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7 17:05:2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休闲农业发展方向,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1.1自然条件优越
苏南地区境内水域面积广阔,地形多样,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方面的优势。苏南地区农业历史悠久,有浓厚的农耕氛围,农业生产的形式多样,在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的发展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苏南地区素来有“鱼米之乡”的称号,境内村庄内有种类齐全的山、水、果园、林等。境内水资源丰富,河网纵横交错,特别是苏州地区自古以来就被称为“水乡泽国”,其水域面积在国土面积中的占比就超过了40%,其中面积超过6.7hm2以上的湖泊有90个左右。苏南地区植被资源也非常丰富,山地面积超过2万hm2,全部覆盖植被。
1.2区位优势明显
苏南地区的地理位置佳,有很明显的区位优势,交通发达。以环太湖地区为例,当地到周边各城市已经形成了2h交通圈,将太湖与周围各城市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凸显出明显的区位优势。经过走访观察,节假日时苏南地区很多休闲农业景点附近都会停靠大量的外地牌照的车,乡村旅游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
1.3经济发达
苏南地区是江苏地区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自20世纪当地提出了“苏南模式”之后,当地的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实现了小康,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高,进一步拉动了消费,实现了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经济收入提高了,人们对生活的品质也更加的关注,在繁忙的休闲之余城市居民迫切需要远离嘈杂的大都市,到乡村体验生活,以舒缓压力、放松身心。
2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为了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实施,苏南地区不断创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思路,不断丰富农业生产的内涵,在坚持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下,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目前已达到一定的规模,形式上也更加的多样化,包括采摘、疗养、娱乐、购物、度假、参与等,也吸引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生态观光农业的发展中。虽然近年来休闲农业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还是存在不少的问题。一是苏南休闲农业最开始时多数是自发状态下形成的,人们不能正确认识休闲农业的真正内涵,没有进行科学规范,发展比较盲目,总体布局意识不强,造成很多休闲景点雷同,没有新意,未实现多样化规模经营。二是未形成具有特色的品牌。虽然有的地方在景区等级的评定上都制定了标准,但实施的管理办法却各不相同,造成多头管理、多头规划的现象,存在很大的盲目性。三是休闲农业中的农业活动形式过于单一,多数集中在采摘、观光农业等方面,均处于比较初级的农业活动,缺乏浓厚的乡土文化内涵,甚至还有些休闲农业景点为了争取客户采取不正当价格手段,这些均不利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长期发展。
3苏南地区未来发展方向的建议
3.1统一认识,开辟新路径
根据苏南地区的优势资源,将其潜在的优势充分体现出来,积极促使其转为经济优势,达到农业增效、农户增收的效果。目前农业生产效率高,将大量的劳动力解放出来,推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休闲产业上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我国起步比较晚,要积极向发达国家学习,逐步摸索出适合苏南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的模式。
3.2结合当地特色合理规划
苏南地区农业历史悠久,具有自己独特的资源特点及文化特点,要结合当地的特点从总体上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进行规划,将苏南地区的文化底蕴、乡土风情等充分挖掘出来,将发展休闲农业与发展旅游紧密结合起来。在规划时要根据城市居民的需求,结合特色,不断创新,充分整合各种农业资源,发挥出乡村旅游集奇趣性、益智性、参与性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作用。
Abstract——Urban agriculture is under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of the product,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agriculture as follows:urban agriculture is no space for urban and rural boundaries, tend to have a breakthrough in the production of meaning, showing a high intensive development.Looking abroad, has developed a variety of urba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model, combined with China' s urbanization around the area to choose the status quo situation of urba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model,so that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o meet demand, create more aesthetic and spiritual experiences.
Key words——Urban Agriculture, Feature, Development model, Industry
中图分类号:DF413.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及不断加快的城市化建设步伐,都市区域范围内的农业正发生着根本性的转变,都市内的农业正在由城郊型的传统农业向郊区向都市型的现代农业发展。
“都市农业”的概念最早是由日本学者青鹿四郎在1935年发表的《农业经济地理》一书中提出。所谓的都市农业是指分布于城市区域内或其区域的特殊形态的农业,它充分利用城市所提供的技术成果和现代化设备进行生产,并最终服务于城市。都市农业的发展使农村与城市,农业与非农产业实现了全新的融合。
都市农业的特征
无城乡边界的空间:都市农业发展区域往往处于城市的边缘区域。通常由两种情况所引发,一是在城市的发展扩张过程中,农田被作为优美的景观环境被保留下来,并发展成为各种度假村、观光花园等。另一种情况是处于城市群之间的农业,其农村本身基础设施较好,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城市化。
突破生产性的内涵:都市农业在具有如传统农业的经济、生产功能以外,还具有观光、文化、生态和社会等其他功能。
高集约化:都市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更为集约化。首先它具有更多的现代化专业设施,并表现出工厂化发展;其次其经营模式更为专业化,并逐步发展为综合型的农业基地;最后都市农业逐步呈现出产业化、市场化的发展趋势。
国外都市农业的主要发展模式
日本——综合功能型:日本的都市农业以开发农业的环保、生态、展示、体验和示范功能为出发点,重点发展加工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和多样化农业,形成综合功能型的都市农业发展模式,以高新技术和多功能化为主要发展特征。
荷兰——经济功能型:荷兰的都市农业以经济功能为主导,主要发展园艺业和畜牧业。借助其高度发达的设施农业,实现各种农业集约化生产,占据世界农业经济的重要生产比重,成为世界都市农业的典范。
法国——环保生态型:法国的都市农业以规模较大的专业化农场进行生产,以大田作物为主。巴黎由于其周边四通的高速路网导致其都市农业对于城市食品的供应功能不明显。因此,巴黎的都市农业并非以实现自给自足的生产为主要出发点,而是通过农业实现城市对于环保生态的需求,营造幽静、美观的生活环境。
德国——社会功能型:德国的都市农业适宜生态农庄和市民乐园为主要形式,在功能上适宜社会生活功能为主导的。市民农园主要是对城市地区或城市周边的农地加以利用,规划成多块小型农田出租给市民,前来承租的市民可在自己租赁的土地上耕种,收获的农作物规自己所有,使市民在享受耕种乐趣的同时,回归田园生活享受自然之美。
我国都市农业发展可采取的几种模式
伴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在城市内部及周边区域开展都市农业的建设,结合我国城市化建设的水平及国外主要地区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我国的都市农业发展可主要采取以下三种模式:
4.1复合模式
复合模式是集休闲观光、生态农业、科技产业、籽种产业等于一体的都市农业发展模式。在城市区域内,可发展小型家庭农业、立体农业、物流农业、社区农业等;在城市周边农业区,可重点发展高新农业、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会展农业、科普农业。实现都市农业的复合化发展,满足城市内部市民的多功能需求,使农业在满足生产生活需求的同时也带来更多精神上的提升。
4.2高效生态模式
高效生态的都市农业模式以确保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为先导,把拓展农业的多功能化发展作为现代农业新的生长点。通过引入现代化的高科技手段及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带动农业的高效发展。在实现农业高效生产的同时,以高效生态为亮点,引入农业观光,农业科普等其他功能。
4.3休闲农业模式
休闲农业模式是以休闲农业观光为主导的都市农业。通过建设农家乐、休闲农庄、生态度假村等满足都市农业的休闲、观光、度假、养生、科普等功能需求。并结合当地的地域文化及民俗特色展开系列的节庆活动,如采茶节、播种节、葡萄节等,通过活动提升农家生活氛围,突出地域文化特色,为农业休闲观光带来更多的可参与性。在休闲农业模式发展的同时也加强了城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之相互融合,互利共惠。
4.4科研型模式
科研型的都市农业发展模式以科技为主,带动产业发展,使多重业态结合发展。该模式的发展根据土地利用特点及区域未来发展需要,结合各个农业园的主题,发展为融农业科研试验示范、科普教育、农业科技培训、生态农业休闲观光旅游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科技园。其整体发展方向将以创新研发为核心,通过生态环境的打造与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使之具有农业生态旅游的功能,成为展示、宣传都市农业的窗口。
小结
通过对于都市农业的特征及都市农业国内外发展模式的探究,可以对都市农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做以下总结:现代的都市农业是综合型农业,应在发展的过程中突出地方特色与产业优势,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模式,并充分引用高新技术,塑造多元化农业产品品牌并面向国际化市场,在满足生产生活需求的同时,发展以农业为主题的配套旅游产业,推广民俗文化品牌,完善都市农业园的配套设施建设,打造新型的都市农业产业。
参考文献
[1]方志全.论都市农业的基本特征、产生背景与功能[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5).
