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7 17:05:3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第三,国家应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1、激励发展高效设施农业。(1)对各镇新发展一个连片千亩以上设施栽培(含设施园艺)基地,且每亩设施大棚面积在600平方米以上,当年建成使用,在本地使用期6年以上,土地流转价格每年每亩不低于500元,并建立以土地流转农户为主体、运作规范、实行保底分红合作组织的,对投资者每亩设施钢架大棚补助2500元,竹木大棚补助850元。每亩奖励镇村50元。(2)对村(居)新发展规模设施栽培基地、每亩设施大棚面积600平方米以上,当年建成使用,由当地农民投资经营,使用期6年以上的给予补助,其中100亩以上连片规模基地,钢架大棚补助1500元/亩,竹木大棚补助700元/亩;200亩以上连片规模基地,钢架大棚补助2000元/亩,竹木大棚补助750元/亩;300亩以上连片规模基地,钢架大棚补助2500元/亩,竹木大棚补助850元/亩。符合上述要求的规模基地,每亩奖励镇村50元。(3)对新建一个1万平方米以上的智能温室,每平方米补助120元;新建1个1万平方米以上连栋大棚,每平方米补助40元。每万平方米奖励镇村10万元。(4)对新发展1个100座以上标准食用菌大棚(占地面积110平方米、五层菇床以上),每座补助2000元。每座奖励镇村500元。(5)新建一个300亩以上连片有机稻米等高效基地(亩纯收益3000元以上)的,每亩补助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00元。每亩奖励镇村5元。
2、激励发展规模生态养殖。(1)对新建1个1万平方米以上、当年饲养生猪万头以上(出栏8000头以上)的发酵床生态养猪场,补助投资者50万元,奖励镇村1万元;新建1个1000平方米以上,当年饲养生猪千头以上(出栏800头以上)的发酵床生态猪场,补助投资者5万元,奖励镇村1000元;对现有千头以上猪场实行发酵床技术改造的,每平方米补助投资者30元。(2)对新建1个标准化10万只禽场(6000平方米以上),肉禽出栏或蛋禽存栏8万只以上,补助投资者15万元,奖励镇村5000元。(3)对新发展一个连片100亩以上、万只以上的林间养禽基地或新发展一个面积100亩以上的“水稻+龙虾”等特种种养项目,每亩补助投资者400元,每亩奖励镇村5元。(4)新建一个连片100亩以上的钢架大棚基地进行水产等特种养殖(繁育)的,每亩补助2500元,每亩奖励镇村50元。
二、推进高效农业示范带动
3、激励农业产业招商和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1)新招引固定资产投入5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或流通项目,对招引单位内资按1︰3、外资按1︰4抵算工业招商引资任务。(2)对新投入固定资产500万元以上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或现有农业龙头企业新上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按阜发[2009]6号、28号文件规定的企业技改补助标准奖励。(3)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年开票销售首次突破1000万元、3000万元、5000万元、1亿元、3亿元,且销售年增幅在20%以上的,一次性分别奖励2万元、5万元、10万元、15万元、20万元。(4)对被新确认为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的,一次性分别奖励20万元、5万元、1万元。
4、激励农产品市场建设和品牌创建。(1)对新办农产品专业特色市场或原有专业市场扩大规模,新投入固定资产(不含市场中的住房建设)在100万元以上的,补助10万元。(2)对新办农产品专业特色市场,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除永久性大型建筑外的用地视为农业用地,并优先安排建设用地计划。(3)专业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免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费等县内行政性收费。(4)凡新获得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品牌的,每个分别奖励5万元、2万元、0.3万元;凡获得国家名牌(驰名商标)、省级名牌(著名商标)、市级名牌(知名商标)的,每个分别奖励100万元、10万元、2万元。
5、支持各类人才和“凤还巢”人员自主创业。县镇机关部门、农科人员发展农业项目,县内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返乡投资带头创业,在使用土地、税费减免、信贷、办证服务等方面享受与县外客商同等优惠。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和县直、镇区机关干部、返乡创业人员投资符合本意见规定的设施栽培、高效种植、生态养殖和农产品加工项目,除享受县鼓励机关干部到工商等企业投资、任职的政策外,本意见的相关激励政策同样享受。加快农村经纪人队伍建设,对组织本县农产品营销达到一定规模的人员和带动能力强的合作组织免费办理相关证照,优先安排“绿色通道通行证”,并给予适当奖励。
6、支持发展高效农业项目与实施低收入人口脱贫致富相结合。积极探索扶持“一有三缺”农户脱贫致富的有效形式。凡享受补助资金的高效设施农业基地和生态养猪场必须完成镇区下达的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的任务,按照入股或入社形式与贫困户签订有效带动协议,确保按期实现脱贫目标,否则不享受补助资金。入股农户的股金按每个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1000元标准由县财政支付,入社的贫困人口在基地务工连续3年以上,年收入在2500元以上的,由县财政每人一次性补助种养基地投资者1000元。
三、推进高效农业创新突破
7、支持农村土地规模流转和合作组织建设。(1)对连片流转土地300亩以上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用于发展高效农业的,给予流出土地农户每亩一次性补助50元。(2)对新注册登记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入社社员100人以上、或入股土地300亩以上、或注册资本50万元以上)的,每个补助2000元。(3)对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入股土地300亩以上、开展合作经营、社员分配年纯收益900元/亩以上(含土地入股保底分红)或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办实体、当年盈余5万元以上的,一次性分别奖励5万元。(4)对新培植1个国家级示范、省“四有”、市重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分别奖励10万元、3万元、1万元。
一、充分认识发展农村民营经济的重大意义
(一)发展农村民营经济意义重大。农村民营经济是指经营主体座落于乡镇(包括所辖村),民间投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经济实体。发展农村民营经济是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途径、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是推动农村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是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在服务农业、建设农村、城乡统筹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只有突出发展民营经济,才能富民强省,才能推动农村事关全局的重大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解决。民营经济“牵一发而动全身”,抓民营经济,就是抓发展,就是抓改革开放,抓富民强省,我们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把突出发展农村民营经济作为推进新一轮改革开放的突破口,全力推动我省农村民营经济实现快发展、大发展。
二、发展农村民营经济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总体要求与目标
(二)总体要求: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农村民营经济发展要按照“扩大总量、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增加效益、富民强省”的总体要求,在全省农村全面实施“全民创业、招商引资、素质提升、集群发展、市场培育、阳光工程”等工程,着力激发农民创业活力,不断增强农村民营经济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为农村经济发展振兴提供强大的产业支撑。
(三)主要目标:通过五年努力
——到2017年,农村民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2000亿元,增加值达到3500亿元,分别比2012年翻一番。
——到2017年,农村民营企业实缴税金达到3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占全省税收的比重达到20%。
——到2017年,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6500亿元,年均增长15%,比2012年翻一番。
——到2017年,园艺特产业实现产值1800亿元,比2012年增长70%以上。
