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基本原则模板(10篇)

时间:2023-08-07 17:05:3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小学德育基本原则,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小学德育基本原则

篇1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3-125-01

在学习一种外语时,如果不了解该语言的内部规则,那将影响学生准确地运用该语言进行交流。许多专家(如Cameron,2001)认为,即使在小学阶段,孩子也需要一些语法知识帮助他们牢固地、正确地掌握语言。新课程标准也要求在小学阶段要进行一些简单的语法教学。作为小学英语教师,如何才能既保持孩子学习英语的热情,又让孩子掌握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枯燥的"语法知识呢?笔者去年有幸到英国学习三个月,了解了一些外国专家提倡的语法教学方法。我认为,根据孩子的天性,在教学中要做到"以人为本",让小学语法教学生动起来,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Implicit(隐性原则)

在语法教学方面,外国教育专家提出了两种方法:"Explicit grammar teaching"(显性语法教学)和"Implicit grammar teaching''(隐性语法教学)。前者侧重在教学中直接谈论语法规则,语法教学目的直接明显;后者则在教学中避免直接谈论所学的语法规则,主要通过情景让学生体验语言,通过对语言的交际性运用归纳出语法规则。"Explicit grammar teaching"需要运用抽象的思维能力,对智力还在发展的孩子采用"Implicit grammar teaching"的方法更为合适。不少教师的英语课堂枯燥乏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巩固所学的语法项目时,采用了过于机械的练习形式(mechanicaldrills),也可以说是采用了过多的"Explicit grammar teaching"。例如,学习了一般将来时后,让学生做大量类似如下的练习:

依照例句改写句子:

Model:I am swimming now.(tomorrow)

I am going to swim tomorrow.

1)Jack is dancing now.(tomorrow)

2)Mary is drawing now.(tomorrow)

此类练习只让孩子重复操练所学的语法项目,并没有提供机会让孩子了解应用这个语言点的情景,容易使所学的语言形式与语言的使用语境、语言的意义脱节,不能很好地达成语法教学的最终目的--帮助提高学生语言的交际能力。

此外,孩子天性喜欢好玩的东西,过于严肃机械的练习不能引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因此,我们应尽可能摒弃直接的、机械的练习,多提供机会让孩子在有意义的、生动有趣的情景中练习和运用所学的新项目。例如我们可以利用讲故事、做游戏、TPR(全身反应法)、念儿歌等"间接"的方法来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的语法。例如,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的游戏来巩固be going to do something这个语法项目:

1)教师拿起粉笔,说:"I am going to draw something. But what? Can you guess?''

提示让学生使用句型"You are going to draw..."。

2)教师每次画一两笔,让学生继续猜:"You are going to draw...",直到他们猜对为止。

这个游戏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较真实的情景去使用语言,让他们在玩乐中无意识地训练了所学的语法。当然,为了巩固孩子的语法知识,提高孩子语言的准确性,教师也要在适当时候使用 Explicit grammar teaching"。

二、Meaninggofirst(意义先行原则)

英国教育专家Jayne Moon(2000)的研究表明,孩子具有"Go for meaning"的天性,即在学习语言时,孩子的注意力通常首先放在语言的意义(meaning)上,他们很少注意到语言形式(form-指vocabulary,pronunciation,grammar structures)或语言规则。而且,孩子在特定的情景中获悉语言意义的能力很强。

由于孩子的关注点在语言的意义上,如果在开始授课时,教师首先谈论语法规则,势必导致他们不感兴趣。在教学中,我们要利用孩子的天性来帮助他们学习语言,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在语法教学上,英国专家提倡采用这样的教学顺序:首先,让孩子在一个有意义的情景中(meaningful context)理解所教语法项目的意义;然后,提供足够的机会让孩子在较真实的语境中进 行交际性活动,运用所学的语法项目;最后,在孩子理解并会运用的基础上,教师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语法规则上来,进一步巩固所学的内容。也就是说,在教学的前面两部分----"meaning"与"use"阶段使用"Implicit grammar teaching",在最后一部分----"form"阶段才采用"Explicit grammar

teaching"。

三、Economy(适量原则)

篇2

作业是对学习的一种总结与强化的练习。对学生学习来讲,作业是必不可少的,尽管现在社会各个层面都在谈论“减负”,强调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但我们必须认识到,不管怎样喊“减负”,只能是“减”去一部分作业,不能让作业成为“零”或“负”。因此,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我们必须在设计与布置作业时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以保证既让学生在作业过程中达到总结与强化的目的,又不给学生学习增加负担。那么,小学英语作业的设计过程中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有哪些呢?

一、坚持专业性原则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是小学英语老师进行教学和作业设计的重要参照标准,可以说,我们所有的教学都是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来进行的,教学中的作业设计也不例外。《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规定,六年级结束时应该达到二级。我们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必须对小学生六年级结束时应该达到的级别和各级别具体内容做到熟知于心。但现实是很多老师根本不知道这些基本要求。不知道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学生学习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标准,作业布置自然不会“专业”了。小学阶段,我们必须明白课程标准所列出的一、二级应该达到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本目标。

1.一级:对英语有好奇心,喜欢听他人说英语

根据简单的指令老师玩游戏,做动作,做事情。能做简单的角色扮演,能唱简单的英文歌曲,说简单的英语歌谣;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和读懂简单的小故事;能交流简单的个人信息,表达简单的情感和感觉;能书写字母和单词。对英语学习中接触的外国文化习俗感兴趣。

2.二级:对英语学习有持续的兴趣和爱好

简单的信息可以用简单的英语问候,交换个人、家庭和朋友信息。能根据所学内容表演小对话或歌谣;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读懂并讲述简单的故事;能根据图片或提示写简单的句子。在学习中乐于参与、积极合作、主动请教,乐于了解异国文化、习俗。

坚持作业布置的专业性,了解英语课程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应达到的目标是基本前提。

二、坚持层次性原则

因为班级内学生知识基础、智力发育、家庭教育环境等各方面的不一致,导致班级里的每个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没有处在同一水平线上。因此,在设计作业中,我们必须坚持面对学生一切,坚持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让学生在不同层面通过操作收获不同的知识或能力。一般来说,我们在工作设计的具体工作过程为A、B、C三级。A等级的作业面向少数优秀学生,可以给他们一些拓展性强、灵活性大的练习或者任务,保证他们在“吃饱”的同时能够“吃好”。A等级的作业设计能够让优秀学生满足更高的求知欲望,让优秀学生全面发展。B等级的作业面对的是班级里的中等学生,只要求他们按照老师的作业设计,完成基本的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基础训练,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当天的教学任务。B等级作业的设计能够减轻大部分学生的作业负担,减轻学生在做作业时的心理压力,保证大多数学生学有所获。C等级的作业所面对的就是班级里的少数后进学生。只要求他们掌握小学英语学习中与教材相关的基础知识,而且还要适当减少作业数量,降低作业难度。C等级的作业设计能够保证后进生按时完成作业,在心理上还可以增强后进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积极性。坚持层次性原则是小学英语作业设计过程中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一个基本尺度,我们教师必须全面了解学生,才能设计出适合全体学生的有层次性的作业来。

篇3

任何一门学科的课后作业都是对这门学科课堂教学的有效延续,也是学生巩固练习、拓展延伸的重要手段。因此,小学英语教学出现了这样的现状――课堂教学轰轰烈烈,课下平平淡淡,成绩不见起色。针对这一现状,小学英语教师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呢?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感兴趣的作业,他会不厌其烦地超额完成,反之则会草草了事,随便应付。所以,我们一定要从孩子们感兴趣的方面入手布置作业,这样才不至于让作业流于形式。

要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就应该把作业设计得充满情趣。如,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的作业、动手性比较强的作业、有创意的作业等等,只有这些孩子们乐于完成的作业,才可能从根本上起到巩固练习的作用。

