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的影响模板(10篇)

时间:2023-08-06 10:30:2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农业发展的影响,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农业发展的影响

篇1

农业发展情况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增长快慢,当今科技不断创新,同样影响着我国农业的发展。科技不断创新,将现阶段的高新产业与我国的农业相结合,就能在节省人力物力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但是,现阶段我国虽然有大量的农业科研成果,但最终投入生产的却寥寥无几。这就需要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在促进我国农业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的力度,这也是我国农业不断发展的大趋势。

1我国农业发展现状

我国当前的农业结构形式主要是以小型私人企业或者农业个体户为主。由于是小型的私人企业和个体户居多,所以农业生产规模较小,仅仅存在有限的大型农业主体,这就对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带来了阻碍。农业科研成果本身带有公益化性质,其是为我国今后的农业发展而作贡献,这就不再是单一的个体或者小型农业主体所能够承担的。所以,要想使我国农业经济不断发展,促进农业技术的不断推广,就需要国家和政府提供经济上的资助[1]。

2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2.1农业研究成果与现实的需求不相符

农业科研成果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目前,我国研究出来的农业产品并没有与现实生活中的产品很好地联系在一起,科研成果在追求先进、完美的同时并没有考虑到实际的问题,这就造成了科研成果无法转变为生产力。所以,在之后的科研工作中,科研成员要严格要求自己,结合实际情况,不断提高产品的性能,使科研成果尽快转变为现实生产力,促进农业的不断发展[2]。

2.2资金问题

由于我国在保障农业技术推广方面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就资金问题已经给出明确的价格规定,不仅如此,还经常增加资金投入。但是,这些资金并不能满足农业技术推广所需要的资金,资金不足就会导致很多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就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并且阻碍农业技术推广的进度。

2.3基础设备不健全

当今是信息时代,信息和技术的发展对于农业技术推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某些地区,由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比较缓慢,一些技术设备并不完善,无法接收到外界的信息,因而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步伐。现今经济发展迅速,对于那些无法及时接收到外界信息的人员而言,已经跟不上社会前进的脚步,所以与现代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也不适应。

2.4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不高

农业技术推广一般面对的是基层人员,即使这些工作人员下基层,但是他们的工作待遇并不是很好,工资比较低,而且工作条件不好。因此,有能力的人才早就投奔到其他行业中,这就导致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越来越少,高学历人才不愿意从事这一行业,这就使从事这一工作的人员素质比较低,阻碍了农业技术的推广[3]。

3农业技术推广建议

3.1增加资金投入

我国本来就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覆盖于各个县。所以,各个县都应积极配合国家对于农业技术推广所安排的工作任务。政府部门应大力支持,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投资力度。并且政府积极参与调查,坚持科学发展观,合理利用每一部分资金,确保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

3.2建立健全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应进一步完善相关的制度,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进行细分,分配到每一个部门,各部门各司其职负起责任。在工作前进行实地考察,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工作时根据需要安排好人员,做到与时俱进,提高每位员工的责任感,共同发展,取得新成就[4]。

3.3建立农业技术服务机构

如果有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农业技术推广中来,将会形成新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构建一个服务体系,农业企业可以更加方便地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而且农业大户和相关的技术人员也是这个机构的主要力量,政府部门也要大力支持这个机构的发展,鼓励其采用更好、更实用的方法将农业技术推广下去,并且定期对于农民进行培训[5]。

4结语

为了促进我国农业的不断发展,提高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政府、农业技术研发人员及广大人民群众都应高度重视这一工作。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不断投入资金,将每一部分资金都用于生产中,提高资金的利用率,确保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总之,应重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石晶,肖海峰.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J].科技与经济,2014(1):41-45.

[2]王新波.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J].法制与经济,2014(12):115-117.

[3]李楠,王祥义.基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路径选择[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6):274.

篇2

土地是农民生活最基本的保障,同时也是农业生产不断发现发展的最基本生产资料。但自我国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以来,小规模分化经营,导致我国农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不能满足农业市场的国际化要求。

1 当前土地流转的基本现状

1.1形式多样化

主要有转让,转包,出租,互换,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其中转让性土地流转,是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逐渐增多,工作时间也随着增加,工作固定性越来越高,因此在农村也就空置下来了大量的土地,那些外出打工人员就把自己空置的土地以资金或者实物的方式进行转让;互换性土地流转,就是有些人员用自己的土地和一些距离自己比较近的土地进行交换,以方便种植。其它各种流转形式均是在这两种形式的基础上稍微进行一点变化。

1.2规模扩大化

回龙镇现有水田面积1533hm2,旱地面积666.7hm2,截止2011年10月,全镇土地经营权流转面积达400hm2,占耕地面积20%以上,流转时间以1~5年之间,多数以短期为主,10年以上的很少。流转的土地主要以种植水稻、甘蔗、马蹄最多,其次是烤烟、蔬菜、大豆等。

1.3取得的成效

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化,有几百亩,上千亩的水稻、甘蔗、马蹄连片种植,有十几亩,几十亩,上百亩的烤烟、大豆、蔬菜等连片种植。可以为农业招商引资创造条件,引进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建设核心农业化基地。

2 当前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身份限制

审议稿第55条第2款对土地承包进行了明确规定,要求只要是把本集体的转让给集体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都要经过集体中2/3以上农民或者农民代表的同意。这一规定,导致目前土地流转也仅仅是在集体组织内部进行,对集体以外土地的承包进行了限制。这种对土地流转身份上的限制,也就导致土地不能在市场上自由进行转让,不能统一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影响了土地使用的有效性。