[2]王全辉,刘义诚.中国都市农业发展模式研究和可持续发展建议[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
[3]李岳云.都市农业的理论与实践——兼论南京都市农业发展[J].南京社会学科,2002.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5-0022-01
一、引言
休闲农业也就是利用自然生态资源、农村田园景观、农村文化、农家生活、农业生产等将农业与农村休闲结合起来,为游客提供观光、度假、娱乐、健身等多项休闲服务的一种农业经营形态。从其内涵来说,休闲农业以农业为基础,以休闲为目的,以服务为手段,以城市游客为目标,将农业与旅游业有机集合起来,形成一种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结合的新型产业。我国国土资源辽阔,多民族聚集,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休闲农业的基础坚实,休闲农业逐渐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二、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
从休闲农业的发展历史来说,我国的休闲农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模式,也就是自发式、自主式和开发式。
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部分农村开始将当地的特色旅游资源开发出来,形成各种形式的休闲农业活动,这成为当地人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属于自发式发展模式,是最早时期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如:河北涞水县野山坡依托当地的自然旅游资源推出休闲旅游活动,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在短短的3年时间里,野山坡总共接待了将近90万人,从事旅游服务的农民高达3000人,当地建立起大量的家庭旅馆。
在20世纪90年代后,社会经济的发展带动旅游行业的发展,大众旅游兴起,人们的旅游需求逐渐多元化、层次化,人们更加喜欢体验性旅游,于是,体验旅游项目融入到农业旅游中,丰富了农业旅游产品,这一时期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为自主式,形成了农园采摘游、垂钓游、民俗风情游等休闲农业项目。
进入21世纪后,环保理念深入人心,休闲农业中融入绿色、健康、环保、科技等元素,越来越多企业主动开展农村休闲示范区项目,如北京的锦绣大地、苏州西山现代农业示范园等,休闲农业成为一种新型旅游消费方式,成为旅游局工作重点,休闲农业走向开发式发展模式。
三、休闲农业的特点
从前文中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可以看出,休闲农业是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与居民的生活水平、消费水平密切相关。休闲旅游作为一种旅游产品,是一种文化活动,在今天已经成为人们精神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提高,其对休闲旅游的需求也就越大,也有较强的旅游消费能力,这样就推动了旅游行业的发展。当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居民对精神生活需求提高时,其会自动自发的开展休闲农业。到今天,我国已建立100多个休闲农业旅游县,1000多个休闲农业旅游乡。
从休闲农业这一产业定位角度来说,其定位具有明显的可变性特点。产业定位有助于找准发展方向,深化产业内涵。而休闲农业是新兴产业,其内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和丰富,其功能也不断变化,故而其定位也具有多变性的特点。休闲农业展示的农业生产过程,游客可以体验田园乡村生活,这属于农田范畴。而都市农业展示的是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以回归自然生态、怀旧休闲、认知教育、乡土风情饮食等为主题,将交通、住宿、土特产、旅游工艺品等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系统的农业生态旅游休闲产业,应归入到旅游业范畴。
休闲农业具有继承性特点,它是在观光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不断寻求新的发展契机,它继承和发扬了观光农业的内容,是观光农业的高级形式,游客在体验农家田园生活的过程中对农业文化、农村环境、风土人情等产生浓厚兴趣,观光农业的内涵逐渐丰富,于是催生了休闲农业。在未来休闲农业的发展中,其必将出现产生新的产品、内容、形式等,催生新的产业。
四、休闲农业发展策略
虽然说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休闲农业得到集大成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过度竞争、缺乏统一规划、接待设施城市化等,对此,必须制定适合本地的发展策略,推动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科学规划,系统开发,突出本地特色。发展休闲农业必须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根据本地的区位条件进行区域休闲农业的定位、功能定位、形态定位等,调查本地的资源优势、市场客源、自然环境等,进行SWOT分析,找准本地发展休闲农业的方向和目标,突出本地的特色主导产业,建立休闲农业品牌。当然,休闲农业的发展还必须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在发展休闲农业的同时推动新农村建设。
第二,重视生态保护,发展生态休闲农业。生态休闲农业是休闲农业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它从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角度出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农业养旅游,以旅游促农业。重视农村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在考虑当地休闲农业的环境承载力基础上严禁大肆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维护农村环境的原始性和自然性,突出当地农村经济的特点,做到自然景观与休闲农业的协调配合,在开发的过程中重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紧密结合,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
第三,加强休闲农业景区与旅行社的合作。为满足游客的需求,旅行社积极开发出多条精品休闲农业路线,出现大集团以及名牌产品,有效推动了休闲农业以及旅行社的发展。休闲农业的经营者应积极加强与旅行社的合作,扩大生产规模,开展主动宣传活动,将休闲农业资源推向广阔的市场,推动休闲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除此之外,相关部门和企业还应积极从旅游协会、提升休闲农业产业开发深度、提高服务水平、建设品牌、加强管理等角度发展休闲农业,在此就不一一赘述。
结束语
在休闲农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农村地区应抓住这一商机,积极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休闲农业,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一)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休闲农业在体验经济视野下,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近些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与壮大,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休闲农业的发展,当前休闲农业企业积极与旅游集团合作,两者合作共创佳绩,这种合作的方式,不仅提升了旅游业的业绩,也开辟了休闲农业旅游路线[4]。据相关数据统计,在2014年1月,福建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达到24个,同期增长了5个,在良好的发展趋势下,福建省加大投资力度,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在休闲农业的类型上,从全国整体休闲农业发展方向上来看,休闲农业逐渐向规模化与多元化方向发展,转变了从传统单一的发展模式。当前休闲农业的发展类型包括,观光果林,体验式渔业、农业生产、农业采摘(收获)、民俗文化休闲体验、体验式茶业等多种类型。