——到2017年,全省农民合作社发展到50000个,比2012年增长60%以上;加入农户180万户,比2012年翻一番。
三、发展农村民营经济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主要措施
(四)鼓励和支持农业系统机关及事业单位人员领办和创办企业。委机关人员经批准,可以脱岗进行为期不超过两年的创业培训,培训期间保留原职务级别、编制、人事关系和工资福利待遇。根据本人意愿,两年内可以回原单位工作,原则上按原职务级别安排工作。超过两年的要办理相关辞职手续。辞去公职的,辞职前工作年限,视为社会保障缴费已缴年限。委直属事业单位人员经批准,可以脱岗进行为期不超过三年的创业培训,培训期间保留原职务级别、编制、人事关系和工资福利待遇,并继续为其缴纳社会保障费用,允许三年内回原单位工作,享有与连续工作人员的同等待遇。超过三年的要办理辞职手续。
(五)建立完善农民创业辅导服务体系。今后五年,形成省、市(州)、县(市、区)、乡(镇)四级农民创业辅导服务体系。因地制宜建立完善适合农村民营经济发展的孵化器,围绕当地产业资源和发展方向,建立一批孵化设施完善、孵化作用突出的孵化基地,重点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现代农业、休闲旅游农业等新兴产业。充分利用网络为农民提供创业有关项目及政策信息;充分依托现有的工业集中区、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开展小微企业小老板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等。同时以县(市)、乡(镇)农民教育培训和农技推广机构为依托,在“阳光工程”等农民培训工作中,增加农民创业培训内容,具体进行创业辅导。
(六)支持结合农村发展建设开展创业。鼓励企业和个人发展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农业等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鼓励支持发展种养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和农产品加工产业化;鼓励在农村组建专业化、特色化、集约化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联社;鼓励支持创办家庭农场。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组织,鼓励采用集中采购、连锁经营、统一配送方式,整合农村的代销店或中小型门店,提高农村经济市场化和组织化程度。
(七)支持农村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支持农村民营龙头企业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进行集成创新,推进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重大科技攻关,成果转化,农业产业化等专项资金,重点向符合条件的农村民营龙头企业倾斜。鼓励和支持按照国家标准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对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的民营企业,有关专项资金优先给予支持。
(八)强化农村民营经济融资服务。2013年起,整合各类省级涉农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农村民营经济发展,扶持农民创业就业项目。鼓励支持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发展,开展面向农村民营企业的融资服务。支持涉农担保公司发展,拓宽应收账款质押等动产担保范围,鼓励降低担保费用,积极支持农村民营企业融资。
(九)扶持发展棚膜经济。对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大户等投资建设棚膜经济的给予优先扶持。对集中连片建设棚膜100亩以上,日光温室比重超30%的规模化棚模园区,给予一定资金补贴,并对棚膜园区技术负责人进行免费技术培训。
(十)扶持发展特产业。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大户等农村民营经济主体种植人参和养殖林蛙给予优先扶持,并由特产部门指导参场和林蛙养殖场开展技术改造,免费进行技术培训。
(十一)支持民营农机企业发展。对民营农机生产企业生产的免耕播种机等农业生产急需的产品,优先纳入补贴范围。将种子精选加工、烘干、包装、播种、收获等制种机械纳入农机具补贴范围。
(十二)鼓励和支持农村民营企业到海外开展农业合作。把民营企业纳入我省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主体,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到海外投资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积极参加我省海外农业产业合作区建设。
(十三)加快发展民营种子企业。积极支持农村民营企业向种业投资或兴办种子企业,在农村建立便民、利民的种子营销网络。充分利用种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和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民营种子企业商业化育种,支持农村合作组织和“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联合建立稳定集中的规模化、标准化种子繁育基地。对民营种子企业兼并重组涉及的资产评估增值,债务重组收益,土地房屋权属转移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税收优惠。
(十四)扶持农民合作社的做大做强。鼓励和支持农民合作社承担国家和省有关涉农项目,在农业综合开发、人参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棚膜蔬菜园区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科技示范推广等涉农项目建设中发挥作用。鼓励合作社参与一事一议筹资筹劳项目,符合条件的可申请财政奖补。对农机合作社购买补贴额在3万元以上的大型农业机械,年度内享受农机购置补贴的数量放宽到8台(套)。
四、改善发展农村民营经济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环境
(十五)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形式开展舆论宣传,充分调动农民创业的积极性,扩大农民创业覆盖面和参与度,使有创业愿望的人及时掌握政策,用足用好政策。树立农民创业典型,发挥示范作用,激发农民创业热情。在“12316”“12582”等综合服务平台增加民营经济发展专家,专门负责解答民营企业发展政策,解决民营企业软环境建设中存在问题。
(十六)营造高效的政务环境。进一步规范涉及农民创业的行政审批事项,简化手续,公开制度。各级政务大厅要开辟农民创业“绿色通道”,采取专人限时办理,为创业者提供“零保障、低成本、高效率”的服务。
(十七)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加强市场监管,坚决打击不正当竞争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商业欺诈等违法行为,保护农村创业主体在合法竞争环境中做大做强。支持农村民营企业参加国内外各类经贸展洽活动,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展位。支持农村民营企业家参加国内外论坛,开阔视野,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品牌打造能力。
(十八)协助农村民营企业办理国际认证。帮助企业了解国际农产品准入体系,获得相关准入认证,为扩大农村民营企业出口创汇创造条件。支持农村民营企业开展ISO9001、ISO14001、OHSAS18001、ISO22000/HACCP等认证和相关培训。
(十九)充分发挥各种协会的作用。调动各类涉农协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在行业自律中发挥作用,开展有益于农村民营企业发展的相关活动,在招商引资、创业辅导、职业培训、对外交流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五、发展农村民营经济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组织保障
(二十)成立组织机构。省农委成立全省农村发展民营经济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农委乡镇企业局(农产品加工局)。
组 长:省农委主任 李国强
副组长:省农委副主任 于文波
成 员:马成武、岳宏、贾志翔、郑建东、王军、
吕子臣、侯晓华、高剑峰、张大明、成洪、
麦朝、王忠华、李伟华、秦吉
办公室主任:马成武
办公室成员:吕中伟、张云学、马宏山
领导小组负责全面统筹农村民营经济发展的工作,政策制定,服务体系建立和政策落实,针对农村民营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协调、答疑、处理。领导小组办公室主要负责农村民营经济发展日常工作。主要掌握发展动态、总结典型经验、推进有关工作、考核发展情况。
