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管理型医疗保险模板(10篇)

时间:2023-08-06 10:30:2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管理型医疗保险,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管理型医疗保险

篇1

相对欧美国家,我国医疗保险业起步较晚,各企业不断探索找寻适合自己的补充医疗模式,主要综合考虑企业资金情况、人员数量、年龄结构等实际情况。目前主要存在自主管理模式、商业保险公司模式、地方政府主导模式和第三方委托管理模式四种。大型国有企业大多实行企业自主管理模式,或是选择第三方管理模式,在提高职工医疗待遇、享受专业化医疗服务的同时提升企业医疗管理水平。企业人员结构年轻、人员数量少、医疗费用少或管理机构简单的企业,大多参加地方补充医疗保险或选择商业医疗保险,从而有效控制企业整体医疗成本。

二、大型国有企业补充医疗管理现状

目前大型国有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统筹管理模式大致分为“省级公司统筹”、“省级公司部分统筹”两种。“省级公司统筹”的特点为统一基金运行管理,统一委托或经办业务,优点为统一征缴、支付能力强、资金安全。“省级公司部分统筹”的特点为政策相对统一、业务企业自行经办,优点为基层单位灵活度较大,资金安全性高,有利于总体费用控制。在“省级公司统筹”和“省级公司部分统筹”两种管理模式下,又分为“自主运作”、“第三方委托”、“自主运作与第三方委托混合”三种运作方式。“自主运作”是指企业医保管理部门设专户管理,单独管理,优点为自主性较强,简便易行,管理费用低。“第三方委托”是指由企业制定补充医疗保险管理办法,将补充医疗保险事务交由第三方管理机构统一管理,优点为降低企业管理人力成本,转移企业运作风险,提高运作效率。“自主管理和第三方委托混合”是指企业和第三方管理机构共同管理补充医疗资金,企业自留一部分资金,用于医疗费用支出,其余基金委托第三方管理机构管理运作,优点为缓解企业部分压力,保留部分自主性,有利于医疗费用合理支出。

三、典型管理及运作模式研究

篇2

关键词 :商业保险 新型农村 合作医疗管理优势

国家政府针对我国农村医疗保障的现状,在2003年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至今已过去十二年,在这十二年时间内农村合作医疗模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还是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阻碍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障的发展,对我国农村居民的卫生医疗环境造成危害。

一、新型农村医疗合作的发展现状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我国农村开始实行,过去的集体经济形势逐渐开始瓦解,原有的合作医疗模式由于制度问题无法再执行下去,农民失去了医疗服务的保障。在1980年我国还有70.2%的农村有合作医疗,但是到了1990年这一年全国具有合作医疗报站的农村只占总体的3.9%。在这一段时期内我国多数农村家庭因病致贫,据不完全统计调查一些农村因病致贫的人数占村庄总人数的88%,那段时间的农村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在2002年10月我国政府为了改善农村卫生医疗的困境,提出“要创建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且确定了农村合理医疗制度的相关方针,次年,我国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卫生部、财政部和农业部《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开展了全国范围内的试点工作。三年之后,随着《关于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通知》的出台,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2008年该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全覆盖试点。到现在全国参与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达到了8.55亿,参合率提升到了97%。

二、商业保险参与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应该注意的问题

1.不利于吸引农村参加保险。由于一些商业保险公司缺乏较高的公信度,再加上社会上一些对商业保险企业的非议,让商业保险得不到农民的信任,部分参与商业保险合作的农民对保险企业的操作存在疑虑,从而大大降低了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医疗合作的积极性,同时也影响了商业保险在农村医疗合作中的工作。

2.受到政府管理费用的影响。例如,农村政府支付管理费的委托合同管理模式的前提就是要政府定期支付全额的管理费用,不然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工作就难以展开。政府以委托合同的方式托付商业保险企业开展运行模式,最大的问题就是政府所支付的管理费用难以准时到位,因此,支付费用是否能够及时到位是开展相关业务的主要条件。如果政府的费用不能够及时到位,那么就会严重影响农村合作医疗的工作进度。

3.不利于商业保险在农村医疗合作中的长期持续发展。以长远的眼光来看,商业保险与农村合作医疗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谋取更多的利益,但是以现在的合作模式,给商业保险企业留下的盈利空间非常之小,一些中小型的商业保险企业甚至会出现亏损的现象。所以,在新农合中引进商业保险,并且还要保证新农合基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同时让商业保险企业还要具有较高的工作热情,这种情况还得不到有效的证实,需要长时间观察。