(二)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休闲农业在快速发展背景下,也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其中包括休闲农业项目开展不合理,众多农业资源利用呈现不合理状况。在当前的休闲农业相关活动中,各项项目的展开方式仍然采用传统的方式,“农家乐”等活动难以得到创新,致使旅游资源浪费,休闲旅游在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将会出现缓慢增长的状况。休闲旅游脱离农业文化。农业发展依附于农业的生产与劳作,在长期的农业活动之中,逐渐形成众多农业文化,例如传统的采茶歌,之所以农业艰苦的生产体验得到众多群众的喜爱,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农业文化的依托,在农业文化的渲染下,休闲农业才得以发展与壮大。但是从当前休闲农业发展现状来看,休闲旅游脱离了农业文化,各项休闲农业活动并未体现出地方特色,对于农业文化发掘力度仍显不足[5]。休闲服务水平难以达到实际需求。市场需求作为休闲农业发展的基础,而休闲农业作为服务行业,服务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消费者前来消费,一方面希望得到质量较好的服务,一方面希望在实际的体验中得到人生与生活的领悟。但从当前的休闲农业发展来看,农业本属于第一产业,而休闲农业则偏向于第三产业,在这种跨维度上的转型中,农民的素质并未得到及时的转型,即使农民自身具备朴实祥和的形象,但是对于服务行业,与服务相关知识,农民仍然处于欠缺的状态,因此导致当前休闲服务水平难以达到实际顾客的需求。
二、体验经济视野下休闲农业提升途径
体验经济视野下休闲农业呈现出的相关问题不可忽视,本文认为想要提升休闲农业发展途径,需从几下几方面着手。
(一)统筹全局,合理规划
在体验经济视野下,休闲农业发展逐渐呈现出疲软的状况,基于此,应着手于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查找当前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切实分析其原因,统筹全局工作,之后对休闲农业进行规划。在当前休闲农业中,不难发展休闲农业与其相关的各项产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一旦出现规划不合理的问题,将会牵扯至当地整个经济的发展。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将休闲农业与当地经济相结合,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之中,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正式休闲农业发挥的地位,统筹全局,运营周边城市发展带动休闲农业的进步,在政府国际的大力支持下,合理利用当地的相关农业资源,创新休闲农业各项活动。改变传统农家乐项目,为游客提供更加舒适的体验,例如可根据游客情况,在农家乐的基础上,结合游戏的方式,将游客进行分组,设置多个游戏环节,让游客既可体验到农业项目,还可在劳动中,体验游戏的乐趣。还可利用周边旅游资源,建设相关的旅游景点,例如可组织游客到周边乡下、森林、湖泊等地进行旅游,增加相关的旅游项目,为游客更好的体验自然生活。但在开发相关旅游项目的过程之中,要注重对环境和生态的保护,可持续性的开发,在享受自然资源回馈的基础上,保护和爱护自然。
(二)加强农业文化建设
农业文化是农业在千百年迁徙与演变过程中凝结的智慧结晶,因此对于农业文化的建设与开发,可帮助休闲农业提升其发展绩效,扭转其发展困境。加强农业文化建设需着手于农业文化的特征,打造当地特有文化的特色。在体验经济视野下,充分挖掘特色农耕文化,在进行农耕文化建设过程中,可进行相关充农耕景观建设,例如农业体验园、农业观光园、农业培育园,明确各个农耕景观的作用,并对其中的农业文化进行接受[6]。例如转基因农产品,有些城乡人士虽听闻过转基因,但并未真正了解,因此可在观光中进行讲解,让人们了解到转基因食品的功效,转变对于转基因食品的看法。在进行农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注重保护当地特色农业文化。例如采茶文化,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在茶中可领略人生与感悟人生,而采摘茶时,也体现着一定的茶文化,例如采茶对于时间的要求,不同茶种对于茶嫩芽的要求与采摘手法也不同,在采茶中,一些民族要举行相关的活动准备,如服装准备、采摘工具准备等。这些活动准备中,各项项目的都是人们智慧的结晶,应充分保护这些特色的民俗农业文化,与此同时,在建设文化时,也可利用周边城市,建立产业群效应,培育自身休闲农业品牌,以便于扩大当地休闲农业知名度,促进休闲农业更好的发展。
(三)定位于市场需求,提升服务水平
市场需求作为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指标,对休闲农业的正常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体验经济视野下,休闲农业应积极定位于市场需求,转变其自身发展中的不足之处,在发展过程之中尤其注重提升休闲农业的服务水平。休闲农业在规模化发展中,需做好相关人员的培训,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即使为小型农家乐品牌其相关的经营人员也需进行服务教育,让顾客体验休闲农业生活,并非自租旅游,应在游客观光或体验过程之中,做好相关介绍与帮助工作。在当前旅游产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很多负面旅游信息屡见不鲜,对于休闲农业来说,亦是一个巨大考验,而分析其核心问题完全可以将其归类至服务领域范围当中,因此休闲农业旅游要想得到有效发展,重要的手段便是全面明确市场需求定位,全面提高服务水平。尤其着重注意儿童与老人的安全问题,在采摘的过程之中防止儿童与老人受伤,也是休闲农业相关管理人员的责任与义务,让游客既体验到回归传统农业的乐趣,也需让游客感受到现代化的生活体验,以便于在体验经济视野下,更好的提升休闲农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374(2012)02-0099-03
1.桂林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1.1现状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桂林市依托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以特色农业优势产业为基础,不断摸索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新农村建设与休闲农业相结合、地方传统文化与休闲农业相结合的路子,休闲农业各项工作均取得较好成绩,各项指标名列全区前列。
1.1.1起步早,精品多 早在2000年,桂林市就编制了《桂林市观光农业总体规划》,在全面分析全市旅游农业资源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目标、方向、布局等进行了全面规划,为桂林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全市累计创建阳朔县世外桃源、恭城县红岩村等11个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阳朔县龙潭门村、兴安县桐木冲村等28个自治区级农业旅游示范点,自治区三星级以上农家乐27家;农业旅游示范点和星级农家乐的数量都名列全区第一。阳朔县、恭城县获得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是广西仅有的两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创建兴安县兴安镇、龙胜各族自治县和平乡龙脊村、阳朔县兴坪镇、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红岩村等4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创建兴安县兴安镇、阳朔县兴坪镇、灵川县大圩镇、龙胜县平安乡龙脊村、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红岩村等5个广西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在2011年全区休闲农业“三个十佳”评选中,恭城红岩村、龙胜大寨村获“十佳休闲农业名村”称号,恭城月柿、阳朔金桔被评为“十佳休闲农业名品”、恭城“桃花节”获得“十佳休闲农业名节”称号,获奖数占全区总量的六分之一。
1.1.2规模大,发展快 到2011年,全市共创建现代农业科技园、休闲农庄、农业观光采摘园、农家乐532个,比上年增加83个,增长18.49%,农业生态旅游产业接待人数663万人次,同比增加133万人,增长25.09%,实现收入7.56亿元,同比增加1.56亿元,增长26%,从业户数达到3.74万户,同比增加0.32万户,增长9.36%,从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160元,增加1960元,增长17.5%;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数量逐渐增加,规模逐步扩大,部分农民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中的收入占到全年收入的30%-40%以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逐步成为桂林市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和新亮点。去年12月4~6日,“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创新发展大会”在桂林市召开,桂林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成效和做法得到了与会400多名代表的高度肯定和称赞。
