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7 17:05:3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高一地理教学设计,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高中地理必修一是整个高中地理学科的基础。第二章大气部分内容在整本书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其主要内容包括“大气运动的成因、气压带和风带以及气候类型、常见的天气系统、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等四个主题。在高一地理必修《气压带风带》教学设计中,传统方法是,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的逐步形成和推导。在后面出现我们现实中的气候类型。我觉得可以在讲述气压带和风带中,就加入现实中的气候类型。这样让学生更联系实际。更便于掌握知识与应用知识。
一、气压带风带传统的教学设计思路
1.第一步假设:地表均一,地球不自转,太阳直射赤道(直射点位置不移动)。这样由于地球表面的冷热不均,产生了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而且因为热力因素所致。
2.第二步假设:地表均一,地球自转(有地转便转向力),太阳直射赤道(直射点位置不移动)。这样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在地球自转的条件下产生。故两个气压带为动力因素所致。
3.第三步假设:地表均一,地球自转(有地转便转向力),太阳直射点是移动的。这样会形成,从北半球来说,气压带与风带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海洋面积更加辽阔,气压带与风带的位置移动幅度不及北半球大。
二、我的想法气压带风带的教学设计思路
1.第一步假设:地表均一,地球不自转,太阳直射赤道(直射点位置不移动)。这样由于地球表面的冷热不均,产生了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而且因为热力因素所致。
我引入:赤道低气压带-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极地高气压带-形成了极地气候。
2.第二步假设:地表均一,地球自转(有地转便转向力),太阳直射赤道(直射点位置不移动)。这样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在地球自转的条件下产生。故两个气压带为动力因素所致。
我引入:盛行西风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形成温带海洋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形成热带沙漠气候。
3.第三步假设:地表均一,地球自转(有地转便转向力),太阳直射点是移动的。这样会形成,从北半球来说,气压带与风带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海洋面积更加辽阔,气压带与风带的位置移动幅度不及北半球大。
我引入: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的季节移动-形成热带草原气候。盛行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季节移动-形成地中海气候。
三、我设计的优点和缺点
1.优点,让学生的前后逻辑连贯。可以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更加理解,我们生活中的气候,理论是怎样形成,怎样演变出来的。更容易阐明大气环流这种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是形成气候的重要因素。同时,在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
2.缺点,由于前后要连贯,所以内容会变多。课时变长。学生会觉得第一节和第三节的内容重复。
综上所述,第二章大气部分内容在整本书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不少学生认为这部分内容偏难,学习起来费劲,时间一长会使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抵触情绪,进而影响学习效果。因此我重点探讨,在气压带风带教学中,怎样让学生的前后逻辑连贯。可以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减少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现在的学生由于高考压力形势所迫也特别辛苦,哪个教师都有这样的经历和感想,所以学生的学习时间是宝贵和有限的,哪个教师严厉学生在那门学科上就花费较多的时间,如果每个教师都如此要求学生,学生将如何去应对。如果加快讲授速度,基础好的学生容易接受,基础较差的学生就搪塞了事,最后造成的后果是学习效果不佳。怎样教会学生运用这一方法进行教学,是很有必要的,我的经验有如下步骤。
以复习讲解"世界气候类型"为例来说明。
第一、给学生讲清所学整体气候有关基础知识内容的知识点。
一、按气候带将气候类型分为以下五类:
⑴热带气候;⑵亚热带气候;⑶温带气候;⑷亚寒带气候;⑸寒带气候。
二、影响世界气候类型特征、形成及分布的因素:
影响因素有太阳辐射、大气环流状况、海陆位置、距海远近、地势高低、洋流性质、地表状况、人为因素等。
熟记标记
熟记时间
气候
带
气候类型
气候特征
主要成因
分布规律
热
带
气
候
1、热带雨林气候
终年高温多雨
全年太阳辐射强、赤道低气压、东南信风、洋流性质
南北纬100之间,南纬150-250之间
2、热带草原气候
终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季变化
赤道低气压和信风带交替
南北纬100-200之间
3、热带沙漠气候
终年炎热干燥
副热带或性风带控制
南北纬200-300之间的大陆内部和西岸
4、热带季风气候
终年高温,有明显的旱、雨季变化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移动
印度半岛、中南半岛
亚
热
带
气
候
1、亚热带季风气候
冬季温和少雨、夏季炎热多雨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南北纬250-350之间的大陆东岸
2、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冬季温和少雨、夏季炎热多雨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南北纬250-350之间的大陆东岸沿海边
3、地中海气候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副热带和西风带控制交替控制
南北纬300-400之间的大陆西岸
温
带
气
候
1、温带季风气候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亚洲东部北纬350-650之间
2、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凉湿润,降水均匀。
终年受盛行西风影响
南北纬400-600之间的大陆西岸
3、温带大陆性气候
冬冷夏热,温差大,降水少
深居内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温带大陆内部,或高山背风坡
亚寒带气候
1、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冬长而寒冷,夏短而温暖,降水较少
纬度较高,太阳辐射量少
亚欧大陆内部及北美洲大陆北部
寒带气候
1、寒带苔原气候
终年寒冷,降水少,蒸发弱,多云雾
纬度高,受极地高压影响
北冰洋沿岸
2、寒带冰原气候
全年酷寒,降水稀少
纬度高,获得太阳辐射量少
南极大陆,格陵兰岛
高原山地气候
1、高原山地气候
气温低,气候垂直变化明显
地势高
各大洲高原,高山
三、 气候类型的表述要素:
主要有:气温、降水、风向、湿度、日照时数等。
四、 气候类型的表述形式:
一般有:直方图(柱状曲线图)、表格法、坐标点图等。
例1、 直方图法(柱状曲线图)
例2、表格法,下列表格表示地中海气候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气温
℃
24.7
24.4
21.2
16.5
11.7
8.2
6.9
7.9
10.6
13.7
17.9
21.5
降水
mm
18
25
65
79
80
107
132
122
77
72
61
44
例3、坐标点图法
例4、坐标线图法,下图表示地中海气候
五、掌握气候类型的分布与气压带、风带的关系
气压带风带
性质
大陆西岸
大陆内部
大陆西岸
极地高气压带
干
极地气候(苔原、冰原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湿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西风带
湿
干
干
湿
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地中海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副热带高气压带
信风带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赤道低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六、学会在图中寻找气候类型的具体分布位置:
比如、热带雨林气候的分布,需要注意两点;
1、非洲赤道两侧中西部以及几内亚湾北部沿岸,亚洲赤道两侧马来群岛及大洋洲北部岛屿,南美洲赤道两侧亚马孙河流域,安第斯山脉西部海岸和中美地峡东部部分地区,主要因全年太阳辐射强、赤道低气压等原因所形成。
2、另外在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大洋洲的澳大利亚东北部和南美洲巴西高原东南部海岸有小部分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因东南信风和所经暖流所形成。
七、掌握所有气候类型分布的规律,以便在理解的基础上领会世界气候类型分布的规律。
第二、学会坚持运用理解记忆的方法及步骤
1、掌握需要理解记忆的全部内容,按各自的实际情况哪些已记住,哪些还需要强化理解记忆。比如以"世界气候类型"为例,将已经全部理解的排除在外,如果你已经将14个气候类型中的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2个已经达到全面理解记忆的标准,其他的还没有记忆和理解,剩下的12各类型要制定计划,用1-2周的时间每天利用早或晚空闲时间记忆1-2个类型,并且要坚持完成。这样计划制定好后要付诸实施。
问题一: 假期旅游若从海南到哈尔滨,沿途看到的自然景观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
问题二:假期旅游若从北京到乌鲁木齐,沿途自然景观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
问题三:假期旅游若去爬高山,从山脚到山顶感觉自然景观一样吗?为什么不同?