一、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各级政府十分注重农业经济管理的根本原因。首先,农业经济管理能够较好的捋顺农村内各项资源的权属关系,并对农村经济发展相关资源进行较好的统筹与调配,这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基础的巩固,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环境的营造;其次,农业经济管理能够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较好的引导、指导与规划,小农思维影响下,农村经济在发展上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局限性,而农业经济管理则能够为农村经济发展指明具体的方向,并提供一些额外的支撑和保障;最后,农业经济管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扫清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障碍,对一些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性因素和具体矛盾予以较好解决。正是由于农业经济管理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农业经济管理主体自然也要强化管理水平,提升管理能力,更好借助农业经济管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二、农村经济发展下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建议
(一)提升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程度
农村经济发展下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需要从管理手段选用上入手,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农业经济管理效率都处于较低水平,这与管理手段过于陈旧和单一有直接关联。特别是农业经济管理理念较为陈旧时,各项管理活动在开展上也会对固化的管理手段进行长时间沿用。信息化时代下,信息技术可以在农业经济管理活动开展中得到很多应用,并在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效率的同时,大为降低农业经济管理成本。因此,提升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借助信息技术来驱动各个层面与各个时期管理活动的开展较为必要,这也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更好发展,将农业经济管理的积极作用更好发挥出来。例如,长春市农安县新农乡农业经济管理站在2017年进行了大面积的信息化管理尝试,借助电子计算机以及具体管理软件进行管理使得各行政村的土地信息、经济信息、财会信息等得到了较好整合,农业经济管理上的条理性也十分清晰,农业经济管理能力近两年更是有了十分明显的进步与提升。
(二)注重农业资源的价值挖掘
很多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较差与相关农业资源并未得到较好开发、利用有直接关联,农业经济管理中则需要给予农业资源价值挖掘事宜以更多关注。农村经济结构往往较为单一,在农村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发展上,农村经济管理主体也要结合农业资源价值的挖掘来进行。例如,很多农村存在着一些荒山、荒丘、荒坡与荒地,农业经济管理中需要被已经开垦出来的“四荒”地进行集中管理,避免“四荒”地被不法侵占。在此基础上,农业经济管理主体可以会同农业技术部门,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视角下进行一些种植或养殖项目的建设,从而对农村地区闲置、半闲置的农业资源进行利用。农村经济的发展同资源价值的挖掘以及资源的利用间有直接关联,以往较为粗放的农业经济管理使得很多农村经济发展相关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因此,基于农村经济发展的视角,对农村地区农业资源价值进行挖掘,适当建设一些集体经济项目或产业项目都能够较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强化农业经济管理评价与调整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有较大比重。在我国总人口中农民占有较大比例,农村经济的发展程度影响和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缓慢,主要原因之一是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资金需求的主体--农民和中小企业户主,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数额有限。资金的缺乏使生产的扩大和生产条件的改善受到阻碍,因此农业经济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一直未得到明显改善,农民收入也因此没有明显提高。农村金融机制作为经济发展中作为重要的资本支配手段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不言而喻,然而遗憾的是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远远不尽如人意,其范围、程度和效率仍有待大幅提高。
(二)研究目的
本文将首先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及金融支持的实际作用做深入分析,明确农村经济发展中各资金需求主体对资金的需求状况和农村金融体系对资金的资金供给状况,对满足需求的政策、制度、措施加以肯定和拓展,针对未能平衡的资金需求对金融供给体系做相应的政策制度调整和完善。本文写作目的主要有两个:首先,详细阐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进程、现状和瓶颈,及金融供给体系对其所起支持作用和至今未解决的障碍。其次,对农村经济发展中未被满足的金融需求相关原因和解决途径做具体探讨,即对资金的需求和供给两方面不相匹配的部分做深入分析。
二、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与金融体系
(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与金融体系的现状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开始实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对农村经济政策作了大幅调整,新的经济政策以事实为依据,更具操作性和灵活性,我国农村经济因此获得了较大发展。政府通过市场引导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和农业投资,使我国农业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1978年之后的六年呈现迅速急剧增长态势,其后则呈现波动式缓慢增长。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态势并未改变,农民收入并未呈现乐观的增长态势,农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也并未提高。
(二)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增收相关性
关于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与农民收入水平,不同学者都做了相关研究。国外学者对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增收相关性的研究表明金融制度体系的完善通过促进技术进步与创新,对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因为金融市场可以通过提高储蓄投资转化水平改善投资效率,从而对经济增长起着促进作用,有利于促进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现行的金融体系尚不完善,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都存在巨大潜力。改革和发展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挖掘、释放金融体系作用,强化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力度,对于我国农村经济增长将起到巨大促进作用。
三、构建完善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一)商业性金融
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大致由四个形式的金融组织组成: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其他民间金融组织。作为我国农村金融的基础,商业性金融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商业性金融重视经营成本,资金效率,风险规避的经营特点决定了商业银行的市场活力是合作性、政策性和其他民间金融组织无可比拟的。商业银行的经营特点决定了其经营规模的适度性和对农村经济发展所起支持作用的不周全性。因为若商业银行的规模过小则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必然不足,若规模过大则由于其商业性必然倾向于经营利润更高的非农业经济业务,如此便失去了其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组成部分的本义。我国农村金融需求由于地域、历史背景、经济现状的不同而呈现出形式和程度的差异,其满足应是不同形式金融组织功能相互补的结果。因此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前景应是商业性和合作性金融互补,政策性和民间金融组织共存。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经营的业务范围日渐缩小,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也随之弱化。但这并不意味着国有商业银行在我国农村体系中的地位在逐渐动摇,因为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金融需求的形式和规模必然会不断改变,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合作性和政策性金融必然难以完全满足需要,商业性金融机构对农村经济发展支持作用将起到无可代替的作用。