1.1.3构架好,线路精 桂林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以“一核三区”为发展框架:以雁山区为核心(辐射七星、叠彩、秀峰、象山四个城区和临桂、灵川两县),以阳朔(辐射恭城、平乐、荔浦)、兴安(辐射资源、全州、灌阳)、龙胜(辐射永福县)为副中心构建桂南、桂北、桂西三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区。从时间布局上看,重点打造“春之花、夏之凉、秋之实、冬之雪”为主题的“魅力桂林乡村农业四季游"26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这26条精品线路,基本涵盖了全市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的主要景点、景区,为市民及外地旅游者的休闲、旅游、度假、娱乐提供了很好选择,丰富了全市的旅游产品,促进了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
1.2存在问题
桂林休闲农业在广西区内虽然处于领先地位,但和国外、以及国内其它先进发达地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还存在亟待解决和改善的问题:
1.2.1缺乏统一规划,重复建设较多 目前,桂林休闲农业尚未有完整统一规划和整体布局,各地根据自己的实力和当地的一些资源随意发展,有的还是破坏性开发,没有形成良性循环。项目建设简单雷同,规模不大,主题突出的精品项目较少。产品结构单一,功能单一,同质化倾向严重。认知与体验项目较少,与游客互动的项目则更少,大多数停留在吃吃农家饭,或者到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基地观光的层面上,游客逗留时间短,淡旺季落差大,缺乏创意与文化内涵。
1.2.2政策扶持不到位 目前,国家、自治区、桂林市都出台了发展休闲农业的相关文件,制定了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但具有可操作性强的政策不多,或贯彻不到位、不彻底,扶持资金无法落实,休闲农业投入多为农民或企业自发。同时由于项目的包装宣传不够,很多有创意、有前景的休闲农业项目处于无钱发展的困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休闲农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
1.2.3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大部分休闲农业位于城市郊区或经济水平较低的农村,安全、消防、应急、医疗、食宿等基础设施条件较差、设备简陋,垃圾、污水的无害化处理问题严重。
1.2.4管理水平不高,从业人员素质较低 桂林现有的休闲农业景区缺乏规范化的管理体制。有些采取“行业协会”的组织形式对经营户进行约束和管理,如阳朔县成立“农家乐行业协会”;有些景点的经营活动则是由村委会管理,如兴安县桐木冲等,各地发展不平衡。从总体上看,大部分休闲农业点没有专门的经营管理团队,还没有完全形成有效的经营机制,分散的、自发的个体经营占主体,普遍存在单兵作战现象,市场竞争力较弱,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还难以适应现代消费的需求。有些景点游客可进入性较差,环境卫生、食品卫生令人担忧,安全管理还存在着一定的隐患,政府管理部门相应的配套管理制度还相对滞后。
休闲农业经营者大多数是个体工商老板转行或当地农民,缺乏长远的发展意识和现代经营管理意识,缺乏专业系统的培训和教育,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较差,影响了桂林休闲农业经营和管理的水平。从业人员大部分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总体素质较低,难以满足不同类型的消费群体需要。
2.发展方向
2.1差异化发展
近年来,桂林制定并实施了漓江、桂江、资江、湘江四大流域现代农业规划,优势产业明显向优势产区集中,农业产业的区域性特点鲜明,阳朔的金桔、恭城的月柿、荔浦的芋头和马蹄、兴安和资源的葡萄、灵川大圩的草莓、大岭山和海洋山的桃子、越城岭的罗汉果等,都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风貌改造的扎实推进,广大农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交通、卫生等条件大大改善,给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载体。同时,桂林又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有世界知名的乡村休闲目的地地――阳朔西街,有国际知名的民族文化景观――龙胜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风情和龙脊梯田文化景观;也有一大批特色乡村主题的乡村建筑群落一大圩古镇、江头洲村、渔村、兴坪古镇、秦家大院等等。桂林乡村田园风景和谐自然,有“山水田园”、“诗境家园”之美誉。因此,桂林休闲农业的发展,应充分利用好农业与旅游资源和基础,把现代化的服务和设施与农业产业、农业体验、农村古朴民居、民风、民俗紧密结合起来,走差异化发展道路,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差异,城乡文化的差异,因地制宜地设计项目开发旅游产品。
2.2品牌化发展
随着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推进,未来桂林休闲农业的发展应着眼于“品牌化、国际化、时尚化”,彻底改变乡村旅游吃吃农家饭、住住农家院、干干农家活的低端产品定位,充分利用桂林农业产业基础好、森林生态条件佳、山水田园风光秀、国内外游客多等各种有利条件,以乡村为背景,以农村自然风光、人文遗迹、民俗风情、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及农村环境为旅游吸引物,以城市居民、国外游客为主要目标市场,满足旅游者的休闲、度假、体验、观光、娱乐、养生等需求,积极开发、深入挖掘、策划、包装休闲农业产品,全面推进“农家乐”、农产品采摘、农业生产体验、农村踏青赏花、新农村观光、生态休闲探险、漂流等多种形式休闲农业发展,增强亲和性、知识性、参与性,形成个性鲜明的休闲农业产品,创建休闲农业品牌。重点打造一批乡村主题酒店、乡村主题会所、主题农庄、主题度假园等,走品牌化发展之路。比如,可以依托桂林农业产业基础,建设有机蔬菜观光农园、兴安葡萄大庄园、资源红提生态农庄等农业观光农庄;依托百寿镇寿文化基础和猫儿山自然保护区、花坪自然保护区、龙胜温泉等生态资源开发乡村休闲康体、养生保健旅游产品。
3.对策措施
3.1加强领导,统筹推进
各级政府应抓住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和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区域建设的有利时机,高度重视休闲农业工作,成立专门的工作机构和班子,具体负责制定全市休闲农业发展规划、实施计划、工作目标、奖励政策及宣传报道等日常工作。
休闲农业涉及面广、牵涉部门多,各级各部门必须各负其责,形成齐抓共管、协同作战的工作局面。比如,发改委部门要把休闲农业项目纳入重点项目给予立项和向上申报,争取更大的扶持;农业、林业、畜牲水产部门要加快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建设;旅游部门要做好休闲景点(景区)打造、旅游设施配套建设及从业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交通局、新农办负责乡村道路和新农村示范点建设,等等。部门之间要强化配合联动,发挥部门职能,加大对休闲农业建设的扶持力度,把农业、旅游、交通、新农村建设、改水改厕、农村饮水、清洁能源、城乡立面改造工程等项目充分整合到休闲农业建设工作中来,在资金使用上向休闲农业精品线路、景点景区倾斜,形成推动休闲农业发展的强大合力,营造全社会广泛参与的良好氛围。
3.2因地制宜,制订规划
规划是发展休闲农业的指导性文件,发展休闲农业,必须规划先行。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开发有序、持续利用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地编制《桂林休闲农业发展规划》。各县(区)也要根据各地优势特色农业产业、自然资源和文化特性、基础设施、旅游市场的需求、规模和发展趋势等,制定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以农业主导产业为基础,以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优良的生态条件为依托,加快发展富有文化内涵和鲜明地域特色、民族风格的休闲旅游农业,特别要重点加强26条精品线路周边乡(镇)、村休闲农业示范点、接待点的规划,认真谋划好一批休闲农业项目,切实抓好各项措施落实,促进健康有序发展。
3.3创新机制,加大投入
建立“政府主导、业主开发、市场运作、多方参与”的开发建设机制,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业主开发为主体、社会资金为补充、项目经费打捆使用的模式,多渠道投入。各级政府要制订优惠政策,在贷款、税收、土地利用等方面给予优惠;设立休闲农业发展基金,扶持休闲农业发展壮大。在确保农民利益的基础上,鼓励社会资金以租赁、承包、联营、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投资开发休闲农业项目;鼓励农民集资入股或以村组集体经济组织方式参与休闲农业投资开发;大力开展重点地区、重点项目招商引资工作,引导大型旅游企业参与开发和经营,推动休闲农业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3.4加强宣传,做好促销
农业发展是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社会有关部门的主要工作内容,而休闲农业作为新型的农业类型,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因此,要想加快休闲农业的发展,就需要农民及相关人员对休闲农业的理论进行透彻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发展休闲农业,促进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1]。
