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7 17:05:2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金融危机的对策,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一年来,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也愈加明显,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进出口行业处在风口浪尖,就业压力增大等。辽宁外向型企业比例相对较小,金融危机对辽宁企业的发展影响还是隐性的,但金融危机具有渗透性的特点,一年来辽宁从宏观调控、金融调节等方面采取了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及时防范,为辽宁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实现保八目标打下基础。
一、政策层面
1、发挥产业园区及优势产业的辐射带动经济增长
辽宁根据“五点一线”以及“辽宁中部城市群”的战略部署,充分发挥辽宁沿海经济带对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作用,大力发展大型主导企业牵动,中小企业广泛参与的网格化产业集群,打造机车、重型装备等优势产业集群以及数控机床和造船等特色产业链。
2、利用文化产业带动经济发展
金融危机背景下,文化产业成为我省GDP增长的绿色助推器,显示出其巨大的发展潜力,根据辽宁省出台的《辽宁省“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部地区要发挥沈阳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重点发展新兴文化产业;辽东半岛地区要以大连为龙头,发展外向型文化产业;西部地区要发挥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打造“辽西历史文化走廊”,重点发展文化旅游等产业。
3、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结合我省实际,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根据《关于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若干政策意见的通知》,本着“多予少取、先予后取、放水养鱼”的原则,要求把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落到实处,重点放在部分条件好、发展潜力大、交通方便的县乡地区,尽快完善功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农村经济快速增长。
4、利用产业集群,提高竞争力
辽宁利用本土优势,重点打造资源开采和加工业、装备制造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三个领域的产业集权。以抚顺石油为中心的石油开采加工企业集群,以沈阳金杯为核心的汽车企业集群,以沈阳机床为中心的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以鞍钢和本钢为中心的钢铁产业集群等,大力发展大型主导企业牵动,中小企业广泛参与的网格化产业集群,拓展产业链条和深化产品价值链,提高竞争力。
二、金融层面
1、完善针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制度
各商业银行有针对性地设计和推出符合中小企业特点的新型中小企业信贷产品和服务,扩大企业申请贷款可用的抵质押品范围和种类,提出了积极探索开办应收账款、存货、仓单等动产质押贷款等信贷方式创新模式,依托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积极促进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产品和信贷方式创新。
2、加强银、政、企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积极推动各地人民银行实施银企洽谈会、项目推介会制度,为中小企业资金需求与商业银行贷款营销的对接开创有效形式。组织建立辽宁省信用评级机构总经理联席会议制度,制定了会议章程,确立了信用评级的市场运作和行业自律规范。
3、加大对农村信用社的扶持
继续增加农村信用社的支农再贷款投入,继续对农村信用社实行优惠性、差别化存款准备金政策,增加农村信用社可用资金,支持农村信用社扩大对县域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
4、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档案
要加快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扩大企业信用档案覆盖范围,把更多中小企业纳入征信系统,促进中小企业普遍诚信经营,降低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价成本,为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奠定坚实基础。
5、完善出口收汇核销管理模式
坚持把出口收汇核销管理新模式落到实处,完善网上收汇核销工作,进一步改进出口退税无纸化作业程序,降低出口型中小企业经营成本。重点支持出口型中小企业对外贸易融资,向国家外汇管理局争取为更多中小企业特批预收货款结汇,保证出口型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
三、企业层面
1、提高核心竞争力,调整企业经营战略
企业要根据市场形势调整企业的发展战略,调整产业结构,专注于提高主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选择多元化发展道路,分散风险。
2、发展战略联盟,降低企业运营风险
积极发展战略联盟,与同业和上下游企业加强协作,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避免过度竞争造成的资源浪费和交易成本上升,创造合作共赢的局面共渡难关。
3、加强财务管理,防范财务风险
为了更好地应对金融危机,企业应适当地降低库存、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提高产品和资金周转的速度、降低内部运营成本等方法保证企业拥有相对充裕的现金流。同时提升企业现金流的管理水平,合理地控制营运风险,提升企业整体资金的利用效率,不断加快企业自身的发展。
4、加快并购重组,实现做大做强
利用金融危机下资产的估值正趋于合理,甚至低于合理水平,企业应该抓住时机进行并购重组,推动企业实现结构调整。特别是行业龙头企业可以凭借自身在资金、规模与管理方面的优势,通过并购来扩大自身的市场份额、提高行业集中度以及实现规模经济。
后经济危机时代,危机犹在、困难犹存。辽宁要紧紧抓住国家最新出台的《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规划》、《辽宁省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操作方案》等带动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政策机遇,利用金融工具,全方位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辽宁。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金融危机;酒店业;影响;对策
金融危机指的是金融资产或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的危机,具体表现为金融资产价格大幅下跌或金融机构倒闭或濒临倒闭或某个金融市场如股市或债市暴跌等。比如美国次贷危机,2008年爆发并引发全球金融危机。酒店业与金融实体密切相关,酒店业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必须在金融危机面前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才能更好的立足。本文将通过分析金融危机对酒店业的影响来进一步探讨其应对策略。
一、分析金融危机对酒店业的影响
(一)对酒店客源的影响
1、国际
金融危机导致全世界经济萧条,跨国来看,国际旅客减少;好多企业资金紧缺,面临倒闭。各种大型会议的数量也有所下降,国际上的商务客流量也大大减少。
2、国内
普通消费者的投资和收入大幅度降低和金融危机有着很大的关系,而且金融危机存在各种不确定的因素,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导致人们对就业状况和收入担忧,当居民收入不稳定时,必将计划合理开支,首先就会减少旅游等一些非必需消费,因而度假的客源也就会受到很大影响。其次我国很多中小型企业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大部分企业资金短缺和面临破产,企业不得不采取一些措施来降低成本,公司旅游促销、宴请等大型活动都将会被取消或者减少或者降低档次,一些商务会议会展活动次数同样会减少。酒店客源大大减少是必然趋势。