2.教学课题
鲁教版高中地理第一册第三单元第一节《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3.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
(1)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
(2)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3)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阅读“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获取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2)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3)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和见解。
4.课文分析
教学重点:
(1)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含义和体现。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及产生的原因。
教学难点:
(1)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及产生的原因。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与农业生产地域差异的关系。
5.教学方法
(1)教师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紧密联系本课内容,创设情境,提供案例,引导学生学习。
(2)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进行问题探究式学习,体现其自主性。学习过程中师生共同运用归纳法、演绎法、比较法,等。
6.教学过程
学生:观看视频,并根据课前预习课文内容回答教师提问:什么叫自然带?如何形成?世界上主要有哪些自然带?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前教学背景中的3个预设问题。
学生:小组讨论形成成果,推荐代表并尝试回答。
教师:对上述回答进行点拨评价,然后用多媒体展示非洲自然带分布图,引导学生分析地理环境从赤道到两极的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基础、自然带排列规律以及典型地区。
学生:小组讨论后填表:
教师:点拨所填表格,接着用多媒体展示“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引导学生分析中纬度地区自然带排列,思考从沿海到内陆的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基础、自然带排列规律、典型地区。
学生:对比思考后尝试填表并回答
教师:点拨所填表格。
(联系实际)百度视频搜索:西北绿色。
学生:观看视频并思考西北地区植被应以什么为主?为什么?
教师:点拨总并结。
学生:观看视频:非洲自然,思考植被有何变化?为什么?
教师:点拨并总结,然后通过多媒体展示“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南坡从山麓到山顶有哪些自然带?
(2)分析说明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形成基础、自然带排列规律、典型地区。
学生:小组讨论形成结论并填表、回答
【教材版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 第5课
【设计理念】
1、体现历史教学是历史活动的教学,让学生充分参与,激发培养兴趣。
2、体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老师是教学的主导,所有问题都是先让学生思考,然后才归纳总结的。要学生学会学习,做学习的主人,不要做学习的奴隶。
3、实现教学媒体与教学内容的有效结合,以达到直观、形象生动之目的。
【教材分析】
知识结构分析
1、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历史:东方的诱惑(即原因和条件),新航路的开辟(即经过),走向会合的世界(即影响)。
2、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分析
教材先通过15世纪绘制的世界地图引发出学生对新航路开辟的好奇和联想,然后通过列举法、图示法介绍了新航路开辟的背景、经过和影响。图形结合,形象直观。
3、知识学习意义分析
“新航路的开辟”是欧洲中世纪历史结束时期14─16世纪,欧洲巨变的一大标志,对欧洲和整个世界历史影响巨大,特别是对世界近代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世界古代历史到世界近代历史的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在此以前的世界基本上是彼此隔绝的。
【学情分析】
原有认知发展分析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高一学生,其理性思维能力已有较大提高。但由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分析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因此,在教学中应用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原有结构分析】
初中已学过本课,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对人物和路线图较熟悉,因而学习本课将较轻松。由于中考原来不考历史,现在也是开卷考试等因素,因而重视不够,认为是副科,只要临阵磨枪就行,造成初高中知识断层,给高中的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因而教学中一定要注意系统性。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影响
2 .教学难点: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重大意义。
【教学环境】
多媒体网络教室,生动、形象、具体的教学课件及《开辟新航路》示意图。关于历史教学课件,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提供了一个新颖的方法,生动的画面促使学生对它感兴趣,愿意去学它。使用它不只是代替板书,而是直接参与开辟新航路的过程,是教学内容的有效整合。
【教学方法】
1.教师的启发式讲授与学生的动脑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相结合。
2.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和板书、提问等常规教学手段
【教学思路】
1、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2、合作探究,培养能力
3、任务驱动,操作实践
指导学生观察《新航路开辟路线》图,思考并提取有用信息完成《新航路开辟简表》。培养学生识图能力,充分利用资料,提取信息并运用信息的能力,归纳整理的能力。(书中字里行间没有关于四大航海家及航海过程完整的叙述,只有这副图中有一定的信息,所以以这副图为切入点,开展本课教学。)指导各学习小组根据《新航路开辟简表》,归纳总结:从中能总结出哪些结论?还有什么疑问?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同时培养他们问题意识,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预计学生可能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有:走在航海时代前列的是葡萄牙、西班牙。为什么这两个国家能走在世界前列呢?各航海家航海的目的是寻求通往东方的航路。为什么那么多人冒着生命危险,去寻求通往东方的新航路呢?目的地都是东方。为什么西班牙支持的航海家航行方向却是向西呢?这一时期,为什么能够开辟新航路?新航路的开辟,有什么意义、影响?