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教师的作业设计一定要让每个孩子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就可以培养孩子们学习英语的自信心,才能保持他们学习英语的动力。

孩子们的英语学习情况是参差不齐的。作为英语教师,必须认真考虑这些问题,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调整作业的方式、方法,争取人人都能成功。

三、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

英语是一门语言类学科,它不能以单独的写背为主,“听”“说”“读”“写”要同步进行。如,学了单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造句;学了对话,小组学生可以与自己的父母对话,还可以将对话内容拓展延伸;还可以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英语,如超市各种商品包装上的英语,产品说明书上的英语等等。这样的作业不仅能有效提高孩子们的英语综合能力,更能让其感受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进而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四、注意知识的前后衔接

一般情况下,教师作业都是今天学什么内容,就布置什么内容的作业。这样,孩子们当天所学的知识看似记住了,但隔一段时间就很容易忘记。教师可设法将孩子们所学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让他们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无意中就复习了旧知识,这样的作业既不枯燥,又能起到很好的巩固作用。

记得一次听课,一位教师讲的是认识家庭成员,下课时,教师留了一项作业是让孩子们制作自己的Family tree。要求用英文填上家庭成员的名称、年龄、职业、出生日期等。孩子们听了这个作业非常兴奋。这位老师将家庭成员的称呼、年龄、职业等不同时间段学习的内容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不但增强了作业的趣味性,更提高了作业的有效性。

总之,小学英语作业的设计,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使其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4

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比较注重社会效益。然而,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也离不开经济效益的实现,因此各高校要积极进行教育成本的核算和管理。但是,高校进行成本核算只有遵循特定的会计原则才能控制教育成本、改善内部管理,才能发挥有限资源的最大效益。

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作为非营利组织会计核算的一部分,应按照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进行。由于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是建立在主体非经营性活动基本不核算成本基础之上的,所以有些会计原则与核算成本的要求产生了冲突。为了保证教育成本核算的质量,高等学校在遵循现行会计准则规定的大部分会计原则基础上,还须遵循以下会计原则:

一、权责发生制原则

根据《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规定:“高等学校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对经营性收支业务的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从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规定,我们可以看出高等学校在进行会计处理时,同时存在着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两种处理原则,对预算资金的收支处理按照收付实现制处理,对经营活动收入和支出的处理按权责发生制进行。那么什么是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呢?

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主编的《会计》(2005)一书中对权责发生制的界定:“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权责发生制是依据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两个基本前提来正确划分不同会计期间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会计要素的归属,并运用一些诸如应收、应付、预提、待摊等项目来记录由此形成的资产和负债等会计要素。

收付实现制是以款项的实际收付为标准来处理经济业务,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计算本期盈亏的会计处理基础。在现金收付的基础上,凡在本期实际以现款付出的费用,不论其是否在本期收入中获得补偿均应作为本期应计费用处理;凡在本期实际收到的现款收入,不论其是否属于本期均应作为本期应计的收入处理;反之,凡本期还没有以现款收到的收入和没有用现款支付的费用,即使它归属于本期,也不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

收付实现制是与权责发生制相对应的一种确认基础。企业经营活动不是一次而是多次,而其损益的记录又要分期进行,每期的损益计算理应反映所有属于本期的真实经营业绩,收付实现制显然不能完全做到这一点。因此,权责发生制能更加准确地反映特定会计期间实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

高等学校之所以采用收付实现制是因为有这样的一个假设:高等学校会计核算要反映和监督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分配领域里国家预算资金的运动,以本期实际收到和实际支出的资金作为核算的数据,准确地反映报告期的预算经费收支情况,以检查国家预算中有关教育经费的执行情况及其结果。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收付实现制并没有准确反映学校的收支情况,导致账面的资产和负债与实际不符。例如高等学校学生欠缴的学费不在账面反映。目前学生欠费额相当大,少计了学校资产。另外,固定资产一次性全部计入支出,导致当期支出数额庞大,并且固定资产只核算账面原值,不计提折旧,同时通过固定基金核算的固定资产在净资产中所占的价值,通过提取修购基金来维持固定资产的再生产,使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严重脱节。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实际经济交易与流转发生背离的情况非常普遍,以信用为基础的现代结算方式种类繁多,各种应收未收、应付未付、预提和待摊的交易与经济事项和现金流转的背离程度相当大。要准确反映和核算高等学校的教育成本,采用企业成本核算中普遍采用的权责发生制原则成为一种必然。采用权责发生制是高等学校进行教育成本核算、收支配比的需要。它不仅有助于进行正确核算教育成本,而且能如实反映高等学校在教育经济活动中的权利和责任。学校的教学仪器设备、房屋、图书等,在一定时期内均为一次性投入,是投入在先,使用在后。对这些固定资产通过“累计折旧”会计科目来核算。这样才能真实反映学校固定资产的净值。另外,对银行贷款利息的偿还和欠发工资等这类负债,在收付实现制下只在偿还时才计入账簿,低估了财务风险,而在权责发生制下每月都要计入账簿,可以全面反映高等学校的债务状况和各期教育成本水平。

二、收益成本配合原则

收益成本配合原则又称配比原则,它要求费用与其相关收益相匹配,即将某一会计期间的费用或归集于某些对象上的费用与有关的收入或产出相匹配、相比较。同一会计期间内的各项收入或产出和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在该会计期间内确认;配比原则是根据收入或产出和费用的内在联系,要求将一定时期的收入或产出与为取得收入或产出所发生的费用在同一期间进行确认和计量。

收益成本配合原则作为会计要素的确认要求,用于利润确定。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会带来一定的收入,也必然要发生相应的费用。有利得必有所费,所费是为了所得,两者是对立的统一,利润正是所得比较所费的结果。收益成本配合原则的依据是受益原则,即谁受益,费用归谁负担。受益原则承认得失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但并非所有费用与收入之间存在因果关系,须按照收益成本配合原则区分有因果联系的直接成本费用和没有直接联系的间接成本费用。直接费用与收入进行直接配比来确定本期损益;间接费用则通过判断而采用适当合理的标准,首先在各个产品和各期收入之间进行分摊,然后用收入成本配合来确定损益。

在实际工作中收益成本配合原则有两层含义:一是因果配合,将收入或产出与其对应的成本相配比;二是时间配合,将一定时期的收入或产出与同时期的成本费用相配合。例如为培养教育学专业学生所发生的支出不能计入外语专业学生的培养成本中去,把与培养学生无关的费用,在计算成本时剔除。本学期购买的教学用品支出不能计入下学期中去。

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一般原则第十七条规定:“有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其经营支出与相关的收入应当配比”,并没有对高等学校进行成本核算必须遵循收益成本配合原则进行规定。但是在核算教育成本时采用这一核算原则,能够准确分析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准确计算出一个时期或某一项教育产品成本。高等学校各项成本的计量必须在确定成本对象之后合理、准确地应用收益成本配合原则,将教育的费用与教育的收益相配合、将科研的费用与新知识的产出或技术改进相配合。

三、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

收益性支出又称“收益支出”,是指企业单位在经营过程中发生、其效益仅与本会计年度相关、因而由本年收益补偿的各项支出。这些支出发生时,都应记入当年有关成本费用科目;资本性支出是指取得的财产或劳务的效益涉及多个会计期间所发生的支出,这类支出应予以资本化,先计入资产类科目,然后,再分期按所得到的效益,转入适当的费用科目。资本性支出是与收益性支出相对称的。它是指单位发生其效益及于两个或两个以上会计年度的各项支出,包括构成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的支出。