(二)农村合作组织
从我国当前的农村金融组织构成来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占主要地位。这是由当前经济条件下我国农村金融需求的现状决定的。由于我国现阶段还处于发展中阶段,农村经济水平还不高,因而金融需求偏向于小额分散的形式,而合作性金融组织的业务形式正好大大满足了农村中小企业主和农民的融资需求。因此合作性金融组织成为农村融资主体的主要选择。而且农户和中小业主的信用状况和还贷能力相对透明,因此,选择诚信社员的信息成本较低。在经济业务的办理上,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作为农村融资主体的主要选择,其与业务主体间的经济业务往来为了解客户信息提供了方便,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增强了可信度。合作性金融组织的交易成功本相比其他形式的金融大大降低的主要组成部分。
(三)民间金融组织
民间金融组织,指广大农村经济主体为满足融资需求,自发开展和形成的使用非公有经济成分的资金进行民间经济融通活动的组织。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中巨大的资金需求尚未得到满足,因而在正规的农村金融体系之外出现了弥补其功能缺陷的民间金融组织。在现阶段的经济形势下,我国农村资金需求主体的融资形式多为零散的小额分散式。这样的业务对于商业性和合作性的金融组织而言需要花费的成本相对较高,利润相对较少,与经营原则相冲突,因而难以得到商业性和合作性金融机构的支持。民间金融M织的出现正好弥补了这种不足,遵循了市场需求。就其存在性而言,民间金融组织一直被认为是非正规的金融组织,其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一直未得到客观对待,其运行机制也未得到理性研究。
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障碍
(一)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金融支持乏力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六种主要组成机构是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在该体系中,农村信用社在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占主体地位,但其经营的业务范围主要包括存贷款业务、结算业务和业务,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业银行作为我国农村和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吸收了我国大部分的农村资本,但近来农业银行的经济业务逐渐转向收益率较高的非农领域,造成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逐渐减弱。
(二)农村金融工具单一,技术手段落后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金融工具创新的发展有了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在农村,长期以来在金融机构经济业务中主要使用的是传统观的存贷款和结算等基础类金融工具,究其主要原因,主要是经济及金融领域的市场化程度较低,加之经济基础薄弱,限制了金融工具在农村金融领域的创新,因此农村金融工具的改进不多见。股票、国库券、金融债券等金融工具的使用在农村很难普及。
(三)农村金融的法律和政策环境尚待完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行离不开法律的保障。用法律形式维护农村金融市场秩序,规范农村金融行为,防范农村金融风险,是建立健康的农村金融市场的前提。然而相关农村金融组织所实际受到的政策扶持力度却远远现实需要,致使其在农村金融市场上满足经济主体资金需求的能力受到影响。更有甚者,为维护自身运转,一些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经营直接导致了农村资金外流,使农村金融支持状况恶化。
五、发展我国农村金融的对策与建议
(一)推进农村金融工具创新,增强金融服务功能
在全球化经济背景下,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完善农村金融功能、市场机制和服务机制提供了契机,金融体系的完善必将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当前形势下,我国农村经济需求的满足程度依然差强人意。因此,不论从现实还是从长远来看,为了更好的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金融工具的改进在所难免。首先需要积极完善和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大力发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真正做到让需要贷款的人有款可贷,为农村资金需求者提供有力支持。其次,扩大金融服务范围,促进和引导各种金融工具的综合使用,在原有金融工具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新的融资形式,有效的进行资金管理和风险分散。再次,加强政策协调配合。因为农村金融的创新需要相关政策引导城乡要素的合理流动与融合,为农村金融市场的完善和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二)改善农村信用环境,扩大信用范围
改善农村信用环境,扩大农村信用范围,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不仅关系到农村金融的稳健运行,更关系农村经济繁荣和农民增收。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首先,将更多农村银行类金融机构接入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进一步扩大该数据库在农村地区的覆盖范围。通过加强相关技术培训,支持更多有条件的联接得到进一步延伸。其次,提高农村地区银行类金融机构基层工作人T的培训。使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在办理业务时多用、用好企业和个人信息数据资源。最后,加强农村地区征信宣传教育工作。帮助农民培育信用意识,维护自身信用记录,提高自身金融素质,享受更便利的金融服务。
(三)优化农村金融支持外部环境
除了农村金融机构自身的问题外,农村金融支持的外部环境对农村金融体系的支农力度也有较大影响。优化农村金融支持外部环境应以下几个方面做起;首先发展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在尽力满足农村金融需求的情况下,努力提高农村经济主体的信用意识,保持农村金融体系稳健运行,使农村经济获得良好发展。其次,通过制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推动金融体系逐步完善,调整维护金融机构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
六、结论
新形势下,金融支持在我国农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举足轻重。明确了解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尽力改革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对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金融支持的力度范围的分析,认清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形势,了解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尚待完善之处,并将理论联系实际,针对金融支持障碍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随着中国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只有不断顺应新形势,结合实际改革和完善金融体系,我们才能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七、致谢
通过这次论文的写作,我对中国农村金融体系有了更加系统的了解,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现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论文的结束,也意味着我四年大学生涯的结束。四年的大学生活不仅让我收获知识,也让我体验到生活的充实丰富和美好。
在毕业之际,我首先感谢四年教过我的所有老师,感谢他们授予我知识,教我做人的道理。为我以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基础。还要感谢我的母校―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她给了学习的环境和机会,2009~2013的四年里让我在这里尽情成长。衷心的希望西亚斯的明天越来越美好。其次,要感谢我的同学。是他们教会了我如何与人相处,教会了我要宽容待人,教会了我感恩,是他们与我共同经历里四年美好的大学时光。最后,要特别感谢周福顺老师,他热心负责的态度激励着我,他渊博的知识和科学严谨的作风让我敬佩,在周老师的耐心指导帮助下,我顺利完成了初稿并最终定稿。所以,在此向周老师表示深深的谢意和祝福!