(二)对不同级别酒店的影响
1、星级酒店
星级酒店面临严峻挑战。总体来看,五星、四星酒店面对的客源大部分是国际旅客、商务客人等一些高端人士,在金融危机中所受影响较大,酒店出租率和平均房价都大大降低,客源大量流失,他们也可能会选择降低档次去消费或减少没必要的消费。在经济下滑的情况下,收入大大降低,消费水平也会跟着降低,一些企业为了压缩成本,商务人员的开支也会合理计算,宁愿选择降低消费档次,也就降低了星级酒店的消费。
2、经济型酒店
经济型酒店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产物,它区别于以大型企业、跨国公司的商务人士、高收入阶层、公费旅游者或政府官员为主要接待对象的高星级豪华酒店,其服务模式是“住宿+早餐”,是低星级酒店、社会旅馆的替代产品。经济型酒店所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较星级酒店要小得多,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众旅游的不断升温和公共假期的调整,反而会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汉庭连锁酒店、布丁酒店、汉庭客栈等连锁型百元酒店如雨后春笋般生长,从而酒店之间竞争也就会加大,这也是对酒店更近一步的考验,更多的出色之处才会吸引更多的顾客,积累更多更优质的客源,更好促进发展。
二、金融危机下酒店业的应对策略
(一)整合客源,不断开辟新市场
目前,国内比较高端的酒店基本上面向的是国外客人,国内客人一般选择中低端酒店进行消费,从国内来看,国内的综合实力的也在不断提升,可以考虑把酒店业重心逐渐转向国内,更加稳固,同时也能带动国内经济发展,两全其美。金融危机下的高端酒店危机更为明显,经济萧条,考虑到各种因素,人们势必会降低一些非必需品的消费,旅游业必受其影响,酒店业直接下滑。要想长期谋发展,及时调整客源结构,国内外双向发展,不断寻求开辟新的市场,酒店不仅仅是住宿,多样化发展,适时的举办活动,进行宣传,更贴近生活最好,更有利于生存。
(二)优化管理,储备人才
完善管理制度,更好地去执行,全面预算管理:加强市场联系,以市场为中心;酒店内部运营也要了如指掌。有效管理,提高人员配置和资源配置,提高酒店整体运行效率。我国酒店还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当务之急的首要任务就是解决酒店管理人才紧缺问题,市场和酒店内部合理对接,减少人才资源的浪费,优秀员工的储备和员工培训工作不可或缺,精简人员,多选拔些优秀人才,重点培养。力提高员工的素质必须提高,增强实力,进行内部调整,为经济危机过后的发展做好准备。通过高等院校教育和企业培养相结合等方式培养出专业酒店管理人才,从而提升市场竞争能力。
(三)宾客至上,服务第一
酒店属于服务行业,优质的服务会赢得更好的口碑,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时刻记着:客人是“衣食父母”,是给酒店带来财富的“财神”,客人是来寻求享受的。最好的宣传来自顾客,做到让顾客满意,生意就会越做越火。
(四)更好的运用互联网
互联网时代,不与互联网接轨,实体产业很难发展,因此要合理利用互联网,利用互联网宣传更形象,引人注目,方便快捷,更好的提供优质的服务,提高酒店管理效率,降低运营成本,节省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可以建立自己酒店的独立网站,进行远程交流,网上服务更具时代性,可操作性也比较强。例如7天连锁酒店将其”全球酒店业第一电子商务平台”与国内最大的分类信息网站正式展开合作,打造出竞争对手无法逾越的优势,成为全球第一商务酒店网站,奠定了行业电子商务的领军地位。
三、结语
综上所述,金融危机对酒店业势必会造成影响,寻找更好的解决之道才是我们更应该关心的,不断开辟新市场,提高管理,为酒店发展培养人才,提高服务质量,更好的利用互联网平台打造酒店,让酒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育红.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型酒店的影响及对策分析[N].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4):21—26
1 金融危机的形成
1.1 国际经济失衡 从根本上说全球经济失衡的根源是实体经济的失衡,实体经济失衡导致货币资本的国际流动,国际资本流动导致虚拟经济膨胀和萧条,由此形成流动性短缺,最终能够导致金融危机。
区域或全球经济失衡将导致国际资本在一定范围内的重新配置。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个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力可能是区域的或全球性的。从短期来看,在某个时点国际经济是相对平衡的,全球资本总量和需求总量是一定的,而当一国经济发生变化,会引起国际资本和国际需求在不同国家发生相应的变化,如果是小国经济,它的影响只是区域性的,如果是大国则它的影响是全球的。当一个大国经济趋强,则会吸引国际资本向该国流入,产生的结果是另外一些国家的资本流出,当资本流出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流动性短缺,金融危机就从可能性向必然性转变。而对小国经济而言,经济趋强后,则会吸引国际资本的流入,当国际资本流入数量较多时,该国的实体经济吸收国际资本饱和后,国际资本会与该国的虚拟经济融合,推动经济的泡沫化,当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严重背离时,国际资本很快撤退,导致小国由流动性过剩转入流动性紧缩,结果导致金融危机爆发。
1.2 国际货币体系扭曲 国际货币体系在调解国际收支不平衡时遵循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本原则和理念,而各国在制定货币政策协调国际经济失衡时却失去了原有的秩序和纪律性,因而现在的国际经济的失衡被现在的国际货币体系放大了。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一个松散的国际货币体系,储备货币既是国家货币也是国际货币的身份不变。充当储备货币的国家依据国内宏观经济状况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势必会与世界经济或区域经济要求相矛盾,因而会导致外汇市场不稳定和金融市场的动荡。实行与某种储备货币挂钩或盯住某种货币的国家,既要受该储备货币国家货币政策的影响,同时还要受多个国家之间货币政策交叉的影响。储备货币之间汇率和利率的变动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大为增强,使得外汇市场更加不稳和动荡,这种影响可以分为区域性的和全球性的。鉴于美元的特殊地位,美国经济政策变动影响既可能是区域的,也可能是全球的。
首先,以美元为支柱的不完善国际货币体系,不论采取浮动汇率政策还是固定汇率政策,美国的经济影响着所有与其经济密切相关的国家及这些国家的货币价值变化。由于制定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和经济全球化相关性存在矛盾,目前的货币体系不能够保证美元在浮动汇率的前提下的纪律性,因而一个国家的宏观政策将会导致经济相关国家的货币市场动荡,在投机资本催化下爆发金融危机。
1.3 国际金融炒家的攻击 国际经济失衡是金融危机的前提条件,不完善的国际货币体系会加剧国际经济失衡,然而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是国际金融炒家。
众所周知,国际金融炒家规模较大,它完全有能力影响和缩短被攻击国家的金融周期。金融周期是指一个国家金融市场由繁荣到萧条的自然过程。当国际金融炒家进入被攻击国家,它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利率和汇率变化,从而加快金融市场由理性发展向非理性繁荣转变。在整个过程中,国际金融炒家有预谋进入和撤退,就会导致金融市场的崩溃。国际金融炒家娴熟地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在金融繁荣时期赚取高额利润,也可以利用金融危机赚取高额利润或者收购危机国家的优质资本,进而控制被攻击国家的经济命脉。
我们来看看在本次金融危机中,国际金融炒家的操作。国际金融炒家本次进入期货市场进行操纵,取得大宗商品的定价权,从而获取暴利。如他们通过拉抬油价到147美元一桶的方式,造成我国政府和企业恐慌,进而鼓动中石油、中石化、中铝以高价收购矿产资源公司,再鼓动中国航空公司签下不公平的套期保值合同。
2 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
2.1 冲击了我国的实体经济 在整个GDP当中,我国的消费只占35%。而我国制造业的产能占GDP的比重是70%。也就是说,还有另外35%的产能,是我们消化不了的产品。这部分生产过剩由于欧美各国传统的负债消费形态,而帮我们吸收掉了。现在由于国际消费市场的萎缩,冲击到我国的出口,这对于外向型城市如江浙,广东等地的加工制造业影响巨大,企业倒闭,失业人数增加已成定局,我国的出口企业受到严重冲击。