三、促进商业保险参与新型农村医疗合作的有效措施

1.地方政府和监管机构要制定相关的政策规定。国家政府和地方政府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出台商业保险参与新农合业务的税收支持法案,点明商业保险企业在新农合中的位置,创建定时更新的厘定费率的制度,为商业保险企业开展工作营造一个优良的环境。

2.推算出新型农村医疗合作的费用,同时保证费用及时到位。根据现有的人均医疗保险数额,再结合商业保险的相关信息,推算出新型农村医疗合作所需的相关费用,这项费用的推算一定要符合实际情况,同时当地的政府单位和监督机构一定要保证经费及时到位。

3.全面提升专业服务的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商业保险公司应该注重新型农村医疗合作的特点,注重加强信息管理、客户维护、基金完整和医疗风险控制这几个方面的管理力度,优化传统的理赔流程,增强医疗服务的效率。

所述,商业保险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模式,无疑是一种多元化商业发展的体现,在提升我国农村卫生医疗环节的同时,还促进了我国商业保险多途径的发展,盘活了我国的保险市场。

参考文献

[1]隋宇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商业保险合作的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

篇3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三加一”的医疗保障体系,即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三大公立医疗保险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目前国内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已达到95%,医保基金的管理也越来越趋向于制度化和规范化。在医保基金运行管理和控制方面,由于医保基金制度的不完善,相关部门在医保基金征收、使用和管理上缺乏有力的协作,基金管理存在漏洞。另一方面,在部门责任划分方面还存在严重的责权利不清,无法有效的落实各自责任,对基金运行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导致医保基金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医疗保险基金运行风险分析

医疗保险基金运行风险主要包括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两大部分。内部风险主要包括业务经办风险、基金收入风险、基金支出风险。业务经办风险主要集中在医保基金的征缴、支付以及对参保人员信息资料的整理等环节。业务经办风险和医保基金的完整性、完全性紧密相关,关系到参保人员享受医疗保险的真实性和合规性;基金收入风险包括参保登记风险和变更登记风险,指用人单位发生新设、合并以及变更等情形,由于相关资料不真实对医疗保险基金造成的影响;基金支出风险则主要产生于对参保人员进行待遇核定、医疗保险备案登记和费用结算等环节;外部风险则主要包括参保人员结构变化风险和医疗保险道德风险两部分。参保人员的结构变化主要体现在老龄化进程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以及参保人员在转移接续过程中所产生的风险。人口的极速老龄化将会导致医疗保险费用支出迅速上升,而在城镇化进程中所产生的基金调剂风险也是基金运行所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医疗保险道德风险主要是指在医疗保险条件下医患、医药以及患保之间的关系风险。我国医疗行业的垄断性是造成国内医疗保险基金运行道德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结算方式的单一以及医疗保险缴费标准的逐年递增进一步增加了基金运行的外部道德风险。

三、基于风险管理的医保基金运行控制策略

(一)完善医保基金健康运行制度规范,建立药品流通竞争机制

从风险管理角度出发,为确保医疗保险基金稳定运行,应不断建立健全医保基金安全平稳运行的制度规范,加强对基金运行的监管职能,通过严格的内控约束机制,切实做好风险防范工作。同时,运行过程中通过医药分离、独立核算,建立药品流通竞争机制,以打破医药不分的垄断格局。根据国内外实践经验,医院药品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有助于抑制医疗系统腐败现象。

(二)不断加大定点医疗服务机构以及市场的监督管理力度,实施医保动态监控

为了确保医疗保险基金运行的透明、规范,应通过药监、物价、卫生部等多个部门联合,严格执法,实现对医疗、药品使用等环节的监督检查,同时不断完善对医疗保险机构的监督考核管理办法,建立健全监督激励机制。在对医保基金运行进行监督管理过程中应注重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通过稳定可靠的信息管理系统对基金运行过程中实施动态监控管理,有效的遏制医疗保险基金诈骗行为。

(三)建立医保诚信体系,提升参保者服务管理水平

科学的医保诚信体系有利于提升医疗保险事业的服务质量,提升参保者服务管理水平。对定点医疗服务机构甚至机构内的医生等从业人员建立诚信服务评价体系,能够有效的实现对医疗机构和人员的监督管理,对提升参保人员服务管理水平,规范化就医行为具有明显的作用。除此以外,建立健全科学的医疗保险制度法律法规体系对于防范和规避医保基金风险,保证医保基金平稳运行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篇4

    第三条  特殊检查指采用大型仪器诊断并发生大额费用的检查,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X-射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装置(CT);

    2、核磁共振成像装置(MRI);

    3、单光子发射电子计算机扫描装置(SPECT);

    4、螺旋CT;

    5、心脏及血管造影X线机(含数字减影设备);