参考文献
[1]邹雪娇.关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12月.
[2]董杰.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研究.西南财经大学,2004年5月.
[3]江美芳.农村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苏州大学,2011年9月.
[4]余章炎.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西南财经大学,2001年7月.
[5]马立珍.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中国人民大学,2010年5月.
[6]孙艳英.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4月.
[7]卢娅.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研究.广西大学,2008年5月.
[8]陈华.我国农村商业性金融发展研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年6月.
[9]LIYan.Alienation of Rural Cooperative Finance and theInnovation of Financial Organization in China.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1,3(1):68-71.
一、研究背景
吉林省农村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远不及沿海地区,吉林省农村金融发展存在诸多问题,农村金融发展的落后远远满足不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最终成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只有充分了解吉林省农村金融与经济浮动之间的微妙变化关系才能了解农村金融对经济提升的积极作用,才能彻底解决吉林省的农村经济模型中存在的现有体制、机制问题。进而有效的达到金融与经济协同发展的目的。本文对吉林省农村、金融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深入探索研究吉林省农村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规模、金融发展效率、金融发展结构之间的关系,并提出有助于吉林省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建议。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对吉林省农村金融与经济的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以《吉林统计年鉴》及《吉林省农村金融统计年鉴》为基础,采用定量的分析方法,从实证的角度分析吉林省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法将定性和定量综合分析的相结合的方法认为,吉林省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高度重视农村金融市场的建设,高度重视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政府需要对现有的农村资金进行有效的管理,同时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并充分调动农村金融市场上存在的积极因素,进一步促进农村金融业的发展。
三、吉林省农村金融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1.模型设计
本文选择数据来源1987-2012年吉林省农村金融发展相关指标作为计算依据。
1.吉林省农村经济增长指标Y=Ln(RDP)。
2.金融发展规模指标(X1)=农村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吉林省农村人均GDP。
3.金融发展效率指标(X2)=农村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农村金融机构存款余额。
4.金融发展结构指标(X3)=吉林省乡镇企业贷款余额/吉林省农村贷款余额。
建立如下模型:
Y=β0+β1X1+β2X2+β3X1+μ
β0、β1、β2、β3表示农村金融影响因素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因子。
2.单位根检验
根据表3得出:从吉林省农村金融发展规模与吉林省农村经济发展两个变量之间的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看,P值分别为0.0018,0.0017都小于0.05,即吉林省农村金融发展规模与吉林省农村经济增长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其余各个变量检测的P值均大于0.05,即各个变量互相之间不构成格兰杰原因
对吉林省农村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检验,最后得出:从吉林省农村金融发展规模与吉林省农村经济发展两个变量之间的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看,吉林省农村金融发展规模与吉林省农村经济增长存在双向因果关系。
四、促进吉林省农村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
1.提高金融市场化率,扩大农村金融发展规模
吉林省农村金融市场规模对经济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提高农村贷款有利于活跃农村经济,促进吉林省农村经济的发展。所以吉林省农村金融系统要以前瞻的眼光、变化管理和经营模式,扩大金融发展规模,增加农村贷款余额与吉林省农村人均GDP的比重。
2.畅通担保绿色通道,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
加强对农村的农业保险,只有完善了农业保险机构,农村才能不必担心农业风险,且能很快的从灾情恢复生产。各银行部门及单位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议,引领社会资金进行农村、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积极筹措资金;全面建立适合三农经济担保需求的贷款担保机构,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抵押担保难的实际问题,增强农村经济贷款能力。
3.有效管理农村资金,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实证分析显示,吉林省农村金融发展效率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并未呈现出较高的相关关系,这一分析结论有悖于实际理论,说明农村金融发展存在一定的缺点。首先,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每年新增一定比例的从农村吸收的储蓄存款,并将其投放到农业或涉农领域;其次,加大中央银行的支持力度,再次,逐步放松利率管制,使农村比城市更快的实施利率市场化,使农村金融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4.改善农村金融体系,调整农村金融结构
我省农村金融机构还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调整。所以要想使现代金融更为持久、有效的支持三农经济发展,最根本的措施是加强和改善农村多元化金融体系建设,调整金融结构,使其合理化,并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第一,信用机制的改革,建立一套信贷支持机制和服务机制,使其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并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延伸产业链条、增加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行业的的信贷投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第二,加强资本结构管理和对流动变化的情况分析,对存在问题加大纠改力度,确保存款市场的合理有序发展。同时有必要对商业银行的新增存款进行一定的存贷比例管理或是放宽贫困地区中小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条件。(作者单位:长春大学旅游学院)
参考文献:
[1] King,r.g. Levine. Finace Entrepreneurships and Growth: Theory and Evidence[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1993:32―34.