收益性支出不同于资本性支出,前者全部由当年的营业收入补偿,后者先记作资产,通过计提折旧或摊销分年摊入各年成本费用。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是为了正确计算各年损益和正确反映资产的价值。如把收益性支出作为资本性支出,结果是少计了当期费用,多计了资产价值,虚增利润;反之,则多计了当期费用,少计了资产价值,虚减利润。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要求会计核算应当合理区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仅与本会计期间相关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计入本会计期间的费用成本;凡是支出的效益与几个会计期间相关的,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并在产生效益的几个会计期间内均衡地摊销,分别计入几个会计期间的费用成本。

根据《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支出是指事业单位为开展业务活动和其他活动所发生的各项资金耗费及损失以及用于基本建设项目的开支。包括事业支出、经营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上缴上级支出、基本建设支出。”但是目前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没有对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进行区分。依据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划分标准,可以确定事业支出属于收益性支出,基本建设的支出属于资本性支出。而经营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上缴上级单位支出根据配比原则不能计入教育成本。

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重要意义在于正确确定哪些支出应计入当期成本,哪些支出不能计入当期成本。要准确核算教育成本,就必须遵循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原则。高等学校的支出中,也存在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要准确地核算教育成本,也必须遵循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原则。

四、专款专用原则

专款专用原则是指对指定用途的资金,应按规定的用途使用,并单独反映。这条原则是事业单位会计特有的一条准则,它只存在于事业单位会计。这是高等学校成本核算区别于一般企业的重要特点之一,对于国家指定用途的各类专项资金和专用基金,应当根据指定用途使用,不能挪作他用。专款专用原则对于高等学校的资金使用权限固然有所削弱,但却是出资者对其资金使用的一种约束和控制,是对高等学校不要求投资回报的资金使用的一种要求,是出资者权利的体现。

在资金投入主体较多,投入项目较多的高等学校,必须按资金取得时规定的不同用途使用资金,专款专用并专设账户;会计报表应单独反映其取得、使用情况,从而保证专用资金的使用效果。“专款专用”原则是预算会计特有的会计原则,充分体现了非营利组织按出资人意愿使用资金的思想。高等学校在进行教育成本核算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此项原则,保证国家利益的顺利实现。

权责发生制原则、收益成本配合原则、区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专款专用原则是密切相关的,它们从不同方面规范会计主体,正确地核算收入和成本,是高等学校核算教育成本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四项基本原则。

【参考文献】

篇5

当下,多数学生对德育课的理解往往是传统说教、死板无趣,这一现状一方面反映了学生对德育课认识的偏差,尚未意识到德育课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这种普遍逆反心理的存在也影响着德育课的教学效果。如何改变学生对德育课的认知,以便更有效地开展德育教育,是广大德育工作者、特别是德育教师共同面临的问题。

对此,我们认为,应从教学内容入手,使教学内容更贴近现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与学生共鸣,以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德育课的积极性。在课程内容一定的前提下,教师对教学案例的选取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因此,可选在此处破题。在选取德育课教学案例的过程中,应主要依据以下基本原则。

1.与时俱进,内容不断更新

德育课与其它基础课程相较,更具有时代性的特征。由于教材的出版和更新有一定的周期,教材案例与实际生活脱节的现象在所难免。这时,教师若仍沿用教材上提供的案例,就可能出现与社会生活、学生思想实际背离的情况,再加上学生对德育课原本就有的抵触情绪,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在德育课教学案例选取的过程中,应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德育案例,以贴近当下学生的生活、思想实际。

2.控制半径,时间空间接近

德育课教学案例选取的过程中,应注意把握案例发生的时效性和空间性原则,发生时间越接近当下,地点越接近本地,学生对此案例的兴趣度越高,教学效果会越好。

时效性原则即选取时间轴上距离当下越近的案例故事,其效果越好。中职院校学生对历史的认知相对浅薄,对古代或近代历史人物的了解程度相对较低,而时间上离己身越近的人物或事件则会越熟悉,当然这也得益于现代网络技术的应用和娱乐节目的丰富化、多元化。

空间性原则即选取在空间半径上距离教育对象越接近的案例越好。即使是教学对象十分熟悉的外国人物的案例仍远不及本土化的故事更贴近教学对象,教育对象甚至会因为自己身边、自己国家就拥有可以与国外人物相“抗衡”的优秀代表而倍感自豪。

3.关注热点,结合学生兴趣

此处所指的热点可以是新闻时事热点,也可以是案例选取时社会大众关注较多的社会热点。当然德育案例应特别针对德育课教学对象的兴趣点来选取社会热点,很多成年人关注的热点问题未必是当下中职院校学生感兴趣的,如教师课堂上讲授成功和挫折这一知识点的时候,就可以选取时下深受青少年追捧的 “中国达人秀”、“中国好声音”等电视节目中参赛选手的成长故事做案例。“中国达人秀”、“中国好声音”是青年人成就梦想的舞台,也承载了观看此节目的人们对实现梦想的渴望,因此,在教师讲述这一案例时,教学对象会立刻兴奋起来,话题感十足。

4.年龄相仿,人生经历相似

德育课教学案例所涉及人物的年龄段和人生经历越接近教学对象越好。教学对象会对这类人物倍感亲切,甚至对案例人物的故事感同身受,从而引起教育对象的情感共鸣,更容易进行同类或相似对比,更容易从案例中受到启发。例如,在如何使教学对象了解职校,对自己充满信心的问题上,可以选取王洪军、苗俭等职校生通过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取得职业生涯成就的案例,因为他们在校学习时,年龄段与我们的教育对象相同,也有相同的职校生活经历,这样的案例说服力更大。

5.见微知著,从细小处着眼

德育课程包含着许多学生认为的“大道理”,在讲授这些知识点的时候,如果一味从理论高度阐述或选取英雄事迹来做案例讲解,其效果未必理想。而如果从生活小事或教学对象的个人微小行为引申出“大道理”,则更能够使学生从情义上接受进而内化为个人思想上的认同,最终通过外在行为的一致性体现出来。例如,在讲爱国主义时,选取、等英雄人物舍生忘死的事迹,其效果可能不及选取汶川地震时万人齐聚天安门默哀呐喊爱国的案例。在这里,虽然英雄人物是伟大的,他们的事迹是惊天动地的,但同时他们离我们的生活实际太遥远了,令普通人望尘莫及。这时,选取切入点小,起点低的案例,反而能使教学对象体悟到即便是力所能及的“小事”也能实践“大道理”。

6.导向正确,信息传递准确

选取的案例从不同的角度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对案例进行再加工以符合实际教学需要是必须的,在案例再加工的过程中,应注意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如案例论述的角度和得出的结论应保持一致,案例的内容应该与事实一致,避免数据或其他方面的错误等。整个案例在论述的过程中应注意价值导向的正面性,特别在运用反面案例时,更要给予全面的评价并注意阐述其正面意义。例如,在讲授拒绝沉迷网络世界时,可以介绍一些学生因沉迷于网络导致猝死的案例,在案例的介绍过程中,对事件人物及事件过程的介绍应准确,从中得出结论,沉迷网络十分有害,但同时应传递一个信息,即网络也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方便,问题不在于网络是好是坏,网络是中性的,我们应该正确看待网络的作用,不能因为网络存在危害就一味排斥,只要在运用网络的时候把握好“度”,凡事不可“过度”即可。

7.图文并茂,呈现手段多样

“酒好也怕巷子深”,好的案例若要达到好的效果,也需要注重其呈现方式。单纯的口头介绍一般较为枯燥,如果采用图片或简短视频等方式呈现案例,其效果往往比较理想,如果时间和条件允许,对图片或视频进行一定的编排,其效果会更好。例如:讲授知识点爱国主义时若涉及到问题,单纯口头讲述虽然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图片展示更加直观,会立刻吸引学生眼球。