2.2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条件限制

目前对于土地转让有一个最主要的前提条件,那就是必须要经过发包人的同意,把承包农户作为流转的主体。如果单单从土地流转来看的话,就是通过市场机制,对土地进行流转,那么流转之后的收益就应该被承包户所有,只要是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农民也应该有土地转让的自,这样对于私法自治原则才更加符合,并且可以对农村经济不断发展的开放性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

3 土地流转的对策与建议

3.1在土地流转中,有效的保障农民利益,严格遵循3大原则

篇3

从世界城市发展的经验看,城镇化率在30%-70%之间,是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黄金时期。1996年我国城镇化率为30.48%,第一次跨入黄金时期的门槛。2011年我国一半以上人口为城镇化人口(51.3%),2014年这一比率继续提升至54.77%,显然,当前和未来若干年内,我国依然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未来10年是我国城镇化发展重点转向“人的城镇化”的重要战略机遇期。2013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提出“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推进人的城镇化,研究新型城镇化中长期发展规划”。2014年3月,我国颁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央政府决策和国家规划将引领亿万农民融入城市生活,拉开“人的城镇化”征程的序幕。这意味着未来10年我国城镇化发展重点将转向“人的城镇化”。制订我国农业发展战略需要顶层设计,这种设计不能脱离我国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时代背景,必须深刻认识“人的城镇化”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机制,主动适应城镇化发展的战略新形势,稳步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二、“人的城镇化”将怎样影响我国农业发展

1.什么是“人的城镇化”所谓“人的城镇化”是指以人为本,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高城镇常住居民中户籍人口的比率,促进转移到城镇的人口享受到与原住市民一样的公共服务,深度融入到城镇生产生活和城镇文明中。

2.“人的城镇化”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从理论上讲,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中,农业发展将受到两大主要影响,即“人的城镇化”对农业发展表现出促进和制约两个方面的作用。(1)“人的城镇化”对我国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可以归纳为六大贡献:一是就业贡献。“人的城镇化”将创造越来越多的就业岗位,吸引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地区转移,拉动农业劳动力的非农化。二是规模贡献。随着“人的城镇化”进程加速,更多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未来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相对于细碎的耕地表现出稀缺性,这将使耕地向少数人手里集中,为农业实现规模化、机械化和专业化生产创造必要外部条件。三是技术贡献。城市非农产业迅速发展,可以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必要技术支撑和社会化服务。第二产业可提供农用机械设备等硬件技术支持,第三产业则为农业实现现代化提供技术、信息及丰富多样的社会化服务。四是资金贡献。“人的城镇化”将形成大量反哺农业的资金,从而对农业发展形成有力的资金支持。五是市场贡献。随着农产品消费群体的数量与规模越来越大,农产品消费需求的档次也在不断提高,这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具有广度和深度的市场空间。六是结构贡献。“人的城镇化”提高了城镇居民人口规模,也提高了居民收入水平。随之居民的农产品消费需求将逐步升级,将更加注重消费健康、营养的高附加值农产品,这为我国现代农业生产提供了导向,并将拉动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高级化。(2)警惕城镇化快速推进对农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其负面影响,可以归纳为两大主要制约:一是要素制约。“人的城镇化”将会推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往往这部分农业转移人口是农村中的高素质劳动力,也是经济实力和资金财产积累比较丰厚的群体,因此,在没有做好统筹协调的情境下,“人的城镇化”也会在人力资源和资金投入两个方面对农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从而制约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二是农产品供求均衡制约。“人的城镇化”带来人的聚集和消费能力的积聚,而且城市发展表现出明显的马太效应,越是大城市越具有人口凝聚力,因此我国居民将越来越向大中城市集中。一般而言,大中城市居民的消费模式和消费水平相对比较高级,比较注重农产品消费的品质要求,而且居民消费存在示范效应和棘轮效应。示范效应表明,高收入水平居民的消费模式对较低收入水平居民的消费有引领示范作用,较低收入水平居民将以高收入者的消费模式为标杆和发展目标;棘轮效应表明,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和模式升级后往往不容易回退,具有不可逆性,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于向下调整。在如上三大效应的作用下,我国农产品消费容易向高品质、高级化方向升级,而农业生产又面临高素质要素流失的制约,容易出现国内农产品供给升级不足,无法满足国内居民对高品质农产品需求的局面,从而出现国内农产品供求均衡失常,引致我国大量进口国外农产品,对国内农业发展形成进一步的不利冲击。

三、我国农业发展如何适应城镇化的新形势

1.推动农业生产模式和经营制度的改革创新一是充分发挥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优势,加快土地确权,促进土地适度集中,加强耕地产权保护和用途保护,在促进“人的城镇化”的同时,减缓土地的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化的质量。二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业园区化发展,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等合作经济组织,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村组+农户”、“公司+村组+合作社+农户”,以及家庭农场、企业化大农场大牧场等产业组织创新,推动农业部门和其他产业的融合,促进规模化经营和农业生产技术的广泛应用,满足城镇化带来的农产品数量增长和品质提升需求。三是建立利于吸纳城镇优势因素的制度和通道,鼓励城镇居民带着资金、技术和新想法返回农村创新创业,推动城乡资源的自由交换和优化配置,克服“人的城镇化”对农业发展的要素制约。

