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模板(10篇)

时间:2023-08-06 10:30:2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

篇1

说明文在小学生的眼里是很不关注的文体,对学生而言缺少吸引力。为此,语文教师在教说明文时,遇到的困难比较多,难度比较大。所以,抓好说明文教学对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成绩至关重要。下面是我在说明文教学方面的点滴经验。

一、自主提问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作为语文教师都知道,学生的课堂教学资源空间极其狭小,而学生的课外学习资源广阔无边。锻炼学生自主学习是语文学习的目的,让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能够自主思维,自主提出疑问,使用掌握的语文知识、资源来解决疑问,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标。例如,学习《果园机器人》一课时,学生对机器人都非常感兴趣,会提出很多的疑问。果园机器人什么样的?他有什么用处?果园机器人和人一样吗?与人的本质区别是什么?教师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及时让学生去阅读课文,从文章中获取答案,看看哪个同学了解得最多。学生立刻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之中去,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二、积极营造活动氛围,让学生于活动中自主阅读

篇2

(一)解读文本的结构

从语用的角度看,缺乏整体观照就无所谓语境的产生,也就没有了语用存在的前提。因此,解读文本的整体结构,是让说明文教学复位的重要做法。

在解读《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的文本结构时,笔者进行了如下分析:

从全文来看,此文严格按照说明文常用的“三段式”结构展开。第一部分是对这一文化瑰宝的总体介绍,用极精练的文字呈现画作的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是选择画作的精要部分进行重点描述。第三部分是对画作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进行提炼概述。这种结构几乎适用于所有同类说明文,是一种相当成熟的说明文体例。

这种对文本的整体观照和定位,对于接下去的教学内容选择、教学过程实施都会起到重要的规定作用,对于学生整体把握和构思的思维方式的形成,也会有积极的影响。

(二)解读文本的选材

语用规则中的“量的原则”(说多少)和“关系原则”(为什么说)这两条,对于文本的选材具有重要的规定性。我们不能默认文本选材的存在,而需要探询其存在的原因。笔者对《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进行了以下选材方面的分析:

阅读文本第2~4自然段,我们发现,其内容在选材上具有高度的内在统一性――都是从“人”这个角度对画作展开介绍。这样选材既取决于《清明上河图》本身的艺术特色,更是取决于这幅画作的定位――“《清明上河图》使我们看到了八百年以前的古都风貌,看到了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第一,是描绘普通百姓生活的情景,所以课文中介绍的人物是徜徉于市井之间的芸芸众生;第二,是描绘普通百姓眼中的生活情景,因此课文选择介绍的场景是最平常普通的生活片段。

(三)解读文本的语言

在说明文学习中,学生要学会如何把语言表达得简洁、规范、严密。这是对学生语言发展的重要补充,也是对学生思维发展的促进机会。

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第一自然段的语言特点为例,笔者进行了如下解读:

第一自然段在语言表述上的最大特点就是精练……以第4句为例来进行分析:“这幅画已经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了,现在还完整地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这句话为读者提供了三方面的直接信息――画作的历史、保存的完好程度、收藏的地点;当然还提供了一些隐藏信息,如该画作的文物价值。细读这个句子可以发现,“保存的完好程度”这个信息,是整合在“收藏的地点”这个信息当中,作为句子的一个修饰成分呈现出来的。这种信息有机整合的表述方法,正是使文章显得精练的原因所在……为此,我们至少可以做三方面的事:第一,列表呈现画作基本信息,并用自己的话进行介绍;第二,对照发现原文清晰精练的特点及原因;第三,背诵积累。

可以看到,这里的解读直接和教学策略的选用联系在了一起。因此语用指向的说明文文本解读,其实就是站在“文本语言促进学生语言发展”的角度展开的,它为有效教学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二、说明文教学目标的制定策略

(一)低段说明文教学目标的制定

在低年级的教材中,典型性说明文的数量不是很多,同时说明文的语言不是该年段语言学习的主要对象。因此,在低段说明文教学的目标制定中,不需要刻意强化对文本文体特征的认识,还是以完成低段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读好文、写好字、培养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提高阅读兴趣为主。

(二)中段说明文教学目标的制定

中段学生的语言发展一般存在两个问题:第一是语言不够规范,表达不够精确;第二是语言的逻辑性比较差。教材中大量出现的说明文,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机会。因此,我们可以把较多的注意力集中到对文本的语言学习中去,引导学生发现、揣摩文本语言的准确之处、简练之法、严密之道,并通过模仿等手段,学习表达方法,提高语言水平。