2.2 产生了股市泡沫和楼市泡沫,内销企业受到连累 我国的危机跟其他国家不一样。我国今天不但有国际金融危机的压力,本身还有制造业危机,而这种制造业危机在欧美各国是没有的。我国的股市涨得比别人少,跌得比别人凶,是因为我国经济的基本面出现了问题,2007年起我国制造业面临的投资经商环境不断恶化,因此,我国的企业家将很大一部分应该投资于制造业的钱拿出来炒楼、炒股。
由于制造业的危机挤压出大量的资金,进入楼市和股市,从而造成短期的泡沫现象。由于股价和楼价的真正决定因素是经济基本面,而我国的经济基本面是以70%制造业为主的基本面。制造业持续衰退,就会造成股价和楼价的持续下跌。
制造业持续衰退导致大量失业,导致还房贷乏力。下一步就是跟美国一样,房地产泡沫导致的金融危机。因此我国是由制造业危机引发的楼市泡沫和股市泡沫,导致楼价和股价大跌,失业严重,造成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又跟美国挂钩。因此我们是制造业危机加上金融危机,还有国外的金融危机。这就是我们的股市表现如此之差的原因所在。
金融危机指的是金融资产或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的危机,具体表现为金融资产价格大幅下跌或金融机构倒闭或濒临倒闭或某个金融市场如股市或债市暴跌等。比如美国次贷危机,2008年爆发并引发全球金融危机。酒店业与金融实体密切相关,酒店业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必须在金融危机面前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才能更好的立足。本文将通过分析金融危机对酒店业的影响来进一步探讨其应对策略。
一、分析金融危机对酒店业的影响
(一)对酒店客源的影响
1、国际
金融危机导致全世界经济萧条,跨国来看,国际旅客减少;好多企业资金紧缺,面临倒闭。各种大型会议的数量也有所下降,国际上的商务客流量也大大减少。
2、国内
普通消费者的投资和收入大幅度降低和金融危机有着很大的关系,而且金融危机存在各种不确定的因素,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导致人们对就业状况和收入担忧,当居民收入不稳定时,必将计划合理开支,首先就会减少旅游等一些非必需消费,因而度假的客源也就会受到很大影响。其次我国很多中小型企业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大部分企业资金短缺和面临破产,企业不得不采取一些措施来降低成本,公司旅游促销、宴请等大型活动都将会被取消或者减少或者降低档次,一些商务会议会展活动次数同样会减少。酒店客源大大减少是必然趋势。
(二)对不同级别酒店的影响
1、星级酒店
星级酒店面临严峻挑战。总体来看,五星、四星酒店面对的客源大部分是国际旅客、商务客人等一些高端人士,在金融危机中所受影响较大,酒店出租率和平均房价都大大降低,客源大量流失,他们也可能会选择降低档次去消费或减少没必要的消费。在经济下滑的情况下,收入大大降低,消费水平也会跟着降低,一些企业为了压缩成本,商务人员的开支也会合理计算,宁愿选择降低消费档次,也就降低了星级酒店的消费。
2、经济型酒店
经济型酒店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产物, 它区别于以大型企业、跨国公司的商务人士、高收入阶层、公费旅游者或政府官员为主要接待对象的高星级豪华酒店, 其服务模式是“住宿+早餐”,是低星级酒店、社会旅馆的替代产品。经济型酒店所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较星级酒店要小得多,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众旅游的不断升温和公共假期的调整,反而会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汉庭连锁酒店、布丁酒店、汉庭客栈等连锁型百元酒店如雨后春笋般生长,从而酒店之间竞争也就会加大,这也是对酒店更近一步的考验,更多的出色之处才会吸引更多的顾客,积累更多更优质的客源,更好促进发展。
二、金融危机下酒店业的应对策略
(一)整合客源,不断开辟新市场
目前,国内比较高端的酒店基本上面向的是国外客人,国内客人一般选择中低端酒店进行消费,从国内来看,国内的综合实力的也在不断提升,可以考虑把酒店业重心逐渐转向国内,更加稳固,同时也能带动国内经济发展,两全其美。
金融危机下的高端酒店危机更为明显,经济萧条,考虑到各种因素,人们势必会降低一些非必需品的消费,旅游业必受其影响,酒店业直接下滑。
要想长期谋发展,及时调整客源结构,国内外双向发展,不断寻求开辟新的市场,酒店不仅仅是住宿,多样化发展,适时的举办活动,进行宣传,更贴近生活最好,更有利于生存。
(二)优化管理,储备人才
完善管理制度,更好地去执行,全面预算管理:加强市场联系,以市场为中心;酒店内部运营也要了如指掌。有效管理,提高人员配置和资源配置,提高酒店整体运行效率。
我国酒店还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当务之急的首要任务就是解决酒店管理人才紧缺问题,市场和酒店内部合理对接,减少人才资源的浪费,优秀员工的储备和员工培训工作不可或缺,精简人员,多选拔些优秀人才,重点培养。力提高员工的素质必须提高,增强实力,进行内部调整,为经济危机过后的发展做好准备。通过高等院校教育和企业培养相结合等方式培养出专业酒店管理人才,从而提升市场竞争能力。
(三)宾客至上,服务第一
酒店属于服务行业,优质的服务会赢得更好的口碑,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时刻记着:客人是“衣食父母”,是给酒店带来财富的“财神”,客人是来寻求享受的。最好的宣传来自顾客,做到让顾客满意,生意就会越做越火。
(四)更好的运用互联网
互联网时代,不与互联网接轨,实体产业很难发展,因此要合理利用互联网,利用互联网宣传更形象,引人注目,方便快捷,更好的提供优质的服务,提高酒店管理效率,降低运营成本,节省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
可以建立自己酒店的独立网站,进行远程交流,网上服务更具时代性,可操作性也比较强。例如7天连锁酒店将其”全球酒店业第一电子商务平台”与国内最大的分类信息网站 正式展开合作,打造出竞争对手无法逾越的优势,成为全球第一商务酒店网站,奠定了行业电子商务的领军地位。
综上所述,金融危机对酒店业势必会造成影响,寻找更好的解决之道才是我们更应该关心的,不断开辟新市场,提高管理,为酒店发展培养人才,提高服务质量,更好的利用互联网平台打造酒店,让酒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国际资本流动是指资本在国际范围内的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流动,可以用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资本帐户反映,资本流动分资本流入和资本流出两种情况。国际资本流动可以采取很多形式,最常见的有国际直接投资、国际融资和国际负债三种。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资本的国际流动日益活跃,成为许多重大经济事件背后的关键影响因素,这同国际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有着密切关系。这些情况其实也不外乎一种非常简单的需求与供给的平衡关系。从需求角度来看,一是发达国家的老龄人口增加推动了养老金规模的逐步扩大,国际资本市场成为其投资和获取增值收益的主要场所;二是中产阶层人口增加,他们的经济实力强,对投资的需求旺盛,又理解而且愿意为获取更高投资收益而承担更高的风险,于是,其收入积蓄从传统的银行储蓄流向更高收益的股票市场,从而推动了共同基金的迅速发展;此外,世界各主要金融市场的管制从80年代中期以来逐渐放松,客观上推动了国际资本市场,特别是衍生金融产品市场的快速发展。
国际资本市场的现状
资本市场的组成不外乎两个方面:市场的参与者和市场上的产品。20年前,商业银行构成了整个金融市场的主体部分,而今天,尽管银行类机构仍然是清算体系的使用者和主要管理者,但是从资产规模来看已经远远低于投资类机构,如养老金和共同基金等。
国际资本市场的参与者和产品两方面同20年前相比已经大大丰富,从组成模式来看当前的国际资本市场呈现出一种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紧密的格局,也就是说网络化。在这种日益凸现的网络化趋势中,一个重要的现象引起人们的高度警惕,这就是一些传统的风险监测和管理手段受到严峻的挑战,特别是所谓的对银行8%最低资本充足比率的要求,现在看来并不“充分”,因为银行仅仅有8%的“垫底资本”并不足以抗御日益增加的资本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后果就是:实际生产部门所面临的一些困境对银行领域的“波及效应”被网络大大放大了。另外一个因素:电子交易手段的成熟和不断更新带来了更复杂的资本流动形式和更大的市场波动性,大大提高了全球资本市场的资本流动速度。更多的资金以短期获利为目的,导致市场波动性不断增加。70年代因为石油危机导致全球发生债务危机时,如果人们对当时全球各个分割的市场之间的连锁反应(chain reaction)还有惊诧的话,那么,在21世纪,如果由于全球资本市场体系中的某一个市场发生问题而导致整个体系陷入危机,估计大家不会再惊诧了。因为全球经济和金融一体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没有哪一个市场会在全球危机的状态下而再独善其身。