篇6

作者简介:吴晓义(1962-),男,吉林省长春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后,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高级职业指导师,全球职业规划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技术与职业教育教学论,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能力开发。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8)08-0004-03

教学监控既是职业技术院校每天都会发生的常规性活动,又是最能反映教师教育观念和管理水平的高难度工作。不同的教师由于其对教育、教学的理解不同,其所采用的教学监控方式和所取得的教学效果自然也不同。作为一项个性化的创造性工作,教学监控固然不应该有一成不变的条条框框,但是为了保证其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为了维护教师和学生的基本权益,它还是应该遵循一些最基本的要求。教学监控原则即是教学监控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作为联结教育理论与实际教学监控工作的桥梁,它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教学监控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

一、积极性原则

积极性原则即指教师在教学监控过程中,应该树立积极的期待观,真心诚意地热爱学生、帮助学生,平等地看待学生和与学生交往,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的发展着想,相信只要给予足够的时间和帮助,他们都能成为有发展前途的学生。

所谓积极的期待观,是教师发自内心的看待学生的积极态度。它认为学生都是可爱的,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只有不适当的教育方式。它深深地理解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强烈的独立性和自尊心,不愿接受任何人的摆布和驱使。它能够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并能在学生需要的时候为其提供热心的帮助和支持。

在教学监控的积极性原则中,还包含教师必须树立师生人格平等的观念,并在课堂活动中真正实现与学生平等交往。因为只要教师凌驾于学生之上发号施令,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课堂民主,就不可能真正引发出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实践中贯彻积极性原则,需要教师注意如下三方面问题:

一是排除头脑中的“理想学生”形象。在职业技术院校坚持教学监控的积极性原则,首先要求排除头脑中“理想学生”的形象,不要总是把现实中的学生和理想的学生形象作比较,不要张口闭口“你这一点不足,那一点不够”,或是“你应当怎么办”。因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进入职业技术院校学习的学生,大多数都在学习动机、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等方面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面对这个现实,如果总是以过去的学生如何如何来与今天的学生进行比较,必然会得出今天的学生没法教的结论。但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情况是,这些学生不但必须要教,而且还要把他们教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就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如果没有学生存在,无论是教师还是学校,都没有存在的理由。在职业技术院校坚持教学监控的积极性原则,还要求教师把自己对学生的积极期待传递给学生,使他们逐渐悦纳自己和形成能够学好的自信心。一个人喜欢自己,亦即自我宽容,是精神健康的最基本条件。而对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饱受挫折的职校生来说,只有发现自己身上的长处和形成能够学好的自信心,才能真正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正如心理学家阿德勒(A.Adler)所言:“问题不在于具备了什么,而在于如何运用业已具备的条件。”

二是不要当众训斥学生。对一些麻木不仁,缺少爱心和教育常识的教师来说,当众斥责学生是家常便饭,他们从不认为自己做错了什么。但在学生看来,此事却非同小可,足以激发其极端行为。对于青春期的学生来说,在同学面前保持颜面是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因此,教师必须时刻牢记,不论发生了什么情况,都不要居高临下地训斥学生,伤害学生的颜面。即使只有教师和学生两个人在场,也不能训斥学生。至于在其他同学面前训斥学生,结果会更坏。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但会决心对老师以牙还牙,而且还会对全班同学进行报复。而下决心报复老师的学生对班里其他学生的影响绝非建设性的,在几乎所有场合,都会采用破坏性办法去一争雌雄。有关调查表明,近年来职业技术院校因师生对立引发的恶性事件的数量呈明显上升态势,其中有些是学生以暴力对教师的训斥进行报复导致教师伤残,有些是学生因承受不了教师的打击患上心理疾病,甚至用自杀结束生命。这些血淋淋的事实告诫我们,教育无小事,粗暴地对待学生无异于杀人害命。

三是杜绝在教室发号施令。在大多数职业技术院校的课堂管理中,教师的要求、命令往往多于引导、劝服。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倘若教师在课堂中大声嚷嚷“静一静”,整个班级却仍然静不下来,那不是学生们不好,而是“静一静”的说法不妥。为什么“静一静”这个说法不妥呢?因为这是一个命令句。命令是自上而下传达的,是竞争原理环境中的用语。教师大声喊“静一静”,可是学生们仍然吵闹,那是他们故意那样做的。他们认为,“我们若是听了老师的话,我们就输了。我们要证明我们比老师强”。倘若你开始发怒了,学生们也许会安静下来。但他们之所以安静下来,并不是因为你赢了,他们会对你嗤之以鼻,“这么一点小事就发怒,简直是笨蛋”。他们会因为胜过你而心满意足。因此,教师应试着运用商量的语气,如“大家能不能静一静”等。如果这时学生听进去了,便很有可能安静下来。这时教师就可以说:“谢谢大家的合作。”如果学生听不进去,可以稍等一会,然后继续同学生商量,直到解决问题为止。但是需要注意,当教师用商量的语气同学生交谈时,他们也许会故意不从,看教师如何反应。这时教师如果又是暴跳如雷,硬是要压服他们,他们就不会再信任教师。这时教师需要自我克制,耐心等待一会,一般来说学生们很快会安静下来。因为学生们看着教师沉默不语,等待着他们安静下来,他们也不会好受的。有道是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老师。只要教师能真诚地关心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学生就会亲其师而服其管。

二、尊重性原则

尊重是人的自尊需要对学校教育的基本要求,是个体发展的必要条件。自尊是指人对自我行为的价值与能力被他人与社会承认或认可的一种主观需要,是人对自己尊严和价值的追求。这种需要与追求如能得到满足,就会产生自信心,觉得自己有价值;否则就会使人产生自卑感、软弱感、无能感。自尊在个体生命发展,特别是接受学校教育的过程中,会对其身心发展、学业成绩和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发展产生极大影响,是学校教育不容忽视的心理资源。

自尊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及学校教育对学生自尊感形成的影响,决定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必须遵循尊重性原则。但令人遗憾的是,在我国大多数职业技术院校这一原则始终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更谈不上贯彻执行。在许多教师、家长和学生本人看来,按照学校和教师的要求做好每一件事是学生的本分,“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是祸害”的说法是近乎真理的教育信条。

虽然自尊需要是人的一种内在潜能或固有力量,但决定这种力量得到发挥和施展的主要因素却是后天的教育和社会环境。目前我国职业技术院校普遍存在的漠视学生自尊需要的教育观念和氛围,很容易使学生因暂时的学业挫折而丧失个人成功、成才的信心,进而由想象中的失败者,变成真正的失败者。鉴于职业技术院校的实际情况,在实践中贯彻尊重性原则,需要教师注意如下三方面问题:

一是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把如何改正错误的自交还给学生。在教学监控中贯彻尊重性原则,首先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把如何改正错误的自交还给学生。美国是最早对自尊进行系统研究的国家,也是在教育实践中贯彻尊重性原则最好的国家。他们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对自尊的研究给予了高度重视,并且将自尊与学校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在美国的学校,教师决不打击压制学生,不讽刺挖苦和使用侮辱性语言。对违反纪律的学生,教师一般都低调处理,擅长使用选择性问话,比如:“你是愿意马上停止和你的邻座讲小话,还是坐到窗边单独的课桌上去?”这种做法在纠正学生错误的同时,把如何改正错误的自交还给学生,因此避免了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教师训斥的低下地位。在美国的学校,基于尊重性原则,学生中不设班干部,杜绝了在学生中划分等级、滋生权力的思想。如果发生了什么冲突,教师鼓励学生有话放到桌面上讲,在机会平等的条件下心平气和地进行辩论。教师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爱护学生的自尊心,相信学生自己辨别是非的能力,时时不忘给学生保留选择的余地,鼓励学生表达个人愿望,协助学生做他们喜爱做的事。这就是美国学校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精神的土壤,也是学生今后不论在什么领域工作,都能发挥其自主创新精神的源泉。