(三)高段说明文教学目标的制定

高段要求学习抓住要点阅读说明性文字的方法。根据该年段学生语言发展和思维发展的特点,我们需要做的是:第一,指导学生自觉把握说明文的整体布局,能在整体观照的前提下,实现特定信息的提取、加工和评价反思;第二,指导结合具体语境,对基本说明方法的使用进行理解和评价。同时,语言的规范、精练、严密仍然是该年段学生的语言发展方向,也应该纳入到说明文教学的目标中去。

三、教学方法的使用策略

(一)准确使用“读”的策略

读是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语文教学策略之一,说明文教学亦然。例如在《活化石》的教学中,针对“和它在同一时期生活过的动物,许多早就灭绝了,大熊猫却一代一代地活到了今天”这一句的学习,教师指导学生采用对比朗读的方式,一是把“一代一代”和“一代代”两种不同结构的词语放在一起对比朗读,二是把其他动物“早就灭绝”之快和大熊猫“一代一代繁衍至今”之慢进行对比朗读。两重对比朗读下来,大熊猫“生存年代久远”的特点,学生自然领悟到了。

不同的语用目的,采取读的形式也不同。《活化石》一文可以采用夸张朗读的方法,以帮助学生获得理解,留下印象;而《蝙蝠与雷达》一文,当需要通过朗读厘清课文第三自然段严密的逻辑时,就要代之以自由地轻声地细读,才能让学生在反复读中揣摩语句间的关系。所以,朗读虽然是一种最常用的教学策略,在运用中仍然需要掌握分寸,准确使用。

(二)有效使用“说”的策略

说,是当下很多语文课堂上使用时间最长、使用频率最高,而实际效率却最低的一种方式。其实,“说”的效率取决于其是否在语用指向下、目的明确地“说”。例如《赵州桥》一文的教学难点,是弄清赵州桥设计上的创举。为此,笔者设计了一个李春设计完图纸后开新闻会的场景,要求每个同学以设计者的身份,回答记者的两个提问:“①您打算把桥修成什么样的?②这样的桥有什么好处?”通过这两个问题的备答,学生对文本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再度自学,对有关信息进行提炼和整合;而在指名回答的过程中,教师扮演“记者”的角色,针对学生理解和表述中不到位的地方进行追问,从而引导学生的认识逐步到位。

(三)及时使用“比”的策略

说明文的文字多为简洁、精练,有时一字之差会导致意义的全面异化。这时采用“比”的策略,对于培养学生语言的敏感性、准确性能起到较好的作用。例如《赵州桥》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它是隋朝的石匠李春设计和参加建造的,到现在已经有一千四百多年了。”这里除了可以把 “参加”一词挖去,进行比较朗读外,笔者还尝试把“已经有一千四百多年了”这个分句去掉,让学生说说为什么 “隋朝”一词不足以表现其历史的悠久。看到学生思维受阻,教师再度介入,用图示倒推的方式,从“现代”一直倒推到“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中间年代跨度之大,然后总结出:因为隋代离现在究竟有多远,是很多人没有感受的,所以必须再加上这个具体的时间词,强化年代久远的感觉。这里进行的不仅是阅读理解的指导,其实也渗透了语言表达的指导,体现的正是语用指向。

(四)深入指导“思”的策略

在说明文的所有语言特点中,小学生最难以领会的是语言的逻辑性。但语言和思维的逻辑性是慢慢培养起来的,并且思维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言表达,因此从语用的角度看,我们更需要把握说明文学习的机会,对学生进行“思”的指导。

《蝙蝠和雷达》一文中最具美感的文字当数描写蝙蝠夜飞本领高超的第三自然段。这一段用了一串关联词,把各分句之间结合得天衣无缝,句与句之间层层递进,展示出充分的逻辑美。对此,笔者首先利用“比”和“读”的方式,将原文先后去掉关联词、打乱句序,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原句间的逻辑性;然后指导厘清每两个分句之间的关系――后一句更进一步表明了蝙蝠夜间飞行能力强的特点;最后再将这种层层递进的感觉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这里,学生学习了一种“思”的方式――化整为零,层层推进。这对于学生以后学习相对复杂的文本是很有用的。

(五)经常使用“画”的策略

“画”在语文学习中所能起到的作用,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对于说明文学习,经常使用“画”的策略,一方面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在阅读中存在的理解方面的障碍,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在教学《赵州桥》一课时,针对“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端,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这一句,笔者出示了三幅不同的设计图让学生辨析――到底哪一幅图才符合赵州桥的设计?另两幅设计图的错误,是因为忽略了原文中的什么词而造成的?这样,学生不仅对于文本语言的精确和严密有了更深的认识,还强化了“一字未宜忽”的阅读态度,同时对文中表述赵州桥设计的这句话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得到了有效的积累。