    6、医疗直线加速器;

    7、彩色多普勒仪;

    8、动态心电图仪;

    9、多聚酶链反应检测(只限于乙肝病毒DNA和丙肝病毒RNA检测);

    10、其它单项特殊检查费用在200元以上,并符合《南昌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检查。

    第四条  特殊治疗是指因病情需要而采取特殊方法并发生大额费用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血液透析、腹膜透析;

    2、肾脏、心脏瓣膜、角膜、皮肤、血管、骨、骨髓移植;

    3、心脏搭桥术与心导管球襄扩张术;

    4、心脏起搏器和其他体内置换的人工器官、体内置放材料;

    5、体外震波碎石治疗;

    6、高压氧舱治疗;

    7、体外射频治疗(只限于重度前列腺肥大);

    8、心脏激光打孔治疗;

    9、抗肿瘤免疫疗法和快中子治疗;

    10、其他单项特殊治疗费用在200元以上,并符合《南昌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治疗。

    第五条  以上特殊检查、特殊治疗以及安装普及型人工器官和心脏起博器以及施行器官组织移植的费用由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按《南昌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第二十二条的规定支付。

    第六条  特殊用药是指使用国家和江西省《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规定范围内的“乙类药品”。

篇5

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不断发展的同时,医疗保障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虽然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在历年发展和探索中已经有了很好的改进,但随着参保人群的扩大及医疗费用的增长,仍然出现了很多问题,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管理的研究力度还不够完善,我们需要针对现阶段涌现出的种种问题,进一步加强医保基金安全管理,切实防范和化解基金管理风险,保障医疗保险基金的安全和完整。

一、当前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管理的现状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是由参保单位和个人按照缴费基数的一定比例共同承担,在基本医疗保险的基金收入中,医疗保险费是主要的基金来源。作为参保职工的“救命钱”,对基金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既是对参保职工负责,也是确保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正常有序运行的关键。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地税部门根据医保经办机构核定的征缴计划向参保单位和个人征缴入库,征缴收入定期转入财政专户管理,财政部门根据经办机构提出的基金使用计划将基金从财政专户转入经办机构支出户, 最后由经办机构通过支出户向医疗保险待遇享受人支付。为了更好地对医疗保险基金征收、支付、运行等环节的管理,十几年来,国家出台了许多监管政策,如在全国范围内制定了统一的社会保险基金财务会计制度,明确了社会保险基金行政监督的原则等,特别是《社会保险法》的颁布实施,表明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步入了法制化轨道。

尽管各级部门按照国家政策加强了基金的管理,但由于参保人群的不断扩大,征缴的医疗保险基金逐年增加,医疗费用也在不断增长,给基金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致使在基金筹集、运用、监管等环节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基金来源渠道少,结构不合理。目前,医疗保险基金收入主要来源于参保单位和个人所缴纳的医疗保险费,来源渠道的单一,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基金支付的压力;二是统筹层次低,不能发挥基金调剂作用。现阶段基本医疗保险还是市级统筹,各省之间缴费基数、待遇支付标准等都不一致;三是基金监督管理难以协调。尽管国家规定了收、支、管相分离的管理政策,但在实际运行中,财政部门仅对存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的基金进行管理,而对社会保障部门在基金征收核定、待遇支付审核等环节的监督不能完全到位;四是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基础工作薄弱。因编制紧缺,人少事多,工作人员疲于应付日常工作,基金管理流于形式,未能落到实处。

二、目前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管理所面临的挑战

(一)老龄化程度加重

计划生育以来,虽然人口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有效的控制,但是加剧了人口老龄化的现象,在我国逐渐出现了一种“未富先老”的现象。人口老龄化对医疗卫生消费支出带来了压力。据不完全统计,在不考虑医疗服务价格变化的影响下,因为人口老龄化加剧而导致医疗费用增长比为百分之一点二二。在以后的十五年内,因为人口老龄化,医疗费用将会比当前医疗费用增加百分之二十七点六。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大,出现疾病的人群将会不断的增加,老年人口比重的不断加大和老年医疗费用的不断增加,将会大大增加医疗保险基金的支付压力,医疗保险基金管理面临严峻的挑战。

(二)医疗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医疗消费价格呈上升趋势;另一方面由于受医疗消费刚性及消费信息不对称性的影响,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难度日益加大,挂床住院、分解住院、大型检查、大额处方等行为屡进不止,致使近年来,医疗费用一直持续高速增长,这对医疗保险基金的稳定运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何合理控制医疗费用的增长,提高有限的医疗保险基金使用效率,是迫切需要探索和解决的难题。