1休闲农业发展的理论
作为开展休闲农业的载体,农村的环境、农业的生产以及农民的生活对于休闲农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休闲农业的发展又以农业有的资源作为发展基础,依托于传统文化,以增进人们对于农村生活以及农业生产的体验和感触为最终目的。因此,在发达国家,具有将服务性和生产性融为一体的休闲农业已经逐渐普及,并且被人们所接受。在我国,休闲农业虽然尚且处于起步阶段,但是随着政府的扶持和推动,也成为了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热点。由于休闲农业具有马克思休闲思想、城乡一体化、产业融合以及外部性理论作为依托和支持,因此在具有悠久农业历史的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前景必然是极其广阔的[2]。
2休闲农业发展的策略
2.1以农为本
农业作为休闲农业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只有做到以农为本,对休闲农业的发展方向和进程进行科学的规划,才能够实现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休闲农业发展的主体是农民,载体是农村所独有的自然环境,因此,政府应当在重点强调休闲农业的发展绝对不可占用农民耕地的同时,鼓励开展休闲农业相关产业的负责人对荒山、荒滩以及村内的废弃空地进行合理的利用。
2.2因地制宜,创新开发模式
休闲农业的发展应当通过对所处地区的历史、交通、资源以及区域特色等具有差异性的因素进行巧妙的结合,开展与之相对应的休闲农业模式,例如农业主题公园等。而在城市的郊区以及景区的周边地区进行休闲农业的开发和发展时,应当做到因地制宜,突出所依托环境的特色,进行适度的发展。只有做到结合实际情况,对休闲农业发展有针对性地进行创新,才能加强农业与生态的融合,由此提高农产品所具有的附加价值[3]。
2.3进行规范化管理,促进生态保护进程
休闲农业正是依托于农业环境所产生的,因此,企业负责人应当通过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以及加大对休闲农业进行规范化管理重要性的宣传力度,逐步对管理的规范化以及服务的高效化进行推进。与此同时,要想使管理呈现规范化的状态,完善的规范标准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可以为生态保护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企业负责人还应当针对休闲农业的特点,将负责休闲农业的讲解员和引导员纳入培训的范围之内,并且执行持证上岗的工作制度,从根本上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大量引进人才也是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企业负责人可以通过人才引进的方式,加快对经营休闲农业的场所在水电、安全防护等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并且通过对卫生间、停车场等辅助设施进行完善,达到提高游客满意度的效果[4]。
2.4政府进行引导,创建示范区
政府在休闲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应该肩负起引导的职责,在进行规范化管理、宏观调控和指导等方面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调动起有关部门进行休闲农业发展和建设的积极性,将市场配置在休闲农业生产过程中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进行最大化发挥。政府还应当充分利用宏观调控的特性,通过对“最美休闲村”的称号以及休闲农业的等级等进行评定,从而带动全国的休闲农业进行高效的创新和发展。另一方面,政府应当对经营休闲农业的主体进行鼓励,使其通过对资本、流动要素以及品牌的高效结合,达到创造知名休闲农业品牌的目的。而诚信作为企业经营之本,政府在休闲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将诚信经营的理念灌输到每一个企业经营者的心中也是非常必要的,以提升企业的信誉度,达到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效果[5]。
2.5保护环境
作为休闲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遵循的核心价值理念,“开发和保护同行、生态和生产并重”对于休闲农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政府在发展休闲农业的过程中,应当对环境的承载力以及资源的可再生能力进行合理的统筹规划,将保护环境作为首要目标,以此实现社会经济、效益以及生态环境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综上所述,休闲农业作为依托于社会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深而产生的全新农业产业,其特点在于融合了传统农业生产以及新兴的旅游两个功能,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焕发出了夺目的光彩以及强大的生命力,因此,休闲农业无可争议地成为了农业生产的热点所在,并且对于推进农业以及经济的发展具有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春旭,刘德法.科学发展现的经济学思考[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15,11(04):43-46.
[2]许玉乾.科学发展现与人本经济学[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16(3):38-41.
[3]陈惠雄.人本经济学的重要理论现点[J].财经论丛,2014,09(3):68-72.
记者(以下简称“记”):首先要祝贺“2013第六届中国创意农业论坛”取得圆满成功。从2008年开始,“创意农业论坛”已经连续六年在成都举办,今年的论坛有什么亮点?
章继刚(以下简称“章”):今年的“中国创意农业论坛”作为2013年成都科学技术年会的分会场,提供了创意农业领域政产学研相互交流、促进共同发展的平台。
论坛了《2013~2014年中国创意农业投资价值研究报告》。报告对中国创意农业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机遇,成都和北京城市创意农业旅游嘉年华模式,中国城市客厅农业发展状况和2013~2014年中国城市创意农业发展趋势以及亚洲创意农业美学进行了深入地研究。
启动一系列推广宣传创意农业项目的活动。如成都创意农业科普旅游季、打造四川最美乡镇创意农业旅游联盟倡议活动、中国创意农业十大魅力城市倡议活动、世界知名乡村景区(九寨沟)创意艺术展播等。
政产学研等领域的杰出代表交流经验。很多乡镇领导干部、创意农业工作者以及企业家们参加了这次会议,和大家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和成果,搭建起展示、交流、合作平台。
直接促成了一批创意农业项目的合作。如,中国西部创意农业教育集团便与李学友家庭农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提供规划、教育、服务、市场拓展等支持。同时,还首次举办中国西部知名商会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社会帮扶倡议活动,为创意农业的发展解决资金等一系列问题。
农民收入倍增的优美产业
记:很多人对“创意农业”这个概念比较感兴趣。“创意农业”包含哪些内容?它和通常提到的“休闲农业”或者“观光农业”有什么不同?
章:创意农业将美学理念引入农业。近几年,美学经济的兴起迎合了娱乐时代的公众心理。而创意农业结合这一趋势,取材于优质品种,具有独特的欣赏价值,再辅以艺术包装,从这一角度来说,创意农业便具有美色、美形、美味、美质、美感、美景、美心的“七美”特点。
创意农业具有高附加值。美学农业的附加值将更高,逐步成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增美、企业增效、城市增绿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创意农业有融合发展的趋势。创意农业融合一、二、三产业发展,以农促旅、以旅强农、农旅结合、城乡互动,成为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的助推器。
现代农业有三大要义:一是新方向:转型打造增收增美的创意农业升级版;二是新引擎:创意生态、创意生产、创意生活、创意消费,成为促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引擎,也是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三是新转型:城镇化是内需最大的潜力,创意农业是高附加值产业,是促进农民就地城镇化的新型产业。
记:如此说来,创意农业与现代农业发展的三大要义高度契合。能不能举个具体的例子?
章:是的。创意农业有一个很大的功能是打造农耕美学的教育平台。为什么创意农业对大家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因为它可以舒缓我们的工作压力。
比如,大家可以在很多创意农业景点进行写真绘画,这个过程就是在进行潜移默化的美学教育,同时自己的压力抛到九霄云外。
不仅仅如此,创意农业也是美的传承平台。包括我们的一区一景、专业的创意街区、专业镇、专业合作社等。我们每个人都是美学布道者、传播者、农耕文化教育的实施者。
记:创意农业与城镇化有着怎样的关系?