导致国际资本市场资本流动加快的另一方面原因还在于进入90年代以来开始的放松管制策略的流行。各国放松金融管制造成的直接效应就是交易成本降低,跨境资本流动大幅度增加,最直接的后果之一就是全球各地市场上的金融资产价格的剧烈波动。
对于中国而言,虽然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很低而且市场规模很小,但已经能够非常明显地感觉到外部市场变化的波及效应。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介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资本流动壁垒和保护墙将逐步减少直到最终消失,这些波动的影响将变得更为直接和明显。所以国际资本流动可能引发的问题从现在起就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国际金融危机及其成因
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资本市场对推动全球经济发展,促进资本和技术在各个地区之间的合理配置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随之而来的波动和因此而导致的国际金融危机的风险也日益增加。全球化、网络化和信息化的国际资本流动以全球金融市场的急剧动荡为主要特征,金融资产价格波幅之大,传播范围之广,为前所未见,这种剧烈的波动及其附带的扩散效应就是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
国际金融危机一般有3种表现形式。货币危机指一国货币在外汇市场面临大规模的抛压,从而导致该种货币的急剧贬值,或者迫使货币当局花费大量的外汇储备和大幅度提高利率以维护现行汇率;外债危机是指一国不能履约偿还到期对外债务的本金和利息,包括私人部门的债务和政府债务;银行危机是指由于对银行体系丧失信心导致个人和公司大量从银行提取存款的挤兑现象。
国际金融危机离中国并不远。从历史上看,上个世纪末是金融危机多发时期:从最早的1992年欧洲金融危机到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再到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最近的有2000年的南美金融危机。其中以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最具备国际金融危机的特点,当然破坏力也最具全球性质。
作为现代经济的血液传导输送系统,国际资本市场的安全性和效率非常令人关注。亚洲金融危机及其触发的全球范围的市场动荡不安给世界经济造成巨大的破坏,直到今天其影响仍在继续,这足以说明国际资本流动而引发的金融危机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对它的成因以及对策的研究是关系到国家乃至世界经济稳定和发展的重大问题。
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如果简单的列举,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经济过热导致生产过剩;贸易收支巨额逆差;外资的过度流入;缺乏弹性的汇率制度和不当的汇率水平;过早的金融开放。但是在实际中这些因素往往是综合起来起作用的。以亚洲金融危机为例子来具体分析就不难看出,是内部和外部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结果导致了金融危机的总爆发。具体的原因可以归结如下:
经济发展过热,结构不合理,资源效益不佳。东南亚国家的经济从70年代开始相继起飞,增长很快。但长年的高速增长也积累了严重的结构问题,这些国家都注重于推动经济的新一轮的增长,忽略了对结构问题的解决。
“地产泡沫”破裂后造成银行坏帐呆帐严重。东南亚各国在过去十几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期间房地产价格暴涨,吸引银行向房地产大量投资,银行呆帐的增加大大影响了东南亚金融体系的稳定,在危机之前一些金融机构已经濒临破产。
从外部看,其它资本市场,如日本股市的复苏和美元的持续走强,都使得一部分原来流入东南亚的外资撤离,构成了对这些亚洲国家货币的强大压力。在这种形势下,巨额国际资本的高流动性和高投机性终于搅起了这场空前的金融动荡。
国际金融危机具有广泛和巨大的影响。以亚洲金融危机为例子,它对各国都产生了程度不同的负面影响。由于在进行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中国政府的调控和管理得当,那次亚洲金融危机并没有对中国造成直接影响。但是不管如何,我国仍然感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种种间接影响。
我国防范未来金融危机的策略
六年后的今天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已经减弱了很多,但是其余波仍未完全消除,国际经济仍然在为成功摆脱衰退回归繁荣而努力。另一方面国际资本市场的波动性和不可预测性仍然存在,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同国家金融、经济乃至政治上的缺陷都可能造成下一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于成功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直接波及的中国而言,分析其产生原因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不少有益的启示。同时如何抓住机遇调整结构制订策略,防范甚至提前化解下一次金融危机也是我国金融业今后发展的重要课题。
笔者认为,我国防范和化解未来金融危机的策略可以归结如下:
防范金融风险的最佳途径是优化本国经济结构,强化本国经济。各次金融危机的教训表明,发展中国家只有优化国内经济结构,才能真正改善长期国际收支的状况,确实保护自身不受国际资本流动无常变化的影响。
有计划有步骤的开放资本市场。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资本项目对外开放要慎之又慎。发展中国家追求经济快速发展,为了吸引外资流入,往往在条件不具备或者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贸然实行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殊不知当允许国外资金自由流入本国时,同样也必须允许自由流出。当国际游资流入时,如果运用不当将使本国经济陷入困难,如果一有风吹草动,大量资金外流时本国将面临对外支付的困难。因此我国今后资本项目实行自由兑换应放慢步伐,慎之又慎,待条件比较充分时再实行资本项目自由兑换。
中国的开放必须是在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的条件下的开放。国家经济安全是在世界经济越来越融合的情况下很多国家必须考虑的问题。国家经济安全是指大国、小国共同地融在一个大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它们的地位是不同的,抵御越来越一体化的世界经济风浪冲击的能力也是不一样的,这种保卫自己的能力就是一国的经济安全度。经济安全的保卫需要本国一整套的系统,既要开放,又要在金融的管制、进出口资金的管理方面使本国的企业、政府和银行人员的经营能力与发达国家拉平,有在管理、经营、投资各方面和发达国家同等素质的人才、系统、制度。
开放金融市场要做好准备和试点,应该采取谨慎的步骤和策略。即使在加入WTO的今天也要清楚认识到我国与发达国家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我国的情况不能与发达国家进行简单对比。发达国家在实现资本自由流动方面也经历了若干历程。发达国家的资本自由流动是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完善程度和金融监管水平相适应的。同时,也是金融创新和技术进步的产物。我国由于市场基础和市场规范还很不完善,金融监管水平也需要在开放中的动态博弈中逐步提高,对于资本自由流动这把双刃剑,在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包藏着巨大风险,因此在目前我国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让资本自由流动。但是资本全球化、资本自由流动是大势所趋,因此在目前我们就应该积极进行准备,有步骤地有计划地实现金融市场和金融制度的调整,为中国安全、成功的融入全球资本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了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融入全球化市场是历史的必然。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既享受国际资本市场和资本自由流动带来的种种好处,又同时防范和化解由此产生的金融危机风险就成为中国的金融界乃至政府需要关注的重大问题,它给中国金融机构、中央银行和政府都提出了许多政策上的挑战。对此,只有未雨绸缪早作准备才是应对挑战的正确策略。通过制定正确的政策措施,笔者相信中国一定能够健康、顺利地实现经济的更大发展。