三、加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管理的措施和方法

(一)优化参保人员结构,加强预警,提高医疗保险基金抗风险能力

针对医保人群老龄化日益严重的趋势,一是应积极有效地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尤其是要广泛吸纳就业年龄结构相对较为年轻的个体私营企业、灵活就业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参保,逐步优化参保人员结构,平抑参保人员中老年人口的比例,使医保基金得到合理的配置;二是在基金运行过程中加强预警分析,实时监测医疗保险基金的收入、支出、结余状况,分析影响收支的关键因素,及时发现基金运行风险,采取有效措施,将风险可能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

(二)加强监管,合理控制,提高医疗保险基金使用效率

一是改进现有的医疗费用结算方法,医疗服务费用支付方式不仅直接影响医疗机构的服务行为,也对医疗费用的控制产生明显的作用。在现阶段总额付费的基础上,将按单病种付费、服务项目付费、住院封控付费等多种付费方式综合使用,通过医疗费用结算方式的多元化,以控制医疗费用的增长。二是以金保工程数据库传递的数据为基础,适时进行指标的监控与分析,增强稽查力量,针对重点指标、重点人群、重点医疗机构、重点病种开展稽查,变事后监督为事前预警和事中控制,使费用控制关口前移。同时加大对定点医疗机构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情节严重的暂停或取消其定点资格,以规范医疗行为,减少基金流失。三是建立有效的举报奖励制度,由于经办机构人员有限,应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力量,建立制度,对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举报,可以按违规费用的一定比例进行奖励。

(三)完善内控,强化监督,保障医疗保险基金安全运行

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应加强内部控制建设,从组织机构控制、业务运行控制、基金财务控制、信息系统控制等方面制定内控制度,规范业务经办,优化操作流程,将内控嵌于业务流程之中,使各岗位之间、各业务环节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制衡。不断强化内部管理,定期对内控制度的完整性、合理性及其实施的有效性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基金运行中的薄弱环节,认真整改,堵塞漏洞,从源头防范挤占挪用医疗保险基金等不法行为发生。同时强化外部监督机制,完善医保基金监督体系。依据《社会保险法》及《社会保险基金监督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审计部门应各负其责,相互沟通协调,形成合力,将本部门应管的事管好。通过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的有机结合,确保医保基金的安全、完整。

(四)加强保值增值管理,提高基金运行效益

篇6

关键词 :城乡居民 医保档案 信息化管理

目前覆盖城乡的全民医保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但城乡差距及医保制度差异仍存在于城乡医保制度体系中。医疗保险档案不仅是记录和反映医疗保险事业发展的第一手材料,而且是研究医疗保险事业发展的宝贵史料,因此做好档案管理已成为医疗保险经办工作的一项重要环节。

一、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差异

在个体健康状况、社会经济等特征相同的情况下,不同保障水平和筹资水平的医疗保险导致城乡居民医疗服务的需求差异十分显著。在医疗保险中,公费医疗处于最好地位,城镇职工居于次好地位,商业医疗保险则次于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则处于相对最差地位。首先,享有公费医疗的人群医疗费用支出最高但个人自付医疗负担最低;其次,城镇职工医保个体的治疗行为显著提高,同时个人自付医疗负担降低;再次,商业医疗保险个体的治疗行为也相应提高,同时个人自付医疗支出降低;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覆盖人群则处于相对较差地位,治疗行为概率较低且医疗需求总支出也较低,而个人自付医疗负担较重。城镇居民医保个人医疗需求总支出和自负医疗总支出都明显高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但个人医疗负担比例相对较高。由此可见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存在较大差异,需采取有效措施,对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档案进行有效信息化管理,实现全国人民享有平等、公平、有效的医疗卫生服务,最终提高全国人民的健康水平。

二、医疗保险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所谓医疗保险档案的信息化,是指在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处置、管理和为社会提供服务,加速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医保档案管理工作是医保管理机构各项工作的基础性工作,体现着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水平、医疗保险部门的服务质量,同时也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是档案管理工作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结果,不仅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加便利,而且能简化医保档案管理的流程和手续,提高工作效率,实现既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医保档案信息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为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充分认识信息化建设在医保档案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不断提高医保档案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以更好地促进医疗保险事业发展。

三、如何进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档案信息化管理

目前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是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为主体,覆盖城镇就业人口、城镇非就业人口、农村人口、城乡困难人群,解决了部分人群医保缺失的不公平问题。但是,由于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居民健康水平、医疗服务存在较大差距。而不同医疗保险制度在医保保障范围、缴费标准、待遇水平、报销比例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同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存在着制度交叉,不同的管理体制造成了制度运行的低效率。同时工作人员业务水平不佳、软件应用相对薄弱、工作基础较差、缺乏统一标准和规范等导致医保档案管理十分繁杂,因此需不断加强医保档案的信息化建设,保障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工作顺利进行。