[2] Beck,Thorsten;Demirguc, Kunt,Asli and Levine,Ross, Law,Endowments and Finance[R].World Bank mimeo,2001,33-55.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加强农业建设,积极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进行深化农村改革。然而近些年,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依然十分缓慢,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瓶颈”,亟待解决,虽然我国已进行了多次农业管理体制改革,但并没有取得成效,依然存在许多问题。想要改变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我国应尽快进行农业创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一、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虽然我国农业经济一直处于平稳发展状态,但发展速度却十分缓慢。二零零二年到二零一三年,农村经济年均增长速度仅为百分之八,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农业创新已经实现了百分之四十七的农业经济增长。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创新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基础差、缺少创新者、缺乏创新意识。下面通过几点来分析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一)经济基础差
经济基础差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一直以来都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我国多数农村经济基础都十分薄弱,不仅农业总产值低下,且地方财政困难,更是无力对农业创新进行投入。农民方面,小农意识强烈,在传统经济观念束缚下,生活上自给自足,农产品商品率低,输出产品多为附加值较低的初级产品,所以农民收入十分不稳定,一些农民只好选择进城务工。
(二)创新人才缺乏
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缺乏人才,许多农村人才,都并不希望从事农业,而是希望走出农村,近些年农业院校生源明显减少,农业创新人才缺乏问题日益严重。目前大多农民文化素质较低,接受外界新事物能力较差,所以难以打破常规思想,禁锢进行农业改革创新。
(三)缺乏创新意识
思想决定行动,思想意识落后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通病。目前农村人口思想观念都十分保守,多数农民喜欢安于现状,不敢尝试创新发展,依然沿袭着春种秋种,自给自足的老思想,缺少对富裕生活的主动追求,只知以种地为生,缺乏商品观念,无法摆脱传统农业思想。另一方面,农村经济发展中农民更缺少市场观念、消费观念以及投资观念,所以农村资金流动性较差,生活消费仍是农村经济主体,这也正是农村经济创新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
二、农村经济创新发展的若干思考
通过分析不难看出,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经济创新发展也存在着许多阻碍,想要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现状,进行经济创新发展,就必须针对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农业改革。下面通过几点来分析农村经济创新发展的建议:
(一)健全土地流转制度
目前农业耕地相对农业人口来说并不丰富,加之近些年工业污染更使我国耕地面大幅度下降。大量劳动力集中在有限的耕地上,造成耕地分割过于零散,所以生产率低下,产值低,更提高了农产品生产成本,降低了效益,最终导致了农村经济基础薄弱问题的发生。想要增强农村经济基础实力,必须尽快健全土地流转制度,提倡耕地承包,进行集中生产,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提高农村基础经济实力,为农村经济发展奠定基础,创造有利条件。
(二)扶持农村个体私营经济
想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应大力扶持农村个体私营经济,通过“传带帮”的方式,利用个体私营经济,带动整个农村经济创新发展。另一方面,我国应尽快优化农村经济环境,扩大农村经济市场,搞好宏观管理,完善农村经济市场机制,引进先进农业技术、信息、品种,使农民掌握农业创新技术。
(三)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我国应通过改变农业产业结构的方式改变农民思想,促进农业经济创新发展。农民受到新农业产业结构及新农业经济发展趋势影响后,经济观念便会发生改变,就会积极融入到农业经济创新发展中。首先,必须要打破传统农业经济发展结构禁锢,把有限的生产要素集中于主导产业中,以带动整个农村经济,以此改变农村经济结构,实现产业化经营。另一方面,为了真正意义上改变农村,农村经济发展创新中应以知识型农村经济为发展目标,向市场化农业经济形态发展。此外,还应加强对农业科技人员、农业干部、文化农民的培养,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加速农业信息化建设步伐,提高农业产生技术含量,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被动局面。
三、结束语
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着我国的长治久安,影响着社会和谐建设,为了改变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我国应积极进行农村经济创新,改变农村经济发展局势,使我国农业走向现代化。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TP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1
早在上个世纪,西方发达国家就凭借着其在科学技术上的先进性,大力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利用信息化为农村经济发展发展带来了变革,并且通过信息化的普及让这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生产生活在效率及效益上有了质的飞跃。农村经济发展是立国之基,我国人口众多,如何解决吃饱吃好的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民生问题,也是我国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为此,国家在战略层面上对农村经济发展做了全面部署,以努力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三化同步”工作为农村经济发展发展的中心工作[1]。
一、农村经济发展信息化的内涵
农村经济发展信息化的涵义一般认为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农村经济发展信息化是指培育和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发展,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狭义的农村经济发展信息化是指以信息网络为平台,以农村经济发展信息服务为手段,通过计算机网络和广播、电视、报纸等把涉及农村经济发展生产的各种信息资源进行整合,通过发挥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快、覆盖受众面广的特点,及时、高效地传播给农村、农民,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发展生产实际提供技术性指导和支持,引导农村经济发展朝着健康有序的道路前进。
二、农村经济发展信息化为推动我国农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农村经济发展信息化已经成为了当前发展农业产业的目标,它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农村经济发展信息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推动着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
1.农村经济发展信息化有效地解决了农业产业扩展空间有限的问题
众所周知,农业产业相对其他产业来说,发展的空间相对不大。农产品的需求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小,波动范围也较小,农产品市场需求量相对较稳定,在需求总量很难再大幅度增长,农业生产要受天气、土壤等多种自然条件的影响,同时人类自身控制农业生产的能力有限,风险较大,资本投入相对其它行业类比生产率低,回收周期较长,大部分农产品都在销售运输过程中需要保质保鲜,而农产品本身受价值低,贮存难、收获与销售在时间的拖延等影响,缺乏应有的流通能力[2]。
2.农村经济发展信息化推动了是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针对目前我国广大农业劳动者整体科学技术掌握能力不足,对先进的农业生产、经营、技术利用困难(多数农村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在家务农的大部分是由老、弱、病、妇女而组成),受知识、技能和体力等影响,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业生产成果转化率不高,从而限制了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增长的状况,所以农业生产要在依赖工具性生产资料的传统基础上,更大程度上依靠遥控传感技术、信息网络技术、智能化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等高新技术,大幅提升生产力,着力发展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3.农村经济发展信息化是农业科学管理和决策的重要方法