二是实行人性化教育。尊重性原则是对人性化教育的呼唤,它要求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以学生个性的充分、自由和全面的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心中有人是尊重的前提,只有教育工作者站在学生的一方,为学生着想,把学生的特殊性摆在最重要、最显赫的位置上,教育要走近人、关怀人、感召人的愿望才能真正实现。实行人性化教育,就是要把学生作为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思想、有需求、有自我主张的不同个体,就是要让学校的每块砖、每堵墙、每棵树、每条路都富有人韵味、人情味、人性味。从这个视角看,尊重性原则追求的是对人性本质的关爱和教育的主动精神。这种精神从本质上看,是人本主义思想在教育实践中的升华,也是教育要驶向人自身智慧潜能开发的一种期盼和追求。

三是教会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调节的策略。遵循尊重性原则,还要求教师向学生提供积极、有效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策略。当外界评价发生偏差时,能够利用自己的知识、经验与智慧选择适合解决问题的策略,如回避、升华等来应对目前的不利局面,对学生的发展来说是十分必要的。而要切实做到这一点,需要对学生进行旨在提高其自我监控能力的元认知教育。元认知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Flavell)1976年在《认知发展》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它是指人对自己的认知过程的认知。元认知具有两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份: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监控。元认知监控是指在进行认知活动的全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自觉的监视、控制和调节的活动。它主要包括:制定自己的发展计划和活动目标;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有意识地进行监视和控制;借助各种手段检查自己的行为结果;采取补救措施改进自己的行为,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等。

三、有效性原则

课堂教学监控的目的是为了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保证课堂教学正常、高效地进行。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监控时,必须讲求有效性原则,不能为监控而监控,更不能因为监控而影响了正常的课堂教学。如果能通过眼光、触摸、手势和身体接近等方式调控学生的课堂行为,就没有必要中断讲课去大张旗鼓地教训学生。

当然,教室里的情况,远比想象中的要复杂,当学生的捣乱行为时间比较长、比较危险或对课堂造成了严重干扰时,教师就必须直接阻止这种行为。由于教师的直接纠正行为本身就是干扰性的,所以只有在必要的时候才能使用这种方法。在实践中贯彻有效性原则,还需要教师注意如下三方面问题:

一是忽略细小且转瞬即逝的不良行为。教师不应该对所有的问题行为都进行干涉,因为这种干涉可能比问题行为本身还具有干扰性。对一些比较小的问题行为,最好是推迟行动或忽略该问题。例如,一个学生上课时看课外书,并不小心把书掉到了地上,这时教师应该在不扰乱正在进行的活动的情况下,等待学生自己把事情处理好。因为这只是学生个人的违纪行为,并未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即使个别学生的行为,如两个人的小声低语,暂时分散了集体的注意力,但很快又转到了课堂上,教师也可以不必做出什么反应。因为学生的注意力已经回到听讲上来了,再去追究只能适得其反。

二是巧妙地阻止持续发生的轻度不良行为。当小的捣乱行为反复发生或变本加厉有蔓延的威胁时,教师就不能忽视了,他必须采取行动果断制止这种行为。如果这种捣乱行为没有严重到需要调查的程度,教师就应该尽可能迅速地消除它,而且不要打扰课堂活动的正常进行。消除这种捣乱行为,可用眼光接触、手势和身体的接近等技巧。当教师眼光的示意已经成为学生能够领会的一种处理方式时,教师只需扫一眼学生,就能使他们上课专心起来。眼光接触对定时监视课堂的“在场”教师来说,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知道教师一直在监视课堂,当他们要捣乱时就会看看老师是不是在盯着自己。这对老师来说,就很容易通过眼光接触来打消学生捣乱的企图。当学生离教师很近时,比如说在小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触摸来引起学生的注意。轻轻地拍一下学生,也可能再加上指书的手势,用不着言语表达,就传递了要学生注意听讲的信息。这些技巧可以使教师在不影响其他同学的情况下,引起捣乱学生的注意,进而消除捣乱行为。

三是简洁、坚定地向学生提出恰当的行为要求。在必须直接纠正学生捣乱行为的时候,教师应以简洁、坚定的语气向学生提出恰当的行为要求。如“×××,注意听讲”或“××、××,看这儿”。如果清楚明白的课堂规则已经建立起来了,教师可以通过简要地向学生提醒这些规则来达到纠正他们捣乱行为的目的。在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期间,当课堂里变得吵吵闹闹时,老师不是点出捣乱学生的名字,而是说:“同学们,你们的声音太大了。要记住只谈论与作业相关的事情,而且说话要轻声点。”与其他直接干涉的方式一样,规则提醒应该简洁、坚定。在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时,对学生眼下的问题进行细节描述或数落学生过去的不良行为都是没有道理的。对学生进行人身攻击会把老师置于与学生对立的境地,会直接对老师的可靠性产生威胁,学生对老师的尊重也可能受到影响。教师最好直截了当地表达他们想要学生怎么做,并把希望学生遵循什么的期望传达给学生。但如果教师加上了威胁,如“好好做,否则......”,这不仅意味着教师对学生是否会遵从心里没有十分的把握,也意味着学生要进行权力的抗争。

参考文献

[1]E.Schneider (1996), Giving Students a Voice in the Classroom.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4,pp.22-26.

[2]钟启泉.班级管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216页.

[3]赵有棣.新形势下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J].职业技术教育,2002(16),第70页.

[4]张向葵,吴晓义.自我尊重:学校教育不容忽视的心理资源[J].教育研究,2003(1).第29页.

[5]鲍承模.品德教育:从学会尊重开始[J].教育发展研究,2001(6),第32页.

[6]张向葵,吴晓义主编. 课堂教学监控[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第272-275页.

篇7

关键词:游戏教学;小学英语;基本原则

1 游戏的开展应有一定的目的性

游戏是为教学服务的,必须与教学密切相关。设计游戏时,要充分考虑教学的重难点和其它教学要求。如:在学习表示颜色的英语单词时,我设计了幸运大转盘的游戏:做一个活动的转盘,上面有十种颜色,教师问:What colour is itl Canvo“guessl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有的猜红色,有的猜绿色,有的猜黑色,有的猜蓝色;最后教师转动转盘,猜对的学生可以加分或者得到小贴纸。这种游戏目的性很强,学生的参与面也很广。又如:在复习四会单词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游戏:让两个学生用手搭起一座“伦敦桥”,让一组学生戴着四会单词的头饰通过,全班学生一起唱:“Our school will shine today…”唱到某句时,音乐一停,“颉笨缌耍谁卡在“桥”里,谁就要把自己的单词拼出来,并说一句话或者让全班学生一起拼读。这种游戏参与的人多,可以很好地复习单词;同时,优美的音乐愉悦了身心,大脑皮层的兴奋点得以激发,这比单纯拼读的效果好得多。

2 游戏应有一定的启发性

开展游戏是为了学习和巩固所学知识,活跃课堂气氛,但也应该在游戏中注意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富有创造性和挑战性的游戏。如:在黑板上画出几个抽象的图形让学生猜。T:What's this in English?学生有的把圆形猜成一个球,一个苹果,一个橘子,一个钟等;有的把方形猜成一本书,一幅地图,一扇窗户等。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运用所学的词语来表达。这样的游戏学生喜欢玩,而且可以常玩常新。

3 游戏应有一定的层次性

层次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目标的定位要有层次,既包括为掌握语言形式而设计的、具有机械和意义操练性质的游戏,又包括着眼于语言内容的、具有交际意义的游戏,这些游戏操练活动在一节课中要从低级向高级有序安排;层次性的另一个方面是指同一个游戏或同一节课中不同游戏内容难度的设计要有一定的梯度,以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去参与。对那些后进生,游戏时可从适当给他们提示,启发并鼓励他们在游戏中获胜,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参与意识。对于成绩好的学生,则要让游戏有一定的难度。

