,将培育主导产业集群和弥补产业结构缺口同时考虑。因此,对不发达地区需要同时承接来自国外和国内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主要通过提高项目效率和质量等方式来承接产业转移。实现产业承接方式的多样化,欠发达区域应根据产业转移方式变化的特征和趋势,坚持直接引资与间接引资并重,实现产业接纳方式的多样化,如BOT融资、项目融资等。
3、承接产业转移与促进企业的发展相结合。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积极培育企业集团发展区域经营,利用产业转移带动其转型升级,在与大型公司的合作、竞争中促进欠发达区域企业规模向大型化、集团化发展。将承接技术转移与企业自主研发创新相结合,在承接产业转移技术的同时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总之,欠发达区域要认识到产业转移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承接产业转移是发展经济的正确选择。产业转移和产业承接都是涉及各地经济发展的大问题,能否做好产业承接,主要取决于层次间的协调和结合的紧密度。
四、北部湾区域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选择与定位
1、北部湾区域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重点。充分发挥北部湾区域比较优势,选准产业转移的承接点,创新承接平台,优化承接环境,努力把北部湾区域建设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进一步做大做强产业,壮大经济总量,实现北部湾区域跨越式发展。北部湾区域承接产业转移应该坚持以“市场导向、发挥优势、可持续性、扩大就业”为原则,主动承接产业转移。
(1)明确可以承接的产业转移的来源。既要主动承接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和发达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产业转移,也要主动承接我国中西部地区需要转移到沿海发展的产业,不断扩大区域合作,提高全方位对外开放水平。当前要把承接产业的重点放在长三角和珠三角两大经济区域,进一步扩大与东盟等区域的产业合作,拓展与港澳台地区及日韩、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合作领域。
(2)进一步细化具体区域的承接产业的布局。根据北部湾产业布局、结合地方产业发展需要,各区域该充分利用自身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综合成本优势,选准产业承接点,注重承接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灵活性。玉林可充分利用与广东的地缘优势,加快与珠三角发达地区的产业、市场对接,率先建成北部湾区域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基地(已形成的产业集群可以进一步拓展);南北钦防可在加快培育形成石油化工、重工业、林浆纸、电子、能源、海洋生物、港口及高新技术和环保等产业方面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崇左市可以发展糖业和锰工业为主要方向,通过承接相关产业,培育壮大支柱产业。
2、北部湾区域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
(1)政府力量合理介入市场失灵和不足的领域和环节。政府力量合理介入市场失灵和不足的领域和环节,对于推进区域合作必不可少。产业布局中的协同有序原则需要正确发挥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指导、规范、协调、服务的职能。
(2)发挥比较优势,根据区域产业结构的梯度性和互补性实施产业转移。广西资源丰富,与大珠三角山水相连成为交通枢纽,可与粤港澳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成为拓展与东南亚、南亚经贸关系的战略通道。首先,正确定位各自的比较优势;其次,寻找区域互补空间,组织产业转移,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发展产业集群,促进区域工业向高水平、宽领域、纵深化方向发展;再次,完善投资环境,承接珠三角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成为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加工基地、劳务输出基地。
(3)把园区打造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平台和载体。利用与东盟国家合作的优势,借鉴苏州工业园区经验,依托北部湾新产业区打造一个类似的科技园区。新加坡在园区开发方面有着很好的经验,凭借着一块小小的土地和高度集中的园区,使得新加坡成为一颗耀眼的星星,新加坡开发园区的经验在苏州等地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借鉴,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北部湾要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路线,走传统发展道路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尽力找准打造科技园的区位,然后进行切入点选择,突出园区的特色和科技指导作用,然后通过园区的学习与示范作用带动产业的开发,园区可以借鉴新加坡的经验和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道路,在依靠已有园区(如南宁国家经济开发区、南宁高新技术开发区)开发基础上实现多途径引资开发,强化园区的管理与协调,提高其效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努力把科技园区和工业园区建设成为承接产业转移、带动本地工业经济发展的龙头。
(4)营造承接产业转移的良好环境。首先,完善现代交通网络建设,重点扶持海上贸易的发展。同时也全方位实现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现代交通网络与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和东盟国家对接,构建便捷通畅、安全高效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进一步降低流通费用;其次,优化政务环境,加强组织保障,建立长效机制。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积极营造承接产业转移良好的政务环境。优化招商引资环境。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在全区域营造浓厚的承接产业转移的良好氛围。
(5)增强发达地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和地区间转移,使欠发达地区实现高效地进行承接产业转移。
【参考文献】
[1] 北部湾(广西)经济区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编:共建中国东盟新增长极[M].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
[2] 郝寿义、安虎森:区域经济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3] 张孝锋、蒋寒迪:产业转移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M].华龄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