(六)适当使用“写”的策略

篇3

《课程标准》不强调教材的技术体系,但不是不要体系。严格按五个学习领域水平一的内容标准,设定了具体内容。

(一)体育基本常识:

这部分教材是体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他活动性教材不可替代的内容。

(二)基本活动:

基本活动,是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选编的。

1、队列和队形:按《课程标准》编写的队列队形练习中,是根据上课和组织活动的需要进行的简单的原地和行进间的练习内容。通过操练,使学生能够随集体完成协同一致的集合站队,变换队形和参加课上练习及课外组织的活动。

2、徒手操:教材的分类组合不是固定不变的。以往的大纲常把队列队形与徒手体操、轻器械体操组合为一类,称基本体操。本校现在的体操主要以向全校学生教授武术健身操为主。

3.走: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自然走的正确姿势,发展走的能力。

4.跑:低年级跑的教材,包括各种姿势起动的自然跑,一定距离的加速、快速跑,各种方式的接力跑,追逐游戏跑和走跑交替等内容。

5、跳跃:通过这些教材的练习,使学生掌握简单的跳跃方法,培养正确的跳跃姿势,发展体能和灵敏、协调等能力,以及果敢、克服困难等心理品质。低年级跳跃教材,多以游戏化的方式进行。其结构特点为原地或行进的“单踏双落”或“双起双落”的动作两种。

跳跃教学,要培养学生安全练习和安全使用器材的意识和习惯,并建立必要的练习常规,确保练习安全。

6、投掷:低年级的投掷教材,是一些自然、简单的投、掷、滚、抛的练习活动。

(三)游戏

低年级游戏教材,以传统教材为资源,重在开发、创新。教师用书中除了新编的游戏外,还把一些符合课程标准选编原则、以及具有我国民族民间特色的传统游戏素材,选为教学内容,如“老鹰捉小鸡”丢手绢”等。在学生参与创新游戏的过程中,也会促进他们创造思维的发展和体能与各种基本活动能力的提高。

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

2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篇4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3-0053-02

一提到说明文,学生就会想到这种文体语言具有科学性、准确性等特点。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下,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往往使师生在课堂教学中产生一种枯燥无味之感,致使说明文课堂教学毫无趣味,达不到实际的教学效果。解决说明文课堂教学存在的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在说明文课堂教学中引入现代教育技术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提到现代教育技术,农村教师往往脑海里就会想到投影仪、白板、电脑等教学工具,现在我们把这些统称为多媒体。多媒体的特点就是信息容量大、传输快、清晰度高、可视性强,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对改善说明文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益,有着巨大的作用。

第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弥补老师在说明文教学技能上存在的一些不足。记得1996年笔者所在学校举办语文组青年教师基本功预赛,当时指定好所有参赛的语文老师上一堂题目为《松鼠》的说明文课。笔者当时就动了一些脑筋,准备画一张松鼠的画进行课堂教学,可是画来画去,画的不像松鼠,老鼠倒有点像,心里很郁闷。以前读书年代,美术课基本没上过,哪里会画,只好请班上一个会画画的学生帮忙。现在使用多媒体就弥补了这个不足,笔者在教《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篇说明文时,就制作了一个课件,上面配有鲜艳的红花图片,并配有《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歌曲。如果是在以前,这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

由此可见,多媒体真的能弥补老师教学技能上存在的不足。现代社会分工日益细化,作为一名教师,你不可能样样都擅长,当我们进行说明文课堂教学时,你不会唱歌、不会画画不要紧,只要你会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它就会挺身而出帮助我们语文老师,实现课堂教学上的一个又一个突破,创造课堂教学的辉煌。