4 游戏的形式应多样化

俗话说:“把戏不可久玩”,再好的游戏,玩过几次之后,小学生就没有兴趣了,这便需要教师不断地积累游戏的方法,不断地设计新的游戏,不断地翻新游戏的做法,以满足小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新鲜感。在检查学生对词汇的掌握程度时,我采用多种趣味游戏或竞赛,如:单词接龙,利用所给的字母或字母组合尽可能多地组成单词或短语等。其中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把传统的听写单词改为Bingo游戏,具体操作如下:学生事先准备好有3×3或4×4方格的纸(学生可以自制)。念单词的可以是老师或学生,学生们把所听到的单词或词组任意写在方格中,念词的人再任意念其中的三个或四个,让学生们在这些词上打×。如果所叉去的词在同一条直线上,可以是横线、竖线或斜线,并且拼写正确,就是Bingo成功,成功的学生自豪地大声说Bingo,作为幸运儿将获得一份小礼物,并将成为下一轮的小老师,给同学们念单词,体验一下做老师的感觉。这激起了学生们极大的兴趣。有时Bingo成功的学生不止一个,我就让大家从中评选出一个最乐于助人的同学来当小老师。这样有助于激励同学之间在学习上、生活上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在这种融洽的气氛中,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互动中,听写成了学生渴望做的一件事。当然准备工作一定要做得很好,词汇的巩固才比较有效。游戏的种类多种多样,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在课堂中穿插各种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篇8

[作者简介]孙倩,湖南城市学院经济管理系讲师,硕士,湖南益阳413000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8―0187―04

目前我国高校教学中双语教学已经成为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家教育部在2003年提出加强大学本科教学的12项措施,其中要求各高校在三年内开设5%~10%的双语课程。“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外引学科,本身的特性与经济全球化趋势决定了其采用双语教学的重要性。在我国经济走向世界、对外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的过程中,采用双语教学模式讲授“西方经济学”课程既是国际经济理论本土化的一个过程,更是我国培养出专业人才国际化的一个过程。因此,积极探索“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的措施,推进“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的实施,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加快培养优秀经济专业人才意义重大。

一、当前双语教学的主要模式

国外提到用第二种语言(非母语)来培养和教授学生大都使用Bilingual Education的提法,Bilin-gual Education直译应该是双语教育的意思。而国内更多的是采用双语教学(Bilingual Teaching)的说法。

目前国内外学者讨论得比较多的双语教学模式大抵有以下六种:隔离式语言补救模式(Segrega.ted Language Redemption);过渡性双语教学模式(Transitional Bilingual Education);母语发展性双语教学模式(Language Development Bilingual Educa-tion);综合式丰富双语教学模式(Integrated-En-richment Bilingual Education);双向式双语沉浸教学模式(Two-way Bilingual immersion);“新殖民”式双语教学模式。这六种双语教学模式都是针对学生入学后的整个教育情况来讨论双语教学模式,它包含所有的学科教学,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比如这六种双语教学模式中目前应用比较成功的隔离式语言补救模式和综合式丰富双语教学模式,都要求学生沉浸于外语环境中,所有的传授、教学、沟通都使用外语,完全摈弃母语的运用。目前在欧美地区和香港地区大抵都是采用的这两种双语教学模式。再比如过渡性双语教学模式它是指学生在学业起始时为了不致掉队,首先是通过母语教学与外语教学结合,最终过渡到纯外语教学的一种双语教学模式。因此实际上前面讨论的双语教学(Bilingual Teaching)模式更准确讲应该是双语教育(Bilingual Education)模式,它是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业始终的。

双语教学模式的探讨不是针对学生的整个受教育过程,而只是针对单一的学科授课,因此双语教育模式与双语教学模式从所涉及的范围来讲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根据单学科教学过程中外语的使用情况,双语教学模式大抵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一)维持式。该模式比较强调在学习专业课时,主要用母语来理解专业知识和交流,而个别术语用英语来说明。这种模式其实与真正的双语教学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其实应该是专业外语教授的一种模式。

(二)过渡式。该模式是适当地用母语教授课程,教材、板书、笔记、作业等使用英语,而讲授时母语与英语较为灵活地互为主体语言,便于英语为非母语的教师教学,也便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三)沉浸式。这种模式要求在授课期间全用英语进行教学,包括讲授、教材、板书、笔记、作业、讨论等等均用英语进行,母语几乎不在课内使用。香港地区的大学教育是采用这种模式的成功范例。内地的一些知名高校也在逐步开展采用这种模式实施双语教学。

二、地方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的模式选择

选择适当的模式是双语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对于地方本科院校尤其如此。地方本科院校选择双语教学模式必须从自身的现实基础出发。选择合理的双语教学模式。和知名高校相比,地方本科院校还存在一系列的差距,从实施双语教学来讲,最现实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那就是生源的差距和师资水平的差距。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尤其是内陆高校,生源大多来自中西部地区,学生的英语水平,特别是听说能力,由于缺乏专门的针对性的训练,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学生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在师资水平方面,由于受学校地理位置、知名度、经费等条件的限制,教师中海归人员以及知名高校毕业的硕博士生的比率相对较小,因此,教师中既精通专业知识,又能熟练运用英语的教师比率相对较小。

鉴于上述实际情况,地方本科院校实施双语教学必须意识到双语教学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传授专业知识,而提高英语水平,吸收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则在其次。尤其是像“西方经济学”这样的专业基础课,从课程的重要性来讲,它所涉及的专业知识是后续专业课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继续深造,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考项目。从所教授的学生层次来讲,基本都是甫入高校的大一或者大二学生,他们的大学英语才刚刚开始,词汇量相对较小,学习习惯也还没有完全摆脱高中旧有的围着老师转的习惯。因此,地方本科院校的“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不应该刻意追求全英文教学的完美形式,应以过渡式的双语教学模式为主,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决定双语教学的程度,并注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英文原版教材,英文教案,英文板书,要求学生尽量用英笔记、做习题,但是专业知识的讲授要依据学生的接收情况,采用中英文讲解,在初学阶段中文比重稍重,让学生逐步适应之后,在依次过渡到英文比例较重或者全英文教学。

“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的模式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含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确定、双语教材的选定、教学方法和教学流程的制定等诸多方面,且要素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具体如图1所示。

三、地方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模式的实践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双语教学有别于传统教学方式,它的教学目标除了专业知识目标之外,还有语言目标,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西方经济学”的传授对于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科要求是不一样的。对于经济学专业和工商管理专业,“西方经济学”一般分为两个学期分开

教授微观部分和宏观部分,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多,相对也比较难。而对于管理类其他专业,“西方经济学”一般是微观部分和宏观部分合在一起教授,大部分学校是48课时或56课时。由于双语教学中所用教学语言为非母语,初次双语教学选在非管理类专业相对容易些,也符合循序渐进的要求。因此专业知识目标只要学生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比如微观部分包含价格理论(静态部分)、消费者行为理论(基数理论部分)、生产理论(短期部分)、成本理论(短期部分)、市场理论(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部分);宏观部分包含国民收入的几个核算指标、总供给和总需求、宏观经济政策以及部分经济增长理论等等,以及培养运用基本理论知识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双语教学的语言目标要区分于专业外语的教学目标,不仅要能够掌握“西方经济学”专业英语词汇,还要能够用英语口头和书面表达“西方经济学”的专业知识,最重要的是还要逐步培养经济学专业的英语思维习惯,以后能够更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国际前沿理论。