1.健全法制,保障档案工作有法可依。为规范档案制度建设,依照《档案法》及上级有关文件规定,制定《文件材料归档制度》、《档案资料保密制度》、《档案保管制度》、《机关档案工作岗位责任制》、《档案借阅利用制度》、《档案统计制度》、《档案设备维护使用制度》、《档案鉴定销毁制度》、《重大活动档案登记制度》等制度,明确档案工作人员职责,将档案工作制度建设作为档案工作首要任务,严格遵守制度,定期进行检查。

2.加强领导,健全网络,组织考核。随着医保档案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工作面越来越宽,工作内容越来越多。为搞好档案工作,首要问题是建立较科学的档案管理工作体制和管理网络,加强领导,建立健全档案工作网络,实现各种形式的档案及有关资料的统一管理,做到文书档案、声像档案、会计档案、设备档案、业务档案、实物档案的统一管理。同时,健全网络便于对医保档案进行信息化管理,使城乡居民医保管理更加便利、更加透明。此外,领导干部需经常组织学习,开展交流会,定期不定期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档案法》、档案管理工作责任制度等,加大对档案工作的管理力度。

篇7

保险公司与社会医疗保险机构合作过程中,政府与保险公司应明确各自的责任与分工,在医保体制管理中政府其主导作用,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医保制度的建立与规划,在政策,法律法规层面上总体规划社会医保的总体要求及制度安排,并制定商业保险公司经办社会医疗保险的准入标准,在政策上扶持管理社会医保的商业保险公司发展,在业务上协助商业保险公司完善医疗保险管理工作并监督其实施效果,引导医疗保险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保险公司在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管理中应本着保本微利的原则经营社会医保。实务中负责医保的具体业务操作。制定业务操作流程及实施细则,负责建立参保人档案,保费的收取及医保待遇的支付,负责根据每年医保收支状况反馈医保基金的使用情况,以使政府部门及时调控医保资金的筹资标准,负责监督医疗服务机构使用医保经费的合理性,提高医保基金的有效利用率。

2完善招标准入标准,规范招标工作

根据《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辽宁省各市积极利用市场机制和保险公司的专业优势通过招标方式向保险公司购买大病保险和委托经办基本医疗保险业务,为确保专业能力强的保险公司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的管理与经营,在招标选择保险公司的过程中,政府作为主导力量应积极作为,向有意参选保险公司提供参保人数,筹资水平,风险发生率,赔付率等真实的数据资料,以利于保险公司在费率厘定,起付标准,赔付限额和风险的分担等方面有客观的数理基础为参考。确保保险公司经营社会医疗保险的风险在可控制范围。其次招标工作全程清晰透明,应坚持使公民的医保权益最大化原则,以民生为导向,严格制定招标标准,加强对招标中介机构的监管,确保专业实力强,资源优势明显的保险公司经营社会医疗保险。作为竞标一方的保险公司应积极与政府部门沟通信息,掌握标的的风险状况,获得真实可靠的数据资料,科学预测担负的风险责任。其次可与政府部门谈判争取扩大经营保险业务的范围,比如可将职工的生育险与工伤险的服务项目同大病医疗险业务打包招标,这样既有利于保险公司规模效益的实现,又有利于保险公司为创新产品积累经验并可以拓展保险公司的客户资源,促进公司相关业务开展,多方共进与社会医疗保险业务共担风险。

3保险公司经办社会医疗保险管理流程的优化

3.1业务操作

保险公司经营社会医疗保险业务应与社保机构联网共享数据信息,形式上可采取合署办公共同完成公民的医保管理工作,但应确保信息的封闭性,以保护参保人的个人隐私。同时保险公司还应建立相关的数据服务平台及计算机管理软件的开发保障信息的衔接与即时转换,可与定点医疗机构建立一站式的网上即时结算服务系统,建立异地结算平台,方便参保人及时得到医疗保险报销。

3.2风险的管控

风险管控是保险公司能否持续性经办社会医疗保险的重要保障技术,保险公司应建立对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制度及可行性措施,严格控制不合理医疗费用支出,在所经办的社会医疗保险基金方面应与社会医疗保险机构协商建立风险的比例分摊机制与费率联动调整机制,确保保险公司在可控制风险范围内经办社会医保业务。