4、合作交流,启发思考
5、课后延伸,拓展思路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教师活动1教师用投影打出玉米、马铃薯等实物,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探究它们的来龙去脉。
学生活动1学生回答
教师活动2老师小结。指出玉米、马铃薯原产美洲,新航路开辟后,传到欧洲,后由欧洲传到中国。由此导入本课主题-----开辟新航路。
学生活动2 听讲
(设计意图:1、 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2、 为后面讲述开辟新航路的影响埋下伏笔。)
2 合作探究,培养能力
本目主要是讲述开辟新航路的背景,即原因和条件。
教师活动3 教师把新航路、旧航路图投影出来。
提问什么是旧航路?什么是新航路?
学生活动3 观察思考,比较两幅图的异同
教师活动4投影打出,新航路辟前世界的基本情况怎样?提出探究一,新航路在什么背景下开辟的?投影打出五则材料和一幅图------马克·波罗和《马可·波罗行纪》,后总结打出投影
3、 任务驱动,操作实践
教师活动6电脑显示四个航海家的人物图像及开辟新航路的路线图。指导学生观察《新航路开辟路线》图,思考并提取有用信息完成《新航路开辟简表》。指导各学习小组根据《新航路开辟简表》,归纳总结:从中能总结出哪些结论?还有什么疑问?总结学生的结论,回答疑问。
4、合作交流,启发思考
教师活动7 1、给出漫画,创设情景:先让学生进入新航路开辟后的欧洲,分别做一位商人和地主,那末他们的生活在新航路开辟前后会有什么变化?2、 教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分别启发学生思考新航路开辟对欧洲、非洲、美洲亚洲的影响。
学生活动7 1、 学生进入情景回答,启发他们对新航路开辟影响的思考。
2、 在对各大洲影响分析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意义的整体认识。
……
软件技术专业是一个不断高速发展的具有明显工程特征的专业,也是当前社会企业和产业转型需求较为旺盛的专业。但同时,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更新,现在软件系统除了工程规模越来越庞大外,其表现形式也越来越丰富,除了传统的桌面应用以及Web应用外,越来越多的系统对移动终端或嵌入式等平台的集成有越来越高的要求。也就是说,现代软件系统已不能用单一的技术来进行实现,更多的是多种技术的有机结合。这种现状对软件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让他们能够很好地投入实际的开发生产中;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具备综合应用的思维和能力,能够将所学的各类技术整合起来,从而满足更为多样的软件开发的要求。
一、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软件技术相关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程都包含了软件开发的多条技术路线。比如,在一个专业中会同时包含桌面应用程序开发和Web应用程序开发,或是同时包含NET技术路线、Java技术路线,以及现在比较流行的移动应用开发和嵌入式应用开发。这些技术路线的相关课程都有其应用的场合和作用,需要培养的知识技能目标也很明确。但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每个技术方向的课程都相对独立,缺乏整体上的考虑,课程的教学项目和实践项目都局限在本方向上,和其他方向的课程没有交集。比如进行Web应用程序开发的课程,其内容就局限在Web应用程序本身,没有考虑到和其他如移动应用等方向的结合。这样的结果是学生对软件系统的认识始终局限在一个特定的技术方向上,不能从整体综合应用的角度认识软件系统,CDIO一体化课程与实际应用和行业的发展趋势脱节。
二、一体化教学项目
1.CDIO实施原则
作为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研究成果,为我国本科及高职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可参照的途径。其教育理念就是要以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作(Operate)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为载体,让学生能主动地以通过实践将课程有机结合的方式学习工程,培养学生的团队交流、系统掌控等工程能力。工程教育的成效不可能通过一门课来实现,它需要通过多门体系课程的有机联系才能实现。一体化课程作为CDIO中的一项重要标准,对专业课程的关联提出了要求。它绝不是简单的技能类课程的排列,而是课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铺垫,最终从整体上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提升。
2.三级项目架构
根据上述要求,在进行课程教学项目设计时,可以从整体上参照三级项目架构进行。其中,一级项目是具有较强综合性的项目,其实现需要用到学生在专业中所学到的各技术方向的知识技能。一般安排在高职学生的大三上学期实施。一级项目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它可以是专业的综合实践项目,也可以是学生的毕业设计。二级项目则是在某一个技术方向上的综合应用,通过该技术方向上多门课程的学习,学生需要能够综合应用本方向上的知识技能进行综合实践。而三级项目则是面向单独一门课程的教学项目,其内容相对比较集中,规模也较小,主要是让学生对某一门课程的内容能有整体的认识。基本上,技术类的每一门项目都可以设置有三级教学项目。但值得注意的是,三级项目在设计时,要尽可能地使其能够成为二级项目的一部分。这样,学生在学习同一技术方向的课程时会有很好的连贯性。通过这种方式,随着各门课程的逐步推进,学生也能够逐级完成相关内容的学习,并最终对专业所涉及的知识技能有综合的认识。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人际交流与团队合作能力,对大系统的掌握、运行和调控能力进行整体培养。
3.设置项目交叉
在教学项目设计时,除了在整体上参照三级项目架构外,在具体项目的设计时要尽可能地体现对其他技术方向的综合应用,要合理地设置项目交叉,这种情况尤其体现在二级项目的设计中。由于一级项目是对二级项目的综合应用,因此,二级项目之间除了本身应具备可关联性外,还需要在项目实施时就体现这种关联性。只有这样,学生在开展一级项目时才知道该如何去综合所学的二级项目。这样,学生在学习移动应用时,反过来也会考虑移动应用该如何与Web应用结合。
总之,一体化的课程体系,作为CDIO教学理念中的重要标准,对专业课程的设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软件技术这种技术方向繁多、发展迅速的专业。在课程体系一体化的基础上,对课程教学项目进行一体化设计。一方面,在整体上参照三级项目的架构对课程、技术方向以及综合实践进行项目设计;另一方面,在细节上还要注意设置项目间的交叉,要让每门课程或是技术方向能与其他的课程或技术方向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它们能很好地融入整个专业的教学和实践当中。最终从整体上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提升,让学生能够更好满足软件技术迅速发展和形式多样的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吴延昌.高职物联网专业CDIO一体化课程体系设计.智能处理与应用,2012.