(二)双语教材的选定。目前市面上“西方经济学”的英文教材很多,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外文原版或影印版教材,比如曼昆所著的《Principlesof Economics》,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所著的《Eco-nomics》第16版等,这类教材完全依照英语国家的习惯撰写和排版。还有一类是国内出版社购买版权出版的双语教材,内容基本不变,但是考虑到中国学生的需要,在重点和难点处进行了中文注释,比如布拉德利・希勒所著、王福重所译的《Essen-tials of Economics》等。考虑到英文教材篇幅很长,大一学生的词汇量还相对较小,地方本科学院实施“西方经济学”的双语教学可以选用希勒的教材,这本教材篇幅在英文教材中还算比较适中的,用词遣句也还比较浅显易懂,教材内容覆盖也比较全面,不仅注重对传统经典理论的介绍,而且还附有大量的案例分析。但是几乎所有的外版教材对于中国学生而言,都存在两个较大的缺陷。(1)缺乏严谨的逻辑结构。与国内的优秀教材如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等相比,西方经济学外版教材最大的缺点就是缺乏严谨的逻辑结构,学生往往难以从整体上清晰地把握西方经济学的结构和脉络,也就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2)没有结合中国的国情。由于西方经济学外版教材都是由西方经济学者编写,所依据的是西方国家的具体经济体制,所使用的案例也均为西方国家的情况,故对于中国学生而言,西方经济学外版教材并没有结合中国的国情来具体分析中国的现实经济。因此,教师最好是结合内版教材的内在逻辑结构来讲授“西方经济学”外版教材,同时最好向学生提供一套只有理论介绍的逻辑清楚的英文讲义,一定要让学生明白经济学基本理论之间的内在关系。条件许可的话,尽量争取编写一本符合中国国情的英文案例结合基本原理进行讲授。

(三)教学方法的采用。“西方经济学”实施双语教学由于受到教学语言的限制,许多学生存在着畏难的心理,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参与度与积极性。(1)注重背景知识的介绍。许多高校的学生反映“西方经济学”实施双语教学,上课听不懂,不知所云。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缺乏相应的背景知识。学过英语的国人都有深刻的体会,无论是听还是看,如果有相应的背景知识,理解起来就会容易很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介绍背景知识。前面一、二次课,汉语比例稍重,从宏观上整体讲述西方经济学的逻辑结构。以后每一次课结束的时候,都对下一次所授内容的背景知识进行简单的介绍。在每章结束的时候,也对每章的内容进行总结,同时注意引出下一章要介绍的内容。为了保证教学效果,背景知识的介绍,汉语比例可以稍重,内容总结应尽量采用全英文讲授。(2)尽量多采用图表。“西方经济学”是一门以数理逻辑为基础的学科,数学模型非常多,在对模型进行介绍时应该多采用图表。比如微观经济学中的需求―供给模型,宏观经济学中的AD―AS模型等,图表表达更形象直观,既可以避免复杂的理论阐述,又可以绕开语言障碍,再配以数学公式来表达就可以清晰明了。(3)运用案例法与学生互动。师生之间开展互动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应该在课堂上多开展案例讨论。比如讲授信息不对称理论时讨论二手车市场,进而讨论股票市场;讲授搭便车理论时讨论老年人保险问题;讲授产权理论时讨论牛吃比邻谷子的问题等等,通过讨论案例,既有助于学生理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又培养了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支持系统的利用。国外原版经济学教材不仅内容更新频繁,而且配套教学资源品种丰富。有些出版社还专门为某本教材(如曼昆所著的《Principles of Economics》、布拉德利・希勒的《Essentials of Economics》等)设立专门的网站,有许多免费的资源,如课堂演示文稿、习题库、教师手册、教师资源手册、教师演示手册、学习指南、录像资料、阅读材料等。国内也有许多网站如经济学教育与科学论坛等可以免费下载经济学资源,有知名高校老师的课件、讲稿,甚至还有国外高校教师讲授经济学的视频资料。目前各高校纷纷开展精品课程建设,“西方经济学”课程作为国家教育部确定的普通高等学校财经类专业的十门核心课程之一,许多知名高校都为其建设了精品课程,课程网站上有大量精彩的教学资源。这些资源对于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师实施“西方经济学”的双语教学都非常有帮助。

(五)学生测试体系的建立。建立测试体系既是强制培养学生兴趣、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老师获取反馈信息,以便可以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重要来源,因此学生测试体系的建立应该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并且采用多样化的手段与方法。(1)为了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应该坚持多练习、多鼓励。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多提问,鼓励学生用英语回答,每一个内容结束要给学生留有练习,要求学生一定要用英语作答,老师在聆听后或批改过程中,要注意多看到学生的进步,多鼓励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克服其畏难情绪。(2)为了及时获取反馈信息,应该将学生测试贯穿教学始终。应该告诉学生,课程的最终成绩是综合评定的结果,综合评定包括平时成绩、期中小测验和期考成绩。其中平时成绩包括平时的课堂回答问题,课堂的分组讨论,课后的作业完成等等,教学过程中最好还能安排两次随堂小测验。这样就可以比较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可以让老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时调整教学步骤。(3)考试试卷的制作应该突出专业性。检验学生最终还是要检验其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顺带检查语言能力,因此制作考试试卷时,要尽量减少语言障碍,最好加重客观题如选择、判断、改错等的分量,主观题也最好少出论述题、简答题,尽量侧重

于计算题等,让学生不至于因为语言基础而影响到真实成绩。

四、对地方本科院校实施“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的建议

(一)加强双语师资队伍建设。地方本科院校实施“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双语教师队伍的建设。为了充实学校的双语教师队伍,学校在引进人才是应该对口语好的专业教师予以适当倾斜。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选送英语基础比较好的专业教师到英语系国家的相关大学专门进行所任课程的培训。如果条件有限,也可利用高校本身的外教资源对教师进行英语口语集中强化训练,或者为拟进行双语教学的老师开办各种活动开展英语交流,以促进教师迅速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提高专业外语水平和外语交流能力。

(二)完善双语教学过程管理机制。地方本科院校实施“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一定要重实效,不能流于形式。这一点地方本科院校最好有一整套完善的双语教学管理机制进行监督和激励。除常规检查督导外,还应针对备课一授课一讨论互动―作业一考试的全过程,制定规范、规程和双语教学质量标准,提出具体要求,并定期检查教材的处理、教案和课件的质量、教学语言的取舍趋势以及教学任务的完成等情况。在双语教学活动的管理和评价标准中,均应突出其双语特色。另外,由于地方本科院校的种种条件限制,双语教学确实是一件内容新、份量重的工作任务。因此设置双语教学激励机制对双语教学人员进行业绩奖励,是教学过程管理链的重要环节。双语教学课时权重增加有利于鼓励授课教师的工作勇气和工作热情,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在评先、评优、评职称和出国交流等工作中,双语教师都应该占有比重或优先考虑。

总而言之,与国内知名高校相比,地方本科院校实施“西方经济学”的双语教学存在着许多先天的劣势,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我们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积极汲取其他高校的先进经验,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璐,赵若英.国外双语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03,(16).