参考资料: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也对我国经济和企业发展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从经济学角度来说,经济周期规律不可逾越,经济危机是不可避免的。2007-2008年本身就处于经济周期的尾端,由于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使得本轮经济增长周期相对较长,同时衰退幅度相对缓和。但2007年末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是以资产泡沫破灭的形式进行,使全球金融市场发生剧烈动荡,金融资产严重缩水,实体经济衰退,消费需求减少,导致本轮经济衰退失控。
由于资金和规模等因素,出口导向型的中小企业受到的冲击最大。此次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的危害有多大?中小企业应该如何应对金融危机?如果拥有正确的应对之道,金融危机并不可怕,中小企业完全有能力渡过危机,实现更大的发展。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的影响
第一,金融危机使美国消费者的消费能力迅速萎缩,消费者信心指数下降。特别是作为我国商品最重要的出口国之一,美国经济下滑和消费萎缩直接导致我国出口企业订单减少。
第二,金融危机在直接影响我国对美国出口的同时,还通过对欧盟、日本以及世界经济贸易产生影响,可能进一步减弱我国对欧盟、日本的出口增长。当前,欧元区经济增长前景趋淡,日本经济再度陷于停滞,新兴经济体增速高位回落,可能长期处于低迷状态,对我国出口造成更大的外压。
第三,金融危机加大了我国企业的出口风险。我国出口企业在与美国进口公司交易时,对方因资金周转困难,延长付款时间的现象比较常见。更有甚者,因为资金链断裂造成进口方公司破产,使国内出口企业货款无法收回,出口企业坏账数量急剧增加。
第四,加大国内进口商品成本。进口方面,由金融风暴带来的冲击则与美元汇率密切相关,目前国际市场上大宗商品几乎都以美元定价,美元走势的强弱决定了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的高低。数量庞大的我国出口企业正普遍面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银行贷款利率上涨、出口退税率下调、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提高的困扰。出口产品提价的力度赶不上成本上涨的幅度,出现了企业不敢接出口订单的现象,我国产品在国外已经失去了价格优势。
第五,金融危机使贸易保护主义加剧。金融危机使美欧经济增长前景担忧,企业销售下降、利润下降、开工不足、失业率上升,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欧美国家对华反倾销、技术性、标准性、绿色的贸易保护手段更加频繁地出现。
第六,对出口型中小企业的直接影响。国际市场特别是欧美市场疲软,企业订单量直线下降,不少企业部分或全部停产,企业经营亏损严重。同时,受金融危机影响,国外进口商的偿付能力下降,付款周期延长,企业回收货款风险明显增加,造成资金回笼不力、周转不灵;金融恐慌引起信用缩水,企业在原料采购中现金交易增多,更是给本来就流转相当困难的资金链雪上加霜,部分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倒闭。
总之,我们的出口型中小企业要清醒地认识到,美国金融危机已经彻底改变了出口大环境,全球经济短期内难以恢复元气,世界经济减速不可避免。这决定了在短期内外需将会继续减弱,我国企业出口的成本上涨,难度增加,风险提高,交易环境变差,以往出口的高速增长将难以为继,未来经济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这种环境中,出口企业唯有面对现实,积极调整,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应对危机,渡过难关。
二、出口型中小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
(一)积极创新
中小企业需要进行“技术升级”和“产品创新”。其实,我国中小企业的很大的弱势就是缺少技术、研发和创新的能力,过去依靠低劳动力所占的出口优势逐渐丧失,于是,需要在产品创新和技术设备的升级上投入更多的精力,这也是未来中小企业必须认识到的一点。
经济危机对企业不利影响众多,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保持在良性发展的趋势上,才能确保企业生命力更顽强。除此以外,营销模式、客户渠道、业务人员营销激励制度、业务思路等等,只要能打开市场局面、提高市场份额,都可以创新。
(二)市场多元化
面对美欧市场衰退,出口企业应开拓新的市场领域,争取把损失降到最小。从目前来看,我国对美国出口金额增速下降最为明显,对欧盟日本次之,而对拉美和非洲等发展中地区的出口金额则影响不大。我们应有意识地开拓新兴市场,通过新兴市场的增长来弥补发达市场的下降,借助市场多元化减小金融危机的影响。
(三)产品升级
在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出口生意不景气的情况下,如果继续墨守成规,继续在产业链下游进行低价格、低技术含量的拼杀,企业将无法熬过这个全球经济下滑的冬季,难逃被淘汰的命运。有能力的出口企业要通过科技研发、技术创新、品牌建设积极参与产业链上游的国际竞争。如果能够借金融危机之机将“中国制造”进行产业升级、产品更新,变成“中国创造”,那么我们的企业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化解这次危机,而且能够在世界经济复苏后脱胎换骨,更上一层楼。
(四)对内节流,对外开源
1、节流。注重企业内部管理,向管理要效益。例如,应收账款管理、存货管理、人力管理,该催收的账款立即催收,该清理的存货立即清理,该精简的人员立即精简,减少呆坏账、增加资金流动性、减少人员“包袱”,降低消耗做好过冬准备;优化产业价值链,下游需求萎缩的时候,适时停止生产投入。不赚钱的资产尽量转变为现金在手,以防范经济环境变动带来的风险。
2、开源。经济危机受影响最明显的是消费信心,也就是消费者或客户对于可有可无的产品尽量不买,对同质商品的价格敏感度上升。因此,在经济危机时期,要保持销售收入就要做到进一步细化市场需求,提高公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五)重视金融人才
我国中小企业,特别是以出口型为主的中小企业,需要配备一些熟知经济和金融领域的人才。在2005年5月汇改以前,我国出口基本没有什么汇率风险,市场上的美元和人民币的波动风险也不大,于是,在这种宏观经济面比较好的局面下,几乎不会遇到国内外市场和银根的突变的问题。但是,面对现在的金融动荡的局面,企业要想考虑到自身的生存问题,就必须对包括出口汇率等相关知识和外贸政策有必要了解。甚至,需要专业方面的人员来研究和分析汇率的变化等现象,以此对企业发展给予必要的指引。
(六)关注金融政策
在国际经济和金融体制融通之下,企业要了解和掌握国际的金融政策的变化。
企业了解国际的金融政策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外贸企业,这里面比较重要的是国际“银根变化”。所谓的“银根变化”就是指从美联储到我国的人民银行银根的紧与松,包括存款准备金、贷款利率、居民存款利率、存款准备金率,这些都很可能会根据国家的宏观政策来不断的进行调控。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各国之间结合地更加紧密,轻微的政策调整都可能影响到企业的利益,尤其是,出口企业的利益,外贸政策的调整将对出口产品价格以及出口成本产生很大的影响。这就需要企业在一个时期内,将国际国内的银根方面的变化糅合到自己的生产决策中。这对我国中小企业未来发展是很重要的思想变革,也是基础性准备。
(七)抱团取暖
中小企业应该注重形成同业协会、行会、商会等组织来争取发言权,共享资源,共担成本。企业间相互交流经验可能借鉴一些成功案例,发现一些潜在经营缺陷,为创新业务、发现商机带来灵感。
(八)两条腿走路,出口转内销
已经有一些出口企业采取了做强品牌转攻内销市场的策略,一旦成功,企业将摆脱在出口市场低价竞争的僵局。从宏观背景来看,我国经济结构也正在进行大的结构调整,扩大内需被提高到了与出口、投资同等甚至更加重要的地位,出口企业加大投入转型做内销也就顺理成章。当然,这种转型决非易事,需要较高的资本投入、正确的策划、较强的执行能力。同样,也意味着要面临较大的转型风险,但有所作为总胜过坐以待毙。
“你无法抗拒波浪,但你可以学会冲浪。”金融危机最大的影响是对信心的影响,“在困难面前,信心比黄金更重要”。中小企业面对金融危机,不必惊慌失措,要客观分析,冷静应对,坚定战胜危机的信心和决心。只要方法得当,就能够从容应对,在危机中保全实力,迎接未来的经济复苏。
参考文献:
1、易宪容.对美国次按危机的深刻反思[N].中国经济时报,2008-01-01.