3.3研发相关延伸与补充产品

由于社会医疗保险建立的特点是广覆盖,低水平,医疗保险的缴费标准较低,因此商业保险公司经营社会医疗保险获得的利润较低,保险公司除了与政府部门协商获得更大范围的保险业务管理和政策支持外,还应该积极运用经营管理社会医保时积累的丰富经验,掌握疾病的风险状况,熟悉社保的保障范围,保障程度及参保者与医疗服务供给者的相关信息,保险公司通过这些数据资料能更准确的测算健康险及重疾险的费率,研发基本医疗保险的衔接或补充产品,创新公司的健康险及重疾险产品,如住院补偿医疗保险,门诊保险,住院津贴保险,护理保险及重大疾病保险。充分开发多样性的产品,在险种,保障范围,保障额度等方面满足客户对医疗保险的多层次需求。

篇8

医保档案管理是医疗保险管理机构各项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它体现着医保基金的管理水平,代表着医疗保险部门的服务质量,关系着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医疗保险档案是参保单位和参保人员基本信息的真实记录,是支付各种医疗保险待遇和计算机数据录入的唯一依据,也是参保信息、待遇支付的唯一凭证,所以,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对医疗保险的整体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明确认识医保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医疗保险档案是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在医疗保险工作中形成的文字、图表、照片、电子、数据等形式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记录,是医疗保险机构、参保单位和个人直接使用的原始资源,是整个医疗保险事业的真实记录和历史反映。《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规定》中明确指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社会保险业务过程中形成的记录、证据、依据,按照《社会保险业务材料归档与保管期限》进行收集、整理、立卷、归档,确保归档材料的完整、安全,不得伪造、篡改。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的保管分为永久和定期两类,定期保管分为10年、30年、50年、100年,各种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的具体保管期限按照《社会保险业务材料归档范围与保管期限》执行。社会保险业务档案定期保管期限为最低保管期限。如参保单位登记材料保存期限为永久,参保人员登记材料保存期限为100年等等,各项保险待遇资料保存期限也作了详细的规定。由此可见,加强医保档案管理工作是何等重要,作为管理人员一定要认识到它的重要性。

二、运用信息化管理、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效能

传统的管理方式是工作人员手工收集、整编、管理、利用,工作量大,效率低,费时费力。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它对档案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尽可能地运用当代科技新成果和管理新手段,提高档案工作的效率和水平,以尽快实现档案信息化管理。档案管理数字化、信息化是信息社会对档案工作的要求,也是档案人员应努力的方向。档案管理人员必须掌握和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先进管理技术,以适应现代化档案管理工作的需要。加强档案管理现代化措施,提高医疗保险档案开发利用的效能。为实现档案工作科学化、现代化、信息化,要改原始手工操作为计算机操作,利用档案管理系统软件程序,建立档案电子文档,利用计算机检索档案目录,实现数字化管理,不仅减少工作量,也可为档案查询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实施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后,工作人员可以从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脱出来,不再是单纯的目录打字员和档案保管员,可以更好的从事档案的收集工作和档案的编研工作,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提高了工作质量。

三、加强医保档案管理、为档案再利用提供依据

业务档案是政府部门宝贵的历史资产,是行政绩效的准确体现和长期记载,由档案管理人员分类、编目,最终成为各级领导的决策依据,而文书档案通常是领导决策的具体体现,所以档案的信息化可以使领导更加准确及时地对档案进行利用,为决策提供依据。档案管理信息化以后,单位的历史资产可以有条件地通过网络向群众提供利用,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医疗保险的档案资料记录和真实地反映了参保人员或居民的诸多信息,比如他们的健康信息、工作收入信息、家庭信息等等,对这些信息的深度挖掘和模式识别,不但可以更好地制定针对性的服务策略,提高参保人员的满意程度,而且还有利于医疗保险行业的管理人制定有前瞻性的政策。值得注意的是,对参保人员的档案资料的合理分析是应该的也是合法的,但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对参保人员的资料保密性的处理,否则不但会造成不好的影响,甚至要承担相应的民事或刑事责任,所以一定要做好档案的保密工作。

作为档案管理人员,必须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不断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和服务工作的能力,逐步实现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为社会和本单位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档案信息资源。