[2]赵丽萍.基于CDIO的计算机专业项目课程体系构建.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6)11-0073-4
1 导 语
利用手机,你随时可以和千里之外的亲友通话。你的声音怎么会瞬间就送到千里之外呢?怎么送出去的?我们为什么能够看到电视、听到收音机?……这些问题都和两种特殊的物质――电场、磁场有关。初中我们已初步学习了磁场,那么,电场是什么样的物质呢?它有什么特点,我们如何研究它的性质?这就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2 设计预习作业题
2.1 复习“库仑定律”,填空
(1)真空中两个静止 电荷之间的作用力,与它们的 的乘积成 (填“正”或“反”)比,与它们的 的二次方成 (填“正”或“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 上。
这个规律叫库仑定律。电荷间的这种作用力叫做 力或 力。库仑定律的表达式是
,式子中的k是 系数,叫做 常量。
两个电荷量为1 C的点电荷在真空中相距1 m时,相互作用力为 N,差不多相当于 万吨的物体所受的重力。
(2)当带电体间的距离比它们自身的大小
(填“大”或“小”)得多时,以至带电体的形状、大小及电荷的分布状况对它们之间的作用力的影响可以忽略时,这样的带电体就可以看作带电的 ,叫做 电荷。
2.2 自学“电场强度”,完成练习
请认真阅读课本P10“电场强度”的第1段至第5段,做好重点的标记,认真思考,每段至少提一个问题(至少阅读三遍,第一遍要快,第二、第三遍要慢),并完成下面练习:
(1)你每段提出的问题是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
(2)最先提出电场观点的人是 ,他的观点是 ,近代物理学的理论和 证实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近代物理学理论如何发展了他的观点?
(3)电磁场和由分子原子组成的实物有什么异同?
(4) 电荷产生的电场叫静电场。
(5)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什么是电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如何发生的?
(6)电场,看不见,摸不着,要研究电场,你认为我们该从何入手?
(7)认真回忆上节图1.2-1的实验(如图1)。在这个实验中,悬挂起来的带电小球受到带电金属球O的静电力,在不同位置,小球所受的静电力大小和方向是 的;在同一位置,小球电荷量不同,所受的静电力也 。你能用电场观点说明这些实验现象吗?(不能?没关系!请继续往下认真阅读课本)
2.3 做好标记,完成练习
请认真阅读课本 “3 电场强度”的第六段至第八段,做好重点的标记,认真思考;每段至少提一个问题(至少阅读三遍,第一遍要快,第二、第三遍要慢),并完成下面练习:
(1)在上节图1.2-1(见图1)的实验中,悬挂着的带电小球受到 的静电力,这说明
周围存在电场;在不同位置,小球所受的静电力不同,这说明这些不同的位置,电场的强弱是 (填 “相同”或 “不同”)的,即电场的强弱与位置 (填 “有关”或 “无关”):离带电金属球O近的,小球所受的静电力大,我们就说这里的电场 (填 “强”或 “弱”);离带电金属球O远的,小球所受的静电力小,我们就说这里的电场 (填 “强”或 “弱”)。
(2)以上节图1.2-1的实验为例,说明什么是场源电荷?什么是试探电荷?试探电荷要满足哪两个条件?
(3)研究电场的性质,为什么要从静电力入手?
2.4 完成部分习题,阅读“电场强度”
请先完成(1)至(3)题,然后请认真阅读课本 “3 电场强度”的第9段至第12段,再完成下面(4)至(6)题:
(1)既然电场中的电荷所受的静电力是这个
给予的,我们研究电场的性质,就可以从 入手。上节图1.2-1的实验表明:同样的试探电荷,在电场中不同位置所受的静电力是不同的;而电荷量不同的试探电荷,在电场中同一点所受的静电力也是不同的。这说明试探电荷在电场中所受的静电力,不仅和电场的性质有关,还和试探电荷的 有关。显然,不能直接用静电力来描述电场。那么,如何用静电力来描述电场的性质呢?为此,我们还要深入思考,继续探究:
如果试探电荷q1在电场中A点受到静电场F1,另一个同样的电荷在A点受到静电力一定也是F1(注意,这两个同样电荷在A点所受电场力大小一定相等,方向一定相同)。所以,它们一同放在A 点,它们总的电荷量是 ,所受静电力的合力也应该是 。以此类推,三个这样的电荷一同放在A 点,电荷量是 ,所受的合力也应该是 。即试探电荷的电荷量分别增大为原来的2倍、3倍……n倍,它在电场中某点所受静电力的合力也应该分别增大为原来的 倍、 倍…… 倍。所以,试探电荷在电场中某点受到的电场力,与该电荷的电荷量的比值应该有: = = = 。由此,我们进一步推测,试探电荷在电场中某点受到的力F,和试探电荷的电荷量q的比值 应该是不变的,它和试探电荷q应该无关。(你能不看学案,先说说为什么不能直接用静电力来描述电场,再独自把刚才的推测重新进行一遍吗?试试看!)
(2)我们的推测正确吗?你能以点电荷的电场为例,用库仑定律证明这个猜测吗?试试看!如果思考十分钟还不能下手,请跳过本题,完成下面练习。
(3)如图2(真空中)点M和点P的距离为r,点电荷Q放在点P,试探电荷q放在点M,则点M处在 (填“电荷Q”或“电荷q”)的电场中,电荷 (填“Q”或“q”)叫做场源电荷。由库仑定律得:试探电荷q所受的力F = ;当试探电荷q的电荷量分别为1 C、2 C、3 C、……n C时,它所受的力F分别为 、 、
……。即试探电荷的电荷量分别增大为原来的2倍、3倍……n倍,它在电场中某点所受的静电力确实也分别增大为原来的2倍、3倍……n倍, 而 的值始终等于k (请写出 = k 的推导过程)。
由此可知:在点电荷激发的电场中,试探电荷q受到的力F,和试探电荷的电荷量q的比值确实不变,它和试探电荷q无关(即无论试探电荷q取什么值,比值 都不变);实验表明,在其他电场中,上述结论同样成立。用E表示这个比值(试探电荷q受到的力F和试探电荷的电荷量q的比值),则有E= ,它在数值上和 库仑的电荷在A点所受静电力一定相同;你能证明你的这个结论吗?试试看。(提示:在E= 中,当q为多少时,E和F在数值上一定相同)
(请先认真阅读课本 “电场强度”的第9段至第12段,再完成下面练习)
(4)为什么不能直接用试探电荷所受的静电力来表示电场的强弱,却能用E= 表示呢?