篇9

2013年4月,接连发生的3起在校大学生非正常死亡事件,再一次将学校教育推到了风口浪尖。很多人在声讨学校教育的缺失,在痛斥中国教育体制的弊端,殊不知,学校教育只是大的教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说过:“我们接受三种教育,一种来自父母,一种来自老师,一种来自社会。第三种教育和前两种教育完全背道而驰”。父母的教育代表的是家庭教育,教师的教育代表的是学校教育,这两种教育和社会教育是不完全相同的,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该能很好的结合在一起。美国的乔伊斯・爱泼斯坦提出了共同责任的概念。“共同责任”是一种责任意识,是一种向对方利益的承诺,为了认真承担责任,家长和教师愿意保持紧密联系和互相支援。“共同责任”确认了教师和家长对学生成长的责任,家长和教师互相协助以履行教育的责任。

可是,在现实的高中教育中,却有着几种家校关系的不良表现。

(一)彼此对立,相互抱怨

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倾向,学校埋怨家庭没有打好孩子的性格基础,家庭埋怨学校教育质量不高,导致家长和老师的关系处于一种紧张状态,二者的关系陷入僵局甚至是对立。

(二)逢迎依附,丢失自我

家长认为,教师是以教育、教学为职业的人,他们懂理论,有经验,孩子的教育就应该交给学校。这样学校教育的地位被无止境的提升,家庭教育处于逢迎学校的被动地位,成为学校教育的附庸或延伸。家长消极的期待着老师的正确建议。老师依自己的计划办事,而家长则看对方的颜色行事。同时家长还认为,孩子的幸福掌握在老师手中,他们勉强而小心翼翼地处理和老师的关系,害怕与老师有不同意见,得罪老师,而使孩子受到委屈。

(三)越俎代庖,误人误己

学校教育将家庭教育的职能全部揽下来,学校教育的职能无所不含。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因为是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吃喝拉撒,从早到晚的生活全部由老师负责,老师承担了过多的教育责任,既使自己不堪重负,代人受过,又使家庭淡化了教育的责任和义务。

二、高中教育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几个基本原则

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并与社会教育相统合,形成新型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关系已成为社会发展、个体成长的必然要求。建立新型的家校关系应遵从以下几个原则:

(一)把“心理健康第一”贯穿教育始终

由于我国长期不正确的成才思想和社会竞争加剧造成高中生心理素质差、忽视身体素质,独生子女缺少朋友而感到孤独,社会适应性差。面对挫折和竞争不能正确的看待,不会合理的调节,造成了很多问题学生和悲剧的发生,给教育留下了无法弥补的遗憾。

(二)把培养良好个性作为教育的根本

所有的教育都应从孩子的身心发展状况出发,遵循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当今社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孩子对新事物有着更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新。作为老师和家长要能对此给予尊重,并努力让自己与时代同步发展,才能在教育过程中,引导孩子往正确的方向发展,根据孩子的能力、气质、兴趣和性格,培养孩子形成鲜明的个性特点。

(三)提升家庭教育在个体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要从思想上明确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地位与作用在孩子各个发展阶段的变化。家庭教育作为一个伴随孩子一生的教育对个体的终身发展都有无法取代的意义。而学校教育只是个体教育的一个部分,接受了学校教育并不是个体教育就结束了。

(四)通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密切配合使二者产生合力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职能并不能完全划清界限。老师所掌握的先进教育理念也应运用到家庭教育中去。学校教育的效果能否实现,与家庭教育的配合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如二者思想一致,会产生合力,可以使学校教育成果更加稳固和持久。若二者方向相反,则会使学生不知所措,会对学校教育起到反作用。家庭教育的职能完成情况会直接影响学校教育职能的完成。

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实践探索

(一)完善家长会制度

目前的“家长会”大多以学期为单位举行,往往都是班主任唱主角,家长基本都是“听众”的角色。笔者建议:家长会应一个月一次为宜,时间不宜过长,要事先确定中心议题和中心发言人。会后应就会上提出的问题走访学生家长,在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下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然后实施,并将实施结果代入下次家长会。

(二)大力发展家长学校

笔者所在的学校每周开展一次家长学校的活动。学校根据近期的教育活动安排主讲教师和主题,然后再由家长自由提问和交流。家长学校这个组织的完善,为家校联系搭建了一个良好的沟通的平台,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很多疑问可以在这里得到专业的建议。

(三)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

笔者自己所任教的班级在学校召开田径运动会时,邀请家长参加开幕式的仪仗队,参加班级的跑操比赛;定期举行家长开放日,让家长和学生一起听课,一起打扫寝室卫生,一起在食堂排队买饭,一起打开水;组织亲子春游,亲子K歌比赛……家长通过这个活动,看到了自己的孩子除了学习之外的能力,了解到了学生心里的真实想法,可以让家庭教育更加有效。

(四)重视调动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积极性

要提高家长搞好家庭教育、配合学校教育的积极性,光提高认识是不够的,还必须使他们产生足够的积极性。

教育家马卡连科在《家庭和儿童教育》中曾这样写道:“爱是伟大的情感,它总是在创造奇迹,创造新人,创造人类最伟大的珍贵的东西。”只要老师用自己的真诚让家长理解这一点,他们就能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理解严和爱是统一的。只要真心付出,就能获得家长的信任和支持。

篇10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1-052-1

牛津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往常围绕鼓励的语言点展开教学,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当中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挫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下。当前,利用情景进行教学已在许多英语教师中形成了共识。但是如何消除传统教学的弊端,充分利用情景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一、情景创设的基本原则

1.适应性原则。教师创设的情景应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难度适宜。情景中呈现的新的语言现象要能为学生所理解或意会,或在教师的启发下能被学生领悟。这是学生所熟悉的环境――自己的学校,他们能快速进入状态,直接进行讨论,表达个人的想法。而有的情景的设置让学生说不出话,或者答案单一,达不到训练的目的。

2.层次性原则。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环节,情景所涉及的学习内容在难易度上要层次分明。教师可以围绕一个话题创设不同的情景。

3.趣味性原则。教师在创设情景时,应当考虑如何创设有趣味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真实性原则。教师要尽可能创设真实的语言情景,促进学生课堂所学知识的迁徙,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例如,教师创设情景可以和天气、节日、学生的日常活动、时事话题或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如奥运会、世博等有关。这样真实的情景会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能很快融入到话题讨论。

二、情景创设的多种方式

1.用音乐创设情景。音乐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营造融视、听、说于一体的语言环境。在课堂上,英文歌曲是教师与学生沟通和分享美好感受的最好媒介,很多英文歌曲有奏感强,旋律优美,内容生动的特点,学生在音乐声中思维敏捷、高度活跃,自然会把学生带入英语语言情景中来。

接下来我问道:Do you know what her problem is?成功引入本课讨论 Whats your problem?

2.用游戏创设情景。爱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利用游戏来进行课堂教学的导入,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使学生得到愉悦的感情体验,而且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状态。游戏能把教学中枯燥无味的语言现象变为学生乐于接受的语言交际情景,使学生在玩中学,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

3.用生活实例创设情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创设情景,可以让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将知识转化成能力。

例如,在《牛津初中英语》中7A Unit 4 Food 中,我创设了与平时生活相关的情景――在学校食堂就餐。首先,向学生展示学校食堂中的食物图片让学生挑出不健康的食物,并谈论健康的一日三餐应该是怎样的。这样的教学设计为学生创设了真实的情景,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用戏剧创设情景。杜威说过:“为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有一个实际的情景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表演式导入就是引导学生直接“入境”,“入境”才能“生趣”,才能身临其境,尽快进入语言学习的最佳状态。比如,教师可事先通过成绩好的学生进行改写成简单易懂的剧本,再由学生进行简单的排练,在上课时进行表演导入,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满足了学生的表演欲,使班上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陶醉于英语语境中。

5.用实物创设情景。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教学要先示实物,后教文字。实物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利用实物创设情景可以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新知识。

三、情景创设的注意事项

1.情景的创设要紧扣课堂教学中心。新课导入要紧扣课堂教学中心,要与教学目标密切相关。有的情景趣味性很强,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这样的设计往往失去其应有的效果,让人觉得生搬硬套。因此,情景的创设一定要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来精心设计,服务于教学目标,必须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使之成为完成教学目标的一个必要而有机的部分。

2.情景的创设从学生实际出发。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内容的好坏,要通过学生的学习来体现。因而情景的创设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照顾到学生的年龄,性格特征。设计的教学活动应使大多数学生都有能力参与。