第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营造出愉快的课堂氛围,让老师轻松地教,学生开心地学。传统的说明文教学仅仅用粉笔板书教学要点,再加上说明文内容不如小说情节生动,没有散文的语言优美,这就决定了传统的说明文教学必然枯燥无味,学生越听越昏昏然。如果在说明文教学中,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说明文一些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使深奥的道理简单化,学生便会感觉趣味无穷。现代教育技术走进说明文课堂,能让课堂学习的主体――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说明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缩短他们的疲劳时间,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笔者刚参加工作不久时,曾上过一堂《宇宙里有些什么》的说明文教学课,由于地处农村的学生认知水平和知识有限,他们对这篇说明文中涉及到的恒星、行星、星云等知识非常陌生。当时笔者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课上感觉学生的学习少了一种激情,学生就好像炎炎烈日中被暴晒的柳树一样有气无力,以致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大打折扣。自从有了电子白板之后,再次上这堂说明文课,笔者通过多媒体视频播放的展示功能和动画演示功能,为学生提供了生动的声音和图像资料,强化学生感知教材的亲切感,弥补学生形象思维的不足和知识的缺陷。课上学生如同步入太空一般,去领略宇宙中的神奇和美丽。过去与现在的对比,让笔者深深体会到说明文课堂教学引进现代信息技术的重大意义,它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又让学生爱上了语文,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从而真正提高了说明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第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够真正打造“学的课堂”模式,使高效课堂不再是一句空话。前一段时间,笔者有幸参加了在二甲中学举办的语文特级教师论坛活动,活动中听了好几位专家的课,如黄厚江上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凌宗伟上的《听听那冷雨》等。笔者发现各位专家没有一人开设说明文文体的课,几位专家都没有使用电子白板,但上出了很高的水准。笔者当时就想倘若上说明文的话怎么办,如何凸显学生的主人翁地位?笔者认为如果能使用多媒体教学说明文,就一定会取得意想不到的的效果。笔者所在的农村初中,作为生活在农村的学生,他们都有喜欢直观形象的心理。为了调动学生的主体地位,构造“学的课堂”模式,在教学《凡尔赛宫》一文时,笔者先让学生在网上自己搜索有关凡尔赛宫的资料。很多学生都找来了凡尔赛宫的精美图片,他们对所看到的景色赞叹不已。此时,笔者再顺水推舟,对学生说本课我们将随着作者一同到凡尔赛宫去游览一番,于是学生们都迫不及待地打开了书。由于一开始就使用了现代教育技术,有效地激起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学生的求知欲大大增强,整堂课都积极主动去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并且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锻炼。

由此可见,在说明文课堂教学中引进现代教育技术,确实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在说明文课堂教学中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第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所讲的知识要准确科学。

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时,教师面对的是全体学生,不是一个人,如果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出现了错误,那么造成的后果就非常严重。因此教师在制作课件时,要力求知识的准确性,不允许出现一丝一毫的知识性错误。

第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时,不仅要符合说明文的文体特点,还要符合学生的实际。

教师制作课件是为了辅助课堂教学,这就决定课件不仅要有形式,让课堂热热闹闹,更重要的是要有价值,有实际用途。如果在制作课件时,教师没有从教学内容出发,更没有从学生实际出发,那么在说明文课堂教学中使用课件,学生会更糊涂。

篇5

《顾青悠的十七岁》贵州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131班 黄雅馨

《悲鸣(组章)》贵州师范学院2012级汉语言文学 兰兴昌

二等奖(4名)

《子夜书(组诗)》贵州大学科技学院2013级新闻学 曾入龙

《圈里五口》贵州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141班 何娟

《萤火和光》贵州师范学院2014级广播电视学 吴长青

《老木》贵州师范学院2014级物理学 苏致龙

三等奖(8名)

《守望》贵州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131班 何灵燕

《虚构(外1首)》贵州民族大学建筑工程学院2015级工程管理(1)班 杨爱琳

《清洗(组诗)》贵州民族大学文学院2013级汉语言文学(1)班 宰清海

《灵魂的足迹(组诗)》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2014级汽修(1)班 鲁海

《像你在身边一样活着(外2首)》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2015级汽修(5)班 龚乾军

《你好》贵州师范学院2014级广播电视学 张婷婷

《鲜桃》贵州师范学院2015级汉语言(1)班 张应梅

《我们能留下的,其实都没有》六盘水师范学院2013级地理本科班 蒋腊雕

佳作奖(31名)