(5)在上节图1.2-1的实验中,把同一电荷放在电场中的不同位置,它所受的静电力方向一般是不同的。这说明,电场不但有强弱,还有方向。那么,我们还能用E= 表示电场的方向吗?为什么?它的方向如何规定?
(6)由上述(1)至(5)题可知:电场强度是用来表示电场的 和 的物理量,它的定义式是 ,单位是 ;它是矢量,电场中某点的电场强度的方向和 电荷在该点的受力方向相同,和 电荷在该点的受力方向相反;电场中某点的电场强度的大小,在数值上和 库仑的电荷在该点所受静电力一定相同。在静电场中,电场强度不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电场中某点的场强仅仅由 决定,与是否放入电荷或放入电荷的电荷量 。(填“有关”或“无关”)
3 设计课堂学案(课前科代表发回预习作业。教师根据预习作业的完成情况,对以下设计进行适当调整)
3.1 引导学生学习“电场”部分
(1)用大屏幕展示“预习作业题”2.1,先指名回答,再由同学或老师进行点评。
(2)用大屏幕展示“预习作业题”2.2的(1)至(4)。学生先看问题,再快速阅读课本“电场强度”的1至5段,然后一起回答。
(3)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什么是电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如何发生?(先四人一组互相交流,教师再指名回答,然后由同学或老师进行点评,或进行讨论)。
3.2 “电场强度”的教学
(1)教师提问:电场,看不见,摸不着,我们该如何研究电场呢?用大屏幕展示“预习作业题”2.2的问题(7),学生先看问题,再阅读课本“电场强度”的相关内容,然后一起回答。
(2)教师提问:既然电场中的电荷所受的静电力是这个电场给予的,我们研究电场的性质,就可以从静电力入手。那么,我们能直接用静电力来描述电场的性质吗? 为什么?用大屏幕展示“预习作业题”2.3(先四人一组互相交流,教师再指名回答,然后由同学或老师进行点评,或进行讨论)。
(3)学生自由提问,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直接回答还是组织讨论。
(4)例题教学(先独立解答,再四人一组互相讨论;教师同时指名几个同学上台板演,然后由同学或老师进行点评,或进行讨论):
例题:真空中有一个电荷量为-Q的点电荷,在一个与之距离为r的M点放一个电荷量为q的试探电荷(如图3)。
①求M点的电场强度,并在图上标出它的方向;
②如果试探电荷的电荷量为-3q,M点的电场强度如何改变?
③如果移走所放的试探电荷,M点的电场强
度又如何改变?
3.3 课堂练习学案(用大屏幕展示。先独立思考,再四人一组互相讨论;教师指名回答,老师进行点评,或引导讨论。如果时间较紧,可部分或全部改为课后作业)
(1)下面关于电场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只要有电荷存在,其周围就存在电场
B.只有电荷发生相互作用时才产生电场
C.A电荷受到B电荷的作用,是B电荷的电场对A电荷的作用
(2)电场强度的定义式为E=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F是试探电荷所受到的电场力,q是产生电场的电荷的电量
B.该定义式只适用于点电荷产生的电场
C.电场强度的方向与电场力F的方向相同
D.由该定义式可知,电场中某点电荷所受的电场力大小,与该点电场强度的大小成正比
(3)下列关于电场强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电场中某点的电场强度,等于单位电荷受到的电场力
B.电场中某点的电场强度,与该点试探电荷所受的电场力成正比
C.电场中某点的电场强度的方向,就是试探电荷在该点所受电场力的方向
D.电场中某点的电场强度,与该点有无试探电荷无关
(4)把电荷量为Q的电荷,放到电场中的某固定点M,所受到的电场力为F。已知M点的电场强度为E,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在M点换上-Q,M点电场强度方向发生变化
B.若在M点换上电量为3Q的电荷,M点的场强将变为3E
C.若在M点移去电荷Q,M点的场强变为零
D.M点场强的大小、方向与q的大小、正负、有无均无关
3.4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进行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电场是存在于 周围的一种特殊的物质,我们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 发生的。我们利用电场的这一明显特征,通过试探电荷在电场中所受静电力特点,来探究描述电场
和 的物理量――电场强度。电场强度定义式是 ,它是矢量,既有 ,又有 。在静电场中,它不随时间改变。电场中某点的场强仅仅由 决定,与是否放入电荷,放入电荷的电荷量 关。
3.5 布置作业
(1)E= 和E=k 有何关系,它们的适用范围有何不同?请从物理意义、定义式、单位、大小、方向及自己要注意的问题,写出关于电场强度的小结。
(2)认真完成课后的“问题与练习”1~3题。
电场的概念及其特性的描述一直是教学的难点。本设计把它和学生熟悉的电视等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电场不仅确实存在,而且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从而产生了亲切感,并产生了学习电场的欲望和兴趣。然后,又针对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预习学案,引导学生预习课文,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又为顺利完成课堂学习任务奠定良好基础。
探究描述电场强弱的物理量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之一,课堂上要让学生充分思考,相互交流,教师适时进行引导。对于电场内容的学习及随堂练习,尽可能由学生自主完成,老师稍加指导即可。
高效课堂教学具有两个分析层次:从表面层次来看,集中表现为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它是一种融学生认知建构与情感激活、教学控制与情境创设为一体的教学形态。从较深层次来看,高效课堂是一种教学理想,其意义是为现实教学产生一种动力、牵引、导向作用。
以下我结合——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15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一课,谈谈自己当时的设计。
(一)首先,高效课堂蕴含的一个重要特征之一就是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是高效课堂教学所遵循的理念。教学的终极目标要以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我们的课堂要始终贯彻这样一个理念: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爱学习”;促进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使学生“会学习”,要让学生爱上历史,会学历史。
所以在设计时我始终贯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不拘泥于某一知识点的教学,教学设计紧紧围绕我的现阶段的教学理想,将这种理念和方法逐渐渗透。
例如在这一课我就预设了本课要让学生在以下这几个方面有所提升:
1、如何提纲挈领地阅读教材。
2、如何用史实说话,在感知史料(文字、文物)的基础上了解当时社会的状况。
3、初步学会评价人物的方法等。
(二)高效课堂教学要是以扎实的教学内容为载体。
扎实的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载体。针对学生的认知情况,我确定了第一目思想方面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本课的难点,这一目不仅涉及法家、道家的观点主张,还有董仲舒发展后的儒家。法家的内容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但是道家、和儒家对于成人理解起来都比较困惑,更何况是七年级的学生。如果我只是机械的照搬教材和教参的内容与设计,不仅不能根据学生实际组织有针对性的教学,而且这一板块的教学内容学生只能是囫囵吞枣、消化不良。
为了解决这一目的难点,我查找了大量资料,但是如果将查到的资料介绍给七年级的学生,不但解决不了难点,还会增加学生的困惑。所以我对资料进行了处理:
[师]经过了汉初统治者六、七十年的努力,到了汉武帝时,已经海内殷富,国力充实了。国力的强大为汉武帝实现心中的大一统提供了物质基础,汉武帝要大展雄图有所作为,黄老“无为”的思想显然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汉武帝的“有为”政治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思想体系来适应。这时,一个人走进了汉武帝的视野,他就是[生]——董仲舒。