篇4

1 温宿县托乎拉乡土地流转现状

托乎拉乡毗邻温宿县城以西,土地面积71000亩,以水稻种植为主,同时种植有核桃,温室大棚蔬菜等。由于水资源丰富、气候条件适宜,托乎拉乡鱼米之乡的美名誉满南疆。近年来托乎拉乡扎实开展土地经营权流转工作,七年以来,托乎拉乡流转合同127份,流转面积2925亩,其中转让780亩,出租2145亩。经过这一系列的工作,托乎拉乡的农业发展不断繁荣。土地流转对农业发展和全乡经济发展不断产生积极影响。

2 土地流转对现代农业发展产生的影响

2.1 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业经济发展

土地流转为实现规模化经营和获得较高的农业经济效益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能够有效地解决传统土地经营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能够为当地的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化经营带来丰富和充足的原料,能够吸引一大批的高科技企业,对促进本地区农业龙头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地区的龙头企业会率先进行试验示范推动,建立试验推广基地,并以基地为辐射带,带动其他农户种植与企业需求一致的农产品,并不断培育和壮大农业产业龙头企业,相反的农业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入驻之后,会利用自身的大规模土地资源,积极的投资建设农作物生产基地,带动一方的农户进行农作物种植和初步的加工产品,使得农产品的市场机制不断提升,从而促进农民增收和当地农村的经济可持续发展。

2.2 完善农村市场要素,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首先,土地流转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需要而进行的一种行为,其加深了土地这一生产要素的市场化进程,并能够促进农村地区其他市场尤其是资本市场极度的活跃,增加了农民群众的实际收入,保证了农民群众的收入结构得到了有效的调整;其次,农村的土地流转,对土地资源的配置方式进行全面优化,将农民群众手中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进行农业生产,改变了传统的小农化生产经营模式,形成了社会大生产的生产方式,延长了农产品的生产产业链条,极大的促进了现代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使得农产品在生产、加工和销售过程中与市场紧密相连;最后,土地流转实现了企业和农户以签订合同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在生产过程中,对农民群众的生产方式进行了科学的指导和培训,这对于提高农民的农业生产技术和专业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这种方式也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生产质量,缩短了生产的时间。

2.3 创建特色农业,繁荣地方经济

土地实现了流转之后,土地的使用方式,使用时间和使用者都有了更多的选择,各个地区尤其是农业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和人文环境出发,仅仅围绕市场的需求,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对本区域内的特色农业进行开发,积极的发展特色农业、观光农业等现代农业方式,将本地区内的独特的农业资源转化为特色的农产品,对原有的农业生产模式进行丰富,这样不仅保证了资源得到了全面的利用,而且是能够实现地地区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生态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的有效结合,保证地区的竞争实力明显提高,同时,在土地流转后,发展特色农业和观光农业,其已经适应了当前社会发展和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使用了对农业市场进行细致划分的需求,是土地流转之后效益最大的领域之一。

3 实现土地流转的途径分析

3.1 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

篇5

一、引言

当今气候变暖的问题备受广泛关注,从而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应运而生。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200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制定了“巴厘岛路线图”,为2009年前应对气候变化谈判的关键议题确立了明确议程,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40%,进一步促进了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农业生产在全球温室气体循环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温室气体排放量介于电热生产和尾气之间,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第二大重要来源,同时温室效应而引起的气候变化又会严重影响到农业生产 。因此,在发展低碳经济的同时也应该倡导低碳农业,积极采取措施减少农业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实现传统农业向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转变。

低碳经济的推手必然是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农业除了可以解决各国粮食安全的问题之外,还可以为气候变暖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低碳农业是节约型农业,是效益型农业,它以最少的物质投入,节约各种资源来获得有益于社会的最大产出。本文将选取影响低碳农业发展的二个因素――农药使用量和农用薄膜使用量,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它们对低碳农业发展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

二、回归分析的过程

1.变量与模型的选取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且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所以CO2排放总量很大。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除了土壤释放碳以外,农药、农用薄膜等的大量使用也间接消耗了能源,成为农业生产的又一个重要温室气体的排放源。虽然农药的使用,提高了农作物的单产面积,但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可见化肥的使用量是影响农业碳排放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农用薄膜的主要成分是氮和碳,并且薄膜无法降解,严重污染了环境。因此,农药和农用薄膜的使用可能影响低碳农业的发展,出于方便比较和数据可获得性等方面的考虑,本文将农药和农用薄膜当作因变量,农业生产值作为解释量,可以获得以下模型: ,其中,y为农业总产值(亿元),为农药使用量(吨), 为农用薄膜使用量(吨)。

2.数据的来源(见表1)

3.模型检验与结果

3.1初始模型计量与模型检验

检验:从经济意义方面检验参数估计量,农药使用量x1的系数为正值,说明农药使用量与农业总产值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不考虑成本和价格等因素的情况下,农药使用量增加农业总产值也会相应的增加,符合经济意义检验,农用薄膜使用量 的系数为正,说明其与农业总产值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也是符合经济意义的。

1.1多重共线性检验。从统计检验来看, ,方程拟合优度高,又因为F所对应的P值小于0.05所以总体显著性好,但是在显著水平 下,所有参数不都是显著的,因为并不是每一个回归系数的t值所对应的P值都是小于0.05的,上表中 对应的P值为0.7544大于0.05,所以其不显著,可能存在着多重共线性,所以将其进行进一步的检验,得到相应的相关系数矩阵表:

从该表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多重共线性,所以接下来我们要把这个模型进行修正,利用变量逐一剔除法得出下面的结果:

因为只有两个解释变量,所以先去掉第二个变量,得出第一个模型;接着去掉第一个变量,得出第二个模型,经过比较这两个模型,我们可以看出,第一个模型的拟合优度比较高,而且总体和参数都显著,所以应该剔除第二个变量。

1.2异方差检验。采用White检验法来进行异方差检验,最后得出的结果如下: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二行对应的是 ,其对应的P值可以看出,显著性水平 ,所以其存在异方差,下面用对数变化法进行修正,得出的结果如下:

,经过White检验修正过的模型不存在异方差。

1.3自相关检验。首先用DW (德宾―沃森) 检验法进行检验,当显著性 时, , ,查表得到: ,

;由于 ,故可判断存在一阶正自相关。下面利用科克兰内- 奥卡特迭代法进行修正,利用AR(1)进行回归,此时回归方程为:

此时 ,所以不存在自相关。

表1

注:数据来自:《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90-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运用Eviews6.0对于上述变量进行回归分析。

2.模型的预测与结果

根据最终模型进行预测分析,模拟结果如下:

由模拟结果可知,最终模型的模拟结果比较满意,拟合程度较高,说明最终模型预测效果比较好;从方程看,也比较符合经济意义,农药的使用量对农业总产值的影响比较大,但是农用薄膜对农业总产值影响不大,从第一步显著性就剔除出去。

三、主要结论

根据最后的模型可知,农药的使用量对于农业总产值的影响程度很大,农药是为农业服务的,它的使用过程对于土壤的结构,大气的环境都会产生副作用,并且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因此要针对农药的使用量来制定相应的对策:

1.调整能源结构,转变农业生产方式

在农村对于节能减排的问题重视程度不够,进展相对缓慢。主要表现为种植业能源浪费严重,养殖业污染严重,农村生活污染治理难等。因此,必须调整能源结构,积极转变第一产业的生产方式,形成开源、替代、减排、增收,构建自给式、分布式、低碳化的农村能源服务体系,开发农村生物能源,发展能源农业的新思维。

2.推广施肥新技术,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上化肥的利用率

要推动农业节能减排工作,就必须注重化肥、农药以及农用薄膜的科学使用,减少不合理使用化肥的情况,合理利用土地,研发对二氧化碳气体吸收能力强的新型作物,实现低碳农业的发展。

3.推广低碳农业技术,开展节能减排技术的示范模式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积极推广施肥技术、畜禽健康养殖技术、沼气工程、秸秆能源利用技术、绿肥饲用技术、新型农作物育种技术、优良反刍动物品种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水产生态健康养殖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农业机械节能减排技术等各种节能减排技术,从而减缓二氧化碳的排放,保护农田生态系统,实现农业循环。同时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合的模式,建立低碳农业实践园区、示范企业、示范农户等,为减排技术的推广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赵其国,钱海燕,低碳经济与农业发展思考,生态环境学报,2009,18(5).

[2]鹿永华,农业经济,青岛市循环农业与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2008.11.

[3]肖文平,发展沼气,改善农村能源结构,中国林业,2010(1).

篇6

1引言

宜城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是主要的农业生产城市。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春秋季短,冬夏季长。年降水量在800~1000mm,年平均气温15~16℃。主要生产棉花,花生,油菜,水稻,西瓜,小麦等农作物。气候是自然环境的重要部分,气候有变化一定会回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经济造成影响。当前全球变暖,极端气候现象增多,襄阳市宜城市的气候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本地的农作物品种变异,生长缓慢,产量降低,严重阻碍了农业的发展,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经济损失。

2气候改变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2.1气候变化影响土壤等要素的理化特征和农作物生长特性

阳光、水分、土壤、热量是农业生产的前提要素。由于气候变化都会导致这些条件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四要素的理化特征。阳光、水分和热量影响着土壤有机质含量,温度或高或低和降水量减少都会影响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制约土壤资源的生产力。某一区域内适合生产哪种农作物与本地的气候因素紧密联系着。由于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特性、种类等。气温逐渐上升则会影响农作物的生产季节,如,本市中属于热敏感的农作物小麦、玉米和水稻,由于气温升高,直接导致了产量的减少。

2.2气候变化影响农业病虫害、干旱水涝等自然灾害

气候发生变化在很大程度上会引发大范围的农业病虫害。特别是暖冬季节,全球温度变暖,非常有助于农作物病虫害过冬繁殖,使得病虫害能安全过冬的数量增多,死亡率减少,从而农作物被病虫害危害的区域范围增大,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收成。气温变暖,引发了众多生物物种之间的竞争关系变化,同时也扰乱了往常的自然环境下食物链的竞争关系和种群之间的关系,病虫害没有了天地的捕捉,使得病虫大量繁殖和生长,出现了病虫害流行。

2.3气候变化影响农作物产量,减少农民收入、阻碍农业经济发展

气候变化将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处于低纬度区域的作物产量减少更加明显,中高纬区域的作物产量不受影响反而增多,宜城市大部分都是岗地,属于低纬度区域,受灾现象更加明显。由于农作物产量减少,农民的收入也跟着减少,导致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就会降低,阻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3改善农业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3.1增强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减少农业损失

宜城市人民政府应统计近几年气候变化的数据,从中分析气候变化的特点,合理的制作应对自然灾害的应急方案。另外,还要加强关于农业方面的自然灾害管理工作,要经常与气象部门联系,及时掌握最新的气象报告,并将气象信息及时告知相关单位和个体,使农民和工作人员能提前做好应对措施。