一、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
1.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1)对出口的影响
作为出口导向型经济,金融危机引起美国经济及全球经济增长的放缓,对我国对出口产生重要影响。汇丰银行在2007年年初发表的一份报告认为,目前中国的出口有60%是输出到发达国家,其中美国就占了28%,因此美国经济出现衰退,对从中国进口的需求减弱,将导致企业减产、工人失业、企业亏损。目前,许多企业已陷入倒闭和破产的困境。面临困难的企业越多,经济衰退的可能性就越大。日前,据里昂证券 (CLSA)公布,中国9月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7.7,低于8月份的49.2,亦继创有调查以来新低。
(2)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国家统计局21日的数据显示,9月份国房景气指数为101.15,比8月份回落0.63点。至此,全国房地产景气指数已连续十个月环比回落。截至9月末,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为1.3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0.2%。同时,银行不良贷款风险开始显现,加上国际金融危机下,各银行都有不同程度的亏损,惜贷氛围比较严重。房地产投资进一步萎缩。此外,由于美国本土发生金融危机,引起诸多金融机构积极抛售在新兴市场国家资产,以应对本国流动性不足。几种因素综合夹击下中国房地产业拐点的到来不可阻挡。这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又一大引擎的熄灭。
2.对金融系统的影响
(1)直接损失
首先是持有美国次级债或对美国破产公司的贷款造成的损失。如中国银行集团共持有雷曼兄弟控股公司及其子公司发行的债券7,562万美元;工商银行对雷曼公司贷款5000万美元;招商银行对雷曼贷款8000万美元;其次,是中国企业销售给美国产品所形成的1000亿美元以上的应收账款,这部分欠款的信用风险是很高的。再次,是很多金融机构、个人的投资,包括QDII等等,这些都会是中国在金融层面上的亏损。其中还没有包括对中国持有的超过5000亿美元美国国债资产的评估。
(2)间接损失
银行业的经营效益增长出现困难。在经济下滑状态下,银行的业务拓展空间变窄;在居民收入不稳定性加大和货币紧缩政策下,存款大量增加与贷款增量减少的矛盾突出。另外,经济下滑带来的行业、企业破产倒闭,银行不良贷款反弹压力很大。
二、我国的应对策略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已经显现,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我国采取哪些措施以减少对我国的冲击,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重点:
1.扩大内需的财政政策
我国去年财政实现了盈余,政府负债占GDP的比例不到20%,这为政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提供了空间。首先,政府可以通过增值税转型(降低企业税负)和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减轻个人税负)等措施来刺激企业投资和个人消费。其次,从农村着手通过有效增加农民可支配收入来刺激农民消费,同时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再次,房地产市场是内需的火车头但并不代表政府要救助房地产商,维持高房价,相反的政府应推出万亿级别的保障性住房供给计划,由于保障性住房价格低廉,不仅会有效地挤压商品房市场的泡沫,完成房地产市场的自我调节,更重要的是,它能与百姓需求对接,有效盘活内需,带动中游、上游产业的发展;最后是尽快使一批重点大型项目开工启动,例如:铁路建设重点项目等,拉动钢铁、水泥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2.放松信贷的货币政策
放松货币政策重在放松信贷规模控制。目前经济下行趋势已经进一步得到确认,应考虑再次放松和淡化信贷总量控制。因为相比而言,在经济出现一定幅度下滑的情况下,适度放松信贷闸门是比较有效的政策工具。几种工具交替、配合使用,才能达到更好的政策效果。有学者实证研究表明即使今年经济增速和物价涨幅均有所回落,贷款需要增长15%~16%才能满足实体经济的需要。因此,目前的信贷总量控制依然是偏紧的,有必要适度放松,使其回到与实体经济的需要相适应的水平。
3.充分利用大量的外汇储备
本月温总理访俄期间,与俄国签订的一项规划已久的长期石油供应协议,中国将为俄罗斯企业提供200亿~250亿美元出口支持贷款,换取未来20年内获得3亿吨的俄罗斯石油供应协议。这一协议为我们有效利用我国高达1.9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提供了很好的典范。金融危机引发全球资产价格大幅缩水,而预期美国巨额的救市资金所制造的天文数字般的国债,未来随时可能出现支付信用危机,美元贬值几成定局,在此期间,用外汇换资源,换技术是我们目前最好的选择。
4.大力发展服务业
2007年,中国的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不到40%,而印度是50%、日本是65%、美国是80%以上,中国的服务业水平远远低于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由于当前中国70%~80%的中小企业没有金融服务,大的农村基本上也没有金融服务,所以市场非常广阔。如果能够尽快地把制造业游离出来的资源,转移到服务业,在比较低的GDP增长速度上,可以解决全社会的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茹璧婷: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J].理论前沿,2008.18
[2]尚文涛:美国次级债务危机对中国的影响[J].商情,2007.02
国际金融危机一般有三种表现形式。货币危机,是指一国货币在外汇市场面临大规模的抛压,从而导致该种货币的急剧贬值,或者迫使货币当局花费大量的外汇储备和大幅度提高利率以维护现行汇率;外债危机,是指一国不能履约偿还到期对外债务的本金和利息,包括私人部门的债务和政府债务;银行危机,是指由于对银行体系丧失信心导致个人和公司大量从银行提取存款的挤兑现象。
2007年4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标志着次贷危机正式爆发。一年来这场危机的影响愈演愈烈,形成一种“蝴蝶”效应,引发了国际金融风波,导致全球闹股灾。次贷危机造成美国的坏账是4600亿美元,由于美国把坏账证券化,经过金融机构的炒作,现在扩展到全球,波及到许多国家的金融机构和银行,估计最终损失要达到1.2万亿美元,其损失和危害正在逐步显露。这件事远远没有结束,预计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的影响将持续到2008年10月末或年末,才能最终见底。美国一打“喷嚏”,全世界都跟着“感冒”,这就是金融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传感效应。
一、金融危机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国际经济失衡。国际收支失衡导致国际货币体系失衡,虚拟经济导致流动性过剩,进而导致全球经济失衡和金融危机。金融危机总是与区域或全球经济失衡相伴而生的。区域或全球经济失衡将导致国际资本在一定范围内的重新配置。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个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力可能是区域的或全球性的。
(二)国际货币体系扭曲。一方面是秩序弱化在改革和维持现状间徘徊的国际货币体系;另一方面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投资和债务方面的弱势地位;处于双重制约下的发展中国家不得不一次次吞下金融危机的苦果,因而现存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难逃其咎。而各国在制定货币政策协调国际经济失衡时却失去了原有的秩序和纪律性,因而现在的国际经济的失衡被现在的国际货币体系放大了,加剧了。
(三)国际游资的攻击。国际经济失衡是金融危机的前提条件,不完善的国际货币体系会加剧国际经济失衡,然而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是国际游资。那么国际游资为什么能够摧毁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呢?众所周知,国际游资规模较大,它完全有能力影响和缩短被攻击国家的金融周期。金融周期是指一个国家金融市场由繁荣到萧条的自然过程。当国际游资进入被攻击国家,它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利率和汇率变化,从而加快金融市场由理性发展向非理性发展转变。
宏观调控力度不当、房地产市场失衡、金融机构推波助澜等问题也是造成全球性金融风波的重要原因。
我国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认为:到现在为止美国经济还没有衰退,只是下调,这次下调绝不是短期就可以过去的这对我们的出口影响就很重大,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对中国的第二个影响是相关银行的损失。从媒体公布的有关资料和金融上市公司的有关年报可以看出,工行、建行、招行和其它不少银行购买了美国的“两房”(房利美、房地美公司)和雷曼公司的债券;第三个影响则是潜在的危险,因为我们持有的国际外汇储备对外公布的数字是18000多亿,其中美国国债大概5、6千亿的样子,而金融危机的发生对我们持有的美国债券实际上应该还是有一些影响的;第四个影响则是由于国外资金流出导致的股市房地产市场的疲软加剧。此次美国金融危机涉及的都是一些大的投资银行、老牌银行、大的投资中介商等重要金融机构。尤其是像刚刚破产的雷曼兄弟已经有158年的历史。而全美500家银行中,到现在已经有117家面临破产。