[师]董仲舒是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他吸收了道家、法家等有利于君主统治的成分,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增加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的思想,强调“国家在思想上要一统于儒家思想,政治上、经济上要一统于皇帝”。还提出了臣子要尽忠于君主的观念等,这显然与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想法不谋而合。
这样处理是以扎实的教学内容为载体,既忠于教材,又超越教材。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尽可能通俗易懂,寻找学生接受的切入点。
(三)、高效课堂教学是以多元的学习方式为中介。
我们知道在课堂中,不同的阶段“注意”有不同的特点。要想让学生保持“注意”,就需要拉近了学生和历史的距离,我在课堂中采用的就是由身边事导入,出示一群下象棋的小孩子,由象棋的历史说起,由象棋的谋棋布子说到汉武帝的治国方略,让学生感知历史不应该局限在教科书,而是生活中处处有历史,历史就在我们身边。
通过从学生身边事入手,使学生兴趣油然而生。然后步步紧扣,层层深入,使学生的注意力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高度集中于课堂。
教材呈现的三大板块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削弱封国势力;强化监察制度。是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的三大措施,我进行了处理,详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削弱封国势力;略在强化监察制度。三个板块以多元的学习方式为中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板块以教师导引式讲述为主,削弱封国势力这一板块我采用的是小组合作式,辅助以历史图示加深理解。教师应及时变换课堂的活动方式,采用多种方式“展示”知识,尽可能让知识生动起来,让目标活跃起来,使学生注意力再次或多次反弹,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四)、高效课堂教学应以及时的反馈为根本。
高效课堂尽可能精炼地在最少的时间内提供比较直观的、细节监控结果,让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关注与教学目标达成相关的最核心的内容。所以跟进式的课堂练习就尤为必要。
(五)、高效课堂教学是以思维的延展为追求。
高效课堂要求做课人力求设计完美提问,让学生的思维延伸课内外。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这节课的绝大多数内容,而且还要让学生能学到其他更多的内容。同时,也要让学生在上完这节课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仍然在研究那节课的内容,感觉回味无穷。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许多教师感觉初高中地理的过度不是很顺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普遍感觉难度大,直接影响了其对地理的学习态度,对提高我国公民的现代地理素质带来极大不利影响。因此,做好初高中地理衔接工作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件大事。下面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一点思考。
一、初高中地理衔接困难原因
1、学生原因
大部分高一学生初中地理基础差。这是造成高一新生地理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这种情况在农村的初中毕业生中表现尤其突出。长久以来,由于中考不考地理,导致各校初中地理课所排课时严重不足,有的甚至不开,即使开了也是其他科目老师兼任。其次,学生思想上轻视、不想学地理。大部分学生不了解地理的学科性质,不清楚地理到底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2、社会原因
近代中国社会一直有着对地理轻视的传统。在许多西方国家,地理是一门极其重要的基础课,不仅课时足而且要求高。当然这与西方的文化传统有关,西方人鼓励胃险,而冒险也促进了近代地理学的形成。正是丰富而先进的地理知识.促成了“地理大发现”进而极大地刺激了早期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殖民扩张的欲望。而中国的近代史则是一部充满屈辱的历史。从地理角度来看,与当时中国社会地理知识的贫乏不无关系。中国的文化传统历来求“稳”,期望那种“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般的生活。正因如此才导致了清政府闭关锁国、妄自尊大,从而离现代文明越来越远。
3、教材原因
高中地理知识体系安排不合理。从心理学角度看,一门科目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最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高中地理知识体系的安排恰恰相反。高一地理上册初始阶段内容规律性很强,比较抽象,难度较大,对其理解需要有一定的空问想象力,对思维的要求较高。而这些对原本初中基础就很薄弱的学生来说,是个很大挑战,
4、教师原因
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影响入门教学效果的关键。高一地理教师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儿方面:①思想上不重视.没有精心没计入门教学计划;②对学生学习状况缺少必要的了解,教授内容缺乏针对性,难点不易突破;③教学方法简单、内容枯燥、教学手段单一,对学生毫无吸引力;④专业知识不够扎实,对地理学科的最新发展知之甚少;
二、做好初高中地理衔接的几点对策
1、上好高一地理第一节课
第一节最好不上新课,不妨以“漫谈地理”为题,以讲座的形式与学生谈谈地理,让学生在轻松、融洽的氛围中了解地理学的一些基本研究对象和特点等等。通过一节课基本上能让学生了解所学的是什么,有什么用,如何学等等这些基本问题。从而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
2、做好初中基础知识复习工作,树立能学好地理的信心
我们老师不能急,不能躁,要俯下身来,静下心来从他们已有的知识出发,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帮他们找到学习地理的感觉,树立学习地理的信心,让他们脚踏实地地感到:我能学好地理。
利用好地图。地图是地理学的语言,地图册是信息库,它不但包含有各种类型的地图,还储存了大量的图片、数字和文字等。现在的新版地图册从学生的年龄出发,尊重学生的语言习惯和审美情趣,无论是简短的文字电明,还是问题的表述,语言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图像精美色彩亮丽,说明性强。便于学生读图,用图提高学习效率,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学地理的兴趣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他们想学地理。比如运用精神灌输法和激励法鼓励学生。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一个人在激励状态下发挥的潜力是平时的三至四倍。教师一句鼓励的话,一个肯定的眼神,胜过无数次枯燥的说教。
当然,在课堂上,教学的方法教学的手段一定要多样化。如果学校的地理教具配套齐全,多媒体设备能有效地进入课堂,那我们的学生会更爱学习我们地理这门学科。
4、授之于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课堂内,一定要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看书,当然要指定阅读范围,指出阅读重点提问。还要教学生怎样读书,针对地理课本附有很多插图或附图的特点,要教学生在阅读时对大量的直观概念及分布通过读图自己打出结论;在阅读地图时要引导学生有计划、有目的、系统、精确地全面进行观察,并善于在事物和现象中注意到隐藏在图幅后面的深刻内涵及重要属性和特征,从而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指导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利用生动图像帮助识记的“图示法”,把课本上的文字内容尽可能落实在图像上。还要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这是培养学生地理应用能力,达到学生“会学”的标志。要培养学生能够依据地理知识结构和研究方法的相通性,独立地探索和学习课程资源,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推理能力。
(一)二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初中教学里地理是一门副科可上可不上,而且绝大部分学校都没认真上过,学生自然也就不学,而高一地理只安排了两节课。自然而然学生就不会花心思去读地理。不重视地理哪里能学好呢?