3.2选择优良农作物品种,增强农作物抵御不利环境的能力

由于气候的不断变化,有些地区的农作物已经不适合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中,为了最大限度的减少农作物减产的现象,可以适当的选择优良、适应气候变化生长的农作物品种进行繁殖生产,从而增强农作物抵御不利环境的能力。通过从别的地方引进新品种是一个不错的有效途径。

3.3加大农田水利技术设施建设,改善给水排水功能

由于宜城市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部分工程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建立起来的,工程起点相对低,很多水利设施已经无法正常使用,特别是水涝时期排水的功能不足。因此要强化农田水利设施,改善积水排水的功能。特别是要加强设施的防渗功能,优化灌渠的给水功能,降低灌渠漏水和渗水,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从而使提高农业对气候灾害的抵御水平和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建设农田水利设施结合实际,重视科学、给水排水灵活,节水灌溉,积极开发自动化、智能化的新型农业生产技术,并能研发出更多能与气候变化相适应的农业生产新型工艺设施,从而不断的强化抵御气候灾害的工程设施。

4结束语

气候变化和农业生产两者的关系既是相互影响也是相互制约的。掌握气候的变化情况,可以有效控制农业生产的质量。我们在应对气候给农业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下,要积极的采取措施降低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和灾害。通过增强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选择优良农作物品种、加大农田水利技术设施建设,将气候变化和农业生产视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未来气候变化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正确面对气候变化,及时研究应对方法,让农业生产在适应气候的变化中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建军,蒋远胜.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受灾面积的影响分析-基于1951-2009年的数据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1,11(03):56-59.

篇7

二、文献回顾

有关公共财政支持与低碳农业的研究成果中,国外的Johansson Daniel JA和Azar Christian(2007)研究表明:欧盟将对农业补贴与环保标准的贯彻情况挂钩,对减少肥料和植物保护剂的使用及有利于环境和资源的生产技术给予一定的补贴;英国对农民在自己农场附近的树林、河沟的保护有一定的补偿费,如果农场在改变土地用途过程中不施用氮肥,政府则每公顷补贴450~550英镑,在氮污染敏感地区,如果农户每公顷氮肥施用量小于150kg,补贴65英镑;德国对生态农业活动有具体的补偿措施。

我国在此研究领域,刘星辰、杨振山(2012)总结和分析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促进低碳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包括:通过具体目标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加强对肥料和废料的管理和使用,规范农业生产环节;加强技术研究,保护以及进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实施农业补贴,通过经济手段达到促进政策的有效性。熊冬洋(2011)提出构建低碳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保持农民收入长期稳定增长的必由之路;要充分发挥财税政策对低碳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必须进一步加大政府财政资金的投入,灵活采取各种针对性的财政补贴方式,进一步完善现行与资源和环境保护有关的税种,建立支持低碳农业的财税政策的绩效评价机制。张莉侠和曹黎明(2011)在探讨中国低碳农业发展意义的基础上,分析中国低碳农业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最后从制定低碳农业的发展规划、加大财政对低碳农业的支持力度、规范农户和企业的生产行为、加快农村低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增强农民对低碳农业的认识与理解等角度提出促进低碳农业发展的对策。魏博洋、张严冰、王朝(2013)分析了中国低碳农业的发展现状和制约因素以及德、美、日等国家发展低碳农业的经验,并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加强宣传引导、在全社会形成低碳农业发展理念、健全低碳农业法律体系、落实财政补贴和管理制度四点发展中国低碳农业的策略。

因此,公共财政支持低碳农业发展过程中,肥料与废料管理、低碳农业法律体系、低碳农业科研技术、财政支持低碳农业补贴及环境保护为公共财政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主要发展方向。

三、公共财政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指标设计与数据来源

(一)影响因素

基于已经成熟的研究成果,农业科研技术投入、财政支农补贴及环境保护建设将是公共财政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重点领域。黑龙江省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其低碳农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两大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应推进农业水利化、农机化、科技化、产业化、规模化和组织化的发展,并指出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大力推广和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导农民科学施肥,鼓励农民大量使用农家肥、新型有机肥料以及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加强对农药、化肥废弃包装物的处置,不断提高农业面源污染监管能力和治理水平。

基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择农林水事务中的农业生产资料补贴支出APSt、科学技术支出STt和环境保护支出EPt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公共财政支出来横向分析其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其中,农业生产资料补贴有助于控制农业生产中的化肥施用量,推动低碳农业的发展;科学技术支出可促进低碳农业科学化的发展,例如土壤的碳库效应与固碳减排技术,加速低碳农业发展的步伐;环境保护支出可加快低碳农业发展进程,形成低碳农业发展保护效应。同时,运用VAR模型从“节肥、节耗、高效”三个方面纵向分析公共财政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所引起的动态反应,对公共财政支持低碳农业影响因素进行探讨。

(二)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对象是黑龙江省公共财政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首先选取1995―2011年黑龙江省的农业生产资料补贴支出、科学技术及环境保护三项公共财政支出作为横向研究指标。其次,选取1995―2011年黑龙江省农业总产值、化肥施用量与农用机械总动力三项指标纵向分析公共财政支持对低碳农业发展的影响程度(如表1所示)。

其中,农业总产值的计算方法通常是按农业产品及其副产品的产量乘以单位产品价格求得;少数生产周期较长,当年没有产品或产品产量不易统计的,则采用间接方法匡算其产值。农用化肥施用量指本年内实际用于农业生产的化肥数量,包括氮肥、磷肥、钾肥和复合肥。化肥施用量要求按折纯量计算数量。折纯量是指把氮肥、磷肥、钾肥分别按含氮、含五氧化二磷、含氧化钾的百分之百成分进行折算后的数量,复合肥按其所含主要成分折算。