决策的失误就是最大的浪费,决策就是一个分析、判断、抉择的过程,要经过信息收集、信息反馈等过程,从而做出科学、正确的决策。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决策具有复杂性和动态性,用科学的方法武装大脑,以科学的决策指导现代化农业生产,制定出合理、实用、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决策,从而为农业科学管理和决策提供正确合理的方法,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
三、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1.广泛宣传,加强重视
增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领导和工作人员要对农村经济发展信息化重要性的充分认识。特别是我省可以依托“万名干部到万村进万户”活动,由各级党员领导干部以身作则,深入基层,到农村去,到农民家中去进行宣传,教育和动员。并且利用已掌握的信息技能以拉家常、宣讲实例等方式来引导农民群众主动的提高农村经济发展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和学习信息化技能的热情[3]。
2.通过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信息化宣传的力度
加快提高农业信息服务对象对信息传播载体计算机网络知识的利用程度,组织宣讲团送知识、送科技,开展讲座、图片展、科技电影下乡等措施,进行宣传,起到带动示范作用,把“要求农民参加”变成“农民要求参加”,把旧有思想变为新时代思潮,将信息化观念的种子植根于农村,发展壮大在农民心中,营造浓厚的“学知识、用科技、享信息”的良好氛围,积极引导农民群众对信息化、科技化的学习和利用热情。
3.加大投入、政府主导
农村经济发展信息化是以信息化为核心,包括高科技、多媒体、网络化等技术及传播手段等运用于农业生产中而产生的新型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府要充分发挥在农业信息一体化中的带头引领作用,要对农村经济发展信息化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制订科学先进的整体规划,保证建设资金投入,制定长远发展规划,从而又好又快的促进信息化在农业生产中的传播。
4.统一标准、共享资源
(1)统一信息资源标准化建设,实现信息跨区域、跨平台、跨系统共享。今后农业信息标准化建设方向主要有:一是制定要制订统一规范的信息资源收集标准,分类整合各类有效的农业信息资源,逐步规范完善相应制度标准。科学选定有代表性的信息采集点,并在采集前注重嵌入性和兼容性,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信息整合及使用。二是要在农村经济发展信息化硬件、软件开发上有合理机制,避免各地资金重复利用、人力、物力的流失和浪费。
(2)不断充实更新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在已有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基础上,对数据库进行扩容和更新,不断提高数据库资源的质量。要对各类农业信息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捕捉力,全方面挖掘农业信息资源,并把视野扩展到农业以外的其它领域。积极与国际接轨,把握国际国内相关领域的前沿发展动态,为农业生产各个方面提供必要信息。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11)01―0083―04
一、问题的提出
山东省拥有悠久的文化底蕴和大量的农村人口,是全国农业大省,但是与浙江等省份相比,山东省农村经济活力远远不够,农民大多被束缚在土地上从事农业生产,收入也大多来自于农业生产,非农产业纯收入仅占纯收入的24%左右。相比之下,浙江省是全国(除宁夏、台湾及海南外)面积最小的省份之一,也是我国农村人多地少的典型省份,但是浙江省农村经济发展迅速,非农产业纯收入占纯收入的50%以上,乡镇企业处处可见,成为民营经济发达地区的典范。针对这一问题,有关学者从农业产业结构、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农业基础设施、政府扶持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是,长期以来,这些农村经济增长的理论很少探究经济发展背后的深层动因,即经济文化因素。经济文化落后或称经济文化贫困是某些地区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现实难题。经济学家所定义的经济文化是指那些对个人、单位及其它机构的经济活动有影响的信念、态度和价值观。探讨经济文化变迁对于山东省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将有助于丰富和完善农村经济发展的路径,进而推动山东省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在国外,虽然众多学者强调了行为方式、文化资质、意识形态、观念等非经济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但是,“经济文化”这一概念直到21世纪初才得以正式提出,为后来经济文化对经济增长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经济哲学家阿马蒂亚・森强调指出,发展是一个多因素相互依赖、彼此加强的过程,而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依赖于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发展。美国人类学家拉尔夫・林顿认为创新者行为模式、与个人财富积累有关的价值观、社会价值观与文化变迁等这些文化因素在深层次制约了经济的增长。在国内,有关学者针对农民文化素质、观念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高帆认为中国农村的经济形式催生了中国农民特有的观念文化状态,这种经济形式和观念文化状态相互渗透、彼此强化,致使农村长期陷入经济落后、思想守旧的状态。于金富指出,落后的小农生产方式制约了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这种生产方式使农民的观念难以与市场经济相适应,成为中国农村经济落后的根本原因:王世勇、薛川论述了鲁文化对山东商人经营风格以及山东经济发展的影响,指出传统文化造就了山东商人重情义、诚实守信等优秀的精神品质,同时传统观念导致的惰性却长期阻碍齐鲁人走上市场。欧人、王世勇深刻勾画了山东人的性格与心理。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山东人形成r特有的商业观念、商业心理,在看到这些观念能够促进山东省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看到其消极的影响。李伟考察了山东近代的农商观和义利观,认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山东省的农商观与义利观开始陆续发生了变化,尽管这种变化比较缓慢,但却是山东人向现代化迈进的表现,必将推动山东省经济的发展。
然而已有的研究中定性分析居多,定量分析不足。经济文化是农村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推动力,本文拟采用格兰杰分析法检验经济文化变迁是影响山东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山东省农村经济文化的变迁
长期以来,山东省农民主要在鲁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一种自给自足、平安康乐的小农意识。这种小农意识以中庸精神为特征,主张安于现状,自然经济在农村经济中仍然占有相当的优势。这不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市场主体所应具备的商业精神,导致商业活动在农村的开展举步维艰,很难建立起具有一定规模的市场。这也是为什么山东人能够千里迢迢去闯关东,不辞劳苦的耕种出与故乡相似的村庄,延续着与故乡相似的生活方式,却不能楫舟远航,开拓出崭新文明的原因之一。
伴随改革开放的推进,山东省农村经济文化逐渐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随着的推行农民获得了独立自主的生产权和经营权,农民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激发了农民对物质利益的渴望,农民主体意识与参与意识明显加强,开始由市场经济的旁观者向参与者转变。随后,乡镇企业的崛起将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上释放出来,增加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自由度,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迅速,加快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村陆续涌现出通过市场经济发家敛富的例子,并起到了示范效应,冲击着小富即安、重农轻商的传统价值观念,农民的冒险精神与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提高,启发了农民的开放意识和能动精神,商品经济所倡导的市场观念、竞争意识、开放意识逐渐形成。特别是2004年之后,中央明显加大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成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问题。此时,山东省新农村建设全面展开,农民经历了一场深刻的观念变革。山东省农民在多元开放的价值观格局中逐渐培养了竞争观念、效率观念,加强了自担风险、自谋生存、自我发展的自主意识。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朝着以市场为导向的方向转变,价值观开始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山东省农村经济文化变迁呈现出趋利性的特点,具体表现为:农民对物质利益的极大关注和热切追求,价值观明显向利益倾斜,行为更趋于功利性。
三、经济文化变迁影响山东省农村经济发展的实证检验
运用格兰杰因果分析法,对山东省经济文化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