(二)基础太差,我们的教学是功利性的教学,考什么就学什么,不考就不教,中考里地理是作为考察学科不记录为中考成绩,那谁会好好教,谁又会好好学呢?高一的地理教学设计又是建立在初中基础上的。可以说他们一点地理常识几乎都不存在。
(三)高一地理教学学习的内容又是高中里最难的部分,自然地理——难度大,综合性强涉及学科多。教材枯燥 ,多为原理性的知识。难度大,要求高。对一个刚从初中进来的学生,要他们在短的时间里,把学习习惯由感性思维转为理性思维。由以前以记忆为主的转为高中以理解、运用为主的学习方式。确实很难,难怪学生在选择分科是感慨选理科物理要命,选文科地理却很难。不晓得怎么办。
二、解决学生不喜欢上地理课的建议和措施
问题找到了,怎么解决呢?我一般是分三步做,提高认识,端正态度;改变教法,激发兴趣;循序渐进。提高成绩。
(一)提高认识,端正态度。你想知道日月星辰是怎样运行的吗?为什么会有日升月落。为什么会有春夏秋冬?你想了解祖国的名山大川美丽风景吗?你想领略各国风情,文化特色吗?你还想知道现在正在发生世界大事的国家的情况吗这就是我们地理要讲述的内容。学好地理这些都不算什么。因为地理就是专门研究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及与我们人类之间关系的学科。
我还给学生说清,地理不是可学可不学的,高中不存在副课,地理是必修课,它对于我们的学业很重要尤其是打算选择读文科的学生,高考地理是一百分且是文综里最难也是最好的分的学科。鼓励他们 地理最难在高一以后会越学越容易。提高积极性。
(二)改变教法,激发兴趣。走出教室感受自然。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是不仅要在课堂学习,更应该到外面去感受实际。我们当然不能像古人一样游学。但我们可以利用周末,春游等机会去感受自然。如周末我常和同学们一起起去爬山。和他们谈论山势的高低变化,地形起伏,各部为的名称,山脊,山谷,鞍部等等。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在山顶坐看风起云涌,花开花谢,草木枯荣谈天气变化成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变化。在山巅远眺县城新貌,指点城市道路布局,城市规划,各功能区的合理性及不足之处。即让学生加深教材的理解,又加深我们师生之间的友谊。
利用多媒体教学,将课本里抽象的内容用图画的形式表达出来,使教学更有广阔的空间。我利用网络将正在发生的国内外大事小情,每周制作一期课外读物,把正在发生地的地理背景时化的由来。让学生立足国内,放眼世界。纵览国际时讯,把握时势变化。我让学生看过利比亚战争风云,伊朗危机和叙利亚冲突等等,把该国地理形势,位置特点作出评价。满足高中生强烈的求知欲又拓展他们的视野增强责任感。
还有建立多个兴趣小组。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如利用我校的仪器建立天文气象观测小组让一些学生观测星辰运行,记录天气变化,气温高低,风向及风力变化。环保志愿者对学校周边的环境进行考察。课外活动时组织学生对校内外进行清扫,亲身体会环保人人有责。利用我们留守孩子多的特点鼓励学生假期出去陪陪父母,看看世界,回来让他们谈谈自身对外面的理解。将实践和课本结合起来。
(三)循序渐进,提高成绩。毕竟高中是要成绩的教学过程,高中阶段练习涉及面广,知识要求高,难度大。所以不能光有兴趣还要有刻苦努力,在作业布置方面我尽可能考虑学生的特点和知识的掌握程度。联系分三个层次,包含基础题,主要来自课本,基本没变化。考查学生对教材熟悉程度。中档题,对基础题加以变化,考查学生对已学知识把握程度。高考题及创新题,考察学生理解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且对不同层次题目,不同层次学生要求也不同。
三、结束语
总之,我希望通过我的一番努力会让学生对地理越来越感兴趣。我还给学生说清,地理不是可学可不学的,高中不存在副课,地理是必修课,它对于我们的学业很重要尤其是打算选择读文科的学生,高考地理是一百分且是文综里最难也是最好的分的学科。鼓励他们 地理最难在高一以后会越学越容易。提高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钟吉.“L-O-V-E”教学法的构建与探索[J].新课程(综合版),2010年01期
[2]昌盛华.中学地理教学与课堂调控技巧[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0年01期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265-01
在高中新课程标准中,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我们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为出发点,那么地理学科当然也不例外,任重而道远,为了让我的教学循序渐进,构建高中地理新课标提到的"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活动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我理出高中地理教学三年一盘棋的观念。这一观念的认识主要是来自高中阶段的学生对高中地理知识的掌握的特点总结出来的。
高中阶段的学生总的来说,与以前的学段相比,记忆力、观察力、自主意识、自控力、思维能力等都在不断增强,我们要做的就是刺激他们把这些能力都发挥出来。下面我就从三个年级的年龄特征及知识特征出发来谈谈我高中地理教学三年的这一盘棋。
1.高一地理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兴趣
1.1结合高一学生特点培养地理学科的兴趣。高一年级的学生,刚从初中走过来,对高中的生活和学习都憧憬着,想要继续发扬初中的优点改正缺点的愿望也较强烈,所以容易保持一种好好表现的心理努力学习,渴望上进,期待在新的环境里取得更好的成绩。但是高一课程科目较多,高考学科也不少,难度也比初中的深,学习的方式也和初中有不一样的地方,都还没有转变学习方式,所以高一主要是培养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在兴趣培养的过程中完成对必修一自然地理学科知识(地球、大气、海水运动,地质、地貌,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及其影响人类活动)的掌握。