章:创意农业解决城镇化过程中产业融合、城乡统筹的问题。创意农业最大的亮点在它的示范效应和辐射效应。一方面,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原来一产是一产,三产是三产,创意农业把美学、文化、创意通过农旅进行结合,打造城市创意农业旅游目的地。有市场基础,创意农业才能应运而生。另一方面,统筹城乡,而不是把城市农业和乡村农业对立和隔离开来。把辐射示范效应抓好,这才是真正的创意农业。不理会乡村农业、只发展城市农业,这不是真正的创意农业。
创意农业解决农民就业和增收问题。中国经济已经走到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阶段,走到了城乡统筹的新时代,这就要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创意农业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让农民在家门口,利用老本行,就能实现就业和增收。
记:举个例子?
章:省内有个例子就是大英县。大英把农博园、中国死海等景点以点带面再连接成片,形成城市创意农业产业带,打造好以后辐射到近郊农业发展圈,再辐射远郊农业发展圈,农业城镇化、就地就业的问题就解决了。
再举一个个人的例子。四川郫县的农民李学友,通过微博进行营销,这不仅拓宽了销路,还使他拥有了自己的“粉丝”,被称为“最潮农民”。在专家的帮助下,李学友开始扩大种植面积,把领域拓展到生态农业。在这次的创意农业论坛上,四川中国西部创意农业教育集团与李学友的生态农业合作社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经营已经开始从个人转向公司化。
迅速崛起的创意农业
记:四川创意农业发展有什么亮点?
章:“中国创意农业论坛”连续六届在成都举办,单从这里就能看出四川是中国创意农业的发源地和重要代表地区。
四川是中国农家乐的发源地,也是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创意农业发展最具特色的省份之一。全省创建休闲农业基地2.8万个,休闲农业综合经营性收入超过450亿元,带动750多万农民就业增收,创建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6个、示范点12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县28个,规模以上星级休闲农业企业1300多家。
在刚刚闭幕的西博会上,成都市创意农业协会会员单位便参加了展出。他们在四川农业博览区推介自己的农产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也是创意农业协会会员单位连续三届参加西博会。
记:“中国创意农业发展论坛”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章:“中国创意农业发展论坛”将逐步向会展、博览会的方向发展。我们前期已经做了一些工作。比如举办家庭农场农产品的网购大会等。之后我们还将在成都市郫县战旗村举办稻草人博览会,还将去悉尼推介我们的创意农业产品等。
记:在创意农业方面您做了很多引领性的工作,那么您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是什么?
第二,新常态下的后发优势。在“一二三产业”、加工业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等方面,我们搞了一系列的研究、调研,经过近一段时间的分析,我们认为西部农业发展具有后发优势。
新常态下,西部已经迎来一个更好更快的农村经济发展机遇。西部是中国农业的战略城市,物种资源丰富,可以开发利用的空间比较大。新世纪以来,农产品发展的趋势,西部增长的曲线明显高于东部。所以说西部是我国未来农业的重镇或者是腹地。
从西部目前的情况看,在特色农产品上,农业部编写了建国以来的农业发展规划。我们发现,发展第一产业,西部和中部相比较、和东北相比较,规模跟不上需求,但搞特色农产品,西部有独特的优势。这一块总体来看西部的空间更大、潜力更大。从国际大形势看,国内农业农产品精工细作和加工能力不强,因此要建设现代农业,最需要发展加工业。
如今,西部迎来了很大的机遇。为什么?因为西部发展的空间大、原料丰富。随着“互联网+”,以及高速路、高铁、飞机这些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它们都极大地缩短了空间上的距离。西部原来的劣势正在消失,而西部的优势明显在于其丰富的原料,并且是特色优质的原料产品。另外,优势还在于超低的加工成本。大家知道,中国之所以加入WTO后迎来了快速的发展,是因为低成本,是因为具有强有力的竞争优势。但是现在东部机器人替代人工,而西部成本优势明显,资源优势明显,包括土地租金优势也是明显的。
一、休闲农业的涵义
休闲农业是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休闲农业的主体在于对该地区的农业结构进行调整,对农业环境进行整体改善,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农业收入。休闲农业是贯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紧密连结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在进行休闲农业的过程中,休闲农业区为一种高度综合的场所,在该地区游客不仅可观光、采果、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而且可住宿、度假、游乐,具有非常好的农业发展前景。
二、休闲农业资源分析
(一)经济资源分析
休闲农业作为一种常见的休闲产业,对社会经济具有非常高的要求。经济资源是休闲农业建设和发展的关键,直接决定着河南休闲农业发展的好坏,对当前的休闲农业发展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经济资源充足在很大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休闲农业的发展速度,提高了休闲农业的整体效益。
自2011年以来,河南全省上下坚持“四个重在”的实践要领,抢抓中原经济区建设重大战略机遇,齐心协力、克难攻坚,开拓进取,各项社会事业持续进步,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27232.04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5.6%,年末从业人员6090万人。全年全省地方财政总收入2851.22亿元,比上年增长24.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721.56亿元,增长24.6%。全省108个县(市)中,有9个县(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15亿元,有18个县(市)超10亿元。
(二)农业资源分析
农业资源作为休闲农业的基本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当前休闲农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休闲农业的发展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农业资源的多样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当前的休闲农业发展效益,建立多样化休闲农业形势,增强休闲农业的吸引力。
河南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听取省政府关于林业生态建设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2012年,河南省森林覆盖率达到了22.98%,到2017年,河南省计划将森林覆盖率提升到24.5%,绿化面积进一步扩大。河南省森林覆盖率从1980年的9.97%提高到2012年的22.98%。截至去年,全省森林面积达到了5756.5万亩,森林蓄积量14227万立方米。全省经济林总面积达到1521.6万亩,全省林业总产值达到1088亿元,全年粮食种植面积9860.00千公顷。
(三)交通旅游资源
当前河南省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995.81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年末铁路通车里程4203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5196公里。全年各种运输方式货物运输量比上年增长19.0%,旅客运输量增长15.5%,旅客周转量增长10.4%。全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3.07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9.0%。其中入境游客168.29万人次,增长14.6%。旅游总收入2802.06亿元,增长22.1%。年末共有A级旅游景区253处。其中,4A级以上景区84处;星级酒店503个,出境游组团社和国内旅行社1101家。
(四)工业资源
在休闲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工业资源已经成为当前的新亮点。通过高科技工业资源实现休闲农业的发展,实现休闲农业的多元化,确保新型农业符合当前的工业发展潮流,增强高科技技术在休闲农业中的作用与价值。