1.变量的选取
创新性和冒险性是描述区域经济文化的两项主要指标。本文采用山东省农村全员劳动生产率(农村社会生产总值与农村劳动力投入的比值)作为衡量农民创新性的指标(L),这是在综合考虑农村经济文化难以量化的特点、全员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与创新的关联度以及数据的可得性之后作出的选择。同时,山东省农村年底贷款总额反映了农民的贷款需求,体现了农民的风险态度,因此,本文选取山东省农村年底贷款总额作为风险指标(F)来衡量农民的冒险性。农村经济发展则用农民年总收入(I)来衡量。
2.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运用Eviews软件,采用ADF方法进行序列单位根检验,结果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山东省农民年总收入、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底贷款总额三个时间序列的原始序列和一阶差分序列都是非平稳序列,但三者的二阶差分序列都是平稳序列,这样序列L、F和I具备协整检验的必要条件。为此,我们分别对L与I、F与I作长期的协整分析,进一步明确L与I、
F与I是否分别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3.协整检验
为了检验变量L和I、F和I是否协整,分别对残值进行单位根检验。
由表2、3可以看出,在不经过差分的情况下,残差全部能通过5%或10%水平的单位根检验,即变量序列L和I、F和I存在协整关系。
4.因果关系检验
表4给出了山东省农村经济文化(农民创新性及冒险性)与农村经济(农民年总收入)之间的Gm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由表4可以看出,滞后期数为3时,创新性是促进山东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滞后期数为4时,冒险性也是促进山东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实证结果验证了我们的经验分析,经济文化的进步对山东省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四、促进经济文化变迁,带动山东农村经济增长的对策建议
经济文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层动力。在当今的山东,如果没有经济文化的转化,就无法形成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新型农民,也无法演化出能够提高效率的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劳动力投入,也就无法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加强农村经济文化转型,是山东省建设农村现代化和实现农村未来发展的客观要求。
1.加强制度创新
应加快现行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逐步取消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城乡界限,实现城乡居民身份平等和劳动力的双向流动,最终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现今可以彻底取消农村与县城、中心镇的户口迁移限制,鼓励农民进入县城和中心镇务工或者经商,并有计划的鼓励农民在城市就业。同时,在身份管理上消除对农业户口的偏见,对城乡居民平等对待,才能把农民从土地上释放出来,使更多的农民可以毫无顾虑的从事二、三产业,为农村先进经济文化的形成扫清制度障碍。另外,山东农村制度建设还应注重福利救济和卫生保健的建设,只有社会保障体制的切实加强,农民的社会自由度、主体独立性和创造性才会得到加强。
2.加大农村开放度
改善山东农村落后的经济文化,需要加大山东省农村的开放度,通过宣传增加农民与外界的交流,减轻或者消除农民对外来优秀经济文化的抵触情绪,引导广大农民逐步认可外来优秀的经济文化,并借鉴吸收,树立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以及与市场经济和现代文明进步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主动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3.培育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新型农民
2012年为进一步实现中原地区的“三化”协调发展,以河南省为中心的中原经济区建设方案开始实施,国家对农民收入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变和传统农业转型的不断加深,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需要大量农业资金支持,河南省农村经济水平发展还比较落后,农业资金的供给矛盾依然比较突出。特别是近年来农村金融机构向商业化转型的趋势越来越严重,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不愿意向高风险、低收益的农业项目投资,长期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资金严重不足,全省农民“难贷款”、“贷款难”的情况也越来越普遍,河南省农村经济的增长和农民收入提高面临严峻考验。
二、农村金融理论的发展
1.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鉴于农业信贷补贴理论只强调政府作用的失败经验,20世纪80年代农村金融市场理论逐渐形成。该理论主张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农村金融机构主要充当农村内部金融中介;二是以市场平衡资金供求关系,利率高低随着市场变动,减少政府部门制约,;三是注重民间非正规金融的补充作用,强调构建正规金融与非正规民间金融有机结合的多元化农村金融体系。所以农村金融市场理论强调市场决定利率,农村资金从内部获取,反对政府过度干预农村金融。认为这一定程度上激励了农民的储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金融的自由竞争。但是现实并非如此,受限于农村经济水平不发达,农村金融市场缺乏完备的监管及法律机制,利率自由化的理想状态难以达到,出现问题时仍然需要政府介入。
2.农业信贷补贴论
20世纪80年代,麦金农最早提出农业信贷补贴理论,在农村金融的理论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该理论前提假设是是农村资金匮乏的主因是农民储蓄能力弱和农业高投入、低收益的弱质性,农村金融机构为自身利益最大化,不愿意将资金流向农村市场。该理论认为为农村地区提供资金支持必须依靠政府强制的农业贷款资金配给。实质上,农业信贷补贴论强调政府补贴,排斥农村金融机构特别是非正规民间借贷组织的资金供给,忽略了金融市场的本身的力量只对农村金融市场的持续稳定发展产生抑制作用,不利于?r村金融体系的完善。因此,农业信贷补贴理论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资金短缺问题。
3.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20世纪90年代东南亚爆发金融危机使人们意识到排斥政府干预单纯依靠市场机制存在着巨大风险。因此经济学家提出了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该理论主要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在金融市场中广泛存在,完全依靠市场机制会造成市场失灵,农村金融市场无法正常运转。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更为严重,合理有效的政府干预是农村金融市场平稳高效运行的基础。政府合理有效的引导和干预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资金利用效率,保证了农村金融体系的稳定持续发展,促进政策性资金向农业方面转移并发挥积极作用。
三、针对河南省农村体系提出合理性建议
在国内外严峻的经济形势下,农业生产成本日益增长、自然条件和市场风险的不确定性等多重因素制约着农村居民增收。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步伐加快,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加大农业贷款支农力度,健全农业风险保障机制,促进农村经济增长仍然是河南省主要的发展方针和长远战略。
1.加大农业贷款投资优化资金配置结构
根据前文分析农业贷款资金是农村居民增收的最重要促进因素。河南省作为人口和农业大省,依托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背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发挥农业优势是实现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繁荣的关键。持续稳定的加大农业投资、优化资金结构从而提高农贷资金利用效率是促进农民增收,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2.健全农业保险机制
河南省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风险影响,在此条件下,农业保险不仅能够维护农村经济发展,而且降低农民损失而且提高其灾后自救与重建的能力。同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通过税收减免和财政贴息等方式补偿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损失,打消其农业贷款资金投入的顾虑,增强其农业资金投入的积极性与力度,缓解农村居民“贷款难”和金融机构“难贷款”的问题。
3.完善农村金融体系营造良性支农环境
保障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农业贷款资金不仅仅只是简单的资金投入,农村金融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河南省构建更加完备的农村金融体系,加强农村金融机构商业化改革过程中的农业贷款支农作用,是解决农村资金短缺的根本保证,同时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