二、面对金融危机,我国应采取的策略
国际金融危机一般有三种表现形式。货币危机,是指一国货币在外汇市场面临大规模的抛压,从而导致该种货币的急剧贬值,或者迫使货币当局花费大量的外汇储备和大幅度提高利率以维护现行汇率;外债危机,是指一国不能履约偿还到期对外债务的本金和利息,包括私人部门的债务和政府债务;银行危机,是指由于对银行体系丧失信心导致个人和公司大量从银行提取存款的挤兑现象。
2007年4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标志着次贷危机正式爆发。一年来这场危机的影响愈演愈烈,形成一种“蝴蝶”效应,引发了国际金融风波,导致全球闹股灾。次贷危机造成美国的坏账是4600亿美元,由于美国把坏账证券化,经过金融机构的炒作,现在扩展到全球,波及到许多国家的金融机构和银行,估计最终损失要达到1.2万亿美元,其损失和危害正在逐步显露。这件事远远没有结束,预计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的影响将持续到2008年10月末或年末,才能最终见底。美国一打“喷嚏”,全世界都跟着“感冒”,这就是金融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传感效应。
一、金融危机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国际经济失衡。国际收支失衡导致国际货币体系失衡,虚拟经济导致流动性过剩,进而导致全球经济失衡和金融危机。金融危机总是与区域或全球经济失衡相伴而生的。区域或全球经济失衡将导致国际资本在一定范围内的重新配置。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个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力可能是区域的或全球性的。
(二)国际货币体系扭曲。一方面是秩序弱化在改革和维持现状间徘徊的国际货币体系;另一方面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投资和债务方面的弱势地位;处于双重制约下的发展中国家不得不一次次吞下金融危机的苦果,因而现存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难逃其咎。而各国在制定货币政策协调国际经济失衡时却失去了原有的秩序和纪律性,因而现在的国际经济的失衡被现在的国际货币体系放大了,加剧了。
(三)国际游资的攻击。国际经济失衡是金融危机的前提条件,不完善的国际货币体系会加剧国际经济失衡,然而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是国际游资。那么国际游资为什么能够摧毁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呢?众所周知,国际游资规模较大,它完全有能力影响和缩短被攻击国家的金融周期。金融周期是指一个国家金融市场由繁荣到萧条的自然过程。当国际游资进入被攻击国家,它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利率和汇率变化,从而加快金融市场由理性发展向非理性发展转变。
宏观调控力度不当、房地产市场失衡、金融机构推波助澜等问题也是造成全球性金融风波的重要原因。
我国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认为:到现在为止美国经济还没有衰退,只是下调,这次下调绝不是短期就可以过去的这对我们的出口影响就很重大,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对中国的第二个影响是相关银行的损失。从媒体公布的有关资料和金融上市公司的有关年报可以看出,工行、建行、招行和其它不少银行购买了美国的“两房”(房利美、房地美公司)和雷曼公司的债券;第三个影响则是潜在的危险,因为我们持有的国际外汇储备对外公布的数字是18000多亿,其中美国国债大概5、6千亿的样子,而金融危机的发生对我们持有的美国债券实际上应该还是有一些影响的;第四个影响则是由于国外资金流出导致的股市房地产市场的疲软加剧。此次美国金融危机涉及的都是一些大的投资银行、老牌银行、大的投资中介商等重要金融机构。尤其是像刚刚破产的雷曼兄弟已经有158年的历史。而全美500家银行中,到现在已经有117家面临破产。
二、面对金融危机,我国应采取的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3/8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2-0156-03
1 金融危机的产生的原因
1.1 全民借贷消费模式是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
在上世纪20年代以后,大众消费主义在美国社会居于支配地位。消费主义不再局限于富有的“有闲”的社会阶层在物质生活方面的价值取向,而逐渐成为弥漫于整个社会的一种时尚观念,甚至全社会的“民主化的奢华”。进入90年代以来,由于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使得美国家庭对未来收入有较高的预期,表现为较高的边际消费倾向,并通过银行借贷来超前消费。有数据表明,2002-2006年间,美国家庭贷款以每年11%的速度增长,远远超过了整体经济的增速。就住房消费而言,Flavin and Nakagawa基于housing模型用经验数据验证了消费者的购房决策是内生的,并以调整成本最优化作为决定耐用品消费(房屋)以及非耐用品消费水平和其他金融资产持有量的依据。美国房地产业的景气,激发了家庭对住房的旺盛的需求,金融市场的发达,使得购房者更依赖于长期贷款,资本市场的泡沫也维持着消费者的透支行为。更为甚者,一些贷款机构也向信用程度较差和还款能力不高的借款人,即次级贷款者发放信贷。在1994年至2006年间,超过900万户美国家庭购买了新住房,其中大约20%的家庭借助于次级贷款。这为危机埋下了隐患。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的金融危机也是美国消费文化的危机。
1.2 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整以及房地产市场持续降温是造成危机的直接原因
自2001年起,美国为了刺激处于衰退的经济,实施了宽松的货币政策13次连续降息,房贷利率也同期下降,这是美国住房市场保持空前繁荣和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发展的主要动因。随着美国经济的反弹的国内通胀压力日增,从2004年6月起,美联储不得不连续17次升息,借以打压通货膨胀。美国的货币政策的逆转也带来了浮动利率贷款还款时利息的大幅上升,这使得举债过量的次级房贷者的还贷负担加重,按揭违约比例大增。同时,住房市场持续降温引发的房价下跌、抵押品贬值,也使放贷机构出售住房变得困难,因为拍卖后的房地产价值可能低于抵押贷款的本息总额甚至本金。不断扩大的不良贷款使多家银行陷入了坏账危机。本次金融危机实质上是去年以来次贷危机的延续。
1.3 美国在金融领域的监管缺失是导致危机的根本原因
随着金融创新的深化,监管机构在资本充足率、存款保险体系以及银行风险集中度管理方面应该实施新的措施,以避免风险的过度集中。但随着资产证券化的盛行,相应的金融监管并未随之更新,对金融工具创新尤其是房地产市场上的金融创新的制约机制缺失,直接扩大了金融机构的风险。自由放任和缺乏有效监管的环境,激发了追求高回报、蕴涵高风险的金融品种和投资行为的流行,各种金融衍生产品在基础金融产品基础上衍生再衍生,交易品种迅速增加,例如,信用违约掉期合约(CDS)市场过去5年从1万亿美元迅速膨胀到62万亿美元,CDS是由JP Morgan在1995年创造出来的一种为公司和抵押证券相关的资产提供违约保险的金融衍生产品,旨在保护投资者不会因各种资产违约而蒙受损失,也包括了次级抵押贷款。CDS并不在交易所而是在机构内部进行交易,它们没有完整的信息披露和透明度,并且交易各方都持有大量风险敞口头寸。
风险管理系统中的信用评级机构在对与次贷相关证券和其它复杂信用产品的评级过程中,其独立性、透明度以及评级结果的质量方面也存在缺陷。由于评级机构明显的利益冲突,CDS经常被评为“AA和”“AAA”的等级,并认为与国债一样安全,事后证明价值被严重高估。而事实上,信用评级只是信用价值的评估,而非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或其他风险的价值评估。在进行投资选择时,由于对资产真正的价值和风险认知不足,投资者严重依赖评级公司的报告来决策,信用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在金融市场的作用和影响已被放大。
1.省略估计,在2004年至2007年期间,银行大概发放了1,500万个不牢靠的抵押贷款,其中1,000万个将会违约,这些违约现象迫使房价不断下跌,银行进而收紧了贷款标准,而这带来了更多的违约现象,周而复始,形成了恶性循环。在金融创新背景下,房贷又被过度证券化,劣质信用和隐藏风险被完美包装。其实风险本身并没有消失,而是从银行账本上转移到资本市场。于是,风险沿着资金链条继续放大和聚积着,这在客观上使危机的隐患进一步扩大。
金融衍生产品在交易中具有高杠杆率。作为资金链条的一环,华尔街资本家的贪婪、对金钱的无止境渴求导致了危机的爆发。几大独立投行都是过于依赖杠杆,但却没有为它们的投资留出足够的风险拨备。杠杆率是一把“双刃剑”,当市场繁荣时,收益通过高杠杆率可以放大,而风险被边缘化。一旦市场不景气时,亏损和风险也被极速放大,便可能造成投行无法融资而陷入流动性危机。贝尔斯登和雷曼兄弟曾用了33和32倍的杠杆率。据瑞银的数据,美林的杠杆率从2003年的15倍飙升至去年的28倍。摩根士丹利的杠杆率攀升至33倍,高盛也达到28倍。
在次级债务的资金链条中,保险公司扮演了为投资银行出售的债务抵押证券提供资金的角色。其中,本次危机中受到冲击的美国国际集团值得一提,作为主要的CDS发行商,收取的大量佣金使它确信所保障的许多证券出现违约的风险很低,投资者也认为保险巨头良好的信用评级和强大的财务实力能保护他们免遭债券和贷款违约之灾。然而,不断升级的次贷债务已在逐渐侵蚀着美国国际集团所保障的许多证券的价值,今年以来美国国际集团遭受了180亿美元的巨额亏损。为解决现金周转困难,美国国际集团被迫采取减记大量的衍生品头寸、追加价值数十亿美元的抵押品的措施来应付,致使公司财务状况紧张。而标准普尔降低其信用评级与股价持续暴跌,进一步增强了其市场融资的难度。