1.2帮助高一学生完成高中地理学习方式的转变。为了让他们在繁多的学业中保持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完成高中地理学习方式的转变,我除了指导并训练制学习计划、监督预习、听课、提醒随堂笔记、做复习、做小结、进行检测外,还特别针对地理学科的特性指导地理阅读和观察。
1.2.1指导学生进行地理学科的阅读。在指导阅读方面,我们地理学科的阅读材料有教材正文、图片、阅读材料等。我这里训练的阅读重点已经不是速读、慢读、跳读或默读、朗读的问题,我的重点主要是描述内容读什么,图片怎么读。每次都要明确这次课要读什么,想什么问题,解决的问题,换句话说就是各项活动目标和要求都明确,正文和材料力求到达理解记忆,图片除了理解记忆还要会识图、认图、比对用图。为了解决读图的问题,我会循序渐进地教学生玩填图、绘图、比较图、图文转换、图图转换的方法,努力培养学生喜欢看图、记图、用图的习惯。
1.2.2指导学生进行地理学科的观察。
1.指导学生进行地理学科的实地观察。在指导观察方面,借助地理学科的知识很好地理解我们日常的生活现象和地理要素,把书本与生活、生产联系,增强感性认知,理解会更深刻,知识面变大,好奇心及求知欲会变强。作的时候主要是从身边的日常生活及地方特色入手。比如为了让学生了解大气的运动,我就让他们观察为什么晴朗的天空是蔚蓝色的,为什么黎明的天空我们称曙光,为什么黄昏的天空称暮色,为什么电视上天气预报出现红色表示危险。为了了解气温、气压、矿物质相互作用形成我们就去观察附近特有的卡斯特地貌,观察形成的石笋、石柱、钟乳石,甚至我们还发现日常用的传统热水瓶上的水垢形成也是一样的原因。周末或者一年四季变化和特殊天气状况像梅雨季节我们就仔细观察湄江河的地形地貌、植被土壤、物候、天气、河流水文等。我们还会观察县里主要的工业、农业、人口、民族、交通、古迹、风土人情、环境状况的情况及变化。由此先掌握熟悉的地理知识进而延伸到不在身边的可通过影像、文字感受的知识。
2.指导学生进行地理学科的非实地观察。因此,在高一学习方式指导上,我还会有具体操作的配套练习。像上文提到的身边生活环境有的现象,观察的时候我们会有表格记录内容,让他们的认知更直观,而且定期组织这样的观察、记录、发现的活动。对于不在身边的的现象,我就组织观看视频活动,每次活动前都会先把知识通过问题或表格的形式引发,带着目的观看天文、气象、海洋地理,地质地貌等的视频,不但掌握知识而且有感性认知,地理学习兴趣浓厚。
高一学年结合教材、生活实际、调查、观察相互联系渗透的方式,刺激学生浓厚的地理学习的兴趣。
2.高二地理教学的重点是理解记忆
高二的学生完全适应了高中生活,并且有更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我需要更高效的学习方式。我主要是继续发挥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我校实际灵活运用合作思辨式学习教学。
2.1地理教学理解记忆需要合作思辨课堂。我把每个知识分基础、难点、重点,然后基础知识就通过自主学习解决,难点和重点就通过合作思辨学习来解决。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的提高,但是需要教师从备课开始就有较强的控制知识分布及控制课堂的能力。特别是合作学习的时候,什么时候是师生合作,什么时候是生生合作,什么时候自我消化,什么时候教师点拨,都要由教师把控。我把控的时候主要是通过问题的形式引导、点拨,如果通过问题形式点拨学生还是不能理解的内容,就需要由老师进一步解释讲透。
2.2地理教学理解记忆需要练习辅助。高二学年的知识记忆已经偏向理解记忆,所以课堂上除了合作思辨的形式,我们还需要考试的形式巩固知识获得学习成绩提高带来的成就感。在习题方面,我会根据课程标准,根据每一小节、每一章节、有联系的章节以及每课时、每周、每月的内容设置难易适中梯度合理的小测试、大测试,让他们在一点点的进步中获得大的进步,并且是运用知识战胜自我的一种理性获得带来的成就感。在课堂和练习中,我还不忘把他们的生活如楼距确定、太阳能设置角度、三月梅雨如何形成等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弄进考题,增强实际应用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3.高三地理教学的重点是整理知识成系统应用
我们的学生经过高一高二的知识积累,而且身负高考的重任,正是知识改变命运体现的时候,所以高三应该是把知识整理成系统并迁移应用的时候。根据考纲,我把增删减的内容捋清楚考试范围及考点,反思两年来的学习及课本的重难点,先架构出高中地理知识结构,增强复习针对性。先找到一条主线,比如人地关系为主,再把握和他相关的地理要素间的联系,找到他们间的内在联系,画出要素间的关系图,以此类推,把尽量多的地理要素囊括进来,帮助学生把知识形成一张大网和有关系的几张大网,以此来形成系统,然后再迁移运用。我这里谈的迁移主要是用知识应对考题的问题。首先要加强练习指导,熟能生巧。练习也可以把知识形成系统,要巧练、精炼、讲练结合。其次,要及时反思做题情绪、做题技巧有没有问题,知识有没有及时查缺补漏,后期还要反思单科及其与文综的练习时间分配获得最大效率的问题。高三要做的不仅是单科的系统训练,还要做综合课的综合训练,他们是互相影响互相帮组的关系,毕竟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就是两个半小时内三科共同拿分越多越好。
高中地理知识看起来零散、凌乱、繁杂,似乎规律性不强,但事实并非这样,通过我的分析整理,高中地理知识不但是系统性而且是生活化的,就连学习方式方法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所以我们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树立三年一盘棋的观念并且实际操作,我们的教学效果将会比较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