篇9

临床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属急性胰腺炎的一种特殊类型,其发病率在整个临床急性胰腺炎当中,约占10%~20%。重症急性胰腺炎不仅仅是胰腺局部的炎症病变,同时往往涉及到多个脏器全身性疾病,因而是临床病因复杂、病情险恶、患者发病急且病情重,并发症多并且严重,其病死率也较高的一种急腹症,国内有相关报道,其病死率可高达约30%~40%,在目前标准规范化的诊断治疗之下,其病死率已经由原来50%~80%下降至了20.8%~36%[1]。2007 年 5 月~2010 年12 月,笔者观察了 28 例采用内科保守方法治疗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临床治疗的效果满意,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25例患者当中,男76例,女49例;患者年龄为21~80岁,平均年龄为43.5岁;患者的发病时间为7 h~5 d,平均发病时间为3.6d;其中非胆源性胰腺炎有44例,胆源性胰腺炎有81例;酗酒34例、高脂以及暴饮28例、胆管疾病34例、胰腺刨伤1例、药物诱发6例以及不明原因22例。l25例患者随机的分为两组:手术治疗组97例,保守治疗组28例。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腹部剧烈的疼痛、恶心呕吐以及不同程度腹胀,经胰腺CT以及彩超等相关方面的检查均确诊为临床重症急性胰腺炎,同时符合全国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诊断以及分级的标准[2]。

1.2治疗过程

1.2.1保守治疗

1.2.1.1及时的进行合理有效的液体复苏,维持水电解质的平横,加强心电监测等各项相关监护,需要对中心静脉压、肺部毛细血管的楔压以及红细胞比容进行动态的监测,并与此作为进行扩容的指导,同时要注意胶体、晶体的比例,以尽可能的减少组织间隙的液体潴留。要密切的观察患者的尿量以及腹内压的变化情况,与此同时要仔细的注意维持患者机体的氧供以及密切的监测患者的内脏功能。

1.2.1.2必要之时合理的补充血容量,在早期应用改善胰腺微循环的药物;

1.2.1.3胰腺的休息疗法:入院后予禁食,持续胃肠减压,抑制胃酸分泌,应用抑制胰腺分泌的药物;

1.2.1.4及时合理应用有效抗生素,主要的针对于肠源性的革兰阴性杆菌,应用的抗生素要可以通过血胰屏障,例如喹诺酮类、甲硝唑类以及头孢他啶类等药物;

1.2.1.5营养支持,在对患者的内环境的紊乱进行纠正之后,肠道的功能得以恢复之前,酌情的应用肠外营养,当肠道的功能得以恢复之时,要及时的予以早期的肠内营养支持。可以应用鼻空肠管的输注法,依据患者肠道功能的具体状况,合理的选用配方,同时要对患者的耐受反应进行密切的观测。

1.2.2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组97例患者,采取的手术方式分别为:单纯性胰周引流术12例;胰包膜松解并加腹腔引流术38例;胰腺坏死组织的清除术46例;三造瘘手术例1例。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13.0对资料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对计数资料采取x2检验,且以P

2结果

保守治疗组与手术治疗组相比较,其治愈率、病死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的相关数据经过统计学处理之后,其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通过统计学分析结果能够得出,临床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应当以非手术的保守治疗为主,手术治疗可以辅助个体化进行综合的治疗。

3讨论

急性胰腺炎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近年来,随着对其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相应的治疗药物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文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内科保守治疗的疗效进行了相关研究。急性胰腺炎是内科常见的急腹症,病情重,变化快,治疗难度大。其原因比较复杂,主要由胰酶的异常激活及自身消化而引起。其治疗基本出发点是抑制胰酶活性、抑制胰腺分泌功能,使胰腺得到充分休息。重症急性胰腺炎非手术治疗主要方法为禁食水,胃肠减压;应用654-2等松弛Oddi氏括约肌;应用抑酸药物保护胃黏膜,客观起到抑制胰酶分泌的作用;应用生长抑素抑制胰腺的外分泌,并辅以应用胰酶抑制剂;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虽然在国外的治疗指南中并未强调生长抑素的应用,但在我们的临床实践中,应用生长抑素,如生长抑素8肽及14肽在胰腺炎的治疗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生长抑素抑制了消化液的分泌,减轻了胰腺本身及消化道的负担,可以促进胰腺炎的恢复。另外,由于机体长期处于一种高分解代谢状态,故经常出现明显负氮平衡、贫血、低蛋白血症,患者营养衰竭往往是致死因素,营养支持十分重要。在早期,特别强调的是全肠外营养,即TPN。其核心内容是减少刺激,减少消化胰腺及消化道的分泌。

重症急性胰腺多为血坏死型胰腺炎,腹膜炎范围宽,体征重,腹胀明显,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可有腹部包块,可有腰肋部或脐周皮下瘀斑症,腹水呈血性或脓性,可伴休克,也可并发脏器功能障碍和严重的代谢障碍。关于重症胰腺手术指征、时机存在较大分歧[3、4]。个体化治疗是胰腺炎治疗的趋势,但基本达成一致的是在重症胰腺炎的急性反应期,应先进行非手术治疗[5]。本文对临床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方法合理的选择以及各自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分析后得出, 对于临床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治疗,应当以保守治疗为主,对于手术治疗而言,应当辅助个体化的综合性治疗方案,才可能最大程度的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治愈率,并降低患者的死亡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郭明华,李哲,劳宁.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学组.重症胰腺炎诊治草案[J].中华外科杂志,2010,39(12):963~964.