公式为:折纯量=实物量×某种化肥有效成分含量的百分比

而农业机械总动力指全部农业机械动力的额定功率之和。农机总动力按使用能源不同分为以下四部分:柴油发动机动力,全部柴油发动机额定功率之和;汽油发动机动力,全部汽油发动机额定功率之和;电动机动力,全部电动机(含潜水电泵的电动机)额定功率之和;其他机械动力,采用柴油、汽油、电力之外的其他能源,如水力、风力、煤炭、太阳能等动力机械功率之和。

四、研究方法与结果分析

(一)研究方法

理论上讲,影响低碳农业发展的因素有许多,不同的公共财政支持对低碳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也存在差异,这些因素主要包括化肥施用量、农用塑料薄膜、人均碳排放和农药使用量等。本文以黑龙江省为例,选择1995―2011年黑龙江省的化肥施用量、农用机械总动力、农业总产值三种具有“节肥、节耗、高效”代表性的方面来分析公共财政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运用VAR模型构造三个方程组成系统分析,第m个方程可表示为:

ymit=cm+Mym it-1+Fymit-2+umit

yit=(Iit,APSt,STt,EPt)是分别由低碳农业发展影响指标Iit、公共财政中的农林水事务中的农业生产资料补贴支出APSt、科学技术支出STt与环境保护支出EPt所构成的内生向量;i代表第i种低碳农业发展影响指标,分别为黑龙江省的农业总产值I1t=GAP,化肥施用量I2t=CFA,农用机械总动力I3t=FMP;t代表年份;M和F是维数4×4的系数矩阵。

(二)结果分析

由于虚假回归等问题的存在,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之前需要进行平稳性检验。

首先,本文对黑龙江省农业总产值、农业生产资料补贴和科学技术支出的指标进行自然对数处理,并对其差分后的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选取的检验方法是美国经济学家Dickey和Fuller提出的ADF检验,利用EViews 7.2软件进行分析,得到的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的检验结果中可以看到,原指标的对数序列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都不显著,因此不能拒绝有单位根的原假设。差分序列中,DLNEP和DDLNFMP在5%的水平上显著,DLNGAP、DLNCFA、DLNAPS、DLNST在1%的水平上显著,拒绝了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差分序列为平稳时间序列。

其次,利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法(SGMM)进行参数的有效估计。根据滞后2期的VAR模型三个方程参数估计,进行脉冲函数分析(图1、图2、图3)。

VAR模型的动态分析一般采用“正交”脉冲响应函数来实现,而正交化通常采用Cholesky分解完成。Cholesky分解的排列顺序意味着后面变量同期和滞后期都受到前面变量的影响,而前面变量只会受到后面变量滞后期的影响。

图1第一行第二个图显示,面对黑龙江省农业生产资料补贴支出的一个正向冲击,黑龙江省农业总产值在第2期波动最大,其滞后10期的累积响应显著为正。这说明农业生产资料补贴支出的提高对黑龙江省农业总产值的波动具有正向的影响。第二行第一个图显示,面对科学技术支出的一个正向冲击,农业总产值前6期内小幅波动,在第7期波动达到最高点,之后表现出负效应。这同时说明科学技术支出波动短期内会提高农业总产值波动。黑龙江省在“十二五”规划中也指出要积极争取国家创新财政支农政策体系,增加对产粮大县和粮食产业项目财政奖励补贴,加大对水利、农机、生态、科技、信息等工程补贴力度,不断提高支农资金比重。第二行第二个图显示,面对环境保护支出的一个正向冲击,农业总产值第2期波动达到最高点,之后呈现小幅波动上扬,其滞后10期的累积响应影响显著为正。这说明黑龙江省环境保护支出对农业总产值的波动具有正向影响。为加强黑龙江省环境污染防治,应加快建设养殖场沼气工程和畜禽养殖粪便资源化利用工程,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科学使用农药,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图2中脉冲响应第一行第二个图显示,面对农业生产资料补贴支出的一个正交化冲击,化肥使用量前4期波动没有较大变化,在第5期波动达到最高点,随后表现为负影响,最后呈现出正效应。这说明农业生产资料补贴支出短期内不会引起化肥施用量的波动,长期内会引起化肥施用量的增加。第二行第一个图显示,面对科学技术支出的一个正交化冲击,化肥施用量前8期内呈现较大幅度的波动,在第4期波动达到最高点,随后表现出负的影响,但影响逐渐减少,直到恢复平衡。这说明科学技术支出短期内会引起化肥施用量的大幅波动,长期内则处于平衡状态。第二行第二个图显示,面对环境保护支出的一个正交化冲击,化肥施用量长期内小幅波动,没有明显的变化。这说明环境保护支出对化肥施用量的波动影响不大。

图3第一行第二个图显示,面对农业生产资料补贴的一个正交化冲击,农业机械总动力前2期呈现较大波动,在第2期波动达到最高点,随后影响逐渐减弱,最后表现为正效应。这说明农业生产资料补贴支出对农业机械总动力产生正向影响。图3第二行第一个图显示,面对科学技术支出的一个正交化冲击,农业机械总动力长期内没有较大波动,最后表现为平衡状态。事实上,科学技术支出可以促进农业机械科研水平的提高,从而增加农业机械生产总动力。图3第二行第二个图显示,面对环境保护支出的一个正交化冲击,农业机械总动力长期表现为正效应,在第3期的时候波动最大,达到最高点。这说明环境保护支出长期内对农业机械总动力具有正向影响。黑龙江省为提高低碳农业机械化发展,提出到2015年建设农机作业区1 400个,农机标准化作业服务面积达到1亿亩。