《那些年,回不去的时光》贵州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131班 李双

《完整人生》贵州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131班 严宇寒

《黑夜》贵州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131班 李龙梅

《与笑无关》贵州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141班 宋春丽

《一片落叶,成全一场相遇》贵州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141班 杨丽

《三万米高空》贵州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141班 杨倩

《忍不住想很多》F州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141班 杨懿

《猫・归》贵州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141班 张出尘

《一句话》贵州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141班 郭宝青

《猫》贵州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141班 黄鹂

《是爱》贵州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141班 孙燕

《归家所见所感》贵州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141班 杨小娟

《想当然》贵州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141班 张文轩

《渡河》贵州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151班 黄林玉

《怀念故乡(组诗)》贵州大学资环学院资勘131班 王启林

《一支箭(外1首)》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2013级新闻(3)班 陈再雄

《我的酒鬼父亲》贵州民族大学文学院2014级汉语言文学(现代文秘) 王小污

《故乡是条河》贵州师范大学法学院2012级法学班 苏明强

《最后一个贰》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3级教育技术学 艾文

《树(外2首)》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文化学院2014级旅游英语班 田林林

《藏在口袋里的时光》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2014级社会工作 肖丽萍

《雨》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2016级汉语言文学(3)班 王爱

《根》贵州师范学院2013级计算机 卢晓丹

《井》贵州师范学院2013级历史学 黄映雪

《一座城》贵州师范学院2015级汉语言文学 李红梅

《流年未央》贵州师范学院少数民族预科班 石金秋

《北风啊,请你小些吹》铜仁学院2014级文本(2)班 龙玉

《失眠(外1首)》铜仁学院人文学院2013级汉语言文学(3)班 杨圳

《远去的海棠花》铜仁学院人文学院2014级汉语言文学(2)班 张丹枫

《奶奶》六盘水师范学院2013级地理本科班 陈丽

《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毕节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2016级美术专业 彭子力

团体获奖名单

学校团体三强

贵州大学

贵州师范学院

六盘水师范学院

社团团体三强

贵州大学人文学院报社

贵州师范学院朝花文学社

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沁欣文学社

先进组织工作者名单

学校先进组织工作者(3名)

贵州大学 龙汶

贵州师范学院 詹峰

六盘水师范学院 龙尚国

社团先进组织工作者(3名)

篇6

依据教材认真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就高级来说,在指导朗读过程中,一定要结合篇的教学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尤其像《草原》、《林海》、《可爱的草塘》等这类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课文,更要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表情地朗读。如教学《草原》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表示我的愉快”时,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确地停顿;二是要读出重音。“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将会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显得格外开阔,也叫人特别愉快。有了这种体会,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这种意境,也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草原的热爱之情。就文体来说,课文中有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说明文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就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来进行朗读指导。如朗读感情浓郁,语言优美,笔调活泼的《桂林山水》,就必顺采取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一气呵成的语势来朗读,从而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抒发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的情感。要朗读《激光》这样的说明文,那就截然不同了。因为《激光》是用具体数据来说明激光的特点与作用的。如果还照《桂林山水》那样的节奏、语调、语势、情感来读就欠妥。这种文体的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层次清楚。从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从读中发展思维和语言,就达到目的了。

二、小学语文的朗读教学注重教师范读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切奏、停顿和速度,轻后果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特别像《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这类感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表达出全国人民在十里长街盼灵车,送总理的悲痛情景,以及人民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之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意。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已必须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篇7

当前的阅读考查和教学理念均把整体阅读和整体感受位列第一。科普类说明文阅读尤甚。因为科普类说明文通常是以读者的认知习惯、思维逻辑顺序来安排写作层次的,一般都能做到说明的对象凸显、说明的层次分明、说明的条理清晰。教学时如果随意肢解文章内容,对课文条分缕析等,学生往往无法感知文章所要说明的对象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因而无法顺利阅读、理解文本。所以,教学时,我们应该引导学生通篇阅读、整体感知、全面把握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对文本获得清晰的整体认知。

比如,教学《新型玻璃》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说说文章中依次写了哪几种新型玻璃?它们各有什么特点?”这样,就把这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整体和盘托出来了,学生在阅读课文的时候就会留意和依次画出文中对五种新型玻璃名称、性能、实用功能等的介绍了。事实证明:学生对课文只浏览了一遍,就能够毫无遗漏地找到并流畅地说出课文中对五种新型玻璃介绍的全部信息了。

可见,如此引导学生整体阅读课文,学生对《新型玻璃》的感受是整体的、系统的,学生对课文所介绍的五种新型玻璃也会记忆犹新。而教师要培养学生整体阅读、整体感知科普类说明文的能力,设计的问题就要具有“包容性”和“全局性”的特点,提出的问题也要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唯有如此,学生才会关注课文说明对象的整体性。

二.筛选信息,重点把握

筛选信息、重点把握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激活与维持阅读、探究文本的兴趣,将注意力始终集中在收集、整理、筛选、记忆、运用有关学习信息或重要信息上,对学习对象保持高度的注意力、识别能力和接受能力等。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教学科普类说明文,必须严格训练学生掌握上述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因为,唯有如此,学生才能正确把握作者在文中所要说明的事物或者事物的最主要的本质特征,并在阅读科普类说明文中主动发现、主动认识、主动获取重要信息,深刻体味说明文的艺术风格和写作技巧。