河南省目前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4401.70亿元,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工、建材六大高成长性产业比上年增长25.3%,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69.6%。高技术产业增长53.3%,整体高科技技术已经有了非常明显的提高和改进。
三、休闲农业对策
在进行休闲农业建设的过程中,我省建设人员必须要加强对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休闲农业的经济效益、社会地位、生态效益等,对整体的建设进行全面分析和管理,从本质上提高休闲农业的发展效益。
(一)完善农家体验型
要制定科学的整体发展规划,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结合当前的河南农家体验型特点,制定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河南农业特色。在进行农家体验的过程中,要重视乡村文化资源的开发,突出乡村特色,增强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
在进行河南地区休闲农业的建设过程中,相关人员可以根据河南当地农业资源特点和农业资源优势,对农家体验进行完善,将农家体验落实到休闲农业的方方面面。要侧重游客的亲身体验参与,对整体农家体验形式进行完善,将整体农家体验形式多样化。在进行农家体验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可以丰富整体的农家菜、农家房、农家景观等,将农家体验形式由单纯的农家拓展到景区、农场等,从而丰富农业体验和农业休闲形式。
(二)坚持农业有序发展
在进行河南发展休闲农业的过程中,要对整体的休闲农业进行管理,实现农业有序发展。相关人员要坚持《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贯彻河南地区的休闲农业发展。相关人员要结合河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形式对休闲农业进行规划,实现对休闲农业的基础状况管理。
要对整体的休闲农业进行层次化管理,对农业区域、经济区域等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确保休闲农业整体管理和建设的有序化。在坚持有序发展的过程中,要确保形成结构更加合理、建设特点更加鲜明、服务水平更加高级,从本质上实现对河南省休闲农业资源的充分利用。
(三)合理分配资源
在进行休闲农业的建设过程中,相关人员要加强对河南省休闲农业资源的合理分配。发展休闲农业,政府首先要加大投资力度,要对当地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增强休闲农业的经济效益。通过对本地区农业资源、交通旅游资源、经济资源等进行合理分配,保证休闲农业结构。
政府要加大休闲农业建设的专项资金投入,充分调动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从本质上提高该地区的资本投资发展休闲农业的积极性。在本省休闲农业的建设过程中,相关人员要加强高科技资金投入,加强休闲农业的科技建设,提高本地区的休闲农业建设特点。
(四)加强体系管理
为引导休闲农业的规范化健康发展,该省建设人员要加强对休闲农业的体系管理。要根据当前《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制定整体管理方针,对休闲农业企业管理中的规划建设、产业培训、安全生产等进行整体规定,建立统一的管理方针。
要完善对自身管理体系的建设,对内部管理制定严格的标准,确保当前的休闲农业建设标准化、规范化发展。政府加紧制定资源、环境、服务、市场等方面规范管理条例,建立各种规章制度,增强体系的整体管理效益。从项目审批、人员上岗、价格制定到经营管理各方面督促企业加强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休闲农业服务意识、业务能力、服务水平。政府必须充分认识到休闲农业是在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加强对休闲农业的重视程度,将其效益进行拓展,确保休闲农业带动本省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对本省农村经济建设规划和落实。
四、总结
休闲农业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农村建设的一种趋势,对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必须要完善农家体验型、坚持农业有序发展、合理分配资源、加强体系管理,从多方面实现对休闲农业的强化建设。要坚持休闲农业特色化建设,将休闲农业向多元化发展,对河南省资源进行充分利用,确保本省休闲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庆文,邱先强.广西玉林市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资源与前景[J]. 中国热带农业,2012(8):6—7
中图分类号:F3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2
休闲农业,是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产业。发展休闲农业不仅可以调整并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而且可以保护并改善自然环境,满足旅游者休闲度假的需求。无论是在促进农业发展方面,还是在推动旅游建设方面,休闲农业都显示出积极的功效。台湾与海南,作为中国两大岛屿省份,都在致力于休闲农业的发展。文章旨在通过对台湾休闲农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分析,对海南发展休闲农业予以启发。
一、台湾休闲农业发展概述
台湾是中国最早发展休闲农业的地区,起始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了拯救趋于衰退的台湾农业,寻找农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1990年,台湾“农委会”在《改善农业结构提高农民所得方案》中制定了《发展休闲农业计划》,从技术、经费、宣传等方面加大了对休闲农业支持的力度。在2002年立法将休闲农业纳入产业规划,此外,台湾“农委会”还在台湾一些高校,开设休闲农业课程,利用群众组织帮助农民转型,在持续的政策,法律支持下,台湾观光休闲农业得到顺利发展,使得台湾农业得到质的飞跃。
目前,台湾休闲农庄约有1102家,平均每个乡镇有3.3个,主要有乡村花园、乡村民宿、观光农园、休闲农场和市民农园、教育农园、休闲牧场等类型。休闲农业点平均占地约90亩,每个休闲农庄投资约为200万元新台币,每个休闲农庄年游客人数约45000人。休闲农业已经成为台湾发展前景良好的朝阳产业,年营业总收益达40多亿元新台币。
二、台湾休闲农业经营模式分析
在这30多年的发展中,台湾休闲农业以发展乡村体验经济为核心经营模式,在台湾当局重视及社会各界扶持下,坚持生产与经营并重,开展多种营销活动,呈现出独具特色的经营管理模式。
(一)当局重视,社会各界积极参与
在台湾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当局重视及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
1.主管部门明确,制定政策法规。台湾休闲农业主管部门是农业委员会,简称“农委会”。1989年4月台湾“农委会”举办了第一次“发展休闲农业研讨会”,2000年通过立法界定休闲农业的定义。为了帮助发展休闲农业,当局在各个阶段都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和规定,如“发展观光农业示范计划”,“休闲农业辅导办法”、“休闲农业辅导管理相关规定”等,在原有基础上修订了“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除专项法规政策外,在土地、环境、旅游、农业发展等领域的相关政策法规也有力推动了休闲农业的发展。
2.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发展休闲农业的过程中,台湾从省一级到市、县、区、乡镇,自上而下都形成了统一的休闲农业规划管理格局,综合利用当地资源,由农业延伸至服务业,积极推进“一乡镇一休闲农渔区”。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布局,明确了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向。每一个农园和农户,也都积极从市场定位、项目设置、开发原则、经费预算、效益分析等方面制定近期、中期、远期的规划。
3.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和扶持。1998年,台湾成立休闲农业发展协会,2003年成立了台湾休闲农业学会。台湾休闲农业学会及休闲农业发展协会积极发挥休闲农渔业(农场)发展规划、区划和制(修)定相关规定、政策、制度以及技术培训辅导、发展监评等综合功能。“农委会”在一些院校如台湾大学开设休闲农业课程,开展休闲农业教学研究。此外,台湾农业策略联盟发展协会和台北市农会联合开展农业休闲旅游与全省100多家休闲农场结盟,推销优惠休闲游。