最后,脉冲响应函数描述的是VAR模型中一个内生变量的冲击给其他内生变量所带来的影响,而方差分解(variance decomposition)是通过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通常用方差来度量)的贡献度,进一步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因此,本文运用方差分解分析了公共财政支持对低碳农业发展的贡献程度。数据处理结果如图4―图6。各图中横轴代表滞后期间数(单位:年度),纵轴表示不同公共财政支持对低碳农业发展的贡献度(单位:百分数)。

从图4中可以看出,黑龙江省的农业生产资料补贴支出、科学技术支出和环境保护支出三项公共财政支持指标对黑龙江省低碳农业发展、农业总产值的贡献率都是逐渐增加的。农业生产资料补贴的贡献率相对较大,最高达到35.58%;其次是环境保护支出对低碳农业发展中农业总产值贡献率,最高达到19.69%;科学技术支出的贡献率较小,其对低碳农业发展的农业总产值的贡献率在第10期达到13.77%。这说明黑龙江省农业生产资料补贴支出对低碳农业总产值波动的影响较为显著,科学技术支出与环境保护支出对其影响较小。那么,为低碳农业“高效”发展,黑龙江省农业生产资料补贴支出将带来较大的推动作用。

从图5中可以看出,不考虑化肥施用量自身的贡献率,黑龙江省农业生产资料补贴对化肥施用量的贡献率前期大幅度增加,后期缓慢增长,最高达到39.95%。科学技术对化肥施用量的贡献率影响较大,在第4期达到65.98%左右,而环境保护对化肥施用量的贡献率影响波动较小,分别在2%和4%左右。这说明在黑龙江省低碳农业“节肥”方面的发展科学技术支出与农业生产资料补贴支出的影响程度不容忽视。

从图6中可以看出,不考虑农业机械总动力自身的贡献率,黑龙江省农业生产资料补贴支出对其贡献率最大达到41.81%,环境保护支出与科学技术支出对农业机械总动力的贡献率较小,分别在2.52%和2.88%左右。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从上述统计分析结果来看,黑龙江省公共财政支持中的农业生产资料补贴支出、科学技术支出及环境保护与其低碳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中的化肥使用量、农用机械总动力和农业生产总值之间存在着显著影响。结合黑龙江省公共财政支持中农业生产资料补贴支出、科学技术和环境保护,对黑龙江省农业总产值、化肥使用量和农用机械总动力的脉冲响应及方差分解分析,可以从定量方面阐明黑龙江省公共财政支持低碳农业政策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经济学逻辑关系。由此,得出以下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加快完善黑龙江省公共财政支持低碳农业补贴,引导现代农业向低碳农业发展

世界各国保护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为公共财政支持补贴。通过加大黑龙江省低碳农业生产资料补贴、低碳农副产品价格补贴等财政支持,引导农民购买、使用新技术,促使低碳生产资料的推广,从而引导现代农业向低碳农业发展。

(二)加强黑龙江省公共财政对低碳农业科研技术的支持,提高黑龙江省低碳农业发展的科学技术水平

篇8

1实现农业机械化能够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农业生产引入机械要素意味着农业生产技术的巨大变革,农业生产技术变革的直接后果就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大幅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是区分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核心标准,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实现农业机械化有助于促进中国传统农业的转型。在农业生产中使用机器替代人畜力作业,必然大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在生产实践中,有些作业要求靠人畜力不可能完成,必须配备和使用机器来完成。农业机械化水平与农业劳动生产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规模经营的物质技术条件,农业的规模经营需要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技术水平等多方面的条件。从技术方面看,农业的规模经营最终是由农业生产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决定的,而这里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主要是指机械装备的扩大,机械化作业程度的提高。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的规模经营相联系,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农业机械化能通过提高农业的集约化程度和农艺技术,从而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2实现农业机械化能够提高土地利用率

农业的本质是人类利用生物机体的生命力,把外界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为生物产品,以满足社会需要的一种生产经济活动。因此,农业对土地有严重的依赖性,土地利用率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业产出的多少。土地利用率是已利用的土地面积与土地总面积之比。在土地总面积既定的条件下,提高土地利用率意味着增加可以使用的土地面积。利用农业机械提高土地利用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对土地的压力,为中国传统农业转型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这种发展思路具有合理性和进步性。更为重要的是,利用机械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思想与传统的通过垦荒提高土地利用率的观点存在本质的差异。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是农业集约化经营的一种形式。

3农业机械化有利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篇9

1.1宣传发动绿色农机

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刊登播放绿色农机知识、农机使用新技术以及发展和使用绿色农机的重大意义,结合发放农机购置补贴、科技下乡等活动,通过发放明白纸、召开现场会等方式,进一步宣传发动,让农民增强使用“绿色农机”的意识,引导农民购买质优价廉、性能优良的名优农机产品,逐渐淘汰高油耗、低效率、高污染、高噪音的农机具,大力推行“绿色农机”生产方式,树立节能环保意识,将新技术、新机具自觉应用到农业生产中。