比如,教学《新型玻璃》,我们应该把教学重点设置在这些新型玻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为人类造福的实用功能上。所以教学时,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学会筛选与上述内容相关的信息:引导学生自学第二到第五自然段,找出介绍每种新型玻璃特点和用途的字、词、语句、段落等,然后,用列表的方式归纳概括并小组讨论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对同学们找出来的信息加以比较分析、分类筛选等,之后,再引导学生联系刚才寻找、筛选重要信息的过程,总结归纳“重要信息”的涵义和寻找、筛选重要信息的途径等。

三.妙引练说,读写结合

篇8

一、注重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好的新课导入,能迅速安定学生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一节课的成功奠定基础。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导语,力求一鸣惊人,切不可信口开河,草率从事。

如:在苏教版小语课文《大江保卫战》的导入:谁来告诉老师,你今年几岁?就在你们出生前两三年的1998年夏天,我国长江流域遭受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涝灾害,一首歌曲《为了谁》也随之唱遍了祖国大江南北,也就是课前让大家搜集歌词并学唱的歌曲,请欣赏——(出示大江保卫战部分画面,播放VCD:歌曲《为了谁》)会唱的可以跟着唱。

这首歌曾让多少人留下了感动的泪水,[课件]歌中唱道:“你是谁?为了谁?”你们听懂了吗?

好的开头便成功了一半。美国学者斯迪帕克(Stipek)认为,要最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就要让学生对所学科目从一开始就有兴趣。

二、引导开放性思维,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第一要让学生明确课堂中学习目标和最终实现目标的方式。即知道学习什么和怎样学习,学会什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概意思,掌握字、词的读音,写法,通顺流畅的朗读课文等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第二,教材只是一个例子,要用这个例子引导学生开放性思维。

如:在教学《画蛇添足》时,让学生在读中换一种思维点评“添足”人。有的学生说“‘添足’人审题不严,要是这样去应战,准会失‘街亭’,去谈判,会赔银子。”有的说他有可取处:1.他画得那么快,那么好,说明他艺术水平还是上等的。2.他敢于创新,小孩子加个翅膀称为天使,蛇加上足可以想象为龙吧!说不准龙就是这个添足人的创意。还有的说,添足人可以变通:画好蛇就喝酒,喝了酒,再创新,两不误啊!有学生就反驳说,添足人没立即去喝酒,更说明他不为名利左右,一门心思只有他的艺术——他已陶醉了。

动机理论认为,儿童早期许多孩子好奇心强烈,是训练求异思维的好时机。杜威说,教师是通往天国的“引路人”,而教师不是“天国”!因而教师在引导学生读通的过程中主要在于“捅破窗户纸”——点拨引导开放性思维。

三、品读感悟文本,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我们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认真品读课文,学生要在听课中与教师争辩,在小组活动中与同学探讨,在困惑中反思,在反复朗读中感悟,通过品读感悟,在矛盾冲突中深化、内化、升华。

如:苏教版小语《姥姥的剪纸》片断朗读的点拨:一次点拨:师配乐朗诵引读:“那头定定站着的老牛就是我的姥姥啊,而那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就是如今已经长大的我啊,这不正是当年在村口离别时,那依依不舍的场面吗?”二次点拨: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读法,教师应报以微笑鼓励。评点词如“你把最美好的思念读出来了……”“你把祝福、期待都融进了这幅剪纸里……”“你把姥姥的剪纸寄到我的心头,我的梦里了!……”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要重视对学生语言文字的品味训练。品词品句的主体是学生,要相信学生,教师不要包办代替。教师反复引领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细细品味,多元个性化的解读,品读出语言的深度,体验到语言的温度。我想这就是语文课堂的独特魅力与风采。

四、注重分层练习,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语文课堂中的“练”是关键。教师要从教与学活动的实际出发,从朗读、书写、点评、口语交际、片段描写等有梯度、有层次地设计训练题目,首先读写训练,然后是感悟理解、口语交际,再次是综合练习和片段描写,分层练习能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创造能力。

学习能力是当今办学的突破口,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部件。探究之于素质教育,就像给龙点睛。如小语课文《麋鹿》的练笔设计:

1.读了全文,谁来联系课文说说你最强烈的感受。(如惋惜、愤恨、悲伤、感动、欣慰、高兴……)你能写一段话——“麋鹿的新生活”吗?下面的词供选择用:“土地广阔、气候温和、林茂草丰、蹦跳、站立、跋涉、潜游、觅食、回归故土、回归自然、繁衍后代、茁壮成长”(音乐中学生练笔交流)

篇9

语文教学是寓知识传授、交际能力、情感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教学。《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呼唤主体觉醒,强调自主发展已经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主流意识,它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起到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作用。