除了投资银行,美国金融市场上按揭机构也存在投机行为。“两房”就是典型的佐证。房利美和房地美作为私人投资者控股但受到美国政府支持的特殊金融机构,其主要业务是从抵押贷款公司、银行和其他放贷机构购买住房抵
押贷款,并以关联贷款产生的现金流为基础,将部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后打包出售给投资者,两房是美国住房抵押贷款的主要资金来源,所经手的住房抵押贷款总额约为5万亿美元,几乎占了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总额的一半。。特殊体制间接鼓励了“两房”的过度投机行为。随着房价下跌以及越来越多的购房者丧失赎回权,“两房”自2007年下半年以来面临财务困境。
1.5 以美国为中心的全球资金链条是危机传导的必要条件
以美国为中心的全球资金链条进一步传导了危机。美国的个人消费开支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二。奢华的美国生活方式能够得以维持,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别国的产能。来源之一为新兴国家大量出口廉价产品到美国,这些国家实现的经常项目的顺差表现为巨额外汇储备,而美元在二战后具有的世界货币的特殊地位,各国的外汇储备出于保值和安全的考虑,不得不又去美国购买国债和其他金融债券等金融产品。来源之二是石油生产国赚取的石油美元也大量回流。各种渠道进入美国的资金,为美国提供了流动性,一方面降低了国民的消费信贷成本,而另一方面,在美国政府信用的担保下,无限制的金融创新则把超万亿元的美元引导进了由最穷的和最低信用等级的借款人构成的次级信贷市场。高风险加载在高回报中,发散到了全世界。当房地产泡沫破裂、次级贷款人还不起贷时,那些买了次级衍生品的国家,也因债券市场价格下跌,同样调进了流动性短缺和亏损的困境,被迫为美国的危机埋单,各国因此蒸发掉了巨额财富。
总之,本次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在于,围绕着美国创新出的,并渗透到金融机构投资产品组合中的一系列“次级贷款打包”、“次级债务”衍生产品,形成了一个由全球各类机构和个人组成的复杂资金链条,随着链条的不断拉长,投行及其他机构用高杠杆的交易,使次级债务风险不断向周边关联者蔓延扩散,直到衍生产品价值与其真实资产价值之间的联系被完全割断,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脱离而产生了泡沫风险。在监管缺失、货币政策逆转的政策背景以及美国人过度消费模式的影响下,当泡沫破裂引发多重委托关系的链条从根本上断裂时,危机就爆发了。
2 中国会发生类似的金融危机吗?
2.1 节约型消费模式仍占主流
基于以上对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分析,笔者比较研究了中美两国不同的国情。在我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住宅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信用卡等金融工具的普及,我国借贷消费模式近十多年来开始流行。但由于社会保障体系仍在完善中,中国人量入为出、勤俭节约、严控信贷的消费观念仍占主流。在我国,个人消费开支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5%,2007年13亿中国消费者支出约为1万亿美元,而同期3亿美国人的国内消费规模约10万亿美元。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储蓄率相对较高,资金来源稳定、丰富、充裕。所以中国应当不致出现美国那样的金融危机。
2.2 住房市场持续降温和利率上升不会同时出现
近年来,央行数次曾提升贷款基准利率,使部分债务人丧失支付能力,紧缩的货币政策和对经济放缓的担忧使近期住房需求进一步下滑,银行大规模冲减不良贷款的可能性显著上升。为提振楼市,央行本年度已多次下调贷款基准利率,并从10月27日开始将首次购买普通自住房贷款的利率下限从贷款基准利率的0.85倍调整至0.7倍,配以部分房产交易实行税项减免的财政政策,这将适度减轻低收入消费者的还贷压力,有助于防止住房市场降温。
2.3 金融监管方面一直态度谨慎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此次美国的金融危机是由于金融衍生品市场缺乏监管和其内在交易机制弊端所引发的。特别是抵押贷款担保证券是引发美国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近些年来,我国央行在不断完善金融监管体制,完善金融监管方式,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特别是在审批诸如抵押贷款担保证券、其他高风险投资工具等新银行业务方面一直持谨慎态度。但由于金融监管的深层次矛盾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商业化改革还未完全到位以及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还未根本转变等因素,金融监管仍需用加强。
2.4 我国房地产市场和金融机构业务相对简单
首先,房地产给金融体系带来的风险似乎比美国小:住房抵押贷款占中国各银行贷款总额的12%,对开发商的贷款占7%。而根据渣打银行(Standard Chartered)的数据,在美国,房地产相关贷款占商业银行贷款的50%以上。其次,我国金融机构的业务主要集中在基本的存贷业务上,极少涉足那些帮助引发次贷危机的复杂金融产品领域。但我国市场上也存在着楼市泡沫的问题。飞速上涨的房价助推了购房者的购买热情,炒房成为获取巨额财富的途径,一些偿债能力低的人也参与到购房队伍中。若房价下跌、房市流动性降低、购房者的偿债压力就会加大,这将使银行信贷面临违约风险隐患。
2.5 金融业的全球化水平相对较低
据《华尔街日报》称,在中国所有银行中,中国银行的海外网络虽最为稠密,但也只有689家海外分支机构,连花旗集团(Citigroup Inc)旗下花旗银行(Citibank)的一半都不到。另外,在我国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还不发达。我国的资本市场开放程度不高,国际资本市场上次级债券相关资产价格的大幅下跌没有蔓延到中国资本市场。所以,到目前为止,中国各家银行这种与外界相对隔绝的状况,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既定政策,使这场危机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影响仍然有限,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影响主要限于心理冲击。
总体看来,我国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不大,但由于危机的真正影响尚未过去,我们仍需积极防范。
3 防范国际金融危机的策略建议
虽然可以肯定,我国的情况与美国有所不同,但从长期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我们须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审时度势地采取各种措施,保持经济平稳快速运行。
3.1 进一步完善监管
这次危机表明,不受约束的金融市场的危害是巨大,市场需要规则,并且需要有人负责监管。美国已在加强监管和干预方面积极行动。10月初,布什总统签署了7,000亿美元的金融救助计划获国会通过,这是美国政府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经济干预,这将带来金融领域部分国有化和金融体系的结构性调整。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考克斯曾呼吁国会提供正式法律授权,对此前未受监管的特殊类型金融工具如对冲基金、私人资本运营基金实施监管,以纠正过度杠杆效应。评级公司也被施加更多制约,以便更有效防止系统风险。由此可见,面对市场失灵,政府运行行政资源对金融市场进行监管和干预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在全球金融动荡的环境下,从全球视角看,各国政府和中央银行应通力合作,建立更有效的国际危机救助多边协调机制,推动全球银行、证券、保险等各金融领域统一的法规监管模式的构建,提升IMF等国际组织的作用,增强其对金融市场进行联
合、跨境、全面的监管职能。当前,重建全球的金融秩序,对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进行变革也成为各国的共同话题。从中国视角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格局下,中美两国在经济发展和金融领域的联系日益密切,以至我们能经常听到“Chimerica”的提法,有鉴于此,我国的经济发展必须充分考虑全球经济变动的影响,我国应加强金融市场干预和求助,采取有效措施抑制过度投机,探索新的金融市场信息披露制度,加强对金融创新产品尤其是金融衍生产品的监管和场外交易的监控,维护金融稳定。
3.2 我国还应继续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变革
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给我国宏观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实际上,这场金融危机把中国更加彻底地推到经济发展模式必须转变的十字路口,中国经济应主动调整为靠国内消费、投资的增长来带动。我们需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研究、规划、落实以消费为主导模式的发展战略,出台有针对性的财税、信贷、外贸等政策措施,活跃消费,拓展内需,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改革完善教育和卫生以及养老等社会保险制度,继续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挖掘消费的潜力,特别是激活农民购买力,不断把潜在消费市场转化为现实的消费市场,就能够为经济增长创造长期不竭的动力,促进我国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