1.2推广催动绿色农机发展

根据《张掖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市农机局积极捕捉绿色农机信息,转变发展理念,制定了《张掖市绿色农机发展实施意见》,通过农机使用技术进课堂、进村社、入田间等形式,引导农民购买节能环保、安全可靠、技术成熟的农机具。长期聘请农机生产厂家技术骨干进行授课,使广大农机手熟练掌握新技术、新机具的使用方法、结构原理、机械保养与维修、故障排除等技能,真正将一些低油耗、高性能、低成本、高效率的新技术新机具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去,充分调动广大农机手使用绿色农机的热情。

1.3典型带动绿色农机发展

在工作中重点建示范点,抓农机示范乡镇、示范村及示范户的建设工作,用现场示范做给群众看,带着机手干,形成了争取项目现场示范机具推广的推广模式,每年我们重点在54个农机技术集成示范点,现场宣传、示范,大力促进了农民的办点积极性。并且每年都有各级农机部门或农机大户牵头组队,有计划、有组织的外出作业,既发展了农机作业队、农机协会等松散型、季节性的合作经济组织,又壮大了农村经济服务中心的经济实力。

1.4政策扶持绿色农机发展

农机推广工作离不开政府行为,离不开财政的支持,只有领导重视、政策启动,才能使推广工作顺利开展。近年来,我市连续争取实施了金张掖制种玉米和保护性耕作多项等发展规划。

1.5监查保障绿色农机发展

保障农业机械安全高效投入农业生产,保持农业机械良好的技术状态,是发展绿色农机的有效措施。一是积极推进科学的技术鉴定和检测技术,采取农机、工商部门通过联合执法的形式,对全市无证经营、制售假冒伪劣农机产品等坑农害农违法行为实行重拳出击,对于典型违法案例进行媒体曝光和警示,确保市场流通机具和维修网点优质运行。二是组织农机监理人员和农机维修技术人员,开展以拖拉机、联合收获机为主的大型机械的油耗、技术状态检查,及时报废超期服役、技术状态差的机具。三是加强对农机具维修保养,让拖拉机、联合收获机、旋耕机、播种机等机械均处于良好技术状态,降低耗油量,减少废气排放,高效投入农田作业和道路运输作业。

2存在的问题

一是装备结构不合理,没有从根本上扭转小多大少的合理局面;二是高科技和信息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低;三是设备更新起步工作滞后,农机具超期服役,工作中能耗大;四是是行业管理水平有待于改进;五是机具重复购置,利用率不高;六是农机使用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高新技术推广缓慢。

3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3.1大力推广节能环保的农业机械化技术

全面推广机械化深松技术、秸秆综合利用技术、高效植保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重点推广节能降耗技术、残膜捡拾、膜下滴灌技术。

3.2加大设施农业技术集成力度

采用智能化、自动化的作业方式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发展高效节本农业的有效途径。为此,要不断加大农机化的创新力度,加强农机化发展前沿技术的考察学习,围绕绿色农机推广适应农业规模化,精准化,设施化发展要求的新技术,新机具,突出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的推广。

3.3出台政策加大报废农机产品的淘汰力度

政府应尽快制定农机报废标准,出台操作性强的农机报废制度,支持农业机械以旧换新,逐步减少和淘汰超期服役、能耗高、污染重、效率低的老旧农业机械。重点发展节能、节水、节肥和降低农业成本、保护环境、增加产量的农业机械产品。

3.4加大科研推广队伍建设、积极培育农机使用人才

一是采取措施努力打造不断捕捉新信息获取新知识的科技团队;二是培养专业知识丰富,能与农民密切接触、动手操作能力强、解决农民生产实际问题的推广团队;三是培养一大批作业能手,维修能手,经营能手、以农机大户和专业合组织带头人为重点,开展农机化使用人才培养,将其培养为新型职业农民。

篇10

消除无品牌意识,应打好品牌名片

品牌是赢得市场的头衔,是产业发展的一笔无形资产,因此,我们必须强化品牌概念,树立品牌意识。而要树立品牌,首先应该抓好基地建设,其次强化各项质量管理措施落到实处,第三就是要宣传到位。在基地建设方面,应该积极申报、建设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一方面我们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通过新闻媒体、现场会、技术培训等营造产业发展的新理念,让广大职工认识到,进行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生产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更是今后设施农业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要严格按照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生产的要求,落实质量管理措施,一方面可以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另一方面,用经济杠杆调整商品价格。这样才会做到以市场为导向,提高商品的品质。

不能一肩多挑,应走专业户之路

我团温室大棚的生产类型有两种模式:一种是非专业性的。这些职工既有大田,又有大棚,精力较为分散,不能从事专业生产,种植技术始终处于低水平,不利于设施农业的发展。另外一种是专业从事温室大棚生产的。这部分职工一般精力较为集中,技术水平较高。我团的定位是设施农业团场,专业种植是必由之路,只有引导职工专业种植,规模生产,才能极大地提高大棚的单产效益,才会有立足之地,职工才会一门心思用在大棚种植上,才会开动脑筋,发挥好聪明才智,才会为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才能实现“市场导向、效益优先、突出特色”经营模式。

转变种植单一,应形成多渠道的经营思路

尽快转变过去温室大棚仅用于春季一茬育苗的生产模式,要做到大棚周年生产,取得高回报,这样不仅提高了温室大棚的综合利用率,充分利用了现有资源,在较快的时间内,收回成本,实现效益。这两年团场在做好春季育苗工作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温室大棚综合利用的新模式。进行了“棚菇”试点工作,我们还要继续实施这项计划,通过探索和实践,形成“一棚三茬”经营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温室大棚的作用,从单纯的育苗到实现“早春一棚苗、夏季一棚菇、秋季一棚菜”种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