一、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意义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内容中有“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的要求;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中小学语文教学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某种意义上也是一个人一生事业发展进程中具有奠基作用的一环。我们不妨对中小学语文教学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关系确立这样一个基本认识:除了语文学科最基本的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功能外,语文学科运用其本身的优势,在学生的思想、人格、情操的塑造上还应发挥更为重要作用。而这一点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是有着十分密切关系的。而且在学生的人格培养、情感熏陶、增强文化底蕴上,语文又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

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是:“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它进一步指出:“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1)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教学过程是由教材客体、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组成的三位一体的动态结构。教师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传授知识的内容、方式和方法上。学生主体作用表现为接受知识的能力、主动性和积极性。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学生是矛盾双方中更关键的一方。学生学习的好坏,涉及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理解力、记忆力、想象力及智商的高低等智力因素是学习好的基础,是相对固定的;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是相对变动的,是可以由教师培养、提高和开拓的,因而教学效果往往与非智力因素有密切关系。

①兴趣激发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愿望。”达尔文说:“热衷于一切我认为有趣的事物,并且以了解任何问题与事件为极大的满足。”

②情感诱导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这是说明良好的情绪和情感对人的成才有巨大的作用。情感总是与认识紧密相连,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情感,对认识起正反面的动力作用:积极情感推动人的智力发展,消极情感阻碍人的智力发展。积极的情感对人的行为、思维有调节作用,能引起和维持人的行动,有排除障碍的功能。特别是理智感和美感,能使人不断地探索新的知识,保持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努力克服困难。

(2)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①在诱发想象中创造。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如果只被局限在一定的概念、判断和推理中进行,在达到一定极限后,必然会陷入到怪圈之中停滞不前。要想引导学生走出“怪圈”,思维有所超越和突破,打破原有的概念、判断和推理系统,就要借助于想象,培养学生的非逻辑性思维能力。

②在求异中创造。语文教学不能只满足于学生运用获得知识和体验,按照教育传授的现成方案或程序去解决问题,还要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向不同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去寻找多样性的解决方法,去寻求多样性的答案。这就是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导成分。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逆向思考,突破思维定式,标新立异,得出新颖独特的见解,即有创见。

(3)在写作训练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作文,是学生对所学语言知识的具体运用,是学生精神产品的独创。写作,是在生活原型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创造的过程,这一过程,正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具体体现。写作训练中,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进行培养:

①巧用直觉思维,诱感动机。导课,是教师在一项教学开始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方式。巧妙的导入,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极大地诱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如在写春天的观察作文时,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一提到春,就让人感到有无限的生机。古往今来,有无数描绘春天的诗文,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春城无处不飞花”……还没等他讲完,学生就争相起来补充自己所知道的诗文。接着他又说道:“在春天,你凭直觉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嗅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这时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写作的动机也初步形成。

②突出形象思维,再现人物形象。通过形象思维实现创造性突破的例子在文学艺术创作中举不胜举,可以说,每一部能流传后世、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文学或艺术珍品都是极富想象力的,都是高度发展的形象思维的产物。让学生改写、演练课文无疑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又一有效途径。如将诗歌改写成散文,故事性强的可改写成课本剧或让学生演练出来,说明文也可改写成以描写、抒情、议论为主的其他文体等。

参考文献:

篇10

一、 坚守课堂教学阵地,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教材是课堂教学最主要的课程资源。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单要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和写作意图,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对课文的教学,使学生在阅读、理解、感悟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掌握阅读方法,提高自主阅读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活用教材,关注方法,使学生在掌握文化知识的同时,习得有效的阅读方法,逐步形成自主阅读能力。

1. 重视朗读训练,以读促思。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作为一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创设机会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也即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曾经在厦门听过武凤霞老师执教的《月球之谜》一课,在教学过程中,武老师十分重视三个层次的朗读训练。(1)重视感知性的读。初学课文,武老师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嘴唇有力,挺胸收腹,大声诵读,把课文读正确,不添字,不漏字,不读破句子。(2)重视理解性的读。让学生把课文重点句段读懂、读流畅、读出节奏感。比如句子“第四种尘土撒到细菌上,细菌一下子都死了。”老师抓住“一下子”这个词,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其中的奇特。(3)重视品味性的读。品味性的读,老师没有按常规的分角色朗读或表演式朗读来进行,而是设计了让人耳目一新的“挑战性读”。武老师和同学挑战朗读,在朗读“但是,从月球采回的一块岩石,据估计它的年龄已有46亿年了,而在地球上,只有在格陵兰最偏僻的地方才能找到40亿年前的石块。”这句时,老师故意漏读了“估计”和“前”这两个词,让学生揪出了老师的“错误”,巧妙地引导学生品味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也渗透了说明文用词准确的知识点。武老师通过精心设计的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中思,在思中读;在读中品,在品中读;在读中悟,在悟中读。让学生意识到朗读必须和思考、品味、感情结合起来。这样的朗读训练,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2.教给有效方法,学会阅读。