篇10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42例,男29例、女13例,年龄19~71岁,平均43岁,病程4~72 h。42例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胰腺学组制定的急性胰腺炎临床诊断与分级标准[1],确诊为急性胰腺炎。病因为胆道疾病11例,饮酒、暴食26例,病因不清5例。男性患者29中有21例为饮酒,女性患者13例中有8例为胆道疾病。临床表现均有发热、腹痛、腹胀,伴或不伴恶心、呕吐,均有上腹部压痛、反跳痛,血、尿淀粉酶明显增高。

1.2 治疗及护理 给予一级护理,禁食水,胃肠减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抑制胰腺分泌、补液、补充水电解质、抗感染、对症及营养支持治疗。

2 结果

40例痊愈出院,2例转外科行胆囊切除术。住院7~38 d,平均16 d。

3 护理体会

3.1 观察生命体征 密切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并做好记录。体温过高时,注意观察发热类型及伴随症状,体温超过39℃时给予物理降温并遵医嘱给予退热药。出汗较多的患者要及时更换衣服和被褥,注意保暖,避免受凉。休克是急性胰腺炎常见的致死原因,往往是突发性的,因此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配合医生积极抢救。

3.2 用药观察与护理 根据“减少胰腺分泌,抑制胰酶活动”的用药原则,急性胰腺炎的治疗重点是抑制胰腺的分泌,促进胰腺恢复,防治并发症[2]。积极配合医生做好禁食和插胃管的工作,按照医生吩咐,合理应用抗生素并注意不良反应,使用胰酶抑制剂时要注意用法与用量以及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由于长时间的禁食、禁水、胃肠减压,患者机体消耗非常大,因此要注意给患者及时补给营养,以利于组织的修复。手术后的护理主要是注意各种管道(胃管,引流管,导尿管等)的护理,防止管道折叠。引流不畅可以导致坏死的组织及脓液不能及时引流,加重腹腔感染,并出现腹胀、伤口裂开等一系列并发症。因此,要随时保持腹腔引流管通畅,同时记录每天引出液的颜色、性状和数量。如发现体温升高,脉搏、呼吸加快,血压降低,腹胀、腹痛或者伴有腹腔引流不畅等异常,应及时汇报医生,协助处理。

3.3 心理护理 该病起病急、症状重,患者入院后易产生焦虑、急躁、挑剔、恐惧、悲观、失望等心理。因腹痛、腹胀、呼吸困难等,使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下降,部分患者情绪低落,甚至不配合治疗和护理。护理人员应经常跟患者谈心,发现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心理疏导,多安慰、多倾听,耐心解释急性胰腺炎的特点,使患者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波动。让患者对疾病的康复充满信心,并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

3.4 疼痛护理 患者多有腹痛,密切观察腹痛的部位、性质、程度、范围及持续时间。护理人员注意患者安全,教会患者放松方法,跟患者沟通,分散其注意力以减轻疼痛,病痛难以忍受时,遵医嘱给予解痉止痛药物,并观察止痛效果和毒副反应。

3.5 禁食水、胃肠减压护理 急性胰腺炎患者必须绝对禁食水、胃肠减压,以减少胃肠道压力。同时给予静脉营养支持治疗。患者禁食期间常因腹痛、口干、不能进食而精神萎靡甚至烦躁,不愿配合治疗,给患者湿润口唇、含漱口液漱口,给予口腔护理2次/d。胃肠减压可解除胃肠道积气、积液,吸引管要保持通畅,发现阻塞可用生理盐水冲洗;胃管内注入药物后需夹管0.5~1 h;严格记录引流的颜色、性质、量,若有血液流出,应及时报告医生。

3.6 饮食护理 因患者禁食时间较长,应补充足够的营养,有条件者应少量多次输血、白蛋白和肠外营养剂以增加抵抗力。

3.7 健康指导 出院前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急性胰腺炎的诱因,强调本病易复发的特性,嘱患者遵医嘱服药,进食无刺激、易消化而营养丰富的食物,少食多餐,勿暴饮暴食。避免情绪激动和过度疲劳。应劝导患者定期复查。

4 讨论

急性胰腺炎保守治疗的关键环节是加强监护,补液扩容,营养支持,预防感染和应用生长抑素。有效的护理措施是保证治疗方案顺利实施的有效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