(二)以乡村体验经济为核心,开发多种休闲农业类型
上世纪四十年代,体验经济的概念在国际上出现。台湾休闲农业以体验农业为核心,发展体验经济。几乎100%的台湾休闲农场都设有体验的项目和内容,包括教学体验、生态体验、农作体验,风味餐饮体验、乡村旅游体验、果园采摘、农庄住宿、蔬菜采收、农业展览、民俗技艺体验、林场体验、牧场体验、渔场体验、农村酒庄和市民农园等体验内容。由此也形成了种类丰富的休闲农业。
1.休闲农场。休闲农场是利用农场原有资源的多样性,通过游客在农场采摘、耕作,让游客参与其中,同时集观光、度假、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休闲农业区。截至2011年6月30日,台湾真正通过申请,经由“农委会”准予筹设的休闲农场共有479家[1]。包括教育型休闲农场,利用农村产业资源,对中小学生进行农业和农村知识教育;以种植经营有机蔬果为主的有机类休闲农场;生态型休闲农场,利用原有地形地貌,以生态工法营造生存环境,如昆虫生态、溪流生态、渔业生态;专业化休闲农场,从事果蔬采摘及水稻、花卉、茶园、香草、药草、菇类、咖啡等劳作体验,或从事林场体验、渔场体验等。
2.观光农园。观光农园包括观光果园、观光菜园、观光花园和观光差远等。主要特点为在游客参观体验农产品时,满足好奇心,放松心情,延长游览时间,促进农产品的直销。如,挪威森林广场主题花园,环绕着天鹅湖而建。园中设有大型停车场、露营烤肉区、欧式花园、精致餐饮中心、纪念品贩卖部、露天咖啡广场等,为游客提供如置身欧洲般的观光享受。
3.市民农园。市民农园是将都市近郊的农地集中规划分置,由城市居民利用业余时间租赁经营的农业园区,市民在农业园区内栽种花草、蔬果或经营家庭农艺,同时为其提供土地耕作技术指导,使其在享受耕作乐趣的同时体验农业生产经验。
4.乡村民宿。乡村民宿是指利用乡村自然景观和特色文化,将农民废弃或多余的农舍加以改造,提供给都市休闲度假者住宿。以家庭成员经营为主,可以少量雇人,餐饮供应以当地特色食物为主。这些“民宿”具有度假、休闲、观光的功能,住宿规模可容纳25-60人。截至2011年8月3日,台湾的合法民宿共有3310家[1]。
台湾休闲农业体验的项目内容众多,除了教学体验、生态体验、农作体验外,还有风味餐饮体验、乡村旅游体验、果园采摘、农庄住宿、蔬菜采收、农业展览、民俗技艺体验、林场体验、牧场体验、渔场体验、农村酒庄和市民农园等体验内容。
除此之外,台湾还有教育农园、民俗旅游、农业公园等类型。休闲农业的体验化是体验经济在农业的实践,如何将优势资源设计成知识性、趣味性、人性化的体验活动,将游客融入情境,这是未来休闲农场取胜的关键。
(三)生产经营一体化,创新多种营销方式
目前,台湾现有的休闲农场,基本都可以直接从事农林渔牧业生产与经营。多数休闲农场能集合初级产业、次级产业、三级产业于一体,休闲产品的品种、花色、项目、内容繁多;经营管理者重视企业化经营、社会化、现代化经营,积极开展休闲产品、旅游产品、健康产品、保健产品的系列开发,重视农业结构的升级和功能转化。
台湾休闲农业,充分利用本土农业与文化资源,发展多种主题休闲农业。在营销方式上力主多样化,扩大宣传休闲农业的影响力。具体营销方式如下:
1.将文化元素融入产品设计与开发。休闲农业是农业与旅游相结合的产业,观光农业的发展不应局限于农业栽培、农产品,应更纵深地探究到农村、农民、农业的各个不同层次和角落。引入当地文化,开发农业创意产业,才能满足游客对更高层次文化品位活动的需求。这些创意农业产品,既促进了民间手工艺等文化遗产的保存和发展,也丰富了乡村的文化生活,还为乡村旅游增添了游客参与的体验型项目。此外,具有文化内涵的产品价格和品味都得到很大提升。
2.利用农业展会,进行农业宣传。台湾当地的市县经常举行各种规模的农业展览会、展销会。比如,2012年在“农委会”主导下,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协会结合全台各地特色休闲农场,集生态、景观、餐饮、农场住宿及农业活动于一体,在《2012海峡两岸台北旅展》中推出《台湾休闲农业馆》,以“在地消费、永继发展”为概念,规划三大主题旅游,分别为“台湾农场趴趴走”、“食材旅行”和“自然旅行”。还有2012宜兰青年美食文化体验营[2],既推广了宜兰的美食,也让人们对宜兰的食物文化全面了解。展览宣传活动不仅仅在台湾岛内进行,有时也会联合大陆各省的市县组织农业会展活动,进行宣传推广。
3.传统营销与网络营销相结合。台湾的休闲农业协会、农会不仅仅制作大量的印刷品进行广告宣传,而且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介宣传推广。如,“NOW news”旅游新闻、“自由时报”生活新闻等。此外,网络媒体也成为重要的宣传平台,如台湾休闲农业旅游网、农业旅游咨询网、农业易游网等,各网站都有相应的农场讯息、活动详情、会员服务等各项帮助。充分应用信息科技、互联网,将客户需求具体化,使农场所提供的活动或服务最能符合他们所需。
三、对海南发展休闲农业的几点启示
海南休闲农业起步较晚,1999年,海南省政府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生态省,制定了《海南省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海南发展休闲农业最初的设想都是从“农家乐”起步,产业形态较为简单。2009年海南在全国率先设立了休闲农业发展局,据海南农业信息网《农民日报》报道,海南目前在建或已建成并投入运营的休闲农庄已有300多个,其中,全省休闲农业园区已达136家(农户经营的“农家乐”不在其内);直接从业人员9000人,带动农户1.3万户;园区农民人均年收入达7550元,远远高于当地农业人均收入;休闲农业园区年经营收入4.7亿元。尽管如此,海南休闲农业在经营发展中还是表现出一些不足,如产品表现形式单一,产品设计趋于雷同,缺乏文化内涵,游客体验性不足;政府关注不够,社会各界的支持不足;营销方式单一化,等等。
(一)加大政府重视力度,鼓励社会各界支持发展
各级政府在休闲农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首先,通过制定相关发展政策,给予积极引导推动。其次,科学布局,统筹规划。再次,财政资金的投入与扶持。
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于2010年6月8日获国家发改委的正式批复,各级部门都对海南省发展休闲农业给予了极大的支持。继2009年12月“冬交会”在海南省休闲农业体验之旅启动仪式上推出5条休闲农业精品景点线路之后,2010年8月6日,海南省农业厅与海口市人民政府签订了《关于加快发展海口热带现代农业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致力于发展海口市休闲农业产业带、低碳农业产业示范区、海南省优势产业带等,计划3年内建成35个休闲农业示范点,把海口市建设成为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市[3]。
海南休闲农业资源在国内具有极高的独特性,合理规划农业资源区域,避免重复建设、“遍地开花”、“一哄而上”的现象。加强政府、休闲农业局以及海南省休闲农业协会之间的协作,积极发挥海南休闲农业协会的作用,将丰富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充分利用。实现效益最大化。
(二)发展体验经济,创新休闲农业产品
纵观海南目前的观光农业项目,在内容与形式上基本雷同,游客的体验参与性无法体现。各个项目之间重复开发与模仿建设的现象较为普遍。目前,海南已有的休闲农业类型包括农园观光型、农园采摘型、垂钓园、科级示范区、度假型及其他。在已有的农业园区中,游客体验的内容有限,再加上配套的服务接待设施不完善,比如住宿设施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娱乐活动项目数量贫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海南休闲农业的发展。因此,在休闲农业项目开发上,应围绕本地自然与文化资源,提高游客的参与性与体验性,增加旅游硬件设施建设,提高软件服务素质,使各区域农业发展既能满足生产需要,又能形成旅游产品,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光农业区域。如2012年海口火山口附近开业的开心农场,除了满足游客采摘,观光的需求,还设置了陶泥坊、豆腐坊,促进游客亲自制作食品、艺术品,满足游客体验的需求。与此同时,舒适的住宿设施,放心可口的餐饮,都为开心农场赢得了较多的利润。
(三)营销方式多元化,提升海南休闲农业知名度
海南休闲农业资源虽然很丰富,但其知名度还较为有限,因此,增强市场营销意识,采用多元化的营销方式,如电视、广播、网站等,以此提升海南休闲农业的知名度,吸引更多游客,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共同提升。
(四)加强与台湾的合作与交流,推动海南休闲农业发展
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诸多成功经验,值得海南学习与借鉴。因此,无论是政府间,还是民间,都应积极创造合作交流的环境。如利用海峡两岸休闲农业发展论坛,“冬交会”,或者组织专业考察团赴台考察等。通过这些活动,加强琼台两地在休闲农业发展上的深入合作,推动两地休闲农业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琼.台湾各县市休闲农业现状分析[J].台湾农业探索,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