阅读能力有几个层次,呈螺旋式提高,低层次的是能理解字面意思;较高层次是能领会字里行间含着的意思,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高层次的阅读能力,是能从审美层次上阅读欣 赏,获得审美的愉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关注教材特点,精心设计教案,就能较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紧扣文题,展开教学。

文题,即文章的题目,它是文章的“眼睛”和“窗户”,是学生理解文章、把握文章深层内容的第一级台阶。它的作用非同小可,或者概述文章内容、统领全文,或者突出文章重点、贯穿全文,或者暗示写作方法,或者流露作者的情感倾向等等,抓住文题则“举纲张目”。因此,文题教学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绝不能忽视。

比如在教学《剪枝的学问》一文时,老师出示文题后,引导学生提问:读了文题,你有哪些疑问?学生很快说出:为什么要剪枝?剪枝后的桃树是什么样?剪枝有哪些学问?这样,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了课堂,便于课堂上集中精力讨论研究,化解心中的疑问。利用文题产生疑惑,才能启迪思维。在执教《开国大典》时,有老师这样设计:出示文题,释题后让学生补充时间、地点把课题变成一句完整的话――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这样培养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能力。孙双金老师在教学《老人与海鸥》时,告诉学生:我们学文章除了要抓文章的思路之外,还要抓“文题”。文章的题目是文章的灵魂,是文章的中心,有的时候也是文章的文眼。抓住了题目,往往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他让学生把题目加以扩展,在文题后面填上四字词语,这样文题变成了:老人与海鸥相夕相处,老人与海鸥相依相随,老人与海鸥永不分离,老人与海鸥亲如家人,老人与海鸥心心相印。这样抓住题目,文章的核心、灵魂就被抓住。所以在教学中,要告诉学生以后读文章,要善于读题,在题目上多做做文章。这就叫会读了。

(2)教给质疑方法,学会思考。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习的开始,有疑问才会去探索。纵观我们的课堂,长期的接受性教学让学生丢失了个性,产生了依赖性,离开了老师,就不知道怎样质疑。不是无重点无目的的面面俱到,就是提课后的问题。

教师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帮学生梳理要掌握的知识点。主要方法有:

A了解文体,梳理要点。高年级的文体主要有说明文和记叙文。说明文可以以《鲸》这课为载体,让学生掌握这一类文章的阅读方法:要了解说明的对象、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掌握说明的方法。再把这些知识点迁移到另一片说明文,就可以质疑:本文说明了的对象是什么?事物的特征是什么?每一部分在介绍什么?课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它的作用是什么?对于记叙文,可让学生抓住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词语及一些看似矛盾的词。这些词语是最能突出人物性格特点,表现人物品质的。可以抓住表达生动、具体的句子(一般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反问、设问等修辞手法)进行质疑:为什么要这样描写?还可以抓住细节描写进行品读。

B对比不同,提高感悟。比如在教学第十册第七单元“人物形象”一组时,可以把《刷子李》和《金钱的魔力》进行对比,让学生提出疑问:同样是写人的文章,两篇课文的描法有什么不同?《金钱的魔力》中的对比描写和《刷子李》中的侧面描写哪个更好?这样让学生通过对比学习,提高学生感知文本、理解作者思想情感、写作思路、文章技法等等方面的能力。(3)善于积累,形成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过:“惟有从生活中多方面去体验,把学生所得的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积累越多,了解才越见深切。”丰富的语言积累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基本途径。积累可以是背诵课文中的诗文名篇、名言警句,也可以是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语句、语段。词汇越丰富,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就越高。

二、 拓宽语文学习渠道,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1.重视课外阅读平台,培养良好读书习惯。

早在一九四二年,叶圣陶先生就提倡阅读教学要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以外的书籍,他说“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历练,坚持持久,单凭一本国文教本,是够不上反复历练的,所以必须在国文教本以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如何通过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要指导学生选择恰当的阅读内容。

选择恰当的阅读内容是课外阅读的关键,否则既浪费了时间,又可能使学生的思想受到侵蚀。应告诫学生不要看消遣类的文章,更不能看“黄色书刊”,应选择健康向上,不仅能给人以知识,而且还能给人的情感熏陶的好文章。其次要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比如阅读时间、阅读速度、阅读收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